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的重点内容(1)

合集下载

土地管理概论重点总结

土地管理概论重点总结

土地管理概论重点总结土地管理是指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土地进行有效管理和利用,以达到保护土地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标。

下面是土地管理概论的重点总结:一、土地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内容1.土地管理的概念:土地管理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利用和管理,包括土地的确权、土地用途规划、土地利用与保护、土地承包与流转等方面。

2.土地管理的目标:保护土地资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生活,保持生态平衡。

3.土地管理的内容:土地调查和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承包与流转、土地经营与监管、土地监测与评估等。

二、土地管理的原则和方法1.土地管理的原则:科学性、综合性、可持续性、依法治理、公平公正。

2.土地管理的方法:调研调查、规划设计、政策法规、监管执法、市场交易等。

三、土地管理的重点领域1.土地利用规划:通过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土地承包与流转:通过土地承包和流转,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

3.土地经营与监管:加强土地经营的规范管理和监管,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维护土地资源的安全稳定。

4.土地监测与评估:建立土地资源监测和评估体系,及时掌握土地利用状况,为土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5.土地综合整治: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和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质量。

四、土地管理的问题与挑战1.土地非法占用和滥用问题:土地资源流失严重,土地非法占用和滥用现象普遍。

2.土地承包制度不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市场不健全,土地流转难等问题依然存在。

3.土地资源开发与保护矛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突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生态的协调问题亟待解决。

4.土地监管力度不足:监管体制不完善,执法力度不够,导致土地管理效果不佳。

五、土地管理的对策与建议1.健全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完善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2.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科学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和质量。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的重点内容(1)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的重点内容(1)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的重点容1.土地的概念、特性和功能概念:土地是指地球陆地和水面的总称,是有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和人类社会历史综合体。

特性:1.土地是自然产物,;2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3土地位置的固定性;4它的质量差异的普遍性; 5土地利用的永续性。

功能:1负载功能,2养育功能,3仓储功能,4提供景观的功能,5储蓄和增值功能2.土地质量土地质量是指土地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该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或生产力的大小或价格的高低。

土地质量评价:是针对某种特定用途,对土地的适宜性能或价值作出评估或判断根据评价目的、对象、方法和手段,可将土地评价分成各种类型:(一)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对土地为农作物、牧草、林木正常生长以及建筑物所提供的生态环境条件的综合鉴定。

(二)土地生产力评价土地生产力评价是对土地在某种规定用途下可能达到的生产水平的鉴定。

(三)土地经济评价土地经济评价是指对土地在某种规定用途的条件下可能取得的经济效益的综合鉴定3.土地用途.土地用途一般是指土地权利人依照规定对其权利围的土地的利用方式或功能4.土地征收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土地征收的特征1土地征收的公益性2土地征收的强制性3土地征收的有偿性4土地征收程序的合法性5.土地定级管理城镇土地定级的任务与目的:城镇土地定级是根据城镇土地的经济和自然两方面属性及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对城镇土地使用价值进行综合评定,并使评定结果级别化。

城镇土地定级的目的是为全面掌握土地质量及利用状况,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城镇土地,以及为土地估价、征收土地税费和制订城镇土地利用规划、计划提供依据。

土地定级对象土地定级的对象是城镇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围的所有土地。

土地定级工作以城镇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整体为单位进行。

城镇附近的独立工矿等用地也可一起进行评定。

土地定级原则1.综合分析原则 .2 主导因素原则3 地域分异原则4 土地收益差异原则5 定量与定性结合原则6 综合定级与分类定级相结合的原则土地定级工作容a.准备工作及外业调查;b.定级因素资料整理及定量化;c.单元分值计算及土地级别评定;d.编制土地级别总图及量算面积;e.土地级的边界落实及分宗整理;f.编写土地定级报告;g.土地定级成果验收;h.成果归档和资料更新。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重点.doc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重点.doc

土地管理与评价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土地:指地球衣而陆地和水而的总称,同时,土地还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它是山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并包含人类活动的成杲。

土地资源:指土地作为口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并能产牛经济效益的那部分土地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

地产:是指具有明确的权属关系(有其物主)和排他性,并具有经济价值的土地资源。

土地管理:是国家在一定的坏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屮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川,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一、土地的功能:土地的负载、养育、仓储、提供景观、储蓄和增殖的功能二、土地的基本特性:1、土地是口然的产物2、土地面积的有限性3、土地位置的固定性4、土地质量差异的普遍性5、土地利用的永续性(用养结介)三、土地、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树立可持续发展观2、实现土地、人口、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3、选择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土地、人口、环境组合运作模式四、土地管理的内容和方法1>地籍管理2、土地权属管理3、土地利用管理4、土地市场管理五、土地管理常用的方法:1、行政方法2、经济方法3、法律方法4、技术方法★:人口猛增和耕地锐减是造成粮食和环境两个问题的直接原因。

第三章: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一、政府对土地实施宏观管理的必要性:1、土地是人类生存不对缺少的自然资源,同时又是稀缺资源2、公有制土地的存在3、土地利用外部性的存在4、土地市场存在失灵现象二、政府在土地管理管理中的行为模式:1、 保障土地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纠正市场失灵2、 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对社会捉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3、 消除十•地利用的外部性4、 协调各十地使用者之间的利益,保障十•地配置的公平和效率 三、土地管理的目标:(一) 按管理层次的不同:宏观、中观、微观土地管理目标。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土地管理学复习名词解释1.土地管理:是国家用以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一项国家措施。

2.土地关系:是指人类在占有和开发、利用土地过程中所发生的人与人的关系.其中,土地产权关系是土地关系的核心,最重要的问题。

3.土地产权:是指以土地所有权为核心的土地财产权利的总称。

4.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借以实现的形式,从狭义上讲,就是指为利用一切土地所必须支付的超额利润,从广义上讲,是指利用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工资、劳动力等)而必须支付的超额利润。

4.土地有偿使用是指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有者交纳的地租或应缴的报酬,使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以实现。

5.地籍管理:国家为获得地籍信息,科学管理土地,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含测量)、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措施。

分等定级、地籍档案管理是将经过土地调查、.6.登记、统计等工作形成的各种文字、数据、图件资料立卷归档、保管和提供利用等工作。

7.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权人依法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土地的权利。

