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新人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孤独之旅》》说课稿
2018新人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孤独之旅》-教案
孤独之旅课前循环播放“阳光总在风雨后”,老师和同学们聊聊,活跃一下气氛。
上课。
今天的天气有点热,难道是你们的热情把空气都温暖了,那我真是太荣幸了,感恩!孩子们,为你们的热情大声地鼓掌吧。
导入:1.初次见面,请多多包涵。
其实今天,我是有备而来的哟,我给你们带了见面礼——书(名著),挥动一下手中的书(曹文轩的《根鸟》)、《草房子》)《青铜葵花》等),再指一下那两大箱名著(我班的57个孩子给固院初中九3班的50个孩子各准备了一本中外名著,还在扉页上用心写了一大段赠言)。
希望今天我们的这堂课不是我一个人的《孤独之旅》(板书),而是和大家的收获之旅,惊喜之旅!大家有没有信心?2.有句歌词是这样的写的----PPT2“走吧,走吧,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
”(不知大家是否介意我把它唱一下)。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曹文轩笔下的少年-——杜小康,去经历一场成长的洗礼吧!总体感知:PPT3大家知道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什么人,什么事)概括能力真不错,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讲述了少年杜小康跟随父亲到芦荡放鸭,在孤独中成长的故事。
PPT4作为故事的主人公,小康康在文中说的话并不多,总共也只有四句,看谁最快把它们找出来!(2、31、41、51段)PPT上出示这四句话。
1.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2.我要回家……3.还是分头去找吧。
4.蛋!爸!鸭蛋!鸭下蛋了!读读文中的这四句话(生读)读得很流利,但不够传神,其实大家知道吗?不同情境下说的话,表达的心情也是不一样的,其实每一句话背后都站立着一个不一样的杜小康。
出示方法指导PPT5赏析人物语言1、联系相关内容。
如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怎样的状况下说这些话的;(情境)2、言为心声。
注意体会说话人的心情、心理。
也就是不能孤零零地只看这句话,一定要关注说话的背景。
(心境)以第一句话为例来进行赏析“我不去放鸭,我要回家----”这句话出现在哪一段?第2段---齐读小康康在说这句话时,心情是怎样的?很不情愿,很委屈,这是一种无奈的心情。
《孤独之旅》说课稿3篇
《孤独之旅》说课稿3篇《孤独之旅》说课稿1第一说教材首先是教材的地位和作用⑴《孤独之旅》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是一个小说单元,其重点是在于培养学生把握小说主题,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的能力。
⑵此外这篇课文虽然只是长篇小说《草房子》的节选,但它也拥有主要的人物——杜小康父子、有完整的情节——杜小康在失学之后与父亲放鸭的经历、以及关于鸭群、芦荡、暴风雨的细腻的环境描写等小说的三要素,对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是学情分析就学生的情感结构来讲,九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非常有限,思想上还不太成熟,所以在理解“孤独是成长中的一道美丽而残酷的题目”存在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结合学生有限的生活经验去引导他们理解主旨,明白“孤独”是每一个人的心灵感受和成长的必修课。
此外,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小说这种文体也有了一些接触,但是他们理解的现状是感性的多一些,理性相对不足,所以教师可以将小说这种文体三要素及描写方法的抽象知识放入具体的文本分析里去理解和体味,以加深学生对小说这种文体的认识再次是教学目标根据这篇课文的文体特点并结合小说三要素在文中的具体体现,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浏览课文,抓住__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出主人公杜小康的心理变化过程,进而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2)能力目标找出文中集中描写环境的句子,体味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人物心理刻画的作用。
(孤独是每个人每个时候都会有的一种心理感受,处理好它对人性格的培养至关重要。
特别对正处在性格形成期的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所以我将)(3)情感目标理解孤独是成长历程中的催化剂,学会在孤独的旅途中磨练自己坚强的意志,明白克服孤独就是自我内心学会承受。
最后是教学重难点本篇课文的题目为孤独之旅,对题目的解读直接关系到__的行为脉络和主旨体现,所以我将重点设计为,理解“孤独之旅”的重要内涵。
难点:品味环境描写对主人公性格刻画的所起的作用。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语文第16课《孤独之旅》教案设计
本文节选自《草房子》,小说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细马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的经历。杜小康原本生活在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富裕的生活、优异的成绩,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然而,一次意外变故,家道中落,他被迫辍学,过早地担负起生活的重担,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
板
书
设
计
孤独之旅
人物:杜小康——经受磨难,逐渐成熟成长
环境
鸭群
人物成长的广阔背景
芦荡
风雨
(1)对鸭群、扇形水流的描写。鸭群、水流虽然美,但毕竟单调。这些更增添了杜小康对家乡生活的留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黄昏时的炊烟和河面的热气,单调、虚无,更增添了孤寂的感受。
(3)芦苇荡的宽阔无边,给人一种压迫感,虽有清香的气味、萤火虫的亮光和水鸟,但这一切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而这种压迫感、孤独感也是对杜小康的一种磨炼。
难点
感悟人物的成长经历,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坚定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学法指导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集体研讨
自我备课
个人生成完善
一、导入新课
到了九年级,同学们都觉得自己长大了。的确,你们的身高或许超过了父母、老师,但你们的心理“长大”了吗?能否独自面对生活的风雨?有一个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跟随父亲到芦苇荡里放鸭。生活的艰苦、精神的寂寞,使他痛苦也令他成长。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你有这样“长大”的体验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说《孤独之旅》。
目标导学三:分析人物形象,体悟人物情感变化
