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二年级解决问题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 第六单元 第2节【第三课时】《解决问题》教案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第2节【第三课时】《解决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通过实际问题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并能够用文字或图片描述解决过程。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耐心和方法,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简单数学问题,并用文字描述解决过程。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对解决过程进行表达。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六单元。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实物道具等。
3.教学环境:教室。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通过一个简单的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本节课将通过什么方式解决问题。
第二步:讲解1.向学生简要介绍本节课将解决的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适当讲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引导学生思考。
第三步:示范1.老师通过示范例题,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
2.让学生参与其中,引导他们理解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第四步:练习1.让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练习,解决类似问题。
2.老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第五步:总结1.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重点。
2.整理学生的解决方法,供同学参考。
五、课后反思1.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做好调整。
2.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制定下节课的教学方案。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望能有效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
二年级上册人教版小学数学第5课时《解决问题》说课稿

二年级上册人教版小学数学第5课时《解决问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解决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课时内容。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学会用简单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加减法的应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对数学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处在初步尝试阶段,需要教师的引导和鼓励。
此外,学生之间的数学基础和思维方式存在差异,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环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尝试、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会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找到合适的策略,正确运用加减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学具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解决问题。
2.自主探究:学生独立观察和操作,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3.合作交流: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过程,互相学习和借鉴。
4.教师引导:教师针对学生的解题过程,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找到更好的解题策略。
5.巩固练习:学生进行适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需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关键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可以采用流程图、列表等形式,展示解题过程和策略。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5课《解决问题》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5课《解决问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
2.能够通过图形和文字描述解决问题的过程。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掌握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
2.能够用图形和文字描述问题解决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
1.学生如何将图形和文字结合来解决问题。
2.学生如何遵循正确的解题思路。
四、教学准备
1.板书: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
2.教具:有关解决问题的图片、习题。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一个简单有趣的故事引入问题解决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概念讲解
•讲解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实施解决方案、总结检查。
•通过具体例题向学生展示以上步骤的应用。
3. 练习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辅导他们如何将图形和文字结合来描述解题过程。
4. 深化
设计一些更具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5. 巩固
布置一些相关习题作业,巩固学生对问题解决方法的掌握。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并能够运用在实
际生活中。
七、作业
1.完成课堂练习题目。
2.思考并写下一个生活中的问题,并尝试用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来解答。
以上就是本节课《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提高自
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用除法解决问题》说课稿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用除法解决问题》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4~55页的内容。
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
《用除法解决问题》一节,即教学如何用除法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安排在教学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我想,编者之所以这样安排,匠心不仅在于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有更多机会练习除法计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了解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还遵循了由浅入深的编排原则。
其逻辑顺序如下:例2,通过摆飞机模型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例3,引导学生根据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分析推理,探究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解法。
这样的例题编排,为学生展示了一幅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直观操作到分析推理的逻辑画面。
它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设计了拾级而上的台阶。
2.教具准备:课件、小棒等。
3.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力图体现“发展为本”的理念,不仅注重双基的落实,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本课教学目标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加以考虑有以下三点。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联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第例7《解决问题》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第例7《解决问题》说课稿生活中的数学思维—解决问题说课尊敬的评委们,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人教版第三册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第63页例7《解决问题》。
我将从教学背景、学生情况、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思路、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简析:解决问题》这一课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第63页例7。
本课内容采用对比的方式,编排了数据相同、问题相同,但条件不同的两个问题,鼓励学生充分理解题意,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画图、语言叙述等不同方式表征问题结构、理解与分析过程。