8.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9.土地制度: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管理的原则、方式、手段和界限等的法律规范和制度化体系。

10. 地票:指包括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用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经过复垦并经土地管理部门严格验收后产生的指标。

11. 基本农田: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的整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12.城市土地一级市场:城市土地所有者将土地使用权让予土地使用者而形成的市场,具有垄断性。

.13.土地征收: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14.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试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出让金的行为15. 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

土地管理学_复习资料

土地管理学_复习资料

土地管理学_复习资料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土地的基本概念(书P3~5,只作了解)一、土地资源与土地资产1、土地资源:土地作为自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类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那部分土地。

2、土地资产: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

3、两者关系:(1)土地资源是将土地作为自然要素看待的;(2)土地作为自然要素,通过人类的劳动加以利用,能产生财富;(3)土地资源是土地成为资产的基础。

4、土地二重性:土地具有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内涵,前者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根本源泉;后者是指土地,作为财产,具有了经济(价值)和法律(独占性)意义。

二、土地的基本特征1、土地是自然的产物;2、土地面积的有限性;3、土地位置的固定性(绝对位置不变,相对位置改变);4、土地质量差异的普遍性;5、土地利用的永续性(肥力与承载力可持续)。

第二节土地、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书P10, 论述题)一、概念1、人口:生活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内,由一定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的个人所组成的不断运动的社会群体。

2、可持续发展: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

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永续;二是社会、经济发展赖以支撑的资源、环境的持久永续。

二、如何面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由于人口急剧增长、资源不断消耗、环境日益恶化,经济发展受阻,因此要处理好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从土地管理视角看,应采取以下对策:1、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我们首先要树立土地是一种稀缺自然资源的观念,其次树立土地、人口、环境、经济发展的系统观,改变就人口论人口、就土地论土地、就环境论环境、就经济论经济的倾向。

2、实现土地、人口、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3、选择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土地、人口、环境、经济组合运作模式;(1)要使经济增长与恶化环境的土地投入脱钩;(2)实行以预防为主的环境政策;(3)将土地资源利用的外部性内在化;将破坏土地资源与环境的代价由责任人承担,从而使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与环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土地管理学总论知识点

土地管理学总论知识点

土地管理学总论一、小题1.土地的功能:负载功能、养育功能、仓储功能、提供景观的功能、储蓄和增值的功能2.土地管理学的内容:地籍管理(基础)、土地权属管理(手段)、土地利用管理(核心)、土地市场管理(手段)3.土地管理的四大原理:人本原理(包括行为原理、动力原理)、系统原理(整分合原理、相对封闭原理)、动态原理(动态相关原理、弹性原理)、效益原理(整体效应原理、规律效应原理)4.在行为原理中,亚伯拉罕﹒马斯洛将需要划分为5个层次,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5.寻租活动本身不会增加社会的总财富,只会引起财富的转移、重新分配,浪费社会经济资源。

最常见的寻租活动是权钱交易。

6.长期目标在10年以上,中期目标5年左右,年度目标为1年。

7.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直线制组织结构(一个下级只接受一个上级管理者的命令)、职能制组织结构(作业人员同时接受若干职能部门的领导和指挥)、矩阵制组织结构(作业人员受到两套部门的双重领导和指挥)8.土地权属调查的单元是宗地9.宗地编号按行政区、街道、宗地三级进行,对于较大的城市可按行政区、街道、街坊、宗地四级编号。

宗地号在地籍图上统一自西向东、自北向南,由“1”开始顺序编号。

10.基本农田保护区80%为基本农田11.土地登记的程序:土地登记申请----地籍调查----权属审核---注册登记----核发证书12.“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是指由个人或一群人,受新制度获利机会的引诱,自发倡导、组织和实现的制度变迁,又称为诱致性制度制度变迁13.“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是指由政府充当第一行动集团,以政府命令和法律形式引入和实行的制度变迁,又称为强制性制度变迁14.土地产权是关于土地财产的一切权利的总和,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地役权等多项权利。

15.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方式:协议、招标、拍卖16.土地转让的基本形式:出售、交换、赠与17.征地补偿费的构成:土地补偿费、青苗费、地上附着物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社会保障费用、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拆迁补偿费18.征收土地,由国务院批准:基本农田、除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35hm2,、其他土地超过70 hm2。

《土地管理学总论》总复习

《土地管理学总论》总复习

《土地管理学总论》主要学习内容一、名词解释1. 土地2. 地籍3.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4. 土地所有权5. 土地权属管理6. 土地利用7、土地利用管理8. 土地用途管制9. 土地市场10.初始地籍11.日常地籍12.地籍管理13.地籍调查14.权属调查15地籍测量16.土地分类1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18.土地登记19.土地统计20.图斑21.土地分等定级22. 土地管理目标23. 土地管理的技术方法24. 土地资源25. 土地的自然供给26. 土地使用权27. 土地权属28.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9. 建设用地30. 城市土地市场供需平衡31.土地管理32、土地征收二、填空1. 土地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寻求、和的优化组合,从而取得最佳的整体效益。

2. 土地与人口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土地的。

3. 地籍调查的单元是。

它是指被所封闭的独立,是地籍调查的基本单位。

4. 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受理土地纠纷,一般采用和两种方式调处。

5. 土地价格是资本化了的。

6. 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有、、。

7. 土地市场分为和。

8按地籍工作任务和进行时间的不同可区分为工作和工作。

9.土地调查包括、和。

11.地籍调查可分为和。

1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单位是。

13.土地分等定级的理论依据是和。

14.根据时间和任务的不同,土地统计分为和,根据国家土地统计报表的报告程序可分为和。

15. 土地管理目标按实现时间的幅度可分为、和。

16. 土地管理职能运作包括、、的运作。

17. 土地资源是将土地作为看待的。

18. 土地作为自然要素,通过加以利用,能够产生财富。

19. 土地处分权包括对土地的、、、等。

20. 土地价格的影响因素有、、。

21.我国目前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行政区域划分为、、、、。

22、土地利用管理是国家按照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23、现阶段地籍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及。

土地管理学复习重点归纳

土地管理学复习重点归纳

土地管理学复习重点归纳第一章绪论1.土地:土地是一个空间概念,由气候、地形、土壤组成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

