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小说《中国古代文学》讨论式教学中的“四言”第1期
[古代文学——精选推荐
〔收稿日期〕:2005-09-18〔作者简介〕:陈本益,重庆市人,西南大学诗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比较文学和美学研究。
2007年第1期中国文学研究Research of Chinese L iterature第1期,2007[古代文学]汉语诗歌形式的“细胞”———兼谈《诗经》四言句式的起源陈本益(西南大学诗学研究中心 重庆 400715)关键词:汉语诗歌;双音顿;句式;行式;四言句式;“细胞”摘 要:由原始诗歌二言句式演变成的双音顿节奏单位,是构成《诗经》四言句式的“细胞”,也是构成后来汉语古代诗句式和汉语现代格律诗行式的“细胞”。
由这种“细胞”最早构成的《诗经》四言句式,成了后来汉语古代诗句式和汉语现代格律诗行式的基础和骨干。
〔中图分类号〕I 20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535(2007)01-051-05The “Cell ”of M etr i ca l Form s i n Ch i n ese Poetry———A lso on the O r i g i n of Four -character Sen tence Pa tterni n Book of SongChen Ben -yi(Center f or Chinese Poetics Studies,South west 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Key words:Chinese poetry;t w o -syllable dun;sentence pattern;line pattern;f our -character sentence pattern;“cell ”Abstract:The t w o -syllable dun (顿)fr om the t w o -character sentence pattern of p ri m itive poetry is the “cell ”of four -character sentence pattern in Book of Song,and is als o basically that of sentence patterns of later ancient Chinese poetry as well as line patterns of modern Chinese metrical poetry .The four -character sentence pattern in Book of S ong first constituted of this“cells ”became the f oundati on of sentence patterns of later ancient Chinese poetry and line patterns of modern Chinese metricalpoetry .一一种诗体的形式主要体现在节奏上,节奏又主要体现在一行(句)诗上,即一行诗中一定数目的节奏单位的反复就造成这一行诗的节奏。
四言体名词解释
四言体名词解释四言体是用四字句或四字以上的对偶句所写成的诗体,属于近体诗范围。
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格律形式。
全篇由两句话构成,讲究平仄、对仗、押韵,因此称为四言诗。
相传为汉代刘向所定。
汉魏以来,四言诗逐渐增多,西晋陆机《拟兰诗》:“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
”即为四言诗的发端。
以后,四言诗更加普及,至南北朝更为盛行,当时有“四言正体”之称。
现在留下来的四言诗都是南北朝时期的作品。
隋唐时期,四言诗仍然流行,但已不如南朝时繁荣。
从五代到宋初的一百余年间,四言诗成了绝响。
后人把他的风格类似四言诗的诗体也叫做四言诗。
唐代李白等人的作品就是运用这一形式写的。
四言诗由汉末魏初曹植等人开创,在汉末又由左思作了改革,并且由曹丕、陆机、谢灵运和鲍照加以发展和提高,因此产生了四言诗的特殊形式。
四言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珍品,也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八句、四韵为一组,基本句式为四字、三字、二字,四字句称“四言”。
一首四言诗一般可分为两大部分。
前半部分包括起句、承句、转句;后半部分包括合句(即颈联)、结句。
这样两大部分加上尾联,称为“四言诗的四个声部”。
它的章法虽较自由,却颇严谨。
杜甫说:“文章四友,乃金,锦,绣,大小之异。
”把四言诗比作文章的“四友”,这是很确切的。
诗歌中的对偶不像散文那样常见,这是因为四言诗体制的限制。
四言诗除了上述六种基本句式外,还有四字重言句,在四句中偶句皆双声叠韵,与通常五言诗不同;四字叠韵句,其尾字以仄声结束,如《短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五字、七字句,只要变换每句中的二字为三字、四字、五字或六字,即可造成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句,《古诗十九首》中的许多作品都采用了这种方法。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中有“诗接武、薛,赋随王、杨”之句,用了五言、七言和杂言几种句式。
在众多的四言诗中,以李白的诗歌最为杰出。
他擅长古体和近体诗,尤工于七言歌行,被称为“诗仙”。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四单元 小说鉴赏方略之四 语言 Word版含答案
语言(小说语言特色的鉴赏) (对应学生用书P42)语言,即指作家通过小说作品塑造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所使用的文学语言。
它包括作家的叙述语言和作品中的人物语言。
这是作家在民族共同语,特别是在人民群众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口头语言基础上经过提炼加工而形成的艺术语言。
小说对语言的要求有以下几点:1.描写要如见其人、如听其言,令读者仿佛亲临其境。
2.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显示性格。
3.叙述语言要简洁、传神。
4.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等。
