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生地黄的应用
生地黄的现代药理研究与临床应用

生地黄的现代药理研究与临床应用生地黄,这味常见的中药材,在中医药领域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生地黄的药理研究不断深入,其临床应用也日益广泛。
一、生地黄的化学成分生地黄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主要包括环烯醚萜苷类、糖类、氨基酸类等。
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如梓醇、地黄苷等具有多种生物活性。
糖类成分如葡萄糖、甘露糖等,为其提供了一定的营养和能量作用。
氨基酸类成分则对机体的代谢和生理功能调节有着重要意义。
二、生地黄的现代药理研究1、抗炎作用研究发现,生地黄具有显著的抗炎效果。
它可以抑制炎症细胞的活化和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对机体的损伤。
这对于治疗各种炎症性疾病,如关节炎、肾炎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2、免疫调节作用生地黄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免疫力。
它可以促进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提高机体的抵抗力,有助于预防和治疗免疫功能低下相关的疾病。
3、降血糖作用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生地黄是一味具有潜在治疗价值的中药。
其所含的成分能够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提高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4、抗凝血作用生地黄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延长凝血时间,改善血液的流动性,预防血栓的形成。
这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积极的作用。
5、抗氧化作用现代生活中的各种因素会导致体内产生过多的自由基,从而引发氧化应激反应,损害细胞和组织。
生地黄中的抗氧化成分能够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损伤,保护机体健康。
三、生地黄的临床应用1、治疗血热出血证生地黄性寒,能清热凉血,常用于治疗血热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等各种出血症状。
2、治疗阴虚内热证对于阴虚内热引起的潮热盗汗、口干咽燥、五心烦热等症状,生地黄具有滋阴清热的功效,常与其他滋阴药配伍使用。
3、治疗糖尿病在糖尿病的治疗中,生地黄常被用于辅助控制血糖,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症状,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4、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由于其抗凝血和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生地黄在冠心病、脑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生地黄滋阴清热的中药宝石

生地黄滋阴清热的中药宝石生地黄,是中药材中常用的一味药材。
它具有滋阴清热的功效,在中医理论中被誉为“中药宝石”。
本文将从生地黄的来源、药性与功效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生地黄的来源生地黄,学名为鳖甲、鳖甲生地黄,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百合科鳖甲属植物。
生地黄主要生长在我国的黄土高原、山西、甘肃、湖南等地。
其中,以贵州产地的生地黄质量最佳,广受中医界和消费者的喜爱。
二、生地黄的药性与功效1. 药性生地黄性味甘、寒,入肝、肾经。
味甘具有滋阴润燥的作用,性寒则有清热凉血的功效。
2. 功效(1)滋阴清热:生地黄可以滋养肝肾阴血,减少肝肾阴虚引起的各种热症,如潮热盗汗、口干舌燥等。
(2)养阴补肾:生地黄对于肾虚导致的腰膝酸软、耳聋、夜尿频多等症状有良好的疗效。
(3)清热凉血:生地黄可以清热凉血,对于各种热毒引起的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三、生地黄的应用生地黄以其独特的药性和功效,在中医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
1. 生地黄炖鸡汤生地黄与鸡肉同炖,可以补益肝肾阴血,对于疲劳乏力、失眠多梦等症状有改善效果。
2. 生地黄煮粥将生地黄与糙米一同煮成粥,每天食用一碗,可以调养肾虚,对于肾虚引起的阳痿早泄、女性不孕等问题有一定的疗效。
3. 生地黄煎剂将生地黄研末后煎剂,可以用于清热凉血。
但需注意不要过量服用,避免引起腹泻等不适。
四、生地黄的副作用与禁忌尽管生地黄具有丰富的滋阴清热功效,但在使用过程中还是需要注意一些副作用与禁忌。
1. 副作用生地黄过量使用可能导致消化不良、腹泻等不适反应。
在使用过程中应遵循医嘱,控制使用剂量。
2. 禁忌(1)脾胃虚寒者忌用:生地黄性寒,脾胃虚寒者容易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等情况,应慎用。
