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刘咸炘的书录解题思想及实践_陈开林
刘咸炘韩愈研究述略_陈开林
2015年10月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2卷第5期Oct.2015Journal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32NO.5doi:12.3969/j.issn.1672-0598.2015.05.013刘咸炘韩愈研究述略*陈开林,魏敏(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韩愈作为诗文名家,向为论文者所关注。
刘咸炘所著《订韩》,评议韩愈其人其书,颇多精义。
然而该书因未刊而隐晦不彰,迄今未引起学界关注。
随着《推十书》的刊布,其学术价值有待深入研讨。
文章介绍了《订韩》撰写的原因及体例,并结合刘咸炘的具体论述,从韩愈行谊的评判、韩愈诗文的平议两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行谊表现为崇儒排佛,徒有其表;干谒请乞,败坏儒风;持论不公,撰述失实。
诗文则包含诗文品鉴和诗文定目两个方面。
关键词:刘咸炘;《订韩》;韩愈;《推十书》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0598(2015)05-0083-06刘咸炘(1896—1932),字鉴泉,号宥斋,四川双流人。
民国著名学者。
一生笔耕不辍,勤于著述,虽享寿不用,却成果丰硕,总计著书235部,475卷,名为《推十书》。
刘咸炘学贯四部,对文学素有积蕴,颇多灼见。
新近整理出版的《推十书》戊辑四册除其自身创作的文学作品外,另有他的文学研究专著多部,如《文学述林》《文式》《文说林》《文心雕龙阐说》《诵〈文选〉记》等,研治范围极广。
对于韩愈,刘咸炘亦素有研讨。
韩愈(768—824)作为中唐时代杰出的文学家,散文和诗歌创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样一位家喻户晓的文人,由于多种原因的交互作用,往往成为后世聚讼的焦点。
后人对韩愈其人其文的评价,因时代、评论者而异,其地位起伏极为显著。
刘咸炘所作《订韩》,由于生前未曾刊行,不为学界所知。
试探刘咸炘的历史教育思想
意 识 。他 认 为 大 学 历 史 教 育 的 重 点是 通 晓 古 今 风 化 大 势 , 一 观 点 蕴 含 着 近 代 历 史教 育 的 积 极 因素 。 刘 成 娇 以读 这
书 人 自居 , 育 人 为 职 志 , 历 史教 育 上 取 得 了 一 定 的 成 就 , 民 国时 期 的历 史 教 育 作 出 了一 定 的 贡 献 。 以 在 对 关键 词 : 成断; 史教 育; 刘 历 问题 意识 ; 化 大 势 风
收 稿 日期 :0 0 1 — 6 2 1 — 2 1
育, 他还 招 收 了塾 外 生 。在 由私 塾 先 生 到 大 学 教授 的多年 教学 活动 中 , 咸 J 通 过 对 历 史 教 育 的理 论 刘 所
基 金 项 目 : 文 系 教 育 部 高 等 学 校 人 文 社 科 重 点研 究 基 地 项 目“民 国 时 期 史 学 之 研 究 ” 项 目编 号 : 0 J 7 0 5 、 本 ( 1 J D7 0 0 ) 四川 省 民 国 时期 的历 史 学 ” 项 目编 号 : 0 B 0 ) 校 院 共 建 “ 现 代 西 南 区 域 研 究 ” 研 创 新 团 队 刘 斤 ( 1S 0 9 及 近 科
之研究成果 。
作 者 简 介 : 开 军 ( 9 1 ) 男 , 徽 宿州 人 , 史 学 博 士 , 刘 18 一 , 安 历 四川 师 范 大 学 历 史 文 化 与 旅 游 学 院 讲 师 , 究 方 向 为 史 学 理 论 与 史 研
咸 圻 在 四 川 讲 学 的 情 景 。为 了 让 更 多 的学 生 受 到 教 I
位 有成 就 的 教 育 家 。 1 1 9 6年 , 仅 2 年 O岁 的 刘 咸
忻执 教于“ 中 国成 立前 成 都最有 名 的 书塾 ” 新 —— 尚 友 书 塾[ 。刘 咸 I 不 仅 学 识 渊 博 , 且 在 教 育 上 1 3 所 而
刘咸炘经学观述略
刘咸炘经学观述略严寿澂2012-07-30 20:21:29 来源:《史林》2011年4期内容提要:刘咸炘以为,古时学在官府,其学即六艺,古人不离事而言理,其所谓史者,记实事之称,理即包蕴于其中;六艺者,记六经之实事者也,故曰“六经皆史”,是谓六经本体。
孔子始以六艺授徒,于是官学变为师学,六艺流为诸子,孔子遂为儒家之祖。
然孔子所授者,乃古人道术之全,儒家不足以尽之。
道家出自史官,六艺为史官所掌,故孔子者,儒家而兼道家者也。
鉴泉既持此见解,于其时经学今、古二派,皆不以为然。
古文家以为,六经惟记事,孔子只整齐故事者也。
今文家则以六经为孔子自撰,其所载古事皆孔子假托之寓言。
鉴泉谓斯二者,一以六经为陈年旧账,一以欺后世为孔子颂;致误之由,则在不明六经本体。
孔子传经,教人学做人,故治经实乃为己之学。
以此为准论群经之学,于是别有一番见地。
关键词:刘咸炘(鉴泉) 六经汉学为己作者简介:严寿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教授。
一认识六经本体双流刘咸炘(字鉴泉,1896-1932),近世奇才,著述遍于四部,以史、子为最精。
治学所宗,乃在会稽章学诚(实斋),植基于校雠,谓实斋“全部学识从校雠出,吾学亦从校雠出”;又谓“章先生云‘为学莫大乎知类’,明言其本,故其书首即论六艺;吾之知言论世,皆从认识六经本体推出”。
①意谓认识六经本体,乃治一切学问的根基。
是为鉴泉经学观的出发点。
近人周予同说:“在现在,经学之继承的研究大可不必,而经学史的研究当立即开始。
”亦即现代学者之事,乃是为经学送终,让经学史登场(所谓“一方面使二千多年的经学得以结束整理,他方面为中国其他学问开一条便利的途径”)。
②近世新派学者对于经学,大多持如此见解,所谓整理国故,所谓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来一个总结,其意蕴皆在于此。
章实斋《文史通义》开首即说“六经皆史也”,鉴泉既宗实斋,自然也认为六经皆史。
然而其所谓六经皆史,与周予同诸人之说,其实是大不相同。
鉴泉认为,宇宙间有三物,即天、地、生物,生物以人为中心,于是有“事”。
论刘咸炘史法观——以《太史公书知意》为中心
论刘咸炘史法观——以《太史公书知意》为中心作者:黄海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3期摘要:《太史公书知意》是刘咸炘《四史知意》中的第一部,是研究其史学思想的重要著作。
