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导多能干细胞新进展
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产生,发展,应用及展望
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产生,发展,应用及展望张博文,杨星九,李玖一,白末*摘要:在胚胎干细胞研究因伦理道德和免疫排斥问题而受阻的时候,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以下简称iPS细胞)的横空出世为干细胞研究指明了一条新的方向。
近几年来iPS细胞研究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其广泛的应用前景更向人们昭示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
本文主要从iPS细胞的发展历程入手,综述了iPS细胞的理论及应用研究的关键进展,并对之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胚胎干细胞,病毒,癌变,细胞治疗Abstract:When the embryonic stem cell research was blocked by ethical issues and immune rejectio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iPS cells), turned out for stem cell research indicated a new direction. iPS cells’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has made many breakthroughs, prospects for its wide application to remind people of a new era.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iPS cells, and the key to progress in the study, from the iPS cells to start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discussed the study in the future.Key words: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embryonic stem cell, virus, Canceration, cell therapyIPS细胞是通过向体细胞中导入诱导基因,使体细胞重编程获得具有胚胎干细胞样特性的多能干细胞。
干细胞治疗的新进展
干细胞治疗的新进展近年来,干细胞治疗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干细胞的治疗潜力被看作是医学领域一个重大突破,而其新进展则使得人们更加相信干细胞治疗的潜在疗效。
在本文中,我将深入探讨干细胞治疗的新进展,并讨论其在未来医学中的应用前景。
首先,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是干细胞。
干细胞是一类未分化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和分化为特定类型细胞的能力。
在人体中,干细胞可以生成各种类型的细胞,包括骨骼,肌肉,神经细胞等。
因此,干细胞治疗被认为是一个革命性的医疗技术,可以帮助人类治愈一些目前难以治疗或无法治愈的疾病。
一项干细胞治疗的新进展是使用人类细胞核移植技术。
这项技术是指将一个人的体细胞的细胞核(含有所有基因信息)移植到另一个人捐赠的卵细胞中,去除卵细胞的细胞核,再通过激素和特定条件的培养,产生一种特定的干细胞。
这些干细胞可以用于治疗因各种原因导致损伤的组织和器官。
它们具有与患者本身的DNA完全匹配的优点,因此不会产生排斥反应。
最近,这项技术已经成功地用于动物研究,并在临床试验中获得了一定的成功。
另一个新进展是使用iPS细胞。
iPS细胞是人工诱导的多能干细胞,具有与胚胎干细胞相似的特性。
iPS细胞的制作方法是通过转录因子的介导,将体细胞重新编程成干细胞。
这些细胞可以产生所有身体内的组织细胞,并被认为是避免了使用胚胎检验的替代品。
iPS细胞可以采取个体本身的体细胞,重新编程为干细胞,在治疗过程中不会引起免疫排斥反应。
这种进展已经在使用特定的iPS细胞类型上进行过初步研究,例如用于治疗骨关节炎,去抗癫痫剂治疗癫痫等。
干细胞治疗的应用对未来医学具有广阔的潜力。
例如,干细胞可以用来治疗各种疾病,包括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帕金森综合症,心脏病等。
干细胞治疗也有望改善器官移植过程。
通过使用干细胞重新生长器官组织,医生可以将自体组织移植回患者身体中,使免疫排斥反应降到最低。
尽管这个方法仍处于其早期阶段,但是这为医学界的一个重大突破指明了方向和展望。
临床医学中的新进展干细胞治疗与再生医学
临床医学中的新进展干细胞治疗与再生医学临床医学中的新进展:干细胞治疗与再生医学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临床医学领域也迎来了新的进展。
干细胞治疗与再生医学成为了研究热点,为医学界带来了新的希望。
本文将介绍干细胞治疗和再生医学的概念、应用领域以及其在临床医学中的新进展。
一、干细胞治疗的概念与应用领域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的细胞,可以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两大类。
胚胎干细胞来源于胚胎早期发育阶段,具有无限的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成体干细胞存在于成年人各个组织或器官中,可以自我更新并分化成相应组织细胞。
干细胞治疗是利用干细胞的特殊功能,通过移植或植入方式治疗疾病或损伤的方法。
目前,干细胞治疗已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例如:1. 血液学:通过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造血系统疾病;2. 神经学:利用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脊髓损伤等神经系统疾病;3. 心血管学:采用干细胞进行心肌再生治疗,改善心脏功能;4. 外科学:利用干细胞修复组织损伤,加速创面愈合等。
二、干细胞治疗在临床医学中的新进展1.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是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疾病,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干细胞治疗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上展现出巨大潜力。
研究发现,将特定类型的干细胞移植到患者大脑中,可以促进停滞的脑细胞再生,减轻病情或延缓病情进展。
2. 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心血管疾病是当前社会高发的疾病之一,由于心脏组织的有限再生能力,心肌梗死等疾病的治疗一直困扰着医学界。
然而,干细胞治疗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
研究表明,将干细胞注入到患者心脏损伤区,可以促进新的心肌细胞生成,修复损伤组织,改善心脏功能。
3. 美容和整形的应用随着人们对美容的追求越来越高,干细胞在美容和整形领域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干细胞注射疗法可以通过增加皮肤内胶原蛋白的含量,改善皮肤弹性和紧致度。
此外,干细胞可以通过移除和替代组织中的缺陷细胞,重塑面部轮廓,达到整形的效果。
干细胞移植修复神经系统的最新进展
干细胞移植修复神经系统的最新进展近年来,干细胞移植在修复神经系统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和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能力的细胞,可以从胚胎、成人组织或实验室中培养出来。
