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证据规则的文本解读及延展性阐述

合集下载

法律中的证据规则详解

法律中的证据规则详解

法律中的证据规则详解在法律程序中,证据规则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们是为了确保公正审判和真相的查明而存在的,同时也保护了当事人的权益。

因此,对证据规则的准确理解和正确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法律中的证据规则进行详细解析。

一、证据的定义和种类证据是指用于证明或推翻一个事实的信息或材料。

在法律程序中,证据主要分为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两种。

直接证据是指直接证明与案件相关的事实的证据,如目击证人的证言、书面文件等。

而间接证据则是通过一系列间接的推论得出与案件相关的事实的证据,如物证、鉴定结论等。

二、证据的收集和保全在法律程序中,当事人有权利和义务收集和保全证据。

收集证据可以通过调查取证、询问证人等方式进行。

而证据的保全则包括保管证据物品、提供保全措施等。

三、证据的举证责任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需要承担举证责任,即提供证据来证明自己的主张。

一般来说,原告应当举证证明自己的诉讼请求,被告则可以提出反驳性的证据来推翻原告的主张。

四、证据的收集方式证据的收集方式主要包括书证、证人证言、视听资料、鉴定、勘验等。

其中,书证是指书面文件作为证据,在法庭上起到重要的证明作用。

证人证言是指通过聆听证人的口述来获取证据。

视听资料如录像、录音等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鉴定和勘验则是通过专业人员的鉴定和勘验来获取证据。

五、证据的合法性和可信度在法律程序中,证据的合法性和可信度是非常重要的。

合法性要求证据的收集过程符合法律规定,没有非法获取的成分。

而可信度则是指证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法庭上才能起到有效的证明作用。

六、不予采信的证据在法律程序中,某些证据是不予采信的。

比如,非法获取的证据、伪造的证据、旁证等。

七、证据的认定在法庭上,由法官负责对证据的认定。

法官会对证据的合法性、可信度进行评估,并作出相应的认定。

同时,法官还可以要求当事人提供补充证据,以更好地判断案件。

八、证据规则的适用范围证据规则适用于各个司法程序,包括民事诉讼、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等。

最新刑事诉讼证据规则

最新刑事诉讼证据规则

最新刑事诉讼证据规则
一、证据的收集
二、证据的保全
最新刑事诉讼证据规则强调证据的保全工作,重视证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明确规定了提前介入制度,要求相关机关在案件侦查阶段就开始考虑证据的保全工作,并采取必要措施进行保全,确保证据能够依法有效地使用。

同时,规定了证据保全的程序和权限,防止证据被毁损或篡改。

三、证据的认定
最新刑事诉讼证据规则增加了对电子证据和网络证据的认定规定,扩大了证据的适用范围。

明确规定了对电信、互联网、计算机等信息系统数据的获取和使用程序,确保证据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同时,对于认定证据的准确性,强调了科学鉴定的重要性,规定了科学鉴定的程序和要求。

四、证据的使用
最新刑事诉讼证据规则对证据的使用做出了更加明确的规定。

明确规定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取证权,可以申请提供证据、申请调取证据和申请出庭质证等。

同时,对于副本证据、视听资料的使用和保全也做出了具体规定。

强调充分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防止非法证据的使用。

五、证据的排除规则
最新刑事诉讼证据规则对非法证据的排除作出了更为细致的规定,明确了违反法律和程序规定获取的证据不得作为定案证据的原则。

在适用排除规则时,考虑到刑事案件的特殊性,对排除证据之后的事实推断、证明责任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规定,确保证据排除的效果。

总之,最新刑事诉讼证据规则充分尊重法治原则和人权保障,强调证据的合法性和真实性,严禁非法证据的使用,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这一规则使刑事诉讼更加公正、公平、透明,有助于提高司法公信力,保障了人权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统一。

关于新证据规定的解读(一)

关于新证据规定的解读(一)

关于新证据规定的解读(一)2019年12月,最高院公布修改决定,对2002年版的证据规定进行了全面修改,现新的证据规定已于2020年5月1日期实施。

该新规在结构上仍延续了旧规但有所调整,分为六部分:当事人举证、证据的调查收集和保全、举证时限和证据交换、质证、证据的审核认定、其他。

在内容上新增了47个条文、修改条文41条。

笔者将介绍最高院发布的相关文件,对新证据规定的亮点及重点部分进行总结如下,以供读者参考。

一、修改、完善了自认规则(一)扩大了自认的适用范围新规第三条第二款规定:在证据交换、询问、调查过程中,或者在起诉状、答辩状、代理词等书面材料中,当事人明确承认于己不利的事实的,适用自认规定。

新规关于自认适用范围的规定,对民诉法司法解释第92条中“法庭审理中”做了扩大解释,将“证据交换、询问、调查过程”包含在内。

(二)重修“拟制自认”的条件新规第四条规定“一方当事人对于另一方当事人主张的于己不利的事实既不承认也不否认,经审判人员说明并询问后,其仍然不明确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视为对该事实的承认。

”该条款将旧规中“经审判人员充分说明并询问后”的“充分”删除,这就要求:仅一方面对事实本身进行说明,即对沉默的当事人不利的事实进行解释、复述等,以免当事人误会或听不清而沉默;另一方面对沉默可能产生的拟制自认的法律后果进行说明。

