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害防治-农学

合集下载

植物农学中的病害抗性育种研究进展

植物农学中的病害抗性育种研究进展

植物农学中的病害抗性育种研究进展植物农学是农林业生产的重要科学分支,而病害抗性育种则是植物农学中的一项关键研究内容。

随着农作物病害问题的日益突出,病害抗性育种越来越受到科研工作者和农民的重视。

本文将针对植物农学中的病害抗性育种研究进展进行探讨和总结。

一、病害抗性育种的重要性植物病害对农作物生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传统的农业方法主要依靠杀虫剂和杀菌剂来治疗病害,但这种方式不仅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还可能导致农作物产生抗药性,同时也给人类和环境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而病害抗性育种则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有力手段。

通过育种选育出抗病性强、耐环境适应能力强的新品种,可以减少对农药的依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二、病害抗性育种的基础病害抗性育种的基础是对植物病原体和宿主植物的相互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

了解植物的抗病机制,可以为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目前,科研工作者通过研究植物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进行基因定位、克隆和功能验证等工作,逐渐揭示了植物抗病性的分子机制。

这些研究为育种人员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信息,可以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技术手段,加快病害抗性育种的进程。

三、病害抗性育种的方法与技术在病害抗性育种中,有许多方法和技术可以应用。

其中,亲本筛选是病害抗性育种的基础。

通过对大量不同亲本的筛选和组合,选择出具有高度抗病性的亲本进行配对,可以遗传传递抗病性基因。

同时,利用遗传多样性的保持和提高手段,可以创造更多的基因组组合,提高杂交后代的遗传多样性,增加病害抗性的潜在资源。

此外,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辅助选择也是病害抗性育种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植物基因组中与抗病性相关的分子标记进行筛选和分析,可以准确快速地选择具有抗病性的个体。

四、病害抗性育种的应用与前景随着病害抗性育种的不断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一些抗病性优良的新品种已经应用于农业生产,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例如,水稻的病害抗性育种研究,使得水稻的产量大幅提高,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植物病理学-农学-第二章 植物病原学-细菌、病毒

植物病理学-农学-第二章 植物病原学-细菌、病毒

7、韧皮部杆菌属(Liberobacter)
新设立的属,这是一类在韧皮
部中寄生危害的病原菌,以柑桔 黄龙病菌为代表,至今尚未能人 工培养,但已在电镜下观察菌体 梭形或短杆状,革兰氏阴性,过 去一直称为类细菌或韧皮部难养 菌( Phloem fastidious bacteria , PFB) 。
马铃薯环腐病
9、螺原体属(Spiroplasma) 菌体的基本形态为螺旋形,繁殖时可产生分枝,分枝亦呈螺 旋形。螺原体在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很小,煎蛋状,直径 1mm 左右,常在主菌落周围形成更小的卫星菌落。菌体无鞭 毛,但在培养液中可以做旋转运动。 传病介体:叶蝉、飞虱等。 引起柑桔僵化病、玉米矮化病等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重要类群
门及特征
薄壁菌门(有细胞壁的格 栏氏阴性细菌) (Gracilicutes) 细胞壁10~13nm,肽聚糖 含量1~3%
重要植物病原属
假单胞菌属 Pseudomonas 土壤杆菌属 Agrobacterium 食酸菌属 Acidovorax 黄单胞杆菌属 Xanthomonas 伯克氏菌属 Burkholderia 嗜木杆菌属 Xylophilus 拉尔氏菌属 Ralstonia 欧氏菌属 Erwinia 草螺菌属 Herbaspirillum 泛菌属 Pantoea 根瘤杆菌属 Rhizobacter 木杆菌属 Xylella 韧皮部杆菌属Liberibacter 棒状杆菌属 Corynebacterium 棒型杆菌属 Clavibacter 短小杆菌属 Curtobacterium 节杆菌属 Arthrobacter 红色球菌属 Rhodococcus 鸭茅草杆菌属 Rathayibacter 链霉菌属 Streptomyces 芽孢杆菌属 Bacillus

农学专业大类

农学专业大类

农学专业大类农学专业是一门研究农业生产的学科,主要涉及农作物、畜牧业、农业经济、农业资源利用以及农业与环境等方面的知识。

农学专业大类下包括农业经济管理类、农业科学与技术类、园艺类、植物保护类、农艺教育类等多个专业方向,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专业方向的主要内容。

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主要培养具备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知识和技能的人才。

学生将学习农业经济学、农村经济管理、农业财务管理、农业市场营销等课程,了解农业生产经营的管理规律和市场需求,培养农业经济管理能力。

农业科学与技术类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农业科学研究能力和实践技能。

学生将学习农作物栽培与育种、农业遗传学、农业生物技术、农业生态学等课程,掌握农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具备农业科技创新和实验技能。

园艺类专业主要培养学生的园艺栽培与管理能力。

学生将学习园艺植物生理学、园林植物育种、园艺设施与技术等课程,了解园艺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和栽培管理技术,培养园艺设计与管理能力。

植物保护类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植物病虫害防治能力。

学生将学习植物病理学、植物病虫害防治学、农药学等课程,了解植物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培养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与管理能力。

农艺教育类专业主要培养农艺教师和农艺技术推广人才。

学生将学习农业教育学、农作物栽培学、农业推广学等课程,掌握农业教育和技术推广的理论与方法,培养农艺教学和技术推广能力。

农学专业大类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在农业科研机构、农业企事业单位、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金融机构等领域就业。

他们可以从事农业科研、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农业经济管理、农业教育与培训等工作。

农学专业的学生还可以选择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从事科研和教育工作。

农学专业大类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培养具备农业科学和技术、农业经济管理、农业教育与推广等知识和能力的专业人才,为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农学专业的学生将在未来的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农业的进步与发展。

(完整版)园林植物(常见)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方法

(完整版)园林植物(常见)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方法

常见植物病虫害及防治常见植物病虫害及防治根据病虫害的性质和种类,将植物病害分为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线虫病害及生理性病害等。

植物虫害包括地下害虫、叶部害虫、枝干害虫和吸汁害虫。

一、真菌性病害此类病害的病原是真菌,在植物病害中发生较为普遍。

常见的种类有:(一)炭疽病类1.症状炭疽病是植物上最常见的一类病害。

主要为害寄主的叶片和新梢,可以在花、果、茎、叶柄上发生。

该病有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的典型症状是初期呈暗绿色,似水烫伤状,后期呈褐色至黑褪色,然后病部腐烂。