(2)妇女月经期间忌用:生地黄具有凉血的作用,月经期间使用可能会导致血量过多。
五、生地黄的保健作用除了药用价值以外,生地黄也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1. 滋养肌肤:生地黄具有润肤滋养的功效,适量食用有助于维持肌肤的光滑与弹性。
浅谈生地黄的应用

7 《 . 神农 本草经百种录》 “ 3 :地黄 , 专于补血 , 血补则阴气
得和而无枯燥拘牵之疾矣 。 古方 只有干地黄、 生地黄 , 从无用熟 地黄者 。 熟地黄乃唐 以后制法 , 以之加入温补 肾经药 中, 颇为得
[ 马继兴 . 1 ] 神农本草经辑注[ . M】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9 5 5 、9 . 19 : 1 14 [】 邹润安 . 2 本经疏证【 . M] 上海 : 上海卫生出版社,9 8 5 . 15 :5
3 阴虚 内热 、 热盗汗 . 2 潮 本 品甘寒质润 , 人肾经 , 能 又
生地黄始载于《 神农本草经》 列为上品。 , 因其 色黄 , 质重下
沉 ,故名 。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 黄 R h anag t oa em n i l i s un Lb sh的新鲜或干燥块根。我国大部分地 区皆有生长 , i c o 主产于 河南温县、 博爱 、 武陟、 孟县 、 阳等地 。一般 以河南产量大 、 沁 质 量好 , 四大 “ 为 怀药 ” 之一。多为栽培 , 也有野生。 生地黄在秋 季采挖 , 除去芦头 、 须根及泥沙 , 鲜用 ; 或将 鲜 地黄置 烘炕或烘室 内缓缓烘焙 至约八成干 , 至外皮顶 手 , 内无 硬心 , 断面大部分变成黑色 。前者 习称“ 鲜地 黄”后者 习称 “ , 生
3 津 伤 口渴 、内热消渴 . 3
本 品甘寒 质润 ,又具清热养
阴、 生津止渴之效 。 用于热病伤 阴, 1 咽燥 , 1干 5 烦渴多饮 , 常与玉
乌黑色者为佳 。《 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 中云 :生者水浸验 , “ 浮着
名天黄 , 半浮半沉 者名人黄 , 者名地黄 。 沉 沉者力佳 , 半沉者次 ,
生地黄的功能主治

生地黄的功能主治1. 基本介绍生地黄,中药材名,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芪的根。
在中医药学中,生地黄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肝肾阴虚所致的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夜尿频繁等症状。
生地黄还有一系列的功能主治,下面我们将逐一介绍。
2. 保护肝脏•生地黄具有保护肝脏的功效。
它可以提高肝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减轻肝脏损伤。
同时,生地黄还可以促进肝脏的修复与再生,改善肝功能。
因此,生地黄常被用于治疗肝炎、肝纤维化等疾病。
3. 抗炎止血•生地黄具有抗炎止血的作用。
它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病变。
此外,生地黄还能加强血管壁的收缩能力,从而止血。
这使得生地黄在治疗出血性疾病、糖尿病合并溃疡等方面有着较好的疗效。
4. 改善心脑血管功能•生地黄具有改善心脑血管功能的作用。
它可以降低血脂、抗凝血,防止血栓形成。
生地黄还能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提高心脑血管的功能。
这使得生地黄在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5. 营养补益•生地黄具有营养补益的功效。
它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包括黄酮类化合物、氨基酸、多糖等。
这些营养物质不仅可以提供给人体所需的营养,还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延缓衰老。
6. 抗肿瘤•生地黄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研究发现,生地黄中的活性成分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
同时,生地黄还可以增强化疗和放疗的疗效,降低其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7. 润肺止咳•生地黄具有润肺止咳的作用。
它可以滋润肺部,减少痰液的分泌,从而缓解咳嗽和咳痰。
这使得生地黄常被用于治疗慢性咳嗽、支气管炎等疾病。
8. 清热解毒•生地黄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它可以清热解毒,降火明目,利尿通便。
生地黄在清热解毒方面应用广泛,常被用于治疗热病、痈疮等疾病。
9. 其他功效•生地黄还具有其他功效,如滋补肝肾、明目益智、强筋健骨等。
在中医药学中,生地黄常被用于滋补肝肾阴虚,改善视力及智力等。
以上是生地黄的功能主治的简要介绍,它广泛应用于中医药学中,对多种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生地黄的作用与功效

生地黄的作用与功效生地黄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并被视为一种具有重要功效的草药。
生地黄的作用与功效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滋养阴液,补肝肾生地黄具有滋阴补肾的作用,对于阴虚火旺型的病症具有很好的疗效。