(三)扩大了自认主体的范围新规第五条,首次规定一般授权代理人所作的陈述可以被认定为自认。

当然除授权委托书明确排除的事项外。

应注意的是,当事人当场对诉讼代理人的自认明确否认的,不视为自认。

同时还应注意,诉讼代理人的自认必须以明示方式作出,不适用“拟制自认”。

(四)新增共同诉讼中的自认其来源于《民事诉讼法》第52条的规定,新规中将其予以明确,即普通共同诉讼中,自认的效力仅及于自己;但是必要共同诉讼中,则产生拟制自认的法律效果。

主要分为以下情形:1. 普通共同诉讼中,共同诉讼人中一人或者数人作出的自认,对作出自认的当事人发生效力。

证据规则的理解与适用

证据规则的理解与适用

证据规则的理解与适用刑诉法第50条规定,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是证据,包括书证,物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意见,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等八种。

证据规则是诉讼中收集、审查、判断证据应当遵循的规则,近代的证据规则发源于英国,随着陪审团为核心的对抗制诉讼模式的发展,逐步发展,并在美国发扬光大,并影响全世界。

证据的规则有着极为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保障当事人的权力,制约国家权力,维护诉讼的平衡,有助于发现真相并在此基础上准确适用法律,以达到公平正义的司法效果。

根据价值取向的不同,将证据规则划分为保障实体真实的规则和保障程序合法的规则。

保障实体真实的规则有:关联性规则,传闻证据规则,最佳证据规则,意见证据规则,自白补强规则等。

保障程序合法的规则有: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自白任意性规则等。

一,关联性规则是关于证据可采性的基础规则,目的一是防止将无关联的证据提交法庭,导致错误认定,二是限定调查证据的范围,以便集中精力而不浪费时间精力。

关联性涉及的是证据的内容,而不是证据的外在形式,有关联性的证据并不一定具有可采性,但是没有关联性的证据必然没有可采性。

与本规则密切相关的有品格证据规则和类似事实证据规则,品格证据规则即一个人的品性因为与本案事实无关联性而不能用以证明该人在本次案件中的行为,一次做贼,永远是贼的说法,法律上站不住脚。

类似事实证据规则基于同样的理由,虽然类似,但无法证明本案事实。

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指违反法定程序,以非法方法获取的实物和言词证据,不具有证据能力。

非法实物证据排除,后来扩张为任何直接或者间接产生于非法证据的其他证据也被排除,这就是所谓毒树之果理论,其理念是非法搜查、扣押而获取的证据不应当被用来获取其他证据,因为最初非法获取的证据已经腐蚀、污染了所有随后获得的其他证据。

但是随着犯罪率的不断升高,强化惩罚犯罪的功能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对非法证据排除应当有所限制。

证据规则解析

证据规则解析

证据规则解析引言在法律领域,证据规则是指在司法程序中,控制和管理证据的一套法规和原则。

它们对于判断案情和保证司法公正至关重要。

证据规则的设计和应用,直接影响到案件的审理结果。

本文将对证据规则进行解析,探讨其重要性以及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

什么是证据规则?证据规则是一套法律原则和规定,用于判断什么样的证据可以被法庭所采纳和相信,以及如何对证据进行评估和推理。

它们的目的是确保在司法程序中,案件的事实能够得到准确、公正地确认。

证据规则主要由法律制定机构制定,如国家法律、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

它们规定了哪些证据是可允许的,哪些证据是不可接受的,以及在争议证据的评估和推理过程中应遵循的标准和程序。

证据规则的重要性证据规则在司法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证据规则的重要作用:1. 确保公正审判证据规则的存在和适用,保证了审判过程的公正性。

它们要求法庭在评估证据时,根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避免主观偏见和随意判断的产生。

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当事人的权益和公众的信任。

2. 限制非法证据的使用证据规则明确规定了哪些证据属于非法证据,不得用于判断案件的真实性。

这些非法证据可能包括非法获取的证据、强迫证言、非法收集的证据等。

通过限制非法证据的使用,证据规则有助于防止司法滥用和侵犯人权的发生。

3. 提高证据的可信度和可靠性证据规则要求当事人在法庭上提供可信、可靠的证据。

它们规定了证据必须是合法获取、真实可信、有充分确凿性等要求。

通过对证据的严格要求,证据规则可以提高证据的可信度和可靠性,确保案件的事实得以准确地确认。

4. 简化证据的管理和审理证据规则为法庭提供了一套标准程序,用于管理和审理案件中的证据。

它们指导法官和律师在采集、提供、跨审证据时的行为和程序。

通过规范证据的管理和审理,证据规则可以提高效率,简化司法程序。

5. 保护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证据规则也涉及到保护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问题。

它们限制了某些私人信息和商业机密的披露和使用。

证据规则解读

证据规则解读

证据规则解读在司法实践中,证据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法庭依据证据来确立案件事实和认定责任,进而作出判决。

为了保证司法公正和证明案件的真实情况,我国对证据的获取、保存、提交和审查都有一定的规定。

本文将对我国的证据规则进行解读,以便更好地理解并运用于实践。

一、证据的定义和分类证据是指各种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真实性的材料、信息或者其他形式的证明方式。

根据我国的法律体系,证据可以分为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

直接证据是直接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如现场监控录像、笔录、书面文件等;间接证据是不能直接证明案件事实,但可以推导出案件事实的证据,如证人证言、鉴定结果等。

在实践中,直接证据常常比间接证据更有说服力。

然而,直接证据并不总是能够完全还原案件的真实情况,因此间接证据在某些情况下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证据的分类对于法庭来说,可以更好地理清证据的证明力和可信度,从而作出正确的裁决。

