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平均数问题”有感
五年级数学稍复杂的平均数反思
五年级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和数学思维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平均数作为数学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学生学习平均数的过程中,我们不禁要反思一下,是否孩子们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平均数的含义和求解方法,以及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和辅导。
我们来看一下平均数的定义和求解方法。
平均数,顾名思义,是一组数据的平均值。
求解平均数的方法一般是将所有数据求和,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对于一组数据3,5,7,9,11,我们可以先计算出所有数据的总和3+5+7+9+11=35,然后再除以数据的个数5,得出平均数为35÷5=7。
这是一个最基本的求解平均数的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可能会有一定的挑战。
我们要反思的问题是,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和应用。
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可能会觉得平均数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对于实际问题并不太能够理解和应用。
当给出一组数据和求解平均数的问题时,他们可能会觉得无从下手,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
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教学的方法和教材的设计,看是否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他们能够从实际问题中理解和应用平均数的概念。
另外,考虑如何更好地进行数学教学和辅导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是机械地传授知识,而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平均数这一概念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通过实际情境设计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平均数的概念;或者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自己发现平均数的规律和方法。
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应该注重对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的了解,因材施教,采取差异化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学习和提高。
需要指出的是,平均数作为数学概念的一部分,需要和其他数学概念相互结合,形成完整的数学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平均数与其他概念的通联,比如平均数与四则运算、百分数的通联,让学生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综合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形成更加系统的数学思维。
四年级平均数反思
四年级平均数反思
反思四年级平均数的教学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的基础上,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在这一节课中,我认为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两点:
1.注重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在例1的教学中,通过求一个小组四个学生收集废旧矿泉水瓶的平均数量,让学生借助平均分的意义理解平均数不是每个学生实际收集到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指假设四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同样多,从而算出平均每人收集到13个。
这使学生在研究平均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到平均数13与以前研究的平均分是不一样的。
平均数13实际上是一个虚拟数,并不一定真实存在。
而在例2的教学中,通过比较两队的平均成绩,让学生明确: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合适。
这进一步理
解平均数的意义,即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2.解决问题,强化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在例1的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移多补少”法,也可以用“总数÷份数=平均数”来得出所要求的平均数。
在第二种求平均数方法中,要注重让学生理解份数和平均数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几个数相加就除以几的现象。
《平均数》观课心得
《平均数》观课心得
2022年4月10号,全体数学老师在录播室听了陈梦苒老师的课,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平均数。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难点是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这节课通过学生自主参与,师生共同探究,获取数学知识。
接下来就结合陈老师上的《平均数》一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整体结构合理,整堂课清晰自然流畅,教学过程思路清晰。
陈老师以小组口算比赛入手,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用真实的情景,让学生在生活应用于数学的过程中,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导入平均数。
通过出示2个特殊的小组,让学生自主观察,求出现在的平均数,从而明白平均数的范围,在最小数和最大数之间。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加强了师生交往,想方设法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给学生创设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较好地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善于探究的学习习惯。