这些干细胞具有重塑和恢复损伤神经系统的巨大潜力。
本文旨在介绍干细胞移植修复神经系统的最新进展。
干细胞移植在修复神经系统中具有多种应用。
其中,对于中枢神经系统(CNS)的损伤,干细胞移植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例如,对于脊髓损伤的治疗,研究人员已经开始研究使用胚胎干细胞(ESCs)和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来替代受损的神经组织,以重建功能性的神经连接。
在动物实验中,这些干细胞移植已经显示出恢复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的潜力。
此外,移植神经前体细胞或多能神经干细胞(NSCs)也被用于脑卒中、帕金森病和多发性硬化症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
除了CNS的应用外,干细胞移植在周围神经系统(PNS)的损伤修复中也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PNS损伤的常见原因包括创伤、手术和炎症。
传统上,这些损伤的治疗方法往往难以实现完全的功能修复。
然而,干细胞移植通过促进神经再生和重新连接,为PNS损伤的修复提供了新的机会。
一项研究发现,植入来源于骨髓干细胞的干细胞,可以增加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
此外,使用干细胞来源的神经养护因子如神经营养因子(NT)也被研究用于PNS损伤修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尽管干细胞移植在神经系统修复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移植物的适应性和成熟度是一个关键问题。
干细胞经常需要在实验室中培养和分化,以获得需要的细胞类型。
然而,在移植后,这些细胞是否能够适应宿主环境并完成功能成熟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其次,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也需要解决。
由于干细胞源于捐献者或自体,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可能会导致移植物的损坏或失败。
因此,开发相应的免疫抑制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此外,干细胞的来源和获取也是一个问题。
胚胎干细胞的使用受到道德和伦理的争议,而成年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存在获取和分化的难度。
猪诱导多能干细胞可定向分化为前脑GABA能神经元前体
doi 10.12122/j.issn.1673-4254.2021.06.03
J South Med Univ, 2021, 41(6): 820-827
猪诱导多能干细胞可定向分化为前脑 GABA 能神经元前体
朱 缓 1,孙婷婷 2,王圆圆 2,王 铁 2,马彩云 2,王春景 2,刘长青 2,郭 俣 1 蚌埠医学院 1检验医学院,2生命科学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摘A 能神经元前体的方法体系。方法 猪 iPSCs 诱导分化为 GABA 能神经元前体遵循两个阶段,第 1 阶段,猪 iPSCs 悬浮培养,第 3 天时形成类胚体,采用神经诱导培养基 NIM(SB431542、 DMH1、FGF2)继续诱导,第 12 天分化为原始神经上皮细胞。第 2 阶段,使用含 Pur、B27 的 NIM 培养基悬浮培养形成神经球,至 第 21 天时形成 GABA 能神经元前体。CM-DiI 标记后,定向移植帕金森(PD)模型大鼠黑质纹状体,检测其在宿主脑内存活、迁 移及分化状况。结果 猪 iPSCs 在饲养层细胞上稳定传代,表达多能性标记 OCT4、Nanog、SSEA1 和 TRA-160,并且核型分析显 示没有其他物种来源细胞污染。第 12 天经诱导分化获得原始神经上皮细胞能够形成玫瑰花环结构,并表达其表面标记物 (PAX6、SOX2 和 Nestin)与神经微管蛋白标志物 Tuj1。第 21 天诱导细胞高表达 GABA 能神经元前体的表面特异性抗原 NKX2.1 和前脑标志物 FOXG1。移植 8 周后,体内可分化为 GABA 能神经元与多巴胺能神经元,明显改善 PD 大鼠运动行为。 结论 结合无血清培养基筛选法逐步定向诱导猪 iPSCs 高效分化为前脑 GABA 能神经元前体,移植后能够显著改善 PD 大鼠的 运动功能障碍,为诱导 GABA 能神经元前体移植治疗神经损伤疾病奠定基础。 关键词:诱导多能干细胞,猪;细胞分化;原始神经上皮细胞;GABA 能神经元前体;帕金森模型大鼠
血管再生研究的新进展
血管再生研究的新进展近年来,血管再生研究领域迎来了一些新的进展,这些进展的出现将进一步推动人工血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于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重构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干细胞技术干细胞是一类特殊的细胞,其具有自我复制和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的能力,是体内血管再生所必需的细胞类型之一。
在过去的几年中,干细胞技术取得了许多进展,其中最关键的是诱导多能性干细胞(iPSCs)技术,能够将成熟的人体细胞重新编程成与胚胎干细胞相似的干细胞。
这为使用人体自身的细胞进行血管再生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也为使用iPSCs分化为心血管系统细胞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二、3D打印技术3D打印技术可以制造出具有精确结构和形态的复杂组织器官,这为血管再生和组织重构提供了全新的工具。
研究者们正在利用3D打印技术制造出精细化的三维血管结构,这样的结果不仅在显微观上展现了自然血管的特征,同时也可以在患者身上实现更好的适配性和耐受性。
三、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是一种最新的基因编辑技术,它不仅能够从细胞中剪切掉人为设定的片段,也可以帮助科学家删除、插入或替换细胞中的特定染色体片段。
在血管再生研究领域,这一技术可用于更好地控制经过性成纤维细胞(EPCs)的增殖、分化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更好地实现血管再生。
四、基因转染技术基因转染技术可以将外源DNA序列引入细胞膜内或细胞质内,使细胞获得新的致病性与生长进程调控诱导者。
研究者们利用基因转染技术成功地将光敏剂的基因转移给胚胎发育期小鼠,然后用光线来激活这些光敏剂细胞,使其能够在损伤静脉情况下进行新的血管成长和维护。
综上所述,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血管再生领域的研究在细胞、蛋白和遗传层面上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大大提升了治疗血管疾病的方法和手段的可行性。
未来血管再生领域研究方向将更加关注血管建构和复杂性组织的问题,注重提升人工血管的可塑性和生物相容性,使其达到在人体内的良好适应性和功能效能。
正在进行的血管再生研究无疑为我们实现个性化、精准化医疗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也为改善现代医学治疗血管疾病现状提供了希望。
诱导多能干细胞
We help you discover life
iPS
通过基因转染技术(gene transfection)将某些转录因子导入动物或人的体细胞, 使体细胞直接重构成为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 ESC)细胞样的多潜能细胞。 iPS细胞不仅在细胞形态、 生长特性、 干细胞标志物表达等方面与ES细胞非常相似, 而且在DNA甲基化方式、 基因表达谱、 染色质状态、 形成嵌合体动物等方面也与ES细胞几乎完全相同。
Cyagen Biosciences Inc.
