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子第二章感想
老 子第二章感悟

老子第二章感悟《老子第二章感悟》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中,展现出了深邃而独特的思想,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思考空间。
这一章虽然篇幅不长,但蕴含的道理却发人深省。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段话开篇就揭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事物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都是相对而言的,并非绝对的存在。
当人们普遍认为某种事物是美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有了与之相对的丑的概念;当大家都认同某种行为是善的时候,不善的观念也就随之产生。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评判标准。
我们常常会根据当下的主流价值观和社会共识去定义美与丑、善与恶,却很少去思考这些标准是否是绝对不变的。
比如,在某个时代被视为美的时尚潮流,可能在另一个时代就会被认为是过时甚至丑陋的。
同样,对于善良的定义,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也可能有所差异。
“有无相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事物的相互转化。
没有“有”,就无所谓“无”;没有“无”,“有”也失去了意义。
就像一个杯子,当它是空的时候,我们说它“无”;当我们往里面装满水,它就变成了“有”。
而这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在我们的人生中,也常常经历着这样的有无转换。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失去一些东西,感到空虚和失落,但这也许正是为了迎接新的拥有和成长所做的准备。
“难易相成”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我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往往会感到畏惧和沮丧,觉得难以跨越。
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思考,正是因为有了困难,才让我们更加珍惜成功的来之不易;也正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智慧。
而且,很多看似困难的事情,在经过努力和分解之后,也会变得相对容易。
反过来,那些容易的事情,如果我们不加以重视和用心对待,也可能会变得困难重重。
“长短相较”让我明白了比较是相对的,而且不一定是有意义的。
2024年老子道德经第二章感悟及心得

2024年老子道德经第二章感悟及心得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一。
道德经第二章是其中的一章,它探讨了人与道、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成道。
以下是我对道德经第二章的感悟及心得。
首先,道德经第二章强调人与道的关系。
它提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观点,意味着自然界并没有善恶之分,不论对待万物如何,自然界对待众生都是平等的。
而人与道的关系则是人在世界中寻求安宁与和谐的方式。
人应当依照天地的准则来判断善恶与伦理。
从中我深感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与平等,我们应当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自以为是的对待自然。
其次,道德经第二章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念,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这个观念告诉我们,人应当依照自然法则行事,与自然保持和谐,而不是逆自然而行。
人应当像地球一样稳定而平和,像天空一样宽广而高远,像道一样自然而不自觉。
这让我想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人类应当保护好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持久地发展。
道德经第二章还强调了治理国家的方法。
它提出“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不啬,是以能长。
”这句话告诉我们,领导者应当节约用人用物,不浪费资源,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道德经认为,治理国家应当像治理身体一样谨慎而不张扬,才能达到长远的效果。
这对我而言是一种启示,领导者不应该滥用权力,而应当有计划地管理资源,注重可持续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创造良好的环境。
此外,道德经第二章还提到了非攻的思想。
它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这句话告诉我们,柔弱胜过坚强,无攻为最强。
这启示了我,对待问题不应当用武力或者强力去解决,而应当寻找和平的解决方式,以柔克刚,达到和谐共处。
这与现代社会中提倡的和平解决争端的思想不谋而合。
综上所述,道德经第二章给予了我许多启示和思考。
它强调了人与道、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指引了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成道。
老 子第二章感悟

老子第二章感悟老子在第二章中提出了一系列深邃且引人深思的观点,这些观点在历经数千年的时光洗礼后,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对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有着重要的启示。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开篇的几句话,就如同醍醐灌顶,让我们对美丑、善恶以及世间万物的相对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执着于追求所谓的“美”和“善”,却忽略了这种定义往往是相对的。
当整个社会都将某种标准定义为美时,那些不符合此标准的便被视为丑,然而这种划分并非绝对。
同样,对于善的界定也是如此,当大家都认为某种行为是善时,与之相反的就被打上不善的标签。
但老子告诉我们,美丑、善恶并非孤立存在,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就如同有和无,没有“有”,我们就无法理解“无”;难和易,没有困难的对比,就显不出容易的轻松;长和短,只有在相互比较中才能凸显各自的特点;高和下,没有高的参照,也就无所谓下的概念;音和声,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和谐的乐章;前和后,相互跟随才有了顺序的存在。
这种相对性的思考方式,让我们避免陷入绝对化的思维陷阱。
它提醒我们,在看待事物时,不能仅仅从单一的角度去判断,而应该有更全面、更综合的视角。
比如,在评价一个人的行为时,不能简单地以当下的表现来定性其善恶,也许在不同的情境和时间维度下,这种行为会有不同的解读。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一部分,老子阐述了圣人的处世之道。
“无为”并非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刻意去干预,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
圣人以“无为”的方式来做事,并非是消极怠惰,而是尊重事物的内在逻辑,不强行施加自己的意愿。
这种“无为”的理念,在当今社会也有着深刻的意义。
比如在教育领域,家长和老师过度的干预和控制,可能会压抑孩子的天性和创造力,而适当的“无为”,给孩子一定的自主空间,或许能让他们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力。
老子二章的理解和启示