另外,通过层次练习,学生对求平均数的方法掌握的很好。
本节课对平均数的意义涉及的比较少,对难点突破涉及的较少,练习题的设计主要是针对公式法求平均数,习题如果更加层次性,更加有针对性就更好了。
这是一节概念课,不能侧重于计算,应让学生更加体验平均数产生的过程,让学生根据直观图自己提出问题,并自
己探索概念产生的原因。
另外,也可以用2年级的平均分做基础,引出平均值,让他们一样多,怎样一样多?从而引出移多补少。
为什么让他们一样多?明白平均数的意义。
顾志能平均数心得体会
顾志能平均数心得体会平均数是数学中常见且重要的一个概念,它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一种指标。
在学习和研究平均数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了平均数的应用范围广泛,且对于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是我对平均数的一些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首先,平均数是对一组数据的整体特征进行描述的重要指标。
当我们面对一个数据集时,想要了解其整体水平或者集中趋势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求取平均数。
例如,我们可以用平均数来描述班级的平均成绩、公司员工的平均工资等。
通过计算平均数,我们可以快速了解一个数据集中的大致水平或者水平分布情况,为进一步的分析和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其次,平均数能够将复杂的数据集简化为一个简单的数值。
随着数据采集和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往往可以获得更加庞大和复杂的数据集。
而这些数据集可能包含了各种各样的信息和噪音,使得我们难以从中抽取有效信息。
在这种情况下,平均数可以将数据集中的复杂性大幅简化,将众多数据转化为一个单一的数值。
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数据集的平均数来进行快速的信息提取和数据比较。
再次,平均数在决策分析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我们面临决策的时候,如果能够清晰地了解当前情况的平均水平,就能够更好地做出科学决策。
例如,企业在制定销售策略时,可以通过分析历史销售数据的平均数来了解产品的销售水平,从而制定更加精准和可行的销售计划。
又例如,个人在制定理财计划时,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投资产品的历史平均收益率来进行选择。
由此可见,平均数能够提供决策分析的重要参考依据,有助于我们做出更加明智和合理的决策。
最后,平均数也帮助我们了解数据的可信度和稳定性。
在一些情况下,数据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数据的波动和不稳定性。
而通过计算平均数,我们可以对数据的稳定性进行评估。
当数据的平均数较为稳定时,说明数据的波动较小,可信度较高;相反,当数据的平均数波动较大时,则需要进一步分析数据的稳定性。
这样,平均数可以帮助我们识别数据的可信度和稳定性,为数据的合理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教育资料】《平均数》观课感想学习专用
《平均数》观课感想◆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平均数》观课感想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平均数》观课感想曹清华老师执教的《平均数》和高淑梅老师执教的《平移与旋转》是两节高质量的好课。
两位教师在导学议练课堂模式的指导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简洁、新颖,学生学起来轻松、有趣,是乐趣与兴趣、情境与情感交融的快乐课堂,是生活与数学、经验与体验对接的本位课堂,是自主与合作、探究与点拨交互的智慧课堂。
重点说说曹老师的这节课。
我们认为突出的优点:1.选取最贴近学生生活的背景。
上周六(10月22日)我们学校代表队参加了市中小学航模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在训练和筛选的过程中,学生趣味盎然,参与的积极性特别高。
曹老师就是选用了筛选队员的情境,将比赛场景和平均数的意义自然融合。
其实这个比赛隐含着平均数意义的本质。
学生在解读两组数据中,激起思维冲突,这样,从一个比赛场景中抽取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反映出从生活问题到数学问题的抽取过程,是学生一次建模的过程,也是学生对平均数意义初步感知的过程。
2.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创造了条件。
本节课,曹老师为学生自主探究创造条件,允许学生自由选择探究的方法,准备了涂涂画画的统计图,并结合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协同运作的过程中,感悟平均数的意义,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在动态的过程中体会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为建立平均数的概念提供了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练习的设计中,曹老师有意识的创设一些生活实际的环境,如十一黄金周三孔的旅游人数、我们四年级数学组教师的平均年龄、队列比赛中评委的打分等,将平均数和身边的具体事例相连接,用平均数的知识去解释具体的含义时,这就是数学概念与生活现象两者在学生心中融合的过程,是学生深刻理解的过程。
提出一个商榷的问题:第一个环节中,教师出示运动员的成绩统计表后,让学生思考选谁去比赛。
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以平均数为主题进行了一堂数学课的教学,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我对本次教学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首先,我设计了一个引入活动,以激发学生对平均数的兴趣。
我准备了一些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如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等数据,并让学生自己计算出平均数。
这样的引入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实际中感受到平均数的应用,从而增加他们的学习动力。
接着,我使用了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了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我通过幻灯片和视频等形式,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图表和计算步骤,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我设计了一些小组活动和讨论问题,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解决问题,并向全班汇报他们的答案和思路。