2、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

3.土地功能:承载功能、培育功能、储存功能、提升功能供景观的功能、储值和增值的功能。

4.土地二元性:社会物质生产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和土地清理系的客体。

5.土地的基本性质:土地是自然的产物,土地面积有限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质量差异的普遍性、土地利用的永久性。

6.土地的经济供应以土地的自然供应为基础源供给的范围内变动。

7.人口的快速增长和耕地的急剧减少是粮食和环境问题的直接原因因。

8.土地管理;它是指行政权力的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9.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是运用土地管理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和阐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调整土地关系,监督、规范土地利用规律,平衡土地供需矛盾,实现更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0、土地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土地使用管理和土地市场管理。

11、一般认为,通过市场机制,土地资源能够得到最优配置,在某些情况下,市场无法有效运作,甚至无法发挥作用,即市场失灵。

原因:公共土地资源和公共物品的存在、土地使用的外部性、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不确定性、土地投机。

12、我国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及土维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3、土地管理应遵循的原则: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坚持依法、统一、科学的土地管理原则。

14、地籍是指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关于交通等基本情况的书。

15、地籍的作用:为土地管理提供基础资料、为维护土地产权为权益提供基础数据,为改革和完善土地使用制度提供基础数据,为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提供基础数据。

土地管理学总论重点

土地管理学总论重点

土地的涵义土地是指地球表面陆地和水面的总称,是由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并包括人类活动的成果。

土地资源与土地资产*土地资源:土地作为自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未来,能为人类所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的那部分土地。

土地资产:土地作为财产的土地,财产对象实体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有用性,可占用性和具有价值。

土地的功能1、负载2、养育3、仓储4、景观5、储蓄、增值。

土地的基本特性1、是自然地产物2、面积有限性3、位置固定性4、质量差异普遍性5、利用永续性★土地管理的涵义土地管理是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方法,为提高土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维护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土地管理学的产生1、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2、土地管理工作发展需要理论和方法指导3、科学工作者的探索和研究为土地管理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土地管理学时研究土地数量、质量、权属、利用以及土地市场管理活动的规律性。

土地管理学的任务和内容土地管理学的基本任务是应用土地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和阐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调整土地关系,监督、调控土地利用的规律性,以达到平衡土地供需矛盾,取得尽可能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目的。

土地管理学的内容体系:土地管理的原理(土地的感念和特性、土地管理的经济学原理、土地管理的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现代管理原理)土地管理(农村和城镇土地的管理)的内容包括地籍管理,权属管理,利用管理,市场管理。

人本管理的概念将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作好人的工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根本行为原理。

人的行为时受人动机支配,动机受需要决定,按照这样的行为规律来管理就是行为管理。

动力原理管理要达到预定目标,需要有动力并正确的运用动力,管理需要动力,有了动力才能推动管理,这就是管理动力原理。

《土地管理概论》重点总结

《土地管理概论》重点总结

《土地管理概论》重点总结土地管理概论(一)名词解释:土地:地球表层的一部分,由岩石、土壤、地形、气候、水文、生物等自然要素所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成果。

土地类型:根据土地的性状、地域和用途等方面存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按照一定的规律,将土地归并成若干个不同的类别。

土地生产力:土地各组成因素综合作用的表现,同时也取决于人类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水平。

土地生产力可以区分为自然生产力和人工生产力。

土地自然生产力是指自然状态下土地的生物生产量,是土地生产力的基础。

土地的人工生产力又称为劳动生产力,是在人类通过劳动对土地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形成的。

土地的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及不同的投入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可能供养一定生活社会水平的人口数量。

土地管理:指国家为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保障土地的合理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理、保护,对土地资产的流转、收回等各项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的资源和当时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最大数量的组合。

环境问题:广义的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环境的运动变化而给人类造成的一切有害影响和危害。

它包括由火山、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所引起的第一类环境问题或原生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界并反过来对人类自身造成有害影响和危害的第二类环境问题,又称认为环境问题或次生环境问题。

清洁生产:是以节能、降耗、减污为目标,以管理、技术为手段,实施工业生产全过程控制污染,使污染物的产生量、排污量最小化的一种综合性措施。

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在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生态恢复:指人们有目的地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生物多样性和持续性进行全面的恢复。

土管总复习

土管总复习

《土地管理学》要点一、土地的概念、土地的特征和功能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和人类活动等自然、人文要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

2.土地资源与土地资产土地资源是土地成为资产的基础,土地资产是指作为财产的土地。

财产对象实体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稀缺性)、有用性、可占用性和具有价值。

3.土地的功能土地具有承载性功能、养育性功能、仓储性功能、提供景观的功能、储蓄和增值的功能等基本功能。

二、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情况1.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土地类型多样;土地资源的绝对量大、人平均占有的相对量少;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协调;三、土地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1、什么是土地管理?土地管理又称地政管理。

它是指一个国家运用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对土地财产制度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实施的各种管理措施的总称。

2.土地管理的目标和任务(1)目标宏观目标:指全国的土地管理总目标,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宏观目标为依据;中观目标:指地区的土地管理目标,既要与国家目标相衔接,又要结合本地区特点;微观目标:指县级土地管理目标,可分解为部门目标。

(2)任务加强耕地保护,实现耕地动态平衡;加强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和科学规划;加强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信息服务社会化;加强土地市场管理;健全法制,依法行政。

四、地籍与地籍管理1.地籍的概念是区域内反映土地的位置、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等基本状况的簿册。

也称土地广籍。

2.土地调查地籍调查(1)含义:地籍调查是国家科学方法,有关法律程序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清每一宗土地的位置、权属、界线、数量和用途等基本情况,以图、簿示之,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登记。

(2)目的:——核实宗地的权属和确认宗地界址的实地位置,并掌握土地利用状况;——通过地籍测量获得宗地界地点的平面位置,宗地形状及其面积的准确数据,为土地登记、核发土地权属证书奠定基础。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

