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民俗

合集下载

服饰民俗

服饰民俗

式丧服时与穿和式婚礼服时情形不同,着和服者手 中不能持扇子。
日本街头服饰
日本街头服饰

一.亚洲国家服饰民俗
1、哪个国家的女子背“带包” 2、哪个国家的男子穿裙装 3、哪个国家的人用“水布” 4、哪个国家的人穿用纱笼
5、哪个国家的女子穿衣露肚脐……
一.亚洲国家服饰民俗
• 2、马来西亚
卡因——马来西亚的男子素有穿裙子的习惯,这种长至
• 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饰 差别不大,一般都比 较朴实大方,上身为 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 短衫,下着宽腰无兜 长裤净色长裤,多用 白色、青色布包头, 有的戴毛呢礼帽,天 寒时喜披毛毯,四季 常赤足
3、西南少数民族服饰 • 傣族
3、西南少数民族服 饰
• 傣族
3、西南少数民族服饰
• 纳西族:过去以自织的麻布或粗布 为衣料,青壮年喜穿白色,老年人 喜欢黑色,以表现其二元对立的宇 宙观。纳西族女子喜欢穿红、蓝、 紫色并用彩色布镶边、钉双排扣子 的上衣,浅蓝或白色的衫里的双层 百褶长裙,用丝线绣五彩花边。腰 束红、黄色彩带,脚穿青布绣花鞋。 纳西族最具特色的服饰是妇女的 “七星披肩”,缀以圆形花片。背 上并列7个小的,分别象征日、月、 星辰,表示披星戴月勤劳不息,饰
3、西南民族服饰
1、藏族: 藏袍、帮典
2、傣族: 筒裙、筒帕 3、白族: 风花雪月帽 短围裙 4、纳西族: 七星披肩
3、西南少数民族服饰
• 藏族:农区男子一般穿黑白氆氇或哗 叽藏袍,衣裤套穿在白衬衣上,外束 色布或绸子腰带;妇女藏袍的用料同 男装,冬袍有袖,夏袍无袖,内衬各 色绸衫,腰前围一块毛织的彩色横条 “帮典”,风格独特。牧区男子多穿 肥大袖宽的皮袍,大襟、袖口、底边 等处都镶着平绒或毛呢,外束腰带; 妇女也穿皮袍,皮袍以 “围裙”料和 红、蓝、绿色呢镶宽边,美观漂亮。 藏靴主要有“松巴鞋” 和“嘎洛鞋”。 藏族男女的头、手、胸、腰上都喜欢 佩戴用珠宝、金、银、铜、玉、象牙 等制作的精美首饰。

中国的传统服饰有哪些?

中国的传统服饰有哪些?

中国的传统服饰有哪些?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而传统服饰是其中之一。

中国的传统服饰通常被称为汉服,它们有着独特的风格和象征意义。

以下是一些中国的传统服饰:
1. 资产阶级汉服(华服):这是中国古代贵族阶层常穿的正式服饰。

华服采用华丽的丝绸和高贵的色彩,通常用于重要场合或庄重活动。

2. 工农汉服:这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常穿的服饰。

工农汉服注重实用性和耐用性,常用棉布或麻布制作。

它们的设计简单朴实,适合劳动和日常生活。

3. 士人汉服: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阶层常穿的服饰。

士人汉服注重端庄和文雅,通常采用绸缎和柔软的材料制作。

它们的设计多样,体现了主人的学识和修养。

4. 民族传统服饰:中国少数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服饰。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风格和纹饰,反映了他们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惯。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传统服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无法简单归结于以上几个分类。

在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和地区,人们穿着的服饰会有很大的差异。

传统服饰也在不断演变和融合,与现代时尚相互影响。

传统服饰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对历史和传统的传承和尊重。

如今,人们在特殊场合或重要节日中仍然会选择穿着传统服饰,以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意。

中国服饰民俗

中国服饰民俗

6、明清时期
(1)明代服饰
男子:以传统的袍衫类为主,称为道袍、曳撒、褶 子、罩甲等。流行“四方平定巾”(方巾)、网巾、
六角巾、绒巾、瓜皮帽等。 女子:有衫、襦、袄、背子、裙子等,另外还有 “水田衣”及“主腰”等新创品种。比甲是明代最 流行的女子服饰,之下是长裙曳地。以梳髻或包头 为尚。 服饰的款式搭配、长短比例、色彩对比都达到很高 的美学水平:大凡衣短则裙长,衣长则裙阔;
总之,中国服饰文化璀璨华美,丰富多彩。
中国古代的先民们从服饰起源之始,就已将 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 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积淀于日常生活 的服饰穿戴之中,构筑成了中国服饰文化的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内涵,开创了中 华民族服饰文化的先河。
三、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
1、东北及北部地区少数民族服饰 2、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 3、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 4、中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
பைடு நூலகம்
(4)达斡尔族服饰
服饰以袍为主。
男子:头戴皮帽,身穿皮袍,下着皮裤,脚蹬皮靴。 除皮质服装外,还穿布制的袍子和裤子。冬天穿棉 袍,天冷时外套背心,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 妇女早期着皮衣,清朝以后以布衣为主。颜色多为 蓝、黑、灰,老年妇女还喜欢在长袍外套上坎肩。 擅于手工刺绣。
(5)鄂温克族服饰
二、中国服饰民俗的发展

服饰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 展的产物,中国服饰民俗在历史上的基本 特点是阔袖长袍、温文尔雅,深受封建礼 教的熏陶与约束,但每个朝代又都有各自 相应的特点。
1、先秦时期
旧石器时代:以树叶、蔓草遮体。
新石器时代,发明了纺轮、骨针,纺造粗衣麻布,
揭开了我国服饰发展的序幕。 商周时期:多为粗布、毛褐,质料为麻、兽毛、兽 皮。服制为上衣、下裳。首服,男子扎 巾、戴帽;女子插笄,冬用帽、巾。 足衣为舄屦。 春秋战国时期:服饰形制一改上衣下裳的两段式, 形成一体围裹全身的深衣。