二、证据的采信规则证据的采信规则是法庭对证据的审查和评估标准。

在我国,主要有以下几个规则:1. 客观真实原则:法庭应以事实为依据,只有经过审查确认为客观真实的证据才能作为判决的依据。

这一原则保证了法庭的公正性和案件的公正裁决。

2. 证据承担举证责任原则:在诉讼过程中,原告应当承担举证责任,即需要提供足够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诉讼请求。

被告可以辩称无罪或提出抗辩事由,但同样需要提供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主张。

这一原则保证了诉讼双方的平等地位和公正性。

3. 证据的充分性原则:法庭在评估证据时,要求证据充分且足以证明案件事实。

如果证据不充分或存在矛盾,法庭有权不予采信或进行进一步审查。

这一原则保证了案件裁决的可靠性和严谨性。

4. 证据的排除原则: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一些特定的证据是被排除在证据范围之外的,例如非法获取的证据、违反法定程序获得的证据等。

法庭不得采纳这些证据作为案件的依据,以维护合法性和公正性。

三、证据的举证和举证责任的转移在我国的诉讼制度中,原则上由举证方承担举证责任。

关于理解和适用新民事证据规定的几个问题

关于理解和适用新民事证据规定的几个问题

关于理解和适用新民事证据规定的几个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司法体制和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新民事证据规定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许多理解和适用新民事证据规定的难题和瓶颈。

那么,在实践中,我们具体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本文将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理解新民事证据规定的立意和基本原则首先,我们需要从根本上理解新民事证据规定的立意和基本原则。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证据问题一直是纠纷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早期的民事诉讼中,诉讼各方往往会互相质疑对方提供的证据是否真实、充分、有效。

为此,历史上一直存在“以证明为目的”的证据活动。

然而,这种证据活动往往会导致证据的过度堆砌,从而拖延案件的审理时间和增加司法成本。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新民事证据规定从根本上规范了证据的提取、质证、认定和运用等环节,实现了民事证据证明和互信机制的创新。

在理解新民事证据规定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确以下基本原则:1、完整性原则:指证据需要全面、具体、真实地反映事实,证据提取、保管和运用应当尽可能全面,不能遗漏或扭曲实际情况。

2、自由原则:指证据的提取和使用应当受到当事人的自由意志的限制,没有限制和禁止离开法律和法规的束缚。

3、客观性原则:指证据应当客观地反映事实,不受证人的意志干扰,不向诉求倾斜。

4、合法性原则:指证据的提取和使用应当符合法律和法规的规定,不得以任何非法手段获取或使用。

二、如何理解新民事证据规定中的“举证责任”在新民事证据规定中,提出了“当事人应当举证”的原则。

也就是说,事实的证明责任应当由主张权利的当事人承担。

这一原则相当于将证据的举证责任从法院移交给当事人,有利于提高证据交换的效率和证据质效的充分发挥。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也需要注意“举证责任”的适用。

具体来说,我们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1、“举证责任”并不等于证据提取的权利。

证据提供人可以选择采用何种证据方法,但是如果一个人不能按时履行证明负担的义务,法院仍有资格认定其所宣称的事实的实际情况。

继续:新证据规则的文本解读及延展性阐述(五)

继续:新证据规则的文本解读及延展性阐述(五)

继续:新证据规则的文本解读及延展性阐述(五)提纲一、引言二、以裁判为中心的诉讼法理念三、对新证据规则的内容概述四、对辩论主义的坚持与修正五、举证责任的解构和调整六、非负证明责任当事人的诉讼行为及事案解明义务六、法官诉讼指导权下的集中审理七、结语六、非负证明责任当事人的诉讼行为及事案解明义务之前观点认为,诉讼时当事人之间对立抗争,按照民诉法规则来实施程序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再附加诚信义务等伦理规则。

这可能是认为诉讼本身的公法性就是一刀切,个别牺牲是为获得社会秩序稳定。

但是我国从规范出发的民事诉讼制度上权利保护的先序位,作为公正实施程序的条件之一,诚信义务是不可或缺的。

1但是该诚信义务是否使得非负证明责任当事人承担一般意义上的事案解明义务,即对案件事实澄清有协力义务。

2此事关证据制度根本,实务上常见裁判者超越辩论主义范围,要求非负证明责任当事人提交证据或具体陈述,亦是此问题之反映。

本节就此分该造当事人诉讼行为与事案解明义务两方面展开。

(一)非负证明责任当事人的诉讼行为从当事人立场来看,诉讼过程是要求法院作出特定裁判,并向法院提出用于终局裁判之资料的过程;从法院立场来看,诉讼过程是收集用于终局裁判之资料的过程;当事人的诉讼行为就可分为:本案审理申请的提出和攻击防御方法的提出。

以被告为例:基于原告诉状请求,被告第一种策略,责问诉讼瑕疵,要求因缺乏诉讼要件驳回原告起诉,或存在诉讼障碍移送有管辖权法院;第二种策略,实体防御请求不支持原告诉请;3第三种认诺或消极策略,认诺原告提起的诉请,抑或给出原告所请求的答复;还有的被告采取消极行为逃避诉讼,像不出庭等。