1.小说题目是《孤独之旅》,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孤独”呢?请同学们用横线标记出体现“孤独”的句子,圈画出关键词语,并把文中所有的“杜小康”以及指代杜小康的“他”都读作“我”,把“杜雍和”读作“爸爸”或是“父亲”。进入角色,充满感情地读你画出的语句。读了之后,要把你们真实的感受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6课《孤独之旅》说课稿4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6课《孤独之旅》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孤独之旅》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6课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作者在人生道路上所经历的孤独之旅,以及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寓意深刻。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增强自己的人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他们对于人生的思考也开始逐渐深入。
然而,由于年龄和经历的限制,他们对一些人生哲理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成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讨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孤独之旅中的思想感情,激发他们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关注,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理解作者在孤独之旅中的思想感情。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引导发现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黑板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课文,分享他们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看法,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标记不理解的地方。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作者的孤独之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孤独之旅》说课稿5篇
《孤独之旅》说课稿一、说教材《孤独之旅》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小说。
这个单元选编的主要是写少年生活的小说。
欣赏这些小说,要求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色,品味小说语言,能从中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
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放鸭生活中,战胜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
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
文中杜小康的人物形象,是在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
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学习这篇课文,既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励学生对比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二、说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自己、关注人类”,“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三方面的要求,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与能力:学会领悟文章主旨,感受人物形象,揣摩环境描写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会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能做到快速阅读,梳理要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三、说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由于本课是写少年成长的小说,着重点是成长。
而小说的细节描写及环境描写很多,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作用,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1)、体验成长的感受。
(2)、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2、教学难点由于本课景物描写很多,而学生对其写作手法的作用无从把握,更加不知道如何进行分析表达,因此我将本课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四、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经过七、八年级的学习,对小说的要素已经有了相应的了解,阅读小说的基本技巧也有所积累。
但他们往往被故事情节所吸引,深入分析语言文字背后的信息还比较困难,不能准确寻根求源,透视主题。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孤独之旅》说课教学电子课件
题目解读
想一想 结合杜小康所处的环境,以及他的心
理活动,说说小说标题“孤独之旅” 的含义。
指杜小康离开同学、学校,失去了充 满童真童趣的生活的一段寂寞孤独的 放鸭生活。
指主人公成长的一段心路历程。在他的成 长中“孤独”始终渗透在其放鸭的全部生 活空间与心灵空间。
杜小康心理变化过程
刚刚出发时: 茫然恐惧
《孤独之旅》一文,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 小说《草房子》。
《草房子》,可以说是中国当代一部比较 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它以九章二十余 万字的篇幅,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 学为背景,描绘了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 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 着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
2.生难字词
(1)字音
一落千丈: 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歇斯底里: 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人物 杜小康
环境 失学后 孤独 艰苦的环境
(鸭群 芦苇 荡 暴风雨)
情节 开端:失学离家 发展:孤独行程 高潮:风雨寻鸭 结局:少年长大
三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情感变化 人物成长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了解
变化一:另一番境地?
