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学习要点 背景资料

合集下载

拿来主义课件

拿来主义课件

拿来主义课件一、导入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我们面临着更多的选择和挑战。

如何正确地对待外来文化,如何有效地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今天,我们将一起探讨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深入理解其内涵,并从中汲取智慧。

二、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

他的小说、散文、随笔、翻译及长篇小说都有深远的影响。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重要杂文,反映了他的文化观和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

三、整体感知1.文章背景《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当时中国正面临外国的文化侵略和压迫。

西方列强在获得物质利益后,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企图使中国完全沦为殖民地。

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写了这篇文章,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强调我们应该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建设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

2.内容概括文章通过比喻和对比手法,批判了“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弊端,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

作者主张对外来文化要批判地吸收,既要“拿来”,又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从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

3.结构分析文章分为三部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提出问题部分,作者批判了“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错误做法。

在分析问题部分,作者通过比喻和对比手法,阐述了“拿来主义”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在解决问题部分,作者提出了如何“拿来”的具体方法。

四、文本研习1.比喻手法的运用文章中运用了许多比喻手法,如“大宅子”、“鱼翅”、“鸦片”、“孱头”、“昏蛋”、“废物”等,这些比喻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

通过这些比喻,作者深刻地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片面性和绝对化倾向。

2.对比手法的运用文章中还运用了对比手法,如将“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进行对比,突出了两者的弊端;又如将“拿来主义”与“送来主义”进行对比,强调了“拿来主义”的优越性。

高二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拿来主义原文赏析-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高中.doc

高二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拿来主义原文赏析-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高中.doc

高二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拿来主义原文赏析|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所作的一篇著名的杂文,写于1934年6月4日。

为大家推荐了高二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拿来主义一词是鲁迅首创的。

中国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最集中、最剧烈的莫过于五四前后,与以往历次的文化革新不同,这次新文化的倡导者对旧文化几乎彻底发生了怀疑,传统中国似乎老旧得只剩下了小脚、八股文和染缸似的大家庭,全盘西化因此一度一呼百应。

可是没过多久,新文学的过分年轻、稚拙就让不少人大失所望,胡适的两个蝴蝶儿几乎成了笑谈。

于是人们发现,一味地模仿西方文化是学不来的,离开人家几千年的根基,这种模仿只能是牙牙学语。

针对30年代这种发扬国光的复古潮流,鲁迅提出了他的拿来主义。

不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与五四运动时期的一味模仿不同,他的拿是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

一切好的东西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外国好的东西、对中国的进步有益的东西都应该吸收,这应该是拿来主义的真实意思。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拿来主义也未尝不可。

很多人知道鲁迅的拿来主义主张,但鲁迅所说的人类最好是彼此不隔膜,相关心则了解的人较少了。

鲁迅一生中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字数几乎与他的创作相等,而这仅是鲁迅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工作的一部分。

古文中也曾有类似思想出现,却都没有被传诵。

相对论、方法论等大文章中,也都有类似的概念,却也同样没有被普遍应用和普及。

每件事物都有另外的一面,也是人人皆知的谚语,却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懂得应用?而拿来主义也只是一个旧主题,新衣裳。

正赶上了特殊的年代,而由于鲁迅的名气,而被流传甚广。

但也只是名字被耳熟能详,其中理念却依旧没有被大众普遍认识与应用。

这本应该是一个通俗且普及的思维观念,但大部分人的思维方式始终是偏激且畸形的。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于1934年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

05
拿来主义的未来展望
全球化背景下的拿来主义
全球化视野
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拿来主义应具备全球视野,借鉴世 界各地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民族文化的坚守
在全球化背景下,应保持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和传承,弘扬民族优 秀传统文化,发挥拿来主义借鉴外来文化的积极作用。
跨文化理解与沟通
加强跨文化交流,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沟通,促进文化的 融合与创新。
文化多元性价值
文化多元性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 定,有助于推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在拿来主义中,这一理论体现在对待 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实践上,即应 该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和特点,吸收 其中的有益成分,推动文化的创新和 发展。
文化多元性的实现
实现文化多元性需要政府、社会和个 人共同努力,包括制定相应的政策和 法规、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 解、培养公民的文化素养等。在拿来 主义中,这一理论体现在对待本土文 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上,即应该从实 际出发,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和特点 ,采取科学合理的态度和方法来推动 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拿来主义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主张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保持 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和传承。
拿来主义要求具备分辨精华与糟粕的能力,以及对外来文化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的能力。
拿来主义的历史背景
拿来主义起源于20世纪初期,当时中国面临着外来文化和思想的冲击 ,民族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拿来主义的思想是在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背景下提出的 ,它强调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借鉴,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深度交融
跨文化交流的趋势日益加强,不同文化之间 的交融将更加深入,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将进一步增强。

