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国家重点学科的发展现状与分析
高校学科建设发展报告
高校学科建设发展报告1.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高校学科建设变得日益重要。
本报告旨在分析高校学科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相关政策和措施的效果,为高校提供发展学科的指导和建议。
2.学科建设的现状近年来,高校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
大量优秀学科团队的涌现,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问世,都为高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然而,学科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科结构不合理、学科之间协同性不足等。
在接下来的分析中,我们将重点关注这些问题。
3.学科结构优化学科结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高校整体的学术实力和竞争力。
要优化学科结构,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3.1 加强交叉学科建设通过设立交叉学科研究中心或联合实验室等形式,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知识的整合和创新,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3.2 调整学科布局根据国家和地区的需求,动态调整学科布局。
加强与产业需求的对接,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4.学科建设的协同性学科之间的协同性是提高高校整体学科实力的关键。
为了加强学科建设的协同性,我们提出以下建议:4.1 建立学科交流平台建立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平台,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借鉴,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与创新。
4.2 加强学科团队合作设立激励机制,鼓励学科团队之间的合作与共享资源,提高团队合作的效果和成果。
5.政策和措施的有效性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对于高校学科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评估了一些典型政策和措施的有效性,并提出相关建议:5.1 学科评估制度学科评估制度可以有效促进学科建设的竞争和进步,但需要更加科学和细致的评估指标和方法。
5.2 资金支持政策政府可以增加对重点学科的资金支持,鼓励学校加大投入,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和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
6.结论高校学科建设是高校整体实力提升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今后的发展中,高校应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加强学科之间的协同性,并与政府、企业等各方合作,共同推动高校学科建设迈向更高水平。
重点学科建设意见
重点学科建设意见随着国家经济、科技水平的发展,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前途,教育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
高质量的教育,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保障。
教育中的重点学科建设,也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质量提升”的教育方针,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促进教育领域的发展,国家在建设重点学科方面多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本文就重点学科建设意见进行了探讨。
一、重点学科建设意见的背景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
而这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等教育的支持。
在这个过程中,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发展重点学科,成为推动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式。
2002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并对全国高校开展重点学科建设,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品牌项目。
现在,全国高等学校是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来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重点学科建设意见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指导思想重点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创新、高质量、高效益。
故此,在教育资源方面,重点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在学科发展方面,重点是提高学科的科研、创新能力,提高学科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学科国际化和创世竞争力;在管理方面,重点是创新管理机制和服务,促进学科的内部合作和外交合作。
2.基本原则(1)独立自主,从全体师生和学校本身出发,重点学科建设目标要同学校总体发展战略同步。
(2)突出特色,在学科建设中,突出学科的发展特点和区别性,提高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
(3)革故鼎新,通过教育教学方式创新、管理模式改革,促进重点学科迅速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4)整体协调,跨学科整合资源,促进重点学科发展,提高学科研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5)高效益,根据产业需求对重点学科建设投入和绩效进行精准管理,实现前期投入与后期效益相衔接。
(6)国际化,推动重点学科“国际化”战略,提高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重点学科建设规划
重点学科建设规划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提升,而重点学科的建设更是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本文将着重探讨我国重点学科建设规划的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背景介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我国自提出了重点学科建设规划。
重点学科是高校内某些学科领域中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定学科,其发展对于高校整体实力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现状分析我国的重点学科建设规划自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理工科学科方面,我国的信息技术、电子工程、机械工程等学科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力。
在文科学科方面,我国的哲学、经济学、文学等学科也有一定的竞争力。
重点学科的建设不仅提高了我国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
三、问题分析尽管重点学科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一些地方高校仍然存在学科建设不平衡的情况,一些学科相对薄弱,难以与国际接轨。
其次,重点学科中的优秀人才流失问题较为突出,这使得一些重点学科难以持续发展。
另外,一些重点学科的研究方向与国家需求不完全符合,缺乏针对性和实战性。
四、发展策略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发展策略。
首先,加强学科评估和优化配置,将资源更加集中到重点学科上,提高学科建设的有效性。
其次,加强对重点学科的引才工作,采取更加有效的激励措施,留住优秀人才,形成核心竞争力。
此外,重点学科建设还需要更紧密地与国家发展需求结合,明确研究方向,增强学科的实用性和指导性。
五、重点学科建设现状调研为了更好地了解重点学科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们进行了一项调研。
调研结果显示,重点学科建设规划在一些高校中得到了积极的响应和落地实施,但也有一些高校对重点学科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六、重点学科建设的国际比较重点学科建设不仅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战略,也是国际高等教育竞争的主要方向之一。
