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阅读《文化生活》的几种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化经典的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化经典的初中语文教学方法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环节,而学会欣赏文化经典则是语文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
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信息爆炸,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普遍下降,对于文化经典的欣赏也越来越淡化。
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化经典成为了当今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
首先,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文化经典的故事背景、人物命运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文化经典的兴趣。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们互相分享对文化经典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阅读兴趣。
其次,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欣赏文化经典的基础,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如设置阅读任务,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阅读,并要求学生进行阅读笔记和写读后感。
此外,教师还可以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朗读中提高语感和表达能力。
第三,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文化经典是经过历史检验的优秀作品,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价值观。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欣赏文化经典的过程中,思考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主题意义等方面的问题,并帮助学生分析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
通过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化经典。
最后,教师应该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语文教学是一门需要情感投入的学科,而文化经典的欣赏更需要学生在一种宽松、积极的氛围中进行。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比如文学分享会、朗诵比赛等,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文化经典的魅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和资源,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文化经典,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化经典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教师应该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以及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化经典的欣赏。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解读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解读作为教师或导师,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解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通过深入解读文学作品,学生可以培养对文学的兴趣,提升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然而,由于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不熟悉和理解能力的限制,他们可能面临困惑和挫折。
本文将探讨几种有效的方法,以帮助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解读。
第一,为学生提供背景知识。
很多文学作品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创作的,因此,理解作品的历史和背景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和作品的时代特点。
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并帮助他们解读作品中的隐含含义。
第二,教授文学分析的基本理论。
学生在进行文学作品解读时,需要掌握一些文学分析的基本理论。
例如,教师可以教授学生如何识别并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情节、角色、象征和意象等元素。
通过掌握这些基本理论,学生可以更好地组织和表达他们的解读观点,并对作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第三,提供多样化的解读视角。
文学作品通常有着不同的解读角度和观点。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作品,例如结构主义、新批评、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
通过引入多样化的解读视角,学生可以理解到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第四,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交流。
在文学作品解读的过程中,学生应该被鼓励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
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或课堂讲解来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解读观点和感受。
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和讨论,学生可以互相启发,拓宽自己的思维和观点,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第五,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
学生通常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的解读方法,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
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的实际案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解读方法的应用和效果,并培养他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综上所述,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解读是一项需要耐心和技巧的任务。
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文学作品类阅读专题六教学策略与技巧
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文学作品类阅读专题六教学策略与技巧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阅读能力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教师采取一些策略和技巧。
以下是六种教学策略及技巧,帮助教师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从文学作品中获得的阅读经验。
一、引导学生阅读过程在学习文学作品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如何阅读。
