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患者安全管理

合集下载

患者安全管理制度及措施

患者安全管理制度及措施

一、前言患者安全是医疗机构永恒的主题,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医疗机构的声誉。

为了确保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我院特制定以下患者安全管理制度及措施。

二、组织机构1. 成立患者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实施、监督患者安全管理制度及措施,协调各部门工作,确保患者安全。

2. 各科室设立患者安全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患者安全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

三、制度及措施1.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1)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患者安全意识、法律法规、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患者安全的重视程度。

(2)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培养医护人员关爱患者、尊重患者权益的良好职业素养。

2. 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消毒隔离制度,预防院内感染。

(2)严格执行药品管理、输血管理、手术管理等制度,确保医疗安全。

3. 加强患者安全管理(1)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识别患者安全风险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

(2)对意识不清、躁动不安、精神异常、肢体活动受限、视觉障碍等高危患者,实行单独隔离或床边隔离,分组护理。

(3)定期通风,保持病室清洁,定时清洁消毒物体表面及地面。

(4)加强手卫生及手消毒,实行一患一洗手。

4. 加强医疗废物管理(1)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处置。

(2)避免锐器伤,医疗废物单独收集。

5. 加强病历管理(1)病历书写规范,内容真实、完整、准确。

(2)病历夹上贴有院感标识,便于追踪和管理。

6. 加强医保基金安全管理(1)规范诊疗行为,避免大处方、重复开药、超医保支付适应症用药等情况。

(2)合理用药管理,规范特殊管理药品和高警示药品的管理。

(3)重视目录管理和合理收费,避免重复收费、套收费、高靠收费等违规行为。

7. 加强急诊急危重症患者救治(1)设立急诊绿色通道,确保急诊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快速、有序、安全、有效的救治。

(2)加强院前医疗急救与院内急诊的无缝衔接,提高重症患者救治技术能力。

四、监督与考核1. 定期对患者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患者安全管理工作措施

患者安全管理工作措施

患者安全管理工作措施患者安全管理工作措施是医疗机构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

针对患者在医疗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医疗机构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以提高患者的安全保障水平。

一、患者安全文化建设患者安全文化建设是患者安全管理的基础和核心。

医疗机构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包括培训、宣教、制度建设等,提升医务人员对患者安全的重视程度和安全意识。

医务人员要时刻将患者的安全放在首位,不断增加自身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提高患者的安全保障水平。

二、患者风险评估和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患者风险评估和管理机制。

通过患者风险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并评估患者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和管理。

例如,对于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可以进行心电监护,定期评估心功能等,以保障患者的安全。

三、患者医疗信息的管理与保护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患者医疗信息管理与保护制度。

确保患者的医疗信息得到合理使用和保密。

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守医疗机构的信息管理相关规定,不得私自篡改或泄露患者的医疗信息,以保障患者的隐私和安全。

四、医疗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医疗机构应对医疗设备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维护。

医疗设备是医务人员进行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工具,保证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有效维护,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设备故障导致的患者危险。

五、手术安全管理手术是医疗中最高风险的环节之一,医疗机构应通过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手术管理流程和程序,确保手术安全。

这涉及到手术室环境的清洁和无菌化,手术器械的选择和使用,手术人员的标准操作流程等。

只有确保手术安全,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才能得到保障。

六、药品的管理与使用医疗机构应建立规范的药品管理与使用制度,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

药品从采购、配送、储存到使用,每个环节都需要有明确的规定和控制措施。

医务人员要对药品的使用进行严格控制,遵守药品的使用规范,减少患者药物错误使用的风险。

七、感染控制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感染控制制度,保障患者在医疗过程中不受感染。

患者安全管理制度

患者安全管理制度

患者安全管理制度一、总则1.1 为了加强医院患者安全管理,保障患者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1.2 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患者的安全管理。

1.3 医院应当建立健全患者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患者安全管理,保障患者合法权益。

1.4 医院应当定期对患者安全管理制度进行评估和修订,确保其有效性和适用性。

二、患者安全管理组织机构2.1 医院应当设立患者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患者安全管理的组织、协调和监督工作。

2.2 患者安全管理委员会应当由医院主要负责人担任主任委员,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担任委员。

2.3 医院各科室应当设立患者安全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的患者安全管理。

2.4 医院应当为患者安全管理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

三、患者安全管理职责3.1 医院主要负责人对患者安全管理负总责。

3.2 患者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患者安全管理的组织、协调和监督工作。

3.3 相关职能部门负责本科室的患者安全管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制定本科室的患者安全管理措施和应急预案;(2)组织实施本科室的患者安全管理措施和应急预案;(3)对本科室的患者安全管理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和监督;(4)及时报告本科室的患者安全事件和隐患;(5)对本科室的患者安全事件和隐患进行调查、分析和处理。

3.4 医务人员应当遵守患者安全管理规定,履行患者安全管理职责,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遵守医疗操作规程,确保医疗安全;(2)及时、准确、完整地记录患者病情和治疗过程;(3)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措施处理患者病情变化;(4)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指导,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5)及时报告患者安全事件和隐患。

四、患者安全管理措施4.1 医院应当建立健全患者安全管理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制定患者入院、出院、转科、转院等管理制度;(2)制定患者用药管理制度;(3)制定患者手术管理制度;(4)制定患者检查、检验管理制度;(5)制定患者急救、重症患者管理制度;(6)制定患者感染控制管理制度;(7)制定患者隐私保护管理制度;(8)制定患者投诉、纠纷处理制度。

患者安全管理主要工作措施

患者安全管理主要工作措施

引言:患者安全是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一直以来的重要工作,在患者安全管理方面,有许多主要工作措施被提出并逐渐得到应用。

