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一起做错的言语题
言语理解经典题
![言语理解经典题](https://img.taocdn.com/s3/m/836e00c2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f1.png)
言语理解经典题
1. 小明对小王说:“昨天我去了一家餐厅,味道很不错。
” 小
王回答:“如果你那么喜欢,为什么不带我去呢?”
小明的回答可能是:“下次我们一起去吧。
”
2. 张三问李四:“你今天中午吃饭了吗?” 李四回答:“没吃。
” 这里的“没吃”是指李四没有吃午饭。
3. 同学们在讨论一个数学题,小明说:“这个题目太难,我们
不可能解出来。
” 这里的“我们不可能解出来”表示小明认为这道题他们无法解答。
4. 两个人正在走路时,其中一个人突然停下来说:“我觉得路
不对。
” 另一个人可能回答:“我们一直走错了方向。
”
5. 朋友问小丽:“你明天要去上班吗?” 小丽回答:“我不得不去。
” 这里的“我不得不去”表示小丽必须去上班,无法选择不去。
6. 客人对服务员说:“请给我一杯水。
” 服务员问:“中高温的还是冷的?” 客人回答:“冷的。
” 这里的“冷的”表示客人想要一杯温度较低的水。
7. 妈妈对小明说:“明天咱们去爬山吧。
” 小明兴奋地回答:“太好了!” 这里的“太好了”表示小明非常喜欢这个提议。
8. 两个人正在玩游戏,一个人突然喊道:“我输了!” 这里的
“我输了”表示这个人在游戏中失败了。
9. 朋友对小李说:“你的新发型很时尚。
” 小李回答:“谢谢,我去了一家新的发廊。
” 小李的回答说明他换了发型是在一个新的发廊做的。
10. 老师对学生们说:“下周我们要进行一次考试。
” 学生们纷纷说:“不要啊!” 学生们的回答表示他们不希望有考试。
言语理解满分,只需100道错题汇总! (2)
![言语理解满分,只需100道错题汇总! (2)](https://img.taocdn.com/s3/m/5f22829b71fe910ef12df861.png)
言语理解看似不难,但是大家经常在最后二选一的时候选错,其实就是词语不理解,今天这100个错题汇总,你一定要收藏看一看~1.弥漫与迷漫“弥漫”形容(烟雾、沙尘、气味等)充满空间;“迷漫”形容(烟尘、风雪等)漫天遍野,模糊了视线。
例:夜色朦胧,飘动的白云轻纱般吹过来,带着露水,含着温情,弥漫在你的身边。
2.施行与实行从词语的适用对象上来看“施行”表示按照某种方式或办法去做,其适用对象较为具体,如法律、法规、手术等;“实行”的适用对象较为抽象,如纲领、政策、原则等。
例:会议决定,《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草案)》经过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公布施行。
3.审定与审订从词义的侧重点来看,“审定”侧重于“定”,即审查决定,如审定计划;“审订”侧重于“订”,即审阅修订,如:审订书稿。
例:这几项职工福利待遇,是全厂职工代表大会审定的,任何人无权随意改动。
4.历程与里程“历程”指经历的过程,用在表示过去的句子中。
“里程”指具体的路程,还指发展的过程,用在表示将来的句子中或用在时间不明确的句子中。
例:回顾几十年的战斗历程,他感慨万千。
学生激情满怀,展望新的生活里程。
5.不负众望与不孚众望“不孚众望”指未符合大家的期待,含有贬义;“不负众望”指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例:我们一定不负众望,把这团希望之火,带回桐乡,去开启、点亮乡村每位学生的心灵。
6.措手不及与猝不及防“措手不及”指事出突然,来不及应付;“猝不及防”指事情来的突然,来不及防备。
例:站在人生的拐点,迷茫地眺望未来,即使离开这里是我们无数次反复期待的时刻,但它突然的到来依然让我们有点措手不及。
7.忽然与突然“突然”表示情况在很短的时间里发生,突如其来,令人觉得很意外,一时无法应付;“忽然”表示事情很快地发生或变化,相比“突然”,令人意外的程度要小。
例:仿佛一夜之间,南国一个贫穷破败的小渔村忽然变成梦幻般绚丽的大都市。
8.英雄气短与色厉内荏“英雄气短”指有才能的人因遭受困厄或沉迷于爱情而丧失进取心;“色厉内荏”指外表强硬,内心虚弱。
2020年坑人的问题带答案
![2020年坑人的问题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c469211f7ec4afe04a1dfe5.png)
坑人的问题带答案1你有没有狗跑得快!有。
——你比狗还厉害!没有。
——你连狗都不如!一样快.——你跟狗一样!2从前有个星球叫我好星,星球上有个国叫我好国,国里有个村叫我好村,村里有个山叫我好山,山上有个庙叫我好庙,庙里有个神仙拿着一把剑,那把剑叫什么?答案:我好剑(贱)3三只小狗,一个叫在上,一个叫在中,一个叫在下,有一次,给三只狗的屎不见了,在上在中都没偷吃,偷吃的是谁?答:在下(承认是自己)1龟兔赛跑,猪当裁判,谁赢?答案:龟(你是猪,因为只有猪才知道结果。
)2从前有3个孩子,他们的名字分别叫:我、我我、我我我。
一天,他们一起去玩,我我我在买书,我我在唱歌,还有一个人在吃狗屎,你们猜,这个吃狗屎的人是谁?(答案:“我”)1从前有一对父子一个叫老子还有一个叫小子一天老子和小子去山上玩看到一堆屎老子便叫小子回家牵狗来吃可是小子把狗牵来的时候那堆屎已经没有了请问这堆屎是谁吃了的?2有一天,你在家的时候,忽然停电了,不得已,你点了一根蜡烛,去找手电筒,但是由于窗子没关,一阵风把蜡烛吹熄了,你摸黑撞到了桌子,痛的不得了,你在这种情况下是怪自己不小心还是怪桌子摆的地方不对,简单来说你是怪人还是怪物?答案:怪人或怪物3从前有个傻子,别人问他什么都说“没有“,比如问他吃饭了吗?他说”没有“,上网了吗?他说:”没有“,对了,你在看我故事的时候,领导在旁边吗?答案:没有,那就是傻子4有三个小孩去上厕所,第一个小孩叫“他”,第二个小孩叫“你”,第三个小孩叫“我”。
