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探讨——基于“国家—社会”视角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创新与发展研究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创新与发展研究1.引言1.1 概述概述: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创新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随着社会变革和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不断适应、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对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创新和治理能力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着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压力。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的创新和改革。
通过强调科学决策、依法治国、民主参与和有效管理等原则,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在不断完善和提高。
与此同时,中国的治理能力也在快速提升。
中国政府通过加强人才培养、提高行政效能、建立现代化的政府机构等方面,不断提升治理能力。
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变革背景下,中国需要具备更加开放、灵活、高效的治理能力,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
本文将对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创新和治理能力的发展进行系统研究和深入分析。
通过梳理相关理论、探讨成功案例和总结经验教训,旨在为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下文中,我们将首先介绍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创新,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决策机制的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等方面。
接着,我们将重点探讨当代中国国家治理能力的发展,包括政府职能转变、信息化建设、社会参与和国际合作等方面。
最后,我们将对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创新与发展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讨论,我们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创新与发展,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够推动国际社会对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更加全面和客观的认识。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围绕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创新与发展展开研究,文章结构如下: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国家治理视域下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思考
国家治理视域下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思考作者:来源:《今日财富》2020年第16期经济高质量高速度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一步推动了乡村的发展,也显著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乡村作为我国现代化管理的关键,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推动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更是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的治理体系中处于关键位置,只有真正的实现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才能够帮助乡村真正的富裕起来,发展起来。
农村是国家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国家近些年也越来越来越重视乡村的建设和发展。
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要求以农村的全面建设为基础,因为只有真正的实现农村治理现代化,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国家的治理现代化,只有充分认识在当前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其职能和责任,对症下药,彻底摒弃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和发展模式,才能够真正的实现乡村治理和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一、当前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一)乡镇政治治理能力下降乡镇政治权利是国家建设中最为基础的组成部分,而乡镇政治治理能力下降,直接影响了国家的治理与稳定,严重阻碍了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不利于乡村的全面发展,而乡村政治治理能力下降,直接导致所采取的措施和政策难以在第一时间下发到各个农村,也不利于组织农民开展工作和响应国家的号召。
我国政府为推进乡村改革发展和管理现代化下发了一系列举措,比如建设美丽乡村,产业扶贫等,都是为了能够促进乡村的发展,而许多乡村也正处于一个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乡镇领导面临着既要为了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积极的进行招商引资,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又要着重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艰难抉择,因此,乡镇领导在困难的抉择中,很有可能会做出不符合乡镇发展的选择。
此外,权利和责任的不对等,也直接影响到乡村政治治理能力的下降,而这一影响会导致乡镇的经济和文化以及教育等事业难得到真正的发展和管理,严重阻碍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也阻碍了乡村的进步发展。
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决定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差距的不断缩小,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从乡村治理体系的构建、治理能力的提升以及实践探索等方面,探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和方法。
一、构建乡村治理体系构建乡村治理体系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础。
乡村治理体系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农民等多方参与,形成一种协同合作的局面。
首先,政府在乡村治理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加强对乡村治理的组织和协调。
其次,社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农民合作社、村民委员会等,可以有效地整合资源,提供公共服务。
最后,农民作为乡村治理的主体,应当参与到决策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
乡村治理能力包括政府的管理能力、社会组织的组织能力以及农民的自我管理能力。
政府应当加强乡村治理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社会组织应当加强自身的组织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农民则应当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只有政府、社会组织和农民共同提升治理能力,才能够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
三、实践探索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各地都在进行不同的实践探索。
例如,有的地方通过推行“村民自治、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的方式,实现了乡村治理的现代化。
这种方式充分发挥了村民的主体作用,政府则提供相应的政策和支持,市场则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
另外,一些地方通过建设“美丽乡村”,提升了乡村治理的形象和品质。
这种方式通过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了乡村振兴。
这些实践探索为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总之,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当前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
要构建一个有机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政府、社会组织和农民的合作与协调。
社会建设视角下的乡村治理模式
家政权 、 干部和农 民乡村 治理 主体模 式。 村 社会 建设 时
期乡村治理以国家政权 、 干部 和农 民为 主体 , 村 形成 了
“ 限主导——合作 ” 有 模式 。
1国家政权 是乡村 社会 发展 的主 导力量 , 不 ,国家政权 在乡村 的政
治社会 功能 的发挥 是有限主导 。也就是说 国家不再奉
行“ 全能主义 ” 原则 , 而是把 “ 总体 性社会 ” 下独 自承担
的责任分解 给乡村 社会 ,逐步缩小其政 治控制力量和 范 围 ,动员各种利益群 体在制度化 的政 治体系 内形成 合力 , 同推动乡村社会 和谐发 展。 共 2村干部 是乡村 社会关 联的合成者 。传统社会 , . 乡
唯一 力量 , 不 是 惟 一 的权 力 中心 。 种 公 共 和 私 人 机 更 各
收 稿 日期 :0 0 0—1 2 1— 3 0 基 金项 目 : 陕西 省教 育厅 科 学研 究 计 划项 目(9K 7 ) 0J 2 6
