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的限制
最低层的管理制度

最低层的管理制度一、前言管理制度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和任务,并按照组织的性质、结构和特点,规范、规划和指导管理工作所制定的一系列规则、程序和方法。
最低层管理制度是指针对组织中最底层管理人员的管理规定和制度,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最低层管理人员在组织中的管理工作中能够做到规范、有序、高效地开展工作,从而为组织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最低层管理者的基本要素最低层管理者是组织中领导联系最紧密的一层管理者,其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组织的内部运作和外部发展。
因此,对最低层管理者的选拔、培训、管理和考核都是至关重要的。
最低层管理者的基本要素包括以下几点:1. 必须具备必要的管理基础知识和技能,包括组织、计划、领导、控制、协调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需要具备团队合作、沟通、协调、决策等方面的能力。
2. 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遵守组织的规章制度,保守组织秘密,忠诚于组织,为组织的利益着想。
3. 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在实际管理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处理复杂的管理问题。
4. 必须具备积极的进取精神和学习意识,能够接受新事物,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
5. 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交能力,善于与员工、同行、上级等保持良好的关系,能够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
三、最低层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1. 最低层管理者的选拔和培训(1)选拔组织应当根据岗位要求,选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有一定工作经验、以及有管理潜力的人员担任最低层管理者。
选拔程序应当公开、公平、公正,严格按照组织人事管理制度执行。
(2)培训对于新上任的最低层管理者,组织应当进行系统的培训,包括相关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组织规章制度的培训、组织文化的培训等。
最低层管理者的主要职责包括以下几点:(1)具体落实上级部门的工作要求和工作任务,保证工作任务的高质量完成。
(2)协调好下属员工之间的关系,解决员工的工作问题和生活问题。
(3)培养和选拔优秀的员工,提升团队整体素质和效率。
底层人民的生活现状素材

底层人民的生活现状素材
1.住房:许多底层人民没有自己的住房,只能租住简陋的出租屋或者胡同里的小房子。
这些房子通常没有空调、暖气等现代化设施,也没有良好的卫生条件。
2.就业:底层人民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许多人只能在低薪的劳动力市场中找到工作,收入微薄,生计难以维持。
还有一些人甚至没有任何稳定的收入来源,只能靠捡垃圾、卖废品等方式来维持生计。
3.教育: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许多底层人民的子女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
很多孩子只能上贫困地区的小学,教育条件落后,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设置单一。
这些因素导致底层人民的子女缺乏竞争力,很难在社会上获得更好的机会。
4.医疗:底层人民的医疗条件也比较差。
许多人无法承担高额的医疗费用,只能在基层医疗机构看病。
而这些机构的医疗设备、医护人员的素质和水平都相对较低,很难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5.社会保障:底层人民的社会保障也比较薄弱。
很多人没有参加社会保险,一旦遭遇突发状况,就很难得到有效的帮助。
即使是参加了社会保险的人,由于基础保障水平较低,也很难应对严重的疾病和意外事故。
- 1 -。
java hystrix 限流底层原理

java hystrix 限流底层原理
JavaHystrix限流底层原理是什么?在分布式系统架构中,为了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往往需要进行流量控制和限流。
Hystrix 是一种轻量级的、容错性强的开源框架,它可以帮助我们实现服务降级、熔断、限流等功能。
Hystrix是Netflix开源的一款容错框架,主要用于分布式系统的延迟和容错管理,是Spring Cloud的核心组件之一。