中国服饰民俗

中国服饰民俗


红头瑶

传说,现在金平定居的瑶族是明清时期从两广 迁入的。在艰苦的跋涉中,走在前面开路的瑶 人为了让后面的人看得见,就砍下红色的锥形 芭蕉花,举在头上为联络信号,后固定在头上。 后来,她们的头饰就沿袭了锥形芭蕉花的式样

走在队伍中间的 人,已经找不到 芭蕉花了,只好 砍一截芭蕉杆顶 在头上,再搭上 头帕,便成了 “平头瑶”或 “蓝靛瑶”
二、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



性别 年龄 职业 地位 民族、季节、质料 色彩
摩梭人的少女与妇女
因纽特人
藏族人
三、服饰的发展

1. 自然崇拜、图腾崇拜 与祖灵崇拜原始文化在服 饰上的反映
畲族姑娘凤凰冠 高辛氏的三女儿嫁给畲族祖先 盘瓠王,成亲那天,新娘母亲 送给三公主一顶非常漂亮的凤 凰冠和凤凰衣。婚后,三公主 生下三男一女,当三公主的女 儿出嫁时,真凤凰竟然从山里 飞出来,嘴里衔着一身五彩斑 斓的凤凰装。从此,畲族女性 就以穿凤凰装为最美最神圣。


彝族男子“天菩萨”“指天刺” 除父母长辈外,任何人不许触摸。即使战争对 待俘虏,也不许触碰侮辱。
2. 神话、民族历史在服饰上的反映



神话是民族文化及社会心理的一种象征化 投射。 在没有文字的民族中,人们将神话、历史 以及他们希望记录的一切,投射在与身相 随的衣装图样上,凝成一种文化密码。 服饰就是一种无字的天书,象形的史记, 荒古的神话、始祖的业绩、家族的宗谱、 民族的历史、习俗、宗教信仰及道德规范, 都在衣装上用一针一线“写”得清清楚楚。



在少数民族中,人类起源神话往往和 族源神话合而为一。 在神话中,一次似无必然联系的事件, 皆可导致各民族分化及其他文化形态 (如服饰、生活方式等)的差异 如云南金平县苗族,因服饰和支系不 同而有黑苗、白苗、大花苗、青苗或 清水苗数种。

中国传统服饰民俗文化

中国传统服饰民俗文化

• 性质:剃发易服是满清统治者用极端野蛮 手段推行的一种民族歧视和民族压 迫政策。
• 结果:沿袭数千年之久的汉族衣冠传统 和发型样式被禁绝取缔,满清服 饰民俗在汉族社会普遍推行。
• 谈迁《枣林杂俎》
满洲衣帽满洲头, 满面威风满面羞。 满眼干戈满眼泪, 满腔悲愤满腔愁。
• 对清初剃发易服民俗变革的简要分析:
• 思考题
1.试述服饰起源的诸种原因。 2.试述中国传统服饰的禁忌习俗。 3.试述中国古代服饰民俗变革发展的社会政治
斗争。
参考书目:
• 黄能馥等:《中国服饰史》,中国旅游出版 社,1995年
• 赵绍:《衣冠灿烂》,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6年
• 江冰:《中国服饰文化》,陕西人民出版 社,1991年
《先秦史》P333
小结:服饰的产生,是人类精神力量的外溢, 是人和动物在物质有形文化这一外在 标志上的界限分野。
三、服饰习俗的构成因素
1.性别因素 • 男女服装差异:用料、款式、色彩
• 性别服饰的发展趋势:女性服装远比男性服 装丰富发达。
三、服饰习俗的构成因素
• 《战国策·赵策一》:“女为悦己者容。” • 韩婴《韩诗外传》:“衣服容貌者,所以悦目
《礼记·内则》:“男女不通衣服。”
《晋书·五行志》:“衣裳之制,所以定上下、 殊内外也……若内外不殊,王制失序。何晏 服妇人之服,灭身亡家,其咎由也。”
3.颜色的禁忌
① 贵色禁忌 《新唐书》卷24:“天子袍衫渐用赤黄,遂
禁臣民服。”
《宋史》卷153:“庶人,商贾,倡优……只 许服皂、白衣,不得服紫。”
“以民间违禁,靴巧裁花样,诏令庶人不许 穿靴……惟北地寒苦,许穿直缝靴。”
“庶人衣长,去地五寸,袖长过手六寸,袖 口五寸。”

服饰民俗文化

服饰民俗文化

(三)依据职业构成的服饰习俗
不同的职业分工,对服饰习俗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人 们穿着衣物都要以自已所从事的职业活动的便利为要求,同 时,衣服的构成原料也往往与自己的职业有一定关联。比如, 猎户的猎装,既要适应自己狩猎生产的需要,又常常是用狩 猎生产的猎物制成。现代北方猎装多用耐磨耐寒的皮装,冬 狍皮做冬猎装,夏狍皮做春秋装,翻毛皮袍做打猎伪装。其 它职业相同,渔家有渔家穿戴,牧人是牧人打扮,工匠有工 匠装束。商人、医师、屠户、厨师……各行各业的衣着服饰, 都有自身的特殊标记或样式。特别是我国僧、道服饰又受宗 教职业的影响,各具一格。服饰的职业特点是服饰的社会习 俗之一,它成为各种职业者往来的鲜明标志。
(六)依据季节构成的服饰习俗
热带服装与温带、寒带服装有着明显的差别。同时不同 季节,春、夏、秋、冬所分成的单、夹、棉、皮四季衣服, 也各有类型,以适应不同季节的气候。夏季的短衫、短裤, 冬季的皮袄、重裘,各具特色。
(七)特殊民俗场景下的服饰习俗
婚嫁、丧葬、演戏、进香等。
台湾首邑县城隍出巡
(四)依据地位构成的服饰习俗
随着家族制度、社会制度的变化和阶级等级的分化, 身份的尊卑,地位的高低都促成了服饰习俗的变化,形成了 不同地位、等级的人穿戴也相应不同的特点。
(五)依据民族构成的服饰习俗
由民族传统及各民族差别形成的装束上的特色,是服饰 最鲜明的标志。民族生活和文化传统形成了各民族在服饰上 的审美标准。服饰样式、花色都按本民族惯例形成。
五、服饰的制作技艺
装饰物的制作技艺 (头饰,玉器,鞋帽) 服装原料加工技艺 (纺织,蚕丝,蜡染,扎染) 服装加工技艺 (裁缝) 服装美化技艺 (刺绣)
二、中国服饰的起源与发展
据有关考证,距今约五十多万年的“北京人”,已懂得将兽 皮被在身上,以保护身体,取暖御寒。 距今18000多年前的山顶洞人已使用骨针和装饰品

