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战役简介
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尽埋英烈骨,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尽埋英烈骨,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1934年冬,中央红军长征过境广西,在桂林市全州、兴安、灌阳三县经历了7天的湘江战役。
数万英勇的红军将士浴血奋战、向死而生,最终突破国民党反动派设置的第四道封锁线,经由资源、龙胜、灵川向西北进发。
“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红军在至暗时刻苦苦探寻希望的曙光“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尽埋英烈骨;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途中最惨烈的一次战役。
这首诗所描述的,正是当时的壮烈场景。
1934年11月底,红军被压在桂北东西纵深80公里、南北100公里的锥形地带,急迫需要渡过湘江。
12月1日凌晨,光华铺阻击战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当天凌晨3︰30,中央局、中革军委、总政治部联合发来一封紧急电报,命令红一、红三军团不惜一切代价抢渡湘江:“我们不为胜利者,即为战败者。
”这句军令,至今镌刻在兴安县界首镇红军堂的墙面上。
“在战斗最危急的时刻,上到军团总指挥、下到基层指挥员,全都冲锋陷阵、一马当先。
”黄利明介绍说。
据记载,共有14名团以上干部倒在湘江两岸。
红一军团二师五团政委易荡平在脚山铺阻击战中身负重伤,倒在血泊中。
敌人手持刺刀冲过来的时候,他不愿做俘虏,一把夺过警卫员手中的枪,朝自己扣动扳机,献出了年仅26岁的宝贵生命。
红五军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带领部队负责全军后卫,腹部被子弹打穿,昏迷中被俘。
醒来时,他从腹部伤口处把肠子掏出扯断,为革命胜利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红军在敌众我寡的湘江战役中能突围,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部队领导身先士卒,全体战士视死如归,在最危急的时候众志成城,最终得以突破湘江封锁线,为革命胜利保留火种。
经湘江一役,红军从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战士的鲜血染红了整条江。
战斗结束后,群众在江边挖了个大坑,掩埋红军英烈三天,更多的烈士则沉入江底,“其惨烈空前,悲壮绝后”。
面对生死存亡,红军指战员在至暗时刻苦苦探寻希望的曙光。
湘江战役发生的时间、地点
湘江战役发生的时间、地点湘江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它于1949年11月6日至12月9日在中国湖南省湘江流域展开,是中国革命的一次具有重大战略和意义的决定性战役。
湘江战役发生的时间是在1949年11月6日至12月9日之间。
此时正值中国革命进入到最后决战的时刻,人民解放军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已经把解放战争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湘江战役的发生,为解放军最后一次发动全面进攻铺平了道路。
而湘江战役的地点位于湖南省境内的湘江流域。
湘江是中国南方重要的河流之一,流经湖南、湖北、广东等省份。
在湖南境内的湘江流域,正是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之间展开决战的主战场之一。
在湖南境内,尤其是湘江两岸,有着重要的交通和战略地位,背靠湘西山区,地理条件优越。
湘江战役之所以具有重大的战略和意义,首先是因为湘江地区本身地势险要,战略价值巨大。
湘江流经湖南境内,形成了湘江两岸的险峻山地,对于军队的行动和进攻形成了重要的障碍。
因此,解放军必须先取得湘江流域的控制权,才能进一步向国民党军队的心脏地带发动进攻。
其次,湘江战役的胜利是解放军全面胜利的一个关键节点。
湘江战役对于解放军来说,是最后一次发动全面进攻,也是解放华南的关键一役。
解放军在湘江战役中发动了连续的进攻,最终成功地突破了国民党军的防线,控制了湘江两岸的重要地区,为解放军进一步进军广东、解放华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湘江战役的胜利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和历史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湘江战役的胜利,标志着解放军最后一次战略性的突破和胜利,进一步巩固了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的胜利势头,也给了中国革命斗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湘江战役的发生和胜利,使得解放军成功地解放了湘南、湘西以及广东等地,最终将全国各地的解放斗争推入到了最后一个阶段。
总之,湘江战役的发生时间是1949年11月6日至12月9日,地点位于湖南省湘江流域。
湘江战役对于解放军的最后胜利和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具有重大战略和意义。
湘江战役 --鲜血与生命写就的英雄史诗
湘江战役--- 鲜血与生命写就的英雄史诗湘江之战:红军长征时期最惨烈、最悲壮的历史湘江战役(1934年11月27日-12月1日),是第一次国共内战中,双方的一次战役。
