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用哪种剂型比较好-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讲究
小儿中药的剂型如何选

小儿中药的剂型如何选小儿中药是指用于治疗儿童疾病的中药,由于儿童机体生长发育的不同,需要根据年龄、体重、体质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剂型。
现在市场上的小儿中药剂型很多,如口服液、颗粒、丸剂、散剂等,选择合适的剂型非常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小儿中药的剂型如何选。
一、口服液口服液是将药物通过溶解或乳化等技术制成的液体剂型,具有易吸收、易服用等优点。
小儿中药中,颗粒剂和丸剂制成的颗粒或丸剂在口服时需要加热开水或加饭团儿,有时孩子不肯吃或吃不下,这时可以选择口服液,比较方便。
口服液的剂型虽然容易吸收,但因为口味不够甜、苦味重等问题,可能会影响孩子的食欲,也可能引起孩子呕吐或者腹泻等不适反应,因此需要按照医生的处方在特定条件下服用。
二、颗粒颗粒剂是将药物经过混合、研磨、筛分等制成的粗细不一、有一定规模的颗粒,适合用于制成丸剂、口服液等剂型。
小儿中药中,颗粒剂制成的颗粒能够有效保留中药的活性成分,口感也比较好,孩子可以直接吃下去。
但是孩子吞咽能力不强,颗粒较大时容易卡在喉咙里,引起窒息,因此需要谨慎使用。
同时,需要注意颗粒剂中药的品种、品质、产地,避免因为不当选择而引起不良反应。
三、丸剂丸剂是将经过混合、研磨、筛分等制成的药粉,制成大小、形状均一的丸剂。
小儿中药中,丸剂可以使用针灸针或者磨成细末加饭服用,不同于颗粒剂的缺点,孩子不容易将丸剂卡在喉咙里,而且目前市面上的丸剂口感不错,孩子可以直接吃下去。
但是孩子的消化功能还未完全发展,孩子使用丸剂时,要适当调整剂量,以避免因为药量过大而引起反应。
四、散剂散剂是将经过混合、研磨、筛选等制成的细粉末制成的一种剂型,适合配合个体中药制成口服液,同时也可以磨成细末加点水直接服用。
小儿中药中,散剂需要用量精准控制,而且在孩子服用过程中容易飞扬,需要小心注意。
综上所述,小儿中药剂型的选择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药质量、孩子的年龄、体重、体质、用药原因等方面。
在满足药效的同时,尽量减轻孩子的不适感以及危险性。
退烧药的剂型选择与儿童用药药学专家建议

退烧药的剂型选择与儿童用药药学专家建议退烧药品是家庭常备药品之一,而对于儿童来说,更是常见的用药需求。
然而,儿童的生理特点与成人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选择退烧药的剂型时需要谨慎考虑。
本文将从药学专家的角度出发,探讨退烧药的剂型选择问题,并给出专家建议。
一、儿童退烧药的剂型选择原则退烧药的剂型选择应综合考虑儿童的年龄、体重、用药安全性、用药便利性等因素。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儿童退烧药剂型及其特点:1. 口服液口服液是儿童使用较为常见的剂型之一。
它具有容易服用和吸收快的优点,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儿童。
但是,儿童在口服过程中可能出现吞咽困难或口味不佳的情况,需要家长的耐心和协助。
2. 颗粒剂颗粒剂是将药物制成粉末状,以便溶解于水中口服的剂型。
它相对口服液而言,避免了口味不佳的问题,但对于年龄较小或口服能力较差的儿童而言,溶解过程可能会增加家长的操作难度。
3. 散剂散剂需要家长将其用量精确称取,并与食物混合后给予儿童服用。
散剂的剂量更易调整,适用于特殊情况下需要个体化调整剂量的儿童,但也增加了使用的复杂性。
4. 咀嚼片/颗粒剂咀嚼片或颗粒剂是通过口腔黏膜吸收药物的剂型,它具有使用方便、吸收快等优点。
它适用于儿童在能咀嚼、吞咽的年龄范围内,但儿童本身对口味的接受程度也需要考虑。
5. 糖浆剂糖浆剂是指在浓度适宜的糖浆中溶解药物。
它的制剂可口、易于接受,适用于口服液或颗粒剂不合适的儿童。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某些儿童可能因为过敏或其他原因而不能耐受糖浆制剂。
