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子
读《老子》有感
《老子》我的初观中国的先哲们所创造的思想照耀了古今,这是我从小受老师教育的观点,但中国文化的魅力也仅是能在几篇古文中推想吧!更多的接触先秦哲学还是为曾有的,这也是我对过去的一个遗憾吧?所以在这次选修中选择了老子研究这门课程。
无疑的说《老子》也是一本不朽的著作,他给我的印象是惊讶、也是惭愧、更多的是骄傲!它的内容古朴,用笔墨少却把天人的关系囊入了胸中,使自然宇宙的全景在眼前飘荡。
这其中有人太多的经典、太多的精华,这是我第一次感到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厚重,感受到我们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我们有太多的骄傲,这份未曾有过的骄傲在我心中生根发芽,我为之自豪!同时也为迷迷糊糊走过的二十个春秋惭愧叹息,原来自己过去生活在一个多小的空间呀,原来还有这麽多未曾接触的思想,这么多未曾听过的哲人,这么早就已将人类思想概括的这么好的这么完美的圣人。
《道德经》又名《老子》它分为上篇和下篇也就是《道经》和《德经》,历史的记载是很多的,在马王堆出土的汉锦上有其故老的版本,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老子》一书,出入很少。
追溯他的明确作者这还是个没有定论的问题,一般认为就是老子本人,但根据各种史书不同的记载它的写作年代有几百年的差异,这不是一个人所能跨越的,所以它的成书在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古今都没有明确的说法,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老子》的作者是个隐者,他洞悉自然与人,是位阅历丰富、通晓历史、爱国爱民、德高望重、长寿的哲学大师。
《老子》这本书全面阐述了一个先哲的光辉思想,他涉及到了修生、人生观、荣辱观、政治、军事观等等,对它在短时间内全面的论述是困难的。
它包含了辩证观、自然和谐观、人道主义观太多,他的思想太伟大,同现代哲学观相比它是始祖,又比现代哲学观更为全面和完整。
当然它自身之中会含有由于时代造成的“糟粕”,除去个别的瑕斑剩下的就是一块完整的美玉了。
有人认为《老子》崇尚虚无,是颓废思想,这也是《老子》受人攻击的重要一方面,但我觉得真正的老子所属的“虚无”不是今人强加给他的解释,老子所属的虚无是在自然与人之间的平衡之时的顺其自然,让这种平衡来统治一切,让天人间的“道”来把握一切。
【读后感】读《老子》有感_431270
年轻人,你没有资格去无为——读《老子》有感毋庸置疑《老子》是部思想多么深刻的巨著,在不同时间段重新翻开它,总会别有一番感受在心头。
简单来说,《老子》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无为的思想。
高中时候在《意林》上读过一篇文章,大概意思是人生那么长,不做无为之事何以遣有生之年?当时觉得特别有道理,觉得高三节奏如此的紧张,上课偶尔停下来发个呆发白日梦做各种“无为”的事情也觉得理直气壮。
那时候的我理解的无为就是无所作为,什么都不做。
后来我发现我错了。
上到大学,外教老师常夸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嘴上常挂着“无为”、“仁义”等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渐渐地无为的思想也更深入同学们的心,但像我高中时候错误地理解了。
倘若什么都不干,那这不就助长了我们懒惰的风气?听上去“无为”实际上是比较消极的生活态度,为我们的懒惰都找到了开脱的借口。
这时,我们开始思考,大学生也应该无为吗?我们很容易发现身边很多同学都存在两个极端,有些人很闲,天天逃课躲在宿舍打游戏看电影虚度光阴;而有些人很忙,课余还参加各种比赛实习充实自己。
前者就是大家眼中的无为之者,从不愿意踏出自己的舒适圈,从不会挑战自己发展自己的潜力,唯唯诺诺地十年如一日地过着仍是小孩子式无忧无虑的生活。
也许他们没有感受到社会竞争之激烈,也许他们也享受步步为营的生活,也不介意将来浑浑噩噩地过日子。
他们只知道享受当下的清闲,但他们不知道,如今大学的清闲,只会换来未来的抛头颅洒热血的劳苦。
种瓜得瓜,种果得果。
几十年后自己的生活质量取决于当下自己所付出的努力。
正因为如此,我并不赞成大学生去无为。
因为我们根本没有资格去无为!这个年纪的我们,一无所有,这个年纪去无为,终将被社会淘汰。
青春稍纵即逝,正值青春年华,我们再不努力就老了。
此时不拼搏更待何时?待到年华逝去再来亡羊补牢也是为时已晚了。
人生那么短,青春这么短,我不希望以后的自己悔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因而更不会在这个年纪做那些以后70岁都可以做的无用之事。
《老子》读书笔记
《老子》读书笔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以其深刻的道家思想闻名于世。
通过对此书的阅读,我深受启发,对人生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
以下是我对《老子》的读书笔记。
一、道的概念《老子》一书的核心概念是“道”。
道被描述为宇宙间万物的根源和本质,是无形而存在的,超越了个体存在的范畴。
道是自然的原则,遵循道的法则才能达到和谐与平衡。
通过读《老子》我认识到,我们应该尊重事物的自然发展,遵循宇宙的道。
二、无为而治《老子》强调了无为而治的观念。
这并不是指不做事,而是指做事时不强求、不过度干预。
通过虚无、谦逊,我们能够与道同步,从而达到最好的效果。
我深受启发,意识到做事应当顺其自然,不要过度控制,这样才能使事情顺利发展。
三、柔弱胜刚强《老子》强调了柔弱胜刚强的观念。
在世间众多事物中,柔弱的事物却能克服强大的事物。
水是柔弱的,但却能穿石。
这告诉我们,在处理问题时,不必采用强硬的方式,而是要灵活应对,以谦和的态度来处理事务。