慢性型的典型症状是病斑呈灰白色,其上生有呈轮纹状排列的黑小颗粒。

2.发病规律病原在寄主病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

通过风雨和昆虫传播。

在高温多雨季节发病重。

通过透光性差、植株长势弱、排水不良、偏施氮肥等条件有利其发生。

不同的品种,其抗(耐)病性有差异。

3.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的优良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培育健壮的植株,提高抗病能力。

不偏施氮肥。

注意搞好排灌系统。

(3)结合修剪,及时剪除病叶和病枝,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性。

(4)发病初期施药防治。

常用药剂有:5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0%炭疽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

(二)叶斑病类1.症状叶斑病是植物病害虫最庞杂的类群,凡是叶部产生斑点的病害均可称为叶斑病。

其主要症状是在植物的叶片上产生大小不等、形状多样、颜色多样的斑点或斑块。

有些在病斑上还会出现黑色小点。

如鱼尾葵叶斑病,杜鹃叶斑病、美人蕉叶斑病、君子兰叶斑病、苏铁白斑病、月季黑斑病等。

2.发病规律该病的病原在病残体或土中越冬。

随风雨传播。

多数在高温条件下发病重。

雨水多、雾多、露水重、连作、过度密植、通风透光不良、植株生长势弱均有利于发病。

3.防治措施(1)及时清除病叶、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病原。

(2)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植株长势,提高抗病力,进行轮作(温室内可换土),改进浇水方法,有条件者可采用滴灌,尽量避免对植株直接喷灌。

植物农学中的新型植保技术

植物农学中的新型植保技术

植物农学中的新型植保技术新型植保技术在植物农学中的应用植物农学作为一门研究植物生长、发育和利用的学科,一直以来都面临着植物病虫害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威胁。

因此,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发展新型植保技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减少传统农药的使用。

本文将介绍几种在植物农学中的新型植保技术。

一、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能够直接修改植物基因组的技术,其主要方法是通过高效的DNA切割酶(如CRISPR/Cas9系统)来刻意地引发DNA断裂,并利用细胞自身的DNA修复机制进行修复。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针对植物病虫害相关基因进行精确编辑,从而实现对农作物的抗性改良。

例如,科学家们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开发出了多种具有抗性的转基因作物,如抗虫害的转基因玉米和抗病害的转基因番茄。

这些转基因作物的出现,使农民们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和更少的农药使用来保护农作物免受病虫害侵害。

二、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指利用天然敌害生物来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方法。

这一技术主要利用某些天敌生物对特定病虫害的亲和性或捕食性来实现病虫害防治。

与传统的化学农药不同,生物防治技术更加环保、可持续,并且不会对农作物、土壤和环境造成污染。

例如,在某些农田中引入对粘虫具有天敌作用的寄生性蜂类,就能够有效地控制粘虫的数量,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并降低农药的使用量。

此外,还有利用昆虫性信息素干扰病虫害的繁殖,以及利用细菌和真菌来阻断病原微生物的扩散等生物防治技术。

三、激素调控技术激素调控技术是利用植物自身激素在调控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来实现对病虫害的防治。

病虫害往往会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产生负面影响,而植物激素的调控能够增强植物的抗性和免疫力,从而减轻病虫害对植物的伤害。

例如,研究人员发现,脯氨酸(Pro)和茉莉酸(JA)等植物激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抗病原菌和害虫的侵袭。

因此,通过激素调控技术,可以在农作物栽培和管理过程中,适时施用激素来增强植物的抗性能力,从而达到植物病虫害防治的目的。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原理途径和措施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原理途径和措施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原理途径和措施一、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原理在自然界中,农业有害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害虫等)是在综合环境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

在这种综合环境条件下,生物与生物之间通过食物的联系,结成一个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农田生态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农业有害生物本身既是一个组成成员,又受这个生态系统的制约,各个组成部分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其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发生变动,都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从而导致有害生物种类及其种群数量的消长和为害程度的变动。

农田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应用任何单一的防治措施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有害生物病虫为害的问题,尤其是单纯依靠化学防治的措施,往往只能收到暂时效果,而终将导致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破坏,引起病虫害的再猖獗,造成环境污染等。

因此,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其道理也就在这里。

综合防治,就是利用自然控制,协调运用一切适当的技术,把有害生物的种群数量控制和维持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以下,只有在预测到有害生密度超过规定的受害允许水平界限时,为了暂时减少它们的密度,才谋求化学药剂的防治措施。

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途径(一)改变生物群落的组成。

目的在于使群落中的有害生物种类和数量减少,天敌和有益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从而有效的控制病虫的发生。

具体办法有两条,一是实行植物检疫,防止新有害生物的传入,限制危险性病虫有害生物的蔓延;二是引进、驯化、防治和保护天敌。

(二)恶化害虫发生为害的环境条件。

目的在于减少其发生量,提高其死亡率,从而把有害生物的发生量降低到不致于造成经济损失的程度。

实现这个任务的主要办法是采取一系列的农业栽培技术措施。

(三)提高农作物的抗性。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增强作物本身抵抗或忍受有害生物侵害的能力,二是使作物的危险生育期与病虫害的盛发期错开,从而达到减轻或避免受害的目的,主要采取抗性育种和改进栽培技术的农业防治措施。

植物农学中的病病诊断与监测技术

植物农学中的病病诊断与监测技术

植物农学中的病病诊断与监测技术植物农学是研究农作物的种植与管理的科学。

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植物遭遇各种环境因素和病害的威胁,其中病害是主要的生产限制因素之一。

准确的病病诊断和监测技术可以帮助农民及时发现病害,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保障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介绍植物农学中常用的病病诊断与监测技术。

一、病害检测技术1. 目视观察法目视观察法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病病诊断技术。