老子二章的理解和启示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的第二章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思考。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读这一章节,并探讨其对我们的启示。
第二章的开头写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们普遍都能辨别美和善,但是正因为有美和善的存在,就会有丑和恶的对立。
这是一个道德观念的启示,告诉我们美和善是需要与丑和恶相对照才能被认知和感受到的。
接下来的几句话写道:“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里讲的是事物的相互关系。
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这些都是事物的对立面,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了事物的完整性。
这告诉我们,事物的存在是多元而复杂的,没有绝对的优劣,只有相对的差异和平衡。
接下来的几句话写道:“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这里讲的是圣人的为人处世之道。
圣人不追求功名利禄,不张扬自己的行为,而是默默地做事,默默地教导他人。
圣人不依附于物质,不依赖他人的肯定,不居功自傲。
这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和力量来自于内心的平静和超越物质欲望的境界。
最后一句写道:“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不追求功成名就,不居功自傲,才能真正地留存下来。
这是一种境界的启示,告诉我们要超越功利心,超越物质欲望,才能真正地获得长久的影响和存在。
从第二章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子对于人类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思考和启示。
他告诉我们要辨别美和善,要理解事物的对立关系,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超越物质的境界,要超越功利心,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和力量。
这些启示对于我们现代人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被功利和物质所迷惑,忽略了内心的平静和真实的价值。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思考老子的《道德经》,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找到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力量。
在职场中,我们常常追求升职加薪、名利权势,但是这些并不能真正带来内心的满足和幸福感。
老子第二章感悟

老子第二章感悟老子的《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而其中的第二章更是引人深思。
这一章内容浅显却意味深长,探讨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下面我将就老子第二章的感悟进行探讨。
老子第二章的开头写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老子通过这句话告诫我们,当我们凡事从外表来评判时,就会产生价值观上的障碍。
人都喜欢美的事物,可是在老子看来,追求表面上的美,将无法领悟到更深层次的东西。
往往那些美丽的事物背后隐藏着许多不美的事实和矛盾。
比如,一个人外表漂亮,却内心丑陋;一幅绘画艺术品外观绝美,背后却是赤裸裸的权谋和欺骗;一座城市外表繁华,却掩盖了丑陋的剥削和贫穷等等。
表面的美往往只是一层薄纱,而深入了解背后的本质,才能真正领略到事物的全貌。
接下来,老子提到“众人皆有以为美,斯恶已”。
这句话引导我们认识到每个人对于美的定义不尽相同,因此主观的价值观对美的评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很大程度上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比如文化背景、家庭环境、社会观念等等。
以往的一切美的理念都是来自于外界,当我们成为一个固守刻板观念的人时,我们就无法体验到新事物的美妙。
而当我们能够超越个人固执的价值观,接纳多元化的审美观念时,才能真正体验到美的多样与分享。
老子在第二章的结尾写道:“是故去彼取此”。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去掉繁琐的思绪,放下对美的追求,才能真正欣赏到美的本质。
对于老子来说,美不仅是一种物质的表现,更是一种内心的境界。
当我们舍弃对外界浮华幻象的追逐,我们才能回归真正的内心世界,去体验真实的美感。
世界上任何一件事物都有其独特的美,我们只有懂得去发现和欣赏,才能真正拥有幸福的感悟与体验。
总结起来,老子第二章带给我们的感悟是:外表的美只是一种虚幻的幻象,它往往掩盖着事物的本质和内涵。
每个人的美的定义不尽相同,因此我们需要超越个人价值观的束缚,接纳多元化的美。
只有舍弃对外界浮华的追逐,我们才能真正回归内心,感受到事物的真实美。
老子第二章感悟

老子第二章感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自古以来,老子的《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
其中,第二章玄妙地表达了宇宙的生成和万物的变化。
通过深刻领悟,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一种关于人生、世界和宇宙的感悟。
无形处兮,往者不可谓不远;有形处兮,不可谓不盛。
这章的开篇就告诉我们“道”并非有形可见,却又无所不在。
从一开始,我们便身处在“道”的范畴之内。
人们常说,事物的本质常常超乎我们的肉眼能够察觉到的范围,然而,对于“道”这一最原始的存在,我们却没有绝对的否定。
老子所言的“道”是深层的本质,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约束,使得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成一体。
故不物而同谓之玄;“玄”在这里概括了“道”的神秘性。
它强调了一种超越感,既不可捉摸也不可理解。
在这种玄妙之中,我们能够感知到宇宙与生命的本质,并从中汲取智慧。
其物品审見不見名为夷;夫惟大,大进,进以毒也。
谓善甚者,有过也。
老子通过“夷”这个概念来诠释我们对事物和世界的感知。
他认为,对于那些超越认知范围的事物,我们应以宁静的心态去接纳,而不是被其表象所迷惑。
真正的大智慧在于能够超越表象、超越好坏的区别,而去感知其中的本质。
真正的智慧源自于我们的内心,而非外在的追求。
善甚者,可能意味着在追求善的过程中超越了善本身。
因为当我们的欲望、执着和執著成为我们的主宰时,我们就会失去那些本真和纯粹的东西。
故昔者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得一者地得一以宁;得一者鬼神得一以灵;得一者谷得一以盈;得一者万物得一以生;得一者慈仁得一以忍。
这段文字理解道“一”的意义。
当我们达到了“一”的状态时,我们可以获得超越表象的纯净和平和。
天地、鬼神、谷物、万物,乃至仁爱与牺牲,都源于这个统一的道。
道常无名,潜用之不可略也。
“道”是无法被名词所约束的,因其超越了有形与无形的范畴。
我们不应将其局限于书本和定义之内,而是通过感悟和体验去把握其真正的含义。
夫唯不弘,夫唯弘之。
所以众人皆脱。
脱者,农人之脱其脊也;这段话告诉我们,我们应当遵循“道”的指引,而非强求。
老子第二章感悟