本文将从五个主要方面来阐述患者安全管理的具体工作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医疗事故风险评估与管理、医疗过失监测与预防、医疗事故应急处理、医疗质量与安全培训、信息化技术在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一、医疗事故风险评估与管理1. 建立医疗事故风险评估机制,制定标准化评估指标,对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综合评估。

2. 建立医疗事故风险管理团队,由医务人员、管理人员和相关专家组成,定期开展风险管理会议,分析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3. 加强医疗设备的安全检测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4. 提高医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对患者安全风险的培训和教育。

二、医疗过失监测与预防1. 建立医疗过失监测系统,对医疗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监测和统计,及时发现并处理医疗过失事件。

2. 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感,减少医疗过失的发生。

3. 加强医疗过失的责任追究机制,对医务人员的违规行为进行惩戒,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4. 建立医疗过失预防机制,加强对患者的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康复率。

三、医疗事故应急处理1. 建立医疗事故应急处理机制,明确各医务人员的职责和协作流程,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序地进行抢救。

2. 提高医务人员的急救技能和应变能力,定期组织紧急救护培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 完善医疗事故应急设备和药品的配备,确保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治措施。

4. 加强与急救部门的合作,建立紧急医疗救援网络,提高患者的及时就医率和生存率。

四、医疗质量与安全培训1. 建立医疗质量与安全培训体系,制定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包括医疗质量管理、患者安全知识等方面的培训。

2. 加强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知识储备,增强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

患者安全管理

患者安全管理

患者安全管理(二)引言概述:患者安全管理是医疗机构重要的管理内容之一,针对患者在医疗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安全风险和问题,医疗机构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患者的安全保障。

本文将从临床操作安全、药物管理安全、感染控制安全、患者资料保密安全和设备设施安全方面,对患者安全管理进行详细阐述。

正文内容:一、临床操作安全1. 建立规范化的操作流程,确保医务人员按照标准步骤进行操作。

2. 强化医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其临床操作技能和意识。

3. 引入现代化的医疗设备,减少人为因素对患者安全的影响。

4. 建立严格的手卫生制度,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5. 强调团队合作,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确保患者信息的准确传递。

二、药物管理安全1. 实施严格的药物管理制度,包括药物采购、存储、配发和使用等环节。

2. 建立完善的药物使用指南,明确药物的适应症、剂量和不良反应等信息。

3. 加强药物的质量控制,严禁使用过期药物和未进行质检的药品。

4. 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及时处理患者的药物不良事件。

5. 加强药品使用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培养患者正确使用药物的意识。

三、感染控制安全1. 制定严格的感染控制方案,包括手卫生、消毒灭菌、医疗废物管理等方面的要求。

2. 建立感染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事件,遏制感染的扩散。

3. 建立感染控制专业团队,负责感染控制工作的规范实施和培训。

4. 定期开展感染预防培训活动,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的自我防护能力。

5. 加强医疗设施与设备的消毒管理,保证医疗环境的洁净和安全。

四、患者资料保密安全1. 建立严格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包括电子病历、医疗记录和个人隐私等方面的保护措施。

2. 限制医务人员对患者信息的访问权限,确保患者的个人隐私不被泄露。

3. 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措施,防止患者信息被黑客攻击或恶意窃取。

4. 定期进行患者信息的备份和存档,以应对意外情况的发生。

5. 加强患者信息安全的宣传和教育,提高患者对自身信息保护的重视和意识。

医院患者安全管理制度6篇,医院对患者安全措施有哪些

医院患者安全管理制度6篇,医院对患者安全措施有哪些

医院患者安全管理制度6篇,医院对患者安全措施有哪些今天我精心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医院患者安全管理制度6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欢迎大家阅读和参考。

医院患者安全管理制度1一.医务人员执行查对制度管理措施1.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前等给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如姓名、床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2.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3.关键流程:急诊与病房、手术室;手术(麻醉)室与病房、产房与病房之间流程中患者识别措施。

二、加强患者身份识别管理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3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病情危重、意识障碍、围手术期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

3、护士在为病人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

4、在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患者身份。

5、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6、手术病人在转运交接过程中,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1)手术病人进入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给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病人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后,与手术室护士交接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对接单,无误后方可进入手术室。

(2)围手术期患者“腕带”使用时间必须依据护理部规定,即手术前一日开始使用,手术后病情危重期间使用(直至改为二级护理),手术后病情稳定使用三日,结束后由病房负责护士核对后取下。

7、急诊、病房、产房、手术室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1)急诊科重危病人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病人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病人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病人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患者安全管理制度

患者安全管理制度

患者安全管理制度患者安全是医疗机构工作的重中之重,保障患者安全需要全院上下共同努力,建立健全的患者安全管理制度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患者安全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建立的原则和具体内容以及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必要性。

患者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是为了保障患者在医疗过程中的安全,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

医疗机构作为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场所,必须要有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来规范医疗行为,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建立原则。

1.以患者为中心。

患者是医疗机构的服务对象,患者的利益和安全应当放在首位,制度的建立要以患者的利益为核心。

2.科学合理。

患者安全管理制度要符合医疗行业的规范和标准,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能够确保患者的安全。

3.全员参与。

患者安全是全院上下共同关注的问题,制度的建立和执行需要全员参与,形成全员共同维护患者安全的氛围。

三、具体内容。

1.医疗流程管理。

规范医疗流程,明确医疗操作的标准和程序,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2.医疗设施管理。

保障医疗设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定期进行设施维护和检修,确保医疗设施的正常运转。

