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复习提要(1)
中国文化史概要期末复习自己整理
中国文化史概要期末复习自己整理
中国文化史概要期末复习整理
绪论
◆文化分为四个层次
1、物态文化层:元青花
2、制度文化层:管制、法制、兵制
3、行为文化层:习俗和习惯;中;草灰禁忌
4、心态文化层:社会心理和概念意识
◆中国文化的精神:
(一)人文精神: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
1、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特征:
(1)个人:道德修养【海瑞等道德楷模】
树立楷模的原因:民族要求;皇帝挽救朝廷所需(2)政治:德治【中国古代政治理想上推崇德治】
例:武则天起用酷吏;杀酷吏
(3)社会结构:家庭和睦【血缘关系】
(4)理想的社会模式:“天下为公”
2、中国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
(1)家族:过于重视血缘亲情
(2)道德:忽视制度和法治(过于依赖道德)
(二)自然精神
1、负面影响:自然被神化
2、古代“天人合一”观的两重意蕴:人与自然协调;
神化自然,屈服于神性的自然(三)奇偶精神:对立统一,中庸和谐
阴阳、奇数与偶数
(四)会通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一)表层价值
1、孔子:不悱,不启
2、三戒:少年戒色,壮年戒斗,老年戒得
(二)深层价值
1、孔子的仁学
2、老子的“道”的理论的深层价值
3、全寻意识,寻根意识
4、中国文化的非功利主义色彩
古代礼制◆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这一说法起源于《周礼》】?吉礼:五礼之冠,就是祭祀的典礼?凶礼:一般理解是指丧葬?现存儒家经典十三经中,有三部是属于礼制的,称为三礼,即《周礼》、《仪礼》和《礼记》。对此有什么看法?个人理解:谈谈礼的重要性《三礼》是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婚礼六步骤:纳采、问名、纳吉、纳徵定亲、请期、亲迎◆冠礼
高考历史:思想文化部分专题复习提纲
高考历史:思想文化部分专题复习提纲
思想文化史专题复习
第一讲百家争鸣
一、历史背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
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二、“百家争鸣”的概况
1、儒家
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政治思想——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①“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
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
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当仁不让于师”: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评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
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
也具有重要影响。
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中国文化史课程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史》课程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四库全书》
2.封邦建国制
3.甲骨文
4.玄学
5.文化基本精神
6.长善救失
二、简答题:
1.怎么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2.简述唐朝时期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3.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有什么特点?
4.明清时期文化发展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5.简述中国艺术的基本类型。
三、论述题:
1.请谈谈你对宋明理学的看法。
2.请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了解。
3.谈谈你对中国文化中“家国同构”现象的理解。
4.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什么样的地位?
5.试述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
6.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请举例说明。
7.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8.请谈谈你对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丛书,清乾隆年间编纂而成,收书3503种,近8万卷,
收录了从先秦到乾隆前的大量典籍文献,涵盖了中国古代几乎所有的学术领域。整套书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一共抄写了7套(现存4套),分藏各地。《四库全书》既是清朝一项庞大的文化整理工程,给后世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同时,清王朝也通过“寓禁于征”的方式,禁毁删改了不少古籍,体现了严密的思想文化控制,造成了很大的文化损失。
2.封邦建国制:简称封建、分封制。分封制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生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是由周
人创立的。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将王室同姓子弟亲属封为地方邦国,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作为王室的屏障。分封制的具体内容,古代文献称之为“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左传》桓公二年)。即天子、诸侯、卿大夫等各级贵族依次分封土地,建立邦国、采邑等,形成一系列的权力与义务的对应关系。分封制在周代和西汉初期一度盛行,后世也经常采取类似的分封,但权力和义务关系各有变化。分封制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中国文化要略知识复习
中国文化要略知识复习
第一章:简论