活动 的参 与中表现 出了很强 的互 助合作精神 。 总之 , 限主导—— 合作模式体现着 国家政权 、 有 村
第 2 第 2期 5卷 21 0 0年 4月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 科 学 版 ) Jun lo i u n U iesy o ce c & E gneig(oilS ine dt n o ra fSe a nvri fS ine h t n ier n S ca ce csE io) i
村精英 ( 特别 是绅士 ) 国家 在 乡村 的代理人 , 承国 是 传
家对 乡村社会 的教化 ; 近代社 会 , 乡村 精英蜕 变为 “ 赢
乡村组织振兴的历史逻辑与现实思考——基于国家治理与基层自治的博弈关系
乡村组织振兴的历史逻辑与现实思考——基于国家治理与基层自治的博弈关系王 韬 钦提 要:国家治理与基层自治具有历史性和当代性,二者存在博弈关系,农村治理过程中的非正式性和社会的矛盾性是诱发二者博弈的原因所在。
当代乡村社会由于仍然存在阶层分化,且集体文化缺失,致使国家治理与基层自治在相互博弈的同时,又都面临着组织治理能力降低的现实问题。
要实现乡村组织振兴,解决乡村发展的瓶颈,就必须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大力弘扬和创新适应时代发展的集体主义模式,坚持弘扬集体主义文化和价值观,坚持农民主体共同富裕、同步发展,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权威性和组织力,在新的历史阶段,通过政党下乡实现国家治理与基层自治的统一。
关键词:乡村组织振兴 国家治理 基层自治 集体经济 基层党组织作者王韬钦,男,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教授,经济学博士(长沙410006)。
在乡村,国家治理和基层自治是一对矛盾的主体。
国家治理体现中央和地方各级权力部门对于乡村的管理和控制,将政策意图自上而下加以贯彻;而基层自治则是基层社区化和自治化的含义,从古到今,我国乡村基层社会都有其特定时期的自治主体,基层自治对于国家治理的实现在某种程度起到了遏制和阻碍的作用。
理解好国家治理与基层自治的博弈关系,对于实现当代乡村组织振兴乃至乡村全面振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家治理与基层自治博弈关系的历史逻辑(一)国家治理与基层自治体现了治理权的博弈国家治理与基层自治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恒久不变的话题,古代的国家治理与“基层自治”体现了中央与基层关于治理关系的博弈。
从治理手段来看,我国古代的国家治理体现在税收制度上,“并税制”将税收财政大权统归中央,通过并税制,从中央到地方不同类别的税种得以法定和正式化,地方68乡村组织振兴的历史逻辑与现实思考——基于国家治理与基层自治的博弈关系官吏巧立名目勒索百姓的机会受到限制。
① 而基层治理来自于乡村关系背景下本土行政力量或村霸的治理,古代乡村保甲制、里甲制正是确保基层治理而设计,一定时期当中,当中央过于集权,地方行政无法开展的情形下,中央对于基层苛捐杂税往往是默认的态度,从而通过乡长、里长、保长、甲长对基层乡村实行间接控制。
新时代下我国乡村治理现代化路径探索
21我国乡村发展存在较大的南北差异、东西差异,由于发展不协调、不平衡,导致区域内乡村差距较大。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问题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等具有直接的关系。
乡村问题是一个国家的根本问题,要促进国家发展,就要解决乡村问题,利用乡村促进国家的发展振兴,让乡村也能共享现代化发展成功,推动城市与乡村共同繁荣。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乡村振兴与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随着时代的发展,乡村治理也遇到了新的困境,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性,导致乡村治理无法符合时代发展。
因此,需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对乡政村治进行全面审视,发现传统治理中存在的不足,并寻找有效的解决途径,重塑乡政村治,从而推动我国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发展。
一、概述(一)乡政村治乡政村治将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结合起来,前者执行的是国家权力,后者执行的是村民自治权力,因此乡政村治包含了“乡政”、“村治”两个概念。
国家依法在农村基层设立的一级政权组织即为乡政,代表国家对乡村进行管理,具有集权性、强制性;村民自治即为村治,是乡村成立的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主要行使自治权,进行民主决策、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工作[1]。
(二)乡村治理乡村治理是指通过合理配置村镇布局、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资源,推动生产,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环境状况的改善。
乡村治理的目的是不断提高乡村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水平,改变“脏乱差”的农村现状,不断加强基层治理。
(三)乡村治理现代化乡村治理现代化是指对传统作出持续性地改变,改善过去治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与传统乡村治理相比,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一个持续改变的动态过程,是一种基于现实社会进步的趋势[2]。
结合相关研究理论,本文认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是指在现代化基本趋势和要求下,根据乡村治理的发展趋势,促进多元主体在制度性程序框架上的交流互动,对乡村经济、政治、教育、生活、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共同进行治理,以推动乡村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过程。
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构建研究
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构建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的构建问题,通过对当前乡村治理的现状与挑战进行分析,提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日益凸显,乡村治理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
因此,研究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的构建,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村全面进步和农民持续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首先概述乡村治理体系的基本概念与内涵,明确乡村治理体系在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与目标。
接着,分析当前乡村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包括治理主体单治理手段落后、治理效能不高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探讨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和路径选择,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激发社会参与活力、强化法治保障等。
提出具体的构建策略和政策建议,以推动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的创新与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推动我国乡村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二、新时代乡村治理现状分析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乡村治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形势和挑战。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在这一背景下,乡村治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我国乡村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健全,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村民自治制度不断完善,乡村法治建设深入推进,乡村德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乡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另一方面,乡村治理仍然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乡村空心化、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乡村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有待提高,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亟待提升等。
新时代乡村治理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
一是乡村治理主体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基层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外,社会组织、企业等多元主体也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来。
基于国家治理视域下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研究
基于国家治理视域下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研究作者:陈俊磊陈崇於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年第12期[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前进,科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完善,国家对于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也日渐重视。