➢ 杜小康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 ➢ 杜小康才读一年级,就有了一条皮裤带。 ➢ 杜小康有一年四季的衣服。 ➢ 杜小康成绩优秀,一直是班长。
家底最厚实
一落千丈
变化二:未知的前方?
➢ 已经是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 ➢ 四周只是草滩或洼地,已无一户人家。 ➢ 他们能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
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草房子》
就《草房子》中自己感受最深一位少 年的成长经历,写一篇读后感。
孤独之旅
最新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说课稿
《孤单之旅》讲课稿一、说教材《孤单之旅》是一篇写少年景长的小说,比较吻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
●主题文章经过描绘杜小康随父亲放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和感情历程,刻画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揭露了挫折能促使人快速地成熟这一道理。
小说标题“孤单之旅”的含义不只是指杜小康跟从父亲放鸭过程中产生的孤单、孤独、惊慌之感,还有杜小康心灵的变化过程,即从孤单、孤独、惊慌到坚毅,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之旅。
●情节构造初步: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觉。
热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碰到狂风雨的情形。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小说经过故事情节的奇妙剪裁与布局,揭露了文章所反应的社会问题——对孩子进行劫难、挫折教育实行的必需。
●环境描绘环境描绘的段落主要有:第9 段,第 12- 13 段,第 21 段,这些环境描绘强化了孤独的气氛,加强了杜小康的惊慌不安的感觉;第24- 25 段,描绘了一幅优美、安静的画面,示意杜小康的心理渐渐趋势沉静,但关于将来漫长的孤单,他仍旧感觉惊慌。
第36 段写狂风雨中的情形,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促使杜小康思想转变的一个要素,突来的暴风雨,使杜小康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快速地成长起来。
第47 段,雨过天晴,美好的夜色,预示着杜小康的成熟。
这些环境都突出了“孤单”这个境界,这也是杜小康成长的环境。
它为表现人物的变化、文章的主题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心理描绘描绘杜小康成程的:如第11 段,写杜小康最先面孤单和面不行知的将来的茫然。
第21 段,面更为孤单的境,杜小康心中的惊慌与胆寒。
再如第 29-31 段,孤单中的人越孤单,并逐化成一种精神上的迫,杜小康很自然地想到回家,而且种意一便不行抑制。
第 38、43- 46 段,是杜小康走向成熟和的程。
他敢于在暴雨中单独找失散的群,没有惧怕,烈的任感使他能肩负困苦、孤单的侵。
第48 段,更是明地揭露了杜小康的成,“他得自己忽然地大了,了。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6课《孤独之旅》说课稿5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6课《孤独之旅》说课稿5一. 教材分析《孤独之旅》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6课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在人生道路上所经历的孤独和困惑,以及他在追求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挣扎。
课文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和迷茫,展现了他在人生道路上不断探索、成长的心路历程。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主人公情感变化的分析以及对课文中所涉及的人生哲理的思考。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从课文中汲取人生智慧,为自己的人生道路提供借鉴。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九年级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接触过不少文学作品,对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有一定的认识。
但同时,九年级学生面临着生理和心理的转型期,他们在人生道路上也会遇到种种困惑和迷茫。
因此,在教学《孤独之旅》这篇课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去感受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从而达到感同身受的效果。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分析课文中所涉及的人生哲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人生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自己面对人生困境时的抗压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主人公情感变化,感受课文中所涉及的人生哲理。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去感受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以及如何让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人生智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课文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以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018新人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孤独之旅》详案
孤独之旅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快速阅读的方法,把握课文情节;品味“孤独”,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2、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3、理解“孤独”与“成长”的内涵,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品味“孤独”,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细节描写重要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孤独”与“成长”的内涵,感悟人生。
教学步骤:一、情境导入、出示课题大家欣赏的这些图片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是什么?孤独,谁孤独了?反映的是不同年龄不同生活背景的人他们眼中的孤独。
今天这节课,我们也要一起去品尝一份孤独,这份孤独来自我们的同龄人杜小康。
让我们跟着他沿着他的足迹去走一趟孤独之旅。
(师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走近孤独曹文轩曾在他的一篇哲学散文中这样说道:“人离家原因有三:一是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