二、药学专家的建议药学专家在选择儿童退烧药的剂型上给出以下建议:1. 依据儿童年龄与体重选择合适剂型:对于较小的婴幼儿,口服液或颗粒剂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咀嚼片或颗粒剂更为方便。
家长需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剂型。
2. 考虑儿童的用药态度和能力:儿童对于口服的接受程度因个体差异而不同,有些儿童可能对口味有较高要求。
因此,在选择口服液或颗粒剂时,应尽量选择口味较好、易于接受的产品。
小儿用药应选何种剂型.docx

小儿用药应选何种剂型
孩子吞咽能力差,又不懂事,喂药时很难与大人配合。
其中更为重要的是,孩子服药要选择适宜的剂型,否则可能造成吞咽困难。
有些非儿童专用药物剂型,家长无法计算准确用药量而影响药效。
1、糖浆剂
主药溶解后混悬在高浓度的糖水中。
糖浆剂中的糖和芳香剂能掩盖某些药物的苦、咸等不适味道。
2、干糖浆
与糖浆剂相似,但它是经干燥后的颗粒剂型,味甜、颗粒小、易溶化。
3、果味型片剂
因加入了糖和果味香料而香甜可口,便于嚼服,适用于周岁以上的小儿服用,如小儿施尔康等。
4、冲剂
药物与适宜的辅料制成的干燥颗粒状制剂,常加入调味剂,且独立包装,便于掌握用药剂量。
如思密达、板兰根冲剂等。
5、滴剂
此类药物一般服量较小,适合于周岁以内的婴幼儿,须按说明书严格遵守用药量。
可混合于食物或饮料中。
6、口服液
由药物、糖浆或蜂蜜和适量防腐剂配成的水溶液。
分装单位较小,稳定性较好,易于贮存和使用。
家长应采取不同的方式减轻孩子对药物的畏难情绪,对已有认知能力的孩子,应耐心劝导,使他们理解药物与疾病的关系。
网址: 第 1 页,共 1 页。
使用中药如何选剂型

使用中药如何选剂型中药作为一种传统疗法,源远流长,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临床实践中。
然而,选取适当的剂型对于中药的疗效和用药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在使用中药时如何选择合适的剂型,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用药安全。
一、剂型的概念及分类中药剂型是指中药制剂的外观形态和物理性质,是药物剂量给药的载体。
根据制剂特征,中药剂型可分为液体剂型、固体剂型、半固体剂型和气雾剂型等。
1. 液体剂型液体剂型包括汤剂、浸膏、煎膏、浸剂等。
这些剂型通过煎煮、浸泡等工艺制成,易于给药和吸收。
2. 固体剂型固体剂型包括丸剂、散剂、片剂、胶囊剂等,是通过将中药经过研磨、压制等处理制成固体形态的剂型。
固体剂型便于携带和保存,并且剂量易于控制。
3. 半固体剂型半固体剂型包括膏剂、软膏、糊剂等,是通过将中药与外用基质混合制成的半固体状剂型。
这些剂型常用于外用治疗,方便涂抹和吸收。
4. 气雾剂型气雾剂型包括喷雾剂、气雾剂等,是将中药制成微细颗粒或粉末悬浮在气体中,通过喷射装置进行给药。
气雾剂型适用于口腔、喉部等局部给药。
二、选剂型的原则在应用中药时,选择适当的剂型能够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以下是选择中药剂型的原则:1. 病情特点根据疾病的特点,选择具备合适作用时间和作用强度的剂型。
例如,急性发作的疾病可选用液体剂型,以便更快地发挥药物作用;而慢性疾病可选用固体剂型,以便长期维持药效。
2. 给药途径根据治疗需要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
比如,口腔溃疡可选用气雾剂型,便于局部喷雾给药;而消化不良可选用片剂或丸剂,方便口服给药。
3. 患者特点考虑患者的年龄、体质、饮食习惯等因素。
例如,儿童和老年人通常更适合使用液体剂型,因为易于咽下和吸收;而好咀嚼的固体剂型则适合年轻人。
4. 药物特性根据中药的药物特性选择剂型。
比如,挥发性成分较多的中药适合选择气雾剂型,以保持其有效成分的稳定性。
三、常见中药的剂型选择根据常见中药的特点和临床应用经验,介绍一些常见中药的剂型选择建议:1. 陈皮陈皮有理气、解郁等功效,常用于肝胃气滞的治疗。
退烧药对不同年龄段患者的疗效比较