它通过直接观察植物受到的病害症状以及病原体的存在情况,来判断植物是否受到病害的侵害。

例如,当植物上出现黄叶、凋落、斑点等症状时,可以初步推测植物受到了病害的影响。

2. 病原菌培养和鉴定病原菌培养和鉴定是一种通过分离和培养病原体,然后观察其生长特性、形态结构等进行鉴定的技术。

通过此技术可以准确地确定感染植物的病原体种类,并为后续的病害防控提供依据。

3. 免疫学检测技术免疫学检测技术是一种通过检测植物体内的抗原和抗体来确定植物是否受到病害侵害的方法。

常用的免疫学检测技术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层析试验(ICA)等。

这些技术可以迅速、准确地检测植物体内的病原体或病原体感染引起的特定蛋白质,为病害的诊断提供依据。

二、病害监测技术1.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通过卫星或飞机上携带的传感器对农田进行观测和数据采集的技术。

运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的植被信息和异常信号,如病害引起的植被异常,从而实现对农田病害的监测与预警。

2. 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技术是通过安装在植物上的传感器,实时监测植物的生长状况和环境参数,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

当植物受到病害侵害时,植物的生长状态和环境参数会发生变化,通过传感器技术可以及时发现这些变化,以实现对农田病害的监测和预警。

3. 图像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是利用计算机对获取的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的技术。

在病害监测中,通过获取植物图像,并通过图像处理技术提取图像特征,可以实现对植物病害的自动识别与定量分析。

植物农学中的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植物农学中的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植物农学中的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农业生产中,病虫害是常见的问题,给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带来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介绍植物农学中常见的病虫害,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法。

一、病害1. 炭疽病:炭疽病是一种主要侵害水果作物的病害,如柑橘、苹果等。

病害初期,叶片或果实表面出现黑色小斑点,随后逐渐扩大形成深褐色或黑色坏死斑。

防治方法主要包括:选择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害部位、喷施药剂等。

2. 病毒病:病毒病是植物中常见的病害之一,如西瓜花叶病毒病、黄瓜花叶病毒病等。

病害主要表现为叶片发黄、变形、卷曲等症状。

防治方法主要包括:选用抗病毒品种、增强植物免疫力、注意病毒源的控制、采取适当的农业措施等。

3. 灰霉病:灰霉病是一种广泛侵害蔬菜和花卉的病害。

病害主要表现为叶片和花朵上出现灰白色的霉斑,随着病害的发展,叶片或花朵会枯萎并产生黑色霉斑。

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加强通风、及时清除病害部位、喷洒杀菌剂等。

二、虫害1. 蚜虫:蚜虫是一种广泛侵害植物的害虫,它们吸食植物汁液,导致植物生长不良、叶片黄化等。

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合理使用昆虫天敌、喷施杀虫剂、采用轮作措施等。

2. 红蜘蛛:红蜘蛛是一种常见的花卉和果树害虫,它们以植物叶片为食,造成植物叶片黄化、脱落。

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增加湿度、合理使用杀虫剂、定期清洁植物叶面等。

3. 甲虫:甲虫是一种以根部为食的害虫,它们破坏植物根系,导致植物生长受阻。

防治方法主要包括:清除虫害植株、保持良好的田间排水、喷施杀虫剂等。

三、防治方法的选择在农业生产中,为了有效地防治病虫害,我们应根据具体的病虫害类型和植物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

首先,我们应选择抗病虫害的品种,提高植物的抵抗力。

其次,通过合理的田间管理,如保持适宜的耕作措施、灌溉管理和施肥方法,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此外,农民还可以选择适当的化学防治措施,如喷施杀菌剂、杀虫剂等,但必须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以免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影响。

植物农学技术专家指导如何利用农作物的轮作技术防治病虫害

植物农学技术专家指导如何利用农作物的轮作技术防治病虫害

植物农学技术专家指导如何利用农作物的轮作技术防治病虫害农作物的轮作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农业管理方法,通过改变不同作物的种植顺序和组合,可以有效地防治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植物农学技术专家在此提供一些利用农作物的轮作技术来防治病虫害的指导方法,以帮助农民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一、轮作的基本原理农作物的轮作是通过改变不同作物的种植顺序和组合,在一定周期内使土壤环境和农作物生长条件发生变化,达到防治病虫害、保持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的效果。

轮作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点:1.病虫害无宿主:通过改变作物的种植顺序,使病虫害无法找到与其适宜发生和繁殖的宿主植物,从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2.土壤环境改变:不同作物具有不同的根系结构和生长习性,在种植不同作物后可以改变土壤中的养分分布、酸碱度和微生物群落等环境条件,从而减少病虫害的滋生;3.间隔时间:轮作中的间隔时间是指两次相同作物种植之间的时间间隔,适当延长间隔时间可以使土壤中的病虫害死亡或减少其数量,从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二、选择合适的轮作作物在进行农作物的轮作时,选择合适的作物种类和组合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轮作作物和它们的特点:1.豆科作物:豆科作物如大豆、花生等可以富集土壤中的氮素,并通过根瘤菌固氮,提高土壤肥力,同时还可以抑制一些土壤传播的病原菌和寄生虫的发生;2.禾本科作物:禾本科作物如小麦、玉米等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减少根部病害的发生;3.葫芦科作物:葫芦科作物如黄瓜、南瓜等具有很强的病虫害抑制作用,可以减少土壤中一些病原菌和病虫害的存栏;4.十字花科作物:十字花科作物如卷心菜、芥菜等含有大量的硫化物和葡萄糖甙,可以抑制一些土传病害和根部害虫的发生。

三、推荐的轮作顺序和周期在利用农作物的轮作技术进行病虫害防治时,推荐的轮作顺序和周期如下:1.豆科作物:在农作物轮作的第一年种植豆科作物,如大豆或者花生,推荐作物周期为2-3年;2.禾本科作物:在豆科作物后种植禾本科作物,如小麦或者玉米,推荐作物周期为2年;3.葫芦科作物:在禾本科作物后种植葫芦科作物,如黄瓜或者南瓜,推荐作物周期为1-2年;4.十字花科作物:在葫芦科作物后种植十字花科作物,如卷心菜或者芥菜,推荐作物周期为1-2年;5.其他作物:在完成以上轮作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他适宜的作物进行种植。

植物农学中的病虫害防治方法有哪些

植物农学中的病虫害防治方法有哪些

植物农学中的病虫害防治方法有哪些在植物农学中,病虫害是影响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保护植物免受病虫害的侵害,农业科学家和农民们开发出了多种病虫害防治方法。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一、物理防治方法物理防治方法是利用物理手段防治病虫害,如使用陷阱、诱虫灯和防虫网等。