老子第二章感悟心性之为物,我观天地间一切万物,皆有其性而自然,无需人为干预而变化。
心性之为道,我谓道者,万物之始,大道无形,却能贯穿天地,贯穿万物。
我领悟到,若能与大道和谐共处,不违背自然之道,人生将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与意义。
人生如一片江湖,扑朔迷离,我时常在思考,如何能在这纷繁世界中找到真正的归宿。
而老子第二章对此给予了深思。
他告诉我,要学会回归自然,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我们经常追逐名利、权势和物质财富。
然而,这些外在的追求只是无止境的欲望,终究无法让我们得到真正的满足和快乐。
相反,它们使我们远离自己的内心,忽视了真正有意义的事物。
我深深意识到,追求真正的幸福和内心的平静,不在于扩大自我,而是在于收敛自我,回归本心。
只有当我们停止追逐外在的物质欲望,将心思投入到内省和自我修养之中,才能找到真正的力量和智慧。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与世隔绝或不再追求任何欣欣向荣的事物。
相反,我们可以保持一颗平静的心,不被外界的喧嚣干扰。
我们可以通过冥想、禅修等方式,与内心对话,洞悉自己的欲望和需求。
只有当我们内心的风平浪静时,才能真正连接到大道,与宇宙共鸣。
在这个层面上,我们不再追逐物质,而是追求心灵的深度和内在的自由。
我们不再被外界的变化所动摇,而是与世界和谐共处。
通过对老子第二章的思考,我逐渐明白了人生的真正意义。
在这个多变的世界中,我们可以选择追逐表面的欲望,追求名利和物质财富,但那只会让我们迷失自己,让我们感到疲惫和空虚。
相反,我们可以选择回归自然,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这种平静与宁静并非消极与冷漠,而是一种内在的力量与智慧。
它使我们能够审视自己的内心,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老子告诉我们,只有当我们与大道和谐共处,遵循自然之道,才能找到真正的自由与意义。
而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和修炼。
在我看来,老子的第二章是一本宝典,它教会了我如何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找到真正的自我。
老子二章读后感

老子二章读后感这一章的主题是“道”,老子在这一章中对道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阐释。
他先是谈到道的本体性质,道是无法形容和定义的,它超越了一切思维和言语的词汇。
道以无名无形的状态存在,却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质。
道的特征有两个方面,一是空虚,二是混沌。
这样的特征使得道能够弥合一切事物的异同和矛盾,让宇宙永恒流转。
接着,老子提到了人类对道的认识和实践。
他认为人们往往误解了道,将其等同于法律和道德规范。
然而,真正的道远离这些规范,它是无形无物的,却能渗透到一切事物中。
老子以“无为而无不为”来形容道的作用。
这是一个有些矛盾的说法,但却能体现道的本质和作用。
每次读完《老子》都会对其中的道无以言表的形态感到惊异,它犹如大海一样宽广深邃。
正如老子所言,道之所以能有如此的作用和力量,是因为它本身就是宇宙的规律和节律。
道是宇宙万物的源头,是天地万物的根本所在。
它是超越了人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范围的,只有通过感受和领悟,才能体会到其真正的存在。
在读完《老子》第二章之后,我深入反思了自己对道的认识和追求。
通常我们对于世界的了解都是通过感官和思维的方式来实现的,用有形的事物来认识无形的道似乎有些不切实际。
然而,老子告诉我们,道的存在是超越修辞和理性的。
我们不能通过言语和思维的方式来界定道,而应该通过感受和体验来领悟道。
读完《老子》,我发现自己对道的认识和追求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我过于依赖有形的东西来寻找道,缺乏对无形道的深入思考和感受。
因此,我需要从老子的观点及其创造思想中获得一些建议和启示。
首先,我应该深入思考和感受宇宙和自然的奥秘。
老子认为,道的存在是在宇宙和自然中。
通过观察和体验自然,我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道的存在和作用。
我可以通过亲近自然,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和规律,来领悟到道的真实面貌。
其次,我应该超越表面的事物,去探索事物背后的本质和内涵。
我应该意识到,事物的存在不仅仅是个体的存在,它背后还有着更加深刻的意义。
通过对事物内在思想和价值的思考,我可以逐渐接近道的本质和存在。
老子二章读后感

