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墨思想中的“利”
论墨子思想中的_利_与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
利益。为了得到利 , 并保证 得利 的公 平性、 合理 性 , 需要 兼 爱 、 非攻 、 尚贤 、 尚同 、 节用 、 节葬 、 明鬼 、 天 志 等的支撑。其思想暗合 了现 代和谐 社会 的本质 , 即 在社 会财富不断增加 的基础 上 , 妥善 处理 好各方 面的 利益关 系 ,
41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容 , 后人称之为 十事 。这 十事 , 正 是墨子 为使黎 民百姓 得到各自的 利 益 , 达到 饥 者得 食、 寒者 得 衣、 劳者 得 息 的状 态 , 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进行思考的结果。 兼爱 , 在墨子这里指 无差别、 无等 级、 无亲 疏的博 爱。 这一思想旨在保 障利益 获得 , 尤 其是 社会下 层的 利益获 得。 因为 天下之人皆不相爱 , 强必执弱 , 富必侮贫 , 贵必傲 贱 , 诈 必欺愚 ( 兼 爱中 ! ) 。其 结果 必然是 弱势 群体的 利益 受到 侵犯 , 社会不得安 宁。而若遵从墨子的兼 爱思想 , 人 人相爱 , 就会实现 夫爱人者 , 人亦从而爱之 ; 利人者 , 人亦从 而利之 ( 兼爱下 ! ) 。墨子谈到天下之乱 , 认为 是起自 不相爱 ; 而不 相爱的结果 , 是人人 自利 , 引发 利益之争。爱是表面形 式 , 利 是实质内 容 , 爱之 后必有利 , 爱是利的途径。依据这 一逻辑 , 墨子才提出 天下兼相 爱则治 , 交相 恶则乱 。在 墨子看 来 , 爱不是空洞 抽 象的 , 不 是 口头 的、 虚伪 的 , 而 是有 实 质 内容 的 , 那便是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 墨子称兼 爱为 此圣王之 道 , 而万民之大利也 ( 兼爱下 ! ) 。 非攻 中的 攻 即 攻伐 , 或 战争。墨 子把 利 当 做反 对战争的理由 , 作为区分战争正义与 否的标准。一 般意义上 讲 , 墨子认为战争是凶事。无论是从春 夏秋冬的四 个季节条 件 , 从怠误 农时、 影响 耕种收 割 , 还 是从战 争所用 的武器、 牛 马、 粮草及百 姓的 生命 安 全来 看 , 战 争都 是残 酷 而不 义 的。 因此说 , 非 攻 的根 本原 因 在于 它 夺 民之 用 , 废 民 之利 ( 非攻中 ! ) 。当然 , 两 利相 交取 其大 , 两 害相 交取 其小 , 以 承受小害来消除大害 , 以得到大利而付 出小利的战 争是正义 的战争 , 称为 诛 。以 利 为标 准 , 墨 子支 持 诛 , 而 反对 攻 。 尚贤 之 所以 是政 之本 , 因 为贤 者执 政 , 能使 国 家治 则刑法正 , 官府 实则万 民富 ( 尚贤 中 ! ), 能使天 下皆 得其 利。 尚贤 就是要 虽在农与 工肆 之人 , 有能 则举 之。高予 之爵 , 重予之禄 , 任之以事 , 断予 之令 ( 尚贤 上 ! ) 。利益是 尚贤原因 , 又是尚贤的具体方式。 尚同 就是要全国上下尚 同一义 , 明辨是非善恶 , 中圣王 之道 , 国家百姓之利。 节用 中谈到 用 财不费 , 民德不劳 , 其兴利多 矣 ( 节 用上 ! ), 意 思是只有用财不浪费 , 百姓不劳苦 , 兴起的利益才 会多。因此 , 要 去无用 之费 , 奉行节 俭实用。 针对厚 葬久 丧的习俗 , 墨子提出 了 节 葬 的 思想。他 深 刻指 出 : 细计 厚葬 , 为多埋赋 之财 者也 ; 计 久丧 , 为 久禁 从 事者 也。 ( 节 葬下 ! ) 他认为 , 厚葬埋下的是社会财富 , 久丧耽误耕种 工作 , 都是要反对的。 非乐 是指为乐虽 然能使 身安、 口甘、 目 美、 耳乐 , 但它 的危害更大 , 既耽误耕作 , 亏 夺民衣食 之财 , 不中 万民之 利 , 又不能满足百姓利益 , 浪费社会财富 , 应当禁止 。 非命 要求人们不要相信 有命 说 , 而要 强力行 事 , 争 取自己的利益。 天志 和 明鬼 是把 天 和 鬼 作为超阶级的力量和 一切是非善 恶的 评判标 准 , 其目的 是借 助 天 和 鬼 的力 量 , 为统治者立规矩、 明法度 , 要求和监 督统治者为 天下百姓 兴利除害。 总之 , 墨子的思 想都 是 利 在 社会 生 活不 同 领域 的投 射 , 其目的都是为了保证利益的公平 实现。墨子充 分肯定了 利 的重要性 , 把 是否有 利 作 为对 社会事 物进 行取 舍评 判的标准。他 鼓励人们去创造财 富 , 节约资 源 , 争取 利益 , 并 提出了自己的 主张和建议 , 来促使利益 分配变得更 加公正合 理。 二、 利益关系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本质属性 利益关系 问题是人 类社 会的 永恒主 题。利益 是人 类社 会生存发展的 前提和 基础。社 会主 体只有 在一 定的 生产基 础上获得对社会产品的 占有和享用 , 才 能实现自身 的生存和 发展。社会就是由生产 关系及政治、 文 化等社会关 系组成的 一个巨大的关 系系统 ; 而在 这一 切关系 之中 , 利 益关 系是核 心 , 其他社会关系是利益关系在不同 领域的投 射。每一个社 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 为利益表现出来 , 政治关系 尤其体现 了这一点。它首先是为 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 , 政治 权力不过 是用来实现经 济利益的手段。在当今社会 , 利益已 经开始分 化 , 利益主 体开始 多元化 的时候 , 社 会、 政 府的各 种决策 , 在 很大程度上已 经是不 同社 会利益 主体 博弈的 过程。 对利益 的追求是社会 前进的不竭动力 , 利益关 系的失调是 一切社会 矛盾和社会问 题的源头。马克思曾明确指出 , 人们 奋斗所争 取的一切都与 他们的利益有关 , 利益总 是或隐或显 地驱动或 左右着人们的行为。正是因为社 会个体对 利益的不懈 追求 , 人们才保持昂 扬的斗志、 奋斗的热情 , 进而 使社会充满 活力 , 并推动生产力 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另一方 面 , 在 人们围绕 利益展开的角 逐之中 , 如果 得不 到有效 的调 节和 规范 , 必然 引发经济社会 矛盾 , 从而破坏社会和谐。 和谐社会 是针对 利益关 系不协 调的社会 现实 提出来 的。