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向教与学的策略与实施

合集下载

试述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试述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试述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以来,很多老师都能够积极投身到新课改之中,学习新课改,实践新课改,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教学效果。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然而,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视导中,发现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影响了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改革,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

1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问题一:说一套做一套。

嘴上说更新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但实际上,仍然穿新鞋走老路,课堂仍以灌输为主,搞题海战术,导致学生厌学情绪严重。

问题二:自主、合作学习只流于形式。

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欠缺,很多时候学生的探究学习只停留在表面,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合作交流也同样如此。

2 对策2.1 更新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的变革提供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契机及不竭的动力。

正确、先进的教育观念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在深化教育改革中发挥着导向、调控的作用,而保守、落后的教育观念却严重阻碍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其原因可能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关键是要承认差异,注重差异,客观对待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不是均衡发展,也不是让每个学生发展到同一水平)。

在信息社会里,教师不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而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学生的亲密伙伴。

呵护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

传统的教育更多的体现为师道尊严,教师是管理者、甚至是长者,没有把学生看成是有思想、有各方面的需求,有个性、有独立人格的人。

传统的教育习惯设计好一个模式,让每个学生去适应,而很少注重让教育去适应每个受教育者,怎样按学生的需求、个性特点促使其得到发展。

没有教育观念的转变,素质教育就无法进行,而只有观念上的转变,行为转变跟不上去,素质教育就不能落到实处。

有正确的观念才会有正确的行为,没有观念的转变就没有行为的转变,行为依靠观念做指导。

XX学校集体备课指导意见

XX学校集体备课指导意见

XX学校集体备课指导意见一、指导思想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促进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改进教与学的方式,积极探索基于新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实践,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

以学校实际情况为依据,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以“集思广益,资源共享,经验共享”为基本原则,创设研究氛围,形成一种潜心研究的工作习惯,积极稳妥地构建“理念先进、目标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合理、方法科学、氛围和谐、高效轻负、教学相长”的高效课堂,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集体备课是一种“行动研究”,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所解决的是教学中最直接、最实际的问题,主要任务是完善课堂教学、完善教学工作,解决教与学存在的问题。

在集体备课中,一些疑难点、重难点、薄弱点等问题,由于智慧的交流而得到理性的升华,其理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教师的素养得到提升,教育理念得以更新。

积极探索基于新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实践,在相互交流和学习中,优势互补,共同成长,发挥“1+1>2”的效益。

集体备课要体现“合作、分享、创新”和“以人为本”的精神,促进教学相长,力求教与学得到全面提升。

二、存在问题目前,我校的集体备课在务实求真方面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集体研讨有形式而少实质,集体备课的环节和要求不到位,从而削弱了集备的实效性。

具体问题如下。

1.备课组长或中心发言人唱“独角戏”,其他教师很少发表意见、提出看法,集体备课名存实亡。

2.集体备课演变为“任务分配”,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等问题草草讨论,缺乏思维的深度碰撞与交流。

集体备课粗糙化,有做表面文章之嫌。

3.部分老师对统一编写的导学案和课件不明就里,不研究学情,照本宣科,过度依赖集体,惰性增强。

三、指导意见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为保证备课质量提高课堂效益,特制定即墨区第四中学集体备课指导意见,相关规定如下。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问题与策略思考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问题与策略思考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问题与策略思考作者:赵春梅陆艳来源:《化学教学》2021年第06期關键词:“教、学、评”一体化;高中化学;问题与对策《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倡导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有效开展化学日常学习评价,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功能。

由此“教、学、评”一体化的概念正式提出,明确了教学、学习和评价的关系,凸显了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功能。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由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五大要素构成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明确了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教师只有将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转化为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和课堂实践活动,并在这一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表现做出及时的教学调整才能确保学生在获取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理解物质世界的独特视角和学科特征的思维方式,发展科学探究精神和必备品格,使核心素养目标落到实处。

作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实施的有效途径,“教、学、评”一体化越来越受到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的重视。

但由于教师受传统教学的深刻影响,“教、学、评”一体化意识薄弱,设计和实施“教、学、评”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不强,导致“教、学、评”一体化的化学教学实践暴露出各种具体问题。

查阅相关研究文献发现,研究者主要结合实践案例对“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目标设计与达成、教学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以及如何促进课堂深度学习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为教师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示范。

