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第一部分 第2章 题点训练三 分析概括文章重要内容及作者观点.docx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专题13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解题思维、途径和应注意的问题
主标题: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解题思维、途径和应注意的问题副标题:探寻该考点解题思维所在,找寻更好的解题途径,明确解题应当注意的各方面问题关键词:解题思维,途径,问题难度:3重要程度:4内容:一、解题思维:(一)、抓住重要语句。
文章或语段中的重要语句是我们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关键所在,尤其是作者表达观点态度比较明确的一类文章,文中的重要语句,就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依据。
比如,议论文中的起始句、终结句、论点句,散文中的卒章显至句、议论抒情句。
(二)、着眼标志词语。
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是在文章或语段中分散显现,有的是散见于文章的字里行间,就应当作综合的归纳分析。
文章或语段中的一些标志词,如“认为”、“以为”、“感到”等之类的词语,往往是作者直接表明观点态度的句子,抓住它也就抓住了作者在文中的思想动态,归纳起来便于梳理,便于把握。
(三)、注意提示语、附加语。
提示语、附加语往往为解答问题指明方向,使我们明确答题的重心、范围。
提示语主要指文段以及试题出现的提示性语言,附加语包括注解、题解、时间、背景等,它往往对分析作者的观点有很大的启迪性。
二、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途径途径多种多样,主要有三条。
1.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有的文章的观点是直接表述的,抓住了概括性强而又表达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2.从文中运用的材料入手:文中运用的材料,不论是事实还是文献资料,总是要表达一定的观点的。
因此,从分析材料入手,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途径。
3.从作者的评述入手:有时候,作者把自己的观点态度隐含在具体的评述之中而不直接说出。
这就要求从分析具体的评述入手,提出精要,作出概括。
三、分析概括观点态度应注意的问题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1.整体解读。
要摆脱自己的“思维定式”,寻找作者的思路,不能越俎代庖,把自己的观点态度强加在作者之上。
分析概括全文的观点态度固然要注意这一点,即便是分析概括文章局部表现的观点态度,也应如此。
《考前三个月》2014高考语文二轮(浙江专用)【配套课件】题点训练第一部分 第二章 题点训练二
回顾性练习
题点训练二
“不合时宜”归根结底是一种精神境界,是“抗尘走俗” 与“超尘脱俗”的起始点。我们无法在普遍的层面上要求人们 都成就为精神上的“庞然大物”,可以肯定的则是:一个精神
本 训 练 栏 目 开 关
强健的人,一个有作为的人,一个不失尊严的人,无论是在春 风得意中走马,还是在艰难困顿中蹒跚,都不能是一个失落自 我而为时尚左右的人。 注 外观的表相。 (摘编自《啄木鸟》) ①性相:梵语,“性”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相”是事物
回顾性练习
题点训练二
好恶关系是不太大的。这原本毋庸臵疑,须得一议的是:这里 的时尚很可能成为一种压力,压迫人们划一了心志和产生超水 平的企求。诸如就业上某些职岗的过冷过热,诸如婚嫁时房
本 训 练 栏 目 开 关
子、车子被列为必要前提——面对种种时尚如鹜趋之或心理失 衡,人们有理由拒绝“安分守己”、“安贫乐道”的慰勉,也 同样有必要顾及具体的现实条件和属于自己的选择。 如果说人除了是一种“物质”存在还分明是一种“精神” 存在,那么,“与时俱进”跟“顺时迁变”就不能是一回事。 而且,执著于精神性的人还往往抱持跟时尚“对视”的姿态, 所谓“不随俗沉浮”,大体描述了在物性和物化了的时尚面前 保持一份心灵的高傲。
答案 要点:①要顾及具体的现实条件,不超越实际追求时尚。
②在时尚面前要有自己的选择。③要保持心灵的高傲,任何情况 下都不为时尚所左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顾性练习
题点训练二
【错题回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相见以诚
本 训 练 栏 目 开 关
郭沫若 “ 事实胜于雄辩 ” ,这是最有普遍性而且有永远性的格 言。不根据事实,或甚至违背事实,或捏造事实的辩论,尽管 怎样的花言巧语,终究骗不了人;即使能收到一时的效果,待 到事实一揭穿了,那效果会成为逆效果的。到这时言语愈花 巧,逆效果来得便愈大。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资料 第1部分 第3章 题点训练2 特点概括题和原因概括题
题点训练二特点概括题和原因概括题[目标解说]概括能力是阅读的一种重要能力,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
在文学类文本阅读,尤其是散文阅读中,概括题出现的频率极高,除常见的层意和主旨概括,大概最常见的题型就是特点概括题(以概括散文中人、物、景、环境等特点为中心)和原因概括题(以整合概括作者观点态度为中心)了。
考生宜以这两种题型为训练抓手,借此来提高自己的阅读概括能力。
真题回做(2013·安徽)《樱桃》(原文见本章题点训练一“真题回做”)根据②~⑤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1)②③两段写了“近两三年”桐庐当地的变化,请概括这些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④⑤两段看,桐君山的历史气息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新建筑陆续出现,人的精神面貌转变,文娱生活更为丰富,旅游业快速发展。
(2)古老的建筑,精美的传统雕刻,留传的、富有诗意的抱柱对联,悠久的、引人向善的民间传说。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概括信息。