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三年规划
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三年规划
一、背景和目标
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旨在提升学科研究水平,培养高层次的专业人才。
为了进一步推动国家重点学科的发展,制定三年规划是必要的。
二、规划内容
1. 学科定位:根据国家战略和需求,明确定位国家重点学科的领域和方向。
重点支持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
2. 学科发展目标:制定具体的发展目标,包括学科研究水平提升、师资队伍建设、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
3. 重点支持项目:根据学科发展目标,确定重点支持的项目,包括学科基础建设、科研项目资助等。
4. 规划实施措施:制定具体的实施措施,包括财政支持、政策倾斜、人才引进等方面,以营造有利于学科发展的环境。
三、实施阶段
该规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为一年。
1. 阶段一:全面调研和分析,明确学科发展现状和问题。
2. 阶段二:制定具体的发展目标和支持项目,并进行实施。
3. 阶段三: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为下一阶段的规划制定做准备。
四、评估与监督
为了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需要建立评估和监督机制,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解决。
五、预期效果
通过该三年规划的实施, 国家重点学科的研究水平和影响力将得到显著提升,师资队伍将更加强大,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能力将得到有效提升,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
六、结论
制定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三年规划对于推动学科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该规划的实施将促进学科研究水平提升,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重点学科情况总结范文
重点学科情况总结范文概述:本文将总结我国重点学科的现状,并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
重点学科在高等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培养优秀人才、提升国家整体实力至关重要。
通过对我国重点学科的总结,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它们的发展现状、问题与挑战,为进一步提升重点学科的发展质量和水平提供参考。
一、社会科学类重点学科社会科学类重点学科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其中,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学术积淀。
然而,当前社会科学类重点学科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科交叉与整合不足、研究方法创新不够等。
未来发展方向应注重学科交叉与融合,加强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学科的对接,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综合性解决方案。
二、自然科学类重点学科自然科学类重点学科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以及材料科学等学科。
这些学科是推动科技进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然而,当前自然科学类重点学科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基础研究不足、人才培养不完善等。
未来发展应注重基础研究的深入,鼓励开展原创性科研工作,加强人才培养,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
三、工程技术类重点学科工程技术类重点学科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学科是我国工程技术领域的重要代表。
然而,当前工程技术类重点学科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与实际需求脱节、应用研究不够深入等。
未来发展应注重跨学科研究,加强与生物医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合作,提高工程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医药卫生类重点学科医药卫生类重点学科在维护人民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其中,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学科是我国医药卫生领域的关键学科。
然而,当前医药卫生类重点学科存在一些问题,如医疗资源不均衡、研究成果转化不足等。
未来发展应注重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
结语:通过对我国重点学科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学科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我国医学国家重点学科分布状况剖析
万方数据
我国医学国家重点学科分布状况剖析
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 展中的独特作用,促进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事业 的融合发展,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 (四)超前规划结构,均衡专业发展 白2007年我国医学国家重点学科的评选之后, 已经全面覆盖了所有医学一级学科。但实际上,学 科之问、专业之间发展的程度相差很大,许多二级 学科至今还没有医学国家重点学科。口腔医学、公 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数量少,并 且水平较低,还达不到专业均衡分布的需要。医改 新政策要求,“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 区”,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将成为市场急需的卫生人 才[6],所以,围绕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 服务”的目标,全科医学的建设也应及早纳入重点 学科建设的规划之中。 鉴于医学国家重点学科的形成周期长、投人 大、社会效益具有滞后性的特点[7],医学国家重点学 科的发展应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提早规划、 优先配置、超前发展,扎实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以满 足社会对医学人才培养的需求。 缩短评审年限是解决医学重点学科专业发展 不平衡的有效办法之一。第一、二次国家重点学科 的评审相隔了十多年,学科状况发展变化很大,国 家应该缩短评审问隔时问,对于新生且有强健发展 后劲的学科要及时进行评估和增补,才能使各学科 之间均衡发展。引进竞争机制,适时调整学科点的 设置,促进和加速重点学科的形成,才能为医学重 点学科的产生创造条件。另外,卫生部设置的医学
20 15 4 3
2
(四)专业分布状况
三次围家重点学科评选后,所有的医学一级学 科已全部为医学国家重点学科。其中临床医学学科 的比重最大,2007年甚至达到了其中的54.98%(见 表5)。此外代表我国国粹的中医学学科的比重2002 年达到了17.24%,除了中西医结合和药学基本保持 平衡不变以外,基础医学和预防医学学科比重呈明 显下降趋势,而作为新兴学科的口腔和药学升降幅 度也不大。目前尚未形成完善的全科医学体系,其 他小科系的学科则榜上无名。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
复旦大学关于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若干意见(2010年4月19日校长办公会议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校重要的科研队伍之一,是学科建设的主要载体和承担国家重要科技任务的核心平台,吸引汇集和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在全校科技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近年来我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在整体规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定位及其与院系关系,持续稳定支持和资源保障,规范管理和参加评估,以及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我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的整体水平与国内同类大学相比已经出现一些差距。