这种类型的题目主要是根据词语句子的含义、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命题。
常见题型有:1.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2.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江苏高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20分)安娜之死[俄] 列夫·托尔斯泰①在火车进站的时候,安娜夹在一群乘客中间下了车。
她想着,如果没有回信就准备再乘车往前走。
她拦住一个挑夫,打听有没有一个从渥伦斯基伯爵那里带信来的车夫。
②她正询问时,那个面色红润、神情愉快、穿着一件挂着表链的时髦外套、显然很得意那么顺利就完成了使命的车夫米哈伊尔,走上来交给她一封信。
她撕开信,还没有看,她的心就绞痛起来。
③“很抱歉,那封信没有交到我手里。
十点钟我就回来。
”渥伦斯基字迹潦草地写道。
④“是的,果然不出我所料!”她含着恶意的微笑自言自语。
⑤“好,你回家去吧,”她轻轻地对米哈伊尔说。
她说得很轻,因为她的心脏的急促跳动使她透不过气来。
“不,我不让你折磨我了,”她想,既不是威胁他,也不是威胁她自己,而是威胁什么迫使她受苦的人。
她顺着月台走过去,走过了车站。
⑥几个年轻人盯住她的脸,怪声怪气地又笑又叫,从她旁边走过。
站长走过来,问她乘车不乘车。
一个卖汽水的男孩目不转睛地望着她。
“天哪,我这是到哪里去呀?”她想,沿着月台越走越远了。
她在月台尽头停下来,几个太太和孩子来迎接一个戴眼镜的绅士,高声谈笑着,在她走过来的时候沉默下来,紧盯着她。
中国古代文学史四册名词解释、论述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论述题题库第一章上古文学一、名词解释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论述题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做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
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
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
《中国古代文学史4》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4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4)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课程学分:3 学分课程总学时:48 学时,其中讲课:48 学时课程性质:必修开课学期:第4学期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1)(2)(3)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教材:《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袁行霈主编,2005年开课单位:语言文化学院中文系二、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本课程是中文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在明、清及近代时期的主要内容及其繁荣发展的情况和艺术规律,说明重要作家作品和当时社会的关系,及其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介绍、评价历史代表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活动。
分析代表作品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通过本门课程的教授使学生获得有关元明、清、近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认识。
对我国明、清、近代文学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规律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并对该时期的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作出科学评价。
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独立阅读、分析、评价我国古代文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高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以及审美素质,为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1、明代文学·绪论(3学时)(1)掌握明代文学概况;(2)理解俗文学的发展与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3)理解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对文学创作的推动;(4)了解心学;(5)了解王学左派的发展。
重点:明代文学概况。
难点: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对文学创作的推动。
2、《三国演义》(3学时)(1)掌握《三国演义》的作者和成书;(2)理解《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3)理解《三国演义》的人物分析;(4)了解《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5)了解“拥刘反曹”思想的形成。
重点:《三国演义》的作者和成书。
难点:“拥刘反曹”思想的形成。
3、《水浒传》(3学时)(1)掌握《水浒传》的作者和成书;(2)理解《水浒传》的思想内容;(3)理解《水浒传》的人物分析;(4)了解《水浒传》的艺术成就;(5)了解《水浒传》中的女性人物。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四编第一章笔记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四编第一章笔记第一章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第一节隋代文学l.识记:隋代文学作者的两个组成部分。