而出来的只有“他”和“你”,问谁掉到马桶里去了?答案:“我”(被问者答出来就说明他\她掉到马桶里去了)5从前有座山,叫我是山,山上有座庙,叫我是庙,庙里有只猪,叫什么?(我是猪!)6天上掉下一张脸,你要不要?(要,厚脸皮;不要,不要脸)补充回答:1你有没有狗跑得快!有。
——你比狗还厉害!没有。
——你连狗都不如!一样快.——你跟狗一样!2从前有个星球叫我好星,星球上有个国叫我好国,国里有个村叫我好村,村里有个山叫我好山,山上有个庙叫我好庙,庙里有个神仙拿着一把剑,那把剑叫什么?答案:我好剑(贱)3三只小狗,一个叫在上,一个叫在中,一个叫在下,有一次,给三只狗的屎不见了,在上在中都没偷吃,偷吃的是谁?答:在下(承认是自己)1龟兔赛跑,猪当裁判,谁赢?答案:龟(你是猪,因为只有猪才知道结果。
语文错题摘录
![语文错题摘录](https://img.taocdn.com/s3/m/20ab5e6d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9b.png)
语文错题摘录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错题。
这些错题不仅是我们学习中的不足,更是提高我们语文水平的重要资源。
下面,就让我来摘录一些我曾经做错的语文题目,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错题一:阅读理解中的推理判断题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文章中描述了一个人在森林中迷路的情景,需要推断出他接下来应该怎么做。
我当时的答案是“他应该原地等待救援”,但实际上正确答案是“他应该沿着河流方向寻找出路”。
分析:这道题考察的是阅读理解和推理判断能力。
我错误地认为在森林中迷路应该等待救援,但实际上在森林中沿着河流走往往能够找到人家或者出路。
这说明我在阅读时没有充分理解文章内容,并且缺乏实际的野外生存知识。
错题二:成语运用题
题目:选择最恰当的成语填入句子中。
句子是“他______了一番,才开始动手做事情。
”我填的成语是“考虑再三”,但实际上正确答案是“绸缪缜密”。
分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我选择的“考虑再三”虽然也有考虑周到的意思,但不如“绸缪缜密”更能体现出事先做好充分准备的意思。
这说明我对成
语的理解还不够准确,需要加强对成语的学习和积累。
以上就是我摘录的两道语文错题。
通过这些错题,我深刻认识到了自己在学习语文中的不足和需要提高的地方。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更加注重阅读理解和成语运用能力的培养,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公考言语理解必背知识
![公考言语理解必背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c706020f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f3.png)
公考言语理解必背知识《公考言语理解必背知识:那些年我们一起熬过的“言语惊魂”》公考大军中,有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板块,那就是言语理解。
说爱它,是因为感觉都是汉字,理应很好懂;说恨它,那可就有一箩筐的话要说了。
这时候,那些必背知识就像是我们闯荡这个板块的秘籍。
其一,那些高频词汇就像一群调皮的小精灵。
什么“同时”“但是”“而且”之类的关联词,看似简单,却是理解文意的关键路标。
“但”字一出现,那就是前方急转弯,话锋要变了。
背熟它们的作用,就像知道每一个小精灵的魔法属性一样。
在紧张的考试中,一眼看到“然而”,脑子里就得警铃大作:“哦!重点要来了,前面说的可能都是铺垫。
”再说说那些成语,简直是一个个带着神秘故事的小神兽。
“鱼目混珠”和“滥竽充数”,你得搞清楚它们虽然都有蒙混的意思,但细微差别就像两种不同口味的薯片,只有细细品味才能区分。
有的时候,四个选项里全是成语,那感觉就像是走进了神兽乐园,而你要找到那个最符合文意的神兽带出去。
背成语的时候,就像驯服神兽,你得了解它的脾气(含义)、特长(用法)和活跃的领域(常见语境)。
在主旨概括题里的那些必背原则,也好比武功秘籍中的基本招式。
比如“重点关注首句和尾句”,这就如同打架先看对手的头和脚一样,往往是关键所在。
不过有时候文章中间也会杀出个“程咬金”式的重点,这时候就要考验我们对全文的把控了。
但是呢,这些必背知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死记硬背,更像是一种内功心法。
不能生搬硬套,得灵活运用。
有时候题目就像一个狡猾的狐狸,会故意设置一些陷阱,就等你机械地用那些必背知识往里跳。
这就得我们既要熟悉秘籍,又要有随机应变的本事。
公考言语理解的必背知识,就像是一场奇妙探险中的锦囊妙计。
你得带着它,同时又不能完全依赖它,这样才能在言语题的密林中顺利前行,成功突围。
总之,背是基础,会用才是真正的王者之道,希望每一个公考小伙伴都能成为言语理解的绝世高手,成功拔得头筹。
言语理解争议题一锤定音系列之2013甘肃一
![言语理解争议题一锤定音系列之2013甘肃一](https://img.taocdn.com/s3/m/8214388a02d276a200292e37.png)
言语理解争议题一锤定音系列之2013甘肃一“一锤定音”系列主要讲解历年言语理解争议题,前面几期分别讲述了2013年413联考、山东、江苏、上海、广东言语模块存在争议的试题,而今天则继续讲2013年甘肃的一道主旨概括题。
讲解这道题主要是因为这种题型必须结合原文才能给出正确选项,很多公务员考试机构正是因为缺乏对原文的理解而定错答案,误导了考生。