退烧药对不同年龄段患者的疗效比较退烧药是一类常见的药物,广泛用于治疗发热引起的不适。
然而,由于不同年龄段的患者生理特点的差异,退烧药在不同年龄段的疗效可能存在差异。
本文将对退烧药对不同年龄段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
一、婴幼儿期(0-2岁)婴幼儿期的宝宝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对于发热反应的调节能力较差。
此时,退烧药的选择应慎重。
常用的退烧药物包括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但在给婴幼儿使用时需要特别注意剂量和给药方式。
一般情况下,对乙酰氨基酚更常被用于婴幼儿期的退烧治疗,而布洛芬则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二、儿童期(3-12岁)儿童期的患者发热较为常见,除了一般的退烧药外,也可使用一些含有退烧成分的儿童退烧糖浆等特殊制剂。
然而,儿童期的患者对于退烧药物的耐受性并不一致。
研究表明,对乙酰氨基酚常被用于儿童期的退烧治疗,且更安全有效。
布洛芬在儿童期的应用相对较少,部分因为其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引发胃肠道不良反应。
三、青少年期(13-18岁)青少年期的患者对退烧药物的耐受性逐渐接近成人水平,因此在退烧治疗中,可以更加灵活地选择药物。
除了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外,其他类退烧药物如非类固醇消炎药(NSAIDs)也常被使用。
然而,青少年期的患者在使用退烧药物时仍需遵循医生的建议,特别是在剂量和使用时间上。
四、成年期(18岁以上)成年期的患者由于生理发育基本成熟,退烧药物的选择更加多样化。
常见的退烧药物选择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NSAIDs等。
不同的药物在退烧疗效上可能略有差异,通常情况下,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是首选的退烧药物,但具体的选择需要结合个体情况和医生建议。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在使用退烧药物时应谨慎,遵循正确的用药原则。
具体来说,需要根据患者的体重、症状严重程度、药物剂型等因素来确定剂量。
此外,还需要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如过敏反应、胃肠道不良反应等。
总结起来,退烧药对不同年龄段患者的疗效存在差异。
宝宝不同药物使用说明

宝宝不同药物使用说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除了所采用的药物剂量不同,可选用的药物剂型也不同,家长需要掌握不同药物剂型的给药技巧。
第一阶段,2周岁以下儿童,不允许自行使用非处方药物,必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口服药物使用水剂;第二阶段,2~5周岁儿童,口服药物也基本使用水剂;第三阶段,6~12周岁儿童,口服药物除了水剂,也可以是一些丸剂或片剂;无论哪一阶段均不建议给儿童实施不必要的打针输液治疗。
不同剂型的给药技巧一、糖浆剂和干糖浆散剂:喂糖浆:给药者清洗双手,查对药物。
先缓慢摇动药瓶,将药物成分充分混匀。
视线与药物液面保持水平,量取准确的剂量。
再用滴管、给药器、小勺或量杯喂给宝宝。
喂干糖浆:给药者清洗双手,查对药物。
如果宝宝喜欢这种干糖浆散剂的口味,就用温凉的开水稀释到合适的浓度,然后用滴管、给药器、量杯等方法给药。
如果宝宝不喜欢这种干糖浆散剂的口味,就将粉末少量分次裹在某种食物中喂给孩子,或者大孩子也可以尽量用水冲淡一些。
提醒:在宝宝心情好,并且不是很饱腹的情况下给药。
口服药大部分可以与(温)水和香蕉混合,不能与开水和矿泉水混合,有些药物不适合与水果汁、牛奶、酸奶等混合;不要将药物混在宝宝的奶粉、粥等食物中,以免因为讨厌药物而讨厌了该种食物。