刘氏在此书里引证丰富,博采众家,进而着重从史法的角度来阐释《太史公书》,反映了他对古代史学理论的认同与实践,也有益于学界对《太史公书》认识和研究的推进。
刘咸炘在《太史公书知意》中提出的“不可以今度古”“史书书写要应时应势”“扩展史学研究范围”和“促进史义发明”史法观,既是对散文家、考据家穿凿附会地解释历史的纠正,更是在中国社会变革之际对中国传统史学的坚守。
关键词:刘咸炘《太史公书知意》史法观近代史家刘咸炘(1896— 1932),字监泉,四川双流人,一生在哲学、史学、校雠学、目录学等领域均有涉猎和重要研究,在当时为很多学者推崇,蒙文通赞他“其识骎骎度骝骅前,为一代之雄,数百年来,一人而已”。
刘咸炘笃学精思,明统知类,“可惜天不假年,又远离学术中心,故其名不显,其学不彰,然而其书具在,精光自不可掩”。
《太史公书知意》虽不是《四史知意》成书最早的(《汉书知意》初稿完成于1917 年,之后1919 年完成《太史公书知意》初稿),但读来是刘氏写作篇章最长的、用力最深的一部。
因此研究《太史公书知意》是明晰刘氏史学思想的必要路径。
刘咸炘的思想深受清代学者章学诚的影响,于史法上与章秉持着相同观念——马班以后,史法不明久矣。
《太史公书知意》开篇即提出:“史之质有三:其事、其文、其义。
而后之治史者止二法:曰考证、曰评论。
考其事、考其文者为校注,论其事、论其文者为评点,独说其义者阙焉,盖史法之不明久矣。
……苞借以明其所谓古文义法,梁则借以考秦、汉前事迹,二人之说义例较多于他人,然梁氏止知整齐,方则每失凿幻,盖考据家本不明史体,而古文家又多求之过深。
”古往今来,无数的史学家、文学家、考据家等围绕着《太史公书》,从书名、题名、起止时间以及各个篇章具体问题进行了各具时代特点和个人特点的发挥阐释,刘氏则认为前人对于史著、史家的理解要么沉溺于逐字逐句的考据,要么强行穿凿附会,多未能讲明史法或者讲的史法有误,因而必须继承章氏的志向——发明史法。
试析刘咸炘的书录解题思想及实践
第34卷第6期 V〇l.34, No.6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ihua University(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s)2015年11月Nov.2015■蜀学研$■试析刘咸圻的书录解题思想及实践(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刘咸圻精于目录学,其目录学思想颇为丰富。
书录解题是目录学的重要部分。
研究刘咸圻的书录解题思想,有助于更加深入、全面地总结其目录学思想。
他认为书录解题有两个评价的标准:一是“考证”,二是“批评”。
依照这两个标准,他对历代目录学著作作出了评论,分析其得失;并且在观览典籍时,自己也撰写了大量的书录解题,且有自身的特色。
关键词:刘咸.;书录解题;目录学;考证;批评中图分类号:E06;G25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 - 8505(2015)06 -0009 -04On Thoughts and Practices of Shulujieti by Lin XianxinCHEN Kai-lin(School o f literatur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 uHan, H uBei, 430079, China)A b s tra c t:Liu Xianxin is an expert on bibliography and has profound thinking in this field.S bibliography.Studying Liu X ianxin’s thoughts of shulujieti will help to further summarize his bibliography thoughts.According to him, there are two standards for shulujieti,that i s,textual research and criticism.Based on the two standards,he made his comments on bibliography works in different dynasties,analyzing their gains and losses.W hile reading ancient books and records,he wrote a num ber of unique shulujieti.K ey w o rd s:Liu X ianxin;shulujieti;bibliography;textual research;criticism刘咸圻(1896—1932),字鉴泉,号宥斋。
述论国学大师刘咸忻先生研究
述论国学大师刘咸忻先生研究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刘咸忻(1896-1932),字鉴泉,别号有斋,四川双流人。
其论著达231种,1169篇,475卷,350册,涉及经、史、子、集诸部。
陈寅格指出刘咸忻乃“四川最有识见的学者”②,蒙文通称:“有斋之识,已骚骚度弊骆前矣,是固一代之雄乎!”③又言其“持论每出人意表,为治汉学者所不及知。
张孟动先生所称为‘目光四射、如球走盘,自成一家之学夕者也”④。
钟肇鹏则认为刘咸忻之学问可与国学大师相媲美,“二刘皆资秉聪颖,勤于著书,其精博贯通亦相类,虽不永年,然其著作将比翼齐飞,长存不朽”⑤!对于这位英年早逝、博学多才的国学大师,目前学界对他及其学问进行研究的论文有五十多篇,博士论文一篇,专著一部,评注一部。
为更准确地了解目前学界关于刘咸忻先生的研究状况,笔者对学界以往的研究成果予以梳理,以冀对加深刘咸忻先生的研究有所帮助。
一、学术思想方面刘咸忻先生一生著述颇丰,在史学、文学、哲学、目录学、书学等方面皆有成就。
(一)目录学方面刘咸忻先生在编著目录学时指出:“所谓目录学者,古称校做学,以部次书籍为职,而书本真伪及其名目篇卷亦归考定。
古之为此者,意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与西方所谓批评学者相当,中具原理。
至于校勘异本,是正文字,虽亦相连,而为末务。
……要之,目录学者所以明书之体性与其历史者也。
”①刘氏在郑樵、章学诚的基础上对“目录学”给予合理的界定,并且他在著中从著录、存佚、真伪、名目、篇卷、部类等十四个方面对目录学的相关问题展开论述。
刘氏的学问可以说是从目录学人手的,学界对他目录学方面的成就已有所论述。