二是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
三是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在召唤着他。
”我们的杜小康离家了,下面请同学们关注课文第一段,说说看杜小康的离家原因是曹文轩所说的哪一种?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板书:离家)杜小康为何会感觉到无奈呢?杜小康曾经是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杜家的独生子,怎么个厚实法呢,老师可以用杜小康拥有的两样东西的来说明这一点。
第一,杜小康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拥有一条油汪汪的皮带,而油麻地的其他孩子即使到六年级也只能用草绳来当裤带,所以杜小康上厕所的时候,总有一些孩子呆在一边痴痴地看。
第二,杜小康拥有一辆自行车,而60年代的油麻地再也找不到第二辆自行车了。
阔不阔?而且他曾经是“草房子”里的领头羊,让孩子们个个都钦慕不已的大班长。
但是?现在的杜小康已不再小康了,他怎样了?那天早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有没有同学看过《草房子》原著?他爸爸运了一大船的货物回油麻地,船翻了,所有的货物沉进海里,所有的财产都泡汤了。
所以杜小康失学了,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
2018新人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孤独之旅》》教案设计
1.识音辨形,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
2.快速默读课文,明确文本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师引导:同学们之前已经学过小说题材的文章,知道了小说的三要素分别是人物,情节和环境,今天我们紧紧围绕着题目“孤独之旅”来明确这篇小说的三要素,去探访一下主人公杜小康的孤独之旅。首先最基本的,需要请一个同学复述一下这个故事,给我们一张地图,好让探访有一个计划。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与小说主人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与交流,培养学生战胜困难挫折的意志力与信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合作探究分析文章运用各种描写方法的语句,以及其在塑造小说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
难点:结合自身生活实际,通过在小说语句的情感体验中升华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流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趣
师归纳:这篇文章通过对杜小康因家道中落失学而不得不跟父亲到野外的芦苇地放鸭经过的记叙,表现了杜小康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心理由恐慌、孤独走向坚强的经过,人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
三、再读感悟,旅途启程
1.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重点朗读以下段落,每人一段,比一比谁读得好,结束之后每人选择觉得读得最精彩的一段进行展示。(3分钟的时间,由于时间的限制,强调四个人的朗读同时进行)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
科目:语文
授课人:
授课对象:九年级
计划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明确文章的三要素。
(2)通过分析小说景物描写、心理描写等描写语句,认知作者所要刻画的人物性格与形象。
(3)结合杜小康的成长过程,探究题目的涵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孤独之旅说课稿教案课件(通用11篇)
孤独之旅说课稿教案课件(通用11篇)教师是孩子驶入歧途的修正员,教案要体现概念和方法相似的知识。
用于比较难的知识。
教案是教师教学质量的保证。
你写过教案吗?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孤独之旅说课稿教案课件,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孤独之旅说课稿教案课件篇1教学目的1、体验成长的感受。
2、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3、学习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重点难点1、重点:⑴体验成长的感受。
⑵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2、难点: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课文题目《孤独之旅》是编者加的,文章题目本身可以多种多样,它所体现的是作者的不同侧重点,比如,可以侧重于人物、可以侧重于情节或主题思想等。
节选的文章似乎可以给出不同的题目,例如:父与子、小康放鸭记;放鸭、放鸭之旅;成长之旅等。
那么,相比较于《孤独之旅》,课文的题目则侧重于什么呢?老师认为,是为了更加诗意化地表达小说的主题思想,用其他题目都把文章坐实了。
只有“孤独”一词,本身是忧郁而诗意的,它与诗歌的浪漫特质相符。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与哲学家等,无不是在“孤独”中升华和创造的。
正如哲学家叔本华所说:“孤独是所有杰出人物的命运”!但是,“孤独”虽是每个人都有,却又是非常抽象的一种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只可意会不能言传。
而曹文轩却用文字和他独特的风格,把“孤独”很好地传达了。
简介作家指导阅读: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并在农村生活了20年。
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毕业留校任教。
后来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在是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
他的主要作品有:《忧郁的田园》《暮色笼罩下的祠堂》《红葫芦》《蔷薇谷》《少年》《埋在雪下的小屋》《追随永恒》《三角地》《山羊不吃天堂草》等。
其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
以诗意化的笔触和意境来表现一切,追求小说的语言美、意境美和含蓄美。
本文选自长篇小说《草房子》。
了解背景《草房子》是一部关于少年成长的长篇小说。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孤独之旅》示范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孤独之旅》示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孤独之旅》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的教材内容。
这是一篇描绘人物内心世界和成长历程的散文。
通过对主人公在人生道路上的探索和思考,展现了其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孤独、困惑、挣扎和成熟。
本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升自己的语文综合素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散文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掌握。