1934年11月下旬,蒋介石调集25个师沿湘江构筑了对红一方面军“长征”的第四道封锁线。
林彪统一指挥红一军团、红三军团、红4师参与了这场战役,红一军团在脚山用阵地战硬顶着国军湘军的进攻,损失6000人。
湘江战役的结果使中央红军由10余万锐减为4万余人,董振堂、陈云之红五军团损失过半,刘少奇、罗荣桓的红八军团和少共国际师于此役几乎覆没。
红军突破四道封锁线(1934年10月10日-12月10日) 湘江战役简介: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苦战五昼夜,从广西全州、兴安间抢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
湘江之战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
突破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中央红军由10余万锐减为4万余人,董振堂、陈云之红五军团损失过半,刘少奇、罗荣桓的红八军团和少共国际师于此役几乎覆没。
战前概况:1934年11月中旬,从中央苏区向西进行战略转移的中央红军突破了国民党军的三道封锁线,继续西行,向湘桂边境前进。
蒋介石则拼凑第四道封锁线,企图将中央红军消灭于湘江以东。
湘江战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的。
湘江战役前,根据蒋介石的安排,湘军刘建绪的第1纵队,开赴广西东北部的全州,与广西第15军夏威部切取联系,组成拦截红军的正面防线;中央军吴奇伟的第2纵队,由薛岳指挥,沿湘桂公路祁阳、零陵、黄沙河一线进行侧击,保持机动,防止中央红军北上与二、六军团会合;中央军周浑元的第3纵队、湘军李云杰的第4纵队、湘军李韫珩的第5纵队从东面将中央红军压向湘江防线。
1934年11月16日,湘桂军阀达成堵截中央红军的“全州”协议。
湘军刘建绪与桂军夏威防区的划分以湘桂边界的黄沙河为界,桂军担任兴安、全州、灌阳至黄沙河(不含)一线的防御;湘军担任衡阳、零陵、东安至黄沙河一线的防御。
湘江战役叙事研究报告
湘江战役叙事研究报告《湘江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抗日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湘鄂赣边区抗日武装反击的一次重要胜利。
下面是对《湘江战役》叙事的研究报告。
一、背景介绍《湘江战役》发生在1949年5月19日至6月5日,地点位于湖南、湖北和江西的交界地带。
当时,国共两党正在进行对阵局面转换的斗争,解放战争进入了最后的阶段。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发动了一系列战役,其中《湘江战役》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一次。
二、战役经过《湘江战役》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首先是湖南攻坚战,中国人民解放军歼灭了敌军湖南野战军,夺取了长沙、岳阳等城市。
然后是湘鄂赣边区反攻战,解放军通过代号为“湘鄂川黔滇桂入侵”的战略行动,从湖南进入湖北、江西和广西,与湖南、广东两个解放区会师,割断敌人的交通线。
最后是湖南湘西解放战,解放军攻克了湘乡、湘潭等城市,消灭了残余的国民党残余部队。
三、战役结果《湘江战役》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一次重要胜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这次战役迫使国民党放弃了湖南、湖北地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战役价值《湘江战役》的成功叙事不仅展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实力,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力。
这次战役涉及了多个军区的合作,显示了中国解放区统一战线的力量和优势。
战役中,解放军采取了多样化的战略和战术,灵活运用活动战术,使得敌人无法掌握解放军的动向,最终取得了胜利。
综上所述,《湘江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战役。
这次战役的成功不仅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战场上赢得了声望,也使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巩固了领导地位。
这次战役的叙事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抗战和解放战争的历史,思考战争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为今后的和平建设提供启示。
红军湘江战役总结
红军湘江战役总结一、战役背景红军湘江战役是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的一次重要战役,于1934年10月20日至24日在湖南省衡阳、岳阳一带进行。
这次战役的背景是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争取更好的生存条件而展开的。
二、战役经过红军湘江战役的主要经过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决定渡江红军面临着在湘江两岸围追堵截的危险。
在经过充分研究和分析后,红军决定采取夜渡湘江的方式,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封锁。
