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 2014年2期

合集下载

梁祝不同版本的比较

梁祝不同版本的比较

xx不同版本的比较《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完成于一九五九年,并于同年在上海初演。

两位作曲者陈钢及何占豪当时仍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为了响应当时国内倡议的“交响音乐民族化”的方针,选择了这个家传户晓的题材,吸取了当时甚为流行的同名越剧曲调,将故事中“草桥结拜”、“十八相送”、“英台抗婚”、“楼台会”和“坟前化蝶”等重要情节套进了西洋奏鸣曲式的呈示部,发展部及再现部。

这首作品的创作无疑是遵命于共产主义的集体创作精神,但观乎两位作曲者在这三十多年内的创作发展,“梁祝”的成功,谁也沾不了谁的光彩。

由于出身于越剧二胡演奏家,何占豪对于中国的传统音乐极为熟悉,自“梁祝”以后,他的其他作品只能说是旋律流畅美丽,其他方面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突破,而且每一首乐曲几乎都脱离不了《粱祝》的框框,什么《莫愁女》、《孔雀东南飞》、《乱世情侣》等等,全部是以哀怨缠绵的爱情故事为题材。

陈钢的作品也是乏善可陈,这三十年来,他的作品中,用民歌改编成的小提琴独奏曲占了大多数,而且几乎全都是带再现的三部曲式,但由于他的和声语言极其华丽流畅,很多作品本身的缺点也被这些掩盖过去了。

换句话说,《梁祝》的成功是因为有何占豪的旋律和陈钢的和声,缺一不可。

两位作曲者在八十年代初起都将此曲改编改写了数遍。

首先是陈钢将乐曲的配器整理,往后再改编了一个钢琴协奏曲的版本。

何占豪因此而大为光火,还公开表示否定所有未经他许可的改编版本。

然而他后来却为香港中乐团将此曲改为高胡协奏曲。

除此以外,他还有将此曲编为琵琶协奏曲,由上海民族乐团制成录音,他曾携儿子去香港用小提琴与民族乐团合奏此曲。

后来,又改编为古筝协奏曲,在国内也演出过。

其它改编的版本或演奏形式就数不胜数了。

姑勿论怎样,说《粱祝》是这几十年来演出和录音版本最多的中国管弦乐曲实不为过,而它的受欢迎程度亦是毋容置疑的;很多艺术团体的演出时都被这个《梁祝》情意结牵着鼻子走。

在很多地方的乐团和民族乐团上座率最高的音乐会,节目往往包括有《梁祝》协奏曲。

沈榕版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及其他

沈榕版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及其他

沈榕版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及其他
潘阳
【期刊名称】《中国电子商情:视听前线》
【年(卷),期】2009(000)009
【摘要】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首演中担任B角是小提琴家沈榕当年和樊承武指挥上海音乐学院管弦乐队合作留下这个唯一的录音,与当年A角俞丽拿激情的演奏相比,沈榕的演奏显得淡雅、细腻而更具抒情性。

【总页数】1页(P128)
【作者】潘阳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47.21
【相关文献】
1.论奏鸣曲式的异化发展——以普罗科菲耶夫《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为例 [J], 杨正君
2.异曲同工感情至深--文学作品《梁祝》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之审美关联探析[J], 徐莉娅
3.梁祝化蝶去经典永流传——听盛中国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随想 [J], 陈厚朴
4.梁祝化蝶去经典永流传——听盛中国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随想 [J], 陈厚朴;
5.论新媒体对民族交响乐传承的影响
——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为例 [J], 王晓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十期《经典咏流传》57首诗词歌曲全集

十期《经典咏流传》57首诗词歌曲全集

⼗期《经典咏流传》57⾸诗词歌曲全集2018-04-26 14:524 ⽉ 21 ⽇晚,央视诗词原创节⽬《经典咏流传》迎来了年度盛典。

这档节⽬⾃开播起就⼴受好评,多⾸热门诗词歌曲为同学们所喜爱!在年度盛典晚会上,《梁祝》《⽊兰诗》《⼭居秋暝》《将进酒》《青⽟案·元⼣》《声律启蒙》《三字经》《墨梅》《明⽇歌》《别君叹》《上下求索》《登鹳雀楼》等被评为“年度经典作品”,各位经典传唱⼈也⾛上舞台为观众们再度唱响经典之作!今天,就让我们来⼀起回顾⼗期节⽬中的 57 ⾸诗词歌曲。