拿来主义知识点归纳

拿来主义知识点归纳

《拿来主义》知识点归纳【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写作思路】第一部分(1-4段),着重批判“送去主义”,揭露、谴责国民党政府在学术与文艺方面媚外卖国的行为。

第二部分(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

批判在接受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三部分(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意义和条件。

【写作特色】1.本文以小见大,就近取譬,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的比喻来阐明一个抽象的深刻的道理。

对于批判继承这样的重大问题,作者通过比喻来谈,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使读者一读就懂,为之折服。

在本文中,不仅整个比喻(“大宅子”)是贴切的,而且每一局部的比喻也是贴切的。

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来比作文化遗产中的三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都十分贴切,丝丝入扣。

2.本文运用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衬,使文章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文章标题是“拿来主义”,但一开头却提出“闭关主义”,接着大谈“送去主义”,好像是绕了弯子。

实际上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在历数“送去主义”的不足取之后,再提出“拿来主义”,就显得顺理成章,很有气势。

对“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批判就成了阐述“拿来主义”的铺垫。

而且,“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是“拿来主义”的对立面,正好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照。

【重点剖析】一、阅读下文,完成习题。

他占有,挑选。

看见鱼翅,()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不弄“出售存膏,售完为止”的玄虚。

《拿来主义》写作背景

《拿来主义》写作背景

《拿来主义》写作背景
拿来主义的写作背景是:
鲁迅写作这篇文章时,正是中国现代史上政治极为黑暗、斗争极为复杂的时期。

1931年“九一八”事件发生后,日本帝国主义加深了对我国的侵略。

而当时中央政府却奉行“不抵抗”政策,以全部力量投入了“围剿”红军的反革命军事行动。

他们一方面不断对日妥协;一方面为在文化上实行专制统治而大力推行“尊孔读经”和“新生活运动”。

拿来主义的艺术特色:
《拿来主义》是一篇不朽之作,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时间虽已过半个多世纪,但读来仍感亲切。

显然,在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整个过程中,需要人们去重视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

毫无疑问,读者们需要“拿来主义”。

对于广大青年来说,正是在学科学长知识的时期,更需放开眼界,博采众长,尽量丰富自己,这就要“拿来主义”。

读者应记住鲁迅在结束本文时的话:“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 1 —。

高一语文必修拿来主义知识点详解

高一语文必修拿来主义知识点详解

高一语文必修拿来主义知识点详解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写于1934年6月4日。

虽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之久,今天读起时仍觉得虎虎有生气,充满力量。

这篇文章主要阐明对文学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的态度。

所谓的“拿来主义”精华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继往开来”,其哲学依据在于辩证否定观。

银川君翰一对一辅导老师今天就为大家带来高一语文必修一新版,第12课《拿来主义》知识点详解,希望能帮到大家。

知识点总结《拿来主义》鲁迅一.知识目标:1.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明确鲁迅所针对的那个时代特点和鲁迅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

3.学会立论驳论相结合说理、抒情;学会根据语境辨识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一)重点:1.本文十个自然段可以概括为两部分,两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本文第一部分主要是批判“送去主义”,第二部分则是正面论述“拿来主义”。

采用“破”字当头的迂回笔法,先破“送去主义”,再立“拿来主义”,这就从广阔的社会背景上点明国民党反动派与腐朽的清政府一脉相承,提示了“送去主义”的本质。

批判“送去主义”即是对“拿来主义”的肯定,前者的危害提示越彻底,实行拿来主义的理由越充分,文章的立论更鲜明有力。

2.对“送去主义”的批判及其手法:鲁迅批判文化领域里的“送去主义”列举了三件事。

行文中说国民党反动政府大干出卖祖国山河、资源和主权的勾当,特别是“九·一八”事变以后,又葬送了大片国土。

这三件事增添了揭露的深刻性,且善用反语:是“一点进步”等,表达了强烈的憎恶之情。

3.“送来”与“拿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对二者加以区别?“送来”是帝国主义从经济、军事到文化对我国进行贪得无厌的侵略和掠夺,以实现亡我野心。