2. 渡江突围在10月20日晚上,红军开始实施渡江突围计划。
红军分成多路,采取掩护和分散的策略,成功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封锁,并成功渡过湘江,达到了预定的集结地。
3. 胜利的团结战斗在集结地,红军开始整编和重新组织,士气高涨。
然后,红军展开了一系列的团结战斗,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激烈的交战。
经过几天的激战,红军成功击退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取得了战役的最终胜利。
三、战役意义红军湘江战役是长征途中红军的重要胜利,具有重要的意义:1. 突破国民党军队封锁红军湘江战役通过夜渡湘江的方式成功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封锁,为红军的长征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和基础。
2. 提振红军士气红军在湘江战役中表现出坚韧的意志和顽强的战斗精神,士气大为提振,增强了红军的自信心,为长征途中的艰难困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形成军事战略思想在湘江战役中,红军通过多路渡江、分散突围等策略,形成了一种新的军事战略思想,为后来的战斗打下了基础。
4. 彰显红军的英勇和坚毅红军湘江战役中,红军表现出了英勇和坚毅的战斗精神,为广大军民树立了榜样,鼓舞了士气,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篇章。
四、结论红军湘江战役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期的一次重要战役。
通过这次战役,红军成功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提振了士气,形成了新的军事战略思想。
湘江战役的胜利对于红军长征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中国革命史书写了重要的一页。
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如上所示,以供参考。
湘江战役简介
湘江战役简介
湘江战役简介
1934年10⽉10⽇晚,中共中央和中⾰军委率领中央红军主⼒5个军团以及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共8.6万余⼈,开始长征。
红24师和10多个独⽴团等共1.6万余⼈,在项英、陈毅等领导下,留在中央苏区坚持⽃争。
10⽉17⽇,中央红军南渡贡⽔。
21⽇晚,中⾰军委以红1⽅⾯军团为左
25
11⽉8
4个师由
1个⽀队由茶陵、衡阳进⾄零陵地区结集;第三路司令周浑元,率4个师由资兴、郴县向道县⽅向追击;第四路司令李云杰,率2个师与第三路配合,由桂阳向宁远⽅向追击;第五路司令李韫珩,率1个师协同粤军和桂军,由郴县、桂阳向江华⽅向追击。
11⽉18⽇,中央红军分两路继续西进,右路22⽇袭占道县,左路24⽇占领江华,随后全军在道县⾄江华间渡过沱⽔,⼀部兵⼒西出永明(今江永)。
⽩崇禧害怕我军攻取桂林,遂令其主⼒由全洲、兴安⼀线南下龙虎关、恭城⼀带,以阻⽌我军西进,并防⽌乘机进⼊⼴西。
这样,全洲、兴安⼀线敌兵⼒⽐较空虚。
11⽉25⽇,中⾰军委决定,中央红军分4个纵队,从兴安、全洲之间抢渡
路2
12⽉团被敌
红军从长征开始时的8万6千余⼈,锐减为3万余⼈。
这是当时中央领导⼈执⾏逃跑主义的错误路线给红军带来的巨⼤损失。
1934年11⽉中旬,突围的中央红军跨越敌军的三道封锁线,25⽇抢渡湘江。
12⽉1⽇,中央机关和红军⼤部队终于拼死渡过了湘江。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
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仗,红军虽然突破了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的代价,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锐减到3万⼈。
惨烈的湘江战役
惨烈的湘江战役1934年10月中旬至11月8日,林彪指挥红一军团在赣南安远,信丰间;湘粤交界处的城口处连续突破国民革命军粤军的第一,第二道封锁线。
11月12日,在红军向第三道封锁线挺进之际,蒋介石看到了消灭红军的理想地点,他发布命令;以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薛岳为前敌总指挥,指挥湘军与中央军16个师77个团追剿中央红军,务须歼灭红军于湘潇水以东地区。
以白崇禧的桂军两个军列阵于桂北堵截。
以李韫珩,李云杰军加周浑元部在后追赶,逼使红军强渡湘江,然后让红军与关闭湘江的湘桂军主力正面冲撞;如果红军果真被封闭,则只有调头转入桂北或粤北,此时陈济棠的几万兵力正集中在这一带;即使红军能够破门而入,必伤亡十分很大,以薛岳军再行尾追可收全功。
总的态势是大军前堵后追,左右侧击,粤,桂,湘军与中央军联合于湘江东岸与红军决战。
蒋介石要何键做他封锁湘江的半扇大门,另半扇大门是广西的白崇禧。
以何,白二人合力必能完全封闭湘江。
11月中旬,湘江大门在黄沙河,全州一线关闭。
蒋介石用湘桂军联合封闭湘江门户的作战预案,基本实现。
在全州,完成各自布阵的两军主将白崇禧与刘建绪握手言欢,双方交换了各自的兵力部署情况,相约共同配合,夹击红军,并具体协调了通讯联络等事项。
能否打开以及如何打开湘江门户,成为红军西征成败的关键;也是全部中央红军命运的关键。
白崇禧此时多了一个心眼。
他在调动大军的同时出动空军侦察蒋军的行动,他一直怀疑中央军想借追踪红军之机南下深入桂境。
桂系的主要原则,依然是防蒋胜于防共。
空军侦察报告:蒋军以大包围的态势与红军保持两日行程,其主力在新宁,东安之间停止不进,已有7日以上。