如今我国利益关系 不协调问题比 较突出。首先 , 城乡发 展不协调。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 占绝大多数的国家 , 全国 13 亿人口 , 近 60% 生活在农 村。城乡差 距持续 扩大 , 已 经成为 当前社会经济 发展中 的突 出矛盾。 城乡差 距的 本质 内涵是 农村居民的利 益得不 到有 效保障。 中国社 会科 学院 最近发 布的 人口与劳动绿皮书 ( 2008) !指出 , 过去的 17 年 , 我国城 乡居民人均年 收入的绝对额差距增加 了近 12 倍 ; 数据 显示 , 1978 年 ~ 2007 年 , 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 收入增加 了 7 . 5 倍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 7. 3 倍 ; 2007 年 , 城 镇居民家 庭恩格尔系数 已降为 36. 3 % , 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 43. 1% , 后者比前 者高 了近 7 个百分 点 ; 同期 城乡 居民 人均 收入相差高达 近万元。城乡差距的拉大 , 势必影响 农村经济 社会的发展 , 进而影 响和制 约整 个国民 经济 的发 展 , 影响整 个社会的进步 。其次 , 区域发展不 均衡。由于市场 经济体制 及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 因 , 我国东、 中、 西部地区发 展存在着 较 大差 距。东部 已经 率先 发 展起 来 , 如东 部五 个省 的 GDP 占全国 GDP 总量的 50 % , 西部 12 个 省 GDP 仅 占全 国 GDP 总量的 18 % , 上海和贵州的人均 GD P 相差 13 倍。国家统计 局科研所发布 的 2008 中 国地 区经 济监 测报 告 ! 显 示 , 2007 年 , 中国区域经济明显地呈现中部崛 起特征。但从 总体水平 上看 , 由高到低的东 、 中、 西阶梯经济结 构依然存在。西部地
先秦儒墨义利关系分析
先秦儒墨义利关系分析作者:罗淳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11期摘要:义利关系问题是贯穿中国传统伦理的重要问题,在先秦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中占有显赫地位。
作为先秦显学的儒墨两家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不同的义利观,儒家“义以为上,以义制利”,墨家“义利统一,尚义重利”,二者皆具有代表性和前驱性。
从儒家代表孔子、孟子、荀子与墨家代表墨子在“义”与“利”上的取舍出发,比较他们在义利问题上的异同,进一步分析儒墨两家的义利观。
关键词:先秦儒家墨家义利关系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1-0234-02儒墨作为先秦显学,义利关系更是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比较他们在义利问题上的异同,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儒墨两家的义利观,从而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二者的思想体系。
一、儒家:义以为上,以义制利1.孔子:重义而罕言利儒家注重个体道德价值的构建和完善,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认为“义”是十分重要的。
在其整个的思想体系中,“义”处于道德准则的显著地位,孔子甚至将其作为评价个人行为、是非对错等的标准。
孔子曾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义以为质”,由此可知义有非常高的地位,是君子的内在本质和立身之本,因此也就有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可见,成为君子的要求就是追求义;孔子又说:“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即君子之所以要做官,是为了实行道义,从而亦有“君子谋道不谋食”,符合道义的则为之,不符合道义的则舍之。
“义”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自然不言而喻。
而对于“利”的态度,孔子则是“罕言”。
但“罕言”并不意味着孔子“不言”利,更不是代表着孔子全盘地否定“利”。
孔子认为,利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即公利和私利。
公利以实现大的集体利益为主,私利倾向于关注小的个体利益,公利的实现要优先于私利。
公利层面上,集体利益的“民利”也就是孔子所认为的公利。
孔子曾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他承认了人追求利益的本性,认为在君主用民时应当因利而“利之”,唯有这样,才能运用民对利益追求的本性去推动生产力发展;而从私利上看,孔子对正当追求而来的“利”也持肯定态度,“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论孔子、墨子义利观及现实意义
争夺 、谋杀 、篡弑 、政变 以及战争正是 因礼乐制度 的崩溃 ,要 复兴必须实施仁 政德治 : “ 之 以德 ,齐 之 以礼 ,有 耻 且 格 ” 为政 以德 譬 如北 辰 ,居 其所 而众 星共 之 ” (《 道 ,“ 论
语・ 为政 》 。在这 里 ,孔 子 的仁礼 都 在一 定 程 度 上 表 现 为 义 。他 提 出 的仁 政 德 治 反 映 出 ) 孔 子 在 治 国安邦 中 同样 重 义 。
论 孔 子 、 墨 子 义 利 观 及 现 实 意 义
张 宗 磊
( 东理 工大 学 宣传 部 ,山 东 淄博 山 254) 5 0 9
[ 摘要 ]本文通过对 孔子重义罕言利 和墨子 尚利贵义 的两种义 利观的分析 比较 ,指 出孔子 的义利 观统一在义 上 ,
义 为 核 心 ;墨 子 的义 利 观 是 以 利 为本 ,义 利 并 举 ;同 时 指 出 两 种义 利 观 在 中 国 人 观 念 上 的 影 响 。对 如 何处 理 现 实 生
活中的义和利 的关系 ,提 出几 点建议 :1 义和利都 要兼顾 ;2 把义 和利有机地 结合起来 ;3 重视 和发挥义 的 内在 . . .