学生首先可以在读前预习,了解书本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接着,在阅读时,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和思考文学作品,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在读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所读过的内容进行讨论,分享产生的思考和感受。
(1)预习阅读材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预习,阅读书的相关内容和作者的生平。
这将有助于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背景,从而为后续的阅读提供更具体的背景。
(2)自主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在开展自主阅读时,学生可以根据阅读的情况来决定如何掌握文学作品。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分析和思考,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3)小组讨论在阅读之后,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对所读的内容进行讨论,掌握更深入的阅读体验和感悟。
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加入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帮助学生拓展思路。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书写记录和绘制画面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思考所读内容。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阅读不应当仅仅是一种被动的、机械的输入和记忆过程。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形成和表达自己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1)学生自主阅读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并主张学生独立思考。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文学作品进行阅读。
这种阅读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
(2)提出问题在小组讨论和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
这些问题可以是针对文学作品的关键点,也可以是对一些话题的宏观分析和思考。
有效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
有效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引言:阅读文学作品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由于现代学生的阅读习惯的改变和信息时代的冲击,许多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逐渐减弱。
因此,教师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提高阅读能力。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为了有效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教师首先应该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这包括提供舒适的阅读场所,如图书馆和阅览室等,以及提供丰富的文学作品资源。
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阅读,并定期组织读书分享活动,让学生有机会与他人交流阅读心得和体验。
二、选择适合学生的文学作品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和阅读水平,选择适合他们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既要符合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要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
例如,对于小学生来说,可以选择一些富有想象力和趣味性的童话故事;对于中学生来说,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深度和思考性的文学作品,如经典小说和诗歌等。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
这包括教授学生一些阅读技巧,如快速阅读、精读和批判性阅读等。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和思考,帮助他们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等。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以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记忆。
四、组织文学作品导读活动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教师可以组织文学作品导读活动。
这些活动可以包括分析文学作品的背景和历史背景,讨论作品中的主题和意义,以及展开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文学作品,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五、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
这可以包括写作诗歌、散文和小说等,或者是进行绘画、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创作。
通过这些创作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并且提高他们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引言: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通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历史、感受情感、思考人生。
然而,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文学作品并非易事。
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帮助他们深入思考、感受和体验文学的魅力。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兴趣是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
然而,现代学生往往对阅读缺乏兴趣。
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在教室和学校图书馆中摆放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能够随时接触到各类书籍。
2. 推荐适合学生的作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他们的喜好推荐适合的文学作品,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3. 组织阅读活动:组织读书分享会、文学讲座等活动,让学生有机会与他人分享阅读体验,增加阅读的乐趣。
二、培养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理解文学作品需要一定的阅读能力。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培养以下基本阅读能力:1. 词汇积累: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词汇量才能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意思。
教师可以通过词汇练习、词汇游戏等方式帮助学生扩展词汇量。
2. 阅读技巧:教师应该教授学生一些阅读技巧,如预测、推理、归纳等,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3. 理解上下文:学生需要学会通过上下文推断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教师可以通过练习和讲解,帮助学生提高理解上下文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理解文学作品不仅需要阅读能力,还需要一定的文学素养。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培养以下文学素养:1. 文学常识:学生需要了解一些文学常识,如文学流派、文学史、文学名著等。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建立文学常识的框架。
