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航空航天制造业数字化征程

合集下载

年航空航天行业发展规划推进航天技术创新

年航空航天行业发展规划推进航天技术创新

年航空航天行业发展规划推进航天技术创新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航空航天行业作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领域,对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推动航天技术创新,我国制定了年航空航天行业发展规划,旨在提升我国航天技术水平,加强科技创新能力。

一、发展目标及总体要求年航空航天行业发展规划的目标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空航天产业,推进航天技术创新,提高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综合实力。

总体要求是加强基础研究,完善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国际技术合作,推动航天科技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

二、技术创新重点领域为了实现年航空航天行业发展规划的目标,我国将重点关注以下技术创新领域:1. 载人航天技术创新:加强载人航天技术研究,提高载人任务的安全可靠性和成功率。

注重发展航天飞行器的再入技术、舱外活动技术以及生命保障和支持系统等关键技术。

2. 卫星应用技术创新:加强对地观测、通信、导航、资源探测等领域的研究,提高卫星的遥感、数据传输和信息处理能力。

推动卫星应用技术在农业、环境监测、气象预报、地质勘探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3. 航空交通管理技术创新:加强航空交通管理系统的研究,提高航班安全性和运行效率。

注重发展航空流量管理、机场自动化系统以及航空安全监测与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

4. 高性能航空器制造技术创新:加强航空器结构、材料和制造工艺的研究,提高航空器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注重发展复合材料、先进制造工艺和数字化制造技术等关键技术。

三、科技创新政策支持为促进航天技术创新,我国将采取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措施,包括:1.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增加航天科技研发投入,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创新项目,引导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增加研发投入。

2. 完善创新体系:建立航天科技创新联盟,促进产学研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技术服务和咨询支持。

3. 加强人才培养:鼓励高校开设航天相关专业,培养航天科技人才;建立科研人员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高水平科研人才。

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场景

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场景

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场景航空航天技术作为现代科技领域的重要分支,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关注。

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航空航天技术也在日新月异地推陈出新。

本文将从发展趋势和应用场景两个方面为大家介绍航空航天技术的最新发展情况。

一、发展趋势1. 数据化智能数据化智能是当今科技领域的主流发展趋势,而在航空航天技术中同样如此。

目前,许多先进的航空航天技术都依赖于数据化智能的支持,比如飞行控制、导航、机载系统等,这些技术能够提高飞行的安全性和效率。

未来,数据化智能将成为航空航天技术发展的核心。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更加智能化的航空航天技术将会不断涌现。

2. 新型材料材料技术一直是航空航天技术的重要支撑,而新型材料的不断涌现,将使得航空航天技术发展的速度更快。

比如新型复合材料可以大幅减轻航空器的重量,并且具有更好的强度和耐久性。

此外,纳米材料的应用也将会有所提高,例如纳米图案的制备、纳米共振器的制备等,这些技术将使得未来的航空航天设备更加轻量化,同时又能保证足够的稳定性和功能性。

3. 绿色化全面推进绿色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而在航空航天领域也不例外。

未来,绿色化的航空航天技术将成为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绿色化技术主要是指在航空航天设备的使用过程中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同时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比如,太阳能是一种无限、无污染的能源,未来将会在航空航天设备的能源供应方面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二、应用场景1. 无人飞行器随着无人飞行器这一技术的不断成熟,它已经成为航空航天技术的新热点。

无人飞行器具有可编程化、智能化等特点,可以广泛应用于战争、民用、科研等领域。

例如,无人机可以用于进行大面积植物的监测、精确施药等工作,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此外,无人飞行器还可以用于海洋调查、灾害救援、环境监测等领域。

无人飞行器将会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其应用场景也将会更加广泛。

2. 空间站建设从国际空间站到华为发射的一系列卫星,都标志着人类航空航天技术正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趋势与展望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成立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

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全面的航天工业体系,并在航天技术、航天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航天事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1.发展趋势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将呈现以下几个趋势:1.1 技术创新与突破中国航天事业将继续致力于技术创新与突破,以推动航天技术的发展。

未来,中国将加强航天器制造技术、推进系统与应用技术、提高运载能力和可靠性等方面的研发,力争实现航天技术的自主创新。

1.2 深空探测能力提升中国航天事业将加强对深空探测的研究与开发。

未来,中国将继续发展和完善探月、探火、探测行星等项目,提升我国在深空探测方面的技术能力,例如在重返月球、火星探测和寻找太阳系外地球型行星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1.3 航天应用的广泛拓展中国航天事业将进一步加强对航天应用的研究与推广。

未来,中国将积极推动航天技术在通信、导航、气象、资源调查等领域的应用,以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1.4 国际合作的加强中国航天事业将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与交流。

未来,中国将积极参与国际航天合作项目,与其他国家共同推动全球航天事业的发展,为人类的共同繁荣与进步做出贡献。

2.展望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充满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机遇。

展望未来,可以预见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2.1 提高航天器的运载能力和可靠性中国将进一步提高航天器的运载能力和可靠性,以满足更高层次的航天任务需求。

未来,中国将加强航天器的研制与升级,推动运载火箭、卫星等技术的发展和改进,提高航天任务的成功率和效率。

2.2 加强航天科研与人才培养中国将加大对航天科研和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提高航天人才的素质和创新能力。

未来,中国将进一步完善国内航天科研机构和实验室建设,培养更多的航天科学家和工程师,推动航天科技的持续创新与发展。

2.3 推动航天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中国将积极推动航天技术与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强航天技术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年中国航空航天行业的创新发展规划