Hystrix的限流底层原理主要是通过线程池和信号量来实现的。
在Hystrix中,我们可以通过设置线程池大小和QueueSize来控制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
当线程池已满时,新的请求将会被阻塞,直到线程池中有可用的线程。
另外,Hystrix还支持使用信号量来限制并发请求的数量,这种方式更加轻量级,适用于一些I/O密集型的操作。
在Hystrix中,我们可以通过配置Threshold、RequestVolumeThreshold和SleepWindow来实现限流的功能。
Threshold用于设置失败率的阈值,当失败率超过了这个阈值时,就会触发熔断机制。
RequestVolumeThreshold用于设置滑动窗口中的请求数量,当请求数量超过了这个阈值时,就会触发熔断机制。
SleepWindow用于设置熔断器打开后的等待时间,等待时间结束后,熔断器会进入半开状态,此时允许一定量的流量通过,如果流量处理成功,熔断器将会关闭,否则将会重新打开。
总之,Hystrix的限流底层原理可以帮助我们实现系统的流量控制和限流功能,保护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熟悉Hystrix的底层原
理对于开发人员和系统架构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计算机系统底层架构原理极限剖析

计算机系统底层架构原理极限剖析
计算机系统底层架构原理的极限剖析涉及多个方面,以下是其中的几个重要方面:
1. 计算能力的极限:计算机能力的极限取决于处理器的性能,包括时钟频率、总线带宽、指令集等。
随着技术的发展,处理器的性能也在不断提升,但仍然存在物理限制。
例如,由于电子信号在芯片上的传输速度是有限的,处理器的时钟频率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2. 存储容量的极限:计算机系统的存储容量有限,包括主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
主存储器的容量通常受到物理限制,例如芯片的面积限制和成本限制。
辅助存储器的容量则受到介质技术的限制,例如硬盘的存储密度和固态硬盘的闪存单元数量。
3. 数据传输的极限:计算机系统中数据的传输速度也有一定的限制。
主存储器与处理器之间的数据传输速度通常受到总线带宽的限制。
辅助存储器与主存储器之间的数据传输速度受到外部接口的限制,例如硬盘的传输速率和闪存的读写速度。
4. 能源效率的极限:计算机系统的能源效率是指在完成相同任务时所消耗的能源量。
能源效率的极限取决于处理器和其他硬件组件的能效,以及软件的优化程度。
随着对能源效率要求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系统在设计和实现上需要考虑如何优化能源利用。
总的来说,计算机系统底层架构原理的极限剖析涉及到处理器
的计算能力、存储容量、数据传输速度和能源效率等多个方面。
在设计和实现计算机系统时,需要考虑这些极限,以便优化系统性能和能源利用效率。
清朝的社会底层奴隶制度与社会弱势群体

清朝的社会底层奴隶制度与社会弱势群体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社会底层存在着严重的奴隶制度和社会弱势群体。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奴隶制度以及社会弱势群体这三个方面,对清朝社会的这一现象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清朝是由满洲族建立的王朝,他们的入主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满族奴隶制度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冲击。
满族统治者将汉族、蒙古族和其他民族视为奴隶,实行严苛的奴隶制度,导致了社会底层的奴隶人口的大量增加。
二、奴隶制度1. 奴隶来源清朝的奴隶制度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形成。
一种是对战败的敌人进行奴役,这种奴隶被称为“战俘奴”,通常被用于军事或农耕劳动。
另一种是通过贩卖人口形成的,贩卖者通常是贫穷的农民,他们出售自己的子女或通过绑架他人获得奴隶。
2. 奴隶生活奴隶的生活条件极其恶劣。
他们被迫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生活贫困,权利被剥夺。
奴隶无法自由迁徙,也无法摆脱奴隶身份,他们的社会地位极低。
奴隶还受到严厉的惩罚和虐待,没有人身保护,经常面临残暴的待遇。
3. 奴隶制度的衰落随着社会的演变,奴隶制度在清朝末期逐渐瓦解。
中国社会的变革和思想觉醒使得奴隶制度无法持续存在。
清朝的改革和现代化运动为奴隶制度的废除奠定了基础。
康有为、梁启超等思想家的呼吁和改革运动的影响,使得奴隶制度逐渐被废除。
最终,在1910年奴籍法的颁布下,正式宣告了清朝奴隶制度的废除。
三、社会弱势群体除了奴隶制度,清朝社会还存在其他社会弱势群体,如女性、贫困农民、佃农等。
这些群体在社会中处于较为劣势的地位,受到压迫和剥削。