这样,学生对加法、乘法意义的理解,便通过可视的抽象方式显现出来,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选择算法,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领会四则运算的意义,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和策略,而学生对算法的选择是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和清晰表达为前提的。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获得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从此不断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情况分析:在一年级的研究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能解决简单的有关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在研究了乘法的意义后,有些见到“一共”就用加法,见到“还剩”就用减法的学生,将会面临选择算法的难题。
为避免学生盲目套用某一种方法,就需要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并逐步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三、教学目标:遵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目标的制定应该是多元的,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选择合适的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办法目标:经历比一比、画一画、说一说等数学活动,获得用画图、语言描绘等体式格局表征数学问题的办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建立于运算意义之间的联系,体会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乐趣。
二年级上册人教版小学数学第3课时《解决问题例3》说课稿

二年级上册人教版小学数学第3课时《解决问题例3》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课时《解决问题例3》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这一课时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和实际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并且对实际问题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还停留在直观的层面,缺乏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解答。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加法和减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够通过加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培养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解答。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实践操作法、讨论交流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操作卡片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探究新知:学生分组讨论,探索加法和减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并进行讲解和示范。
3.巩固练习:学生进行分组练习,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并进行个别辅导。
4.总结提升:学生分组汇报,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教师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鼓励。
5.布置作业:学生自主选择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 )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够理解和应用相邻数的简单应用;•能够通过图片等辅助工具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够与同伴共同探讨问题。
3.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勇于面对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乐于合作。
二、教学重点•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和应用相邻数的概念;•通过实际物品或图片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三、教学内容1. 认识数•复习加法和减法运算;•认识相邻数的概念;•复习近似数的应用。
2. 运用数•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运用相邻数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运用辅助工具辅助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解决问题;3.图像辅助法:通过图片等辅助工具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复习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2.引入相邻数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
第二课时1.运用相邻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第三课时1.运用辅助工具解决简单数学问题;2.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教学评价1.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业,及时给予反馈;2.学生可根据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效果评价自己。
七、教学反思1.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2.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为《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的教学内容安排,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未学生能够掌握加法、减法运算,理解相邻数的概念,并能够通过运用实际物品或图片等辅助工具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第三课时)《解决问题》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第三课时)《解决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够用图形和文字描述解决问题的过程。
–能够应用简单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兴趣和乐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并运用解决问题的方法。
•难点:能够独立解决问题并用文字描述过程。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学生课桌椅摆设3.适量的图形卡片和数字卡片4.练习册和笔四、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请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复习加减法运算的方法。
2. 新知讲解1.引导学生认识“解决问题”的概念,通过实例讲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2.讲解问题解决的步骤:先观察,再思考,最后解决。
3. 解决问题的练习1.给学生一些简单的问题,例如:小明有3个苹果,他又买了2个,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让学生尝试用文字描述解决问题的过程。
2.鼓励学生用图形和符号表示解题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 拓展练习1.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解决问题的场景,并邀请同学们互相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2.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并找出解决方法。
5. 总结课程•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鼓励学生勇于尝试解决问题。
五、课堂作业•布置课后练习,让学生用文字描述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的过程,并写在练习册上。
六、教学反思•教师对今天的教学过程进行总结,思考学生的反应和表现,以指导下一堂课的备课工作。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解决问题的方法。
解决问题-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解决问题-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从生活实际问题出发,理解和应用加法和减法。
2.能应用运算结合律和交换律,简便计算。
3.能在多种解法中选择简便、正确、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4.了解数轴,掌握简单的数值比较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从实际问题出发,理解和应用加法和减法。
2.能应用运算结合律和交换律简便计算。
3.在多种解法中选择简便、正确、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1.熟练掌握加法和减法的联想和逆运算。
2.能在多种解法中选择正确、简便、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A. 活动一:引入问题1)教师示范教师展示两个装有果汁的杯子,一个装有 250ml 的瓶子,引导学生发现两个杯子加起来的容量等于瓶子的容量。
2)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根据教师指引,使用数学符号和图形表示该问题。
引导学生理解加法和数轴的概念。
3)汇报讨论学生展示他们的思路和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更多的加法实际问题。
B. 活动二:加法问题1)引入在黑板公示一道加法问题:“100 + 230 = ___”,请学生思考,如何计算这个问题。
2)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各种计算方法,并记录下来。
3)汇报讨论学生汇报他们的思路和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最简便、正确、恰当的方法。
C. 活动三:减法问题1)引入在黑板公示一道减法问题:“350 - 120 = ___”,请学生思考,如何计算这个问题。
2)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各种运算方法,并记录下来。