王化平在《刘咸忻先生目录学成就浅述》中通过对刘咸忻《续校徽通义》、《校做述林》、《目录学》、《推十书类录》、《历史目录学教本》、《旧书别录》及《内景楼检书记》的分析,指出刘氏在目录学研究上明显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启于章学诚,超越章学诚”、“对《七略》和‘四部’之精义的贯通和革新”及“试图以中国古典目录学为基础,创制能够包纳古今中外一切图书的分类体系”。
刘咸炘的书学理论
刘咸炘的书学理论
杨代欣;侯忠明
【期刊名称】《文史杂志》
【年(卷),期】2008(000)006
【摘要】刘咸炘(1896~1932),字鉴泉,别号宥斋,书斋名推十,成都人,著名学者,也是一位著名书法家。
其真、草、隶、篆无所不精,15岁即以书法教人。
他的书学理论著作《弄翰余渖》独树一帜,内容丰富,论述精要,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此书成于1930年,由于未刻入先生的专集《推十书》中,只印行了200册,少有人知。
然而这本书却引起了日本当代著名书法艺术理论家,
【总页数】4页(P32-35)
【作者】杨代欣;侯忠明
【作者单位】成都武侯祠博物馆;达州文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刘咸炘《弄翰余沈》及其书学实践 [J], 杨代欣;王珏
2.刘咸炘书学思想二论 [J], 雷雨
3.辞书学理论的又一力作──评《辞书学概论》 [J], 欧宝琛
4.重视辞书索引研究辞书排检──中国辞书学会辞书理论和辞书史专业委员会第二
届年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八届年会综述 [J], 祖友
5.刘咸炘南北分派书学思想研究 [J], 赵长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刘咸炘《文选》评点述论
刘咸炘《文选》评点述论陈开林【摘要】学者关于《文选》的研究涉及领域较广,《文选》评点是其重要形式.历代积累的《文选》评点著作是“文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咸炘《诵〈文选〉记》一书,运用札记形式,对《文选》的大部分篇目予以评点,颇多创见.由于著者生前未曾刊行,不为学界所知.随着《推十书》的刊布,《诵〈文选〉记》的价值亟待发掘.其价值表现在条辨诸家得失、寻绎文章源流、考订文本异同三个方面.【期刊名称】《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36)004【总页数】5页(P53-57)【关键词】刘咸炘;《文选》;文选学;《诵〈文选〉记》;评点【作者】陈开林【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盐城224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52刘咸炘(1896-1932),字鉴泉,号宥斋,四川双流人,近代著名学者。
其治学博涉四部,著述甚丰。
新近整理出版的《推十书》,共收书235部,计475卷。
然而,其著作于生前刊行较少,流布不广。
加之先生一生足不出川,且英年早逝,故其学术价值尚未得到充分发掘和较好利用。
《文选》作为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诗文总集,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极为显著,历来就是学者创作取资的泉源和研治的重点对象。
自古迄今,有关《文选》的研究牵涉到诸多方面,而《文选》评点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代学者前后相继,留下了大量《文选》评点著作,极大地丰富了“选学”的领地。
对此,学界已有相关的研究。
如王书才《文选评点述略》、《明清文选学述评》、《〈昭明文选〉研究发展史》、赵俊玲《〈文选〉评点研究》等专著,对历代《文选》评点的著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评述。
刘咸炘著有《诵〈文选〉记》一书,亦属《文选》评点性质,颇多新义。
然而,由于该书在作者生前未曾刊行,故不为人知,迄今并未引起学界注意,即如前举《文选评点述略》一书,于刘咸炘的《文选评点》丝毫未曾论及[1]372-375。
《诵〈文选〉记》是民国“选学”研究的成果之一,是亟待发掘的学术财富,这对于推进晚清民国时期的《文选》研究具有较大价值,同时,也有利于全面总结、评价刘咸炘的学术成就。
试探刘咸炘的历史教育思想
第38卷第4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38,No.4 2011年7月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J uly ,2011试探刘咸 的历史教育思想刘 开 军(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成都610068) 摘要:近代四川著名历史学家刘咸 一生从事教学活动,先后在尚友书塾、敬业学院、国立成都大学、国立四川大学做过塾师和教授,撰写了大量有关历史教育方面的论著。
在教学上,他提出“观事理必于史”的观点,阐释了历史教育的必要性。
在历史教学方法论上,他特别强调学生应作读书札记,要求教师启发学生问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他认为大学历史教育的重点是通晓古今风化大势,这一观点蕴含着近代历史教育的积极因素。
刘咸 以读书人自居,以育人为职志,在历史教育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对民国时期的历史教育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刘咸 ;历史教育;问题意识;风化大势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25315(2011)0420169206收稿日期:2010212216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民国时期史学之研究”(项目编号:10JJD770005)、四川省教育厅项目“刘咸 与晚清民国时期的历史学”(项目编号:10SB009)及校院共建“近现代西南区域研究”科研创新团队之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开军(1981—),男,安徽宿州人,历史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刘咸 (1896—1932),字鉴泉,别号宥斋,是近代四川的著名学者。
