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估

合集下载

淮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探析

淮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探析
三、 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的原则
1 . 系统 性原 则
水资源 系统是一个复杂 系统 ,它与
水资 源承载能力 的模糊性是指水 社会经济 系统 、生态环境系统之 间有着
合理配置 ,对该 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的 资源承 载能力涉及 到 自然 、社 会 、 经 密切联系 ,在 进行水资源承载 能力 评价 最大支撑能力。也就是在一定 的流域 济、 环境系统 , 各 系统 内部 的结构 因素 时 ,应从整体 角度分析水资源 系统 与社 生态环境 系统 间的联系 , 从 或区域 内 , 在特定的经济、 社会和技术 之间影 响以及 系统耦合影响 的不确定 会经济系统 、 条 件下 ,其 自身 的水资源能够持续支 性 , 以及人类 认识水平 的局 限性 , 决定 总体角度 分析 各子 系统 之间 的关 系 , 研 撑经济社会发展规模 ,并维系 良好生 了水 资源承载力具有模糊性 。
l 【 水资源管理基础工作 】 l
淮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探析
徐 邦斌
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 水资源承载能力的 区域性是指要 宜地 高效利用和有效保 护水资源 ,促进 有 制工作是贯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 抓 根据 区域水资源条件和供需平衡情况 经 济社会 发展 与水资 源条件 相协 调 , 紧对全 国各县进行资源环境 承载能力 去分析水资源对区域人 口、 经济 、 环境 利于制定差别化 、 可操作 的管控措施 , 有 评价 ,抓紧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 协调发展 的支撑能力 ,水资源承载能 利于形成按 照水资源承载 能力谋划发展 测预警机制” 指示精神 , 落实最严格水 力不是一个定值 ,而是 在一定 区域 内 的长效机制 , 促进水 生态文明建设 , 实现 经济 、 环境协调发展 的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 资源管理制度 ,完善水 资源管理支撑 的不 同的人 口、 手段 ,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的重

淮河洪水调度方案

淮河洪水调度方案

淮河洪水调度方案根据国务院批复的《淮河防御洪水方案》(国函〔2007〕48号),结合防洪工程的建设情况,在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1999年印发的《淮河洪水调度方案》(国汛〔1999〕9号)基础上,修订淮河洪水调度方案如下:一、防洪工程状况经过50多年的治理,淮河已初步形成由水库、河道堤防、行蓄洪区、湖泊等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

淮河干流上游设计防洪标准10年一遇,中游淮北大堤和沿淮重要城市设计防洪标准100年一遇,洪泽湖以下主要堤防设计防洪标准100年一遇。

(一)主要堤防淮北大堤由颍左淝右堤圈、涡西堤圈和涡东堤圈组成,全长641公里,其中从安徽省颍上县饶台孜至江苏省泗洪县下草湾段淮河干堤长238公里。

设计洪水位正阳关26.5米、蚌埠22.6米、浮山18.5米,堤顶设计超高2.0米。

蚌埠城市圈堤设计洪水位22.6米,堤顶设计超高2.5米;淮南城市圈堤设计洪水位24.65米,堤顶设计超高2.5米。

洪泽湖大堤从江苏省淮阴市码头镇至盱眙县老堆头,长67.3公里。

设计洪水位16.0米,校核洪水位17.0米,堤顶高程为19.0~19.5米。

里运河大堤从江苏省金湖县大汕子隔堤至江都市邵仙闸,长60公里。

设计洪水位高邮9.5米,堤顶设计超高2.5米。

(二)河道及控制枢纽淮河干流河道设计泄洪能力上游淮凤集至王家坝为7000立方米每秒,中游王家坝至史河口、史河口至正阳关、正阳关至涡河口和涡河口至洪泽湖段分别为7400、9400、10000和13000立方米每秒。

茨淮新河设计分泄颍河洪水2000立方米每秒,分洪控制口门茨河铺闸设计流量2000立方米每秒,校核流量2300立方米每秒。

怀洪新河设计分泄淮河洪水2000立方米每秒,分洪控制口门何巷枢纽设计流量2000立方米每秒。

入江水道设计流量12000立方米每秒,泄洪控制口门三河闸设计流量12000立方米每秒,校核流量13000立方米每秒。

二河闸是入海水道、淮沭河和废黄河排泄洪泽湖洪水的控制口门,设计流量3000立方米每秒,校核流量9000立方米每秒。

水灾、台风事故及防灾防损措施

水灾、台风事故及防灾防损措施

水灾、台风事故及防灾防损报告人:上海诚立保险经纪有限公司日期:二零一二年八月二日通讯信息一:双台风将影响中国10多个省份今年第9号台风“苏拉”和第10号台风“达维”继续向我国逼近,这次“联袂出演”影响几何?防御又将面临哪些困难?应对双台风我们采取了哪些措施?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防总办公室相关负责人。

影响:多个省份将持续多日暴雨气象监测显示,台风“苏拉”和“达维”正分别向我国台湾东部近海和东海北部一带逼近,即将接踵登陆我国东部沿海。

国家防总会商指出,此次“苏拉”和“达维”的夹击,影响范围大,形势严峻。

尤其是台风正面登陆后可能深入内陆,给我国黄淮、江淮甚至华北地区带来持续强降雨过程,防汛防台风形势严峻,必须高度重视。

从目前预测情况看,“苏拉”、“达维”登陆后可能深入内陆影响长江流域的江西以及淮河、黄河甚至海河流域的江苏、安徽、山东、河南以及华北等地。

预计两台风的影响范围将跨长江中下游、淮河、黄河中下游、海河等流域10多个省份。

受台风影响,福建、浙江、江西、上海、江苏、山东等地将出现大到暴雨,沿海部分地区将出现大暴雨,影响期将从8月1日持续到5日左右,时间长达5天以上。

特别是与西南季风结合,影响范围雨量强大。

挑战:极易引发大的洪涝灾害当前,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历史上,淮河“75·8”大水、黄河“82·8”洪水、海河“96·8”洪水,都是8月份台风深入内陆与冷空气遭遇造成的。

国家防总办公室相关负责人指出,长江上游地区刚刚发生了1981年以来最大洪水,干流连续形成4次大的洪峰,黄河上中游发生了1989年以来最大洪水,连续形成3次洪峰,海河流域部分河流刚刚发生了超历史实测记录的大洪水,江河湖库水位高,防洪调蓄能力减弱。

如再遇台风、持续强降雨,工程调度难度和防守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与此同时,今年我国南北方前期降雨过程多、洪水量级大、土壤含水量趋于饱和,遇强降雨极易引发大的洪涝灾害,局部地区可能造成严重的山洪、泥石流和滑坡等次生灾害。

淮河重大问题研究过程及成果

淮河重大问题研究过程及成果

2020.12101设计规范》(GB50773-2012)引用,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显著。

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区域水灾防治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科学指导,应用前景广阔。

6.1 在流域防洪治涝规划及工程建设中得到应用本项目研究成果已应用于淮河流域水灾防治规划与建设中,发挥了显著的防灾减灾效益。

应用该成果编制的淮河流域平原洼地除涝规划、安徽省淮河流域排涝规划已分别经水利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研究成果应用于总投资12亿元的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外资项目,已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生态导向梯级治理模式及技术应用于西淝河、高塘湖等沿淮洼地治理的规划与建设中,其中高塘湖治理采用该成果,较传统模式治理节省投资1.2亿元。