公务员考试国家不给标准答案,考生在备考中经常发现公考试题所定答案有误,特别是言语理解与表达模块、逻辑判断模块,给考生造成不小的麻烦。
言语理解争议题“一锤定音”系列正是针对这种情况,逐步梳理国考、联考,以及一些独立考查省份言语模块的定错答案、给错解析的试题,帮助考生高效备考。
在这里我将给考生最准确的答案、最易懂的解析,敬请各位考生或同行关注。
各位考生最好查看手头资料对照该道试题是否选对了答案,以避免被误导。
2013年甘肃省公务员考试时间定在2013年6月22日,且一年仅考一次。
前两年都是参加联考,但今年独立命题。
试卷的言语部分分成逻辑填空(15道),片段阅读(10道),总题量为25题,总体难度中等,比国考、联考略微简单。
下面我要讲的试题正是今年甘肃的一道主旨概括题,讲这道试题的原因在于很多人选错了答案,必须结合原文才能作答,仅凭个人能力是很难推出正确选项。
希望各位能从中获得启发,有疑问的朋友亦可留言。
2013年甘肃第19题“农餐对接”模式使餐饮企业与农业生产紧密联系起来,餐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管理体系自然延伸到田间地头,直接参与农产品生产过程的安全监控和标准管理,从而在整条供应链上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同时,全程冷链管理和直达配送,避免了原材料在运输或在存储过程中二次污染,实现了农产品物流配送绿色化。
另外,通过实施农产品产地标识制度,对产品生产都实行身份编码识别管理,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能准确及时追查农产品产地来源和生产者,使农产品全流程安全控制成为可能。
对本段文章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A.“农餐对接”模式的特色和优点B.“农餐对接”可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C.“农餐对接”模式有效保证餐饮食品安全D.“农餐对接”模式可以实现对农产品的质量溯源我们先看下某图的答案解析,他们给的答案为A,解析如下:文段主要介绍了“农餐对接”模式可以在整条供应链上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农餐对接”模式可以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做到全程安全控制。
言语理解错题集
![言语理解错题集](https://img.taocdn.com/s3/m/c9c27572a26925c52cc5bf88.png)
1、“手机当电脑用,电脑当电视用,电视当摆设用”,对于电视机制造企业来说,这似乎已经成了一个______的事实。
互联网给了视频内容一个______的传输和显示渠道,仅仅作为显示屏的电视似乎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如何才能提高这块硕大显示屏的价值?______电视机“智能”,已经成为这个产业的共识。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铁定快捷开发B.公认多维研究C.严峻灵活整合D.尴尬全新赋予2、在生命中,刁难最初似乎是________,但后来却是________。
因为一个被生活刁难过的人,都知道该怎样与世界________,也明白生活有时是一门________的艺术。
依次填入划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伤害成全周旋妥协B.危险机遇战斗坚守C.障碍机会斡旋放弃D.挑战成功妥协坚持3、“二战”之后,法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众多新生学科________兴起。
不过,在布尔迪厄眼中,这与其说是学术________结果,不如说是资本转化的需要。
以学位为标志的文化资本以其隐蔽性、________、长期有效性成为资本掌握者________资本的上佳选择。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突然发展合理性运用B.逐渐创新规范性再生C.猛然延续权威性利用D.渐次延拓合法性转化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两大力量、促进共同发展的两大市场、推动人类进步的两大文明,中国和欧洲的每一次_________、________不仅相互影响,也牵引着世界的神经。
4、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互望和谈B.对望对话C.凝望谈话D.对视谈判【以上言语理解5/6】。
、209、年高考语文成语熟语错误试题分类汇编
![、209、年高考语文成语熟语错误试题分类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9a9037e72cc58bd63086bd1e.png)
2008、2009、2010年高考语文成语熟语错误试题分类汇编第一类:适用对象误用。
1、几年前,学界几乎没有人不对他的学说大加挞伐,可现在当他被尊奉为大师之后,移樽就...教.的人简直要踏破他家的门槛。
(10年全国卷1)(移樽就教:樽,古代盛酒器;就,凑近。
端着酒杯离座到对方面前共饮,以便请教。
比喻主动去向人请教。
)2、在座的各位都是本领域的顶尖专家,我们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各位的高见,大家不必客气.就姑妄言之....吧。
(10年全国卷2)(姑妄言之:姑且随便说说,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多用作自谦,用来说别人不恰当。