老子二章读后感《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哲学的奠基之作。
其中的第二章是《老子》中最为著名的章节之一,也是最具有哲学深度和启发性的章节之一。
在阅读了《老子》第二章后,我深受启发,对生活、人生和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老子》第二章开篇就提出了“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这样一个深刻的命题,意思是当所有人都认为某样东西是美好的时候,那样东西就已经失去了美好的本质。
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不禁思考起人们对美好的追求和价值观的形成。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被社会和媒体灌输的价值观所左右,盲目追求所谓的“美好”,而忽略了内心真正的需求和价值。
老子的这句话提醒我们,美好并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内心的平和与淡定,是超脱于物质追求的心境。
接着,《老子》第二章提出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样一系列的对立统一的哲学观点。
这些观点深刻地揭示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而忽略了事物背后的内在联系。
老子的这些观点让我意识到,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我们应该超越表面的现象,去探寻事物背后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在读完《老子》第二章后,我对生活和人生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意识到,追求真正的美好并不是盲目地追求外在的物质享受,而是要在内心找到平和与淡定;我也意识到,事物之间都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应该超越表面的现象,去探寻事物背后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这些认识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珍惜每一刻的生活。
总的来说,《老子》第二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生活、人生和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我相信,这些认识将会对我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活的真谛,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的起起伏伏。
我会继续深入研读《老子》,不断汲取其中的智慧,让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和明智。
老 子第二章感悟

老子第二章感悟《老子第二章感悟》老子在第二章中提出了一系列深邃而又引人深思的观点,这些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世界、对待生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老子这句话让我们思考美与恶、善与不善之间的微妙关系。
当我们都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丑的概念也就随之产生了;当我们都明白什么是善的时候,不善也就出现了。
这并不是说美和善本身有问题,而是提醒我们,对于美善的定义和追求,不能陷入一种僵化和绝对的认知中。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社会所定义的美与善所束缚。
比如,当下流行的审美标准可能让许多人觉得自己不够美,从而产生自卑和焦虑。
但如果我们能超越这种被定义的美,看到每个人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也许就能减少这种不必要的困扰。
同样,对于善的追求,如果只是遵循社会表面的规范,而不深入思考其本质,也可能会让我们陷入形式主义,忽略了真正的善良应该是出于内心的真诚和对他人的关爱。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几句进一步阐述了事物的相对性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有和无是相互产生的,难和易是相互成就的,长和短是相互比较而显现的,高和下是相互依靠的,音和声是相互应和的,前和后是相互跟随的。
这种相对性的观点提醒我们,在看待问题时不能片面和孤立。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不应该只看到困难本身,而应该想到困难是成长的机会,克服了困难就会变得更强大。
当我们觉得自己处于劣势时,也不能一味地沮丧,因为劣势可能会转化为优势。
比如,一个身材矮小的人可能在某些体育项目上不占优势,但在灵活性和敏捷性方面可能更出色。
在人际关系中,这种相对性的认识也很重要。
我们不能只看到别人的优点而贬低自己,也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轻视他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价值,相互尊重和学习才能共同进步。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在这里提到了圣人的处世之道和行为准则。
老 子第二章感悟

老子第二章感悟《老子第二章感悟》老子在第二章中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观点,这些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世界、人生以及为人处世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这句话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当整个世界都在宣扬某种美是美的标准时,那么相反的丑也就产生了;当大家都认为某种善是善的典范时,不善也就随之而来。
这其实是在告诉我们,很多事物的定义和标准往往是相对的,并且是人为设定的。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被社会和他人灌输的所谓“美”与“善”的标准所影响,从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真正的感受和判断。
比如,现代社会对于外貌的审美标准往往趋于单一和狭隘,导致很多人盲目追求某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自身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然而,真正的美应该是多元和包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美,不应该被单一的标准所束缚。
同样,对于善的定义也是如此,我们不能仅仅按照社会普遍认可的善的行为去行事,而应该从内心出发,做出真正符合良知和道德的选择。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几句话更是揭示了事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有和无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产生;难和易相互成就;长和短相互比较而显现;高和下相互依靠;音和声相互应和;前和后相互跟随。
这种相对的观念让我们明白,生活中的困难和容易、成功和失败、长处和短处等,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相互对比和转化中存在的。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不应该只看到困难本身,而应该想到困难过后可能会迎来的转机;当我们取得成功时,也不能骄傲自满,因为成功可能会转化为失败。
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让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地看待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不被一时的表象所迷惑。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在这里提到了圣人的处事和教化方式。
圣人以“无为”的方式来做事,以“不言”的方式来教导。
这并不是说圣人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说,而是指圣人顺应自然规律,不刻意去干预和主宰事物的发展。
老 子第二章感悟

老子第二章感悟《老子第二章感悟》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中,通过简洁而深邃的语言,揭示了一系列富有哲理的思考,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启示。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段话开篇就打破了我们对美丑、善恶等常见概念的固有认知。
当天下人都认定某种事物是美的时候,这也就意味着丑的概念产生了;当大家都认为某种行为是善的,不善也就同时出现了。
这并非是要否定美和善,而是提醒我们,这些概念是相对的,是在相互比较和参照中产生的。
有无相生,让我想到了生活中的很多例子。
比如说一个空杯子,当它没有水的时候,我们说它“无”水;而当我们往里面注入水,它就从“无”变成了“有”。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当杯子被水充满,就再也无法容纳更多,此时“有”又限制了它的可能性,而“无”则意味着更多的可能和机会。
难易相成也是如此。
我们在面对一项任务时,一开始可能觉得它非常困难,但当我们逐步分解、逐步解决问题,困难也就变得不再那么可怕,甚至最终被克服,从而变得容易。
反过来,那些看似容易的事情,如果我们掉以轻心、不加重视,也可能会变得困难重重。
长短相较,让我想到了不同的人的优势和劣势。
有的人可能在某个方面表现出较长的才能,而在其他方面则相对较短。
但这并不意味着长的就一定好,短的就一定差,关键在于如何合理运用和发挥。
高下相倾,提醒着我们不要总是以高或下的绝对视角去看待事物。
一个人在某个领域处于高位,并不意味着在所有方面都能保持优势;而处于低位的人,也可能在其他方面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潜力。
音声相和,让我联想到了音乐中的和谐。
不同的音符、不同的声调相互配合,才能构成美妙的旋律。
这也如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只有相互倾听、相互呼应,才能达到和谐的状态。
前后相随,使我明白了事物的发展是有先后顺序的。
有时候我们急于追求前面的目标,却忽略了后面的积累和基础。
但实际上,只有在扎实的基础上,才能稳步向前,实现真正的进步。
老 子第二章感悟

