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新泰2015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两章学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册18孟子两章学案1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18孟子两章学案1新人教版

18 《孟子》两章一、课前自学(一)读一读,尽量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米粟.(sù)非不多也亲戚畔.(pàn)之傅说.(yuè) 胶鬲.(gé) 舜.(sh 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入则无法家拂.(bì)士(二)文学常识积累《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

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主张实行“仁政”,反对暴政,攻击“霸道”。

他提出“王道”的政治理想,认为“仁者无敌”,认为“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虚实词。

2、复习议论文知识点,了解本文的论证特色,进一步提高议论文阅读能力。

三、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四、教学活动(一)基础练习1、孟子,名 , 战国时期著名的家、家。

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有“”之称。

2、注音:米粟.()畔.之()胶鬲(..)畎.亩()拂.士()舜.()(二)研习课文1、反复朗读课文,完成下面题目,扫除文言阅读障碍。

(1)解释下边加点词语。

①池.非不深也。

()②兵革..非不坚利也。

()()③委.而去之.。

()()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⑤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⑥得道.者多助。

()⑦多助之.至。

()⑧亲戚畔...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句子。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③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2、整体感知(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

文章从作战入手,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原因,提出了中心论点:。

(2)体现孟子施行“仁政”的政治主张的句子是“”。

3、句段品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山东省泰安市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两章》教案 新人教版

山东省泰安市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两章》教案 新人教版

《〈孟子〉两章》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提出论点后层层推进、逐层论证的论证方法;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正确理解并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比较两篇短文,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重点:掌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结构。

三、教学难点: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蕴含的思想内涵。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导入引导学生回忆《智取生辰纲》中的有关内容导入本课。

二、检查预习1、集体交流学生搜集的材料。

2、课件展示孟子和《孟子》的图文资料。

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孟子的政治主X主要是“仁政”“兼爱”“非攻”,主X和平,反对战争。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X、哲学主X及个人修养。

三、疏通文意1、指名朗读课文并正音。

夫(fú):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

粟(sù):谷子,与栗(lì)区别。

畔(pàn):通“叛”,背叛。

2、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模仿录音齐读。

(1)借助课下注释,同桌间合作完成逐段疏通文句的任务。

(2)教师巡视释疑点拨。

(多媒体课件显示)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旨在说明城邑之小。

是(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固(固国):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指使国巩固。

威(威天下):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之(寡助之至):作“到”讲。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3、齐读课文。

四、研析课文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后面部分?(师生共同交流,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2015年春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8孟子两章 导学案

2015年春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8孟子两章 导学案

18《孟子两章》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

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2.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难点:1. 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学习方法】资料查阅对比分析讨论点拨【知识链接】◎孟子与《孟子》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

在孔子学基础上,继承孔子的“仁”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

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

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分为七篇,每篇又分上下两部分。

各篇分若干章,以首章中标于篇首的开头数字为题,标题只起区别作用,并不概括全篇内容,这与《论语》类似。

全书共261章。

它是先秦诸子中文学性较高的著作。

宋代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山东省泰安市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两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山东省泰安市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两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性活用等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X。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还记得“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是谁说的吗?(学生齐答:唐太宗),那么,它说明了什么道理呢?(生:得民心者得天下),同学们说得太好了,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看看这位圣人是如何阐释这一道理的?二、资料助读:孟子与《孟子》孟子,名,字,邹(现某某邹县)人,战国时期、、。

他是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X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

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X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及句子停顿。

2.听了课文的朗读,你知道怎么读了吗?关键是读出文章的气势。

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吧!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学习文言文朗读是第一步,那么接下来第二步我们该做什么了呢?好,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己翻译课文,弄懂课文意思。

不懂的做上符号,待会可以举手提问。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学案(学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学案(学案) 新人教版

第18课《孟子》两章学习目标:1.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章内容,掌握课文的中心论点。

2. 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 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资料助读1.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

2. 熟读下面的排比句,注意其节奏。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预习案1. 找出句子里的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①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②委.而去之( )③亲戚..畔之( )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⑤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⑥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⑦池.非不深也( )3. 句子翻译(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的疑问:探究案分组探究: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概括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条件及其关系的句子是;作者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2 . 文中提及了几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失道”,分别是什么意思?(1)天时——(2)地利——(3)人和——(4)得道——(5)失道——3.从文中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5.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训练案1.请为“天时不如地利”这一分论点补充一个事例。