农村作为我国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于保持社会的稳定起到了较强的积极作用,是社会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乡村治理体系在我国整体的治理体系中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是整个国家布局发展的关键构成。
因此,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进程成为国家以及社会中较为热门的研究话题,本文通过以长沙县为例进行分析和探索,对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
[关键词]国家治理;乡村治理;现代化;长沙县[中图分类号]D631.4 [文献标识码]A1 长沙县乡村治理面临的困境1.1 乡镇政权治理能力下降长沙县作为我国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缩影,其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对于全国的乡村治理问题具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和共同性。
长沙县中存在着最为主要的问题就是乡镇政权治理能力严重下降,作为我国国家建设中最为基础的政治权利,乡镇治理能力的下降对于乡村治理的推进起到了较为严重的阻碍,导致乡村治理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缺乏主导因素,得到较为正确和快速的发展。
由于当前我国的特殊国情以及社会因素,尤其是长沙县正处于一个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乡镇领导在乡村治理中面临着较为艰难的抉择,一方面需要对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努力发展经济状况,改善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一方面还要对乡村基础建设进行改革,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对于社会治理的能力;两者之间彼此相互影响,对彼此的发展都起到了较为不利的影响,同时,乡镇镇区治理能力下降还于其权力和责任的不相等有较大的关系,乡镇政权对于乡镇内的教育以及文化等社会事业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理,对乡镇政权推动乡村治理产生严重的阻碍。
1.2 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偏向党组织领导作用出现偏离也是对于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阻碍,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具有十分显著的地位及作用,国家明确规定,农村的基层组织在行驶职能和政策时,要严格遵守中国共产党章程,要充分贯彻和了解党的意识和思想,发挥党领导核心的作用。
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乡村社会治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当前与长远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并提出相应的探索方法。
一、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概念与目标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指在充分调动党员、社会力量和居民自身积极性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管理理念,实现乡村社会运转、规范、公平、有序和安定的目标。
其最终目标是通过建立健全的机制,提高乡村社会发展水平,增强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实现乡村振兴。
二、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理论支撑(一)政府引领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政府引领,政府扮演主导和协调的角色,制定行业政策和规划,协调各方力量的合作。
同时,市场机制也应当发挥作用,鼓励社会力量的参与,推动乡村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社会服务的提供。
(二)社会参与与居民自治相结合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充分调动广大居民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发挥其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
通过建立社区议事会、居民自治组织等机制,广泛征求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使社会治理变得更加民主、透明、有效。
(三)法治保障与公平正义相结合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是依法治理。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保障乡村社会秩序的安定,维护农民的权益和利益。
同时,注重公平正义,打破陈规陋习,改善传统治理方式的弊端,确保乡村社会治理的公正性和稳定性。
三、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一)建立乡村社会治理的组织体系在实现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的组织体系,包括各级政府、村级自治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等,形成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基层的治理网络,提升领导能力和协调管理水平。
(二)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与手段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与手段,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建设智慧乡村,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
同时,培育乡村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队伍,提供全方位的社会服务,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三)加强乡村社会治理能力建设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不断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加强对乡村社会治理的研究与培训,建立健全治理评价体系,提升乡村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社会治理创新与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社会治理创新与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研究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
在这一背景下,农村社会治理创新和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就这一主题展开研究,分析现有问题以及对策措施,为实现乡村振兴目标提供参考。
一、农村治理体系的现状目前,我国农村治理体系尚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基层组织建设亟待加强,部分基层政府组织能力不足。
其次,农村社会大而杂,相关部门职能分散,沟通协调存在困难。
此外,一些地方缺乏有效的预警机制和应急响应体系。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社会治理创新为应对上述问题,农村社会治理需要创新。
首先,应优化基层组织设置,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加强基层政府的职能配置和队伍建设,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增强群众满意度。
同时,要鼓励村民自治,发挥农民合作社等组织的作用。
三、建设统一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为了更好地应对农村治理的挑战,需要建立统一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
该体系应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等多元主体,形成合力。
政府应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高综合协调能力。
社会组织应加强自身专业化建设,提供更多服务。
市场主体要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农村建设。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提升农村治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政府可以建立信息化平台,实现各部门数据的共享和互通。
同时,鼓励农民借助互联网工具获取信息、购买农产品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五、创新社会治理模式为了更好地适应乡村振兴的需求,应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例如,可以逐步推行差异化管理,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村落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
此外,还可以引入第三方机构,加强社会监督和评估。
六、加强法治农村建设法治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应加强农村立法和执法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法规和制度,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同时,要加强农村司法资源建设,完善农村法律服务体系,提高农村法治水平。
七、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加强农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丰富农村文化活动,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近年来,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乡村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基本单元,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对于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乡村治理的概念、乡村治理体系的构建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和措施等方面来探讨这一议题。