回顾和总结我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过程和发展现状,研讨和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影响或制约其更好、更快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方面因素,同时学习和借鉴其它重点大学促进和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经验,根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管理的规定和要求,结合全校科技事业发展规划,学校为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好和更快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主要任务国家重点实验室应根据国家科技发展总体规划,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安全重大需求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获取原始创新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培养创新性人才,并努力建成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基地。
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定位及其与院系关系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依托于院系、或附属医院、或独立研究机构(以下统称为依托单位),或学校建设的(涉及多院系、多学科的),并得到学校和院系共同支持和全方位保障的,在科学研究和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方面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科研实体。
依托单位是支撑和保障重点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的主体,对重点实验室建设与发展,运行和管理负有重要职责,应在人力资源、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实验室用房等方面提供切实的资源保障。
三、复旦大学重点实验室管理委员会及其职能复旦大学重点实验室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管理委员会)是全校重点实验室工作的组织、规划、协调、决策的领导机构。
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分析与发展报告_管理篇
建设管理规章制度 ,宏观指导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 设和运行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学科发展的需 要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际运行状况 ,调整国家重 点实验室的结构与布局 ,对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重 组 、整合 、新建和撤销等 ;按照《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 规则 》,定期组织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和考核 ,核 拨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关经费 ,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 建设和运行 。 ( 2) 主管部门作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行政管理 部门 ,负责具体指导和组织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 和运行 主管部门是指国务院各部门 (行业 )或地方省 、 市科技管理部门 ,行使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行政主 管职能 。其主要职能是 : 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国家重 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方针 、政策和规章制度 ;依据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 》,制定本部 门 (行业 、地方 )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细则 ,指导国家 重点实验室的运行和管理 ; 择优推荐本部门 (行业 、 地方 )实验室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 ,审核本部门 实验室申报的材料 ; 聘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学 术委员会主任 ; 拨发与配套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 费和运行费等 。由此可见 ,主管部门是中间管理层 , 是保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全面贯彻落实 ,保 证国家重 点 实 验 室 有 序 建 设 和 高 效 运 行 的 关 键 环 节 ,是连接科技部和依托单位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 ( 3) 依托单位在科技部和主管部门的领导下 , 具体管理和保障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 依托单位是承担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 、保证实 验室良好运行的具体负责单位 。依托单位具体负责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管理 ,实行依托单位 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 ; 帮助国家重点实验室组建研 究队伍 ,为实验室提供后勤保障以及经费等配套条 件 ;解决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 问题 ;负责招聘和推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及学术 委员会主任 ,聘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学术委员 会副主任及委员 ;配合实验室做好评估工作 ;根据学 术委员会建议 , 提出国 家重 点实 验室 研究 方向 、任 务 、目标等重大调整意见报主管部门 。因此 ,依托单 位的重视程度 、支持力度 、管理水平及其效率的高低 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着所属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实际 运行绩效 。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依托单位 之间的关系是实验室发展的关键 。国家重点实验室 既是从事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国家 队 ”,又是依托单位科研体系中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
学校重点学科建设与发展计划
学校重点学科建设与发展计划一、背景介绍随着教育的发展,学校重点学科建设逐渐受到重视。
对学校而言,重点学科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探讨学校重点学科建设与发展计划的意义、目标以及具体实施措施。
二、重点学科建设的意义1. 提高教育质量重点学科建设可提供学生更好的学习资源,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提升教学水平,从而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
2. 培养社会需求人才通过重点学科建设,学校可针对社会需求培养专业人才,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重点学科建设的目标1. 建设学科品牌学校应通过重点学科建设,打造自己的学科品牌,提升学科影响力和竞争力。
2. 推动学校整体发展通过重点学科建设,学校能够促进学校整体发展,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
四、重点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1. 教学改革与教育创新改革教学方法,引进新的教育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课程建设与资源共享组织编写高质量教材,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五、学校重点学科建设计划的制定1. 分析学校资源学校需要对教师、教材、设施等资源进行全面分析,为重点学科建设提供支持。
2. 制定发展目标学校需要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包括学科建设的时间表和里程碑。
六、学校重点学科建设计划的实施1. 加强教师培训学校应组织教师参加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