他家学渊源深厚,9岁时已能日读书数十册,被族人视为神童。
可惜他英年早逝,年寿仅36岁。
但他一生勤于著述,留下了235种著作,涉及经、史、子、集诸领域,字数逾千万,被学界誉为天才学者。
抗日战争时期,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来到成都,四处寻访刘咸 的著作,“认为先生乃四川最有成就的学者”[1]15。
刘咸炘对《后汉书》的解读以《〈后汉书〉知意·序论》为中心
刘咸烧烧斤对《后汉书》的解读———以《〈后汉书〉知意·序论》为中心熊锐(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武汉430072)刘咸炘(1896—1932),字鉴泉,别号宥斋,四川成都人。
近代四川著名学者,对经史子集四部皆有研究,《后汉书》亦为其研究之重要古代史籍。
刘氏于1930年3月完成《〈后汉书〉知意》,11日撰《〈后汉书〉知意·序论》一文。
对于范晔之《后汉书》,刘咸炘有总体评价:“马、班体例之精,不容议矣。
范则多失”[1](P245)。
但刘咸炘依然对《后汉书》之篇体、识旨有所论述。
除对《后汉书》一书款式流变有详细探究外,刘氏关于《后汉书》的史论形式、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的意涵及《后汉书》对忠孝节义的强调这三大问题皆有观点新颖之再思索。
目前学界对《〈后汉书〉知意·序论》有所评述与研究,但对上述三大问题的探究仍有所欠缺,故本文结合刘氏相关言论及其它资料对之开展论述,以期能进一步加深对刘咸炘史学批评的认知。
一、“无用而反有用”———《后汉书》之史论《后汉书》的史论有论、赞、序三种形式,其各自的位置与功能,白寿彝有所论述:论一般是指纪传后面的论,差不多每篇都有一首或一首以上。
论中又有序论,也称作序,是在《皇后纪》和杂传的前面。
论,多是评论历史问题和历史人物,有时也采取讽喻或感慨的形式。
赞在每篇纪传后面都有一首,一律用四字一句的韵语写成,或概括史实,或另发新意,多可补论的不足[2](P240)。
也正因为如此丰富、甚至可以说稍显复杂的形式,历代史家不乏对其非议之言。
唐代刘知幾于《史通·论赞篇》中言:然固之总述合在一篇,使其条贯有序,历然可阅。
蔚宗《后书》,实同班氏,乃各附本事,书于卷末,篇目相离,断绝失次。
而后生作者不悟其非,如萧、李,《南》《北齐史》,大唐新修《晋史》,皆依范《书》误本,篇终有赞。
摘要刘咸炘乃近代四川史学大家,近年来日渐受到重视。
其新著《〈后汉书〉知意》乃研究范晔《后汉书》的重要成果,《〈后汉书〉知意》则对涉及《后汉书》及范晔之多个问题有所阐述。
刘咸炘_吕氏春秋_研究述要_陈开林
●文学收稿日期:2014-08-07作者简介:陈开林(1985-),男,湖北麻城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目录学研究;李璇(1986-),女,苗族,湖南怀化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级中国古典文献专业博士,主要从事中国文学典籍研究。
刘咸炘《吕氏春秋》研究述要陈开林,李璇(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刘咸炘关于《吕氏春秋》的研究成果极为丰富,集中反映在所著《吕氏春秋发微》一书中。
该书论列各篇,胜义纷呈,然而迄今尚未引起学界关注。
本文将其研究成果归结为五个方面:辨杂家、论体式、明主旨、撮篇义、贯全书,并结合相关资料,进行了论述。
期于引起学界注意,以便加强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吕氏春秋;杂家;刘咸炘;吕思勉;《推十书》中图分类号:I136.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9684(2014)06-0045-04Review of Liu Xianxin ’s Study about Lv Shi Chun QiuCHENG Kai-lin ,LI Xuan(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se and literatur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China )Abstract :Liu Xianxin has abundant findings on Lv Shi Chun Qiu ’s research results ,mainly reflected in his On the Lv Shi Chun Qiu ’s Commentaries of History.However ,despite its detailed elaborations and abundance of sophisti-cated insights ,it has not received its due attention among the scholars.This paper classifies his achievements into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 :differentiations of miscellaneous scholars ,comments on different styles ,clarifications of the main tenets ,demonstrations of meanings of each chapter and unification of the whole book.Meanwhile ,some relevant existing information is employed to advance the academic discussions in order to draw more scholars'atten-tion to conducting further academic research.Key words :Lv Shi Chun Qiu ;miscellaneous scholars ;Liu Xianxin ;Lv Simian ;Tui Shi Shu刘咸炘(1896-1932),字鉴泉,号宥斋,四川双流人,近代学术大家,生平著述甚丰,共二百三十五种,四百七十五卷,名曰《推十书》。
刘咸炘庄学研究初探