但同时,他们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课业负担较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孤独之旅》,使学生了解散文的基本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的孤独和困惑,理解其在困境中不断追求和挣扎的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散文的主题思想,品味散文的语言特色。
2.教学难点:理解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的内心世界,感受其孤独和困惑,以及如何在困境中追求和挣扎。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材、教案等资源,辅助学生进行学习。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音乐、展示图片等方式,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境。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关注文章主题和情感变化。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4.教师引导: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帮助学生梳理文章思路,解答疑难问题。
5.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成长过程中孤独和困惑的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教部编版2018版九上:第16课《孤独之旅》示范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驱逐、嬉闹、凹地”等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3.品味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体会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2.理解标题的含义。
教学难点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曾经感受过孤独吗?可以说,孤独是一根尖锐的针,常常刺痛我们脆弱的心,让我们难以忍受;孤独却也可以是一朵鲜花,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显得更加灿烂。
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孤独是什么呢?今天我们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体会孤独带给人的滋味。
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曹文轩,汉族,男,1954年1月生于江苏省盐城市农村。
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和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
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
代表作有《草房子》《红瓦》《天瓢》等;曾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金奖、冰心文学大奖、国家图书奖等四十多种奖项。
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
2.知识链接《草房子》是一部关于少年成长的长篇小说。
小说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学校为背景,写了男孩桑桑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
他亲眼目睹或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的事件。
小说描绘了几个孩子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人性的光芒。
3.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轩.(xuān)嬉.闹(xī)凹.地(āo)雍.(yōng)掺.杂(chān)胆怯.(qiè)撅.(juē)给.予(jǐyǔ)觅.食(mì)撩.逗(liáo) (2)词语释义家底:家里长期积累起来的财产。
2018新人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孤独之旅》说课稿
孤独之旅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文《孤独之旅》,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教材分析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以少年生活为题材的。
《孤独之旅》是曹文轩笔下的一篇小说,故事简单但内蕴丰富。
讲述的是少年杜小康因家境败落,被迫与父亲离家去遥远的地方牧鸭生活的故事。
课文着重描绘了柔弱、恋家的杜小康,历经牧鸭生活最初的孤独和恐惧,终于战胜自我,而变得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
小说语言平实,通俗易懂,于平白中饱含真情。
本单元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能让学生从课文中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
学习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孤独,是生活给予人们在成长中的一道美丽但却残酷的题目。
在对课文体验欣赏的过程中,既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又能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真正读懂“孤独”,迎接“孤独”。
根据新课标第四学段中的第八点“欣赏文学作品”要求,结合本文的内容和特点,我设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初步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2、领会主人公成长经历中“孤独”的真正含义,即理解小说题为“孤独之旅”的真正内涵3、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本单元“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点,品味小说语言”根据这一要求,我设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重点:赏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难点:理解小说“孤独”的主题。
教法设计根据我的教学实践分析,现在九年级的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庭的中心。
由于父母,长辈的关心呵护,很少会有孤独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中若找不到情感共鸣就会出现教师在台上激情澎湃,学生在台下无动于衷的尴尬场面。
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1、首先采用欣赏感悟法,播放音频图片展示杜小康所处环境的清冷孤独。
2、通过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有兴趣去自主探究,3、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与文章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说课稿精选5份
