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肽类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抗肿瘤多肽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肿瘤多肽药物的研究进展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年第18卷第62期 61·综述·0 引言多肽与蛋白质类药物具备活性较高、药物疗效稳定、毒副作用较小、用量较少等特征,对于肿瘤、自身免疫性病症、记忆力减退、精神性失常、高血压与某些心血管、代谢性病症具备明显的临床治疗效果,具备较为广泛的应用前景。

近年来,肿瘤化疗技术得到不断进步,肿瘤患者生存的时间显著性延长,尤其针对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疾病患者治疗,能够缺德明显的治疗效果[1]。

药学人员与肿瘤学人员能够深刻的认识提高肿瘤治疗的效果,能够由肿瘤发生的发展机制获得新突破性进展效果。

并且分子肿瘤学、分子药理学发展能够让肿瘤本质进行阐述,大规模的快速进行筛选、组合化学以及基因工程等先进技术,能够加速药物开发的进程。

抗肿瘤药物由传统细胞毒性药物,往针对性机制多环节作用新型的抗肿瘤药物进行发展,国内外所着重关注抗肿瘤作用新的靶点和相应新型抗肿瘤药物、手段为:通过细胞信号转导分子作为靶点,主要是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转移酶抑制剂以及细胞周期调控剂等。

减少癌细胞的脱落、黏附、基底膜的降解、抗转移药物等。

促使恶性细胞往成熟分化。

增强放疗与化疗的治疗效果。

提高或者调解机体免疫功能,以及生物反应调节剂。

1 抗肿瘤多肽药物特征与优势多肽属于氨基酸通过肽链连接在一起而形成化合物,属于蛋白质水解中间的产物,常会通过10至100各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形成。

并且广泛的存在生物体当中,也是组成蛋白质结构的片段,属于蛋白质发挥作用活性集团,也是机体进行代谢与调控的重要物质。

多肽分子的结构相对简单、种类繁多、容易得到改进,性质也相对稳定,属于纳米器件理想构造的单元。

经过分子内部或分子间的非共价键组成多肽奈米管。

多肽分子是药物与基因载体的材料,由于特殊结构、生物相容性与靶向穿透性,得到关注。

多肽属于抗肿瘤药物的载体,转运的效率相对较高,且毒性较低,对所载物质大小没有显著限制,不会引发炎症性反应,也能够有效的控制进入细胞物质量特征,所以药物在转运的领域当中能够得到广泛应用。