采用本项目研究成果,使工程规划方案更加科学合理,工程措施布局更加完善;同时,缩短了前期工作论证时间,节省了前期论证费用。

研究成果已应用于颍上县八里河、凤台县港河、永幸河等洼地治理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6.2 在流域洪水调度中得到应用根据研究成果,对淮河洪涝水安排提供了技术支撑、提高了防汛调度方案的合理性;提出的洪涝水风险管理,使得居住在低洼地群众能及早转移,减轻洪涝灾害损失。

在2007年淮河、颍河等洪水调度中得到应用,减少了两岸洼地的淹没面积和水灾损失。

6.3 研究成果被国家标准《蓄滞洪区设计规范》(GB50773-2012)引用洼地风险等级评价技术、安全设施建设标准等研究成果被《蓄滞洪区设计规范》直接引用,有力推动了水利行业科技进步。

6.4 在长江流域洞庭湖区、海河流域等其他流域的蓄滞洪区规划与建设中得到应用本研究成果还可为类似地区的除涝综合治理提供借鉴,对于全国其他流域的蓄滞洪区规划建设,尤其是在全国治涝规划建设,都将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推广应用前景广阔■淮河重大问题研究过程及成果杨东升 许慧泽 余彦群(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合肥 230601)1 研究背景新中国成立以来,淮河流域经过70年的系统治理,其水利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初步形成由水库、湖泊、河道堤防、行蓄洪区、防洪调度指挥系统等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组成的防洪减灾体系,使淮河流域从历史上的贫困区变成国家重要的粮仓、能源基地。

淮河流域水旱灾害成因与减灾策略探讨

淮河流域水旱灾害成因与减灾策略探讨

中 图 分 类 号 :4 66 6 P 2 .1
文 献标 识 码 : B
文 章 编 号 :0 0 12 (0 2 1— 0 2 0 10 — 1 3 2 1 7 0 3 — 3 J
淮 河 流 域 是 我 国 七 大 江 河 流 域
之 一 . 也 是 我 国 水 旱 灾 害 十 分 严 重 和 人 地 关 系 最 为 密 切 的 地 区 之 一 随 着 全 球 气 候 变 化 影 响加 大 .工业
关 键 词 : 河 流 域 ; 旱 灾 害 ; 因 ; 灾 策 略 淮 水 成 减
Di c s i n n t e c u e f wa e z r s a e u to t a e y i a h v r Ba i / a g F i Z a g Ti g s u so s o h a s s o t r ha a d nd r d c i n s r t g n Hu i e Ri e s n / n e , h n n W
制 约 因 素 一ຫໍສະໝຸດ 1 . 淮河流域 的水灾
古 文 献 记 载 . 0多 年 前 淮 河 流 40 0
⑦ 淮 河 流 域 水 灾 发 生 频 次 和 受
灾 范 围 大 体 呈 增 长 趋 势 . 黄 河 夺 淮 以

淮 河流 域 水 旱 灾 害
域 就有 大 洪水 发 生 秦 汉 以后 . 录 记 渐 详 据 王祖 烈 整 理 的资 料 , 西 汉 从
Hu i e a h Ri e , t e c u e a e n l z d e p y r m ma y s e t ,s c a g o r p i f c o s it r a r a o s v r h a s s y a a y e d e l fo n a p c s u h s e g a h c a t r ,h so i l e s n , c e o o c d i e sa d h ma a t r . h t tg e fd s se s p e e to n e u t n a e a s r p s d wh c o l c n mi rv r n u n f c o s T e sr e is o i a t r r v n i n a d r d ci r l o p o o e , ih c u d a o

防洪排水能力评估报告

防洪排水能力评估报告

防洪排水能力评估报告防洪排水能力评估报告为确保城市防洪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我们对该城市的防洪排水能力进行了评估。

本报告旨在分析该城市现有的防洪排水系统的性能和潜在问题,并提出必要的改进建议。

1. 城市概况该城市位于低洼地区,地势平坦,易受洪水侵袭。

城市面积较大,人口密度高,已发展成为重要经济中心。

2. 防洪排水系统概述该城市的防洪排水系统主要包括堤防、河道、泵站、下沉式广场和雨水收集池等设施。

该系统的任务是迅速有效地排除雨水和河水,防止洪水对城市的影响。

3. 系统性能分析通过对现有防洪排水系统的评估,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堤防:现有堤防的高度和强度可以满足基本防洪需求,但部分堤防的完好性受到破坏,并存在加固和修复的需求。

- 河道:部分河道淤积严重,水流受阻,需要进行清淤和维护,以提高水流能力。

- 泵站:大部分泵站设备老化严重,效率低下,需要进行设备更新和维修,以确保泵站正常运行。

- 下沉式广场和雨水收集池:部分下沉式广场和雨水收集池存在未完工或效率低下的问题,需要进行完善和改进。

4. 改进建议为了提高该城市防洪排水系统的性能,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对堤防进行加固和修复,并定期检查堤防的完好性。

- 进行河道清淤和维护工作,以增加水流能力。

- 对老化严重的泵站进行设备更新和维修,并加强泵站的运行管理。

- 完善下沉式广场和雨水收集池的建设,确保其正常运行和雨水的有效收集利用。

- 加强城市抗洪意识宣传,提高居民对洪水风险的认识,并加强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

5. 总结该城市的防洪排水系统存在一些问题,但还具备改进的潜力。

通过以上建议的实施,我们相信可以提高该城市的防洪排水能力,并更好地保护城市和居民免受洪水的影响。

该报告仅为初步评估报告,建议相关部门组织进一步的研究和实地调查,以制定具体的改进建议和实施方案。

防汛抗洪效果评估报告

防汛抗洪效果评估报告

防汛抗洪效果评估报告1.项目背景近年来,全球气候异常变化,极端天气频发,中国的洪水灾害也日益增多。

为了减少洪灾带来的损失,各级政府纷纷启动了防汛抗洪工作,并在不同地区投入了大量资源以提高抗洪能力。

本次报告对某地区的防汛抗洪工作进行效果评估,以便了解工作的成效与改进空间。

2.评估方法本次评估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 数据分析:采集历年来的洪水灾害数据,分析洪水发生频率、受灾面积和影响程度的变化趋势,以及防洪工程建设前后的对比数据。

- 现场调研:走访相关部门和抗洪一线工作人员,了解工作实施情况、工程建设进度以及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 专家意见:邀请水利、气象等领域的专家,对防汛抗洪工作的方案、设计和实施进行评估和意见反馈。

3.防汛抗洪工作成效经过评估,我们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效:3.1 防洪工程建设在过去几年里,该地区进行了一系列大型防洪工程的建设,包括堤防加固、河道疏浚、蓄洪区建设等。

这些工程的建设极大地增强了地区的抗洪能力,能够承受更大的洪水威力。

同时,新建的蓄洪区能起到一定的调节洪水峰值的作用,减轻了下游洪灾的影响。

3.2 监测预警体系该地区建立了完善的监测预警体系,包括水位监测站点、气象观测站点以及数据传输和数据分析系统。

这些系统能够及时、准确地收集和分析各类数据,提供预警信息,有效预测洪水的发生和发展趋势,有利于组织疏散和抢险救灾工作。

3.3 抗洪物资与人员储备该地区建立了健全的抗洪物资与人员储备体系,储备了足够数量和种类的抗洪物资,包括抢险救灾设备、抗洪器械、食品和药品等。

同时,还进行了专业抢险队伍的培训和储备,提高了应急抢险的能力。

3.4 组织应急演练为了提高抗洪应急处置能力,该地区组织了频繁的应急演练,包括各级政府的应急响应、组织抢险和救援行动等。

这些演练活动不仅检验了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的完整性和实用性,也增强了抗洪一线人员的应对能力。

