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专题资料
《长征》简介和概括
《长征》简介和概括
《长征》这部作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红军长征70年以来,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的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
在书中,作家弘扬了长征体现出来的国家统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此外,作家还讲述了在这一伟大壮举许多感人小事,让我们通过丰富的细节更加亲近地去接触长征的历史。
扩展资料:
一、长征基本路线:
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的胜利结束。
二、长征由来:
1935年2月23日,红军总政治部在《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中,第一次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长征”。
5月,朱德在《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盛赞“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从而第一次提出“万里长征”的概念。
随着中央红军长征里程的不断增加,“长征”的定语由“万里”逐步增大。
三、长征评价: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
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长征》读书笔记摘抄式(3篇)
第1篇一、引言《长征》是著名作家王树增创作的一部长篇纪实文学,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为背景,通过对长征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历史人物和革命精神的深入挖掘,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不懈奋斗的壮丽画卷。
以下是我对《长征》一书的读书笔记摘抄。
二、摘抄内容1. 长征的意义(1)“长征是一次伟大的历史事件,它标志着中国革命的新起点,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第1页)(2)“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不懈奋斗的壮丽画卷。
”(第1页)2. 长征的背景(1)“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长征。
”(第3页)(2)“长征的背景是中国革命的低潮时期,红军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第4页)3. 长征的历程(1)“长征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途经十一个省份,跨越了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岷山、雪山、草地等。
”(第5页)(2)“长征途中,红军经历了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等重大事件。
”(第6页)4. 长征中的英雄人物(1)“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长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7页)(2)“杨靖宇、左权、彭德怀等英勇烈士在长征中献出了宝贵生命。
”(第8页)5. 长征的精神(1)“长征精神是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无私的奉献和革命的乐观主义。
”(第9页)(2)“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第10页)6. 长征的历史意义(1)“长征是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点,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第11页)(2)“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第12页)三、总结《长征》一书通过对长征过程的生动描绘,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长征精神的伟大。
长征是一次伟大的历史事件,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在艰苦环境下的英勇斗争,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和团结奋斗精神。
长征资料
。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 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 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 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 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 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 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 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 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 雪山。
泸定桥。红军第一军团29日晨占领泸定桥西岸。国民党军第 38团先于红军到达泸定桥,拆除桥板,企图阻止红军过河。 29日傍晚,以第2连连长廖大珠为突击队长的22名勇士,在 火力掩护下,冒着密集的枪弹,攀着桥栏,踏着铁索向对岸 冲击。当接近桥头时,国民党守军放火阻挡,勇士们冲过火 海,进入城街,展开巷战,后续部队迅速跟进,经2小时激 战,红4团占领了泸定县城,控制了泸定桥。保红军主力就靠7只小船从 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 的9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 奉军委命令一直在黔西 绕圈子,时东时西,忽 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 分兵力。5月6日,他们 到了云南东川与巧家县 之间,并于5月9日在树 节渡顺利地渡过了金沙 江。
强渡大渡河
“强渡大渡河”1935年5 月,红军决定迅速抢占大渡河上的
顶的大雪,而且看上去这一大片一大片的积 雪并不远。开始人们根本意识不到要爬这么 高。数月行军,粮食不足,人也筋疲力尽。 爬山起初似乎还很顺利,后来突然进入了冰 雪世界。雪山刺得人们睁不开眼睛,又没有 路,人们在冰上滑行,摔倒了,要站起来, 浑身无力,有的就这样永远地躺倒在雪山的 怀抱里了。
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
血战湘江
红军的最初计划是从南线突破粤军的封锁,到达 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由于临时中央的领导者 ,在指挥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和突围的时候,犯 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且将各种仪器均随军携 带,导致行军队伍缓慢。红军虽然英勇作战,连续 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但是自己也损失惨重,至突 破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时,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 由出发时的8万余人已经锐减至3万余人。