一是北齐、北周旧臣,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二是由梁、陈入隋的文人,如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庾自直。
2.识记:卢思道及其代表作品《从军行》(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
以“思妇-征夫”为内容结构的南朝歌行体。
理解:卢思道《从军行》(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的艺术特点。
《从军行》将描写的重心转到了“征夫”身上,以关塞生活为背景,抒写北地边塞生活的真实感受,多贞刚之气,有苍劲骨力,表现了北方诗人重气质的特长。
3.识记:杨素及其《出塞》诗。
杨素,是隋朝的开国重臣,行伍出身,亲历征战,对边塞风霜行役的军旅生活体验尤深,于诗中表示得亦更为真切。
代表作《出塞》(汉虏未和亲,忧国不忧身)。
《出塞》平实的叙说中,流动着粗犷深沉的悲惨情思,真挚而浓烈,有一种北歌的慷慨呜咽之音。
这是杨素诗的一贯风格。
简单运用:北方文人的诗风变化,文采和情调融合了南朝风格,在表示手法上受南朝文学的影响。
北方文人在学习南朝文学的表示手法时,诗风常发生变化。
如卢思道的《美女篇》着意描写女性的体态服饰和媚眼纤腰。
薛道衡《昔昔盐》(佳句: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
)所写乃南朝诗常见的闺怨题材,清辞丽句,委婉细腻,情调和趣味偏于齐梁风格。
综合运用:隋代文学的过渡性质,聚集了一批南朝文士,向重文采的南朝诗风发展,南北文学彼此影响,隋朝文学仍然呈现出合而不同的过渡性质。
在隋文帝时代,北、南两种诗风是同时并存的,甚至在同一作家的创作中表现出来。
到隋炀帝时,身边聚集了一批南朝文士,隋代文学就向重文采的南朝诗风方面发展了。
如虞世基所作应制诗,着意于词采的华美和对仗的工整,纯粹诗为作诗而作诗。
这使文学创作由抒情转向娱乐,转向咏物和咏宫廷生活琐事,很快就走向了贵族文学的末路。
终隋一朝,南、北文学的合流仅限于诗风的彼此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合而不同的过渡性质。
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2023-11-07CATALOGUE目录•引言•问题意识的概念及其重要性•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教学中问题意识培养的缺失•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的策略•实施问题意识培养的实践与效果•结论与展望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必修课程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高校教育改革背景下,问题意识的培养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分析问题意识缺失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研究目的与方法02问题意识的概念及其重要性•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对疑惑、矛盾、冲突等认知困境的感知、理解和评价,并驱动思维不断深化、探索、创新的一种思维方式。
在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其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问题意识的定义问题意识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只有对现有知识和观念产生疑问,才能产生新的思想、观念和解决方案。
在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激发其创新思维,推动文学研究的进步。
1. 激发创新思维问题意识能够驱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使其更加关注文学作品的内涵、特点和价值。
通过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2. 促进自主学习问题意识的重要性3. 提升教学质量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学质量。
当学生具备问题意识时,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提出有价值的学术问题,并与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促进教学相长。
北语11春《中国古代文学史(一)》阶段导学四
北语11春《中国古代文学史(一)》阶段导学四本阶段导学是总复习指导,希望同学们能认真总结梳理知识,争取期末考试取得好成绩。
一、名词解释1、《尚书》----《尚书》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
《尚书》即上古之书,是一部上古历史文献汇编,记载了从上古到周朝的历史,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
《虞书》、《夏书》是春秋战国人根据古史传说编纂而成的;《商书》、《周书》主要是商周两代的官方文献。
《尚书》以记言为主,其特点是质木古朴,读起来佶屈聱牙,艰涩难懂。
《尚书》后被儒家奉为经典。
2、《春秋》----《春秋》本是周朝各国史书的通称,我们今天见到的《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
书中按年代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二十四年的重大事件。
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后来被儒家当作经书。
《春秋》记事简略,不带有文学色彩,在记事的用语和行文中,体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
3、《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作者不详,司马迁认为是鲁人左丘明。
其成书约在战国初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记载了255年的历史。