1. 女性在清朝社会,女性受到重重限制和歧视。
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属物,缺乏独立人格和权利。
妇女的地位较低,被束缚于封建礼教和家庭责任,失去了个体的自由和发展空间。
2. 贫困农民清朝社会的农民普遍贫困,生活艰辛。
土地集中制度和赋税制度使得他们不断被剥削和压迫。
农民的土地被地主和官僚阶级控制,他们只能靠微薄的农业收入维持生计,生活贫困并且缺乏社会保障。
老残游记中的底层生活

老残游记中的底层生活《老残游记》是一部讲述晚清底层生活的文学作品,通过对残疾人游民游荡、饥寒交迫的生活状态的描绘,生动地刻画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丑恶。
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底层人民饱受贫困和苦难的痛苦经历,他们的生活空间小且脏乱,甚至无法维持最基本的生命需求。
接下来,我们将会对小说中的底层生活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生活环境极为恶劣小说中的底层人民住的地方多为简陋的小屋,并且往往屋内面积极小,布置简陋,加之长年不换,变得破败不堪。
此外,在长时间的温度变化和气象条件影响下,居民的家具、衣物等物品也会从红褐变成黑色。
空气浑浊难闻,偶尔还会有许多害虫爬行,让人感到十分压抑。
贫困的生活状态在小说中,作者也对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进行了描述,不难发现底层人民在思想和生活方面都极为贫困。
进食极为简单,饭菜品种单调又少,很多时候只能吃残菜剩饭和野菜鲜果。
由于生活条件限制,在外买个冰棍都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而且,由于底层人民没有固定的职业,很多时候只能流浪或者是以夹杂琐事维持生计,在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都是极度贫困。
社会地位低微在社会地位方面,底层人民的地位十分微弱,常常会受到各种欺压和排挤。
在小说中,作者描写了许多底层人民的经历,在遭遇困境时,不得不选择违法犯罪以换取生活必需品。
例如,书中描写了赵德茂因为早期的交通事故,无法工作,“编织床、揩鞋且一手空空”,迫于生计压力不得已而偷盗。
这可以看出底层人民的地位微弱,几乎没有任何生存保障。
总的来说,底层人民生活的情况在《老残游记》中得到了清晰、生动的描写。
但与此同时,在现实中,任然存在着底层生活困苦的现象。
因此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问题也在社会热议中得到广泛关注。
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提高社会关爱的广告度。
首层建筑面积和底层建筑面积哪个大

首层建筑面积和底层建筑面积哪个大在建筑领域中,首层建筑面积和底层建筑面积是两个常见的概念,它们在建筑设计和规划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会产生疑惑,究竟是首层建筑面积大还是底层建筑面积大?下面我们将对这个问题进行详细探讨。
首层建筑面积首层建筑面积通常指的是建筑物的地面层或者地面以上的第一层,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楼。
这一层建筑的面积往往是整个建筑中最大的,因为首层通常包括大厅、商铺、办公空间或者其他公共场所,这些场所需要相对较大的空间来满足人流和活动的需要。
底层建筑面积底层建筑面积则指建筑物的地下层或地面以下的层次,通常是地下室或地下一层。
底层建筑面积相对于首层来说可能会更小,因为地下空间受到地基和地下管线等因素的限制,导致可利用面积相对较少。
底层建筑通常用于储藏、停车、设备安装等功能。
判断建筑面积大小的因素要判断首层建筑面积和底层建筑面积哪个更大,需要考虑建筑的具体设计和功能需求。
一般来说,通常情况下首层建筑面积会更大,因为首层通常为主要活动区域,需要较大的空间来容纳人流和设施。
而底层建筑面积相对较小,主要用于辅助性功能或者辅助设施。
但是也有例外情况,比如在商业综合体或者办公楼等项目中,地下商场或者地下停车场的底层建筑面积可能会远远大于首层建筑面积,因为需要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来满足需求。
因此,要判断哪个更大,需要根据具体的建筑类型和设计要求进行具体分析。
总结综上所述,首层建筑面积和底层建筑面积哪个更大,取决于建筑的设计类型和功能需求。
通常情况下,首层建筑面积会相对较大,因为首层通常为主要活动场所。
但在特定情况下,底层建筑面积也可能会更大,以满足特定的功能需求。
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和规划时,需要充分考虑建筑的使用目的和空间布局,才能确定合适的建筑面积分配方案。
以上是关于首层建筑面积和底层建筑面积这个问题的详细探讨,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建筑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确定最佳的设计方案。
c++锁底层原理