这样的互动环节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此外,我还准备了一些练习题和案例分析,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际操作和思考。
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和分享解题思路。
通过这样的练习和案例分析,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在课堂结束前,我进行了一次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我强调了平均数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和应用。
同时,我还留出了一些时间,让学生提出问题和反馈意见,以便我对教学进行改进和调整。
通过对本次教学的反思,我认识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首先,我在引入活动中可以更加生动有趣一些,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
此外,我还可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以促进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学习和巩固。
总的来说,本次平均数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通过反思和总结,我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满意度。
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平均数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
然而,在教学平均数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对我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反思和改进。
首先,我注意到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
他们往往只是机械地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值,而没有真正理解平均数背后的意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决定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我设计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分析数据来求解平均数。
例如,我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关于班级同学身高的数据表,让他们计算出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并思考这个平均数对于了解班级同学的身高分布有何作用。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能够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还能够理解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计算平均数时容易出错。
他们经常会漏掉某些数据,或者将计算结果进行错误的四舍五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教学中加强了对计算平均数的步骤和技巧的讲解。
我首先向学生解释了平均数的定义,即将所有数据相加,再除以数据的个数。
然后,我教给学生一些小技巧,例如如何快速地将一组数据相加,如何正确地处理小数点等。
通过反复练习和实践,学生们的计算准确率得到了提高。
此外,我还注意到学生对平均数的应用能力较弱。
他们往往不知道在实际问题中如何运用平均数进行分析。
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我设计了一些综合性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
例如,我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有关学生考试成绩的数据表,让他们通过计算平均数,找出成绩较高和较低的学生,并思考这些学生的特点和原因。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们能够将平均数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自己教学过程的反思和改进,我发现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他们不再只是机械地计算平均数,而是能够真正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平均数》观课感想
《平均数》观课感想◆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平均数》观课感想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平均数》观课感想曹清华老师执教的《平均数》和高淑梅老师执教的《平移与旋转》是两节高质量的好课。
两位教师在导学议练课堂模式的指导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简洁、新颖,学生学起来轻松、有趣,是乐趣与兴趣、情境与情感交融的快乐课堂,是生活与数学、经验与体验对接的本位课堂,是自主与合作、探究与点拨交互的智慧课堂。
重点说说曹老师的这节课。
我们认为突出的优点:1.选取最贴近学生生活的背景。
上周六(10月22日)我们学校代表队参加了市中小学航模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在训练和筛选的过程中,学生趣味盎然,参与的积极性特别高。
曹老师就是选用了筛选队员的情境,将比赛场景和平均数的意义自然融合。
其实这个比赛隐含着平均数意义的本质。
学生在解读两组数据中,激起思维冲突,这样,从一个比赛场景中抽取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反映出从生活问题到数学问题的抽取过程,是学生一次建模的过程,也是学生对平均数意义初步感知的过程。
2.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创造了条件。
本节课,曹老师为学生自主探究创造条件,允许学生自由选择探究的方法,准备了涂涂画画的统计图,并结合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协同运作的过程中,感悟平均数的意义,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在动态的过程中体会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为建立平均数的概念提供了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练习的设计中,曹老师有意识的创设一些生活实际的环境,如十一黄金周三孔的旅游人数、我们四年级数学组教师的平均年龄、队列比赛中评委的打分等,将平均数和身边的具体事例相连接,用平均数的知识去解释具体的含义时,这就是数学概念与生活现象两者在学生心中融合的过程,是学生深刻理解的过程。