第(1)题,第②段“娇客”新建筑出现了;“人群的脸上,可以看到兴奋、专注的神色”。
第③段“这样一个中小县城居民的文娱生活,竟是出人意外的丰富”;“这个古老的地下迷宫几年来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旅游者”。
第(2)题,第④段“桐君祠也正在重新整修”,“细心地雕制着镂空的‘雀替’”;“这些装在外檐梁柱尽头的纯装饰性构件,被木工灵巧的双手雕成了镂空的人物亭台花样,有几只已经加上了金碧斑斓的重彩,繁缛极了也美丽极了”;“这可能是一副原曾有过的旧联”。
第⑤段“桐君,是古代一位采药的老人,住在山上。
药,总是采了来给人们服用的,所以老百姓记得他”。
分别概括这些信息。
高三语文知识点总复习
高三语文知识点总复习语文课程在高三阶段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对于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提升和高考成绩的影响都非常大。
为了帮助同学们对高三语文知识点进行总复习,本文将从考试大纲出发,系统地梳理并总结高三语文的重要知识点,以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战高考。
第一部分:阅读理解高三语文考试的一大重点就是阅读理解题型。
阅读理解要求考生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的观点,并能够从文章中找到相关的细节进行分析和判断。
以下是高考常见的几种阅读理解题型:1.主旨概括题:要求考生能够通过阅读文章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用精炼的语言进行准确而简洁的概括。
2.细节理解题:要求考生能够在文章中找到与问题相关的细节信息,并进行分析和判断。
3.观点态度题:要求考生能够理解作者的观点,判断作者对待某一问题的态度,并能够找出支持作者观点的相关细节。
4.文段表达题:要求考生能够根据所给的提示,完成对文段的合理补充,使之符合文章的整体逻辑和语言风格。
在备考阶段,同学们应该多做高考真题和模拟题,熟悉不同类型的阅读理解题型,掌握相应的解题技巧,提高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第二部分:写作技巧高考语文写作是考察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几个高考语文写作的必备技巧:1.选题要准:在写作时,要选取与自己熟悉的话题进行创作,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阅读积累,做到有话可说,有料可撰。
2.结构要清:写作时应该注意整体结构的安排,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力求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使文章的结构更加紧凑。
3.论点要明:在文章中要明确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并通过论述和举例等方式进行支持,增强说服力。
4.用词要准确:写作时应该注意用词准确、得体,力求用简洁、精准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意思。
5.修辞要巧妙:适当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增加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通过不断地练习和积累,掌握好写作技巧,同学们就能在高考语文写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第三部分:古诗文鉴赏高考语文考试中,对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考察内容。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精准概括观点——精细筛整,精要概括
课时53精准概括观点——精细筛整,精要概括课堂讲义复习任务 1.继续强化对非连续文本的整体把握训练。
2.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能够根据要求准确筛选与概括。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题干表述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1 新高考Ⅱ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概括中心论点①概括是阅读的基础。
概括内容要点是新高考卷最重要的考点,未来还是会频繁出现的。
②概括内容要点命题较活,可以以选择题形式,也可以以简答题形式。
概括的区间不只限于某一则材料,因此,要特别注意材料间的关联。
2020 新高考Ⅰ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4分)下定义知识图要活动一整体把握,体验真题(2020·新高考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
材料一: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
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
《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
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
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
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高考语文二轮提分复习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提分攻略2题型3分析概括推断文本观点讲义
题型三分析概括推断文本观点[题型特点]1.题干表述明确论述类文本的第3题,通常为“根据原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根据原文进行逻辑推断的能力。