)3、看到果农家里汗牛充栋....的黄灿灿的橙子,我深感欣慰,因为这说明我们开发的新品种产量高,品质好。
(10年新课程标准卷)(汗牛充栋:牛运输书时累得出汗,书多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
形容藏书非常多。
不能用于形容橙子多。
)4、这些“环保老人”利用晨练的机会,将游客丢弃在景点的垃圾信手拈来....,集中带到山下,分类处理。
(10年江苏卷)(对象不当、不合语境。
信手拈来:随手拿来。
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捡垃圾不能用“信手拈来”。
)5、他儿子正值豆蔻年华....,理应专注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没想到却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现在连初中都读不下去了。
(10年辽宁卷)(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时,不能指儿子。
)6、上清寺是最具传奇色彩的地方,周公馆、桂园、人民大礼堂、三峡博物馆……,举手投足....间都可以窥见历史的遗踪和时代的发展。
(10年重庆卷)(举手投足,形容轻而易举,毫不费力)7、深处春秋鼎盛....的时代,我们这些身强力壮的青年应该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刻苦学习,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
(09年全国卷1)(春秋鼎盛:春秋,指年龄;鼎盛,正当旺盛之时。
比喻正当壮年。
应用对象应该是人,不能用于修饰“时代”等,使用对象错误。
(成语出处:汉·贾谊《新书·宗首》:“天子春秋鼎盛,行义未过,德泽有加焉。
公务员考试行测 言语易错题汇总
![公务员考试行测 言语易错题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f8da2b234b73f242336c5fb7.png)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易错题汇总华图网校:/更多资讯请关注新浪微博:湖北华图网校一、逻辑填空有些考生做逻辑填空时错误率总是很高,主要原因在于语言基础知识欠缺,语感较差,对于空格前后的语境信息敏感度不高。
这些能力是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培养的,所以临考之时,单纯想要提高言语理解和表达的能力是不现实的。
其实,逻辑填空还是有很多普适性的技巧和方法的,如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语义轻重、搭配范围,或寻找有提示性的语境信息确定与之相符的词语或成语。
另外,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提示各位考生要特别注意历年国考中反复出现过的高频成语。
【例1】(2012-国家-32)徐霞客的山水之志来源于父亲的榜样、游记书籍的熏陶和母亲的支持,大概因为读书有偏好,霞客十来岁时应童子试不成,索性改志投奔山水之间,到此时,霞客的所为并不,古代这样的人很多,但他从此以后,纯粹一生,别无他顾,这就难得了。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出格专心致志B.独特坚韧不拔C.新鲜矢志不渝D.另类持之以恒【解析】本题突破点在第二空。
根据后文的语境信息“纯粹一生,别无他顾”可知,“矢志不渝”最为恰当,表示永远不变心;且照应前文“改志投奔山水之间”的“志”。
第一空,并不“新鲜”与后文的“这就难得了”相呼应,符合语境。
A项中“专心致志”指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与“矢志不渝”相比语义较轻。
B项中“坚韧不拔”形容在困境中意志坚定,不可动摇,此处没有“困境”之意。
D项中“持之以恒”指长久坚持下去。
三者均无法体现出“纯粹一生,别无他顾”之意,故予以排除。
因此,本题答案为C选项。
【例2】(2012-国家-39)中国武术传播的不应仅仅是其技术体系,而更应是文化,是理念,是那种重德行,重关系以及重人际信任的理念。
参与其中的行动主体更应该获得的是亲密关系,高度信任。
遵从规范和精神气质的,而绝非是仅仅获取的技术。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徐世勇-那些年一起做错的言语题(四)-20151110
![徐世勇-那些年一起做错的言语题(四)-20151110](https://img.taocdn.com/s3/m/cc857d1f7cd184254b3535a6.png)
那些年一起做错的言语题(四)——备战2016年国考系列谈看了前面4道真题的条分缕析,小伙伴们想必觉得茅塞顿开。
下面,华图专家再给大家解析一道15年国考真题,让大家再任性一次。
【例5】中国历代统治者对户口的管理都极为重视,他们将户口多寡作为国力盛衰与社会治乱的标志,建立了从中央至州、县、乡的完备户籍管理体系。
但究其原因,是将户籍作为派遣劳役、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以此维护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特权。
这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烙印,纵使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那道印痕仍难以抹去。