价值的功能 。 [ 关键词 ] ;利 ;义利 观 [ 中图分类号 ]B 2 . ;B 2 222 24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 3 2 (0 2 2 o 8 0 2 8 8 20 )O —o 6 _6
义 和利 的关 系 问题 是 中国社 会发 展 过 程 中经 常遇 到 的 问题 。 自先秦 以来 ,不 同 的思 想家 从 各 自的立 场 出发 ,提 出 了不 同 的义 利 观 ,孔 子 重 义罕 言利 的义利 观 和墨 子 尚利 贵
义 的义利 观 ,较 具代 表 性 。 当代 中国正 处 在剧 烈 的社 会 变革 时期 ,义利关 系 问题 又成 为 普遍 关 注 的焦点 。本 文试 从孔 子 、墨子 的义利 观 比较 出发 ,结合 现 实 ,就 义利 关 系谈 几
“孔墨杨”义利观之差异及启示
孔子从仁爱的角度出发 , 义 ” 把“ 看作仁心外化 的道德行为, 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基本准则与要求 ; 把
收 稿 日期 : 0 1 1 - 9 2 1 - 0 2
作者 简介 : 林彦虎 , 西南大学马克 思主 义学院硕士研 究生 , 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与社会 主义发展 ; 男, 研 邵鹏科 , 甘 男, 肃省会 宁县 实验 中学, 究方 向为农村初等教育 。 研
社 会 影响 。研 究三 家义利 观之 差异 , 判地 吸收 和借 鉴其 积 极 因素 , 批 正确 处理 “ 与 “ 、 义” 利” 私利
与公利等方面的关系, 对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 实意义。
[ 关键词 ] 孔子; 墨子; 杨朱; 义利观 ; 和谐社会
d i 03 6 /.s. 0 — 3 92 1 .6 1 o: . 9j s 1 9 0 3 .0 1 . 6 1 9 in 0 0 0
[ 中图分类号] 2 K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0 90 3 (0 10— 00 0 10 — 39 2 1 )6 07 —6
义 利观是 中国哲 学史 上 的一个 重要 范 畴 。“ ” 义
“ 看作是个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 , 利” 是人们从事社
会活动的重要 目的。在义利关系上, 孔子更看重义 ,
间的矛盾尖锐化。倘若人与人、 诸侯国之间能够“ 兼
相爱 , 交相利”社会秩序就会 良 。故日:故兼者 , , 好 “
圣王之道也 , 王公大人之所以安也, 民衣食之所以 万 足也 。”t又 日: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 , [ 3 3 5 “ 当兼相爱 , 交相利。印 因而在义利关系问题上 , ” 墨子主张交相利。
7 0
墨子的义利观及现实意义
浅析墨子的义利观及现实意义院系:数学与统计学院课程:中国哲学简史指导老师:枫林姓名:万丁学号:1510101310年级:2015摘要:墨子尚利贵义的义利观是墨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于儒家的喻义不喻利,墨子明确的提出尚利思想,认为利就是义,贵义就是兴天下之利。
在春秋战国之际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变革的大背景下,强调重视物质生产,强调以满足自身生存需要,天下共利为中心容的义利观是墨子思想区别于其他学派思想的根本标志。
其鲜明的特征是:尚利贵义, 以“兼爱”为前提,主“义”“利”统一;并以追求天下之公利为最高价值;墨子的一切主也均以“义利”为归宿。
研究墨子义利观,对于批判地继承和弘扬中国古代思想中的精华,对于当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关键词:墨子、义利观、天下之利一、墨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天子官学与诸子思潮的文化冲突春秋战国之际发生了巨大的社会变革,这是一个混乱的时期也是新事物登上历史舞台的充满变更的时期。
社会的经济、政治结构都发生了急剧的变更,社会思想也随之激荡。
随着经济制度的变化,西周的政治统治逐渐衰败,新的社会阶层慢慢崛起,一统的西周官学也不可避免的衰落了,取而代之的是代表新物质生产方式、新兴阶级利益的文化容和形式——诸子思潮。
这就是当时“天子失学,学在四夷”的社会现实。
春秋以来,“道术将为天下裂”,“帝术下私人”,“处士横议”的社会现象是西周官学和诸子思潮文化冲突的外部表象,“皆原于一,不离于宗”的西周官学是以天命为本,以神德为宗。
祝宗卜史是其文化活动的主体,用筮蓍方式将天有十日和人有十等联成一个固定形式框架是他们文化活动的基本对象。
而诸子思潮以“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为自己的理论使命,讲求以理性思维的方式来判断万事万物的真、善、美。
所以,以天命、神德、礼乐为核心容,以八卦为外在思维方式的西周官学成为了社会批判的对象。
天命之于道论,神德之于人性,群体之于个体,迷信之于理性是两种文化冲突的基本点。
第四章 墨家的政治思想兼爱公利
墨子思想代表了贵族世袭制度井田制度瓦解以 后,下层民间社会从下层知识分子到农民手工 业者以及流民盗匪阶层的社会政治理想。一句 话,是贱民意识的空前集中体现。 首先、《先秦诸子中,墨子是最同情贱人的。 孔子将贱人视为小人,瞧不起体力劳动者,小 人在《论语》中20余次,都是贬义。“贱人” 在墨子出现10余次,没有一次是贬义的,相反 作者极力为贱人辩护。民有三苦“饥者不得食, 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
(2)公利:但墨子不是狭隘功利主义, 他说的利是公利。台湾宋淑萍“墨子所重 视的利是天下之利,是公利,为了公利, 私利可以牺牲” (3)互利:交相利的起点是保障每个人 的“生利”,即生存的权利。“衣食者, 人之生利也”(节葬下)。认为“饥者不 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非乐 上),是人民三大巨患。
交相利的基础是珍惜财物。凡财物应尽其 用不要浪费。 (4)墨子重利,是“贱人”固有特征。 齐思和“儒家之讳言利,即今人之所谓 ‘不打算盘’,‘不计较’之态度,墨子 好眼力既善于打算盘,善于计较之态度也。 由此两种态度,亦足证儒墨两家所代表之 社会阶级之不一。儒家思想根本为贵族之 政治哲学。
(二)功利主义的博爱观:
