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生物安全实验室常规消毒灭菌
生物安全实验室常规消毒灭菌
一、室内空气消毒
具备排风净化功能的负压实验室,根据所操作的微生物因子不同,空气可以经高效过滤器过滤后排放,但应采取通风控制系统来防止实验室出现正压。室内空气经高效过滤器过滤后排到建筑物以外并远离该建筑的进气口。
无排风净化功能的常压实验室,使用可汽化过氧化氢、气体二氧化氯对空间进行气体熏蒸或气溶胶喷雾等方法消毒,同时需做好个人防护与消毒后消毒剂残留的去除处理。
二、室内环境表面消毒
若地面、实验台面等被明显污染,应立即用吸液布覆盖,喷洒消毒剂(从外向内)于吸液布上,使吸液布湿透,作用60min 后用清
水擦拭干净。实验台面、桌椅、门把手、生物安全柜和解剖柜台面、侧壁等可用消毒剂喷洒、擦拭。
表面消毒可使用含氯消毒剂,含有500~1 000mg/L有效氯溶液
适于普通的环境表面消毒。当处理高危环境时建议使用5 000mg/L有效氯溶液。用于金属表面消毒处理时,消毒结束后应尽快使用清水清除表面残余消毒剂。
三、生物安全防护设备的消毒
(一)生物安全柜消毒
在每次使用前后清除生物安全柜内表面的污染,工作台面和内壁要用中高效消毒剂进行擦拭,不触及送风滤器的扩散板。75%乙醇消毒后需及时擦净水痕。采用含氯消毒剂处理后,须用水擦拭干净,防止对生物安全柜的腐蚀。试剂溢漏或泼洒后,立即消毒污染物及污染的表面。
生物安全柜在移动或更换过滤器之前,要使用汽化过氧化氢、二氧化氯气体或甲醛蒸汽对生物安全柜进行终末消毒。
(二)高效过滤器的消毒
采用汽化过氧化氢消毒法或甲醛熏蒸法进行消毒。消毒器应与排风过滤器排风箱体的消毒接口连接,利用循环气流带动蒸汽循环实现原位消毒。消毒后可将滤器卸载,装入医用废物塑料袋中,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操作时做好个人防护。
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
2. 电离辐射
(包括高速电子、β射线和γ射线) 具有较高的能量和穿透力,对微生物有致死作用。 常用于大量一次性医用塑料制品的消毒;亦可用于
食品、药品和生物制品的消毒或灭菌。
3. 微 波 波长为1~1000mm的电磁波
可穿透玻璃、陶瓷和薄塑料等物质,但不能穿透 金属表面。 主要用于食品、非金属器械、检验室用品、无菌 室和病室中食品用具、药杯及其他用品的消毒。
Sec.3 消毒灭菌的运用
消毒灭菌的运用
1、医疗器械物品
2、室内空气 3、手、皮肤、粘膜 4、病人的排泄物与分泌物 5、病人污染的物品 6、饮水 7、环境
一 医疗器械物品的消毒灭菌
–高危器械物品 注射器,手术器械,注射液体,导 管进入无菌组织物品。灭菌使用。
–中危器械物品 呼吸机,麻醉机,胃镜,支气管镜, 体温计接触黏膜。消毒使用。
第3章
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 实验室生物安全
Sec.1 消毒灭菌的常用术语
***灭 菌 (sterilization)
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 灭细菌芽胞、病毒、霉菌在内的全部病原微 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消 毒 (disinfection)
杀灭物体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但不 一定能杀死细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以1~10 μm波长的热效应最强。 ……
2. 湿热灭菌法
生物安全及消毒灭菌
超净工作台
四、超声波消毒灭菌法
超声波裂解细菌,杀死细菌,破碎 细胞
五、其他物理方法
冷冻真空干燥法: 在低温状态下真空抽去水分
用途:保存菌种
第二节 化学消毒灭菌法
一、杀菌的原理
1.使微生物蛋白质凝固与变性
2.干扰微生物酶系统和影响其代谢 3.损伤微生物膜结构
二、适用范围和分类 由于化学消毒剂对细菌和人体均有毒性作 用,因此只能用于人体体表(皮肤及粘膜伤 口)、医疗器械、排泄物及周围环境的消毒。
一、病原微生物的分类
根据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 度,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 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 灭的微生物。如天花、出血热等。 第二类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 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 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如禽流感、艾滋病、 霍乱、乙脑、脊灰、狂犬病、鼠疫等 。
(一)干热灭菌法
• 干热的灭菌作用主要通过脱水干燥和大分子变 性,需要更高的温度和较长的时间。
焚烧----废弃物品或动物尸体 烧灼----接种环、试管口 干烤----加热160 ℃~180℃ 2小时或 250℃ 30min。 红外线----波长0.7-1000μm电磁波可产生热 效应。
烧
灼
干
烤
微波
三、实验室感染的控制以及 监督和法律责任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我们生物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2、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3、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4、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技术规范 5、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 则
微生物危害评估
概念:对实验微生物和毒素可能给人或者环 境带来的危害所进行的评估。 甲类:2种 乙类:25种 丙类:10种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 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 本办法所称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四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BSL-4):实验 室结构和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设备 适用于对人体具有高度的危险性,通过气 溶胶途径传播或者传播途径不明,目前尚 无有效的疫苗或者治疗方法的致病微生物 及其毒素,