孤独之旅说课稿一、说教材《孤独之旅》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
●主题文章通过描写杜小康随父亲放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历程,刻画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揭示了挫折能促进人迅速地成熟这一道理。
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不仅仅指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产生的孤独、寂寞、恐慌之感,还有杜小康心灵的变化过程,即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之旅。
●情节结构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的巧妙剪裁与布局,揭示了文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对孩子进行磨难、挫折教育实施的必要。
●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的段落主要有:第9段,第12-13段,第21段,这些环境描写强化了孤独的氛围,增强了杜小康的恐慌不安的感受;第24-25段,描画了一幅优美、恬静的画面,暗示杜小康的心理逐渐趋向平静,但对于未来漫长的孤独,他仍然觉得恐慌。
第36段写暴风雨中的情景,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促进杜小康思想转化的一个因素,突来的暴风雨,使杜小康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迅速地成长起来。
第47段,雨过天晴,美好的夜色,预示着杜小康的成熟。
这些环境都突出了“孤独”这个意境,这也是杜小康成长的环境。
它为表现人物的变化、文章的主题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心理描写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如第11段,写杜小康最初面对孤独时和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时的茫然。
第21段,面对更加孤独的环境时,杜小康心中的恐慌与胆怯。
再如第29-31段,孤独中的人们越发孤独,并逐渐强化成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杜小康很自然地想到回家,并且这种意识一发便不可抑止。
第38、43-46段,是杜小康走向成熟和坚强的过程。
他敢于在暴风雨中独自找寻失散的鸭群,没有恐惧,强烈的责任感使他能够承担困苦、孤独的侵扰。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说课稿
《孤独之旅》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曹文轩的《孤独之旅》。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说一说我对本课的教学安排。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及内容《孤独之旅》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虽是节选,但叙事简练,情节完整,完全可以作为一个短篇小说来学习。
课文写少年杜小康因家景败落,被迫与父亲离乡背井,去遥远的地方牧鸭的生活故事。
着重描绘一个柔弱、幼稚、恋家的少年,历经牧鸭生活最初的孤独和恐惧,终于战胜自我,变得坚强的一段生活历程。
小说语言平实,通俗易懂,于平白中饱含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情况,我设定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重点:1、明确文章的明暗两线,理解标题“孤独之旅”的双重含义。
2、把握杜小康的性格特征。
难点:掌握环境描写对人物性格刻画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为九年级学生,他们对小说这种体裁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基本具备了阅读分析和感悟能力。
但在《孤独之旅》这篇课文中,学习的重点是通过环境描写塑造人物,学生对这种写作手法还比较生疏,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感悟、体验。
三、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重视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与情感之间的联系。
”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确立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一)知识和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品析语言,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
(二)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情节、环境等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学生生活,领会杜小康形象塑造的典型意义,使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教法和学法(一)教法设计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一个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因此我将采用一下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问题引导法、阅读讨论法】(二)学法指导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2018新人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孤独之旅》》完美版
“爸爸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即使有再多 好吃的东西,我都会觉得自己是孤独的。”
“小山一样的学业负担把我和外界 隔绝了,没有朋友,没有交流,没有娱 乐,我成了名副其实的‘独生子’。”
“当我站在讲台上,精心准备的课却 无法激起学生们学习热情的时候,我会觉 得我成了一个孤独的表演者。”
有一个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 跟随父亲到芦苇荡放鸭。 人离家原因有三: 一是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 二是出于无奈。三是人的眼中、心里, 总有一个前方在召唤着他。 “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人们借着路 ,向前流浪……而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 边的旷野呢?”
四、细读课文,理解“孤独”
小组合作:找出文中描写杜小康心理活动的语段, 体会他由不成熟到成熟的成长之旅。 完成下面表格:找出体现杜小康心理的词语。
不同阶段
离开油麻地,出发时 到达目的地—芦荡时 在芦荡安顿下来时 在芦荡时间一久 经历暴风雨后
不同心理感受
茫然和恐惧
第11段:杜小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现在, 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 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 第7、9段: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 停地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已经是 是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
