《后现代社会工作》讲义

合集下载

社会工作理论ppt课件

社会工作理论ppt课件
•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说 哈贝马斯批判学说、马尔 库赛的批判学说
• (三)、女性主义理论: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 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
• (四)、后现代主义学说
• (五)社会福利思想:迪尔凯姆和道德福利、韦伯和国家 福利

• 二、实务理论: • (一)、精神分析观点 • (二)认知行为理论 • (三)、危介入理论 • (四)、任务中心模式 • (五)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结
构化理论

激进结构主义(改革学
二、外借与实务理论
• 社会学社会工作理论基础包括外借理论和 社会工作实务理论两部分。
• 实务理论又分成评估和介入理论。
• 一、外借理论 • (一)、当代社会学理论对社会工作的影响: 功能主义
理论、社会冲突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结 构化理论和社会建构理论
第三节 认知行为理论
一、认知行为理论的来源
• 主要有两个来源: • 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 • 二是认知学派
二、认知行为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
• 第一:认知、情绪和行为二者当中,认知扮演着 中介与协调的作用,直接影响个体的行动。
• 第二,认知的形成受到"自动思考"机制的影响,即 人们有时会不加思考地按照既有的模式行动。
• 第三,每个人都不缺少能力,个人的能力 是可以通过社会互动不断增加的;
• 第四,服务对象是有能力、有价值的 • 第五,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是一
种合作性的伙伴关系。
二、增能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 可以从三个层面协助案主增能: • 第一,个人层次,包括个人感觉有能力去
影响或解决问题; • 第二,人际关系层次,指的是个人和他人

后现代主义与社会工作

后现代主义与社会工作


放弃单纯追求共识为最高标准,承认规则只能 是局部或区域性,关心公义,主张维持社会多 元性和开放性、并在接受民主和法治的基础上 保留社会改良机制,不完全放弃透过语言进行 理性沟通,达成共识虽然重要,但不能为了这 样就强制性地消除差异,因这反而会造成恐怖, 最后牺牲了社会公义,这就是李欧塔的看法。




外化有问题的叙事话语
处境性脉络性的实务



在科层制内 重建角色和认同 挑战二分法 批判性个案管理 鼓吹 建立联盟 教育



社会工作者作为某种专家知识的拥有者是否意识到专家霸 权这回事情?

专家观点是怎样呼应着主流意识形态? 香港六七年暴动和之后对青年需要的建构 --- 民生和政 治文化上的困境转化成心理成长的需要。 同理,就算是激进社会工作,标致着进步和批判的思想, 也可能是好心做坏事,打着解放被压迫者旗号、成为压 迫者的一部份也不自知!
历史进步论的破产对社会工作的启视

某种介入模式的流行,理论和概念的出现以至流行,是与 其所属的历史文化及政经脉络分不开的。

大量专家知识的累积,并不一定是进步的,很可能是对服 务对象压制 的加深而已! 社会工作有可能是打着专家旗号和庇荫在福利主义下壮大, 是否有效帮助服务对象可能很有疑问!

社会工作看问题的方式,作为一种主流论述,是帮忙还 是帮倒忙? 青年人被塑造成一群充满问题和极之需要呵护关心和 无知的对象! 来自青年人的声音被湮没了。 单亲家长及其孩子被看成是问题人物,成长有较多问 题! 丈夫有婚外情的妇女对离婚痛不欲生等等。 心理治疗流行化的问题 --- 把原属政治和资源分配的 问题转移成为个人心理层面的问题。
Βιβλιοθήκη 后现代主义的各种主题不接受世界上只有一种知识秩序,没有不变或 基础的知识,这些都是与所处之脉络互相构成 而衍生出来,而且必须透过使用语言作为中介 才成为可能。

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

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

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对繁多的社会工作理论进行分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工作理论体系。

不同作者分析社会工作理论的角度不同,对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也不同。

大卫·豪从理论所关注内容的角度将社会工作理论分为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和社会工作理论。

另一位社会工作学者马尔科姆·佩恩则从本体论和方法论的角度把社会工作理论划分为实证(现代)主义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理论。

(一)大卫·豪对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大卫·豪从理论所关注内容的角度将社会工作理论分为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和社会工作理论。

1.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在社会工作实践中,人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看起来简单,实则涉及事物根本属.性的问题需要回答。

例如,人的本质属性是什么?我所感觉到的与你所感受到的东西相同吗?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虽然不能直接帮助社会工作者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但是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直接决定了一个社会工作者怎么去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并可能决.定服务的结果。

所谓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是指那些对社会工作所涉及的要素进行解释的理论,包括关于人及社会本质的理论,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论,人类心理与行为的理论,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理论等。

这些理论为社会工作服务提供了理论基础,能够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理解服务对象及其所生活的社会,从而支持社会工作实践的发展。

2.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理论是关于社会工作的性质、目的、过程与方法的理论。

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它的主要功能是帮助有需求的人改变他们的不利处境。

但需要说明的是,社会工作专业给予人们的帮助不同.于日常生活中人们之间自发形.成的互相帮助,社会工作有明确的理念、系统的知识体系、有效的方法技巧。

在支持社会工作理论的基础上,社会工作理论要解决的问题是社会工作者应该为服务对象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和怎样提供帮助,在为其提供帮助的过程中怎样利用各种资源,以实现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协商统一的目标。