4.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空间评估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改进的空间:4.1 防洪工程的建设进度虽然防洪工程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抗洪能力,但在建设过程中存在进度滞后、资金不足等问题。

自然灾害与防治专题试题及答案

自然灾害与防治专题试题及答案

自然灾害与防治测试题一,选择题1.山区发生地震后,需要防范由其引起的下列次生自然灾害是()①山体崩塌②泥石流③水土流失④滑坡⑤水库决堤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⑤2.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

据报道,在海啸来临前的某海滩上,一个英国小女孩根据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发现了海啸前兆,劝父母和其他人离开了海滩,使数百人免于灾难。

海啸是一种巨大的波浪,其波长可达数百千米,浪高达数十米。

海啸来临时,必然伴随的现象是()①海面突然上升和下降②海水变浑浊,发出异味和异常声音③狂风④大雨或暴雨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下图示意某地区的地貌类型。

读图,完成3~4题。

3.适宜发展海水养殖业的地区是 ( )A.①B.②C.③D.④4.若在甲、乙两地新建居民点,则甲地应特别注意防范 ( )A.地震破坏B.滑坡C.海潮侵袭D.暴雨下图是北半球易形成台风海区分布示意图。

读下图,完成5~7题。

5.日界线附近,易形成台风海区的北界可达北纬()A.35°B.25°C.20°D.15°6.影响美国的飓风(台风)多形成于()一A.①B.②C.③D.④7.图示四个区域中()A.①主要受风海流影响B.②主要受寒流影响C.③是世界著名大渔场D.④主要受密度流影响中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而防灾减灾的任务既十分重要,也十分艰巨。

读“我国自然灾害区划图”(图3),回答11~14题。

8.下列灾害中属于气象灾害的有()①干旱②滑坡③台风④风暴潮⑤寒潮A.①②③ B.②③④C.③④⑤ D.①③⑤9.与其他地区相比,地区d分布最为集中的自然灾害是()A.洪涝 B.台风C.泥石流 D.干旱10.图中a、b、c、d四个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A.a B.bC.c D.d图311.针对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情,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对我国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意义重大。

安徽省淮河流域涝灾成因与治理对策

安徽省淮河流域涝灾成因与治理对策

湖泊洼 地 , 分布有史河 、 河等 1 淠 1条

淮河 中下游因洪致涝的特点是 因 积严重 , 目前 的排 涝 能力仅相 当于 5年

级支流。 由于独特 的地理条件 , 特别 洪致涝 区范 围随河道洪水位 高低而增
是淮河 进入 中游后 突然变得平 缓 , 每 减 ,因洪致涝灾情大小随河道高水位 整堤 防 , 断面不规 则 , 口无涵 , 防洪 沟 无 必 当发生流域性降雨 ,上游洪水迅速进 持续 时间长短而变化。进一 步增强淮 功能 。 因此 , 须加 强 以淮 北支 流河道 入 中游河道 , 中游水位迅速上 涨 , 受淮 河下游人海水道 的泄洪能力 ,加快淮 疏浚 为重点 的排涝 工程 建设 , 轻河 道 减 河干流高水位顶托时间长 ,沿淮湖泊 河洪涝水 的排泄速度 ,可大大缩短淮 两岸洼 地 的洪涝灾 害 。据统计 , 仅淮北 洼地经常遭受“ 门淹” 关 。特别是淮北 河涝水人海 的路径 ,在相同的水位落 支流河 道需疏浚 长度达 19 k 3 0 m。
安徽省淮河流域地形和水系特征 配套 ,限于 当时人力 、物 力条件 , 整 口受河 、 湖高水位顶 托 , 涝问题一直很 洪 是一个不对称 扇形结构 ,北岸为广阔 体 配 套 面 积 至 多 也 不 超 过 6 % ~ 0 河、 涡河等 1 2条一级支流 以及茨淮新 久失 修 。 河 、怀洪新河 和新汴河等 3条大型人 工河道 ; 南岸为江淮丘陵区 , 西南部为 三、 治理对 策
游防洪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洼地直接 亩 、0 0万亩 、0 0万亩和 50 30 40 0 0万亩 型暴雨 , 强度 大、 时短 、 历 范围小 , 易造成 受外河洪水侵袭 的几率减少 ,农 田内 以上年份分别有 2 6年、4年 、0年和 局部地 区洪涝灾 害 , 17 1 1 如 9 5年发生 的特 部通 过 排水 系 统 建设 和 增加 抽 水装 6年 , 占统 计 年 数 的 5 %、69 大暴雨 。据历史暴雨资料统 计 : 0 2 .%、 淮河流域