土地管理学复习名词解释1.土地管理:是国家用以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一项国家措施.2.土地关系:是指人类在占有和开发、利用土地过程中所发生的人与人的关系.其中,土地产权关系是土地关系的核心,最重要的问题.3.土地产权:是指以土地所有权为核心的土地财产权利的总称.4.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借以实现的形式,从狭义上讲,就是指为利用一切土地所必须支付的超额利润,从广义上讲,是指利用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工资、劳动力等)而必须支付的超额利润.4.土地有偿使用是指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有者交纳的地租或应缴的报酬,使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以实现.5.地籍管理:国家为获得地籍信息,科学管理土地,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含测量)、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措施.6.地籍档案管理是将经过土地调查、分等定级、登记、统计等工作形成的各种文字、数据、图件资料立卷归档、保管和提供利用等工作.7.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权人依法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土地的权利.8.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9.土地制度: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管理的原则、方式、手段和界限等的法律规范和制度化体系.10. 地票:指包括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用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经过复垦并经土地管理部门严格验收后产生的指标.11. 基本农田: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的整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12.城市土地一级市场:城市土地所有者将土地使用权让予土地使用者而形成的市场,具有垄断性.13.土地征收: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14.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试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出让金的行为15. 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财产对象实体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有用性、可占有性和具有价值性.16.土地利用:指人类通过一定的活动,利用土地的性能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土地利用的原则:生态平衡原则,最大经济效果原则.17.土地利用管理:国际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18..耕地:指用来种植农作物的土地.特点:利用周期短,对自然条件要求严格,集约利用程度高,具有永续利用性能.19.土地:土地是自然历史综合体,土壤、气候、地貌、水文、岩石、植被都是土地的组成部分,它们附着于地壳,构成土地整体.20.土地资源:土地,作为自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利益的那部分土地.21.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财产对象实体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有用性、可占有性和具有价值性.土地的自然供给:土地的自然供给即自然所实际供给的各类土地数量,就某一区域或全世界来说,是固定不变的,是毫无弹性的. 22.土地的经济供给:在土地自然供给与某些自然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某种用途土地的供给量能够随着土地利用效益的变化而变化的现象称为土地的经济供给.23.土地管理:是国家在一定的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24.土地管理的内容: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土地市场管理.(四大内容在土地管理系统中的作用来看,地籍管理是基础,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市场管理是手段,土地利用管理是核心)1地籍管理的主要内容:土地调查、土地分等定级估价、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及地籍档案管理等25.土地调查:土地调查是以查清土地的位置(界限、四至),利用类型、数量、质量和权属状况而进行的调查.26.宗地:被界址线所封闭,具有独立使用权或几个使用者共有权的自然地块.土地变更调查:是指在全国土地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城乡土地利用现状及权属变化情况,随时进行城镇和村庄地籍变更调查和土地利用变更的调查,并定期进行汇总统计.27.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取得方式:1、有偿取得方式2、无偿取得方式3、依法承包经营取得4、依照法律、政策规定取得28.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出让金的行为.29.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及基本形式: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在民事主体之间再转移的行为,是平等民主之间发生的民事法律关系.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基本形式有出售、交换和赠与.30.土地使用权出租:土地使用权的出租是指合法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民事主体(即出租人)将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全部或部分提供给他人(承租人)使用,承租人为此而支付租金的行为.31.土地使用权抵押:土地使用权抵押是指土地使用权人以土地使用权作为履行债务的担保,当土地使用权人不能按期履行债务时,债权人享有从变卖土地使用权的价款中优先受偿权的债务担保形式.二,简答1.土地使用权出让工作程序程序:1市县土地管理部门根据土地出让计划会同有关部门拟定的地块的征地、拆迁安置方案、土地使用条件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查2按照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批准权限,经由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审查后,报人民政府批准 3经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县土地管理部门与国有土地使用权受让人正式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依法办理使用权登记手续,核发土地使用证2.土地征收补偿与安置标准:构成:土地补偿费,青苗费,地上附着物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社会保障费用,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拆迁补偿费.3.土地管理的特性:土地管理除具有管理的一般属性外.还有其自身的特性:(1)全面性,(2)统一性,(3)科学性,(4)法制性.4.土地产权基本特性:(1)具有排他性;(2)土地产权客体必须具备可占用性和价值性;(3)土地产权必须经过登记,才能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4)土地产权的相对性.5、土地征收的特征:1、土地征收的公益性2、土地征收的强制性3、土地征收的有偿性4、土地征收程序的合法性6.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维护土地公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切实保护耕地,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利,加强土地的法制管理,使土地管理走上法制轨道.7.土地管理的总体原则:依法管理;统一管理;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最大限度地满足生产、建设和发展的用地需求;充分、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8.土地管理的基本原则: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关系;坚持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6、政府在土地管理中的行为模式:1、保障土地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纠正市场失灵2、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对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3、消除土地领的外部性4、协调各土地使用者之间的利益,保障土地配置的公平和效率.统一;坚持依法、统一、科学地管理土地 .7.土地管理的内容:土地管理的基本内容分为产权、产籍管理和土地利用管理两大部分,具体包括:(1)地籍管理.包括土地调查、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地籍信息系统筹内容. (2)土地权属管理.包括大地所有权、使用权的审核和依法确认,土地权属变更(如土地征用、划拨、出让等)管理,土地权属纠纷的调处,对违法侵犯土地所有权、使用权行为的查处等内容.(3).土地利用管理.包括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的监督和调控等内容.(4).土地经营(土地市场)管理8. 地籍管理的任务和内容:任务:在我国,地籍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为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编制计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有关土地政策等,提供保管、更新有关土地自然、经济、法律方面的信息.内容:地籍管理包括土地调查、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和地籍档案管理等方面的内容9.地籍管理原则:(1)按国家统一的制度进行;(2)保证地籍资料的可靠性和精确性;(3)保证地籍工作的连续性;(4)保证地籍资料的完整性.10、地籍调查的程序:准备工作、土地权属调查、地籍测量、面积量算、编绘地籍图、编绘宗地图.11.土地权属管理的任务和主要内容:土地权属管理的任务: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和调整土地关系.其中,调整土地关系包括调整土地征用过程中产生的土地关系和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以及转让过程中的土地关系. 权属管理的主要的内容有:依法确认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依法管理土地权属的变更;依法调处土地权属纠纷;依法查处土地权属方面的违法行为.12.土地利用的原则:(1)先评价规划,后开发利用;(2)珍惜、节约合理用地;(3)均衡协调开发和合理布局;(4)贯彻农业优先;(5)开发利用与整治保护相结合.13、土地利用管理的内容. 土地利用管理主要是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开发、监督和调控土地利用来实现的. 1)、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根据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和土地的自然、经济特点,对土地的分配、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在宏观上进行统筹协调、合理配置的综合措施. 2)、土地开发:通过对土地投入活动和物化劳动,一方面将难利用的土地改变为可利用的土地;另一方面是对已利用土地进行再开发,以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3)、土地利用的监督和调控首先是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执行情况加以监督,在执行过程中因情况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对非农占用土地加以控制;对土地利用状况作正常性的监测,使土地利用不至于偏离规划的目标、方向,至少可以将这种偏离维持在可允许的范围之内,以保证土地利用朝着良性方向发展.14.土地利用内容:(1)确定土地的用途.