推荐为孩⼦收藏,听歌学诗词!《明⽇歌》明·钱福明⽇复明⽇,明⽇何其多。

我⽣待明⽇,万事成蹉跎。

《临江仙》明·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浪花淘尽英雄。

是⾮成败转头空。

青⼭依旧在,⼏度⼣阳红。

⽩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春风。

⼀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依⼭尽,黄河⼊海流。

欲穷千⾥⽬,更上⼀层楼。

《苔》清·袁枚⽩⽇不到处,青春恰⾃来。

苔花如⽶⼩,也学牡丹开。

《墨梅》元·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夸颜⾊好,只留清⽓满乾坤。

长沙铜官窑瓷器题词君⽣我未⽣,我⽣君已⽼。

君恨我⽣迟,我恨君⽣早。

《三字经》节选宋·王应麟⼈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枉凝眉》节选清·曹雪芹⼀个是阆苑仙葩,⼀个是美⽟⽆瑕。

若说没奇缘,今⽣偏⼜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事终虚化?⼀个枉⾃嗟呀,⼀个空劳牵挂。

⼀个是⽔中⽉,⼀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声律启蒙》节选云对⾬,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三尺剑,六钧⼸,岭北对江东。

沿对⾰,异对同,⽩叟对黄童。

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

⽵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蓑烟⾬任平⽣。

《梁祝》新读

《梁祝》新读

《梁祝》新读■赵玫--------------------------------------------------------------------------------《山花》2006年第04期浏览人次在上海,第一次以越剧的方式看《梁祝》。

其实很早就知道《梁祝》是越剧中的一部经典,也知道著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主旋律,亦是取材于越剧《梁祝·楼台会》中的经典唱段。

那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段最美的旋律。

后来这旋律不仅成为了一种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也成为了世界音乐史中一段极富光彩的乐章。

而无论越剧的《梁祝》还是小提琴的《梁祝》都来自上海。

而无论越剧的《梁祝》抑或小提琴的《梁祝》都成为了经典。

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种艺术的创造《梁祝》源自于中国一部古老的爱情传说。

如今它已是世人皆知的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

一说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与死亡,永恒的悲剧。

不是出自莎士比亚笔下,却也美奂美仑,凄切悲凉,令人无尽地唏嘘与慨叹。

于是这个故事被当作“酵母”,由此繁衍出无数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

这便是古代传说不朽的魅力,这样,无数岁月过去,故事却依然不肯退色。

非但没有退色,反而老树新花,越开越灿烂,灿烂得以至令人眩目。

这大概就是2005年9月,越剧《梁祝》在上海大剧院上演时为什么座无虚席的缘故吧。

慕名来看越剧《梁祝》,怀着某种朝圣般的感觉。

尽管所扮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演员已不是往日的表演大师,却也后生可畏,时常一句唱腔便能换来满堂喝彩,可见观众喜爱的程度。

既然已谙知了故事的来龙去脉,主要兴趣自然也就转成了倾听越剧那优雅的音调。

然而在观看整部戏剧的时候,却意外收获了许多新的感觉。

不期而然的,那许许多多的新的认知。

譬如发现在越剧的表演中(又何尝仅仅是越剧),有很多过去不曾注意过的戏剧性别因素掺杂其中。

那些很意味深长的,男性的和女性的表演,男角的和女角的错位。

尤其女扮男装这一特殊的表演方式,不仅在戏剧中,就是在古代生活中也可谓比比皆是。

《梁祝》赏析

《梁祝》赏析

《梁祝》赏析电信0902张文军曲子开始几声拨弦声接著长笛,好像在云端的感觉,以此来揭开序幕,有如从天上俯瞰人间,拨开云层,人物景象由模糊慢慢变得清楚。

首先由小提琴奏出主题,二长二短加上一个结束句,绵绵长长,幽幽远远,仿佛祝英台在身旁说著昔日的故事。

然后在低音重复一次主题,回到人间落了实。

管弦乐总奏主题,景象全明白了。

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也出现了,两人情意绵绵,大小提琴和鸣奏著主题,渐渐的小提琴主导旋律并引进管弦乐再强调一次。