淮河流域极端旱涝特征分析

淮河流域极端旱涝特征分析

淮河流域极端旱涝特征分析吴永祥;姚惠明;王高旭;沈国昌;施睿;侯保灯【摘要】The rainstorm, flood and disaster characteristics and weather process of extreme drought and flood events in Huaihe River Basin were analyzed using historical hydrological and meteorological data and serial information of flood and drought disasters, and the general law was concluded that extreme drought and flood events occurred randomly and alternately in the area. Th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frequency of drought and flood events in the Huaihe River Basin during 1470-2010 was propinquant, 46 times and 63 times respectively, and averagely the extreme event occurred every 5 years. It was proposed that the most direct factor causing extreme flood or drought events was excessive increase or decrease of precipitation in Meiyu period, and the root cause was the seasonal anomalies of westerly circulation and subtropical high pressure in medium and high latitude.%利用淮河流域历史水文气象、水旱灾害受灾成灾等系列资料,分析了极端旱涝的暴雨、洪水、洪灾和干旱灾害特征,以及天气成因,揭示了交替随机发生极端旱涝的基本规律.结果表明,1470-2010年淮河流域发生的极端旱涝分别为46和63次,平均5a发生1次极端早涝;梅雨期降水量的极端偏多(或偏少)是形成极端洪涝(或干旱)最直接的因素;中高纬度西风环流和副高的季节性异常是发生极端洪涝(或干旱)的根本原因.【期刊名称】《水利水运工程学报》【年(卷),期】2011(000)004【总页数】5页(P149-153)【关键词】极端洪涝;极端干旱;淮河流域【作者】吴永祥;姚惠明;王高旭;沈国昌;施睿;侯保灯【作者单位】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江苏南京210098;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29;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29;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29;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29;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29;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6.616淮河流域位于我国气候湿润与半干旱过渡带,淮河南部具有南方气候特征,温暖多雨;淮河北部则具有北方气候特征,寒冷少雨,极端旱涝事件发生频繁.根据淮河流域郑州、信阳、阜阳、蚌埠、临沂、菏泽、徐州、扬州站的旱涝等级[1]及1971—2010年5—9月的雨量资料,首先按淮河流域旱涝级别标准[1]建立各站1971—2010年的旱涝等级,然后运用区域旱涝等级评定法[2]综合评价淮河流域的旱涝等级,定义当淮河流域旱涝指数k2>1.4时即为淮河流域发生了极端洪涝,当k2<0.6时即为淮河流域发生了极端干旱.经综合分析,从1470—2010年,淮河流域发生极端洪涝63次,平均8.6 a发生 1 次,2 连年 10 次,3 连年、4 连年各 1 次,其中 1552,1569,1593,1631,1659,1709,1730,1755,1819和2003年特别严重,尤其是1593年大洪灾,为1470年以来最严重洪灾[3].1593年淮河流域从4—9月连续降雨达半年之久[3],许多地区多次普降大雨和暴雨,洪灾遍及全流域,洪汝河、沙颍河、涡河、淮河干流、淮南、沂沭泗水系等洪灾尤为严重,并导致1594年春还有百姓啃吃树皮,甚至人吃人的极端惨象.从1470—2010年,淮河流域发生极端干旱46次,平均11.8 a发生1次,2连年5次,3连年2次,4连年1 次,其中1639,1640,1641,1785,1856,1944,1966 和1981 年尤为严重,而 1640 年大旱灾为 1470 年以来最严重旱灾[4].1640年淮河流域以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同时发生严重干旱[4],淮河干旱造成全流域饥荒,豫中南、鲁、皖、苏大部还出现了蝗灾,农作物普遍严重被毁,泰州还出现河流断流现象.淮河流域的极端旱涝年时序分布见图1,可见其极端旱涝是交替随机发生的.图1 淮河流域1470—2010年极端旱涝年时序分布图Fig.1 Time series distribution of extreme drought and flood years in Huaihe River basin from 1470 to 20101 极端洪涝特征分析1.1 极端暴雨特征淮河流域暴雨一般发生在6—9月,暴雨最早可发生在4月,最迟则出现在10月,但形成流域极端洪灾的暴雨过程多发生在梅雨期(6月中旬至7月上旬),其特点是暴雨量异常偏多、梅雨期超长,如1954,1991,2003和2007年最大30 d雨量为7月多年平均值的2~3倍,梅雨历时长达1~2个月[3,5-7].淮河上游、洪汝河与沙颍河上游及沂沭河上游的山丘与平原交界区是暴雨高值区[8],其暴雨频次多、量级大.淮河的深山区、浅山区、平原区、沿海区均可发生极端暴雨,如1954年7月大别山深山区吴店24 h雨量达430 mm,1975年8月淮北浅山区林庄24 h雨量达1 060 mm,1953年9月平原区江都六闸24 h雨量达447 mm,1965年8月沿海区大丰闸24 h雨量达672.6 mm.淮河流域极端暴雨较为集中,3 d降雨量往往集中在24 h内,如“75.8”林庄台风暴雨,24 h雨量(1 060 mm)占3 d雨量(1 605 mm)的66%;“00.8”响水口台风暴雨,24 h雨量(825 mm)占3 d雨量(877 mm)的 94%[8].1.2 极端暴雨天气成因淮河流域产生暴雨的天气系统主要是切变线、低涡、低空急流和台风[8],其中涡切变型是梅雨期主要天气系统,占50%以上,其次是台风型,占20%以上.6月下旬副高首次北跳,造成江淮梅雨期西南低涡沿切变线不断东移,产生连续暴雨过程.当梅雨期亚欧中高纬高空环流形势稳定少动、副高脊线维持在20°N~24°N之间、西伸脊点比常年位置偏西时,淮河流域连续受到江淮切变线、低空急流西南涡等多种天气系统的共同影响,产生持续性极端暴雨,降水量显著增多,如1954,1991,2003和2007年梅雨期流域性极端暴雨.梅雨期后,副高二次北跳,流域受副高或大陆高压控制,暴雨减少.因此,淮河流域极端暴雨多由梅雨期切变线、低空急流、低涡等组合天气系统持续发生异常造成.1.3 极端洪水特征淮河流域的洪水主要发生在6—9月,极端洪水集中发生在7月和8月.由于地形及河流、湖洼调蓄作用的不同,流域内各河的洪水过程差别很大.淮河干流上游、淮南山区和洪汝河与沙颍河山区河流、沂沭泗水系上中游各河,河道比降大、洪水汇集快、洪水过程涨落较陡,历时较短、洪峰尖瘦.淮河水系北部平原支流、淮干中下游、沂沭泗水系中下游,因沿淮湖洼、洪泽湖、南四湖、骆马湖等湖洼的调蓄影响以及平原河道比降平缓的原因,洪水过程涨落平缓,历时较长,峰型矮胖,发生极端洪水时,历时显著加长,多为复式洪峰,峰值相对不高但洪量很大,如1931年极端洪水,6月中旬洪水起涨,7月底或8月初出现最高洪水位,10月底或11月上旬洪水消落至正常水位,期间出现多次洪峰,洪水过程历时为正阳关124 d、蚌埠146 d,最大120 d洪水总量为正阳关494亿m3,蚌埠621亿m3. 淮河流域洪水的年际变化很大,如淮河干流吴家渡站实测最大洪峰流量1954年达到11 600 m3/s,而1978年因极端干旱河道断流近7个半月;沂河临沂站1957年为15 400 m3/s,1989年(12 m3/s)的1 200多倍.淮河流域洪水来源区与暴雨空间分布相一致.淮河水系极端洪水主要来自中上游山丘区,如1954年大洪水洪泽湖以上30 d洪量483亿m3,其中山丘区占洪泽湖来水量41%(山丘区集水面积仅占12%);平原区占59%(平原区集水面积占88%).沂沭泗水系极端洪水中,沂沭河来水主要是沂蒙山区;南四湖和运河地区来水主要是平原区,如1957年极端洪水骆马湖以上30 d洪量为214亿m3,其中沂沭河占骆马湖同期来水量34%(集水面积占29%);南四湖及运河区占66%(集水面积占71%).1.4 极端洪灾特征淮河流域地跨河南、安徽、江苏和山东四省,受南北气候、高低纬度和海陆相3种过渡带的影响,旱涝灾害发生频繁.自黄河1194年夺淮以来,淮河流域洪涝灾害更加剧烈.1470—2010年淮河流域极端洪涝灾害平均8.6年发生1次.1949年以来,淮河经过系统治理,洪灾损失已显著减少,特别是1991年以来治淮19项骨干工程的实施,使流域洪涝灾情得到更有效控制,如2003年发生的流域性极端洪水,虽然洪水比1991年大但洪涝成灾面积和经济损失比1991年减少15%以上.尽管如此,由于孕灾气候特征、特定的地理因素以及不对称的水系分布等自然条件难以改变,淮河仍会出现极端洪涝灾害,如2003年流域性极端洪灾损失仍达286亿元.根据淮河流域1949—2003年及2007年洪灾成灾面积资料统计,累计成灾面积为9 186万hm2,超过400万hm2的有4 a,其中有3 a集中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平均约15 a发生1次,1963年成灾面积高达675万hm2,超过多年平均4倍.不同年代平均成灾面积先降后升,50—60年代为200万hm2,70年代最小为100万hm2,80—90年代为150万hm2.2 极端干旱特征分析2.1 极端干旱降水特征根据淮河流域1951—2010年逐年年降水量距平分析,在60年实测系列中,流域年降水量距平小于-0.20的有8 a,小于-0.24 的有 6 a,其中 1966 年月降水距平 3,12 月为正,4 月为-0.11,其余 9 个月均在-0.24以下,8,9 月则低达-0.70;1978 年月距平有 9 个月在-0.21 以下,1,4,9,12 月低于-0.61;1986 年月距平12 月为0.29,1—11 月均为负距平,1,2,4,11 在-0.46 以下;2001 年 3—11 月持续负距平,3,4,5,9,11月低于-0.55.