(2)在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和行业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3)采取各种措施开发、整治、经营、保护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果.15.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 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指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水文、地质条件等.它们制约着人们对土地的利用. 2.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指社会制度、政策,土地所处的位置、交通条件,成本、效益、土地利用现状等.3.人的文化素质人们的知识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性、长远性的认识,都会给土地利用带来深远的影响.16.地籍管理的内容和原则内容:1土地调查是以查清土地位置的位置,利用类型,质量和权属状况为内容的调查 2土地分等定级是在土地调查和土地利用分类的基础上以马克思地租、地价理论为主要依据的各类土地等级 3土地登记是指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和他项权利的登记 4土地统计是对土地数量、质量等级、权属,利用类型和分布的统计及汇报分析 5地籍档案管理是对度低调查,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土地统计的图文、数据图册资料的归档,管理与利用等工作原则;1地籍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统一制度进行 2保证地籍资料的可靠性和精确性3保证地籍工作的连续性4保证地籍资料的完整性1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1、三大类:农用地2、建设用地3、未利用土地2八大类: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3、十二大类:耕地、林地、园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共公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用地18. 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期限和方法1)期限居住用地70年;工业用地50年;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用地50年;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综合用地或其他用地50年.2)土地使用权出让方式: 协议、招标和拍卖三论述题20.土地与人口、环境是什么关系人地关系也是土地供需平衡关系的重要体现.因土地数量有限、而人口的数量在一定阶段都是一个不断增长的变数.土地所能承担的人口“负荷量”,亦称土地的人口承载力,它取决于自然条件,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科学技术水平等.在一般情况下,社会生产力越低,土地所能承担的人口“负荷量”越小,反之则越大.耕地面积减少和人口增长速度的加快,巳日渐成为世界性的突出矛盾之一.土地与环境、生态的关系,是指土地生产力的保护和破坏对共它环境条件,甚至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8.土地管理的方法内涵及其相互联系是什么土地管理的方法有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律方法和技术方法.1)行政方法:土地管理的行政方法指领导者(管理者)运用行政权力,通过强制性的行政命令,直接指挥和控制管理对象,按照行政系统自上而下实施管理的方法.常用的方式:行政管理系统通常采用命令、指示、规定、通知、条例、章程、指令性计划等方式对于系统进行控制.行政方法依靠行政权力.特点:具有权威性、强制性、直接性、单一性和无偿性等特点.效果:行政方法能依靠行政机关和领导者的权威,充分发挥高层领导的决策作用、使管理系统达到高度的集中统一.行政方法有它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①管理效果受领导水平的限制,领导水平不高,就容易产生瞎指挥;②横向构通困难.信息传递迟缓,有时严重失真;③行政层次多,手续繁杂,影响工作效率;④不利于发挥子系统的积极性. 行政方法局限性的补救措施:行政指导(提供信息、咨询指导等)2)经济方法:土地管理的经济方法指管理者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经济手段,调节和引导土地利用活动,以实现管理职能的方法.经济利益原则是经济方法的核心. 经济手段(杠杆)是经济方法的工具,它在调节经济利益、实现管理目标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土地管理方面常采用的经济杠杆有:(1)、地租地价杠杆(2)财政杠杆.(3)、金融杠杆.(4)税收杠杆.经济方法的局限性:①不能用来解决管理中许多需要严格规定或立即采取措施的问题.②土地利用中不能单纯依靠该种方法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3)法律方法:是管理者通过贯彻、执行有关土地的法规,调整人们在土地开发、利用、保护、整治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土地关系,规定人们行动必须遵守的准则来进行管理的方法. 在土地管理中运用法律方法,主要是运用立法和司法手段,来巩固和调整各方面的土地关系.特点:法律方法比行政方法具有更大的强制性、严肃性和权威性.局限性:对于很多超越法律范围的活动就显得无能为力了.4)技术方法:是管理者按照土地的自然、经济规律,运用科技手段(遥感、电子计算机、系统工程、土地规划等)来执行管理职能的方法.因此,在土地管理中必须综合运用上述四种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地价与房价如何调控答:1、基于房地产市场是空间竞争的市场,况伟大(2005)将房价和地价关系建立在空间经济学的基础之上,考虑住房市场与土地市场的供给者行为,探讨了容积率、闲置土地比重以及开发商占地规模如何影响房价地价及其关系,得出土地供大于求时房价地价负相关、土地供小于求时房价地价正相关的结论2、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房价上涨导致了地价的提高,从供给角度看,地价上涨是导致房价上涨的一个因素,在房地产市场运行的过程中,地价和房价分别是由土地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来决定的.二、简述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现状、存在问题和深化改革的建议1.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是指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在不同的主体之间的流动和转移,分为农用地使用权和非农用地使用权.现状: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转换,及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出现了大量的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现象.从流转的情况来看,主要有转包、租赁、"四荒”拍卖、承租转包或返包、转让、入股等形式.存在问题:(1)存在土地强制流转损坏农民利益的现象.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兴起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从幕后走向前台,并且速度明显加快,但存在不少违背农民意愿,损坏农民利益的问题. (2)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一是目前的土地流转大多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缺乏必要的引导.二是土地流转不规范,缺乏契约约束,农户委托集体经济组织缺少农户委托书,统一发包中由于对预期增值认知不清或漠视,造成对农民、集体利益的损坏,甚至剥夺农民承包权,造成不稳定因素. (3)农民缺乏社会保障制约着土地流转.在农村土地具有社会保障和就业功能,而当前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形成,决定了农民不能轻易离开土地.(4)土地流转市场化程度低,缺少中介服务机构.土地流转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缺乏一个由上到下网络状的中介服务机构,致使土地供求双方的信息受阻,信息辐射面狭小,土地流动渠道不畅,范围窄.改革建议:(1)加强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制度化建设.一是考虑到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因地制宜,灵活掌握;二是明确农民利益不受损害,不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确保农村社会的稳定;三是考虑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严防农村环境遭受破坏.同时,摸索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程序,做到职责明确,手续完备,合同规范. (2)土地流转必须坚持"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基本原则.首先是群众自愿的原则;再次是依法有序的原则;最后是规范操作的原则. (3)加强政府引导和服务.第一,适当进行宣传引导.第二,努力引导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方向.土地流转的方向应尽量与土地利用规划相一致.第三,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第四,加强对市场机制的培育和监督. (4)建立土地流转管理机构.建议在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内部设立土地流转管理机构,并赋予相应的管理职权,对土地的用途、项目、面积、价格等进行规范化管理,并对土地流转过程实行监管,提高工作透明度,使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更趋优化、更加有效、更为合理. (5)培育土地流转中介机构.依托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培育土地流转中介机构,为流转双方提供法律、政策帮助,收集土地流转信息,为土地流转搭建平台三、土地征收与土地征用的关系.参考答案:2.土地征收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土地征用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批准权限批准,并依法给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补偿后,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收归国有的行政行为.在征收的过程中,就是将待征土地的集体所有权转变为国有土地所有权的过程.二者的区别表现在:土地征收后会发生土地所有权的转变,而土地征用只是土地使用权的改变.二者的共同点是:都是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都要经过法定程序;都要依法给予补偿.四、简述城市一级市场、二级市场的区别和联系参考答案:1.从市场层次来讲,城市土地市场又可划分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1)城市土地一级市场.城市土地一级市场是指城市土地所有者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期限内让与城市土地使用者而形成的市场,反映的是土地所有者与土地使用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我国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政府是城市土地一级市场惟一的供给者,所以城市土地一级市场是一种垄断性市场.目前,我国城市土地一级市场存在三种交易方式:出让、出租和入股,其中,出让是一种较常用的交易方式,它又包括协议出让、招标出让和拍卖出让三种方式;出租仍处于试点阶段;入股也只是股份公司土地资产交易的一种方式.(2)城市土地二级市场.城市土地二级市场是指城市土地一级市场的土地使用权受让者将剩余年期的土地使用权让予其他土地使用者而形成的市场,反映的是土地使用者与土地使用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与一级市场不同,二级市场土地供给者不是惟一的,所以城市土地二级市场是一种竞争性市场.目前,我国城市土地二级市场主要存在四种交易方式:转让、转租、抵押和入股.关系:城市土地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构成整个土地市场.一方面,一级土地市场供给和土地价格对二级市场的土地供给和土地价格具有决定性作用,若一级市场运行不规范,二级市场运行无序就不可避免;另一方面,二级市场的供需状况和价格又会反馈到一级市场,从而调节一级市场的供给和价格.这就形成了城市土地使用权流动和信息传导的闭合系统.四、填空题1.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可采取的方式:出售、交换、赠与、继承。