等乐音渐歇,木管接续旋律慢慢落下。

小提琴独奏深情舒缓带点内省的音色,表示祝英台对将来疑虑不安,但还是坚定相信自己。

勇敢去爱吧!情绪轻快,笛声嘹亮,大提琴也婆娑起舞,有如风光明媚三月天两人春游。

小提琴展现技巧,风华绝代。

相聚虽好总有分别,快乐情绪之后就是离情依依十八相送。

将主题变奏缓缓奏出,有如迈不开的步履,却终究不得不离去。

大小提琴二重奏,紧密结合难分难舍。

在这段末尾由弦乐第一次奏出哭调主题,预言悲剧结局,这构成了全曲的呈示部「相爱」。

全曲选用梁祝故事中的三个主要情节:相爱、抗婚和化蝶,作为音乐的三个部分。

表现出青年男女的忠贞爱情和对封建宗法礼教的控诉、反抗。

前奏响起,在轻柔的背景下传来了优美的引子音乐,好像一只竹笛在自由歌唱着风和日丽,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秀丽景色,既浑厚又不太明亮的音色,使我深深的陶醉在如此清丽的前奏旋律中。

仿佛看见了各种鸟栖息在树枝上,呼朋引伴地发出清脆的鸣叫声,湖水随着微风荡漾起层层涟漪,在草桥亭畔双双结拜的场景,它以优美的小提琴声为中心,向人们诠释了一个纯洁爱情的真谛。

尽管这个旋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很熟悉,但却能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每一个音符仿佛都经过了夕阳的点染,闪烁着清逸的光芒。

很快,主部通过连接部进入到副部主题,描述的是粱山伯与祝英台同窗三年,同学同乐的欢乐的心情,把人们的心带入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意境中,仿佛也与粱山伯与祝英台共同分享着同窗之欢。

但是,似乎凡事都有不测风云,总是这样甜尽苦来,梁祝长亭惜别的依恋情景突地撞进了我的脑海中。

梁祝传说的现代解读

梁祝传说的现代解读

恋情,除了生物生命的生理需求,更重要的是文化生命 的契合。 东晋以来, 梁祝传说地, 尚学社会风气的滥觞, 激越 着女性文化生命内在的情感指向:理想的丈夫不是知识 肤浅的有钱人,而是读书好有发展前景的知识分子,理 想的婚姻,不仅是传统的郎才女貌,而且是有着女子自 强—— — “ 求知 ” 成材的欲望。文化生命中, 共同的知识渴 望和爱好,激发了梁祝两心相悦,生死相依情结的萌生 和发展。 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渴望有与男子一样平等的读 书权利, 女扮男装外出游学, 是梁祝传说故事的挈机, 也 是梁祝生死恋情节的起点。 无论是从梁祝传说发祥地历史文化崇武到尚学的 变迁轨迹,还是从当今田野考察所发现的耕读文化信 息, 都表明了这一情节, 似乎是创作上的设置, 实际确是 当地自古以来地域习尚文化的孕育下,民众群体求知心 愿的艺术化展现。 促成梁祝俩人相遇相知的游学,首先是该传说发生 地历史文化由尚武向尚学转型时期艺术真实的展演。 《 梁祝》故事的源起,一般研究者都认为,时间上约 以东晋六朝为下限,空间上以江浙古吴越地区为中心。 《 梁祝》 故事在时空上的这一特征, 恰恰是与该地域民俗 文化的历史转换是一脉相承的。吴越地远古尚武民风, 至两晋六朝随中原文人大批南迁,渐向崇文转化,是导 致《 梁祝》 故事衍生发展的重要契机和内因。 现存最早的梁祝俩人因游学生情而殉情的传说文 字材料,见于宋代张津 《 四明图经 》所引初唐梁载言的 《 十道四蕃志 》 。到了晚唐张读的 《 宣室志 》 , 就记载了传 说的基本情节。后来经北宋大观元年 ( 明州 ( 今 &&"’ 年) 宁波 ) 知府李茂诚的 《 义忠王庙记 》( 又称 《 梁山伯庙 ) 记》 、 宋罗濬的 《 宝庆四明志》 、 元代袁桷 《 延佑四明志》 、 明代张时彻 《 嘉靖宁波府志 》 、清代闻性道 《 康熙鄞县 志》 、徐时栋 《 光绪鄞县志》等文献对不同时代民间传说 的记载,&#"" 多年前的鄞州地区,梁祝故事通过历代人