《长征》知识重点
《长征》知识重点
1、本诗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藐视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诗眼是不怕,描述的五幅图画是:
1〉腾越五岭山2〉疾跨乌蒙山3〉巧渡金沙江4〉飞夺泸定桥5〉喜踏岷山雪。
2、这是一首七律诗,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3、诗意: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感受到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不怕艰险、乐观向上的精神)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诗句体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突出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感受到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
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4、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5、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三军:泛指全军。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长征资料考试知识点
四渡赤水: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
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三个月的时间六次穿越三条河流,转战川贵滇三省,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围剿之间,不断创造战机,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红军长征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巧渡金沙江:1935年5月3日,长征途中,中央红军军委干部团接到抢夺皎平渡的任务。
他们在金沙江边找到一条敌军送探子来南岸探查情况的船,又在当地农民的协助下,从水里捞出一条破船。
然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渡到北岸。
敌人以为探子回来了,没有在意。
红军突然袭击,一举控制皎平渡两岸渡口。
后来,又找到5条船,动员36名艄公。
与此同时,红一军团赶到龙街渡口,红三军团赶到洪门渡,但这两个渡口都没有船只,加上江宽水急无法架桥。
军委命令他们迅速转到皎平渡过江。
5月3日至9日,在七天七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这七只小船从容过江。
两天以后,敌人追兵才赶到南岸。
飞夺泸定桥: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9日。
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中西部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东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西岸北上,红四团战士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240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
第2连连长和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桥头,并与东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
1935年5月25日,一方面是红军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后,要用仅有的几只小船将几万红军渡过河去,最快也要一个月的时间。
关于《长征》的资料
关于长征的资料长征的简介长征,指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
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开始长征。
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
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
同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
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转战十一个省,最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长征各阶段长征准备阶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长征失利阶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长征转折阶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大会师阶段(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长征》知识点专题汇总
《长征》知识点专题汇总1、起因: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2、经过参与人员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经过时间1934年10月—1935年10月路线经过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等11省;翻越大庾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越城岭、岷山、六盘山等2 0座大山;翻越夹金山、梦笔山、长板山(亚克夏山、马塘梁子)、仓德山(昌德山、昌德梁子)、打古山(拖罗岗、施罗山、塔鲁岗)等5座雪山;渡过雩都河、湘江、乌江、赤水、金沙江、大渡河、白龙江、腊子河、渭河等22条河流;1935年9月国民党军集中130多个团的兵力,采取持久作战和堡垒主义的方针,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发动了新的围剿。
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和军委分会决定开辟新苏区。
1935年11月19日红2、红6军团共1.7万余人,由湖南桑植地区出发,退出湘鄂川黔苏区。
1936年3月20日红军进到贵州西南的盘县、亦资孔地区。
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张国焘电令红2、红6北渡金沙江,同红4方面军会师。
1936年3月31日红2、红6军团离开盘县,分两路向西急进。
1936年4月25~28日2、6分别从云南西北部的石鼓、巨甸地段渡过金沙江,向北前进,连续翻越了几座大雪山。
1936年7月2日到达甘孜地区,同红4方面军胜利会师。