年中国航空航天行业的创新发展规划

年中国航空航天行业的创新发展规划中国航空航天行业的创新发展规划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国航空航天行业正迅速崛起成为全球领先的创新中心。

为了推动中国航空航天技术领域的进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创新发展规划。

一、背景中国航空航天行业一直以来都与国防安全和国家发展息息相关。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航空航天行业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为了保持国家安全和提升国际竞争力,中国航空航天行业需要通过创新发展来实现自身的突破。

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推动航空航天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中国航空航天行业一直致力于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关键技术的自主掌握程度。

为此,国家在技术研究和开发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并设立了专门的科研机构和实验基地。

三、重点领域中国航空航天行业的创新发展规划将重点放在以下几个领域:1. 载人航天技术中国航天局正在推进载人航天计划,旨在实现太空探测、空间实验室和载人登月等目标。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中国航空航天行业需要在航天器设计、推进系统、生命保障系统等方面进行全面创新。

2. 无人机技术无人机技术在航空领域发展迅猛,已经成为航空领域重要的创新方向之一。

中国航空航天行业将加强对无人机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其在无人侦察、军事作战和民用领域的应用水平。

3. 航空航天材料新材料对航空航天行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航空航天行业将加大对航空航天材料的研发力度,提高材料的强度、耐温性和耐腐蚀性,以满足航天器在极端环境下的需求。

4. 航空交通管理系统航空交通管理系统是航空领域的基础性技术,对飞机起降、航线规划和空中交通管制起着关键作用。

中国航空航天行业将加强对航空交通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开发,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准确性和智能化水平。

四、政策支持为了推动航空航天行业的创新发展,中国国家对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了一系列政策支持。

这些政策包括投资资金的支持、税收减免、知识产权保护等,旨在激发创新活力,提高技术水平,推动行业快速发展。

中国航天事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航天事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航天事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中国航天事业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性高科技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2024年,中国航天局成功完成了一系列重要任务,包括嫦娥五号探月任务、长征五号遥二运载火箭首飞、天舟一号货运飞船首飞等。

这些成就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首先,中国航天事业的现状是具备强大的发展实力。

中国航天局有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火箭、卫星、航天器等关键技术的研制和应用。

中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及其派生品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发射能力,能够满足各类任务的需求。

此外,中国航天事业还拥有大量的科研人才和先进研究设施,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是进一步加强创新驱动和产业化发展。

中国航天局将继续推动科技创新,加大对前沿技术的研究与攻关,不断提高航天器的性能和可靠性。

同时,积极推动航天技术的转化与产业化,努力将航天技术与其他行业深度融合,推动航天产业向高质量发展。

第三,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中国航天局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航天机构建立了广泛的科研合作关系。

此外,中国航天事业还将继续积极参与全球航天事务的治理和规则制定,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对话,共同推动全球航天事业的发展。

最后,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是实现自主可持续发展。

中国航天局将着力培养和吸引更多的高层次航天人才,推进航天科技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

同时,加强科技创新与产学研结合,提高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降低航天器的生产成本,实现航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中国航天事业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经过不断努力,中国航天事业已经成为国际航天事业的重要一员。

未来,在技术创新、产业化发展、国际合作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中国航天事业将继续迈向新的高度,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航天事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航天事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航天事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自从上世纪50年代,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开始,全球航天领域开始蓬勃发展。

如今,各国的航天工业已经成为了技术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

而中国的航天业也在这个领域里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了航天工业的重要力量,在短时间内就取得了一系列惊人的成果。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分析中国航天事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一、中国航天事业的现状1. 中国航天工业的发展历程中国的航天工业始于1956年,当时中国向苏联购买了一批技术和设备。

1960年,中国成立了航空航天局,开始了自主研发航天技术的尝试。

1970年,中国第一次成功发射了卫星,开创了中国航天工业的新时代。

之后,中国陆续发射了一系列卫星,走上了艰辛却充满希望的科技之路。

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了自主研发的“神舟五号”飞船,成为了第三个掌握人类飞行技术的国家。

之后,“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神舟八号”相继发射成功,为后续的空间站建设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2021年4月29日,中国将首个长期驻留的空间站核心舱“天和”号发射升空,标志着中国的空间站工程正式建设启动。

2. 中国航天工业的成就在航天领域,靠小步快跑发展,中国航天在不断地拓展实践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实践经验,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突破了多项技术瓶颈,成为了当今航天领域里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1)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展。

神舟系列飞船是中国自主研发的载人飞船,其发射成功是中国第一次实现载人飞行的重要里程碑。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二号,中国均凭借非常出色的技术,在飞船安全性、性能和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嫦娥探月工程与嫦娥四号成功着陆。

嫦娥探月工程是中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也是中国首个月球探测工程。

2013年12月,嫦娥三号成功着陆月球,使中国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实现月球软着陆的国家。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背面着陆,这是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着陆。

(3)中国自主空间站的建设。

数字化制造技术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

数字化制造技术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

数字化制造技术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数字化制造技术是指利用数学模型、计算机仿真、虚拟仿真、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制造等多种手段进行产品的设计、制造及测试等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以实现制造过程的高效、精度和自动化。

航空航天是高科技和高技术领域的代表,数字化制造技术的应用对于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按照目前数字化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从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制造和数字化管理三个方面,探讨数字化制造技术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及其对该行业未来的影响。

一、数字化设计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数字化设计是数字化制造技术的基础,是现代航空航天制造过程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数字化设计技术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手段将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全过程数字化,为制造过程提供了准确、快速的数据支持,并且在设计、制造和维修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