“拿来”则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根据中国人民的需要,积极主动地“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目的是为了丰富和滋养本身。

二者虽一字之差,却本质迥异,将二者区别,既可明辨是非,又可使立论更加鲜明突出。

《拿来主义》资料讲解

《拿来主义》资料讲解
的什么问题? ◎第5段是过渡段,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前面4段,揭示什么是“送去主义”及实行“
送去主义”的危险性;后面5段,论证什么是 “拿来主义”及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
一、本文重点是论证“拿来主义”,但在前半部 分
却多论述 “送去主义”,为什么?作者又是 何 二、作者在批判“送去主义”之后,是怎样论述 “拿批判“送去主义”的?
把握文章的观点、思路和结构。
②揣摩语言,领会词语的讽刺意味, 理解词语的真正含义。
③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 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
绍兴人,我国现代著名的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 人。其作品表现了对中国 国民素质的深入探索,对 多种现实问题的深刻剖析, 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和 韧性的战斗精神。其创作 方面最杰出的是杂文创作. 鲁迅的杂文“象投枪,象 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
预习问题:
提问:“拿来主义”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的?然后 又是从哪一段开始详细阐述的?
明确:在第二段提出,直到第七段才开始正面阐 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提问:课文的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 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 面提出“拿来主义”作出铺垫。
思考
• 课文的第5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 简要说说:前面4段讲的什么问题?后面5段讲
残羮冷炙
suǐ
脑髓
càn
孱头

自诩
掌握下列词语:
变 故: 意外发生的情况、灾难。
自 诩: 孱 头:
自己夸耀。诩,夸耀。 懦弱无能的人。
无缘无故: 没有任何原因或理由。
博而不精: 广博而不精深。

《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

昏蛋
放一 把火 烧光
全盘否 定盲目 排斥
大宅子
孱头 拒绝 借鉴
徘徊 不敢 进门
外国文化
欣然 蹩进 去
废物
崇洋媚 外全盘 西化
• 鱼翅: 文化中的精华
• 鸦片: • 文化中的精华和 糟粕并存的部分
大宅子
外国文化
• 烟枪、烟灯:
• 文化中的糟粕
• 姨太太: • 文化中的腐朽落 后的部分
闭关 主义
送去 主义 送来 主义
送来 主义
危害
实质
•文化 侵略
“抛来”、“抛给”、“送来”各是什么意思。
抛给
送来
指帝国主义为了进行经 济和文化侵略,向中国 倾销剩余物资,传播资 本主义腐朽文化的阴谋 罪恶。
抛来
把无用的东西抛 弃掉,或无代价 的送人或施舍。
闭关主 义
• 丧权辱 国
送去主 义
• 崇洋媚 外
送来主 义
• 国将不 国
写 作 背 景 2
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 “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 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 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 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针对这些 情况,鲁迅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论“旧 形式的采用”》,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文化遗 产的态度;一篇是《拿来主义》,着重阐明 了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
PPTX2007
拿来主义
鲁迅
写 作 背 景 1
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九·一八” 事变之后,蒋介石反动政府从政治、经济、 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 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践踏我国领土主权, 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还用腐朽没落的西 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进行军事、经济、文 化侵略,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产 生“盲目排外思想”。

《拿来主义》知识要点

《拿来主义》知识要点

拿来主义教学过程导语——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思考。

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

”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

是的。

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

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先生的答案吧。

一、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二、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

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

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内容梳理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内容梳理

拿来主义一、关于课文杂文是鲁迅的《拿来主义》。

这是一篇传统课文,阐述对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

虽然这篇杂文写于上世纪30 年代,但今天读来依然觉得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充满着科学价值与革命精神。

因为70 年来,被这篇战斗檄文指责为“孱头”,怒骂为“昏蛋”,鄙夷为“废物”的人仍不断冒出来。

这篇课文精巧的构思,精彩的比喻,严密的论证,辛辣的讽刺。

二、作者作品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

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 年5 月)始以“鲁迅”为笔名。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 部。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被喻为中国的托尔斯泰。

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三、字音识记冠冕miǎn 堂皇礼尚shàng 往来自诩xǔ残羹gēng 冷炙孱càn 头脑髓suǐ蹩bié进玄xuán 虚四、词语积累礼尚往来:礼:礼节;尚:注重。