焦急之中,桂系设在上海的秘密电台发来电报:蒋介石决定采纳杨永泰一举除二害的毒计,压迫红军由龙虎关两侧进入广西,预计广西兵力不足应付,自不能抗拒蒋军的大举进入,如此则一举二害俱除,消灭了蒋的心腹大患。
白崇禧连呼“好毒辣的计划,我们几乎上了大当!”,决定立即变更部署,对红军“不拦头,不斩腰,只击尾”;让开正面,占领侧翼,促其早日离开桂境。
湘江战役简介
湘江战役简介一、湘江战役前的敌我态势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影响,加之共产国际派到中央苏区的军事顾问李德和党中央代理书记博古(秦邦宪)的错误指挥,致使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的战场上屡遭失利,最后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长征。
1934年10月16日前后,中革军委、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机关等组成两个纵队以及中央红军5个军团12个师共8.6万余人分别从福建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于都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在这支队伍中的主要领导人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聂荣臻、彭德怀、陈云、杨尚昆等。
当时的目的是去湘西北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建立新的根据地。
经过近一个月的一路奋战,红军连续突破了敌人的三道封锁线,由湘南的汝城、宜章一线向临武、蓝山、道州行进。
中央红军的大规模西进,暴露了自己的战略意图。
于是,蒋介石开始调兵遣将,紧急部署第四道封锁线,妄图迫使红军在湘桂交界的湘江以东地域与之决战。
辎重缠身、非战斗人员众多的红军队伍行动缓慢,途径湘南地区就走了二十余天,于11月22日才进抵潇水之滨的道州,在敌人三路围击的紧急情况下,中央红军作着进军桂北、抢渡湘江的准备。
而此时,敌人已抢占有利地形,只等红军钻进号称“铁三角”的包围圈。
此时的中央红军在战略上的完全处于被动。
李宗仁、白崇禧等桂系军阀分析判断红军过境是势不可挡的,他们害怕红军进入广西腹地,为保存实力和地盘,11月20日桂军以李宗仁名义发电给蒋介石,以龙虎关、富川、贺县吃紧为由,请求将其主力移师桂林、恭城附近。
在得到蒋介石同意后,即于22日下午将桂军主力撤离湘江防线。
至此,从兴安到全州60公里湘江防线已无重兵防守,湘江防线向中央红军敞开了。
可是,当时的中央红军最高领导机关“三人团”对敌情的这一重大变化并不了解,未能利用时机快速过江而耽误了宝贵的三天时间。
二、湘江战役的经过11月25日,湘江战役打响。
中革军委正式做出决定: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向西翻过越城岭进至湘西南地区,以期与贺龙、肖克领导的红二、六军团会师。
湘江战役成果总结
湘江战役成果总结一、战役背景湘江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次反围剿的一次重要战役。
该战役发生在1949年5月24日至6月20日,地点位于湖南省湘潭、岳阳一带。
这场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的一次决定性对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过程中取得的又一重要胜利。
二、战役过程在湘江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毛泽东、彭德怀为主要指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
战役分为进攻和摧毁敌人两个阶段。
1. 进攻阶段进攻阶段从5月24日开始,在湖南省湘潭、岳阳两个战区进行。
中国人民解放军出其不意地展开攻势,迅速占领了敌人的据点,逐渐形成战略上的优势。
毛泽东采取了各个击破的战术,先后攻克了坐上、湘潭、岳阳等重要城市。
2. 摧毁敌人阶段摧毁敌人阶段是战役的关键阶段。
在积极运用陆地、水上、空中的兵力作战之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队逐个击破,最终取得了湘江战役的胜利。
整个战役过程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展现了其高超的战术素养和军事技术。
三、战役成果湘江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次反围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军事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1. 振奋士气湘江战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士气的提升打下了坚实基础。
胜利的消息传遍全国,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士气和信心大幅提升。
2. 增强政治上的影响力湘江战役的胜利对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影响力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胜利无疑加强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信任。
3. 改变战略态势湘江战役的胜利改变了中共军队与国民党军队的战略态势。