如果事先确定可以混合某种食物和饮料,也只能是混合很少量,混合量多吃不了,就无法摄入足够的药量。
如果用滴管、给药器或小勺喂药,要插入宝宝口中适当深度,以免吐出药物。
如果用量杯喂药,量杯底部的残留药物,可以加适量水,再让宝宝全部喝掉。
如果宝宝觉得糖浆剂太甜,可以适当加水(不要用开水和矿泉水)冲淡一点。
喂药后可以给予一些清水漱口。
对于稍微懂事的孩子,尝试耐心与孩子交流,喂药时取得他的配合,清楚告诉孩子吃的是药物,以免为以后误服药物埋下隐患。
二、栓剂插栓剂:给药者清洗双手,查对药物。
让宝宝采取平卧位,露出肛门。
把栓剂圆滑的一头作为前端,轻柔地插入肛门,如果涂上橄榄油加以润滑则更容易插入。
退烧药的不同剂型对不同年龄段患者的适用性比较

退烧药的不同剂型对不同年龄段患者的适用性比较退烧药,作为一种常用的药物,广泛用于治疗发热症状。
而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退烧药的剂型也逐渐多样化。
不同的剂型在不同年龄段的患者中的适用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对退烧药的不同剂型在不同年龄段患者中的适用性进行比较分析。
一、口服剂型口服剂型是最为常见和传统的退烧药剂型之一。
此类剂型包括片剂、胶囊等形式,常见的退烧药有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
口服剂型的特点是易于服用和吸收,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患者。
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常用的退烧药物,它在儿童和成人中都可以安全使用。
然而,在儿童中使用布洛芬时需要谨慎,因为布洛芬与某些疾病可能存在风险。
因此,在使用口服剂型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二、颗粒剂型颗粒剂型是一种适用于儿童的退烧药剂型。
由于儿童年龄较小,对于口服片剂或胶囊剂剂型可能存在困难。
颗粒剂型的特点是易于溶解于水中,方便儿童服用。
常见的颗粒剂型退烧药有小儿退烧口服颗粒等。
儿童在退烧药的使用上需要特别的注意,家长在选择和使用退烧药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并且严格控制剂量,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风险。
三、贴剂剂型贴剂剂型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退烧药剂型。
此类剂型通过贴在患者的皮肤上,通过皮肤吸收发挥作用。
贴剂剂型的特点是使用方便,不需要口服,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患者。
常见的贴剂退烧药有布洛芬贴剂、对乙酰氨基酚贴剂等。
贴剂剂型的使用时需要注意贴剂的位置和使用时间,以确保药物的有效吸收。
四、栓剂剂型栓剂剂型是针对特定年龄段患者设计的一种退烧药剂型。
栓剂通常是通过直肠给药,适用于婴幼儿等无法口服或经口给药吸收不良的患者。
栓剂退烧药常见的有对乙酰氨基酚栓剂等。
栓剂剂型的使用时需要按照医生指导正确放置,以保证药物的吸收和作用。
总结起来,退烧药的不同剂型在不同年龄段的患者中具有不同的适用性。
口服剂型方便快捷,并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患者;颗粒剂型适用于儿童,可方便溶解和服用;贴剂剂型使用方便,不需要口服,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患者;栓剂剂型适用于无法口服或经口给药吸收不良的患者。
儿童药物剂型如何选择,家长应掌握给药技巧

儿童药物剂型如何选择,家长应掌握给药技巧婴幼儿吞咽能力差,比较任性,喂药时很难配合,所以要选择适宜的剂型,否则可能造成吞咽困难。
更为重要的是,有些非小儿专用药物剂型,家长无法准确计算用药剂量而影响疗效,或引起不良反应。
因此婴幼儿用药,可根据
儿童的药物剂型选择
儿科常用的药物剂型有:糖浆剂、干糖浆散剂、栓剂、滴耳剂、滴眼剂和眼膏、皮肤涂剂等。