只有柔软的人才能在生活中取得胜利。
四、虚无与自我放下《老子》提倡虚无和自我放下的思想。
通过放下自我,我们可以摆脱功利心、傲慢和欲望的困扰,从而达到真正的自由和平静。
正如书中所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通过阅读《老子》,我明白了人生的真谛,在追求成功和欲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掌握平和与宁静。
五、自然与和谐《老子》中反复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人与自然应该相互融合,而非相互对立。
只有与自然和谐共处,人类才能实现真正的生活智慧。
读完《老子》,我开始更加关注自然环境,与之和谐相处,保护大自然。
六、无欲如无敌《老子》认为欲望是人类痛苦的根源,持续的欲望会让人心生不满和焦虑。
通过学习老子的思想,我深刻认识到欲望的负面影响,从而更加重视内心的平和与清静。
只有洒脱地活在当下,远离功利与欲望的束缚,才能真正体味到生活的美好。
七、无穷与无极《老子》中提到了无穷与无极的哲学概念。
无穷即无限,无极即无界。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优秀4篇)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优秀4篇)道德经读后感篇一鲁迅曾说,“不读《老子》,不知中国文化”。
这无疑是对老子高度的赞誉。
的确,老子作为一代伟大的哲学家,用短短五千言,道出了世间万物的奥秘,展现了人生别有洞天的崇高境界。
欲言其言,先言其人。
同孔孟一样,老子被奉为中华文化史上的圣人,在2023多年前,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时至今日,他的一些思想还一向被我们实践着,追求着。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老子思想精华的凝聚体。
它告诉我们,凡事要取法自然,仅有取法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摆脱痛苦与烦恼;它告诉我们,“一”为万物之始,得“一”便可得所有;它告诉我们,祸福相扶相持,无中能够生有,要辩证的看待事物;它告诉我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成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它告诉我们,“功成身遂”,应对成功,应对金钱、权利的诱惑,不要迷失自我?老子以其文约义丰的短短五千言,教给了我们道的哲学,教给了我们处世之道,教给了我们治国之道。
老子教诲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事物,宇宙间的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对立中存在,在对立中发展的。
在必须条件下,事物是能够互相转化的。
正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如果世人对于美、善的认识改变,那丑与恶的标准也就变了,正如难易相对、长短相对一样。
所以,世间没有绝对的真善美,也没有绝对的假恶丑,有时,不好的事情不必须就是坏的,换个角度思考,也许另有一番天地。
老子还教诲我们物极必反,所以,强者要学会收敛光芒,以弱者居之,正如“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自居于弱势、静态而坚持一种弹性,促使敌对一方向膨胀、夸张发展以至成为脆弱,即产生盛衰的对转,这也就是“强者下,弱者上”的道理,强者鹤立鸡群,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而弱者则不然,所以,人要学会收敛自我的光芒,学会韬光养晦。
读老子道德经的心得体会7篇
读老子道德经的心得体会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应急预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speeches, written documents, emergency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读老子道德经的心得体会7篇生活中的细节,在心得体会中逐渐培养了对人性和情感的理解和体会,心得体会让我明白了自律的重要性,只有自律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读老子道德经的心得体会7篇,感谢您的参阅。
高中语文《老子》四章读后感悟
高中语文《老子》四章读后感悟作为一部古代道家经典著作,《老子》自问世以来,历经千年依旧倍受推崇。
本文将对《老子》四章进行阅读感悟的分享。
在阅读《老子》四章之前,我对老子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他的身份是著名哲学家,但是却没有意识到他的思想极大的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感受到了《老子》所呈现出的智慧,并开始从中汲取力量。
《老子》四章,提出了世界万物皆由道所构成的思想。
这种思想传达的信息,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我在阅读中体会到,人类和自然界不应该成为对立的两极,而是应该和谐共存。
每一个人都是世界的一部分,每一个人都没有超越整体的能力,这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地位和作用。