4针对原告的法律主张、事实主张和举证。

被告诉讼实务中防御策略又可细化为:首先,否定诉讼,反驳原告的诉讼理由,指出构成诉讼请求权规范的构成要件不存在或别样存在。

迫使原告对受到的主张进行证明,进而促使原告将自己的事实和法律主张实质化。

其次,行使抗辩,或主张否定请求权的对立规范,对应不同对立规范抗辩权也相应的是构成前述规范的延缓、消灭、妨碍权利的事实,比如针对原告提出的对赌协议回购请求权,抗辩目标公司不可能完成减资程序,以此通过诉辩来明确事实争点为何。

解析司法实践中的证据规则和标准

解析司法实践中的证据规则和标准

解析司法实践中的证据规则和标准2023年,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司法实践中证据规则和标准也在不断进化。

证据规则和标准是司法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确保证据的合法性和可信度,为对案件作出正确的裁判提供依据。

首先,证据规则是指用于司法实践中证据的获取、运用和评价的基本原则。

其中最重要的原则是证据的合法性。

证据必须符合合法的获取方式和过程,并且必须按照相应的规定,如法院指定的要求记录、鉴定、审查和保管证据的程序进行处理。

证据还必须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和标准,如个人信息保护法、证据保护法等等。

其次,证据标准是指判决案件时依据的证据可信度、充分性标准。

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很多新的证据标准,如DNA、虚拟现实、区块链等等。

在其中,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可以产生深刻影响的证据标准,它可以为法官提供更加逼真的证据,从而更好地指导法官的审判工作。

虚拟现实技术甚至可以通过模拟现实场景来展现证据,从而使证据变得更加真实可信。

另外,证据规则与标准的实行还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

比如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可以有效地协助证据的获取和评估。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新技术的应用,我们可以预见新的证据规则和标准将会不断涌现。

总之,在司法实践中,证据的规则和标准非常重要,它们决定着案件的胜负和司法裁决的准确性。

因此,我们必须时刻关注证据规则和标准的变化,尤其是针对新技术的应用。

司法实践中必须不断改进证据规则和标准,以此来保障公正和监察权利的实现。

最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虽然新兴技术不断涌现,但目前这些技术还不能完全替代人们的主观判断。

因此,即使涉及新技术,证据的合法获取和准确评估也依然非常重要,这一点应该时刻切记在心。

怎样理解民事诉讼中的“新证据”

怎样理解民事诉讼中的“新证据”

怎样理解民事诉讼中的“新证据”摘一文供参考,有点长:“新证据”问题既是民事诉讼立法中的难点问题,也是法院审判实践中的难点问题。

如何准确界定“新证据”的科学内涵,使“新证据”在民事诉讼中得到有效的适用,是当前法院在审判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现行《证据规定》在“新证据”问题上虽然已突破《民事诉讼法》的局限,对民事诉讼中的“新证据”进行了具体化,并对有关程序性规定进行了明确,但由于法律条文的抽象性、原则性规定毕竟无法穷尽审判实践中遇到的各种“新证据”问题,导致法院在民事审判中对相关条文的理解与适用上也产生诸多问题。

本文从现行证据规则出发,结合案例,试对民事诉讼中“新证据”的理解与适用做一粗浅分析。

一、现行法源有关“新证据”的规定(一)《民事诉讼法》对“新证据”的有关规定《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当事人可以在法庭上提出新的证据。

”第一百七十九条第一款第一项也作出“当事人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裁判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的规定,同时,《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二条,第一百五十三条对“新证据”问题也有阐述。

可见,“新证据”问题并不是新问题,在《民事诉讼法》中早已规定,但这种规定是笼统的,过于宽泛,对“新证据”并没有作出明确界定,且对“新证据”的举证期限问题也没有作出规定。

这就导致我国民事诉讼中,对“新证据”的适用采随时提出主义,即当事人可以在诉讼进行的过程中提出前一阶段没有提出的证据,法官也必须任由当事人随时提出新证据,而只要该新证据“足以推翻原裁判”。

(二)《证据规定》对“新证据”问题的新突破《证据规定》第四十一条至第四十六条对民事诉讼中“新证据”进行了具体化,并明确了相关程序性规定,赋予“新证据”以新的更为科学的内涵,并就其例外“可视为新的证据”的情况作出解释。

《证据规定》第四十一条规定:“《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新的证据’,是指以下情形:1.一审程序中的'新证据’,包括: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后新发现的证据;当事人确因客观原因无法在举证期限内提供,经人民法院批准,在延长的期限内仍无法提供的证据。

最高院:一文读懂新《民事证据规定》

最高院:一文读懂新《民事证据规定》

最高院:一文读懂新《民事证据规定》文章来源:最高人民法院2019年12月25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决定》(以下简称《修改决定》),是2001年《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民事证据规定》)公布施行18年来首次、全面修改。

《修改决定》以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为根据,在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解释》)的基础上,结合民事审判实践,对2001年《民事证据规定》施行以来有关民事诉讼证据的司法解释、司法文件进行了全面梳理,对审判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对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回应。

《修改决定》既是对《民事证据规定》的修改,也是对《民事诉讼法解释》的完善、补充,是对民事诉讼法有关证据制度的规定在审判实践中如何适用的进一步解释,对于民事审判实践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由于修改后重新发布的《民事证据规定》保留的原有条文仅11条,其余89条为修改或新增加的条文,为便于审判实践中理解和适用新的司法解释内容,我们对其中的重点问题进行梳理和概要性阐释,以供参考。

一、关于自认规则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主张于己有利的事实的,应当提供证据证明,这是“谁主张,谁举证”的应有之义;而当事人主张于己不利事实,构成自认,具有免除对方当事人举证责任的效力。

