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之三:文明生于财富
徽州商人(下)
第五章徽州商人(下)上一讲中我们讲到了在明清时期的十大商帮中,徽商和晋商一起称雄商界长达三百余年。
在当时还有这样的一句话叫“钻天洞庭遍地徽”,就是说洞庭商人善于钻营,而徽州商人活动范围广泛。
明朝学人谢肇浙在他的著作《五杂俎》里说道:富室之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
新安就是指徽商、山右则指山西。
在徽商鼎盛时期涌现出了大量成功的商人。
其中不乏“富可敌国”、“乐善好施”、“诚实守信”的典范。
他们分别是江春、鲍漱芳、胡雪岩。
江春,歙县人,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客居在扬州业盐的巨富。
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都是他耗资不计其数组织接驾,当时所谓“江春大接驾”。
直到今天扬州城内还流传着他“一夜堆盐造白塔”的故事,话说乾隆第六次下江南,在扬州瘦西湖游览时,说如果瘦西湖边有一座和京城一样的白塔就更完美了。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江春花重金买通乾隆身边的太监,野史上是这么说的:“询帝之左右,知其形状,一夜之间以白盐造塔”。
当然这只是传说,但足以反映江春的富有程度。
同时乾隆皇帝还赐他“布政使”的头衔。
当时官居二品,相当于今天副省长的职位。
他本人也已“布衣结交天子”深感荣耀。
另外江春还和我国京剧的产生有很大的关联,乾隆五十五年,他八十大寿的时候,民间组织戏班进京献寿。
江春家里“春台班”与当时的和春,三庆,四喜“四大徽班进京,导致后来京剧产生的重大事件。
鲍漱芳,是歙县棠樾村人,与江春是同时期人物,也是大盐商。
他有一个特点就是乐善好施。
据有记载的账目称:嘉庆八年(1803年),清朝廷平定四川云南陕西三省叛乱,就是他出的军饷,嘉庆十年(1805年)洪泽湖坡堤,他捐米六万石,同年淮河水淹邵伯,他又捐麦四万石,救助是十万民众。
还在自己的家乡修道路,建书院、助婚丧等等,义行不可枚举。
深受皇帝的喜爱和时人的推崇。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牌坊就是嘉庆皇帝恩准他建的,上面写着“乐善好施”几个大字。
乾隆还给他家祠堂,也就是今天歙县棠樾村的鲍家祠堂题了一副对联“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
徽商及徽州文化的内涵及历史渊源
徽商及徽州文化的内涵及历史渊源徽州文化即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敦煌学、藏学、徽学)之一。
指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而不等同于安徽文化(安徽文化由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三个文化圈组成)。
徽州位于皖南山区,黄山雄奇甲天下,白岳旖旎称神州。
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
思想伟人,学术巨子,灿若群星;新安文化,徽州艺术,万紫千红。
勤劳的徽州人民在这里创造了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引领风骚千余年。
提到徽州文化,人们总以博大精深相称。
所谓博大,指其取得的辉煌成就,几乎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在思想哲学、道德伦理、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文化典籍、科技工艺等各个领域都有上乘表现,且自成体系;所谓精深,乃言徽州文化的水平并不是一般性的,其所展现的高深的思想造诣、精湛的艺术水准与丰厚的文化内涵,既显示了地域特色,同时也是那个时代最高水平的一个代表。
它集中地体现了当时文化发展主流的诸多方面,异彩纷呈,贡献巨大。
那么,如此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呢?它的历史发展轨迹又是怎样的呢?❖徽州历史沿革徽州,简称“徽”,古称歙州,又名新安,下辖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六县,统称“一府六县”。
由今黄山市及婺源县(现属江西上饶)、绩溪县(现属安徽宣城)组成。
徽州脱胎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所置的歙州。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府治所在为歙县,历宋元明清四代。
1934年由于蒋介石的军事需要,婺源被划入江西,后因婺源民众发起返徽运动及同乡胡适等人奔走努力,迫于民意,抗战胜利后划回徽州地区。
但由于军管问题,1949年婺源又被划入江西省,延续至今,此为徽州历史上的两次婺源隶赣事件。
1987年,为响应中央打好黄山牌以发展旅游业,绩溪县与太平县交换被划入宣城,徽州地区改名黄山市。
广告山河图志全网公测,速抽VIP徽州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重镇。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因江南省过大,为维持中央统治,顺治将江南省拆分为“江南右”与“江南左”。
徽商发展史详解
徽商发展史详解徽商的形成唐代,祁门茶市十分兴盛。
南唐,休宁人臧循便行商福建。
宋代,徽纸已远销四川。
南宋开始出现拥有巨资的徽商,祁门程承津、程承海兄弟经商致富,分别被人们称为“十万大公”、“十万二公”,合称“程十万”。
朱熹的外祖父祝确经营的商店、客栈占徽州府的一半,人称“祝半州”。
一些资本雄厚的大商人还在徽州境内发行“会子”。
元末,歙县商人江嘉在徽州发放高利贷,牟取暴利。
元末明初的徽商资本,较之宋代大为增加,朱元璋入皖缺饷,歙人江元一次助饷银10万两。
成化年间,徽商相继打入盐业领域,一向以经营盐业为主的山西、陕西商人集团受到严重打击,于是徽商以经营盐业为中心,雄飞于中国商界。
明代中叶以后至清乾隆末年的300余年,是徽商发展的黄金时代,无论营业人数、活动范围、经营行业与资本,都居全国各商人集团的首位。
当时,经商成了徽州人的“第一等生业”,成人男子中,经商占70%,极盛时还要超过。
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城乡,东抵淮南,西达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