1、墨子兼爱的特点: 第一、投桃报李的功利博爱观:“即欲人之爱利 其亲也,然即吾恶先从事,即得此。若我先从事胡爱利 人之亲,然后人之报我爱利吾亲乎,投我以桃,报之以 李,此即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兼爱下) 小生产者的交换关系扩大化。“虽有贤君,不爱无功之 臣,虽有慈父,不爱无益之子。”(亲事上)“今天下 士君子,皆欲富贵而恶贫贱。为贤之道奈何?曰有力者 疾以助人,有财者免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儒家的爱是超功利的、无条件的,墨家的爱是现实的有 条件的。不是出自内心的仁,而是外在互利的“义”。 儒家的仁爱是人的本质与目的,墨家爱是手段
论先秦儒墨的“义利”理路
品位•经典乂化纵横论先秦儒墨的“义利”理路O孔颖(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46)【摘要】在先秦儒家中,“义”和“利”被解释为两个相互对抗的范畴,“舍生取义”一直是儒家哲学的传统,“义”于儒家哲学中具有极高的道德地位。
但是,与其说“义”和“利”是两个对立的范畴,其实,义、利之间存在的是一种利益的分配关系。
这就要涉及“公”与“私”。
就这一层面而言,义利之间存在着这样的逻辑理路:一旦“利”被分配于“公”,那么“公利”就是“义”;而一旦“利”只是被集中于“私”,那么就是“私利”,而个人之“私利”集合起来,也就是“公利”。
也就是“义”,即遵循这样一条理路:义与利之间量质变的度就是“公”与“私”。
【关键词】义利;公私;量质变;度“功利主义”似乎成了现代社会的代名词,故而虽是义利并行于天下,却是造成“谈义必细利”的现象。
其实,从实然层面来讲,“义”的形成是以“利”为基础的,没有了义与利之间的转换关系,那么义也就没有了其践行的实在意义,就成为一种空洞的、束之高阁的道德标准。
先秦墨家正是由于对于过高的道德标准的追求,从而落入“俭而难遵”(《史记•太史公自序》)的境地。
那么,如此之“义”只有理论逻辑,从而缺乏实践的现实性。
一、量变之“利”量变一般被理解为事物的规定性发生变化,量是事物存在与发展的程度、规模、速度等用数量可以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呵刘。
于本文中所论及的“利”的量变,需为其先限定一个范围:是指利益的数量的积累,即多个个体的利益的集合。
先秦儒家的“义利观”中,明显将“利”置入了较为次一等的位置,其中,以孔子思想中“义以为上”(《论语•阳货》),“义然后取”(《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论语•宪问》)等的主张中就可以见得。
但是,孔子所谓的利是着眼于“私”的,一般指的是私利,指作为个人的单个个体的利欲。
孔子有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但是,孔子又不否认人们在正当的条件下去追求自己的个人私利。
浅析墨子“义利观”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墨子“义利观”及其现实意义墨子的“义利观”一直备受争议,有人认为墨子是一个纯粹的功利主义者,并就此对墨子提出批判。
本文对此观点提出质疑,通过分析墨子学说中对“利”的阐释,得出墨子思想中“利”的合理性以及在此基础上所提出的“义”的可行性,最后总结出墨子义利观的现实意义。
标签:墨子;利;义;现实意义“义”和“利”是春秋战国时期两个很重要的议题。
晏子曾提出“义,利之本也”的命题;孔子则在提出“见利思义”的同时,明确提出了以“喻于义”和“喻于利”作为“君子”与“小人”的区分标准,体现了一种道义论色彩的思想倾向。
相比之下,墨子作为战国初期手工业者的思想代表,则提出了“义,利也”的命题,那么其“义利观”究竟如何?是不是真如很多人所说的“墨子重利轻义”,是个纯粹的功利主义者呢?下面我们便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一、墨子学说中的“利”墨子思想里“利”的内容包括物质丰富与政治安定两个方面。
从“利”的获得者来看,“利”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三种,即个人之利、他人之利与天下人之利,下面便就三种“利”进行分析。
1.个人之利个人之“利”,即私利,墨子肯定了个人利益的正当性,认为人之不同于禽兽在于人必需依靠自己的劳动才能拥有生存的基本条件,从而肯定了个人“赖其力而生”的正当权利。
此外,墨子对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利”,都分别作了论述。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墨子不仅承认人的“私利”,更鼓励个人通过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利益。
正是因为人有私利,所以才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社会才会有条不紊的运行。
这里也必须指出,墨子所说的个人之利是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的,而不是损害别人利益得到的。
2.他人之利“利”还有一面就是他人之利。
墨子反对不通过自己劳动而获得利益的行为,还认为正是因为这种行为才导致人心疏离,天下大乱。
此外,他还认为他人之利的重要性不小于个人之利。
只有肯定他人之利才能尊重别人的劳动,才能不做出损害他人利益的事情,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友好,也可以改变混乱的社会秩序。
11 学习评估 儒墨对“利”的认识
第十一课学习评估
1.《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
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4分)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鱼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
(欧阳修《朋党论》)
2.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1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16)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
(1)孔子认为君子的“义利观”是怎样的?请加以概括。
(2分)
(2)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我们不能回避利益问题。
你认为君子的“义利观”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3分)
参考答案:
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
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2.