中国人民解放军壮大了实力,国民党军队遭受了重大打击,此后战略优势一直掌握在中国共产党手中。
4. 推动解放全国湘江战役的胜利为解放全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该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面反击国民党进攻的过程中打出的一记重要牌。
战役胜利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不断发动一系列战役,最终在1949年底夺取了全国胜利。
四、战役意义湘江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
湘江战役发生的时间,地点
湘江战役发生的时间,地点
湘江战役于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在湘江上游的兴安、全州、灌阳三县进行。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广西湘江上游的兴安、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终于从全州渡湘江到兴安。
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湘江以东中央红军的企图。
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非常惨重的代价。
军队官兵和中央机关人员从长征开始时的8万多人锐减到3万多人。
湘江战役的结果:
湘江之战后,泉州旁边的湘江一角叫越王堂。
这里河水流动缓慢,从上游漂来的尸体几乎都被收集在这里。
在水的转弯处,红军的尸体密密麻麻。
乍一看,湘江是灰色的。
几十年后,林彪担任中共高级领导职务时,也曾去过一些过去战斗过的地方追忆往事,但再也没有回来。
在中共军事史上,湘江战役是一次惨败。
然而,林彪和彭作为红军先锋队的最高指挥官,为挽救整个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命运作出了巨大贡献。
与此同时,还有第五军团的董振堂。
1934年11月-12月,湘江和潇水之间,中共和红军从死亡线上走了出来。
让我们记住这些英雄的名字:彭德怀,林彪,聂荣臻,邓萍,董振堂,左权,李天佑,黄克诚,陈光,杨成武,耿飙,黄劲功,李英华,易荡平,陈树湘等。
湘江战役是红军辉煌的英雄诗篇。
血战湘江
红军长征之──血战湘江
湘江战役,因为其主要战事发生在广西全州,因而在国民党方面称作全州战役。
其时,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后,一路西进。
此时,蒋介石调动40万兵力,分五路布成前堵后追、左右侧击的态势,希望在湘江东岸与红军决战。
1934年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2、4师各一部渡过湘江,迅速控制全州脚山铺至界首间30公里的湘江两岸渡口,并与红3军团在左右两翼掩护中央纵队渡江。
11月28日,国民党军分别由全州、恭城向红军猛扑,中央红军则在新圩、古岭头、界首、脚山铺等地与之展开激战,阻止敌军的轮番攻击。
红军勇士用血肉之躯硬是在狭窄的地域中堵住了数倍国民党军的围攻,至12月1日中午,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和各军团大部渡过湘江。
湘江一战,中央红军付出了空前惨痛的代价,由从江西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多人(后据准确考证,中央红军过前三道封锁线损失2万人,整个湘江战役损失3万人)。
担任后卫的红5军团第34师和红3军团第6师第18团被隔断在湘江东岸,全军尽没。
红8军团第21师完全损失,第23师严重减员,整个军团不足2000人,被迫撤销建制。
时任红3军团第4师政委的黄克诚回忆:“自开始长征以来,中央红军……以通过广西境内时的损失为最大,伤亡不下两万人。
而界首一战,则是在广西境内作战中损失最重大的一次……”
但红军硬是从国民党军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其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湘江血战中再次浴血升华。
当年两军厮杀的硝烟,如今已弥漫成安详的炊烟;当年湘江一带的战场,如今成了青青稻田。
七十余年的岁月,就这样静静地流淌,但湘江战役留给后世的惨烈却并没有因为岁月消逝而消减分毫。
长征途中的故事:血战湘江
长征途中的故事:血战湘江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伟大而壮阔的英雄史诗,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壮丽凯歌。
那你知道长征途中的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长征途中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长征途中的故事:血战湘江湘江战役是红军在左倾军事路线指导下突破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的一次作战,是红军长征中损失最惨重的一仗。
中央红军开始战略转移的时候,国民党军是摸不清红军的去向的。
但是中央红军一路西行,连续突破国民党军三道封锁线以后,蒋介石判断明白了,红军是西进。
这样为了歼灭红军,他迅速调集兵力,准备利用湘江构筑第四道封锁线,把红军消灭在湘江以东地区。
1934年11月27日、28日,中央红军的先头部队,红一、红三军团的各一个团,抢在国民党军到达之前渡过了湘江,控制了界首到“脚山堡”60里之间的一段渡河口,这段湘江河流比较浅,有四处浅滩可以徒步涉水过江。
同时红军还在湘江上架设了五座浮桥。
但是,由于博古、李德采取大搬家的方式,和实行消极避战逃跑主义,部队连印钞机、X光机、没有炮弹的大炮都要带上,所以行动非常的缓慢。