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
清乾隆末年,封建统治日趋没落,课税、捐输日益加重,徽商处境愈来愈困难。
1831年,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政陶澍革除淮盐积弊,改行“票法”,靠盐业专利发迹的徽商开始衰败典当业也因左宗棠垄断及外国银行的侵入而中落。
茶、木两商则由于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连年亏损。
尤其是随着提帝国主义入侵,外资渗入,国外商品倾销,徽商经营的行业大多被其所替代。
同时与帝国主义、军阀官僚联系密切的广东、江浙财阀开始兴起,只掌握传统商业知识、技能的徽商,在商业领域逐渐失去其操纵、垄断和独占的地位,开始走下坡路。
清末和民国时期,虽有个别徽商人物如黟县盐商李宗媚、歙县房地产商人程霖生等崭露头角,但整体上挽救不了徽商的颓势。
徽商产生条件:1、古徽州处“吴头楚尾”,属边缘地带,山高林密,地形多变,开发较晚。
汉代前人口不多,而晋末、宋末、唐末及中国历史上三次移民潮,给皖南徽州送来了大量人口,人口众多,山多地少,怎么办?出外经商是一条出路。
从《三言》、《二拍》看明代徽商的财富观
第 3卷 第 1 1 期 21 00年 2月
Jun lo ab iC a n ut e c es C l g o ra fHu ie o I d s y T a h r o e e l r l (hl oh n oi cecs Pi spyadSc l i e) o aS n
的谋 生手 段 , 它看 成是 当务 之 急 , 为是 应该尽 把 认
别点明其籍贯的只有徽商 , 且有十篇之多。通过 其中专门写钱财问题或涉及钱财问题的故事 , 我
自己本分所从事的人生事业 。 姚滴珠避羞惹羞 ・ 《
们可以直接或间接地 了解到明代徽商 的钱财观,
以及文人眼中的徽商财富观。
是最迫 切 的需 要 。徽州 六 县位 于万 山之 中 , 交通
段话极具代表性:“ 却是徽州风俗 , 以商贾为第 等生业 ,科第反在次着 ……徽人因是专重那做
一
不便 , 田少 , 口却 日增 ,徽地所产之食料, 山多 人 “
不足供徽地所居之人口, 于是经商之事业起 。 l ” 2
收稿 日期 : 0 9—1 0 20 2— 3
商的, 所以凡是商人归家 , 而宗族朋友 , 外 内而妻
妾家属 , 只看你所得归来的利息多少为重轻。 得利
作者 简介 : 陈艳君 (9 1 ) 女 , 18 一 , 江苏睢宁人 ,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发 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 硕士 ; 汪雷 (93一 ) 16 , 男, 安徽绩溪人 , 安徽财经大学农村经 济社会发展研究院 院长 , 教授。
科举的地步。 徽州人“ 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 ” 的职
业 理 念 和 由此 产 生 的 以得 利 之 多 少 为衡 量人 物
徽商
人类历史的发展充满着辩证法。
一方面,总是有新事物的出现冲击着既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
传统,推动历史的进步;同时,这种推进的过程又并非回荡着温情脉脉的旋律,常常伴随的是生命的杀戮、善良的破碎和美好的毁灭;但是,以善和美的牺牲为代价换来的又是更高层次上真善美的统一。
纵观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总的来说,它以其超稳定的结构形态缓慢前行,但在某些阶段、某些方面,它又经受着或剧烈的争夺、或反复的跌宕、或死水微澜般的波动。
造成中国封建社会局部的、阶段性的、有限的变动,其外在和内在因素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民族的争斗;二是统治者自身的分裂;三是来自底层百姓的反抗。
这三大因素的冲击时大时小、时急时缓、连绵不已。
诚然,那些充满着血与火的呐喊呼号,最终湮灭在冰寂的历史长河中,即使是改朝换代带来的刹那社会外在结构的巨大错动,迅速地也因汉民族传统文化强大的内敛力同化而回归了正轨,没能带来中国历史的焕然一新;但是,细观那一次次社会结构的风云激荡,其对社会某一阶层、或对个体命运的强力扭曲和扼杀,对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心灵世界的震撼,以及由震撼而激发的心灵蜕变,充实和丰富着历史的内涵;并且,由这种心灵蜕变而爆发出的对生命更新的追求和创造,无疑又为外在历史的发展增添了多姿多彩。
发生在中国两晋之间的“永嘉之乱”,唐代的“安史之乱”、黄巢大起义和两宋之间的“靖康之乱”等,在撼动历史秩序的同时,给世代生活在中原地区的衣冠巨族们以一次次沉重打击,数百年间,成千上万的中原士族为避战火辗转南下。
当时这些门阀制度下的权贵们的窘境是可想而知的,他们不得不抛弃功名富贵、深宅大院而胡乱卷起一些细软、谱牒、书籍仓皇逃离世居乐土,顺着寒冷呼啸的西北风向南,向南,渡过黄河,越过长江,再行几百里,方找到一处高山屏蔽、林木掩映、远离战火的山清水秀之地可以歇脚喘息——这就是徽州。
源源不断的中原士族犹如万斛珍珠散落在这苍翠浓郁的崇山峻岭之中。
徽州本是山越荆莽之地,自然灵气十足而文化气息微弱。
论徽商的商业道德
徽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徽商文化是古老的徽州(今黄山市、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大地上,曾经上演过一幕徽商文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历史剧,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徽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徽商又称徽州商人、“徽帮”、新安商人(徽州又称“新安”),它是旧徽州府籍商人集团之总称(并不是指所有安徽商人)。
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以后代代有发展,明朝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
作为古代中国商界中的一支劲旅,徽商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所以能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