(2015年国考,言语板块,第45题)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A.户籍管理体系的文化背景B.户籍制度存在的历史根源C.中国古代户籍管理体系的构建方式D.户籍制度对维护政治统治的深远影响这道真题,某主流培训机构给的答案是B。
其理由如下:通过文段可以知道是针对户口管理进行阐述,根据“但究其原因”可知其后是重点,也就是说主要介绍了历代统治者重视户籍制度的原因——维护其统治下的特权。
选项中“历史根源”的表述与此表述最接近,B正确。
材料中并没有阐述户籍制度是在什么文化背景下产生,所以A不正确;构建方式不是主要内容,C不正确;维护的是“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特权”,而不是维护政治统治,“深远影响”也不是主要内容,排除D。
故本题答案为B。
此题是一道典型的主旨概括题,要求搞清楚文段主要介绍了什么。
要弄明白这一点,就需要准确把握文段叙述的重点。
文段首句指出,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极为重视户籍管理,这种重视具体表现为:把户口多寡作为国力盛衰和社会治乱的标志,并且建立了一套完备的户籍管理体系。
第二句,通过转折关联词“但”将文段叙述重点转移为分析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极为重视户籍管理的原因。
如果文段到此结束,那么本题选B还情有可原。
但是,文段并没有结束。
第三句以指示代词“这”总结上文,同时,通过第二个转折关联词“但”使文段叙述的重点再次转移为:强调户籍制度对古代社会的深远影响,“那道印痕仍难以抹去”就是对这一深远影响的形象说明。
言语理解争议题一锤定音系列之2014年国考二
![言语理解争议题一锤定音系列之2014年国考二](https://img.taocdn.com/s3/m/6a03cc8384868762caaed583.png)
言语理解争议题一锤定音系列之2014年国考二——一道专门坑人的国考试题“一锤定音”系列主要讲解历年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争议题,前面几期分别讲述了2013年413联考、2013年山东、2013年江苏、2013年上海、2013年广东、2013年甘肃、历年国考言语模块存在争议的试题,这些文章讨论的都是市面上考生疑问最多、各机构答案定错的试题,各位可对照手头资料查看答案是否有误。
言语理解争议题“一锤定音”系列将陆续梳理国考、联考,以及一些独立考查省份言语模块定错答案、给错解析或争议较大的试题。
在这里你将看到最准确的答案、最易懂的解析,敬请关注。
下面要讲的是今年国考的一道片段阅读,这道题的特殊性在于越深究越难,成为2014年国考的“天坑”。
2014年国考我10岁的时候,就辍学回家当了农民,当时我做梦也没有想到几十年后,我竟然成了一个以写小说为职业的人。
我在农村度过了漫长的青少年时期,在这期间,我把周围几个村子里那几本书读完之后,就与书本脱离了关系。
我的知识基本上是用耳朵听来的。
就像诸多作家都从老祖母讲述的故事里汲取了最初的文学灵感一样,我也有一个很会讲故事的祖母,还有一个会讲故事的爷爷,还有一个比我的爷爷更会讲故事的大爷爷——我爷爷的哥哥。
村子里凡是上了点岁数的人,都是满肚子的故事,我在与他们相处的几十年里,从他们嘴里听说过的故事实在是难以计数。
这段文字的关键词是:A.耳朵阅读回忆B.耳朵阅读灵感C.阅读故事灵感D.阅读故事回忆文段选自莫言的一篇演讲稿——《用耳朵阅读》。
这道题的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几乎每个选项都可以。
分析四个选项发现以下特点:特点一:每个选项都有“阅读”特点二:“耳朵”与“故事”相对,“灵感”与“回忆”相对,二者只能存其一特点三:“阅读”与“回忆”都是总结概括出来的,文段中没有出现文段的重点在于是选“耳朵”还是“故事”、“灵感”还是“回忆”。
在此,我们先来看下“阅读”代表的含义,首先“阅读”并不指“读书”,而是指获取知识的方式,这个方式即可以是用耳朵“听”,亦可以用眼睛“看”。
红麒麟言语理解争议题一锤定音系列之2013山东二
![红麒麟言语理解争议题一锤定音系列之2013山东二](https://img.taocdn.com/s3/m/a5120126ed630b1c58eeb501.png)
言语理解争议题一锤定音系列之2013山东二前几期我主要讲的是今年413联考和山东的几道争议题,今天开始讲2013山东第二道争议题。
言语理解争议题一锤定音系列将逐步梳理国考、联考,以及一些独立考查省份言语模块的定错答案试题,给考生最准确的答案、最权威的解析,敬请各位考生或同行关注。
今年山东省公务员考试与联考同一天举行,但是却用了不同的试卷。
总体来说,山东省的言语理解模块试题难度要高于联考。
下面我要讲到的这道试题也极具迷惑性,大部分考生和机构都选错(各位可以对照手头的资料),非常值得大家探讨、借鉴,希望各位能从中获得启发,有疑问的朋友亦可留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使人力资本的市场价值得以实现,居民的教育收益率从较低水平提高到10%左右,这也是不同受教育水平劳动者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随着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高学历劳动者不再稀缺,教育收益率逐渐稳定,高学历与低学历劳动者的工资比不再上升,近年来甚至出现工资趋同的现象,不同学历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在缩小。
随着我国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普及和教育公平得到保障,教育对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积极效应将进一步显现。