2. 情感体验:学生需要通过文学作品感受情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帮助他们理解作品背后的情感。
3. 文学批评:学生需要学会对文学作品进行批评和分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主题、人物形象、情节等,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
拓展学生阅读文化的语文教学
拓展学生阅读文化的语文教学语文教育,作为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承载着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任务。
阅读文化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语文教学拓展学生阅读文化的方法和策略。
一、精心选择阅读材料为了拓展学生阅读文化,语文教师首先要精心选择适合学生的阅读材料。
除了教材中的篇章之外,还可以引入一些名著、经典文学作品和优质文化阅读材料。
这样一来,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可以丰富他们的文化知识。
其次,教师可以注重培养学生多样化的阅读兴趣。
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选择与他们相关的文学作品、科普读物、历史故事等。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主动愿意去读书。
二、注重阅读技巧的培养阅读是一项复杂的活动,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技巧。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使他们能够高效地理解和吸收阅读内容。
其中,阅读理解是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核心环节之一。
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解读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理解方法和技巧。
例如,通过讲解词语的词义、猜测文章中的上下文关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等,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此外,语文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阅读讨论与分享。
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可以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思辨性阅读的能力。
让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文本,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见解。
三、开展多样化的阅读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多样化的阅读活动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阅读文化。
例如,组织学生参加阅读比赛、读书分享会、作文比赛等,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安排课外阅读时间,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进行阅读。
鼓励学生写读后感、读书笔记,促进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深入思考和理解。
此外,还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或知名作家来学校进行讲座或讲述自己的阅读经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启发和榜样。
四、开展互联网阅读教育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阅读已经成为学生重要的阅读方式之一。
引导中学生有效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
引导中学生有效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文学作品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的多样化娱乐方式和信息爆炸的环境,中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兴趣和阅读习惯逐渐淡化。
因此,引导中学生有效阅读文学作品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一些方法来激发中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并提供一些实用的阅读技巧,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一、培养兴趣的方法1. 提供选择自由:让中学生从多个文学作品中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作品。
给予他们阅读的自由,使其能够更好地投入到阅读中。
同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些建议和推荐,引导他们选择质量较高的文学作品。
2. 丰富的阅读环境:创建一个丰富多样的阅读环境,例如学校图书馆、班级图书角等。
在这些环境中,陈列各类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
3. 运用多媒体资源: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文学作品转化为图书、电子书、音频书等不同形式,吸引学生的兴趣。
同时,可以利用电子平台和社交媒体,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促进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享。
二、提高阅读技巧的方法1. 预读和导读:在阅读文学作品前,引导学生进行预读和导读。
预读包括了解作者、内容概要等,导读包括了解作品的背景、主题以及主要人物等。
这一步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框架,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作品。
2. 系统化的阅读方法:教授学生一些系统性的阅读方法,例如,学习如何选择关键字进行快速阅读,如何提取关键信息进行细读等。
这些技巧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理解能力,让他们更好地消化和吸收文学作品。
3. 多角度探讨: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文学作品,例如从人物性格、情节发展、社会背景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同时,教师可以化身为读者或文学评论家,与学生们进行互动,共同探索作品的内涵。
4. 阅读笔记和分享: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好笔记,记录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这不仅有助于巩固他们对作品的记忆,还可以提供交流和分享的机会。
如何引导小学生进行文学阅读
如何引导小学生进行文学阅读引言文学阅读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能够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化素养以及扩展他们的视野。
但是,如何引导小学生进行文学阅读却是一个值得探讨和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策划了引导小学生进行文学阅读的方法。
1. 培养阅读兴趣培养小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是引导他们进行文学阅读的前提。
以下是一些方法可以帮助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阅读环境:在家里和学校设立一个阅读角,提供舒适的阅读环境,例如安静的角落、书桌和舒适的座椅。
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容易集中注意力阅读。
•示范阅读兴趣:家长和老师可以成为孩子们的阅读榜样,他们可以花时间阅读,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并鼓励孩子们尝试不同的文学类型。