7月5日红2、红6、红32军奉中革军委电令,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萧克任副总指挥,关向应任副政治委员。
7月初红2、红4方面军从甘孜、炉霍、绥靖出发,共同北进,通过茫茫数百里的草地,击溃了国民党军的拦截。
9月初胜利进入甘南,控制了漳县、洮州、渭源、通渭、成县、徽县、两当、康县8座县城及广大地区。
红1方面军主力由宁夏的豫旺堡附近地区南下,接应红2、红4方面军北上。
1936年10月9日和22日红4、红2方面军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宁县的将台堡同红1方面军会师。
至此,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全部胜利结束。
《长征》重点考点
长征知识点考点归纳主题思想: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
这是一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险、不畏牺牲的远征。
中国工农红军跨越了中国十五个省份,翻越了二十多座巨大的山脉,渡过了三十多条河流,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且始终在数倍于己的敌人的追击、堵截与合围之中,历尽艰辛之后,最终胜利会师。
中国工农红军转战大半个中国,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传播着共产党人改天换地的革命理想。
艺术特色:1.第一部最客观、最全面反映长征的纪实文学。
王树增的《长征》采用纪实文学的体裁,客观真实地再现了长征中许多历史事件,生动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在两年时间里,行程两万五千里,转战南北的艰苦卓绝斗争的全貌。
突破封锁线、血染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故事跌宕起伏、叙事生动活泼、细节精彩、感人至深。
2.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情怀构成主旋律。
在长征途中,年轻的战士和官兵闯过了数不清的危关凶隘,跋涉了说不尽的险山恶水,忍受了饥饿、严寒、伤痛、死亡等等个体生命几乎难以承载的生存极限的无情考险,可他们都凭着一股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凭着坚定的革命信念,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的困难。
长征途中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粮食奇缺、路途坎坷等恶劣环境,红军战士们依然士气高昂,苦中作乐,笑对困难。
为了驱赶疲劳、困乏,战士们在安全的路段,或唱歌,或讲故事,或说笑话,以活跃气氛,体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3.以小见大,普通战士身上折射出崇高的精神。
王树增说:“历史往往是群体的历史。
长征是一个群体的英雄行为,每个战士都是历史的主角。
”本书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他把视线彻底放在每一个战士身上、每一个细节上。
他在那些普普通通的小战士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许多以前被忽视或者被遮蔽的小人物和细节得到了充分呈现。
用绑腿带把奄奄一息的政委背出敌人包围圈的黄欣、为了追上部队女扮男装潜入国军的女战士张吉兰、无名小红军坚持肩扛油印机渡河等等,像这样的普通战士感人的故事在《长征》中比比皆是,从战士们的感人小事和丰富生动的细节我们可以窥见当时历史的波澜壮阔。
有关长征的资料
有关长征的资料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进行的一次著名战役和战略撤退行动。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中国革命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下面是有关长征的详细资料:一、长征的背景1. 抗日战争背景:长征发生在抗日战争前夕,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剧,中国共产党决定采取战略撤退,以保存实力。
2. 国共内战背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国共两党的冲突逐渐演变为全面内战,长征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生死存亡之际。
二、长征的起因1. 国民党第五次“围剿”:国民党军队对中国共产党的根据地进行了第五次“围剿”,红军面临巨大的压力。
2. 湘江战役失败:红军在湘江战役中遭受重大损失,被迫放弃原有根据地,开始了长征。
三、长征的路线和行程1. 路线选择:红军领导层经过激烈讨论,最终决定选择西北方向,经过陕甘宁边区,与苏区取得联系。
2. 行程和时间:长征历时两年零六个月,红军行军途经11个省份,跨越18个山脉,总行程达到2万5千多里。
四、长征的艰辛和牺牲1. 自然环境的考验:长征途中,红军面临严酷的自然环境,如高山、河流、草地等,给红军的行军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2. 敌人的追击和围剿:红军行军途中,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追击和围剿,红军不得不进行多次战斗和突围。
五、长征的意义和影响1. 保卫中国共产党:长征的成功,保卫了中国共产党的生存,使中国共产党得以继续领导中国革命。
2. 壮大红军的力量:长征过程中,红军得到了锻炼和壮大,为日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3. 形成毛泽东军事思想:长征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形成的重要历程,对日后的中国革命和军事战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六、长征的经典事件1. 井冈山会师:红军主力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红军会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确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
2. 红军长征出发:红军主力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长征的历程。
3. 千里跃进黔马:红军在贵州进行了千里跃进的行动,成功突围,避开了敌军的追击。
名著长征知识点总结归纳
名著长征知识点总结归纳《长征》是由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红军长征的经历所作的一部纪实作品。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为了从敌人的包围圈中脱身,进行战略转移和战略包围,最终达到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一次强行突围和长途奔袭的伟大壮举。
《长征》这部作品从七年抗战前两个月的四川境内一直到中枢区域延安为止,历时两年,先后分为五个部分,共十章。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长征》这部作品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历史背景1. 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内部的政治形势;2. 相对于敌人强大,中国共产党所处的战争形势;3. 《长征》写作的时间点和其写作目的。
二、作者简介1. 《长征》的作者: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2. 作者的革命斗争经历和军事背景;3. 作者对红军的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作用。