3.医疗人员管理。

对医疗人员进行规范培训,提高医疗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责任意识,确保医疗人员的行为符合规范。

4.医疗风险管理。

建立医疗风险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医疗风险,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

四、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领导重视。

医疗机构领导要高度重视患者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将患者安全纳入医疗机构的重要议事日程。

2.宣传教育。

加强患者安全管理制度的宣传教育工作,让医护人员和患者都能够了解制度的内容和重要性。

3.监督检查。

建立患者安全管理制度的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

4.持续改进。

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制度,适应医疗环境的变化,提高患者安全管理制度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总结,患者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对于医疗机构来说至关重要,只有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制度,才能够更好地保障患者的安全,提高医疗质量,赢得患者的信任和满意度。

患者安全管理制度

患者安全管理制度

患者安全管理制度一、建立患者安全管理委员会患者安全管理委员会是医疗机构制定患者安全管理制度的核心机构,负责医疗机构内部患者安全工作的全面指导、监督和评价。

医疗机构应建立患者安全管理委员会,制定患者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加强患者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

1. 患者安全管理委员会的成员患者安全管理委员会应由医疗机构的领导班子成员、医疗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医疗护理部门负责人、医疗技术部门负责人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

委员会成员应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能够对医疗机构内部患者安全工作进行整体规划和决策。

2. 委员会的职责患者安全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包括:领导患者安全管理工作,明确患者安全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制定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制定患者安全培训计划,加强医务人员对患者安全的培训和教育;开展患者安全问题的调查和分析,及时发现和纠正患者安全风险;建立患者安全事件报告和处理机制,做好患者安全事件的记录和报告工作。

二、建立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患者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医疗人员的资格审查、医疗设备的维护管理、医疗机构内部流程的规范化等,全面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保障水平。

1. 医疗人员的资格审查医疗机构要建立医疗人员的资格审查制度,对从业医师、护士、医技人员等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和考核,确保医疗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水平和技能。

2. 医疗设备的维护管理医疗机构要建立医疗设备的维护管理制度,对医疗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检测,确保医疗设备的安全有效运行。

对新购置的医疗设备要进行严格的验收和登记,纳入设备管理台账。

3. 医疗机构内部流程的规范化医疗机构要规范医疗工作流程,明确医疗行为的规范标准和程序,加强对医疗操作流程的控制和管理。

严格执行手术流程操作规范,确保手术安全。

三、加强患者安全教育与培训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患者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对患者安全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1. 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医疗机构要定期组织医务人员的患者安全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安全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的了解和遵守程度,培养医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

患者安全管理制度

患者安全管理制度

患者安全管理制度患者安全管理制度,也称为患者安全管理政策,是指为确保医疗机构内患者的安全而制定的一系列制度和规定。

它涵盖了从医疗过程、仪器设备管理、医护人员操作、药品使用到患者信息保密等各个方面,旨在预防和减少医疗事故,保障患者权益和安全。

患者安全管理制度的目标是提供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减少患者遭受伤害的机会。

在制定患者安全管理制度时,医疗机构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特殊需求和权益,确保他们能够在医疗过程中得到尊重、关怀和保护。

下面是一些通常包含在患者安全管理制度中的内容:1.医疗过程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科学的临床路径和规范化的医疗操作流程,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确保医疗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

同时,医疗机构还应该针对特殊的疾病或手术,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减少操作风险和事故发生的可能。

2.设备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全面的设备管理制度,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检验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医疗人员应按照规定的程序操作设备,并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和意识。

3.医护人员培训: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

医护人员应了解医疗机构的安全政策和操作规范,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确保医疗过程的安全和有效。

4.药品使用和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药品管理制度,确保药品的安全、有效和合理使用。

医护人员应按照规定的程序和用药原则使用药品,严禁滥用、误用和过度使用药品。

医疗机构还应建立药物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的报告机制,及时处理和管理相关问题。

5.患者信息保密:医疗机构应建立严格的患者信息保密制度,保护患者的隐私和个人信息。

患者的病历和其他相关资料只能在获得患者同意的情况下使用和传递,严禁泄露和滥用患者信息。

总之,患者安全管理制度是医疗机构保障患者权益和安全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它通过制定相关规定和程序,建立合理的管理体系,确保患者在医疗过程中得到应有的关怀和保护。

医疗机构应认真制定、执行和监督患者安全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和提高相关措施和方法,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和高质量。

患者安全管理制度内容范文

患者安全管理制度内容范文

患者安全管理制度内容范文患者安全是医疗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是医院和医务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了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每个医院都应该建立完善的患者安全管理制度。

本文将详细介绍患者安全管理制度的内容,包括患者安全意识培养、医务人员培训、医疗质量管理、设备管理、环境管理等方面。

一、患者安全意识培养患者安全是全院医务人员的共同责任和义务,因此,需要通过各种培训和宣传活动来加强患者安全意识。

医院可以定期举办患者安全知识培训班,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安全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还可以发布患者安全宣传手册、张贴患者安全宣传海报,提醒医务人员时刻关注患者安全问题。

此外,还可以通过内部通知、电视宣传、网络平台等多种渠道向医务人员灌输患者安全理念,激发医务人员积极参与患者安全工作的积极性。

二、医务人员培训医务人员是保障患者安全的关键因素,因此需要对他们进行全面的培训。

医院应该明确医务人员的培训内容和要求,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组织相关人员完成培训任务。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患者安全知识、操作技能、沟通技巧、团队合作等方面。

培训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包括理论讲座、模拟演练、案例分析等。

培训结束后,还需对医务人员进行考核,确保他们掌握了所学知识和技能。

另外,医务人员还应该定期参加进修和学术会议,不断更新知识和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三、医疗质量管理医疗质量管理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