We help you discover life
ES细胞和IPS细胞具有相同的基因。不同的是,ES细胞中的与细胞多能性有关的基因能够表达,如:oct4,Sox2等。而已分化的体细胞中的这些基因不能表达。通过导入与多能性有关的外源基因来激活体细胞中的多能性基因,从而使体细胞从分化状态重编程为多能性干细胞。
Cyagen Biosciences Inc.
We help you discover life
IPS细胞的鉴定
表面标志分子鉴定 IPS细胞能够表达多能干细胞特异的表面标志分子,如:ssea-1(阶段特异性胚胎抗原1),ssea-3等。这些物质在已分化体细胞表面不表达,从而鉴定。
IPS细胞与ES细胞具有相似的DNA甲基化模式和组蛋白修饰情况。IPS细胞中的多能基因,如oct-4,Nanong等的启动子区域CpG岛从高甲基化转变为类似ES细胞的低甲基化状态。
Cyagen Biosciences Inc.
We help you discover life
在中国:
2009年,中国科学家于2008年11月利用iPS细胞培育出小鼠——“小小”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琪研究员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曾凡一研究员领导的研究组合作完成的工作表明,利用iPS细胞能够得到成活的具有繁殖能力的小鼠,从而在世界上第一次证明了iPS细胞与胚胎干细胞具有相似的多能性。科学家表示,这一研究成果表明iPS干细胞或许同胚胎干细胞一样可以作为治疗各种疾病的潜在来源。
诱导多能性干细胞重编程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
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是细胞重编程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iPSCs是 通过反向工程的方式,将成熟细胞通过基因重组技术诱导回原始胚胎干细胞状态 的一种新型细胞。这种细胞具有类似于胚胎干细胞的多分化潜能,可以分化为各 种类型的细胞,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基础研究、药物筛选、再生医学等领域。
在医学领域,细胞重编程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首先,细胞重编程技术 在再生医学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将患者的体细胞重编程为iPSCs,可以获得与 患者基因型相匹配的、具有自体性质的细胞,用于替代损伤或病变的组织器官。 此外,细胞重编程技术在基因治疗和疾病研究方面也具有巨大的潜力。
展望未来,细胞重编程技术将在多个方向上持续发展。首先,对于细胞重编 程机制的研究将更加深入,有望为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提供理论支持。其次,随着 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直接重编程和间接重编程技术有望实现更加高效和精确的 细胞类型转化。此外,通过结合生物信息学等技术,细胞重编程技术有望实现自 动化和个性化的发展。
三、关键技术探讨
1、基因编辑: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等在iPSCs重编程中发挥了重要 作用。通过精准地编辑基因组,可以实现对特定基因的表达调控,进而提高重编 程效率。
2、体外培养:体外培养技术是实现iPSCs重编程的重要条件。优化培养体系、 制定适当的细胞生长条件,有助于提高重编程细胞的生存率和稳定性。
例如,通过将患者的体细胞直接重编程为特定类型的细胞,可以模拟疾病的 发生和发展过程,从而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同时,通过细胞重编程技术, 可以将患者的体细胞转化为具有正常功能的细胞类型,用于基因治疗和疾病治疗。
然而,尽管细胞重编程技术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和 挑战。首先,关于细胞重编程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对技术的进一步优化和改进 仍需深入探讨。其次,细胞重编程过程中可能伴随一些潜在的风险和并发症,如 细胞恶变、基因组不稳定等,需要加强安全性评估和管理。此外,虽然iPSCs在 许多领域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但其异质性和致瘤性等问题仍需深入研究。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团体标准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团体标准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工程技术,它可以将成体细胞重新编程为多能干细胞,具有巨大的临床应用前景。
本文将从人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定义、发现历程、应用前景以及团体标准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是指通过基因转导等手段,将成体细胞重新编程为类似于胚胎干细胞的多能干细胞。
与传统的胚胎干细胞相比,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无需侵入性手术获取,避免了伦理道德问题,具有更广泛的来源和更好的应用前景。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发现历程可以追溯到2006年,当时日本科学家山中伦也等人通过转导4种基因,成功将小鼠成纤维细胞转化为多能干细胞,并命名为iPS细胞。
这一突破性发现引起了全球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热潮。
随后,研究人员又成功将这一技术应用于人类细胞,并在2007年取得了重要突破。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首先,它可以解决传统胚胎干细胞获取过程中的伦理道德问题,为干细胞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其次,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可以作为疾病模型进行研究,帮助科学家深入了解疾病发生机制,并开发新的治疗方法。
此外,它还可以用于药物筛选、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等领域,为临床医学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为了规范和推动人诱导多能干细胞的研究和应用,国际科学界制定了一系列团体标准。
首先,对于iPSCs的制备过程,要求严格遵循操作规范和实验室安全要求,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其次,对于iPSCs的鉴定和鉴别,要求使用标准化的检测方法,确保其真实性和稳定性。
此外,在iPSCs的应用过程中,还要遵循伦理原则和法律法规,保护受试者的权益和安全。
此外,为了促进国内外学术界和产业界在人诱导多能干细胞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各国科学家还建立了多个国际合作组织和学术会议。
这些组织和会议不仅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还推动了技术的进一步创新和应用。
总之,人诱导多能干细胞作为一种重要的细胞工程技术,在医学和生物科学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
干细胞重编程方法及临床前景展望
干细胞重编程方法及临床前景展望引言近年来,干细胞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其中包括干细胞重编程方法的发展。
干细胞重编程是一种可以将成体细胞重新编程为多能性干细胞的技术,为医学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本文将介绍干细胞重编程的方法以及其在临床前景方面的展望。