三、作品内容1. 红一方面军从江西至陕北的长途奔袭;2. 红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战争和谈判;3. 红军长征的艰辛与伟大;4. 穷途末路与战胜敌人。
四、作品艺术特点1. 描写手法:史诗式叙事和现实主义手法;2. 作品结构:五个部分十章的方式;3. 语言风格:平实、朴素、慷慨激昂;4. 情感表达:悲壮、感人、鼓舞性。
五、人物形象1. 毛泽东:领导者、思想家、军事家;2. 周恩来:谋士、将领;3. 朱德:军事指挥官;4. 周逸群:女红军领袖。
六、主题思想1. 豪情壮志:艰苦卓绝、百折不挠;2. 忠诚信仰:革命信念、忠诚革命;3. 革命决心:坚决组织领导红军;4. 人民意志:与人民众志成城。
七、作品影响1. 对中国革命的巨大影响;2. 对人们的触动和感动;3. 对红军和中国共产党的形象树立作用;4. 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启发和影响。
以上是对《长征》这部作品的总结和归纳,希望能给您带来一些帮助。
名著《长征》的主要内容
名著《长征》的主要内容《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在1934年至1935年间进行的一次逃亡与斗争的伟大壮举。
这部作品描绘了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共产党人坚强的意志,展现了他们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畏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英勇形象。
《长征》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作品生动地描绘了红军的起义和毛泽东领导下的秋收起义,以及红军在土地革命斗争中崛起的过程。
作者通过翔实的史料和精彩的描写,展示了革命者们面对白色恐怖和反动统治的勇气和决心。
其次,作品详细记录了红军在战争中取得的一系列胜利,如斗争的第一阶段——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以及在土地革命战争中粉碎敌人的进攻。
通过对这些胜利的描写与分析,读者可以深刻理解红军的战略思想与战斗技巧,以及共产党领导人的英明决策和智慧指挥。
再次,作品描述了红军与敌人的激烈战斗与几经反复的游击战争。
红军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的围剿,毅然决定展开长征。
他们跋山涉水、跋涉艰苦,与艰苦的自然环境和强大的敌人进行殊死搏斗。
作者以生动而真实的笔触描绘了红军士兵的坚毅意志和舍身忘死的英勇精神。
最后,作品描述了长征的胜利和红军在途中获得的众多成果。
红军在长征中发展和壮大,培养了大批干部和指挥员,最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长征的胜利为红军和中国共产党带来了无尽的信心和力量,使他们能够继续前行、取得最后的胜利。
综上所述,《长征》这部作品完整而系统地呈现了红军的起义、斗争和游击战争的全过程。
通过作者细致入微的描写和丰富的史实,读者可以深刻了解那个动荡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
这部作品不仅是对长征这段历史的再现和记录,更是对中国革命精神的崇高歌颂和真挚赞美。
在今天,它依然是引领人们追求真理和正义、坚定信念和奋斗目标的重要文献之一。
长征资料
长征,简言之是指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
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是1931年初至1935年初统治党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所造成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纠正这次左倾错误,战胜千难万险,足以引为自豪的英雄史诗。
参加长征的部队有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及红25军。
在红一方面军长征之前,寻淮洲、方志敏等曾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途中被敌包围而失败。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从瑞金、于都、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1935年1月红军攻占贵州遵义城,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
遵义会议后,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顺利通过彝族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大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1935年6月到达四川西部的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红15军团会师,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红2、6军团于1936年7月到达四川甘孜地区,同红四方面军会师。
会师后,以红2、6军团为主组成红二方面军。
两军会合后,对张国焘的反党和分裂红军的错误进行了严肃斗争。
随后,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方,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中央红军胜利会师。
三大主力的会师,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从此,中国革命开始了一个新局面。
据统计,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历时13个月零2天,纵横11个省份,长驱二万五千里,途中总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五座终年积雪,雪山行程共2700里),走过入迹罕至的茫茫草地(草地行程共600里),渡过24条河流,打过大小战斗300多次;红二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历时11个月,转战九省,行程一万六千里,进行大小战斗110次;红四方面军长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历时长达18个月,转战数省,行程八千余里,进行过大小战斗千百次。
名著阅读《长征》详细知识整理及相关练习题和答案
个崭新的中国,这支队伍名叫
,叫这条光辉之路名叫 ______。 长 征 从
______(地
名)出发,到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结束,总里程约为
2.
著名报告文学作家
历
时六年、精心打造的巨著《 》,从人类文明发展 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红
军长征
年以来,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 最全面地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
22. 阅读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回答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依据诗词内容,说明共产党人对待长征的态度。 (2)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反映了 哪些具体的事件?