与这段文字内容相符的是:A. 学历高低与劳动者收入多少成正比B. 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不同学历劳动者之间的工资比稳中有降C. 人力资本市场不断调整,使得教育因素对收入的影响逐渐减小D. 教育普及和教育公平的保障,使收入分配差距不断减小本题属于理解判断题。
解析:我们先来看下文段主要讲了哪些内容,作者的态度倾向如何。
第一句,由于改革的影响,人力资本得到重视,我国的居民教育收益率提高(作者并没有因此感到高兴,完全是客观的态度),并指出这导致了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到此,作者已经开始否定居民教育收益率,明白作者的这种态度倾向很重要)。
第二句,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教育收益率逐渐稳定,不同学历劳动者收入差距在缩小甚至趋同(作者明显赞成这种现象)。
行测言语表达错题资料
![行测言语表达错题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060ae30a300a6c30c229f30.png)
言语表达1.有所保留不以为然不置可否比较赞同2.①晚清以降,治国平天下的“士”,逐渐转变为学有所长的现代知识分子②传统中国的“士”,处于整个社会结构的中心,自然肩负起天下兴亡的重任③可长期出将入相经世治用的历史传统,使得很多知识分子无法适应这一社会转型,自我定位常常失误④社会分化的结果,使得大部分文化精英对一时一地的政治决策,其实只能袖手旁观⑤现代知识分子有其不同于传统士大夫的历史使命,很难说升降褒贬⑥知识分子以其所学(科学技术或文学艺术)贡献于社会,当然也可能受到民众的敬仰:可再也不是国家、民族命运的真正主宰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A.②①⑥④⑤③ B.①②③④⑤⑥C.②①③⑥⑤④ D.①③②④⑥⑤3. 一个强大的政府显然需要拥有多方面的硬实力,比如政府所拥有的财政能力、组织能力等。
没有这些硬实力,政府就会成为一个软弱的政府,一旦出现宏观经济危机、市场问题、社会危机、就不可能有实力去解决。
政府提升软实力就要提高政治权利的制度化,提升财政的公平性水平,加强社会管理等。
提高自身的软实力,就可以更好的减少审会管理的阻力,降低社会管理的成本,提高社会管理的绩效。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A.政府的硬实力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B.软实力提升有助于提高硬实力的水平C.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强大的基本保障D.政府发展即需要硬实力也需要软实力4.天然气调价乃至整个能源价改,难免会对生产生活带来一定影响。
但此领域价改若再议而不行,理顺能源价格、实现能源市场化配置、利用能源价格杠杆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等一系列关联性改革皆难以有效推进。
故而,能源价改实乃其他改革之前置条件,尽管阵痛难免,但必须当机立断、忍痛而行。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天然气调价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B.能源价改是调整产业升级的第一步C.天然气调价必须当机立断、忍痛施行D.能源价改必然经过一段曲折的路程5.中国国家药物管理部门规定,药品的化学名和通用名由国家药典和药品管理部门制定,但商品名由厂家制定。
行测言语部分错题整理
![行测言语部分错题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f8d3390b19e8b8f67d1cb933.png)
言语理解与表达专项训练(一)错题整理本2012.4.3 青峰(2007年国考)第一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请开始答题:1 .法国语官学家梅耶说:“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语言.”所以,语言的工具性本身就有文化性。
如果只重视听、说,读、写的训练或语言、词汇和语法视则的传授,以为这样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往往会因为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而频频出现语词歧义、语用失误等令人尴尬的现象.这段文字主要说明:A .语言兼具工具性和文化性B .语官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特点C .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应受到重视D .交际中出现各种语用错误的原因2 .在今天的商业世界中,供过于求是普遍现象.为了说服顾客购买自己的产品,大规模竞争就在同类商品的生产企业之间展开了,他们得经常设法向消费者提醒自己产品的名字和优等的质量,这就需要靠广告.对这段文字概括最恰当的是:A .广告是商业世界的必然产物B .各商家之间用广告开展竟争C .广告就是要说服顾客买东西D .广告是经济活动中供过于求的产物4 .行为科学研究显示,工作中的人际关系通常不那么复杂,也宽松些.可能是由于这种人际关系更有规律,更易于预料,因此也更容易协调.因为人们知道他们每天都要共同努力,相互协作,才能完成一定的工作.