此外还附录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左传》详细记载了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军事、文化、外交等诸方面的活动,真实描写了当时从天子衰微、诸侯争霸到诸侯衰落、大夫专权的重大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历史事件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4、《战国策》——一部战国时期史料汇编,其作者并非一人。
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得文三十三篇,按国别分为十二国策,定其名为《战国策》。
记载了自战国初年至秦灭六国前二百四十年间的部分历史。
书中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言行,映现着当时政治,外交上重大事件和纷纭复杂的历史。
其思想内容主要是重士尚利,重权借。
此书在文学上有较高成就:善于运用寓言和比喻说理,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叙事说理气势奔放、语言流畅,对后世散文、辞赋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四言体的形成及其与辞赋的关系(一)
四言体的形成及其与辞赋的关系(一)【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分析《诗经》至魏晋四言诗的句式和篇章结构方式,认为早期诗文具有某些共通之处,早期诗歌没有形成稳定的诗化四言句式,即《诗经》中的某些四言句从句法特点看保留着先秦一般散文的构句方法,从而决定了早期四言句的散文本质;四言的诗化主要是通过建构一批典型的句式来完成的,而句式的序列规律是四言诗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四言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三言加“兮”的形式,只要把这些句子和节奏延长一倍,即可构成楚辞句式,而四言的赋化趋势也与辞赋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四言体辞赋诗化句式句序我国诗歌最早的诗体是四言诗。
但在最早的散文和铭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成段的四言句。
也就是说,四言在先秦时代,并不是诗歌专有的句式。
那么为什么它会从《诗经》开始,成为秦汉诗歌的一种主要体裁呢?换言之,散文和诗歌中的四言有什么区别?四言的诗化是怎样完成的?再从中国诗体的进化来看,既然四言已形成二—二的节奏,为什么四言之后兴起的不是二—三节奏的五言,而是三—三节奏的骚体呢?而在五言兴起之后,四言虽在魏晋时期一度复兴,最终还是走向衰落。
其内在原因又是什么?关于这些问题,虽然尚未看到系统的论述,但已有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触及。
例如语言学家对《诗经》的用字和双音词的研究,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
如果能从四言体形成和进化的内因去考察这些问题,或许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我国诗歌体裁生成和发展的某些规律。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诗经》至魏晋四言诗的句式构成和篇章结构方式,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尚书》是我国最早的散文体史书。
我们可以通过比较这两部书里的四言句,考察早期散文和诗歌里四言性质的同异。
《尚书》篇目的辨伪,是学术界的一大难题,历来聚讼纷纭。
本文只能根据《尚书》学者的统计和研究,从先秦文籍引用的《尚书》篇目中选出一般认为是商代的半真文献、周代的真文献和半真文献,以及周代根据一些往古素材加工编造的虞夏假文献中的篇目来考察刘起:《尚书源流及传本》,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页。
郭孔生主讲: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一编:先秦文学(陈洪张峰屹主编)
第二节 神话传说
考纲要求:应用②我国神话的精神内涵特征。 课文重点:P.46 (1)不论是以战胜自然力为主的 神话,还是以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地 围绕着人的生存这个主题; (2)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着激扬的斗志、神异 的能力和英雄气概; (3)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 出丰富的想象力; (4)神话是一种集体创作,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丰富、 不断变化和成型。
郭孔生 主讲:中国古代文学史一(陈洪 张峰屹 主编)
第二节《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 史诗及其他
考纲要求:识记:《大雅》中周人的五篇史诗。 课文重点:P.52 《生民》、《公刘》、 《绵》、《皇矣》、《大明》。 考纲要求:应用:周人的五篇史诗的基本内容。 课文重点:P.52 《大雅》的五篇史诗叙述了自周人始祖后稷出世直到武王 灭商的一些史迹和传说。五篇史诗都是叙述和歌颂周先王 领导人民兴建周邦的历史功绩,在艺术表现上有其突出的 特点:1. 重点突出,有选择地描绘具体的事件,从而歌颂 先祖的功勋,抒发了周民对先王的崇敬和爱戴之情。2. 周 人史诗还有对先祖神化的记述。3. 总结历史教训,提出治 国思想。
郭孔生 主讲:中国古代文学史一(陈洪 张峰屹 主编)
第一节 上古歌谣
考纲要求:识记② 《周易· 贲卦》六四爻辞、《中 孚》九二爻辞和《弹歌》、伊耆氏《蜡辞》。 课文重点:P.41-42 《易· 贲》六四爻辞: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 婚媾。(筮辞) 《易· 中孚》九二爻辞: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 好爵,吾与尔靡之。」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制 造弓弹打猎的生活情状) 伊耆氏《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 草木归其泽!(咒语)