2.选项设置灵活选项命题方式(2018·全国卷ⅡT3-A )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 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
(考查假设关系)复句类型选项通过复句间关系的表述形式来考查对文本的理解。
(2017·全国卷ⅢT3-D )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考查文意推断)结论表述选项通过“由此可见”“说明”“总之”等考查对文意的推断。
(2018·全国卷ⅡT3-D )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
(考查趋势预测)趋势预测选项通过“启示是”“应该”等考查对文本的预测。
[技法回顾]判断观点类选项要“两看”“一思”一看复句类型,比对原文,分析关系是否成立。
复句类型常用关联词判断假设复句如果……就……条件复句①“只有……才……”表示必要条件。
②“只要……就……”表示充分条件。
③“无论……都……”表示排除一切条件目的复句为了、以便、以、用以、为的是、以免、省得判断这类选项正误要看选项是否符合文本的意思,假设或条件、目的等关系是否成立。
因果复句因为……所以……递进复句不但……而且……、进而[示例] (2018·全国卷ⅡT3-A)选项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
(假设关系)原文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
(第一段)“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
社科类现代文阅读理解行文梳理高考语文解题技法与训练(三)
社科类现代文阅读理解行文梳理高考语文解题技法与训练(三)作者:程立海来源:《学生导报·高中版》2017年第21期概括文章中心、作者观点本考点是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的常见考点,得分率一直不高。
1.概括文章中心概括文章中心,就是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旨,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
①概括文章中心的方法第一,借助文中相关的概括性语句也就是说,有的文章就有揭示文章中心的句子,如抒情、议论句,就有可能是文章中心之所在。
因为,在具体的阅读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所以,通过检索概括性语句来概括内容要点,是最为重要的方法与途径。
第二,整合各段意思即将各段的意思归纳、整合起来,就是文章的中心意义之所在。
第三,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②概括文章中心要注意的问题第一,摘取原文中的语句也就是说,要尽量用原文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概括,这就是“以文解文”的具体体现,因为,任何题目的答案,都在文章中,或直接的,或隐含的,只要仔细、用心,就可以做到正确无误。
第二,避免要点的疏漏即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样的情况要尽可能地规避,否则,就会失分。
2.概括作者观点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态度,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所在,也就是文章的意旨。
“概括作者的观点”这一考点,是在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进一步要求。
概括作者观点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有的文章的观点是直接表述的,抓住了概括性强而又表达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二,从文中运用的材料入手文中运用的材料,不论是事实还是文献资料,总是要表达一定的观点的。
因此,从分析材料入手,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途徑。
第三,从作者的评述入手有时候,作者把自己的观点态度隐含在具体的评述之中而不直接说出。
这就要求从分析具体的评述入手,提出精要,作出概括。
概括作者观点应该注意以下事项:第一,应从整体上把握文意防止以偏概全的情况发生,这是考生解答这类试题的前提和关键。
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任务二 概括内容要点,分析散文形象
栏目导航
8
领头的同学却大声说是镰刀斧头。 且不管它是锤是斧,那把镰刀让我感到亲近,特别地高兴。农村的孩子从会走 路就得学着使用镰刀,一把磨得飞快、使着顺手的好镰,那可是宝贝。火车头上还 顶着镰刀锤头的图标,让我感到很特别,仿佛这火车跟家乡、跟我有了点关联,或 者预示着还会有别的我不懂的事情将要发生…… 十年后,我以第一名的成绩入伍,进入海军制图学校,毕业后成为海军制图 员,接受的第一批任务就是绘制中国领海图,并由此结识了负责海洋测量的贾队 长。贾队长有个破旧的土灰色挎包,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唯一醒目的是用红线绣 的镰刀锤头图案。
栏目导航
9
既然已经站在了军旗下,自然也希望有一天能站在镰刀锤头下,我对这个图案 有一种特殊的亲近和敬意,于是就想用自己的新挎包跟他换。不料贾队长断然拒 绝,他说这个挎包对他有特殊的纪念意义,目前还有很重要的用途,绝不能送人。 有一次他在测量一个荒岛时遇上了大风暴,在没有淡水没有干粮的情况下硬是坚持 了十三天,另外的两个测绘兵却都牺牲了。他用绳子把自己连同图纸资料和测量仪 器牢牢地捆在礁石上,接雨水喝,抓住一切被海浪打到身边的活物充饥……后来一 位老首长把这个挎包奖给了他。
栏目导航
11
又过了几年,我复员回到工厂干锻工。锻工就是打铁,过去叫“铁匠”。虽然 大锤换成了水压机和蒸汽锤,但往产品上打钢号、印序号,还都要靠人来抡大锤。 我很快就喜欢上了打铁,越干越有味道,一干就是十年。在锻钢打铁的同时,也锻 造了自己,改变了人生,甚至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我成了民间所说的“全科 人”:少年时代拿镰刀,青年当兵,中年以后握大锤,对镰刀锤头有了一种说不出 的特殊感情。