•组织阅读活动:学校可以组织读书俱乐部、文学讲座或者进行有奖阅读活动,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2. 选择合适的文学书籍为小学生选择合适的文学书籍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建议:•包容不同文学类型:选择各种类型的书籍,包括童话、寓言、传奇、科幻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阅读需求。
•注意书籍的适宜程度:选择适合小学生年龄段的书籍,注意故事情节和词汇的难易程度。
不要选择过于复杂或者难以理解的书籍,以免打击小学生的阅读信心。
•鼓励推荐和分享:鼓励小学生推荐自己读过的好书,并分享阅读心得和感受。
这样可以增强他们对文学阅读的参与感和积极性。
3. 引导深入阅读仅仅读过书籍并不足以发展小学生的文学素养,引导他们进行深入阅读是非常重要的。
•提问引导:老师和家长可以提出问题,鼓励小学生思考和深入探讨文学作品的主题、情节、角色性格等方面。
•引导创作:鼓励小学生进行文学创作,例如写读后感、写故事情节的延续、书评等,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对文学的深度思考。
•组织读书分享会:学校可以组织读书分享会,让小学生有机会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文学体验。
4. 与家长的合作家庭教育对于小学生的文学阅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家长的合作是培养小学生进行文学阅读的关键。
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阅读与欣赏的策略
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阅读与欣赏的策略文学阅读与欣赏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然而,由于学生对文学作品缺乏兴趣或理解能力有限,导致他们在进行文学阅读与欣赏时常常感到无从下手。
因此,教师需要积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策略来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阅读与欣赏,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与兴趣。
本文将探讨一些有效的策略。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来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阅读与欣赏。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适时朗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沉浸其中。
同时,教师还可以邀请专业作家或文学评论家来校园进行讲座,给学生带来多样的文学体验。
此外,学校可以建立文学阅读角,提供丰富的文学书籍供学生借阅,激发他们主动进行文学的探索与欣赏。
二、精选适合学生的文学作品在进行文学阅读与欣赏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和能力水平,精选适合他们的文学作品。
对于小学生来说,可以选择一些寓教于乐的童话故事或儿童文学作品,帮助他们培养对文学的兴趣。
对于中学生来说,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深度和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引导他们思考作品背后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三、开展多样化的阅读活动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开展多样化的阅读活动。
例如,组织学生参加读书分享会,让他们互相分享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交流阅读心得和感受。
此外,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参观文学展览,参加文学写作比赛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创造力。
四、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与评析文学阅读不仅仅是为了读完一本书或欣赏一篇文章,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与评析。
教师可以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主旨等方面的问题。
同时,教师还可以教授学生一些文学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五、鼓励学生进行创作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学生可以尝试写一篇小说、一首诗歌或一篇随笔,通过自己的创作来体会文学的魅力。
课外阅读指导的方法
课外阅读指导的方法
课外阅读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它可以拓宽知识面、培养阅读兴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等。
以下是一些指导学生进行课
外阅读的方法:
1. 制定阅读计划,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制定阅读计划,包括阅读的书目、时间安排、阅读量等。
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有
条不紊地进行阅读,避免盲目选择和浪费时间。
2. 多样化的阅读材料,指导学生选择多样化的阅读材料,如小说、散文、诗歌、科普读物等,以便开拓视野,培养多方面的兴趣。
3. 阅读交流,鼓励学生与同学、老师或家长分享阅读心得,可
以通过读后感、读书笔记、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交流,从而加深对
书籍的理解和记忆。
4. 提供指导和建议,老师和家长可以给予学生一些阅读指导和
建议,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并指导他们如何进行深入思
考和分析。
5. 激励奖励,对于学生的阅读成绩和进步,可以给予适当的激励和奖励,鼓励他们坚持阅读。
6. 建立阅读记录,学生可以建立自己的阅读记录,记录每本书的阅读时间、心得体会等,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总结经验,还可以激励他们不断前行。
7. 提供阅读资源,学校和家庭可以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如图书馆、书店、电子书等,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进行阅读。
总之,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关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让他们受益终身。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文化阅读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文化阅读作者:何春华来源:《广西教育·B版》2010年第08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高效的阅读方法,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教科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具有较高的阅读价值。
在此,笔者以初二英语下册的文化阅读课为例,谈谈怎样引导学生阅读。
一、阅读前。
提出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讨论“带着问题阅读”就是教师通过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思维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兴奋活跃起来,对所学的内容产生疑问,从而帮助学生有效阅读教科书。
主动解决疑难,自主构建知识结构。
以问题推动学习,以任务贯穿课堂,是教师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应牢牢把握的一条守则。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依据教材内容和认知规律,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
关注学生的兴趣,考虑学生的智力水平和个体差异。
把握好问题的深度、广度,尤其是难度。
例如Unit6 I’vebeen studying history In China,可以设计下列问题:(1)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history?(2)How many Chinese dynastiescan you think of?(3)How manyfanlouscharactersfromChinesehistorycanyouthinkof?(4)Can you think of famous charactemfrom the history of other countries?二、阅读中。