2.请为“地利不如人和”这一分论点补充一个事例。

3.你能说出有关“和”的成语、俗语或典故吗?“和”字在当代社会又具有了怎样的新内涵?4.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学习资料]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两章》学案 新人教版

[学习资料]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两章》学案 新人教版

18 孟子两章【学习目标】1、学习两篇短论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分缕析、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2、了解并掌握课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学习课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

3、正确理解并认识“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人才要在艰苦中造就。

【学习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学习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知识链接】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

孟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

他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

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

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

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

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

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咄咄逼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自主学习】1.听示范朗读磁带,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齐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合作探究】4.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5.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仍不明白的问老师。

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两章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两章教案 新人教版

18《孟子》二章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学习两篇短论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分缕析、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4、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学习两篇短论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分缕析、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正确认识“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一、解题:孟子及《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仁政、王道)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是儒家经典之一。

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写作背景简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三、听读课文,注意句子的朗读节奏和语气。

四、文意疏通:(一)教师范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学生理解重点字词:得:实行道:仁政寡:少天时:有利的天气地利:有利的地势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2、学生借助注释翻译:翻译: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3、整体感知:(1)本文提出了什么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由观点看,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哪些?天时、地利、人和。

(3)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人和(二)指名学生读第二段: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孟子》两章;(2)理解《孟子》两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3)掌握《孟子》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孟子》两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朗读和背诵;(2)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及应用;(3)分析孟子的论辩技巧。

2. 第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朗读和背诵;(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及应用;(3)分析孟子的论辩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孟子》的作者、背景及地位;2. 新课教授:分别讲解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汇和句式;3.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朗读和背诵,教师巡回指导;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孟子的论辩技巧,分享心得体会;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孟子》两章;2. 总结孟子的论辩技巧,并结合实际举例说明;3. 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表现;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3.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逻辑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孟子的论辩技巧;3. 利用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2. 讲解第三章《鱼我所欲也》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孟子的道德观念;3. 学生自主学习第四章《非攻》的内容,总结孟子的政治思想;4.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2015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两章学案(答案不全) 新人教版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2015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两章学案(答案不全) 新人教版

18.《孟子》教师寄语:没有播种,何来收获;没有辛劳,何来成功;没有磨难,何来荣耀;没有挫折,何来辉煌。

教学目标1、理解孟子的政治主X,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

(重点)2、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难点)3、背诵两文,体会“人和”的含义,理解“磨难”在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重点)助读材料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X。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主X以'仁政'来统一天下。

孟子还主X'性善'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导入《智取生辰冈》一文中,吴用等人之所以取得胜利,是因为他们智用了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的因素。

由此可知,天时、地利、人和是多么重要的三个要素。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了解一下,孟子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米粟.()域.民()亲戚畔..之()()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池.非不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兵革..非不坚利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寡助之至,亲戚畔.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合作探究,解疑答惑1、本文的论点?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3、谈谈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8课《孟子》两章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8课《孟子》两章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18 《孟子》两章教学目的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背诵课文。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孟子的思想,并加以现代审视。

3.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背诵课文。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孟子的思想,并加以现代审视。

教学设想1.在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排比、对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全面认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1.积累语言,了解孟子。

2.理解《天时不如地利》。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

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

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

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

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

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一、二、三……)标出意义段,用(1,2,……)标出段内层次。

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两章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两章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18 《孟子》两章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一)整体感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由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归纳出自己的观点: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炼。

其次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过磨炼的益处,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进而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学法引导1、加强朗读训练,就本文而言,不仅要学生读准字音,断对句子,还应对文中的排比句进行反复诵读,以体会排比句在议论文中的作用。

2、正确辨析课文中疑难字、词、句的意义,加深对通假字、古今异义现象的认识,学习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

3、找文章关键句(中心句),提高整体理解文章的能力,理解孟子在两篇短文中表明的思想观点。

4、两篇短文在写作方法上有许多共同点,可采用比较阅读法阅读。

(三)审美鉴赏居安思危的警戒美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本是战国时期讨论战争胜负问题时提出的观点,而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因而也适用于政治。

直到今天,在世界政治的运作中是否合乎道义仍然是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

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在平等的原则下参与国际事务,一切违背该法则的行为必将以失败告终。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也常被用来勉励人们要居安思危,增强民族忧患意识。