2. 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学校需要提供优秀的实验设备、图书馆资源等,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七、学校重点学科建设成果的评估1. 制定评估标准学校需要根据学科建设目标制定评估标准,评估学科建设成果。
2. 进行评估工作学校应定期进行学科建设成果的评估,发掘问题并进行改进。
八、学校重点学科建设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1. 专业发展不平衡学校应加强各学科之间的协作,提供跨学科的发展机会。
2. 资源利用不充分学校可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九、重点学科建设的成功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其他学校的成功案例,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建设重点学科的有效方法和经验。
重点学科培育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重点学科培育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一、引言近年来,重点学科的培育与发展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优秀的学科可以推动学校的发展,提升办学水平,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然而,目前我国重点学科的培育与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推动重点学科的发展,本文将就重点学科培育与发展的现状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现状分析1. 重点学科培育面临的困境目前,我国重点学科培育面临着以下困境:(1)资源投入不足:重点学科的培育需要大量的资金、人才和设备支持,然而目前资源投入不够,导致学科发展受到限制。
(2)学术独立性不强:一些重点学科受到政府和学校的直接干预,学术独立性不强,学科发展受到一定影响。
(3)学术交流与合作不够:重点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还不够密切,学科之间的壁垒较高,阻碍了学科的跨界发展。
2. 重点学科培育的成绩与经验在困境中,我国重点学科仍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绩与经验:(1)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优秀人才、培养本土人才等方式,重点学科的师资队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为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科研成果丰富:一些重点学科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论文数量、专利申请量等指标处于领先地位。
(3)学科发展战略明确:一些学校和地区制定了明确的学科发展战略和规划,通过重点学科的培育与发展推动整个学校和地区的发展。
三、对策研究1. 加大资源投入,提升学科发展条件为了解决重点学科培育面临的资源投入不足问题,需要加大对重点学科的投入。
具体措施包括:(1)增加经费支持:政府应加大对重点学科的经费支持力度,通过设立专项经费、拓宽资金渠道等方式,保障学科发展的资金需求。
(2)加强设备建设:重点学科需要配备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仪器,学校和政府应加大设备建设力度,提升学科的实验条件。
(3)建立人才支持机制:加强对重点学科人才的培养与引进,设立相应的人才引进政策和奖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学科建设。
高校重点学科建设与学科特色发展研究
高校重点学科建设与学科特色发展研究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重点学科的建设也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高校重点学科的建设对于提高学校的整体实力、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学科优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高校重点学科的建设策略和学科特色的发展路径,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在高校重点学科的建设中,首先要明确学科建设的目标和定位,确定学科发展的方向。
高校应根据学校的整体定位和发展战略,结合学科优势和市场需求,明确重点学科的发展目标和定位,在国内外该学科领域的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
此外,高校还应对重点学科进行师资队伍的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提高学科团队的整体实力。
其次,高校重点学科的建设还需要注重教学与研究的结合,推动学科教学与科研的有机融合。
传统的学科发展模式偏重于科研,而忽视了教学工作的重要性。
然而,高校的使命是教育培养人才,因此,高校重点学科的建设应将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建立优秀师资队伍,加强教学改革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科教学质量。
此外,在高校重点学科的建设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学科特色的发展。
学科特色是指学科在某一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和独特的特点。
通过明确学科的定位和特色,将学科与其他学校的学科进行区分,形成差异化的发展路径。
例如,某高校的信息技术学科在校内外享有盛誉,以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和创新为核心,形成了独特的学科特色。
高校在学科特色的发展上应注重培养学科团队的创新能力和学术影响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推动学科特色的发展。
在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
首先是资金和资源的有限性。
学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包括引进优秀师资、建设实验室和研究基地等。
然而,高校的经费和资源往往有限,因此,在学科建设中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益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其次,高校在推动学科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市场需求和学科特色的平衡问题。
关于我校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准为国家重点学科 ,其 源于 1 9 3 8年西迁 的北 洋大学 等
高校的采矿 冶金系 。1 9 5 7年在全 国最早 设立 了矿 山通
风与安全 、机电安 全本科 专业 , 1 9 7 9 年开始矿 山通 风安 全 方 向的研究 生培养 。 1 9 8 4年设 立矿井 通风 与安全本
科专 业 , 1 9 8 5 年 开始研 究生培养 , 1 9 9 3年获 得硕士学位 授予 权 , 1 9 9 8 年 获得博 士学位授 予权 , 1 9 9 9年获批 陕西
[ 关键词 ] 国家重点学科 [ 中图分类号 ] G 6 4 回顾 思考 [ 文章编 号 ] 2 0 9 5 — 3 4 3 7 ( 2 0 1 3 ) 1 5 — 0 0 2 1 — 0 2 [ 文献标识码 ] A
重点学科 是知识 创新 、 技术 创新 、 理论 创新 的重要
矿井火 灾及爆炸事故 防治理论 与技术 、 围岩灾害安全 监
、
我校 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发展历史 回顾
西安科技大学安 全技术及工程学科 于 2 0 0 2年被批
了一批 实用性强 、 矿 山急需 的安全生产装备并在 国内外 广泛推 广使用 , 为企业创造 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新建 了 国家矿 山应急救援 技术西 安研究 中心 、 “ 西部矿 井开 采
及 灾害 防治” 教育 部重点 实验室 、 矿业工 程学科 博士后 科研 流动站等重要科学研究 与人才培养基地 , 拥有煤 炭 自燃 火灾 防治实验 室 、 矿 井瓦斯 治理实验 室 、 围岩灾 变 控 制实验 室 、 安 全管理人 机工程 实验室 , 形成 了一支 能
国家 重点学 科 , 2 0 0 7 年获批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 ,具有
国家一级 安全 生产技术 培训机 构资质 和安 全评 价机 构 资质 。 本学科 在长期 的发展 进程 中, 以国家西部为主要 服
2024年重点学科建设计划任务书范本(2篇)
2024年重点学科建设计划任务书范本【任务书模板】任务书编号:【填写任务书编号】任务书名称:2024年重点学科建设计划任务书发布日期:【填写任务书发布日期】任务书起止日期:【填写任务书起止日期】任务书发布单位:【填写任务书发布单位】任务书接收单位:【填写任务书接收单位】任务书负责人:【填写任务书负责人】任务书联系方式:【填写任务书负责人联系方式】一、任务背景与目标【填写任务背景与目标】二、任务要求1. 梳理学科建设现状(1)对该学科当前的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和梳理,包括设施设备、人才队伍、科研水平等方面的建设情况。