自认不是证据,而是举证责任的例外情形,是当事人行使处分权的结果,也是人民法院认定案件事实的方法,对于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节约诉讼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2001年《民事证据规定》第八条对自认作出规定,2015年《民事诉讼法解释》第九十二条规定了自认的基本内容及其除外情形。

《修改决定》在《民事诉讼法解释》第九十二条基础上,对2001年《民事证据规定》第八条进行了修改和补充。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修改了委托诉讼代理人自认规则。

2001年《民事证据规定》将委托诉讼代理人自认按照授权范围不同区分了不同后果,未经特别授权的委托诉讼代理人对事实的承认直接导致承认对方诉讼请求的,不构成自认。

律师新证据法律规定(3篇)

律师新证据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化,律师在法律事务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在诉讼过程中,新证据的运用对于案件的结果往往具有决定性影响。

为了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公正,我国法律对律师新证据的运用进行了明确规定。

本文将就律师新证据法律规定进行详细解读。

二、律师新证据的定义律师新证据是指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及其代理人依法提交的,与案件事实相关联,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新的证据材料。

新证据与原有证据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 新性:指在诉讼过程中,未被法院采纳或未在法庭上出示的证据。

2. 相关性:指新证据与案件事实相关联,能够证明案件事实。

3. 证明力:指新证据具有证明案件事实的能力。

三、律师新证据的法定来源律师新证据的法定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自行收集: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有权自行收集与案件事实相关的证据。

2. 证人证言:证人提供的证言可以作为新证据。

3. 专家意见:专家就专业问题提供的意见可以作为新证据。

4. 公开渠道:通过公开渠道获取的证据,如新闻报道、网络信息等。

5. 法院调查: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依法进行的调查取证。

四、律师新证据的提交时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律师新证据的提交时限如下:1. 一审程序:在法庭辩论终结前,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可以向法庭提交新证据。

2. 二审程序:在二审法院收到上诉状之日起三十日内,上诉人可以向二审法院提交新证据。

3. 再审程序:在再审法院受理再审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再审申请人可以向再审法院提交新证据。

五、律师新证据的审查标准律师新证据的审查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合法性:新证据的取得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不得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

2. 客观性:新证据应当真实、客观,不得虚构、伪造。

3. 相关性:新证据与案件事实相关联,能够证明案件事实。

4. 证明力:新证据具有证明案件事实的能力。

六、律师新证据的运用限制1. 不得以不正当手段获取新证据:律师在收集新证据时,不得采用欺诈、威胁、暴力等不正当手段。

民事诉讼法中的证据规则解析

民事诉讼法中的证据规则解析

民事诉讼法中的证据规则解析一、引言民事诉讼法是中国民事诉讼活动的基本法律依据,其中规定了严格的证据规则。

本文将对民事诉讼法中的证据规则进行解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二、证据的定义和作用证据是指当事人对自己主张的事实提供的具有真实性、可信性的证明材料。

在民事诉讼中,证据是裁判员作出裁决的基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法院确定事实,推导出案件的真相,保证审判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三、证据的分类1. 直接证据:直接证据是对案件事实的直接证明,可以直接推定案件的真伪。

如视频、录音等。

2. 间接证据:间接证据是通过推理和推断得出的对案件事实的证明材料,需要间接推定案件的真伪。

如物证、书证等。

3. 认证证据:认证证据是对其他证据真实性或者官方看法进行证明。

如公证书、鉴定书等。

四、证据的采信原则1. 原则一:法定采信。

依法认定的证据必须采信,除非存在充分的理由推翻其证明力。

如公证、鉴定等法定的证据。

2. 原则二:合法采信。

证据必须合法取得,否则将无效。

如非法获取的证据。

3. 原则三:真实采信。

证据必须具备真实性,法院应对证据的真实性进行审查。

如伪造的证据将被排除。

4. 原则四:综合采信。

法院应综合各种证据来判断案件事实,不能仅凭一种证据作出判决。

五、证据的核实和举证责任1. 核实证据:法院对当事人提交的证据必须进行核实,确定其真实性和可信度。

法院有权要求当事人提供更多的证据,或者进行补充的调查。

2. 举证责任:原告方应当举证证明其主张的事实,被告方可以提出反驳证据。

如果原告未能提供证据,法院将判决支持被告。

六、证据的排除和推定1. 证据的排除:存在某些情况下,法院可以排除某些证据,如伪造证据、非法获取证据等。

排除证据的目的是保障合法证据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2. 证据的推定:在缺乏直接证据的情况下,法院可以根据经验和常识对案件事实进行推定。

如可以推定某种行为具有某种后果。

七、不当证据的后果和责任1. 不当证据的排除: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对于不当证据应当予以排除。

《证据规则》新旧对照

《证据规则》新旧对照

新旧对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法释〔2019〕19号)于2019年12月26日正式发布,针对新规定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2002)继承、修改,我们第一时间总结、整理成下表,方便广大读者学习、使用。

一、当事人举证
人民法院准许当事人撤销自认的,应当作出口头或者书
面裁定。

(旧规第八条第四款修改)
当事人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撤回承认并经对方当事人同意,或者
有充分证据证明其承认行为是在受胁迫或者重大误解情况下
作出且与事实不符的,不能免除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