1.航空航天产品设计的数字化现代航空航天产品复杂多样,需要使用大量的CAD软件进行建模,形成三维模型以及虚拟装配,并进行仿真。

数字化设计技术可以将信息通过构建模型管道传输到工具链中的下游过程(如CAE和CAM)中,并通过IT支持技术接口进行有效控制、整合和输出。

在设计过程中,数字化技术可以大幅度减少劳动力、时间和成本的浪费,并通过精度和可靠性的提高,增加了产品的设计竞争力。

2.数字化设计在航空航天产品测试中的应用数字化设计技术之所以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产品测试中,是因为它提供了准确的仿真模拟场景,加快了产品的测试,减少了产品的试错率,从而降低了产品制造的成本和时间。

此外,数字化设计技术还提高了测试精度和地面测试的可靠性,从而为航空航天产品的研发和测试提供了更加可信、准确的支持。

二、数字化制造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数字化制造是数字化制造技术的核心,其主要包括数字化加工、数字化工艺过程、数字化控制等环节。

数字化制造技术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数字化制造在ABC件制造过程中的应用ABC件制造是航空航天制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包括了螺丝、螺母、轴等小零部件的制造。

航空航天行业2024年公司转型之路

航空航天行业2024年公司转型之路
航空航天行业2024年 公司转型之路
汇报人:XX 2023-12-23
目 录
• 行业现状及趋势分析 • 公司现状及问题分析 • 转型战略制定与实施计划 • 组织架构调整与人才队伍建设 • 创新能力提升与研发体系建设 • 市场营销策略调整与客户关系管理改进
01
行业现状及趋势分

航空航天行业发展概述
数据挖掘与分析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发现客户的 潜在需求和购买行为模式,为营 销策略制定提供有力支持。
个性化推荐系统
基于客户的历史购买记录和行为 数据,构建个性化推荐系统,为 客户提供定制化的产品推荐和服 务。
THANKS.
组织架构调整与人
04
才队伍建设
适应新战略需求的组织架构设计
扁平化组织架构
减少管理层级,提高决策效率,增强部门间的协作与沟通。
灵活的项目制组织
根据项目需求,组建跨部门、跨领域的项目团队,实现资源的优 化配置。
数字化与智能化支持
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升组织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提高管理效 率。
关键岗位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建立
政策法规影响因素
政策因素
各国政府对航空航天行业的重视程度和政策支持是影响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例如,美国政府通过制定国家航空 航天政策、加大研发投入等方式推动行业发展;中国政府也将航空航天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政策扶持和资 金支持。
法规因素
航空航天行业的法规和标准体系对行业发展和企业运营具有重要影响。国际民用航空组织(ICAO)等国际组织 以及各国政府制定的航空法规和标准,对航空器的设计、制造、运营等方面提出了严格要求,企业需要遵守相关 法规和标准才能开展业务。
转型战略制定与实
03
施计划

年中国航空航天行业的发展目标

年中国航空航天行业的发展目标

年中国航空航天行业的发展目标中国航空航天行业是中国国家发展重点支持的战略性产业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航空航天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然而,为了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中国航空航天行业制定了全新的发展目标。

首先,中国航空航天行业的主要发展目标之一是提高自主研发创新能力。

在过去的发展中,中国航空航天行业高度依赖进口技术和设备。

为了摆脱对外部技术的依赖,中国航空航天行业需要加大自主研发的力度,推动科技创新。

通过提高自主研发创新能力,中国航空航天行业可以在技术水平上取得新的突破,实现更加可持续的发展。

其次,中国航空航天行业的发展目标还包括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中国航空航天行业在飞行器制造、卫星发射等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然而,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中国航空航天行业需要注重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确保航空航天产品在飞行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第三,中国航空航天行业的发展目标之一是推动航空航天工业与其他相关行业的深度融合。

航空航天行业在推动国际交流合作、促进科技创新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中国航空航天行业需要加强与其他行业的合作,推动航空航天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通过与其他行业的深度融合,中国航空航天行业可以更好地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并为其他行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第四,中国航空航天行业的最终发展目标是成为全球领先的航空航天强国。

作为一个拥有庞大市场和人口基数的国家,中国具备发展航空航天行业的独特优势。

中国航空航天行业应该立足国内市场,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通过持续的创新和发展,中国航空航天行业有望在全球航空航天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为国家的崛起和国际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综上所述,中国航空航天行业制定的发展目标清晰明确,包括提高自主研发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推动与其他相关行业的深度融合、成为全球领先的航空航天强国等。

智能制造航空产业发展趋势

智能制造航空产业发展趋势

智能制造航空产业发展趋势智能制造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应用智能化技术,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生产自动化、智能化、高效化的一种制造模式。

航空产业作为高端制造业的典型代表,智能制造对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智能制造技术在航空产业中的应用、智能制造对航空产业提出的新要求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智能制造技术在航空产业中的应用1.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物联网技术是智能制造的重要支撑,它通过连接和集成航空设备、工艺设备、传感器、工具等,实现全面感知、数据采集和信息传输。

在航空制造过程中,物联网技术可实现设备状态监测、机器人操作、传感器数据采集等功能。

例如,通过在飞机生产过程中嵌入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机体结构的变化,及时发现并修复潜在的结构问题,提高飞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大数据分析的应用航空产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如传感器数据、生产流程数据等。

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整合、挖掘和分析,以发现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和优化机会。

例如,通过对飞机结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预测飞机的寿命和维修周期,帮助企业制定合理的维修计划,降低维修成本。