支持社会工作理论与社会工作理论是相互依存的,又是彼此贯通的。

社会工作概论重点

社会工作概论重点

社会工作概论目录第一章社会工作的领域与内涵 (2)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功能 (3)第三章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5)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 (5)第五章社会福利制度 (6)第六章社会个案工作 (6)第七章社会小组工作 (8)第八章社区工作 (10)第九章社会行政 (11)第十章民政工作与社会工作 (12)《社会工作概论》总结与复习 (13)第一章社会工作的领域与内涵名词解释1.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是在专业价值观的指导下用专业的助人方法开展的专业助人活动。

2.社会工作领域• 社会工作领域也成社会工作范围,是指社会工作在社会生活中实施并起作用的范围。

3.实际社会工作• 是社会福利部门所从事的社会工作。

在我国政府部门和群众组织中,有一些以专门进行福利服务活动为己任的职业或岗位,它们承担着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职能。

4.慈善组织会社a) 1869年建立于英国,致力于协调政府与民间各种慈善组织活动,推动民间志愿救助活动。

b)慈善组织会社对社会工作的贡献在于:•首先,派“友善访问员”访问申请救济者,这种个别化的做法促进了个案工作的产生;•其次,它们在促使各救济机构、慈善组织为解决社区问题相互合作时,促进了社区工作的产生。

5.睦邻组织运动a) 1884年兴起。

b)兴起的原因:英国的科学研究人员和社会工作者力图对社会问题进行实地研究和考察。

另外,发起人认为社会贫富分化严重,让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和贫民共同生活,既可以使贫民获得接受教育和享受文化生活的机会,又可以使知识分子加深对贫民的了解,以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c)在这种背景下,巴尼特牧师于1884年在伦敦东区贫民区首创汤恩比馆。

d)睦邻组织运动对社会工作的意义:•社会工作应以整个社区为对象;•社会工作应配合社区的实际需要;•安排,并同时发动、组织社会力量;•社区工作方法应成为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

问题1.简述社会工作基本过程。

受助者意愿与接受行动社会工作者一理解、行动选择、行动一受助者助人意愿与助人行动2.简述社会工作基本要素社会工作者、受助者、社会工作价值观、助人活动3.西方社会工作产生、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经济条件: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

社会工作实务讲义(全)

社会工作实务讲义(全)

社会工作实务讲义(全)---考助理社工师必看第一章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包括: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和结案六个阶段,步骤或每个阶段或步骤都有各自不同的工作任务、内容、方法和技巧。

考试大纲的考试内容要求:(一)接案1、接案的步骤及核心技巧。

2、接案应注意的事项。

(二)预估1、预估的目的和任务。

2、预估的基本步骤。

(三)计划1、服务计划的构成。

2、制订服务计划的原则。

3、制订服务计划的方法。

(四)介入1、介入的分类。

2、选择介入行动的原则。

(五)评估1、评估的目的。

2、评估的方法。

3、评估应注意的事项。

(六)结案1、结案的任务。

2、结案时服务对象的反应及处理方法。

第一节接案一、接案的步骤及核心技巧 1、接案前的准备(1)什么是接案。

(2)了解服务对象的来源,类型。

(3)做好面谈的准备并拟定面谈提纲。

2、面谈主要掌握面谈的主要任务: (1)界定服务对象的问题 (2)澄清角色期望和义务。

(3)激励并促进服务对象进入角色。

(4)促进和诱导服务对象态度和行为的改变。

(5)达成初步协议。

(6)决定工程进程。

面谈的技巧:1主动介绍自己2.沟通3.倾听 3、收集服务对象的资料(1)收集资料的内容和范围 A:个人资料B:身体健康C:服务对象的特点与能力 D:服务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2)收集资料的方法和途径 A:询问B:咨询C:观察D:利用已有资料E:问卷调查 4、做接案会谈记录二、接案应注意的事项(1)决定是否需要紧急介入。

(2)权衡是否有能力处理问题。

(3)决定解决问题的先后次序。

(4)保证服务对象所要求的服务符合机构的工作范围。

第二节预估第二节预估一、预估的目的、任务。

目的:在于达到对服务对象、服务对象的问题以及他们所处环境的了解,并对之形成概念化的认识,从而建构一个计划去解决或消除问题。

任务: 1.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客观因素。

2.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主观因素。

3.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成因及使问题延续的因素。

《后现代社会工作》讲义

《后现代社会工作》讲义

《后现代社会工作》讲义导论:后现代与社会工作本课程的目的,是要探讨后现代社会工作的可能性。

这可以有两种理解。

一是探讨在后现代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工作应当具有怎样的与之相适应的新形态。

二是探讨后现代有关思想,能否及怎样为思考社会工作提供新的可能,使社会工作可以寻找新方向、具有与前有所不同的新面貌。

第一种理解需要一个前提,即承认“后现代”已经成为一种客观现实,或者说,承认人类社会已进入后现代历史阶段,而这一阶段与之前的历史阶段有着显著不同的现实。

这样,我们才谈得上去探讨与这一新的历史阶段的社会现实相适应,社会工作应该有的新形态。

第二种理解则无需这个前提。

换句话说,它不必假定人类社会已经步入后现代历史阶段,而更主要是把“后现代”视作是指一种思想,一种特定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或者,一种独特的精神取向。

当然,这种思维方式、精神取向应是与“现代”的思想和精神取向有很大不同的,如此才有讨论它可以为社会工作带来什么新的可能性的必要。

必须承认,在学术界也好,在一般人的议论中也好,人们对于“后现代”这个词究竟是指一种社会现实和历史阶段的概括,还是指一种思想潮流或精神形态,并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