四、服饰的类型和文化内涵(一)服饰民俗的含义服饰民俗是指与人们

四、服饰的类型和文化内涵(一)服饰民俗的含义服饰民俗是指与人们

四、服饰的类型和文化内涵(一)服饰民俗的含义服饰民俗是指与人们穿戴衣物、鞋帽及佩饰相关的风俗习惯。

服、饰结合的民俗,既指衣饰,也包含着穿戴者的行为和文化习惯。

服饰由最初护身蔽体之物发展到承载着社会意识的人类躯体的美化物,经历了巨大变化。

(二)服饰的类型民间服饰主要包括下述四类:1.衣着,包括用不同的质料如棉、麻、丝绸等制作的衣、袍、裤、裙、鞋、袜等;2.附加的饰物,如头发的饰物,如夹、簪、钗、梳;耳部饰物耳环、耳坠;颈部饰物,如项圈、项链;胸腰部饰物,胸针、腰佩等;3.人体自身饰物,如发式、画眉描唇、纹身等;4.佩饰,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品。

服饰的装饰图案具有强烈的指示意义,例如天子衮服十二章纹,即天子的衮服上绣有十二种图案,分别是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还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

日月星辰称为“三光”,“取其明也”;山,“取其人所仰”;龙,“取其能变化”;华虫,“取其文理”(即取其五彩的外貌);宗彝,是古代的一种祭器,是祭奠先祖之物,取其忠孝,因有的绘成虎与猿形,虎,“取其严猛”,猿,取其“智”,又象征有勇有谋、大智大勇;藻,取其洁净;火,取其光明,粉米,取其“养人”(即取其滋养);黼,取其“割断”(做事果断之意);黻,取其“背恶向善”(见《周礼·春官·司服》贾疏)。

再如明清两代采用的补服制度,显示了文官和武官的官职等级与社会地位。

(三)服饰的文化内涵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儒家重礼仪伦常、重视孝行的思想对我国社会的影响至深至久,祖先崇拜是中国人为宗教信仰的突出特点,二者结合而形成的社会意识就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

这种社会意识在服饰民俗中有很突出的表现。

例如在人生礼仪中,最重要的有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丧礼,四次重大礼仪产生四次换装,每次换装都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内容体现了中国的礼仪伦常和崇宗敬祖观念。

成年礼是进入成年的标志。

汉族男子的成年礼叫“加冠”,加冠之后方可用字号。

服饰民俗

服饰民俗

隋唐服饰
隋初的服饰,较朴素。袍衫和 胡服是当时的主要服饰。自 隋炀帝起,社会风气发生变 化,服饰因此日趋华丽。 唐承隋制,唐代是中国历代 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因 此服饰也十分华丽。贵妇人 的礼服多以坦胸、低领、大 袖为主,同时又有襦裙、半 臂肩披帛巾。当时的织造技 术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同时由于大量吸收外来文化 的影响以及胡服的持续影响, 唐代服饰普遍华丽、清新, 充满大唐盛世之风范。
隋唐帝皇常服
隋唐服饰

唐代妇女大袖子衫
宋代服饰

服饰推崇洁净自然和简 约质朴的风格。官服多 为大袖衫,头戴直角冠 帽,以颜色区分官员级 别,而妇女的常装是一 种对襟、直领、两腋开 衩、衣长过膝的称为 “背子”的外衣。而从 五代至宋以后,缠足陋 习也发展起来。
宋代背子服装图
元代服饰

元代服饰统称长袍,男女差 异不大。用华丽的织金布料 及贵重的毛皮制成,分为蒙 制和汉制两种。典型的蒙制 冠服是以“姑姑冠”为主的 袍服,交领、左衽、长及膝, 下着长裙,足着软皮靴。汉 制的妇女服饰一般沿用宋代 的样式,以交领、右衽的大 袖衫或窄袖衫为主,也常穿 窄袖的长褙子,下穿百褶裙, 内穿长裤,足穿浅底履。


3、对人体自身的装饰 如梳各种发式、画 眉、描唇、染指甲、镶牙、染牙、束胸、 缠足、文面、文身等 4、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 日常用品 如各种佩刀、腰刀、弩弓;各 种背篼、挎包、手提袋、荷包、香囊袋; 各种扇、伞以及背孩子的背带、背篼等。
服饰民俗的产生和发展



民俗学理论中关于服饰起源的解释有实用、遮 羞、美观三种说法。强调服饰具有御寒防晒的 实用功能、遮蔽体肤的伦理功能和审美功能。 进入阶级社会后,服饰又增加了区别等级、显 示礼仪、表彰功德等功能。 第一阶段:防寒御暑实用阶段,第二阶段增加 生产生活实用功能,第三阶段:社会角色和等 级身份的标志,第四阶段,社会观念、政治观 念方面的标志。 另外,服饰还是各种行业、宗教、集团等不同 人们的类别标志。

56个民族服饰

56个民族服饰

56个民族服饰引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不同的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文化,反映着其特定的民俗习惯、历史传统和地域文化。

本文将介绍中国56个民族的服饰特点,旨在增进对中国多元文化的了解和欣赏。

1. 汉族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其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

传统汉族男性常穿长衫、马褂等,在重要场合会穿上礼服。

女性则喜欢穿对襟衫、旗袍等传统服饰,以展现婀娜多姿的风采。

2. 藏族藏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民族,在高原地带的特殊气候和地理环境下形成了独特的服饰文化。