医院应建立科学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医疗质量委员会、质量管理部门等组织机构。

医疗质量委员会应该制定医院的医疗质量目标和政策,监督各科室的工作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患者安全问题。

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和落实患者安全管理制度,收集和分析医疗事故和不良事件的数据,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此外,医院还应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了解患者对医疗服务的评价,发现并解决患者不满意的问题,提升患者满意度。

四、设备管理医疗设备是医院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保障手段,因此需要进行全面的设备管理。

患者参与医疗安全管理制度

患者参与医疗安全管理制度

患者参与医疗安全管理制度患者参与医疗安全管理制度是指将患者主动参与医疗机构的安全管理流程,以确保医疗行为的质量和安全性。

这一制度的实施不仅能够提高医疗质量,还能够增强患者对医疗过程的信任感,加强医患沟通,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本文将从患者参与医疗安全管理的意义、方式和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患者参与医疗安全管理的意义患者是医疗过程的主体,他们对医疗过程的关注和参与能够提供宝贵的信息,有助于医疗机构及时发现和纠正潜在的风险和问题。

其参与医疗安全管理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患者是医疗安全管理的最终受益者。

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疗过程,能够主动与医护人员进行交流,并参与共同制定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患者的参与能够使医疗机构更加关注患者的需求,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其次,患者参与医疗安全管理能够加强医患之间的信任关系。

患者的参与意味着医疗过程的透明和公开,能够使患者更加放心地接受治疗。

患者对医疗机构的安全管理制度充满信心,能够更好地与医护人员进行沟通,减少误解和矛盾,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再次,患者参与医疗安全管理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

患者是医疗过程中的重要监督力量,他们能够通过提供反馈意见和建议,帮助医疗机构及时改进工作流程和服务质量。

患者的参与可以发现医疗过程中的细节问题,促使医疗机构进一步完善医疗安全管理制度,从而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

二、患者参与医疗安全管理的方式为了有效地促进患者参与医疗安全管理,医疗机构可以采取多种方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患者参与方式。

首先,建立患者投诉与建议机制。

医疗机构可以设立患者投诉和建议热线,鼓励患者提出不满、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回应和处理。

同时,医疗机构还可以邀请患者代表参与医疗质量评价和安全检查,从而使患者的声音得到更好的反映和处理。

其次,加强患者风险教育。

医疗机构可以通过宣传材料、公共教育课程等形式向患者普及关于医疗安全的知识,提高患者的风险意识,使其能够更好地参与医疗安全管理。

用药安全管理

用药安全管理


Plan
Do
Check
Act Check
效果确认 标准化
Plan Do
现有水平
对策实施与 检讨
原有水平
33
5、防范措施
一、用药错误
(3)加强药品安全使用管理 ①标识管理 图 我院统一药品标识
34
5、防范措施
一、用药错误
(3)加强药品安全使用管理 ①标识管理 图 我院统一药品标识
35
5、防范措施
——《患者安全目标手册》目标二,中国医院协会编,2008年
前 言
6

用药错误
高危药品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一、用药错误
8
1、概念
一、用药错误
(1)用药错误(Medication Errors,ME) : 是指合格药品在临床使用全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可 以防范的用药不当。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2011年3月1日
4
2、关注患者用药安全
医院管理 年
前 言
患者 安全
全国百姓 放心示范 医院
医疗质量 万里行
二、三级 综合医院 评审
图 医院评审与“患者安全”
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关注患者用药安全
患者用药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医疗不良事件报 告中约占1/3以上,是患者安全的重点。 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包括从药品采购、储存、调剂、 处方、医嘱、使用、观察等各个环节,涉及药师、医师、 护师等多个职种,以及患者本人,需要通过各方面共同 努力,目标是要做到确保每一位患者的用药安全,减少 不良反应。
83岁女性患者因地尔硫缓释胶囊太大不能吞咽 。自行嚼碎服用 3周后发生房室传导阻滞致死。 提示:医护人员应加强用药指导,老年人对药 物过量尤其敏感,应特别注意某些缓释制剂须整片 吞服。 加贴标签:“整片吞服,不得嚼碎。” 缓控释制剂嚼碎后

患者安全管理的内容

患者安全管理的内容

患者安全管理的内容患者安全管理是医疗机构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管理制度。

以下是患者安全管理的内容,旨在提高医疗机构的整体安全保障和服务质量。

1. 建立患者安全委员会:设立专门的患者安全委员会,由医疗机构的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的代表组成,负责制定、推广和监督患者安全管理的政策和措施,并及时处理与患者安全相关的事件。

2. 制定患者安全政策:制定并落实患者安全政策,明确医疗机构对患者安全的管理要求和目标,包括预防医源性感染、避免医疗差错、防止患者受伤等。

3. 完善患者安全培训:对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进行患者安全培训,包括患者安全意识培养、操作规范培训、风险防控培训等,提高医务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和能力。

4. 建立患者信息管理制度:确保患者信息的安全和保密,制定患者信息管理规范和操作准则,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防止信息泄露和滥用。

5. 加强医疗设备和用品的管理:建立医疗设备和用品的清单和台账,定期检查和维护,及时更新和淘汰损坏的设备和用品,保证患者接受安全的医疗服务。

6. 预防和降低医源性感染:制定医源性感染防控的规范和指南,提供必要的消毒、隔离、洗手等设施和物品,并加强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培训,确保患者在医疗机构内免受感染。