特别是关于前者,即人类社会目前是否已在实际上进入了后现代历史阶段,更是存在较大的争议。

就学术界主流的看法(如以哈贝马斯、吉登斯等为代表)而言,对此是持否定的意见。

因此,“后现代”在主流的看法里主要还是指后一种意思,即是对一种思想和精神形态的概括。

那么,当“后现代”主要是在这样一种意思上,指一种思想形态,探讨它跟社会工作的联系,并且试图讨论两者结合而出现的一个东西——“后现代社会工作”,又没有基本的可能呢?这是本课在一开始必须回答的问题。

因为按照通常人们对后现代思想的理解,后现代是一种解构一切、消解一切的思想,它反对任何确定性的东西,反对建立任何试图确定和普遍存在的论述。

那样的话,是否存在着基本的矛盾: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后现代社会工作。

【推荐下载】浅析后现代与中国社会工作

【推荐下载】浅析后现代与中国社会工作

浅析后现代与中国社会工作一些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归纳起来,可以得出两种基本观点:一种是后现代的积极影响;另一种后现代主义的理论缺和消极影响。

这是一篇后现代与中国社会工作的内容,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一、后现代主义产生的背景和发展历史 后现代主义指的是文化和知识现象,以及象征性物品的生产、消费和分配。

后现代主义的开山鼻祖是尼采(Nietzsche),因为他的重估一切价值,就是要建立一种差异哲学,结束普遍性和共同性的长久统治。

但是,一般来说,后现代主义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

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达、生活日益富足,人们的生活却失去了社会目标而变得虚无,传统的风俗、权威中心已悄然少见,世界随波逐流,漫无目标。

到了60年代中期,建筑界展开了反叛现代理性设计的观念,反对现代主义纯功利对人所造成的冷漠,主张自主设计,赋予建筑以人文精神,使人与建筑达成一种自然并富有人性的和谐。

这一时期的后现代主义,标志着一种与现代精英意识彻底决裂的内蕴,但这时候的后现代主义仍然仅仅是一种关于建筑和设计美学的观念,不是文学批评理论,也没有上升为一种广泛的哲学和社会思潮。

在60年代末期70年代初这一任务很快被完成。

1968年,随着代表后现代主义精神底蕴的解构主义的诞生和西方普遍的反中心权威的文化热潮的勃发,反现代的后现代主义和反文化的后现代主义相互指认,最终成长为国际性的社会和文化思潮(徐珂,2001)。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现代主义的影响迅速扩展到社会工作领域,引发了许多学者对社会工作理论价值和方法等多方面的批判和解构。

从而后现代主义开始与社会工作出现了历史的思想碰撞。

 二、中国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况和发展现状 对于中国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况和发展现状,王思斌(2004),李艳娜、王玉香(2003),范燕宁(2004)等都陈述到了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概况,归纳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人们对社会工作认识上存在偏差 人们对社会工作的认识往往并不是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角度去理解。

后现代的社会工作概念

后现代的社会工作概念

后现代的社会工作概念后现代的社会工作概念是在社会工作领域中逐渐形成的一个新的理论框架。

它强调了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中,个体的需求和权益是多样化且具有相互交织关系的,而传统的现代主义思维方式无法完全解决这些问题。

后现代社会工作强调关注个体在社会中的主观经验和权力关系,以及多元文化的价值观和认同。

本文将从后现代社会工作的特点、理论基础、实践方法及其对当前社会工作实践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后现代社会工作的特点是对多元化和复杂性的关注。

后现代理论认为,个体的需求和权益是多样化和相互关联的,没有一种普遍适用的解决方案。

后现代社会工作要求从一个开放和包容的角度来看待和理解个体的需求,注重满足他们特定的需求,保障他们的权益。

其次,后现代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是批判理论、解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

批判理论强调对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问题的批判性思考,解构主义强调对权力关系和意义的解构和重新构建,后结构主义则关注文化多样性和社会认同的构建。

这些理论基础为后现代社会工作提供了分析和干预社会问题的方法和工具。

再次,后现代社会工作的实践方法是从个体和社会的关系出发,注重建立个体和社群之间的联系。

后现代社会工作主张在实践中采用参与式的方法,促进服务接受者的自主性和参与度。

通过与个体和社群进行对话和合作,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同时通过引导和协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资源。

最后,后现代社会工作对当前社会工作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扩展了社会工作的视野,使其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现代主义范式,而是更加关注社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后现代社会工作强调社会正义和公平,并通过重新思考和重构社会问题的根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和工具。

同时,后现代社会工作也提出了对社会工作者的新要求,要求他们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灵活和创新的工作。

总之,后现代的社会工作概念是对传统社会工作范式的一种超越和发展。

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章 PPT课件

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章 PPT课件

适应类型
1.附和 2.创新
3.形式主义 4.隐退主义 5.反抗
文化目标
+ +
- - ±
制度化手段
+ -
+ - ±
• 根据这个理论,社会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就是使 工作对象了解社会规范,并知道违反社会规范 的后果,同时也要努力开拓一些合法的途径, 使工作对象能够达到其合法的目标。