2018新人教版部编本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级上册语文
—— 曹 文 轩
学习目标
1、进一步把握小说的三要素。
2、品味表现主人公成长过程的细节描写、心 理描写,理理解孤独的含义。 3、审美欣赏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作用,领 会优美的意境。 4、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塑造坚强的人生。
二、作者简介
曹文轩,当代作家。1945年 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 考进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 后留校任教。现任北京大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 《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 子》《红瓦》等。本文节选 自长篇小说《草房子》。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6课《孤独之旅》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6课《孤独之旅》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孤独之旅》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6课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是中国著名作家鲁迅的散文名篇,通过对一只鸟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对社会的深刻反思。
文章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冷漠。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习了鲁迅的一些其他作品,对鲁迅的思想和写作风格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篇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可能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对社会的反思和对人性的关注,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2.难点: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提问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的图片和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只鸟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鸟的象征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3.讨论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教师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观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5.作业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课文的小论文,深入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深层含义 - 社会反思人性关注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来进行。
对于作业,主要评价学生的理解深度和分析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独之旅》说课稿说教材《孤独之旅》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
本单元选编的是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选文有充满无限遗憾的《故乡》、有揭露金钱罪恶的《我的叔叔于勒》、有反应教育现象的《心声》,以及感受成长的《孤独之旅》。
《孤独之旅》,所写的内容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虽然是自读课文,但仍然利用一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
主题文章通过描写杜小康随父亲放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历程,刻画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揭示了挫折能促进人迅速地成熟这一道理。
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不仅仅指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产生的孤独、寂寞、恐慌之感,还有杜小康心灵的变化过程,即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之旅。
情节结构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的巧妙剪裁与布局,揭示了文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对孩子进行磨难、挫折教育实施的必要。
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的段落主要有:第9段,第12-13段,第21段,这些环境描写强化了孤独的氛围,增强了杜小康的恐慌不安的感受;第24-25段,描画了一幅优美、恬静的画面,暗示杜小康的心理逐渐趋向平静,但对于未来漫长的孤独,他仍然觉得恐慌。
第36段写暴风雨中的情景,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促进杜小康思想转化的一个因素,突来的暴风雨,使杜小康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迅速地成长起来。
第47段,雨过天晴,美好的夜色,预示着杜小康的成熟。
这些环境都突出了“孤独”这个意境,这也是杜小康成长的环境。
它为表现人物的变化、文章的主题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心理描写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如第11段,写杜小康最初面对孤独时和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时的茫然。
第21段,面对更加孤独的环境时,杜小康心中的恐慌与胆怯。
再如第29-31段,孤独中的人们越发孤独,并逐渐强化成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杜小康很自然地想到回家,并且这种意识一发便不可抑止。
第38、43-46段,是杜小康走向成熟和坚强的过程。
他敢于在暴风雨中独自找寻失散的鸭群,没有恐惧,强烈的责任感使他能够承担困苦、孤独的侵扰。
第48段,更是鲜明地揭示了杜小康的成长,“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文章对于杜小康的心理描写很细腻,面对孤独,他由恐慌到面对乃至最后战胜它,这段心路历程通过杜小康不同的感受表现出来,也体现了他逐渐成长的主题。
语言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很值得品味。