中医认为,肝主藏血,肾主藏精,生地黄能够滋肾阴、养肝血,从而增强肝肾的功能,并且促进血液的生成。
此外,生地黄还具有滋阴液、清肝热的作用,对于肾阴亏虚、肝血不足等症状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二、滋补脾胃生地黄具有滋补脾胃的作用,对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具有很好的疗效。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谷,生地黄能够补充脾胃的阳气,增强脾胃的功能,从而提高消化吸收能力。
此外,生地黄还具有清热凉血的作用,对于脾胃热盛、口干口渴等症状有较好的调理效果。
三、养血补气生地黄具有养血补气的作用,可以提高机体内血液的含氧量和血红蛋白的生成,从而增加氧气供应和养分供应,促进气血的循环。
同时,生地黄还能够调理气血的平衡,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因此,生地黄对于贫血、乏力、气虚等症状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四、清热泻火生地黄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可以有效地降低体内炎症因子的水平,减轻炎症反应。
同时,生地黄还能够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减少血液黏稠度,从而保护心脑血管健康。
此外,生地黄还有一定的止血作用,对于咳血、便血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五、滋养肌肤,美容养颜生地黄具有滋养肌肤的作用,可以提高皮肤的水分含量,增加皮肤弹性,减少皱纹的产生。
此外,生地黄还能够促进皮肤细胞的更新,增强皮肤的修复能力,从而达到美容养颜的效果。
因此,生地黄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美容产品中。
综上所述,生地黄主要表现出养阴、滋肾、补脾胃、养血、清热等多种功效,对于阴虚火旺型病症、脾胃虚弱、贫血、气虚等疾病有良好的疗效。
此外,生地黄还具有清热泻火、美容养颜的作用,对于炎症反应、心脑血管健康、皮肤健康等方面也有一定的调理效果。
然而,作为一种药材,生地黄仍需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应用,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
生地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生地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生地,又称地黄,是一味常见的中药材,其药理作用主要体现在对肝、肾和脾的调补作用上。
下面将从其药理成分、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几个方面详细介绍生地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生地的主要药理成分为皂苷、黄酮苷和生物碱等。
其中,皂苷具有降血脂、抗炎、抗菌、抗氧化等作用;黄酮苷具有抗肿瘤、抗炎、抗氧化等作用;生物碱具有降血压、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等作用。
1. 肝脏保护作用:生地具有保护肝脏的作用,能够减轻肝脏损伤,降低肝脏炎症指标的水平,并提高肝脏解毒能力,增强肝细胞抗氧化能力。
2. 肾脏调理作用:生地对肾脏有保护作用,能够减轻肾脏损伤,降低尿酸水平,促进尿酸排泄,减轻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提高肾小球滤过率和尿素清除率。
3. 免疫调节作用:生地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巨噬细胞吞噬作用,提高白细胞及淋巴细胞数量,提高免疫球蛋白水平,增强机体抵抗病菌和病毒的能力。
4. 补益作用:生地具有补益作用,能够滋阴补血,促进造血功能,改善贫血症状,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恢复力。
根据以上的药理作用,生地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1. 肝病治疗:生地可以用于治疗各种肝脏疾病,包括肝炎、肝硬化等。
它能够保护肝细胞,减轻肝脏损伤,促进肝脏修复,改善肝功能。
2. 肾病治疗:生地对肾脏有保护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各种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等。
它能够减轻肾脏损伤,降低蛋白尿、尿酸水平,促进肾脏修复。
3. 免疫调节:生地可以用于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预防和治疗各种免疫功能障碍性疾病,如免疫性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它能够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促进巨噬细胞吞噬作用,提高免疫球蛋白水平。
4. 血液疾病治疗:生地可以用于治疗贫血、白血病等血液疾病。
它能够滋阴补血,促进造血功能,改善贫血症状。
5. 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生地对神经系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神经衰弱、失眠等疾病。