抗肿瘤多肽药物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药学研究

抗肿瘤多肽药物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药学研究

抗肿瘤多肽药物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王淑静ꎬ刘欢ꎬ赵建凯ꎬ任爽ꎬ孙薇薇ꎬ张文君ꎬ张家宁ꎬ张寒(哈尔滨商业大学药学院ꎬ黑龙江哈尔滨150076)摘要:肿瘤是世界医学的难题ꎬ寻找高效㊁低毒㊁易得的抗肿瘤药物迫在眉睫ꎮ在众多种类的抗肿瘤药物中ꎬ小分子多肽类药物以其分子量小㊁靶向性强㊁活性高㊁毒性弱㊁易于穿膜吸收等特点在抗肿瘤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中得到广泛关注ꎮ小分子多肽具有抗肿瘤机制的多样性和合成的准确性及便利性ꎬ其不同功能片段可被融合使用ꎬ以增强其作用的靶向性㊁高效性ꎮ本文从多肽药物的不同抗肿瘤机制入手ꎬ分别对促凋亡多肽㊁免疫疗法多肽以及融合多肽抗肿瘤作用机制和活性研究做了简要概述ꎬ为多肽靶向㊁高效抗肿瘤研究提供新的思路ꎮ关键词:抗肿瘤ꎻ细胞凋亡ꎻ融合多肽ꎻ免疫治疗中图分类号:R979.1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2095-5375(2016)12-0717-004doi:10.13506/j.cnki.jpr.2016.12.010Researchprogressandmechanismofanti-tumorpeptidesdrugsWANGShujingꎬLIUHuanꎬZHAOJiankaiꎬRENShuangꎬSUNWeiweiꎬZHANGWenjunꎬZHANGJianingꎬZHANGHan(SchoolofPharmacyꎬHarbinUniversityofCommerceꎬHarbin150076ꎬChina)Abstract:Cancerisakindofmalignantdiseasewhichisadifficultproblemintheworld.Atpresentꎬmanyclinicaltherapyanddrugsareunabletoavoidthedrawbackssuchaspoortargetingꎬstrongsideeffectsanddrugresistance.Itisim ̄portanttolookforanti-tumordrugswhicharehigheffectiveꎬlowtoxicandeasilyavailable.Peptidesstandoutbecauseoftheirfeaturesinmanykindsofanti-tumordrugsꎬthatdependsontheirsmallmolecularweightꎬstrongtargetingꎬhighactivi ̄tyꎬlowtoxicityꎬeasytowearmembraneandsoon.Peptideshavegetextensiveattentionintheanti-tumorexperimentalstudyandclinicalapplication.Thispaperclassifiedanti-tumorpeptidesaccordingtothemechanismandsourcesꎬrespectivelyin ̄troducedapoptosis-promotingpeptidesꎬimmunotherapiedpeptidesꎬfusionalpeptidesandotherpeptidesꎬinthehopeofpro ̄vidingreferenceforscreeningꎬclassifyingandstudyinganti-tumorpeptide.Keywords:Anti-tumorꎻCellapoptosisꎻFusionpeptidesꎻImmunotherapy㊀㊀肿瘤是一种恶性疾病ꎬ是世界医学的难题ꎮ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疗法及药物均难以避免靶向性弱㊁副作用强㊁耐药性频发等弊端ꎬ寻找高效㊁低毒㊁易得的抗肿瘤药物迫在眉睫ꎮ根据2015年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收集的恶性肿瘤登记资料显示ꎬ近几年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与死亡率居高不下[1]ꎬ寻找安全㊁有效的抗肿瘤药物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ꎮ多肽类药物凭借其靶向性㊁安全性㊁特异性ꎬ使其在抗肿瘤药物的研制中受到关注ꎬ不同的多肽药物具有多种不同的作用机制ꎬ其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㊁促进肿瘤细胞凋亡达到直接抗肿瘤作用ꎬ也可以通过增强和激发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应答㊁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达到间接的抗肿瘤作用ꎬ而且其作用机制的多样性和特异性ꎬ也可以实现多肽改造和融合ꎬ实现多肽的高效㊁靶向㊁特异的抗肿瘤作用ꎮ1㊀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抗肿瘤多肽肿瘤的发生不但与细胞的异常增殖和分化有关ꎬ也与细胞的凋亡异常有关ꎮ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是目前药物最重要及最普遍的抗肿瘤机制之一[2]ꎮ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而实现抗肿瘤作用的多肽来源多种多样ꎬ最常见的有从动植物㊁微生物中提取的多肽㊁生物及化学合成方法得到的多肽[3]ꎮ1.1㊀提取分离获得的促凋亡抗肿瘤多肽㊀海洋生物是抗肿瘤多肽的重要来源ꎬ目前已分离出300多种环肽类化合物[4]ꎮ膜海鞘素类环状缩肽是从加勒比海的被囊动物Tri ̄didemnumsolchrm中分离出来一组多肽化合物ꎬ经研究证实其具有细胞毒活性ꎬ尤其是膜海鞘素B(didemninB)的体内㊀基金项目: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No.YJSCX2015-394HSD)ꎻ哈尔滨市科技创新人才研究专项基金资助(No.2016RQQXJ095)㊀作者简介:王淑静ꎬ女ꎬ教授ꎬ硕士生导师ꎬ研究方向:肿瘤药理ꎬE-mail:misswsj@163.com筛选结果证明其具有强烈的抗B16黑色素瘤和抗P388白血病活性ꎬ浓度ȡ100nmol L-1时可诱导HL-60肿瘤细胞的迅速凋亡ꎬ并可促进许多转化细胞的凋亡ꎬ是首个进入美国临床研究的海洋天然产物ꎬ临床试验结果表明didemninB对非霍奇金淋巴瘤具有抑制作用[5]ꎮAplidine是didemninB的类似物ꎬ结构的简单改变使这种环缩肽的心脏毒性和神经毒性降低ꎬ诱导凋亡的活性却增强ꎬ成为研究新宠[6]ꎮ1.2㊀生物及化学合成的促凋亡抗肿瘤多肽㊀近年来发现很多机体自身存在的蛋白具有抗肿瘤作用ꎬ可采用生物或化学合成方法得到机制清楚㊁靶向性强的抗肿瘤多肽类药物[7]ꎮIAP是肿瘤细胞中凋亡抑制蛋白ꎬ通过与Caspase3㊁Caspase7㊁Caspase9结合来抑制细胞凋亡ꎮ线粒体来源的半胱氨酸水解酶激活剂/低等电点IAP结合蛋白(Smac/DIABLO)ꎬ是一种线粒体促凋亡蛋白ꎬ能够竞争性抑制IAPsꎬ诱导肿瘤细胞走向凋亡[8]ꎮSamc/DIABLO在体细胞中普遍表达ꎬ但在肿瘤细胞中表达却显著降低ꎬGuo等[9]通过合成具有AVPI(Ala-Val-Pro-Ile)结构的多肽即smac类似物ꎬ体外实验发现smac短肽能够穿透细胞膜ꎬ从而发挥对肿瘤的促进凋亡作用ꎮ另一个备受关注的促凋亡蛋白是Bcl-2家族ꎬ其促凋亡分子存在BH1㊁BH2㊁BH3㊁BH4结构域ꎬ从促凋亡蛋白中提取的BH3多肽前景被一度看好ꎬ但由于其易被酶降解且难以跨膜等弊端ꎬ促使固相肽合成方法得到的BH3应用更为广泛ꎬ人工合成的BH3构象稳定ꎬ能抵御酶的降解ꎬ还能与靶蛋白特异结合从而发挥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10]ꎮ2㊀具有免疫治疗的抗肿瘤多肽肿瘤的发生是由于体细胞突变引起的ꎬ突变的肿瘤在机体被识别为外来物质ꎮ由于肿瘤诱导的机体免疫力低下ꎬ肿瘤能够逃避机体免疫反应[11]ꎮ肿瘤的免疫治疗是运用免疫学原理及方法ꎬ增强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ꎬ提高对效应细胞杀伤的敏感性ꎬ增强和激发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ꎬ协同免疫系统抑制或杀伤肿瘤的一种新的抗肿瘤方法[12]ꎮ为了开发出个体化的癌症疗法ꎬ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致力于调查个体对癌症产生的免疫反应ꎬ以寻找为患者量身定制的治疗途径[13]ꎮ2.1㊀靶向免疫细胞的多肽㊀免疫治疗首先要解除肿瘤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ꎬ恢复机体正常免疫应答ꎮ检查点阻断(checkpointblockade)是一种利用免疫反应来治疗肿瘤的强大新策略[14]ꎮ在许多个体中ꎬ免疫抑制受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调节ꎬ这是两个在T细胞表面表达的免疫负调节受体ꎬ肿瘤细胞表面存在某种抗原ꎬ为特异性结合这两种免疫因子的配体ꎬ结合后抑制了机体的免疫应答ꎬ从而逃脱了免疫反应[15]ꎮ研究者通过靶向CTLA-4/PD-1的单克隆抗体治疗(检查点阻断)ꎬ阻断PD-1/PD-L1的结合ꎬ发现可以通过抗PD-1㊁抗CTLA-4的治疗而重新激活T细胞ꎬ从而解除肿瘤对免疫系统的抑制[16]ꎮ2.2㊀提高免疫原性多肽㊀免疫治疗的第二个重点是提高肿瘤的免疫原性ꎬ增强免疫系统对其的识别ꎮ研究发现ꎬ肿瘤中并不是所有突变基因都能导致其抗原性ꎬ因此提取并筛选突变抗原成为研究者们的首要工作[17]ꎮ由于人类肿瘤蕴含了大量体细胞突变ꎬ如果一种多肽存在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基因Ⅰ(MHCⅠ)突变ꎬ就会被当做外来抗原而产生免疫反应ꎮ最近研究表明ꎬ突变肽可以成为T细胞表位ꎬ然而这种突变被描述的非常少ꎬ因为突变表位的筛选非常困难ꎬ需要识别抗原库并进行外显子测序[18]ꎮMahesh等[19]将全外显子组序列分析技术与质谱技术联合使用ꎬ来识别两种广泛应用的小鼠肿瘤模型中的抗原决定簇ꎮ首先利用免疫沉淀反应将小鼠结肠癌细胞(MC-38)和小鼠前列腺癌(TRAMP-C1)肿瘤细胞具有抗原性的多肽分离并提取ꎬ然后测量其RNA序列ꎬ经比较分析ꎬMC-38中筛选出外显子突变的多肽28439种ꎬ进一步分析其编码突变ꎬ预测出1290种与MHCⅠ相关的突变肽ꎬ接着用MS鉴定ꎬ有7种多肽经光谱确认为存在MHCⅠ基因ꎮ通过分析这7种多肽野生型和突变型基因的IC50值以及突变位点ꎬ预测出可在机体内引起T细胞免疫应答的突变肽有2种:Reps1和Adpgkꎮ经过体内实验验证两种多肽确实引起机体免疫应答ꎬ与对照组相比出现了脾脏中CD8显著增多的现象ꎮ另有研究者通过生物信息学电脑模拟并分析所有错义突变基因ꎬ分析基因与T细胞表面抗体的亲和度以初步筛选突变基因ꎮ2.3㊀免疫增强多肽㊀免疫治疗的另一重点是增加免疫细胞㊁免疫因子活性ꎬ提升免疫应答的强度ꎬ从而特异㊁迅速杀伤肿瘤ꎮ目前肿瘤疫苗的研究激起了科学家们的兴趣[20]ꎮ肿瘤特异性疫苗加上相应的免疫佐剂能显著提高肿瘤疫苗的疗效ꎮ这种免疫佐剂即Hp91ꎬ是从HMGB1的Bbox区提取的短肽ꎮ具有免疫增强的作用ꎮDiahnn等[21]用多聚乳酸纳米粒免疫刺激肽刺激内皮生长因子转基因模型鼠ꎬ发现肿瘤疫苗加免疫佐剂加纳米剂型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小鼠HER-2阳性乳腺癌[22]ꎮ3㊀其他机制抗肿瘤多肽3.1㊀诱发溶酶体去极化的抗肿瘤多肽㊀Bastiaan等[23]从海蛤蝓中提取分离了KahalalideF环酯肽ꎬ体内外研究证实其具有抗肿瘤作用ꎬ现已进入Ⅱ期临床ꎮ其抗癌机制与触发溶酶体去极化而引起的细胞肿胀有关ꎮSewell等[24]在研究中进一步证明ATP耗竭在KF环酯肽抗癌机制中的核心地位ꎮ3.2㊀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抗肿瘤多肽㊀海兔毒素10(dolas ̄tatin10)是从海洋软体动物海兔中分离得到的一种抗肿瘤线性五肽ꎬ是一种天然毒性短肽[25]ꎮ研究发现ꎬ其能够显著降低肿瘤血管高达90%的血流量ꎬ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微管聚合ꎬ促进微管解聚ꎬ从而影响肿瘤血管的微管功能ꎬ进一步干扰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26]ꎮ3.3㊀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抗肿瘤多肽㊀许多研究表明ꎬ从海洋软体动物文蛤中可提取出多种多肽ꎬ并普遍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ꎬ激活超氧化物歧化酶㊁碱性磷酸酶的作用[27]ꎮ有人经过一系列的分离纯化步骤从文蛤体液中提取到一种多肽Mere15ꎬMTT比色结果显示其能在体外抑制肺癌细胞A549增殖ꎬIC50值达到34.90μg mL-1[28]ꎮ4㊀不同作用机制的抗肿瘤融合多肽肿瘤发病机制多变ꎬ病情复杂ꎬ单独使用某种多肽对肿瘤的控制并不全面ꎬ因此近年来有人将不同作用机制的小分子多肽联合应用ꎬ达到多重抗肿瘤作用ꎬ形成抗肿瘤融合多肽ꎮ融合多肽是指在不影响其结构和功能的前提下ꎬ将两种或以上短肽经生物合成融合为一段多肽ꎬ使各段功能相互配合并更好地发挥抗肿瘤作用[29]ꎮ融合多肽的作用机制不一ꎬ可根据实验目的自行设计㊁合成㊁改造ꎬ是较理想并热门的抗肿瘤药物ꎮ4.1㊀穿膜融合肽抗肿瘤作用㊀为了提高多肽的跨膜转运能力ꎬ多将短肽和穿膜肽连接ꎬ以辅助药物穿膜作用ꎬ穿膜小分子多肽的引入ꎬ使得药物更易进入肿瘤细胞和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发挥直接和间接抗肿瘤活性ꎮ细胞穿膜肽中转录激活子蛋白属于阳离子CPPsꎮ具有很强的跨膜转运能力ꎬ能够携带比其相对分子质量大100倍的外源性大分子进入细胞ꎮ是参与小分子蛋白类进入细胞的膜转运蛋白ꎬ在大多数细胞表面均起作用ꎮ核转录激活因子TAT蛋白是最常用的辅助穿膜肽[30]ꎮ钟嘉莉等[31]设计并合成了核转录激活因子-卵巢癌特异结合肽-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6突变体[靶向融合肽TAT-OSBP-MKK6(E)]ꎬ该多肽分为3个功能区:TAT作为蛋白转导区ꎬOSBP是经筛选合成的卵巢癌细胞HO8910特异结合区ꎬMKK6则是发挥抗肿瘤作用的效应区ꎮ实验证明该融合蛋白能够选择性地作用于卵巢癌细胞ꎬ并在体内外诱导卵巢癌细胞凋亡[32]ꎮ梁爱玲[33]也运用了与此相似的构思ꎬ设计合成了TAT-DV1-BH3融合多肽ꎮ其中DV1是与细胞中CXCR4特异结合的人工合成肽ꎬ而CXCR4是肿瘤中特异存在的膜性趋化因子受体ꎬ具有调节肿瘤转移的功能ꎮ合成的DV1既能靶向结合到肿瘤表面ꎬ又能竞争性抑制CXCL12与CXCR4的结合ꎬ从而抑制肿瘤在体内的迁移ꎮBH3为人工合成的P53上调凋亡调控因子的效应结构域ꎬ是发挥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作用的肽段ꎮ经多种体内外实验证实了该融合多肽设计的可行性与实用性[34]ꎮ4.2㊀靶向肿瘤细胞融合肽抗肿瘤作用㊀为了提高多肽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性ꎬ可选择肿瘤中特异性高表达的受体ꎬ并筛选与其特异结合的配体结构ꎬ人工合成其序列ꎬ作为融合肽的靶向功能肽段[35]ꎮVEGF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ꎬ其受体VEFGR在体细胞中低表达ꎬ在肿瘤细胞中却特异性高表达[36]ꎮVEGF能与细胞表面VEGFR的胞外区结合ꎬ并激活下游信号通路ꎬ发挥促血管生成作用[37]ꎮ秦浙学等[38]制备了188Re-MAG3-QKRKRKKSRYKSꎬ其中188Re是作为标记的放射性核素ꎬMAG3是间接标记的双功能螯合剂ꎬ最后的十二肽为VEGF的一段无活性外显子ꎬ与肿瘤细胞表面VEGFR结合后能够抑制肿瘤血管生长ꎬ从而达到抗肿瘤作用ꎮ之后该多肽又经多次改造ꎬ提高了其与VEGFR的亲和力ꎬ以及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39]ꎮ4.3㊀靶向肿瘤血管融合肽抗肿瘤作用㊀肿瘤的生长㊁侵袭和转移离不开血管的营养供给及血管新生ꎬ阻碍血管生成或破坏现有血管是近年来抗肿瘤药物的热门靶点之一ꎮ整合素在肿瘤内皮血管细胞表面特异性表达ꎬ是靶向肿瘤血管的一个重要位点ꎮ其中的整合素avβ3在肿瘤再生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有特异性表达ꎬ而在正常组织中很少表达ꎮ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三肽序列对avβ3有很强亲和力ꎬ融合多肽中RGD的引入不但能达到靶向肿瘤血管的作用ꎬ同时具有抑制肿瘤血管新生ꎬ促进其坏死或凋亡的作用ꎮ将HPMA-RGD共轭可用于靶向肿瘤新生血管ꎬ增加药物在肿瘤的浓度和累积量ꎬ与放射性核素联合应用还可用于肿瘤的无创性检查ꎬ达到治疗和诊断的双应用ꎮ5㊀展望面对肿瘤的复杂多变性ꎬ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抗肿瘤多肽及个体化的靶向抗肿瘤多肽ꎬ以寻找为患者量身定制的治疗途径[40]ꎮ根据不同肿瘤细胞的生理特点ꎬ可选择适合某种肿瘤的特异性治疗多肽ꎻ随着免疫疗法的研究热度不断升高ꎬ肿瘤疫苗的研制成为肿瘤个体化疗法又一理想的治疗手段ꎻ根据肿瘤的不同发育阶段和组织的特异性ꎬ可进行抗肿瘤多肽改造和融合ꎬ提高抗肿瘤的作用和靶向性ꎮ多肽类药物具有分子量小ꎬ易于改造ꎬ合成方便ꎬ靶向性强ꎬ活性高ꎬ毒性低等优势ꎬ尤其是结合现代分析手段㊁合成方法ꎬ使提取分离并改造合成更具特异性的抗肿瘤多肽成为可能ꎮ根据不同的目的有针对性地合成融合多肽ꎬ将在未来的肿瘤个体化治疗中拥有不可限量的前景ꎮ参考文献:[1]㊀陈万青ꎬ郑荣寿ꎬ张思维ꎬ等.2012年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J].中国肿瘤ꎬ2016ꎬ25(1):1-8. [2]DUQSꎬXIENZꎬHUANGRB.Recentdevelopmentofpep ̄tidedrugsandadvanceontheoryandmethodologyofpeptideinhibitordesign[J].MedChemꎬ2015ꎬ11(3):235-247. [3]FOSGERAUKꎬHOFFMANNT.Peptidetherapeutics:currentstatusandfuturedirections[J].DrugDiscovTodayꎬ2015ꎬ20(1):122-128.[4]时长淮.海洋天然药物KahalalideF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ꎬ2013ꎬ11(1):52-53.[5]史清文ꎬ李力更ꎬ霍长虹ꎬ等.海洋天然产物研究概述[J].中草药ꎬ2010ꎬ41(7):1031-1047.[6]MITTELMANAꎬCHUNHGꎬPUCCIOCꎬetal.PhaseIIclin ̄icaltrialofdidemninBinpatientswithrecurrentorrefractoryanaplasticastrocytomaorglioblastomamultiforme(NSC325319)[J].InvestNewDrugsꎬ1999ꎬ17(2):179-188. [7]林秀坤ꎬ苏硕楠.靶向细胞凋亡的海洋抗肿瘤多肽药物研究进展[J].山东科学ꎬ2015ꎬ37(3):16-22. [8]王保平ꎬ朱晨宇ꎬ朱耀明ꎬ等.smac/DIABLO蛋白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ꎬ2007ꎬ47(29):108-110.[9]GUOFꎬNIMMANAPALLIRꎬPARANAWITHANASꎬetal.Ectopicoverex-pressionofsecondmitochondria-derivedactivatorofcaspases(Smac/DIABLO)orcotreatmentwithN-terminusofSmac/DIA-BLOpeptidepotentiatesepothi ̄loneBderivative-(BMS247550)andApo-2L/TRAIL-in ̄ducedapoptosis[J].Bloodꎬ2002ꎬ99(9):3419-3426. [10]吴江锋ꎬ张艳琼.小分子多肽BH3㊁SMAC类似物在促肿瘤细胞凋亡中的应用[J].解剖学杂志ꎬ2008ꎬ31(2):273-275.[11]COUZIN-FRANKELJ.Cancerimmunotherapy[J].Scienceꎬ2013ꎬ342(6165):1432-1433.[12]赵锐ꎬ孟庆义ꎬ邓欣ꎬ等.多肽抗肿瘤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ꎬ2012ꎬ24(10):4-8.[13]谭曙光ꎬ高福.肿瘤治疗的新希望:免疫疗法[J].科学通报ꎬ2015ꎬ60(33):3155-3157.[14]BRIANJAꎬIANFPꎬHIDEHOO.Immune-CheckpointBlockadeandActiveImmunotherapyforGlioma[J].Cancerꎬ2013ꎬ11(5):1379-1412.[15]POWLESTꎬEDERJPꎬFINEGDꎬetal.MPDL3280A(anti-PD-L1)treatmentleadstoclinicalctivityinmetastaticblad ̄dercancer[J].Natureꎬ2014ꎬ515(7528):558-562.[16]GUBINMMꎬZHANGXꎬSCHUSTERHꎬetal.Checkpointblockadecancerimmunotherapytargetstumour-specificmutantantigens[J].Natureꎬ2014ꎬ515(7528):577-581. [17]郭亚军.基于单克隆抗体的肿瘤免疫疗法研究进展[J].生物工程学报ꎬ2015ꎬ31(6):857-870.[18]付陈增ꎬ蔡丽娜ꎬ徐宛玲.微纳米材料在抗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中国人ꎬ2016ꎬ13(14):82-83.[19]MAHESHYꎬSUCHITJꎬQUITPꎬetal.Predictingimmuno ̄genictumourmutationsbycombiningmassspectrometryandexomesequencing[J].Natureꎬ2014ꎬ515(14001):572-576. [20]王泉海ꎬ李金平ꎬ温志强ꎬ等.生物免疫疗法联合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对患者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ꎬ2016ꎬ11(14):125-127.[21]DIAHNNFCꎬREBECCASꎬILASBꎬetal.Enhancedanti-tumorimmuneresponsesanddelayoftumordevelopmentinhuman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2miceimmu ̄nizedwithanimmunostimulatorypeptideinpoly(DꎬL-lactic-coglycolic)acidnanoparticles[J].BreastCancerResearchꎬ2015ꎬ17(48):1-7.[22]LIYꎬWENGꎬWANGDꎬetal.Acomplementarystrategyforenhancementofnanoparticleintracellularuptake[J].PharmResꎬ2014ꎬ31(2):2054-2064.[23]BASTIAANNꎬMARJANBꎬCONSUELOMꎬetal.Compati ̄bilityandstabilityoftheinvestigationalpolypeptidemarineanticanceragentkahalalideFininfusiondevices[J].InvestigationalNewDrugsꎬ2001ꎬ11(19):273-281. [24]SEWELLJMꎬMAYERIꎬLANGDONSPꎬetal.ThemechanismofactionofKahalalideF:Variablecellperme ̄abilityinhumanhepatomacelllines[J].EurJCancerꎬ2005ꎬ41(11):223-228.[25]BAIRꎬPETTITGRꎬHAMELE.Dolastatin10ꎬapowerfulcytostaticpeptidederivedfromamarineanimal.Inhibitionoftubulinpolymerizationmediatedthroughthevincaalkaloidbindingdomain[J].BiochemicalPharmacologyꎬ1992(43):2637-2645[26]曹王丽ꎬ宋佳希.海洋生物抗肿瘤多肽海兔毒素LR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ꎬ2011ꎬ24(11):1208-1211.[27]王翠翠ꎬ刘明ꎬ王凤霞ꎬ等.文蛤多肽抑制肿瘤细胞微管蛋白聚合[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ꎬ2012ꎬ33(3):225-228.[28]杜正彩ꎬ侯小涛ꎬ邓家刚ꎬ等.文蛤粗多肽对免疫抑制小鼠TNF-αꎬIL-2及IFN-γ的影响[J].广西中医药ꎬ2014ꎬ37(5):71-74.[29]刘光照ꎬ张婕ꎬ殷润婷.抗肿瘤多肽的研究新进展[J].药学进展ꎬ2015ꎬ39(9):671-675.[30]袁端锋ꎬ宗太丽ꎬ高会乐ꎬ等.穿膜肽TAT和脑肿瘤靶向肽T7双修饰脂质体的制备和体外靶向性评价[J].药学学报ꎬ2015ꎬ50(1):104-110.[31]钟嘉莉ꎬ康佳丽ꎬ廖花.人卵巢癌细胞特异性结合短肽的原核表达及靶向性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ꎬ2014ꎬ21(22):1800-1806.[32]袁金ꎬ康佳丽ꎬ廖花ꎬ等.靶向融合肽TAT-OSBP-MKK6(E)对卵巢癌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J].肿瘤ꎬ2015ꎬ35(2):161-167.[33]梁爱玲.针对CXCR4融合多肽抗肿瘤研究[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ꎬ2014.[34]刘韦成ꎬ王桂华ꎬ白涛ꎬ等.抗肿瘤多肽TAT-N15p55PIK表达和纯化方法的改进及其应用[J].中国肿瘤ꎬ2012ꎬ21(4):292-297.[35]吕克凡ꎬ高世勇ꎬ季宇彬.天然糖蛋白的提取和抗肿瘤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ꎬ2013ꎬ29(1):1-3ꎬ35.[36]YINGMꎬCHENGYꎬLUWY.Recentadvancesandstrate ̄giesintumorvasculaturetargetednano-drugdeliverysys ̄tems[J].CurrPharmDesignꎬ2015ꎬ21(11):3066-3075. [37]LINꎬJINYꎬLIZXꎬetal.188Re-labeledhyperbranchedpolysulfonamineasarobusttoolfortargetedcancerdiag ̄nosisandradioimmunotherapy[J].ChineseJPolymSciꎬ2013ꎬ31(3):530-540.[38]秦浙学ꎬ李前伟ꎬ刘广元ꎬ等.188Re标记VEGF多肽片段的荷瘤裸鼠体内分布及显像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ꎬ2009ꎬ31(6):487-490.[39]张翔ꎬ郑磊ꎬ谢来平ꎬ等.源于VEGF125-136肿瘤靶向抑制肽的188Re标记及荷瘤裸鼠的显像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ꎬ2014ꎬ36(1):15-19.[40]万岩岩ꎬ钟静静ꎬ高宁宁ꎬ等.肿瘤多肽疫苗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ꎬ2015ꎬ36(2):101-105.。