指导学生粗读全文、细读全文、精读全文1,粗读全文。
粗读是一种快速浏览的阅读方式,其目的是了解文章的大意。
粗读时,精力必须十分集中,不必去记忆细节,遇到个别生词及难懂的词句,均应略过,以求对全文总体意思的了解。
为了更好地抓住全文的中心思想,在粗读时要圈出文章中某些反复出现的词语,这些词语往往与文章的主题有关。
粗读时还要特别注意文章的开始段和结束段,以及文章中每一段的段首句和结尾句,因为它们往往是文章内容最好的概括。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的教学方法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很多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存在一定的困难。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教师应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理解能力的教学方法。
第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程度直接影响其理解能力。
因此,教师应该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文学作品,或者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阅读分享活动,让学生之间互相借鉴和学习。
第二,注重文学作品的背景知识。
很多文学作品都蕴含着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学生如果没有相关的背景知识,就难以理解其中的细节和寓意。
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重点讲解文学作品所依附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第三,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和分析。
仅仅阅读文学作品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应该学会进行深度阅读和分析。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学作品中的细节、象征、隐喻等,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第四,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除了指定的课堂阅读材料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广泛的阅读,通过阅读其他相关的文学作品、评论文章等,扩大学生的阅读广度。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文学作品解读和背景知识。
第五,设计有效的评估与反馈方式。
评估和反馈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作业、组织小组讨论、举办文学作品分享会等方式,对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进行评估。
同时,教师还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并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
综上所述,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需要教师采取综合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注重文学作品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和分析、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以及设计有效的评估与反馈方式,都是有效的教学策略。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文化阅读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文化阅读一、阅读前。
提出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讨论“带着问题阅读”就是教师通过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思维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兴奋活跃起来,对所学的内容产生疑问,从而帮助学生有效阅读教科书。
主动解决疑难,自主构建知识结构。
以问题推动学习,以任务贯穿课堂,是教师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应牢牢把握的一条守则。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依据教材内容和认知规律,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
关注学生的兴趣,考虑学生的智力水平和个体差异。
把握好问题的深度、广度,尤其是难度。
例如Unit6 I’v ebeen studying history In China,可以设计下列问题:(1)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history?(2)How many Chinese dynastiescan you think of?(3)How manyfanlouscharactersfromChinesehistorycanyouthinkof?(4)Can you think of famous charactemfrom the history of other countries?二、阅读中。
指导学生粗读全文、细读全文、精读全文1,粗读全文。
粗读是一种快速浏览的阅读方式,其目的是了解文章的大意。
粗读时,精力必须十分集中,不必去记忆细节,遇到个别生词及难懂的词句,均应略过,以求对全文总体意思的了解。
为了更好地抓住全文的中心思想,在粗读时要圈出文章中某些反复出现的词语,这些词语往往与文章的主题有关。
粗读时还要特别注意文章的开始段和结束段,以及文章中每一段的段首句和结尾句,因为它们往往是文章内容最好的概括。
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题句,就了解文章的大意。
例如Unit 7 Would you mindturningdownthemusic?可让学生抓住文章每个段落的主题句,然后粗读全文:Paragraphl,Thismay seemlike a dif-ftcuhword at first,buth nan be very usefult0 understand,Paragraph2,Etiquette i8 not the samein every culture orin every situation,Paragraph3,If we someone breakingthe rules 0f etiquette,we may politely givethem some suggestions,Paragraph4,Although rules of etiquetteCan often be difficult,some roles are thesame almost everywhere in the wodd!2,细读全文。
如何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
如何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文学是人类思想、情感和审美的表达形式,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力。
然而,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阅读文学作品常常是一项乏味的任务。
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从而让他们享受阅读的乐趣呢?本文将探讨几种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要让学生真正欣赏文学作品,首先需要培养他们的基本阅读能力。
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文学作品中的基本情节,把握主角的性格,理解故事的背景和情境。
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讲解、分析和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阅读思维,让他们习惯于从字里行间去寻找信息。