(2)分析该学科建设的薄弱环节,明确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3)总结近年来该学科取得的重要成果和突破。
2. 制定学科发展目标(1)根据学科建设现状和国家发展需要,确定2024年学科发展的总体目标。
(2)细化学科发展目标,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具体目标。
(3)明确学科发展目标实现的关键路径和关键环节。
3. 制定学科建设计划(1)根据学科发展目标,制定2024年学科建设的详细计划,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科研项目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和时间安排。
(2)明确学科建设计划的预期成果和阶段性评估指标。
4. 落实学科建设资金投入(1)根据学科建设计划,合理确定学科建设资金的投入规模和分配方式。
(2)明确学科建设资金的来源,包括政府拨款、科研项目经费、企事业单位投入等。
(3)建立学科建设资金的监督管理机制,确保资金使用的效益和透明度。
5. 组织实施学科建设(1)明确学科建设的组织架构和责任分工。
(2)协调学科建设各方力量,落实学科建设的各项措施。
(3)加强学科建设的宣传和推广,提高社会对学科建设的关注度和认可度。
三、任务书进度安排1. 梳理学科建设现状:【填写完成时间】2. 制定学科发展目标:【填写完成时间】3. 制定学科建设计划:【填写完成时间】4. 落实学科建设资金投入:【填写完成时间】5. 组织实施学科建设:【填写完成时间】6. 学科建设阶段评估:【填写完成时间】7. 学科建设总结报告撰写:【填写完成时间】四、任务书组成部分1. 任务书正文2. 附件1:学科建设现状调研报告3. 附件2:学科发展目标细化表4. 附件3:学科建设计划详情5. 附件4:学科建设资金投入详细方案6. 附件5:学科建设组织架构和责任分工图7. 其他附件:【根据需要添加其他附件】以上为《2024年重点学科建设计划任务书模板》,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填写和调整,并确保任务的顺利完成。
我校国家重点学科的发展现状与分析
我校国家重点学科的发展现状分析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冷畅俭基于国家的战略需求、旱农的区位特点、学校的综合实力和“三农”的突出问题,学校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提出了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战略目标。
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应该有一流农业学科,支撑一流科技创新,促进一流人才培养,提供一流社会服务。
在我校现有的具有硕士学位授权的105个二级学科中,最有特色、最有优势、也最有可能创建成为一流学科的,首先应当是已经成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的9个二级学科。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结合近期的学科调研,按照“明确发展思路、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的目标要求,对我校国家重点学科的发展现状分析如下。
一、我校国家重点学科情况国家重点学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在中国大陆地区的高等院校中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二级学科进行详细考核后,择优确定并计划安排重点建设的学科,是二级学科评定的最高等级。
国家重点学科对推动学科发展和科技进步以及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国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所在学科的学术队伍中有一批学术造诣高、在国际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有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术梯队,博士生数量和质量位于全国同类博士点前列;科学研究方面,已形成有较大影响的学术特色,取得了一定数量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且目前承担着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的研究项目;其教学、科研条件居全国同类学科先进水平,具有较强的与相关学科相互支撑的能力和获取国内外信息的先进手段;学术气氛浓厚,国际、国内学术交流频繁。
在2006-2007年教育部进行的第三轮国家重点学科评估中,我校植物病理学、土壤学、农业水土工程、临床兽医学、果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和农业经济管理等7个二级学科入围国家重点。
2007年底,为进一步促进和带动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完善学科结构和布局,建立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学科体系,满足国家和区域发展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教育部在国家重点学科评选的基础上,从申报学科中再择优确定出一批水平较高的学科作为国家重点学科的培育对象,予以重点扶持,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的重要补充,其管理办法等同国家重点学科。
医学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历史_现状分析及思考
【医学教育研究】医学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历史、现状分析及思考张雪静,李小荣,张林忠,曹克将【摘 要】 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对医学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三次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名单资料,纵向比较分析了我国医学高校重点学科发展的历史,并由此归纳出重点学科建设取得的成就,包括重点学科总体数量迅猛发展、国家重点学科的制度化建设日趋完善、所培养博士人数连年上升、造就了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等。
通过横向比较,发现了目前重点学科呈峰状不均匀分布,指出其有可能带来恶性循环的不利影响,进一步分析非重点学科所面临困境及应对策略,进而对我国今后的国家重点学科评审提出了一些建设性对策,如对发展成熟的学科建立退出机制;注重地区平衡,在边远地区设立特色重点学科;进一步完善重点学科评估体系,尝试有第三方评审机制;建立学科经费多元投入机制等。
【关键词】 医学;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历史;现状;思考【中图分类号】 R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24152(2010)1021320203H istory ,Curren t S itua ti on and Th ink ing about St a te Key D isc i plines of M ed i ca l Colleges ZHAN G Xue 2jing,L I X iao 2rong,ZHAN G L in 2zhong,et al .D epart m ent of Cardiology,the First A ffiliated Hospital of N anjing M edical U niversity,N anjing 210029,J iangsu,China 【Abstract 】 The constructi on of state key disci p lines has a great i m portance not only f or the devel opment of a medical university but als o f or the medical health .This paper collected the relative data of the nati onal key disci p lines assessed f or three ti m es in the past t w enty years,and revie wed the hist ory of state key disci p lines in medical colleges thr ough l ongitudinal analysis .The great a 2chievements had been made,such as rap id increase of the t otal nu mber of key disci p lines,gradually maturati on of the constructive syste m f or the key disci p lines,risen nu mber of Ph D candidates,a nu mber of excellent acade m ic leaders who had influence in do 2mestic and overseas .Unexpectedly,the medical key disci p lines distributed like peak shape when the data were analyzed thr ough horizontal vie w,and this may induce vici ous cycle f or the devel opment of nati onal medicine .Some suggesti ons were p r oposed for the non 2state key disci p lines as they had t o face great tr oubles es pecially the devel opment funds .A t last s ome constructive sugges 2ti ons,such as the withdra w of the mature disci p lines,the balance among different regi onal areas,further i m p r ovement of the as 2sess ment syste m and the establish ment of multi 2way input syste m,were put for ward for the assess ment of nati onal key disci p lines in future .【Key words 】 Medicine;University;State key disci p lines;H ist ory;Current states;Considerati on 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家根据发展战略与重大需求,择优确定并重点建设的培养创新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居于骨干和引领地位[1]。