一、乡村治理的概念乡村治理是指在乡村地区,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依靠政府、农民和社会力量等多方参与,加强对乡村社会、经济、文化等事务的管理和运作。
乡村治理是一种基于乡村特点和需求,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
二、乡村治理体系的构建乡村治理体系的构建是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础。
乡村治理体系应包括政府组织体系、基层自治组织体系、社会组织体系和市场机制等组成部分。
政府组织体系应加强乡村治理的规范性和引导性,基层自治组织体系应促进农民参与乡村事务的管理和决策,社会组织体系应发挥社会力量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市场机制应在乡村经济发展中发挥调节和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三、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
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应包括转变政府职能、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民素质等方面。
政府应转变治理方式,由单一的指令性管理向规范化、科学化的服务导向转变;农村产业升级是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能力和农民收入的关键,要加大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是保障乡村发展和农民生活的基础,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农民素质是实现农村治理现代化的前提,要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和技能提升。
四、转变政府职能政府是乡村治理的主要主体,转变政府职能是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政府应由过去的单一指挥转变为服务导向,加大对乡村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政府应加强对农村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扶持,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条件,激发农民的创业创新活力。
五、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农村产业升级是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能力和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我国乡村治理的模式变迁与演化逻辑——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
我国乡村治理的模式变迁与演化逻辑 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李学舒(云南师范大学华文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摘 要] 随着乡村秩序在国家与社会互动中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乡村治理经历了国家权力全能治理㊁村民自治的初步探索㊁资源提取与资源输入㊁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四个阶段的变迁模式,其演化的逻辑轨迹为国家权力对乡村社会全能与主导的角色变化,国家与社会分权促成乡政与村治的分工协作,国家对乡村资源发生提取与输入的根本逆转,国家对乡村的管控呈现乡村管控与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实质转变㊂结合历史经验,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充分利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等机遇环境,融合城乡土地发展,明晰治理主体间的权力边界,发挥好自上而下组织制度的动员优势和自下而上社会基础的建设作用,实现乡村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㊂[关键词] 国家与社会;乡村治理;模式变迁;演化逻辑[中图分类号]C 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110(2019)05-0094-09一㊁研究综述与问题的提出(一)乡村治理中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自从国家产生以来,人类就开始了对国家与社会的探究,在西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多以市民社会问题为突破口㊂亚里士多德认为,市民社会是与家庭㊁村落等共同体形式相对的,霍布斯㊁洛克认为,市民社会作为人类契约的产物是与自然状态相对的㊂从古典主义政治学时期政治理想看,市民社会是作为国家与社会的同一承载者㊂现代市民社会的研究始于十七八世纪,主要指 在当时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关系之外萌发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它意味着一种经济的㊁私人的社会生活领域,在内涵上与政治的㊁公共的社会领域相对㊂”①鉴于此时代背景,西方市民社会研究的是 私人领域” 经济领域”和 社会生活领域”,与 政治领域”严格区分开㊂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是以西方发达市场经济为研究背景的,将这一概念引入我国时,就有一个西方理论与本土现实结合的过程㊂在我国乡村治理分析中,国家是指作为政府组织层面的国家”, 各级政权组织及其正式制度组成的政府系统”,②包括政府及政府的职能部门,人大㊁政协㊁司法以及党的系统㊂在乡村地域内,从实际运行情况看,村 三委”是国家延伸到村庄的一部分㊂除此之外,则是社会的领域㊂研究乡村变迁的理论框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 国家政权建设”范式,一种是 国家与社会”范式㊂ 国家政权建设”范式强调的是国家政权自上而下向乡村渗透给乡村秩序带来的影响; 国家与社会”范式旨在探讨国家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和形塑,注重阐释国家与乡村社会的边界,关注国家与乡村社会互动中形成的乡村秩序㊂新时代的国家治理,要求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贴近群众㊁服务群众,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不但要求夯实乡村的社会治理基础,还需考虑国家权力与社会力量的良性互动和有机融合,实现基层的有效治理㊁乡村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㊂治理的基本要义在于承认国家与社会㊁国家与市场相分离的基础上,实现多元主体互动共治并 2019年9月第51卷第5期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S e p .,2019V o l .51N o .5*①②[作者简介]李学舒,男,云南宣威人,云南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乡村治理㊂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 城乡一体化目标下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研究”(14X M Z 098)㊂文史哲编辑部.国家与社会:构建怎样的公域秩序?[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461.郑卫东. 国家与社会”框架下的中国乡村研究综述[J ].中国农村观察,2005,(2).实现善治的目标㊂基于此,本文以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从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程度,观察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当下,乡村治理模式发生了怎样的变迁路径,呈现出怎样的演化逻辑,关注乡村社会是如何自下而上地去接应那些自上而下的制度的过程及其中发生的困境,以及这样的变迁模式和演化逻辑能为当前农村的精准脱贫㊁探索乡村振兴带来的理论思考㊂(二)乡村治理的理论研究动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 治理”概念在世界范围内政治领域㊁社会领域中的广泛使用, 乡村治理”成了中国乡村政治学中的一个新概念㊂乡村治理是指对村域社会进行组织管理和调控的过程,它是以乡镇政府㊁社会组织和其他权威机构㊁其他民间力量等多种主体,通过良性互动和共同作用,影响和调控乡村社会公共事务,从而实现乡村社会有序发展的过程㊂ 在乡村治理活动中,治理主体的产生方式㊁组织机构㊁治理资源的整合以及它和乡村社会的基本关系,构成了乡村治理机制㊂”①乡村治理研究是以理解乡村秩序如何维系㊁乡村社会如何发展为主要任务的问题导向的多学科综合研究㊂从发展历程来,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乡村社会的变迁,乡村治理经历了多维转变:治理主体从国家单一权威主体向社会多元治理主体转变②,治理体系和内容从最初单纯的民主选举向民主选举㊁民主决策㊁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综合并重转变③;治理目标由行政管制向提供公共服务转变④㊂近年来, 乡村治理”已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大家从不同视角开展乡村治理的模式研究㊂刘金海基于以村民委员会为主导的原乡村治理格局㊁新兴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㊁乡村治理的区域突破了建制村治理区域范围3个阶段,将乡村治理分为 一般模式” 发展模式”和 创新模式”㊂⑤冯石岗㊁祁勇等基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认为新中国成立以后,乡村治理模式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的 人民公社”㊁改革开放的 乡政村治”和 和谐新农村”等3次变迁㊂⑥蔺雪春按实际运行中的村治与乡政的合流与冲突关系,将乡村治理模式分为两类,一类是肯定乡镇政权性质㊁支持村民自治的,为 理想村民自治”模式,另一类是对村民自治实践和理论进行批判,为 批判村民自治”模式㊂⑦彭智勇等按区域对乡村治理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划分了3种治理模式类型:高度自治型㊁政府高度介入型㊁政府辅助型㊂⑧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角度亦有研究,朱余斌将乡村治理体制基于国家社会管理背景下展开分析,认为改革开放前社会管理是典型的国家控制社会模式,改革开放后是国家社会合作模式㊂⑨刘涛㊁王震认为我国的乡村治理模式变化经历了政社合一的全能主义模式和乡政村治的放权型模式,其间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呈现 国退民进”的过程㊂○10甘信奎根据国家政权对乡村社会控制强度与特点,将乡村治理模式从古至今划分为县政乡治模式㊁人民公社体制㊁乡政村治格局3种类型㊂○11从整体看,改革开放前,乡村治理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公共权力问题上㊂改革开放后,乡村治理研究的焦点开始转移到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对乡村社会发生作用的影响上㊂关于乡村治理模式的研究,虽然研究视角不同,观点不尽一致,但也达成了一些共识㊂总体来说,学界对乡村治理时间阶段的划分大致为新中国建立初期㊁人民公社化时㊃59㊃ 第5期李学舒: 我国乡村治理的模式变迁与演化逻辑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10○11党国英.