这样国民党军二十五个师分为五路,迅速赶往湘江,拦截红军。
红军渡过江的部队,为了保卫中央党政机关组成的中央纵队、军委纵队和主力过江,在湘江两岸和国民党军进行了激烈的血战。
当时国民党军有飞机,先是炸掉浮桥,然后向红军往江边运动的部队狂轰乱炸,而红军抬着大量的行李在崎岖的山路上缓慢蠕动,飞机一来,一炸,那就成片成片的倒下,到了江边的部队,浮桥已经被炸掉,只能涉水过江,涉水过江的时候,空中的飞机轰炸,国民党的机枪大炮扫射,所以伤亡非常的严重。
担任阻击任务的各个红军主力团,伤亡都超过半数,有的团一天之中牺牲两任团长。
在12月1日战况是最激烈的,12月1日凌晨一点到三点,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部,给红军担任阻击任务的部队下达了两份急电,要求无论如何要确保渡口掌握在我们的手里,保证西进的道路是畅通的,我们不为胜利者,即为失败者。
长征中湘江战役的历史典故
长征中湘江战役的历史典故长征中湘江战役的历史典故湘江战役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次关键战役,发生于1934年11月6日至11月8日,地点是湖南省岳阳附近的湘江。
1. 前言介绍湘江战役在长征中的重要性,并概述本文的目的和结构。
2. 战役背景2.1 国共内战背景介绍国共内战的背景和红军长征的起因。
2.2 长征计划说明红军长征的目标和计划,并重点阐述经过湖南的路线选择。
3.战役筹备3.1 军事准备讲述红军在湘江战役前的军事准备工作,包括兵力调度和物资储备等。
3.2 政治准备描述红军在战役前的政治工作,包括士气鼓舞和群众动员等。
4. 战役经过4.1 红军过江详细描述红军如何在湘江上成功渡过并与敌人展开激战。
4.2 战斗过程分析湘江战役的战术部署和激烈的战斗过程,包括敌我双方的进攻和防御策略等。
4.3 战役结果总结湘江战役的结果,并分析其对长征的影响。
5. 战役意义解释湘江战役在军事和政治上的重要意义,以及对红军和中共的影响。
6. 附件附件清单,包括相关文献、地图、照片等。
7. 法律名词及注释列出文档中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并提供详细的解释和注释。
附件:1. 湘江战役指挥部军令一份2. 湘江战役地图3. 湘江战役相关照片法律名词及注释:1. 国共内战: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与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国民党军之间的武装冲突。
2. 红军长征:指中国工农红军为逃避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而进行的一次战略转移行动。
3. 战略部署:指军队根据敌我力量对比和地理环境等因素所确定的指挥动作和行动方针。
4. 军事准备:指军队在战役前所进行的兵力调整、武器装备更新和军事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准备工作。
5. 政治准备:指军队在战役前通过宣传教育和政治动员等手段提高士兵的政治觉悟和斗志。
红星照耀中国湘江战役解说词
湘江战役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最壮烈的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于1934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进行。
11月25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出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的作战命令,中共中央、红军总政治部发出政治动员令,湘江战役开始。
从11月27日至12月1日,为掩护中共中央纵队和中央红军渡过湘江,新圩、脚山铺和光华铺三大阻击战先后打响。
其中11月27至30日,新圩阻击战以红三军团红五师第十四、第十五团和军委炮兵营及红六师第十八团阻击桂军3个师又1个团;11月28日至12月1日,脚山铺阻击战以红一军团第一、第二师阻击湘军3个师、2个旅;11月29日至12月1日,光华铺阻击战以红三军团第四师第十团在光华铺、红四师其他部队和红五师先后在界首湘江两岸阻击桂军1个多师的猛攻。
到12月1日中央机关和红军大部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图谋。
中央红军在湘江战役中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中央红军由从长征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其中担任后卫的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被敌阻于湘江东岸,浴血奋战,无法抵达湘江被迫返回湘南打游击,绝大部分同志壮烈牺牲。
湘江战役中李德、博古的“左”倾教条主义在军事上的指挥失败,促使红军指战员进行反思,对“左”倾错误指出批评,为遵义会议的伟大转折奠定了思想基础。
湘江战役的全部经过文档
湘江战役的全部经过湘江战役在国民党方面称作全州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
湘江惨败直接导致在遵义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史称“遵义会议”。
它是红军四处碰壁身处绝境时召开的,从此中国革命一个杰出人物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中国红军翻开崭新的一页。