(1)重义轻利;见利思义;追求财富符合道义,不符合道义的财富不去追求。
(2)在商品经济社会,会出现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的思想及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现象,但面对金钱、财富,我们要“义”字当头。
合于“义”的“利”可取,不义之财,虽贫不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行义以达其利,通过做“义”之事,获得利益。
孔子_墨子义利观之比较_兼论两种义利观的现实意义
孔子、墨子义利观之比较———兼论两种义利观的现实意义张宗磊Ξ(山东工程学院党委宣传部,山东 淄博 255012)[摘要] 本文通过对孔子重义罕言利和墨子尚利贵义的两种义利观的分析比较,指出孔子的义利观统一在义上,义为核心;墨子的义利观是以利为本,义利并举;同时指出两种义利观在中国人观念上的影响。
对如何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义和利的关系,提出几点建议:义和利都要兼顾;把义和利有机地结合起来;重视和发挥义的内在价值功能。
[关键词] 孔子 墨子 义利观 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 B222.2;B22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917(2001)02-0017-04 义和利的关系问题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自先秦以来,不同的思想家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不同的义利观。
当代中国正处在剧烈的社会变革时期,义利关系问题又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
本文试从孔子、墨子的义利观比较出发,结合现实,就义利关系谈几点看法。
一、孔子重义罕言利1.孔子重义首先,孔子心目中,用仁义礼乐化成的高标准的人是君子,所以君子是孔子仁礼中庸等人文原则的具体体现,他常对弟子说:“女为君子儒,勿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孔子的理想人格包含许多层次,最高的是生而知之的圣人,在学而知之的人当中,就是仁人和君子。
“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君子义以为质”(《论语・卫灵公》),义成为君子的内在本质,是君子的立身之本。
所以就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欲成君子,须追求义,孔子又说:“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论语・徽子》),从而有“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符合道义的则为之,不符合道义的则舍之。
为了达到安仁的最高道德追求,就是牺牲个人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其次,孔子认为,“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孔墨哲学思想之比较
孔墨哲学思想之比较先秦诸子时代,是我国历史上读书人人格相对独立,思想最为活跃的时代,也是一个异彩纷呈,硕果累累,学术上最为辉煌璀璨的时代。
在当时涌现出许多思想主张互不相同的学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两个:一为孔子开创的儒家,一为墨子开创的墨家。
《韩非子·显学》篇记载:“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从时间上看,墨家产生于儒家之后,墨子原为儒门弟子,后因不满儒家学说而另立一派。
可以说,墨家学说乃是墨子对儒家学说进行反思和批判的产物,因此,二者必然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本文将对儒墨两派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墨子的哲学思想在以下四方面进行比较:一、“从周”与“背周”在中国文化史上,孔子最早注意到了文质关系问题。
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孔子眼中的君子是自然才智与后天修饰、内在修养与外在行为的合一。
孔子在注重人的内在本质的同时,更加重视外在手段尤其是礼乐文化对人的教化作用,认为一个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在历史的礼仪制度中,孔子对周礼情有独钟,他的主要理由是周礼借鉴了夏礼和殷礼,并做了应有的损益,在文化上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 孔子认为,通过学习周礼,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过一种符合道德要求的生活,为政者找到一种长治久安之道。
尤其是在春秋末年,“礼坏乐坏”,天下失序,在孔子看来恢复和弘扬周礼显得尤为重要。
孔子在当时虽然也意识到了周礼所面临的危机,主张对周礼进行一些损益,但是孔子对传统文化基本上抱一种同情的态度,总是力图用伦理的言辞来论证它的合理性。
所以他对周礼进行的只是输血式的改造,只有量变而鲜有质变,使这种损益蒙上了浓重的温情主义和维新主义的色彩。
同样在文质关系问题上,墨子与孔子的观点不同,墨子主张先质后文,讲究功利实效。
墨子说:“故食必求饱,然后求美;衣必求暖,然后求丽;居必求安,然后求乐。
墨家利益分配理念思
墨家利益分配理念思a在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儒家和法家最为耀眼,一个是千载文脉之根,一个是富国强兵之法,除了两家之外,道家也在中华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然而,有一个思想流派,其贡献和影响均不可忽视,却和以上三者比起来显得名声不显,这便是墨家。
关于墨家,许多人都读过《公输》一文,对墨子其人和墨家的思想有一丝模糊的印象。
墨家的“兼爱”和“非攻”原则也成为了墨家思想最重要的标志。
这一看起来不符合战国混乱局势的思想为何能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占据一席之地,又为何没能留下传承?一、墨家的哲学思想原则与许多人了解的“兼爱”与“非攻”不同,墨家的哲学思想原则,其实是“利”。
这里的“利”的涵义与儒家所说的代表利益的“利”有所不同,墨家的“利”包括了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是一种能让人开心、喜悦、满足的事物的总和。
墨家的这一思想原则,自然与其代表的阶级有所关联。
很多人认为墨家代表的是平民阶级,这话说的也没错,只是在战国时期,这里的“平民”指的是小生产者,墨家代表的就是小生产阶级的利益。