《老子》不仅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思想认知,同时在文学艺术方面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老子》中的语言简练而意蕴深刻,给读者带来了最纯粹的思想和情感的体验。
更为重要的是,它让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具有了更为广阔而深邃的视界。
在《老子》中,我独自体会到了它所表达的道的含义,我理解为道便是一种无形无处不在的存在。
世界上每一件事物,都拥有着它们自己的道。
道既未创建此世界,也未被此世界所创建,它存在于万物之中。
以道为核心的思想,对于人类的认知和美学也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回顾整个阅读过程,我领悟到“不能语言表达”的道,并非仅仅是在诠释道的内涵,更是在指导我们如何更好地生活。
感悟道的真谛,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身边的一切事物,并摆脱纷扰的世俗束缚。
总而言之,《老子》四章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经典著作,阅读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重新寻找内心的纯真和本真。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世界,同时也为我们的心灵提供了一种安抚和成长的机会。
读老子有无相生的感悟
读老子有无相生的感悟
老子《道德经》中“有无相生”理念是哲学中的重要思想之一。
它表达了有与无并非绝对的概念,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这一思想启示我们要以动态的眼光看待世界,摒弃绝对化的思维,以包容、辩证的态度去理解世界。
一方面,从个人层面而言,有无相生可以引导我们更加全面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成功和失败。
当我们看待自己时,不能只看到成功和优点,而忽视失败和缺点。
同样,我们也要以包容的态度去看待他人的优点和缺点,不要过于绝对化。
另一方面,从社会层面而言,有无相生思想也具有指导意义。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们常常追求有、有为、有功,而忽略了无、无为、无功。
然而,在老子看来,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以包容、和谐、自然的方式去作为。
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既有“有”的追求,也有“无”的境界,这样才能实现平衡、和谐的发展。
在工作生活中,有无相生思想也提醒我们要注重张弛有度,不要过于执着于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
例如,工作中,我们既要追求业绩和成果,也要注重团队建设和人际关系;生活中,我们既要追求事业和家庭的成功,也要注重个人修养和心灵平静。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平衡工作生活,实现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综上所述,老子的“有无相生”思想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智慧。
在竞争激烈、变化迅速的社会中,我们要以包
容、辩证的态度去看待世界,既要追求有、有为、有功,也要注重无、无为、无功,实现平衡、和谐的发展。
读老子《道德经》感悟及体会
读老子《道德经》感悟及体会读老子《道德经》感悟及体会(篇1)一提到《道德经》,我们不免会想到老子,不妨先简单介绍下我心目中的老子。
老子其人,是一个不求闻达的“隐君子”。
老子其说,博大精深。
其主旨可以归结为“言道德之意”。
老子其书,世称《老子》,又称《道德经》或《道德真经》。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不但是道家学派的开山之作,也是道教的“第一经典”。
因此,老子不仅被公认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而且也被道教尊奉为道祖和天尊。
老子的《道德经》一书,仅五千余言,但她文约义丰,博大精深,涵盖天地,历来被人们称为“哲理诗”。
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她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深刻地影响着世界人民。
“道”、“德”俩词是《道德经》提纲挈领的俩个概念。
老子把天地万物之生的总原理称为“道”,而且老子认为道的作用,是没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
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的原因就在于道。
《老子》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是老子对“道”的一个总的理解。
在老子看来,德是道寓于具体事物的表现,也就是说德是物体从道那里得到,而可以成为事物的原理。
“道生之,德畜之”,这句是老子对于道与德之间的关系的论述。
在老子看来,物体的具体表现是“形”,而物体之所以可以成为物体本身,是道德两者作用的结果,也是自然作用的结果。
仔细看完老子的《道德经》一书后,我略有所思所悟,尽管不能完完全全地领悟到老子的精髓之所在,但我还是受益匪浅,下面就是我想同你们分享的财富。
“无为而无所不为”是一脍炙人口的名句。
无为,不是字面上的直解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