一、干细胞重编程的方法1.诱导多能性干细胞 (iPS) 的生成方法诱导多能性干细胞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 是通过转录因子的介导,将成体细胞重新编程为具有多能性的干细胞。
这项技术首先由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等人在2006年成功实现,随后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改进。
通过基因转导方式,将一组可编程的转录因子(如Oct4、Sox2、Klf4和c-Myc)导入成体细胞中,可以重新激活成体细胞的干细胞特性,使其获得多能性。
这些iPS细胞具有与胚胎干细胞相似的能力,可以分化成各种类型的细胞,包括心脏细胞、神经细胞和肝细胞等。
2.直接转化 (Direct reprogramming) 的方法直接转化是指将一种成体细胞类型直接转化为另一种成体细胞类型的过程,而无需经过多个中间阶段。
这项技术的突破性是可以跳过干细胞的阶段,直接将细胞向特定的方向转化。
通过选择性的转录因子导入和基因表达的改变,可以将一种成体细胞类型(如皮肤细胞)直接转化为另一种细胞类型(如神经细胞)。
这种转化过程在细胞的变化和功能上具有显著的差异,但仍然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改进。
二、干细胞重编程的临床前景展望1.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干细胞重编程技术为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提供了新的途径。
借助于iPS细胞的多能性和分化潜能,可以生成与患者自身组织相匹配的细胞和组织,用于替代损伤的或病变的组织。
这对于无法获取合适供体器官的患者来说,是一种重要的治疗选择。
例如,iPS细胞可以分化为心脏细胞,可以用于治疗心脏病;也可以分化为神经细胞,用于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等。
干细胞研究进展
干细胞研究进展干细胞是一类拥有自我复制和分化能力的细胞,能够分化成各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包括神经细胞、心脏细胞和肌肉细胞等。
干细胞研究一直以来都备受科学界和医学界的关注,因为他们被认为具有巨大的潜力来治疗一系列疾病,并为组织和器官再生提供可能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干细胞研究也在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
一、胚胎干细胞研究胚胎干细胞是最早被发现并引起广泛关注的一类干细胞。
它们来源于早期发育阶段的胚胎,并具有极强的分化潜能。
胚胎干细胞可以通过体外培养维持其增殖和自我更新的能力,同时也可以进一步诱导分化为各种细胞类型。
这种细胞具备了重建组织和器官的潜力,因此在再生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然而,由于胚胎干细胞的获取涉及到胚胎的破坏,引发了伦理和道德上的争议。
这一问题导致了相关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的限制。
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家们开始寻找其他来源的干细胞以绕开这一争议。
二、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发现在2006年,日本科学家山中伴行发表了一项重大突破性发现,即通过重新编程成熟的体细胞,可以使其重新获得干细胞的特性。
这种干细胞被称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
通过转录因子的重编程,研究人员可以将皮肤细胞等成熟组织细胞重新转化为具有干细胞特性的细胞。
这一发现极大地推动了干细胞研究的发展。
相比于胚胎干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的获取更加容易和无争议,也为干细胞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和应用空间。
三、干细胞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干细胞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向是其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干细胞可以被诱导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这为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1. 神经系统疾病治疗:干细胞可以分化为神经细胞,因此在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方面具有潜力。
例如,在帕金森病治疗中,干细胞可以被诱导分化为多巴胺神经元,以替代受损的神经元。
2. 心脏病治疗: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地将干细胞用于心脏病的治疗。
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心肌细胞,用于修复受损的心脏组织,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
科学家证实: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并不会增加遗传突变发生的概率
科学家证实: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并不会增加遗传突变发生的概率10多年前,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和其学生通过研究开发出了一种突破性的技术,能够将一种成体细胞转化成为多能干细胞,随后再使得这种新生的多能干细胞分化成为机体中不同类型的细胞,这种新技术为多项医学进展打开了大门,比如产生软骨组织来修复膝盖损伤,或者修饰视网膜细胞来改善年龄相关的黄斑变性和其它眼疾患者的视力,同时也能够对损伤的心脏组织进行修复。
尽管存在巨大潜力,但在医学和药物研究中科学家们依然非常谨慎且缓慢地使用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因为这些细胞非常易于增加机体遗传突变的数量。
近日,一项刊登在杂志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ence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美国基因组研究所(National Human Genome Research Institute)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表示,相比亚克隆复制的细胞而言,iPSCs似乎并不太会产生过多突变,亚克隆化是一种特殊的技术,即对单一细胞进行单独培养,随后让其生长成为细胞系,这种技术类似于制造iPSCs的过程,但其能够排除掉未利用重编程因子进行处理且容易产生突变的亚克隆细胞。
研究者Pu Paul Liu博士表示,这项新技术终或将改变医生对患者疾病的治疗手段,同时本文研究表明,利用iPSCs的安全性问题似乎并不会阻碍研究的进行。
文章中研究人员对两组所捐献的细胞进行了检测,其中一组细胞来自健康个体,另外一组细胞则来自患家族性血小板障碍的患者机体中,利用来自相同捐赠者的皮肤细胞进行研究,研究人员就利用iPSCs和亚克隆技术开发出了在遗传特性上相同的细胞拷贝,随后研究人员对皮肤细胞、iPSCs以及亚克隆细胞的DNA 进行测序,并且确定这些细胞的突变会以相同的速度发生。
研究者在iPSCs和亚克隆细胞中发现的大多数遗传突变都是来自亲本皮肤细胞中的罕见遗传突变。
而且相关研究结果表明,iPSCs中的大多数突变并不会在重编程或者iPSC产生的过程中产生,这就为研究人员提供了证据来表明,iPSCs 是非常稳定的,而且其在基础和临床研究中能够安全使用。