我国多肽类药物研究进展

我国多肽类药物研究进展

我国多肽类药物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多肽合成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多肽药物已成为全球药物研发的热点之一,我国多肽药物研发也在稳步推进,多肽、多肽偶联物更被列入国家“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的重点发展领域。

多肽通常是指10-100个氨基酸通过肽键链接而成的化合物,从发现至今已有超过百年的历史,作为药物应用也已超过70年。

多肽药物是介于小分子和蛋白质药物之间的一种特殊药物,具有活性强、安全性高、特异性强、成药性好等优势,在临床上普遍使用、前景广阔。

多肽药物包含用于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多肽或其修饰物,根据功能可以分为多肽疫苗、抗肿瘤多肽、抗病毒多肽、多肽导向药物、细胞因子模拟肽、抗菌性活性肽、诊断用多肽等。

其中胰岛素是最常见的、也是目前市场规模最大的多肽药物。

目前多肽药物以慢病治疗为主,国际上的多肽药物主要分布在7大疾病治疗领域,包括罕见病、肿瘤、糖尿病、胃肠道、骨科、免疫、心血管疾病等,其中罕见病、肿瘤和糖尿病是拉动多肽药物市场的三驾马车。

与全球市场不同,我国上市的多肽药物主要集中在免疫调节、消化系统、抗肿瘤三大领域,占比将近90%左右,其中免疫调节用药占总市场的一半以上。

我国市场较好的产品主要有胸腺五肽、谷胱甘肽、胸腺法新、奥曲肽、生长抑素和亮丙瑞林等,其中胸腺五肽和谷胱甘肽是我国的特色产品。

近年来,全球医药行业稳健发展,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预测,全球肽类药物市场预计于2025年进一步增加332亿美元至960亿美元,2020年至2025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8.8%。

而我国肽类药物市场2020年仅占全球肽类药物市场的13.6%,但增长速度高于美国及欧洲市场。

预计中国的肽类药物市场将由2020年的85亿美元增至2025年的182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6.3%,并进一步增至2030年的3 28亿美元,2025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2.5%。

根据Cortellis数据库显示,截至目前,全球多肽药物临床试验1176项,已上市药物71个,已注册7个、预登记6个、处于临床Ⅲ期21个、临床Ⅱ期43个、临床Ⅰ期49个、临床6个、临床前139个、发现阶段61个。

多肽类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多肽类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多肽类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首先,多肽类抗肿瘤药物的发展不仅限于单一的药物设计与研发,而
是涵盖了多个方面。

例如,基于免疫治疗的多肽类药物研究,通过激活机
体免疫系统来杀灭肿瘤细胞。

目前,已经有一些多肽类药物用于治疗恶性
肿瘤,并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

其次,多肽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也注重于其在肿瘤细胞中的信号转导
通路调节作用。

多肽类药物通过靶向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或蛋白质,
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转移和侵袭能力,从而达到抗肿瘤的目的。

例如,
一些研究表明,肿瘤相关的多肽类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降低
肿瘤细胞的耐药性等方式来抗击肿瘤。

第三,多肽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还着重于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
用度。

多肽类药物通常具有较短的半衰期,在体内容易被降解和清除。


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采用了各种方法和策略,如修饰多肽的化学结构、合成长效慢释剂型等,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最后,多肽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还注重于解决其在临床应用中的问题。

例如,多肽类药物的剂量选择、给药途径以及患者的耐受性等问题都需要
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此外,多肽类药物的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标准建
立等方面的研究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总之,多肽类抗肿瘤药物是一类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型抗癌药物。

当前,多肽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重点是设计和合成高效的多肽药物、研究
其分子机制、改善其药物性质、提升其临床疗效等方面。

相信随着科技的
不断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多肽类抗肿瘤药物会为肿瘤治疗带来更多的希望。

肿瘤治疗中多肽药物的研究

肿瘤治疗中多肽药物的研究

肿瘤治疗中多肽药物的研究引言:肿瘤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而传统的化学药物和放射疗法对于一些类型的肿瘤治疗效果不佳,带来严重的副作用。

因此,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成为了当前肿瘤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多肽药物作为一类新型药物,具有特异性、高效性和低毒性的特点,因此成为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将重点探讨肿瘤治疗中多肽药物的研究进展,包括多肽药物的分类、治疗机制以及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一、多肽药物的分类二、多肽药物的治疗机制多肽药物在肿瘤治疗中起到的作用包括:抗血管生成作用、抗肿瘤活性、免疫调节作用等。

1. 抗血管生成作用:肿瘤的生长和转移需要血管生成的支持。

多肽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血管生成过程中的关键分子来抑制肿瘤的血供,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例如,克罗茨曼抑制因子(angiotensin-angiotensin receptor-NO、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NO等)可以通过抑制血管生成和肿瘤的血液供应来抑制肿瘤的生长。

2.抗肿瘤活性:多肽药物本身具有抗肿瘤活性,可以直接杀死肿瘤细胞或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例如,瘤胃素类多肽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阻断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

3.免疫调节作用:多肽药物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加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杀伤能力,从而起到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

例如,肿瘤抗原(如HER2、PSMA等)可以作为免疫靶标,引起机体免疫细胞的攻击。

三、多肽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多肽药物作为肿瘤治疗的新型药物,具有许多优势,如特异性高、毒副作用低、通过改变多肽修饰来提高稳定性等。

因此,在肿瘤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靶向治疗:多肽药物具有高度特异性,可以通过设计合适的多肽靶向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异性蛋白或受体,以达到准确靶向治疗的目的。

例如,利用肿瘤细胞表面的标志物或受体设计多肽靶向肿瘤细胞,可以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2.组合治疗:多肽药物可以与其他抗肿瘤药物或治疗手段(如放疗、化疗等)组合使用,以增强治疗效果。

功能性多肽的研究进展全解

功能性多肽的研究进展全解

功能性多肽的研究进展全解功能性多肽(Functional peptides)是指具有特定生物功能的短链蛋白质分子。

由于其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以及生物相容性和稳定性,功能性多肽在药物开发、食品原料和生物材料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本文将探讨功能性多肽的研究进展,并分析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首先,功能性多肽在药物开发领域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

多种多肽已经成功用于治疗癌症、心血管疾病和免疫性疾病等。

例如,抗肿瘤肽RGD脚踪定位于肿瘤细胞表面上的整合素受体,从而达到抗肿瘤作用。

另外,类似素肽ACE-I能够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从而降低血压,治疗心血管疾病。

此外,多肽也被设计为生物材料,如用于修复组织和缓解炎症反应。

其次,功能性多肽在食品原料领域的应用也逐渐展示出巨大的潜力。

多肽可以作为天然调味剂、抗氧化剂和抗菌剂等添加到食品中,以提高食品品质并丰富其功能。

例如,抗氧化多肽可抵消食品中的自由基,延长食品的保鲜期。

此外,乳制品中的生物活性肽可以通过消化道吸收,对人体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因此,功能性多肽在食品领域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此外,功能性多肽还可以用于生物材料的开发。

它们可以通过调控细胞行为、促进组织再生和合成生物材料等方式,应用于组织工程、脱细胞生物支架和药物递送等方面。

例如,一种名为RGD的多肽可以作为细胞外基质定向重建的蛋白质片段,促进细胞附着和扩散,从而促进组织的修复。

此外,多肽还可以与药物分子结合形成纳米颗粒,实现精确的药物递送。

总的来说,功能性多肽在药物开发、食品原料和生物材料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对功能性多肽的研究不断深入,我们可以期待其在医学、食品和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应用将会不断拓展,并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祉。

抗肿瘤多肽药物联合纳米载体递送系统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抗肿瘤多肽药物联合纳米载体递送系统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抗肿瘤多肽药物联合纳米载体递送系统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一、引言癌症,这个让人闻之色变的疾病,一直是医学界亟待攻克的难题。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抗肿瘤治疗领域涌现出了诸多创新技术和方法。

其中,抗肿瘤多肽药物联合纳米载体递送系统,以其独特的优势和潜力,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深入探讨这一领域的研发现状、核心观点及未来发展趋势,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哦,对了,咱们这次就用大白话聊聊,让这高大上的话题也能接地气一些。