在小生产者生产关系下,墨子从“兼爱”原则中引申出来交利论——利人即是利己。
《墨子·兼爱中》中载“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这种对于“利”的重视,在诸子百家中是比较罕见的。
二、倡导实用主义的墨家在耳熟能详的《公输》一文中,墨子机智的应对背后,是墨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说,墨家代表了中国的早期科学技术的发展。
而墨家对科学技术的追求,则要追溯到墨家的渊源。
据《汉书·艺文志》载,墨家源自巫祝。
杨宽先生认为:“原始的科学技术是混杂在‘方术’当中的”。
这样的源于“巫祝”的墨家,自然很重视科学技术,因此我们甚至能在《墨经》中找到关于力学和光学的探讨。
除了技术的突出,墨家的政治主张同样别具一格。
墨子的政治主张力求解决人民的生活问题,而处于战国乱世的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学说能为统治者所用。
墨子提出了“三患”的观点,即“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
《墨经》“利”之辨析
一、快乐主义式的解读学者们易于对《墨经》中对“利”的这条解释——“利,所得而喜也”[1](P240)(后文简称A26)——作快乐主义式的解读。
按照这种流行的解读,墨家在此是将“喜”或者说“快乐”(pleasure)等同于“利”,或者说以“快乐”作为“利”甚至是“义”的标准,从而体现的是一种快乐主义的规范性道德立场。
万百安(Van Norden)在解读A26时,指出这是后期墨家关于“利”的一种“心理刻画”(psych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认为这与边沁将“快乐”定义为“主观满足”(subjective satisfaction)类似[2](P145)。
据此,他质问说:“这提出了据我所知墨家从未回答的各种问题……如果令虐待狂喜的是折磨别人呢?”[2](P151)可以说,这种解读认为墨家在此将“利”与“快乐”等同起来,从而作了一种典型的快乐主义式解读,所作批评针对的也是快乐主义这一立场通常会遭遇的困难。
葛瑞汉(A.C Graham)和方克涛(Chris Fraser)对这一文本的解读与万百安有所不同。
葛瑞汉认为A26说的是“关于利的检验就是我们得到的时候是快乐的(pleased)”[3](P47),也就是认为墨家在此提出了关于“利”的检验标准,而“快乐”则充当了判断是否“利”的那个标准。
与此类似,方克涛指出,A26并不是把“幸福”(在此他用的不是“pleasure”而是“happiness”一词)本身当作“善”,而是“确定什么善构成利的标准”,从而与边沁和密尔将快乐与善等同的这种快乐主义立场有别[4]。
二者认为墨家在此是将快乐或幸福作为利的标准,的确与认为墨家在此将利与快乐等同的解读不同,但究其实质,仍可被视为快乐主义式的解读。
这特别体现在方克涛认为A26是“将快乐或喜作为利甚至是义(what is morally right)的标准”[4]这一论断上。
假如A26的确表明墨家是以“快乐”等同于“利”或是作为“利”的标准,并以“快乐”作为道德正当性的标准,那么,它确实会使墨家招致快乐主义可能遭遇的困难。
[转载]儒家和墨家义利观概述
[转载]儒家和墨家义利观概述展开全文义利是人生观及价值观里的重要问题,也是中国哲学里的大问题。
而在对待这个问题上,儒家尚义,认为做事只要问此行为应当做或是不应当做,而不必去顾虑个人的利害。
墨家则认为一切行为,应该以求得人民的大利为目的。
但是也因该看到得是,墨家虽然最重利,然而也并非不讲义。
不过他们认为义利是一致的。
辩证统一的。
与此相对应,儒家也并非不讲利,否定利,他们也肯定利客观存在的合理性。
这些观点在儒墨的作品中皆有所体现。
那么,作为中国古代的两大显学,儒墨在对待义和利上到底有哪些不同呢?先论儒家的。
儒学是中国的传统哲学。
儒学在中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展。
这是儒学的大幸,但是同时又是其他哲学派别的不幸。
中国的哲学自从独尊儒术以来,就不再出现春秋战国时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热闹局面。
作为儒家学派的宗师。
孔子认为追求富贵是人的本性,所谓,“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认为君主在主持国政的时候应该把解决人民的物质生活放在首位。
他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而要“民之利而利之”。
子贡问政时,他回答,“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可见孔子比较看重人民的物质生活,不过他存在着“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思想,并对义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所以他“罕言利”,对利持谨慎而又保守的态度。
推崇“民为贵”的孟子也强调人民的物质生活利益,“明君利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事妻子,乐岁终生饱,凶岁免于死亡”,指出君主治国应以人民利益为重的思想。
荀子也肯定了利得客观存在性,指出“义与利者,人之所两也。
”董仲舒也肯定了义和利相应依存的关系:“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
利以养其体,义也养其身。
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
”儒家的集大成者王夫之也说:“出利入害,人用不生”,指出人离开物质利益就要陷入危险地境地,不能充分发挥人的作用。
可见儒家在义利观中,讲义利二者孰轻孰重,才是义利观的核心所在。
儒家之于义利,一直是重义轻利得。
孔子赞颜回“贤哉,回也!一单食,一瓢饮,在陋巷,不也不堪其忧因也改其乐。
原创11教学设计 儒墨对“利”的认识
第十一课儒墨对“利”的认识学习目标:辩证认识儒墨对“利”的认识学生点单11:朱老师,有人说孔子和墨子在义与利的认识上都没有否定利,但两者又有不同,能帮助分析下吗?一、我们先从中国古代义利观讲起。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不同诸侯国、集团、阶层的政治经济等利害关系的日趋尖锐,义利之辨成为一个重要哲学命题,形成了儒、墨等学派的“义利观”。
尽管“义利观”已经历经数千年,表述许多,但其含义与现在所理解的一般含义基本上是一致的,即:义是指人类活动和人际关系中应当遵循的最高原则和应当追求的最高道德价值;利是指能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利益和功利。
在很多情况下,义可以理解为公利,即公众的利益;利则理解为私利,即个人的利益。
义与利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公利与私利的关系。