当你不做违反自然和违反社会规则的事件时,你所做的其它事件就是无所不为。
老子道德经学习心得及体会7篇
老子道德经学习心得及体会7篇老子道德经学习心得及体会篇1《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提出了一个与巴菲特的想法一致的观念:“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圣人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意思是说,杰出的人并不直截了当的去追求大事,难事,而是有意识的不做大事,不做难事。
他们做什么呢?他们做的是比较容易成功的小事。
对大事难事的把握和控制,在于从简单容易的方向下手,实现远大的目标,不与高难度的问题正面交锋,主动的避开高难度的.问题。
从小的地方做大事,而不要直截了当的构建一个大的格局,大场面。
这样因为没有难度,就没有太大的失败可能性,不断的积累小的成功就能实现成其大的目标。
把老子挖出来进入中国股市,会做得好,老子肯定是不懂现在经济,财务经济,金融学说,但他有大智慧,从简单入手,从易处入手,避开难的和大的,从而终成其大。
这个理念也正是巴菲特的核心理念之一,甚至也是巴菲特成功的根源之一,巴菲特:“我从不试图跨越七英尺高的栏杆,我所寻找的,只是容我轻易跨越的一尺栏杆”。
巴菲特的意思是“我不做高难度的事,只做杀鸡宰羊的事!问题的难度降低后,错误自然不会发生。
”提升成功率的根本办法是为其易,为其细,为其小,不为其难,不为其大,不为其烦,逐步积累在时间的作用下能够成其大,成其功。
这其实才是根本的成功之道。
老子道德经学习心得及体会篇2林语堂曾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必须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终会觉得此刻很需要这种学说。
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的确如此,在我上过选修课之后,《道德经》给于了我十分深刻的印象。
首先,我认为《道德经》讲的就是一个字——道。
正如开篇所讲:“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这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远存在的。
道的存在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规律而运行。
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明智则生慧。
读老子的十大经典名句
读老子的十大经典名句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说明“道”、“名”不是永恒不变的。
“无”说的是天地之开端,“有”为万物之根本,一旦有了它,万物才能产生。
经常处于“无”,为的是观察天地的奥妙;经常处于“有”,为的是寻找万物的踪迹;“有”和“无”只不过是同一来源的不同名称罢了。
它们都是这样深远而看不透,但确实是天地万物和一切奥妙的门户。
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顷,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都是相辅相成的,一一对应而存在的,因此是"永恒"的。
3、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国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
4、祸兮福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福与祸并不是绝对的,它们相互依存,可以互相转化。
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5、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天下的难事,总是从容易的部分开始解决;天下的大事,总是从细微的地方开始做起。
这句话可以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看,由易入难,由小及大。
同时,也可以从辩证法的角度看,难的事情,也有容易的部分;大事情也是由细微小事堆积的。
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类的行为取法于大地,或是人类的生活行为的运行是以地球物理运行的法则为法则;地球运行的法则是以这整个宇宙运行的法则为法则;宇宙运行的是以道的法则为法则;道的运行是以自然而然为法则。
简言之,“道”取法于“自然”,以自然为法则,道的运作是以宇宙本来自然的规律为规律。
7、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功,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而无怨无悔,所以最接近于“道。
8、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生一,一是太极;一生二,二是阴阳;二生三,三是阴阳配合;三生万物,万物是万事万物。
读《老子》的读后感5篇
读《老子》的读后感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演讲致辞、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report summarie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读《老子》的读后感5篇读后感是读者对书籍中思想和理念的思考和探索,能够开启读者对知识的追寻和探索之路,读后感要突出我们对作品深层次思想的理解和个人情感的体验,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读《老子》的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老子》心得体会