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 1934 年 11 月 16 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 年 9 月 15 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 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 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最早到达陕北的一 支红军。
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 1935 年 5 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 中坝、青川、平武 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 年 10 月 9 日到达 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 里;
八年级名著长征知识点
八年级名著长征知识点八年级名著《长征》是一部描写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文学作品,作者巴金通过深入的调研和真实的描述,生动地展现了中国革命历史上一段艰苦卓绝的征程。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长征》中的几个经典知识点。
1. 长征的起点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接受了中共中央的指示,开始了几乎被认为不可能完成的长征。
长征的起点是江西瑞金,这里是中国革命的发源地之一。
瑞金地处江西省中部,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个著名的根据地。
在此前,国共两党在瑞金地区进行了长达几年的军事斗争,掌握了一定的军事控制权。
这为红军的开赴长征提供了比较稳定的基础。
2. 长征的路线长征的路线跨越了中国的18个省份,全长24000多千米。
红军在长征中走过了无数的山川河流,经历了艰辛的战斗和迁徙。
在长征初期,红军遭遇了数次重大的挫折,但是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及时地调整了战略,采取了灵活的战术和策略,最终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实现了胜利。
长征的路线不仅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壮观的历史画卷,更是充满了民族精神和革命情怀的传奇。
3. 长征的意义长征是中国革命战争中的一个重要历程,它对中国革命史和世界革命史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长征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得以摆脱被敌人围剿的危险局面,取得了新一轮革命斗争的发展基础。
同时,长征也给世界革命提供了典范和宝贵的经验。
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道路是正确的,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不可磨灭的一页。
4. 长征的领袖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的代表人物毛泽东、朱德等领袖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带领着红军顶住了极大的困难和压力,在战斗中始终保持了高昂的革命精神。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伟大领袖之一,长征期间他提出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理念,直接推动了新中国的成立。
总之,《长征》这部名著所蕴含的历史意义、人文精神和价值观,不仅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真理和能量,用这种强大的力量推动中华民族的繁荣和进步。
《长征》经典版PPT课件
下一页
过草地
2021/8/5
返回
长征
毛泽东 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021/பைடு நூலகம்/5
返回
长征
毛泽东 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全
陕西等。 2021/8/5
下一页
红军在长征途中渡过的大河有:二十四条
主要有:江西的信丰河、湖南的潇水、贵州的乌江、赤水河、云南 的金沙江、四川的大渡河、小金川、甘肃的渭水等。
翻过的严峻高山有:十八座
主要 有:越城岭、苗岭、大娄山、乌蒙山、夹金山、岷山、六盘
山等。 2021/8/5
返回
飞夺泸定桥
2021/8/5
诗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大 意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021/8/5
万红 水军 千不 山怕 只远 等征 闲难
。,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 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 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 为平常。
2021/8/5
下一页
乌五 蒙岭
绵延不断的五岭,
磅 逶 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
礴 迤 微波细浪在起伏,而
2021/8/5
下一页
“围剿”与“反围剿”
红军和根据地的日益壮大,使国民党反动 派十分恐慌。从1930年开始,在三年的时间 内,蒋介石调兵遣将,先后对革命根据地发动 了四次“围剿”,最后都被红军粉碎。
蒋介石不甘心失败,1933年10月,又调集了
100万军队、200架飞机,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第
关于长征相关的资料
关于长征相关的资料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为了逃离国民党军队的追击,从江西瑞金出发,历经艰苦卓绝的长途跋涉,最终到达陕北的一次伟大远征。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对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来说,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以下是关于长征的一些相关资料。
一、长征的起因和背景长征的起因可以追溯到1934年,当时中央红军在江西瑞金地区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由于国民党军队的优势,红军被迫离开了瑞金,开始了长征。
长征的背景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的革命斗争遭受了严重挫折,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二、长征的路线和过程长征的路线经历了多次变更,最终红军选择了从瑞金出发,经过湖南、贵州、云南等地,最终到达陕北。
这条路线全长约12000公里,跨越了中国的南北和东西方向,是一次极其艰苦的远征。
长征的过程中,红军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和挑战,不仅要面对国民党军队的追击,还要面对自然环境的严酷条件。
三、长征的意义和影响长征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长征使得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为日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下了基础。
其次,长征锻炼了红军的战斗力和顽强意志,使其具备了更强大的战斗力。
最后,长征也吸引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使中国共产党的声誉得到了提升。
四、长征的启示和教训长征给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启示和教训。
首先,长征告诉我们,只有在艰苦斗争中才能锻造出真正的革命战士。
其次,长征告诉我们,只有坚持正确的路线和观点,才能赢得胜利。
最后,长征告诉我们,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
五、长征的纪念和影响长征作为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受到了广泛的纪念和影响。
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如举办纪念活动、出版相关书籍等,来追忆和纪念这段历史。
长征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象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
六、长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长征作为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长征的成功不仅改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命运,也对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名著阅读《长征》详细知识整理及相关练习题和答案
(1)依据诗词内容,说明共产党人对待长征的态度。 (2)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反映了 哪些具体的事件?