7. 强化临床操作规范:制定并推广临床操作规范,要求医务人员在实施医疗操作时严格遵守规范要求,减少操作错误和事故的发生。

8. 设立患者投诉和意见反馈渠道:建立患者投诉和意见反馈渠道,接受患者及家属的投诉和建议,并进行及时处理和反馈,提高患者满意度和安全感。

9. 加强医疗事故管理和学习:建立医疗事故报告和分析制度,及时记录和报告医疗事故,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吸取教训,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10.推动患者安全的科研和学术交流:鼓励医疗机构开展患者安全相关的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医务人员在患者安全领域的专业水平和科学素养。

加强患者安全管理工作措施

加强患者安全管理工作措施

加强患者安全管理工作措施加强患者安全管理工作是医疗机构的重要任务之一,涉及到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权益、预防医疗事故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介绍加强患者安全管理工作的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是保障患者安全的基础。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制度,并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进行操作。

具体措施包括:1. 设立独立的质量管理部门,负责质量管理工作的组织、督查和评估。

2. 制定完善的标准操作规程(SOP),明确各项工作的具体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确保操作的规范性和一致性。

3. 建立不良事件报告制度,鼓励医务人员及时上报医疗事故和不良事件,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4. 进行定期的质量评估和审核,对各项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二、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医务人员是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专业素质和工作态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因此,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具体措施包括:1. 制定医务人员培训计划,根据不同职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

2. 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培养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患者安全意识,明确医务人员的责任义务。

3. 定期进行医务人员的考核和评价,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个别辅导和培训。

4. 加强医患沟通和协作能力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与患者的沟通效果,增强患者的满意度。

三、强化医疗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医疗过程是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关键环节,加强对医疗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可以有效地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

具体措施包括:1. 建立医疗操作监控系统,对医疗过程中的各项操作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操作。

2. 加强对医疗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定期检查设备的运行情况,确保其正常使用。

3. 制定手术操作规范,规范手术操作的流程和要求,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质量。

4. 加强药品管理,制定药品入库、分发、使用的规范,避免药品误用和滥用的发生。

患者安全管理制度

患者安全管理制度

患者安全管理制度患者安全管理制度一、制度目的为了保障患者的人身安全和健康,加强医疗单位的管理水平,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推进医疗文明建设,特制定此患者安全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的全体医务人员。

三、主要内容1. 机构设置方面(1)医院领导班子应高度重视患者安全问题,树立“患者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对医院患者安全工作进行全面领导。

(2)为了确保患者安全,医疗机构在具备医疗资质与执业许可证的基础上,该医疗机构应设有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部门,并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

2. 安全伦理方面(1)医务人员要始终以患者的利益和生命安全为出发点,以人性化、科学化的进行诊疗工作。

(2)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医德医风及职业操守,不得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得从事非法、违规操作及陪女病人等违反医疗伦理道德的行为。

3. 安全管理方面(1)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患者安全管理制度,通过内部课程、培训、考核、监控等方式,提高各级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2)医疗机构应建立和完善各类事故和差错报告和处理机制,认真听取患者家属和相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处理。

(3)医疗机构应建立严格的医疗操作规范和流程,对重要医疗操作建立带提示的操作程序,设置严格的操作权限、权限审核和权限监控,进一步保障医疗操作安全。

(4)医疗机构应加强药品管理和质量控制,加强药品管理制度,配备专人负责核查、审定药品的有效性、安全性、合理性,切实依法依规办理医药采购、领取、配送、使用、库存、报废、销毁等环节的管理。

4. 安全审核和监测方面(1)医疗机构应建立和完善审核机制,对重大病例、手术、医疗技术操作、药品使用、质控等项目实行定期审核制度,对不合格的项目开展整改,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2)医疗机构应建立患者安全监测系统,对住院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疾病诊断、治疗方案、用药剂量、不良反应等进行跟踪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纠正,保证患者安全。

病人安全管理体系

病人安全管理体系

病人安全管理体系病人安全管理体系是医疗机构为了保障病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措施和机制的总称。

在医疗过程中,由于病情、治疗方法、人员素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病人面临着各种潜在的安全风险。

因此,建立和完善病人安全管理体系对于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事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病人安全管理的背景、内容和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病人安全管理体系的背景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医疗事故和纠纷日益增多,病人的权益保护问题亟待解决。

病人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可以提升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责任意识,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医疗事故发生的概率,保护病人的生命安全和权益。

二、病人安全管理体系的内容(一)病人安全文化建设病人安全文化建设是病人安全管理的基础和前提。

通过提升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倡导“以病人安全为中心”的价值观念,使病人安全成为全体医务人员的共同责任。

(二)病人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病人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是病人安全管理的核心环节。

医疗机构应建立科学的评估方法和预警机制,对病人安全风险进行全面、准确地评估和预测,及时发现并消除潜在风险因素。

(三)病人信息管理与追溯病人信息管理与追溯是确保医疗过程记录准确、可追溯的重要手段。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电子病历系统,将病人信息进行规范化、统一化管理,确保医疗过程和治疗方案能够清晰记录和追溯,为日后的医疗质量评估和病例分析提供支持。

(四)院内感染管理院内感染是医疗机构中常见的安全问题之一。

通过建立严格的消毒、隔离和感染控制制度,加强医务人员的个人卫生习惯和操作规范,有效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五)医疗质量评估与改进医疗质量评估与改进是病人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

医疗机构应建立科学的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定期对医疗质量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改进措施,提升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三、病人安全管理体系的效果建立和完善病人安全管理体系能够带来以下几方面的效果:(一)减少医疗事故发生的概率通过建立病人安全文化、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等措施,可以及早发现和消除潜在的安全风险,从而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概率。