高考语文考点归纳
高考语文考点归纳一般为引子,引出主题或背景。
二)、中间部分:主要阐述主题或情感,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或段落,每个层次或段落都有自己的主题或情感,但都与整篇文章的主题或情感相呼应。
三)、文尾:总结全文,突出主题或情感。
五、特殊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第二节: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一、语言特点包括:词汇、句法、修辞手法等。
二、分析语言特点需要注意:语言特点与主题或情感的关系。
第三节:分析作品的主题或情感一、主题或情感是整篇文章的灵魂。
二、分析主题或情感需要注意:主题或情感与结构、语言特点的关系。
三、如何准确表达主题或情感:通过分析结构、语言特点,找到主题或情感的核心,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
专题二小说第一节:分析小说的结构一、整体思路:简析时先答出运用了什么结构思路,然后再具体分层答层意。
二、照应:首尾、题目、文中前后句的照应三、过渡(承上启下)四、作用类(内容、结构和特殊表现手法)一)、文首:一般为引子,引出主题或背景。
二)、中间部分:主要阐述情节和人物形象,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或段落,每个层次或段落都有自己的主题或情感,但都与整篇小说的主题或情感相呼应。
三)、文尾:总结全文,突出主题或情感。
五、特殊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第二节: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一、人物形象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分析人物形象需要注意:人物形象与主题或情感的关系。
第三节:分析小说的主题或情感一、主题或情感是整篇小说的灵魂。
二、分析主题或情感需要注意:主题或情感与结构、人物形象的关系。
三、如何准确表达主题或情感:通过分析结构、人物形象,找到主题或情感的核心,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
1、文章结构和思路应该先点明主旨,引出描写对象,再点题交代起因或缘由。
2、在写作内容上要考虑句子本身表达的意思,与写作对象和主旨的联系以及对表达效果等方面的作用。
3、表达技巧和效果要考虑富有特色的语段,如反衬、对比等,要结合这些特殊性答出妙处,如引人入胜,自然的引出下文,吸引读者,与下文构成对比、抑扬,激发读者深思,或交代文章写作思路等。
高考散文阅读内容要点概括PPT课件
局部文意概括的基本பைடு நூலகம்法
一.确定筛选的范围
首先,遵循“就近”原则。题干语句所在的地方,往是答题 要点密集的地点。其次,适当扩大筛选范围。题干原句或原句 中的关键词语出现的其他地方,往往有剩下的答题要点。
二.划分内容的层次
一般而言,要对信息集中的段落仔细阅读,划分层次,分层 提取要点,这样才可以保证要点不遗漏。
常见设问方式: 1.结合全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请结合全文概括“我”有哪些情感变化? 3.分析作者对某事的观点态度。 小结此类题有三种考向: 情感变化类;情感梳理类;情感认定类。
16
概括情感态度类试题的技巧
散文阅读 ——内容要点概括
归纳概括文意,指在分析文章思路 结构的基础上切分层次,概括层意或 段意,有的是对文章内容、主旨情感 的概括。
高考常见题型有:整体概括(针对全 文)和局部概括(针对段落)
2
常见题型解读
题型一:局部内容要点概括
指多个段落(层次)内容要点。
此题型内容涵盖(命题角度) 1.概括原因、理由 2.概括表现、认识 3.概括特点、内涵
高考命题角度3——概括特点、内涵(P216)
➢特点概括题要求概括的是散文中的人、物、景、情及 环境的特点(特征),是概括题中的常见题型之一。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①×××具有怎样的特点(特征)? ②请概括×××的形象特点。 对一些人、物特点的概括,不要忘记形、神两方面。
12
题型举例
阅读贾平凹《壁画》 概括文中唐壁画的特点。
三.注意整合、概括的方法
首选直接摘录法。不用直接摘录的,需要对关键词语组合或 转述。有的需要用一个“上位”词概括;有的则需要自己概括。
原则:全用原文的话太呆板,全用自己的话太危险,原文的 话与自己的话相结合最保险。
高考语文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各章节知识点总结一、古文阅读1、古文阅读的基本技巧(1)理解古文的结构,掌握古文的语言特点;(2)了解古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3)把握古文的语境与意境,理解古文的内涵与外延。
2、古文阅读的常见题型(1)诗歌鉴赏:主题思想鉴赏、艺术手法鉴赏、诗歌语言鉴赏等;(2)古文阅读:先秦古文、汉魏六朝古文、唐宋词赋古文等;(3)古文填空:选词填空、选句填空、辨析填空等;(4)古文改错:改错句子、篇章、标点等。
3、常见古文阅读题材(1)自然描述:春夏秋冬、山水田园、花鸟鱼虫等;(2)人物描写:历史名人、文学名家、民间英雄等;(3)节气道义:诚信、正直、孝顺、忍耐等;(4)社会风俗:婚嫁娱乐、节庆礼仪、礼法秩序等。
4、古代文学名著(1)《论语》:记录孔子及其门生言行;(2)《庄子》:道家哲学的代表作品;(3)《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4)《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5)《三国演义》: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6)《水浒传》: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7)《西游记》: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二、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的基本技巧(1)掌握现代文的语言特点,了解现代文中常用词语的搭配与搭载;(2)学会从篇章结构、语言表达、行文风格等方面对现代文进行分析;(3)理解现代文的时代背景,把握现代文的社会情境;(4)注重细节,捕捉现代文中的细节描写,以提升理解能力。