关于诱导性多能干细胞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关键词】干细胞; 细胞分化; 转录因子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是通过基因转染技术(gene transfection)将某些转录因子导入动物或人的体细胞, 使体细胞直接重构成为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 ES)细胞样的多潜能细胞。
iPS细胞不仅在细胞形态、生长特性、干细胞标志物表达等方面与ES细胞非常相似, 而且在DNA甲基化方式、基因表达谱、染色质状态、形成嵌合体动物等方面也与ES细胞几乎完全相同。
iPS细胞的研究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 是目前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iPS细胞技术诞生还不到2年, 却为干细胞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疾病治疗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 iPS细胞技术的出现使人们从ES细胞和治疗性克隆等激烈的伦理学争论中解脱出来。
但是, 目前制备iPS细胞的方法在安全性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 因此探索一种高效、安全的iPS细胞的制备方法显得十分必要。
1 iPS细胞的制备方法2006年T akahashi等[1]研究小组利用分别携带Oct4、Sox2、Myc和Klf4转录因子的4种逆转录病毒载体感染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ouse embryonic fibroblasts, MEFs), 经过G418药物筛选成功获得第1批iPS细胞。
但是这批iPS细胞系中DNA甲基化的方式与自然存在的ES细胞不同, 而且这批iPS细胞不能形成畸胎瘤。
Okita等[2]研究小组报道了第2批iPS细胞的产生。
他们采用与制备首批iPS细胞相同的方法, 但是采用了不同的筛选基因。
第2批iPS细胞系DNA甲基化的方式与自然存在的ES细胞的甲基化方式相同, 并且能形成畸胎瘤。
2007年末, Takahashi和Yu等[3, 4]两研究小组分别在细胞和科学杂志上报道关于iPS研究里程碑的实验结果, 他们都成功获得了人的iPS细胞系。
2024年IPS细胞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IPS细胞市场发展现状摘要随着干细胞技术的快速发展,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简称IPS细胞)作为一种新颖的细胞治疗方法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2024年IPS细胞市场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介绍了IPS细胞的定义、制备方法以及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市场竞争、政策环境和商业化进展的研究,本文对IPS细胞市场发展的挑战和机遇进行了讨论。
1. 引言1.1 背景干细胞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医学技术,为众多疾病的治疗和健康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潜力。
传统的干细胞来源主要包括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但这些来源存在伦理和技术难题。
而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的发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1.2 目的本文旨在对2024年IPS细胞市场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的调研和分析,为相关行业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
通过对市场竞争、政策环境和商业化进展的研究,本文旨在探讨IPS细胞市场的挑战和机遇,为相关企业和机构提供发展建议。
2. IPS细胞的定义和制备方法2.1 IPS细胞的定义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简称IPS细胞)是由成年体细胞经重新编程到类似早期胚胎干细胞状态的细胞转化而来的细胞。
与胚胎干细胞相似,IPS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可以分化为各种体细胞类型。
2.2 IPS细胞的制备方法目前,常用的IPS细胞制备方法主要包括基因转导和蛋白质复合体转导两种方式。
基因转导方法通过转染四个关键转录因子(Oct4、Sox2、Klf4和c-Myc)的表达质粒,使成年体细胞重新表达这些关键因子,实现细胞的重新编程。
蛋白质复合体转导方法则通过将这些关键转录因子以蛋白质形式导入细胞内,达到同样的目的。
3. IPS细胞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前景IPS细胞作为一种新兴的细胞治疗技术,在医药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1 疾病模型开发通过将患者的体细胞转化为IPS细胞后分化为患病组织或器官的细胞,可以建立个性化的疾病模型,用于疾病机制研究、药物筛选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设计。
诱导多能干细胞研究进展概述
诱导多能干细胞研究进展概述多能干细胞研究是现代生物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多能干细胞,又被称为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 ESCs),是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向所有体细胞类型分化潜能的细胞。
细胞分化是胚胎发育和成体维持的基础,而多能干细胞研究的目标就是揭示胚胎发育和分化的机制,并为再生医学和组织工程等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
早在1981年,美国生理学家埃文斯托夫·马丁尼斯-迈力斯在小鼠中首次成功分离出多能干细胞,标志着多能干细胞研究的开端。
之后的几十年里,研究人员不断改进和发展细胞培养技术,以提高细胞培养的成功率和稳定性。
这些努力逐渐使得多能干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成为可能,并使得多能干细胞的研究进入了实验室阶段。
随着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研究在多能干细胞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研究人员通过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成功地实现了多能干细胞的定向分化,即将多能干细胞分化为各种特定功能的细胞类型,如心脏细胞、神经细胞和肝细胞等。
这些研究为再生医学、组织修复和疾病治疗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实质性的支持。
此外,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还为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利用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将病人的成体细胞重编程为多能干细胞,再通过定向分化得到疾病相关的细胞。
这样一来,研究人员可以在实验室中研究疾病的发生机制,并寻找相应的治疗方法。
这使得疾病研究和治疗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总的来说,诱导多能干细胞研究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该领域的研究不仅为我们揭示了胚胎发育和细胞分化的机制,也为再生医学、组织工程和疾病研究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突破,诱导多能干细胞研究将继续为生命科学的进展和人类健康的改善做出重要贡献。