患者安全管理制度

患者安全管理制度

患者安全管理制度一、引言患者安全是医疗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为了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架构1. 医院成立患者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监督执行、定期评估和改进。

2. 患者安全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领导、医务部、护理部、质量管理部、药学部、设备部、信息部等部门负责人组成。

3. 各临床科室设立患者安全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患者安全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

三、制度内容1. 医疗安全(1)严格执行医疗操作规程,确保医疗行为的规范性。

(2)加强药品管理,确保药品质量安全。

(3)加强设备管理,确保设备运行正常。

(4)加强信息安全管理,确保患者信息安全。

2. 护理安全(1)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确保护理行为的规范性。

(2)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提高护理质量。

(3)加强患者监护,及时发现并处理患者病情变化。

(4)加强患者心理护理,提高患者满意度。

3. 环境安全(1)保持医院环境整洁、安静、舒适,确保患者就医环境安全。

(2)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定期进行消防安全检查。

(3)加强饮食安全管理,确保患者饮食安全。

4. 患者权益保障(1)尊重患者知情权,及时告知患者病情、治疗方案和费用等信息。

(2)尊重患者选择权,充分尊重患者意愿,提供个性化服务。

(3)加强患者隐私保护,确保患者信息安全。

(4)建立患者投诉机制,及时处理患者投诉。

四、执行与监督1. 患者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对患者安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2. 各临床科室患者安全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患者安全管理工作,定期进行自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安全隐患。

3. 医务部、护理部、质量管理部等部门负责对患者安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4. 医院建立患者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对患者安全事故进行及时报告、调查和处理。

五、培训与教育1. 医院定期组织患者安全相关培训,提高医务人员患者安全意识。

患者安全管理制度

患者安全管理制度

患者安全管理制度患者安全管理制度是医疗机构为保障患者在整个诊疗过程中的安全而建立的一套管理制度。

它涵盖了医疗机构内部各部门及相关人员在患者安全方面的职责、规范和操作程序,旨在预防和减少医疗事故和其他安全风险的发生,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患者安全管理制度,作为医疗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医疗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它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全体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并且要与医疗机构的管理体系相互配合,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

一个完整的患者安全管理制度应该包括以下内容:1.安全文化的建设:医疗机构应该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使所有医务人员都认识到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并将患者安全视为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医疗机构可以通过组织安全培训、开展安全知识讲座等方式,提高医务人员对于患者安全的意识和重视程度。

2.患者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医疗机构应该建立患者安全风险评估的机制,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确定患者的安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

控制措施可以包括对医疗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监控,以及对医疗操作的规范和流程的优化等。

3.医疗事故的报告和处理:医疗机构应该建立医疗事故的报告和处理制度,鼓励医务人员及时上报医疗事故,并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找出事故的原因和责任,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整改和预防。

同时,医疗机构应该对医疗事故的处理结果进行跟踪和评估,以确保类似事故不再发生。

4.患者投诉和意见的处理:患者投诉和意见的处理是患者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疗机构应该建立患者投诉和意见的收集和处理机制,及时回应患者的合理需求,解决患者的不满,改进医疗服务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

5.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医疗机构应该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定期评估医疗质量,监控和分析患者安全相关的指标,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和质量。

同时,医疗机构应该持续改进患者安全管理制度,适应医疗技术和科学发展的变化,提高患者安全管理的水平和效果。

患者安全管理开展情况汇报

患者安全管理开展情况汇报

患者安全管理开展情况汇报尊敬的领导、各位专家:我代表医院患者安全管理团队,向大家汇报我院患者安全管理的开展情况。

一、患者安全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我院高度重视患者安全管理工作,建立了完善的患者安全管理体系,不断加强患者安全文化建设。

我们成立了患者安全管理委员会,制定了《患者安全管理规定》,明确了各部门的责任和任务。

同时,我们还建立了患者安全事件报告和处理机制,建立了患者安全事件的分类和分级管理制度,确保患者安全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患者安全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院患者安全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首先,患者满意度持续稳步提升,患者投诉率明显下降。

其次,医疗事故率大幅度降低,零伤害目标初步实现。

再次,患者安全文化建设深入人心,全院上下形成了共同维护患者安全的良好氛围。

三、患者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在患者安全管理工作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患者安全管理工作还存在盲区和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加强。

其次,患者安全文化建设仍需深化,患者参与程度有待提高。

再次,患者安全管理工作需要更多的科学技术支持,提升管理水平和效率。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为进一步加强患者安全管理工作,我们将继续深化患者安全文化建设,加强患者安全教育和宣传工作,提高患者参与程度。

同时,我们将加强患者安全事件的监测和分析,完善患者安全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水平。

此外,我们还将加强科学技术支持,引进先进的患者安全管理系统,提高管理效率。

五、结语。

患者安全是医院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将一如既往地高度重视患者安全管理工作,不断完善患者安全管理体系,提升患者安全管理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放心的医疗服务。

谢谢大家!。

患者安全管理制度质控

患者安全管理制度质控

一、引言患者安全是医院工作的核心,为确保患者安全,我国医院普遍建立了患者安全管理制度。

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患者安全管理制度仍存在一定问题。

为提高患者安全管理水平,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患者安全管理制度质控。

二、患者安全管理制度质控的主要内容1. 组织机构与职责(1)建立健全患者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确保患者安全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2)成立患者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修订和实施患者安全管理制度,监督各科室患者安全管理工作。

2. 风险识别与评估(1)定期开展患者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估,对潜在风险进行排查,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2)针对重点科室、重点环节和重点人群,制定针对性的安全管理措施。

3. 培训与教育(1)加强对医务人员、护理人员、管理人员等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