3.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在航空产业中有多个应用方向。

例如,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和模型训练,可以实现对飞机零部件的质量监控和故障预测,提高生产效率和品质稳定性。

另外,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应用于智能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中,实现生产线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二、智能制造对航空产业的新要求1.制造过程的可追溯性智能制造要求航空产业实现物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的一体化,确保制造过程的可追溯性。

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时获取和记录整个制造过程中的关键数据和信息,以追踪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合规性。

2.制造过程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智能制造要求航空产业实现生产线的灵活调度和生产过程的实时优化。

通过物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对生产环境的实时监测和生产过程的实时调整,提高生产线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对中国航空航天发展的感受及未来的憧憬

对中国航空航天发展的感受及未来的憧憬

我国航空航天事业自20世纪初开始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许多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从最早的模仿西方国家制造飞机,到如今的自主研发大型客机和航天飞行器,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可以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回顾过去,我国航空航天的发展让人感到欣慰,对未来的发展也充满了憧憬。

一、我国航空航天发展的历程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个时候我国开始模仿苏联和美国的飞机制造技术,并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航空工业逐渐成熟起来,陆续研制出了一系列的军用和民用飞机,如运输机、客机、军用战斗机等,逐渐实现了对外输出,并取得了一定的国际市场份额。

19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开始加大对航空航天事业的投入和扶持,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目标和计划,并以“两化融合”为主题,推动了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全面发展。

我国对航空设施、设备、技术和人才进行了全面和长期的投资,航空航天事业的总体技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在航空领域,我国已经自主研制出了多款国产大飞机,如C919、ARJ21等,许多型号已经开始批量生产和交付使用。

我国还积极参与了国际航空航天合作,如参与国际空间站项目、发射卫星等。

在航天领域,我国自主研制了一系列重大科技装备,包括长征系列火箭、嫦娥探月工程、天宫空间实验室等,展现了我国航天实力。

2019年,我国首次实现“嫦娥-4”探测器成功软着陆月球背面,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重大突破。

二、我国航空航天发展的感受作为普通人,虽然我们不是航空航天领域的专家或者从业者,但是我们对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也感受良多。

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为我们国家的实力和形象带来了提升。

随着国产大飞机、航空器材和卫星的不断问世,我国航空航天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上升。

我国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有望挑战波音和空客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为我国航空工业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航空航天产业是国家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它对整个经济的拉动和带动作用不可小觑。

中国航天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航天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航天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中国航天产业是中国国力的重要体现之一,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中国航天也蓬勃发展。

这篇文章将要阐述中国航天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一、中国航天产业的现状中国航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国家开始实行“两弹一星”的计划,这是我国航天发展的基础。

目前,中国航天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备的航天产业链和良好的技术积累。

我国已成功地完成了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卫星导航等多个航天领域的重大任务,成为了国际上航天领域的重要一员。

随着近年来的不断发展,中国航天产业已经逐渐成为了一个综合性产业。

目前,中国航天产业主要包括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发、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

这些公司在航天发射、卫星制造及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实现了航天技术的重大跨越。

在发射领域,我国航天已经拥有了多款商业火箭,比如长征系列火箭、快舟系列火箭等,这些火箭已经成为了中国发射市场的主力军。

此外,我国运载能力也在不断提高,2020年我国成功实现了“一箭八星”的发射,这在世界航天史上都是一个重大突破。

在卫星制造与应用方面,我国的卫星制造技术已经逐渐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比如,嫦娥探月、天眼等航天项目都是该领域的代表作。

此外,我国还致力于发展卫星应用领域,主要包括气象卫星、通信卫星、地球观测卫星、导航卫星等。

二、中国航天产业发展趋势虽然中国航天产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面临着很多的挑战。

未来,中国航天产业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发展:1、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

虽然我国在航天产业中已经取得了一些重大成果,但是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我国航天技术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因此,在未来几年内,我国需要进一步提高航天技术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只有在这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才能在国际航天领域中占据更好的地位。

2、加快商业化进程。

近年来,我国正在加速推动航天产业的商业化进程。

未来,我国需要尽快探索和建立一套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化模式,缩小我国与国际航天大国之间的差距。

航空航天领域的数字化设计与仿真研究

航空航天领域的数字化设计与仿真研究

航空航天领域的数字化设计与仿真研究引言:在航空航天领域,数字化设计与仿真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并对航空航天工程的设计和验证过程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数字化设计与仿真技术的发展,使得工程师能够更加准确地预测和评估飞行器的性能、可靠性和安全性,大大提高了设计效率和质量。

本文将探讨航空航天领域中数字化设计与仿真的研究进展、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数字化设计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数字化设计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涵盖了飞行器的结构设计、气动设计、控制设计等方面。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应用是飞行器的结构设计。

传统的结构设计往往需要经过多次试验和验证,费时费力且成本高昂。

而借助数字化设计技术,工程师可以在计算机模拟环境下进行虚拟设计和验证,通过仿真分析来预测和优化飞行器的结构性能。

这种基于模拟的设计方法可以大大缩短设计周期,提高设计效率,并减少试验成本。

二、数字化仿真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的重要性数字化仿真在航空航天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数字化仿真可以提供详尽准确的工程模型,包括飞行器的结构、材料特性、载荷和边界条件等。

这为工程师提供了一个可重复、可控制的模拟环境,以便进行各种设计和分析。

其次,数字化仿真能够模拟和预测飞行器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和行为,如飞行姿态、载荷响应等。

通过仿真分析,工程师可以了解并优化飞行器的设计,避免潜在的问题和风险。

最后,数字化仿真还可以为工程师提供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以便做出准确的评估和决策。