国家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是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战略意义、海内外有一定影响力并具备较高水平的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的确定是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科体系建设和学科发展,培养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
目前我国的国家重点学科主要包括理学、工学、农学、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学等。
理学是国家重点学科中最基础的学科之一,包括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等。
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在国家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它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基础,对于提高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具有重要作用。
物理学主要研究物质的本质、运动规律以及物质与能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自然科学中最基本的学科之一。
化学则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对于推动国家化工、医药等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要。
工学是国家重点学科中的另一个重要领域,主要包括电子信息工程、机械工程、材料工程、土木工程等学科。
电子信息工程是目前国家重点发展的一个学科领域,它研究电子器件与系统的设计、制造与应用,对于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机械工程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和能量转换,广泛应用于制造业中,对于推动工业化进程和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材料工程主要研究材料的性能和应用,对于推动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土木工程是研究土地、水域以及人造建筑物等方面的学科,对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农学是国家重点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农作物的种植、养殖及其相关技术。
农学涉及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包括作物遗传育种、农业资源利用、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等。
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农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学的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医学是国家重点学科中的一大类学科,主要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学、公共卫生学等。
医学是国家健康事业的基础,通过研究和实践,主要目的是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在保障国民健康、防控传染病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方面,医学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024年重点学科建设计划任务书模板(3篇)
2024年重点学科建设计划任务书模板任务名称:2024年重点学科建设计划任务背景:学科建设是提升学校学术水平的核心工作之一,也是有效推动学校整体发展的关键环节。
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2024年的重点学科建设计划必须有新的发展目标和策略。
任务目标:本次任务的主要目标是制定2024年重点学科建设计划,以提升学科的学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并为学校整体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任务内容:1. 分析学科建设现状:对学校各个学科的建设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包括学科的学术水平、师资队伍、教学科研条件等方面的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2. 明确学科建设目标:根据学校整体发展需求和学科优势特点,确定2024年学科建设的目标和重点方向。
目标应具体、可行,并考虑到国内外的学术发展趋势。
3. 确定学科建设策略:制定具体的策略和措施,推动学科建设的实施。
包括但不限于:增加研究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教学条件、加强学科交流与合作等方面。
4. 制定具体计划:根据学科建设目标和策略,制定具体的计划。
包括但不限于:人员配备计划、研究项目计划、教学改革计划、学术交流计划等方面。
5. 资金保障计划:为了实现学科建设目标,制定资金保障计划,明确资金来源和使用方式。
6. 监测与评估体系:建立学科建设监测与评估体系,对学科建设计划的实施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任务执行计划:1. 第一季度:进行学科建设现状分析,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
2. 第二季度:召开学科建设工作会议,明确学科建设目标和策略。
3. 第三季度:制定具体计划和资金保障计划。
4. 第四季度:建立学科建设监测与评估体系。
任务实施人及责任:本次任务的实施人为学校学科建设委员会,负责全面组织和推动2024年重点学科建设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任务进度及考核:根据任务执行计划,学科建设委员会将按时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召开会议,制定计划,并建立监测与评估体系。
任务的执行情况将每季度进行评估和考核,并及时调整和完善计划。
年度重点学科建设总结范文
一、前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学科建设已成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校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推进重点学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现将我校2023年度重点学科建设工作总结如下:一、工作回顾1.学科布局优化根据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结合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我校对学科布局进行了优化调整。
经过充分论证,确定了5个重点建设学科,分别为: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电子信息、化学工程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
2.学科平台建设为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我校加大了对学科平台的投入。
2023年,共新增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学科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3.人才队伍建设我校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引进、培养、选拔等多种方式,打造了一支高水平的学科队伍。