国开电大中国古代文学(B)(1)形考任务4参考答案
国开电大中国古代文学(B)(1)形考任务4参考答案中国古代文学(B)(1)形成性考核任务四隋唐五代文学本次形考任务按百分制计,实际占形成性考核总成绩的20%。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1.“文章四友”是指_李峤__________、苏味道、_崔融_____________和杜审言,其中杜审言成就最高。
2.陈子昂的《感遇》诗,意境浑厚,语言老成,正体现了“__骨气端翔___________,音情顿挫_______________”的特色。
3.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作家是__王维__________和孟浩然____________。
4.有“七绝圣手”之称的是__王昌龄______,其代表作有《__出塞____________》等。
5.刘长卿的五绝,最为著名的是《_逢雪宿芙蓉山____________》,中有“柴门闻犬吠,_风雪夜归人____________”的诗句。
6.与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诗坛又崛起了以____元稹______、_白居易____________为代表的元白诗派。
7.白居易在《__与元九书__________》中明确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_歌诗合为事而作________________”的主张。
8.中唐的古文运动是中国散文史上第一次在明确理论指导下的散文革新运动,韩愈________、_柳宗元__________为其确定了一系列的理论主张。
9.___________(作家)的山水游记以“_永州八记______________”和《游黄溪记》等为佳,将我国的游记文学推向了一个高峰。
10.大历诗风以__清丽空灵_____________、省净纤巧_________________为主要特色。
11.晚唐并称为小“李杜”的两位著名诗人是_杜牧________和_李商隐____________。
12.唐传奇是自觉的小说创作,它标志着中国小说的发展进入了___自觉的时代______________;唐传奇是具有成熟形态的__文言短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
中国古代文学史绪论
史 得、学术论文。 4、思:敏于思考,勇于提问,敢于挑 战,善于分析。
中 国 文 学 史
中
总绪论
国 重点与难点:
文 文学史的主要内容
学 中国古代文学演进的内部诸因素 史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过程与分期问
题
中 国 文 学 史
第一节 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
一、文学史与文学史学
文学史研究的几个层面: 最外围是文学创作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 第二个层面是文学创作的主体即作家,包括作家 的生平、思想、心态等; 第三个层面是文学作品,这是文学史的核心内容。 与文学创作密切相关的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 文学鉴赏和文学传媒。 文学的发展史是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文学批评、 文学鉴赏共同推进的历史。
史 中读出7958首诗。后人以“回文锦”比喻情书。 如元代姚燧《越调·凭阑人》中有云:“织就
回文停玉梭,独守银灯思念他。”
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
中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国 文 学 史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作业
阅读《总绪论》,思考、探究以下问 题: 1、就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 角谈谈你的见解。 2、就你所知,影响文学演进的因素由 哪些,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体现在哪 些方面?
中 苏轼《反复诗》
国 文 学 史
远 水
洼
烟
雨
藏
云
山
望
流春 老
斗
东
隐
叉
笋
尖
冷 衬
吟
香 吐
北语12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第二阶段导学
北语12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第二阶段导学一、本阶段学习内容概述本课程第二阶段学习的主要内容为元明部分。
就文体类型而言,元明期间成就显著的主要有两种:一是曲,包括元杂剧、南戏、明传奇和元明的散曲;一是小说,主要是号称明代四大奇书的四部章回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另外还有“三言”、“二拍”等拟话本小说。
其他文体类型——诗、词、文,和前代相比,成就都大为逊色。
在这一章中,依照诗文、戏剧、散曲、小说这一顺序,对元明时期出现的主要作家、作品,逐次进行阅读赏析。
主要知识点如下:(一)元明诗文选读1、元明诗文概况。
分别介绍了元代诗文概况、明代诗文概况。
2、归有光文选读,介绍了唐宋派古文家归有光的生平情况,并深入赏析了他的《项脊轩志》。
3、张岱文选读,介绍了晚明小品文大家张岱的生平情况,并深入赏析了他的《西湖七月半》。
(二)元明戏曲选读1、元杂剧选读,介绍了元杂剧的发展概况,选择关汉卿、王实甫的《窦娥冤》、《西厢记》做深入赏析。
2、元南戏选读,介绍了元代南戏的发展概况,并深入赏析了高明的《琵琶记》。
3、明传奇选读,介绍了明传奇的发展概况、汤显祖及其“临川四梦”,并深入赏析了汤显祖的《牡丹亭》。
(三)第三节元明散曲选读1、元明散曲概况。
2、深入赏析了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
3、深入赏析了睢景臣的套数《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四)元明小说选读1、元明章回小说选读,系统介绍了元明章回小说的发展概况,并选择介绍了其中的代表性作品《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成书、作者和版本,其内容、主旨和艺术特色,分别节选了《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水浒传》中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以及《西游记》中的“大闹天宫”做深入分析。