2、常见现代文阅读题材(1)人生感悟:生活态度、人际关系、家庭情感等;(2)社会现实:社会问题、环境保护、教育发展等;(3)文学创作:现代作家的作品、文学创作语言、文学题材等;(4)科技进步:科学发展、科技创新、文明进步等。
3、现代文学名著(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联文学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长篇小说;(2)《活着》:余华的代表作品,描述了中国民间故事;(3)《平凡的世界》:路遥的代表作品,描写了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生活场景;(4)《倾城之恋》:张爱玲的代表作品,展现了上世纪民国时期的生活风貌;(5)《追风筝的人》:卡勒德·胡赛尼的代表作品,讲述了阿富汗的故事;(6)《白鹿原》:陈忠实的代表作品,描绘了中国农村的历史变迁。
语文高考总复习第二章 专题三 核心突破一 散文阅读 分析思路结构含答案
核心突破一分析思路结构——文思有路,遵路识真一、思路与结构文章结构是文章内容的组合形式,文章思路是对文章内容的设计安排;结构是思路的外在形式,思路是结构的内在脉络。
所以,思路与结构是一个整体中的两个侧面。
分析文章结构是把握文章内在脉络的手段,分析文章思路是把握文章外在结构的基础。
二、散文的整体构思(谋篇布局)1.结构关系整体构思(谋篇布局),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
文章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
第一种是相承,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第二种是相并,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2.材料组织的方式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3.谋篇布局的技巧主要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三、散文线索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
抓住散文中的线索,分析散文的结构就水到渠成了,对作品的思路也就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散文的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1.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
在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散文中,该事物既是线索,更是作者情感的寄托点。
常常具有某种象征和寓意。
2.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
我们的感情在生活中会发生变化,如由厌恶到喜爱,或从喜欢到厌恶,就可以用这条感情的线索把一些似乎没有关联的材料联系起来。
这种线索多见于抒情散文,在一些怀人叙事散文中也常常碰到。
最全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真题汇编——及小说阅读技巧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汇编第一部分:技巧篇第二部分:2012—2013年小说真题篇第一部分:技巧篇一.考纲解读(一)考纲要求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也可以选择合适的诗歌和戏剧作品。
(二)小说的考点高考中小说的命题指向四个关键词:环境、情节、人物、主题。
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1.把握故事情节;2.揣摩人物形象;3.注意环境描写;4.概括主题内容;5.品味语言特色;6.分析写作技巧。
(三)小说考题主要命题方向(1)“理情节”题型:①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②这一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什么作用。
(2)“析人物”题型:①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并说明好处或者作用;②简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
(3)“看环境”题型:①在文中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分析其对人物或表达主题的作用。
(4)“谈构思”题型:①说说作品在材料安排有何特点,分析其好处;②这句(段)话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③联系全文,指出某某物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讲方法”题型: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④从语言运用角度,鉴赏文中画线句子。
⑤本文人物语言有哪些特点?请分别举例说明。
(6)“明主题”题型:①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的主题;②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③前后说法,是否有矛盾,为什么?④阐释小说社会意义。
二.探究思考(一)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分析环境描写是全面理解小说的重要环节。
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促使人物行动的指定场所和范围。
高考语文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高考语文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考点解说】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考查的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一步分析和整理的能力。