老子第二章感悟《老子第二章感悟》《老子》第二章开篇即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当大家都明白什么是善的时候,不善的概念也就出现了。
这意味着美与丑、善与恶并非绝对的、孤立存在的,而是相对的、相互依存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比如时尚潮流,某个时期某种风格的服装被认为是美的,流行开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风格可能会被认为过时甚至丑陋。
这并不是服装本身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而是人们的审美标准和观念在不断地改变和对比。
再比如道德观念,在一个社会中被普遍称赞的善举,在另一个时代或文化背景下,可能会有不同的评价。
这让我们明白,所谓的美丑善恶,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的共识和当下的环境所决定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接着阐述了一系列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概念。
有和无相互产生,难和易相互成就,长和短相互比较,高和下相互倾斜,音和声相互应和,前和后相互跟随。
这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相互对比、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存在的。
就拿学习来说,容易的题目让我们获得自信,困难的题目则促使我们思考和进步。
没有容易的题目作为基础,我们可能无法理解困难题目中的深层逻辑;没有困难的题目挑战我们,我们也难以真正提升自己的能力。
再比如身高,高个子和矮个子是相对而言的,如果没有矮个子的存在,也就无法凸显出高个子的特点。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在这里提出了圣人的处事和施教原则。
圣人以无为的方式来做事,用不言的方式来教导。
万物兴起而不推辞,生养了万物却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却不自恃有功,功成业就而不居功自傲。
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离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急于表现自己,追求功名利禄,却忽略了“功成弗居”的智慧。
道德经第二章感悟及体会900字(6篇)

道德经第二章感悟及体会900字(6篇)老子曾经经过这样的一段话,说的是老子的朋友们都说老子十分有道德。
他们在一齐做过好几件事,如:帮助老百姓,帮助老黄牛,帮助老渔夫……但是,这么一来,老子就有了道德。
道德经第二章就是说道德经,道德可以分为上下两个方面,上下两种:上下,上下。
下下面一个说上下。
上下五千年,从古至今,从来都是这样。
上至帝,下到人,从来都与道相关。
上下五千年,从来都与道相关。
老子有三种说法:1、道家思想,他说道是宇宙万物的主导,这种说法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2、道家是人们对自然界、宇宙的认识的主要依靠,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方式之一、3、道家是道家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认识。
4、道家对人的价值的认识,是对道家精神的核心依托。
5、道家对于事物的本质、规律的把握,是对事物本原的规律和规律进行了深刻的认识和分析。
《道德经》第二章感悟及体会1、道德经第五章感悟2、德为本,是一个民族最为根本的自然法则,道家的精神就是一切法律和道德之源,道家的精神就是社会主义精神和主义精神,道家的精神就是我们所有中国人的精神追求。
3、德道,是一个人一生最为重要的生存法则,道家的精神就是人们最为根本的自然法则。
4、道是一切法的基础和基础,道德的根基是人们对于自然界、宇宙和宇宙的认识与总和。
道德的根基是人们在道德和德行中的行为准则、道德的基础、道德的基础。
道家在《道德经》第七章中说道:“道生德,德生第。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在道德的基础上,德才可以得到德。
道家是在道家精神和德行上才得以生存、发展,德也可以得到德。
德是德的基础,德是德的基础,德的基础是德的基础,德的基础是德的基础。
德和德就是人们为实现自己所认为,而达到的道德要求。
5、道德经第七章感悟:道德经第四章感悟《道德经》第五章感悟:道德经第十五章感悟道的本源是自然的,自然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条件,自然是社会的进步的根本保证。
因此,道的本源是自然,道是人的社会发展所不能代替的存在形式。
读老子第二章感想(范文模版)

读老子第二章感想(范文模版)第一篇:读老子第二章感想(范文模版)《老子》读书笔记读完《老子》,八十一章中最让我有感触的是第二章。
在第二章老子写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定义的美,不管受教育程度如何,人们都有意无意地追求美。
每个人对美的敏锐程度却是不同的,长期生活在优越的条件下的人往往不容易感受到美的存在。
相反地,那些饱经忧患的心却能敏锐的感受到美。
所以美好的存在依赖了丑恶,那么丑恶就对美好的存在做出了贡献,于是丑恶也有美好的印记了。
世间的万物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极端对立的两种事物也有很大的联系,甚至它们就是互相依存的,就像没有了美好,那么剩下的就只有丑恶了,那么就无所谓丑恶了。
大家都知道砒霜微量就能致命,但是陆道培院士却将它运用到白血病的治疗之中,挽救了病人的生命,砒霜和治病是多么奇妙的关系。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在亚马逊的一只蝴蝶扇一扇翅膀就有可能在德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飓风。
我们也只能知道,世间万物千丝万缕的关系,却没有人能用语言来表述出万物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即使表达出了,也是带有主观性的及其局限的,不能适用于广阔的宇宙,甚至极有可能根本就是错误的。
面对万物,我们是多么的渺小,面对永恒,我们是多么的短暂。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寂美,一生一死,一怒放一寂然,一阳光一凉风索索,仿佛光影两世界万物各有性,又如“清溪一叶舟,芙蓉两岸秋”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动一静,物象截然不同,却都美到了极致。
读老子道德经第二章感悟