生殖医学中的干细胞研究进展
生殖医学中的干细胞研究进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干细胞研究在生殖医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能力,被认为是解决各种不孕不育问题的潜在治疗方法。
本文将探讨生殖医学中干细胞研究的最新进展。
一、干细胞在生殖医学中的应用概况干细胞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胚胎干细胞、自体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等。
胚胎干细胞是最具潜力的干细胞类型,可以分化成几乎所有类型的细胞。
自体干细胞来源于患者自身的体细胞,具有较低的免疫排斥风险。
而诱导多能干细胞是通过基因转导的方式将体细胞重编程成具有多能性的细胞。
干细胞在生殖医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1. 不孕症治疗:干细胞可以应用于不孕症的治疗,帮助不孕症患者实现生育愿望。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通过胚胎干细胞移植、自体干细胞移植或者诱导多能干细胞移植等方式进行治疗。
2. 冻卵技术:干细胞研究的一大突破是在冻卵技术中的应用。
由于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能力,可以帮助女性更好地保护自身的卵子,并实现更好的冻卵效果。
3. 生殖器官再生:干细胞可以应用于生殖器官的再生,帮助那些由于先天缺陷或外伤等原因导致生殖器官受损的患者恢复生育能力。
二、干细胞在不孕症治疗中的应用进展1. 胚胎干细胞移植:胚胎干细胞移植被认为是治疗不孕症的最前沿方法之一。
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地将胚胎干细胞移植到不孕患者的子宫内膜中,帮助这些患者成功怀孕。
2. 自体干细胞移植:自体干细胞移植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治疗方法。
研究表明,将患者自身的干细胞移植到卵巢或睾丸中,可以帮助恢复其生育能力。
3. 诱导多能干细胞移植:诱导多能干细胞移植是一种前景十分广阔的治疗方法。
通过将体细胞重编程成诱导多能干细胞,再将其分化为生殖细胞,可以帮助不孕患者实现生育愿望。
三、干细胞在冻卵技术中的应用进展1. 干细胞保护卵子:在卵子冻结前,通过应用干细胞可以保护卵子,减少卵子冻结过程中的细胞损伤。
2. 干细胞提高冻卵效果:研究表明,将干细胞与冻卵技术相结合,可以提高冻卵的存活率和受孕率,为更多不孕症患者实现生育提供了希望。
诱导多功能性干细胞
詹姆斯· 汤姆森小 组的论文发表在 11月20日的《科 学》杂志上
俞君英是11月 20日《科学》 杂志论文的第 一作者
2006年8月,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小组首先在小鼠身上取得成功
诱导产生的多功能性干细胞
2006年,Takahashi 和 Yamnaka 将几个转录 因子导入已分化的小鼠皮肤成纤维细胞,进而 获得了类似于胚胎干细胞的多能性干细胞,称 之为“诱导产生的多功能性干细胞”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细胞)。 这一研究明确地证实了分化的细胞可以通过少 数几个因子的外源导入而被重编程到具有多能 性的状态,因而受到了整个生命科学领域的广 泛关注。
我们已经了解了体细胞重编程的原理和诱导多 功能干细胞的产生机制,下面让我们再深入了 解一下Ips细胞的研究概况和Ips细胞系建立的 一些重要环节。
Ips细胞的研究概况(研究方法)
这是一种具有很强创新性 的研究方法:通过外源 导入与多功能相关并且 能使重组细胞恢复全能 性的转录基因来诱导体 细胞核发生重新编程, 从而使体细胞转变成多 能性干细胞。
在研究诱导多功能性干细胞产生的原理机 制之前,先了解一下体细胞重编程逆程的过程 体细胞重编程的原理 体细胞不经过胚胎逆转为多能干细胞的方法
成体细胞核的重编程
1.核重编程:核移植后供体核停止本身的基因 表达程序,恢复为胚胎发育所必需的胚胎化基 因表达程序状态。此过程包括:染色体结构重 建、DNA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印记基因表 达、端粒长度恢复、X染色体失活等。
4.Klf4
Krueppel-like factor 4,KLF4上皮锌指转 录因子Klf4 (旧称 GKLF)调节体外细胞 的增生与分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38卷19期李月等诱导多能干细胞新进展995l一种可能。
2.2在心血管疾病研究方面的应用Nelson等应用同样的方法将得到的iPS细胞移植入子宫,发现其可分化为心脏实质细胞,并且在重新构建的心脏、血管卑滑肌、内皮组织内具有心肌细胞的收缩性的恢复、心室壁厚度和电位稳定性等特征旧“。
正因为其具有向心脏分化的潜能,因此iPS细胞可用于修复急性心肌梗塞。
2.3在治疗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症方面的应用Hanna等率先用iPS细胞治疗了小鼠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症(sicklecella—nemia)。
他们将患病小鼠尾尖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iPS细胞,然后采用同源重组的方法用人野生型BA一珠蛋白基因代替Bs一珠蛋白基因,最后诱导遗传修饰后的iPS细胞定向分化为造血祖细胞(hematopoieticprogenitors,Ht,s),并将HPs移植入h13S/h13S雄性小鼠体内旧1。
结果显示,HPs可有效抑制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症症状。
将病毒介导得到的iPS细胞应用于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但若将iPS细胞诱导为成熟的红细胞,则这些无细胞核和基因组DNA的红细胞自然去除了病毒DNA带来的安全隐患。
2.4在改善脑神经方面的应用Wemig等将iPS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前体细胞和多巴胺能神经元。
在动物试验中,他们将GFp标记的iPS细胞注入胚胎小鼠的侧脑室,发现细胞可迁移至脑膜、纹状体、下丘脑、中脑等区域,分化成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并参与电生理活动Ⅲ一,而在帕金森氏病小鼠模型中,iPS来源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可显著改善小鼠的运动功能。
2.5在治疗视网膜病变方面的应用目前已有研究机构提出有望利用iPS细胞治疗因感光细胞病变引起的视网膜变性疾病。
他们利用逆转录病毒感染DsRed/1、鼠细胞,分别表达Sox2、Klf4、Oct4和c-Myc4个基因。
经过dkk-1、noggin,IGFI、bFGF和DAPT等物质的干预,使DsRed—iPS细胞分化成为视网膜的前驱细胞,并进行免疫印迹检测ⅢJ。
结果表明,与普通老鼠的Es细胞相比,DsRed—iPS细胞表达了多能性基因。
将其穰植到经过免疫处理的视网膜变性的小鼠体内,这些细胞形成了包含3个胚层组织的畸胎瘤,其中也有神经视网膜,在随后的一系列分化诱导后产生视网膜类型的细胞,大部分分化细胞均可形成视网膜先祖细胞(GF3P、GS)和感光细胞(CRX),且采用影像学手段检测时这些细胞均显示了正常视网膜细胞的生理特性。
2.6在修复耳蜗神经方面的应用Nishimura等采用移植方法,利用iPS细胞修复耳蜗神经元,他们采用离体试验检测了从iPS起源的细胞向耳蜗神经细胞发展的情况、生存率,同时进行体内试验并检测ⅢJ。
移植7d后便可观察到形成神经元的基因开始表达。
说明iPS细胞可作为一种再生资源用来修复和移植受损的耳蜗神经。
2.7在治疗其他疾病方面的应用iPS技术还可应用于治疗动物脊髓损伤和帕金森氏疾病。
2009年1月美国联邦食品与药物管理局认证了应用胚胎干细胞治疗人类脊髓损伤的第一个临床试验。