但针对教、学、评三要素的系统设计与实施进行问题分析和对策探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因此,本文阐释了“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结合教学经验梳理并总结了化学课堂“教、学、评”一体化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设计与实施对策,并结合“认识加碘盐”主题的教学设计予以说明,从而为高中化学“教、学、评”一体化的理论探讨与有效实践提供参考。

教与学的有效互动简析支架式教学

教与学的有效互动简析支架式教学

教与学的有效互动简析支架式教学一、概述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有效的教学与学习互动已成为教育领域的核心议题。

支架式教学,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其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模式,逐渐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应用。

支架式教学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深入理解和应用知识的目的。

本文将简析支架式教学的核心理念、实施策略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提供有益的参考。

支架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性,通过搭建适当的“支架”,帮助学生逐步攀升至更高的认知层次。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支持者,而学生则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支架式教学的实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 简述当前教育背景下教与学互动的重要性。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教与学的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互动教学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互动,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互动教学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互动教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促进教与学的互动,以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引出支架式教学的概念及其在提升教与学互动中的作用。

在深入探讨教与学的有效互动之前,我们有必要引入一种名为“支架式教学”的教学方法。

支架式教学,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通过构建一系列学习支架来帮助学生逐步攀升至知识的高峰的教学策略。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支持者,而学生则成为主动的知识探索者和建构者。

新课程下教与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新课程下教与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个性 ”体现对人 准确且正确 的, 但也应看 到在许多 问题 上并无 文教学 通过认识 并发展人 的 “ 的见解 , 成独立 的 “ 形 人”。尊重学生个性 的教 类生存 的 自然环境 与社会环境 , 是时代 的需求 , 学把学习变成 了学生主体性 、能动性和独立性 同时 , 它也是时代进 步在教育理念 中的体现 。
[] 6 赞可 夫. 育 与发展 . 教 北京 : 文化教 育 [] 7 戈登 ・ 莱顿 , 德 珍妮特 ・ 沃斯 . 习的革 学 命. 海: 上 上海三联 书店 ,9 7 19 .
[ ] 8 刘叔成 , 夏之放 . 美学基 本原理. 上海 :
9 0 绝对权威 , 要让学生积极 思考。敢于发 表不 同 的关怀 , 从而也激发人的创造性 , 更好地改善人 出版 社 . 1 8 .
识再次 重复 。课前预 习中发现 的问题 , 能利 正构建 高效的课 堂教 学 不
容, 明确方法 , 明确要求 , 一定做 到检查学 生 自 定 做到 明确学 生 自学 和预 习 中存在 的 定 做到依 据学 生 自学 和预 习 中存在 的
用课上 或课余时 间请教 同学或老师 , 从而使 问

( 由于缺少教 师的监控 , 而 出现一部 学 发现 疑难 问题 。学 生 根 据 教 师 出示 的教 学 目 4) 从
2 师 方 面 的 问题 . 教
定做到结合 “ 八点 ” 提前备课 , 预测学生
分学生抄袭作 业 、 应付作业的现象 , 效率低下 。 标 和 自学指 导 自主学 习 、 自主尝试 和 亲身体 自学和预习中会 出现的问题 , 制定出学生 自学和
记 、 类。 归
在具体 的操 作 中 , 我认 为 , 师在课 前 指 教 导 自学和预习时要做到 “ 五个一定”:

解决幼儿园教学中的教与学不匹配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解决幼儿园教学中的教与学不匹配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解决幼儿园教学中的教与学不匹配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教与学不匹配是幼儿园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它指的是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幼儿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不相符合。

这种不匹配会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甚至影响到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需要采取一系列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与学的匹配度。

一、教学价值解决教与学不匹配问题的价值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促进其发展。

通过提供适合幼儿的学习环境和教学内容,可以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二、教学目标解决教与学不匹配问题的目标是使教学方式与幼儿学习特点相适应,让幼儿能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区域教学区域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富有创意的场所。

通过布置教室环境,搭建教学角落等方式,创造出有利于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场景,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材料。

四、教学准备教师在解决教与学不匹配问题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工作。

首先,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学习习惯。

其次,要研究和准备适合幼儿掌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

最后,要合理规划教学活动和时间安排,确保教学过程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五、教学介绍在教学介绍环节,教师需要向幼儿介绍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通过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并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

六、教学重点针对教与学不匹配问题,教师需要明确教学重点,确保教学内容与幼儿的认知水平相适应。

通过分析课程标准和幼儿的学习能力,确定关键知识点和技能,保证教学的精准度。

七、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与学的匹配度,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例如,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游戏教学可以增强幼儿的兴趣与参与度;互动讨论可以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八、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学习需求和特点,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和任务。