定本》和《庄子释滞》二书中。刘氏在《子疏定本》不仅对道 家 、真伪 以及思想 内容亦有独特的阐述 ,同时对历来治《庄》者存在的问题也有一定的评判 ,
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庄子释滞》一书为刘氏治《庄》“校勘训诂 ”之心得 ,在文义、释名、释义三个
方 面特 色鲜 明。 为彻 底把 握 刘 氏 的庄 学研 究 ,使 其 学术 成 就 得 以 弘 扬 ,很 有 必要 对其 人 其 书 予 以
收 稿 日期 :2017—12—18 作者简介 :毛蕊 (1988一 ),女 ,陕西 西安人 ,博士生 ,主要从事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 学研究 。
第 4期
毛蕊 :刘咸 J圻庄学研究初探
7
湮 ,亟待学 术 界 的重视 。 刘咸 J 圻 ,字鉴 泉 ,别 号 宥 斋 ,四川 双 流人 。1896
摘 要:刘成 圻是 晚 清 民 国时期 的 国学大 师 ,他 虽一 生蛰居 蜀 中 ,交友 甚寡 ,不 幸早 逝 ,但 著述 颇
丰 ,涉及经、史、子、集多方面,合为《推十 书》。他秉承 家学,又推 崇章 学诚“辨章学术 ,考镜 源流”之
法 ;他 熟悉 西 学 ,又 坚持 中 国学术本 位 。他 对 诸 子 学有 深入 的研 究 ,其 庄 学研 究成 果 集 中在 《子 疏
刘咸炘_诗经_学成就述评_陈开林
笺》、顾广誉《学诗正诂》、王引之、俞樾、李黼平、曾 是对《诗序》采取一种审慎的态度。对《序》中言
60
第 31 卷
陈开林 齐 颖: 刘咸炘《诗经》学成就述评
第6 期
之有理的就需要吸收,穿凿附会的就必须摒弃。
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则是刘咸炘研治《诗经》的
4. 兼顾了“官学”与“私学”。清人皮锡瑞将 态度。他指出:
疑和反对《诗 序 》。 至 朱 熹《诗 集 传 》则 明 确 标 出 弃《序》言诗的姿态。而作为朱熹挚友的吕祖谦, 却在《诗序》问题上与朱熹存有严重的分歧,势如 水火。吕祖 谦 言《诗 》,力 主 尊《序 》,且“《吕 氏 家 塾读诗记》是宋代尊《序》派总结性的著作”[8]340 。
稽古 编》、陈 奂《诗 毛 氏 传 疏》、胡 承 珙《毛 诗 后 刘咸炘选取欧阳修、朱熹、吕祖谦三人的书,显然
说,抉摘宋误,发明毛、郑,有椎轮之功。惟假借未 取了十余种,比较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体现了
通,说未精密。一意攻朱,吹求太过。书末总论发 开阔的学术视野。
朱之失,则甚明确,不可不知。
1. 兼顾了“经古文”与“经今文”。“经古文”
马元伯 ( 瑞 辰) 《传 笺 通 释》专 明 小 学,好 破 与“经今 文”是 经 学 史 上 的 一 个 大 问 题。就《诗
2. 兼顾了“汉学”与“宋学”。《四库全书总目 ·经部总叙》中总结经学的历史流变,称“要其归 宿,则不过汉学、宋学两家互为胜负。”并指出“汉 学具有根柢”、“宋 学 具 有 精 微 ”[5]1。 《诗 经 》同 样 面临“汉 学”、“宋 学 ”之 争。 清 代 考 据 学 发 达,王 引之《经义述闻》、《经传释词》、俞樾《群经平议》、 李黼平《毛 诗 䌷 义 》、曾 钊《诗 说 》,均 是 运 用 考 据 的方法 治《诗》,显 与“宋 学”异 趣。刘 咸 炘 对 于 “汉、宋之争”,显于是做到了“消融门户之见而各 取所长”[5]1 。
儒道会通以劝善刘咸炘《感应篇要义》初探
位,赋予 “善书之首”以新的面貌。
向仲敏,哲学博士,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研究员。
《感应篇》要义 感应 儒道会通
主题词:刘咸炘
刘咸炘 (
1896—1932),字鉴泉,别号宥斋,
蜀中天才学者。刘咸炘继承了乃祖刘沅 (事载
一 句,倚 伏 也 就 是 感 应 变 化,
和 《易》里消息往来同旨。
(三)儒学的根基牢固与否,在于气数与义
理的结合程度。后世儒者,讳言祸福、报应,导
致气数 (定命)与义理相分离,如此一来,“教
。刘咸
人为善,失所依据,圣学之基址倾矣”
炘认为,感应相生吉凶祸福这一 “定命之论”是
儒家教化的定海神针,去掉气数 (定命),教人
负说”之先河,清儒惠栋 《太上感应篇注》引
《说苑》:“倡蹙而活,先人余烈。贞良而亡,先
”清儒俞樾 《太上感应篇缵义》引 《大
父刘沅即是在四川地区很有影响的刘门教创始
人,刘门教之法言坛科仪,在民间流传颇广⑤ 。
刘咸炘对于道教有着强烈的认同,对其教理教义
也有着深刻的理解 (这方面的文献,见于 《推十
书》中甚多,《道教征略》《启疏订补》《告法言
道士俚语》《沙门道士谤书考》《全真教论》《明
末二教考》等等,是其明证),因之其对 《感应
为善就失去了动力,也没有了目标。他甚至用佛
教舍掉因果轮回之说的后果,来类比儒家放弃感
应之说。“犹之因果轮回之说若破,则佛法无立
”祸福报应的说教,并非佛门专利,儒
足地也。
家典籍,早有倡言。《周易》已言余庆余殃,《坤
·文言》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
2021刘咸炘八股文论的观点、特点及学术史意义范文3
2021刘咸炘八股文论的观点、特点及学术史意义范文 摘要: 刘咸炘是现代学者中较早关注八股文的人。
他肯定了八股文的价值, 认为八股文可以写出真实的内容, 而且行文逻辑严密。
在梳理八股文发展史时, 他将八股文置于文学与理学两种视野中加以审视, 指出明代前期确立了该文体的写作规范、后期创新求变, 清人之作则走向低落, 这种变化与理学的发展有关。
刘咸炘的八股文研究理性、客观, 借鉴了西方逻辑学的思想, 体现了中西结合的学术视野, 影响到了卢前等人, 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