我国乡村治理改革回顾与展望[J ].社会科学战线,2008,(12).韩小凤.从一元到多元:建国以来我国村级治理模式的变迁研究[J ].中国行政管理,2014,(3).胡永保,杨弘.试论我国乡村协商治理的发展与推进[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于建嵘.社会变迁进程中乡村社会治理的转变[J ].人民论坛,2015,(14).刘金海.乡村治理模式的发展与创新[J ].中国农村观察,2016,(6).冯石岗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及发展趋势[J ].行政论坛,2014,(2);祁勇等.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研究[M ].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37.蔺雪春.当代中国村民自治以来的乡村治理模式研究述评[J ].中国农村观察,2006,(1).彭智勇,王文龙.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治理机制探析[J ].理论探讨,2006,(4).朱余斌.建国以来乡村治理体制的演变与发展研究[D ].上海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7,(3).刘涛,王震.中国乡村治理中 国家-社会”的研究路径 新时期国家介入乡村治理的必要性分析[J ].中国农村观察,2007,(5).甘信奎.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乡村治理模式变迁回顾与展望[J ].前沿,2008,(10).期㊁改革开放后㊁进入21世纪以来几个时间段㊂但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税费改革以来的研究较为薄弱,这段时期国家经济发展㊁社会转型㊁治理结构又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有必要在时间的纵轴上深化总结并归纳分析㊂此外,学界普遍关注乡村治理不同阶段的变迁模式,但对阶段模式的困境及其变迁之后的演化逻辑缺乏深入的思考㊂乡村治理在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学术成果,形成了一些成功经验和启示㊂日本的造村运动㊁韩国的新村运动㊁德国的村庄更新㊁荷兰的农地整理㊁瑞士的乡村建设㊁法国的农村改革㊁美国乡村小城镇建设㊁加拿大农村计划等均是很好的典范,这些国家经历了乡村治理漫长的历程,形成了丰富多样,各具特色的乡村治理模式㊂从共性上看,乡村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帮助,但仅仅是政府单方的努力也很难可持续,国外成功的乡村治理经验都发挥了多重参与主体的功能作用和内在价值,这些主体包括政府㊁农民协会㊁乡村精英㊁普通村民㊁城市㊁企业㊁高等院校㊁金融机构等,体现了各个参与主体实践成功的共性规律,构建政府㊁市场㊁社会共同参与的 多元共治”模式㊂二、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一) 延伸”与 支配”:国家权力全能治理模式(1949~1978)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地主阶级㊁国民党残余势力和西方敌对势力,共产党的首要任务是稳固政权,在全国范围进行土地改革以实现社会稳定㊂任何深刻的社会变革,都离不开强有力的组织或政权机构㊂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曾指出, 像中国这样的国家要进行土地改革,在政府和农民之间有两种组织体系是必不可少的㊂其一是政府必须建立一个新的㊁经费充裕的行政组织㊂其二是农民自身的组织㊂”①在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国有的土地所有制的同时,新的基层政权建设在乡村开始了㊂ 1950年政务院颁布的‘乡(行政村)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和‘乡(行政村)人民政府组织通则“规定:乡级政权与行政村作为农村基导行政区划同时存在,其规模由一村或数村构成,户数在一百到五百户之间不等,人口在五百到三千人之间㊂”②在这一时期,乡㊁行政村为同一级基层政权,县以下大多置区,区为政权实体或为县的派出机构,由它们领导乡㊁行政村政府工作㊂这种乡(村)政体制有助于政府集中管理和对乡村社会的政治控制㊂1954年颁布的‘宪法“规定, 县㊁自治县分为乡㊁民族乡㊁镇”,乡为最基层的政权㊂③乡政权以下的治理单位是自然村,治理的组织包括村党支部㊁合作社㊁青年团㊁妇女会等㊂村内公共权力主要由村党支部和上级下派的工作组来行使㊂这种治理结构是乡㊁村政权 共治”结构的发展㊂在农会建设方面,1950年内务部谢觉哉部长在‘关于人民民主建政工作报告“中指出: 我们不要把土地改革与建政打成两极,而应该是土地改革过程即是建政过程㊂在土地改革未完成地区,为彻底击溃封建势力,农民协会实际上应执行农村政权㊂”④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第二十九条规定:乡村农民大会㊁农民代表会及其选出的农民协会委员会,区㊁县㊁省各级农民代表大会及其选出的农民协会委员会,为改革土地制度的合法执行机关㊂这样,我国从改革农村土地关系入手,完成了乡村权力结构的重组,形成了基层政权体系㊂这种基层政权体系将国家权力直接延伸到村庄内部,农村的权力结构实现了新的调整,分散的农民被完全整合到国家政治体系之中㊂需要注意的是,此时期的乡村政权是国家政权的基层组织,不是自治机构㊂随着1958年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国家权力全面介入到农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了国家权力与农村社会关系的全面重构㊂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通过的‘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问㊃69㊃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1卷 ①②③④塞缪尔㊃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 ].王冠华,刘为,等译.北京:生活㊃读书㊃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364~365.侯万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历史回顾㊁现实难题与治理机制优化[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世界知识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5~6.谢觉哉.关于人民民主建政工作报告[J ].云南政报,1950,(5).题决议“指出, 由于人民公社实现了工农商学兵的结合,超出了单一的经济组织的范畴,而成为经济㊁文化㊁政治㊁军事的统一体,乡一级政权当然就没有单独存在的必要,必须同公社合而为一㊂”①人民公社体制是一种全能治理结构,集经济组织与基层政权组织于一身,管理着农村各项工作㊂人民公社的管理机构分人民公社㊁生产大队㊁生产队3个层级的组织,生产队为生产大队的基本组成单位,生产大队为公社的执行组织,分片管理工㊁农㊁商㊁学㊁兵㊂生产队组织农民统一生产㊁统一分配㊁统一思想,一度还统一消费,为社员提供集体政治活动和经济活动的基础平台㊂国家权力对农村的控制不仅仅是延伸到社会最底层, 而是通过支配每个农民的日常生活将其组织到集权体制之中,更重要的是开展的各种政治运动激发了农民膨胀的自我效能感,不得不依附在集体组织之中”②,形成了国家权力主导乡村社会的全权全能型体制,实现了国家权力对乡村社会全面地㊁直接地控制,国家组织动员和整合乡村社会的能力空前增强㊂国家权力直接延伸到村庄内部,通过土地改革与乡村基层政权的互动,塑造了新型国家与农民的关系㊂到国家权力全能治理阶段的人民公社化时期,有效动员和提取了乡村资源,加速了国家工业化进程,在农田水利工程㊁农村基础教育㊁基本医疗和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方面也取得较大成绩㊂此外,尽管出现了一些政治运动㊁饥荒,甚至是社会混乱,但整个乡村社会仍呈稳定,乡村社会并没有出现威胁政权的事件㊂但是,国家权力对乡村社会的高度渗透和控制,使千百万被组织起来的农民丧失了个人责任感,治理的边际绩效日益降低,乡村经济增长缓慢,人民生活水平止步不前㊂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指出, 1978年全国平均每人占有的粮食大体上还只相当于1957年,全国农业人口平均每人全年的收入只有70多元,有近四分之一的生产队社员收入在50元以下,平均每个生产大队的集体积累不到一万元,有的地方甚至不能维持简单再生产㊂”③(二) 乡政”与 村治”:村民自治的初步探索模式(1978~2002)众所周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㊂与此前社会变革相同,本次社会变革起点依然始于乡村社会㊂不同的是,此次变革的第一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普通农民自己作出的选择㊂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后,为解决诸如社会治安等公共事务问题,群众自发组织成立了村委会等新组织㊂④1982年底,村民委员会正式载入宪法,并强调 农村按居住地设立的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㊂之后,人民公社全面解体,乡镇人民政府建立,村民委员会设立㊂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府,承担行政管理职能;村民委员会作为自治组织,依法自治㊂乡政村治的治理模式形成了 乡镇政权与村级自治性组织的关系实际上是国家与农村社会关系的一种组织化㊁具体化的特定表现形式”⑤,国家与社会分别由 乡政”和 村治”所代表,并通过其组织实体来实现二者的互动㊂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不是行政隶属的上下级关系,而是指导关系㊂农民不存在强烈的组织依附性,有政治参与的自愿选择㊂这种新的治理模式, 重新划定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㊁农村基层政府与农村基层自治的权力边界”⑥,为乡村社会的自我组织㊁自我管理提供了活动空间,也为农民的经济和政治民主提供制度设计与组织框架㊂在这一模式下,基层政府负责必要的行政管理,村务集体事务由村民委员会负责,生产队有了自主经营权,农户作为生产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得以调动,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成效㊂乡政村治模式,坚持国家权力的统一领导,在基层重视农民群众的自主参与和自主管理,体现了国家与社会的分权原则,基本适应了当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基层民主发展的需要㊂但这种分权缺乏相应法律支持,特别是没有对乡镇政府在农村的具体职能给予明确定位,在长期运行后,出现了一些问题,㊃79㊃ 第5期李学舒: 我国乡村治理的模式变迁与演化逻辑 ①②③④⑤⑥孙伟宣.