这些数据可以帮助工程师更好地了解设计方案的优势和不足,从而进行改进和优化。

三、数字化设计与仿真技术的发展趋势数字化设计与仿真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发展正呈指数级增长。

一方面,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不断进步使得仿真模型和仿真算法更加精细和复杂。

例如,计算流体力学(CFD)仿真在飞行器气动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可以模拟飞行器在不同速度和姿态下的气动特性。

另一方面,数字化设计与仿真技术与其他相关技术的融合也在不断深化。

航空航天技术的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发展

航空航天技术的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发展

航空航天技术的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航空航天工业也转变为数字化和智能化。

在这个前沿的领域,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引领着行业的未来。

本文将探讨航空航天技术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发展的现状、趋势和挑战。

一、数字化转型的现状数字化转型已经在航空航天工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从生产制造到维护保养等各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数字化转型的一个核心是在生产和设计中使用“数字孪生”技术。

数字孪生技术是通过将物理世界数字化,从而在计算机中建立其完美的虚拟映像,这样就可以对零部件进行模拟测试、优化设计,加快原型的开发速度,缩短产品上市的时间,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效率。

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还包括产品分析和性能监测等领域。

数字化的转型还涉及到供应链管理和生产物流方面。

在航空航天技术中,由于零部件的精度和复杂程度等特征,其制造和交付的过程中要求高度协同调配。

因此,在供应链和物流方面,数字化和自动化的技术可以极大地促进生产能力和对订单的处理能力。

二、智能化发展的趋势完美的数字化转型需要更加智能的工具帮助更有效地管理和提高工作效率。

一些领先的技术公司已经研发并实施了一些支持智能制造的软件和系统。

例如, IBM WatsonIoT平台,可让企业将IT数据与生产数据结合起来,以优化生产和发展模型。

这种基于大数据分析和AI技术的智能工具不仅可以支持整个生产和维护周期,还可以优化产品生命周期的管理。

这些技术还可以提高零部件的生产质量和性能,并支持飞机的远程监控,保证接下来的维护工作。

智能机器人和自主飞行器等自主系统也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人员风险。

例如: Airbus SAGE 机器人,可以检查求和调整A380喷气式飞机的电子电缆。

将大型机器人与智能软件和寻路算法结合起来,对其进行计算机远程操作和协调,可以远程检测和维护机身和活动部件。

自主飞行器的开发也被广泛应用于无人机。

无人飞行器可以用于监视和记录大量的物理数据,包括城市规划和生态系统,以提供更精确的信息支持。

中国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国航空航天产业是中国众多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推进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航空航天产业,如今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包括飞机制造、航空发动机、航空电子、航天器制造等子系统,成为带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柱。

航空航天产业作为高科技产业,涉及复杂的技术链和资本链。

其发展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协调配合,形成多维度的推动力。

在国家“两个一百年”规划的背景下,中国航空航天产业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今天,中国航空航天产业如何拓展产业链,提升技术水平,加强国际合作,迎接中国智造2025的挑战,亟需探讨和研究。

一、梳理中国航空航天产业的现状中国航空航天产业在长期的积累和发展中,已经具有一定的实力和影响力。

目前,中国航空航天产业在民机、发动机、卫星、运载火箭等领域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在民机制造领域,中国已经建立起C919等多种型号的飞机制造体系,涵盖了机身、发动机、航电等领域。

突破性的成果已经取得,C919从2020年开始交付使用,标志着中国进军民机制造领域的形成雏形。

在发动机制造领域,中国也已经在进行尝试。

自主研制的“升达号”发动机已经在华龙一号核电站中得到了应用,出口澳大利亚、乌克兰等国家。

同时还在研制高性能发动机,如WS-15等,以脱离对西方发动机依赖。

在卫星制造领域,我国已经拥有了全球最多的卫星发射和使用数量。

能够独立研制、生产、发射、跟踪和控制民用卫星。

高分辨率、高性能的数据从卫星上获取并广泛应用,涵盖了气象预报、气象灾害监测、航空空管、高速铁路等领域。

在运载火箭领域,中国的“长征”系列火箭已经发射近500次,从发射场到载荷均为完整国产,占据了全球发射量的三分之一,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展望中国航空航天产业的未来发展虽然中国航空航天产业在上述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国际舞台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提升。

中国航天科工数字化战略解析

中国航天科工数字化战略解析

中国航天科工数字化战略解析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的道路。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作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以提升自身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对中国航天科工数字化战略进行解析,探讨其意义和影响。

一、数字化战略的背景和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趋势。

在航天科工领域,数字化的应用对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改善管理和决策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化战略的实施可以进一步推动航天科工集团的创新和发展,提高航天科技的核心竞争力。

首先,数字化战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航天科工集团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例如,在航天器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数字化技术可以帮助工程师们进行虚拟仿真和优化设计,减少试错成本和时间,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性能。

其次,数字化战略可以降低成本。

数字化技术可以帮助航天科工集团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成本的控制。

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损耗,降低生产成本。

同时,数字化技术还可以帮助企业进行供应链的优化和管理,降低采购成本。

再次,数字化战略可以改善管理和决策能力。

数字化技术可以帮助航天科工集团实现信息的集中化和共享化,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能力。

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企业各个环节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帮助管理层进行决策和制定战略。

同时,数字化技术还可以帮助企业进行风险评估和预警,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精确度。

二、数字化战略的实施和影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在数字化战略的实施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首先,航天科工集团在数字化设计和制造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通过引进和应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航天科工集团实现了从传统制造向数字化制造的转变,提高了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效率,缩短了产品的开发周期。