高中语文跨学科学习实施策略

高中语文跨学科学习实施策略

高中语文跨学科学习实施策略
王迪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
【年(卷),期】2024()3
【摘要】语文具有与其他学科相连接的先天优势。

积极探索高中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实施策略,要以问题为导向,以语文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合作为方式,以评价为反馈;选择适合的主题,确定明确的目标,设计合理的过程,开展跨学科教与学,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总页数】2页(P8-9)
【作者】王迪
【作者单位】山东宁津第一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浅析高中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实施路径
2.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初中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实施策略
3.跨学科学习的内涵、特征、类型与实施策略
4.素养导向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现实困境与实施策略
5.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实施策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实施(3)

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实施(3)

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实施(3)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实施方法: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途径、步骤、手段。

探索在一所学校的层面实施有效教学的各种步骤和手段,并对全市推进有效教学提出建议。

四、研究目标、内容目标:1.探索普通中学全面实施有效教学的一系列策略、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整套从教学管理到学生发展的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以及各种保障措施。

2.着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全体师生树立有效教学的意识,使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提高。

3.总结学校实施有效教学的做法与经验,形成典型,对全市推广有效教学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内容:1.教师实施有效教学能力提升的研究。

2.学校实施有效教学管理机制与方法创新的研究。

3.学生进行有效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4.学校有效教学的整体评价与教师有效教学个体评价研究。

5.构建以“中学导学制”为主体的有效教学新教学模式研究。

有效教学包括有效备课、有效课堂、有效训练、有效辅导、有效评价等。

有效备课要做到:熟悉学生,吃透教材,把握课堂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的起点;合理预设,动态生成,揣摩课堂教学的流程和细部的情境,带领学生走进教材。

有效课堂,注重渲染情境的'导入,通过主问题设计带领学生将研究一步步引向深入,面对课堂突发情况的机制处理,合理控制教学节奏的松紧与快慢。

有效训练突出训练的及时性和分层性。

有效辅导则是增强辅导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有效评价侧重过程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特别是激励性评价。

有效备课。

备课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熟悉学生,吃透教材,把握课堂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的起点。

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角度看,学习的过程就是在原有知识与能力网络基础之上进行拓展与完善的过程。

把握准教学的起点,明确学生能力的最佳发展区,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得以实现。

为了充分提高备课的有效性,我校正在积极实践“个备——集备——个备”的三轮备课模式。

二是合理预设,动态生成,揣摩课堂教学的流程和细部的情境。

教学目标的预设应当突出主问题的设计,一课一标,一课一得,切忌目标分散零碎,备课中应当贯彻“导学”的理念,摒弃教师的强行、死板的流程设计,认真揣摩如何有效启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投入学习,探索理论的形成、知识的发展,让学生动态自主生成三维目标。

问题导向互动式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问题导向互动式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3.在实际教学环境中,以教师的身份边行动边研究,在行动研究过程中,遵循“问题-研究-行动-再研究-再行动”实施行动研究。
4.以试卷检测、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在结果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评价反思。
5.撰写行动研究报告。
五、研究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指融合研究者的想法与实际工作者的能力,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依据预设的实施程序,展开研究,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方法。本研究将依据“问题-计划-行动-反思-再研究-再行动……”的行动研究过程,开展“问题导向-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从而通过转变学生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根据弗莱雷的主体对话教育思想和问题启发式教学思想,本研究提出的“问题导向-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依托,通过对启发引导、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探索,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生成知识、技能与态度。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将课堂归还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课堂,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学习,然后促进学生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学习向独立的探究性学习转变。另外,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研究方法的不同。当前对“问题导向-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现状调查、策略研究、理论研究等方面,实证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研究,不仅是将多元化教学模式应用于非传统考试科目的一次尝试,也是将该模式进行实证研究的有益探索。
[4]王国英.论互动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中的实施过程[J].教育理论,2011(01):124-125.
[5]苏继红,杨翠萍.“先学后研-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应用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6):145-147.
[6]杨晓.高师“问题导学-互动建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5(02):95-10.