指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

现也指以同样的态度或做法回答对方。

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体面,实际上并非如此。

含贬义。

残羹冷炙:指吃剩的饭菜。

也比喻别人施舍的东西。

孱头:懦弱无能的人勃然大怒:勃然:突然。

突然变脸大发脾气。

五、写作素材1.应以“拿来主义”的方法对待中国传统文明和西方文化。

2.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先生是尊师的典范。

鲁迅经常写信给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表示问候和敬意,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也专程去拜访他。

拿来主义课文梳理

拿来主义课文梳理
2. 类比论证。
- 用尼采自诩为太阳,结果发了疯类比只“送去”不“拿来”的危害,形象地说明“送去主义”的不可取,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3. 比喻论证。
- 在阐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时,把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把文化遗产中的不同部分分别比作“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生动形象地阐明了“拿来主义”者应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不同部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
- 第4段:指出“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是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没有东西可送,只能讨残羹冷炙做奖赏。
2. 第二部分(第5 - 9段):阐明“拿来主义”
- 第5段:承上启下,提出“拿来主义”。指出“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 第6段:通过“譬如”的比喻论证,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 对“鱼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像萝卜白菜一样吃掉,即吸收、采用。
- 对“鸦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的部分),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即批判地吸收。
- 对“烟枪和烟灯”(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基本是糟粕部分),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即只保留一点作为历史的见证,其余的加以抛弃。
四、语言特色。
1. 幽默犀利。
- 如“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捧”“挂”等词语,生动地描绘出“送去主义”者的丑态,“发扬国光”则是反语,辛辣地讽刺了他们的媚外行径。
2. 形象生动。
- 文中大量运用比喻、类比等手法,使文章语言形象生动。如将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的一系列比喻,把复杂的文化遗产问题阐述得清晰明了,让读者易于理解。
- 一是“孱头”式的逃避主义,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走进门。
- 二是“昏蛋”式的虚无主义,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

高中语文课文《拿来主义》

高中语文课文《拿来主义》

03
培养文化自信:引 导学生认识和传承 优秀传统文化,增 强文化自信
04
培养社会责任感: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问题,培养社会责 任感和使命感
文化教育价值
01
02
03
04
文化传承:学 习传统文化, 传承民族精神
批判性思维: 培养独立思考 能力,敢于质 疑和批判
创新意识:激 发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精神
价值观教育: 树立正确的价 值观,培养爱 国主义情怀
拓展与延伸阅读
01
02
03
阅读鲁迅的其 他作品,如 《呐喊》、 《彷徨》等, 了解鲁迅的思 想和文学成就。
阅读关于“拿 来主义”的评 论文章,了解 不同学者对 “拿来主义” 的理解和看法。
阅读关于中国 文化发展的文 章,了解中国 文化在历史长 河中的发展历 程和特点。
04
阅读关于全球 化和东西方文 化交流的文章, 了解全球化背 景下的文化交 流与碰撞。
03
科技创新:借鉴国外先进技术, 推动中国科技进步
04
文化交流:借鉴国外优秀文化, 推动中国文化繁荣发展
拿来主义课文 的阅读思考与 实践
阅读理解与思考
01
02
03
04
主题思想:批判 封建思想,提倡 民主、科学、新 道德
写作特点:运用 比喻、讽刺、幽 默等手法,语言 生动、犀利
主要观点:反对 盲目崇拜,提倡 独立思考,吸收 外来文化精华
感谢您的耐心观看
汇报人:ABC
实践应用:在学 习、工作和生活 中,要敢于质疑、 勇于创新,善于 吸收和借鉴他人 的优读课文:理解课 文内容,把握主题 思想
02 03
思考问题:分析课 文中的观点和论据, 思考其合理性和现 实意义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拿来主义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拿来主义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拿来主义知识点总结高中语文—拿来主义知识点总结,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知识点总结1.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参考:“送去主义”与“闭关主义”有着内在的历史的联系,而且二者一脉相承,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解析:清王朝的“闭关主义”盲目排外,与世隔绝,“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结果使中国处于腐败落后的境地,最终在别人的枪炮面前,“碰了一串钉子”,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闭关自守”的“大门”早就没有了,“守”也失去了立足之地,于是由“闭关主义”走向另一个极端“送去主义”。

二者都是腐朽、落后、反动本质的反映。

2.“送去主义”表现在很多方面,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参考:送古董、送画、送活人。