其次,航天科工集团在数字化供应链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未来五年航空航天行业的发展规划

未来五年航空航天行业的发展规划

未来五年航空航天行业的发展规划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经济的发展,航空航天行业正迎来一个新的时代。

在未来五年内,航空航天行业的发展将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规划。

一、技术创新与智能化发展技术的创新一直是航空航天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未来五年内,技术创新将继续推动行业的发展。

首先,新材料的应用将进一步提升飞机和火箭的性能,减轻结构重量,提高燃油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其次,智能化发展将成为行业的新趋势,包括数字化设计、智能维修及运营管理系统等方面的发展,将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营风险,打造更加安全可靠的航空航天设备。

二、航空旅客市场的增长预计未来五年内,全球航空旅客市场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随着全球中产阶级的崛起以及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将选择乘坐飞机出行。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航空公司将采取一系列措施扩大航空运力,增加航班频次,并进一步开拓新的航线。

此外,航空公司还将加大客户体验的改善力度,提供更加舒适、安全、便捷的航空服务。

三、航天科技的突破与发展航天科技的突破将进一步推动航天行业的发展。

未来五年内,航天器的发射成本将进一步降低,火箭的重复使用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这将使得航天探索更加经济高效。

与此同时,航天科技将在多个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包括载人航天、小型卫星的发射、深空探测等。

这将为人类探索宇宙提供更多机会,为地球的资源管理和环境监测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

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航空航天行业一直受到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批评,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未来五年内,航空航天行业将加大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投入。

航空公司将努力降低碳排放,推行绿色燃料的使用,提高航班的能源效率。

航天科技也将致力于开发更环保的发射技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航空航天企业还将加强与地面交通的融合,推动“航地一体化”发展,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

五、国际合作与市场竞争航空航天行业的发展需要国际合作的支持,未来五年内,各国将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行业的发展。

数字化制造技术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

数字化制造技术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

数字化制造技术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制造技术已经成为航空航天行业中的重要领域。

数字化制造技术可以将设计、生产和测试等过程进行自动化和智能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减少了生产成本。

数字化制造技术对于航空航天行业来说,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的升级,也是一种重要的转型。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地介绍数字化制造技术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并阐述数字化制造技术对航空航天行业的深刻影响。

一、数字化制造技术的应用数字化制造技术在航空航天行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制造技术可以将设计过程进行自动化,并且将复杂的设计模型分解成可管理的部分,进而实现高效的设计和验证。

数字化设计技术可以减少试错时间和成本,并且提升设计质量,从而提高产品的性能和竞争力。

2. 数字化仿真数字化制造技术可以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进行数字化仿真,从而降低制造风险,在产品设计前消除设计中的不良影响。

数字化仿真技术可以准确模拟制造过程、材料和结构等,使得产品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

3. 数字化制造数字化制造技术可以在产品生产中提供高效的、灵活的解决方案,以便在不断变化的市场和业务环境中满足客户的不断变化的需求。

数字化制造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和制造风险。

4. 数字化检测数字化制造技术可以在产品生产、测试和维护过程中使用数字化检测技术,快速检测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数字化检测技术可以提供准确、可靠和可重复的检测结果,从而降低了制造和测试的成本和时间。

二、数字化制造技术对航空航天行业的影响数字化制造技术对航空航天行业的影响相当深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数字化制造技术可以在产品设计、生产和测试过程中提供准确的数据和分析,从而帮助航空航天企业更好地理解其产品的性能和质量。

数字化制造技术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从而为航空航天企业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2. 降低生产成本和制造风险数字化制造技术可以优化生产和测试过程,降低生产成本和制造风险。

我国航天制造业数字化征程

我国航天制造业数字化征程

部门、管理部门和数字化紧密相关。 党的 “ 十五 大 ”提 出 了 “ 推进 国民经济信 息
化” , “ 十六大”又进一步提 出了 “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 化 ”。我 国国防工业 系统推 出了 “ 数字军工 ”计划,并 认为 “ 数字化是信息化的核心”。因此 ,一般情况下不
必严格区分 “ 息化 ”与 “ 信 数字化 ”。对于一个 “ 大制
和制造的角度分析,还是具有多项典型的共同之处:
()产品从分 系统到 系统组成复杂 ,结构件数量 1 很大。因此 ,从设计、制造直至发射运行 ,是一个涉及
多学科、多专业 、多工种的庞大的系统工程。
3年。 由 0 于数字化技术的复杂性 ,数字化是一个学 习、 研究、试验并不断争论的过程 。从最初的引进数控加 工
机床 、CAM技术的应 用 ,到后来的C / AM和C / AD C AD CAP / PCAM- -体化 、数字化车 间,再 ̄ E P DM的 I R 、P J
()结构 件种 类繁多 ,形状 、形面复杂 ,成形和 2
尺寸传递的技术协调关系复杂。
集成,制造业数字化的目标在研究、应用过程中不断探
金,着手建立一个导弹总装厂 、一个 伺服机构生产厂的 C M、F 技 术应 用示 范点,并 带动 多个 工厂开展数 A MC
()工艺装备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协调路线复 5
杂 ,技术要求不断提高 。
■ ! 塑 _ 堕
w w ̄. t l o kn 9 0 c m me a w r ig1 5 .o
纳为五个方面。 ( )数控加 工和cAM的研究与应用 离散制造业 1
工业 的宏伟 设想” 。C MS I 的实现 实际是一个长期渐进 的过程 。航 天制造业 多个厂 所的C MS I 计划基本上是针 对部分或典型产 品,侧重局部分系统进行研究开 发的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航空航天制造业数字化征程周世平:研究员级高工,长期在航天系统从事飞行器制造和数字化等先进制造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曾任北京卫星制造厂副总工程师、计算机应用研究所所长、研究院专项副总设计师等职。