初中历史“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策略

初中历史“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策略

初中历史“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策略作者:欧旭强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23年第12期[摘要]初中历史“教—学—评”一体化,即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学、评三者的目标高度一致和深度融合。

目标引领是“教—学—评”一体化的着眼点,教师需要在深度研读课程标准、精准研判学生学情、确定单元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合理设计评价目标。

深度学习是“教—学—评”一体化的切入点,教师需要通过创设情境、任务驱动、问题引领、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科学评价是“教—学—评”一体化的着力点,教师需要实现评价内容科学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过程持续化。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策略[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34-0077-04《义务教育历史学科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简称《课标》)倡导实现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评”一体化。

教、学、评三者的目标高度一致和深度融合是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关键所在。

教、学、评三个环节都应紧扣目标,实现所学即所教、所教即所评、所学即所评。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結合目前初中历史课堂存在的问题,提出初中历史学科“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策略。

一、目标引领:“教—学—评”一体化的着眼点明确的目标是“教—学—评”一体化的基础和前提,如果课堂没有基于学情的教学目标和评价目标,“教—学—评”一体化的实现将无从谈起。

教学目标和评价目标的确定要综合考虑《课标》要求、学生学情、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基于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制定科学、明确、具体、合理的教学目标和评价目标至关重要,教、学、评三个环节都应重视目标的引领作用。

(一)深度研读《课标》内容《课标》对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深度研读《课标》是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基础。

《课标》规定了初中历史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指出了“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而且规定了“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同时明确了“考什么”“怎么考”。

教师教育课程问题导向式教学( PBL)模式建构策略初探

教师教育课程问题导向式教学( PBL)模式建构策略初探

教师教育课程问题导向式教学( PBL)模式建构策略初探作者:李国强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6期李国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育科学系教育科学研究所,湖南娄底417000)摘要:问题导向式教学(PBL)是教师教育课程有待拓展的应用领域,系统构建教师教育课程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需要遵循如下策略:规范性、主体性、层次性、灵活性、开放性等,以推进PBL在教师教育课程领域的合理应用。

关键词:问题导向式教学(PBL);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170-03一、问题导向式教学(PBL)的应用概况问题导向式教学,其本意为问题导向学习(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如果基于习惯和在教学应用的意义上可称之为问题导向式教学(PBT:Problem-based teaching)。

最初主要在医学教育领域中提出和开始应用,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的教学方式,其通过小组讨论进行以个案问题为基础的问题分析、解释与解决。

PBL倡导将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让学习者通过合作来解决真实性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从而彻底摒弃了传统教育的弊端:课程过度专业、缺少多元化评估、考试驱动学习、被动的学习态度、学习与应用脱节、人文素养欠缺,因而PBL更符合目前高等教育的本质和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PBL在美国的推广,从研究型大学扩展到教学型大学、以职业教育为主的学校,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问题导向学习法在我国也已经逐渐从临床医学领域扩展到了多个领域的应用性专业课程教学中来,如管理类专业课程、财会专业课程、化学、数学等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有学者指出,近二十年来,虽然PBL在国内得到了应用和积累了相当的经验,但也遇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其中在PBL的理解及执行模式上,关于何谓PBL的问题仍然存在不同的理解,有的学校认为提问或讨论式教学就是PBL模式,有的学校将案例讨论混为PBL,曲解了PBL的本意,影响了PBL的原有效果,误导了师生的教与学;在如何实施PBL,每个步骤的目的和内涵等方面,也尚未得到充分的理解和落实。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英语问题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英语问题教学
关键词 中学英语 问题 教学 设问
中图分类号: G6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7894( 2008) 09- 166- 01
英语教学
166
2008.09 ( 上旬刊)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中学英语问题教学日显重要, 正如美
国顶级学府哈佛大学师生中广为流传的一句经典名句所言“The
one real object of education is to have a man in the condition of continu-
allyaskingquestions”, 即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
题为核心的教与学。在这种教学中, 教师围绕目标问题组织教学,
学生在教师的导演下主动分析、探究、解决问题, 其旨在不断培养
学生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能力。
必要性。问题意识可以说是创新意识的基础。陶行知早就言简
意赅地说,“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 即创造始于问题。因此, 教
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
问题可问, 大多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提问。因此, 即使是个性凸显
的学生也会被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熏陶成棱角浑圆。相反, 如果能
够创设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 教学效果
会明显提高。
( 四) 学生善于提问, 是有效实施问题教学的捷径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为此, 教师要高度注重问题
或放羊式的不加指导地单一让学生泛化提问, 有的是教师设问“五
无”即无目标、无水平、无顺序、无层次、无新奇, 因此不可能使学生
在疑问与释问的自主学习过程中自觉培养创新精神。