二、理论基础与重要性1. 理论基础:先得说说这理论基础。

抗肿瘤多肽药物,顾名思义,就是针对肿瘤细胞设计的小分子肽类药物。

它们通常具有靶向性强、毒副作用小等特点,能够精准地识别并攻击肿瘤细胞。

而纳米载体递送系统,则是一种利用纳米技术将药物包裹起来,实现靶向递送和缓释的技术。

这两者结合,就像是给抗肿瘤药物装上了一个“智能导航”和“缓释装置”,既能提高药物的疗效,又能减少对正常组织的伤害。

2. 重要性:这种结合方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要知道,传统的化疗药物往往“敌我不分”,在杀死肿瘤细胞的也会对正常细胞造成不小的损害。

而多肽药物联合纳米载体递送系统,则能够实现“精准打击”,大大提升了治疗效果,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它还能解决一些难溶性药物的递送问题,拓宽了抗肿瘤药物的应用范围。

三、研发现状1. 现有研究成果:说到研发现状,近年来国内外科研机构和企业都在这个领域取得了不少进展。

比如,某些多肽药物已经成功实现了纳米化改造,并通过临床试验验证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纳米载体材料的选择也日益丰富,从最初的脂质体到现在的聚合物纳米粒、无机纳米材料等,种类繁多,各具特色。

2. 数据统计分析: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这一领域的研发热度和趋势,我们来看两组数据。

据统计,近五年来关于抗肿瘤多肽药物联合纳米载体递送系统的学术论文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在国内,增长速度尤为明显。

这足以说明该领域的研究热度之高、关注度之广。

抗肿瘤多肽GE11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抗肿瘤多肽GE11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抗肿瘤多肽GE11及其应用研究进展近年来,抗肿瘤研究成为生物科技研究的热点之一。

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如手术、化疗和放疗,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患者痛苦,但是也难以避免一些副作用和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

因此,寻求更加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法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针对肿瘤治疗的多肽药物成为了一种新的研究方向,其中抗肿瘤多肽GE11尤其备受关注。

抗肿瘤多肽GE11是一种在超粘性乳酸酸酯(PLLA)纳米颗粒上修饰的多肽,可特异性结合肿瘤细胞上表达的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并促进纳米颗粒的细胞内吞噬作用,从而实现精确肿瘤靶向治疗。

GE11作为一种正在研究中的新型靶向肿瘤治疗剂,近年来研究人员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当前的研究已经表明,抗肿瘤多肽GE11在不同类型的肿瘤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在肺癌、胃癌、卵巢癌、乳腺癌、胰腺癌等多个癌症中发挥积极的疗效。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GE11纳米颗粒的靶向性、生物学活性以及生物相容性都很好,同时也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不会引起明显的副作用。

与传统的医疗机制不同,抗肿瘤多肽GE11通过靶向肿瘤细胞上的EGFR来实现疗效,他们与肿瘤细胞表面的EGFR特异性结合,从而张开纳米颗粒,侵入癌细胞并释放药物。

随着多肽药物技术的不断成熟,肿瘤治疗领域将迎来更多的机遇。

总的来说,抗肿瘤多肽GE11具有精准靶向、高效疗效、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优点,具有较高的开发前景。

当前,GE11与不同的纳米材料进行结合被广泛用于各种型号的抗肿瘤药物载体中。

随着更多的研究进展,GE11有望成为更广泛应用的肿瘤治疗药物,为患者带来更高效、更安全的治疗方案。

多肽类天然产物对抗肿瘤的作用机制研究

多肽类天然产物对抗肿瘤的作用机制研究

多肽类天然产物对抗肿瘤的作用机制研究肿瘤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疾病,它的发病和发展涉及到许多因素。

虽然治疗肿瘤的方法有很多,但是还没有一个单一的治疗手段能够完全根治肿瘤。

自然界中的多肽类化合物被认为是对抗肿瘤的一种有力武器,已经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着重探讨多肽类天然产物对抗肿瘤的作用机制研究。

一、多肽类天然产物概述多肽类天然产物是指小分子多肽和蛋白质分解产物,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

它们是由动植物或微生物等生物体合成的,目前已经发现上千种不同结构的多肽类化合物。

多肽类天然产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癌、抗菌、抗炎、免疫调节和神经调节等,因此备受科学家的关注和研究。

二、多肽类天然产物对抗肿瘤的作用机制1. 抗肿瘤活性多肽类天然产物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已经成为研究肿瘤治疗的重要领域。

多肽类天然产物治疗肿瘤的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多肽类化合物还能促进免疫细胞活性,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的攻击,从而达到抗肿瘤的效果。

2. 良好的药物代谢和耐受性多肽类天然产物具有良好的药物代谢和耐受性,是治疗肿瘤的理想药物,因为它们可以在体内被代谢和排泄,减少了不必要的副作用。

与化学合成的药物相比,多肽类天然产物更为安全和可信赖。

3. 抗肿瘤药物的代表多肽类天然产物在抗肿瘤药物研究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如人体血清白蛋白、RMP-7、Rubitecan、Topotecan和Paclitaxel等,这些药物已被证明有重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多肽类天然产物被用于肿瘤治疗,成为了肿瘤治疗的新希望。

4. 未来研究展望目前,多肽类天然产物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如生产规模化困难、质量控制困难和易产生副作用等。

因此,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是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全面的生产和质量监管体系。

此外,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研究和开发新型抗肿瘤药物,在抗肿瘤领域取得更大更深层次的突破。

三、结语多肽类天然产物作为治疗肿瘤的新型药物,在抗肿瘤药物研究和开发中被广泛关注和研究。

多肽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多肽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多肽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多肽药物是由氨基酸构成的短链多肽,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良好的靶向性。

近年来,多肽药物作为一种新型的抗癌药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重点讨论多肽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一、多肽药物的靶向性多肽药物具有较高的靶向性,可以通过与特定肿瘤细胞上的表面受体结合,实现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杀伤。

这种靶向性使得多肽药物能够提高药物的疗效,并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例如,通过与肿瘤细胞表面的HER2受体结合,HER2多肽可以阻断其信号传导,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此外,通过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结合,VEGF多肽可以抑制血管生成,阻断肿瘤的供血,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二、多肽药物的抗肿瘤机制多肽药物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

首先,多肽药物可以通过调节细胞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例如,通过靶向肿瘤细胞上的受体,多肽药物可以阻断细胞内的信号传导通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

此外,多肽药物还可以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来发挥抗肿瘤作用。

通过与肿瘤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多肽药物可以激活细胞内的凋亡通路,诱导肿瘤细胞的死亡。

另外,多肽药物还可以通过激活免疫系统来发挥抗肿瘤作用。

多肽药物可以激活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增强它们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三、多肽药物的临床应用研究多肽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例如,市售的HER2多肽类药物已经成为HER2阳性乳腺癌的首选治疗药物。

这些药物通过靶向HER2受体,阻断其信号传导通路,显著提高了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

此外,一些新型的多肽药物正在进行临床试验。

例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多肽类药物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用于治疗肺癌和结直肠癌等肿瘤。

这些药物通过靶向VEGFR,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有效地抑制了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四、多肽药物的前景与挑战多肽药物作为一种新型的抗癌药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多肽药物的发展现状与应用

多肽药物的发展现状与应用

多肽药物的发展现状与应用多肽药物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氨基酸经缩合形成的生物大分子,具有药理学活性,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领域。

与化学合成的小分子药物相比,多肽药物具有目标特异性、生物降解性好、安全性高等优点,成为了当前新药研发领域的热点之一。

一、多肽药物的发展现状多肽药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叶。

1951年,北美某研究机构首次从胰岛素中分离出单一蛋白质,并在此基础上制备了第一种完整的胰岛素。

此后,在人类生长激素的发现及生产应用、多种肽药物的研制等过程中,多肽药物发展愈发迅速。

目前,基于多肽药物的研究趋势主要关注于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改进药物递送方式和加强生物稳定性来提升多肽药物的药效,并进一步优化其药代动力学;二是从设计新型多肽药物的核心原理出发,结合生物信息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技术手段,寻求更为精确的分子模型和活性位点,以确保药物的特异性。

针对第一类问题,多肽药物的研究人员设计和开发了一系列基于肽基团的增强稳定性药物,如cyclic peptides、D-amino acids peptides等。

这些药物形态稳定,生物生物可降解性强,也较少受到人体免疫系统的排斥,因此更适合在肿瘤、病毒感染、代谢性疾病等领域的治疗中应用。

与此同时,由于多肽药物的特异性和高亲和性,研究人员也增加了对多肽药物在免疫治疗、癌症治疗等领域的应用研究。

例如,针对BRCA1/2突变导致的乳腺癌,多肽药物PARP抑制剂制剂已经成为了第一个获批上市的PARP抑制剂。

二、多肽药物的应用多肽药物除了经典的胰岛素、促性腺激素和皮质激素等药物,还涉及到临床治疗中需要的肝素、生长激素、生长饮食素、以及阿片酰胺等药物。

其中,阿片酰胺被应用于慢性疼痛治疗,生长激素则被用于治疗生长激素缺乏症,或患者身高低于正常范围的儿童。

此外,多肽药物还被广泛应用于免疫治疗、抗癌治疗、以及神经系统药理学和心血管系统药理学等领域。

免疫治疗方面,多肽药物是具有非特异性作用的药物,其特点是具有生物活性,且能够提高患者身体对疾病的免疫能力。

多肽作为抗肿瘤纳米药物中作用片段的研究进展

多肽作为抗肿瘤纳米药物中作用片段的研究进展

多肽作为抗肿瘤纳米药物中作用片段的研究进展*郭鑫昊禄秀娟潘杰万冬*(天津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天津300387)摘耍:近年来,由于多肽的体内降解能力强、代谢终产物无毒等优势,以及多肽类纳米药物的结构多样性,基于肽的抗肿瘤纳米材料逐渐成为生物医学、材料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在抗癌领域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为了更好地对抗肿瘤纳米材料中多肽的功能进行概述,对常见的多肽嵌段进行了分类介绍,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基于肽的抗癌纳米载体的研究进展及发展现状,同时也就多肽的作用机制和澎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关键词:多肽;药物传递;抗肿瘤;纳米材料中阖分类号:R文献标识码:AResearch Progress of Peptides as Action Fragments in Anti-tumor NanodrugsGuo Xinhao,Lu Xiujuan,Pan Jie,Wan Dong*(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Tiangong University,Tianjin,300387) Abstract:In recent years,peptide-based anti-tumor nanomaterials hav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in the f ields of b iomedicine and materials science because of t he strong degradation ability of i n vivo,the end p roducts of m etabolism are non-toxic of p eptides,and the structural diversity of peptide nanomedicines,have a good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the f ield of a nti-cancer.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J unction of p eptides in tumor nanomaterials,the classification of common peptide blocks were introduced,the research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status of p eptide-based anti­cancer nanocarriers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summarized.Meanwhile,the response mechanism and influencing f actors ofpeptides we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Key words;peptides\drug delivery^anti-tumor^nanomaterials近年来,癌症已成为世界上导致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抗肿瘤多肽药物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_王淑静