徽骆驼,即对徽商的美称。
一种说法是外人称富可敌国的徽商为“老大”。
然而徽州方言中“老大”曰le to(屯溪音),极类“骆驼”,所以因此得名徽骆驼。
另一种说法是,骆驼善饥耐渴,且性温驯而执拗,特别适于沙地行走,能负重致远,素有“沙漠之舟”之赞誉。
徽商,作为中国明清时期最有影响的商派,从中国众多的商帮中脱颖而出,风流数百年,发扬了中国历史上的儒家文化,推动了中国商业的繁荣昌盛,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文化品质,打造了具有生命力的商务理念,积淀了一道永不磨灭的亮丽风景,是现代商业运作的典范与楷模。
徽商文化是中国商业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中国商业文化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弥足珍贵,从商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和最佳教材。
徽商最基本的特性是诚实守信和儒雅风范。
在经营理念上,坚持“生财有道”的义利观,见利首先思义,认为义重于财,信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在人生哲学上,做到重德尊儒,坚持和为贵、礼为先、广交良缘。
徽骆驼是对徽商精神的形象概括。
在如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环境的优越远非明清时代所能比拟,然而,作为一种创业精神——徽商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去探究、学习和借鉴。
概括起来,徽商精神有下述要点:其一,卫国安民的爱国精神。
从早期徽商不辞劳苦,运粮输边,到明中后期徽商积极参与抵抗倭寇侵略的斗争,乃至近代徽商为了抵御外国入侵,踊跃捐资捐物,处处时时体现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徽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022018.12在我国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各地区都有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结合起来,构建起了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徽商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徽商文化是古老的徽州大地上曾经上演过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繁荣历史剧的徽商集合。
徽商文化的发源徽商文化是地方的宝贵物质和精神财富,也是中国非常知名的商帮之一 ——徽商,又被称为徽州商人、徽帮新安商人,它是旧徽州府商人集团的总称。
徽人经商在历史上具有非常源远流长的历史,早在东晋时期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随后代代发展、辈辈传承到明朝成化、弘治年间,逐步强大构建起了商帮集团,作为中国商界的一支劲旅,徽商在资本方面非常雄厚,实际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相对也比较新颖,徽商商帮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徽商精神在历史研究角度来看,其所表现出的创新精神引领时代,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创新精神是徽商文化的灵魂,也是徽商文化持续传承发展的生命力源头所在。
徽商以商业的成功推进了地区文化以及宗族人才的培养,提升了商人的素质和层次的同时,创造性地打造了地域性的官僚集团。
从儒雅角度,从智商角度促进了经济发展。
徽商文化的精髓非常深厚,在明清历史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结合历史发展来看,史学家认为徽商最早起源于南宋时期,发展于明末时期,而逐步在明代中叶强盛,持续到了清代的中前期,而随着政局的动荡,逐渐衰败前后历史达到了600余年,称雄的时间也有300余年,在中国商业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徽商们往往是官商一体的徽商,一旦发达就会衣锦还乡、大兴土木、建楼阁祠堂、修道路会馆,光宗耀祖,壮大势力,特别热衷于兴修院学堂试馆等,乐于培养人才,巩固宗法统治。
在明清时期徽章名称,学者辈出,仅仅5个小县城的进士,就达到了2000余人,明清也有40余人入选诗林文苑,出现过连科三殿,十里四翰林父子同上书,兄弟同丞相的名人雅士造就了诗书礼仪之风,培养了竞相怒放的徽学之花,给后人留下了非常精彩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景观,因此徽商,徽州地区文化的结合非常精彩也是诸多商帮中不可多得的一个繁荣景象。
徽商的文化概念
徽商是中国历史上一支具有独特文化特征的商人群体,主要活动在明清两代的徽州地区(今安徽省黄山市一带)。
他们以经商为主要活动,同时也涉足地方政治、慈善事业和文化艺术等领域,对中国社会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将从不同的维度分析和阐述徽商的文化概念及其历史意义。
1. 商业与经济:徽商以经商为生,具有极高的商业头脑和商业技能。
他们广泛参与货物贸易、金融业务和钱庄运作,并通过自己的商业网络构建了庞大的商业帝国。
徽商注重信誉和合作,崇尚“徽商无字柜”(不用签字的柜台),以信用为基础进行商业交易,这种商业模式为当时的商业活动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方法。
徽商在中国商业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他们的商业理念和经验对后来的商人和商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社会与家族:徽商注重家族观念和家族企业的传承。
徽商家族内部有着严格的家族管理制度,通常以“堂”为单位,由家族长辈统领,实行世袭制。
家族成员共同经营企业,形成了家族联合经营的商业模式。