读老子道德经第二章感悟道德经第2章心得感悟1《道德经》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
读书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吸取新鲜营养,但同样也不能放弃对传世经典和传统文化的学习。
读高中的时候,我曾经粗略的读过老子的这本著作,但只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后来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慢慢的体会多了一些。
在我看来,《道德经》是一部充满了东方智慧的哲学著作,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对现代社会同样也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其实,我们很多常说的典故和词语就来源于《道德经》,如无为而治、上善若水、大象无形等等。
当然,虽然它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是思想非常深刻,要把它完全读懂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今天我主要想讲一下我读后的一点心得:柔弱胜刚强。
万事皆有“道”,如为官之道、从商之道,还有现在流行的养生之道等等,大到治理国家、管理企业、小到为人处世和个人生活,都离不开“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势成之”的道理——就是说事物产生之后,要用道德去培养它,用实际行动去支持它,并且依照形势去发展它。
老子在《道德经》中赋予“道”以至高的地位,“道”的地位之所以无穷无尽,就是因为它的本性是柔弱。
如果把它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就是柔弱胜刚强。
柔弱与刚强是一对矛盾体,那么柔弱是如何战胜刚强的呢?它需要忍耐和克制,需要韬光养晦、忍辱负重,需要年复一年的付出。
“水滴石穿”的道理大家都知道,水是至柔的东西,但是它却蕴含了无穷的力量。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其实,正是因为柔弱,它才蕴含着无穷的潜力,才能够永远充满活力。
就像柔弱的小草,在狂风暴雨中随风飘摇,却永远不会折断,而高大强壮的树木,却很容易被大风摧折。
历史上也有很多的故事说明了这个道理。
刘邦因为有柔弱的性格,处处小心谨慎,每次大难临头都化险为夷,项羽虽然骁勇善战,可惜他狂妄自大,到头来却身败名裂,乌江自刎。
还有勾践“卧薪尝胆”、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都说明了这个道理。
老子二章读后感

老子二章读后感《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哲学的奠基之作。
其中的第二章是《道德经》的开篇,也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所在。
这一章节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为开篇,深刻阐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引人深思。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中首先提出了“美”与“恶”的概念,他认为人们普遍认同的美,就意味着恶的存在。
这种对立的观点,引发了我对美与恶的深刻思考。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被社会、文化所灌输的观念所左右,对美与恶的认知也往往是被动接受的。
但老子却告诉我们,美与恶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
这种对立的关系,让我开始重新审视美与恶的本质,思考它们之间的联系和边界。
接着,老子强调了“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一观点。
他认为,事物之间的对立关系是相互依存的,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这种观点让我不禁想起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在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但也正是这些难题,让我们成长,让我们不断地去追求更高的目标。
在人际关系中,长短相形,高下相倾,也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平等对待他人,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社会中,前后相随的观点更是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历史的重要性,也让我明白了未来的发展需要建立在对过去的认知和理解之上。
最后,老子提出了“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一观点。
他认为,圣人不是通过言语来教导他人,而是通过自身的行为和榜样来感染他人。
这种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领导者的责任和影响力。
作为一个领导者,我们需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员工,用自己的榜样来感染团队。
而作为一个员工,我们也应该学会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影响他人,成为组织中的一面旗帜。
通过阅读《老子》第二章,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对我的启发和影响。
他对美与恶、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的关系的深刻剖析,让我重新审视了人生和世界。
同时,他对圣人的理念也让我对领导者和自己的责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老子二章的读后感

老子二章的读后感先说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几句。
这就像在说这个世界就像一个大拼图,每一块都和别的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有和无互相依存,你看,就像一个杯子,正因为它中间是空的(无),才能装水(有),要是那杯子整个是实心的,啥也干不了,这不就是有无相生嘛。
难易也是这样,容易的事儿和难的事儿比着来的,今天觉得做数学题难,那是因为和背古诗这种相对容易的事儿一对比。
长短、高下、音声、前后都是这样,互相衬托着,缺了谁都不行。
这就好比在生活里,我们不能光盯着好的或者坏的一面,得知道有好才有坏,有坏才显得好珍贵呢。
还有“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句。
我就琢磨,这圣人可真高明。
“无为”可不是啥都不干,就像爸妈有时候对我们的教育,唠唠叨叨说个不停,可能还不如他们自己默默地做个好榜样来得有用。
就像老爸总是教育我要早睡早起身体好,可他自己天天熬夜打游戏,我就觉得他这话没多少说服力。
要是他自己每天早睡早起,不用他说,我可能就跟着学了。
这“不言之教”啊,是一种默默影响别人的力量,无声胜有声啊。
再看“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这感觉就是在教我们做人要低调、大气。
大自然里万物生长,它可不会到处吹嘘自己的功劳。
就像太阳每天升起,给世界带来光明和温暖,它可没说“你们都得感谢我,没我你们都完蛋”。
人要是能像这样,做了好事不邀功,有了成绩不沾沾自喜,那得多招人喜欢啊。
读完这两章,我就觉得老子像是拿着个放大镜,把生活里那些我们平时忽略的真理都给放大了,让我们好好看看。
他的话就像一把小钥匙,能打开我们脑袋里那些对世界新认识的大门,让我们从新的角度去思考怎么生活,怎么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这两章读起来简单又不简单,简单是文字没那么晦涩,不简单是里面的道理够我琢磨好一阵子呢。
老 子第二章感悟