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阅读文学作品并不仅仅是为了了解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去思考作品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意义。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作品中的文化内涵、道德价值观以及人生哲理等方面的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作者通过这个角色传达了哪些情感和思想?”或者“你如何理解作品中的主题?”通过这样的指导,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从而更好地欣赏作品。
三、开展多元化的阅读活动为了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欲望,教师可以组织多元化的阅读活动。
例如,可以开展文学作品分享会,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朗读或解读;还可以组织文学创作比赛,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写作;此外,还可以邀请作家或学者来校进行讲座,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文学体验和见解。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增强阅读的兴趣和主动性。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在如今的数字化时代,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文学教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教师可以通过投影仪、录音设备等多媒体工具,将文学作品的配乐、背景音效和影像资料与学生分享,从而使学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品的情感与情节。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提供资源丰富的电子书籍、在线文学课程及文学作品的解读分析,让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更多的文学知识。
《小学语文十一册教案二: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提升文化素养》
《小学语文十一册教案二: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提升文化素养》提升文化素养语文学习是小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而文化素养则是我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要提升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有很多种,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以下几种。
1.经常组织读书活动教师可以经常组织一些读书活动,选取一些经典的名著,让学生去表演或演讲,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和热情。
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读书活动中对于一些生僻的单词进行讲解,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2.建设精品阅读角在课堂中可以建设一个精品阅读角,让学生们可以在这里自由阅读各种名著,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的阅读能力,还可以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
在这种阅读环境下,学生们可以自由地选择书籍,选择那些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积极地阅读,这样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们爱上阅读。
3.适当使用多媒体技术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语文,往往是通过文本的方式展开学习,如果在课堂中适当使用多媒体技术,比如通过音频、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展示名著的内容和作者的生平事迹,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们对于名著的兴趣和热情。
4.多组织一些小组活动在课外,教师可以多组织一些名著阅读小组,让学生们自愿性地选择他们喜欢的书籍,统一一起阅读,相互交流感受心得,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水平,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们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的意义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还在于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
1.提高语文水平阅读名著能够锻炼学生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写作水平,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语文修养。
2.提高文化素养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可以拓宽学生们的文化视野,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底蕴,这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和文化自信心。
文化生活课“五步教学法探讨
文化生活课“五步教学法探讨本文所说的“五步教学法”包括:教学流程、情境导入、探究活动、形成理念和学生践行五个环节。
一、教学流程教学流程一般是指以教材的框题为单位(即每节课撰写一个),将教学的过程用图表展示出来的程序。
撰写教学流程的目的是帮助教师把握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总体思路,它应该与教师的备课合二为一。
(一)教学流程基本内容教学流程基本内容包括:教学目标的预设,案例的引入,引入的方法和手段,主要探究的问题,形成的理念,对学生的践行要求等。
流程图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教学目标的预设要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具体的学情,具体而准确,有可操作性,并要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
展示案例的方法、手段可以是多样的:既可以由学生个体展示、学生小组展示、教师展示、师生互动展示,也可以采用口述、幻灯片、播放音乐、观看视频等不同的手段展示。
探究的问题要做到“三贴近”:贴近案例、贴近要形成的理念、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
形成的理念是指教材中的基本观点,要通过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来形成。
(二)为什么要写教学流程图新课程的实施强调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流程的撰写过程就是教师预设的过程。
科学合理的预设,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有助于提高生成的质量与水平。
科学合理的预设,还应充满教学的针对性、开放性和可变性,这有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设计,从而提高对课堂教学的掌控。
二、情境导入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师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快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
这就是情境导入。
以情境导入,学生易于产生角色感、真实感、现实感,进而融入教学的氛围中。
(一)如何设计教学情境教师可通过形象化语言描绘、探究性问题设置、具体教育活动的组织及电教手段的运用等,创设最佳教学情境。
设计好教学情境的关键是把握五个“什么”,即教材的要求是“什么”,设计“什么”内容,用“什么”形式展示,让学生从中思考“什么”问题,要感悟出“什么”道理。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学作品的语文教学方法总结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学作品的语文教学方法总结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下面我将总结几种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学作品之前,教师应该先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这包括对文学史的了解,对不同文学流派和文学形式的认识,对重要作家和作品的熟悉等。