现代文阅读材料的内容较多,但其核心的意思我们可以用一句或几句话来概括。
归纳内容要点,这“内容”既可以是几句话、一个段落、一个层次或几个层次的内容,也可以是整篇文章的内容。
“要点”即文章或段落层次包含的主要的、根本的内容和观点。
概括中心思想,这“中心思想”,或称为义理、要旨、主旨,是作者通过文章全部内容所表达的中心意思、基本观点或感情倾向。
归纳和概括的常用方法有如下三种:1.提取要点。
也就是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内容要点。
通过分析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句,或核心词句,即能体现文段主要观点、思想内容的词句,用文中现成的词句来归纳和概括。
2.抽象说明。
有些文段,没有明显的明显的词句可供提取,这要求在对原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需要把贯穿段落的意思提炼出来,把零散的内容浓缩起来。
3.综合归纳。
这是一种把提取要点和抽象说明综合起来的方法。
对于比较复杂的内容,需要注意全面掌握作品内容,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深入挖掘作者的思想观点。
归纳内容要点,还特别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把握文体特点。
对记叙或描写类文字,应关注记叙或描写的层次。
如:“一到秋天,森林又换了一番景色。
落叶松和各种阔叶树的叶子变成深浅不同的黄色。
有些树的叶子都变得火一样红。
不落叶的树显得更苍翠了。
秋风摆动树林,哗哗的声音好像海边的浪涛。
各种山果子都熟了:野枣、山里红、山葡萄,说也说不完。
松鼠忙起来了,它不停地把山果子搬进树洞里去。
东北的森林,十月就下雪了,松鼠不得不早准备,好度过漫长的寒冷的冬天。
”这段文字的前5句话描绘秋到森林后的景色变化,接着写山果子成熟、松鼠储存过冬食物。
其内容要点可归纳为“秋到森林,景色奇美,各种山果成熟了。
松鼠忙着把果子往洞里搬,以备度过漫长寒冬”。
对议论性文字,应把握那些能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高考语文第一部分 第3章 题点训练二 概括文意和主旨.docx
题点训练二概括文意和主旨[复习方略]概括能力是阅读的重要能力,也是高考散文阅读的必考内容。
高考考查有对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对主旨的概括两种。
考生在做概括题时存在文意不准、不全两个突出问题。
二轮复习,就要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训练。
如何审准题、答好题?题型一:概括内容要点自主练习(2014·北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废墟之美“废墟”的词义变化是从欧洲的文艺复兴开始的。
早在15世纪,人们从偶然的废墟挖掘中发现了古代希腊、罗马时代那些生机勃勃的壁画、雕塑等绝妙艺术品,受到极大的震撼和鼓舞,于是决心以古代为榜样来复兴文学和艺术。
古代那些巍峨的神庙和宫殿,尽管多半都在战火和天灾中沦为废墟了,但它们依然令人肃然起敬,不仅引起人们思古的幽情,更激发人们对艺术创造的热情。
从那时起,欧洲人就渐渐养成了对所谓“残缺美”的欣赏习惯。
于是各地残破的古建筑遗址越来越成为文学艺术家描写和表现的对象,“文物”的意识也在人们心中萌发了。
废墟的美学价值及品位的提升,另一个重要进程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运动。
这一历史时期,欧洲工业化运动的弊端已开始显现出来,加上启蒙运动中提出的“返归自然”的主张,这些都在浪漫主义运动中引起强烈的反响。
一些浪漫派作家厌恶工业化的喧嚣,缅怀中世纪的田园生活和情调,创作中喜好远古的题材,追求神奇和神秘,爱好废墟的景象。
欧洲常见的古堡遗址很符合他们的审美理想。
第三股推动力量是1820年爱琴海米罗岛上的女性雕塑阿弗洛狄忒,即“断臂维纳斯”的发现。
这尊被认为世界上最美的女性雕塑,多少人想复原她的双臂姿势都以失败告终,“断臂维纳斯”也由此作为残缺美的经典永远定格,为废墟的残缺美进入美学殿堂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使保护废墟遗址成为一种文化行为。
(有删节)文章勾勒了欧洲自近代以来理解“废墟”过程中的三个重要历史节点。
请分别概括三个节点中人们对“废墟”的不同审美感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从废墟中引发了思古的幽情和创造的热情,生成了残缺美意识。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概括内容要点
归纳概括题是散文常考的考点。
概括题要求概括的是散文中的人、物、景、情及环境,还包括内容上的概括及主旨的归纳。
一、局部内容概括局部内容概括既指概括一个段落内容要点,也指概括多个段落(层次)内容要点。
此类题包括层意概括、原因概括、特点概括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阅读文本见考点一例2《四堡雕版》。
请根据本文概括四堡雕版及其文化衰落的原因。
(4分)解题思维解答本题,首先找到相关答题区域,即有关四堡雕版衰落的段落,然后分析概括衰落的原因。
(1)纵观全文,锁定答题区域。
本题答题区域在⑤-⑩段。
(2)摘取关键句子,概括原因。
第⑤段,从“但挤在这老宅子里生活的人们,对此早已视而不见。
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可概括出民间的漠视;第⑥段,从“特别是电视屏幕上闪现着各种华屋和豪宅的时候,人们会巴望着逃脱出去,切盼现代化早日来到,把它们作为垃圾处理掉”可概括出现代商业文明的冲击;第⑨段,从“可是到了19世纪,西方的石印与铅印技术相继传入,四堡的雕版便走向衰落”可概括出西方技术的冲击;第⑩段,从“受制于经费的拮据,在这些文化沃土上,到处是古董贩子,反倒很少看到专家的身影”可概括出政府不重视(经费拮据),专家很少来。
答案:①西方石印与铅印技术的冲击;②现代商业文明的冲击;③民间对先人文化遗产的漠视;④政府和专家重视不够。
(每点1分。
答案不唯一,只要有“西方技术、现代化、当地民间的漠视、政府和专家不重视”等关键词语即可给分。