微生物危害评估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 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能够引起人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 易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的微生物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 况下对人或者动物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 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或者预防 措施的微生物。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或者动物疾病的 微生物。 一和二类微生物通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绪论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名词解释
微生物: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或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特异性防治原则的一门学科。
中介体:是细菌细胞膜向内凹陷,折叠、卷曲成的囊状结构,扩大膜功能,又称拟线粒体。多见于革兰阳性菌。
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闭合DNA,控制着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异染颗粒:用美兰染色此颗粒着色较深呈紫色,故名。用于鉴别细菌。
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
鞭毛:细菌菌体上附有细长呈波浪弯曲的丝状物。鞭毛染色后光镜可见。
菌毛:菌体表面较鞭毛更短、更细、而直硬的丝状物。电镜可见。
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
简答题
1.简述微生物的种类。
2.简述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大小:测量单位为微米(μm)
1μm = 1/1000mm
球菌:直径1μm
杆菌:长2~3μm 宽0.3~0.5μm
螺形菌:2~3μm 或3~6μm
形态:球形、杆形、螺形,分为球菌、杆菌、螺形菌。
3.分析G+菌、G-菌细胞壁结构与组成特点及其医学意义。
细菌细胞壁构造比较
医学意义:
1、染色性:G染色紫色(G+)红色(G-)
2、抗原性:G+:磷壁酸G-:特异性多糖(O抗原/菌体抗原)
3、致病性:G+:外毒素、磷壁酸G-:内毒素(脂多糖)
4、治疗:G+:青霉素、溶菌酶有效G-:青霉素、溶菌酶无效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障实验室人员和社会大众的生命健康安全,规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运作,做好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的实验室,包括但不限于医疗卫生单位、研究机构、疾控中心等。
第三条实验室应当建立规范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
流程,配备必要的防护设施和设备,确保实验室内病原微生物不会泄漏或扩散。
第四条实验室应当配备专业的生物安全管理人员,定期
进行员工的生物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的生物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第五条实验室应当建立完善的危险废物处理制度,确保
废物的安全处置,防止废物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第六条实验室应当建立定期检测和评估生物安全管理工
作的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安全隐患。
第七条实验室应当定期进行生物安全演练,提高员工应
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和处置水平。
第二章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级别划分
第八条实验室应当根据实验室所从事的病原微生物的危
险性和传播途径划分生物安全级别,采取相应的生物安全措施。
第九条实验室内的病原微生物按照其危险性分为四个生
物安全级别,分别为一级生物安全级别、二级生物安全级别、三级生物安全级别和四级生物安全级别。
第十条不同生物安全级别对应的实验操作要求、防护措施、人员培训和设施设备要求应当根据实验室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定并执行。
第三章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
第十一条实验室应当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包
括生物安全管理规定、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等内容。
第十二条实验室应当配备符合生物安全要求的设施和设备,包括通风系统、生物安全柜、实验台、防护服等。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消毒与灭菌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消毒与灭菌
消毒和灭菌是保护人员和环境不被病原微生物感染和污染的重要环节。含有病原微生物的废物必须经过灭菌才能作为普通废物处理;对操作中可能产生的迸溅或泄漏,必须通过消毒达到对病原微生物的杀灭,对操作人员进行保护,对环境保护。消毒和灭菌的基本常识对于实验室生物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消毒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杀灭或清除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所有细菌芽孢的方法。灭菌是杀灭物体上的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性和非病原性微生物、细菌繁殖体和芽孢的一切方法[1]。消毒与灭菌的方法可分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两大类:①物理消毒灭菌法:包括热力法、射线法和过滤法三种。超声波、干燥、冷冻也能杀菌抑菌。热力灭菌法是利用热能去变性蛋白质或核酸、破坏细胞膜或胞膜来实现杀死微生物。分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两大类。②化学消毒灭菌法:消毒剂在常用的浓度下,只对细胞的繁殖体有效,对其芽孢则需要提高消毒剂的浓度和延长作用时间[2]。