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新课改实施之后课堂出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很多教师教学方式多样了,教法灵活了,课堂气氛活跃了,与学生的关系融治了。

但课堂中仍存在着不步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待我们研究解决。

?1.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没有根本性转变。

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着不是满堂讲,就是满堂问、满堂练的现象。

有的教师眼睛只是盯着教本,或照读教案,心中无数,目中无人。

不少教师课堂上不关注学生,不关注学情,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实效。

? 课堂的管理、教学的组织过于松懈。

课堂上学生不参与学习的现象比较严重,有些班级有近1的学生整节课几乎都没有参与学习,但教师仍然无动于衷。

不少教师缺乏课堂管理意识,不能有意识有效地管理课堂,没有用恰当的方法去组织教学,不能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活动。

?不重基础知识和基础性教学目标的落实。

很多课堂教师只图热闹和所谓的轻松,忙于形式,盲目教学,特别是在教学中忽略了基础知识,使学生必须“保底”的东西都没有得到。

?不能体现教材的特点和把握教学的重难点。

不少教师没有把功夫放在备课上,一味照搬别人的教案,应付检查。

这些教师对教材理解不透,没有拿握教材的特点、知识点、重点、难点、训练点,不会定教学目标,不会定教学内容,不会没计练习,不会教学生怎样学习。

这样的教学思路不清、目标不明、形式松散,特别是教什么学什么不明,随意性、盲目性明显。

?课前教具学具准备不充分。

很多教师上课前,没有按照教学要求准备教具、学具,钟声一响,拿着教本就上课,不管抽象和形象,全凭嘴一张。

?2.解决当前教学问题的策略?加强备课的管理和指导,实施有效备课。

备课就是上课前所做的准备活动。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上课前的准备工作不做好,要想上好课就是一句空话,低效的备课,就会导致低效的课堂教学。

现在大多数教师只是习惯于对每课教材的备课,没有对全册全单元教材的整体把握,不明确全册全单元的教学目标,忽略了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化的衔接,不了解每一单元教捌编排的意图,备课只是照抄教案,应付检查,没有多大意义,远离了备课的实质。

数学课堂中转变教与学方式的实施策略

数学课堂中转变教与学方式的实施策略




情况 。这种 教学方法 , 使不 同层 次的学生得到 了不 同 发展 。 二、 变教师 教的方 式 , 灌 输” 互 动” — 转 变“ 为“ — 给学生合作交流 的时空 在 课堂教学 过程 中 , 师的 “ ” 主导 , 教 教 是 学生 的 “ ” 主体 , 师的“ 和学生 的“ ” 学 是 教 教” 学 之间的矛盾 是 课堂 的主要矛盾 ,它 支配着其他矛盾 的存 在和发展 。 在课 堂教学 中 , 教师 的“ ” 教 是矛盾 的 主要 方 面 , 学 教 目标 的确定 、 教学 内容 的选择 、 教学 的组 织安排 、 教学 方法和手段 的运用 等 , 都取决 于教师 的主导 。学生 的 学习 目的和动力靠教 师来强化 , 的学 习积极性靠 学生 教师来调动 , 的学 习方法靠教师指导 。基于 以上 学生 认 识 , 真正把课 堂 的主动权 还给 学生 , 要 教师 就必须 转变 以“ 灌输 ” 为主 、 调传授 式 的教 学方 式 , 强 给学生 充分的话语权 ,让学生在交 流互动 中形成 自主探究 、 合作 学习等多元学 习方式 。如在教学 “ 简单 的排列 ” 时 , 出示 问题 : l6 3i 张数字 卡摆不 同的两位 我 用 、、 数 。如 果采用“ 讲授——列举—— 练习” 的方 式教学 , 虽然 “ 达到” 所谓 的教学 目标 , 但学生 的主动性 显然发 挥不 足 , 教师的 “ ” 了灌输 。如果 先让学 生 自己思 教 成 考 , 后在小组 中互动交流 , 全班汇报 , 然 再 最后 教师提 出 :怎样 排列才 能做 到不重 复 、不 遗漏 ,有序 思考 “ 呢?” 通过讨论 , 学生很 自然就能得出要摆 出不 同的两 位 数 , 从 十位 、 位 来 考 虑 , 以摆 出 “3 1 、1 应 个 可 1 、6 3 、 3 、l6 ” 6 6 、3 六个不 同的两位数 。虽然 在这里学 生一时 间很难想 到数字卡片 “ ” 以倒 过来看成 “ ” 还可 以 6可 9, 组 成“ 9 3 、19 ” 1 、9 9 、3 四个两位 数, 但学生 有序 、 面思 全 考 问题 的意识 已得到初步培养 。 三 、 变学 生学的方 式 , 预 设” 生成 ” 转 变“ 为“ 一 给学 生 自主探 究的权利 预设是课 堂教学活动 的 目标所 必需 , 生成是课 堂 教学 活动 的过程属 性所 必然 ;预设应该 是 生成 的基