蝴蝶的爱情传说——《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对民间传说的改编

蝴蝶的爱情传说——《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对民间传说的改编

蝴蝶的爱情传说——《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对民间传说的改编陈思仰(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学系100875)摘要:《梁祝》是中国古代四大传说之一,小提琴协奏曲是当代音乐家在这个民间传说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和音乐艺术再创作的,它与神话传说有共同的特点,同时又有着不同的气质,使其成为不朽爱情的传世杰作。

关键词:粱祝;神话传说神话传说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枝奇葩,来自于民间人们创作,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它对历代的文学、艺术创作影响很大。

如“女娲造人”“盘古开天地”“愚公移山”“牛郎织女”等。

《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与织女》并称中国古代四人传说。

其中,梁祝传说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足惟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

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有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和再创作的,它与神话传说又共同的特点,同时又有着不同的气质。

一、浓郁的浪漫主义风格什么是神话?码克思做过很精彩的阐释:“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A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的实际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

”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

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因此,神话可以说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

它往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

古代神话与传说,是浪漫丰义文学的萌芽,它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很大。

一般说,神话与传说的创作摹础是现实的,神话与传说的创作方法是浪漫的。

而神话与传说的浪漫毛义精神,那种新奇奔放的幻想,启发作家的想像力,提供了丰富的文学题材和艺术形象(网上资料)。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爱情传说,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其中爱情主题、十八相送、梁祝二人大、小提琴对答、祝英台的倾诉等段落,都显示了高度抒情的气质和旋律的美,乐队加强了感情的释放和渲染。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创作与主要演奏技巧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创作与主要演奏技巧

一条走廊上,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开常例会,邀请了当时还不是 组员的俞丽拿一同参加。擅长拉外国曲目的俞丽拿不仅为《梁祝》 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建议,还学习越剧、二胡,并了解中国戏剧。 1959年五月二十七日,上海音乐学院为国庆十周年的献礼,在兰心 大戏院,彩蝶正是从十八岁的俞丽拿琴弦上第一次飞出,让观众为 之沉醉。当最后一个醉人的旋律停止后,观众席先是一片沉寂,陷 入沉默,紧接着便爆发了如雷般的掌声。谢幕,掌声没停;继续谢 幕,掌声还在。应于观众的如潮热情,俞丽拿不得不再次走上舞 台,又演奏了一遍曲子。对她而言,她永生难忘此次经历。因为这 是她这辈子唯一一次在演出中完整地拉了两遍《梁祝》,她因此被观 众誉为“永远的祝英台”,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的一段不朽的佳话。
《梁祝》自诞生之后一个音符都没有改动过,它的曲作者何占 豪当时26岁、陈钢24岁,年纪轻轻便能创作如此美丽篇章,可见其 音乐功底的扎实和对梁祝故事的完美把握。《梁祝》的首演的成功 不仅使两位年轻的作者声誉鹊起,而且还传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得 到各界的一致好评。
二、《梁祝》的曲式分析 《梁祝》是一首按照西方奏鸣曲式结构所创作的单乐章标题小 提琴协奏曲,不仅在调式、调性、和声以及配器等方面很好地表现了 中国传统音乐艺术,更将中国传统胡类乐器的技巧元素融入到了小提 琴的演奏技法上,使得其在“中国化”的音乐道路上有了质的飞跃。 《梁祝》全曲大概二十七八分钟,包含呈示部、展开部、再现 部三个部分,呈示部包括引子、相爱、草桥结拜和十八里相送,展 开部包括抗婚、楼台相会和哭灵投坟,再现部则只有化蝶一幕。呈 示部描述了梁祝二人草桥结拜的情节;展开部描述了祝英台对于封 建婚姻的坚决反抗;再现部是对呈示部旋律的重复和变形,在轻盈 飘逸的弦乐衬托下,爱情主题被再一次奏响,寄托了人们对这对情 侣的深切同情和美好祝愿。 (一)呈示部分析 1. 引子 引子以竖琴的琶音引出长笛的华彩,初始的几声空旷悠远的弹 拨之音,仿佛在诉说和再现一个古老而宁静的故事。接下来,长笛 在弦乐颤音的基础上吹奏出了一段优美的华彩旋律,悠扬而婉转, 紧接着双簧便以其柔美的音色将我们带入了引子的主题。 2. 相爱 呈示部以竖琴的伴奏开始,讲述了几千年不变的爱情主题。这 部分旋律的主题和向下连续交错的主旋律,表达梁祝二人对美丽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年,是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下简称《梁祝》)公演55周年。