它能够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提高人体活力。
总之,生地作为一味常用的中药,具有丰富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中药养身生地黄的益肾效果

中药养身生地黄的益肾效果生地黄,是中药中一种常见的药材,被广泛应用于中医养生领域。
其作为一种具有益肾效果的中药,经过长期的医学实践和科学研究,已被证实具有多种临床应用价值。
本文将就生地黄的益肾效果进行探讨。
一、生地黄的性味与功效生地黄,味甘苦、性寒。
在中医药理论中其具有滋阴清热、益肾填精、生津止渴、养心安神的作用。
生地黄具有清热降火、益肾养阴、生津止渴、润肺养胃等功效,且对于调节肾脏功能、增强体质、改善疲劳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益肾效果。
二、生地黄的益肾效果及临床应用1. 疲劳恢复:生地黄具有滋阴养血的作用,能够改善肾阴亏虚所导致的疲劳症状。
长期疲劳导致的肾阴虚损,可通过生地黄的滋补作用得到调节和恢复,从而提高体力和抗疲劳能力。
2. 肾虚亢阳:生地黄具有滋阴养肾的功效,对于肾阴虚损引起的阳盛病症(如头晕目眩、口干、咽喉干燥等)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生地黄可滋阴养肾,降低肾阳亢盛所引发的不适症状。
3. 肾虚遗精:生地黄在中医学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男性肾虚所致的遗精症状。
其具有滋阴益肾、润燥缩精、固精止遗的作用,可缓解遗精症状,提高男性性功能。
4. 肾虚耳鸣:生地黄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肾虚所致的耳鸣症状。
耳鸣多数与肾虚有关,生地黄可滋养肾阴,提高肾功能,从而改善耳鸣症状。
5. 肾阳虚损:生地黄对于肾阳虚损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如腰膝酸软、畏寒、小便清长等)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其滋阴养肾的作用可以增加肾阳,从而改善肾阳虚损所致的不适症状。
三、生地黄的补肾方法与注意事项1. 轻度补肾:可选用生地黄煎汤或炖食;适量服用并配合其他滋补食材,如桂圆肉、山药等,以达到滋肾补阴的目的。
2. 中度补肾:可选用生地黄粉末加入饮食,或选择生地黄片剂等中成药进行补肾保健。
3. 重度补肾:可选择经医师开具的复方生地黄片进行治疗,注意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遵循医嘱。
在使用生地黄进行补肾时,也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对于过敏体质者以及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等特殊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明老中医对生地的用药经验

明老中医对生地的用药经验
生地,又称雷丸、菟丝子,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中医常用药材之一。
它具有滋阴补肾、养肝明目、清热解毒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肝肾阴虚、目赤肿痛、消渴、久咳等病症。
明代的著名中医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有关于生地的用药经验,他认为:
1. 生地焙制:生地有两种常用的焙制方法,一是用红砂锅烘烤至焦黄色,称为“黄焦地”,适用于阴虚火旺、头昏目花等症;二是用清水浸泡7天7夜,然后剥皮、晒干,称为“青地”,适用于大便溏泄、热病伤阴等症。
2. 配伍应用:生地具有滋阴清热之功效,常常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如与黄精、玄参、天花粉等药物合用,可增强滋阴补肾的作用。
3. 适应症:生地适用于肝肾阴虚、目赤肿痛、头晕耳鸣、久咳消渴等症状。
此外,生地还可用于清热解毒,治疗热病伤阴等病症。
需要注意的是,生地属于滋阴药,对于湿邪内盛、湿热病等证属实热实结症的患者慎用。
同时,生地使用时也要根据自身体质和病情来决定用药剂量和煎煮方法。
总之,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对生地的用药经验为今后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但具体的用药还需根据个体差异和具
体病情来确定。
在使用生地时,建议遵医嘱,并在专业的中医师指导下进行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生地黄的应用/h1 --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
教学论文
经济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行政论文
艺术论文
医学论文
文史论文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医学论文药学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谈生地黄的应用