⑵文化传递理论(亚文化群体理论)
环境,以便受助者能够顺利了解隐藏在潜意识中 的经验。

• 根据这些理论,社会工作者们在对案主问题
进行诊断的时候,首先就是根据这些理论分析其 人格是否健全,找寻其儿童时期的生活经历,然 后依据相应的方法制定治疗方案进行治疗。精神 分析理论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大 的影响,尤其是对于社会个案工作的发展。
• 第三、时间的长短。感染越轨观念的时间越长,越容易表现出越轨行 为;
• 第四、频率。感受越轨概念及行为的频率越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越容易出现越轨行为;
• 第五、强化。接触他人越轨行为的支持次数越多,越增强其越轨行为 的表现。
• 所以,该理论提醒社会工作者要注意工作 对象受到生活环境中有越轨行为的人的影 响。
• ⑶标签理论 •
为社会工作提供具体的行动指南
解释人与社会的本质,人的行为与社会的运行机制
皮拉利斯 中观理论 实践理论
解释性理论—对人的行为与社会运行的某一方面进行专门的 解释 介入模式理论—说明社会工作实践的性质、目的、过程
具体操作技巧和方法
雷欧纳德的分类
自然科学范式
立场A
立场B
追求自然科学 的地位
自然科学与人文 科学目标与方法 相似
• 2.系统理论

后现代语境下再识社会工作服务对象钟耀林

后现代语境下再识社会工作服务对象钟耀林

后现代语境下再识社会工作服务对象钟耀林1. 引言1.1 背景介绍钟耀林作为国内社会工作领域的知名学者,对再识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重要性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在后现代语境下,社会工作服务对象已不再是简单的受助者,而应是具有主体性和尊严的个体,需要社会工作者通过理解和尊重他们的需求和权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服务。

本文将结合后现代语境下社会工作的特点,探讨再识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重要性,分析钟耀林对再识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观点,探讨影响再识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因素,并探讨实践中可能面临的挑战。

将总结再识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重要性,展望未来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后现代语境下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再识问题,通过对钟耀林在这一领域的观点和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揭示再识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重要性,探讨影响再识的因素,以及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挑战。

通过对此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旨在为社会工作者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帮助,促进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更好实践,同时也为后现代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目的已经达到200字,还需要继续增加内容吗?】2. 正文2.1 后现代语境下社会工作的特点后现代语境下社会工作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多元性导致社会工作对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增加,社会工作者需要更加灵活和多元化的服务方式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工作者可以更快速地获取信息和进行沟通,但也面临着信息过载和虚拟社交带来的挑战。

后现代社会的审美化趋势导致了社会工作的形式和内容更加注重情感、关系和个体的需求,强调个性化和人本主义的服务方式。

后现代主义的批判性思维和对权力结构的怀疑也促使社会工作者更加关注社会正义和权力的平衡,要求他们不仅仅是服务执行者,更要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者。

后现代语境下的社会工作不仅要求社会工作者具备更强的多元化和包容性思维,还需要他们具备更高的批判性思维和社会变革的意识。

《社会工作理论》PPT课件

《社会工作理论》PPT课件

A
18
四、理论、实务与研究的关系
理论与实务
工作经验 归 纳
工作指引、提示 实 践
实际工作验证 归 纳
理论
演绎
理论与研究
初步观察 归 纳
设立假说 实 践
验证假说 归 纳
理论
A
19
五、社会工作理论
社会工作是一门助人的专业,社会工作 所谓的理论,并不是指一般科学的纯理 论(pure theory),而是指社会工作实 施之理论化,或是指其他理论运用于社 会工作实施上。
微观理论实践理论完整版ppt22马孔佩恩理论抽象程度结构部分内容实例关于社会工作的理论为了社会工作宏观理论对人与社会的本质人的行为与社会运行机制进行综合性的说明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工作有助益的理解释性理对人的行为与社会过程某一方面进行专门解释标签理论儿童发展理论等社会工作的理论有关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理论对社会工作实践本身的性质目的过程等进行一般说明危机介入理论任务中心理论等和社会工作实务及方法有关的理论实践理论社会工作的具体技巧操作方法自由联想法批评式提问法等完整版ppt231从社会工作方法分类2从社会工作领域分类3从社会福利观点分类完整版ppt24完整版ppt25robertsnee1970stream1971hopkins1986克林惠特根及雷兰德1985turner1986大卫豪davidhowe马尔孔佩恩malcolmstuartpayne皮拉利斯pilalis
(外借理论,borrow theory)
A
28
一、社会学理论
巴特勒特:⑴关于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国外社会工作的必修课),关于人格 的理论;⑵关于人与人互动的心理学; ⑶人际沟通理论;⑷个人与团体互动理 论,也叫团体互动学;有关文化与社会 制度的理论;⑸社区理论;⑹组织理论; ⑺有关自我的概念。

后现代语境下再识社会工作服务对象钟耀林

后现代语境下再识社会工作服务对象钟耀林

后现代语境下再识社会工作服务对象钟耀林【摘要】在后现代语境下,再审视社会工作服务对象钟耀林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钟耀林的社会工作需求分析和特点的探讨,可以更有效地制定个性化的服务方案。

在后现代语境下,社会工作者需要使用创新的服务方法来满足钟耀林的需求,并帮助其建立身份认同。

保障钟耀林的权利和尊重其个体尊严也是至关重要的。

对钟耀林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需要,还可为未来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钟耀林个案在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研究中的启示,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更深入的思考和探讨方向。