可见淮河流域极端干旱年的年降水量严重偏少,年内连续多月降水偏少3~5成以上,旱情发展迅速,旱灾损失巨大.1951—2010年期间淮河流域极端干旱分别发生在1966,1978,1986和2001年,时间间隔8~16 a,发生十分频繁,按照这种趋势,下次极端干旱年估计在2013年前后将会发生.2.2 极端干旱天气成因与洪涝不同,干旱不具有突发性,它有一个逐渐形成、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极端干旱的突出特点是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引发的旱灾损失大.干旱的形成原因极其复杂,既有降水、地理条件等自然影响因素,也有经济社会等人为影响因素,但在各种因素中降水量偏少是形成干旱的直接因素.淮河流域降水量的大小与大气环流变化有密切关系.淮河北部夏季降水极少时,中纬度西风环流偏北,副高在北抬西伸的过程中,副高控制淮河流域,造成燥热少雨天气,形成干旱.淮河南部的干旱主要与梅雨期的锋面天气以及副高的强弱紧密相关,淮河南部干旱严重时,受盛夏副热带高压的控制,梅雨期降水量严重偏少,甚至形成“空梅”或“枯梅”,导致气温升高、蒸发量加大,干旱发生和发展迅猛;副高控制时间越长,则梅雨量越少,高温持续时间也越长,干旱也越严重,如1966,1978和2001年6,7月月降水量偏少20% ~50%,因此梅雨期降水量偏小是形成夏季极端干旱的关键因素.此外,当副高偏弱,东亚沿海槽稳定少动时,江淮地区在沿海槽槽后西北气流的控制下,缺乏水汽来源,流域持续少雨,容易导致淮河流域秋、冬、春季旱情的持续发生和发展,造成长期干旱灾害,如1976年秋季至1977年春季淮河中上游秋冬春持续干旱.2.3 旱灾特征分析淮河流域1949—2000年受旱面积、成灾面积[10]多年平均值分别为283万hm2、150万hm2,其中受旱面积500万hm2以上的年份有10 a.以1970年为界,旱灾在后期(即1971—2000年)发生7 a,超过前期(即1949—1970年)3 a的2倍多,如1966年极端大旱发生在前期,1978、1986年极端大旱则发生在后期.前期和后期两个时段的流域多年平均受旱、成灾面积分别为 191.4万 hm2,119.3万 hm2和 349.7万 hm2,172.0万hm2,后期受旱、成灾面积分别是前期的1.8倍和1.5倍.可见,淮河流域的旱灾后期比前期更严重.淮河流域的受旱率、成灾率[10]多年平均值分别为14.3%和7.6%,与七大流域相比,排在黄河(19.7%,13.5%)、松辽(15.1%,8.4%)之后,居第3 位,受旱率超过海河流域(12.6%),成灾率与海河流域(7.7%)相当.2.4 旱灾变化趋势淮河流域不同年代的平均受旱率从20世纪50年代的8%增长到80年代的19%,各年代际平均增长约4%,90年代比80年代增长2%,达到21%;不同年代平均成灾率由50年代的5%增长到60—70年代的7%,80—90年代超过10%.因此,淮河流域的干旱灾害随年代增长的趋势非常显著.1949—2000年淮河流域年降水量呈较弱的减少趋势,而受旱率与成灾率则呈稍强的增多趋势.可见流域旱灾的增多趋势与流域降水的减少趋势是基本一致的,但旱灾的增多趋势更明显.3 结语(1)淮河流域是旱涝发生极为频繁的地区,从1470—2010年,共交替发生极端洪涝63次、极端干旱46次,极端洪涝和干旱的发生频次基本相当,平均5 a发生1次极端旱涝.极端旱涝造成的灾害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灾害损失大,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挑战,加强极端水旱灾害的研究可为流域的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2)淮河流域位于我国东中部气候湿润与半干旱过渡带,极端旱涝的发生与中纬度西风环流强度和副高强度的季节性演变异常有密切的关系.极端洪涝多发生在盛夏梅雨季节,多由西太平洋暖湿气团与北方南下冷空气相峙而产生.夏季发生极端干旱时,淮河流域通常为副高所控制,形成“空梅”或“枯梅”;秋、冬、春季极端干旱时,副高偏弱,东亚沿海槽稳定,流域为槽后西北气流控制,持续干旱少雨.(3)降水量极端偏多(或偏少)是形成极端洪涝(或干旱)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淮河流域的极端洪涝多发生在梅雨期,其梅雨历时多长达1~2个月以上,大范围连续暴雨过程次数多,降水总量异常偏多.极端干旱多为大范围连季甚至全年持续少雨,降水总量异常偏少.由旱涝引发的水旱灾害的共同特点是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灾害损失大,尤其是当发生连年极端水旱灾害时,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极其严重,这对防汛与抗旱都是严峻的考验.参考文献:[1]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M].北京:地图出版社,1981:321-332.(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Atlas of drought and flood distribution in China for the recent 500 years[M].Beijing:SinoMaps Press,1981:321-332.(in Chinese))[2]钟兆站,赵聚宝.河南省境内淮河流域历史时期旱涝等级序列的重建[J].灾害学,1994,9(3):67-71.(ZHONG Zhaozhan,ZHAO Ju-bao.Reconstruction of historical drought and waterlogging grade sequence in Huaihe River Basin of Henan Province[J].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1994,9(3):67-71.(in Chinese))[3]胡明思,骆承政.中国历史大洪水(下卷)[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2:23-26,333-337.(HU Ming-si,LUO Cheng-zheng.The floods in Chinese history(B)[M].Beijing:China Bookstore.1992:23-26,333-337.(in Chinese))[4]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水利部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中国水旱灾害[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291.(The Office of State Flood Control and Drought Relief Headquarters,Nanjing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Institute of MWR.Flood and drought disasters in China [M].Beijing:China WaterPower Press,1997:291.(in Chinese))[5]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1991年淮河暴雨洪水[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1,47-48.(Huaihe River Commission of MWR.The rainstorm flood in Huaihe River in 1991[M].Beijng:China WaterPower Press,2010:1,47-48.(in Chinese))[6]水利部水文局,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2003年淮河暴雨洪水[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1-2,53-55.(Bureau of Hydrology of MWR,Huaihe River Commission of MWR.The rainstorm flood in Huaihe River in 2003[M].Beijng:China WaterPower Press,2006:1-2,53-55.(in Chinese)) [7]水利部水文局.2007水情年报[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67-69.(Bureau of Hydrology of MWR.Hydrological information annual report of 2007[M].Beijing:China WaterPower Press,2008:67-69.(in Chinese))[8]王家祁.中国暴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41-42.(WANG Jia-qi.Rainstorms in China[M].Beijing:China WaterPower Press,2002:41-42.(in Chinese))[9]水利部水文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暴雨统计参数图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28-29.(Bureau of Hydrology of MWR,Nanjing Hydraulic Research Institute.Atlas of statistical parameters of rainstorms in China[M].Beijing:China WaterPower Press,2006:28-29.(in Chinese)) [10]张世法,苏逸深,宋德敦,等.中国历史干旱[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8:3,18.(ZHANG Shi-fa,SU Yi-shen,SONG De-dun,et al.The drought in Chinese history[M].Nanjing:Hohai University Press,2008:3,18.(in Chinese))。