第十条下列事实,当事人无须举证证明:
(一)自然规律以及定理、定律;
(二)众所周知的事实;
(三)根据法律规定推定的事实;
(四)根据已知的事实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推定出的另一事实;
(五)已为仲裁机构的生效裁决所确认的事
实;(六)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认的基本事实;
(七)已为有效公证文书所证明的事实。

第九条下列事实,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
(一)众所周知的事实;
(二)自然规律及定理;
(三)根据法律规定或者已知事实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实;
(四)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认的事实;
(五)已为仲裁机构的生效裁决所确认的事实;
(六)已为有效公证文书所证明的事实。

前款(一)、(三)、(四)、(五)、(六)项,当事人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

二、证据的调查收集和保全
三、举证时限与证据交换
四、质证。

新证据规定司法解释

新证据规定司法解释

新证据规定司法解释根据最新的法律新证据规定司法解释,新证据是指在审判过程中,尚未被提及或者未能获得的证据。

新证据的引入可以对案件的认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当事人有权利提供新证据,并要求法庭予以考虑和审查。

首先,新证据的引入必须符合相关法律程序。

当事人在适当的时间内将新证据提供给法庭,同时还应向对方当事人提供相应的副本。

在这种情况下,对方当事人有权利对新证据进行质疑并提出反驳意见。

法庭将会对新证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展开审查,并最终决定是否接受其为有效证据。

其次,新证据的引入必须具备合法性和可信度。

这意味着新证据必须通过法律途径获得,并且其来源必须可靠。

如果新证据是以非法或者欺诈手段获得的,法庭将不予受理并对其予以排除。

此外,如果新证据的可信度存在争议,法庭可以要求当事人提供更多的证据和解释来支持其真实性和可信度。

新证据的引入也面临着一定的限制。

例如,如果新证据只是对已有证据的补充,而未能改变案件的基本事实和证明关系,法庭可以不予接受并予以排除。

此外,如果新证据是在庭审期间提供的,但当事人无法合理解释为何未能在审前提供,法庭也可以根据情况决定是否予以接受。

最后,新证据的引入应考虑对其他当事人的合法权利的保护。

当事人在引入新证据时,应注意尊重其他当事人的权益,避免滥用新证据来干扰案件的正常审理。

法庭将会审查新证据是否对案件的公正和公正性产生重大影响,并根据情况做出相应的决定。

总的来说,根据最新的法律新证据规定司法解释,新证据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当事人的权利和案件的正义。

当事人有权利提供新证据,并要求法庭予以考虑和审查。

然而,新证据的引入必须符合相关法律程序,并满足合法性和可信度的要求。

此外,新证据的引入也需要考虑对其他当事人的权益的保护。

通过合理运用新证据规定,司法实践将更加公正和透明。

《民事再审新证据制度研究》范文

《民事再审新证据制度研究》范文

《民事再审新证据制度研究》篇一一、引言民事再审新证据制度是民事诉讼法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其目的是为了保障司法公正,纠正错误的判决和裁定,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民事再审新证据制度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本文旨在研究民事再审新证据制度的内涵、特点、适用条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二、民事再审新证据制度的内涵与特点1. 内涵民事再审新证据制度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因发现新的证据而申请再审的制度。

新证据是指原审中未出现或者未被当事人知晓的、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2. 特点(1)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新证据制度的设立,为当事人提供了纠正错误判决的机会,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维护司法公正。

新证据制度的实施,有助于发现案件的真相,维护司法公正。

(3)促进司法效率。

新证据制度的适用,可以避免因错误判决而导致的重复诉讼,提高司法效率。

三、民事再审新证据制度的适用条件1. 申请再审的主体资格。

当事人因发现新的证据而申请再审时,必须具备申请再审的主体资格。

一般来说,申请再审的主体是原审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等。

2. 新的证据。

当事人申请再审必须提供新的证据,且该证据必须是原审中未出现或者未被当事人知晓的、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3. 符合法定程序。

当事人申请再审必须符合法定程序,包括申请再审的期限、申请书的内容等。

四、民事再审新证据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挑战1. 认定新证据的标准不明确。

当前法律对于新证据的认定标准存在模糊之处,导致实践中对于哪些证据可以视为新证据存在争议。

2. 申请再审的难度较大。

由于申请再审需要符合一系列严格的条件和程序,导致许多当事人难以成功申请再审。

3. 司法实践中存在滥用新证据制度的情况。

一些当事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故意拖延申请再审的时间或者提供虚假的新证据,导致司法资源的浪费。

五、完善民事再审新证据制度的建议1. 明确新证据的认定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证据规则的文本解读及延展性阐述一、引言将于2020年5月1日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新证据规则)充分结合审判实践经验,对2002年4月1日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旧证据规则)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完善和补充。

其中旧证据规则中未作修改仅有11个条文,调整内容的41个条文,新增的条文47个,再加上最后一条规定施行期限的条文,共计100个条文。

与2015年2月4日颁布实施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以下简称民诉法解释)第四章证据制度共同构成了我国民事证据制度的主干。

然而两者结合新证据规则还不是典型意义上全面完整的证据法,特别是新证据规则更关注于裁判者的用户体验,这或许是司法解释的文本定位,或许是对立法路径的依赖和妥协,其更具有裁判者操作手册的属性,还是遵循诉讼进行中证据的动态展开过程,延续旧证据规则当事人举证、证据调查收集和保全、举证时限和证据交换、质证、证据的审核认定、其他等六阶段结构。