藏族男性常穿长袍、高筒皮靴,配上斗篷和毡帽;女性则喜欢穿藏袍、藏袜等传统服饰,以展现自然朴素的美。

3.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是中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其服饰文化融合了中亚、阿拉伯等文化元素,充满了异域风情。

维吾尔族男性喜欢穿长袍、白裤和皮靴;女性则穿着色彩鲜艳的长袍、头巾等,给人一种独特的魅力。

4. 傣族傣族是中国南部的一个民族,其服饰文化受到东南亚文化的影响,色彩斑斓、富有热带风情。

傣族男性常穿长衫、短褂等,女性则穿着华丽的长裙、束胸等,给人一种热情洋溢的感觉。

5. 哈萨克族哈萨克族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民族,其服饰文化与中亚文化有着紧密联系。

哈萨克族男性喜欢穿宽松的长袍、马裤和高筒靴;女性则穿着装饰华丽的袍裙、头饰等,展现出雅致的风采。

……(继续介绍其他的民族服饰)……结论中国56个民族各自拥有独特的服饰文化,反映了多样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承。

通过了解和欣赏这些服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习俗和传统。

希望本文能给读者带来对中国多元文化的进一步认识和探索的动力。

民俗服装特色

民俗服装特色

表现为:1.因季节、气候不同形成的服饰民俗
2.因民俗、地域差异形成的服饰民俗 3.因性别、年龄差异形成的服饰民俗 4.因场合不同形成的服饰民俗 5.因职业、地位不同形成的服饰民俗
男子服饰——实用
质地结实,款式变化少
妇女服饰——美观
质料较轻柔,款式变化和装饰 品多
-七星披肩 这种披肩是用整块黑羊皮做成,四周缀有 刺绣精美的七星,肩两旁缀以日、月,象 征披星戴月,代表勤劳之意。
服饰民俗在不同年龄段也有 不同的表现
``~~~· ·
=_=
服饰:是指人们穿戴在身上的服装于饰物的总称,包括
衣、裤、裙、鞋、帽等服装本身及首饰等有关饰物。民族服装:源自有传统民族形式的服装。又称民俗服。
是民族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的反映,体现着民族心理素 质。民族服装在特定的社会生活及自然环境中形成,符合民 族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意识。
各地民族的人们因各自的条件不同,服饰的 材料、颜色、款式、装饰等出现了很大的 差异,并因此形成了千变万化的服饰民俗。

中国传统文化-服饰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服饰文化

隋唐的锥帽
流行性
服装的变化,从纵的方面说,表现为时代性; 从横的方面说,则表现为流行性。
服饰流行包含有变异、趋同两个过程,先变 异后趋同,从而造成一种新的流行风尚。
古代服饰的流行大致有几种情况:一是政治 因素。应劭《风俗通义》:“赵王好大眉, 民间半额;楚王好广领,国人皆没颈;齐王 好细腰,后宫有饿死者。”体现为一种自发 的趋同意识。
朝服:进宫朝见,除非皇帝恩准,必须要穿 朝服,否则就犯了“不敬”之罪。如西汉武 安侯田恬事;皇帝接受百官朝见,也要换上 朝服。如魏明帝接见大臣杨阜事。
元朔三年(前126),武安侯田恬因 穿短衣进入宫中,犯了“不敬”之 罪,封爵被废除.
魏明帝曾戴绣帽、披淡青色细绢半袖接见大 臣,大臣杨阜当即指出这种衣着不适于在礼仪 场合穿用,魏明帝无言以对。
羊裘为粗劣之裘,因此穿羊裘常被用来 形容人贫穷或生活简朴。
二、服饰的主要特征
服饰的实用、伦理、审美、政治等意义,既 是其基本功能,也是其基本特征。此外,服 饰还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流行性等 特征。
民族性
服饰作为一种民俗现象,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一方面,服饰文化是一 个民族得以存在的重要标志,在民族心理中 占有重要的地位。如孔子所说:“微管仲, 吾其被发左衽矣。”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 怕也要沦为落后民族了。披头散发穿左衽的 衣服.被发左衽是一个成语,指古代中原地区 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也指沦为夷狄.又如异 人衣楚服之事.
二是对艺术的认同。如唐代以剑舞著称的公 孙大娘,其舞蹈服是改造过的军装。司空图 《剑器》诗:“楼下公孙昔擅场,空教女子 爱军装。”
三与特定的社会心理有关。陆游《老学庵笔 记》:“宣和末,妇人鞋底尖以二色合成, 名‘错到底’。”

服饰民俗

服饰民俗

中国服饰民俗
骨针 北京山顶洞遗址出土
商 周 服 饰
玉人 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商 周 服 饰
玉人 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商 周 服 饰
西周玉人
商周贵族服饰
窄袖织纹衣、蔽膝穿 戴 织物颜色,以暖色为 多,尤其以黄红为主, 间有棕色和褐色
东周男子服饰
矩领窄袖长衣展示图
东周男子服饰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服 饰
各种附加的装饰物
对人体自身的装饰物
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 各种佩刀、腰刀、弩弓;各种背兜、挎包 手提袋、荷包、香囊袋;各种扇、伞 工具、护身武器 以及背孩子的背带、背兜等 和日常用品
服饰民俗发展的四个阶段
以遮身蔽体,防寒御暑为主要目的; 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 作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分的标志 ; 反映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
服饰民俗
服饰民俗
1、服饰民俗概述 2、中国汉族服饰民俗 3、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民俗 4、外国服饰民俗
服 饰 民 俗 概 述
服饰民俗的定义
服饰民俗是人类关于服饰方面的习 俗惯制。它既指服饰的所有构成要件, 俗惯制。它既指服饰的所有构成要件, 如衣服、鞋帽,发饰、首饰等物品, 如衣服、鞋帽,发饰、首饰等物品,又 指人们在有关穿着、 指人们在有关穿着、佩戴和装饰等方面 所形成的行为和文化习惯。 所形成的行为和文化习惯。
汉代妇女曲裾深衣
秦 汉 服 饰
汉代直裾女服
<>
魏 晋 服 饰
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
隋 唐 服 饰
隋代女服
隋 唐 服 饰
隋唐五代妇女服饰
<>
隋唐妇女服饰
唐 代 女 服
唐三彩俑 河南洛阳关林出土