通过让学生阅读名著、了解文学常识、参与文学活动等方式,可以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二、注重文本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文本内容,深入分析作品的结构、情节、人物形象等要素。
可以通过列举关键词、提出问题、分析对比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文本的解读过程中。
同时,教师也要指导学生掌握常用的文学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三、开展多样化的讨论与交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样化地参与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碰撞。
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辩论赛、读书分享会等活动,让学生能够通过对话、辩论的形式,深入探讨文学作品的内涵与主题,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与体会。
四、开展文学创作活动除了解读文学作品,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活动,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可以组织学生写作比赛、创作故事、设计诗歌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创作的乐趣,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领会。
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文学作品的关键。
教师可以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如儿童文学、青少年文学等,并通过朗读、讲解、导读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主动阅读的欲望。
同时,教师也可以推荐一些与学生兴趣相关的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学作品是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
通过以上几种语文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使他们能够准确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与意义,并对文学产生更深入的认知和感悟。
引导小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方法
引导小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方法引言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受到了很大的挑战。
电视、电脑游戏和社交媒体等娱乐方式的兴起,使得他们对于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逐渐减弱。
然而,经典文学作品是培养孩子们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一些引导小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方法,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文学鉴赏能力。
一、培养兴趣1. 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为了引导小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我们首先要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在家庭中,父母可以为孩子们设置一个安静的阅读角落,放置一些经典文学作品的书籍,并鼓励他们在闲暇时间阅读。
学校也可以开设阅读角,提供各类经典文学作品供学生借阅。
2. 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的经典文学作品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认知能力有限,因此我们应该选择适合他们年龄的经典文学作品。
可以从童话故事开始,逐渐引导他们接触一些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如《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等。
这些作品不仅内容生动有趣,而且能够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和阅读兴趣。
二、提供指导1. 为孩子们提供解读经典文学作品的指南小学生对于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有限,需要我们的指导。
在孩子们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之前,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解读的指南。
可以简要介绍作品的背景、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2. 引导孩子们进行深度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往往包含丰富的内涵和多重解读的可能性。
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们进行深度阅读,帮助他们挖掘作品中的细节和隐含意义。
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孩子们的思考,让他们从多个角度去理解作品。
三、创设互动学习的机会1. 组织读书分享会读书分享会是一个促进小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有效方式。
可以组织孩子们在班级或学校范围内分享自己喜欢的经典文学作品,让他们互相交流阅读心得和感受。
这样不仅可以增进他们的阅读兴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2. 进行角色扮演活动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可以让小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导学生阅读《文化生活》的几种方法
新课标最大的变化是增加了《文化生活》模块,就高中思想政治而言,笔者认为这是本轮课改最成功的地方。
《文化生活》每个框题的每一目知识点,一般遵循着以下结构的编排顺序:情景题图—引出探究活动;正文—表述原理知识;情景图说—引出探究活动;正文—表述原理知识;罗列现象—引出探究;正文—表述原理知识。
其中还常穿插专家点评、相关链接、文化名人和名人名言等栏目,可谓丰富多彩,让人有目不暇接的感觉。
那么,学生手捧这样一本可读性较强的教科书,应该如何进行阅读,以抓住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把握教材的精神实质?下面说说笔者关于如何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文化生活》的看法。
一、泛读和精读并举
和其他教材一样,不管《文化生活》的栏目多少,编排原则只有一个——所有栏目都为观点服务;不管是插图、引文还是名言名句,目的只有一个——求证观点。
所以,要让学生把握教材上的知识点,应该先让学生泛读教材;通过泛读,弄清楚每一框题的大致结构、知识体系,对每一目知识点有哪些重点难点,心中基本有数。
一句话,让学生在好奇中泛读,完成对知识的大致了解,为精读做准备。
没有泛读为基础的阅读,只会断章取义。
学生泛读教材的时间不宜太长,一般应该控制在5分钟以内,且多安排在教师授课之前完成。
而精读则必须安排在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之后进行,才会更加有效。
学生精读教材的内容,教师应事先精心指点,知识的重点确定,以便有的放矢。
例如,在讲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后,笔者作了以下的提示:“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两个基本特征,就博大精深而言,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独树一帜,独领风骚……说明中华文化内容十分丰富,且具有独特性;二是一方水土,一方文化……说明中华文化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三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说明中华文化的民族性特点;四是中华文化还具有包容性特点……正是有了包容性特点,才使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通过这样的提示,笔者再次将本课的重点简明扼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对精读内容的取舍,做了很好的铺垫,笔者所教的学生称之为“点睛之笔”。