抗肿瘤多肽药物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_王淑静

的高效、靶向、特异的抗肿瘤作用。 1 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抗肿瘤多肽
肿瘤的发生不但与细胞的异常增殖和分化有关,也与细 胞的凋亡异常有关。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是目前药物最重要及 最普遍的抗肿瘤机制之一[2]。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而实现 抗肿瘤作用的多肽来源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有从动植物、微生 物中提取的多肽、生物及化学合成方法得到的多肽[3]。 1.1 提取分离获得的促凋亡抗肿瘤多肽 海洋生物是抗肿 瘤多 肽 的 重 要 来 源,目 前 已 分 离 出 300 多 种 环 肽 类 化 合 物[4]。膜海鞘素类环状缩肽是从加勒比海的被囊动物 Trididemnum solchrm 中分离出来一组多肽化合物,经研究证实 其具有细胞毒活性,尤其是膜海鞘素 B( didemnin B) 的体内
中并不是所有突变基因都能导致其抗原性,因此提取并筛选 突变抗原成为研究者们的首要工作[17]。由于人类肿瘤蕴含 了大量体细胞突变,如果一种多肽存在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基 因Ⅰ( MHCⅠ) 突变,就会被当做外来抗原而产生免疫反应。 最近研究表明,突变肽可以成为 T 细胞表位,然而这种突变 被描述的非常少,因为突变表位的筛选非常困难,需要识别 抗原库并进行外显子测序[18]。Mahesh 等[19] 将全外显子组 序列分析技术与质谱技术联合使用,来识别两种广泛应用的 小鼠肿瘤模型中的抗原决定簇。首先利用免疫沉淀反应将 小鼠结肠癌细胞( MC-38) 和小鼠前列腺癌( TRAMP -C1) 肿 瘤细胞具有抗原性的多肽分离并提取,然后测量其 RNA 序 列,经比较分析,MC-38 中筛选出外显子突变的多肽 28 439 种,进一步分析其编码突变,预测出 1 290 种与 MHCⅠ相关 的突变肽,接着用 MS 鉴定,有 7 种多肽经光谱确认为存在 MHCⅠ基因。通过分析这 7 种多肽野生型和突变型基因的 IC50 值以及突变位点,预测出可在机体内引起 T 细胞免疫应 答的突变肽有 2 种: Reps1 和 Adpgk。经过体内实验验证两 种多肽确实引起机体免疫应答,与对照组相比出现了脾脏中 CD8 显著增多的现象。另有研究者通过生物信息学电脑模 拟并分析所有错义突变基因,分析基因与 T 细胞表面抗体的 亲和度以初步筛选突变基因。 2.3 免疫增强多肽 免疫治疗的另一重点是增加免疫细 胞、免疫因子活性,提升免疫应答的强度,从而特异、迅速杀 伤肿瘤。目前肿 瘤 疫 苗 的 研 究 激 起 了 科 学 家 们 的 兴 趣[20]。 肿瘤特异性疫苗加上相应的免疫佐剂能显著提高肿瘤疫苗 的疗效。这种免疫佐剂即 Hp91,是从 HMGB1 的 B box 区提 取的短肽。具有免疫增强的作用。Diahnn 等[21]用多聚乳酸 纳米粒免疫刺激肽刺激内皮生长因子转基因模型鼠,发现肿 瘤疫苗加免疫佐剂加纳米剂型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小鼠 HER-2 阳性乳腺癌[22]。 3 其他机制抗肿瘤多肽 3.1 诱发溶酶体去极化的抗肿瘤多肽 Bastiaan 等[23]从海 蛤蝓中提取分离了 Kahalalide F 环酯肽,体内外研究证实其 具有抗肿瘤作用,现已进入Ⅱ期临床。其抗癌机制与触发溶 酶体去极化而引起的细胞肿胀有关。Sewell 等[24]在研究中 进一步证明 ATP 耗竭在 KF 环酯肽抗癌机制中的核心地位。 3.2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抗肿瘤多肽 海兔毒素 10( dolastatin 10) 是从海洋软体动物海兔中分离得到的一种抗肿瘤线 性五肽,是一种天然毒性短肽[25]。研究发现,其能够显著降 低肿瘤血管高达 90%的血流量,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微管 聚合,促进微管解聚,从而影响肿瘤血管的微管功能,进一步 干扰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26]。 3.3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抗肿瘤多肽 许多研究表明,从海 洋软体动物文蛤中可提取出多种多肽,并普遍具有抑制肿瘤 细胞增殖,激活超氧化物歧化酶、碱性磷酸酶的作用[27]。有 人经过一系列的分离纯化步骤从文蛤体液中提取到一种多 肽 Mere15,MTT 比 色 结 果 显 示 其 能 在 体 外 抑 制 肺 癌 细 胞 A549 增殖,IC50 值达到 34.90 μg·mL- 。 1[28]

基于多肽分子的抗肿瘤药物开发

基于多肽分子的抗肿瘤药物开发

基于多肽分子的抗肿瘤药物开发肿瘤是一种极为复杂且难以治愈的疾病,近年来,针对肿瘤的药物研究成为了热点话题。

多肽分子由于其较短的分子链和与生物方面的亲和性而广泛用于治疗癌症,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

基于多肽分子的抗肿瘤药物开发成为一种备受瞩目的前沿领域,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一领域的发展现状和研究进展。

一、多肽分子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多肽分子是由氨基酸构成的短链生物分子,其分子量相对较小。

多肽分子具有良好的水溶性、组织相容性和生物活性,这使得它们作为抗肿瘤药物开发的理想选择。

目前,多肽分子作为抗癌药物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多肽分子抗肿瘤机制从肿瘤生长的各个环节入手,主要包括:1. 抑制肿瘤生长多肽分子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

通常情况下,多肽分子能够针对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进行结合,并通过抑制血管生成来抑制肿瘤的生长。

2.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多肽分子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这一作用主要通过多肽分子与肿瘤细胞中的凋亡相关基因进行结合实现。

这些基因负责调节肿瘤细胞外部环境对细胞死亡的影响,因此多肽分子的结合会影响基因表达,最终导致细胞凋亡。

3. 激活免疫反应多肽分子可以通过激活免疫细胞来加强它们的活性,并使它们有效地消灭肿瘤细胞。

这种免疫反应通常由多肽分子与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激活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来实现。

二、基于多肽分子的抗肿瘤药物发展现状目前,基于多肽分子的抗肿瘤药物的开发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

这些药物通常是使用成簇抗原(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和相应原型肿瘤细胞的序列来定向开发的。

它们通过特异性识别和定向杀伤癌细胞而获得抗肿瘤效果。

相关的研究表明,多肽分子的抗肿瘤活性和靶向特异性与它们的序列、二级结构和空间构象有关。

因此,制备高效低毒多肽分子及其物理-化学性质控制是基于多肽分子的抗肿瘤药物开发的关键。

在基于多肽分子的抗肿瘤药物研究中,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1. 新型多肽分子开发新型多肽分子的研究是基于多肽分子的抗肿瘤药物开发的先决条件。

多肽药物的研究进展

多肽药物的研究进展

多肽药物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多肽药物已成为药物研发领域的重要分支。

多肽是由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一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能够参与和调控众多生理和病理过程。

多肽药物的研究与应用,对于创新药物开发、提高疾病治疗效果、降低药物副作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多肽药物的研究进展,包括多肽药物的发现与设计、多肽药物的合成与修饰、多肽药物的生物学活性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潜力等方面,以期为多肽药物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将首先回顾多肽药物的发展历程,阐述多肽药物在医药领域的重要地位。

接着,将重点介绍多肽药物的发现与设计策略,包括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基于序列的药物设计以及基于生物信息学的药物设计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详细讨论多肽药物的合成与修饰方法,包括固相肽合成、液相肽合成、化学修饰以及生物修饰等。

还将对多肽药物的生物学活性进行深入研究,包括多肽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多肽药物的药效学以及多肽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等。

本文将展望多肽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前景,探讨多肽药物在肿瘤、感染、免疫性疾病等领域的治疗潜力。

通过本文的综述,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多肽药物研究进展概览,为推动多肽药物领域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二、多肽药物的设计与开发多肽药物作为一类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生物活性物质,其设计与开发一直是药物研发领域的研究热点。

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多肽药物的设计与开发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设计方面,研究者们利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和基因工程技术,针对特定疾病靶点设计出具有高效、低毒、高特异性的多肽药物。

CADD技术可以通过模拟药物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预测多肽药物的生物活性,从而指导多肽序列的优化和改造。

基因工程技术则可以通过基因重组和表达,获得大量具有特定生物活性的多肽药物。

在开发方面,多肽药物的研发过程包括多肽的筛选、优化、合成和临床前研究等阶段。

肿瘤治疗中多肽药物的研究

肿瘤治疗中多肽药物的研究

肿瘤治疗中多肽药物的研究肿瘤是当前困扰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其高发和高致死率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多年来,科学家们致力于研究和开发新型的药物,以期治疗这种疾病。

现在,多肽药物作为一种新型的抗肿瘤药物,已经成功地被引入临床实验,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前沿研究领域。

一、多肽药物的定义和分类多肽药物是由多肽链组成的化合物,是一种不含核苷酸、脂质和糖类的抗肿瘤药物。

多肽药物按照结构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线性多肽,也称为寡肽。

另一种是环状多肽,也称为多肽环。

线性多肽是由一些氨基酸构成,没有环状结构,而多肽环则是由多个氨基酸挤压成环状结构。

目前,已经有数百种多肽药物被发现并用于治疗各种不同的疾病,包括肿瘤、心血管、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代谢紊乱。

二、多肽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多肽药物在肿瘤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首先,多肽药物比传统的化学药物更具有选择性,因为多肽药物具有目标组织特异性,能够选择性地识别肿瘤细胞并在其中积累。

其次,多肽药物还能够渗透到肿瘤内部,并产生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增殖的效果,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此外,多肽药物还具有较少的毒副作用,不会影响人体健康。

三、多肽药物研究的现状1. 多肽药物的发现和研究多肽药物的研究一直是热门的前沿研究领域之一,其研究和发现过程十分复杂。

通常的研究方法是通过筛选和评估数千次不同于肿瘤细胞的多肽库,从中筛选出对目标肿瘤细胞具有高亲和力的多肽,这就是所谓的靶向多肽。

之后,这些多肽会进行进一步的生物活性和毒副作用的评估,以确保其安全和有效性。

最后,如果一切证明无误,这些多肽就进入临床试验和上市销售。

2. 多肽药物的应用领域多肽药物目前已经应用于许多不同的领域,尤其是在肿瘤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根据目标肿瘤细胞的不同,多肽药物可分为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肿瘤细胞成像剂、肿瘤细胞毒素以及免疫调节剂。

另外,在抗癌药物的联合应用中,多肽药物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角色。

3. 多肽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目前,多肽药物在肿瘤治疗中已经实现了显著的突破,在一些临床试验中已经表现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多肽类药物研究进展

多肽类药物研究进展

多肽类药物研究进展多肽类药物是指由氨基酸残基按照特定的结构、顺序和连接方式形成的蛋白质片段或类似物质,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良好的选择性,是当前最前沿的新药研究领域。

本文将就该领域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包括多肽类药物的研发、应用、优点、缺点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

一、多肽类药物的研发现状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肽类药物的研发技术也日渐成熟。

首先,多肽类药物的研发借鉴了自然界中丰富的多肽资源,如毒蛇毒液、昆虫毒素、革兰氏阳性杆菌外毒素等,通过分离、纯化和改造这些多肽分子,获得了大量新型多肽类药物。

此外,创新性的技术手段也为多肽类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途径,例如基于多肽类药物相互作用机制的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多肽柔性分子模拟仿真及高通量药物筛选等,为多肽类药物的快速、高效开发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多肽类药物的应用前景多肽类药物作为一种全新的生物制剂,具有不少优越之处,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并且效果显著:1.抗炎、抗肿瘤、抗病毒、抗感染等方面:多肽类药物能够调节免疫系统,增强人体抵抗力、抑制病原体生长和繁殖、阻止肿瘤细胞的增殖,有望成为有效治疗疾病的新药。

2.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骨科疾病等方面:多肽类药物还可作为创伤后的治疗药物,具有调节心跳、改变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促进修复骨折等功能。

三、多肽类药物的优点和缺点多肽类药物相较于其他类药物有着一定的优点和缺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优点1)选择性强:多肽类药物具有相较于其他制剂更为精确的靶向作用,对人体其他组织有较小干扰引起的不良反应少。