这一条条古训无不闪烁着世世代代中国人民自我警戒、自我奋进的美的光芒。

(四)重点难点突破1、两文分别阐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你对作者的观点有什么看法?[析]设计此题,首先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其次,就作者在两篇短文中表明的观点,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谈谈自己的看法,既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知识的能力。

九年级语文下册:18孟子 两章 学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18孟子 两章 学案

学习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能将文中句子准确译成现代汉语。

重点:准确解释重点实词,准确译成现代汉语难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文学常识: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主张以“仁政”来统一天下。

孟子还主张“性善”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自主学习,依据注释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然后合作交流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4.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6.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理清文脉,把握文意1、本文的论点?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3、谈谈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三、练习反馈①、通假字:亲戚畔之( )②.课文默写。

1、,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3、故曰,,,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多助之至,。

以天下之所顺,;,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自主学习,依据注释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然后合作交流句子翻译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孟子》两章》学案(新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孟子》两章》学案(新版)

18 孟子两章“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说出这种铿锵誓言即是继承并发扬孔子思想,成为仅仅次于孔子一代儒家宗师——孟子。

孟子学说即使到了今天,也仍然有他指导意义。

他提出“取信于民〞政治主张,“逆境出人才〞成才观,至今仍放射出智慧光辉。

今天,我们就走近孟子,走近被称为“四书〞之一孟子。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特点,理解孟子政治主张。

3.学习说理论证方法,品味比照、排比等修辞表达效果。

4.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态度对待生活。

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新课导入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吞并战争日益剧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社会动乱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

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思想主张,他反对不义战争,主张君主要广施“仁政〞。

他这些主张,对于我们今天建立开展和谐社会是有其进步意义。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宣传其政治主张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板书课题〕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阅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米粟〔sù〕亲戚畔〔pàn〕之域〔yù〕民2.理解课文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城:内城。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一道城墙。

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寡助之至:之,动词,到。

至,极点。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革,甲衣。

坚利:巩固锋利。

米粟:指粮食。

多:充足。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2〕通假字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3〕古今异义委.而去之〔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委而去.之〔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限制。

今义:地域。

〕亲戚..畔之〔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今义:因婚姻或血统联成关系。

〕〔4〕词类活用域.民不以封疆之洁〔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孟子》两章教案、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孟子》两章教案、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孟子》两章教案、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导学目标】1、了解两篇短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并能从中受到启发。

2.学习两篇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并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3.掌握两篇短文的论辩语言。

【导学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并能从中受到启发。

学习两篇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并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导学难点】掌握两篇短文的论辩语言。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预习:看注释,试译全文;编提纲,试背全文。

2.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告子》。

3.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接力赛诵读课文,后教师范读。

(2)教师巡视,释疑点拨。

(3)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逐段疏通并翻译。

4.概括课文的中心论点。

5.同桌学生编写结构提纲。

6.课文重点论述了“人和”的重要性,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例子,举例论证。

(提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陈涉世家》等。

)7.提问:(1)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孟子是否主张打仗?(2)本文论述的作战目的是什么?(3)第一段和第二、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二、三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8.整理:(1)通假字:“畔”同“叛”。

(2)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字词:多音字:夫;一词多义:利、道、池、兵、之、而;古今异义:亲戚、去。

(4)词性活用:域、固、威9.小结:这篇课文运用了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论述了“人和”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从而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意义。

10.作业:1。

领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2.预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并简要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学案:第18课《孟子》两章.doc

【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学案:第18课《孟子》两章.doc

学案一、字音字形1.识记生难字夫环而攻之(fli)•米3 (粟)quan (吠)亩傅说(yue)■2.找出通假字胶鬲(ge)■拂士(bi)■(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拂”通“弼”,辅佐,辅弼。

二、重要词语1.重点词语理解(1)七.里之郭:外城。

■(2)环而攻之:(3)委而去之:放弃。

(4)寡助之至:极点。

(5)天下顺之:归顺,服从。

(6)傅说举于版筑之I'可:被选拔。

(7)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有所作为。

■(8)征于色:脸色。

■2.一词多义辨析亡发于吠亩之中(被任用) 友:发于声(表现)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拂士(通“弼”,辅佐•辅弼)3. 词类活用解释 (1)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解释: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2)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解释: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3)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解释: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4)必先苦其心志•解释:使动用法,使… …痛苦。