关键词: 刘咸炘;八股文研究; 《四书文论》; Abstract: LiuXian-xin is the scholar who is early focusing on the eight-part essay in the modern scholars.He affirmed the value of the eight-part essay of being abundant in content and tight in logic.In carding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eight-part essay, he examined eight-part essa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ture and Neo-Confucianism, pointed out that this writing standard has been established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while the latter pursuit of innovation, the work of Qing Dynasty toward low, and this change is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o-Confucianism.In addition, Liu Xian-xin refers to the western logic to study the eight-part essay, reflecting the academic vis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nd laid great impact on latter scholars such as Lu Qian. Keyword: LiuXian-xin; research of Eight-part essay; Essay on the Four Books; 长期以来,八股文饱受恶评, 直到近三十年以来, 在启功、张中行、金克木等先生的倡导下, 才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刘咸炘_文心雕龙_研究述略_陈开林
刘咸炘《文心雕龙》研究述略陈开林,冯之(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晚清民国时期,“龙学”大兴。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均蜚声学界。
而刘咸炘《文心雕龙阐说》一书由于生前未曾刊行,不为学界所知。
随着《推十书》的刊布,《文心雕龙阐说》的价值亟待发掘。
刘咸炘运用札记的形式,对《文心雕龙》50篇予以评点,颇多创见。
然千虑一失,亦偶有失误。
关键词:刘咸炘;《文心雕龙》;《文心雕龙阐说》;《文式》;《推十书》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915(2015)01-0086-04DOI :10.16387/ki.42-1867/c.2015.01.016刘咸炘(1896—1932),字鉴泉,号宥斋,四川双流人,近代著名学者。
他博通四部,生平著述甚丰,总计著书235部,475卷,名为《推十书》。
就古代文学研究而言,其著作就有《文学述林》《文式》《文说林》《文心雕龙阐说》《诵<文选>记》《清文话》《诵<诗>审记》《学略》等多部。
其中,关于《文心雕龙》的研究成果因为生前未曾刊行,故不为学界所知。
据笔者管见,迄今未见有专著、论文论及其《文心雕龙》研究成果。
随着《推十书》的出版,刘咸炘的著作得以全面结集面世。
他对《文心雕龙》的研究成果,是亟待发掘的学术财富,这对推进《文心雕龙》研究具有较大价值,同时,这也是全面剖析刘咸炘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我们要进行客观的学术评判,就需要在肯定其成果的同时,也要指出其不足之处。
故笔者不揣孤陋,拟对刘咸炘《文心雕龙》研究成果略作述评,以期引起学界关注和进一步研究。
一、《文心雕龙阐说》综论梁代刘勰所撰《文心雕龙》,计50篇,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集大成者。
清代黄叔淋曾言:“刘舍人《文心雕龙》一书,盖艺苑之秘宝也。
观其苞罗群籍,多所折衷。
于凡文章利病,抉摘靡遗。
刘咸炘赋论思想初探_陈开林
收稿日期:2014-09-08作者简介:陈开林(1985-),男,湖北麻城人,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目录学研究。
第30卷第11期2014年11月商丘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 Vol.30No.11November.2014刘咸炘赋论思想初探陈开林(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目前学界关于刘咸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史学、目录学等方面的成就,然而其著作中含有大量的文学评论文字,其中赋论资料较为丰富。
由于散见于各书,以致其赋论思想迄今无人论及。
其赋论思想包括赋体的界定、前人赋论之辨析、历代赋家赋作之评议、关于赋体分类之溯源及流变等方面。
关键词:刘咸炘;赋论;辞赋;文式;《文学述林》;文学评论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600(2014)11-0057-04刘咸炘(1896-1932),字鉴泉,号宥斋,四川双流人,幼承家学,好学深思,博通群籍,为通人之学。
虽得年36岁,享寿不永,然一生笔耕不辍,勤于著述,总计著书235部,475卷,名为《推十书》。
其著述数量之多,学问之渊博,见解之超凡,当世罕见。
然而,刘氏一生授徒巴蜀,且英年早逝,加之著述宏富,较多稿件未刊,传布不广,故而声名不彰,学界对其关注相对不足。
随着《推十书》首度全集刊行及相关著作单行本刊印,刘咸炘才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
学界对其文学、史学、目录学等研究时有讨论。
然而,就文学而言,学界目前主要集中于其文章学、文体观等方面的整体研究,其他方面则付之阙如。
比如刘咸炘的赋论,尚未引起学界关注。
20世纪90年代,徐志啸先生编《历代赋论辑要》曾据刘咸炘《文学述林》辑入五则赋论材料[1]124-125,然而,迄今为止,赋论专著、论文均未见论及刘咸炘赋论思想。
其实,刘咸炘不仅仅在《文学述林》中有论赋的文字,其他专著里亦时有提及,如《文式》、《学略》卷五《文词略》等,内容较为丰富。
浅述刘咸炘历史文献学成就
浅述刘咸炘历史文献学成就李桂清【摘要】刘咸炘,民国著名学者、历史文献家,一生著作宏富,多达二百三十余种,总名为《推十书》.刘咸炘治学广博,在史学、校雠学、目录学等诸多领域均有重大的成就.特别是在校雠学方面,刘咸炘见解独到,形成了自己的校雠学理论,对古籍目录、辑佚研究颇为深入,为近代历史文献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期刊名称】《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29)001【总页数】4页(P44-47)【关键词】刘咸炘;《推十书》;校雠学;目录;辑佚【作者】李桂清【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南充63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092刘咸炘是民国著名历史学家,被学术界称为“天才学者”,近年来学术界对刘咸炘的研究增多,集中表现为对其著作的整理。