)“3法”概括局部内容要点1.摘取法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这些重要的词语往往嵌在主要语句中,重要的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或段的首或尾或中间。
归纳时需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
2.舍取法(1)需要归纳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命题人只要求概括回答其要点,故需要对次要信息和同类信息进行舍弃。
(2)文段中所说的内容复杂,而命题人只要求考生答某一方面,故需要对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进行提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点训练三分析概括文章重要内容及作者观点态度[复习方略]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核心任务是概括文本的重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并能对它们作一定的分析。
因此,这部分内容是高考的常考点,且高考命题也比较灵活。
不过,无论题型怎样变化,只要能居高临下,在整体把握全文内容、观点的前提下,见“招”拆“招”,题目怎么问就怎么答,方保无虞。
这是二轮复习的要诀。
如何审准题、答好题?自主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传统中国社会不乏契约精神当代中国普遍存在的不尊重契约现象,导致一些学者认为中国人缺乏契约精神,甚至有人从文化的角度,提出中国历来就没有契约传统。
中国人真的没有契约精神?中国真的没有契约传统吗?契约精神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主流精神,在狭义上,主要是私人契约精神,包含契约自由、契约平等、契约信守及契约救济的精神,这是支撑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价值基础。
韦伯在讨论宗教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实质理性”概念,是法律的理想类型,它与黄宗智构建的强调统治者的意志在法律制度中起作用的“实体理性”概念,是两个比较切近的概念。
很显然,这二者都不是适合解释中国传统契约实践的理论类型。
而李泽厚提出了中国人侧重实用而相对地忽略形式理性与逻辑抽象的思维特性的“实践理性”概念,将这一概念结合一些较为常见的历史材料,似乎可以对中国传统契约实践作出一种可行的并且有说服力的解释。
仅就契约文书本身而言,指责中国人缺乏契约精神就是值得怀疑的。
西周时期,中国就出现了刻在铜鼎上的买卖契约。
到了秦汉,人们有关交易的契约被记载到竹简上,且数量颇为可观。
魏晋以来,大量的纸质契约文书已经出现,一直延至明清,仅留存至今的就数以千万计。
我们当然不能说存在契约文书就有“契约精神”,但数量庞大的契约文书无疑是我们观察中国契约传统的一个窗口。
一些研究者通过对中国历代契约文书的考察,发现民间契约的有效运作,是由于“契约的自己执行的性质”,尽管这种“自己执行”远非完美,但由于传统契约中这种复杂制度的存在,个人间交易的顺利完成,更多的是依靠契约形式的发展以及契约中重要的实体性规范,这些规范直接构成了保障契约自己实施和自己履行的机制。
仔细审视历代契约文书,其中确实透露出不少有关订约、履约规范的信息。
在中国古代,国家法制及司法亦对诚信履约极端重视,在涉及契约的法律裁判中,背信、违契等行为也是历代司法制裁的对象。
早在唐代的律令制度中,就包含有保障契约履行的法律条文。
《唐律疏议》明确规定:“诸负债违契不偿,一匹以上,违二十日笞二十,二十日加一等,罪止杖六十;三十匹,加二等;百匹,又加三等。
各令备偿。
”很显然,对契约的毁弃,在传统司法中已是律令所禁止的“罪”。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儒家历来倡导诚实有信的正面价值,要求人言为信,故“画指为信”“立据为信”等是历代契约书写的惯用语;佛教、道教等又以“违契遭报”等观念,从反面督促契约的诚信履行。
这些基于道德伦理的礼俗文化观,虽然未必符合现代的科学精神,但确实从某个角度塑造了中国人特有的契约精神,维系着民间契约的实际运行。
今天部分国人存在不尊重契约的现象,绝不能简单地归罪于传统中国人缺乏契约精神。
在中国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旧的价值观几乎完全被废弃,新的价值观难以匆遽建立,又逢经济快速发展,导致一部分人唯利是图,道德、礼俗全置之脑后。
当然,司法公正和权威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又从反面消解了人们在契约中诚实有信的积极性。
当前,我们应重建中国人的契约精神,而不是武断地指责中国传统社会缺乏契约精神。
概括作者认为“传统中国社会不乏契约精神”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契约在中国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民间契约一直有效运作);②国家法制及司法极为重视契约的履行;③礼俗文化对契约的履行具有一定的保障作用。
精准审题(一)设问方式1.文章中……包含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2.请概括……的原因。
3.关于……的问题,作者有哪些主张?请分析概括。
4.画线句子……包含了作者怎样的观点?5.作者认为……,为什么?6.请阐释……的具体内涵。
(二)审题要点1.“分析概括文章重要内容及作者观点态度”这一考点设问方式很灵活,就能力层级讲,分两种:一种是概括,一种是分析(阐释)。
就题干指向内容讲,主要有概括观点及其依据,分析、阐释重要观点的具体内涵。
2.认真审读题干,抓住命题重点及其要求或限制。
如:“技术时代,如何保护文化的灵性?请根据文本从文化的角度简要概括。
”这里,命题的重点是“如何保护文化的灵性”,它不是要求答“如何保护文化”,而是“文化的灵性”,而且要求从“文化”的角度回答,“文化角度”就是答题的限制。
规范答题答题步骤(1)以点定位,锁定阅读区间。
这个“点”就是题干中的关键词、句,把这个“点”放到文本中,与这个“点”有关的句子、段落,就是要仔细阅读的区间。
(2)组成答案,注意整合转述。
一般而言,答案都能在文章中找到,要把这找出的内容加以整合分类,能提取的就直接提取,不能直接提取的就可以转述、替换。