陷阱可以吸引昆虫并将其困住,从而降低虫害的发生程度。

诱虫灯则利用光线来吸引昆虫,从而避免昆虫对庄稼的入侵。

防虫网可以阻止昆虫进入和离开作物区域,减少病虫害的传播。

二、生物防治方法生物防治方法是利用其他生物来控制病虫害的方法。

常见的生物防治方法包括引入天敌昆虫、使用昆虫病原微生物和施用有益微生物等。

引入天敌昆虫可以帮助控制害虫的数量,从而减少害虫对植物的损害。

昆虫病原微生物则可以通过感染和杀死害虫来控制虫害的发生。

有益微生物可以与植物共生,促进植物的生长并增强植物的抵抗力,从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三、化学防治方法化学防治方法是利用化学农药来控制病虫害的方法。

化学农药可以通过杀死或抑制害虫、病菌和杂草来减少害虫和病菌对植物的损害。

化学防治方法的优点是速效性强,但由于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应谨慎使用,并遵守相关农药使用的规定,以保护农作物和环境的安全。

四、遗传防治方法遗传防治方法是通过培育抗病虫害的耐性品种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通过选择具有抗性基因的品种或进行基因工程改良,可以使植物对特定的病虫害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遗传防治方法具有可持续性和长期效应,但需要较长的时间和研发成本。

综上所述,植物农学中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包括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遗传防治等多种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根据具体的病虫害情况和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并加强科学管理和综合防治,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病虫害对农作物的损害,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如何识别和防治常见的植物病害

如何识别和防治常见的植物病害

如何识别和防治常见的植物病害?
识别和防治常见的植物病害是园艺爱好者必备的技能之一。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植物病害识别方法和防治技巧,帮助你更好地照顾你的植物。

首先,要学会观察。

植物病害通常表现为叶片变黄、枯萎、脱落或者果实腐烂等症状。

一旦发现这些异常情况,要及时采取措施。

其次,要了解常见植物病害的特点。

例如,炭疽病和灰霉病是两种常见的植物病害,它们的症状和防治方法都有所不同。

炭疽病通常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发生,叶片上会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而灰霉病则会在低温潮湿的环境下发生,叶片上会出现灰色霉层。

对于炭疽病,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方法:首先,加强通风,降低环境湿度;其次,使用杀菌剂,如多菌灵、百菌清等,对患病植物进行喷洒;最后,及时清理患病部位,防止病害扩散。

对于灰霉病,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方法:首先,加强通风,降低环境湿度;其次,使用烟熏剂或喷洒杀菌剂;最后,增加光照,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植物病害,如白粉病、锈病等。

对于这些病害,可以采取相应的防治方法。

例如,白粉病可以喷洒石硫合剂等杀菌剂;锈病可以喷洒三唑酮等杀菌剂。

总之,识别和防治植物病害需要一定的经验和技巧。

通过观察、了解病害特点和使用适当的防治方法,你可以更好地照顾你的植物,让它们健康地成长。

植物病害防治的方法

植物病害防治的方法

植物病害防治的方法1. 种植多样化:通过种植多种不同类型的植物可以减少病害传播和扩散的可能性。

植物间的多样性可以降低病害在整个园区的传播速度。

2. 早期检测:定期检查植物的叶片、茎和果实,及时发现病害问题,有利于采取及时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3.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寄生虫、病原微生物等生物因素,控制害虫和病害的发生和扩散。

4.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有助于减少病害的发生。

5. 灌溉管理:合理的灌溉管理可以减少植物受到病害的影响。

避免过度灌溉,以免造成植物根部受湿,易导致真菌和细菌病害。

6.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强的优良品种种植,可以降低植物受病害影响的可能性。

7. 清洁园区:保持植物园区的清洁卫生,及时清除落叶、病残茎叶和果实,减少病原菌的滋生环境。

8. 防治土壤传播病害:采取轮作、覆膜等方法,减少土壤中病害的传播和扩散。

9. 合理密植:适当的栽植密度有助于提高植物群体的通风透光性,减少湿度,有利于减少病害的发生。

10. 用药防治:采用生物农药、有机农药和化学农药等手段,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11. 清洁工具:使用清洁卫生的园艺工具,减少病原菌通过园艺工具传播的可能性。

12. 及时病害处理:对已受到病害侵袭的植物,及时进行隔离、治疗或移除,减少病害的传播。

13. 营养管理:合理控制植物的营养供给,增强植物的自身抵抗能力,减少受病原菌侵害的可能性。

14. 防治茎瘤、溃疡病:采用无菌剪刀定期修剪植物的茎、叶,保持植物表面干燥整洁,减少细菌侵袭的机会。

15. 防治叶霉、白粉病:定期除去受感染的叶片,以防病害扩散,同时保持通风良好,减少叶片潮湿。

16. 防治根腐病:加强土壤培肥,避免土壤过湿,保持良好的通风和排水,以减少根腐病的发生。

17. 防治炭疽病:使用抗炭疽病品种,避免灌溉过量,保持通风透光,及时清除受病害的植物部分。

18. 防治霜霉病:喷洒防霜霉病的药剂,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避免植物过分密集,有利于预防霜霉病。

植物病害防治的方法

植物病害防治的方法

植物病害防治的方法
植物病害防治的方法有多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
1. 良好的栽培管理:选择适合的土壤和环境条件,合理施肥和浇水,及时修剪和清理植物,保持植物的健康状态。

2.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具有抗病性的植物品种,可以减少植物感染病害的可能性。

3. 病害预防:定期巡查植物,及时发现和清除受感染的植物部分,防止病害传播。

另外,避免使用潜伏病害的种子和苗木,以减少病害的入侵。

4. 生物防治:利用对抗病原体的有益微生物、昆虫和动物等天敌来控制植物病害。

例如,使用益生菌或有益昆虫来防治病原菌或害虫。

5. 化学防治:使用化学药剂来控制病害。

这包括农药、杀菌剂等。

但要注意选择安全有效的药剂,并按照正确的剂量和使用方法进行施用。

6. 防治措施整合: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来预防和控制植物病害,提高防治效果。