借助问题驱动 促进深度学习——小学科学教学中“问题导向”学习活动的教学策略研究

借助问题驱动 促进深度学习——小学科学教学中“问题导向”学习活动的教学策略研究

‘问题导向”教学样式发现追求提出问题课堂实施(情境创设、独 立思^•、小组合作、班级 交流、总结评价)解决问题,发现结论(本质、规律、原因、思想、方 法、价值等)推进过程课后巩固(应用与反思)预评估激活原有认知新旧知识联系批判性分析知识建构知识转化借助问题驱动促进深度学习-小学P 学教学中“问题导向”学习活动的教学策略研究潘伟锋,李玲玲(浙江省余姚市梨洲小学)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深度学习逐渐成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新方向。

深度学 习以问题为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导向”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在问题 情境中,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一导”“两线”,制定“问题导向”的学习 活动模式;基于教材,选取“问题导向”学习活动内容;以生为本,探索“问题导向”学习活动的教学 策略。

关键词:问题驱动;问题导向;深度学习;教学策略深度学习与传统教学方式的不同之处是不把科学 概念提供给学生,而是从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心理 为出发点,在教师引领下,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使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活动中自发地凸显思 维品质。

基于对这样的学习方式的理解,我们需要重 视问题环节的研究和实施,这是提高学习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为此,我们经过实践与探索,提炼出了以“问 题导向”为主要活动方式的深度学习模式与教学策略。

-、“一导”“两线”:制定“问题导向”学习活动模式基于对学科本质和深度学习的理解,我们结合 “一个导向”“两条基本线”确定了以下具体的课堂实 施活动样式。

(如图1)图1 “一导”“两线”学习活动模式图作者简介:潘伟锋,浙江省余姚市梨洲小学高级教师。

李玲玲,浙江省余姚市梨洲小学一级教师(产生新问题51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活动的核心是基于目标 来设计问题,通过问题设计、课堂教授、解疑答惑、研 讨交流来主导教与学。

我们根据“一个导向”“两条 基本线”,初步总结了“问题导向”学习活动模式,其 基本流程为“提出问题,课堂实施,解决问题,巩固应 用,产生新疑。

新课标下的评价变革:“教-学-评一体化”的认识及实施

新课标下的评价变革:“教-学-评一体化”的认识及实施

新课标下的评价变革:“教-学-评一体化”的认识及实施摘要: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核心素养作为关键概念对教学、学习和评价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试图以“教-学-评一体化”为着力点,突破评价理念在核心素养时代的变革困境。

在梳理国内外教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论证核心素养与“教-学-评一体化”的学理关系,并阐释“教-学-评一体化”落实核心素养目标的操作关键,进而提出基于适应核心素养要求的“教-学-评一体化”评价变革实现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评价变革;教-学-评一体化21世纪以来,知识经济迅速发展,信息化、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世界各国对“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并结合自身经济、社会和教育的发展需求,从不同角度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核心素养[1]。

在核心素养培育的国际浪潮影响下,我国结合本国教育发展需要,于2016年颁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其中明确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并结合语文学科特点,颁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简称为“高中课标”)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为“义教课标”),对于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多维度协同作用的共同指向。

从目标角度来看,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课程评价的共同指向。

因此,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2],或成为应对核心素养时代要求的有效方案。

本研究将“教-学-评一体化”视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并着重讨论“评价”维度在核心素养场域下的具体内涵与变革方向。

一、“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与特征从一般意义上说,“教-学-评一体化”是指将评价活动镶嵌于教育教学和学习任务中,构建一种健康的动态育人范式[3]。

本节内容主要围绕“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与特征”这一核心议题展开讨论,试图从理论层面重新构建核心素养与“教-学-评一体化”的关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标签:道德与法治教学;高效课堂;问题;对策新课改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要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教师要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下面,笔者就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创建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 教学观念和教育理念陈旧落后。