淮河防汛预案分析报告

淮河防汛预案分析报告

一、背景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江河之一,流经江苏、安徽、河南、山东四省,全长约1000公里。

近年来,淮河流域汛期频繁发生洪涝灾害,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汛期可能出现的洪水灾害,淮河流域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了相应的防汛预案。

本文将对淮河防汛预案进行分析。

二、淮河防汛预案的主要内容1. 预警预报系统淮河防汛预案要求建立健全预警预报系统,实时监测降雨、水位、流量等数据,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各级防汛部门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加强会商,确保预警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2. 巡查防守体系淮河防汛预案要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强对淮河干支流、水库、涵闸等水利工程的巡查防守。

对重点部位、险工险段、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监控,及时发现并排除安全隐患。

3. 应急救援力量淮河防汛预案要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建立健全应急救援队伍,包括防汛抢险专家、应急抢险队和村级巡堤查险人员等。

同时,要制定应急预案,确保应急救援队伍能够迅速、有效地开展救援工作。

4. 物资储备与调度淮河防汛预案要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做好防汛物资储备工作,包括抢险物料、救生器材、通讯设备等。

同时,要建立健全物资调度机制,确保防汛物资能够及时、高效地调配。

5. 人员疏散与安置淮河防汛预案要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人员疏散安置方案,明确疏散路线、安置点、生活保障等事项。

一旦发生汛情,要迅速组织受威胁群众安全转移。

三、淮河防汛预案的优势与不足1. 优势(1)预警预报体系完善,能够及时发现和发布预警信息,为防汛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2)巡查防守体系健全,能够及时发现并排除安全隐患,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

(3)应急救援队伍力量充足,能够迅速开展救援工作,降低灾害损失。

(4)物资储备与调度机制完善,能够确保防汛物资及时调配。

2. 不足(1)部分地方防汛预案针对性不足,缺乏对特定风险因素的应对措施。

(2)部分水利工程存在安全隐患,需要加强整治。

(3)应急救援队伍的实战能力有待提高。

安徽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

安徽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

安徽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为加强全省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最大程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以及《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全省综合防灾减灾工作主要成就“十一五”时期,全省自然灾害频发,如2007年夏季淮河流域发生的严重洪涝灾害,2008年初全省发生的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2010年发生的严重秋冬连续干旱灾害等,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年平均受灾人口2458万人,紧急转移安置33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050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36亿元。

面对严峻灾害形势,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高效有序开展抗灾救灾工作,大力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防灾减灾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不断健全。

成立了省减灾救灾委员会,明确了委员会及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研究制定了全省减灾工作政策和规划,组织协调开展重大减灾活动,指导协调各市和有关部门开展减灾工作,促进减灾救灾交流与合作。

各市、县(含市、区,下同)相应成立减灾救灾委员会,组织协调开展本地重大救灾活动,防灾减灾救灾综合协调机制进一步健全。

(二)防灾减灾法规政策逐步完善。

修订和完善了《安徽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安徽省防震减灾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省、市、县逐级制定了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以及防汛抗旱、地质、地震、农业、林业等多项自然灾害专项应急预案,防灾减灾救灾应急预案体系进一步完善。

(三)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初步形成。

气象、水文、地质、地震、农业、林业等各类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和预警预报系统逐步完善。

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基本形成,山洪、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基本建立,台风早期预警水平得到提高,农林病虫害和森林火灾监测预警能力得到加强。

(四)重点工程防御能力得到切实加强。

实施防汛抗旱、危房改造、饮水安全、公路灾害防治等多项重大工程,沿江沿淮防洪能力有效提高,重点防洪保护区基本达到规定的防洪标准,人口密集区、城市及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初步治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列入省政府民生工程全面实施。

蒙洼蓄洪区洪水灾害防灾减灾实践与思考

蒙洼蓄洪区洪水灾害防灾减灾实践与思考

【 关键词 】 蒙洼蓄滞洪 区 防灾减灾
建议
1 基本 情况
11 蒙洼 蓄洪 区基 本情 况 .
活水 平 逐步 得 到改 善 , 会 积累 和 固定 资产 逐年 增 加 , 社 今 后蒙洼 蓄洪 减灾 效 益将 成倍 提 高 ,蒙洼 地 区 因蓄 洪 而造
成 经 济损 失也 将会 越来 越重 。
蒙洼蓄洪区位于阜南县东南部 ,地处淮河于流洪河
口至 南 照集 问 , 临淮 河 , 靠蒙 河 分 洪 道 , 期 四面 环 南 北 汛 水 ,东 西长 约 4k 0 m,南 北 宽 2 lk ~ Om,蓄洪 区现 有面 积 10 k 2 计 蓄洪 水 位 2. m, 应库 容 7 8. m , 4 设 70 相 8 . m 。蓄 5亿 ,
2 蒙洼 蓄洪运用 补偿情 况
2 蒙洼 蓄洪 运用 补偿 工作 情况 . 1 实 施 蓄滞 洪 区运用 补 偿政 策 ,彻 底 改 变 了过 去几 十 年来 蓄洪 运 用 以救 济为 主 的救 灾方 式 ,体 现 了党 和 国家 对 蓄滞 洪 区 人 民所 做 牺 牲 和贡献 的肯定 , 是落 实 “ 学 发 科 展观” 重要 思 想 的具体 措施 。 20 年 蒙洼 蓄洪 区运 用后 ,区 内群 众 第一 次得 到 了 03 7 3 万元 的补 偿 , 复 区 内的生 产生 活提 供 了保 障 , 93 为恢 群 众 对蓄 洪运 用 的认 识 有 了很 大转 变 , 抵 触为 理解 , 蒙 变 为 洼 蓄洪 区及 时 、 效 、 有 安全 运 用创造 了 良好 条件 。 20 07年 8 1 月 5日蒙洼 蓄 洪 区运 用 后 , 南 县 全 面 阜
要作 用 。
政策的 7 乡镇 4 个 2个村 6 6 4 个村 民组计 3 . 2万余户居

安徽的洪灾损失调查及评价

安徽的洪灾损失调查及评价

括房 屋

生产 生 活 资料

不 包 括 田 间 农作 物 ) 在 淮 北 大堤 保护 区 内约 占一半
在行 洪 区 内约
占3 0 一 5 0 %
(二 )

7 5
.
8”
,
洪 水 临 泉县 洪 灾 损失 临 泉县 受 洪 河
,

’ t 7
县的 6 1
6
.
5
.
8 ,
,
洪水
9 1
泉河 洪 水 及 漫 坡水 的 侵 袭
安 徽 的洪 灾 损 失调 查 及 评 价
徐 昭 国
近年 来


整理
,
,
为论证 防洪 工 程 的 经 济 性 和 研 究防 洪 工 程标准 等问题

注 意 了 洪灾 损 失 的 调
本 文 将安徽 省几 次 调 查 的 成 果 作一 初 步 的 整 理 和 评价

( 一 ) 沿淮 凤 台


几 次 调 查 成果
,
应 是一 项较 为可 信 的第
但 调 查 者 对 资料 的 分 析较 少
.
全县 调 查 结 果 ( 不 包括 救 灾 费用 )
( 不 包 括 田 间损失 )
,
该 次 洪 水据 全 县 计算 总 损 失 为 3 0 4 亿元 2 元 灾人 口 每 人 3 9
2
,

合 每亩 受 淹 田
2
8 元 7
,

在人 均 损 失 中
,
农户 损 失
பைடு நூலகம்
约每人 2 0
0元

两个 乡的 调 查 结 果

河南省信阳市《通用能力测试(综合类)》事业招聘考试真题

河南省信阳市《通用能力测试(综合类)》事业招聘考试真题

河南省信阳市《通用能力测试(综合类)》事业招聘考试真题《说明:本卷为历年及近期公务员(国考)考试真题》本卷共150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选题1.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A、普遍性B、绝对性C、客观实在性D、直接现实性【参考答案】D2. 解放思想意味着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是()。