1 物理消毒灭菌法
1.1热力灭菌法
1.1.1干热灭菌法常用的干热灭菌法有:干烤、烧灼、焚烧。焚烧常用于可废弃的污染物及人或动物的尸体的灭菌;烧灼用于微生物实验室内接种微生物所用器材的灭菌,也可用于外科手术器材的应急处理。干烤灭菌可用于耐高温的玻璃制品、金属制品、糖瓷制品、油劑等的灭菌。干烤灭菌是在干烤箱内进行的。使用烤箱灭菌时,要求器械和用品应洗净、凉干或擦干,物品包装不易过大,粉剂和油剂厚度不宜超过1.3cm,箱内装载物品不宜超过烤箱高度的2/3,物品间应留有空隙。灭菌时间应从温度升高到要求时算起,一般170℃时需60 min,160℃时需120 min。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制度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制度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24号《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制定本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制度》。
2、实验室负责人为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3、非从事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本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不得进入实验室。其他人员进入,应当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
4、进入实验室应当穿戴符合防护要求的防护用品并采取其他职业防护措施。
5、每年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保证其掌握实验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并进行考核。工作人员经考核合格的,方可上岗。
6、实验室从事实验活动应当严格遵守有关国家标准和实验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实验室负责人监督检查实验室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的落实情况。
7、实验室应当建立实验档案,记录实验室使用情况和安全监督情况。实验室实验档案应长期保存。
8、对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病原微生物,未经批准不得从事相关实验活动。
9、实验室应当依照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规定,对废水、废气以及其他废物进行处置,并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防止环境污染。定期检查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保存与使用、安全操作、实验室排放的废水和废气以及其他废物处置等规章制度的实施情况。
10、实验室在相关实验活动结束后,应及时将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就地消毒灭菌处理。
11、检验中发现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应及时向感控科和主管领导报告并逐级向卫生主管部门报告。
12、实验室发生病原微生物泄漏时,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当立即采取控制措施,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并同时向感控科报告。
医学微生物学消毒与灭菌和生物安全
存菌种的最好办法。保存时间可达数十年。
保存菌种常见的设备
三 辐射杀菌法
(一)非电离辐射(日光与紫外线) 波长210~300nm之间有杀菌作用,以260~266nm 最强,此波长的紫外线易被细胞中核酸吸收
英国外科医生Lister(1827-1912)首先简明细菌与感染 的关系,并提出消毒的概念,并于1867年发表了著名的 有关外科无菌操作技术的论文,其中大部分原则仍沿用 至今。
Halstead在John Hopkinks 医院工作时,因其未婚 妻(手术室护士)对升汞洗手过敏,便请Goodyear公 司于1889年制作了两付橡胶手套,从此开创了外科手术 时戴手套的新纪元。
➢ 利用密封的耐受高压的蒸汽灭菌器,在蒸汽不外 溢的情况下,使锅内压力升高,容器内的温度随 着水水蒸汽压力的增加而上升
6.超高温杀菌(UHT):
❖ 135~150℃和 2~8s 对牛乳或其他液态食品 果汁、及果汁饮料、豆乳、茶、酒、矿泉水等 最大优点是既能杀死产品中的微生物,又能较好
地保持食品品质与营养价值。
1-2h杀灭芽胞,加入2%的碳酸(氢)钠,可提高水温至105 ℃,促进芽胞 的杀灭,防止金属器皿生锈,一般用于食具、刀剪、注射器的消毒。
❖ 3、流通蒸气消毒法:用 阿诺流通蒸汽灭菌器 或蒸笼。
临床微生物与检验 第3章 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包括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细菌的繁殖体和芽 胞的一切方法。
防腐(Antisepsis) 是指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
的方法,细菌一般不死亡。同一种化学药品在高浓度时 为消毒剂,低浓度时为防腐剂。
无菌(Asepsis) 不含活菌的意思。防止细菌进入人
2.熏蒸
3.二氧化氯溶液 4mg/m3
4.中草药
三、手和皮肤的消毒
(一)肥皂和流动水经常正确洗手是预防多种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有效方法。 (二)被病原微生物污染时
1. 75%酒精 2. 氯己定溶液 3. 过氧乙酸 4. 次氯酸钠溶液 5. 碘伏
四、黏膜的消毒
(一)口腔黏膜 3%H2O2 (二)冲洗尿道、阴道、膀胱0.1%~0.5%氯己定溶液;1g/L高锰酸钾溶液
(1)含氯消毒剂
次氯酸钠
常用种类
二氯异氰酸尿酸钠
漂白粉
作用机理:
这类制剂遇水可产生氯(Cl2)、次氯酸(HClO)及新生态氧。 氯可氧化细菌的-SH、次氯酸(HClO)可与胞质成分作用,形成氮 -氯复合物,干扰细胞代谢。 特 点:(1)具有强大的杀菌作用。
(2)杀菌谱广,作用快。 (3)对金属制品有腐蚀作用。 用 途:物品表面、饮用水、皮肤、地面、排泄物和污水等的消毒。