读《老子》心得体会读《老子》心得体会「篇一」“无为”是老子的核心思想。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真正的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有人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消极等待,只是听从命运的摆布,这实在是误解了老子的本意。
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作不成了。
”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
万事万物均有自身的规律,我们只能顺应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前进。
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是“有为”——乱为、妄为。
通过阅读,我不仅理解了老子的“无为”思想,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老子思想中的辩证法的意味。
我特别欣赏老子的“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不与人相争,所以天下没有谁能争过他。
我在想,非要争什么呢?如果你出色,如果你获得大家的认可,你就不算不与人争,你也照样是出类拔萃的。
这不是不思进取,而是对生活,对人与对事的一种豁达的态度。
你不争了,倒是胜者,如果争了,有时反而会是两败俱伤。
人人都知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
针锋相对的后果,往往便是鱼死网破。
“不争”不是没有能力争,而是气定神闲,豁达处事的不想争。
同样的,“宠辱无惊”也给了我类似的启发。
在《汉语词典》收录的“宠辱无惊”的解释就是不要计较个人得失。
这不跟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吗?“宠”指“受宠”,“辱”指“受辱”,无论受宠或受辱都不在乎,指的就是不计较个人的得失。
这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境界。
在生活中,我们要做到宠辱无惊。
比如,当你来到一个新的工作单位,你的能力很强,工作很出色,得到了领导的赏识,被委以重任。
这个时候算是得“宠”了吧。
通常,在这个时候,心里难免会滋生出一些“骄”气,甚至还会表现在行动上,读后感《老子十八讲读后感》。
但事实上,这样的做法并不可取,你不该更不能对别人颐指气使。
读老子《道德经》有感读后感1000字
读老子《道德经》有感读后感1000字读老子《道德经》有感-读后感1000字导语:《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下面是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道德经》通篇潜藏的一个主题意识是,反对技巧,反对知识、反对乱为,主张静待事务自身的开展,自然成。
道家强调乱用知识、乱用技巧、乱用智力,是很危险的事情。
不作为,无知识、无智技在道家眼里是成功者的根本特征。
主张靠事物开展的根本道理,靠事物的自行演化,不劳而获,是道家的根本思想。
几千年来,道家的以上思想被视为保守、甚至反动。
我现在认为这种看法可能是不识货的表达。
道家强调不作为,无知识、无智技的根底是认为大自然自身会以最合理的方式存在和开展,顺着自然本有的开展事态、追随自然的节奏是最聪明的做法。
乱思、乱想、乱研究、乱动颠倒了本末,把人的参与视为自然开展的主要条件,其实事物的开展是事物的自然属性,没有人的干预就能自然开展下去,如果人过度干预会破坏事物最合理的自然开展。
一个“有知者”在干预自然的过程中,造成的麻烦比产生的利益大得多!人类那点可怜的“智慧”在大自然的固有智慧面前往往成事缺乏败事有余!我个人认为道家的思想是非常高深的哲学,对投资有强大的指导意义。
道家强调知道最根本的道理、逻辑和规那么后,必须要追求愚、笨、傻、呆,必须少做少为,少思少想,别求知、别开展智力、别开展技巧。
严格来讲,道家这个思想对现代科学技术不是一个正确的理论指导。
但是对投资来讲,道家的这些观点是最正确的。
投资你想得越多,出错的概率越大,你操作的越多,赔钱的风险越大,掌握的知识越多,自以为是的可能性越大,你觉得自己聪明,乱为乱动的可能性越大。
所以,少掌握点知识,能不做尽量不做,投资成绩自动提高。
你知道终极的总道理就可以了,你知道真正的本质性逻辑和法那么就可以,其他的东西能不知道就不知道,能不清楚就不清楚,太知道太明白是有害的。
圣人不为大《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提出了一个与巴菲特的想法一致的观念:“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圣人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老子》的读后感
《老子》的读后感《老子》的读后感汇总4篇。
当我们通过努力终于做到了博览群书,心中的知识便会融汇贯通形成自己的认识,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作品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对于这个作品,我们都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作品心得更好的记录下来呢?我们的作者特意搜集并整理了《老子》的读后感汇总4篇,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老子》的读后感(篇1)《老子》世称《道德经》,《老子道德经》等,它的作者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老子,他是河南鹿邑县人,大约生活于战国春秋时期。