战役简介湘江战役形势示意图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5军团和在长征前夕成立的少共国际师损失过半,8军团损失更为惨重,34师被敌人重重包围,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直到弹尽粮绝,绝大部分同志壮烈牺牲。
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
[1]引起了广大干部和战士对王明军事路线的怀疑和不满到达了极点,纷纷要求改换领导。
战前情况1934年11月,从中央苏区向西进行战略转移的中央红军突破了国民党军的三道封锁线,继续西行,向湘桂边境前进。
蒋介石则拼凑第四道封锁线,企图将中央红军消灭于湘江以东。
湘江战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的。
突破三道封锁线湘江战役前,根据蒋介石的安排,湘军刘建绪的第1纵队,开赴广西东北部的全州,与广西第15军夏威部切取联系,组成拦截红军的正面防线;中央军吴奇伟的第2纵队,由薛岳指挥,沿湘桂公路祁阳、零陵、黄沙河一线进行侧击,保持机动,防止中央红军北上与二、六军团会合;中央军周浑元的第3纵队、湘军李云杰的第4纵队、湘军李韫珩的第5纵队从东面将中央红军压向湘江防线。
红军湘江战役总结
红军湘江战役总结1. 战役背景红军湘江战役是中共中央领导下的工农红军在长征过程中所进行的一次重要战役。
该战役发生在1934年10月,地点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境内的湘江一带。
红军在湘江战役中通过巧妙的军事策略和坚韧的战斗意志,成功突破敌人的封锁追击,为红军的长征胜利奠定了基础。
2. 战役经过红军在湘江战役之前已经经历了多次艰苦的战斗和迫不得已的战略转移。
在长征的初期,红军遭受到了多次敌人的围追堵截。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过程中的一个关键节点,红军需要通过湘江突破敌军的封锁,继续前进。
在战役开始前,红军进行了全面的准备工作。
红军指挥部对敌军阵地进行了详细的侦察,了解了敌人的兵力分布和防守情况。
根据情报的分析,红军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
红军将湘江分为几个攻击路线,分别进行进攻,以分散敌人的兵力。
战役开始后,红军迅速发起攻势,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红军采取了多种战术手段,包括掩护火力,埋伏伏击和短暂爆发等,以牵制和削弱敌军的抵抗力。
红军士兵表现出了坚韧的战斗意志和出色的战斗素养,奋勇向前,击溃了敌军的防线。
经过几天的战斗,红军最终突破了敌军的封锁,并成功渡过湘江。
红军利用湘江战役的胜利,迅速转移了兵力,继续向西前进,实现了长征的战略目标。
3. 战役意义红军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具有深远的意义。
以下是湘江战役的几个重要意义:3.1 突破敌人封锁湘江战役是红军在长征中成功突破敌军封锁的一次重要战役。
敌人对红军的围追堵截使红军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突破封锁成为红军长征的关键任务。
红军通过湘江战役的胜利,成功突破了敌人的封锁,为后续的行动提供了空间和时间。
3.2 提高士兵士气湘江战役期间,红军士兵表现出了极高的威勇和战斗力。
他们在激烈的战斗中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
湘江战役的胜利提高了红军士兵的士气,增强了他们继续战斗的信心。
3.3 扩大红军声威湘江战役的胜利使得红军的声威进一步扩大。
战役的胜利消息传到了各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扬。
湘江战役的全部经过文档
湘江战役的全部经过湘江战役在国民党方面称作全州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
湘江惨败直接导致在遵义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史称“遵义会议”。
它是红军四处碰壁身处绝境时召开的,从此中国革命一个杰出人物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中国红军翻开崭新的一页。
1战役简介湘江战役形势示意图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5军团和在长征前夕成立的少共国际师损失过半,8军团损失更为惨重,34师被敌人重重包围,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直到弹尽粮绝,绝大部分同志壮烈牺牲。
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
[1]引起了广大干部和战士对王明军事路线的怀疑和不满到达了极点,纷纷要求改换领导。
2战前情况1934年11月,从中央苏区向西进行战略转移的中央红军突破了国民党军的三道封锁线,继续西行,向湘桂边境前进。
蒋介石则拼凑第四道封锁线,企图将中央红军消灭于湘江以东。
湘江战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的。
突破三道封锁线湘江战役前,根据蒋介石的安排,湘军刘建绪的第1纵队,开赴广西东北部的全州,与广西第15军夏威部切取联系,组成拦截红军的正面防线;中央军吴奇伟的第2纵队,由薛岳指挥,沿湘桂公路祁阳、零陵、黄沙河一线进行侧击,保持机动,防止中央红军北上与二、六军团会合;中央军周浑元的第3纵队、湘军李云杰的第4纵队、湘军李韫珩的第5纵队从东面将中央红军压向湘江防线。
湘江战役简介
湘江战役简介1934年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主力5个军团以及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共8.6万余人,开始长征。