徽商家族还积极参与地方社会事务,以及慈善捐助和教育事业,为社会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这种家族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成为了徽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文化与艺术:徽商对文化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支持。
他们崇尚文化教育,重视家族子弟的教育培养,注重经商与文化艺术的结合。
徽商投资兴办书院和学堂,支持文人墨客的创作和文化活动。
他们对文人画、书法、诗词等艺术形式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欣赏,并通过艺术品的收藏和赞助来展示自己的文化品味。
徽商文化与徽州地区的文化传统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徽派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与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4. 建筑与园林:徽商在家族富裕时,常常以修建宏伟的宅第和精美的园林为荣。
徽派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徽商注重建筑的布局和装饰细节,将传统建筑技术与美学理念相结合,创造出独特而富有韵味的建筑风格。
这些建筑和园林不仅展示了徽商的财富和地位,也体现了他们对文化和艺术的追求,同时成为徽派文化的一部分。
徽商精神
徽商精神什么是“徽商精神”?胡适曾把徽商比喻成“徽骆驼”,因此有人把徽商精神概括为“骆驼精神”,这当然是对的。
但徽商精神还不仅仅是“骆驼精神”,“徽商精神”有着更丰富的内涵。
一是赴国急难、民族自立的爱国精神。
明朝建立之初,北境未安,漠北蒙古残余势力时时入犯,明政府不得不在北方沿边驻扎重兵。
为解决军粮问题,政府制定开中法,号召商人输粮于边,政府发给盐引,到内地支盐行销。
这是巩固边防、保卫国土安全的一项重大政策。
不少徽州人千里迢迢不辞劳苦,运粮输边,早期的徽商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他们能够将个人逐利与赴国急难结合起来,正体现了一种爱国精神。
徽商的爱国精神,还突出表现在明中叶的抗倭斗争中,他们或者捐资筑城,募勇抗倭;或者出谋划策,领导抗倭;或者弃商从戎,直接深入杀敌战场。
到了近代,为了抵御外国入侵,徽商也踊跃捐资。
凡此种种,无不体现出徽商的爱国精神。
二是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徽商绝大多数是小本起家,他们穷则思变、奋发进取,毅然走出深山,闯荡四海。
可谓岭南塞北,饱谙寒暑之苦;吴越荆襄,频历风波之险。
这种创业精神实在可贵。
当事业出现曲折时,不少人一蹶不振,从此销声匿迹,而徽商却百折不挠。
史料中记载“徽之俗,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犹未厌焉”。
三是审时度势、出奇制胜的竞争精神。
徽商善于趋利逐时,即根据市场特点,采取最好的经营方式;也善观时变,即在把握市场信息的基础上,调整自己的经营项目;还能揣度时宜,即根据各地不同的经济情况,因地制宜,做出种种决策,往往能够出奇制胜。
四是同舟共济、以众帮众的和协精神。
“和协”是指处理人际关系所应达到的境界。
这种精神不仅表现在一家人或同族人中,也表现在一个个的商业团体中。
即便在整个徽州商帮内部,也能做到同舟共济、以众帮众,像遍布各地的徽州会馆、同业公所的建立,就突出体现了这种精神,从而大大强化了徽州商帮内部的凝聚力。
五是不辞劳苦、虽富犹朴的勤俭精神。
翻开明清小说,常常见到关于徽商的描写。
徽商特征分析
徽商特征分析徽商,作为中国明清时期最有影响的商派,始于南宋,发展于元末明初,形成于明代中叶,盛于清代中前期,至中晚期日趋衰败,前后达六百余年,称雄三百年,在中国商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中国众多的商帮中脱颖而出,风流数百年,发扬了中国历史上的儒家文化,推动了中国商业的繁荣昌盛,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文化品质,打造了具有生命力的商务理念,积淀了一道永不磨灭的亮丽风景,是现代商业运作的典范与楷模。
其基本特征乃是诚实守信和儒雅风范。
一、宗族特征明显徽商活动的宗族特征十分明显,他们利用宗族和乡党势力,扩大资本,垄断市场,立足两淮盐业,实行“月折”制度(就是按月补助财力消乏的盐商及其子孙的制度),建立商业会馆,使这支劲旅活跃商界数百年而不衰。
二、贾而好游爱读书的徽商,既爱读案头之书,亦爱读案外之书,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徽商,雅好旅游,在游历祖国的名胜古迹、秀丽河山的过程中,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行万里路”如同“读万卷书”的宗旨.如谱中记载绩溪商人章必泰:“性嗜学,喜吟咏,隐于贾,往来吴越间,凡名山胜迹无不游览,兴至辄吟诗以纪其事."查阅统宗会谱与西关谱有无异同,并录艺文之未备者以归,详见所撰闽游纪事。
”身为一代儒商的章必泰,不仅心系家乡文化教育的发展,更是追求高尚的精神财富。
在游历中撰成《闽游纪事》篇。
“寄情于江湖"的必泰把游历中的审美享受当作人生最有价值的精神财富。
必泰之所以成为“儒商”不仅因为其具备了儒雅的学者风度,更是在游览名山胜迹中通过美的洗礼,提高了自身的审美能力,培养了高尚的审美情趣.正是这种高尚的审美品格,构成了儒商之“儒”的基本要素,也铸成了徽商“贾而好游”的时代特征.三、遍布全国徽商与晋商齐名,到处有徽商足迹.据史籍记载:徽商经营之域,“诡而海岛,罕而沙漠,足迹几半禹内”,其地无所不至。
明清时期的江浙一带,商品经济颇为发达,徽商云集,势力强盛,故有“盖扬之盛,实徽商开之"的说法。
徽商的经商之道
徽商的经商之道
徽商的经商之道可以概括为“诚信立业、精益求精、谋求稳健、注重人才、关心社会”。
具体地说,徽商经商之道有以下几个
方面:
1. 诚信立业:徽商讲究诚信做生意,无论是与客户、供应商还是合作伙伴之间,都注重信用和信誉。
他们宁愿放弃一笔生意,也不会为了眼前利益损害信用。
2. 精益求精:徽商注重产品或服务的品质和创新,不断完善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客户的需求,赢得市场。
3. 谋求稳健:徽商在经营中注重稳健,防范风险,避免做出过激的决策,保持准确的市场判断力和长远的经营眼光。