土地管理学总论重点.doc

土地管理学总论重点.doc

土地管理学总论重点土地管理学总论重点已经为大家整理好了,请看下面哦!1.土地的含义、特性和功能含义:土地是指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水面的总称,同时,土地还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它是由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并包含人类活动的成果。

特性:1土地是自然的产物2土地面积的有限性3土地位置的固定性4土地质量差异的普遍性5土地利用的永续性6土地的保值增值性功能:1负载的功能2养育的功能3仓储的功能4提供景观的功能5储蓄和增值的功能2.什么是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结合目前我国土地、人口、资源、环境的现状,谈谈实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路。

(1500字)3.土地管理有哪些方法,各自的特点和局限性?有行政、法律、经济、技术方法。

行政方法特点:权威性、强制性、直接性、单一性、无偿性。

局限性:1管理效果受领导水平的限制2横向沟通困难,信息传递迟缓,有时严重失真3行政层次多,手续复杂,效率低4不利于发挥子系统的积极性法律方法特点:强制性、权威性、严肃性局限性:必须用明确的法律规范加以调节,只能在合法和非法之间调整,超越法律范围的行为就没有约束力。

经济方法特点:非强制性局限性:1实施效果的弹性较大,因为它通过调节人们的经济利益来引导土地利用,并不直接干预,属于间接控制行为2不能完全解决社会问题,土地征用过程中的补偿款问题。

4.地籍的概念?地籍的分类?地籍指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簿册(含图)。

分类:1地籍按功能分为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地籍2地籍按特点和任务的不同分为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3地籍按城乡土地的不同特点分为农村地籍和城镇地籍4地籍按行政管理层次的不同分为国家地籍和基层地籍5.地籍管理的概念?地籍管理的内容?地籍管理是国家为获得地籍信息,科学管理土地,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含测量)、土地分等定级、估价、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措施。

土地管理学复习笔记

土地管理学复习笔记

《土地管理学》要点一、土地的概念、土地的特性和功能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 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和人类活动等自然、人文要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

2. 土地资源与土地资产土地资源是土地成为资产的基础, 土地资产是指作为财产的土地。

财产对象实体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稀缺性)、有用性、可占用性和具有价值。

3.土地的功能: 土地具有承载性功能、养育性功能、仓储性功能、提供景观的功能、储蓄和增值的功能等基本功能。

二、我国土地资源开发运用的基本情况1. 我国土地资源运用特点土地类型多样;土地资源的绝对量大、人平均占有的相对量少;山地多, 平地少, 耕地、林地比重小;河川径流总量大, 但水土配合不协调;三、土地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及重要内容1.什么是土地管理?土地管理又称地政管理。

它是指一个国家运用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对土地财产制度和土地资源的合理运用实行的各种管理措施的总称。