《老子》已经流传两千多年,两千多年来学习和研究〈老子〉的人古今中外不计其数,诸家百言,对于《老子》的理解各不相同。
有人认为它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中国哲学的主根,有认为它是一篇长篇哲理诗,还有人认为它是一本讲帝王之学的政治书,更有人认为它是一本讲智谋奇术的兵书。
在我看来〈老子道德经〉就是一本生活大百科全书,其内容既飘渺又实际,不同的人读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而且常读常新。
托尔斯泰年轻的时候曾在他的日记里写到:“没有孔子和老子,《福音书》就会完全不同了。
而没有《福音书》他们却可以过得去。
”这是西方教育背景下的大思想家对主宰中国社会几千年的两个大思想泰斗的客观评价。
从他的话里我们不难看出,《福音书》里缺少的是老子和孔子的'思想精髓,而在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会合出却从没缺少《福音书》里的任何内容。
我从没有读过《福音书》,无从知道它到底有那些优势和不足。
但是我在读《老子》的过程当中却感到了老子的博大精深。
每每拿起《老子道德经》,读上几遍,就仿佛看到白发须颜的老子骑着青牛在我眼前出现,向我讲述他的智慧与修养。
二清静无为是一种心态上面讲了“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写消极的意味。
有人回提出疑问;要是都这样,这个社会还会进步吗?其实不然。
清静无为是一种心态,一种思想的境界。
同学们写一篇老子《曲则全》的读后感
同学们写一篇老子《曲则全》的读后感示例文章篇一:《读老子〈曲则全〉有感》嘿,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子的《曲则全》吗?最近我读了这一篇,感受可多啦!一开始,我看到“曲则全”这三个字,心里直犯嘀咕:啥意思呀?难道是说弯曲就能完整?这也太奇怪了吧!当我认真读下去,才发现这里面藏着好多大道理呢!就好像我们在学校里做游戏,有时候不是横冲直撞就能赢,反而是迂回一下,说不定就能成功。
这就像我们玩捉迷藏,直接跑去找藏身的地方容易被发现,要是先绕几个弯,迷惑一下找人的同学,不就能藏得更久吗?文章里说“洼则盈”,这让我想到了下雨天的小水坑。
那些凹陷的地方,雨水都流进去,慢慢就满了。
这不就跟我们谦虚学习一个样吗?我们把自己的姿态放低,像个空杯子一样,知识不就能满满地装进来了吗?“少则得,多则惑”这句话也特别有意思。
我想到了每次考试前复习,如果我只专注于几个重点知识点,反而能掌握得很好,考出好成绩。
可要是想把所有的内容都塞进脑子里,就会觉得乱糟糟的,啥也没记住。
这就好像吃零食,一次吃太多,反而尝不出味道,少吃一点,才能品出美味。
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参加接力比赛。
我一心想着要跑快点,冲在最前面,结果没接好棒,掉地上了。
这时候我才明白,太着急太直接可不行,要懂得“曲则全”的道理。
还有啊,我们班的班长,他可会“洼则盈”啦!每次别人给他提意见,他都虚心接受,从不骄傲,所以大家都特别喜欢他,他自己也变得越来越优秀。
再想想我自己,有时候会因为想要的东西太多,反而什么都没做好。
比如又想画画,又想看书,又想出去玩,结果啥也没弄好。
读了老子的《曲则全》,我真的明白了好多。
它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成长的道路。
我们在生活中不能总是一根筋,要学会灵活变通,该弯腰的时候弯腰,该谦虚的时候谦虚,该专注的时候专注。
这样,我们才能走得更稳,收获更多呀!同学们,你们觉得呢?难道不是这样吗?示例文章篇二:《<曲则全>读后感》最近,我读了老子的《曲则全》,这可真是让我感触颇深呐!一开始,我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心里还在犯嘀咕:“这能讲啥呀?”可当我真正读进去,才发现里面藏着好多大道理呢!就比如说,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班的一次拔河比赛。
生命的大智慧——读《老子》有感
生命的大智慧——读《老子》有感一、“老子其犹龙乎?”这是孔子对老子的赞叹。
老子何许人也?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二十*五时,诞生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
当时的中国呈现出极为灿烂的文化,一些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纷纷产生,一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老子就生活在那个伟大的时代,那个时代也正因为有了老子才更加伟大。
老子曾做过周朝守藏室的史官。
在那里,他潜心于书籍之中,所以习得鉴往知来的历史,所以对人世有了得深的体认。
老子运用他深邃的思维,创造出了灿烂亘古的道家思想。
其间,同时代的另一位伟人孔子来拜访。
他向老子请教了很多问题,对老子的博学和科研成果很佩服。
孔子怀着感激的心情离开了洛阳。
回到鲁国后,常常对人赞美老子。
孔子曾用瑰丽的语言赞美老子:鸟会飞,我知道;鱼会游水,我知道;曾很走,我知道;但是龙,它在去端,在天上,无法捉摸,深不可测,李聃就像龙一样啊!二、老子的哲学被称为“智者的低语”、“滋润心灵的甘泉”,它究竟是怎样的呢?柔,非怯懦,而是一种以退为选的权变,一种骄敌之志而暗蓄力量的极高计谋。