4. 注重人才:徽商注重发扬人才,认为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财富,注重培养和提拔优秀员工,建立稳定的人才队伍。
5. 关心社会:徽商重视社会责任感,注重回馈社会,关爱员工、关注公益事业,努力成为社会贡献者。
徽商文化内容
徽商文化引言徽商文化是中国安徽地区特有的商业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
徽商以其独特的商业理念、商业组织形式和商业坚持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徽商的起源、特点、商业信仰、商业传承以及对当代商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徽商的起源徽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宋末年,当时安徽地区出现了一批企业家和商贾群体,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文化。
徽商起初以经营纺织业为主,慢慢发展壮大后涉足茶叶、银行、保险、造纸等多个领域。
他们具备丰富的商业经验和技巧,善于经营,注重信誉,很快在中国商业界崭露头角。
二、徽商的特点1.团结合作:徽商注重家族和集体的利益,善于团结合作。
在商业活动中,徽商互相扶持,共同发展,形成了强大的“徽商帮”。
2.重视教育:徽商非常重视家族成员的教育培养,传承商业智慧和经验,注重家族内部的人才培养。
3.勤劳节俭:徽商勤劳节俭,精打细算。
他们以稳健的经营策略著称,善于积累财富。
4.崇尚诚信:徽商注重信用和诚信,讲究信誉。
他们在商业活动中以信用为本,以履行承诺为准则。
5.注重慈善:徽商非常注重社会责任,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助人为乐。
他们相信积善行好,将带来商业上的好运气。
三、徽商的商业信仰徽商秉持着一系列独特的商业信仰,这些信仰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商业行为和决策。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商业信仰:1.“诚信为本”:徽商认为诚信是商业成功的基石,他们遵循“言而有信、行而专一”的原则,力求在商业活动中建立良好的信誉。
2.“持家有道”:徽商注重家族的传承和家族企业的持续经营,他们注重家庭和事业的平衡,努力保持企业的繁荣和财富的积累。
3.“德以载财”:徽商相信德行会带来财富,他们坚信只有做善事,才能获得商业上的成功。
4.“舍得为人”:徽商注重回馈社会,他们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帮助穷人和弱势群体。
四、徽商的商业传承徽商注重家族和文化的传承,将商业智慧代代相传。
他们通过家族内部的教育培养,让新一代徽商掌握商业经验和技巧,从小培养他们的商业意识。
徽商价值观
徽商价值观
徽商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重要影响的商业集团,他们在经营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不仅指导了徽商的商业行为,也对中国乃至世界商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1. 勤俭持家:徽商崇尚勤劳、节俭、持家,这是他们成功的关键所在。
徽商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勤劳好学,做人要勤俭节约,这种勤俭习惯延续到他们的商业经营中,使他们能够精打细算,合理利用资源,降低成本,从而获得更大利润。
2. 诚信为本:诚实守信是徽商最为看重的品德。
他们十分重视在商业活动中树立良好的信誉,绝不欺骗顾客,视信用于生命。
这种诚信理念为徽商赢得了广泛的社会信任,也造就了他们的商业成功。
3. 敬业乐群:徽商注重团结互助,崇尚"宗祠文化",以宗族为单位经营生意。
他们珍视商业伙伴关系,重视培养员工的敬业精神,追求商业团队的和谐统一。
这种乐群精神增强了徽商企业的凝聚力。
4. 创新进取:徽商还具有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品质。
他们善于发现和把握商机,勇于尝试新的经营模式,不断革新经营理念和方式,使徽商企业保持了持续发展的活力。
5. 注重家教:徽商家族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将勤俭、诚信、敬业等优秀品德从小灌输给子女,并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将这些价值观代代相传,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徽商文化。
勤俭持家、诚信为本、敬业乐群、创新进取、注重家教等徽商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商业文化的杰出代表,对今天的商业发展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徽商精神的内涵及现代价值
徽商精神的内涵及现代价值贾而好儒的文化精神如果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物质、精神两个文明建设齐抓并举来看,明清徽商大部分人可谓自觉做到了这一点。
当然徽商的物质、精神文明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社会主义物质、精神文明具有本质的不同。
徽州地区有着浓厚的人文历史情趣,再加上徽州人本身的聪明隽秀,重视教育(有“十户之村,不废诵读”之说),他们可以说普遍具有一种解不开的文化情结。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经商致富后的徽商自然要追求自己的文化精神生活。
因为徽商一般都有一定的文化根底,所以经商之余,有的借书抒怀、有的吟诗作文、有的浸淫音律、有的以画绘意,雅然情趣,乐不可言。
在徽商大贾中能诗善文的几乎比比皆是。
如以徽商最为集中的扬州为例,清朝文人陈去病说:扬州的繁华昌盛,实际上是在徽商的推动下出现的,扬州可谓是徽商的殖民地。
……而以徽州人为主的扬州学派,也因此得以兴盛。
这很鲜明地说明了扬州学派与扬州徽商之间的关系:徽商在促进商业的发达的同时,同样也参与和促进了学术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从而取得物质、精神文明双丰收。