2.土地管理的目的和任务(1)目的----宏观目的: 指全国的土地管理总目的, 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宏观目的为依据;中观目的: 指地区的土地管理目的, 既要与国家目的相衔接, 又要结合本地区特点;微观目的:指县级土地管理目的, 可分解为部门目的。

(2)任务----加强耕地保护, 实现耕地动态平衡;加强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和科学规划;加强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建设, 实现信息服务社会化;加强土地市场管理;健全法制, 依法行政。

四、地籍与地籍管理1.地籍的概念:是区域内反映土地的位置、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等基本状况的簿册。

也称土地广籍。

2. 土地调查(1)含义: 地籍调查是国家科学方法, 有关法律程序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 查清每一宗土地的位置、权属、界线、数量和用途等基本情况, 以图、簿示之, 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登记。

(2)目的: ——核算宗地的权属和确认宗地界址的实地位置, 并掌握土地运用状况;——通过地籍测量获得宗地界地点的平面位置, 宗地形状及其面积的准确数据, 为土地登记、核发土地权属证书奠定基础。

《土地管理学概论》复习资料

《土地管理学概论》复习资料

《土地管理学概论》复习1、征地补偿费的构成土地补偿费、青苗费、地上附着物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社会保障费、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拆迁补偿费2、土地管理的基础地籍管理3、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的方式出售、交换、赠与4、耕地利用的特点利用周期较短、对自然条件要求严格、集约利用程度较高、具有永续利用性能5、四荒6、土地管理组织结构常见的基本形式直线制组织结构、职能制组织结构、矩阵制组织结构7、国土资源部14个职能司(厅),6个负责土地管理政策法规司、规划司、耕地保护司、地籍管理司、土地利用管理司、执法监察局8、国有土地使用权取得方式有偿取得: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或缴纳土地有偿使用费。

出让、转让、作价入股、出租。

无偿取得:国家通过行政划拨方式无偿给予土地使用者。

行政划拨。

依法承包经营:单位(如国营农场)或个人可以依法承包经营国有土地,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

依照法律、政策规定取得:9、土地价格的分类基准地价、标定地价10、城市土地市场的结构体系类型结构、层次结构、组织结构.11、城市土地市场供需调控的三维立体结构方向、时间、力度12、土地储备制度运作程序土地收购、土地储备、土地供应13、基本农田、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占用情况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期内占用的耕地。

基本农田保护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依照法定法定程序确定的特定保护区域。

14、耕地占卜平衡指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耕地。

15、土地用途管制国家为了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依法划定土地用途分区,确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实行用途变更许可的一项强制性管理制度。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重点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重点

土地管理与评价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土地:指地球表面陆地和水面的总称,同时,土地还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它是由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并包含人类活动的成果。

土地资源:指土地作为自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那部分土地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

地产:是指具有明确的权属关系(有其物主)和排他性,并具有经济价值的土地资源。

土地管理:是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一、土地的功能:土地的负载、养育、仓储、提供景观、储蓄和增殖的功能二、土地的基本特性:1、土地是自然的产物2、土地面积的有限性3、土地位置的固定性4、土地质量差异的普遍性5、土地利用的永续性(用养结合)三、土地、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树立可持续发展观2、实现土地、人口、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3、选择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土地、人口、环境组合运作模式四、土地管理的容和方法1、地籍管理2、土地权属管理3、土地利用管理4、土地市场管理五、土地管理常用的方法:1、行政方法2、经济方法3、法律方法4、技术方法★:人口猛增和耕地锐减是造成粮食和环境两个问题的直接原因。

第三章: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一、政府对土地实施宏观管理的必要性:1、土地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同时又是稀缺资源2、公有制土地的存在3、土地利用外部性的存在4、土地市场存在失灵现象二、政府在土地管理管理中的行为模式:1、保障土地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纠正市场失灵2、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对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3、消除土地利用的外部性4、协调各土地使用者之间的利益,保障土地配置的公平和效率三、土地管理的目标:(一)按管理层次的不同:宏观、中观、微观土地管理目标。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的重点内容(1)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的重点内容1.土地的概念、特性和功能概念:土地是指地球陆地和水面的总称,是有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和人类社会历史综合体。

特性:1. 土地是自然产物,;2 土地面积的有限性;3 土地位置的固定性;4它的质量差异的普遍性;5 土地利用的永续性。

功能:1负载功能,2养育功能,3仓储功能,4 提供景观的功能,5储蓄和增值功能2.土地质量土地质量是指土地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该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或生产力的大小或价格的高低。

土地质量评价:是针对某种特定用途,对土地的适宜性能或价值作出评估或判断根据评价目的、对象、方法和手段,可将土地评价分成各种类型:(一)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对土地为农作物、牧草、林木正常生长以及建筑物所提供的生态环境条件的综合鉴定。

(二)土地生产力评价土地生产力评价是对土地在某种规定用途下可能达到的生产水平的鉴定。

(三)土地经济评价土地经济评价是指对土地在某种规定用途的条件下可能取得的经济效益的综合鉴定3.土地用途.土地用途一般是指土地权利人依照规定对其权利范围内的土地的利用方式或功能4 •土地征收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土地征收的特征1土地征收的公益性2土地征收的强制性3土地征收的有偿性4土地征收程序的合法性5.土地定级管理城镇土地定级的任务与目的:城镇土地定级是根据城镇土地的经济和自然两方面属性及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对城镇土地使用价值进行综合评定,并使评定结果级别化。

城镇土地定级的目的是为全面掌握土地质量及利用状况,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城镇土地,以及为土地估价、征收土地税费和制订城镇土地利用规划、计划提供依据。

土地定级对象土地定级的对象是城镇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范围内的所有土地。

土地定级工作以城镇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整体为单位进行。

城镇附近的独立工矿等用地也可一起进行评定。

土地定级原则1.综合分析原则.2主导因素原则3地域分异原则4 土地收益差异原则5定量与定性结合原则6综合定级与分类定级相结合的原则土地定级工作内容a.准备工作及外业调查;b.定级因素资料整理及定量化;c.单元分值计算及土地级别评定;d.编制土地级别总图及量算面积;e.土地级的边界落实及分宗整理;f.编写土地定级报告;g.土地定级成果验收;h.成果归档和资料更新。