自己示弱,可以侠敌人不注意,而得保全。
太“刚”者,锋芒太盛,容易招惹事非,暴露自己之不足,为“柔”者所败!大柔非柔,到刚无刚!在身体上,牙齿最硬,可谓“刚”,而舌头则是“柔”者。
但是,等人年纪大了,牙齿都脱落,而舌头完好,这是为什么?大树比小草刚强的多,但时,当台风来的时候,大树经常连根拔起,而小草却安然无恙;风无形无体,却能够拔屋倒树;水可方可圆,可谓至“柔”,却能够怀山襄陵。
这不是说明了刚强的未必是强,柔弱的才是真正的强吗?三、以柔克刚的事例,历史上多矣。
越王勾距卧薪尝胆灭呈更是“以柔克刚”的范例。
越国被吴国打得大败,于是勾践向美称臣求和,并亲自为吴王打扫家室三年,又向呈王送上美女西施,可谓施尽“柔”之能事。
美王夫差则扮演了可悲的“刚强”者。
他自恃强大,无视卧薪尝胆的勾践,率兵参加中原大战,争夺霸主,一度盛极一时。
老子 读后感
老子读后感《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也是道家哲学的重要著作之一。
它以其深邃的思想、博大的胸怀和简练的语言风格,深受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在阅读《老子》之后,我深受其哲学思想的影响,感悟颇多。
《老子》所传达的主要思想是“道”、“德”、“无为”、“自然”等。
在《老子》中,老子将“道”视为宇宙间最高的原则和规律,认为它是一种无形无相的存在,它无处不在,无所不在,无所不为。
而“德”则是指人们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和修养。
而“无为”则是指人们应该顺应自然、顺其自然的态度,不要过分干预和干涉自然的运行。
而“自然”则是指人们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在阅读《老子》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学思想。
首先,《老子》中的“道”观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老子》中,“道”被视为宇宙间最高的规律和原则,它无处不在,无所不在,无所不为。
这种对“道”的理解,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了宇宙的无限广阔和深奥,也让我明白了人类的渺小和渺小。
同时,我也深深感受到了“道”的无形无相,无处不在的特性,这让我明白了人类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我们不能仅凭感官和理性来认识世界,还需要超越感官和理性,去感受和体悟“道”的存在和运行。
其次,《老子》中的“无为”观念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老子》中,“无为”被视为一种顺应自然、顺其自然的态度,它要求人们不要过分干预和干涉自然的运行,而是要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这种对“无为”的理解,让我明白了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也让我意识到了人类的过度干预和干涉对自然的破坏和伤害。
同时,我也深深感受到了“无为”的深刻内涵,它要求人们不要过分追求功利和名利,而是要顺其自然,顺应自然,顺应自己的内心,这让我明白了人生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而不是功利和名利。
最后,《老子》中的“自然”观念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老子》中,“自然”被视为一种宇宙间最高的原则和规律,它包含了一切事物的生成和毁灭,它是一种无形无相的存在,无处不在,无所不在。
白居易《读老子》古诗原文赏析
⽩居易《读⽼⼦》古诗原⽂赏析⽩居易《读⽼⼦》古诗原⽂赏析 古诗《读⽼⼦》 年代:唐 作者:⽩居易 ⾔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君。
若道⽼君是知者,缘何⾃著五千⽂。
导读:韩世忠和岳飞两⼈功业相埒,为何名声却如此悬殊? 个中原因当然是岳飞忠荩为国,却在39岁时含冤被杀,他的际遇更容易赢得后世的⽆限敬仰与同情,不仅岳庙遍宇内,俎⾖不绝,⽽且有关岳飞的戏曲、⼩说以及当今史学家为岳飞写的传记也已深⼊⼈⼼,岳飞是家弦户诵的民族英雄。
韩世忠却未能享有这种荣耀,他虽也受秦桧迫害,但毕竟保全了性命,⽼死于户牖之下;虽被褫夺了兵柄,却还有⽣活的⾃由,仍能悠游林泉,周游湖⼭之间。
在⼈们⼼⽬中,他的形象不及岳飞⾼⼤,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其实,韩世忠虽没有岳飞死得悲壮,但也算得上刚正亢直、嫉恶如仇之⼈,⽽⾮贪⽣怕死之辈。
奸⾂秦桧当权,⽓焰熏灼,权倾朝野,群⾂莫不仰其⿐息,⽽韩世忠却傲⾻锋棱,⼀揖之外,从不与之交谈。
“性憨直,事关庙社,必流涕极⾔”。
他与岳飞极⼒反对与⾦议和,多次上疏请求收复失地,均为秦桧所抑。
报国⽆门,他遂愤⽽上疏抨击秦桧专权误国,秦桧唆使⾔官弹劾世忠,欲置他于死地,幸亏⾼宗⽹开⼀⾯,将奏折留中不发,世忠才侥幸躲过⼀劫。
⽽岳飞却没有这种幸运。
出于对卖国议和的愤怒,岳飞不仅⾔辞激烈,表⽰“若不举兵,当纳节请闲”,⽽且先后五次辞职,甚⾄不待朝廷批准,便径⾃回庐⼭第宅养闲,这未免有“要君”之嫌;尤其是岳飞建议⽴孝宗为储君,更是逆了龙鳞,使⾼宗憎恶不已。
再加上秦桧百般进谗,⼀个天⼦、⼀个宰相合伙迫害,便注定了岳飞被杀的厄运。
“欲将⼼事付瑶琴,知⾳少,弦断有谁听?”⾄今我们仍能想象得到岳飞⼤书“天⽇昭昭,天⽇昭昭”时的悲愤!岳飞蒙冤,满朝⽂武慑于秦桧淫威,⼀个个钳⼝结⾆,噤若寒蝉,只有韩世忠挺⾝⽽出,诘问秦桧:有何证据证明岳飞谋反?秦桧以“莫须有”答之,世忠愤愤不平地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秦桧对他恨之⼊⾻,却⼜⽆可奈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读《老子》