2023年,共引进高层次人才5名,培养博士研究生15名,选拔学科带头人3名。
4.科研水平提升在重点学科建设过程中,我校积极开展科研项目申报,提升科研水平。
2023年,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级科研项目10项,市厅级科研项目15项。
5.成果转化与应用我校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推动学科成果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2023年,共签订横向合作协议10项,转化成果5项,新增专利5项。
二、存在问题1.学科建设经费投入不足虽然我校在重点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一流学科建设的要求相比,经费投入仍有较大差距。
2.学科交叉融合不够在学科建设中,部分学科交叉融合不够,导致学科优势难以充分发挥。
3.学科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学科队伍建设仍存在一些不足,如高层次人才引进难度较大、青年人才成长空间有限等。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1.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学科建设需求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支持,加大经费投入,确保重点学科建设顺利实施。
2.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学科综合实力鼓励学科间开展合作研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学科综合实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点学科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点学科建设的回顾与思考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国家着重建设了一批重点学科。
经过近30多年的发展,我国重点学科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其基本经验是:实施重点建设,推动学科发展;坚持发展思路,开展重点学科建设;规范评选工作,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的管理;坚持改革开放,推动重点学科建设。
关键词:重点学科建设;历程;成就;经验学科是体现一所大学的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
学科的方向和实力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学校的整体水平。
高水平的大学必须有高水平的学科,世界一流大学无论其发展轨迹有何不同,但无一例外的都在学科建设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发展各具特色的水平卓越的学科专业。
学科建设不仅是建设物质上的平台,将优秀的人才和先进的设备及丰富的资源汇集在一起,而且也是一种理念的更新。
学科方向的选择表现出学校、乃至整个国家对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把握。
从整体上看,既要有牢固的基础学科,又要有最前沿的新兴学科,这样才能应对新世纪科学技术革命的挑战。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点学科建设的历程我国重点学科的建设工作,按照建设思路与发展情况进行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重点学科建设的提出及启动阶段(1985~1992)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根据同行评议,择优扶植的原则,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重点学科”[1]2288。
为贯彻这一精神,国家教委在19 86年开展了相关的调研工作,并决定开展高等学校重点学科评选工作[2]。
通过通讯评选和专家小组审核的方式,最终经国家教委批准,于1988年和1989年分别下达了高等学校文、理、工、农、医等学科的重点学科点名单。
全国共选评出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点416个,其中文科7 8个,理科86个,工科163个,农科36个,医科53个,涉及107所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点的教学和科研,它们代表着我国所在学科领域的最高学术水平,重点学科点的发展得到国家的特殊支持与资助[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校国家重点学科的发展现状与分析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我校国家重点学科的发展现状分析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冷畅俭基于国家的战略需求、旱农的区位特点、学校的综合实力和“三农”的突出问题,学校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提出了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战略目标。
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应该有一流农业学科,支撑一流科技创新,促进一流人才培养,提供一流社会服务。
在我校现有的具有硕士学位授权的105个二级学科中,最有特色、最有优势、也最有可能创建成为一流学科的,首先应当是已经成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的9个二级学科。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结合近期的学科调研,按照“明确发展思路、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的目标要求,对我校国家重点学科的发展现状分析如下。
一、我校国家重点学科情况国家重点学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在中国大陆地区的高等院校中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二级学科进行详细考核后,择优确定并计划安排重点建设的学科,是二级学科评定的最高等级。
国家重点学科对推动学科发展和科技进步以及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国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所在学科的学术队伍中有一批学术造诣高、在国际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有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术梯队,博士生数量和质量位于全国同类博士点前列;科学研究方面,已形成有较大影响的学术特色,取得了一定数量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且目前承担着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的研究项目;其教学、科研条件居全国同类学科先进水平,具有较强的与相关学科相互支撑的能力和获取国内外信息的先进手段;学术气氛浓厚,国际、国内学术交流频繁。
在2006-2007年教育部进行的第三轮国家重点学科评估中,我校植物病理学、土壤学、农业水土工程、临床兽医学、果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和农业经济管理等7个二级学科入围国家重点。
2007年底,为进一步促进和带动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完善学科结构和布局,建立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学科体系,满足国家和区域发展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教育部在国家重点学科评选的基础上,从申报学科中再择优确定出一批水平较高的学科作为国家重点学科的培育对象,予以重点扶持,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的重要补充,其管理办法等同国家重点学科。
2007年12月,我校作物遗传育种和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两个学科被教育部列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至此,我校拥有的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的数量达到9个。
二、我校与兄弟院校拥有的国家重点学科对比我们选择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和东北林业大学等5所教育部直属的农林高校为比较对象,以此来反映我校国家重点学科的发展情况。
教育部直属农林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对比详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中国农业大学在作物学、植物保护、农业资源利用、畜牧学、兽医学和农业工程领域具有优势;华中农业大学在作物学领域具有优势;南京农业大学在作物学、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和兽医学领域具有优势;北京林业大学在林业领域具有优势;东北林业大学在林业和林业工程领域具有优势。