1文化的定义是什么?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中国古代的文化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l,它的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泰勒在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定义,说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一、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含义):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活动
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二、文化的层次(结构):1. 物质文化层 2. 制度文化层 3. 行为文化层 4. 心态文化层
三、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四、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1、突出人文主义精神2、注重和谐中庸3、安土乐天的情趣
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看一看。P4-P9
3中国传统文化概念
即由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民族文化,它历经数千年的演化而汇集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反映了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凝结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并且不断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和发展。
4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
外在特点: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多样性。
内在特点;冯友兰先生的“哲学特性说”
任继愈先生的“宗教特性说”(儒释道三教合一)
李泽厚先生的“美学特性说”(美感和乐感)
梁漱溟先生的“伦理特性说”(人伦关系,如父慈子孝等)
第二章:地理概况
1地理环境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内陆辽阔,空间巨大。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山河壮丽,景色秀美。
中国文化史复习题01
得分
一、填空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1871年,泰勒发表《原始文化》一书,第一次给“文化”下了一个定义。
2、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全部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3、狭义的文化,则仅指人类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新产品,包括一切社会形态。
4、心态文化层包括人们的思想、信念、价值观以及心态等。
5、中国大地上文明运动的核心区域是中原地区,它是借助于国家权力的形成。
6、中国古代专制政体得以长期持续,与其紧密相连的是宗法制延绵不绝。
7、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它的伦理性。
8、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学为核心,以儒、释、道文化为主流,融会了各地区、各民族、各时代主要文化形式的动态文化系统。
9、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可表达为“刚健自强、贵和尚中”八个字。
10、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所强调的是人。
11、中国文化精神与西方中世纪以前以神为核心的文化精神迥然而异,它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人。
12、我国笛子的鼻祖是贾湖骨笛,距今约8000年。
13、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大的古代青铜器,是殷墟出土的后母戊鼎。
14、现存青铜器中刻有最长的铭文的是毛公鼎。
15、周人祭祀祖先,与商人的“周祭制度”不同,实行的是所谓“昭穆之制”。
16、周初“天命转移”思想直接启迪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本主义思潮的兴起。
17、“天命转移”观念宗教神学从观念我国古代国家政治中开始分离出来。
18、敬天法祖的宗法宗教构成中国宗教的主体。
19、考古学家在河北磁山遗址发现大约8000年前原始先民遗存的灰坑中有稷的遗迹。
中国文化史期末复习
中国文化史期末复习
一、选择题不定项选择20分
二、填空题
三、连接题
四、简答题言简意赅
五、问答题
一、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三个方面的现实需要:世界人民的需要
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
个人提高素养的需要
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孔子的学说东方智慧—儒、道两大思想为代表
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以政治为第一取向的阶段
以经济为第一取向的阶段
以文化为第一取向的阶段
二、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
外在形态:统一性(发展中以华夏(汉)文化为核心);连续性;包容性;多样性
内在品质:哲学的(天人合一、中庸和正)
宗教的(儒、释、道、理学)
伦理的(重伦序、忠孝、讲谦让)
美学的(和乐与美感)
三、
1上古文化集团:华夏集团(西北、三皇五帝除伏羲外均属这一文化集团、仰韶龙山文化)东夷集团(东方、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青莲岗文化、蚩尤、后裔)
苗蛮集团(南方、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伏羲女娲)
2周人的文化维新
制度体系:宗法制、分封制
文化创新:制礼作乐(礼乐刑法)
礼制内核:亲亲、尊尊、别贵贱序尊卑
3中国文化发展
(1)九分法
上古(中国文化发生)--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春秋战国(中国文化轴心时期)--秦汉(帝国文化统一)--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隋唐—两宋—辽夏金元—明清
(2)三分法
自邃古以迄两汉:独立文化时期
自东汉以迄明末:印度文化输入、与本土文化相融
自明末以迄民国:西方学术思想、宗教政法输入
四、姓氏