(5)劳其筋骨■解释:使动用法,使… …劳累。

(6)饿其体肤 ■解释:使动用法,使… …饥饿。

(7) 空乏其身解释:使动用法,使……资财缺乏。

(8) 行拂乱其所为解释:使动用法,使……受到阻挠。

(9) 所以动心忍性 • •解释:使动用法,使……惊动;使……坚强。

(10) 人恒过解释: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4. 古今异义区分⑵之=里之城(的) i 多助之至(到) (3)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4)于舜发于吠亩之中(从) 征于色(在) ⑸而 而后作(承接连词) 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1)以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靠) 以天下之所顺(用) (7)拂(1)委而去之古义:离开。

今义:往、到。

(2)亲戚畔之• •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二章导学案教师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二章导学案教师版新人教版

山东省日照经济开发区三中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二章》导学案(教师版)新人教版一、学习目标一、明白得古代哲人的思想。

二、了解前人说理论证的方式和生动、形象、精辟的语言。

二、学习预备孟子名轲,邹人。

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又一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

《孟子》一书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名言积存孟子的一些名言警语。

如:“老吾老和人之老,幼吾幼和人之幼”;“尽信书不如无书”;“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逆境成才方面的名言:“苦难对于一个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关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而关于庸人却是一个万丈深渊”;“把脚举高,绊脚石就成了垫脚石”;“顺境中的美德是自控自制,逆境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挠”;“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学习进程(教师案)译文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纳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然是取得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非是不高啊,护城河并非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非是不精巧,粮食供给也并非是不充沛啊,可是,守城一方仍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因此说,治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壮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孟子》
教师寄语:没有播种,何来收获;没有辛劳,何来成功;没有磨难,何来荣耀;没有挫折,何来辉煌。

教学目标
1、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

(重点)
2、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难点)
3、背诵两文,体会“人和”的含义,理解“磨难”在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重点)
助读材料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主张以'仁政'来统一天下。

孟子还主张'性善'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导入
《智取生辰冈》一文中,吴用等人之所以取得胜利,是因为他们智用了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的因素。

由此可知,天时、地利、人和是多么重要的三个要素。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了解一下,孟子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米粟.()域.民()亲戚畔
..之()()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池.非不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兵革
..非不坚利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合作探究,解疑答惑
1、本文的论点?
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
3、谈谈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五、课堂小结
六、达标检测(共10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
⑴池.非不深也()
⑵委.而去之()
⑶故君子有.不战()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得道.者多助策之不以其道.惨无人道.
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去.留两便
C、寡助之至.比至.陈无微不至.
D、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始龀,跳往助之.
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⑴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

⑵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译:。

4、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3分)
第二课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生
舜.()畎.亩()傅说.()孙叔敖.()曾.益()法家拂.士()忧患.()
二、再读课文疏通文意(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管夷吾举于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百里奚
...举于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拂乱
..其所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合作探究,解疑答惑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2、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3、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文章第三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5、比较《孟子二章》在论证方面的不同。

四、课堂小结
五、达标检测:(共20分)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
(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_______(2)人恒过然后能改过: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4分)
(1)饿其体肤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拂乱其所为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3 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短文简析:多难为何能兴邦?( 3 分)
5、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

其中,思想上要_____
身体上___________,行为上要______ 。

(用原文回答)(2分)
6、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

(不超过20个字)(3分)
7、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3分)
18《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四、合作探究,解疑答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

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方能“天下顺之”,作战才会取得胜利。

3 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六、达标检测答案:
1、⑴池:护城河。

⑵委:放弃。

⑶有:或,要么。

2、B(2分)
3、⑴(这样)都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⑵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背叛他的君主。

4、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要素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

所以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实际上就是在说明他的“仁政”主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合作探究,解疑答惑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 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选好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3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 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

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

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中心论点置于开头,先用概括性很强的事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论,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将中心论点置于最后,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

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

论证“死于安乐”,只有“入则无法家拂士……国恒亡”一句,这是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五、达标检测答案:1(1)起,指被任用(2)犯错误(或:犯过失)2.答案:(1)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或: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身体消瘦)(2)使他做事不顺。

(或:所行不顺,使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

/所行不顺,使他的经历总是不顺畅如意)3.答案: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4、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受一些考脸。

当我们遭受灾难之日,也是对国家、民族“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磨砺之时。

挫折可以使我们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灾难能使我们民族的斗志受到激发,凝聚力大大增强,那种战无不胜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也会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刻强有力地凸显出来。

这样就能使我们的国家战胜任何困难,更好地走向兴旺和繁荣。

5、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6、如:“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安乐”等。

7、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

或者: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