1996年成都古籍出版社整理出版《推十书》,为研究刘咸炘的相关问题奠定了基础。
因为版本影印质量较差且不完整,四川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又历经五年整理于2009年出版了《推十书》(增补全本),系统详细地介绍了刘咸炘的学术体系,为其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同时,黄曙辉系统编校的《刘咸炘学术论集》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7年出版,包括哲学、史学、子学、文学、校雠学五个部分,是研究刘咸炘的重要资料。
除此之外,近年来研究刘咸炘的专著及论文也相继出现,涉及史学、方志学、目录学、文学、书法等学术思想的研究,而在历史文献学的方面缺乏系统整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篇单方面的研究,现以此粗浅之论述补研究之不足。
刘咸炘(1896-1932),字鉴泉,号宥斋,先世祖籍湖北麻城,终定居四川双流。
初为尚友书塾塾师,后为成都大学哲学系主任、四川大学教授,其著作总名为《推十书》。
刘咸炘以“推十”为其书斋和著作命名,大抵是取东汉许慎《说文》“士”为“推十合一”之义,借此说明其笃学精思、明统知类,志在由博趋约,以合御分的宗旨(蒙文通等,2010)9。
就学术渊源来看,刘咸炘出生于书香世家,祖父辈皆是有名的学者,祖父刘沅位列《清史·儒林传》,有《槐轩全书》传世,刘咸炘师承父兄继承槐轩之学,为其治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他对章学诚的学术特别是史学十分推崇,故其治学颇受章学诚思想的影响;再次,刘咸炘生活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故其学术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
刘咸炘《四史知意》的史学批评理论
刘咸炘《四史知意》的史学批评理论刘开军【摘要】Liu Xianxin is a famous historia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In On Four Historical Records,he mainly explores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the "pre-four historical records",which reflects his identification of ancient historical theory.Liu Xianxin criticizes the comment of "creating something fro nothing" and "my notes on Six Classics",which is methodologically significant.In addition,Liu Xianxin also makes evaluation about the comment on "pre-four historical records" by scholars of past dynasties,which is characterized with dual criticism.His works and ideas play critical role in criticizing bad practice of despising traditional historiography in early 20th century,which is his contribution to historical criticism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刘咸炘是民国史学上一位卓有成就的史学家。
刘咸炘在《四史知意》中重点探讨"前四史"的史意,反映了他对古代史学理论的认同与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DB×£$fñ× ä3 ) 0 "1 $)(% / % ×1 ! ' # \ñB$÷pöB õ¥$ \ . o ¤¥$ ^ « h l Ç ( _Dèz󵦧) 0 '1 ))" % <( 6 N . $ À , w{ k · - i$ þ, -@k·åG- B2+, -@ k ·¼ - =% µ@B $««¨¬N.èG% ~©èÚ$²h ê% ò L , Lñ B .b s ª ~ [- #õH$ ñ B . À ê ( + o N . $ 0 + 1 "* & ") % Ò$´oñ B . ( [9N.) " "¼× $ ^ » « N . b2" % fr N.ñ B . À ê ; o , { k · - % Wõ, - $N.õH& `a_b#cQ,d3 :Pef#gh i([#Cj\<$ küiÓ[/l%m¬ e_# à K$ 6n : P no# p1q ·#HP@3#¥Yrs)b#ef([^t# u3vwx\#3ZiyL_z#{W_N ) %* $ 8]|$ N.U{ Y jk Ú · - s { ´$ ×p ËñB+<ö+{¬ o[ % q' d { .( ( Ù N .Ê$Á®×) $ O z . ~ ^R± ¯ è K% R ¯ áB\ ñ B .$ # õ H ( (h $ £ . Ê ® × ° R Ï ? ) $ì N . ² ¤ V % ^Y¼°÷%
0 $1 G
( £ . Ê ® ×$
^×$ñBº¼^ºT¿L$¼#nÚ $±Ú% ¼ ö Y U *$ ×p ? (ñ B . + [ ° å % , õ 2 x T - õ H ò ², µT- $³´ E , µ B - $ o µ / <+ $ × ^ Q±3® C% R ¯ # O < K f è®$( µ® 0 $1 G g°$±$rA·$`Rk¶·) % ü ¼ ´°Õ( x$ ª ¯ Ñs ± « ¼% ¸ pè$R¯õH& }01µ78~6ê#@õ# ?Ú Ã 9( P 78 # @ + 7 ü# ] ?ÈéP$