多年来,这部伟大的作品影响了中国的几代人,被改编成各种乐器的演奏形式,被多次拍成影视作品在银屏展现,也成为国外交响乐团演奏的最多的中国作品。

《梁祝》传说与《孟姜女》《牛郎织女》《白蛇传》并称中国汉族四大民间传说,而其中又以《梁祝》传说影响最大,无论是从文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来说其都居各类民间传说之首,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唯一在世界范围内流传的中国汉族民间传说。

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的传说形成与发展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为东晋至唐,是传说形成期,主要表现为口头传说,主要在会稽(今绍兴)、上虞一带流传。

2.第二阶段为宋至民国初年,是传说的发展期,传播形式由早期的口头传播,转变发展成文字记载和文学作品传播,流传地域也跃出会稽一带中心区域,辐射至全国大部分地区,并流入日本、朝鲜、越南等东北亚、东南亚地区。

3.第三阶段民国晚期至当代,是传说的成熟期。

从传说的内容上突出了祝英台殉情内容,强化了爱情悲剧主题,突出地表现了民间反封建的民主意识,重新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故事情节结构。

故事讲述的是上虞祝家庄才女祝英台女扮男装赴杭求学,途中邂逅同时到杭州求学的会稽书生梁山伯,于是双双结伴到杭州游学,期间同窗三载,形影不离,结下深厚情谊。

祝英台学成先归,二年后梁山伯到虞寻访祝英台时,真相大白,方知祝英台是女儿身,遂回家告知父母,意欲娶其为妻,不料此时祝英台已由父母之命许配马家,梁山伯知后追悔莫及,终因相思成疾,一病不起,死后葬鄞城西清道山下。

梁死后第二年祝英台出嫁途中,路经梁墓,风浪大作,听闻此处就是梁山伯葬地之后,不禁悲从中来,上山祭奠。

祝英台痛哭亡灵,情义感动天地,只见梁山伯墓突然地裂开一道口子,祝英台纵身跃入其中,同穴而死,过后二人魂魄化作彩蝶翩翩起舞。

在创作《梁祝》时,作曲家采用了第一种传说按着故事的发展顺序,用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把整个故事展现给听众。

呈示部用了引子(鸟语花香)、主题(爱情主题)、草桥结拜、同窗共读、惜别(十八相送)等情节描写了梁、祝二人相识、相知的过程。

展开部描写了抗婚、楼台会、哭灵、控诉、投坟这几个情节,表现了英台抗婚的怨愤场面和梁祝楼台相会时百感交集的情绪,最后祝英台在梁山伯坟前对封建礼教进行血泪控诉,然后英台纵身投坟,乐曲达到最高潮。

再现部主要描述了“化蝶”。

长笛吹奏出柔美的华彩旋律,与竖琴的滑奏相互映衬,把人们引向神话般的仙境。

独奏小提琴再次奏出了爱情主题,展现出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封建势力的压迫下死去后,化做一双蝴蝶在花丛中欢乐自由地飞舞。

这寄托了人们对故事中男女主人共的深切同情和祝愿,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梁祝》这部作品产生于1958年初秋,当时上海音乐学院党委向全校师生提出了“解放思想,大胆创作,以优异的成绩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口号,在校园里激起了一阵阵波澜。

选什么题材好?由何占豪、俞丽拿、丁芷诺等同学组成的民族音乐实验小组的成员们争论不休。

最后争论集中在3个题材上:(1)全民皆兵;(2)大炼钢铁;(3)在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音调基础上创作。

他们把想法上报上海音乐学院党委请示院领导定夺,最后院党委书记孟波批示选《梁祝》。

可见当时《梁祝》是他们的备选方案。

方案定下之后学院领导为他们增派了作曲系的高材生陈刚协助创作。

就这样由何占豪创作旋律,陈刚进行乐队交响方面的编配与写作,俞丽拿进行试奏。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部作品终于在1959年5月27日正式公演,从此创下了中国音乐界的众多第一:中国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民族交响乐,中国第一部小提琴协奏曲,外国交响乐团演奏的最多的中国交响乐作品……
愿这部伟大经典的作品永远的流传下去。

(作者单位辽宁省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编辑马花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