不过展开新证据规则,最高法院调整力透纸背,事前约束加强,事后处罚落实两个方向,对法院的诉讼指挥权、对当事人的诚信义务予以了明确,目的还是在于更好的规范民事诉讼秩序,保证事实查清、是非明辨、裁判正确。

并将自认、免证事实、书证提出义务、鉴定、域外证据、当事人陈述、避免裁判突袭的裁判者释明、举证证明责任、新证据、电子数据等十项制度作为坐力点。

而笔者看来新证据规则的调整是多方面的,表面来看是就审判实践进行实际调整,背后的具体指导思想和措施上可总结为一个目标、两项调整,三项安排。

一个目标是强化当事人诉讼主体地位,实现切合纷争实情的争点整理促进集中审理,力争实现程序权利与实体权利的均衡保护;两项调整是对主导的辩论主义原则的修正,当事人和法院间协同的强化;三项安排是通过精细化处分权主义的运用明晰审判对象,明确化当事人一般诉讼促进义务落实“法”与“事实”的结合,依托裁判者的诉讼指挥权避免审判突袭。

落实到新证据规则又具体为三方面策略的安排:首先是事实上求真,强化当事人的诚信义务解决证据偏在。

重点是具体化,课以当事人诉讼促进义务,协力推进诉讼进行,如起诉阶段的陈明诉请及依据的具体原因事实,以及事实争点整理阶段协同证明基础事实差异。

二是法律上求实,加强法院诉讼指挥权行使防止裁判突袭。

重点是明确化,集中审理主义的框架下,运用诉讼指挥权,以阐明义务主导法院与当事人间就审理对象,围绕法律适用达成事实、证据上争点的明确共识。

三是程序上求善,调整诉讼审理结构促进各方程序利益保障。

重点是正当化,于各方行为规范具体化、行为责任明确化之后,结合法院适切适度阐明法律观点,当事人获悉提出事证资料和主张权利机会,适时、适式进行攻击防御方法之义务,反之遭受制裁亦有正当化根据。

由此,辩论主义引导下,通过诉讼指挥权,兼顾了发现真实和促进程序。

事实上的真与法律上的实作为诉讼目标之实现,与具体诉讼审理过程中各方程序利益保障相辅相成。

有鉴于审理结构调整更多反映在2102年民诉法,2015年民诉法解释修改,据此本文将首先概要阐述应有之诉讼裁判中心说的认识,以此作为笔者的立论基础;其次概要论述新证据规则的主要调整内容;再次,于现行诉讼结构与确定事实寻求法之所在的关系,分析辩论主义原则的坚持和修正、举证责任分配及调整,以及非负证明责任当事人的事案解明义务等问题;最后,于事实与法律两个面向依托审理实务,结合新证据规则相关内容,强化裁判者的诉讼指挥权视角下,分析集中审理之各阶段任务阐述集中审理模块化问题。

二、以裁判为中心的诉讼法观念笔者乐见于新证据规则操作手册式的选择,系暗合诉讼制度的本旨。

诉讼法从私法中分离出来的主要原因就是近代权利的张扬以及随之带来的司法权扩张和强化,并作为公法体系中的诉讼法,它只能建构一种与当事人将诉讼关系相联系的推进程式,不能是与诉讼关系无关的纯法律技术程序理论。

本文的新证据规则就不仅是一种评述,还应是笔者的民事诉讼法认知框架中的再建构,那先要阐述的是笔者理解的以裁判为中心民事诉讼法的认识。

首先在民诉法研究对象上应以裁判为中心。

诉讼或者程序其含义是作为实体的对应概念来定义的,相对于调整民事主体日常行为和权利的规范构成实体法,诉讼法集中于讨论实体法能够实施的方式,它提供一种途径将实体法上的争议纳入法院的轨道,并提供法院“裁判-解决这些争议”的方法。

此意义上诉讼法是研究“裁判生成”的事实的学问,它只能从裁判过程出发进行探知,不应局限于对现行诉讼法文本的法律解释,更不应是形而上的学问。

虽然诉讼法学可以区分为诉讼构成理论与诉讼实体理论,前者是在“国家制度”中来分析、解释、并掌握诉讼发展过程,后者是在法院主导下,随着时间推移而展开的连续体,是形成裁判的过程,原告、被告、裁判者各司其位,才是诉讼法的研究本体。

确定了民诉法以裁判为中心,大陆法系中实体法规定的权利和法律关系受到损害时,权利人启动向法院起诉来实现权利的程序,就决定了应从规范(成文法)出发来对待诉讼。

那么裁判者依法裁判也必然要求采取三段论的形式逻辑,法律规范为大前提,案件事实为小前提,这样一来裁判过程就分为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这是大陆法通常的裁判构造,我国亦不例外。

英美法没有成文法采取是判例法,法律规范内在于判例的事实之中,可理解为规范和事实的一体化,事实是裁判的出发点。

裁判就是事实与事实的比对,不是规范对事实的涵摄,英美法是从事实出发来把握诉讼,说的极端一点,英美法中事实认定就是裁判。

其次要正确裁判中的实体法与诉讼法的关系。

古罗马的诉权actio没有精细体系化区分实体法权利和程序法上权利,决定了采取具有特定形式、通过仪式性套话程式的法定诉讼是必然的。

后经温特夏伊德等学者的努力,分解成请求权和诉权,诉讼法从私法中分离出来。

又随着私法(实体法)抽象体系的成形,需要通过借助裁判来确定具体权利,实体法裁判规范的确立和独立,需要作为配套的诉讼法来对规范具体化也是又必然。

对应的是诉讼法在给付、确认之诉基础上,将形成之诉发展成了独立的诉之类型,就是对此的一种回响,诉讼法不应只是确认权利,还能创设实然的权利。

从实体法与诉讼法两分再出发,实体法于诉讼之前作为规制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发挥作用,由此产生权利义务上的法律关系。