为了追求高分,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讲解概念要点,让学生死记硬背,把课堂变成了“一言堂”,教师演“独角戏”,自己既是“导演”又是“演员”,而学生是“听众”和“观众”,导致课堂死气沉沉,缺乏活力和生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停留在表面,无法理解透彻,根本不会灵活运用,融会贯通。

2. 教学设计不合理,不科学。

部分教师对自己所带班级情况不了解,学风和班风认识不到位,对学生的学情掌握不够,在设计教学环节过程中,凭自己的經验去设计,特别是设计课堂问题,都是按照自己预想、判断去考虑,至于学生能否理解接受,能否回答问题,难易程度怎样根本不考虑,在实施课堂教学时提问出现“冷场”现象,就责骂学生不思考、不配合,这样的课堂教学肯定会经常“卡壳”,课堂教学效果一定不好。

3. 缺乏对教材内容以外课程资源的挖掘和拓展。

许多教师都能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内容,但是对当今社会的发展状况、时事新闻、政策法规、人文环境等方面了解不深,对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知识传授不够,不能把教材内容和课程以外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了死读书的“书呆子”,不能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步入社会后,根本不能用学到的知识实现自立并自主解决社会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照本宣科式的教学,脱离了学生现实生活的教学内容,都会使学生厌倦学习,没有学习兴趣,也就谈不上高效的课堂教学。

二、创建高效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策略1. 更新和转变教育理念,创建高效的课堂。

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以教材为中心,学生为辅”的观念,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以生为本,关爱学生,善待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善于鼓励和赏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课堂的主角,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我管理,自主发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完成学习任务。

教与学的策略

教与学的策略

教与学的策略导言:教与学是人类社会中非常重要的活动,它们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教师利用各种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用的教与学的策略,并分析其优劣与适用场景。

一、启发式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策略是一种注重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发讨论、组织小组活动等方式来实施启发式教学策略。

这种策略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合作学习策略合作学习策略是一种强调学生之间互动合作的教学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开展讨论和互相评价等活动来实施合作学习策略。

这种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合作学习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和互相帮助,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三、个性化学习策略个性化学习策略是一种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量身定制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兴趣爱好和学习目标来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和指导。

个性化学习策略能够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多媒体教学策略多媒体教学策略是一种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支持教学的方法。

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投影仪、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展示教学内容,配以图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素材,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多媒体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视听感受,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集中度。

五、案例教学策略案例教学策略是一种通过具体案例来引导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选取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来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案例教学策略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游戏化学习策略游戏化学习策略是一种将游戏元素融入到教学中,以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导向教与学的策略与实施(转)
问题导向的教与学简单地说,不外乎设问、答问、质疑、析疑、生疑这么几个环节。

比如设问,一堂课要教什么、学什么、教与学的过程中会有些什么问题。

像我这样的老教师一般不会为写教案纠结,面对一个具体的文本,我会反反复复地读,不断地在上面提出问题。

有读不下去的,可能学生也会读不下去,我就反复地读,一个文本我总会提出很多个问题。

如我教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居然想到一个很简单、很弱智的问题:这首诗怎么没有韵脚?就是这个看似弱智的问题却给我的教学带来了一个美好的创意: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哪里?如果学生问到这个问题,我怎么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还会遇到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我们如何解释他们才会明白?
当下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慢慢地丧失了独立备课的能力。

开学了,教师最想要的往往不是教材,而是教师指导用书和练习册。

似乎没有了这些天就会塌下来,课就没办法上了。

聪明一点的就上网,去找人家的教案,寻人家的课件。

但他们往往忽视了这样一个现实: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学生也会在网上获得我们以为他们没有的东西。

我教《我爱这土地》,就把“这首诗为什么没有韵脚”这个很弱智的问题扔给了学生,让他们去找这首诗的韵脚,他们也没有找到。

然后我又问:“无韵不成诗,为什么这首诗没有韵呢?没有韵脚它还是诗吗?”这个问题要不要学生给我答案?不需要。

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现在的教师几乎没有这么一个环节,即没有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教室,他们都把学生教得没有问题了。

问题导向的教与学,要从设问、答问、质疑、析疑、生疑这五个方面去设计,但这五个环节同样不是固化的,而是在教学过程中相机发生和展开的。

还有一个在当下课堂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小组讨论如何实施的问题,也是我们必须关注的。