提出一个商榷的问题:第一个环节中,教师出示运动员的成绩统计表后,让学生思考选谁去比赛。
解读数学教材《平均数》心得体会
解读数学教材《平均数》心得体会第一篇:解读数学教材《平均数》心得体会解读数学教材——《平均数》心得体会对于本次关于数学教材解读的讲座,结合小学科学我有两方面的体会。
一方面是《平均数》的教学设计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有互通之处。
科学是一个以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科,它主张让学生亲历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而《平均数》这一课分成学生通过拼图比赛收集数据、学生交流汇报数据、寻找分析最能代表拼图水平的数、平均数的计算和应用的几个教学环节,这样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与科学课的基本理念不谋而合。
由此可见学科与学科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有共通之处的,因此在设计教案时不应局限于本学科的视野内,应博采众长,从其他学科的教学理念中得到启发。
另一方面是设计《平均数》教学“一课多研”的过程值得每一学科教师的借鉴。
第三实小数学教研组在设计《平均数》教案时反复的经历备课、上课、评课、反思这一过程,在这过程不仅注重在教学环节、活动的选择、板书的平衡等大方面上把握,甚至细化到每一组数据的选择、每一句话的精炼等小细节。
这样严谨的研究态度和认真钻研的精神我想是任何一个学科的教师都应该学习的,要明白每个精彩的课堂背后必须需要许多教学研究者的精诚合作!总的来说,本次讲座不管是从教学设计本身还是探究教案的过程都对我今后的科学教学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受益匪浅!第二篇:2011数学教材解读精选2011数学教材解读精选一、编排指导想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是新课程标准的实验教材,教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对新理念体现得比较充分,有很多的优点。
但是作为新教材仍然存在不足的地方,现将我在五年多的新教材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与广大实施新教材的老师共同分享:1、教材内容,体现的是生活化的数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打开北师大一年级数学课本,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生动有趣的、图文并、丰富多彩的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图示,都是学生生活中看得见,用得着,听得懂,体会得到的,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觉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我在教学时多为学生提供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兴趣的事物,可操作的材料,使数学教学具体、直观、形象。
求平均数——观后感
《平均数》教学视频观后感听了特级教师黄爱华的《求平均数》这堂课,我突然感觉到原来做老师可以这样轻松,学生也可以学得这样有趣。
相比较之下,我发现自己的经常做一些无用功,常常自己做得很累,而学生却收获甚微。
而他更像一个引路者,在每一个岔路都能给学生指出正确的方向。
在黄老师的课堂,学生享受到了思考、研究、学习的快乐。
上课前,黄老师与学生进行了短暂又有意义的交流。
他问学生:“黄老师是干什么的?”学生回答:“教数学的。
”他纠正:“不,我是教学生学数学的。
这与教数学的有什么不同?”学生各抒己见后,他总结:“教学生学数学,意味着学习是你们自己的事,我只是引导者,当你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找我,但我不能代替你们学习。
”这番介绍,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主要靠自己。
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求助老师,但不能依赖老师,所有的问题需要自己思考,研究解决。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所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且看黄老师是怎样引导学生思考的。
上课伊始,简单复习了平均数后,大屏幕上出现了这样一道题:“环保小队共有10名同学,男生平均身高142厘米,女生平均身高140厘米,这个小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老师问道“能计算出来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说能。
其实在权数(男,女生人数)未确定时,是无法得知小队平均身高的。
但黄老师并没有否定,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要求他们计算出来。
结果,有一个同学计算出是141厘米。
计算过程是:(142+140)/2=141(厘米)。
老师问:“你们同意这个答案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同意。
”老师提高声调再问:“真的是141厘米吗?”仍得到学生肯定的答复。
老师出乎意料说:“那好,今天的问题解决了,大家可以回家了。
”学生沉默不语,面面相觑,开始重新思考。
老师再追问:“真的是141厘米?没有别的答案吗?有没有疑问?”学生仿佛解禁了一样,开始认真审视这道题,深入思考,再不敢轻易盲从或简单判断。
终于,有一个学生举手了:“老师,有可能是141厘米。
平均数学习反思25
平均数学习反思
1. 课堂上要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获得学习能力放在教学首位,通过运用各种启发、激励的语言,以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掌握平均数概念与计算,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学应用能力。
2. 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在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小组讨论交流,使每位学生都学会数学思考,学会合作交流。
同时,教师应对小组讨论给予适当的指导,包括知识和方法的启发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中应注意的问题、对困难学生的帮助等,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有实效性。
1。
听课心得 听《平均数》的反思