例如,结合种植抗病品种、栽培管理、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法,以实现全面的病害防治。

总而言之,植物病害防治需要综合运用不同的方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措施,并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理措施,以减少病害对植物的危害。

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设计

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设计

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简介农业植物病理学是农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针对植物病害的形成机理、预防和治疗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本课程设计主要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植物病害的重要性和形成原因,以及常见的病害类型和预防、控制方法等。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1.掌握基本的植物病害形成原理和病原体分类;2.熟悉植物病害的症状和常见类型;3.掌握植物病害的诊断和治疗基本原则;4.熟悉植物病害的防治和管理方法。

三、课程内容1. 植物病害形成原理和病原体分类•植物病害形成原理•真菌、细菌、病毒等常见病原体的分类•病原体的组成与结构2. 植物病害的症状和常见类型•植物病害的主要症状•常见的植物病害类型及其特点•病因和病害的关系3. 植物病害的诊断和治疗基本原则•病害的诊断方法和步骤•病害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常用药物的应用及注意事项4. 植物病害的防治和管理方法•预防措施和防治措施;•生物防治和非化学控制方法;•农业生态系统防治方法。

四、课程实践本课程通过实验、调查、文献查阅等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植物病害的实验诊断;•病原菌的分离与培养;•植物病害的野外调查和样本分析;•组织病理、气孔导度和叶绿素含量分析。

五、评分标准考核方式为平时分和期末考试。

平时分(60%):•作业(30%):每次课后作业按时完成;•课堂表现(30%):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

期末考试(40%):考试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等,考察学生对于植物病害的相关知识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参考资料•《植物病理学》王顺昌著,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现代植物病理学》杨燕民、史正华著,中国农业出版社•《植物病理学原理及其应用》彭青龙、刘雪兰著,中国农业出版社•《植物病害综合治理技术》王培立著,化学工业出版社以上参考资料供参考,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

(整理)作物保护——病害图片.

(整理)作物保护——病害图片.

病理学作业农学11-1 颜寿201161021、玉米锈病病原:玉米柄锈,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症状:主要侵染叶片,严重时也可侵染果穗、苞叶乃至雄花。

初期仅在叶片两面散生浅黄色长形至卵形褐色小脓疤,后小疱破裂,散出铁锈色粉状物,即病菌夏孢子;后期病斑上生出黑色近圆形或长圆形突起,开裂后露出黑褐色冬抱子。

2、小麦白粉病病原: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小麦专化型,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症状:初发病时,叶面出现1~2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

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3、烟草花叶病病原:烟草普通花叶病毒,简称TMV,属病毒。

病状:烟草植株染病后,幼嫩叶片侧脉及支脉组织呈半透明状,即明脉。

叶脉两侧叶肉组织渐呈淡绿色。

病毒在叶片组织内大量增殖,使部分叶肉细胞增大或增多,出现叶片薄厚不匀,颜色黄绿相间,呈花叶状。

后花叶斑驳程度加大,并现大面积深褐色坏死斑,中下部老叶尤甚,发病重的叶片皱缩、畸形、扭曲。

早期发病的植株节间缩短,严重矮化,生长缓慢,不能正常开花结实。

并易脱落。

能发育的荫果小而皱缩,种子量少且小,多不能发芽。

4、玉米茎腐病病原:菊欧文氏菌玉米致病变种,属细菌。

症状:主要危害中部叶茎和叶鞘,玉米10片叶时,叶梢上出现水渍状腐烂,病组织开始软化,散发出臭味。

叶鞘上病斑呈不规则形,边缘浅红褐色,病健组织交界处水渍状尤为明显。

湿度大时,病斑向上下迅速扩展,严重时植株常在发病后3-4天后病部以上倒折,溢出黄褐色腐臭菌液。

病菌存于土壤中病残体上,自植株的气孔或伤口侵入。

高温高湿,害虫为害造成伤口时发病严重。

5、白菜霜霉病:病原:真菌中的霜霉菌引起的植物病害。

症状:主要在叶片正面形成黄色、多角形病斑,在病斑的背面产生白色霉层,为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发展迅速时在短期内使叶片枯干以致植株枯死。

6、白菜根肿病:病原物:鞭毛菌亚门中的芸苔根肿菌,症状:病害发生在根部,苗期即可受害,严重时小苗枯死。

农学考研315真题答案

农学考研315真题答案

农学考研315真题答案农学考研315真题答案的详细解析如下:一、选择题1.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A. 促进细胞分裂- B. 调节细胞伸长- C. 促进细胞分化- D. 以上都是答案:D2. 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包括哪些?- A. 有机质- B. 矿物质- C. 水分- D. 微生物答案:A3. 以下哪种病害属于真菌性病害?- A. 锈病- B. 霜霉病- C. 细菌性软腐病- D. 病毒病答案:A4. 作物遗传育种中,杂交育种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A. 基因重组- B. 基因突变- C. 染色体变异- D. 基因工程答案:A5. 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作用是什么?- A. 提高产量- B. 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 C. 减少病虫害- D. 以上都是答案:B二、简答题1. 简述植物病害的防治方法。

- 植物病害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

农业防治通过轮作、深翻、合理施肥等措施减少病害发生;化学防治使用农药进行病害控制;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或生物制剂控制病害;物理防治则通过热处理、紫外线照射等方法消灭病原体。

2. 阐述作物遗传改良的步骤。

- 作物遗传改良通常包括选择目标性状、亲本选择、杂交、后代筛选、性状评估、稳定遗传等步骤。

首先确定改良的目标性状,然后选择具有这些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产生后代后进行筛选,淘汰不符合目标性状的个体,并对符合性状的个体进行性状评估,最后通过多代自交或回交,使其性状稳定遗传。

三、论述题1. 论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及其实现途径。

-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损害后代利益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对农产品的需求。

其重要性在于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实现途径包括:优化农业结构,发展循环农业;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土壤保护,实施合理施肥;推广生物技术,提高作物抗病虫害能力;加强农业教育,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科技应用能力。

植物保护专业课程

植物保护专业课程

植物保护专业课程植物保护专业课程是农学类专业中的重要课程之一。

它主要涉及植物病害、虫害和杂草的防治方法,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植物保护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一、课程简介植物保护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植物病害学:介绍植物病原微生物及其致病机理,研究植物病害的发生规律、防治方法和病害诊断技术。