服饰民俗

服饰民俗

服饰民俗服饰民俗是指人们在日常和节日生活中有关衣裤,鞋帽,装饰,佩戴,穿戴等方面的习俗惯制,服饰民俗是生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服饰民俗,可以表现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社会时尚,也可以反映出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伦理观念,同时还能体现出群体的智慧和创造。

服饰民俗的形成和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经济条件、历史传统、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等。

一服饰概说衣冠服饰,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反映。

因此,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之外,还要满足人们美的需求。

服饰,是人类不断认识物质世界所积累的宝贵经验的主要成果之一,故在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四要素中,衣放在首位。

服饰是有关外部装饰的总称。

服饰具有多重基本功能,主要是护体、御寒、遮羞、装饰和标志等。

服饰有五个方面的要素,即质、行、饰、色、画。

质是服装原料的性质;形是服装的式样;色是服装的颜色;饰是佩带的饰物;画是服侍的花纹图案,包括人体自身上的图画,即文面文身。

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表征,服饰民俗是人民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的体现。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服饰民俗的地域风情极为多样。

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历史上的服饰民俗流变也十分丰富。

中国素有“服饰之邦”的美誉,俗话说“十里不同天,一山不同服”,足见我国服饰的多样性。

服饰是指人们穿戴在身上的服装与饰物的全部,包括服装本身与服装并存的有关饰物,我国服饰形制丰富,一般可分为头饰、衣裳、足衣与手饰四大类别。

二服饰的习俗惯制(一)实用的习俗惯制实用的习俗惯制是服饰自身的基本特征所形成的习惯,这是消费生活中产生于服饰的实用价值。

(二)观赏的习俗惯制观赏的习俗惯制主要表现在各种节日或大型的服饰展示会等方面,反映了人们的审美趣味。

(三)礼仪的习俗惯制服饰的礼仪习俗惯制,在人生仪礼民俗中表现特别明显,如中国汉族传统婚礼中的礼服,丧葬仪礼民俗中的“五服制”:斩缞、齐缞、大功、小功、缌麻等即如是。

(四)信仰的习俗惯制信仰的习俗惯制,在服饰的色彩上有突出的表现,比如夏尚黑、商尚白、周尚赤、秦复夏制尚黑、汉复周制尚赤;唐服尚黄、旗帜尚赤;宋沿袭;元尚黄、明改制取法周、汉,用唐、宋旗色为服色尚赤;清又复黄。

服饰民俗

服饰民俗

中国民俗专题

“侃母湛(zhàn)氏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 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髢,卖得 数斛米,斫(zhuó)诸屋柱,悉割半为薪, 剉(cuò)诸荐(草垫子)以为马草,日夕遂 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
中国民俗专题
中国民俗专题
中国民俗专题
中国民俗专题
中国民俗专题
明代女子圆髻发式
中国民俗专题
服饰民俗
中国民俗专题
一、服饰的产生及其作用
1、服饰民俗 是指人们有关穿戴衣
服、鞋帽、佩戴、装 饰的风俗。
中国民俗专题
2、服饰的产生,大约有以下几种目的: 受人类最初的羞耻观念支配; 出于保暖御寒的目的; 为了美观而进行的装饰而已。
中国民俗专题
我们认为服饰的保护作用是第一义的,是为 了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为了人们能 够生存的目的。 不仅能够御寒取暖,而且也能防止各种侵害 人体的虫类、风雨、禽兽等。 而服饰的审美意义是后来才产生的,而且越 来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民俗专题
中国历史文献关于文身的称谓:黥(qí ng) 面、刺墨等称谓记述古代文身较普遍的术语。 在少数民族中,傣族文身为“曼克”, 彝族称为“马扎”,施墨称为“马扎施”, 海南黎族称为“拍面”、“绣面”、“画 面”,而黎族语称“墨欧”、“塔滩”、 “滩”等。 日本称“入墨”、“刺青”、“雕物“等。

中国民俗专题
胄,秦,通高32厘米,1998年陕西省秦始皇帝陵出土。
中国民俗专题
明代甲胄
中国民俗专题
7、妇女头饰 唐以前妇女无冠,现代戏台上用的凤冠基本 上是明朝的式样。 古代汉族女性十五而笄,即把头发盘到头顶 用,插笄固定,以示成年。 所以女子到了15岁又叫“及笄之年”。

春节的传统服饰与民族特色

春节的传统服饰与民族特色

春节的传统服饰与民族特色春节是中国传统的农历新年,也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个喜庆的时刻,人们穿戴传统的服饰,展示民族的独特风貌与文化。

本文将探讨春节的传统服饰与民族特色。

一、汉族传统服饰1.男性服饰汉族男性在春节期间常穿着对襟长袍,这是一种以丝绸、棉质或麻布为材料制作的长袍。

长袍的颜色通常以红色或黑色为主,寓意吉祥与庄重。

男性还会佩戴腰带、踏云履等配饰,彰显出雍容华贵的风采。

2.女性服饰汉族女性在春节期间常穿着旗袍或改良旗袍。

旗袍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服饰,具有修身合体的特点,能够凸显女性的曲线美。

旗袍常以红色、粉色等鲜艳的颜色为主,寓意喜庆幸福。

女性还会搭配珠宝饰品如发饰、耳环等,增添婀娜多姿的风情。

二、少数民族传统服饰1.彝族彝族是中国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春节期间,他们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如彝族女性的蓝底短袖、红色背心和长裙,彝族男性的黑色长袍与小褂等。