通过对钟耀林的细致观察和研究,可以为社会工作服务对象提供更具针对性和人性化的服务。

【关键词】后现代、社会工作、服务对象、钟耀林、需求分析、特点、服务方法、身份认同、权利保障、个体尊严、意义、发展方向、个案研究、启示。

1. 引言1.1 后现代语境下再识社会工作服务对象钟耀林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工作服务对象钟耀林所面临的问题可能涉及到心理健康、家庭关系、就业困难等多个方面。

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结构的复杂化,使得钟耀林的需求不再是简单的物质援助,而更加强调心理支持、社会融入和个体尊严的保障。

后现代语境下的社会工作服务对象身份认同建构也变得更加复杂,需要从多维度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理解。

在后现代语境下再识社会工作服务对象钟耀林,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真实需求和特点,还可以为社会工作实践提供更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服务方法和策略。

通过对钟耀林的个案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权利保障与个体尊严的重要性,从而为未来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2. 正文2.1 钟耀林的社会工作需求分析钟耀林作为社会工作服务对象,具有多方面的需求。

从心理层面来看,钟耀林可能面临着情绪上的困扰和压力。

由于可能面临着社会歧视、经济困难等问题,钟耀林的心理状态可能较为脆弱,需要社会工作者的关注和支持。

(完整版)社会工作实务(讲义)-整合版

(完整版)社会工作实务(讲义)-整合版

第一讲社会工作实务一、理解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1、社会福利的含义社会福利是社会服务和机构的有组织的体制,帮助个体和群体获得满意的生活和健康水平、发展个人能力和提升福祉的个人和社会关系。

社会福利是社会制度的组成部分,牵涉较大数量人群的福祉和利益,包括身体、教育、心理、情绪、信仰和经济需要。

社会福利经济上是大事情。

2、社会工作的定义国际社会工作者联盟(社会工作专业促进社会变迁、人的关系中的问题解决、人们解放和赋权以改善福祉。

社会工作使用人的行为和社会系统的理论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之处实施干预。

人权和社会公正原则是最基本的;帮助人们实现有效的心理社会功能水平、影响社会变迁以改善所有人的福祉的应用科学;王思斌:以利他主义为指导、运用科学理论助人自助的社会活动。

·二、理解社会工作实务1、社会工作实务是社会工作基础的基本要素社会工作基础包括:1)社会工作价值观和伦理;2)多样性:理解人们经验、需要、信仰的差异和相似性,能够将评估方法、社会干预与特定人群对应;3)理解社会和经济公正:推动社会变迁和社会干预的技术;4)对受社会问题影响的风险人群的理解;5)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人生物-心理—社会发展的知识和理论、个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系统(家庭、团体、组织、机构、社群)的知识;6)社会福利政策与服务:了解政策及其对社会工作的影响,如何根据社会和经济正义分析和影响政策的形成;7)社会工作实务;8)研究:包括量的、质的研究2、理解社会工作的传统方法:社会工作行业构造了不同的结构化的方式来描述和影响它的工作。

1) 信仰的观念文化能力(找到正确处理不同于自己的文化的文化的方法的能力)2):根据服务受益人来分组:共同的地点,如邻里、小镇、农村地区、国家等;共同的关注、利益或认同。

在国际水平来解决影响人们福祉的社会问题。

在美国社会,个案工作是自然的起始点;团体、组织的社会工作比个案工作复杂.文化因素会影响到案主结构的划分,在有些社会,家庭、社区是主要的参照点.3)社会工作者和案主的活动常按照一个相对标准化的阶段进行建立关系:在工作者、案主、案主的环境之间建立关系。

《社会工作概论》课程笔记

《社会工作概论》课程笔记

《社会工作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社会工作概述一、社会工作的定义与特征1. 定义社会工作是一种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旨在帮助个人、家庭、团体、社区等改善社会功能,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社会公正的专业服务活动。

它是一种跨学科、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涉及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经济学、法学等多个领域。

2. 特征(1)专业性:社会工作要求从业者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伦理素养。

(2)利他性:社会工作以服务他人、促进社会福利为宗旨,强调无私奉献。

(3)多样性:社会工作服务对象广泛,包括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贫困家庭等。

(4)综合性:社会工作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多方面的,包括直接服务、政策倡导、社区发展等。

(5)持续性:社会工作不仅关注眼前的危机干预,也关注长期的个人和社区发展。

二、社会工作的历史与发展1. 国外社会工作的发展(1)慈善事业阶段(16世纪末至19世纪末):宗教组织和慈善家开始提供食物、住所和教育给贫困群体。

(2)科学慈善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社会改革者如简·亚当斯提出社会服务应基于科学研究和专业方法。

(3)社会工作专业化阶段(20世纪初至今):社会工作教育、专业协会和法规的建立,标志着社会工作的专业化。

2. 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1)传统慈善阶段:古代中国的慈善活动以官府救济和民间互助为主,如义仓、粥厂等。

(2)近现代社会工作阶段:20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社会工作理念开始在中国萌芽。

(3)社会工作专业化阶段:2006年,我国颁布《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标志着社会工作专业化进程的加快。

三、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与价值观1. 基本原则(1)以人为本:社会工作服务的核心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公平正义:社会工作追求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

(3)助人自助:社会工作旨在帮助服务对象增强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代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社会工作理论取向的比较与反思

现代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社会工作理论取向的比较与反思

社会现代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社会工作理论取向的比较与反思文/高艺多文军作为现代性产物的社会工作,其知识结构深深扎根于 现代主义的社会语境之中,到20世纪后半叶逐渐受到后现 代主义的挑战。