2)结构独特,活性更高:多肽类药物因其结构独特,更容易与特定的靶标蛋白结合并发挥生物效应。

3)易调整,适宜定制:多肽类药物的分子结构简单,易于修饰,可以根据需求进行分子结构调整,定制出更为适合临床应用的治疗方案。

2. 缺点1)药效持续时间短:多肽类药物在人体内降解速度较快,药效持续时间短,需要多次给药或采用其他方式延长药效。

抗菌肽的抗肿瘤研究进展

抗菌肽的抗肿瘤研究进展

抗菌肽的抗肿瘤研究进展抗菌肽的抗肿瘤研究进展药学与临床研究PharmaceuticatandclinicaIResearch李正洋,童明,姚文兵中国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南京210009摘要抗茵~k(AMPs)是具有抗茵活性的一类多肽,广泛存在于生物界.抗菌肽对肿瘤细胞有广谱杀伤作用.却对正常的哺乳动物细胞没有毒性作用.本文概述抗菌肽杀伤肿瘤细胞的多种作用机制,并探讨了将其开发为新型抗肿瘤药物的可行性.关键词抗茵肽;抗肿瘤活性;作用机制;应用前景中图分类号R97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7806(2010)04-377-04自从1974年瑞典科学家Boman[-2]等人发现第一种抗菌肽cecropin以来,科学家相继在不同生物体内发现了多种抗菌肽.抗菌肽广泛存在于从细菌到哺乳动物的生物体内,是天然免疫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动物体液免疫系统中具有广谱杀菌,抑病毒,抑杀肿瘤细胞等作用的一类活性多肽.被称为"第二防御体系".迄今为止,国内外文献报道大约有2000多种抗菌肽被分离,鉴定出来,而以天然抗菌肽作模板进行人工合成的模拟肽已达数千种.由于抗菌肽具有理化性质稳定,抗菌谱广,不易产生耐药性等特点,早期对抗菌肽的研究集中于将其开发成为新一代的抗菌药物.随着对抗菌肽研究的深入,抗菌肽的抗肿瘤活性逐渐引起科研工作者的关注.抗菌肽由于其特殊的抗肿瘤机制,不易产生耐药性,以及对哺乳动物正常细胞毒性较低等特点,已经成为抗肿瘤药物研发的热点之一.1抗菌肽的抗肿瘤作用机制Claudia~】等发现—defensin不仅在中性粒细胞中表达.在肾特异性上皮细胞中也有表达.因此可能参与了肾肿瘤发生的病理过程,并通过影响肾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免疫识别,调节肾肿瘤的进展.Chen.1yre等报道一种来自鱼类的抗菌肽tilapiahepcidinTH2—3对人纤维肉瘤细胞HT1080的增殖有呈浓度依赖性的抑制作用,经TH2—3处理48~96小时,c—iun mRNA的表达明显下调;此外,ChenJY等还证实抗菌肽Epinecidin一1抑制人白血病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赵瑞君[61等报道家蝇成虫抗菌肽对肿瘤细胞109,K562,Daudi及T24的有效杀伤力都在85%以上:魏晓丽171等报道鼠13一de—fensin能够抑制宫颈癌移植瘤的生长,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时间.这些研究表明,抗菌肽所致某些基因的表达与肿瘤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且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抗菌肽对肿瘤作者简介通讯作者收稿日期李正洋,男,硕士生E-mail:******************姚文兵,男,教授,研究方向:生物技术与生物制药Tel:025—83271218E—*****************.cn2010-05—12修回日期2010—06—03的发生,发展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抗菌肽已经成为开发对正常细胞毒性低,不易产生耐药性的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究热点之一(见表1).与其杀菌机制相比较,抗菌肽抑杀肿瘤细胞的机制更为复杂.目前,比较认同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1.1细胞膜差别决定抗菌肽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抗菌肽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作用可能是由于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的一系列根本差别.肿瘤细胞过度表达磷脂酰丝氨酸[8-9],硫酸乙酰肝素㈣等阴离子物质,使细胞膜带负电.然而,正常哺乳动物细胞膜表面主要由中性的磷脂和固醇类物质组成…1.真核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胆固醇,被推测可以通过改变膜的流动性保护其不受抗菌肽的细胞溶解作用.研究发现,当细胞膜中胆固醇含量增加时,插入细胞膜的抗菌肽cecropin及其类似物则相应减少.除此以外,一些乳腺和前列腺癌细胞的富含胆固醇的脂筏水平提高,增强细胞对抗菌肽溶菌活性的抵抗能力n3】.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的另外一个区别源于肿瘤细胞相对于正常细胞所含的微绒毛数目.这些微绒毛促使肿瘤细胞与更多数目的抗菌肽接触.由于结构蛋白发生变化,与正常细胞相比,肿瘤细胞的微绒毛形态更不规则.这些变化可能会影响受体的易接受性,细胞粘附性,以及肿瘤细胞与环境之间的交流.因此,细胞膜组成,流动性,以及细胞表面积的差别对于抗菌肽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是十分关键的.1.2抗菌肽对肿瘤细胞的膜裂解作用与抗菌肽裂解细菌细胞壁方式类似,抗菌肽可能通过选择性裂解肿瘤细胞膜实现其抗肿瘤活性.一项关于mag. ainin及其合成类似物的杀伤造血细胞及固态肿瘤细胞的研究,最先证实了此种膜裂解的作用机制.此项研究的一个关键发现在于,横穿细胞膜的负离子梯度对于膜裂解以及细胞毒性是决定性的.另外,将magainin的L一氨基酸替换为D一氨基酸,其抗肿瘤活性保留,推测有一种受体介导的作用机制.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抗菌肽magaininⅡ通过介导膀胱癌细胞的破裂直接导致肿瘤细胞的溶解.而对成纤维细胞无明显杀伤作用[51(见图1).377l墨I妻i0-:0一表1部分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抗菌肽图1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magaininll对膀胱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作用(A)未处理的膀胱癌细胞486P;(B)膀胱癌细胞486P经50mM magaininII处理,细胞膜破裂;(C)未处理的成纤维细胞;(D)成纤雏细胞经50raMmagaininII处理,细胞膜无明显损伤通过对其他抗菌肽的研究,包括melittin,cecropin,roc—tonin等,也得出类似的结论.通过研究含有D一和L一氨基酸的抗菌肽对不同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发现在细胞膜发生紊乱后.这些肿瘤细胞逐渐死亡.抗菌肽的膜裂解作用可能通过两种机制,分别是"毡毯"模型和"桶板"模型-q.根据"毡毯"模型,抗菌肽以类似毡毯的结构平行排列在带负离子的细胞膜表面,待抗菌肽达到I界浓度,便会穿透细胞膜.而根据"桶板"模型,抗菌肽在细胞膜表面通过疏水作用聚集,形成跨膜通道或者孔隙.抗菌肽的膜裂解作用不仅局限于细胞膜,而且同样可以渗透进入线粒体,使其发生膨胀,释放细胞色素C,诱导细胞凋亡.损伤的线粒体释放细胞色素C同样诱导Apaf_1寡聚化,激活caspase一9,使pro—caspase3向caspase一3转化.近期研究发现,抗菌肽buforinⅡb(RAGLQFPVG[RLLR]3),是一种组蛋白H2A衍生化多肽,对60种人肿瘤细胞表现出选择性的细胞毒性.BuforinⅡb穿过肿瘤细胞细胞膜,并且不会损伤细胞膜,而通过激活caspase一9和释放细胞色素C进入细胞液.诱导依赖于线粒体的细胞凋亡.尽管如此,buforinⅡb介导的细胞凋亡具体作用机制仍然不清楚㈣,而且,细胞凋亡的线粒体途径与死亡受体途径相关.比如,抗菌肽tachyplesin结合到整联蛋白RGDhomingdomain,通过两种机制诱导细胞凋亡.在破坏线粒体膜的同时,促进死亡受体途径的作用因子的表达,包括Fas配体,FADD和caspase一8t2ol.1.3细胞膜的糖基化作用当一个细胞转化为肿瘤细胞时,膜相关的糖蛋白和糖脂的糖基化会发生变化.这可能是抗菌肽对肿瘤细胞发挥细胞378毒性的关键过程.因此研究分子水平的这些重要变化是非常有意义的.糖蛋白的这些变化主要是由于部分糖基转移酶被激活,催化糖蛋白的合成.此外,催化降解过程的糖苷酶的过量表达也是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12".N一乙酰萄糖胺(GlcNAc)存在于各种糖蛋白,催化其形成过程的N一乙酰葡萄糖氨基转移酶Ⅲ(GnT一Ⅲ)可能与肿瘤发生过程有关.过量表达GnT一Ⅲ可引起表面糖蛋白及其他特殊蛋白质的GlcNAc残基含量增加,进而导致一系列与肿瘤扩展相关的细胞过程,比如,对蛋白水解作用敏感性的变化;粘附能力增加,帮助肿瘤细胞转移:对免疫系统的杀伤细胞抵抗能力增强;信号途径的损伤等.此外,研究发现,肿瘤细胞含有更大的N—glycans分支㈤.有趣的是,糖基化作用同样增强了抗菌肽drosocin的活性.因此,阳离子抗菌肽与肿瘤细胞的吸附作用以及接下来的穿透细胞膜的过程很可能至少部分依赖于肿瘤细胞细胞膜蛋白质的糖基化作用.1,4其它作用机制除了与膜相关的作用机制以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抗菌肽还通过其他的作用机制表现其抗肿瘤活性.比如, melittin(GIGAVLKVLTFGLPALISWIKRKRQQ)是一个含有26 个氨基酸的抗菌肽,特异性地杀伤过度表达肿瘤ras基因的细胞.Melittin通过过度激活肿瘤ras基因转化细胞中的磷脂酶A(PIA2),选择性的杀死细胞.alloferons是来源于昆虫富含组氨酸的抗菌肽,具有类似于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体外实验中,用alloferon1(HGVS—GHG0HGvHG)和alloferon2(GVSGHGOHGVHG)合成的多肽可促进淋巴细胞的活性;而在体内试验中,此合成多肽可诱导小鼠体内干扰素(IFN)的表达.2具有抗肿瘤的新型抗菌肽的研发由于多肽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抗菌肽作为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开发受到了阻碍.蛋白水解作用限制了药物在体内的保留时间.降低了其I:I服生物利用度.此外,抗菌肽对人体有潜在的毒性作用.目前,许多研究正在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2.1化学修饰抗菌肽将L一氨基酸部分或者完全替换为D一氨基酸,以及在不影响药物抗肿瘤活性的支链引入非天然氨基酸,可以增强抗菌肽对蛋白水解作用的抵抗能力.比如,对小鼠腹腔注射抗菌肽magainin2以及all~D一氨基酸类似物MSI一238;两种药物都对P388非白血性白血病,S18O腹水癌和自发性卵巢癌有抑制作用.与magainin相比,MSI一238体外活性是其10 倍.而抑制小鼠肿瘤细胞的体内活性是其2倍.2-2抗菌肽偶联回归蛋白抗菌肽可通过载体介导的运输方式进入肿瘤细胞,克服抗菌肽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缺陷及其潜在的毒性作用.利用与回归蛋白偶联,抗菌肽也可实现减低毒性的目的.由于回归蛋白对体内的特异性位点有选择性,因此,对于治疗性和诊断性药物是一种适宜的载体.过去的研究表明,多种脉管系统回归蛋白与抗肿瘤药物偶联,可以抑制肿瘤的血管生成,减轻药物对其他器官的副作用.但是,由于不能载运药物进入肿瘤细胞,肿瘤回归多肽的作用受到了抑制.为了克服这个缺陷,目前已经开始研究包含具有穿透细胞功能的抗菌肽序列和回归多肽序列的嵌合体多肽,比如,包含蛋白转导结构域,整联蛋白受体以及可以特异性识别肿瘤血管和红细胞间质中凝结血浆蛋白的序列为CREKA的线性多肽[2627j.在一项近期研究中,将阳离子抗菌肽pV ec(LLIILRRRIRKQA—HAHSK)与回归多肽CREKA以及DNA烷基化因子Cbl (chorambucil)偶联.在体外实验中,此偶联多肽Cbl—CRE. KA—pV ec将MDA—MB一231细胞扩增的百分比从100%降至约40%.这项研究表明,CREKA—pVec可以作为一个有效的载体,将DNA烷基化因子靶向性转运进入肿瘤细胞∞.3展望目前,由于抗肿瘤药物不仅针对肿瘤细胞.而是所有快速增殖的细胞,现有的抗肿瘤治疗存在严重的副作用.然而,某些抗菌肽表现出对肿瘤细胞特异性的杀伤作用,被人们寄予厚望,并且相关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在将抗菌肽开发成为新型抗肿瘤药物的过程中,仍然需要深人研究引发抗菌肽与肿瘤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肿瘤细胞的自身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尤其是与结构,动力学,形态学,膜破裂机制相关的生物物理学研究.抗菌肽进入抗肿瘤治疗的临床应用需要其具有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和在血清中的稳定性.许多表现出杀伤肿瘤细胞作用的抗菌肽由于生物利用度较差,潜在的毒性作用或工艺成本太高,难以开发成为临床抗肿瘤药物.近期研究表明,通过化学修饰的方法或者将抗菌肽与回归蛋白相偶联,可以提高抗菌肽的生物利用度,降低毒性.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抗菌肽将为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开辟出一个新的领域,为临床肿瘤治疗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新方案.参考文献[1】JenssenH,HamillP,HancockRE,eta1.Peptideantimicru- bialagents叨.ClinMicrobiolRev,2006,19(3):491—511.【2】RathinakumarR,WMkenhorstWF,WimleyWC,eta1.Broad—spectrumantimicrobialpeptidesbyrationalcombinatorialde- signandhigh—throughputscreening:theimportanceofinter—facialactivitym.JAmChemSoc,2009,131(22):7609—17.[3】GambichlerT,SkryganM,HuynJ,eta1.PatternofmRNA expressionofB-defensinsinbasalcellcarcinoma『JI.BMCPharm~aceu…tic…a,an—d驾ClinicalRe黧sear;ch恝fl巳!!】疆cancer,2006,6(8):163.[4JChenJY,LinWJ,LinTL.Afishantimicrobialpeptide,tilapia hepcidinTH2—3,showspotentantitumoractivityagainsthu- manfibrosarcomacells『J].Peptides,2009,30(9):1636—42.[5]ChenJY,LinWJ,WuJL,eta1.Epinecidin一1'peptideinduces aDoptosiswhichenhancesantitumoreffectsinhumanleukemiaU937cells[J1.Peptides,2009,30(12):2365-73.[6]赵瑞君,张庆华,李飞栋.家蝇成虫抗菌肽对4种肿瘤细胞的作用观察[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7,18(1):17-9.[7】魏晓丽,丁剑冰,蒋忠华,等.鼠p一防御素2抗宫颈癌的实验研究fJ1.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9,25(12):1186—8.[8】UtsugiT,SchroitAJ,ConnorJ,eta1.Elevatedexpressionof phosphatidylserineintheouterleafletofhumantumorcells andrecognitionbyactivatedhumanbloodmonoeytes[J1.Con—cerRes,1991,51(11):3062-6.【9】DobrzynskaJ,Szachowicz-PetelskaB,Sulkowskis,etaLChangesin electricchargeandphospholipidscompositioninhumancolorectal cancerceilsMolCeUBioche~2005,276(1-2):l13--9.【10]KleeffLIshiwataT,KumbasarA,eta1.Thecell-surfacehep- araBsulfateproteoglyeanregulatesgrowthfactoractionin pancreaticcarcinomacellsandisoverexpressedinhuman pancreaticcancerfJ].JClinInvest,1998,102(9):1662—73.【11】HoskinDW,RamamoorthyA.Studiesonanticanceractivities ofantimicrobialpeptides[J】.BiochimBiophysAeta,2008,1778(2):357—75.[12】SimonsK,IkonenE.Howcellshandlecholesterol[JJ.Science, 2000,290(5497):1721—6.【13]LiYC,ParkSK,Y eCW,eta1.Elevatedlevelsofcholesterol richlipidraftsincancercellsarecorrelatedwithapoptosis sensitivityinducedbycholesteroldepletingagents[J】.AmJ Pathol,2006,168(4):1107—18.[14]ChanSC,HuiL,ChenHM.Enhancementofthecytolyticel- feetofanti-bacterialcecropinbythemicrovilliofcancercells[J】.AnticancerRes,1998,18(6A):4467-74.【15】WangKR'ZhangBZZhangeta1.Antitumoreffects,cellse—lectivityandstructure-activityrelationshipofanovelantimi- crobialpeptidepolybia-MPI[JlPeptides,2008,29(6):963--8.f16]OrenShaiY.Modeofactionoflinearamphipathiealpha-heli—calantimicrobialpeptidesBiopolymers,1998,47(6):451--63. [17】ShaiY.Mechanismofthebinding,insertion,anddestabiliza—tionofphospholipidbilayermembranesbyalpha-helicalan—timicrobialandcellnon—selectivemembrane-lyticpeptidesⅢ.BiochimBiophysAeta,1999,1462(1-2):55—70.[18]MaiJC,Mi五KimSH,eta1.Aproapoptoticpeptideforthetreat—mentofsolidtumorslJlCancerRes,2001,61(21):7709--1Z[19]LeeHS,ParkCB,KimJM,eta1.Mechanismofanticancer activityofbuforinIIh,ahistoneH2A—derivedpeptidefJ].CancerLetters,2008,271(1):47—55.f20]ChcnY,XuX,HongS,eta1.RGD-tachyplesininhibitstumorgrowth叨.CancerRes,2001,61(6):2434-8.【21]TaniguchiN,GaoCX,IharaY,eta1.Theinvolvementof bisectingN—acetylgluc0samineincancer,in:M.Aubery GlycansinCellInteractionandRecoguition:Therapeutic379抗菌肽的抗肿瘤研究进展Aspects嗍HarwoodAcodemicPublishers,Japan,2001:73—88.[22】DennisJWGranovskyMB1,6N-acetylglucosaminyhransferaseV isadeterminantofcancergrowthandmetastasi&irrj垤Aubery~d.), GlyeansincellInteractionandrecognition:therapeuticas—peers[M】.HarwoodAcademicPublishers,Jop.~2001:89--104.[23]SharmaSV.Melittinresistance:acounterselectionforrastransformation[J】.Oncogene,1992,7(2):192—201.[24]ChernyshS,KimSI,BekkerG,eta1.Antiviralandantitumor peptidesfrominsects[JJ.户rocNatlAcodSciUSA,2002,99(20):12628—32.[25】BakerMAMaloyWLZaslofetalAnticancerefficacyofmagainin2andanaloguepeptides讲CancerRes,199353(13):3052-7.[26】SimbergD,DuzaT,ParkJH,eta1.Biomimeticamplification ofnanoparticlehomingtotumorsfJ1.ProcNatlAcadSciUSA,2007,104(3):932—6.【27】Mh'eM,MyrbergH,E1一AndaloussiS,eta1.Designofatu. mothomingcellpenetratingpeptidefordrugdelivery【JJ./ntJPeptResTher,2009,5(1):11-5. EvolutionofAnticancerMechanismofAntimicrobialPeptidesLIZheng-yang,TONGYue,YAOWen—bing SchoolofLifeScienceandTechnology,ChinaPharmaceuticalUniversity,Nanjing210009, ChinaABSTRACTAntimicrobialpeptides(AMPs),whichhavebeenseparatedfromagreatnumb eroforganisms,arenovelantibacterialagents.Manystudieshavedemonstratedthat,someAMPs exhibitabroadspectrumofcytotoxicactivityagainsttumorcells,butnottonormalmammalcells.Thisrevie wfocusesonrecentstudiesaboutanticancermechanismofAMPs,andtheapplicationprospectofAMPsas anticancerdrugs.KEYWORDSAntimicrobialpeptides;Anti——canceractivity;Mechanism;Applicationprospect2010年6~7月美国FDA公布的部分药物警示1关键词:长效13激动剂(LABAs)安全使用的最新要求06/I,2O1OFDA通知相关医护人员和患者.由于涉及安全问题.FDA正在要求对所有的长效13受体激动剂类药物(LABAs)制定一项风险控制计划(KEMS),并进行整类药物的标签变更.该项风险控制计划将要求包括一份经修订的专为患者编写的用药指南.以及一份用于指导医护人员正确使用LABAs的计划.上述要求是基于FDA对相关研究的分析后而做出的.这些研究显示在一些使用LABAs治疗哮喘的儿童和成人患者中可能会增加哮喘症状严重加剧的风险,并可能导致患者住院甚至死亡以下内容将会被用于提醒医护人员,以保证LABAs的安全使用:(1)单成分的LABAs应与一种哮喘控制药物(asthmacontrollermedication)联用,而不应单独使用:(2)LABAs应只能用于通过哮喘控制药物无法有效控制症状的哮喘患者的长期治疗:(3)LABAs应使用达到控制哮喘症状所需要的最短持续时间,一旦哮喘已被控制,则应尽快停用LABAs,之后患者应通过接受哮喘控制药物以进行维持治疗:(4)需要在吸入型皮质激素类药物中加用LABA的儿童和青少年患者应使用一种同时含有这两种药物的复方制剂.以保证同时接受两药的治疗FDA已确认,在需要加用LABAs的患者中.当这类药物与哮喘控制药物正确联用时,LABAs在改善哮喘症状方面的益处大于其潜在的风险,并认为上述推荐的安全措施将有助于LABAs的安全使用.2关键词:吉妥单抗(myiotarg)撤市06/21/2010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提醒医生.近来的临床数据显示吉妥单抗(吉妥珠单抗奥唑米星)有新的药品安全问题.且在临床研究中其并未表现出预期的良好治疗效果吉妥单抗用于治疗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于2000年5月经FDA快速审查程序批准上市,2004年由惠氏公司(现辉瑞)设计并主持了一项对其验证性的上市后临床试验.该试验设计是对比在化疗的基础上增加使用Mylotarg.验证是否能有效延长患者生命,旱些时间该试验被终止,因为没有明显的药效,且会发生更高的死亡率.FDA建议新的患者不要使用该药.正在服用的患者要遵循医生的意见,医生要提醒患者该药物的风险.以后Mylotarg如想要在美国上市必须重新提交新药临床研究申请3关键词:硫酸奎宁误用存在风险07,08,2O10FDA发布Qualaquin(quininesulfate硫酸奎宁)药品安全警告380由于持续收到患者将硫酸奎宁用于治疗夜闻的腿部抽筋而发生严重副反应的报告.而这一用法为"非说明书指定用途"(即非FDA批准的用途).因此FDA批准了一项风险管理计划(P.EMS)以提醒人们不要将药品如此使用.使用硫酸奎宁可能引起严重甚至致命的血液病变,包括由于血4,板减少而引起的严重出血,溶血性尿毒症/血栓,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有时候会引起永久性肾损伤,一些患者需要住院,甚至会死亡.4关键词:Arava(来氟米特J肝损伤07/13/2010FDA对风湿性关节炎药物Arava(采氟米特)增加了严重肝损伤的黑框警告,以便提醒患者使用该药物的风险并尽量避免.在此之前FDA曾要求该药品增加黑框警告:来氟米特禁用于怀孕妇女及未采取有效避孕措施的待孕女性.5关键词: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s)潜在癌症风险07,l5,2010最近一项与与癌症相关的临床试验荟萃分析报告提示.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s)可能会引起癌症风险略有增高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s)用于高血压患者或其他症状的患者.商品名包括坎地沙坦(Atacand),厄贝沙坦(Avapro),奥美沙坦(BeMc~),氯沙坦(Co~ar),缬沙坦(Diovan),替米沙坦(Mi—c~dis)和依普罗沙坦(Teveten),FDA还没有确定ARBs增加罹惠癌症的风险.该机构正在审查与此安全问题有关的信息,并会及时将新的信息提供给公众. FDA相信AREs的益处大于其潜在的风险6关键词:Cubicin(达托霉素)嗜酸细胞性肺炎风险07,29,2010FDA通知医疗保健专业人士和病人在使用icin(这托霉素)治疗过程中有可能发展成为嗜酸细胞性肺炎Cubicin是一种静脉注射的抗菌药.用于治疗严重的皮肤感染和血行性感染嗜酸细胞性肺炎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痛,即白血细胞类型(嗜酸性粒细胞)充满了肺部.嗜酸细胞性肺炎的症状包括发烧,咳嗽,呼吸急促和呼吸困难.该病可导致随之的呼吸衰竭,并且如果没有迅速认识和合理管理.具有潜在致命性危险医疗保健专业人士应密切监察使用Cubicin治疗的病人.以防止发生嗜酸性细胞性肺炎.接受Cubicin治疗的病人如果出现新发的或恶化的发烧,咳嗽,气短或呼吸困难.应立即联系医疗保健专业人士. (由江苏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提供)。