彝族服饰上常以刺绣、流苏等装饰,体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

2.哈萨克族哈萨克族是中国西部的少数民族,他们以畜牧为主要生活方式。

哈萨克族男性在春节期间通常着装塔吉克服,这是一种由羊毛制成的长袍,脚穿靴子。

哈萨克族女性则常穿着五彩斑斓的喀麦鲁克服,这是一种以麻布或棉纱制成的连衣裙,饰有刺绣和珠片等装饰。

3.藏族藏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民族,他们在春节期间穿着藏袍、呢帽等传统服饰。

藏袍是一种由精致的藏红绒制成的袍子,常用红色、黄色等鲜艳的颜色制作,寓意祥瑞吉祥。

呢帽则采用防寒保暖的羊毛制作,常以藏红绒装饰。

三、其他地区的民俗特色除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中国各地的地区也有独特的民俗特色。

比如,广东地区的人们在春节期间会穿着旗袍、长衫等传统服饰,搭配红色的腰带和金属饰品;福建地区的人们则会穿着礼服,常以红、金色为主,饰有刺绣、金线等装饰。

总结起来,春节的传统服饰与民族特色丰富多样,不仅体现出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也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丰富多彩的传统。

地理了解各国的传统服饰和民俗习惯

地理了解各国的传统服饰和民俗习惯

地理了解各国的传统服饰和民俗习惯地理了解各国的传统服饰和民俗习惯是一个有趣而且具有教育意义的主题。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服饰和民俗习惯,这反映了不同文化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通过了解这些传统服饰和民俗习惯,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尊重。

本文将以地理的角度,介绍一些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的传统服饰和民俗习惯,帮助读者拓宽视野。

一、亚洲1. 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国的传统服饰和民俗习惯因此也非常丰富多样。

在中国的传统服饰中,汉族的汉服是最具代表性的。

汉服以其华丽、庄重、典雅而闻名于世,设计考究,注重细节,色彩多样。

此外,中国各个地区也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服饰,如藏族的藏袍、蒙古族的长袍等等。

在民俗习惯方面,中国拥有丰富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每个节日都有着特定的服饰和庆祝方式。

2. 日本:日本的传统服饰和民俗习惯也非常独特。

最具代表性的是和服,和服是一种宽松的传统日本服装,通常由长袍和腰带组成。

和服的款式和花纹多种多样,可以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不同的和服。

在民俗习惯方面,日本有着许多独特的传统活动,如花见、赏樱、茶道等,这些活动都体现了日本人的礼仪和审美观念。

3. 印度:印度的传统服饰色彩斑斓,充满了浓郁的宗教和文化内涵。

最典型的印度传统服饰是萨里和库尔塔,萨里是由一块华丽的布料缠绕而成,而库尔塔则是一种长袍式的上衣。

印度的传统服饰注重细节和装饰,常常使用金银丝、宝石等饰品来装饰服饰。

在民俗习惯方面,印度有着众多的节日和习俗,如戴瑞瓦里、色彩节等,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服饰要求和庆祝活动。

二、欧洲1. 英国:英国的传统服饰和民俗习惯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英国传统服饰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苏格兰的卡尔顿裙和英国皇室的正装。

卡尔顿裙是苏格兰男性的传统裙子,通常与格子图案的上衣和长袜搭配。

英国皇室的正装则包括燕尾服等,是正式场合必备的服饰。

在民俗习惯方面,英国有着丰富的传统节日和仪式,如圣诞节、复活节等,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庆祝活动和服饰要求。

传统文化中的服饰与民俗习惯

传统文化中的服饰与民俗习惯

传统文化中的服饰与民俗习惯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饰与民俗习惯是传统文化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服饰承载着历史文化的痕迹,展现着民族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而民俗习惯则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性和行为规范。

本文将以传统服饰和民俗习惯为切入点,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一、传统服饰的特点与意义传统服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风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服饰不仅是一种外部装饰,更是一种身份象征和文化的传承。

每一套传统服饰都有着特定的款式、图案和颜色,反映了不同地域、民族和社会阶层的文化特征。

传统服饰的特点之一是注重细节和装饰。

无论是男装还是女装,都注重裁剪、绣花和配饰的精致和讲究。

这种精心打造的细节体现了民族人民追求美感的态度,同时也传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和继承。

传统服饰还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比如,旗袍是中国女性传统服饰的代表之一,它不仅体现了女性的柔美和婉约,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优雅和自信的象征。

而长袍则代表着男子之间的友好和互助,它的设计简洁而大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二、传统服饰的重要保护与传承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服饰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传统服饰的保护,保护其原始风貌和传统工艺。

很多传统服饰由于时间的推移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已经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通过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以及加强对传统工艺的保护,我们可以有效地保护传统服饰的独特性和文化价值。

其次,传统服饰的传承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传统服饰的传承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来推广和传承。

例如,在学校课程中增加对传统服饰的介绍和教学,通过举办各类展览和演出来宣传传统服饰的魅力等方式,可以帮助年轻一代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服饰。

三、民俗习惯的重要性与传承民俗习惯是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文化传统在人们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民俗习惯涵盖了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方方面面,与传统服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服饰民俗一、服饰民俗概述服饰民俗是指在共同地域、共同历史的作用下,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广大民众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相沿承袭的一种服饰特征。

它既是一个地区生活风尚的表征,也反映了穿着者的行为和文化习惯。

1、服饰及构成类型内容衣着用不同质料如棉、麻、丝绸、毛纺、化纤、皮革制作的衣、袍、裤、裙、帽、袜、鞋等各种附加的装饰物头发的装饰物如夹、簪、钗、梳;耳部装饰物如耳环、耳坠;颈部的装饰物如项圈、项链;胸腰部装饰物如胸针、腰佩;手臂装饰物如臂钏、手镯、戒指;脚部装饰物如脚铃等对人体自身的装饰物梳各种发式、画眉、描唇、染指甲、镶牙、染牙、束胸、缠足、纹面、纹身等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品各种佩刀、腰刀、弩弓;各种背兜、挎包手提袋、荷包、香囊袋;各种扇、伞以及背孩子的背带、背兜等2、服饰民俗的产生和发展第一阶段:以遮身蔽体,防寒御暑为主要目的。