据推测,iPS细胞有可能代替胚胎干细胞应用于再生医学上一些疾病的治疗。
3iPs细胞的安全性讨论目前,人们可以利用不同来源的已分化的细胞,用不同的载体导入不同的基冈将其重编程为未分化的细胞,但在获得iPS细胞的过程中是否存在很多安全隐患一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该研究主要从转录因子和常用载体2方面进行讨论。
3.1获得诱导多能干细胞常用的转录因子①4因子。
Ta.kahashi等建立的第一个iPS细胞系是通过病毒共转导表达24个不同因子产生的4瑚J。
随后的研究只用了4个因子,即0ct3/4、So也、l<1f4和c—Myc,0ct3/4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因子。
0ct3/4因子的表达对多功能干细胞呈高特异性,其强制表达可维持胚胎干细胞的形态。
So也在神经前体细胞中表达,Klf4在皮肤、胃、肠、骨骼肌中表达,Oct3/4、sox2与Klf4协同作用可激活与多功能性相关的基因。
C-Myc癌基因是普遍存在的表达,有助于抑制分化细胞特异基因表达。
Okita等提出,由逆转录病毒所携带的癌基因c.Myc的激活可导致50%嵌合体小鼠形成肿瘤。
“。
为了避免该基因导人,Thomson实验室利用慢病毒载体转入Oct4、So)【2,Nanog和Lin284种因子,同样获得了安全高效的iPS细胞。
②2因子。
同时,科学家们还对小分子化合物进行了筛选,以期使用小分子化合物和重编程因子的组合进行重编程,甚至只用小分子化合物即达到重编程的目的。
研究发现,如果在重编程过程中使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VPA),即使只使用Oct4、Sox22个因子也町把人的成纤维细胞诱导成iPS细胞旧“,而避免引入c.Myc和klf4这2个致癌基冈(图1)。
③单因子。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为了避免病毒整合,避免引入的癌基因的激活而促使肿瘤形成。
Kim等仅用0ct3/4因子即从成鼠的神经干细胞中得到了诱导多功能性干细胞旧埘j。
在神经干细胞中0ct3/4得到了表达,并且获得了3个iPS细胞克隆,其中2个克隆可产生嵌合体成鼠。
图1获得iPS细胞的常用途径Fig.1TileusualwaysofobtainingIpscells3.2获得诱导多能干细胞常用的载体①整合到基因组的载体。
许多研究通过逆转录病毒或慢病毒得到老鼠或人类的诱导多功能干细胞。
这种已建立的诱导多功能干细胞在基因组上包含多个病毒整合位点。
在iPs细胞产生时,所整合的前体病毒是沉默的,而相反内源性基因编码的4种因子是活跃的。
逆转录病毒和慢病毒的使用对于iPs细胞的产生引发了安全性问题。
病毒整合经常发生在内源性基因上并引发基因的激活。
②不整合到基因组的载体。
研究显示,万方数据万方数据诱导多能干细胞新进展作者:李月, 常城作者单位:兰州大学生命科学院,甘肃兰州,730000刊名:安徽农业科学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年,卷(期):2010,38(19)被引用次数:1次参考文献(38条)1.TADA M;TAKAHAMA Y;ABE K Nuclear reprogramming of somatic cells by in vitro hybridization with ES cells[外文期刊] 2001(19)2.AMIT M;CARPENTER M K;INOKUMA M S Clonally derived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 lines maintain pluripotency and proliferative potential for prolonged periods of culture[外文期刊] 2000(2)3.JIANG J;CHAN Y S;LOH Y H A core Klf circuitry regulates self-renewal of embryonic stem cells[外文期刊] 2008(3)4.TAKAHASHI K;YAMANAKA S Induction of pluripotent stem cell from mouse embiyonic and adultfibroblast cultures by defined factors[外文期刊] 2006(04)5.MEISSNER A;WERNIG M;JAENISCH R Direct reprogramming of genetically unmodified fibroblasts into pluripotent stem cells[外文期刊] 2007(10)6.WERNIG M;MEISSNER A;FOREMAN R In vitro reprogramming of fibroblasts into a pluripotent ES-cell-like state[外文期刊] 2007(7151)7.PARK I H;ARORA N;HUO H Disease-specific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外文期刊] 2008(05)8.PARK I H;ZHAO R;WEST J A Reprogramming of human somatic cells to pluripotency with defined factors [外文期刊] 20089.OKITA K;ICHISAKA T;YAMANAKA S Generation of germline-competent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外文期刊] 2007(7151)10.TAKAHASHI K;TANABE K;OHNUKI M Induction of pluripotent stem cells from adult human fibroblasts by defined factors[外文期刊] 2007(05)11.YU J;VODYANIK M A;SMUGA-OTTO K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lines derived from human somatic cells[外文期刊] 2007(5858)12.TAKAHASHI K;OKITA K;NAKAGAWA M Generation of high quality iPS cells 2007(z1)13.HUANGFU D;OSAFUNE K;MAEHR R Induction of pluripotent stem cells from primary human fibroblasts with only Oct4 and Sox2 200814.HUANGFU D;MAEHR R;GUO W Induction of pluripotent stem cells by defined factors is greatly improved by small-molecule compounds[外文期刊] 200815.FENG B;JIANG J;KRAUS P Reprogramming of fibroblasts into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with orphan nuclear receptor Esrrb[外文期刊] 2009(2)16.PESCE M;GROSS M K;SCHLER H R In line with our ancestors:Oct-4 and the mammalian germ[外文期刊] 1998(9)17.WOLTJEN K;MICHAEL I P;MOHSENI P Generation of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using recombinantproteins 200918.NORRBY K;PACA A;MILEIKOVSKY M Virus-free induction of pluripotency and subsequent excision of reprogramming factors[外文期刊] 2009(7239)19.LIN T X;AMBASUDHAN RAJESH;DING S A chemical platform for improved induction of human iPSCs[外文期刊] 2009(11)20.KEISUKE TATEISHI;JIN HE;OLENA