A、从根本上不能统一B、可以达到绝对的统一C、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两者不相关【参考答案】C3. 关于气象和地质灾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火山喷发能形成地热、矿产等资源 B.泥石流活动周期与暴雨、洪水的活动周期大体一致 C.沙尘天气形成和变化主要因素是低层大气环流的变化 D.我国一般只在春夏季的长江淮河流域发生洪涝灾害【参考答案】D4. 既不临海又不与邻国接壤的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是()。

A、广西壮族自治区B、西藏自治区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D、宁夏回族自治区【参考答案】D5. 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A、能力B、兴趣C、技能D、刺激—反应联结【参考答案】D6. 下列争诉案件属于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受案范围的是:() A、李四、王二,均为超市老板,不服工商局对合同纠纷所作的调解B、李某,甲市公民,不服公安局对其所采取的监视居住C、阳光歌舞厅,不服文化局的查封D、张某,某政府部门处长,不服其单位对他的行政处分【参考答案】C7. 两名行政执法人员对现场进行检查后制作的现场笔录,正确的签名方式是() A、只需其中一人签名B、可由一个人签两个名C、两个人各自签名D、两人均不需签名【参考答案】C8. 行政职务关系(公务员法律关系)属于()。

A、内部行政法律关系B、外部行政法律关系C、劳动法律关系D、监督行政法律关系【参考答案】B9. 中国共产党的最早组织是()。

A.北京共产主义小组 B.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C.广州共产主义小组 D.长沙共产主义小组【参考答案】B10. 教学的任务:()。

防汛评估报告

防汛评估报告

防汛评估报告引言概述:防汛评估报告是对某一地区的防汛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和分析的报告,旨在总结过去的防汛经验,提出改进措施,以确保未来的防汛工作能够更加科学、高效地进行。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防汛评估报告的内容和结构。

一、自然环境评估1.1 气候分析防汛评估报告首先需要对当地的气候情况进行分析,包括降雨量、降雨分布、降雨频率等。

通过对气候数据的统计和对照,可以评估当地的降雨特点,为后续的防汛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2 地形分析地形对于洪水的扩散和排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防汛评估报告需要对当地的地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测量,包括地势高低、河流走向、河道宽窄等。

通过地形分析,可以评估洪水的流动路径和速度,为制定防汛策略提供参考。

1.3 水文特征评估水文特征包括河流水位、河道容积等指标。

防汛评估报告需要对当地的水文特征进行分析和评估,以了解河流的水量变化规律和容量情况。

通过水文特征评估,可以预测洪水的规模和影响范围,为防汛工作的组织和调度提供依据。

二、防汛设施评估2.1 河道疏浚情况评估河道疏浚是保持河道通畅的重要措施。

防汛评估报告需要评估当地河道的疏浚情况,包括疏浚频率、疏浚深度等。

通过对河道疏浚情况的评估,可以判断河道的通畅程度,为洪水的排泄提供保障。

2.2 水库堤坝评估水库堤坝是防止洪水泛滥的重要设施。

防汛评估报告需要对当地水库堤坝的完好程度进行评估,包括堤坝的稳定性、泄洪能力等。

通过水库堤坝评估,可以判断水库的安全性,为防汛工作的安排提供依据。

2.3 排水系统评估排水系统是防止内涝的重要设施。

防汛评估报告需要评估当地排水系统的状况,包括排水管道的通畅性、排水能力等。

通过排水系统评估,可以判断排水系统的完善程度,为内涝的防治提供参考。

三、应急预案评估3.1 预警系统评估预警系统是及时发布洪水预警信息的关键。

防汛评估报告需要评估当地的预警系统,包括预警信号的准确性、发布渠道的畅通性等。

通过预警系统评估,可以判断预警系统的可靠性,为防汛工作的组织和调度提供支持。

防汛评估报告

防汛评估报告

防汛评估报告一、引言防汛评估报告旨在对某地区的防汛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和分析,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汛措施提供依据。

本报告由专业团队进行调研和分析,并结合相关数据进行综合评估。

二、背景介绍1. 地理背景本次防汛评估报告针对某地区进行,该地区位于XX省,地理位置特殊,地势较低,容易受到洪水的影响。

2. 防汛历史根据历史记录,该地区在过去几年内曾经多次发生洪灾事件,给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为了严重损失。

因此,加强防汛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评估目标本次防汛评估报告的目标是全面评估该地区的防汛工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防汛设施的完善程度:评估该地区的堤坝、河道疏浚、排水系统等防汛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情况。

2. 预警系统的有效性:评估该地区的防汛预警系统的覆盖范围、准确性和响应速度。

3. 应急响应能力:评估该地区的防汛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以及相关应急救援力量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4. 防汛宣传和教育:评估该地区的防汛宣传和教育工作的覆盖率和效果。

四、评估方法本次防汛评估报告采用了多种评估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 实地考察:专业团队对该地区的防汛设施、预警系统、应急响应措施等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其实际情况。

2. 数据分析:通过采集和分析该地区的气象数据、水文数据、人口数据等,评估防汛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 调研问卷:向当地居民、防汛工作人员等发放调研问卷,了解他们对防汛工作的认知和满意度。

五、评估结果1. 防汛设施的完善程度:根据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发现该地区的堤坝和河道疏浚工作相对较好,但排水系统存在一定的瓶颈,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和维护。

2. 预警系统的有效性:预警系统的覆盖范围较广,但在准确性和响应速度方面还有待提高。

建议加强预警系统的技术支持和培训,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3. 应急响应能力:该地区的防汛应急预案制定较为完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协调不足。

建议加强应急救援力量的组织和培训,提高应急响应的效率和协调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 第3期2011年3月地 理 研 究GEOGRAPH ICAL RESEARCH V o l 130,N o 13M ar 1,2011收稿日期:2010-09-16;修订日期:2010-12-18基金项目:/十一五0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08BAK50B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01231);浙江省科技厅自然基金项目(2010A610105)作者简介:黄大鹏(1978-),男,安徽潜山人,博士,主要从事遥感与GIS 技术、自然灾害监测评估研究。

E -mail:dapenghuang@1631com 安徽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估黄大鹏1,郑 伟2,张人禾1,霍治国1,李加林3,彭顺风4(11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21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100081;31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宁波315211;41淮河水利委员会,蚌埠233001)摘要:采用层次分析法并融合专家意见,遵循客观性、数据获取便利性、指标量化可行性并突出主导因素等原则,构建综合防洪除涝能力、监测预警能力、抢险救灾与恢复重建能力以及灾害管理能力的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对安徽淮河流域各县市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进行评估。

评估表明:蚌埠市防灾减灾能力最高,其次为淮南市、淮北市,再次为凤台县、阜阳市、滁州市、濉溪县、宿州市,其余县市为较低以下防灾减灾能力。

分析发现:淮河干流以南县市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相对较低,淮北平原相对较高;沙颍河右侧的临泉县和阜南县防灾减灾能力低,左侧县市相对较高;涡河蒙城以上的涡阳县和亳州市防灾减灾能力较低。

关键词:淮河流域;安徽;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文章编号:1000-0585(2011)03-0523-081 引言洪涝灾害居威胁人类的各种自然灾害之首[1]。

在联合国关注的15种主要自然灾害中,洪水灾害是破坏程度最严重和因灾亡人口最多的一种灾害[2]。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洪水灾害造成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呈不断增大趋势[3]。