因而,社会工作理论取向大体可以划分为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取向。

通过对两者基本立场、社会 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以及实务过程的比较发现,社会 工作的现代主义取向偏向建构的基本立场、权威性的关系 结构和技术化的实务过程,而后现代主义取向则强调解构 的基本立场、去权威性的关系结构以及去技术化的实务 过程。

这两种理论取向各有优势和限度,因此,建构一 种更具整合性的社会工作理论取向或许成为超越二者的 选择方案。

研究背肇与问题意识社会工作理论取向(theoretical orientation)是指社会 工作理论的基本方向或指向。

一般而言,社会工作理论建 立在更为抽象的社会理论基础上,或者至少不同程度地汲 取了不同时空条件下社会思潮的养分,从而使其内在地蕴 含这些思潮中的基本预设、核心理念、认知手段、处置方 式等。

诸多社会工作理论取向之间形成彼此竞争、排斥亦 相容的关系。

如果从全球社会转型实践和现代知识体系转 型的角度来区分,我们亦可将社会工作理论取向或知识体 系划分为现代主义取向与后现代主义取向两种。

而在既有 研究中,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认识论之争及其对社会 工作产生的广泛影响较少提及。

现代主义包括所有为现代化方向辩护或倡导推进的意 识形态。

在现代主义社会思潮的主导下,现代知识体系被 赋予了理性批判、自由创造的理论色彩,然而在对人的主 体性、理性和科学的极致追求下,现代主义仿佛走向了它 所宣称的批判精神的反面。

到20世纪下半叶,伴随现代社 会危机的出现,后现代主义作为以批判和反思现代性为己 任的社会文化思潮兴起并产生日益广泛的影响。

现代主义 与后现代主义两股思潮争论的焦点在于如何对待现代性,究竟是继续现代性“未完成的事业”还是对现代性进行 批判反思。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第八章后现代主义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第八章后现代主义

第八章后现代主义在今天的文论中,后现代主义无疑是最常见的一个术语。

由于它包括了从麦当娜到元叙述、从后福特主义到色情小说的几乎一切事物,所以也可能被某些人认为毫无意义。

但无论如何,后现代主义是今天无法回避的一个术语。

这里应该首先说明一下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和后现代性的区别。

在国内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讨论中,有些人将这三个术语混为一谈,而实际上它们表示三个不同的概念,虽然这三个概念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简单地说,后现代是个时间概念,指后期资本主义,又称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跨国资本时期,亦即现代化之后的时代。

后现代性是个社会学概念,指后现代时期的社会特征,涉及到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具有明显的历史和哲学含义。

后现代主义是个风格概念,指后现代时期文化艺术表现的特点,包括建筑、文学、音乐、绘画、电影、电视等各个门类。

在这三个概念中,更重要的是应当把后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区分开来。

后现代性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富于更多的社会历史和哲学意义;而后现代主义则比较狭隘,侧重于文化和美学特征。

就真理、理性、科学、进步和普遍解放等宏大叙事而言,由于它们被认为自启蒙运动以来现代思想的基本特征,所以后现代性意味着现代性的终结。

对后现代性来说,那些期望不仅历史地受到怀疑,而且从一开始就是危险的幻觉,因为它们使种种历史的可能性陷入了观念的束缚。

这种现代性的“专制体系”粗暴地破坏真实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无情地取消差异,将所有的“他性”变成沉闷的同一性,还常常表现出一种极权政治。

它们是些“捉摸不定”的东西,通过在人们眼前晃动可能的理想,分散人们对政治变化的注意。

它们包含危险的绝对主义信念,相信变化的生活方式和认识能够基于某种终极的、无可怀疑的单一的原则:理性或历史规律,技术或生产方式,政治乌托邦或普遍的人性。

与现代性相反,对于“反基础论”的后现代性,人们的生活方式是相对的、不确定的,由纯粹的文化成规和传统形成,没有可以认同的始源或宏伟的目标;而所谓的“理论”,大部分只是说明这些继承下来的习惯和机制的一种浮夸方式。

后现代与中国社会工作

后现代与中国社会工作

后现代与中国社会工作后现代主义作为西方世界20世纪6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股文化思潮,对现代主义以及现代性的合理性进行了深刻的质疑与颠覆。

它以批判现代主流文化的理论基础、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为基本特征,反对一元论、中心、统一、权威、真理,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

因此,造成了对人文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广泛影响。

像后现代主义这样一种全球化的社会和文化思潮,对个人与世界的影响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它赋予人们新的思维方式,使人们对真实的世界状态靠得更近,并展开了对传统的文化的改造和反思。

作为现代社会分工的产物、现代科学的产物,社会工作亦深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

在后现代主义的冲击下,社会工作如何适应新的挑战,在后现代主义的浪潮下,社会工作的出路又何在呢?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特别是90年代末以来,社会工作在中国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中国的社会工作还在起步阶段,社会工作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许多问题,比如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专业化、职业化等问题。

透过世界各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多样化、差异性的现象,以后现代视角观看社会工作的发展的过程所面临的挑战,探索社会工作的发展出路。

借鉴后现代主义所取得的成果和后现代主义观点,展望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出路。

后现代社会工作理论基于后现代主义,立足于后现代视角,解构了现代社会工作理论,重新阐释了有关社会工作的理论。

一、后现代代表人物的理论后现代主义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对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了挑战与批判。

从这个意义上讲,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是一种进步。

不仅西方人,而且处于不同于西文文化背景的中国知识界与思想界也感受到了这种强大的冲力。

后现代主义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重新审察人与世界,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课题将以福柯和利奥塔为代表,将他们的一些思想和理论作一次解读。