“都说你离我们很远,悠悠两千多年,其实你离我们很近,一直在我们中间······”这首歌完全表达出我们在上读老子一课前后的心理对照。
常在听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些话就急忙摇头:“不懂,不懂”。
两千年多年先哲流传下来的思想给后人的印象就是生涩难懂,深不可测,遥不可及。
但没想到因为清风老师,我们居然在读老子的课程上相遇了。
一场对老子思想的探究和思想的碰撞从此而生。
于我而言,短短五千字《道德经》里面的思想无疑还不能参透,只能对部分章节有自己的领悟。
首要分享的是《道德经》的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这是多么深刻的道理啊,正如暴风雨来临的时候,那些高昂挺立的大叔总会被吹得七昏八倒,大伤元气。
但那些弯腰低头的小草却是毫发未损,风雨过后,抖抖身上的水珠再度站立。
“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
”这也是再显然不过的道理,不足的地方才会给它补充,但物极却必反。
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
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
这与佛偈中的“不争,乃大争。
不争,则天下人与之不争”不谋而合。
这点让我常常想到那些好争夺畅销书排行榜的所谓“作家”,他们以产出得多、夺得畅销书排行榜上的名词作为自己成功的标签,却不知有价值创作都要名利的诱惑和追赶,真正的经典必然需要沉淀。
所以莫言才会成为中国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而诸如各种畅销的成功学书籍和如一出书就遭哄抢的郭敬明之流永远只能被小部分人认可并屡受诟病。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这是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五章的内容。
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
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
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
清静克服扰动,赛冷克服暑热。
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
说明一个完美的人格,不在外形上表露,而为内在生命的含藏内收。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以貌取人,却往往犯错误.光鲜亮丽的外在下很可能藏着一颗无恶不作的丑陋之心,其貌不扬的外表下也会藏着惊世的智慧.
这一章主要也是体现了辩证法思想。
老子认为有些事物表面看来是一种情况,实质上却又是一种情况。
表面情况和实际情况有时完全相反。
在政治上不要有为,只有贯彻了‘无为’的原则,才能取得成功。
老子运用辩证法认识事物、认识人。
尤其对于古时那些国富兵强,拓地千里,并国数十,成其大功的王侯将相,如果不因此而昏昏然,看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丰满充盈的如果能以细小视之,富裕却以不足居之,再加上如屈、如拙,当然会其用无穷。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道德经》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常是没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
对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于他;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就可以得到善良了,从而使人人向善。
对于守信的人,我信任他;对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可以得到诚信了,从而使人人守信。
有道的圣人在其位,收敛自己的欲意,使天下的心思归于浑朴。
百姓们都专注于自己的耳目聪明,有道的人使他们都回到婴孩般纯朴的状态。
“这样解读出来使人非常疑惑,老子的主张就像一个老好人。
在迂腐的现实社会中,应该是没有生存机会的吧?
人与人之间常存在各种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
我们总会说自己是公平的,对方是自私的。
于是善意就在苛责中减退,自然也会引起对方对自己的苛责。
越是方然别人,就越显得没有诚意,越显得没诚意,就越加不可能得到对方的诚意。
而老子在这一章中的主张就是要带人们走出这个怪圈。
常言道“吃亏是福”,就是宽容和体谅,能激发对方的负疚感,最后得到善意的回应。
足够的坦诚和诚意,会瓦解对方的防范,也能得到诚意。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这句话填充的人格形象应该是沉静而不乏慈爱、一个洞察一切却不失真诚的人。
这样的人,不会因为因为别人的恶劣感到受伤害,反而
使人无地自容;这样的人,洞察了他人的小算盘,却似乎浑然不觉,和盘托出一个彻底包容他人小算计的大胸怀。
“茫茫天地万象,听来似深也浅”,《道德经》就是这么一部看似遥远,实际在我们的生活和思考中无处不在的旷世真言。
清风的课程结束了,但是对老子、对《道德经》的探究永不停息。
感谢这段美丽、难忘的邂逅,和老子,和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