不仅扬州如此,其他各地的徽商也是如此。
这里以在苏州经商的徽商程白庵为例,略加说明。
程氏是徽州大族,自从他们祖先晋朝太守梁忠壮公迁徙徽州以来,世代子孙繁衍,散居在歙县、黟县、休宁等地,人口多达数千家。
因为歙县、黟县、休宁等地处山区,仅靠数量极其有限的农耕田地来满足日益繁衍的人口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们大多出外经商谋生。
虽是士大夫之后代,但他们不避讳工商业,不以经商为耻,而是将工商业看成是与农业同等重要的行业。
食盐、竹木、珠玉、犀象、玳瑁、果品、棉布以至于餐饮,总之根据市场需求他们无所不经营;天下都市繁华所在,无处没有他们的身影。
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在商场成为叱咤风云的领袖人物,程白庵就是其中的代表。
程白庵幼年时在父母督促下读过书,因而他深谙为儒之道。
后来他随着乡族人到苏州经商。
经过几十年的商场磨练,他日益成熟,俨然成为当地商人领袖。
描写徽商的文案-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描写徽商的文案1.徽商,古老而神秘的商业文化符号,承载着无数历史故事和文化传承。
2.徽商,以徽州为根基,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业集团之一。
3.徽商,凭借着聪明才智和勤劳勇敢,创造了辉煌的商业帝国。
4.徽商,注重家族经营,强调家族的传承和积累。
5.徽商,秉持着“世代相传,财富永恒”的理念,将家族财富传承至今。
6.徽商,擅长金融业务,催生了众多银行和钱庄,成为经济支柱。
7.徽商,对于艺术和文化的推广贡献巨大,保护并传承了徽州建筑、徽派文化等。
8.徽商,善于商业创新,开拓了徽州茶叶、徽州瓷器等特色产业。
9.徽商,注重商业道德,崇尚诚信经营,赢得了广大客户的信任。
10.徽商,拥有独特的商业智慧和精明的洞察力,成为商业界的佼佼者。
11.徽商,秉持着务实的精神,注重长远发展,避免盲目追求短期利益。
12.徽商,倡导和平与和谐,积极参与社会慈善和公益事业。
13.徽商,汇聚了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形成了庞大且有组织的商业网络。
14.徽商,以勤劳、勇敢、智慧和慈善精神为核心价值观。
15.徽商,以创新为动力,不断寻求商业模式创新和产品升级。
16.徽商,传承着古老商业智慧,将其与现代商业理念相结合。
17.徽商,凭借着强大的资本实力,参与了许多国内外商业项目。
18.徽商,拥有广泛的社会关系,建立了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
19.徽商,在徽州地区发挥着决定性的经济作用,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
20.徽商,铭记历史,肩负使命,继续为中国商业发展做出贡献。
21.徽商的经营理念强调诚信和信誉,通过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来促进生意的持续发展。
22.徽商注重品牌建设,通过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23.徽商注重创新和变革,积极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并灵活调整经营策略。
24.徽商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能够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保持业务的稳定发展。
25.徽商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积极吸引和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员工。
徽商祝发财的对联
徽商祝发财的对联
徽商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商帮,他们崇尚诚信、勤奋和节俭,这些价值观也反映在他们的文化和对联中。
以下是一些与徽商和发财相关的对联:
1.上联:财源茂盛如春草
下联:生意兴隆似涌泉
横批:福财双全
这对联寓意着财源如同春草般茂盛生长,生意则如涌泉般源源不断。
横批“福财双全”表达了既求财富也求福气的愿望。
2.上联:徽风皖韵传千里
下联:商道财源汇四方
横批:财源广进
这对联突出了徽商的地域特色和商业精神。
上联的“徽风皖韵”指的是安徽地区的文化和风俗,下联的“商道财源”则强调了徽商的商业智慧和财富积累。
横批“财源广进”表达了财富源源不断的美好愿景。
3.上联:诚信经营赢天下
下联:精心管理富家乡
横批:徽商兴旺
这对联强调了诚信经营和精心管理对于商业成功的重要性。
上联的“诚信经营”是徽商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下联的“精心管理”则体
现了对商业运营的细致入微。
横批“徽商兴旺”表达了对徽商繁荣发展的祝愿。
这些对联都体现了徽商的文化底蕴和商业精神,同时也寓意着发财致富的美好愿望。
当然,这些对联只是示例,具体使用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学习徽商超越徽商创造更多文明与财富——吴象同志在黄山考察时的谈话要点
七律 一首。充 分体现 了昊象 同志对祖 文明与财富” 是昊 象同志为 市城 乡劳 重 视 职 业 教 育 。建 议 黄 山学 院 也 重 视 国大好河 山的赞 美 。对故 乡的情怀 。 动 力 资 源 研 究 促 进 会 的题 词 , 是 他 “ 州三雕 ”等传统技 艺 的教育和培 徽 也 培 提 反复讲的一个观点 。他认 为我们在 为 养 , 养 更多 的技 能 型人 才 , 高 劳 切 吴 象 同志是 应邀 出 席省 城 乡劳 过 去 徽 商 辉 煌 的 历 史 而 感 到 自豪 的 动力 素质 , 实把 劳动 力资源转化 为 动 力资源 开发 研究 会 十周 年纪 念大 时候 . 融 象 更需要 的是学 习徽商 的楔而 不 人 力资 本 。 入市 场 经济 大潮 。 老