,使毛主席重新回到了中
国红军的领导层,重新获得了军事指挥权,从而改变了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命运。
9.
年 10 月 22 日,红二方面军到达
东北的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合,至 此,
红军三大主力实现大会师,红军长征宣告结束。
10. 红军翻越的长征途中的第一座大雪山是
。
11. 红军长征途中,有几次重要的会师,
个崭新的中国,这支队伍名叫
,叫这条光辉之路名叫 ______。 长 征 从
______(地
名)出发,到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结束,总里程约为
2.
著名报告文学作家
历
时六年、精心打造的巨著《 》,从人类文明发展 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红
军长征
年以来,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 最全面地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
长征准备阶段1934日1934年10月10长征失利阶段193410月10日1935长征转折阶段1935月15日1935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1935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1935大会师阶段19361936年12月12日各部队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最早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
忠厚英勇,平易近人,艰苦朴素 1.作为红军长征的总司令,与毛泽东等共同指挥红军长征;2.1935 年, 奉 命到张国春所在的红四方面军执行任务;3.带领红四方面军、红二、 红六 军团来到陕甘宁边区。
部编教材推荐名著《长征》导读与精要练习
《长征》导读与精要练习作者简介王树增,男,中国著名的军旅作家。
1952年2月生于北京,1970年入伍。
现供职于武警部队政治部创作室。
全军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大校军衔,国家一级作家,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
著有长篇纪实文学《远东朝鲜战争》,长篇历史随笔《1901年》等。
作品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
作品概述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
这是一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险、不畏牺牲的远征。
中国工农红军跨越了中国十一个省份,翻越了二十多座巨大的山脉,渡过了三十多条河流,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且始终在数倍于己的敌人的追击、堵截与合围之中,历尽艰辛之后,最终胜利会师。
中国工农红军转战大半个中国,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传播着共产觉人改天换地的革命理想。
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树增历时六年、精心打造的巨著《长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红军长征80年以来,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地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
全书以长征的时间推进和地域转换为基本架构,从1934年10月贵州甘溪突围写到1936年10月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完整地展现了分散在不同地域的红军历尽艰险转战大半个中国的历史。
全景式的写法,使得《长征》有着史诗般的宏大与庄严。
第一章突出重围1934年7月23日,已经在根据地转战了近五年的第六军团,接到了中革军委的命令——由于根据地外围的局势日益恶化,他们必须在敌人逐渐压缩的重重包围中冲出去,然后在偌大的国土上重新寻找一块可以生存之地。
于是,红六军团就成了伟大长征的急先锋。
第二章绚丽之梦由于“左”倾教条主义领导者实行了错误的军事路线,导致了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在蒋介石以三十一个师的兵力向中央苏区的腹地瑞金逼近之时,博古、李德做出了撤出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的决定。
《长征》批注
《长征》批注【实用版】目录1.《长征》概述2.《长征》的历史背景3.《长征》的主要内容4.《长征》的艺术特色5.《长征》的历史意义正文【《长征》概述】《长征》是我国著名作家王树增所著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为背景,通过对长征全程的描绘,展现了中国革命史上一段艰苦卓绝的历程。
该书自出版以来,受到广泛关注,被誉为长征题材的经典之作。
【《长征》的历史背景】《长征》以 20 世纪 30 年代初中国革命为背景,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为躲避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剿,在中共领导下,进行了一次战略转移,历时两年多,行程约二万五千里,最终到达陕北的历史事件。
这次战略转移被称为“长征”。
【《长征》的主要内容】《长征》以详实的史料为基础,通过对长征全程的描绘,展现了红军在艰苦的条件下,如何顽强拼搏、不屈不挠、英勇斗争,最终取得长征胜利的过程。
书中不仅描绘了红军将士的英勇事迹,还揭示了长征背后的种种历史纷争和矛盾,以及领导层在战略决策上的分歧和斗争。
【《长征》的艺术特色】《长征》在艺术表现上具有以下特点:1.严谨的历史态度:作者以大量史料为依据,力求真实地再现长征的历史;2.生动的人物塑造:书中塑造了众多红军将领和战士的形象,栩栩如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3.细腻的心理描绘: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展现了革命者在艰苦环境下坚定的信念和伟大的精神风貌;4.精湛的文学手法:运用生动的描绘、独特的叙事技巧,使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长征》的历史意义】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它不仅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也使革命的火种在更广泛的地区传播。