这段文字主要是在强调:A .普通的人际关系缺乏规律B .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比较简单C .共同的目标使工作人员很团结D .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要靠共同努力6 .在新一轮没有硝烟的经济战场上,经济增长将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而解剖中国科技创新结构,可以看出,在中国并不缺乏研究型大学、国家实验室,最缺乏的是企业参与的研究基地以及研究型企业.企业资助、共建、独资创立的科研机构.像美国的贝尔实验室,就是这种研究基地.这段文字的主旨是:A .要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B .中国不峡乏研究型大学,缺乏的是研究型企业C .加强企业参与的研究基地建设是中国经济腾飞的必经之路D .企业资助,共建、独资创立的科研机构是提高企业效益的关键8.中国很早就有鲛人(jiāo)人的传说.魏晋时代,有关鲛人的记述渐多渐细,在曹植,左思.张华的诗文中都提到过鲛人.传说中的鲛人过着神秘的生活。
2016公务员考试那些年一起做错的言语题 (1)
![2016公务员考试那些年一起做错的言语题 (1)](https://img.taocdn.com/s3/m/6392e2d652d380eb63946db8.png)
2016公务员考试:那些年一起做错的言语题(三)湖北华图徐世勇前文给各位小伙伴剖析了三道常常做错的言语题,大家是不是觉得很嗨?下面华图再给大家端上一道大餐,让大家大快朵颐一顿。
【例4】在英国的教育中,要求孩子尊重的对象不仅局限于家人和朋友,还包括对所有生命都有爱心和责任感。
喜爱小动物是孩子的天性,把珍惜和爱护小动物作为切入口,教导孩子珍爱生命是英国幼儿园、小学普遍采取的方式。
此外,英国一些野生动物园组织或者救护中心也跟中小学有合作,经常组织学生参观他们收容救治的受伤动物和遭到遗弃的宠物。
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家长也会刻意教育孩子理解生命的意义,把理性和温情代代相传。
(2014年广东省考,言语模块第38题)这段文字主要讨论的是()。
A.尊重生命可以传递理性和温情B.关爱生命可以从爱护小动物开始C.生命教育依赖于家庭和社会的配合D.生命教育的方式方法这道题,很多培训机构给的答案是A或者C。
选A的培训机构给出的理由是:本段的行文脉络为分总结构。
文段首句介绍了英国的教育,要求孩子尊重生命。
接下来援引了两个例子,运用“此外”连接的并列结构,分别阐述了英国教育的具体化方式。
最后“在这样的背景下”总结了观点,即教育孩子理解生命来传递理性与温情。
这个理由其实站不住脚。
因为文段其实并非分总结构,最后一句并非作者的观点。
选C的培训机构给出的理由是:第一句介绍英国教育要求孩子尊重生命,此句为文段的主旨句。
后面三句举例加以说明:第二、两句三句介绍社会的做法,第四句介绍家庭的做法。
A项和B项是围绕举例展开,没有把握文段的主旨句,所以排除。
D项的说法太笼统,也要排除。
这个理由也有问题。
因为文段并没有提到家庭和社会如何配合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更谈不上“生命教育依赖于家庭和社会的配合”。
B项往往一开始就被排除了,通常的理由是:它是围绕举例展开的选项。
其实,情况正好相反,只要我们看看这段文字的出处,我们就知道这道题应该选B项。
文段摘自《国外的“敬重生命”教育》(《生命时报》2012年2月20日)。
湖北公务员考试那些年一起做错的言语题(二)
![湖北公务员考试那些年一起做错的言语题(二)](https://img.taocdn.com/s3/m/e9847d362f60ddccda38a0ef.png)
湖北公务员考试那些年一起做错的言语题(二)湖北华图徐世勇前文给大家剖析了一道错谬甚广的2008年国考真题,不少小伙伴看完新解之后,纷纷表示很受启发,并希望能继续剖析一些容易做错的真题。
华图应大家所求,将纠错进行到底,再给大家展示一些历年真题的新解。
【例1】一个小女孩趴在窗台上,看窗外的人正埋葬她心爱的小狗,不禁泪流满面,悲恸不已。
她的外祖父见状,连忙引她到另一个窗口,让她欣赏他的玫瑰花园。
果然小女孩的心情顿时明朗。
老人托起外孙女的下巴说:“孩子,你开错了窗户。
”(2009年国考,言语模块第53题)老人说“你开错了窗户”是想要告诉小女孩()。
A.看世界的角度不同,心境也会不同B.环境对人的情绪状态有很大的影响C.通过转化视角,能摆脱失败和痛苦D.人应该懂得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这道题的四个选项都曾被不同的培训机构出版的培训用书选作正确答案,而我认为这题的正确答案应该选A。
分析如下:A项当选。
文段中小女孩的心境之所以会改变(前悲后喜),是因为前后打开的窗户不同,看到的景致不一样。
老人想通过这一变化告诉小女孩:看世界的角度(打开的窗子)不同,心境也会不同。
所以选A。
B项本身是对的,但不能作为正确答案。
它强调的是环境的影响,而文段明显强调的是人的主动选择——小女孩因为开错了窗户,看到了伤心的景象,因而悲恸不已;她的外祖父为她开对了窗户,让她欣赏玫瑰花园,她的心情顿时明朗。
所以,不能选B。
C项也应该排除。
一来,表意过于绝对,摆脱失败和痛苦哪有这么容易;二来,转化视角,前提通常是指看待同一问题,而文段显然谈论的是不同问题;三来,文段没有提到失败,哪来摆脱失败。
D项选的人最多,但其实也应该排除。
对于小女孩看到窗外的人正埋葬她心爱的小狗而伤心落泪,如果她的外祖父这样开导她:小狗死了,但不应为它难过。
因为它上了天堂,比现在更加幸福。
听外祖父这番话之后,小女孩化悲为喜。
如果文段是这样叙述的,那么选D 项是可以的,但实际上文不是这样叙述的。
有坑的问答题