二、儒家的义利观孔子曰:“富与贵,人之所欲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曰:“富,人之所欲也”“王何必曰利”“(生与义)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荀子曰:“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总结孔孟荀的义利观,可以归纳出儒家的义利观。
儒家在利与义的先后关系上,认为要先义后利,重义轻利,舍利求义,甚至舍生取义。
再者儒家并不否定利,主张富民思想,认为仁义道德的培养仰赖于百姓物质生活的充裕,承认私利存在的必要性,并支持在合乎义的情况下对于利的追求。
三、墨家的义利观在诸子百家中,墨家的利益观与儒家有明显的区别。
墨子提倡“兼相爱”与“交相利”结合。
墨子说:“我所爱,兼而爱之,我所利,兼而利之”。
“兼”即考虑自己又考虑别人,进一步强调利不但不非义,而且主张义利并行,即所谓“义者,利也”。
墨家认为义就是利,而利则是公利,即天下国家和百姓之利。
义利二者是内在统一的。
一方面,天下国家和百姓的利才是义的内容。
即凡是能够给天下国家和亿万百姓带来现实利益的,才是义,是道德;反之,则是不义,是不道德,是恶;另一方面,义又是实现天下国家和百姓之利的手段,义可以扶国家、安社稷。
浅谈墨家的义利观
浅谈墨家的义利观发表时间:2018-04-26T11:08:31.157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2月上作者:李宝风[导读] “义”与“利”是中国哲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对范畴。
义利观首先是何为至善的问题李宝风(山东科技大学,山东青岛 266590)摘要:“义”与“利”是中国哲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对范畴。
义利观首先是何为至善的问题,它体现了对待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
墨子是战国时期享有盛名的思想家,他所创立的墨家,是当时唯一可以与儒家相抗衡的学派,与儒家学说被称为“儒墨显学”。
墨子的义利观独具特色,他把义利统一起来,把二者看作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本文将从墨子“义利”观的具体内容、“义利”观在墨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墨子“义利”观的现实意义三个方面对墨子“义利”观进行探讨。
一.墨子“义利”观(一)“万事莫贵于义”《贵义》篇中的一段话:“子墨子言曰:‘万事莫贵于义。
’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人都把自己的生命看的很重要,然而为了“义”,人可以舍弃自己的生命,可见墨子对“义”的看重。
(二)“义,利也“墨子重义,但却决不轻“利”,他不但不轻“利”,不把“义”与“利”对立起来,反而把“义”直接等同为“利”。
墨子认为“义”本身就具有功利性,他提出:“义,利也“,“义”与“利”是统一的。
为了具体说明“义”的功利性,墨子强调:“所谓良宝者,可以利民也。
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为天下之良宝也’。
(三)“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重“利”把“义”等同为“利”,但他所说的“利”都是公“利”而非私“利”,是“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而非个人一己私利。
墨子所谓利,乃指公利而非私利,不是一个人的利,而是最大多数人的利。
利害常不是简单的,有时看似利,而其实是大害之媒介;有时看似害,而其实是大利之引导。
墨家的功利主义
墨家的功利主义就墨家的思想来看,墨家提倡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用、节葬等等都是出于当时的时代条件之需要,是为了维护广大劳动人民的生存与生活需要而提出来的。
墨家的思想紧紧围绕着增进广大劳动人民的幸福这一主题展开,因此用功利主义来形容墨家的思想再合适不过了。
说墨家是功利主义首先在于墨家用利来衡量道德。
《大取》中说:“义,利;不义,害;志功为辩”。
认为“义”不仅是主观动机的问题,而且应该在客观效果上也有利于人。
后期墨家继承了墨子的“志功合”的思想,更加强调“功”,也就是强调行动的客观效果。
墨家还用“利”来解释“忠”、“孝”、“功”等概念。
他们说:“忠,利君也”;“孝,利亲也”;“功,利民也”。
(《经说上》)墨家的功利主义是“大功利主义”。
墨家赴汤蹈火为的是劳苦大众的利益,而不是一己私利。
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为全体和全体中的每个人着想。
“兼为全体着想,其重在量。
交为个体着想,其重在质。
”[1]尚贤旨在打破亲疏关系选举贤能与贤君,尚同则是墨子所设想的“尚同一义以为政”的政治制度,“一义”是思想统一,“尚同”是政治集中,并且强调“上下同义”、“上下通情”。
也就是墨子强调由人民选举能代表人民利益的贤君,在贤君的领导下,上下为同样的目标奋斗,而这同样的目标不言而喻就是人民的生存问题以及生活幸福问题。
而墨家的“非命”思想则通过打破贵贱贫富贤愚不平等的命定论来为下层劳动与统治阶级享有同样的追求生活幸福的权利提供了前提。
“非乐”思想看似不合理,但与下层劳动人民吃不饱、穿不暖、疾无医的状况相联系就可明白墨子的良苦用心乐,对于饥寒交迫中的劳动人民来说,吃饱穿暖有病得医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现实的,“乐”对于他们来说是太遥远的事,更重要的是,统治阶级的“歌舞升平”正是建立在对劳苦大众的盘剥基础上的,让劳苦大众在贫寒的泥淖里越陷越深。
“节用”“节葬”主要是对追求奢华的统治阶级而言的,让统治阶级少挥霍一点,减少对劳苦大众的盘剥。
孔子义利观的现实意义
孔子义利观的现实意义摘要:孔子主张的是以义为上、见利思义与取之有道相统一的义利观。
孔子的义利观仍具有现代价值,有助于协调市场经济中的义利关系;有利于利益主体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新义利观,这对构建和谐社会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现实意义。
标签:孔子义利观;见利思义;和谐社会孔子的义利观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道德观念,曾对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过重大的作用。
今天时代虽然变了,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和谐社会仍然会碰到义利问题,并且与传统社会相比,此问题变得更为突出。
因此,传统的义利观仍具有其现代的价值,它不仅有助于市场经济发展中义利问题的解决,而且对构筑和谐社会也具有现实意义。
一、孔子义利观的基本内涵孔子提倡的是以义为上、见利思义与取之有道相统一的义利观。
孔子认为,君子要以义为重,把人的道义价值看做高于物质利益的准则。
孔子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把君子通达于仁义、小人通达于财利当做君子与小人对待物资利益与道义原则的标准。