3)汇报讨论学生汇报他们的思路和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最简便、正确、恰当的方法。
D. 活动四:综合解决问题1)引入分小组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实际问题,通过加减法解决。
2)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如何解决问题,并记录下来。
3)汇报讨论学生汇报他们的思路和方法,教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和不恰当的方法,总结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主题为“解决问题”,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和互动交流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
解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说课稿

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解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课标分析新课程标准(2011版),对一学段解决问题的要求是:1.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2.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3.体验和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4.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解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三小节例5,课本第32页。
教材是结合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一步加、减法计算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编排的,为以后学习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本单元前面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相关运算,有了计算的基础,也初步学习了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这为本例题的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现阶段的多数学生在一个实际问题中能够独立地找出相关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并解决,但还有一少部分同学在分析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时会有困难。
针对本例题,我会给足学生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相关的教学过程,对于部分学生应引导其逐步找到相关的条件。
四、教学目标分析1、了解“解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的问题结构,学会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连贯的思考,发展合情推理能力,经历完整的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解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的结构,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难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找准中间问题,学会连贯思考。
六、说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开课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在七彩课堂你们都分别参加了哪些兴趣小组呀?”学生自由回答有学生提到美术小组后,师提出一年级美术组的弟弟妹妹们想请我们二年级的哥哥姐姐帮他们解决一些问题,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连加、连减解决问题》说课稿(新人教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连加、连减解决问题》说课稿(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连加、连减解决问题》。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连加、连减的概念和方法,能够运用连加、连减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中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情境,引出连加、连减的概念,并通过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同时,教材还设置了“做一做”、“想一想”等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基本运算,但是对于连加、连减的概念和方法还不够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情景和实际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连加、连减的概念和方法。
同时,学生们的思维方式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连加、连减的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连加、连减的概念和方法,能够运用连加、连减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连加、连减的概念和方法,能够运用连加、连减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实践操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PPT、实物、图片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操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动的情景和图片,引出连加、连减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通过例题和练习题,讲解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和应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连加、连减的概念和方法。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13.解决问题》教案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13.解决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能够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勇于面对问题、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和关键点。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件:包含解决问题的案例和示意图的课件。
2.板书:准备板书好题目,方便学生理解。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通过举例介绍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解决的方法。
第二步:讲解1.讲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流程:明确问题→理清思路→选择方法→解答问题。
2.导入本节课的知识点,讲解解题方法和技巧。
第三步:示范1.通过教师示范解题,让学生了解应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第四步: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纠正学生错误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规范解题思路。
第五步:展示1.学生展示自己的解决问题方法,互相学习分享经验。
第六步:作业布置1.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解决问题展开教学,通过导入、讲解、示范、练习等环节的有机组合,促使学生理解问题本身,积极运用所学方法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下节课需要针对这一点加以改进。
以上便是本节课《解决问题》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提高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用除法解决问题》说课稿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用除法解决问题》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4~55页的内容。
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
《用除法解决问题》一节,即教学如何用除法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安排在教学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我想,编者之所以这样安排,匠心不仅在于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有更多机会练习除法计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了解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还遵循了由浅入深的编排原则。
其逻辑顺序如下:例2,通过摆飞机模型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例3,引导学生根据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分析推理,探究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解法。
这样的例题编排,为学生展示了一幅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直观操作到分析推理的逻辑画面。
它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设计了拾级而上的台阶。
2.教具准备:课件、小棒等。
3.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力图体现“发展为本”的理念,不仅注重双基的落实,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本课教学目标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加以考虑有以下三点。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联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七单元第2课时《解决问题》优质课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七单元第2课时《解决问题》优质课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解决问题》这一课程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