解析:这些东西决不是正常的文化交流,而是媚外求荣。

作者在列举这几个事例时,字里行间充满了辛辣的讽刺、无情的嘲弄和深刻的批判。

因为本文论述的中心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所以用“单是”一词将列举重点集中在“学艺方面”,这样选材才更准确,与中心一致。

3.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参考:因为“送去主义”有着严重的后果,其实质是亡国灭种。

解析:(1)第1、2段所论,现在实行的“送去主义”乃是一种“有往而无来”的行径,它有悖于“礼尚往来”的交往原则。

(2)第3、4段所论,“送去主义”必然让我们的子孙沦为乞丐,让我们的民族亡国灭种,让我们的人民更加陷于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

(3)第6段所论是揭示“送来”的危害性。

一味地听凭“送来”,必然招致帝国主义的进一步侵略,“鸦片”、“香粉”等已经充斥我们的市场,使中国更加殖民地化。

这样的现实教训,我们应该吸取,铭记在心。

4.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是什么?参考:占有,挑选。

解析:先占有,后挑选。

占有重要,挑选更重要。

对于好的东西要吸收;对于有利有害的部分要区别对待,发挥其有用的作用;对于糟粕部分全部毁灭。

5.“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

[整理版]高中语文《拿来主义》课文精讲新人教版必修4

[整理版]高中语文《拿来主义》课文精讲新人教版必修4

人教版必修四《拿来主义》课文精讲【课文背景知识】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

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

”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

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鲁迅先生主张的“拿来主义”。

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共同寻找答案吧。

【重点难点讲解】重点讲解问题1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点拨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问题2课文1—4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送去主义”进行批判的?点拨指出它的来源——闭关主义;表现——送古董,送画,送梅兰芳博士;实质——媚外;危害——讨残羹冷炙(经济衰败)、任凭“抛给”(丧失主权)。

问题3在批判“送去主义”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试结合背景谈谈二者之间的关系。

点拨“闭关主义”是指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抱残守缺。

而“送去主义”则是指国民党反动派的媚外求荣、欺世惑众。

都是对外政策,虽形式不同,实质却相同,都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创造和发展。

其结果必然使中国人民陷入被侵略、被奴役的悲惨境地。

问题4对“送去主义”,作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阅读课文,找出这些语句,结合语境,联系历史背景,揣摩其感情色彩。

点拨①“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捧”“挂”两个惟妙惟肖的动作描写,极尽奚落意味。

而“发扬国光”则是反语,实为“送去”,即媚外求荣。

②“……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反语,实为“倒退”。

③“……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丰富”本指物品多,“大度”本指气度宽宏,毫不计较。

《拿来主义》知识整理

《拿来主义》知识整理

《拿来主义》知识整理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作品主要有:
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和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文章中心】
我们要实行拿来主义来继承文化遗产。

【文章思路】
(一)第一部分(1—4):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只是送去,有往无来(有悖交往原则)
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无视历史逻辑)
听凭送来,大受其害(重视现实教训)
错误倾向。

(三)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艺术手法】
1.先破后立,破立结合;
2.运用贴切的比喻、对比阐明抽象、深奥的道理:
①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②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③对比论证。

(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3.语言犀利、幽默。

*注:结合课文原文、文下注释、课后练习复习。

《拿来主义》知识点清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拿来主义》知识点清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新教材)第六单元第六单元《拿来主义》知识点清单12 拿来主义一、重点剖析1. 本文是如何围绕“拿来主义”进行论证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先破后立。

从全文来看,虽然文章论述的对象是“拿来主义”,但作者先用大量篇幅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破;一一驳倒后,再引出“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立。

前者破得越彻底,后者立得就越有力;前者的危害被揭露得越深刻,实行“拿来主义”的理由就越充分。

因此,从批驳入手,再转入正面立论,显得水到渠成,鲜明有力。

(2)破立结合。

文章破中有立,在批判“送去主义”时(破),作者提到“拿来”(立);同时又立中有破,在论证“拿来主义”时(立),先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破),再指出实行“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该“占有”“挑选”和创新最后得出结论,(立)。

2. 作者在论述“拿来主义”时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借此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几种反面典型,请概括其表现及比喻义。

“姨太太”等比喻的本体是什么,对待它(她)们的态度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4. 赏析下面的句子,体会文章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

(1)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赏析:“给枪炮打破了大门”指的是西方侵略者用武力迫使清政府放弃“闭关自守”的政策。

“碰了一串钉子”指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文章使用老百姓口语中常用的比喻,既形象又生动,将“闭关主义”必然演化为“送去主义”的深刻道理一语道破,暗含对“闭关主义”者的讽刺。