老子第二章感悟《老子第二章感悟》老子在第二章中所阐述的观点,蕴含着深邃而又朴素的智慧,对于我们理解世界、为人处世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开篇就指出,当天下人都知晓美的标准并以此为美时,丑的概念也就产生了;当都知晓善的标准并以此为善时,不善也就出现了。
这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事物的相对性是普遍存在的。
美丑、善恶并非绝对的,而是相对而言的。
有和无相互生成,难和易相互成就,长和短相互比较,高和下相互依靠,音和声相互应和,前和后相互跟随。
这种相对性的观念提醒我们,在看待事物时,不能片面地、孤立地去判断,而应该考虑到其所处的环境和相对的关系。
比如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对于成功的定义往往是多样的。
在某些人眼中,拥有丰厚的物质财富是成功;而在另一些人眼中,拥有和谐美满的家庭或者实现自我价值才是成功。
如果我们仅仅以一种单一的标准去衡量成功,就会忽略掉很多其他可能的美好。
再比如,对于困难和容易的判断,也并非是绝对的。
一件事情在某个阶段可能看起来困难重重,但当我们积累了足够的经验、掌握了恰当的方法后,它可能就变得容易了。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在这里提到了圣人的处世和施教方式。
圣人以“无为”的方式来做事,以“不言”的方式来施教。
这并不是说圣人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说,而是强调他们顺应自然规律,不刻意去干预,不强求结果。
万物兴起而不加以干预,生成而不占有,有所作为而不自恃有功,功成业就而不居功自傲。
正因为不居功,功绩才不会离去。
这种理念对于我们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有着深刻的启示。
在工作中,我们有时会过于追求结果,急于求成,反而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如果能够以一种更加平和、顺应自然的心态去做事,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教育孩子方面,过多的说教往往不如以身作则来得有效。
老子选章第二章读后感