(2)定期开展患者安全知识竞赛、案例分享等活动,提高员工对患者安全问题的关注。

4. 信息反馈与沟通(1)建立患者安全信息反馈渠道,鼓励患者及家属对医院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2)定期召开患者安全工作会议,分析患者安全问题,研究改进措施。

5. 患者安全事件调查与处理(1)建立患者安全事件报告制度,对发生的安全事件进行调查和处理。

(2)对发生的安全事件进行原因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制定预防措施。

6. 患者安全监测与评价(1)建立患者安全监测体系,对医院各项患者安全指标进行监测。

(2)定期对患者安全管理工作进行评价,总结经验,持续改进。

三、患者安全管理制度质控的保障措施1. 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医院领导要高度重视患者安全管理工作,将其纳入医院重点工作。

2. 完善制度,明确责任。

制定完善的患者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

3. 强化培训,提高素质。

加强医务人员、护理人员、管理人员等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

4. 严格考核,奖惩分明。

对各部门、各岗位的患者安全管理工作进行考核,奖惩分明。

5. 持续改进,提高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患者安全治理一、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疗安全治理体系1. 科室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治理小组结构图骨科四病区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治理小组结构图2. 各级治理组织职责1)、医疗质量治理委员会职责一年召开一次会议,对医院患者安全治理进行分析和总结,分析阻碍患者安全的要紧因素,并提出医院层面的整改措施,对患者安全治理较好的科室或个人和患者安全治理的科室或个人做出奖惩决定。

2)、医务处医务科职责负责医院患者安全治理的日常工作,对科室相关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定期督查,协调和指导临床各科室做好患者安全治理工作。

3)、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治理小组责任:分不对各病区患者安全负责,定期对患者安全指标进行监测、分析、总结及时发觉问题并提出整改措施,负责向本科室行政主任上报数据,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同意医院相关职能科室检查。

4)、骨科四病区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治理小组成员及职责骨科四病区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治理小组成员:组长:徐斌汪亚兵成员:卢小林,徐洪港,王瑞,涂俊,王高远,吴磊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治理小组责任:分不对骨科四病区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负责,定期对医疗质量与安全指标进行监测、分析、总结及提出整改措施,及时向行政主任上报数据,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骨科四病区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治理小组成员职责:①徐斌:负责定期对骨科四病区医务治理核心制度落实情况及本科室手术医师资质授权情况进行自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及提出整改措施,同时将检查结果汇报医务处。

②汪亚兵:负责定期对本科室护理制度落实情况进行自行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及提出整改措施,同时将检查结果汇报医务处。

③卢小林,徐洪港:负责每季度要对本科室发生的住院时刻超过30天患者进行汇总讨论分析,以查找缘故、并提出整改措施,于季度末以电子版形式上报至医务处;每月要对骨科四病区所有出院病案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进行督查,督查内容包括:科室的抗菌药物使用的比例、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诊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相关科室)、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专门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率。

并对科室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发觉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改进方案;上述督查信息由科室主任签字并加盖科室印章科室存档,以电子文档报医务处④王瑞:负责对骨科四病区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的进行统计与分析,并查找缘故并提出整改措施,将信息登记后由科室主任签字并加盖科室印章科室存档,每个季度把整改措施以电子版形式报送医务处。

⑤涂俊:负责骨科四病区本科室临床路径工作及重点疾病的诊治,对数据进行定期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⑥王高远,吴磊:每季度对本科室发生的非打算再次手术病例,进行汇总讨论分析,查找缘故、并提出整改措施,促进手术科室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保障医疗安全,做好对非打算再次手术的治理和评价严格操纵非打算再次手术的发生率于季度末以电子版形式上报至医务处;对骨科四病区住院患者术前平均住院日统计与分析,协助做好临床路径治理工作,加快床位周转及降低患者住院费用。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患者身份识不制度及重点环节的流程程序为了确保医疗安全,同时使住院患者权益及生命安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医院制定本制度。

一、患者身份识不制度由医务科、护理部、门诊部联合制定。

二、医务人员在给病人用药、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采集血液和其他标本、为病人提供其他的诊疗操作之前均应对患者身份进行识不,准确无误后方可从事诊疗活动。

三、至少同时使用二种(或二种以上)患者身份识不的方法。

四、我院患者身份识不采纳患者姓名、住院号和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识不,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不的依据。

特不注意在使用患者姓名进行识不时,不能够问病人‘你是XXX吗?”,而是要询问病人“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让病人回答,然后将病人的回答与手中的信息进行核对。

五、对所有来诊患者均要进行身份识不,相关工作人员有责任依据患者的身份证、户口本、医保卡等有效证件,在各种医疗文书、收款依据上准确填写患者的姓名、性不、年龄等。

六、无有效证件证明其身份的患者,接诊医师要求患者本人亲自填写姓名、年龄等;对临时无法识不身份的患者要在病历上注明缘故,待明确身份后再按病历书写规范补写。

七、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不患者身份。

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不、床号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八、进行介入或有创诊疗前,施术者要亲自与患者(或患者亲属)面对面沟通,并把沟通内容简明扼要记录在病历上。

九、医院要求各科对无法有效沟通(如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新生儿等患者)及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建立使用“腕带”标识牌,作为住院患者的识不制度,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要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上的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十、“腕带”牌记载患者信息包括:科不、床号、住院号、姓名、性不、年龄、诊断等,由病房的值班护士负责填写。

十一、要求所有重症监护室、急诊抢救室、分娩室(新生儿)、新生儿病房、所有进入手术室患者以及所有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均要佩带“腕带”牌,以便身份核对识不。