c++锁底层原理《C 锁底层原理》一、概述C 锁是一种用于控制并发访问的机制,它被广泛应用于操作系统和程序中,以实现多线程同步和互斥。
C 锁是操作系统的底层机制之一,涉及到计算机系统的并发原理和硬件支持。
本篇文章将介绍 C 锁的基本原理、实现方式、优缺点以及相关实现代码。
二、C 锁的基本原理C 锁通常由一个计数器和一个标志位组成。
计数器用于记录当前有多少个锁被占用,而标志位则表示当前是否允许其他线程获取该锁。
当一个线程获取了一个锁,计数器减 1 并将标志位设为允许其他线程获取;当该线程释放了锁,计数器加 1 并将标志位设为禁止其他线程获取。
这样,多个线程之间就能够相互竞争,互斥地访问共享资源。
三、C 锁的实现方式C 锁的实现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自旋锁、信号量、互斥量、读写锁等。
自旋锁是一种简单的实现方式,当一个线程请求获取锁而锁已经被占用时,该线程将进入循环等待状态,直到锁被释放为止。
信号量则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实现方式,它可以通过控制进出的线程数量来实现同步和互斥。
互斥量则是一种基于条件变量的实现方式,它能够保证同一时刻只有一个线程能够访问共享资源。
读写锁则是一种适用于读多写少的场景的锁,它能够允许多个线程同时读取共享资源,但只允许一个线程写入。
四、C 锁的优缺点C 锁具有简单、高效、可靠等优点,它能够有效地控制并发访问,避免数据竞争和死锁等问题。
但是,C 锁也存在一些缺点,如性能开销较大、难以实现公平性等。
此外,C 锁的实现方式也可能会受到硬件和操作系统的限制。
五、相关实现代码下面是一个简单的 C 语言实现自旋锁的代码示例:```c#include <stdio.h>#include <pthread.h>pthread_spinlock_t lock; // 自旋锁变量void *thread_func(void *arg) {// 加锁pthread_spin_lock(&lock);// 对共享资源进行操作printf("Thread %ld is accessing the shared resource.\n", (long)arg);// 解锁pthread_spin_unlock(&lock);return NULL;}int main() {pthread_t thread1, thread2;// 创建两个线程并启动它们pthread_create(&thread1, NULL, thread_func, (void *)1);pthread_create(&thread2, NULL, thread_func, (void *)2);// 等待两个线程执行完毕pthread_join(thread1, NULL);pthread_join(thread2, NULL);return 0;}```六、总结C 锁是操作系统和程序中常用的同步和互斥机制之一,它涉及到计算机系统的并发原理和硬件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底层文学”身上缠绕着许多难以一言蔽之的理论问题,理论界的担忧与赞誉并存。
一方面,对“文学性”不足的担忧,时常成为批评者的口头禅。
另一方面,支持者则强调“底层文学”与1980年代以来“纯文学”的差异,并直接调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左翼文学”乃至“问题小说”的文学史资源为之呐喊。
当然,在“纯文学”纷纷退守书斋的当下,“底层文学”确实刷新了我们的现实感――推重“纯文学”的批评者难道不能将文学标准稍稍放宽?重新苏醒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技法,难道不可以成为一条通往现实的康庄大道?然而,从《问苍茫》这里,我更多地看到了“底层”的限制,尤其是其对传统文学资源自觉不自觉的依赖。
阶层分化,是小说对社会的基本判断。
恰如小说标题《问苍茫》所喻指的,我们看到了三个阶层组成的“社会全景”,其中有资本家的生死爱欲、资本掮客的左右为难、工人阶级的懵懵懂懂及其最后的觉醒反抗。
小说在这一部分,真诚地面对当下中国的苍茫大地的纷乱局面,令所有关怀现实的读者,都忍不住从内心发出了“谁主沉浮”的疑问。
然而,面对着这一复杂而艰难的提问,答案却显得轻巧而简单。
如果作者意欲统摄三个对立的阶层,为当下的社会困局求一条出路,就需要一个全局性的眼光。
但在小说的叙述中,我们发现读者的同情很快就被局限在柳叶叶身上。
小说为了避免读者在感情上认同资本家,不惜让优雅、软弱的陈太果断逃跑。
随着陈太、文念祖的丑态百出,常来临自顾不暇,赵学尧也自甘堕落。
小说对打工者的觉醒寄寓了全部的希望,小说标题暗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答案最终揭晓,公平的秩序只能依赖工人大众通过合法斗争去建立。
从结尾看,《问苍茫》有些雷声大、雨点小了――一个复杂的问句下面,却是一个理想化的简单答案。
简单答案的背后,可以看到作者视角的片面性。
单一阶层的视野,只会将所有资本运营者看作剥削者,任何企图调停的中间人,都当做资本的掮客、工人阶级的叛徒。