(一)福柯的“知识、话语、权力”理论福柯认为理性、进步等观念同疯狂、权力和恶一样,都是各个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现代社会工作》讲义导论:后现代与社会工作本课程的目的,是要探讨后现代社会工作的可能性。

这可以有两种理解。

一是探讨在后现代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工作应当具有怎样的与之相适应的新形态。

二是探讨后现代有关思想,能否及怎样为思考社会工作提供新的可能,使社会工作可以寻找新方向、具有与前有所不同的新面貌。

第一种理解需要一个前提,即承认“后现代”已经成为一种客观现实,或者说,承认人类社会已进入后现代历史阶段,而这一阶段与之前的历史阶段有着显著不同的现实。

这样,我们才谈得上去探讨与这一新的历史阶段的社会现实相适应,社会工作应该有的新形态。

第二种理解则无需这个前提。

换句话说,它不必假定人类社会已经步入后现代历史阶段,而更主要是把“后现代”视作是指一种思想,一种特定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或者,一种独特的精神取向。

当然,这种思维方式、精神取向应是与“现代”的思想和精神取向有很大不同的,如此才有讨论它可以为社会工作带来什么新的可能性的必要。

必须承认,在学术界也好,在一般人的议论中也好,人们对于“后现代”这个词究竟是指一种社会现实和历史阶段的概括,还是指一种思想潮流或精神形态,并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

特别是关于前者,即人类社会目前是否已在实际上进入了后现代历史阶段,更是存在较大的争议。

就学术界主流的看法(如以哈贝马斯、吉登斯等为代表)而言,对此是持否定的意见。

因此,“后现代”在主流的看法里主要还是指后一种意思,即是对一种思想和精神形态的概括。

那么,当“后现代”主要是在这样一种意思上,指一种思想形态,探讨它跟社会工作的联系,并且试图讨论两者结合而出现的一个东西——“后现代社会工作”,又没有基本的可能呢?这是本课在一开始必须回答的问题。

因为按照通常人们对后现代思想的理解,后现代是一种解构一切、消解一切的思想,它反对任何确定性的东西,反对建立任何试图确定和普遍存在的论述。

那样的话,是否存在着基本的矛盾: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后现代社会工作。

例如,根据人们对社会工作的最宽泛的界定,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的活动”。

但是,如果后现代是解构一切的,那它对社会工作这一基本定义完全构成否定。

它可以根本消解“帮助”这个概念的意义和存在,它甚至根本消解“人”这一概念的意义和存在。

的确,在人们常举例作后现代思想最著名的代表福柯那里,他就是这样从根本上解构“人”这一概念的。

如是的话,那么,社会工作与后现代在基本上就是无法调和的,也就没可能去谈论什么“后现代社会工作”。

显然,这是一个基本的问题。

如果不能很好地回答此问题,我们就无法展开其他任何问题。

对此,本课程的看法是,对于“后现代”本身存在着多种理解,而刚才所说的只是其中一种理解,即将后现代看作主要是指象福柯这样的人所代表的思想。

但是,对后现代其实还存在着别样的理解。

例如,将后现代就视为指的是一种社会文化现实、而不光是理论界的思想。

另外,即便把后现代主要理解为是一种思想潮流,也有所谓“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而它是与福柯等人所代表的那种思潮有很大分别的。

本课程正是基于这样一种了解,认识到“后现代”这一概念下面本身包含着多样的理解,正是这些多样的理解使得“后现代”并不必然与“社会工作”形成对立与矛盾,相反,两者可以有很多结合之处。

如此,使探讨“后现代社会工作”也成为可能。

一、“后现代”:一种现实抑或一种理论1、后现代作为一种现实条件人类历史或至少某些地方(发达工业国)的历史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谓之为“后现代”。

它代表着一种与之前时代客观上不同的现实:后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等等。

2、后现代作为一种精神取向后现代不是指人类历史的特定现实阶段,而是指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精神取向、心理态度,一种看问题的特别视角,等等。

“后现代思潮”,“后学”理论。

3、其实亦无必要争论清楚到底是现实还是思想。

两者的关系本来是辨证的、互相转化。

如果有了后现代的精神取向,就会带出相应的行动方式,最终也造成特定的社会生活现实;反之亦然,当后现代的历史条件不同于既往,人们的精神气质、价值观念、思想形态也将会有所变化。

这恰正是后现代的一个见解或观点:不存在现实与思想的二分,它们统一在“论述”这一样东西里面。

但是,显然还是有一个问题,若后现代已经成为普遍的思想,当然以上所说不必区分现实与思想是成立的,但若它并未成为普遍的思想,则思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仍是需要辨认的。

因此所谓“现实”,是不是其实就是指一种思想的普遍存在呢?就后现代思想至今尚不能说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思想而言,因此可以同意后现代还主要不是指的一种历史现实,而主要指的是一种精神形态。

二、社会工作面对后现代较多数的一种态度是拒绝,敌意或害怕,认为它反对一切普遍的论述和宏大叙事,动摇了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

还有一种是接受其一部分,认为某种视角是可以起到提醒的作用,但整体上是小心的。

较少人将其作为一个新的理论和思想基础,以及作为时代基础,来寻求对社会工作的建设性作用。

当代福利制度的显著特点,是在福利服务的组织和传递方面正在经历急剧的转变。

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中正大行其道的各种“后”理论,诸如后结构主义、后福特主义(post-Fordism)及后现代主义,却被很多社会工作者视作是不必要的和不受欢迎的(unnecessary and unwelcome)。