十二、“腕带”牌上填写的患者信息必须经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

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看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十三、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重症医学科、产房之间的流程)的患者识不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十四、关注重点环节的患者身份识不,细化识不流程。

(一)手术患者识不:采纳“腕带”、“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患者姓名、性不、住院号”识不。

手术前一天由病房主班护士确认患者身份,戴“腕带”。

主管大夫进行手术部位标记。

手术患者核对:依据手术通知单和患者病历查对:患者姓名、性不、年龄、病案号、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左、右)等。

接患者之前:手术室护士与病房护士查对;还必须与清醒的患者交谈查对,进行“患者姓名、性不、年龄、手术名称、手术部位”的确认。

进入手术间之后:麻醉大夫查对。

麻醉之前:手术大夫、麻醉师与手术室巡回护士还必须共同与清醒的患者交谈查对,进行“患者姓名、性不、年龄、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再次的确认。

昏迷及神志不清患者:应通过“腕带”及与陪伴亲属进行查对。

手术者切皮前:由手术室巡回护士,提请手术者实行手术“暂停”程序,经由手术者与参与手术的其他/她工作人员进行“患者姓名、性不、年龄、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最后的核对确认之后,方可切皮手术。

医务科设计手术安全核对表,按要求规范填写,入病案保存。

(二)输血患者身份识不:采纳“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患者姓名、性不、住院号”识不。

依照医嘱,输血及血液制品的申请单,病房护士需经二人核对患者姓名、病案号并与患者核实后方可抽血配型。

输血科须经二人核对输血申请单和配血血样,同时检查采血日期、血液有无凝血块或溶血,并查血袋有无破裂后进行交叉配血。

病房护士检查输血单与血袋标签上供血者的姓名、血型(含Rh 因子)及血量是否相符,交叉配血报告有无凝集。

输血前需两人核对患者床号、姓名、住院号及血型(含Rh因子),无误后方可输入。

(三)血液透析患者身份识不:对每一位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治疗前必须进行身份识不,准确无误后方可进行治疗。

1.长期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可留取患者身份证明复印件,采取三种方法识不:(1)患者姓名、性不、年龄;(2)核对患者身份证明;(3)患者家属确认。

2.临时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采取两种方法识不:(1)患者姓名、性不、年龄;(2)患者家属确认。

3.透析室医务人员双人核对并签字。

(四)ICU患者身份识不:采纳“腕带”、“身份证”、“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三种方法中两种方法识不。

(五)急诊科、病房、ICU、产房之间的患者身份识不1.患者出急诊科进入病房,由急诊科人员、接诊室值班人员、病房值班护士共同确认患者身份并双签名于“科室间患者身份确认表”中。

2.患者出入病房和ICU之间,由病房护士和ICU护士共同确认患者身份并双签名于“科室间患者身份确认表”中。

3.患者出产房进入病房,由妇产科双人共同确认患者身份并双签名于护理记录中。

4.医务科设计“科室间患者身份确认表”,按要求规范填写,入病案保存。

(六)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手术患者、新生儿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和“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患者的手段,并在全院各病房、CCU、急诊室实施,并按要求做好登记记录。

护士在给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人核对并签名。

(七)门诊病人使用患者姓名识不,患者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作为患者识不的补充信息,当使用识不码有困难时可选择这些补充信息来确认病人。

医院治理实施信息化后,使用患者姓名和就诊卡识不。

(八)各相关科室每季度要对提高身份识不的正确性进行自查,并提出改进方法。

逐步在重点部门(急诊、新生儿、ICU、产房、手术室等)开展使用条码治理。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建立住院病历唯一标识制度为了提高患者就医安全,保证患者诊疗信息连续性,提高患者诊疗信息利用效率,制定本制度。

1.将逐步建立以患者身份证号作为我院住院病历的唯一标识。

2.将身份证号作为我院电子病历及住院病案信息查询的检索条件。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查对制度一、为提高医疗制度、技术工作质量,确保病人安全,为防止医疗事故、差错的发生,特制定本制度,各科室必须严格执行。

二、查对制度是保证病人安全、防止差错事故发生的一项重要措施。

医务工作者在工作中必须具备严肃认确实态度,思想集中,业务熟练。

三、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不管直接或间接用于病人的各种诊疗方法、各种药械及其生活用品,(如药物、敷料、器械、压缩气体及治疗、急救和监护设备等),必须具备品名正规,标记清晰,有国家正式批准文号、出厂标记、日期、保存期限,物品外观表现符合安全要求。

四、凡字迹不清晰、不全面、标记不明确以及有疑问的,应禁止使用。

在使用过程中病人如有不适等反映,必须立即停用,再次进行查对工作,包括应用的一切物品,直至找出缘故。

所用物品不得丢弃,应按要求妥善保管备查。

五、粘贴各种化验单及报告单时,要核对清晰病人的姓名、年龄、性不、床号、门诊或住院号、科室等,严防贴错。

六、临床科室查对制度1、开医嘱、处方或进行治疗时,应查对病人姓名、性不、床号、住院号(门诊号)、诊断等。

2、医师在进行各种检查或治疗操作前,应核对病人姓名、性不、年龄、床号与部位。

操作前必须全面检查器械用品等是否适宜及完好。

3、执行医嘱时要进行“三查七对”:摆药时查;服药、注射、处置前查;服药、注射处置后查。

对床号、姓名和服用药的药名、剂量、浓度、时刻、用法。

4、医嘱须查对后方可执行,执行医嘱时,不明白要核查清晰。

口头医嘱、医嘱不全、未签名、未注明时刻、剂量、用法者不执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