他建议 黄山 然生态 环境实 在太 少了 。太 宝贵了 定历史时期的集中体现和 代表。古来 为职业教 育的重要 内容 , 文化 就 有“ 先有孔 夫子 , 后有 朱夫 子” “ 、先 学 院 和 有 条 件 的 职 业 学 校 把 民 间 艺 象黄 山这样 自然景观如 此 秀丽 , 画 厨 走 孔盂, 后程 朱” 之说 , 州 自古就 有东 人 、 家 、 师请进 学 校 。 上讲 台 。 底 蕴如 此深厚 。人 文景观如 此丰富 . 徽 培 世界 少有 。我们一定 要保 南邹鲁之美称。程朱理学传承和丰富 传授技艺 。 育人才 。使 徽文化 的研 国内罕见 。 开发好。他特意提 醒 , 在新农村 了儒家思想 , 而徽文化 的核心思 想及 究成果转 化为文化产 品 、旅 游产品 , 护好 , 为黄山旅游经 济 建设 过程 中一 定要 象西递 、宏村 、 唐 其 文脉 就是儒家 思想的精髓 “ 和合 ” 进而形成 文化产业 ; 。 灵气 ”提 高旅 游文化 品位 。让 模 和黄 村 那样 保 护好 古村 落 山水 人 。 徽 文化 涵盖面很广 , 及政治 、 学 、 注入 “ 涉 哲 徽 家 的良好风貌 , 切忌大拆 大建 。其实 经济、 文化 、 宗教 、 育 、 教 医药 、 文艺 、 更多 的游 客在领略 黄山风光 秀丽 、 l 感受 徽文化 的博 我 们许 多 古村 落 的风 貌就 充 分凸 显 建筑 、 工艺 、 美术等各个领 域。徽州地 商昔 E辉 煌的 同时 , 了人与 自然 的和谐 。 这种美好 的徽州 域面积 不大 。 口不 多 , 出了 不 少 大 精 深 。 人 但 有影 响的名 人 。留 下 了不 少文 化产 品。 这是 一笔 巨 大的精 神 财富 ; 些 这 古祠 堂 、 徽州 三雕 等 等 ; 的 是非物 有
徽商的发展历程
徽商的发展历程徽商是指具有徽商背景和代表性的商帮集团。
徽商起源于中国安徽地区,始于明代,兴于清代,盛于民国。
在中国商业史上,徽商以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和经营理念,对中国近现代商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徽商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徽州是经济繁荣的地区,商人们在经济交流的推动下开始形成商队,以徽州为中心,向周边地区进行商品贸易。
徽商通过与南京和杭州等商业中心地区的贸易往来,逐渐积累了大量的商业经验和财富。
明代中后期,他们开始涉足茶叶贸易,在贸易过程中,徽商学习到了茶叶的生产、加工和储运等技术,成功打造了以“徽茶”为代表的品牌,迅速崛起并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
清代是徽商的鼎盛时期。
清朝时期,南京成为当时全国首府,商业和文化的核心,徽商也随之迁徒至此,与南京的商人结成了合作伙伴关系。
徽商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通过布匹、药材、染料、茶叶等商品的贸易,迅速积累了巨额的财富。
徽商将商业堆头和良好信誉作为发展的基础,建立了严格的商业制度和互助组织,形成了以“合伙商行”为代表的商业模式,同时注重家族文化和责任感,力求传承和发展。
民国时期,徽商进一步扩大了商业版图,延伸到全国各地。
徽商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徽商积极参与政治活动,通过与政府的合作与互动,获得了更多的商业机会和资源。
其次,徽商注重资源整合,通过与其他商业势力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综合实力。
同时,徽商还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和经验,进一步发展了茶叶、棉纺、造纸等行业,成为当时中国商业界的佼佼者。
然而,徽商也面临了一系列的困境和挑战。
随着民国时期社会动荡的加剧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徽商逐渐步入衰落的轨道。
此外,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商业环境的变迁等因素也使徽商的地位受到了冲击。
到20世纪50年代,徽商在中国商业舞台上的影响力已经大大减弱。
总的来说,徽商的发展历程中,既有辉煌和成功,也有困境和挑战。
他们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创造了中国商业史上的辉煌传奇。
徽商简介
徽商古徽州府徽商,即徽州商人,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而非所有安徽籍商人。
徽商又称“新安商人”,俗称“徽帮”。
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徽州,今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
徽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鼎盛时期徽商曾经占有全国总资产的4/7,亦儒亦商,辛勤力耕,赢得了“徽骆驼”的美称。
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城乡,东抵淮南,西达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
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
清朝后期,随着封建经济的瓦解,徽商逐渐衰亡。
●徽文化塑造了徽商的品格—儒商,以儒家文化来指导经商。
●明清是我国商品经济较发展的时期,明清已有资本主义萌芽,这是徽商鼎盛之时。
1、遍布全国,与晋商齐名,到处有徽商足迹。
2、经营品种广泛,盐、棉(布)、粮食、典当、文具笔墨(文房四宝)。
3、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小本经营、由小到大。
4、资本雄厚。
如休宁人汪福光在江淮从事贩盐,拥有船只千艘,所销之盐占淮盐的1/2以上。
清乾隆末年,关税盈余每年85万两银子,而出口商品中徽商的茶叶为第一位。
扬州从事盐业的徽商拥有资本四千万两银子,而当时清朝的国库存银仅7000万两。
5、经营之道。
信守的经营理念是“讲道义、重诚信”“诚信为本、以义取利”,在市场上取得良好信誉。
6、获利致富后回报家乡,兴办社会公益事业、慈善事业。
1805年黄河淮河大水,扬州徽商捐大米6万石,200万两银子。
●“求食于四方”。
且徽州商人有“徽骆驼”精神,外出经商常常数年不归,不辞山高路远,虽山陬海隅,孤村僻壤,以至海外,亦无不涉足。
●徽商精神※卫国安民的爱国精神从早期徽商不辞劳苦,运粮输边,到明中后期徽商积极参与抵抗倭寇侵略的斗争,乃至近代徽商为了抵御外国入侵,踊跃捐资捐物,处处时时体现了他们的爱国精神。
因为他们深知,没有国家的安定与统一,就不会有个人事业的兴旺和发达。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我国历史上商人的爱国主义传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经 济 Z E I G CON H JAN E OMY