在找到的内容中,有一些语句具有艺术性,或非常含蓄,则需要转换为平实、直白的语言,让人一目了然。
力求答案简洁、明了、连贯,切忌机械照搬,要尽可能利用原文词句回答。
答题示例1.(2013·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传统建筑始终是一种有生命的语言,尽管许多建筑师已经丧失了学习传统建筑语法、使用传统建筑语汇的愿望。
过去的、现代的危机既没有侵蚀也没有污染传统语言:它的规则、含义、发明和词汇都只是在混乱中被暂时掩盖了起来或为人们所视而不见。
传统建筑语言的知识构架以及了解如何使用传统建筑语言的过渡期被硬生生地打断了。
它的原则完全可能重现新貌,也可能已经正在进行中了。
建筑价值的转变既不是机械的,也不是自愿的,而是有决定因素和原因的——它是一个文化的选择。
(选自[卢]莱昂·克里尔《社会建筑》)概括传统建筑能传承下来的原因。
答案①传统建筑有自身的生命力。
②这是文化的选择。
剖析这是一道原因信息筛选、概括题。
首先,据审题得知,文中没有明示“传承”之意,揭示传统建筑能传承下来的原因的语句也不明确,故不能明确使用“以点定位”法。
但与“传承”相接近的词语在本段间接指出,即“有生命的”;“原因”一词也在段末出现。
据此,可标出段首、段尾两句,摘取其中关键词组合成答案。
2.(2014·广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从形而上的层面上讲,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
我们知道,人的独立意识,产生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历史性分裂。
这种分裂是文明的结果,同时也带来了文明的问题。
于是,生的孤独、爱的寂寞、死的烦恼,便成为一切文明社会中所不可避免的精神疾患。
为了解除这些疾患,人们不仅追求物质的满足,而且需要精神的慰藉,这也便是“终极关怀”的动因所在。
大致说来,人类的终极关怀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是给多样的现实世界以统一之本体存在的哲学承诺,一种是给有限的个体生命以无限之价值意义的宗教承诺,一种是给异化的现实人生以多样之审美观照的艺术承诺。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哲学之本体论和宗教之形而上学纷纷面临着学理上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艺术便需要自觉地承担起为人类提供终极关怀的历史使命。
与西方社会相比,中国古代的哲学本体论并不发达,宗教也并不占据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因而古人的“终极关怀”往往是通过审美活动加以实现的,这种“代偿功能”也正是中国古典艺术特别发达的原因所在。
我们知道,文明的人类之所以陷入异化的痛苦,乃是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利刃斩断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原始纽带。
因此作为治疗异化痛苦的古典艺术,最常用的方式是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断裂重新弥合起来,从而将短暂的现实人生与永恒的自然存在联系起来,将有限的个体生命与无限的族类生活联系起来。
(选自《中国审美文化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有删改)如果一个时代的艺术与哲学不发达,那么人类的终极关怀主要会以什么形式实现呢?为什么?答案以宗教实现。
因为人类的终极关怀主要以三种形式实现:一是哲学承诺,一是宗教承诺,一是艺术承诺。
如果一个时代的艺术与哲学不发达,那么就主要以宗教承诺来实现人类的终极关怀。
剖析这是一道分析原因题,根据第二段可答出第一问。
答第二问时,原文并没有直接说,而是在末段讲了艺术的“代偿功能”,这时需要转换视角,既然中国古代哲学、宗教不发达,艺术就有“代偿功能”,那么当一个时代的哲学、艺术不发达时,宗教自然就会实施“代偿功能”,来弥合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断裂。
因此,答该题既需要思考的“转换”,也需要答案的“转述”。
如何解答常考的两种题型?题型一:筛选、概括观点题方法点拨这类题侧重考查对观点的把握,有两小类:一类是对全文观点的概括,作者的观点内容散见在文章各个部分,要求能把这些散见而明显的信息筛选出来,整合为合乎要求的答案。
对于这类题目,除了要胸有全文外,还要注意:(1)善于抓住揭示观点的关键句,如文眼句、中心句及其他议论性的句子。
(2)弄懂句与句、段与层、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抓住各部分中最重要、最本质的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出来。
另一类是对隐含了作者观点的局部材料文字或较形象化的句子的概括,说到底是对较为含蓄、间接的观点信息的概括。
对于这类题目,一定要结合所给文字的上下文,看看有无观点性句子,这些观点性句子就是答案要点;再者,善于挖掘、分析所给材料的议论性词语,再结合全文观点,概括出其背后作者的观点。
演练体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雅与俗莫邪从前倪云林雅士,因为不肯替张士信作画,有一天被张士信捉了起来,鞭打几死。
可是他在被鞭打时,不发一言。
有人问他缘故,他说:一开口就俗了。
不得了,这样的雅士,连性命都不顾,真正少见。
然而这样的做作,不也有一些太雅之嫌否?因为在我看来,不开口只能算作强硬不屈,是个好汉,与雅无关。
如果存心要以此为雅,就未免太雅而成俗了。
太雅成俗,正如《儒林外史》中所说的“雅得太俗”一样。
当时一般斗方名士,动不动就饮酒看花,吟诗作赋,自命风雅,于是给吴敬梓大大地嘲讽了一阵,至今当为话柄。
这种雅习,到了今天,似乎风流余韵,依然未绝,或者竟是变本加厉,有行必雅,无事肯俗。
别的不必说,即以几个人的别号笔名而言,早已竭尽雅之奇观,不能不使人叹为雅之极致。
我不是说,那些名字不雅。
恰恰相反,我是承认它们的雅的。
可是一人始倡,多人从风,任何雅事,都成了俗不可耐。
正如宋之苏东坡是雅人,多雅事;明之唐伯虎、张孟晋之流,邯郸学步,忸怩作态,就使人要发呕了。
要一定专为雅与俗下定义,当然不是容易的。
不过我说,这里面似乎也有一些范围,除了始倡者雅,从风者俗外,还有有意者俗,无心者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