红24师和10多个独立团等共1.6万余人,在项英、陈毅等领导下,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
10月17日,中央红军南渡贡水。
21日晚,中革军委以红1方面军团为左路前卫,红3军团为右路前卫,红9军团掩护左翼,红8军团掩护右翼,中央和军委机关及直属部队编成的2个纵队居中,红5军团担任后卫,开始抢渡信丰河,于25日全部渡河,突破了敌人的第一道封锁线。
但在随后的行军中,由于部队、机关人员众多,携带了大量笨重的物质器材沿山路行进,拥挤不堪,行动缓慢。
直到11月8日,才在汝城以南的天马山至城口间通过第二道封锁线。
15日在良田至宜章间通过了第三道封锁线,进至临武、蓝山、嘉禾地区。
这种大搬家式的转移和甬道式的行军队形,增加了部队的疲劳和减员,削弱了红军的战斗力。
蒋介石欲围歼我红军于湘江以东地区,于11月22日任命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指挥西路军和薛岳、周浑元两部共16个师77个团进行“追剿”;令粤军陈济堂部进至粤、湘、桂边进行截击;令桂军白崇禧以5个师控制灌阳、兴安、全洲至黄沙河一线,扼要堵截。
11月19日,何键将“追剿军”分为5路:第一路司令刘建绪,率4个师由湘赣边向全洲以北黄沙河地域集结,筑堡堵截;第二路司令薛岳,率4个师又1个支队由茶陵、衡阳进至零陵地区结集;第三路司令周浑元,率4个师由资兴、郴县向道县方向追击;第四路司令李云杰,率2个师与第三路配合,由桂阳向宁远方向追击;第五路司令李韫珩,率1个师协同粤军和桂军,由郴县、桂阳向江华方向追击。
11月18日,中央红军分两路继续西进,右路22日袭占道县,左路24日占领江华,随后全军在道县至江华间渡过沱水,一部兵力西出永明(今江永)。
白崇禧害怕我军攻取桂林,遂令其主力由全洲、兴安一线南下龙虎关、恭城一带,以阻止我军西进,并防止乘机进入广西。
长征主要战役:血战湘江湘江战役
长征主要战役:血战湘江湘江战役在长征这段时间,红军们不知道打了多少次仗,大的小的基本上数不清了。
小编为大家带来了长征主要战役:血战湘江,希望对您有帮助。
血战湘江——长征中最惨烈的一仗1934年11月中旬,突围的中央红军跨越敌军的三道封锁线,进入湘南的嘉禾、兰山、临武地区。
这时,蒋介石真正搞清了红军战略转移的目的地。
他任命湘军头目何健为“追剿军”总司令,调动湘军和桂军,在零陵至兴安之间近300里的湘江两岸配置重兵,构筑碉堡,设置了第四道封锁线。
蒋介石则亲率国民党中央军周浑元部及部分湘军在后面追击。
此时的蒋介石踌躇满志,得意洋洋,以为定能将红军全歼于湘江、潇水之间了。
11月20日,白崇禧见红军的一支部队占领了湘南的江华,又向广西恭城奔来,白崇禧同粤军和湘军一样,不愿同红军硬打而消耗实力,以防红军进入本省或被蒋介石吞掉,就借口兵力不够及防止红军南进广西,在11月21日忽然从兴安、全州、灌阳撤兵,使湘桂军阀联合防守的湘江防线出现了一个缺口。
何键为求自保,也不尽快派兵南移接防,致使这130里防线无兵防守达7天之久。
顺利通过第四道封锁线的机会到来了。
可惜,红军未能抓住这一良机。
11月25日,中革军委才下达抢渡湘江的命令。
红1军团先头部队于11月27日赶到界首,未经战斗就占领了这一渡口,很快控制了界首以北60华里的湘江两岸。
这时军委纵队也到达了离渡口不到80公里的灌阳以北的桂岩地区。
剩下的问题就是争取时间。
十万火急的命令一道接一道。
遗感的是,中央军委纵队就是加快不了行军的速度。
11月26日,走了8公里;27日,只走了6公里;28日,走了28公里;29日,走了32公里。
足足4天,才走到湘江岸边。
最高三人团是想将中央苏区整个地搬到湘西去。
临突围前,雇了几千名挑夫,绑了三千多副挑子,兵工厂拆迁一空,工厂都卸走机器,凡是能够搬走的值钱的东西都装在骡子和驴子的背上带走,组成了庞大的启方运输队。
需要七、八个人抬的石印机,需要十几个人抬的大炮底盘,也舍不得丢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江战役简介
1934年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主力5个军团以及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共8.6万余人,开始长征。
红24师和10多个独立团等共1.6万余人,在项英、陈毅等领导下,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
10月17日,中央红军南渡贡水。
21日晚,中革军委以红1方面军团为左
25
11月8
4个师由
1个支队由茶陵、衡阳进至零陵地区结集;第三路司令周浑元,率4个师由资兴、郴县向道县方向追击;第四路司令李云杰,率2个师与第三路配合,由桂阳向宁远方向追击;第五路司令李韫珩,率1个师协同粤军和桂军,由郴县、桂阳向江华方向追
击。
11月18日,中央红军分两路继续西进,右路22日袭占道县,左路24日占领江华,随后全军在道县至江华间渡过沱水,一部兵力西出永明(今江永)。
白崇禧害怕我军攻取桂林,遂令其主力由全洲、兴安一线南下龙虎关、恭城一带,以阻止我军西进,并防止乘机进入广西。
这样,全洲、兴安一线敌兵力比较空虚。
11月25日,中革军委决定,中央红军分4个纵队,从兴安、全洲之间抢渡
路2
12月团被敌
红军从长征开始时的8万6千余人,锐减为3万余人。
这是当时中央领导人执行逃跑主义的错误路线给红军带来的巨大损失。
1934年11月中旬,突围的中央红军跨越敌军的三道封锁线,25日抢渡湘江。
12月1日,中央机关和红军大部队终于拼死渡过了湘江。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
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红军虽然突破了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