在给儿童用药的这个问题上,其他一些国家的医生和家长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美国人很规矩,日本人很严谨,法国人很重视药物的口感和儿童的感受......儿童的口服药物的剂型选择可参考美国,美国的临床医生通常按照年龄将孩子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2周岁以下儿童,不允许自行使用非处方药物,必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口服药物使用水剂;
第二阶段,2~5周岁儿童,口服药物也基本使用水剂;
第三阶段,6~12周岁儿童,口服药物除了水剂,也可以是一些丸剂或片剂;
均不建议给儿童实施不必要的打针输液治疗。
不同剂型的给药技巧
糖浆剂和干糖浆散剂:
喂糖浆:给药者清洗双手,查对药物。
先缓慢摇动药瓶,将药
物成分充分混匀。
视线与药物液面保持水平,量取准确的剂量。
再用滴管、给药器、小勺或量杯喂给宝宝。
喂干糖浆:给药者清洗双手,查对药物。
如果宝宝喜欢这种干糖浆散剂的口味,就用温凉的开水稀释到合适的浓度,然后用滴管、给药器、量杯等方法给药。
如果宝宝不喜欢这种干糖浆散剂的口味,就将粉末少量分次裹在某种食物中喂给孩子,或者大孩子也可以尽量用水冲淡一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孩子用哪种剂型比较好?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讲究
药物剂型有很多种,常见的有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溶液剂、栓剂等。
不同的剂型由于作用快慢、持续时间不尽相同,可适应不同的病情,不同剂型适应不同的药物特征。
到底孩子用哪种剂型比较好?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讲究。
1岁前:溶液剂
代表药:艾畅滴剂
从理论上说,只要是能溶于水的药物,小婴儿都能用,但是目前市场上小于1岁以下宝宝的药物比较少。
就拿常用的感冒药来说,许多感冒药只标明了1岁上海强生制药公司出品的抗感冒药艾畅滴剂就标明了小婴儿的具体用量(0.1ml/kg·次,3~4次/d)。
所以给小于1岁的小宝宝买药时,一定要看说明书上是否有具体的用药方法。
1~6岁:糖浆剂、颗粒剂(干糖浆剂)
代表药:泰诺林糖浆、希刻劳颗粒(头孢克洛颗粒)
颗粒剂又称冲剂或干糖浆,是近几年发展较快的一种剂型。
因为药物里添加了一些口感好的添加剂,所以孩子较容易接受。
但是同一类药物,厂家有很多,产品质量、添加剂的种类也千差万别。
一些药物虽然标有“水果味”的字样,可是吃起来还有些苦,所以,并不是所有的颗粒剂孩子都乐意吃。
美国礼来公司生产的抗生素希刻劳颗粒尽管价位较高,但没有怪味道,而且口服后进入血液的药物浓度最高,所以抗菌效果相对比较好。
糖浆剂也是比较容易让孩子服下去的一种药剂,代表药为泰诺林糖浆,它的主要成分是“对乙酰氨基酚”,即扑热息痛。
“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比较安全的退热药,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2个月代表药有美林口服液、托恩口服溶液等。
6~12岁:片剂
代表药:阿奇霉素
颗粒剂依旧适合6岁比如治疗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常用的抗生
素阿奇霉素,以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的阿奇霉素为例,颗粒剂大约是每盒50元(6包,100毫克/包);而片剂装大约每盒76元(6片,250毫克/片),含量大大增多,价位相对就降低了。
如果给大孩子选择颗粒药,小时候能喝一周的药物,现在只能喝两天,而且每次要喝两三包。
所以,孩子6岁以后,家长应该开始训练孩子吃片剂甚至胶囊剂了。
这样,买药的花费就大大降低了。
12岁但有的胶囊“个头”比较大,又不能拆开吃,年龄小的孩子难以下咽,所以胶囊比较适合大孩子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