用途: ①3%~6%H2O2可杀死大多数细菌,10%~25%H2O2可杀死所有微 生物(包括细菌的繁殖体和芽胞)。H2O2熏蒸可用于空气消毒。 H2O2蒸气的等离子无菌技术可替代环氧乙烷对医疗器械灭菌。
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第四节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生物安全(biosafety)是生物技 术安全(safety of biotechnology) 的简称。 概念: 是指防范、处理微生物及其 毒素对人体危害的综合措施。
一、病原微生物的分类
根据传染性、感染后的危害程度,病原微 生物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 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 消灭的微生物。
第3章
消 毒灭菌 与病原 微生物 实 验室生 物安全
消毒灭菌常用术语
灭菌(sterilization):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 (包括细菌的芽孢)的方法。 消毒(disinfection):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 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含芽孢的细菌或非病 原微生物。 防腐(antisepsis):防止或抑制皮肤表面细菌 生长繁殖的方法。
无菌(asepsis)和无菌操作:无菌是无活菌的 意思,多是灭菌的结果。防止细菌进入人体 或其它物品的操作技术,称为无菌操作。
第一节 消毒灭菌的方法
一、物理消毒灭菌法
(一)热力灭菌法 1. 干热灭菌法: 焚烧;烧灼;干烤;红外线 2. 湿热灭菌法: 同一温度下, 湿热比干热效果好
30min;71.7 oC ,15~30s,用于牛乳制品、酒类等的 消毒。 * 高压蒸汽灭菌法(autoclaving):最常用,效果最 好 。 灭 菌 条 件 : 103.4kpa , 121.3oC , 15 ~ 20 min; 杀灭芽孢。
完整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完整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
应急预案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目的: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各项试验活动的顺利进行,积极预防和有效应对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
适用范围: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和生物安全事件的处置。
职责:
1.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中心医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的策划、管理、重大问题改进措施的研究决定,本预案的启动和组织进行生物安全事件向上级报告、处置。
2.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小分队:负责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参与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的原因分析,及时报送有关生物安全事件的信息。
3.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负责人:负责实验室生物安全具体工作的管理,相关制度、程序的组织实施,生物安全事件的报告、处置。
4.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负责生物安全事件的识别和报告。
内容: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分类:
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和涉及的范围,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分为重大生物安全事件、一般生物安全事件和生物恐怖事件。
1.重大生物安全事件:
1.1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确诊感染所从事的《名录》规定的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或出现有关症状、体征,临床诊断为疑似感染所从事的《名录》规定的第一类病原微生物。
1.2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确诊感染所从事的《名录》规定的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或出现有关症状、体征,临床诊断为疑似感染所从事的《名录》规定的第二类病原微生物并造成传播,有可能进一步扩散。
生物安全培训二之消毒灭菌
• 对含有病原微生物的废物必须经过灭菌,才能作为普通废物 处理
• 对操作中可能产生的迸溅或泄漏,必须通过消毒处理杀灭病 原微生物,以达到操作人员的保护,对环境的保护
• 消毒和灭菌的基本常识对实验室生物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消毒的基本知识
• 消毒分4个作用水平 • 灭菌:可杀灭外环境中一切病原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的方
固体(次氯酸钙)两种。它们有广谱杀菌活性,价格低廉, 作用迅速,能有效清除环境与物体表面上微生物。
• 对于金属类有明显的腐蚀作用,对织物类有漂白作用, 有较强的刺激作用。
• 适用于环境表面、污染物、污水、物品等消毒。
• 注意事项:
1)粉剂应于阴凉处避光、防潮、密封保存;水剂应于阴凉 处避光、密封保存。所需溶液应现配现用。
• 使用乙醇注意事项
• 注意事项:
1)乙醇易燃,忌明火,需置冷及通风处保存。 2)必须用医用乙醇,严禁使用工业乙醇消毒和作为原材料
配置消毒剂。
3)用于手和皮肤消毒时,对酒精过敏者慎用 4)乙醇能破坏用胶镶嵌的仪器镜头,可使橡胶及某些塑料
管在延长使用或重复使用后变硬膨胀,故用乙醇消毒仪器 应注意
• 消毒方法的选择及影响消毒的因素
法。 热力灭菌、微波、戊二醛、邻苯二甲醛(OPA)、过氧化氢 等。 • 高水平消毒:可以杀灭包括致病性芽孢、结核杆菌在内的