1相关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昭穆制;大宗小宗
2姓氏来源
(1)最早产生的姓,多带女字旁,姜、姬、姚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吐血整理)复习应考资料(完整版)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
第一节初民的歌谣
识记:
1、古代典籍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①《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②《河图玉版》: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
③《宋书·符瑞志》即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
2、《周易·贲卦》六四爻辞、《中孚》九二爻辞、《弹歌》、伊耆氏《蜡辞》
①《周易·贲卦》六四爻辞: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筮辞)
②《中孚》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③《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制造弓弹打猎的生活情状)
④伊耆氏《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咒语)
理解:
1、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2、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
识记:神话的基本特性
①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②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③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④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
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理解:神话与传说的联系与区别。
①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②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中国文化史复习题答案
中国文化史考试答案
【】名词解释:
历史地理环境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将某种动物或植物等特定物体视作与本氏族有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的崇拜行为,是原始宗教的最初形式
文字狱文字狱是指以文字之过定罪处罚的案件,始于明初,盛于明清,大批儒生士大夫因文字而遭横祸
四大发明四大发明是指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
【】辨析题:
1)在今天中国的55个民族中,除朝鲜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等几个是在以往一二个世纪中从境外迁入的以外,绝大多数都是在中国形成的。
塔塔尔族、朝鲜族不是近一二个世纪由外国迁入×
2)当黄河流域以南附近的游耕文明日益发展的时候,中国的西北部地区,正繁衍生存着剽悍善战的游牧民族,他们世世代代“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依靠畜牧、狩猎为生。×
黄河流域不是游耕民族
3)按照中国古代“嫡长子继承制”的规定,统治者的多个妻子中,有一个正妻,即“嫡”,
其子为“嫡子”;其他妻子为“妾”,其子为“妾子”。×
嫡子是正妻生的继承家业的儿子,其他子为庶子
4)在原始观念文化中,对太阳、大地等的崇拜形式属于图腾崇拜。×
5)公元前1世纪中叶到公元7世纪中叶的朝鲜三国时期,是指魏国、蜀国、吴国时期。×
中国文化史复习提要(1)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简述中国文化史的分期及各个时期的主要内容。
•1.远古至夏朝建立以前为中国文化的起源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先民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建树,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2.夏、商、西周、春秋时期,以青铜器、铁器、牛耕的出现,宗法制、分封制的建立以及六经的编定为标志,是中国文化的形成阶段。
•3.战国、秦、汉时期,社会物质生活内容更加丰富,而政治领域内影响中国数千年之久的皇帝制、郡县制和各级官僚制度形成;以造纸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成果,《左传》、、《史记》、等为代表的史学著作相继出现,道教产生,佛教传入,是中国文化的发展阶段。
•4.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在民族迁徙、冲突中互相交流和融摄,实现了南北文化的沟通。同时,玄学从儒、释、道争论中诞生,各民族文化风习也在战乱中薪火相传,可谓中国文化内部冲突与融摄的阶段。
•5.隋唐五代时期,由于生产力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唐诗、建筑、佛教造像、纺织、科技等标志性成果接踵而出;辽阔疆域内因地制宜多种形式的行政管理制度及以“胡化”为特征诸族荟萃的社会风俗习惯,都说明这是中国文化的繁荣阶段。
•6.宋辽夏金元时期,南北各地城市崛起,商品经济空前活跃;以理学为主导的儒学新派别在三教合一的时代潮流中形成;宋词、元曲等文艺形式适应士人和市民的情趣而出现,《资治通鉴》等史学巨著层出不穷;我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这一时期占其三。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巅峰阶段。
•7.明清前期,商品经济继续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冲开封建统治者的重重束缚和限制,通向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生活领域不断扩大;近代启蒙思想、考据学从封建极权政治下产生出来,并在反封建宣传,历史文化整理、总结和研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科技成果显著,以《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红楼梦》为代表的章回小说,数以千计的地方史志及《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特大型典籍的编写,都是文化领域的辉煌成果和中国文化继续发展的标志。然而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涌入,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又面临比较劣势,处于出现转机的阶段。