第二阶段:以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

第三阶段: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分的标志。

第四阶段:能反映出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

3、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1)性别自古以来,男女性别在民俗上就有重要区别,不仅在信仰习俗中认为:男为天,属阳;女为地,属阴;就是在服饰上也有重要差别。

(2)年龄消费生活总是有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暮年或晚年的差别,于是服饰也形成不同年龄的类型。

如男子二十行冠礼,要改服装,戴冠帽,与少年时代告别。

(3)职业人们穿着衣服都要以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活动的便利为要求,同时,衣物的构成原料也往往与自己的职业有一定关系。

(4)地位人的服装本来不具备地位的标志,但是,随着家族制度、社会制度和阶级等级的分化,身份的尊卑,地位的高低都促成了服饰习俗的变化,形成了不同地位、等级的人穿戴也对应不同的特点。

(5)用途穿着打扮经常受到社会生活需要的制约。

从个人生活需要出发就有内、外衣等区分;从个人活动需要出发又有便服、常服与劳动服、礼服之分;从社会礼仪需要出发,还有冠、婚、寿、丧及各种节日的专用礼服。

(6)民族由民族传统及民族差别形成的装束上的特点,是服饰的最鲜明的标志。

民族生活和文化传统形成了各民族在服饰上的审美标准。

服饰样式、花色都按本民族惯例形成。

(7)季节不同地带气温产生不同的服饰,同时,春、夏、秋、冬四季所分单、夹、棉、皮四季衣服,也各有类型,以适应不同季节的气候。

(8)质料这是和经济生产、自然地理条件有关系的因素。

由原料的经济价值和质量派生出了服装质料的差异以及由此而标志的身份、地位的差异。

(9)色彩色彩的服饰民俗有两种性质:一种是色彩所标志的装饰美的性质;另一种是色彩所标志的信仰方面的性质。

两者在民俗发展中往往是结合着的。

(10)工艺由编制、印染、绣嵌、裁缝等工艺技巧的传承所构成的服饰习俗。

平纹、斜纹、格纹的织工;多种花纹的编工;各色花鸟虫鱼的印或绣;各种图案绦边的嵌镶;钮扣、飘带、配物的缀饰,都有习俗惯例。

11)样式在发展中根据人体各部位的活动便利及特点形成规格,又不断创新,发展至今。

衣服样式的关键部位在领、袖、襟、带上;衣服的规格在长短、宽窄、肥瘦上。

4、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求吉心理;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二、中国服饰民俗1、古代服饰的发展⑴原始社会(草裙、兽皮衣)⑵夏、商、周奴隶主阶级把服饰作为巩固政治统治的工具,首先对服饰资料的生产、管理、分配、使用都进行了有效的统制。

奴隶主阶级从物质占有的角度统制了服饰资料,同时从精神统制的角度,把服饰文化确定为“礼治”的重要内容,规定了以奴隶主最高统帅“天子”的“冕服”制度法理化。

礼服周代国王在举行各种祭祀时,要根据典礼的轻重,分别穿各种不同规格的冕服,总称六冕。

①大裘冕(王祭祀天)②衮冕(王祭祀先祖)③鷩冕(王和百官祭祀先王、行飨射典礼)④毳冕(王和百官祭祀山川)⑤希冕(王和百官祭祀社稷)⑥玄冕(王和百官参加小型祭祀活动)⑶春秋战国时期深衣始创于周代,盛行于战国时期,至东汉逐渐被袍服替代。

特点——①上衣下裳相连;②无男女式样的差别,皆可穿用。

⑷秦汉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帝国,他相信阴阳五行学说,认为皇帝时以土气胜,崇尚黄色。

夏——青色;殷——白色;周——赤;秦——黑。

永平二年正月祀光武帝当位时,汉明帝和公卿诸侯首次穿着冕冠衣裳举行祭礼,这是儒家学说衣冠制度在中国得以全面贯彻执行的开端。

西汉时,上下联体的长衣统称袍,成为贵族的主流,短衣与合裆裤多为劳动者所穿。

汉代的冠是区分等级地位的基本标志之一,主要有冕冠、长冠、委貌冠、爵弁、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进贤冠、法冠、武冠、建华冠、方山冠、术士冠、却非冠、却敌冠、樊哙冠等16种以上,这些冠的形式,只能从汉代美术遗作中去探寻。

汉代妇女的发型,通常以挽髻为主,一般是从头顶中央分清头路,再将两股头发编成一束,由下朝上反搭,挽成各种式样,有侧在一边的堕马髻、倭堕髻,有盘髻如旋螺的,还有瑶台髻、垂云髻、盘桓髻、百合髻、分髾髻、同心髻等名称。

髻上一般不加包饰,大都作露髻式。

⑸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南京云锦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驻中原,胡服大规模向中国传统服饰渗透,促进了两种服饰文化的融合,形成了中国服饰的重大转变。

胡服传入⑹隋唐唐代服饰吸收了胡服的某些特点,男子在日常生活中穿圆领袍、裹幞头,穿长靿(靴或袜子的筒)靴。

⑺宋宋代服饰改唐袍的圆领为圆领内加衬,改小袖为大袖,衣身也较宽大。

⑻元元代,蒙古贵族统治了中国。

蒙古族男女均穿宽大长袍,用带子束腰。

⑼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当朝后,下令禁胡服,恢复唐代的衣冠服饰制度。

男服服饰:冕服:从宋代起皇帝几乎只穿一种冕服。

朝服:有通天冠服、皮弁服、朝服等。

公服:百官的正式办公服。

均用到它。

常服:恢复唐宋时代的常服系统。

女服服饰:礼服:褘衣:为皇后受删、谒庙、朝会时穿着。

翟衣:为皇后的第二礼服。

礼服:品官命妇的大礼服。

⑽清满族入关建立了清朝,强令汉族改穿满清装束,男装为长衫马褂并蓄长辫。

2、近现代汉族服饰的变化男子服饰上的变革首先是“剪辫子革命”,其次是在长衫队列里,加进了中西合壁的中山服。

女子服饰仍流行旗袍,青年学生中流行短衣短裙。

建国以后,中山装、西裤取代长衫,成为城市男装的主流,但在农村,对襟小褂仍是较普遍的服装。

50年代后期,受苏联服饰的影响,女装中曾一度盛行大翻领、双拼扣的“列宁装”,“布拉吉”也受到城市妇女的青睐,成为流行不衰的夏季服装式样。

文革期间,服饰单一,男女一般都穿军服或蓝灰黑服装,是我国历史上服饰的大倒退。

改革开放以来,西装、夹克衫取代了五六十年代的中山装,高跟鞋也走遍全中国三、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民俗满族穿袍服,袍服中最具特色的是旗袍。