几乎所有的病原微生物的消毒方法。 紫外线、臭氧、含氯消毒剂、强氧化剂、含溴消毒剂等。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依照国务院颁布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相关程序,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实验室主要涉及第三类病原微生物(少数第二类病原微生物如结核杆菌),符合二级生物安全防护水平(BSL-2),适合于从未知病原的人身上取血、体液和组织进行微生物学检验,因此主要按二级生物安全防护水平进行管理。从事实验活动应当严格遵守有关国家标准和实验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
第三条安全标准.第三类病原微生物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接触这些致病微生物的工作人员的主要危害是与感染性材料的偶然的皮肤或粘膜破损、或吞食感染性食物。必须强调对污染的针头或利器的使用要非常谨慎。对未知的通过气溶胶途径传播的微生物、具有增加工作人员暴露的可能气溶胶或高度飞溅物的防护程序:1、用布或纸巾覆盖并吸收溢出物;2、向纸巾上倾倒适当的消毒剂,并覆盖周围区域;3、作用30分钟后清理处理物质;4、如有
必要重复以上步骤。
第四条设立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小组,由检验科主任、微生物实验室组长及相关人员组成,负责制定和修改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组织实施。科主任和实验室组长,为全科和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第一责任人。由高年资微生物检验人员任安全员,负责监督检查实验室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的落实情况。
第五条每年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保证其掌握实验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并进行考核。工作人员经考核合格的,方可上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消毒灭菌的方法
一、物理消毒灭菌法
热力灭菌法
干热灭菌法
高温杀灭細菌
焚烧----最彻底的灭菌方法 烧灼----直接用火焰灭菌方法 干烤----加热160-180℃ 2小时
湿热灭菌法
高压蒸汽灭菌法
最有效的灭菌方法 121 ℃ 20~30分钟
煮沸消毒法
水煮100 ℃ 5分钟(繁殖体)~2小时(芽胞)
手术室、传染病房、细菌实
验室
滤过除菌法
用物理阻留的方法 将液体或空气中的细菌除去,以达到除菌目的
适用范围 血清、毒素、抗生素以及空气等的 除菌
二、化学消毒剂
种类及作用机制
影响消毒剂作用的因素
消毒剂
种类 浓度
wenku.baidu.com
菌龄
细菌
作用时间
种类
环境
有机物
温度
酸硷度
自学
¾第三节 消毒灭菌的运用
¾第四节 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
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具有中等危害或具有潜在危险的致病 因子,对健康成人、动植物和环境不会造成严重危害,具有 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具有高度危险性,主要通过气溶胶使 人类传染上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的疾病,或对动植物和环境具 有高度危害的致病因子。通常有预防治疗措施。
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具有高度危险性,通过气溶胶途径传 四级 播或传播途径不明或未知的危险的致病因子。没有预防治疗
第三章
消毒灭菌与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
生物安全
消毒
disinfecti on
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并不一定能杀死含芽胞的细菌 或非病原微生物
灭菌 sterilization 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无菌
asepsis
不存在活菌的意思。
防腐 防止或抑制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antisepsis
措施。
一、二级实验室不得从事高致病性 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三级、四级实验 室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
流通蒸汽消毒法
水蒸汽100 ℃ 15~30分钟(繁殖体)
间歇蒸汽灭菌法
反复多次流动蒸汽间歇加热灭菌
巴氏消毒法
较低的温度(61 ℃ 30分钟)杀灭致病菌
辐射杀菌法
紫外线
波长200~300m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
杀菌机理:干扰DNA的复制与转录
特
紫外线穿透力较弱
点: 应用范围:空气不消耐毒热物品的表面消毒
病原微生物所致的安全问题,如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隐患、生物 武器、生物恐怖、重大传染病的暴发 流行等,也是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最现 实的生物安全问题。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核心 是防扩散和防感染。
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分级
级别
处理对象
一级 二级 三级
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危害较低,不具有对健康成人、动植 物致病的致病因子。
因素
第五节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 生物安全
生 物 安 全 ( biosafety) 是 生 物 技 术 安 全 ( safety of biotechnology)的简称。
狭义地指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 开发、应用及转基因生物可能对生物 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潜 在的危害。
广义地指与生物有关的各种因素 对社会、经济、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 所产生的危害或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