【摘要】生地黄一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参与组方12方次,其中参与汤剂组方7方次,在这7个汤方中生地黄用量最大的是防己地黄汤,用了2斤,炙甘草汤中用了1斤,百合地黄汤中用了1升,即使在金匮肾气丸中,生地黄用量也高达8两,其数量明显大于方中其他药物的用量,这种重用生地黄配伍组方治疗急病杂症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生地黄中药苄(《尔雅》),地髓(《神农本草经》),原生地(《本草正义》),干生地(《中药志》),怀地黄(河南),蜜罐花根。
生地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因其色黄,质重下沉,故名。
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的新鲜或干燥块根。
我国大部地区皆有生产,主产于河南温县、博爱、武陟、孟县、泌阳等地。
一般以河南产量大、质量好,为四大“怀药”之一。
多为栽培,也有野生。
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或将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
前者习称“鲜地黄”,后者习称“生地黄”或“干地黄”。
切厚片,生用。
鲜地黄以粗壮、色红黄者为佳;干地黄以块大、体重、断面乌黑色者为佳。
按《中国药典》(1995年版一部)规定:本品总灰分不得过6.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超过2.0%;水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65.0%。
1、甘、苦,寒。
归心、肝、肾经。
2、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3、 3.1 热入营血、斑疹吐衄本品甘寒质润,苦寒清热,入营分、血分,为清营、凉血、止血之要药。
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壮热烦渴,神昏舌绛,常与水牛角、玄参等同用,如《温病条辨》清营汤;若血热妄行,吐血衄血,斑疹紫黑,常与水牛角、赤芍、丹皮配伍,如《千金要方》犀角地黄汤;若血热吐衄便血,崩漏下血,血色鲜红,亦可与生荷叶、生艾叶、生柏叶配用,如《妇人良方》四生丸;若血分热盛,吐血脉数,又可与牡丹皮、焦山栀、三七等配伍,如《医学心悟》生地黄汤。
3.2 阴虚内热、潮热盗汗本品甘寒质润,入肾经,又能滋阴降火。
用于温病后期,余热未尽,邪伏阴分,夜热早凉,舌红脉数者,常与鳖甲、青蒿、知母等同用,如《温病条辨》青蒿鳖甲汤;若阴虚火旺,盗汗
不止,多与黄柏、黄芪、浮小麦等配用,如《景岳全书》生地黄煎;若劳瘵阴虚,骨蒸劳热,可与丹皮、知母、地骨皮等配伍,如《古今医统》地黄膏;若肺阴亏损,虚劳干咳,咽燥咯血,常与人参、茯苓、白蜜同用,如《洪氏集验方》琼玉膏。
3.3 津伤口渴、内热消渴本品甘寒质润,又具清热养阴、生津止渴之效。
用于热病伤阴,口干咽燥,烦渴多饮,常与玉竹、麦冬、沙参同用,如《温病条辨》益胃汤;用于肺热津伤,烦渴多饮,多与天花粉、黄连、藕汁等配用,如《丹溪心法》消渴方;若暑热伤阴,肾水不能上济,而口渴引饮,则与黄连、乌梅、阿胶等同用,如《温病条辨》连梅汤;用于阴虚内热的消渴证,口渴多饮,可与山药、黄芪、山茱萸等配用,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滋膵饮;若温病伤津,大便燥结,咽干口渴,常与玄参、麦门冬同用,如《温病条辨》增液汤。
4、煎服,10~30g,鲜品用量加倍,或以鲜品捣汁入药。
5、本品性寒而滞,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胸膈多痰者慎用。
6、生地黄包括鲜地黄和干地黄两种,均有清热、凉血、养阴的功效。
但鲜地黄苦重于甘,其气大寒,清热凉血作用较为突出;而干地黄甘重于苦,益阴养血功效较佳。
故急性热病,热入营血,以鲜者为好;慢性阴虚内热的病证,以干者为宜。
7、7.1 《神农本草经》:“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
生者尤良。
” 7.2 《本草经疏》:“干地黄,乃补肾家之要药,益阴血之上品。
”“生地黄性大寒,凡产后恶食作泻,呈见发热恶露作痛,不可用,用则泄不止。
胃气者,后天元气之本也,胃困则饮食不运,精血不生,虚热何自而退,故并当归忌之。
凡见此证,宜多加炮姜、桂心、人参必自愈。
凡阴虚咳嗽,内热骨蒸或吐血等候,一见脾胃薄弱,大便不实,或天明肾泄,产后泄泻,产后不食,俱禁用生地黄、当归,误则同于前辙,慎之。
凡胸膈多痰,气道不利,升降窒塞,药宜通不宜滞,汤液中禁入地黄。
” 7.3 《本经逢原》:“干地黄,内专凉血滋阴,外润皮肤荣泽,病人虚而有热者宜加用之。
戴元礼曰,阴微阳盛,相火炽强,来乘阴位,日渐煎熬,阴虚火旺之症,宜生地黄以滋阴退阳。
浙产者,专于凉血润燥,病人元气本亏,因热邪闭结,而舌干焦黑,大小便秘,不胜攻下者。
用此于清热药中,通其秘结最佳,以其有润燥之功,而无滋腻之患也。
” 7.4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地黄,专于补血,
血补则阴气得和而无枯燥拘牵之疾矣。
古方只有干地黄、生地黄,从无用熟地黄者。
熟地黄乃唐以后制法,以之加入温补肾经药中,颇为得宜,若于汤剂及养血凉血等方,甚属不合。
盖地黄专取其性凉而滑利流通,熟则腻滞不凉,全失其本性矣。
又仲景《伤寒》一百十三方,惟复脉用地黄。
盖伤寒之病,邪从外入最忌滋滞,即使用补,必兼疏拓之性者方可入剂,否则邪气向里,必有遗害。
” 参考文献马继兴.神农本草经辑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51,194. 邹润安.本经疏证.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55. 张山雷.本草正义.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