1 Dec m b 2 0 0 e er 01
“ 商 ’ 三 : 明 于 财 富 徽 ’ 之 文 生
微 州 是 “ 朱 桑 梓 之 邦 ” 曾有 过 “ 南 邹 程 , 东
鲁 ” 美 誉 , 以 徽 州 人 多 好 儒 学 , 这 里 走 的 所 从
路 , 在致 富以后 , 但 他们 大 量 投 资 于 科 教 文 化
到 清 康 熙 年 间 ,歙 县 盐 商 吴 从 殷 为 了 有
利 考 生 复 习迎 考 , 高 录 取 率 , 动 脑 筋 在 扬 提 还 州 创 建 了 与 今 日之 “ 复班 ” 相 似 的模 拟 考 高
事 业 , 书 院 , 义 学 , 本 地 和 他 们 寄 居 的 建 办 为 地 方做 了 大量 的 义 举 善事 。
鲍 志 道 以 其 雄 厚 的财 力 培 养 子 弟 读 书 ,均 学
有所 成 。 让 长 子 鲍 淑 芳 继 承 己业 , 他 而让 次子
富 商 巨 贾 ,创 造 了 秀 美 的 扬 州 园 林 、 新 安 画
派 、 安 医 学 和 融 微 调 ( 簧 调 )汉 调 、 腔 、 新 二 、 秦
年 举 世 闻 名 的 辉 煌 ,产 生 过 无 数 名 震 九 州 的
明 代 徽 州 府 出 进 土 4 4名 , 对 于 当 地 4 相
人 口基 数 而 言 , 州 在 全 国堪 称 文 人 渊 薮 、 徽 科 举 繁 荣 , 其 中 高 中者 又 多为 微 商 子 弟。清代 而
乾 隆 年 间 , 两 淮 盐 业 总 商 十 年 、 垂 淮 扬 的 任 名
仅 带 来 了诸 多 不 便 ,而 且 影 响 了录 取 率 。 为 此 , 万 历 年 间 微 人 叶 永 盛 上 书朝 廷 , 求 设 明 要
晋 商 等 其 他 商 帮 的 一 个 重 要 特 征 。 明代 著 名 学 者 、 州 人 汪 道 昆 曾经 指 出 :夫 贾 为 厚 利 , 徽 “
巨 额 利 润 , 书 则 是 为 了追 求 功 名 , 徽 商 却 读 而
把这两方面很好地结合起来。 们经商之余 , 他 手不释卷 , 贾亦儒 , 商亦仕 , 方位发展 , 亦 亦 全
国各 地 的 微 商 ,而 且 也 反 映 了明 万 历 以 降 朝
廷 对 商 业 的重 视 。
名利双收。 微 州 人 尽 管 是 迫 于 生 计 才 走 上 经 商 的 道
省 政府 经济建 设 咨询 委员 会 副主任 , 财政 部中国财税博物
馆 馆 长,浙 江 大 学 特 聘 教 授 、 财经文史研究中心主任 。
隆五十五年 ( 元 1 9 公 0年 ) 军 机 处 学 习行 7 入
走 , 于 成 为 棠 樾 鲍 氏 中最 为 显 赫 之 人 。 终
儒为名高。夫人毕事儒 不效 , 则弛 儒 而 张 贾 ; 既 侧 身 飨 其 利 矣 ,及 为 子 孙 计 ,宁 弛 贾 而 张 儒 , 弛 一 张 , 相 为 用 。” 生 意 是 为 了赚 取 一 迭 做
立 “ 籍 ”允 许 商 人 子 弟 于 所 在 州县 占 籍 应 商 , 试 , ~ 要 求 很 快 获 得 朝 廷 “ 准 ”于 是 “ 这 恩 , 歙
之 程 、 、 、 诸 大 姓 累 世 居 扬 ( ) 终 贯 汪 方 吴 州 而
本籍者 , 尤不 可胜 数 ” 。万历《 歙志? 货殖 》 , 。朝 廷 同 意 设 立 “ 籍 ” 不 仅 极 大 地 方 便 了 散 居 全 商 ,
明代 科 举 制 度 规 定 参 加 考 试 的土 子 必 须 回原 籍 应 试 。由 于微 商 职 业流 动性 大 , 长 年 且
出来 的 微 商也 是 一 支 有 文 化 的 商 帮 。
“ 而 好儒 ” 是 明清 时 期 的微 商 区 别 于 贾 正
居于外 地 , 弟参 加科考 , 须返 回原 籍 , 子 必 不
在“ 官本 位 ” 化 传 统 中生 活 的微 商 致 富 文
场 —— 存 园 ,仿 闱 中号 合 数 + 楹 ,每 乡举 之 “
年 , 同 人 日遴 课 题 , 闲 习 之 ”大 大 提 高 了 联 以 ,
以 后 , 子 孙 、 族 的 荣 耀 和 前 途 , 们 积 极 为 家 他 鼓 励 其 兄 弟子 侄 业 儒 , 旦 有 机 会 , 让 他 们 一 就 参加科考 , 身于仕途。如婺源人 李大听 , 跻 生 于 明 嘉 靖 年 间 , 年 学 习诗 文 , 弃 儒 从 商 , 早 后 经营盐 业 , 返于 淮、 、 、 之 间 , 财 日 往 扬 荆 楚 资 益 雄 厚 , “ 以幼 志未 酬 , 其 子 , 筑 环 翠 然 每 属 乃
如 果 不 是 徽 州 人 深 受 儒 学 影 响 ,在 家 乡 建 造 了无 数 巍 峨 精 美 的 祠 堂 、 坊 、 院和 宅 牌 书 第 ,今 天 任 何 在 崇 山峻 岭 间穿 越 徽 Jf 府 六 十 一 县 的 考 察 者 都 难 以 相 信 , 交 通 闭塞 、 济 如 在 经 此 落 后 的 皖东 山区 , 、 两 代 曾 经 有 过 几 百 明 清
弟。
翁礼华 ,9 5年生 ,毕业于原 14 杭 州大 学化学 系 , 文 化大 革 “ 命 ” 的第一批省劳模 。2 后 0世 纪 8 0年代 从政 后历 任奉 化 、 鄞县 县长 , 浙江省政府 办公 厅 副主 任 、省政府 副秘书长 、 浙 省财政 厅厅 长 兼省 地方 税
务 局 局 长 及 国 资 办 主 任 。 03 2 0
鲍 勋 茂 业儒 。 鲍 勋 茂 先 作 为 徽 州 府 学 廪 膳 生
年从财政 厅卸任后 , 改任浙 江
员 ( 生活费 由财政供给 的府 学正式学生 )后 ,
由 举 人 、 内 阁 中书 ,历 官至 通 政 使 司 通 政 使
( 阶 正 三 品 , 当 于今 中央 信 访 局 局 长 )乾 官 相 ,
书屋于坞 中 , 日各 督 之 一 经 ” 后 终 于 次 第 蔚 ,
起 , 中进 士 。 高
科 举 录 取 率 。据 统计 , 明代 2 0多 年 两 淮 盐 商 0 子 弟 中 出进 士 1 6 、 人 1 3人 。 顺 治 三 0人 举 3 清
年 至 嘉 庆 七 年 ( 元 1 4 — 8 2年 )仅 l 0 公 66 1 0 6 年 , 淮 盐 商 子 弟 中产 生进 土 达 l 9名 、 人 两 3 举 达 2 8名 , 取 绝 对数 大 大 超 过 了 明代 , 且 0 录 而 其 中 绝 大 部 分 都 是 世 居 淮 扬 的 徽 州 盐 商 子
昆腔 为 一 体 的 京 剧 。 清代乾 隆皇 帝 下江南 游览 了扬州 l 座 7
园 林 , 中徽 '盐 商 所 建 造 的 园林 竞 达 1 其 J t 、 l 3座 之 多 。 可 见 , 人 说 , 明产 生 于 社 会 财 富 的 有 文 绝 对 增 长 和 相 对 集 中不 无 道 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