长征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宝贵精神财富,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民族复兴而不懈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征》专题资料【简介】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介绍】1934年10月,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
8月,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1934年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
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然而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
中央军委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由于连续苦战,红军由8万余人锐减5万余人,剩余3万余人。
12月中旬,抵达湘黔边时,毛泽东主张部队放弃原定进入湘西与第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
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
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制定了红军之后的战略方针,从而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常用"生死攸关"来形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3月,组成了实际上以毛泽东为首,周恩来、王稼祥参加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他们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的名义指挥红军的行动。
遵义会议后,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
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
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迅即西进,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侧策应。
5月初,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彝族区。
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
6月中旬,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军以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为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决定将两个方面军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过草地北上。
中共中央随右路军跨过草地,抵达班佑、巴西地区。
8月底,右路军一部在包座全歼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师约五千余人后,打开了向甘南前进的门户。
9月张国焘率左路军到达阿坝地区后,拒绝执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并要挟中共中央和右路军南下。
毛泽东等于9月10日急率第一、第三军(后组成陕甘支队)继续北上,夺取腊子口,突破国民党军渭河封锁线,经固原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县城),先期结束了长征。
11月21~24日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为党中央和红军扎根在陕北奠定了基础。
在国民党重兵对鄂豫皖根据地围攻的情况下,红二十五军和鄂豫皖省委按照中共中央指示,于1934年11月从河南罗山县开始西移,在鄂豫陕边建立根据地,粉碎国民党军两次“围剿”。
次年7月过陇东,9月与陕甘根据地的第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合编为第十五军团。
第一、三军团到达后,与之合编为红一方面军。
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红军二、六军团,于1935年11月从湖南桑植出发,转战湖南、贵州、云南三省,击溃国民党军的拦截,渡过金沙江,经西康、四川,于1936年6月底至甘孜,与张国焘率领的南下受挫的红四方面军会师。
二、六军团合组为二方面军。
7月,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在红一方面军接应下,10月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宁县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长征结束。
(可参考电视剧《长征》)1933年10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动员近100万国民革命军围剿各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农村根据地,并以50万兵力重点进攻中央苏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要控制地区)。
在前四次战役中,由于实施毛泽东的运动战方针,国民政府军没有达到预定目标,均以撤退告终。
在第五次战役中,由于毛泽东失去领导权,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原名秦邦宪)采纳德国军事顾问李德的建议,放弃过去四次反“围剿”斗争的积极防御方针,将这场战争定性为国共之间的决战,采用军事冒险主义,提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要求红军在根据地之外抵抗国民革命军,决定在国民党之前抢先行动,发动所有红军展开全面进攻,并争取苏维埃在全中国的胜利。
但中央苏区只有10万左右的正规军和数万游击队,在抢先进攻后不久即遭到巨大损失。
这时共产党方面决定进行阵地防御,辅以“短促突击”(短距攻击),意图抵挡国民革命军的前进。
但这个行动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不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府瑞金的北大门广昌陷落,红军死伤一万余人。