《中国文化史》期末复习题
《中国文化史》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
1.中国文化的一般特征,应包括它的广泛性、、平和性及等。2.人类最早创造的原始物质文化是制造并使用工具;新石器时代标志:是出现了磨制工具、农业、养畜业和陶器。3.研究表明,中华民族的远祖分为三大文化集团,即华夏集团、东夷集团和苗蛮集团。
4.战国诸子中提出“尚贤”、“尚同”的主张是墨子;认为“虚己以游世”是人生最高境界的是庄子。
5.玄学就是魏晋时期以老庄道家思想为骨架、糅合儒家经义以代替烦琐且已衰微的两汉经学、具有高度抽象的思辨形式的一种哲学思潮。
6.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求善重德”为志趣的文化,这与古希腊以“求真重智”的文化各成一格。
7.研究表明,中华民族的远祖分为三大文化集团,即华夏、东夷集团和苗蛮。
8.冠礼又叫成年礼,这一礼俗形成于西周时期。通常主要在士以上社会阶层中举行。
9.中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是___离骚___ ;__杜甫___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被公认为“诗史”。
10.以“经”专指儒家经典,是在西汉汉武帝时;为激励士人专心儒学,他还推行了“察举制”的选官制度。
11.中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是《__ ___》;_______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被公认为“诗史”。
12.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的政治基础是九品中正制;经济基础是荫户制。
13.儒、佛、道三教并行不悖的历史时期是唐朝;此期还出现了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史评专著《》。
14.理学思想的创立者是;南宋时将这种学术思想推演到政治哲
学的学者是朱熹。
最新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复习
北京紫禁城
太和殿内皇帝宝座
三、古代科学技术
思考讨论题:
1、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如何? 2、我国古代科学技术为何能长期处于世界 领先地位? 3、文化繁荣发达的前提条件有哪些? 4、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 5、中国古代科技自身有何缺陷?古代科技 的辉煌成就与局限性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再见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文化史 专题复习
执教者:闵 红 执教班级:高三(6)
二00二年十二月
西游记图
吴承恩像
(二)书法和绘画
(三)石窟艺术
石窟艺术
二、中国古代建筑
(一)宗教建筑
布达拉宫
大雁塔
云岗石窟全景
(二)桥梁建筑
安济桥
泸定桥
Hale Waihona Puke Baidu三)宫殿陵墓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一、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56年)
A.夏朝(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1.传说中的夏朝
2.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
3.社会制度和文化发展
B.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1.统一王朝的出现
2.商朝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
3.商朝的经济、农业和手工业
C.周朝前期(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1.商朝的灭亡与周朝的建立
2.周朝的封建制度和文化繁荣
D.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56年)
1.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
2.战国时期的政治局势和分裂
3.秦国的崛起和统一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A.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206年)
1.秦始皇的统一中国和中央集权
2.秦朝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3.秦朝的边防体系和修筑长城
B.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9年)
1.汉高祖刘邦的建立和治理
2.西汉的政治制度和封建制度
3.西汉的科技和文化繁荣
C.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1.汉光武帝的复兴和统治
2.东汉政治制度的变迁和官僚体制
3.东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
A.曹魏(220年-265年)
1.曹魏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2.曹魏政治体制和文化发展
B.东晋(317年-420年)
1.东晋政权的建立和政治动乱
2.东晋文化的繁荣和影响
C.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
1.南北朝的分裂和分权
2.南北朝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发展
D.隋朝(581年-618年)
1.隋朝政权的建立和统一
2.隋朝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
(0458)《中国文化史》复习思考题答案
(0458)《中国文化史》复习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源头
填空题:
1、自然环境对人类的作用,首先表现为它参与人类的生活。其次,对政治、意识形态等都要起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2、东亚内陆文化圈基本上处于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中,具有较完备的“隔绝机制”。
问答题:
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有哪些标志?