但当实体法上的权利不被法律关系的利害方承认时,权利人请求法院进行裁判,此时实体法又是作为裁判规范来对待诉讼,实现具体适当的“个别的裁判”,即“个别的法”。

再次保护权利,抑或解决纠纷还是维护秩序孰为诉讼的根本目的。

制度多为目的而存在,把握制度目的对解读制度极为重要。

大陆法从规范出发支配裁判的立场,维持私法秩序固然重要,司法权也介入市民生活,但它的起因还是作为自力救济的权利保护制度出场的。

实现当事人的权利保护是在先序位的,维持私法秩序是权利保护的反射效果。

在某些实体法没有预设的疑难案件中,运用了对实体法的类推、回溯法原则等,归结到普适的社会伦理来处理,它的目的还是权利保护,带来的解决纠纷也是在从实体法规范出发的,而不是认为实体规范是解决规范的基准。

我们或许可以说上述三者都是民诉制度目的所在,并可根据具体案件择一作为重点。

不过笔者不同意针对个别情况下的多元目的说,理由就是这不是对民诉制度一以贯之的整体构架理论。

既然我国采取了大陆法系,规范出发型的民诉制度就不可回避,民诉制度目的还在于权利保护,只有在其可调和的范围内,就具体个别案件中,秩序维护、纠纷解决才显现第二层次的作用。

顺着此民诉法的制度目的,法院是对原告主张权利是否存在变化进行裁判,只能是实体法上的权利人义务人才能成为当事人,这也决定了两造当事人对立的诉讼构造是基础。

同样因为是对权利存在变化与否进行裁判,主张权利者就要对权利成立的构成要件主张并证成。

相同的理由亦决定了审理对象只能是特定实体法规范的适用,不可能是原始争议事件的本体。

由此制度目的决定的诉讼主体、证明责任以及诉讼标的理论等,进而构成了民诉法制度的主要基石。

反向来看,如果强调争议事实为基础的新诉讼标的理论,民诉法解释第247条就有反映,认可被告方将第三人加入诉讼的实践操作等,多是来自于纠纷解决的制度目的。

许多学者再回到该目的源头的美国法中寻求依据,而英美诉讼法是事实出发型的理论,是很难融入我国规范出发型的民诉制度的,而且可能对现有的民诉制度造成冲击。

如果有了这样的认识,也就可以解答审判实践中为何还是坚持旧诉讼标的理论了。

最后是当事人主义诉讼构造与裁判三维空间的认识。

诉讼主体的原被告,行使审判权的裁判者,三者于诉讼中过程立场差异明显,分别对应三条坐标轴线,就此构成了三维的诉讼构造。

此三维空间中,第一个层次是原告被告两个轴线之间存在的,确定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实体法律关系,该权利义务关系依托证据,以争议事实显现于诉讼中。

但是裁判者面对的是经过诉讼标的界定的、实体法构成要件过滤的,证据制度勾画的诉讼法意义上的争议事实,这是第二层次。

第二层次又因不同的诉讼阶段,可获得该阶段的诉讼关系的横截面,以反映不同阶段的诉讼关系的进展。

第三层次,裁判者通过宏观把控案件全貌后确定裁判依据,再微观考量认定争议事实满足规范构成要件产生的法律后果,前者是争议事实出发向法律规范的审视,后者是规范出发向争议事实的回望,两个思考方向得出一种的判断结果的话,就是把之前各个诉讼关系的横截面贯穿起来了,就应结束目光在事实和规范间的往回流转,得出裁判结论。

在裁判的三维空间又至下而上存在三个层次,对于处理权利义务关系的实体法,诉讼法通过诉讼构成理论界定、勾画实体法于诉讼法的影像,诉讼法是包摄了实体法,裁判又通过裁判权行使,此时程序性法技术是不可缺失的,证明标准的降低提高,事实认定结果会发生逆转;法律解释影响不同法律规范适用满足构成要件的事实也会随之不同;裁判就此将实体法和诉讼法综合于裁判结果中,把普适的法转换为个别的法,此意义上“实体法→诉讼法→裁判法”,后一层次都作为前一个层次的上位元存在,共同构成了实在的发展性阶层关系。

中村宗雄教授曾经将诉讼比喻为传统上的冲洗相片,冲洗底片,通过关照,影像就会显现,最后在定影液中定影。

作为审判基准的实体法就是底片,它本身不创设权利;诉讼法的运作就是用程序来冲洗权利,在双方当事人和法官审理过程出中事实和法律逐渐显现处理,诉讼过程最后通过裁判确认实体法上的权利。

不过这并不是既存的实体法上权利,而是通过诉讼定影的个别事件中的权利,这也是事实和法冲撞后,从普适的法到个别的法之实现过程。

三、对新证据规则的内容概述对此次新证据规则的解读还是按照文本结构的六部分展开。

首先在当事人举证方面。

本部分对证明责任分配内容的大幅删除是为避免重复,鉴于民诉法解释第四章对举证责任进行了较全面的规定,旧证据规则中相关内容没必要重复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