共和国风云四十年(1949 1989)[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331.张健.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中的乡村治理研究[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16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78.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0.金太金,王运生.村民自治对国家与农村社会关系的制度化重构[J ].文史哲,2002,(2).项继权.从 社队”到 社区”:我国农村基层组织与管理体制的三次变革[J ].理论学刊,2007,(11).问题的焦点在于,乡镇政府在上级政府下达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量化分解压力下,通过目标考核㊁财务监控㊁奖惩升迁等手段,与村民委员会之间的关系总体上保持着明显的上下级行政命令关系㊂这一过程强化了行政功能,弱化了自治功能㊂基层行政权力与村民自治处于博弈关系中,要么乡镇政府从所辖村庄获得了资源,完成了上级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在削弱农民认同度的基础上实现了利益最大化;要么村民委员会消极应对基层政权㊂日益扩张的行政力量不断压缩农村自治组织的自治空间,实际执行的结果与制度设计的初衷有所偏离㊂(三) 提取”与 输入”:资源提取向资源输入转变模式(2002~2013)进入21世纪,乡村治理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㊂税费改革㊁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是中央推行的减轻农民负担㊁发展农业生产㊁稳定农村社会的重要举措㊂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㊂2003年国家开始在全国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并最终在2006年彻底取消农业税㊂取消农业税的政策终结了延续数千年农业税历史,为减轻8亿农民负担迈出了关键一步,乡村社会因税费过重引发的矛盾得到缓解㊂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 生产发展㊁生活富裕㊁乡风文明㊁村容整洁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㊂国家出台了系列惠农支农政策,2007年国家在全国普遍实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2008年在全国农村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央财政逐年增加对 三农”的投入,切实把国家对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转向农村㊂这些政策的落实激发了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推动了广大农民依托村民自治机制参与村务管理和新农村建设的各个环节㊂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建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㊂①这是1982年以来,中央颁发的涉农一号文件中首次出现关于 村民自治”的描述㊂②2007年党的十七大把村民自治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㊁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列为中国特色的四大政治制度㊂2008年10月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 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扩大村民自治范围,保障农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2012年基本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任务,着力增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要 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㊂”③这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和文件,反映了国家对农村治理的重视和加强村民自治制度建设的决心㊂乡村治理方式从以前的国家资源提取向资源输入转变,村民自治建设进一步规范,一种全新的乡村治理模式逐渐形成㊂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减少,出现了职业分化㊁利益分化和阶层分化,乡村社会分化加剧㊂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常住农村的老弱病残人员受身体㊁年龄和文化素质影响,没有参与乡村集体活动㊁实施监督管理的积极性和能力,村民自治的效果大打扣㊂同时,农村土地征用㊁房屋拆迁㊁环境污染等各种矛盾日渐增多,农村治安状况恶化,农村 留守群体”人身和财产安全隐患不容忽视㊂此外,在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国家各种支农惠农项目和财政投入增多,在拆迁㊁征地㊁项目建设㊁农民转移性支付收入等方面,出现了村干部隐瞒信息㊁套取国家专项资金㊁侵吞补偿款㊁截留被贴款等腐败现象;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方面,发展非常薄弱,基层组织之间关系不顺,这些因素影响基层组织的权威,影响村民对村干部的信任,乡村治理缺乏合作与信任机制,协商治理难以形成㊂最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城市,部分地区出现空心村等情况,实质是城市对农村的抽离,城乡差距的扩大加速了这种抽离㊂(四) 脱贫”与 小康” 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模式(2013至今)㊃89㊃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1卷 ①②③新华网.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E B /O L ].h t t p ://w w w.f a r m e r .c o m.c n /y w z t /w y h w j /y l /201502/t 20150205_1011767_5.h t m.2018-9-26.施从美.文件政治与乡村治理[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348.民政部.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 B /O L ].h t t p ://s w.m c a .g o v .c n /a r t i c l e /yw /j c z q h s q j s /x z j s /z c w j /201512/20151200878578.s h t m l .2018-7-8.。
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作者:杨勇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33期摘要: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业立国,乡村治理是个历史性的课题,也是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和基础。
要实现乡村社会有效治理,必须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充实乡村治理内容,创新乡村治理手段,从而使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关键词:乡村治理;体系;能力;现代化一、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内涵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乡村振兴至关重要的一环,乡村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探究随着新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综合治理总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乡村地区该用什么方式治理,按照何种制度体系进行治理,来促使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摆脱当前的困境紧跟新时代的步伐,它涵盖了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背景的现代化以及治理模式复杂化等多个概念,乡村治理现代化在于鄉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二、乡村治理现代化面临的困境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在逐步推进,但是治理手段滞后、治理模式单一等困境延缓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一)乡村治理中村干部动力不足。
村干部作为乡村治理工作的基石和主体,责任重大。
但目前村干部的治理理念普遍滞后,导致多元化的社会治理主体不能有效参与到农村治理过程中。
另外,由于基层工作繁杂,导致村干部普遍学习时间少,缺乏学习意识,改革创新意识差,统筹管理能力有限,影响了党和政府在基层的公信力,村干部队伍递进机制不健全,科技素养不高,担负不了在智慧治理过程中作为带头人的重任,加上缺乏相应的考核和奖惩机制,村干部改革创新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工作主动性。
(二)乡村人力资源流失,农民参与性不足。
没有人就没有振兴,如果农民在这场与自己家乡息息相关的发展中“集体失语”,乡村治理现代化将会成为纸上谈兵,只有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才能激发乡村的活力。
国家治理视域下乡村治理体系构建研究