近些年来,我国史学界和考古学界对中国古代国家形成的标志问题,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原始农业的发展。
早在一万年前,我国先民便进入了以种植经济为基本方式的农业社会农业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基础。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农业,主要是以原始灌溉和耒耜耕作相结合为其特征的。耕作技术的出现,说明在新文化和农业文化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对土地进行整治,在翻整的土地上进行播种、中耕管理。早期的灌溉农业,一是窑井,二是开挖沟渠、引河和灌溉。这在龙山文化的考古发掘中得到了证明。水利灌溉事业和耒耜的耕种相结合,标志着我国古代农业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产量的增加出现剩余物。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家畜饲养业也随之发展了,我国古代的家畜饲养业是作为农业的付业而出现的。
(2)青铜冶炼技术也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中国的铜器,很可能在商代以前已经有了约两千年的发展史。
(3)城是中国文化的特殊产物,是文明形成的突出的标志。中国的城出现很早,它是不断随着中国文明的出现而兴起的。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的宫殿遗址,规模较大。在河南登封县王城岗和淮阳县平粮台又发现了龙山文化晚期的城址,规模更大一些。解放前在山东章丘龙山镇发现的城址恐怕也是属于这一时期的。这几个城址都有值得重视的传说背景。淮阳为大昊之都城,登封为禹都阳城,文献均有记载。偃师是西亳,或传为商之始都,或传为帝喾之都。
高二历史(文化史)复习纲要
高二历史(文化史)复习纲要
第一单元复习纲要(整理)
1、两条线索:一是古代思想领域由“百家争鸣”到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二是中国古代在科技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里了应有的贡献
2、掌握理论: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第一课孔子和老子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4.孔子思想有哪些积极、消极的影响?孔子死后为什么会被神化,从凡人变成圣人?
(1)他的主张顺应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仁”“德”“礼”都有利于稳定封建秩序。
(2)后代的儒家学者发扬儒学中提出适应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主张,提高了儒学的地位,自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地位也提高了。
(3)历史上政治秩序稳定,统治巩固后,孔子受到重视;社会动乱时,孔子首当其冲受到批判。
5.老子也称老聃姓李名耳,春秋时期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代表人。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1、哲学思想:―道‖是万物的本源,道生万物,有生于无。
2、辨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但可以互相转化
3、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政治上的放任主义和伦理的自然主义)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此时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中国文化史》冯天瑜(重点难点问题复习思考题)
《中国文化史》冯天瑜(重点难点问题复习思考题)
1.原始宗教的内容有哪些?
自然崇拜和灵物崇拜。宗教最初萌动于原始人的自然崇拜和灵物崇拜。
图腾崇拜。对具体自然物的崇拜,后来抽象为图腾崇拜,即相信每个氏族起源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并将其视作族徽。
生殖崇拜。两性关系的原始本能和对生殖繁衍的渴望,又造成原始时期生殖崇拜盛行。
祖先崇拜。原始人相信万物有灵,由此产生灵魂与鬼神观念。鬼神崇拜兴起,源于对血亲先辈的敬仰,并在鬼神崇拜的基础上又产生祖先崇拜。
2.代表性的新石器考古文化有哪些?
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其中仰韶文化的一个重要遗址在西安东郊的半坡村,由于遗物常有彩陶,所以也被称为“彩陶文化”。
河姆渡文化:1973年首次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东北,距今六七千年,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陶器为黑陶;
大汶口文化:1959年首次发现于山东宁阳堡头村和泰安大汶口一带,距今约6000年,分布于鲁西南和苏北的黄河下游地区,陶器为灰陶为主,红陶次之;
屈家岭文化:1954年发现于湖北京山屈家岭,分布于江汉平原,以小型彩陶为主;
龙山文化:新石器晚期距今约4000多年的一种文化,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等地,陶器以灰陶为主,黑陶次之。
3.如何认识传疑与信史之间的关系?