首先是如何改变单一的分组形式。

按成绩分组,一个“好学生”搭配几个“差学生”,优点是可以发挥“小先生”的作用,实现生教生,弊端是每次讨论,说话的就那个“小先生”,其他的就成了看客;按学习程度分组,好处是大家在同一起跑线上,讨论起来没有悬殊,但弊端也在这里,因为没有悬殊,也就难以擦出火花,平平淡淡下来,大家也就没有期待;按亲疏分组,好朋友在一组,合作可能会更好,但是性格孤僻、不善交往的学生就会受冷落,有违教学公平原则;按性别分组,男女生搭配是有助于发挥效率,但几男几女又是个问题,一个班上男女比例不是那么容易控制的。

更多情况下是教师的自行分组,教师根据掌握的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可以兼顾各方面的因素。

但问题就如按性别分组那样,客观条件不是教师可以掌控的,即便学校也难以掌控。

不管如何分组,有一点必须注意:固化的组织形式容易导致固化的组织特质,形成固化的思维,这样的特质和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就会阻碍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学创新也就难以出现。

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综合分组不失为一种选择。

所谓综合分组,分组形式是不固定的,今天这样分,明天那样分。

但也有优劣,那就是新的组合既会给成员带来新的刺激,也会给学习活动的有序展开带来困难。

但总体来讲综合分组会比一成不变的分组形式多一些生机。

其次是如何组织讨论和研究。

讨论和研究的一定是有价值的问题。

有价值的可以是学生心里明白,但说不清道理的问题;也可以是经过讨论和研究只能部分明白,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弄明白了,也就是过去说的“跳一跳摘到果子”的问题;还可以是讨论和研究了,教师也指导了,他们还是不明白的问题,但这问题他们记住了,关注了,或许会成为他们以后致力探讨的问题。

这当中教师干什么?教师应该是参与者,合作者,是“同谋”,要在学生的讨论研究中发现精彩和问
题,给他们具体的帮助和指导。

比如告诉他们如何组织,是围成一圈,还是一人主讲,还是坚持罗伯特议事规则;比如及时提醒他们讨论和研究不要离题,不要聊天;比如控制气氛,防止吵闹等。

更重要的是倾听,倾听每一个学生的言说,语言的、肢体的、表情的,还要教导学生学会倾听。

也要鼓励他们自信,给他们成功的体验……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在小组学习中教师要及时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脚手架”,如让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引导他们在讨论和研究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为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我们可以从斯科特?扬的《如何高效学习》中得到一些启发。

李撒欢先生在这本书的导读中根据斯科特?扬的学习方法总结了一个“吃饭模型学习法”:找酒店——情境;看菜单——定向;点菜——选择;等待——猜想;上菜——纠错;开吃——验证;对账——建模;埋单——反馈。

这个模型给我们的启发是:教学研究是要与生活勾连的,是要有情趣的,是要根据具体情况取舍的,并不都是按流程走下来,步骤有多有少,同一个环节有先有后,也有同步进行。

身处大数据时代,我们还可以关注美国阿兰?柯林斯《技术时代重新思考教育:数字革命与美国学校教育》。

传统教学的控制权在教师手里,因为教师是知识的权威。

随着大数据的到来,教师的权威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谁也不可能成为某个领域的唯一权威。

因为有了网络,有了电脑,有了各种移动终端,想学什么,什么时候学,怎么学,更多地掌握在学习者手里,而不再是教师可以完全掌控的了。

从某种程度上讲,“翻转课堂”就是以学定教。

过去是作业放到最后,翻转把作业移到前面来了,课后的作业变成课前的预习和自学。

教师在学生学的基础上发现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针对具体问题来讲授,组织学生讨论,再根据学的情况组织训练。

只不过“翻转课堂”借用了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

“翻转课堂”不只是技术翻转,更是理念的翻转。

而有些教师对技术的理解窄化了,以为技术就是网络、平板。

其实,教学模式也是技术,而且是教师教学的基本技术。

在技术时代,教学模式如果不考虑技术对教学的影响,固守一方,就难免被学生抛在后面,更不要想培养适应未来的一流人才了。

教学模式只是一种工具、一种媒介而已,世间不存在包打天下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渐进的、动态的,是不断丰富和完善的。

一个好教师需要掌握一系列的教学模式,并将它成功地应用于教学实践,在具体过程中创造性地教和学,去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各种教学模式如何使用与组合,要从个体出发,要着眼于发展思维、拓宽视野、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

这当中,需要科学,也需要艺术,更需要智慧。

否则,我们就有可能成为工具的奴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