老子选章第二章读后感《〈老子选章第二章〉读后感》嘿呀!最近我读了老子选章第二章,这可真是让我感触良多呀!这第二章里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 这啥意思呢?一开始我还真有点迷糊,后来我琢磨了好久,这不就是说,如果大家都知道啥是美的,那丑不就出来了;都知道啥是善的,那不善不就明显了嘛!就好像我们班选班长,大家都觉得学习好、爱帮助人的同学能当班长,那那些调皮捣蛋、不爱学习的同学不就显得不行啦?“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几句话更是有意思!就像我和我的好朋友一起跑步,他跑得快,我跑得慢,这不就有了快慢的对比嘛。
还有啊,我们做数学题,简单的题和难的题一对比,就知道哪个更需要动脑筋啦。
这就像有了白天才有黑夜,有了大才有小,它们总是相互依存的呀!再想想,老师上课的时候,讲的知识我有时候懂,有时候不懂,这不就是“有无相生”嘛。
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干活,有些活对他们来说容易,对我来说可难了,这就是“难易相成”呀!“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哎呀,这可真深奥!我觉得圣人做事可真特别,他们不刻意去做啥,用行动来教导别人。
就像我们的校长,他平时也不多说啥大道理,但是他每天早早地就在学校门口迎接我们,看到地上有垃圾就捡起来,这不就是用行动在教我们要爱护环境嘛!万物生长,圣人也不拒绝,创造了却不占有,做了好事也不自夸,成功了也不居功。
这得多了不起呀!就好像我参加了绘画比赛得了奖,我可不能到处炫耀,觉得自己了不起,不然同学们该不喜欢我啦!读了这一章,我就在想,我们生活里到处都是这样的道理呀!我们不能只看到一面,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
就像我和同桌闹矛盾了,我不能只觉得是他的错,也要想想我自己有没有不对的地方。
我觉得老子真的好厉害,几千年前就能想到这么深刻的道理。
虽然我现在理解得还不是特别透彻,但是我会继续努力去思考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读书笔记
读完《老子》,八十一章中最让我有感触的是第二章。
在第二章老子写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定义的美,不管受教育程度如何,人们都有意无意地追求美。
每个人对美的敏锐程度却是不同的,长期生活在优越的条件下的人往往不容易感受到美的存在。
相反地,那些饱经忧患的心却能敏锐的感受到美。
所以美好的存在依赖了丑恶,那么丑恶就对美好的存在做出了贡献,于是丑恶也有美好的印记了。
世间的万物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极端对立的两种事物也有很大的联系,甚至它们就是互相依存的,就像没有了美好,那么剩下的就只有丑恶了,那么就无所谓丑恶了。
大家都知道砒霜微量就能致命,但是陆道培院士却将它运用到白血病的治疗之中,挽救了病人的生命,砒霜和治病
是多么奇妙的关系。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在亚马逊的一只蝴蝶扇一扇翅膀就有可能在德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飓风。
我们也只能知道,世间万物千丝万缕的关系,却没有人能用语言来表述出万物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即使表达出了,也是带有主观性的及其局限的,不能适用于广阔的宇宙,甚至极有可能根本就是错误的。
面对万物,我们是多么的渺小,面对永恒,我们是多么的短暂。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寂美,一生一死,一怒放一寂然,一阳光一凉风索索,仿佛光影两世界万物各有性,又如“清溪一叶舟,芙蓉两岸秋”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动一静,物象截然不同,却都美到了极致。
物各有性,物各有宜,我们没有办法创造它们,也没有办法描绘它们的规律。
但是我们是没有必要来试图做这些的,自然创造了我们,我们归属于自然,“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只能是仰望自然。
摒弃功利的心,淡泊平静生活在自然中。
在自然中我们获得生命,我们成长,我们获得美的享受,我们得到启示,顺应自然是一种智慧。
科技发展到现在,转基因技术已经被广泛的运用,在生科院学习,我们知道,如果将转基的能产生β-胡萝卜素的金色水稻投入种植,将有百万计的有视力障碍的非洲孩子重获光明,这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
但是转基因植物一直受到质疑,很多科学家都质疑其的安全性,违背自然规律的转基因植物有潜在的健康危险甚至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颠覆,。
我们是应该顺应自然规律放弃这条路,无视非洲儿童的健康吗?既然转基因的路有违背自然的
风险,我们为什么不学习遇到阻碍的水,选择另外的路子呢。
路很多,我觉得没有必要选择转基因这种急功近利的方式,老子留给我们的告诫是不容被忽视的。
无为思想不是消极的,强调的是尊重客观规律,强调顺就物性。
老子的“无为”的思想,不是纯粹的消极待世。
强调的是尊重客观规律,强调万物各有其性、物各有宜,强调顺就物性、因才而用、率性而行,反对任意作为,这自有其合理的因素,顺应自然、率性而行的思想充分肯定了主体价值活动的多元化倾向,有助于充分满足主体的能动意识和创造精神。
在清华大学里,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佼佼者,所以竞争也是很强的,很多时候容易心浮气躁以及消沉。
老子的无为的思想对我们是很重要的,无为不是说我们要放弃努力学习锻炼,甘于落后,而是要顺其自然,不勉强从事,不逼迫自己,以达观、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和事业,不给自己设定“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悲壮目标,,即使结果不理想,不要自暴自弃,要心平气和地学会接受。
很多同学进了大学后都会感叹大学同学之间的感情很淡,没有高中同学之间的感情那么真挚,总是感觉自己孤单寂寞。
如果说人生是一段旅程,快乐与悲伤就是那两条长长地铁轨,在我们身后紧紧跟随。
我们没有办法绝对地避免失落,只有平静的接受。
这样的隔阂其实有很大的可能是大家在心里设了防,我们应该顺其自然,用一颗纯净的心,不要想的过多,纯真质朴地与人交往。
多一些纯净,会有活性炭的效果,吸附掉周围的杂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多一些自然。
“无为”还表现在老子“崇俭节欲”的思想,这并非是要我们抑制消费,他反对的是过度奢侈的畸形消费。
他主张人们应该把消费节制在合理的限度内,在生活上克勤克俭,反对浪费;主张钱财物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成功而弗居也”可以看出老子对于谦下的重视,“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认为只有具备谦下的美德,事事不争在别人的前头,其结果就可被人奉为首领,成为名副其实的带头人。
老子还进—步说:“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
”不要像美玉那样孤高自赏,潜身藏形,令人难见;也不要如坚石那样拒人琢磨。
这是从相反的方面说明要谦下,不要自视清高,要能容事容物。
个人的智慧、知识和才能是有限的,谦下虚心能够集思广益;用众人之智,博采众家之长,才能更快地进步。
从老子谦下不骄的思想中得到启示,要对自己的思维能力和个性进行客观的评价取众人之长,补己之短,不要盲目自大。
我们在中国的最高学府,在学校里面可能不会有自大的表现,但是出了学校,就有自负的可能,我们要谨记“成功而弗居”,不要居功,不要自负,只是简简单单地生活。
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谢;去留无意,满随天外云卷云舒。
要拥有一颗如井一般的平静的心,不追奇猎艳,只在乎淡泊明志;不追名逐利,只在意宁静致远;不在意被人遗忘,只在乎始终如一。
看秋叶辗转于瑟瑟秋风中,不感慨人生苦短;看平静湖面荡起的层层涟漪,不会驻足不前。
静默伫立在自己的心灵晴空,把背影留给世界。
聂鲁达曾说过,“当绿叶华美的颜色渐渐褪去,生命的脉络才依
稀可见。
”华美的文字往往缺乏深刻的内涵,老子留下的文字很简洁,很朴实,这样的文字才寄托了深奥的道理。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只能用这种提示性的文字来记录他的思想。
这样,后人也有了自己思考的空间,可以不断地用自己的理论去解释老子,体会自己心中的道。
那么,读老子其实也是一个不断地猜想思考,省视、发现自我的过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