2.学习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考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
1.准备教材《解决问题》。
2.准备黑板、粉笔、教学PPT等教学工具。
3.确保课堂环境整洁、安静。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激发他们对解决问题的兴趣。
2. 学习重点
1.学习仔细阅读问题,理解问题的意义。
2.学习提炼问题中的关键信息。
3.学习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法。
3. 操作实践
1.小组合作解决老师提供的问题,并找出方法对其展开讨论。
2.学生自行解决课本上的问题,并在小组内相互讨论,确保每个学生的
理解深入。
4. 总结反思
通过总结本节课的所学内容,让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帮助他们建立解决问题的思维框架。
四、课堂延伸
在本课中,老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课上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五、作业布置
1.完成课堂上未能完成的问题练习。
2.自行选择一个日常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尝试用课上所学方法解
决。
六、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学生在理解问题的关键信息上存在困难。
下节课,可以通过更多的实例训练来帮助学生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以上就是本节课《解决问题》的优质教案内容,希望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准备和进行教学。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二)解决问题 》说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二)解决问题》说课稿一、教材内容概述《表内除法(二)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一部分,主要是在二年级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除法运算的基础上,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运用表内除法的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内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表内除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方法,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提取关键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勇于探索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灵活运用表内除法解决实际问题;2.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表内除法与实际问题之间的关系;2.学生能够对于复杂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四、教学方法1.针对性强化练习法:通过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练习,巩固学生的基本应用技能;2.合作探究法:通过分组合作,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了解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涵盖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解决。
2. 讲解(15分钟)1.带领学生回顾表内除法的基本原理和运算方法;2.通过范例解决一道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体会表内除法运用在解决问题中的便捷性;3.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关键信息,提炼问题的解题思路。
3. 练习与讨论(20分钟)1.学生独立或分组完成若干练习题;2.学生交流讨论答案,分享解题思路;3.教师指导学生总结不同解题方法的优劣并引导学生尝试不同解题方法。
4. 拓展与归纳(10分钟)1.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更加复杂的问题;2.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强化学习。
5.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巩固学生对表内除法解决问题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应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节(第五课时)《解决问题》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节(第五课时)《解决
问题》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教授如何解决一些涉及数学问题的实际情况。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2.能够独立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3.熟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能够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
1.教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
2.课件:包含解决问题的示例及练习。
3.黑板、彩色粉笔。
五、教学过程
1.开场导入:通过引入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
思考问题解决的方法。
2.讲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分析问题、制订计划、执行计划、检验结
果。
3.示范解决一个简单数学问题,并让学生跟随操作。
4.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各自选择一个实际问题,并用解决问题
的方法进行讨论和解答。
5.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强化所学内容。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希望同学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提升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设计一个数学问题,并用所学方法解决,并写下解决问题的过程。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加深对解决问题方法的理解,提高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二年级《数据收集整理》说课稿

《数据收集整理》说课稿百丈小学林晓芳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数据收集整理》。
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的第一课时。
2.教材分析: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做校服的情境,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既经历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又从中进一步掌握数据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3.学情分析:一年级时,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统计表,学习了比较、分类等与统计相关的初步知识,为本单元进一步学习调查、记录、整理和分析数据奠定了基础。
4.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认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在贴近生活的情境中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用调查法来收集数据。
(2)通过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使学生初步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中蕴含的信息。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使学生初步体会调查所得的数据的作用,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5.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会用调查法来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本节课的难点是能对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6.教具学具准备。
为了便于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我准备了一些练习纸、黑板贴,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考虑到二年级小朋友活泼好动的特点,在教学上,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
从学生身边的问题出发,创设情境,在教师引导下,自主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
并且设计了一些讨论交流的问题,让学生动口动脑,能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能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性。
三、说教学过程接下来,我将重点谈谈我的教学流程:(一)课前情感交流同学们都有校服吗?你们一般在什么时候会穿校服呀?喜欢你们的校服吗?在这些重要的场合,我们穿上统一的校服,是不是就会特别整齐好看呀?(设计意图:几个简单的问题,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为引出下面的做校服情境做了铺垫。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4.2《解决问题》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4.2《解决问题》教案教学目标•能够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好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准备好教学课件•准备好学生作业本和练习册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呢?2.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说明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解决问题。