2. 植物虫害学:学习植物害虫的分类、生活习性和防治技术,了解植物与害虫之间的相互作用。

3. 杂草学:探讨杂草的分类、生态特性和防治方法,培养学生对杂草的识别和管理能力。

4. 农药学:介绍农药的种类、用途和安全使用,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农药的意识和技能。

5. 植物保护技术:学习植物保护领域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如生物防治、基因编辑等,掌握植物保护的前沿知识。

二、课程重要性植物保护专业课程对农业生产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它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植物病害、虫害和杂草对农作物的危害程度,提供相应的防治措施,有效地保护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植物保护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通过学习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学生可以学会观察植物的病症、虫害和杂草的特征,分析它们的致病原因和传播途径。

课程还能提高学生的技术操作能力。

学生需要学会使用各种工具和仪器,如显微镜、病原菌培养基等,进行植物病虫害的诊断和研究工作。

植物保护课程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需要学习相关的农业政策、法规和环保知识,了解农药使用的安全性和环境保护要求,提高自己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

三、课程实践植物保护专业课程强调实践教学。

学生需要参与实验课程和田间实习,进行植物病害、虫害和杂草的诊断和防治实践。

实验课程包括植物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分离和鉴定,农药的配制和施药,害虫的采集和鉴定,以及杂草的采集和识别等内容。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植物保护的理论知识,掌握实践技能。

田间实习是植物保护专业课程的重要环节。

学生需要到农田中进行植物病虫害的调查和防治工作,学习实际操作技巧,了解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

苹果病虫害防治技术 农学毕业论文

苹果病虫害防治技术  农学毕业论文

苹果病虫害防治技术农学毕业论文为防治苹果病虫害,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技术方案。

本文就苹果病虫害的发生特点、防治技术以及实际应用情况进行探讨。

一、苹果病虫害的发生特点1、病害(1)炭疽病:主要发生在果实和叶片上,形成黑色坏疽斑。

此病多在潮湿天气出现,生长芽鳞片中的菌丝是此病的主要初侵地。

(2)褐腐病:多在花期发病,遇凉湿天气病害严重。

发病部位为花、叶和果实,发褐色溃疡,时间久了还会有软腐现象。

(3)风斑病:主要损害果实和叶片,表现为圆形黄褐色病斑,中央为黑色小颗粒,病斑周围常有红边。

2、虫害(1)苹果切叶蛾:危害最大。

本虫成蛾期主要在花后至小果期间,危害果实;幼虫期在叶片上吃嫩叶,影响光合作用,产生缺陷果。

(2)青盾蚜:为苹果长势不良、产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它主要吸取苹果的枝条上的一年生嫩枝汁液,同时释放毒素,危害极大。

二、苹果病虫害的防治技术1、病害防治技术(1)种植适宜品种。

科学选种,注重抗病、适应性强的优良品种。

(2)保持农田生态平衡。

加强土壤管理,提高土壤肥力,保持富有机质的土壤。

加强地面和林下草本植物的有机盖料管理,有益于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和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繁殖。

(3)加强病害监测。

及时进行田间巡查,发现异常病源迅速采取措施制止其扩散。

(4)农药防治。

农药可分为有机磷、氯有机、三唑磺、酞菁类和生物制剂等。

农药使用前要认真阅读说明书,保障生产安全和效果的最大化。

2、虫害防治技术(1)推行综合管理。

推广综合治理,根据不同虫害采用相应的防治方法,提高防治效果。

(2)化学防治。

根据虫害发生时期,选用不同的农药进行防治。

(3)生物防治。

如使用肥料、菌剂等生物制剂,促进苹果树健康生长,增强其免疫力。

三、实际应用情况1、病害防治首先要了解农户的观念,以充分说明病虫害的危害情况,引导农户提高监测和预防能力。

同时,加强病虫害防治的技术服务,打造高品质、高效益的农业生态系统,进一步创造产业价值。

2、虫害防治利用物理光良法防治,利用黄色粘板等器具,诱杀虫害,缓解了当地的虫害压力。

我国主要病害研究进展与病害防治中的问题

我国主要病害研究进展与病害防治中的问题

我国主要病害研究进展与病害防治中的问题1. 本文概述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作物病害问题日益凸显,对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构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控制病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科研人员在病害研究领域做出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旨在综述我国主要病害的研究现状,分析当前病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本文将回顾近年来我国在病害生物学、病理生理学、病害流行学以及病害综合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特别是对一些重要作物病害,如稻瘟病、小麦赤霉病、玉米大斑病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它们的发病机制和传播途径,为病害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文将分析当前病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包括防治技术单防治成本高、环境污染严重以及抗药性问题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防治效果,也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将提出一系列综合防治策略,如推广生物防治技术、优化化学防治方案、加强病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等,旨在实现病害防治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农业的绿色发展和现代化提供支持。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我国农业病害防治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2. 我国主要病害的研究进展近年来,我国在主要病害的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这些进展不仅体现在对病害成因机制的深入理解,还包括了病害预防和控制技术的创新。

科学家们通过对多种病害的系统研究,揭示了其复杂的生物学和生态学机制。

例如,对于水稻稻瘟病,研究人员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识别了多个与病害抗性相关的基因,并对其功能进行了深入研究。

这些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病害发生机制的认识,也为培育抗病品种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病害预防方面,我国科研人员积极推广综合病害管理(IPM)理念,通过农业生态工程、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有效降低了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例如,通过种植结构调整、抗病害品种的选育和轮作制度的实施,减少了某些作物病害的发生频率。

农学常用知识点总结

农学常用知识点总结

农学常用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植物栽培1. 土壤理论知识农学中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

土壤的主要组成部分有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以及微生物等。

不同土壤的性质对植物生长有着不同的影响。

常见的土壤包括砂壤土、壤土、粘壤土等。

了解不同土壤的性质,有助于选择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类型。

2. 植物生长条件植物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光照、水分和养分。

适宜的温度是植物正常生长的基础,不同植物对温度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光照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水分是植物生长不可或缺的要素,而养分则是植物正常生长所需要的物质。