国家治理视域下乡村治理体系构建研究作者:刘晓东来源:《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第6期文刘晓东(攀枝花学院,四川攀枝花 617065)[作者简介]刘晓东,攀枝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收稿日期]2020-11-01内容提要: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在农村的真实体现,是保障党和国家政策在农村有效实施和落实的途径。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下,我国乡村治理内涵、治理模式应适应新形势,从“民主管理”到“治理有效”是新时代我国乡村治理的现实需要。
加强乡村党组织建设,将自治、法治和德治结合起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重塑乡村德治新秩序,激活村民的能动性,在国家治理视域下构建乡村治理体系是实现治理有效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国家治理乡村治理治理有效体系构建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323(2020)06-0097-08一、引言我国学者在乡村社会治理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
付建军(2015)认为在村民自治的制度安排下,我国乡村治理历经了三次重要变迁,从最初追求单纯的民主选举向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改变,村民自治也从注重民主功能向强调治理功能的变迁;邓大才(2014)认为乡村治理中心从强调制度与规范向治理条件与形式的重大改变。
实际上,乡村治理过程、治理模式是社会制度变迁缩影。
韩小凤(2014)探讨从单一管理到多元共同治理过程,郎友兴(2015)关注我国乡村治理历经了从“碎片”管理到“全面治理”的过程。
渠敬东等(2009)研究乡村治理经历了从“总体支配”的治理到细节的“技术治理”治理过程。
这表明,乡村治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虽然有统一的制度性规定,但治理模式是各式各样,有着较大差异。
马池春、马华(2018)总结了中国乡村治理四十年实践,分析了中国乡村治理变迁历程。
谭诗赞(2018)提出了乡村治理协同推进设想,强调乡村治理应围绕乡村振兴所需的新政治社会生态展开,从专项治理和制度建设、公民参与与社会建设协调和协同两方面推进乡村治理。
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构建及实践
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构建及实践乡村治理一直是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议题。
构建健全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的构建及实践。
第一、加强基层自治。
基层自治是乡村社会治理的基本要求,也是最重要的一环。
要发挥村(居)民自治组织的作用,推进村规民约的建立,提高村(居)民自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强化政府引导。
政府在乡村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当引导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的建设。
要注重政府职能转变,由以往的“包办式”管理转变为“服务型”管理,更加注重民生需求,更好地服务于乡村发展。
第三、倡导依法治理。
依法治理是建设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基础。
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村(居)民的法治意识,同时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宣传制度,切实保障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
第四、促进社会协同。
乡村社会治理涉及众多方面,需要各方的协同合作。
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以及广大村(居)民应该密切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的建设。
第五、加强基层队伍建设。
基层干部是乡村治理的中坚力量,要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其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乡村社会治理。
第六、发挥社会组织作用。
社会组织在乡村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其在资源整合、服务提供等方面的作用,促进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的建设。
第七、加强宣传引导。
宣传引导是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要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工作,提高乡村村(居)民的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第八、推动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是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也是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
要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借助先进技术手段,提升乡村社会治理的智能化水平。
第九、加强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是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基础和动力,要不断探索新机制、新模式,推动乡村治理工作的创新发展。
第十、注重乡村文化传承。
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治理的灵魂,要注重乡村文化传承,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文化活动等方式,弘扬乡土文化,促进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的建设。
结合实际探讨我国农村社会问题的治理
结合实际探讨我国农村社会问题的治理引言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农业大国,中国的农村社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农村社会问题的治理对于实现可持续农村发展、促进农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我国农村社会问题的治理。
教育问题义务教育资源不足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学校数量少2.教育资源不均衡,城市优先3.师资力量不足,乡村教师待遇低受教育机会不公平1.贫困家庭子女教育机会少2.农村学生进入高等教育的困难就业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1.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2.剩余劳动力闲置,缺乏吸引力的就业机会农民工待遇问题1.薪酬低于城市工人2.劳动权益保护不完善缺乏技能培训与提升机会1.技术更新速度快,农民难以跟上2.缺乏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社会保障问题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不完善1.农村医生少,医疗资源匮乏2.社会医疗保险覆盖率低养老保险制度落后1.农村老人养老保障薄弱2.养老金发放不及时低保制度存在问题1.低保标准低,覆盖面窄2.审批过程繁琐,难以落实农村环境问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不完善1.缺乏污水处理设施2.污水直排河流,污染环境农村生活垃圾难以处理1.垃圾分类意识薄弱2.缺乏有效的垃圾处理设施农村环境污染严重1.农药、化肥过度使用2.工业废料排放不规范治理农村社会问题的措施教育问题治理措施1.增加农村学校数量,改善基础设施2.加大落地生根计划实施力度,提高师资待遇3.提供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补助,建立奖助体系4.加强高等教育对农村学生的倾斜政策就业问题治理措施1.发展农村产业,创造就业机会2.提高农民工待遇,加强劳动权益保护3.加强农村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社会保障问题治理措施1.政府加大对农村医疗资源建设投入2.完善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养老金发放水平3.简化低保申请程序,提高低保标准农村环境问题治理措施1.加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2.宣传垃圾分类意识,建立垃圾处理系统3.严格环境保护法律,规范农业生产行为结论治理农村社会问题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机构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5
7
Hale Waihona Puke 业水土工程与乡村规划不能用某个地区来代替整体,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
同时还要加入一定的行政主 体,共 同 做 好 乡 村 治 理.
析,根据当地乡村的具体问题,作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要想做好乡村治理,必须要做 到 善 治,这 可 以 让 各 方
不能只做一个拿来主义,否则乡村治理不会取得最大
面的利益最大化,也正是如此,需 要 人 们 在 治 理 过 程
农村要素禀赋变化及工业剩余的不断投入,农村也逐
国家实施乡村治理现代化,其目的是更好地实现
渐开始了产业升级,而乡村振 兴 战 略 的 提 出,正 是 在
乡村振兴战略,进而推动我国乡村的发展.但是在这
这一转变过程中出现的战略性选择,这也确定了我国
一过程中,要以我国乡村的实际 情 况 为 立 足 点,推 陈
的成效
.
[
1]
中以自治为主,以 外 力 为 辅.要 想 做 好 善 治,需 要 做
1.
2 乡村治理不能坐等实现现代化
到 以 下 3 点:其 一 让 农 民 明 白 自 己 是 乡 村 振 兴 的 主
来说存在 2 个方面的互动,分别是自上至下和自下至
民不仅是乡村振兴的建设者,还 是 利 益 相 关 者,在 执
3.
5 降低污染,保护生态
配合施用中必须注意选择腐熟的有机肥.
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化肥用量可降低 30%~
50% .化肥用量的减少 自 然 就 可 以 降 低 化 肥 带 来 的
污染,同时由于部分微生物有机肥具有降解土壤中化
5
结语
推行“生物有机肥 + 化肥配合”的施肥模式,能够
把化肥用量减下来,把有机肥 用 量 提 上 去,能 够 改 良