听课心得听《平均数》的反思上午早早地来到石庙小学汇报厅,聆听徐斌老师的讲座,徐老师极具人格魅力,他与学生进行交流时,就像唠家常,非常亲切自然,学生从一开始的拘谨,到后面的畅所欲言,课堂上欢笑声此起彼伏,学习氛围格外高涨。
徐老师执教的《平均数》一课,用非常简单的男生、女生套圈比赛的游戏引导学生思考,在人数相同时,如何进行比较输赢?在人数不相同时又有哪些方法比较输赢?创设了四场比赛情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在做裁判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移多补少”“求和平分”的方法来求平均数。
练习的时候,徐老师设计了把三条不同长度的丝带变成相同长度的题目,先由笔筒图引出竖着的条形统计图,到横着的统计图,再到丝带图,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进行理解。
当学生都认为能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解决问题时,徐老师顺势而为,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居然解决不了,出现矛盾,产生新知的需要和动机。
孩子们在徐老师的引领下,讨论思考过程畅所欲言,想到了不少办法后发现,都不能精确做到,最后有个孩子提出先量出它们各自的长度完美解决……徐老师通过一个这样小小的改编,让孩子们深刻体会到数据的重要性。
徐老师的课堂快乐、美好的课堂,理想课堂不应该就是在这般轻松愉悦的情境中而深有所获么?蕴含哲理的故事,富有意义的影片片段,徐老师娓娓道来,让我们对理想课堂和师生幸福有了更多思考。
理想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经历和享受美好生活的课堂。
课前,师生对课堂是有期待的,教师一定是带着新知进入课堂。
课堂中是有创造的,师生能创造性地、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
课后能审美,对课堂进行回望和审视,是能有愉悦、温暖的体验的。
作为老师,让我们把目光放在学生的脸上,放在学生的眼神中,走进学生的心中,读懂学生。
陈老师说,四十分钟,你必须要走到每一个学生身旁,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用鼓励的、接纳的微笑影响学生。
这是教学的空间管理。
当老师的全部意义在哪里?也许影片《生命因你而动听》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因为你,我们才成了更好的人。
小学数学《平均数》的听课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平均数》的听课心得体会小学数学《平均数》的听课心得体会(通用8篇)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
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小学数学《平均数》的听课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平均数》的听课心得体会篇1平均数是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六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听完这堂课后,觉得有以几点感想:课一开始,老师以学生熟悉而又喜欢的球类活动,把学生一下子引入了课堂。
这一情境的创设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同时也为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法)起到了迁移的作用。
在例题教学中,我让学生观看了“投篮比赛”的结果,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盎然,既而抛出一个实质性的问题:是男生投篮水平高还是女生头的准投篮水平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男生组,有的认为女生组,学生各抒己见,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学生用最多个体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最少个体进行比较,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还有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
这时候鼓励他们将心中的矛盾展示出来,让他们充分地争论,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性。
当学生感受到要比较谁投篮水平高一些必须先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后,教师并没有急着让学生讨论或者讲解“平均每人套中个数”的含义,而是让学生用移一移,画一画的,或者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
在此,教师把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不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所学知识的价值。
本课的大致知识能力层次如下:认识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应用平均数。
教学设计从由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并利用条形图中涂色方块的移动揭示求平均数的方法,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了感性支撑,然后,在学生已经学过“总数÷份数=每份数”的基础上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反思引言在数学教育中,平均数是一个非常基础的概念,涉及到初中、高中、大学等不同层次的教学。
平均数的教学可以从简单的例题开始,逐步加深难度,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挑战性。
然而,在我的教学经验中,我发现教学平均数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问题描述在教学平均数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出现以下几种问题。
问题1:题目繁杂在许多教材中,平均数的习题往往非常繁杂,涉及到多种平均数(如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调和平均数等)、多个变量、多个不等式等。
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负担。
问题2:缺乏实际意义在许多教材中,平均数的习题往往只停留在纸上的计算,缺乏实际意义。
这不仅使学生缺乏兴趣,也难以体现数学应用的实际价值。
问题3:机械计算过多平均数的计算需要符号转换、代数公式运用等数学技能,但对于学生来说,这些计算过程显得枯燥乏味。
在许多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计算技能,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解决方案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在教学平均数时采取了以下措施。