尽管近来在社会工作文献中也出现了一些有关这些当代理论之意义的讨论,但是总的说来,它们对社会工作,尤其是日常实践和政策制订的影响,却相当有限。

有学者分析过这种影响力有限的原因,将其归诸于社会工作的“文化”,即不喜欢理论化(a reluctance to theorize)、重视口头传统(an oral tradition)以及一般信赖“常识”(a generalized reliance on ‘common sense’),特别是一直对于实务理论持有的一种矛盾心理(the long-standing ambivalence about practice theory)。

此外,认为“后”理论的复杂性和将其理论跟实践联系起来上的难度,也是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之一。

诚如一篇文章的标题——“哦不!别再来太多的主义了!”(Oh no! Not more isms!)——显示了社工界普遍对“后”理论的一种漠然态度。

在各个实务领域的社会工作者都对接受后学观点表现出一种犹豫的态度之时,批判社会工作的论者则属于对它们持最敌对和批评态度的人之列。

尽管这派中有一些人接纳后结构和后现代的观念为“无疑是进步性的”力量,但多数人则警惕于它代表着从正义、平等和激进变革这些普遍观念上的倒退(retreat from universal notions of justice, equity and radical change)。

如象麦克唐纳(MacDonald)这样的行动主义者就对后现代主义在社会理论中的影响力日益增长感到痛心,在他看来,“它(后现代主义)为不去战斗提供了最完美的理由。

它为你开脱一切。

”在希利(Healy)看来,后现代、特别是后结构主义对社会工作的最大冲击在于,由于它对人道主义的挑战,它直捣现代社会工作的根本基石。

无论是“正统的”(orthodox)还是“激进的”(radical)社会工作,都是以人道主义的宣称作为自己的支撑。

这一宣称认为:通过理性的思考和行动,人类社会能够自我改进。

这是对现代社会工作极为重要的观点,它推动人们去追求美(美学/aesthetics)、善(伦理学/ethics)和真(科学/science),以图运用社会科学提供的正确见解带来令人满意的生活质量和一个公正的社会(豪伊/Howe)。

而后结构主义的基本思想则质疑社会工作的这一基石,从而对行动主义的实践构成尖锐的挑战。

后结构主义理论也质疑存在于解放的实践理论中的权威主义(authoritarianism),尽管这经常并未被自觉到。

总之,批判的后结构主义深刻地动摇了社会工作的基础。

特别如其对于权力和主体性(身份)之分析,带来深刻的含义,使得对解放的政治实践进行重新思考和多样化的理解成为必要。

进一步,它要求在一个不确定性的时代重构社会工作本身。

三、后现代社会工作的必要性与可能性1、后现代是一个多样性的文化日益频繁接触的时代,需要社会工作对此现实作出回应。

在社会工作领域当中,已经出现了“多文化社会工作”或“文化敏感的社会工作”这样的实践形态。

然而,还应意识到这不应只是社会工作中个别领域,如对移民工作的领域需要确立的新实践模式,它应成为整个社会工作的模式,成为社会工作本身。

在全球化的同时伴随着不同文明、文化,也是不同生活形态、价值体系和生存方式更大规模和更深刻的接触、碰撞的背景下,对文化多样性的体认需要更加强烈和自觉。

这一意识将为社会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也是巨大的机遇。

社会工作必须与整个人类文明探寻多样性文化共处的新伦理学的努力一道,探讨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如何实现多样性文化的共存和共融。

2、后现代哲学为探讨这种新形态的社会工作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

后现代思想,无论是福柯为代表的解构派的思想,还是格里芬等为代表的建设派的思想,以及与之相连的其他诸种来源的思想,都为社会工作探索新的实践形态准备了丰富的知识和论述的根基。

事实上,这里面的很多思想已经或多或少地运用到了社会工作的实践当中,只是今天人们需要更加自觉和系统地来从事此项工作,使得其已经呈现的可能性被更好地发掘和利用起来,贡献于当代社会工作的实践。

可为后现代社会工作提供理论素养的还包括这样一些学派或思想:批判理论及批判社会科学,特别是其中的新形态: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反种族主义,激进教育学,解放神学,等等;诠释学,及诠释学传统中的社会理论,如韦伯的理解社会学理论、许茨的现象学理论;现象学,存在主义等。

3、社会工作的当代实践为后现代社会工作提供了实践基础。

可以说,社会工作领域中的许多实践,已经为后现代社会工作的提出准备了足够的条件,今天来探讨后现代社会工作应属顺理成章之事,很大程度上是对既有的实践的一种总结。

在这方面,无论是已经在学术和专业界为人所知的一些方法模式,还是更多在实务层面做着、但尚未被理论化的形态,都是大量存在的。

本课的目的之一,也是对这些已有的实践加以总结,呈现一种更明确以后现代为名的模式化的存在。

此外,社会工作者是实际工作中积累的不少具体经验,其实也是通向后现代社会工作的道路。

我们也将充分重视和利用这些经验,以为后现代社会工作奠定实在的基础。

第一讲社会工作的多重形态第一节社会工作理论概述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其中,社会现实条件、学术思想的影响,以及社会工作界自身的反思等,构成理论发展的不同推动力量。

社会工作理论在历史发展阶段上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时期:1、精神分析观点时期,大约从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