3. 植物病虫害防治农业生产中,植物病虫害是常见的问题。

了解不同病虫害的特点,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对于减少损失、提高产量至关重要。

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包括化学农药防治、生物防治以及机械防治等。

4. 植物育种植物育种是指通过人工选择和改良,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主要目的是提高植物的产量、抗病性、适应性等。

植物育种的方法包括选择育种、杂交育种、突变育种等。

第二部分:动物饲养1. 常见家畜常见的家畜包括牛、羊、猪、鸡、鸭等。

了解不同家畜的生长发育规律、饲养管理要点对于提高养殖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2. 动物饲料动物饲料是动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来源,合理的饲料配方能提高养殖效益。

了解不同动物饲料的种类、营养成分和使用方法对于动物饲养管理至关重要。

3. 动物疾病防治动物疾病是养殖业的常见问题,了解不同动物的常见疾病、防治方法对于提高养殖业的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疫苗接种、消毒、隔离等是预防动物疾病的常见方法。

第三部分:农田经营管理1. 农业生产管理合理的农业生产管理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包括种植密度、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采收等。

2. 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能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

常见的农业机械有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等。

3. 农产品贮藏加工农产品贮藏加工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能延长农产品的保存期限,提高附加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田间鉴定能在植物群体和个体两个层次认识抗病 性,可以通过病害发生的系统调查,揭示植株各 发育阶段的抗病性变化,能较全面地反映出抗病 性的类型和水平。但是,田间鉴定周期长,受生 长季节限制。在田间不能接种危险性新病原或新 小种,通常也难以分别鉴定对多个病害或多个小 种的抗病性。
2、室内鉴定

农业防治或栽培管理

农业防治又称环境管理或栽培防治 其目的 是在全面分析寄主植物、病原物和环境因 素三者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农业 调控措施,压低病原物数量.提高植物抗 病性,创造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而不利于 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

农业防治措施在病害防治过程中的地位: 大都是农田管理的基本措施,可与常规栽 培管理结合进行,不需要特殊设施。但是, 农业防治方法往往有地域局限性.单独使 用有时收效较慢,效果较低。



植物抗病性鉴定的方法很多。这些方法按 鉴定的场所区分有田间鉴定法和室内鉴定 法; 按植物材料的生育阶段或状态区分有成株 期鉴定法、苗期鉴定法和离体鉴定法; 按评价抗病性的指标区分有直接鉴定法和 间接鉴定法。
1、田间鉴定



田间鉴定在田间自然条件下进行,是最基本的抗病 性鉴定方法,通常在特设的抗病性签定圃,即病圃 (disease nursery)中实施。依初浸染菌源不同,病 圃有天然病圃与人工病圃两种类型。 自然接种法:天然病圃依靠自然菌源造成病害流行, 应设在病害常发区和老病区,并采用调节播期、加 强水肥管理等措施促进发病。 人工接种法:人工病圃需接种病原物,造成人为的 病害流行,因此多设在不受或少自然菌源干扰的地 区。
三、保持田园卫生


清除田间的病株残体,生长期拔除病株与铲除发病中心,施用净 肥以及清洗消毒农机具、工具、架材、农膜、仓库等。这些措施 都可以显著减少病原物接种体数量。彻底清除田间病株残体,集 中深埋或烧毁,能有效地减少越冬或越夏菌源数量。 拔除田间病株,摘除病叶和消灭发病中心,能阻止或延缓病害流 行。早期彻底拔除病株是防治玉米和高粱丝黑穗病、谷子白发病 等许多病害的有效措施。对于以当地菌源为主的气传病害,例如 马铃薯晚疫病、黄瓜疫病、番茄溃疡病、麦类条锈病等,人工铲 除或喷药封锁。小麦全蚀病、棉花黄萎病等土传病害,在零星发 病阶段,也应挖除病株,病穴用药剂消毒,以防止病害扩展蔓延。 摘除病株底部老叶,已用于防治油菜和蔬菜菌核病。


农作物品种的抗病性是由其抗病基因所决定 的,但抗病基因的作用只有当寄主植物与病 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作用,发生病害 后,通过调查发病程度才能被人们所认识。 抗病性鉴定实际上是用一定的病原物,在适 宜的发病条件下,通过比较供测品种与已知 抗病性品种的发病程度来评定供测品种的抗 病性。
植物抗病性鉴定的方法
植物病害防治
植物抗病品种的利用


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植物病害最经济、最 有效的途径。 抗病品种的防病效能很高,一旦推广使用 了抗病品种,就可以代替或减少杀菌剂的 使用,大量节省田间防治费用。因此,使 用抗病品种不仅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 可以避免或减轻因使用农药而造成的残毒 和环境污染问题。



利用病害发展速度较慢的品种
马铃薯晚疫病,玉米锈病、玉米丝黑穗病、
烟草和花生青枯病有成功的报道。
3、使用耐病品种

对于找不到抗病品种的,可以利用耐病品 种。
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存在的问题



结合育种工作进行遗传研究不够致使作物品种和 病原物的遗传基础不清楚,进行抗品种选育有较 大的盲目性 对作物所要培育的性状不够全面,往往只考虑丰 产性而对抗病性考虑不够,或对品质考虑不够 在抗病性方面往往只抗一种病害 ,不能兼抗几种 病害,并且抗性常不稳定 培育出好品种后要搞好良种繁育,避免品种多、 乱、杂 推广抗病品种时要考虑好品种合理布局,避免品 种单一化
一 、使用无病繁殖材料


生产和使用无病种子、苗木、种薯以及 其它繁殖材料,可以有效地防止病害传 播和压低初侵染接种体数量。 为确保无病种苗生产,必须建立无病种 子繁育制度和无病毒母本树制度。


种子生产基地需设在无病或轻病地区、并采取严格的防 病和检验措施。以马铃薯无病毒种薯生产为例,原种场 应设置在传毒蚜虫少的高海拔或高纬度地区,生长期需 经常喷药治虫防病,及时拔除病株、杂株和劣株。原种 薯供种子田繁殖用。种子田应与生产田隔离,以减少传 毒蚜虫。种子田生产的种薯供大田生产用, 商品种子应实行种子健康检验,确保种子健康水平。带 病种子需行种子处理。通常用机械筛选、风选或用盐水、 泥水漂选等方法汰除种子间混杂的菌核、菌瘿、粒线虫 虫瘿、病植物残体以及病秕籽粒。对于表面和内部带菌 的种子则需实行热力消毒或杀菌剂处理。