2、明代拟话本选读,介绍了明代拟话本的发展概况,并深入赏析了《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二、重难点讲解(一)戏曲:《窦娥冤》关汉卿【熟悉】略读此篇引子及第一折部分(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初中文言文“四字”教学法尝试
初中文言文“四字”教学法尝试作者:卞海燕来源:《语文天地·初中版》2014年第10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提出了“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要求。
由于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文言文很少、很简单,所以《标准》对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要求也并不太高。
我们可以把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看做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起点,它对学生以后进入高中、大学甚至走上工作岗位进一步学习和运用文言文是有很大影响的。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在文言文教学中采用了“读-疏-译-议”四字教学方法,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笔者不揣固陋,抛出以引玉。
一、读“读”是文言文教学最基本的方法。
从内容上看,可以读阅读提示(包括单元提示、自读提示和预习提示),读课文内容,读课文下面注释;从方式上看,有教师范读、领读,学生自由读、齐读、默读与诵读等。
读的重点是课文内容。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所选文言文大都是名家名篇,思想性强,可读性强,又容易记诵。
教学这些文言文,既要重视教师的范读与领读,又要重视指导学生采用各种方式反复诵读,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语气明显、有节奏感,进而体会语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例如,在学习“其一/犬坐/于前”(《狼》)、“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等句子时。
如果将其放在诵读中进行上述处理(“/”表示停顿),意思就容易理解了。
又如,在讲解“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这句话时,如果将其放在诵读中进行上述处理,层次就很明显了。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是古人读书的经验之谈。
这句话告诉我们:读熟了就容易理解;理解了,就容易记诵。
二、疏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疏词辨析文言实词词义、古今的差别和词类活用现象,明确常见的文言虚词和个别代词的固定用法。
汉语诗歌形式的_细胞_兼谈_诗经_四言句式的起源_陈本益
1收稿日期2:2005-09-181作者简介2:陈本益,重庆市人,西南大学诗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比较文学和美学研究。
2007年第1期中国文学研究R esearch of Ch i nese L iterature第1期,2007[古代文学]汉语诗歌形式的/细胞0)))兼谈5诗经6四言句式的起源陈本益(西南大学诗学研究中心 重庆 400715)关键词:汉语诗歌;双音顿;句式;行式;四言句式;/细胞0摘 要:由原始诗歌二言句式演变成的双音顿节奏单位,是构成5诗经6四言句式的/细胞0,也是构成后来汉语古代诗句式和汉语现代格律诗行式的/细胞0。
由这种/细胞0最早构成的5诗经6四言句式,成了后来汉语古代诗句式和汉语现代格律诗行式的基础和骨干。
1中图分类号2I207.21 1文献标识码2A 1文章编号21003-7535(2007)01-051-05The /Cell 0ofM etrical For m s i n Chi nese Poetry)))A lso on the O ri gin of Four -character Sentence Patterni n Book of SongChen B en-y i(Center for Ch i nese P oetics S t udies ,Sout hw est U n i versity ,Chongq i ng ,400715)K ey word s :Ch i nese poe try ;t w o-sy ll able dun ;sentence pa ttern ;li ne patte rn ;f our-character sentence pattern ;/cell 0Abstrac t :T he t w o-sy llab le dun(顿)fro m t he t wo -character sentence pa ttern of pri m iti ve poetry i s t he /ce ll 0o f f our-character sentence pa ttern in Book o f Song ,and i s also basica lly t hat o f sentence patte rns o f late r ancien t Chi nese poetry as w ell as li ne patte rns o fm odern Chi nese m etr ica l poetry .The f our-character sentence pattern i n Book o f Song first constituted o f this /cells 0beca m e the foundation o f sentence pa tterns of later ancient Ch i nese poetry and li ne pa tterns of m ode rn Ch i nese me tr i ca l poetry .一一种诗体的形式主要体现在节奏上,节奏又主要体现在一行(句)诗上,即一行诗中一定数目的节奏单位的反复就造成这一行诗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