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14小珊迪教科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珊迪教学反思
王立是近一二年里成长起来的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每一次听王立的课都有因进步给我们的惊喜。小珊迪一课我听过两次,两次落泪。这次再看实录,竟还有要落泪的感觉。这的确是情景交融、真情涌动的一节课,堪称精典。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谈到细读文本时有这样一段话:细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一种心灵与心灵互相碰撞和交流的过程。我们阅读文学,是一种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探索另一个或为熟悉或为陌生的心灵世界。而在王立的《小珊迪》一课中,我感受到了这样一种建立于细读文本下的重构的课堂状态——情感的交织,心灵的碰撞。
一、情动而辞发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既是“观文者”,须率先阅读,品味体验,入情入景;教师又是“缀文者”,将文中之意,心中之情,化为导语、引言、疑问……于课堂中同学生一起徜徉文字之中,享受文字语言带给我们的精神的愉悦,积累优美之语言,习得学习语言之方法。所以,语文教学离不开“情”字,而语文教师的话语更应该是真情之话语。
师:从刚才的谈话中我看到了快乐的你,幸福的她,淘气的男孩子,爱唱歌的女孩子,这一切都告诉王老师你们生活在幸福中,生活在甜蜜里。可是你们知道吗?在一百多年前的英国,有很多孤儿没有衣穿,没有饭吃,不得不流落在街头靠卖火柴勉强度日。也许在他们的字典里根本没有幸福、甜蜜,有的只是饥饿,寒冷和无穷无尽的痛苦。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结识他们其中的一个,他的名字叫——小珊迪。(板书)你能同情地唤他一声吗?
王立对课文中的人物深切的同情,使这段话格外令人动容,更深深唤醒学生心灵深处对人物、事件的真切感受。
师:她找到了这样一段文字,在这段文字中,同学们注意语言文字不是无情物,它时时刻刻透露着它特有的感情。这段话中哪个词语让你感觉到了小珊迪的可怜?
生:又薄又破。
师:又薄又破。(强调薄破。)
生:瘦瘦的小脸。
师:瘦瘦的小脸。(强调瘦瘦的。)
生:冻得发青。
师:冻得发青。(强调发青。)
生:一双赤脚冻得通红。
师:一双赤脚。(强调赤脚。)
我很欣赏这一部分看似重复的话语,孩子们通过这些词语感受到小珊迪的可怜,但读出的词语却是没有温度的,王立在重复的虽然是词语,但强调的却是情感,是词语中的温度。这是最真切的情语,如点滴春雨,不知不觉中令我们动情。
“他在请求着一点点生活的希望……”
“他在为弟弟乞求,为自己乞求,为这一天这一丁点的希望乞求着”
“是啊,找那唯一可以给他带来生活的火柴!”
“是啊,找他那唯一可以遮风避雨的帽子!”
每一言,每一语,都是教师真情的流露。仿佛她已经成了小珊迪的一位伙伴,仿佛她就是文章的作者,仿佛她就是那位好心的先生……唯有真情能动人。这节课之所以打动我,打动许多的老师,不是煽情,而是这一句句真情凝成的话语感人肺腑!
二、触景而生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果前面说情语是唤醒学生情感的一剂良方,那么景语应是带
领学生徜徉于文本之境的语言。通过王立的语言,使学生眼前仿佛再现文本描述的情境,在教室里营造出一个虚拟的还原的场。置身其中,如身临其境。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多次看到这样的环节:
王立引导学生透过“乞”字想象令人同情的景象——
师:读得多好啊!大家看这个乞字,这个大写的乞字,你看到小珊迪一个怎样的形象?
生:我看到一个小男孩很可怜的……(师:他似乎都要——)跪下了。
以语言描述多年前那场车祸的悲惨的景象——
师:那一天,小珊迪握着刚刚找回来的11个便士,高高兴兴地往回跑。他想……
生:他想把找回来的11个便士还给那位先生。
师:可是,就在这时,在前方路口,奔来一辆马车,那马车奔得极快,小珊迪还不及躲闪,被马车撞倒了,可是那马车不但……,反而……
激发学生以语言描述小珊迪卧床的令人心酸的景象——
师:让我们拉着小利比去探望小珊迪吧!推开破旧的门,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沾满了鲜红的被子。
生:小珊迪脸色苍白,躺在一张破床上。
生:我看见小珊迪的腿都没有了,已经奄奄一息了。
我们可以发现,随着老师的语言,学生的角色自然地发生着变化,有时是车祸中的小珊迪;有时是小利比;还有时是那位好心的先生……而这一切是那么自然真切,仿佛他们跨越了时空,亲临了现场,目睹了这一人间的惨剧!
孩子们感动了,泪水盈满双眼;听课的老师也感动了,轻轻拭去眼角的泪珠。正是这一次一次情境的描述,才使得学生们走进文本,收获感动。
陆机《文赋》说:“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阅读时,文章中人物形象与事件由朦胧到鲜明,感悟跟着人物事件互相前进。初读文章时,其人物事件没有引起感触,没有引起感情的激动,这时的感悟体验是粗浅朦胧的。到了引起感触,有了感情的激动,这时感悟体验鲜明了,此一感悟着上形象,这时文中的人物事件也跟着鲜明起来。王立的这节语文课正是这样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师与生与文本三者之间情感的相互融合、心灵的相互碰撞,的确是一节情景交融,精致和谐的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