2.6 土地定级的程序6.土地统计管理土地统计:利用数字、图表、及文字资料,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权属、和利用状况及其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系统的记载、整理分析项管理措施。

土地统计的任务:1将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权属、和利用状况及其动态变化信息按国家统一规范要求,准确、及时、全面、系统的载入地籍册薄和地籍图2不断更新充实、修正原有的统计资料,保持土地统计资料的现势性3建立土地统计信息库,逐步实施土地统计数据处理和传输自动化4进行土地统计分析提供统计信息开展统计咨询,实时统计监督。

7•土地划拨和征用划拨土地是指开发商在当初获得土地的时候是无偿获取的,没有向国家缴纳过土地出让金土地征用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1]需要,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批准权限批准,并依法给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补偿后,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收归国有的行政行为。

8土地相邻关系相邻关系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相互毗邻不动产的所有人或者使用人,在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时发生的相互权利义务关系。

包括相邻的土地使用、防险、排污、用水、流水、截水、排水、管线安设、光照、通风、声音、震动等关系。

.9 •土地评价的原则1生产性原则.2综合性原则3主导因素原则4针对性原则5比较性原则6动态性原则10.土地监察的特征土地监察是指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单位和个人执行和遵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对违法者实施法律制裁的行政执法活动。

1地监察的主体是依法享有土地行政管理职权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2土地监察的对象是管理相对人,即一切与土地发生法律关系的单位和个人,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包括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这是土地监察的重要特点之一;3土地监察的内容是对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对违法者实施法律制裁。

法律制裁包括给予违法者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4土地监察的目的是实现土地管理职能,保证国家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11 •土地产权一、土地产权是指存在于土地之上的排他性完全权利。

它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地役权等多项权利。

其基本特性:(1)具有排他性;(2)土地产权客体必须具备可占用性和价值性;(3)土地产权必须经过登记,才能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4)土地产权的相对性。

二、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核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是指土地所有者拥有的、受国家法律保护和限制的排他性的专有权利,它包括1、土地占有权:对土地进行实际支配和控制的权利。

2、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者依法对土地进行实际利用和取得收益的权利。

3、土地收益权:依据法律和契约取得土地所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权利。

4、土地处分权:土地所有人依法处置土地的权利。

三、我国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客体和内容(一)我国国有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客体和内容1、惟一主体是国家,法律规定由国务院代表国家依法行使对国有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2、客体是一切属于国家所有的土地,包括:(1)城市市区土地;(2)依照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3)依照法律规定国家征收的土地;(4)依照宪法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荒山、荒地、林地、草地、滩涂及其他土地;3、内容是指依照法律规定,国家在行使土地所有权的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

(二)我国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客体和内容1、主体是农民集体;2、客体是指属于上述农民集体所有的一切土地,主要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原则上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3、内容指农民集体在行使土地所有权的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

四、土地使用权是指是有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依法交由其使用的国有土地和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以及依法部分处分的权利。

土地使用权是我国土地使用制度在法律上的具体表现。

12。

土地使用权转让土地使用权出让工作程序概念: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试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出让金的行为程序:1市县土地管理部门根据土地出让计划会同有关部门拟定的地块的征地、拆迁安置方案、土地使用条件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查2按照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批准权限,经由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审查后,报人民政府批准3经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县土地管理部门与国有土地使用权受让人正式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依法办理使用权登记手续,核发土地使用证13•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程度:人类对土地的利用与改造程度以及土地受人为影响的变化程度。

14 •政府在土地管理中的作用1保障土地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2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3消除土地利用的外部性4协调各土地利用者之间的利益,保障土地配置的公平与效益15.土地调查程序1准备工作包括方案制定、人员培训、资料收集、仪器设备准备以及调查地图纸2外业调查土地权属调查、利用调查、城镇地籍测量3基本农田上图4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立5统计汇总6成果整理7检查验收16.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的目的,任务、内容和意义目的:全面查清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并对调查成果实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制度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宏观调控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意义: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土地调控、保证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农民权益、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三)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是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和严格管理土地资源的重要支撑。

(四)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是满足土地管理方式和管理职能转变的重要措施。

主要任务1开展农村土地调查,查清全国农村各类土地的利用状况;2开展城镇土地调查,掌握城市建成区、县城所在地建制镇的城镇土地状况;3开展基本农田状况调查,查清全国基本农田状况;4建设土地调查数据库,实现调查信息的互联共享。

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

主要内容:在全国范围内利用遥感等先进技术,以正摄影像图为基础,逐地块实地调查土地的地类和面积,掌握全国耕地、园地、林地、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金融商业服务、开发园区、房地产以及未利用土地等各类用地的分布和利用状况;逐地块调查全国城乡各类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状况,掌握国有土地使用权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状况;调查全国基本农田的数量、分布和保护状况,对每一块基本农田上图、登记、造册;建立互联共享的覆盖国家、省市(地)、县四级的集影像、图形、地类、面积和权属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建立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17. 土地地价的特点1土地价格是土地的权益价格2土地价格不是土地成本的货币表现,不依赖生产成本定价3土地价格由土地的供给和需求决定,而土地的需求影响最大4土地价格总体呈上升趋势5土地价格具有强烈的区域性18•土地利用的自然资源观土地是人类可利用的一切自然资源中最基本、最宝贵的资源,首先,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地,只有它的存在人类才能有立足之地,人类凭借着土地栖息繁衍,土地是人类最珍贵的自然资源;第二,在人类生活中,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人们在土地上从事生产,直接或间接地获取大量的财富,土地成为财富之母;第三,土地是为人类提供食物和其他生活资料的重要源泉,一切动植物繁殖滋生的营养物质皆取自土地,由而产生出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各类生活资料,土地养育着人类。

在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中、由于土地作为自然过程的产物,具有面积有限,不可创造的特点,因此,人们必须十分珍惜土地,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必须重视土地的自然属性,遵循土地的自然规律19.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指标体系概念;是指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在一定的规划区域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要,确定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用地布局的总体规划指标体系1直接控制指标,直接控制指标包括新增建设用地量,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有量2间接控制指标: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人均城镇建设用地20.土地利用结构设计依据、设计程序、设计方法土地利用结构就是一定的用地类型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