满族妇女的旗袍最初是长马甲形,后演变成宽腰直筒式,长至脚面。

领、襟、袖的边缘镶上宽边作为装饰。

坎肩是满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精致,不仅镶上各色花边,而且还绣有花卉图案。

头饰是满族服饰的突出特点。

过去男子留长发、结辫。

而妇女的发型则富于变化,留发、结辫,还绾或髻等。

朝鲜族:男子穿短款上衣,斜襟、左衽宽型袖筒,下身穿宽腿、肥腰、大裆的长裤。

外出时喜欢穿斜襟长袍,无纽扣,以长布带打结。

女服则为短衣长裙,喜欢选用黄、白、粉红色衣料。

朝鲜族的鞋从木屐、草履到草鞋、麻鞋,直至近代男子宽大的长方形胶鞋、妇女鞋头尖面跷起的船形胶鞋,无不别具一格。

蒙古族:喜欢穿长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

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则喜用红、粉、绿、天蓝色。

蒙古族服饰包括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

已婚妇女梳两个长辫,用黑布做两只辫套把辫子装在里面吊在胸前,辫套上绣有花纹图案或缀以银质圆牌首饰,蒙语叫“哈都尔”。

蒙古族妇女佩带的饰物,除了头饰、耳环、项链、手锡、戒指以外,还有种佩挂在袍子右上襟扣子上的饰物,叫“哈布特格”,有时候被作为友谊、爱情的信物。

维吾尔族:男子穿绣花衬衣,外套斜领、无纽扣的“袷袢”,“袷袢”身长没膝,外系腰带。

在北疆因天气较寒冷,外套常常有纽扣。

妇女则喜欢穿色彩艳丽的连衣裙,外面往往还套穿绣花背心。

男女皆喜欢头戴绣花小帽,脚穿长筒皮靴。

在用料上喜欢选用纯毛、纯棉、真丝、真皮,妇女喜欢艳丽的衣物,并以耳环、戒指、手镯、项链等饰物点缀。

哈萨克族:男子服装主要有皮大衣、皮裤、衬衣、长裤,多选用白布为原料制作而成。

衬衣采用套头式,青年男子还喜欢在衣领处绣有花纹图案,五颜六色,十分漂亮。

妇女多穿以绸缎、花布、毛纺织品缝制的连衣裙,喜欢选用红、绿、淡蓝色。

姑娘和少妇的连衣裙,袖子绣花、下摆缝花边,十分艳丽。

妇女的帽子、头巾颇为讲究。

回族:在服饰上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就是礼拜帽,一般是用白布制作,式样为无檐小圆帽,也有戴黑色的,最初是作礼拜时戴,现在已成为民族标志,平日也随处可见。

回族妇女习惯戴披肩盖头,只把脸露在外面,根据年龄的不同,选用的颜色有所不同,姑娘用绿色的,中年用青色的,老年用白色的。

藏族:农区男子一般穿黑白氆氇或哗叽藏袍,衣裤套穿在白衬衣上,外束色布或绸子腰带;妇女藏袍的用料同男装,冬袍有袖,夏袍无袖,内衬各色绸衫,腰前围一块毛织的彩色横条“帮典”,风格独特。

藏靴主要有“松巴鞋”和“嘎洛鞋”。

藏族男女的头、手、胸、腰上都喜欢佩戴用珠宝、金、银、铜、玉、象牙等制作的精美首饰。

傣族:男子多穿对襟或大襟无领短衫,肥筒长裤,也有少数人穿深色筒裙,用白、青、浅蓝、淡黄色的布包头;女子服饰因地域不同而有明显差异。

西双版纳的妇女上穿白色、绯色或淡绿色紧身窄袖短衫,下着各种花样的长及脚面的筒裙,束银腰带,喜欢留长发,并挽髻于顶,插上梳子或鲜花,典雅大方;也有用大布巾包头的。

德宏和耿马的妇女上穿齐腰短衣,下着色彩艳丽的筒裙,发髻位于脑后,余发散拖一绺在背后。

服饰衣料过去为土布,现多为丝绸、细花布,更显傣女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身材。

白族:白族崇尚白色,男子的包头,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裤子都喜欢用白色和接近白色的浅绿、浅蓝等颜色。

白族妇女常将色彩艳丽的图案绣在挂包、裹背、腰带、包头布、鞋等饰物上。

淡雅朴实,色调和谐,审美境界高雅。

大理的白族男子身着白色对襟上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头缠白色或蓝色头帕,肩挂手绣挂包。

妇女多穿白色或穿浅蓝色右衽上衣,下着白色或浅蓝色宽裤,腰系绣花或缀有乡花飘带的短围裙,足蹬绣花鞋。

纳西族:过去以自织的麻布或粗布为衣料,青壮年喜穿白色,老年人喜欢黑色,以表现其二元对立的宇宙观。

纳西族女子喜欢穿红、蓝、紫色并用彩色布镶边、钉双排扣子的上衣,浅蓝或白色的衫里的双层百褶长裙,用丝线绣五彩花边。

腰束红、黄色彩带,脚穿青布绣花鞋。

纳西族最具特色的服饰是妇女的“七星披肩”,缀以圆形花片。

双肩各有一个大的,背上并列7个小的,分别象征日、月、星辰,表示披星戴月勤劳不息,恶鬼不敢近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