使用无菌肥料,禁止使用植物病残体沤肥、堆肥, 有机肥应在充分腐熟后才能使用。 消灭传毒昆虫介体和转主寄主。多种植物病毒及其 传毒昆虫介体在野生寄主上越冬或越夏,铲除田间 杂草可减少毒源。有些锈菌的转主寄主在病害循环 中起重要作用,也应当清除。 深耕深翻可将土壤表层的病原物休眠体和带菌植物 残屑掩埋到土层深处,是重要的田园卫生措施。水 稻栽秧前,捞除漂浮在水面上的菌核,对减轻纹枯 病的发生也有一定的作用。
3、离体鉴定

离体鉴定是用植物离体器官、组织或细胞作材料, 接种病原物或用毒素处理来鉴定抗病性,因而只 适用于鉴定能在器官、组织和细胞水平表达的抗 病性。

离体叶片、枝条、茎、穗等是最重要的离体材料。离体材 料需用水或培养液培养,并补充植物激素,以保持其正常 的生理状态和抗病能力。通常植物离体材料对多种病原菌 毒素的抵抗能力能代表植株抗病性,因而可利用毒素处理 代替病原菌接种。例如,玉米小斑病菌的T毒素已被用于 处理玉米离体叶段,比较叶段上水浸进出现的速度和大小, 判定其抗病性水平。另外,T毒索还用于处理离体根冠细 胞,抗病品种的细胞存活率较高。毒素和病原菌培养滤液 还用于处理植物原生质体或组培愈伤组织,筛选杭病变异 体。



灌水不当,田间湿度过高,往往是多种病害发生的重要诱因。 在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灌溉不当的田块,田间湿度高,结露 时间长,有利于病原真菌、细菌的繁殖和侵染,多种根病、叶病 和穗部病害严重发生。因而,水田应浅水灌溉,结合排水烤田。 旱地应作好排水防渍.排灌结合,避免大水漫灌,提倡滴灌、喷 灌和脉冲灌溉。防治瓜类和蔬菜疫病等对湿度敏感的病害,还随 高畦栽培,保持畦而干燥。 水肥管理需要结合进行。在整个作物生育期全面发挥水肥的调控 作用。水稻栽培管理过程中的“三黄三黑”控制技术,就是通过 合理灌水施肥,使之“清、秀、老、健”,达到控制病害、提高 产量的目的。
4、间接鉴定


间接鉴定是以一些生理的、生物化学的、形 态的或血清学的性状为指标来间接地测定抗 病性水平,这些性状可能与病原物侵染和抗 病性表达有一定的关系,也可能没有病理学 意义,而仅仅与抗病性水平之间有显著的相 关性。 间接鉴定是一种辅助鉴定方法,不能完全取 代各种直接鉴定方法。

以述鉴定方法中,田间鉴定是最重要的鉴定方法, 是评价其他方法鉴定结果的主要依据。为迅速、 准确、全面地评价抗病性,应提倡田间鉴定与室 内鉴定相结合,自然发病鉴定与人工接种鉴定相 结合,根据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发挥各种鉴 定方法的优点。



各地作物种类和自然条件不同,种植形式和耕作 方式也非常复杂,诸如轮作、间作、套种、土地 休闲和少耕免耕等具体措施对病害的发生有影响。 例如,在北方冬麦区实行小麦行间套种玉米、棉 花后,土地不翻耕,杂草丛生,有利干传毒昆虫 灰飞虱繁殖滋生、小麦丛矮病逐年加重。 辣椒间作玉米,在高温季节玉米为辣椒遮光降温, 减少了病害发生。
四、加强栽培管理

改进栽培技术、合理调节环境因素、改善立地条件、调整 播期、优化水肥管理等都是重要的农业防治措施。 播种期、播种深度和种植密度不适宜都可能诱发病害。水 稻过早播种,容易引起烂秧;棉花过早播种,出苗缓慢, 不仅根病严重,而且出苗后可能遭遇寒流降温,黑斑病发 生导致大量死苗。在小麦秆黑粉病和腥黑穗病流行地区, 冬小麦播种过晚或过深,出苗时间长,病菌侵染增多。田 间过度密植,通风透光差,湿度高,有利于叶病和茎基部 病害发生。而且密植田块易发生脱肥和例伏而加重病情。 为了减轻病害发生,提倡合理调节播种期和播种深度。合 理密植。
一、选育抗病品种
1、选育抗病品种的复杂性

病原物方面的问题; 育种方面的问题; 土传病害; 病原物致病性专化, 寄主范围狭窄的病害; 全株性病害。
2、适宜抗病育种的病害:

二、选育抗病品种的方法

引种; 系统选育; 杂交育种; 辐射育种; 基因工程。
三、植物抗病性鉴定

热力治疗和茎尖培养己用于生产无病毒种 薯和果树无病毒苗木。马铃薯茎尖生长点 部位不带有病毒,可在无菌条件下切取茎 尖0.2~0.4mm进行组织培养,得到无病毒 试管苗,再扦插扩繁,收获无病毒微型薯 用于生产。
二、建立合理的种植制度



合理的种植制度有多方面的防病作用,它既可能调节农田 生态环境,改善土壤肥力和物理性质,从而有利于作物生 长发育和有益微生物繁衍,又可能减少病原物存活,中断 病害循环。 轮作是一项古老的防病措施。实行合理的轮作制度,病原 物因缺乏寄主而迅速消亡,适于防治土壤传播的病害。 防治小麦全蚀病,可用非寄主植物轮作2~3年。用葫芦科 以外的作物轮作3年能有效地防治瓜类镰刀菌枯萎病和炭 疽病。 防治茄子黄萎病和十字花科蔬菜菌核病需行5~6年轮作, 但改种水稻后只需1年。

水肥管理与病害消长关系密切,必须提倡合理 施肥和灌水。

合理施肥就要因地制宜地科学确定肥料的种类、 数量、施肥方法和时期。
在肥料种类方面,应注意氮、磷、钾配合使 用.平衡施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