精读是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成为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所谓“熟能生巧”,学生只有经过精读的洗礼,才会增强学习能力,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二、不放过小栏目
《文化生活》教材中穿插的小栏目特别多,不少小栏目都设有问题探究。
作为教师,应该让学生如何处理这些小栏目呢?
我们知道,教师手中除了有一本教材,还有一本“教师用书”即通常所说的“教参”,教材中绝大多数小栏目涉及的问题,都能在“教参”中找到答案。
学生手中没有这个“教参”,教师又不可能一一讲解教材上的小栏目,于是,教学就留下了知识盲点。
例如,在讲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时,教材中插入了一幅“登泰山的感慨”图片并配有文字:“几位同学相约游览泰山,看到沿途的崖刻和寺庙建筑等文物、古迹,有人不禁吟诵起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
同学们深深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和历史的悠久,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这段文字下面设有一个探究:“你认为游泰山也是一种文化体验吗?说说你的理由。
”对这样的小栏目,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没讲,就应组织学生自己思考,因为这些小栏目,在很多练习题中都被引用为材料问答题的“材料”,具有很强的促进学生思考的功能,不能放过。
再如,在讲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时,教材引用了民族学家费孝通的一句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费老的这句名言,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了极为形象贴切的注释。
但对高二学生来说,要准确地理解这句话并非易事。
如果我们教师设置这样一个命题:“请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生活道理”,并督促学生课后认真思考,自己得出如下结论:“各美其美”,即各个民族应弘扬自己优美的文化传统;“美人之美”,即要学习别人的优秀文化;“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即各个民族文化要互相包容、学习,那么各民族共同展现一个多彩的世界。
这样持之以恒,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允许学生质疑
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就教材中的一切问题进行质疑,既可以针对自己的理解,也可以针对教师的讲解。
即使质疑的问题“莫名其妙”,也应将其作为动态生成的好时机。
例如,讲“文化塑造人生”时,教材上配有不少激荡人心、催人奋进的作品,其中就有《马赛曲》雕塑。
《马赛曲》是一件反映法国革命时,马赛人民英勇地开赴巴黎去战斗的作品,这一点我们都知道,至于里面的每一个人物的每一个动作所表达的意思,许多人就不得而知了。
笔者就碰到一位“调皮”男生,他在阅读这幅雕塑时问:“老师,那个‘露小鸡鸡’不穿衣服的男孩在这里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吗?”笔者当时立刻被问晕了!因为自己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
但笔者没有回避这一问题,当着全班所有学生的面对那位学生说:“你提的问题很细,说明你很善于观察。
不过,老师对这件作品没有太深的研究,今天无法回答你的问题。
如果可以,请允许老师回去查查资料后再回答你,好吗?同学们也可以在课后讨论讨论:那位男孩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第二天上课,笔者先问学生对上节课的问题讨论出了什么结果,然后再把自己查到的结果告诉学生:“《马赛曲》雕塑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以一个象征自由、正义、胜利的带翼女神为中心,她右手执剑,左手高举,在号召人民向着她指引的方向冲去。
下半部是一群志愿军战士,中间那个长着络腮胡子的壮年战士,表情强悍激昂,右手高举着从头上摘下来的钢盔,正转过头来向左侧的人群喊话;左边紧挨着他的小男孩是他的儿子,小男孩是否裸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依傍着父亲,步伐坚定有力,表现出紧跟父亲、跃跃欲试去战
斗的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其余人物有持盾牌和宝剑的年迈战士,有吹进军号的青年,有弯腰系结兵器的弓箭手。
所有这些人物被组成一个整体,显出一种箭拔弩张的声势,一场激烈的战斗即将开始了。
这些细节与前面的人物融汇成千军万马的气势。
艺术家在这里广泛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象征手法,显示了人民气势磅礴的反抗力量。
”经过笔者这样的阐述,学生就从细节的纠缠中摆脱了出来,切实品味了名家大作的无穷魅力。
四、课外阅读很重要
按照教材对“文化”的解释,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文化的博大,决定了学习者理解文化内涵不能仅限于教材,而应跳出教材去学文化,才能体味文化的内涵和实质。
在此,笔者的做法是指导学生适当阅读一些教材以外的读物,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文化生活》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例如,在讲到“文化对人的影响”时,就有文化环境(外因)对人的影响;在讲到“文化与经济、政治”时,就有“相对独立性”,等等。
鉴于此时学生还没有学习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为了让学生接触一点哲学知识,提高文化品位,笔者要求学生回家找出《毛泽东选集》,阅读其中的《矛盾论》《实践论》。
接着,笔者又向学生推荐了《通俗哲学》,这本书通过大量的趣味性强的事例,深入浅出地把深奥哲学知识用通俗的方法呈现出来,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哲学思维的熏陶。
当然,如果要让学生懂一些伦理知识,就可组织学生读《论语》……笔者认为,要想在有限的时间中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读代表作、名家名著应该是最好的选择。
当然,就算是名家大作和名著,我们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一一读来,还是要精中取精,精中见精。
还要强调一点,一定要先挑选学生感兴趣的作品去读,毕竟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五、总揽全局
一般来说,化整为零是学生普遍采用的阅读方式。
因为教师授课多是按课分框,按部就班地向后推进的,相应地,学生对教材的阅读也多是被动地跟着教师进行。
于是,不少学生只知道分散阅读,不会跳出教材章节,从整体上去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学习产生了缺陷。
高明的教师不仅重视学生按部就班分段阅读的学习方法,也重视从整体结构上去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通过总揽全局,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知识,更牢固地把握知识。
例如,笔者在讲授《文化生活》第一节课时,就教材结构向学生做了交代:本书共有四个单元,就文化知识结构来说,第一单元主要回答的是“是什么”;第二单元主要回答的是“为什么”;第三单元主要回答的是“怎么看”;第四单元主要回答的是“怎么办”。
从而让学生在总体结构上对即将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能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印证这一结构。
在整本教材讲完以后,笔者再次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目录,进一步体会四个单元是如何将“文化”内涵融为一体的,从而加深了对全书知识的理解。
当然,知识的整体也是相对的,就教材而言,全书有全书的整体,每一单元有每一单元的整体,每一课每一框甚至每一目,都有自己的整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灵活把握,呈现给学生完整的系统性的知识。
总之,《文化生活》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文化要求,学生会不会阅读教材,怎么阅读教材,以及如何阅读课外读物,都事关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必须予以精心的安排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