第二步:新知讲解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然后给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检查答案。
2.通过例题演示,让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3.教师讲解归纳总结,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
第三步:练习1.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师生互动,指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师生共同检查学生的答案,进行讨论和思考。
第四步:作业布置1.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行巩固与练习。
2.强调作业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但是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学生在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出现困难,需要更多的辅导和指导。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数学解决问题的比赛或活动,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心得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也发现了自己在教学方法上可以改进的地方,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课时《解决问题》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课时《解决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能够理解问题并正确提取问题的关键信息进行计算。
–能够用文字或图形表示解决问题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积极与他人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耐心和毅力,勇于面对挑战。
二、教学重点•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理解并提取问题的关键信息。
三、教学难点•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综合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展示一组简单的生活问题,让学生讨论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
2. 概念讲解•介绍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类型。
•提醒学生关注问题中的关键信息,如数量、计算方式等。
3. 练习1.例题一:老师给了学生一道题目:“小明有5只苹果,他吃了3只,那么他现在还剩几只?”请学生尝试并讨论解决方法。
2.例题二:师生共喝了10瓶水,老师喝了3瓶,那么学生喝了几瓶?3.例题三:一些苹果,第一天卖了3个,第二天卖了2个,剩下5个,问原来有几个?4. 拓展练习老师出示更多类似的问题,让学生分组尝试解决,并分享解决思路。
5. 总结归纳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五、课堂检测出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并互相核对答案。
六、作业布置完成课堂练习中未完成的题目,或设计自己的生活问题并用加减法解决。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中,学生表现如何?解决问题时是否理解问题的关键信息?是否能运用加法和减法正确解题?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调整下一节课教学策略。
以上教案是针对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课时《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解决问题
说课稿
一、说教材说目标
(一)说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2页例三及相关练习。
“用除法解决问题”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除法计算进行教学的。
学生在获得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后,为后面进一步学习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将起到垫石铺路的作用。
教材的编排内容,注重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活动和事例设计情境,促使学生“走入情境”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知识建构形式及学情发展出发,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根据除法的意义,初步理解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灵活运用有关除法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进一步加强对运用口诀计算除法的掌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在问题的处理中,体验成功,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说方法说模式
(一)说教学模式
我校的教学模式是:核心导学,当堂训练。
我校的6个教学流程是:预习指导,预习交流,小组讨论,教学点拨,展示提升,反馈总结。
结合我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流程,根据本节数学课的特点,我使用的教学模式是:1、复习旧知2、情景引入,明确问题3、合作探索,解决问题4、当堂训练,强化知识5、课堂总结,知识提升。
(二)说教学方法
在教材处理上,充分创设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用数学去解决身边的问题。
在教学思想上,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直观演示、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等方法,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搜集信息能力、逻辑思维能
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加了直观性和趣味性,增强了教学效果。
三、说设计说板书
(一)说教学设计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根据数学课的教学模式,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一般规律,我安排了以下的课堂设计:
1、复习旧知
二年级的孩子们对新的事物总是特别感兴趣,因此我设计介绍一个新的小朋友小聪给大家认识,为后面引入新课做了铺垫。
在复习时是以小聪想考考大家为开场,这样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致。
引入了两道直接运用除法意义解决的问题,本节课也是运用这两个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前后呼应。
2、情景引入,明确问题
以有趣情景导入教学内容,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我以学生们喜欢的超市购物情景导入,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辅助以课件,让学生更直观的来观察发现问题,让学生情绪饱满、积极投入学习。
3、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
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将学生置身于现实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选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56元可以买多少个地球仪?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发现只有地球仪8元一个是有用的,分析问题,用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动脑,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更好的进行知识的建构。
在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进一步学习乘除法混合应用题做铺垫。
创设开放情境,为学生提供信息。
4、当堂训练,强化知识
本节课就是运用除法的意义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练习中,我设计的问题仍是生活中的情景,使同学们巩固除法的意义。
5、课堂总结,知识提升。
课堂小结除了让大家有一个反思和梳理知识的机会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帮助那些学困生重新整理知识,强化记忆,巩固所学知识。
像“学了哪些知识”之类的“陈述型”小结,尽量让“学困生”完成;像“应注意什么”之类的“简单总结型”小结可先让“中等生”完成;概括性比较强或深层次的“反思型”的小结则由“优等生”完成。
(二)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1.帮助实现教学目的,体
现教学意图2.突出重点难点,形成知识结构3.引导学生学习思路,便于探求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精力5、易于巩固记忆。
本节课我才用贴纸和板演结合的方式,把除法的两个意义和本节课新学习的两个公式打印出来,在教学中贴在黑板上,这样可以加强同学们对知识的记忆。
在列式解决问题时采用板演,这时可以让同学们知道正确书写的格式,提高注意力。
当课程结束,黑板上留下的知识就是整节课最精华的部分,也便于学生们巩固记忆。
四、说得失说体会
这节课是用除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应用除法的意义,同时还简单的介绍了总价,单价和数量之间的关系,这个不对学生做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运用,最后的两个小练习题也充分的巩固了学生的知识。
不足之处还是学生实践少,对生活中的数学不是太敏感,还需要加强生活观察和实践。
总的来说,全班同学对这节课的收获还是让人满意的,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的学习和讨论中,但仍需课后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