![有坑的问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2c70f3e0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40.png)
有坑的问答题
1、龟兔赛跑,猪当裁判,谁赢?答案:不论回答哪个,回答的人都是猪,因为只有当裁判的猪才知道结果。
2、世界上谁一下子老了?答案:新娘。
今天是新娘,明天是妻子。
3、什么都不吃,自己吃也咽不下去?答案:损失。
4、业务繁忙的医院没有床,为什么?答案:因为是家兽医院。
5、冬瓜、黄瓜、西瓜、南瓜都能吃,什么瓜不能吃?答案:傻瓜。
6、快过年了,你家有猪和驴子,是先杀猪还是先杀驴?答案:杀猪,驴也是这样想的,杀驴,猪也是这样想的,两头都不杀,猪和驴都这么想的,两头都杀了,邻居家的猪和驴都这么想。
7、五根木材放在一起,最后变成了什么?答案:森林。
8、王先生每天多次刮脸,为什么脸上有胡子?答案:他在为别人刮脸。
9、黑人和白人生下的婴儿,牙齿是什么颜色?答案:婴儿没有牙。
10、胖妞生病了,最怕别人来探病时说什么?答案:多多保重。
11、世界上的人身体哪一部分的颜色完全相同?答案:血液。
12、地球上什么地方的出生率最高?答案:产房。
13、红色和母亲在同一班上课。
为什么?答案:一个是学生,另一个是老师。
14、有天然的黑色大理石,9月7日扔到钱塘江会发生什么?答案:沉入江底。
15、天上掉了一张脸,你想要吗?答案:是的,不要脸。
16、说父亲不碰什么,叫父亲时碰两次?答案:上唇和下唇。
17、为什么现代人越来越不能相信?答案:因为有电话。
18、30-50哪个数字比熊的大便厉害?答案:40(事实胜于雄(熊)辩)
19、金木水火土,谁的腿长?答案:火腿肠。
20、怎么使麻雀安静下来?答案:压它一下(哑雀无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些年一起做错的言语题(四)
——备战2016年国考系列谈
看了前面4道真题的条分缕析,小伙伴们想必觉得茅塞顿开。
下面,再给大家解析一道15年国考真题,让大家再任性一次。
【例5】中国历代统治者对户口的管理都极为重视,他们将户口多寡作为国力盛衰与社会治乱的标志,建立了从中央至州、县、乡的完备户籍管理体系。
但究其原因,是将户籍作为派遣劳役、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以此维护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特权。
这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烙印,纵使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那道印痕仍难以抹去。
(2015年国考,言语板块,第45题)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A.户籍管理体系的文化背景
B.户籍制度存在的历史根源
C.中国古代户籍管理体系的构建方式
D.户籍制度对维护政治统治的深远影响
这道真题,某主流培训机构给的答案是B。
其理由如下:
通过文段可以知道是针对户口管理进行阐述,根据“但究其原因”可知其后是重点,也就是说主要介绍了历代统治者重视户籍制度的原因——维护其统治下的特权。
选项中“历史根源”的表述与此表述最接近,B正确。
材料中并没有阐述户籍制度是在什么文化背景下产生,所以A不正确;构建方式不是主要内容,C不正确;维护的是“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特权”,而不是维护政治统治,“深远影响”也不是主要内容,排除D。
故本题答案为B。
此题是一道典型的主旨概括题,要求搞清楚文段主要介绍了什么。
要弄明白这一点,就需要准确把握文段叙述的重点。
文段首句指出,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极为重视户籍管理,这种重视具体表现为:把户口多寡作为国力盛衰和社会治乱的标志,并且建立了一套完备的户籍管理体系。
第二句,通过转折关联词“但”将文段叙述重点转移为分析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极为重视户籍管理的原因。
如果文段到此结束,那么本题选B还情有可原。
但是,文段并没有结束。
第三句以指示代词“这”总结上文,同时,通过第二个转折关联词“但”使文段叙述的重点再次转移为:强调户籍制度对古代社会的深远影响,“那道印痕仍难以抹去”就是对这一深远影响的形象说明。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文段的真正重点在于强调“户籍制度的深远影响”,四个选项中与之相符合的只有D项,所以本题正确答案选D无疑。
选B作为正确答案,错在把第二句作为文段的主旨句,没有看到第三句才是文段真正的主旨句。
A项“文化背景”,文段没有论述,属于无中生有,理应首先排除。
C项“构建方式”文段只有一句(“建立了从中央至州、县、乡的完备户籍管理体系”)顺带提到了,并非文段的重点,也应排除。
由这道真题的剖析可知,对于主旨概括题之类题要想做对,必须得找准文段的重点句(如果文段有重点句)。
而找文段的重点句,应该双管齐下:一方面,寻找提示文段重点句的逻辑标志词(比如转折关联词之类),另一方面,搞清文段的段落结构(在文段有多个关联词时尤应如此)。
本题就是如此。
文段有两个转折关联词“但”,到底哪个引起的句子才是文段真正的重点,从关联词本身难以弄清,这时就要借助段落结构的分析。
本文段是总分总结构,由第二个“但”引导的句子,位于总结句的位置,才是文段真正的重点。
而由第一个“但”引导的句子,位于“分析句”的位置,不是整个文段的重点,只是文段前半部分的重点。
搞清了这一点,这一题就不会误选B项作为正确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