方法1:结合实际背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我将平均数引入到实际场景中。
例如,在讲解算术平均数时,我让学生想象自己和朋友一起去游泳,游泳时间分别是10分钟、15分钟和20分钟,求这三个人的平均游泳时间。
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还能增强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
方法2:提高问题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我添加一些较难的问题,例如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或者提高问题的复杂度。
这些题目既能让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也可以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解题能力。
方法3:强化思维能力除了注重计算技能,我还提供了一些思维练习,例如让学生探究平均数的性质、让学生解决一些有创造性的问题等。
这种练习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本质。
结论在教学平均数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计算技能,还要关注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将平均数与实际背景结合、提高问题的难度和加强思维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平均数的概念,也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平均数教研活动心得(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数学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我们学校于近期组织了一次以“平均数”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此次活动旨在通过研讨、交流,提升教师对平均数的认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活动过程1. 主题讲座活动伊始,我们邀请了一位资深数学教师进行了关于“平均数”的专题讲座。
讲座中,教师详细介绍了平均数的概念、性质、计算方法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实例分析,使我们对平均数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2. 教学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进行了教学案例的分析与研讨。
各年级教师分别分享了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关于平均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认识到在教学中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2)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的能力;(3)关注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因材施教。
3. 课堂观摩为了进一步探讨平均数的教学方法,我们组织了课堂观摩活动。
观摩过程中,教师们认真记录、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以下是一些值得借鉴的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3)注重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精神;(4)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应用能力。
4. 教学反思在活动最后,教师们进行了教学反思。
大家纷纷表示,通过此次教研活动,自己对平均数的认识更加深刻,教学水平得到了提升。
同时,也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2)加强教学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3)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三、活动心得1. 提高了对平均数的认识通过此次教研活动,我对平均数的概念、性质、计算方法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这对我今后的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丰富了教学经验在活动中,我观摩了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学习到了许多优秀的教学方法。
这对我今后的教学实践具有很大的帮助。
3. 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此次教研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平均数问题”有感
周英
课前,黄爱华老师与同学们谈论着相遇的缘分,轻松的拉近了与孩子们的距离,为课堂气氛的和谐与活跃打下了感情基础。
我很羡慕他的这种快速拉近距离的能力,同时也体会到好的课堂气氛对教学的影响。
以后,课前一定要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面带微笑的对待学生,不要训斥学生,坏了大家的心情也影响到课堂的气氛,不和谐的氛围肯定会使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黄老师还问了孩子们是想要老师“教知识”还是“教他们学知识”的问题,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教他们学知识”。
听着孩子们的回答,我不禁反问自己“我是孩子们需要的老师吗?”我还不能问心无愧的回答“是的,我就是孩子们需要的那种老师。
”我需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尽量做孩子们求知路上的引导者帮助他们找到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
黄老师的这节课,最闪耀的环节便是孩子们的探究活动。
他通过层层引导,发散孩子们的思维,让孩子们产生质疑,从而去探究解决,孩子们精彩的变现也让我们惊叹。
可以说是一堂真正的以学生为本的课堂。
反观我自己的课堂,总是害怕孩子们不懂,害怕孩子们太活而太乱,不敢放手让孩子们大胆地去探究,有遏制孩子们探索精神的嫌疑。
总之,看了名师课堂,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越来越多,我们的教学之路可谓是“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