曾受聘担任航天总公司和航天科工集团公司C I M S专家组成员、总装备部和国防科工委先进制造技术战略规划组专家、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评奖专家、国防重点试验室(柔性制造)学术委员会委员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外聘教授。

自从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后,地球上开始了一个航天新时代。

此后,各种卫星、飞船、空间站、行星探测器飞出地球大气层,或飞向月球,或奔向太空。

我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地球卫星,于1999年发射“神州一号”飞船,于2003年成功发射“神州三号”载人飞船。

“航天”一词和航天飞行器已经深入民心。

本文的航天制造业是指我国航天工业行业或称航天工业部门(目前为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的制造业务,它包括了其业务所辖的导弹、火箭、卫星、飞船等,既有战术产品,也有战略产品;既有飞出地球的航天器,也有在大气层中飞行的各种导弹。

这些飞行器功能不同,大小有时相差很大,飞行的距离有的相差悬殊,工作环境也有不同。

但是,从设计和制造的角度分析,还是具有多项典型的共同之处:(1)产品从分系统到系统组成复杂,结构件数量很大。

因此,从设计、制造直至发射运行,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专业、多工种的庞大的系统工程。

(2)结构件种类繁多,形状、形面复杂,成形和尺寸传递的技术协调关系复杂。

(3)研制工作量大,高难度、高精度零件、部件大量增加,新材料、难加工材料项目大量增加。

(4)新型复合材料构件项目增加迅速。

(5)工艺装备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协调路线复杂,技术要求不断提高。

很显然,航天制造业,从飞行器本体到各分系统的数字化制造,不仅需要飞行器本体(结构)生产和装配(习惯称之为总装厂)的数字化,也是各分系统(发动机、制导、控制等)生产厂的数字化,同时也与设计部门、管理部门和数字化紧密相关。

党的“ 十五大” 提出了“ 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十六大”又进一步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我国国防工业系统推出了“数字军工”计划,并认为“数字化是信息化的核心”.因此,一般情况下不必严格区分“信息化”与“数字化”.对于一个“大制造”的概念,即包括设计的系统而言,按CIMS的结构图解,其数字化(或信息化)包括了设计、工艺技术、经营与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的数字化与系统集成。

航天制造业数字化的目标可以说,我国航天制造业的数字化征程至今已近30年。

由于数字化技术的复杂性,数字化是一个学习、研究、试验并不断争论的过程。

从最初的引进数控加工机床、CAM技术的应用,到后来的CAD/CAM和CAD/CAPP/CAM一体化、数字化车间,再到ERP、PDM 的集成,制造业数字化的目标在研究、应用过程中不断探索与修正。

1986年,国家863/CIMS计划批准实施。

原国防科工委以柔性制造系统为主线启动了相关的发展计划。

几乎与此同时,航天系统(当时属航空航天部)自筹资金,着手建立一个导弹总装厂、一个伺服机构生产厂的CAM、FMC技术应用示范点,并带动多个工厂开展数控加工和CAM技术应用。

1988年2月,以某类导弹为应用背景的车间级CAM应用系统正式启动。

此时,距离1979年航天制造业最早引进加工中心(四坐标联动)已近10年。

此后20多年,航天制造业数字化目标大致可归纳为五个方面。

(1)数控加工和CAM的研究与应用离散制造业工厂,最初的数字化应用差不多都是看重数控加工,航天制造业也是如此,最初的目的特别希望解决关键的或者是高难度的零件、部件加工。

航天系统曾组织专家研究提出了52项部件的关键制造技术,其中超过30项与数控设备和CAM技术紧密相关。

这一目标一直贯穿企业的数字化过程。

它在数字化征程中收益最为显着,最为直观,因此逐步得到众多的认可。

虽然这项目标又是经费投入最多的“花钱”工程,它却能使企业制造能力大幅度甚至几倍的增长,使企业的面貌发生根本变化。

(2)CAD/CAM一体化与CAD/CAPP/CAM集成CAD与CAM的集成,乃至CAD/CAPP/CAM的集成,从工程技术角度来分析,应当是计算机技术发展顺理成章的事。

特别是CAD与CAM的集成(也称一体化),在飞机、火箭、导弹等飞行器领域有着更为直接的意义。

早在20世纪60年代的飞机工艺中就已经提出了设计制造一体化的理想。

数十年来,飞机制造的尺寸传递原则是互相依赖的模拟量传递。

它依靠理论模线到样板、标准样件,再到夹具、模具,再到零件、部件,最后在装配夹具(装配型架)形成组合件、部件,直至整个飞行器产品。

CAD/CAM一体化就在于代之以计算机三维模型产生的数字量直接传递到加工机床,或者至少将数字量传递到模具、夹具等工艺装备,以取消或者尽可能地减少中间的模拟量环节。

从事飞行器制造的技术人员通常认为,这就是所谓“数字化制造”的本质含义。

CAD/CAPP/CAM的集成与CAD/CAM的一体化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与CAD技术紧密相关,或者说依赖CAD技术的发展。

不同之处在于CAPP与CAD的集成比CAD与CAM 的关系远为复杂。

(3)计算机集成制造(CIM)及其系统(CIMS)20世纪最后10年是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空前活跃的10年。