TARANOVA Generation of Insulin-secreting Islet-like Clusters from Human Skin Fibroblasts 200821.NELSON T J;PHD M D;ALMUDENA MARTINEZ -FERNANDEZ Repair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by human stemness factors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外文期刊] 2009(5)22.HANNA J;WERNIG M;MARKOULAKI S Treatment of sickle cell anemia mouse model with iPS cells generated from autologous skin[外文期刊] 2007(5858)23.WERNIG M;ZHAO J P;PRUSZAK J Neurons derived from reprogrammed fibroblasts functionally integrate into the fetal brain and improve symptoms of ra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外文期刊] 2008(15)24.TUCKER B A;REDENTI S;PARK I H Generation of Retinal Precursors From Murine ips cells 200925.NISHIMURA K;NAKAGAWA T;ONE K Transplantation of mouse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nto the cochlea 2009(14)26.OKITA K;ICHISAKA T;YAMANAKA S Generation of germline-competent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外文期刊] 2007(7151)27.SRIDHARAN R;TCHIEU J;MASON M J Role of the murine reprogramming factors in the induction of pluripotency 200928.KIM J B;SEBASTIANO V;WU G Oct4-induced pluripotency in adult neural stem cells[外文期刊] 2009(3)29.NIWA H;MIYAZAKI J;SMITH A G Quantitative expression of Oct-3/4 definesdifferentiation,dedifferentiation or self-renewal of ES cells[外文期刊] 2000(4)30.STADTFELD M;NAGAYA M;UTIKAL J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generated without viral integration [外文期刊] 2008(5903)31.KAJI K;NORRBY K;PACA A Virus-free induction of pluripotency and subsequent excision of reprogramming factors[外文期刊] 2009(7239)32.WOLTJEN K;MICHAEL I P;MOHSENI P piggyBac transposition reprograms fibroblasts to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外文期刊] 2009(Apr.9 TN.7239)33.YU J;HU K;SMUGA-OTTO K 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free of vector and transgene sequences 200934.ZHOU H;WU S;JOO J Y Generation of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using recombinant proteins 200935.KIM D;KIM C H;MOON J I Generation of 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by direct delivery of reprogramming proteins 200936.LEE T I;JENNER R G;BOYER L A Control of developmental regulators by Polycomb in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外文期刊] 2006(2)37.SRIDHARAN R;TCHIEU J;MASON M J Role of the murine reprogramming factors in the induction of pluripotency 200938.ZHANG J;WILSON G F;SOERENS A G Functional cardiomyocytes derived from 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2009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1.张林关于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10)2.王锐.黄正接.罗琪.WANG Rui.HUANG Zheng-jie.LUO Qi诱导型多能干细胞应用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国际外科学杂志2010,37(6)3.习佳飞.李艳华.裴雪涛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研究及应用[期刊论文]-自然科学进展2009,19(8)4.袁源.钟竑.YUAN Yuan.ZHONG Hong诱导多能干细胞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实用医学杂志2010,26(6)5.胡敏华.郭欣政.张守全.Hu Minhua.Guo Xinzheng.Zhang Shouquan诱导多能干细胞最新进展[期刊论文]-生物技术通报2010(10)6.韩为东.赵亚力.付小兵.Han Weidong.Zhao Yali.Fu Xiaobing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iPS)研究:现状与展望[期刊论文]-中国工程科学2009,11(5)7.陈晓瑛.苗向阳.王建民.谢之景.CHEN Xiaoying.MIAO Xiangyang.WANG Jianmin.XIE Zhijing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发展及前景展望[期刊论文]-科技导报2010,28(2)8.罗庆.宋关斌.袁琳.Luo Qing.Song Guanbin.Yuan Lin诱导多能干细胞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生物技术通报2009(7)9.《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学术部诱导的多能干细胞(iPS细胞)相关问题的临床问答[期刊论文]-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10)10.李家速.赵宜香诱导性多能干细胞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重庆医学2010,39(18)引证文献(1条)1.王英.刘石磊.刘振伟.刘云海.倪和民.邓桂馨.郭勇ICR胎鼠成纤维细胞培养方法的优化[期刊论文]-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12(8)引用本文格式:李月.常城诱导多能干细胞新进展[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