如:“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苇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
“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
写暴风雨一段“早上,……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说学生就学生的情感结构来讲,九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非常有限,思想上还不太成熟,所以在理解“孤独是成长中的一道美丽而残酷的题目”存在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结合学生有限的生活经验去引导他们理解主旨,明白“孤独”是每一个人的心灵感受和成长的必修课。
此外,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小说这种文体也有了一些接触,但是他们理解的现状是感性的多一些,理性相对不足,所以教师可以将小说这种文体三要素及描写方法的抽象知识放入具体的文本分析里去理解和体味,以加深学生对小说这种文体的认识。
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单元教学目标:作为小说单元的教学目标为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体,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色,品味小说的语言。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快速阅读的相关知识,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②结合文本,感受文中主人公面对“孤独”心理的变化,从而把握文章主题。
2、过程与方法:①组织学生快速阅读,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线索。
②设置问题,渲染情境,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杜小康所经历的“孤独”之旅。
③结合学生自身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畅谈各自“成长”的体会与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孤独,勇敢面对生活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品味“孤独”,体会“成长”的感受。
2、理解编者命题“孤独之旅”的含义。
3、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梳理出主人公对“孤独”感受的变化。
说教法、说学法(一)教学方法:根据对学情的分析和本课属于自读课文的实际情况,我将采用学案导读法、情境导入法、点拨指导法、延伸拓展法。
当然学案导读法是放在上课前的预习阶段,使学生通过学案扫清文章的生字词障碍并阅读助学资料,为课堂上走进这篇课文做好准备。
配乐播放幻灯片的情境导入,使学生在低沉而略带激昂的氛围中,萌发探索这段孤独之旅的好奇心,为走进课文奠定基调。
点拨引导学生速读和精读课文,总结出本文的行文脉络,分析全文重点语段。
(二)学习方法1、朗读法:学生通过朗读,在诵读中进入作品意境,理解主人公情感。
2、圈地批注法:圈点批注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对于知识来讲也有助于知识的巩固。
3、自主学习法: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同时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学生应该是自主学习在前,因此我预先设计了讲学案,学生自己完成,解决简单问题如:生字词、作家、情节等。
将课堂时间更有效化。
说教学过程:一、谈“孤独”导入。
课件出示一些体现孤独的图片,让学生欣赏之后说说感受。
师:咱们今天这节课,要去品尝一份孤独,这份孤独来自我们的同龄人杜小康,让我们一路跟着他,沿着他的足迹,去走一趟孤独之旅。
(板书:孤独之旅)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小说注重的是对文本信息的提取,所以本环节要求学生速读课文,在读的同时,拿起手中的笔,划出以下问题的提示词语,我主要设计了以下问题(1)速读课文,抓住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四个因素,总结出本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在放鸭的过程中,杜小康的心理经过了怎样的变化?(3)“孤独之旅”的含义是什么?(这三个问题的设置是由浅入深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旨在让同学认识到这篇小说写了杜小康因故失学,被迫与父亲离家前往芦苇荡放鸭的经历。
其中开端是失学离家→发展是孤独行程→高潮是风雨寻鸭→最后也就是结局少年长大。
第二个问题是在此基础之上,发掘关于杜小康心理变化过程。
由出发时──茫然,恐惧;到达芦荡时──害怕,胆怯;安顿之后──感受孤独;时间一久──不再忽然地恐慌;以及那天暴风雨后──坚强。
思路很清楚,正体现旅本身就是一个过程的意思,讲到这里第三个问题就水到渠成了,以上那个两个问题正是孤独之旅的两层含义。
这样设计问题,跳跃性不会太强,使学生感觉不会太突兀。
通过速读课文,学生把握了文章的行文脉络,到此我们也完成了知识目标。
三、精读课文,重点分析精读并不与速读矛盾,这里面的精读主要是精读重点语段,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找出文中这些精读段落,并分析这些句子所起的作用。
精读又分两步走,第一步精读集中描写环境的段子,例:这是关于鸭群的两个句子,对鸭子的叫声的描写和鸭群对杜小康父子的相依相偎就是杜小康刚离家的茫然恐惧的体现。
“鸭的叫声”其实把杜小康带到了和学校不同的生活环境,不是同学们的戏耍,吵闹,不是朗朗的读书声,而应该是一个和这个十几岁的孩子生活极不相称的放鸭活动,这是杜小康生活环境的变化。
这是关于芦荡的描写,绿色的浪潮给人的压抑以及那种逃也逃不出的感觉就是杜小康在到达芦荡后的害怕与胆怯的反应。
渺远的芦苇荡静得有些怕人,这让一下子离开小玩伴的杜小康感触颇深,绿色带来的生机勃勃更反衬他身影的蜷曲和瘦小。
这是关于暴风雨的描写,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狂风暴雨中一个少年为了生计早将以前的茫然,胆怯褪去,无助中他不再害怕了,坦然接纳了眼前的一切,渐渐的成长为一个小男子汉了。
第二步精读关于细节描写的句子,尤其是对鸭群在水面所造成的扇面型水流的描写。
这是通过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所看到的,这很符合他的身份,同时也很符合他的心境,因为这是杜小康第一次离家,他对自己的前方是茫然的,所以鸭群划出的如此细小的扇面型水流就足以在主人公杜小康荡起层层涟漪。
这里的环境和细节描写都反应出了杜小康各个阶段的心路历程。
到此我们完成了能力目标。
四、延伸拓展总结主旨在以上环节的基础之上,学生对文章的行文脉络和重点语段做了分析,此时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你第一次独自在家的时候,你第一次和朋友分离的时候,你第一次来到一个陌生地方的时候,或许会感到不安,甚至是恐惧,但是不久之后,对孤独的超越得到的是成长,是敢于接受的坦然和镇定。
此时在引入纪伯伦及本文作者曹文轩有关孤独的看法。
以此来引导学生领悟“孤独是成长中一道美丽而残酷的题目。
”的主旨。
到此情感目标也得以完成。
五、课后练笔:在你的成长路上有没有感受过孤独,请以“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字数不限。
说板书设计好的板书能够使学生迅速的抓住课文要点和文章的结构脉络。
秉持着这种理念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孤独之旅曹文轩人物(主人公):杜小康情节:失学离家(开端)→孤独行程(发展)→风雨寻鸭(高潮)→少年长大(结局)环境(自然环境):渲染孤独的气氛,造就坚强的性格主旨:孤独是成长中一道美丽而残酷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