航天制造业一方面争取参与国家863/CIMS的推广计划,另一方面许多厂、所参照C IMS结构制定“八五”、“九五”计划。

但是,正如当时一些学者所言:“CIMS体现了信息时代利用计算机技术改造整个工业的宏伟设想”.CIMS的实现实际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航天制造业多个厂所的CIMS计划基本上是针对部分或典型产品,侧重局部分系统进行研究开发的试点系统。

但是,依笔者的认识,CIM作为科学理论已被公认,航天制造业数字化的构建过程中,CIMS始终作为基本目标。

(4)生产车间数字化随着数控设备不断增加、各单位网络普遍建立,不少企业把数控车间数字化作为重要目标。

同时,有的单位还在产品总装车间、电装车间、热表处理车间探索数字化管理。

这样做有两点好处:一是希望在重点生产环节(车间)提高生产效率,二是力图在数字化技术研究方面,取得更多技术成果。

(5)实施ERP、PDM和企业信息集成尽管在20世纪90年代,ERP(初为MRPⅡ)的争论不绝于耳,但在航天制造业的数字化方案中,自始至终都有ERP的论证和方案。

有的工厂的方案长达10年,也有工厂在“九五”购置了ERP软件,真正地进行实施。

不过,直至目前,航天企业中尚未有全面运行的ERP实践。

努力提高数控加工能力数字化制造要的是制造系统的数字化。

制造系统的硬件基础是一系列的数控设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数控机床。

航天制造首先迫切需解决就是用数控机床加上CAM技术提升生产能力。

20世纪80年代,航天事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但是面对新的型号产品的迫切需求,面对改革开放打开“窗户”所看到的发达国家先进水平,航天制造业倍感焦急。

数控加工生产能力的窘迫与困境非常突出:首先,数控设备稀少。

1979年,航天系统才有了数控加工中心(四轴联动)。

至80年代初,整个航天只有十几台数控机床。

承担着先进的飞船、卫星、运载火箭、导弹任务的大型企业、研究所依靠的都是六七十年代的设备,甚至还有20世纪50年代的机床。

在生产先进的极为复杂的火箭发动机车间,依旧采用简陋的工艺。

其次,数控设备应用水平低。

如上述,虽然有些工厂花大钱买来了数控机床,但相当长的时间内不能发挥效用。

最紧迫的问题是人才缺乏,CAM技术尚未掌握,计算机硬件与软件均不配套。

1991年前后,只有在几个试点单位才开始配备计算机工作站,购置了高档的CAD、CAM软件,开始了自动编程的学习和应用。

航天制造业数控加工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首先,集中力量,筹集资金,发展数控设备。

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航天部到各厂所,克服资金紧张等各方面困难,着手信息化推动技术改造,而且,从研究院开始抓机床的数显改造,推行微机控制系统,购置先进的数控机床,建立CAM技术应用试点。

数显改造和微机改造只在一段时间起到了“缓解压力”的效应。

而CAM试点的建立和由此带动的重点厂所的数控加工工段或单元的建立却起到了开创作用。

经过几年努力,到20世纪90年代初,航天制造业的数控设备由过去10几台猛增至210多台。

其中也包括了电子束焊机、钣金加工机床、强力旋压机床、坐标测量机和非金属成形机床。

此后机床数量进一步增长,特别是从“九五”到“十五”,在比较好的“天时、地利”条件下,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局面,有的工厂已经有了先进的数控加工车间,为新时期航天产品的研制和批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其次,重视计算机软件、硬件(工作站)的配套,努力提高CAM的研究和应用水平。

这个过程差不多奋斗了10年,采取了多方面措施,不但要求技术人员积极探索,还与软件公司进行了紧密合作;不但要求技术人员掌握编程,还要求他们能够实际操作。

由于管理、生产、技术、维护各方面协调高效,各单位的数控设备从“八五”开始纷纷发挥作用,包括发动机整体叶轮加工、大型薄壁复杂构件加工、钛合金复杂构件加工、惯导系统精密件加工等。

最后,跟踪先进技术,充分发挥数控加工能力。

近几年,航天制造业工厂的数控车间,一半都已能够“三班制”生产。

有时,还安排一人负责两台或几台机床。

但是总体情况看,数控设备效率的提高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这包括生产及加工过程的测评、生产管理的改进、CAM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包括如高速加工等新技术的应用。

目前,航天制造业工厂也配备了少量高速加工机床,开展高速加工编程、刀具、工艺等方面研究,初步在一些典型零件上应用。

在设计制造一体化之路上艰难前进(1)1996年开始,航天开展了两个以战术导弹结构件为应用对象的集成系统研究的重大工程课题。

其中,CAD/CAM一体化和并行工程是主要研究项目之一。

与此同时,航天的空间研究院、运载火箭研究院等都开展了CAD与CAM集成的研究与应用。

大家共同的想法是通过设计与工艺的紧密协同,首先在数控切削加工方面实现从CAD模型到NC加工的“无缝”集成。

经过五年多的研究、实验,并未取得预想的结果,设计与工艺各自建模的状况基本上没有改变。

尽管,各个单位使用的CAD、CAM软件都是世界上最好的软件,但我们却未能应用这些软件走通此路。

是软件问题、转换标准问题、设计与工艺的关系问题还是其他技术问题?目前似乎还难以找到可行的突破口。

(2)CAD/CAPP/CAM集成与前述CAD/CAM集成有着紧密的关联,但又有各自特点。

从航天企业看,在开始研究CAD/CAM集成之前,CAPP的研究已经风行一段时间。

早在1993年,航天某工厂就引进了国外的CAPP软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