多肽治疗在抗肿瘤领域的应用研究

多肽治疗在抗肿瘤领域的应用研究

多肽治疗在抗肿瘤领域的应用研究肿瘤是当今世界一个不容忽视的难题,不仅对患者生命造成了极大威胁,也对社会产生了巨大负担。

为了更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不断努力寻找新的治疗方式。

在这方面,多肽治疗已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多肽是一种由氨基酸组成的短链生物分子。

由于其天然产生的、分子量小、生物可降解的特性,多肽成为了治疗肿瘤的一个热门领域。

它可以通过与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结合,选择性地抑制或杀死这些细胞。

首先,多肽可以通过靶向肿瘤细胞表面受体来抑制或杀死肿瘤细胞。

这些受体通常表达在肿瘤细胞表面,但在正常细胞中则很少或不表达。

通过设计相应的多肽靶向这些受体,就可以让多肽精确地攻击肿瘤细胞而不伤害正常细胞。

同时,多肽的生物可降解性也为治疗提供了方便,因为它可以在完成任务后自动降解,无需特殊处理。

其次,多肽还可以通过激活免疫系统来加强抗肿瘤反应。

近年来,研究者已经发现许多肿瘤患者的免疫系统被肿瘤细胞所抑制,导致无法有效地攻击肿瘤细胞。

多肽可以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通过靶向免疫细胞受体来唤醒免疫系统,使其重新开始攻击肿瘤细胞。

这种方法有望促进免疫力的恢复,并且达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目的。

此外,多肽治疗也可以通过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使用来增强效果。

例如,多肽可以与化学药物或靶向药物相结合,共同作用于肿瘤细胞,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最近,一项针对某种类型的肺癌的临床试验显示,使用多肽加上微创手术治疗,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抑制肿瘤生长,同时降低术后出血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

虽然多肽治疗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但是其实际应用还存在一些限制和挑战。

首先,多肽本身具有较短的生命周期和相对较弱的靶向能力,这些都可能影响其在体内的表现。

其次,多肽治疗的副作用和安全性问题也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和解决,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最后,多肽治疗的成本也是一个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总的来说,多肽治疗作为一种新颖有效的肿瘤治疗方式,正在深受科学家关注。

多肽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多肽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多肽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多肽(peptides)是由两个或多个氨基酸残基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分子。

多肽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包括抗原表位识别、肿瘤特异性抗体生成、肿瘤抑制和免疫重塑等方面。