常来临与赵学尧之流,真是完全不可靠的“工贼”吗?更进一步说,走向“罪恶”的工厂,是否已经是农村劳动力最好的出路?底层的牺牲在多大意义上是合法的和必须的?文明的进程是否需要必要的压抑?即使“合法斗争”的道德立场无可质疑,那么这种斗争又能够收到多大的效果?资本全球体系是否会因为某些地区工人运动的抵抗,转而去剥削更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尖锐而不可回避的矛盾,都不是单一视角的“底层叙述”所能承担的宏阔问题:曹征路终于遭遇了“底层叙述”迟早要碰撞的铁壁。
既然“工人合法斗争”的立场与未来都存在疑点,那么作者为什么对“解放”的明天持有如此执著的乐观态度?有学者曾经指出“底层文学”和“人民的文艺”之区别,恰恰在于它丧失了乐观精神,尤其是关乎“解放”的乌托邦梦想①。
曹征路对乌托邦的重新唤起,自有其理由;其意图与动机,现在恐难完全廓清。
但我以为至少还存在着一种可能的原因,那就是我所说的“传统依赖症”――小说的情节、人物很大程度依赖于作者此前接受的文学训练,甚至价值立场也受旧有知识谱系所决定。
首先,看小说中的人物关系。
柳叶叶对三个男性(常来临、夏悦、唐源)的先后比较与选择,不由得让人联想起《青春之歌》的叙事模式――林道静先后经历了余永泽、卢嘉川、江华的三个不同的男性引导者。
《青春之歌》中,“每一个男性都是‘国家’话语中各种政治象征位置的体现者,依次是土豪劣绅余敬唐、右翼小资产阶级余永泽、国民党特务加封建军阀胡梦安、共产党人卢嘉川、江华。
每种政治势力都暗示了一种民族的前途,也暗示了林道静一生个人和婚姻的前途”②。
在《问苍茫》中,党委书记常来临、小知识分子夏悦,表面上都讨好柳叶叶,然而在关键问题上站在了工人阶级的对立面,最终失去一亲芳泽的机会;身体残疾的唐源本来居于劣势,因为“政治正确”而弥补了爱情战场的兵力悬殊,成为柳叶叶精神上的同路人和事业上的良师益友。
也就是说,虽然对个体进行询唤(interpellation)的“党”在《问苍茫》里是缺席的,但小说在爱情戏上却铺设了同样的政治隐喻:女性柳叶
叶在三个男性之间的游移背后正是对三种政治立场的游移。
其次,看具体人物形象的塑造。
尽管作者想要对赵学尧、何子钢、夏悦等人物进行复杂化的艺术处理,但他们无一例外地变成了面目可憎的伪君子――“复杂化”终究是在简单化的前提下进行的。
在这里,1990年代以来的文学资源发挥了作用。
1990年代以来,对知识分子的刻意解构,已经形成了隐蔽的文学陈规:知识阶层不光在社会行动力上懦弱无能,甚至在资本面前也最容易被蛊惑。
同样,党政机关小职员的卑琐形象,也随着“新写实”崛起而定格。
不仅如此,当下的花边新闻热衷于爆料,教授与书记也最易遭人诟病、名誉扫地。
赵学尧和常来临们,拥有丰厚的文学替身和原型,不妨简单借用和改动,既讨巧又讨好,所以很轻易地被推到了“底层”的对立面。
再次,看小说三个主要人物不同的结局。
常来临和赵学尧的故事都在他们被资本家抛弃后戛然而止,为什么此后的故事一片空白?因为在文学陈规中,知识分子、城市小职员稍有挫折就解甲归田、告老还乡,脱离对抗资本家的第一线,他们骨子里的软弱性是阿喀琉斯之踵,小说家在此突然失去了可以照搬的资源。
于是工人必须而且能够抛弃周遭一切面目可疑的奶油小生与斯文败类,独自奔向解放的明天。
此外,我们还应该看到一个问题:“左翼文学”乃至1990年代以来思想资源的奇怪扭结,一方面造成了工人阶级能够独立承担自我解放任务的乐观印象;另一方面也确定了小说对“底层”的基本判断。
这种判断终究只是对“底层”诸多划分之一种,且未必是最合理的一种。
我们不仅应该追问,底层自我拯救、自我启蒙,是不是一种美好的幻觉?我们还应该继续追问的是,简单沿用旧有模式去划分“底层”还有多大现实意义?是有助于解决当下纷乱的局面,真正给底层(当然不仅仅是工人)以福利;还是会落入一个分化抵抗力量、孤立各种“底层”的陷阱之中呢?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曹征路的底层判断大量地来源于“左翼文学”乃至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
这样的知识谱系,很容易使小说在解决现实问题时,不仅滑向一个“工人合法斗争”的简单出路与乐观结论,还会遮蔽底层内部方方面面的问题。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看到了曹征路《问苍茫》切入现实肌理的努力,看到他以文学方式回应艰难时世的不懈努力。
资本正以各种匪夷所思的方式渗透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从这个意义上,作者已经或轻或重地掐住了时代的命门。
遗憾的是,他问了一个很有分量的问题,却给出了一个片面而简单的答案。
我们从艰难的发问与轻巧的应答中,看到了“传统依赖症”对曹征路乃至底层叙述的限制。
其实,当作者真诚地发问时,小说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与其依靠旧有的、笨重的知识体系去尝试回答这一问题,不如将其留给同样负有义务的理论家们。
■
【注释】
①贺桂梅:《人文学的想象力――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与文学问题》,244页,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②李扬:《抗争宿命之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42―1976)研究》,61页,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