! $*)( "$)'" # $ s a$ % C = ×% NÝ.Ê6 +% L B~C ÷$ . / î BZ4»$ C î µ Z 4 2$ ¥ " , * Z õ - % . 6 N.$/{è.$ÎWmÜ% )*N H<, * Z õ - ä B µ B g( ã$ ñ B . À ê ' R ÷ ¢$ , w { k ·- +, {~- +, ñB.- =TB% 8.~ ´µ ñB.Àê/0 M; oµ , ñ B . - +, w{ k ·- =õìî$Î M à ~ µñ B . À ê$ mm× o ×õ% ^×ñ B . o $ u$ õ B ¼Rµ (b2% äoõB¼$ Kìî$ '(o, ñB.2¼1 g - % × Î 2Ç ¹$ /½>l $# M  ¼$ o , · õ U B- +, I¹ õ ö - = õ% ö - ¼ ) õ B ¼ ³u$(F õB¼Àê$öFvµ
: &! " 2/ ;" * ( %& -< 1 %3 * ' 3 # ( 2, 4 " / 0 / = ' # * ' 6 8+ ' /> ' %& ?' &
S R Y 0Z 5 8 K . 8 4
! !" #$ $ % $ & % ( ) * + ,) -+ * $7 * .) + ,% 7 #( ., 3 $ + 2 ,% 4 .( 5 * + 1 ( ) 6 $8 -9 ,.$ 9 -: * ( $ +'##G) $ 7 #( .,# 5 6 ( * 1 %3 * &[ 8 27 8 5 4\ 8 4 8 =5 4 < \ A< 3 > 4 N8 N. 8 J 3 5 A9?5 4P 95 =A3 6 24P > 98 4L8 4J8 4 > 98 =6 8 < . P/C92. 2] 8 < > 8 8 =5 4 8 O A3 > 5 4> A5 3 > 6 N8 N. 8 J 3 5 A9? /C> 2P? 8 4J [ 8 27 8 5 4\ 8 4' = > 92J 9> = 6 = 92. 2] 8 < > 8 M 8 . . 9< . A> 6 23 > 9< 3 = 2O O 5 3 8 T < 98 = N8 N. 8 J 3 5 A9? > 92J 9> = /F D D 3 P8 4J > 98 O $ > 9< 3 <5 3 <> M -= > 5 4P5 3 P= 6 3 = 92. 2] 8 < > 8 $> 95 > 8 = $> < \ > 25 . 3 < = < 5 3 D 95 4P D 3 8 > 8 D 8 = O /^ 5 = < P4> 9<> M -= > 5 4P5 3 P= $ 9<O 5 P<98 = D O O < 4> = 4 N8 N. 8 J 3 5 A9?M 3 L=8 4 P8 6 6 < 3 < 4> P? 45 = > 8 < = $ 5 45 . ? T 8 4J> 9< 8 3J 5 8 4=5 4P . = = < = /_98 . <3 < 5 P8 4J5 4D 8 < 4> NL=5 4P 3 < D 3 P= $ 9<M 3 > <5 42O N< 3 6 248 Q2<= 92. 2] 8 < > 8 / 7 # 89 21 ( &[ 8 27 8 5 4\ 8 4* = 92. 2] 8 < > 8 * N8 N. 8 J 3 5 A9? *> < \ > 25 . 3 < = < 5 3 D 9* D 3 8 > 8 D 8 = O
) $* )
^¼$¥¦µõB¼Ò|%
:\]^=_`5a
R¯L åñ B õ 2 RB \&! $ # \ è ®$õ¥è¼°*! " # × º ¼ 0 $1 * °*! ' # ¼ö º$ ÷ B õ¥ °% 1 ! $ # \ ñ B$39, ½õ T- +ì , ã õ B ¼ - +, C ñ`( - =* 1 ! " # \ ñ B$ 3 , õ2-T- +, õ2xT- =*1! ' # \ñ B$ 3, ·+õ2xT- +, *+õ2-T- +, , @ 2 -T- +, ü@2 - T - + u v , X z õ\ - =% OoB\ñBèuv3Ýá$RLõH& R3I01_(#iKVS#TPAU$ ¥ iV0_WX#ØYÃCZ([_\<#]Ú ) $* * ^_$ ) <+ K f { õ$ õ B$ µ6 Ú
!!!"#$"#$+ & #) & #' !!%&'(ìs! $)*% "# $$$_z/0L$'()* ¦XÝ-.+ñB./0%
$# !!!
456..7! 8.9:;.<#
"#$% =
è®$µ®ñBg °$ mm m o å $ ± $ ç i o <Kf{1% Ò ( a 2 H$ â U º$ ± $
0 $1 G rmo[ ) % ço, õ 2 x T - ] ¡¢ , X zõB - K$ Q 1 ! $ # \ ñ B $% / t ä ä
©i6#TN?B#;_]ï V #` _ ] ? . ö 0 / $ 6 ë _ # I nÆ3( P C6 _¬e# _ ^ t#*%;`#E?h#¹ $ ¥3([_#úp i_¡¢#ö ) ( * $G & $* ×£T¤¥¦#§µ¨©$ Q¼I_6¼ghÃÄR&B°L+BgI_6 £ì+-s%½+2¾2vþ<öÙ²=% ´, Cñ- WR* )$ µ´¼ ¼ ì, Ciõñ2Ó - [ ¿ «% ²«$ ¿hµ=_å][É ÀÁ$ öF v 2 ¼x è$ ´ , C iõ ñ 2 Ó - ¿ 3 ! À- # $ _ µ ÿ Á · [É$ ö` H ¢¼% q, ñB.2¼1g- õH& ª78_«#cP7|$ ]?CD#C¬ ®#ê0¯# ª °±# ²³´$ °#QµI$ ]?EA#rXf#¶·yÕ# ¸Y¹@?0$ aº»Æ¼S#½Æ\<#¢ ·@¾Ó$ ج#ð6¸I¿t^¬e# I¿¸ëù$ ÑÒg$ ¿R¼£Ê$VW)/ªÎâ ¸¹TÉ% 1[\ p Á Â$ p G ß õ g ° þI _äÚA*1 /\ p à á$ p î K õ è £ Ú% è$Ò/oI_ì, C iõ ñ 2 Ó - Ä V% ±²p$ ÒUõ H ( w Å ß Æ$ ¥ ñ  2$ ÀÇ ù$ ± ÈÉ º ) $ Üpìµñ B . K 2±s% µ , ñ B . - [ õ 2 9 j$ j 4 N$2<ö+{¬+[Ï+-s+RK$'(ì{¬ ä*×j g Â$ 2 K B B+ w Å+ ß Æ+ ¥ ñ+ 2 Â+ \+Ê~UË+ñ1+¼$ýRñB.% µñ 8ì, ¼- ( wÅßÆ$¥ñÂ2) v% þi$q[iT( ¨ - \$ Å ® × ) $ ܱ âp()Å<³u . Ê × l $ ²«( )¨<³u$Ùq²«Ý.Ê-\% ŨkÌ$ Îgü( ǵ ] Y ) % Òÿ Á $ É $ ( Kâ ² Ù) % # ÷ Ë Ü[ æ g$ gH à á É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