•向来的史学研究都以中国史前史为“传疑时代”,认为“自古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固不足信;然而历史传说中自有“历史
真实”存在。
•一方面,虽然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多有附会演义,但它毕竟以远古时代的历史线索作为素材核心,具有部分的“历史影象”。若剔除其中因后人的加入而衍生讹误、互相矛盾的内容,再与今天部分原始民族的人类学资料对照参证,便可以参见上古传疑时代的部分遗貌。再将历史考核(文献考索和考古测定)与自然观测(天象观测和历象推算、气象及地质考察)相结合,必将使中国古史系统中的年代断定趋于精确。
中国古代文化史部分学习方法和复习策略(大全五篇)
中国古代文化史部分学习方法和复习策略(大全五篇)
第一篇:中国古代文化史部分学习方法和复习策略
中国古代文化史部分学习方法和复习策略
教材对中国古代文化史的划分是以时间为序,从先秦开始,经历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鸦片战争前)。而每一时期我们首先要知道它的阶段特征,这是我们答题时的思路轴心;其次必须记住并理解其中最重要的内容,这是获得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基础知识分的重中之重;最后要选择典型题作练习,并对其进行分析,能够联系其他知识点,举一反三。
首先,我们分析每一时期的文化阶段特征。
(1)先秦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思想科技和文艺成就奠定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全部基础;
(2)秦汉:科技文化大发展,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结合,奠定了中国科技文化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3)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科技继续进步,思想方面儒、道、释开始互相渗透;
(4)隋唐:博大精深、全面辉煌,在所有文化领域都有突出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
(5)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我国古代文化达到了高度繁荣的水平,四大发明完成,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影响深远;
(6)明清(鸦片战争前):承古萌新,西学东渐,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成就突出。
其次,我们要注意其最重要的知识点,也就是在高考中常出现的考点,并要对其进行分析。
⑴先秦时期:诸子百家(道家—老庄;儒家—孔孟荀;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分析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各家本质、影响。
(2)秦汉:哲学(董仲舒)、史学(司马迁)、宗教(佛/道);分析用于加强政治统治的改造的儒家学说——董仲舒提出的大一统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简述中国文化史的分期及各个时期的主要内容。
•1.远古至夏朝建立以前为中国文化的起源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先民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建树,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2.夏、商、西周、春秋时期,以青铜器、铁器、牛耕的出现,宗法制、分封制的建立以及六经的编定为标志,是中国文化的形成阶段。
•3.战国、秦、汉时期,社会物质生活内容更加丰富,而政治领域内影响中国数千年之久的皇帝制、郡县制和各级官僚制度形成;以造纸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成果,《左传》、、《史记》、等为代表的史学著作相继出现,道教产生,佛教传入,是中国文化的发展阶段。
•4.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在民族迁徙、冲突中互相交流和融摄,实现了南北文化的沟通。同时,玄学从儒、释、道争论中诞生,各民族文化风习也在战乱中薪火相传,可谓中国文化内部冲突与融摄的阶段。
•5.隋唐五代时期,由于生产力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唐诗、建筑、佛教造像、纺织、科技等标志性成果接踵而出;辽阔疆域内因地制宜多种形式的行政管理制度及以“胡化”为特征诸族荟萃的社会风俗习惯,都说明这是中国文化的繁荣阶段。
•6.宋辽夏金元时期,南北各地城市崛起,商品经济空前活跃;以理学为主导的儒学新派别在三教合一的时代潮流中形成;宋词、元曲等文艺形式适应士人和市民的情趣而出现,《资治通鉴》等史学巨著层出不穷;我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这一时期占其三。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巅峰阶段。
•7.明清前期,商品经济继续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冲开封建统治者的重重束缚和限制,通向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生活领域不断扩大;近代启蒙思想、考据学从封建极权政治下产生出来,并在反封建宣传,历史文化整理、总结和研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科技成果显著,以《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红楼梦》为代表的章回小说,数以千计的地方史志及《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特大型典籍的编写,都是文化领域的辉煌成果和中国文化继续发展的标志。然而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涌入,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又面临比较劣势,处于出现转机的阶段。