乡村振兴中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
乡村振兴中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乡村振兴是近年来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而乡村振兴中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当前乡村振兴的需求。
建设符合乡村振兴需要的社会治理体系,成为当前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之一。
乡村振兴中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需要加强法治建设。
在传统的农村社会治理中,长期以来存在着一些习惯性的规范和传统习俗,这些习俗和规范往往与法律法规不一致,导致了一些管理漏洞和矛盾。
要建设符合乡村振兴要求的社会治理体系,就必须加强法治建设,使法律法规成为农村社会生活的准则,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乡村振兴中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需要推进农村社会组织建设。
农村社会组织是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提升基层自治和服务水平。
要建设符合乡村振兴需要的社会治理体系,就必须大力推进农村社会组织建设,完善农村社会组织的功能和机制,发挥其在农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
乡村振兴中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需要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
乡村振兴事业的推进需要一支素质过硬、业务能力强的乡村干部队伍来支撑。
乡村振兴中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必须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具有现代化管理理念和实践经验的乡村干部队伍,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更好地适应乡村振兴的需要。
乡村振兴中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支撑。
要建设符合乡村振兴需要的社会治理体系,就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信息化基础设施,推动各类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提高乡村社会治理的智能化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的实践。
乡村振兴中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是乡村振兴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在当前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必须把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加强法治建设,推进农村社会组织建设,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加强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推动乡村振兴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基于国家治理视角下乡村治理的制度演变
基于国家治理视角下乡村治理的制度演变发表时间:2020-02-03T12:05:40.34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8期作者:吴仁安[导读] 摘要:我国经济社会渐渐迈进全球化当中,乡村治理越来越受到全球化的影响,本文将从国家治理角度回顾分析中国对乡村的治理。
福建省宁德市委党校 352100摘要:我国经济社会渐渐迈进全球化当中,乡村治理越来越受到全球化的影响,本文将从国家治理角度回顾分析中国对乡村的治理。
在悠久的乡村治理过程中,乡村的制度演变取决于国家与乡村各级部门间的协同合作的行为。
我国的乡村治理制度的演变,经历了多个时期。
关键词:国家乡村治理;城乡结合;制度演变乡村治理在整个国家治理中居于核心地位,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疆土广袤,我国的乡村人口也是格外繁多,当年的“农村包围城市”这一战略思想用在现在也不无不可。
在我国的悠久历史中,无论是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还是解放后的中国,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大部分群众还是乡村人口,也由此积累了丰富的乡村治理经验,但是在治理的道路上还是在进行这曲折的探索。
在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的非正式制度受到正式制度的冲击,使得乡村结构、制度等几乎完全重建,乡村治理在通过“乡政村治”的方法探寻乡村正式制度和更合理的治理方式。
一分析乡村治理制度的演变(一)何为乡村乡村,是指城市之外的地方。
主要以从事农业活动为生存基础的集合体,村庄是农户生存活动空间、社会关系、土地关系的集合。
(1)村庄明显区别于城市,村庄是一个边界明显的区域。
由长期定居在某一地点、以特定关系维系的人群共同在同一地域生活而形成的结构单元。
作为一个以地域、血缘和地缘形成的村落,并以家庭族群为主体纽带组成的自然村落,族群界限分明,无论经过历史的怎样变迁,很难进行混淆,一个村子的土地、人口、财产等几乎不会被另一个村落吞并。
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在自然村的基础上新成立的行政村,虽然界限感没有自然村那样明显,除非有过于强硬的行政力量介入,否则在土地、人口、财产等方面依旧难以轻易的变更[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中, “ 社 会管理 ” 与“ 社会 治理” 的一字 之差 , 不 仅 反 映 了我们 党尊 重社 会 发展 规 律 , 而 且 也 深 化 了 我 们 党 的执政 方式 , 有 利 于 进 一 步 推 动 我 们 党 和 政 府 科
第 1 3卷
第8 期
淮 海 工学 院学 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Hu a i h a i I n s t i t u t e o f Te c h n o l o g y ( Hu ma n i t i e s&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到党 的十八 届 三 中全会 提 出“ 创 新 社 会 治理 体 制 ” ,
1 9 9 5年 全 球 治 理 委 员 会 在 《 我 们 的 全 球 伙 伴 关 系 中》 将“ 治理 ” 定 义为 : 治 理 是 各 种 公 共 的 或 私 人 的 个 人 和 机构管 理其 共 同事 务 的诸 多方 式 的总 和 , 它 是
两 者 的 主 导 地 位 是 交替 的 , 只有理 顺 国家与社 会 的关 系, 加 强 国家与 社会 的互 动 , 才 能 促 进 乡村 问
题 的解决 , 才 能 O- 进 乡村 治 理 现 代 化 和 国 家 治 理 现 代 化 的 进 程 。
关键词 : 乡村 治 理 ; 国家治理 ; 治理 体 系; 治理 能 力 ; 治 理 现 代 化 中图分 类号 : D6 3 8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2 0 9 5 — 3 3 3 X( 2 0 1 5 ) 0 8 一 O 0 1 6 - 0 4
一
机 制 四种 要 素 。而 国 家 治 理 能 力 是 指 运 用 国家 制 度
管理 社会 各方 面事 务 的能力 , 包 括 改革发 展稳定 、 内
政外 交 国防 、 治 党 治 国 治 军 等 各 个 方 面 。 从 微 观 上 看 , 乡镇 政府 治理 能力 主要有 资源 汲取能 力 、 发 展 经
使 相 互 冲 突 的 或 不 同 的 利 益 得 以 调 和 并 且 采 取 联 合
行 动 的 过 程 。 治 理 体 系 和 治 理 能 力 是 一 个 有 机 整 体, 良好 的 治 理 体 系 是 提 高 治 理 能 力 的 前 提 和 基 础 , 而治 理能力 的提 高 则有 利 于发 挥 治 理体 系 的 效 能 。
方 向 。当前 , 我 国正 处 于 全 面 深 化 改 革 的关 键 期 , 社 会 风险 和矛盾 增多 , 乡 村 治 理 改 革 的 成 败 关 系 到 国 家 的长治 久安 和 小康 社 会 的 全 面建 成 。为 此 , 本 文
拟 以“ 国家一社 会” 为 视 角 , 对 不 同 时 期 的 乡 村 治 理 模 式进行 分类 并深 入 分 析 , 以期 为 我 国 乡 村 构 建 科 学 、 合理 的治 理体 系提供借 鉴 。
在 中 国特 定 的宏 观背 景 下 , 国 家 治 理 体 系 主 要 有政 治权力 系统 、 社会组织系统、 市 场经 济 系 统 、 宪 法法 律系 统 、 思 想 文 化 系 统 等 构 成 。 国 家 治 理 体 系 具有 在一 般属性 、 国 别 属 性 和 任 务 属 性 方 面 的 同 约 性 和差别 性 , 国家 治理 体 系 包 括价 值 、 制度 、 组 织 和
1 9 8 9年 世 界 银 行 首 先 使 用 “ 治理危机” 一词 ,
其 后“ 治理 ” 一词 被 广泛 运 用 于 公共 行 政 的活 动 中 。
力 系统 、 村 民 自治 系 统 、 市 场 经 济 系 统 和 思 想 文 化 系
统 , 而乡村 治理 能力则 主要 包括 资源汲 取能力 、 发 展 经济 能力 、 社会管 理 能 力 、 公 共 服 务能 力 、 制 度 建设 能 力 和 农 村 社 区 自治 能 力 。 从党 的十八 大报 告提 出“ 加 强和创 新社会 管理 ”
学行 政 、 民 主 行 政 和 依 法 行 政 。 社 会 治 理 理 念 强 调 “ 国家本位 ” 向“ 社会 本 位 ” 的转 变 , 强 调 国 家 与 社 会 的共 同治 理 , 而 这 正 符 合 我 国 未 来 乡 村 治 理 改 革 的
治 理 体 系 而 创 建 的物 质 单 位 。
基 于“ 国 家一 社 会 ” 视 角*
覃耀 坚 , 杨 晚 容
( 广 西 民族 大 学 管 理 学 院 , 广西 南宁 5 3 0 0 0 6 )
摘 要 : 乡村 治 理 是 国 家 治 理 体 系和 治理 能 力 的 重要 组 成 部 分 , 随 着 我 国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建 设 和 工 业化 、 信 息化 、 城 镇 化 以 及 农 业 现 代 化 步 伐 的加 快 , 现 行 乡村 治 理 体 制 和 结 构 与 国 家 经 济 社 会 运 行 机 制 之 间 的 矛 盾 日益 凸 显 。 我 国 的 乡村 治 理 过 程 是 国 家 与 社 会 相 互 博 弈 的 过 程 , 不 同 的 历 史 时 期
Vo 1 . 1 3 N0 . 8
Au g 2 0 1 5
.
2 0 1 5年 8月 DO Nhomakorabea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2 0 9 5 — 3 3 3 X. 2 0 1 5 . 0 8 . 0 0 5
我 国 乡 村 治 理 体 系 和 治 理 能 力 探 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