首先,多肽可以用于抗原表位识别。

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抗原可以通过多肽的结合来进行识别。

一些研究人员利用计算模型预测肿瘤特异性抗原肽和HLA分子结合的能力,进而设计和合成具有高亲和力的多肽。

这些多肽可以被肿瘤特异性T细胞识别,并诱导免疫细胞杀伤肿瘤细胞,从而实现肿瘤细胞的消除。

其次,多肽还可以用于肿瘤特异性抗体的生成。

多肽可以作为肿瘤抗原的模拟物,用来引导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

通过细胞表位和多杂化技术,多肽可以被结合到载体上,以生成肿瘤特异性抗体。

这些抗体可以通过识别和结合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从而介导细胞毒性T细胞的攻击,加强免疫杀伤效应。

此外,多肽还可以用于肿瘤的抑制。

一些多肽具有抗肿瘤活性,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例如,细胞穿膜肽(cell-penetrating peptides)可以促进抗肿瘤药物的内部化,从而增加药物在肿瘤细胞内的浓度,提高治疗效果。

另外,一些具有具体生物学活性的多肽也可以通过结构改造来提高其抗肿瘤活性。

最后,多肽还可以用于肿瘤免疫重塑。

肿瘤细胞可以通过抑制免疫系统的反应来逃避T细胞的攻击,以保持其生存优势。

多肽可以用来调节免疫系统的活性,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

例如,一些多肽可以激活免疫细胞发挥其杀伤肿瘤细胞的功能。

总的来说,多肽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研究前景。

通过设计和合成特异性多肽,可以实现抗原表位识别和肿瘤特异性抗体生成。

此外,多肽还可以用于抑制肿瘤的生长和分化,以及调节免疫系统的活性。

这些发现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策略,为肿瘤免疫治疗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肽类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摘要】目前,恶性肿瘤已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传统的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手段不仅选择性低,毒副作用大,且易产生耐药性。

而多肽具有良好的靶向性,且分子量小、来源广泛,具有低毒性、易于穿透肿瘤细胞且不产生耐药性的优点。

抗肿瘤活性肽可特异性结合并作用于肿瘤组织,与肿瘤生长转移相关的信号转导分子相互作用,从而抑制肿瘤生长或促进肿瘤细胞发生凋亡。

本文将从抗肿瘤多肽药物的来源、作用机制及发展现状进行概述。

【关键词】多肽来源抗肿瘤作用机制恶性肿瘤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仅次于心血管疾病,每年死于癌症的患者约占总死亡人数的1/4,且中国占相当庞大的病例数。

药物治疗是当今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目前的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较大。

对此,寻找新型高效低毒的抗肿瘤药物一直是国内外医药研发的热点。

随着免疫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以及生物技术与多肽合成技术的成熟,人们发现多肽类药物不仅毒性低、活性高、易于吸收,还可以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增强抗肿瘤作用,而且其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体内,因此,越来越多的多肽药物被开发并应用于临床。

抗肿瘤多肽的来源天然来源的抗肿瘤活性肽天然活性多肽是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体内的一类生物活性肽,可经过特殊提取分离工艺直接得到。

近年来,对某些多肽经修饰加工后发现其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它们可针对肿瘤细胞发生、发展的不同环节,特异性杀伤、抑制肿瘤细胞,显示出极好的应用前景。

1.1微生物源抗肿瘤多肽微生物源抗肿瘤多肽主要是指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一种小分子多肤,它们是非核糖体合成的抗菌肽,如多黏菌素(polymyxin)、杆菌肽(bacitracin)、短杆菌肽(gramicidin)等,主要是由细菌产生,并经结构修饰而获得,这类微生物产生的抗菌多肽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细菌抗菌肽又称细菌素,是最常见的一类抗菌肽,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可分泌。

细菌中已发现杆菌肽、短杆菌肽S、多黏菌素E和乳链菌肽(Nisin) 4种类型抗菌肽,能特异性杀死竞争菌,而对宿主自身无害。

例如[1],枯草芽孢杆菌可以产生多种抗微生物物质,如表面活性素(surfactin),该物质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抗支原体、抗真菌活性和一定程度的抗细菌活性。

除此之外,人们还发现某些抗菌肽对部分病毒、真菌和癌细胞等有杀灭作用,甚至能提高免疫力、加速伤口愈合。

1.2动物源抗肿瘤多肽动物源多肽主要是指从哺乳动物、两栖动物、昆虫中分离提取出来的抗肿瘤多肽。

如,有些哺乳动物来源的抗肿瘤多肽对淋巴瘤细胞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且免疫原性低;此外,还有Berge [2]等通过体内实验验证来源于牛科动物乳铁蛋白Lfcin B的9肽LTX-302 ( WKKWDipKKWK )的抗肿瘤效果,结果表明其对淋巴瘤细胞A20具有抗肿瘤活性,IC50为16 μmol·L‾1 。

多数研究表明,从天蚕中分离出的天蚕素Cecropins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

Cecropin A和Cecropin B对膀胱癌细胞有选择性细胞毒作用,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膀胱癌细胞增殖,对所有膀胱癌细胞系的IC50为73.29~220.05 μmol·L‾1,它们的作用机制可能是破坏靶细胞膜导致不可逆的细胞溶解和细胞破坏[3]。

1.3植物源抗肿瘤多肽从天然植物或生物中寻找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药物组分是目前乃至以后抗肿瘤药物研究的主要途径。

人们已从多种植物中分离出了有抗肿瘤活性的物质。

如,夹竹桃科植物(长春花)、珙桐科旱莲属植物(喜树)、卫茅科美登木属植物(美登木)、红豆科植物(紫杉)、百合科秋水仙属植物(秋水仙)等[4]。

其中,从紫罗兰中分离出较多环肽,这些环肽对细胞有较强的细胞毒性。

He[5]等从紫罗兰Violaphilippica中分离出八个环肽Viphi A-H。

Viphi A、Viphi D-G对黑色素瘤MM96L、宫颈癌HeLa、胃癌BGC-823等有细胞毒性。

此外,Mandal[6]等从苏铁属凤尾松中分离出一种具有抗癌活性的9肽Cr-ACP1(AWKLFDDGV)。

该肽对人类表皮癌细胞Hep2和结肠癌细胞HCT15具有高效的细胞毒性作用,作用于Hep2的IC50是1.5 mmol·L‾1 。

它通过直接结合DNA导致核小体结构的进一步破坏,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1.4从海洋微生物中提取的多肽20世纪50年代初,人们开始了从海洋微生物次级产物中筛选抗肿瘤活性物质,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大规模快速筛选,组合化学,基因工程的应用加快了药物开发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微生物提取物及次级代谢产物被发现具有抗肿瘤活性且机制多样。

有关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海洋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研究表明,生物碱类、大环内酯类、萜类、醚类、肽类、酰胺类以及醌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也因此成为抗癌新药研发的重点。

以来源自于海洋放线菌、海洋真菌、海洋细菌的抗肿瘤活性物质为例,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呈多样性,包括:干扰肿瘤细胞有丝分裂和微管聚合,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抑制蛋白质合成;调节蛋白激酶C的合成;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增强机体自身防御体系;诱导白细胞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分泌等。

[7]肽库来源的抗肿瘤肽2.1化学合成肽库化学合成肽库是直接以氨基酸为原料,用化学合成的方法寻找有抗肿瘤活性的多肽,还可以对这些肽进行化学修饰,以提高多肽的活性和稳定性,在抗肿瘤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近年来,人工化学合成的抗肿瘤小肽有胸腺五肽、奥曲肽、RGD、酪丝亮肽、酪丝缬肽、YIGSR 和ND100等,而且很多化学合成的抗癌肽的衍生物也具有抗肿瘤作用。

抗肿瘤尿蛋白(antineoplastic urinary protein,ANUP)是人尿中1种Mr为32 000的蛋白质,具有抗肿瘤和抗血管生成的作用。

Kathleen[8]等人工合成了与ANUP的N端同源的2个多肽,A序列为:ELKCYTCKEPMTSASCRTTT,B序列为:pyroELKCYTCKEPMTSASCRTTT,裸鼠实验表明,它们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的抑制率达到70%,鸡胚胎尿绒毛膜试验(chick chorioallantoic membrane assay,CAM)结果表明,这2个多肽都具有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

此外,合成肽Arg-Gly-Asp(RGD)和Tyr-Ile-Gly-Ser-Arg (YIGSR)也已被证实可竞争性地占据肿瘤细胞膜相关受体,明显降低肿瘤细胞的侵袭能力。

2.2噬菌体展示肽库噬菌体展示肽库是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多肽或筛选与肿瘤转移有关的粘附分子,为肿瘤的靶向治疗提供一个快捷有效的方法。

目前噬菌体展示技术经常用于蛋白质抗原表位及其类似物的鉴定和筛选,此外,噬菌体展示技术还可以得到各种类型分子的肽类模拟物,在筛选抗肿瘤小肽方面也有很广泛的用途。

Passarella[9] 等从噬菌体展示肽库中筛选到一个7肽,序列为EGEVGLG。

该肽与舒尼替尼(一种新型多靶向性的治疗肿瘤的口服药物)联合作用时,能使舒尼替尼更加快速、特异性的与肿瘤细胞结合,说明该肽可能会对癌症的系统治疗提供更快速、创伤更小的响应评估。

噬菌体展示技术还可用于发现与肿瘤血管结合的特定分子以提高细胞毒性药物的定位能力,在抗血管生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研究人员通过噬菌体展示技术发现了9肽GX1,其序列为CGNSNPKSC。

体外实验表明,GX1能特异性结合人胃癌血管内皮细胞。

免疫荧光显,GX1在体内可以与异种移植血管结合,结果证实了GX1对胃癌肿瘤相关的血管生成具有靶向特异性[10]。

抗肿瘤多肽的作用机制及研究现况恶性肿瘤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最终发生基因、分子水平的变化,具有无限生长、局部浸润、远处转移等特点。

肿瘤的发生机制是复杂多样的,多肽即是从其分子水平特异地作用于肿瘤不同部位抑制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作用于机体免疫系统抑制肿瘤的发展抗原结合肽通过作用于机体的免疫系统发挥作用,激活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提高免疫细胞的活性和数量,激活自然杀伤细胞,从而增强自身抗肿瘤的能力。

运用软件模拟人类白细胞抗原-DRBl的抗原结合肽,化学合成了肾母细胞瘤-1(Wilms tumor protein-1,WT-1)多肽,可被Ⅱ型限制性T细胞识别,激活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型限制性T细胞,杀伤白血病细胞,并可启动T细胞介导的淋巴细胞毒性效应,显示良好提高自身免疫、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11]。

作为化疗药物的靶向剂降低化疗药物不良反应传统的抗肿瘤药物由于缺乏对癌细胞的选择性,往往在化疗同时产生不良反应。

如果化疗药物能够聚积到肿瘤组织,其不良反应将大大降低。

由于肿瘤血管及其周围组织与正常组织血管的异质性,肿瘤血管会表达一些特殊的标记物,如细胞黏连素、整合素等[12]。

针对这些标记物通过体内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出的多肽RGD、多肽整合素等早已被证实有靶向于肿瘤血管的作用。

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多肽通过多种机制作用于肿瘤细胞:①激活细胞经典的凋亡途径;②接作用于肿瘤细胞膜,引起细胞膜电位的变化,增加其渗透性,诱导细胞死亡;③具有跨膜穿透序列,进入肿瘤细胞发挥其细胞毒性,杀伤肿瘤细胞。

某些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表达异常引起细胞增殖与凋亡异常,导致肿瘤发生。

诱导细胞凋亡是许多抗肿瘤药物机制之一。

刘岭等[13]研究蜂毒素抑瘤作用的量效关系时,发现在高浓度时,蜂毒素多形成四聚体状态,比单体更有效地与细胞膜结合,形成离子通道,改变膜的通透性,造成细胞膜破裂,从而显示出显著的体外杀伤肿瘤作用。

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无论原发性肿瘤或继发性肿瘤在生长扩散的过程中都依赖血管生成,肿瘤生长超过l~2 mm3时,就必须有新血管生成来提供足够的血液供应,新生血管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物学过程,与恶性肿瘤侵袭、转移及术后的复发密切相关[14]。

血管生成是肿瘤浸润生长和转移的必要条件,抑制肿瘤血管形成,切断其生长和转移的命脉,将成为治疗肿瘤的重要途径。

新血管的生成是多种生长因子和细胞外基质共同参与的[15],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纤维连接蛋白和整合素α5β1。

血管生成的重要机制是[16]:1)FN通过其特异的受体α5β1介导信号传导途径来调节内皮细胞生长、分化及迁移等功能;2)血管新生因子VEGF、PDGF的正常表达及它们与其受体的结合,防止新生血管的形成是为了减少肿瘤大小和转移。

HM-3[17]是由18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在体内和体外的药效学研究指出,其可以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和血管生成,体内抗肿瘤疗效明显。

抗肿瘤的免疫调节作用细胞在癌变的过程中出现具有免疫原性的一些大分子物质,即肿瘤特异性抗原,由于这些抗原长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从而出现免疫耐受,使肿瘤细胞逃脱了免疫监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