【重大事件】历史事件之一:湘江之战这是红军长征路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战。
蒋介石凭借湘江天险设下第四道封锁线,总数25个师超过30万人的国民党军队,在桂北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的湘江两岸布下绝杀之阵,等待着一个多月中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
1934年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突破湘江界首防线,拉开了湘江血战的序幕。
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苦战5昼夜,终于渡过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然而,掩护主力的红5军团34师、红3军团18团被敌人阻断,官兵大部分阵亡……是役后,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历史事件之二:遵义会议湘江血战后,在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的努力下,中央红军最终放弃了到湘西与红2、6军团会合的计划,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原黔军师长柏辉章公馆的二层小楼里,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4项决定。
会后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统一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核心地位。
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4年来,首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
历史事件之三:四渡赤水3万∶40万。
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在赤水流域的兵力对比,达到了长征以来之最。
重重困难中,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上演了我军军史上的精彩一幕:一渡赤水,作势北渡长江却回师黔北;二渡赤水,红军回师向东,利用敌人判断红军将要北渡长江的错觉,5天之内,取桐梓、夺娄山关、重占遵义城;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待蒋介石向川南调集重兵之时,红军已从敌军间隙穿过;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兵锋直指贵阳,趁坐镇贵阳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之际,红军又入云南……在100多天的四渡赤水作战中,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1960年,当来访的二战名将蒙哥马利赞誉毛泽东指挥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毛泽东说,四渡赤水才是他自己的得意之笔。
历史事件之四:巧渡金沙江1935年4月6日,中央红军直逼贵阳,坐镇贵阳督战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
而正当云南孙渡纵队急忙入黔救驾时,红军却反向穿插,乘虚进军云南。
昆明告急,蒋介石从金沙江防线回撤3个团。
滇西北金沙江沿线成了几乎不设防的地带。
4月29日,红军虚晃一枪绕过昆明,兵分三路,直扑金沙江。
5月3日,红军夺取皎平渡,靠着找到的7条小木船和当地36名各族船工顺利渡江,跳出了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包围圈。
历史事件之五: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1935年5月25日至29日,中央红军两次上演长征路上最为精彩的经典之战:强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
5月24日夜,红军先头部队1团突然出现在大渡河安顺场渡口,并夺取1条木船。
翌日9时,营长孙继先率领17勇士奇迹般强渡成功。
然而,水急船少,红军无法迅速渡过。
安顺场北320里外的泸定桥成了唯一通道。
红2师4团于5月29日6时赶到泸定桥。
此刻,泸定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
16时整,由连长廖大珠等22人组成的突击队,踩着摇晃的索链向对岸冲去,一个队员倒下了,后面的仍奋勇向前……至19时,红4团击溃川军,一举占领泸定城。
历史事件之六:突破腊子口腊子口,是中央红军长征路上跨越的最后天险,周围群山耸立,峡道宽仅8米。
腊子河从峡口奔涌而出,只有一座1米多宽的木桥可通行。
山后,敌人3个团纵深部署,企图堵死红军北上之路。
1935年9月16日下午,红军先锋红4团向天险发起冲锋。
由于峡口太窄,兵力无法展开,从下午攻到半夜,连续十几次冲锋都告失败。
关键时刻,一个外号叫“云贵川”的苗族战士毛遂自荐,第一个攀上绝壁,把突击队员悄悄带到敌人背后……拂晓,红色的战旗插上腊子口,北上通道打开了。
历史事件之七:直罗镇大捷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
蒋介石企图以3倍于红军的兵力,将中央红军、陕北红军以及先期到达的红25军一起消灭。
如何站稳脚跟?党中央和毛泽东经过认真分析,决定在陕北富县县城西北方向45公里的直罗镇布下口袋阵。
1935年11月20日,国民党东北军先头部队第109师在飞机掩护下,进入直罗镇。
同时,第106师、111师也进入了直罗镇西北地区。
21日拂晓,战斗打响。
红1军团自北、西北、东北方向,红15军团自南、西南、东南方向,同时发起攻击。
至24日上午,红军歼敌一个师又一个团,击毙第109师师长牛元峰,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西北苏区的第三次“围剿”,为党中央把中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
历史事件之八:血战独树镇1934年11月26日,孤军远征10天后,不足3000人的红25军在河南方城独树镇突然遭到国民党步兵和骑兵4000多人的猛烈攻击。
当时风雨交加,能见度极低,衣服单薄、手脚冻僵的红军战士立时陷入被动。
大多数战士的枪都没能打响―――寒冷的天气,早已把枪栓冻结。
危急时刻,军政治委员吴焕先手持大刀带头冲入敌阵……直至副军长徐海东带领后梯队跑步赶到,才击退强敌突出重围。
历史事件之九:激战嘉陵江1935年初,为了向四川、甘肃边界发展,配合中央红军在云、贵、川的作战,红四方面军发起了强渡嘉陵江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