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金钱和地位,这是人人所想要的,若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们,君子不接受。
贫穷和下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若不用正当的方法摆脱它们,君子不为。
在孔子看来,求富贵、避贫贱是人的本性,但要合理、合义、合道地求之与避之。
他教育人们在物资利益诱惑面前要见利思义,临财不苟。
同时,孔子并不否认“利”的重要,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
要把人们趋利求富的本能引导到为公和道德的正道上来,用义御利,以义统利,物质财富能让百姓安居乐业,维持社会安定,这是社会的关’键。
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说明孔子注意到了物质利益在人们生活的重要地位。
但谋利,要取之有道,取之有理。
二、孔子义利观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发扬孔子的义利思想。
我国正处于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墨思想中的“利”
作者:杨瑞峰
来源:《新课程·教师》2016年第07期
摘要:在孔子的思想中“利”是指个人之利,一人之私利是与义相对立的。
墨子关于“利”的思想内容不仅包含物质丰富还包括政治安定等方面。
然而,从获利主体来讲,可以分为三方面,即个人之利、他人之利及天下人之利。
孔子与墨子的“利”有所不同,孔子思想中的“利”仅仅是指个人之力、暂时之利、局部之利;而墨家的“利”更进一步分出了个人之利、他人之利和天下之利。
关键词:孔子;墨子;个人之利;他人之利;天下之利
一、孔子思想中的“利”
1.在孔子的思想中“利”是指个人之利,一人之私利是与义相对立的
《论语·述而》提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由此,许多人就认为孔子对“利”是深恶痛绝的。
其实不然,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
他也曾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而且他也承认了“富与贵是人所欲也……贫与贱是人所恶也”《论语·里仁》。
无怪乎他曾经感叹道:“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无所好”《论语·述而》,这即是说对个人之利的追求在不违背义的前提下,也是可以的。
从中,可以得到孔子并不反对对财富、利益的追求,并且他没有讳言对财富追求的强烈欲望,也认为人可以追求私利。
2.在对待“利”的问题上,孔子的思想与后来儒家正统派的思想明显不一样
虽然在孔子思想中比较轻利,孔子“罕言利”《子罕》,讲过“小人喻于利”《里仁》这样的话,但是也不能说明孔子反对求利,他说:“学也,禄在其中矣”《卫灵公》,这不正说明他以物质利益引导他的弟子们好好学习吗?他曾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尧曰》,这足以说明他是看中百姓的利益的,他认为应该给予百姓实际利益。
但是,他认为不能没有限制地追求个人私利,不是任何求富的行为都是合理的。
二、墨子思想中的“利”
子墨子曰:“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异,此诸侯之所谓良宝也。
可以富国家、众人民、治刑政、安社稷乎?”因此可以说,在墨子思想中不仅包括物质的丰富还包括政治的安定等方面。
但是,从获利主体来说,又可以将墨子思想中的“利”分为三方面,即个人之利、他人之利和天下人之利。
1.私人之利,也称个人之利,即自利
墨子肯定个人的正当利益,但是他是坚决不承认损人利己的自私之利,他强调私利是导致社会混乱的根本源泉。
墨子承认了正当的个人利益,提出人和禽兽的不同之处就是人能通过自己的必要劳动获取生存的物质基础,从而肯定了个人“赖其力而生”的正当权力。
2.墨子思想中“利”的第二个方面即他人之“利”
他利,也称作利人。
在他的思想中,主张“兼相爱,交相利”,爱人者,利之也,故而墨子常言爱与利。
“爱”乃“利”之本质内容,“利”乃“爱”之表现形式,通过人人之利实现爱他人本心。
墨子认为,以利为出发点的他人之利才能称为私利,“先以事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这就是说既实现了他人之利又成全了个人私利,自己的利益也在其中得到了实现。
所以,也就使他人之利实现了扩大化,逐渐上升为孔子所说的最高的利的层面,即天下人之利,因为所有的他人统称为天下之人。
所以,墨子认为,他人之利是从个人之利到天下之利的过渡阶段,倡导他人之利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实现天下之利。
3.墨子认为公利即天下之利
他的天下之利观念是强调整体利益的重要性,个人在整个社会群体中只是一部分,个人行动要服从群体行动,所有人只有维护好整体利益,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利益。
在他人之利与自我利益之间,应该以他人之利为出发点,最后回归到个人之利。
墨子思想中“利”的关键点在于天下之利,甚至我们也可以说墨子学说体系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天下之利”。
三、孔墨思想中“利”的比较
(1)孔子思想中的“利”仅仅是指个人之力、暂时之利、局部之利。
而墨子口中的“利”则显得更为多样化也更为广泛化,包括了个人之利、他人之利、天下之利。
两者都不反对对“利”的追求,同时又共同反对对私利的不当追求。
这与两者在“义”的理解上的正当性是相契合的。
(2)墨家的“利”更进一步分出了个人之利、他人之利和天下之利。
主张的由利己到利人到利天下,同时与其兼爱思想相联系。
在墨子的思想中“利”不仅是一个需要谨慎追求的东西,更是一个只要给予适当手段就可以达到利天下目的的工具,与“义”一样都成了治国的手段之一。
墨子的“利”在孔子等先人的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对“利”不同角度的理解和阐释表现出当时墨子思想具有一定的辩证主义色彩。
所以相对而言,在对“利”的理解上墨子的思想更为客观公正。
参考文献:
[1]郭墨兰.孔、墨义利观比较论[J].齐鲁学刊,1995(3).
[2]邱竹,邹顺康.墨子义利观之考辨[J].道德与文明,2010(4).
[3]秦明,闫巍.论墨子思想中的“利”[J].学术论坛理论月刊, 2008(2).
[4]薛柏成,马海峰.近十年来儒墨对比问题研究综述[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
[5]张云莲.对儒墨两家义利观的再认识[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6]孙波.论墨子的社会和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