与其它5所高校拥有的国家重点学科相比,我们的优势集中在作物遗传育种、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土壤学、果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临床兽医学、农业水土工程和农业经济管理9个二级学科。
但在教育部直属的6所农林高校中,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中国农业大学拥有6个,南京农大拥有4个,东北林大拥有2个,华中农大和北京林大拥有一个,我校却没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这与我校目前的地位是不相称的。
表1 教育部直属农林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对比表三、我校各重点学科的发展现状分析为了反映我校学科发展状况,我们选择与我校学科相近的5所教育部直属农林高校,且在2007-2009年国家学科评估排名中居前十位的一级学科来进行分析比较。
我校排名居前十位的一级学科涵盖了现有的所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详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在2007-2009年国家开展的一级学科评估中,中国农大、南京农大和我校排名居前十位的学科均为10个,中国农大有6个一级学科排名第一,排名居前三位的学科高达9个,南京农大也有5个一级学科的排名居于前三位。
我校一级学科排名进前三的仅有农业资源利用和农业工程两个学科,且排名都是第三位。
我校不仅没有排名进入第一、第二的学科,而且在进入前十位的一级学科中,我校大部分都在第七、第八和第九的位置,这清楚地反映出我校一级学科与国内一流农业高校同类学科的巨大差距。
表2 六所高校一级学科评比排名居前十名单在作物遗传育种方面,我校的一级学科作物学排名第九,而中国农大、南京农大和华中农大分别是第一、二、三名,且均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中国农大在遗传育种的基础研究上具有领先地位,南京农大和华中农大在南方农作物品种选育及基础研究方面走在前列。
我校在黄淮地区小麦的育种研究上具有优势。
自解放初至今,已选育推广了70多个小麦优良品种,引导陕西及黄淮主产麦区6次小麦品种更新换代,此外在玉米、棉花、油菜等作物育种上也有较多积累。
我校作物遗传育种二级学科现有科教人员67人,其中,教授19人(三级教授5人,四级教授14人),副教授29人,中级及以下19人。
该学科应充分利用我校在小麦、玉米、油菜等方面的深厚积累,针对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对耐旱耐寒农作物品种的独特需求,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加快优良作物品种选育的速度和效率,为我国农业发展与粮油棉安全做出贡献。
2、植物病理学和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培育)在植物病理学和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方面,我校的一级学科植物保护学名列第5,中国农大和南京农大分列第一、三位,且这两所高校的植物保护皆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我校植物病理学二级学科目前拥有科教人员31名,其中教授11人(二级1人,三级2人,四级8人),副教授8人,中级12人。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二级学科目前拥有科教人员29名,其中教授8人(二级1人,三级3人,四级4人),副教授9人,中级12人。
目前,我校植物免疫学研究承担着我国小麦条锈病大区流行规律、品种抗病性和病菌毒性变异及其互作机理研究,在国内长期居领先地位与水平。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在昆虫的系统发育、生理生化,濒危昆虫物种保护,西部重大害虫的灾变规律与控制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
当前,植物病理和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两个二级学科应强化积累,在保持优势学科方向的同时,紧盯区域农业发展中主要农作物、经济作物、果树等的病虫害问题,切实解决生产一线面临的突出问题,将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有机衔接起来。
3、果树学在果树学方面,我校的园艺学一级学科名列第五,华中农大、中国农大和南京农大分列第二、三、四名,其研究实力都在我校之上。
华中农业大学果树学科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新教授挂帅,在学科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条件支撑、科研实力上优势明显,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中国农业大学果树学科带头人为韩振海教授,他们在基础领域、国内外优秀人才引进方面有明显优势,但应用研究相对较弱。
果树学是我校历史最悠久的学科之一,与国内同类学科相比,我校该学科突出优势是收集、保存了8000余份北方果树种质资源,进行了性状遗传研究和育种创新,培育了若干果树新品种。
目前,该学科拥有科教人员50人,其中,教授17人(三级教授5人,四级教授12人),副教授25人,中级及以下8人。
当前,该学科应积极利用我校果树学研究队伍人力资源丰富,校内外研究平台众多的优势,积极围绕解决我国西部果树产业、生态环境和提高农民收入等问题开展科学研究,特别是应针对苹果、猕猴桃等产业发展,进行从品种选育、种植过程管理、采后储藏一直到果品深加工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
4、农业经济管理在农业经济管理领域,我校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名列第七,南京农大第一、中国农大第三、华中农大第四,我校在此领域与上述三所高校存在较大差距。
与国内外高水平同类学科相比,我校该学科主要存在学科点数量多,涵盖范围窄,研究力量分散,学科及专业特色不突出、缺乏领军人才等问题。
当前,该学科拥有科教人员18名,其中,教授8人(三级教授1人,四级教授7人),副教授6人,讲师及以下4人。
在未来发展上,该学科应着眼于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林牧资源配置、产业配置、农林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等区域发展问题,特别应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黄土高原地区经济、社会、生态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5、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在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方面,我校畜牧学一级学科名列第8,中国农大第一、华中农大第三、南京农大第五,我们与兄弟院校差距较大。
我校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二级学科现有科教人员27人,其中,教授11人(二级教授1人,三级教授7人,四级教授3人),副教授12人,讲师及以下4人。
当前,该学科应该继续利用其在常规育种、黄牛研究,奶、山羊研究和动物肌肉发育与脂肪沉积机理方面的明显优势,加强理论研究与畜牧产业实践发展的联系,切实为我区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做好服务。
6、临床兽医学在临床兽医学方面,我校兽医学一级学科名列第八,中国农大第一、南京农大第二、华中农大第三,我们与此三校差距较大。
这四所高校兽医学科研究内容大多集中在营养代谢病方面,处于中心城市的高校小动物疾病方面较强。
中国农大、南京农大和华南农大在中兽医学方向略有优势。
我校在胚胎工程、生殖内分泌、转基因抗病育种和中毒病研究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其中,动物中毒性疾病研究为国内独具特色的方向之一。
我校临床兽医学二级学科拥有科教人员29人,其中,教授8人(二级教授1人,三级教授1人,四级教授6人),副教授16人,讲师及以下5人。
当前,临床兽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家畜胚胎工程、动物克隆技术、转基因动物研究、动物生殖内分泌与生殖疾病控制和动物中毒性与营养代谢性疾病方面。
我校临床兽医二级学科应紧跟这些研究热点,同时与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密切结合,服务于国家畜牧业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7、土壤学在土壤学方面,我校的一级学科农业资源利用与南京农大并列第三,中国农大名列第一,华中农大名列第五,在该学科,我校与其他学校差距较小。
我校土壤学二级学科共拥有科教人员35人,其中双聘院士1人,教授12人(二级教授1人,三级教授7人,四级教授4),副教授18人,中级4人。
在农业资源利用领域我校土壤学有其相对优势,在黄土高原地带性土壤的相关研究上处于国际、国内领先地位,是我校一个有着深厚积累,研究较为深入的学科。
当前,该学科力应积极跟踪国内外土壤学科发展的前沿,大力开辟新的研究方向,使我校土壤学继续在国内外相关研究方向上保持领先水平。
8、农业水土工程在农业水土工程领域,我校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名列第三,中国农大第一,吉林大学第二,我校在此领域与兄弟院校的差距不大,是我校科研教学实力较强的一个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