•8.鸦片战争至民国时期,随着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西方文化涌入中国,在民族、国家危机的同时,中国文化也第一次遇到了严峻的考验和危机。于是,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正视现实,主动向西方国家学习工艺、制度和观念文化,先后掀起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
反映西方文化面貌的机器制造技术,民主共和制度及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
医学等现代科学被引入中国。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心态文化成果也纷纷出现,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文化开始走上了近代化阶段。
简述青铜时代的天命观念。
•天和天命观念的产生和农业有关。农耕民族是靠水吃饭,靠水吃饭就是靠天吃饭,很容易产生上帝的观念。
•殷人是敬天的,是敬天命的。
•周是商文化的继承者,天和天命的观念也为周所接受、继承。
•重民思想——和民、敬神成为春秋时期国家的大事
天命观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但在东汉以后,天命思想就衰竭了,在三方面有保留:A在民间保留着。愚民无知,还信天命,求老天爷保佑;B、在皇家保留。皇帝还自称“天子”。其实他也自知不是天子,仍以此欺骗人民;C、在知识界保留。天人之际、天人合一的问题,被继续讨论。简述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1、各种学派蓬勃发展,士人大量崛起
2、春秋战国后保有较多原始民主的遗存,为文化的多元发展提供了传统基础。
3、周天子尸位素餐,列国各行其是,为文化的多元发展提供了政治条件
4、诸侯争霸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私学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
简述中国早期知识人从巫史到士的转变。
1.巫史是中华民族的第一代文化人。当时社会分工细化,专司人神交通的巫,由单一的占卜扩大为参与政治管理,“掌官书以赞治”。史与巫通常是二任合一身,故后世并称“巫史”。他们地位崇高,垄断神坛,把持政坛,执掌学坛,对中国的早期文化发展有着特殊贡献。“巫史文化”是一种“官学”。
2.但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社会动乱,各国招揽人才等原因,使得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出走,学术授受从官府转向私门,私学勃兴,士也随之勃兴。士本为贵族的最低等级,他们多受过六艺之教,分为文士和武士。后来,士逐渐成为知识阶层的通称,无论是庶人还是贵族子弟,只要是人中佼佼者,皆称士,并为公卿大夫所惜重,养士、蓄士风行。
简述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区别。
1、经书的文字、版本、篇目不同。今文经用汉隶抄写,古文经用六国古文书写。
2、学术取向不同。今文经的视角是政治的,发掘经文背后的微言大义,主张合时;古文经学
的视角是历史的,着重探讨经文本义,主张复古。
3、所尊崇的圣贤对象不同,今文经学崇奉孔子,古文经学崇奉周公。
4、学风不同。今文经学注重微言大义,学风活泼,又往往流于荒诞;古文经学注重典章考据,
学风朴实,却常常失之繁琐。
简述魏晋玄学兴起的原因与主要特征。
•玄学兴起的原因:
•A、儒学的道德规范和人生准则在宫廷黑暗、污浊的政治斗争中显得苍白、可笑
•B、庄园经济——关注个体而不是国家
•玄学是一种主题面貌与西汉儒学大不相同的学术思潮。两汉儒学着眼于实实在在的王道秩序与名教秩序的建构,玄学却以探求理想人格的本体为中心课题。两汉儒学热衷于“天人感应”
的神学目的论,魏晋玄学却从汉代的宇宙论转向思辨深邃的本体论。哲学是文化的魂灵,玄学的特质自然而然在魏晋南北朝人文心态上打下深刻烙印。
主要特征:
1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
2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魏晋玄学把老庄哲学中的“有无”问题当作讨论的中心课题。
3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的基本内容。魏晋玄学主要讨论宇宙本体问题。玄学贵无派把“无”当作“有”的存在根据,提出了“以无为体”的本体论思想。
4以解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其哲学目的
5以“得意忘言”为方法。强调在论证问题时应注意把握义理,反对执著言、象,提出“得意忘言”、“寄言出意”的方法。
6以“辨名析理”为其哲学的思维形式。
简述科举制度兴盛的原因
1、科举制度的经济前提是北魏始行的均田制在隋唐得以推行。
2、科举制度还反映了“世代衰微,全无冠盖”的山东士族和江南士族的利益,这是他们在
北方政权中获取政治地位的重要途径。
3、书写、印刷等物质条件大有进步,有利于考试的实施。
4、隋唐时代的经学大统一为应考士人提供了必备的教科书,规定了法定的经义文本。
简述道教的产生条件与思想渊源。
•产生的条件:作为社会统治思想,经学虽然含有浓重的神学迷信因子,但它没有完整的教义体系、严密的教会组织形式和教规教仪,因此还不能如同严格意义上的宗教那样有效地执行统摄社会精神的职能。这为道教的萌生,留下了精神领域的缝隙。
•道教的思想渊源:巫术、神仙传说和成仙方术、阴阳五行化的谶纬之学、黄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