(2)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赏析:“捧”字活画出“送去主义”者奴颜婢膝、毕恭毕敬的姿态;只有几张画,却一路“挂”过去,讽刺了“送去主义”者招摇过市、自吹自擂的可怜相;“发扬国光”加引号表示反语,实为“送去”,即媚外求荣,这一反语揭露了“送去主义”者自欺欺人、可笑至极的丑态。

拿来主义概述

拿来主义概述

拿来主义概述拿来主义(Appropriationism)是一种创作技术或艺术运动,通过借鉴、复制或改编他人的作品来创作新的艺术作品。

拿来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将已有的艺术、文化或知识进行再利用,以此来表达创作者的观点、情感或思想。

1. 拿来主义的起源拿来主义的概念最早由法国艺术家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提出,他以其代表作《泉》而闻名。

这件作品是一个卫生间器具,在1917年的一次展览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杜尚通过挑选并标志性地展示这个现成品,挑战了传统的艺术概念和审美观念,开创了拿来主义的新时代。

2. 拿来主义的特点拿来主义强调艺术创作的自由性和开放性。

创作者可以从多种来源获取素材,包括现成品、文化符号、图像、声音片段等。

这些素材可以来自任何领域,如绘画、音乐、电影、摄影等。

拿来主义的关键在于对现成物品进行重新组合和重构,从而创造出全新的作品。

3. 拿来主义的意义与影响拿来主义对于当代艺术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打破了传统的原创性标准,重新定义了艺术创作的方式。

通过拿来主义,艺术家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批判社会现象,反思传统和权威。

4. 拿来主义与知识产权拿来主义也引发了一系列有关知识产权和版权的辩论和问题。

当创作者使用他人的作品时,是否需要征得原作者的许可?这个问题尚无定论。

一方面,拿来主义主张艺术作品的共享和再创造,认为创作者应该有权利使用已有的素材。

另一方面,一些人认为拿来主义侵犯了原作者的知识产权,剽窃了创造者的劳动成果。

5. 当代拿来主义的艺术家在当代艺术领域,有许多艺术家采用了拿来主义的创作技巧。

他们以自己的方式重新解读和再创作已有的艺术作品,展示出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创意。

例如,美国艺术家雪莉·莱维特(Sherrie Levine)通过摄影复制了一系列传统艺术作品,以此来探讨原创性和艺术权威的概念。

6. 结语拿来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技术和思想,旨在突破传统的艺术观念,推动艺术的自由化和开放性。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景资料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6月4日。

当时,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日本侵略者实行“不抵抗主义”,致使日本侵略者很快地占领了东三省,并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

国民党反动派投靠英、美帝国主义,对外,更加肆无忌惮地出卖国家的领土主权,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文化上都执行一条卖国投降路线,真是“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对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则实行残酷的、疯狂的反革命“围剿”。

为了强化法西斯的思想统治,蒋介石还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新生活运动”,妄图用封建伦理道德来抵制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和思想的传播。

文化界也有一些反动文人,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

在革命阵营内部,由于帝国主义长期的军事侵略、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对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甚至有一种盲目排外的情绪。

在左翼文化界,曾于1934年前后,展开过关于民族形式、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由于当时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影响,有人指责采用和改造旧形式是“机会主义”,是“类乎投降”。

在对待外国文化上,也有人采取一概排斥的态度。

当时在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问题上,实际存在着两种错误态度:一种是全盘肯定,全盘吸收;一种是全盘否定,盲目排斥。

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利于我国革命文化的发展的。

鲁迅针对敌人破坏新文化发展的种种罪行,针对革命阵营内部某些人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的错误态度,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了两篇文章。

一篇是《“旧形式的采用”》,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一篇就是《拿来主义》,着重阐明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态度。

这两篇文章可以说是“姊妹篇”。

作家作品
鲁迅(1881~1936)
1.作品集简况
①小说集两部:《呐喊》(1918~1922) 《彷徨》(1924~1926)
②历史小说集一部:《故事新编》(1922~1935)
③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1928,原名《旧事重提》)
④散文诗集一部:《野草》(1927)
⑤杂文集十六部:
《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⑥翻译了俄国作家果戈里的《死魂灵》,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等作品。

2.鲁迅小说集所收作品
①《呐喊》:《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 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

②《彷徨》:《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头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

③《故事新编》:《序言》《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怀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