目前,世界各国对洪涝灾害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4~20]。

国内外的学者普遍认为,洪涝灾害风险是由洪水危险性、承灾体的暴露性和脆弱性共同构成的,洪涝灾害风险是洪水危险性、暴露性和脆弱性的函数。

随着自然灾害风险研究的逐渐深入和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特别是/国际减灾十年0行动纲领的颁布与实施,引起了国际社会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防灾减灾能力对灾害风险的影响越来越大。

因此,有必要在原有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基础上,综合评估防灾减灾能力对自然灾害风险的影响。

目前,虽然有一些学者对于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中的防灾减灾能力进行了评估[21~24],但缺少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

20世纪下半叶至今,中国政府投入了巨大资金和人力,在淮河流域兴建了空前规模的防洪工程,形成了以防洪工程为核心的防洪减灾体系,防洪减灾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取得了显著社会经济效益。

然而,至今对淮河流域防洪减灾能力系统全面的研究较为缺乏,淮河流域防洪减灾能力综合评估基本上还是空白。

笔者曾对淮河洪泽湖以上流域洪涝524地理研究30卷灾害风险及防灾减灾能力进行了评估[25],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选取安徽淮河流域为研究区,从防洪除涝能力、监测预警能力、抢险救灾与恢复重建能力以及灾害管理能力等方面开展该区域县市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综合评估,旨在为我国的科学防灾减灾工作做出一点贡献。

评估结果可以为流域防洪规划与洪涝灾害应急规划制定提供参考,评估方法可以为其他流域或区域洪涝灾害防洪减灾能力评估提供有益借鉴。

2研究区概况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部,介于长江与黄河之间,流域面积约27万km2。

安徽淮河流域位居淮河中游,境内流域面积617万km2,涉及10个市,共38个县,是安徽主要的农副产品产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图1)。

图1安徽淮河流域区位示意图F ig11Lo cat ion of H uaihe R iver Basin in A nhui P rov ince2007年省境淮河流域耕地面积2827128千hm2(2007年统计数据),占全省耕地面积的68122%。

人口395012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81198万人,占总人口的83108%。

该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且危害严重,总体经济水平仍然较低,2007年人均GDP为7465139元,远低于18934元的全国平均水平。

流域内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较差,工业发展水平较低,贫困县数量多,行蓄洪区和沿淮湖洼周边地区尤其贫困。

3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311资料来源本文使用的数据来源于5安徽省统计年鉴20086、5合肥统计年鉴20086、5蚌埠统计年鉴20086、5淮南统计年鉴20086、5阜阳统计年鉴20086、5亳州统计年鉴20086、5淮北统计年鉴20086、5宿州统计年鉴20086、5滁州统计年鉴20086、5安庆统计年鉴20086、5六安统计年鉴20086、5治淮汇刊20086、淮河水利委员会信息中心提供的流域1B25万水利专题数据库等。

312评估指标构建31211指标选取洪涝灾害防洪减灾能力的影响因子众多,许多因子对防洪减灾能力的3期黄大鹏等:安徽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估525影响程度难以量化评估,且数据获取困难。

因此,从数据可获得性、指标量化的可行性等出发,以客观性、数据获取便利性、指标量化可行性、突出主导因素为指标选取原则,选取了堤防保护人口比例、除涝面积比例、人均本地电话用户数、人均居民储蓄存款、地均地方财政收入等13个指标,构建安徽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估指标(表1)。

表1防灾减灾能力评估指标体系Tab11Index system of assessment of capacity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目标层1级指标2级指标3级指标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防洪除涝能力监测预警能力抢险救灾与恢复重建能力灾害管理能力防洪除涝能力监测能力预警能力人力支持个人财力支持政府财力支持人员疏散及物资运送能力防洪减灾意识医疗救护能力专业管理人员水平堤防保护人口比例旱涝保收面积比例除涝面积比例水文水位站点数密度人均本地电话用户数15~64岁人口比例人均居民储蓄存款单位土地面积地方财政收入老年人口中健康人群比例单位土地面积公路里程非文盲人口比例人均病床数专业管理人员比例31212指标权重确立采用层次分析法(AH P)并融合专家意见确立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估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

AH P方法是对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26]。

权重值确定的关键是构建判断矩阵,即确定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

本文最终确定的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估指标权重如表2所示。

313评估方法选用堤防保护人口比例、旱涝保收面积比例、除涝面积比例来评估安徽淮河流域的防洪除涝能力。

选用水文水位站点密度指标评估安徽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监测能力,选用人均本地电话用户数指标评估洪涝灾害的预警能力,综合两者评估洪涝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

综合人力支持能力、个人财力支持能力、政府财力支持能力、人员疏散及物资运送能力、防洪减灾意识、医疗救护能力评估洪涝灾害抢险救灾与恢复重建能力。

以灾害专业人员比例评估安徽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灾害管理能力。

将上述各项指标进行标准化,按照表2确定的权重对防洪除涝能力、监测预警能力、抢险救灾与恢复重建能力、灾害管理能力以及洪涝灾害防灾减灾综合能力进行评估。

按Natural breaks方法将评估值划分为高、较高、中等、较低和低5个等级。

4结果分析411防洪除涝能力安徽淮河流域北部防洪除涝能力相对较强(图2),流域南部、西南部防洪除涝能力526地理研究30卷相对较弱。

低防洪除涝能力的县市有临泉县、亳州市、涡阳县、岳西县、六安市、长丰县、定远县;较低防洪除涝能力的县市有阜南县、霍邱县、金寨县、霍山县、肥西县、凤阳县、明光市。

表2各层次评估指标权重分配Tab12Weights of indexes in different hierarchies1级指标权重2级指标权重3级指标权重指标总权重防洪除涝能力01299监测预警能力01158抢险救灾与恢复重建能力01454灾害管理能力01089防洪除涝能力1监测能力01333预警能力01667人力支持01113个人财力支持01225政府财力支持01343人员疏散及物资运送能力01153防洪减灾意识01121医疗救护能力01045专业管理人员水平1堤防保护人口比例01540011615旱涝保收面积比例01163010487除涝面积比例01297010888水文水位站点数密度1010526人均本地电话用户数101105415~64岁人口比例1010513人均居民储蓄存款1011022地均地方财政收入1011557老年健康人群比例01333010231公路网密度01667010463非文盲人口比例1010549人均病床数1010203水利管理人员比例101089412监测预警能力洪涝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表现在监测预警预报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两个方面,主要受区域内监测站网的布置、监测预警技术等因素影响。

随着流域水文水文站网的建设以及通讯技术的发展,安徽淮河流域的监测预警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图3)。

低监测预警能力的有太和县、涡阳县、利辛县、颍上县、长丰县、定远县;较低监测预测能力的有亳州市、界首市、临泉县、阜南县、霍邱县、寿县、肥东县、凤阳县、明光市、蒙城县、泗县、萧县、砀山县。

413抢险救灾与恢复重建能力抢险救灾包括制定抢险救灾方案、避险、抢险、灾民转移安置等多方面。

灾后恢复重建包括重建家园、发展生产和环境建设等。

无论是抢险救灾还是灾后重建,人力、财力和物力是最重要的条件。

综合人力支持能力、个人财力支持能力、政府财力支持能力、疏散能力和物资运送能力、防洪减灾意识、医疗救护能力评估洪涝灾害抢险救灾与恢复重建能力(图4)可以看出,蚌埠市抢险救灾与恢复重建能力最高,其次为淮南市和淮北市。

凤台县和阜阳市具有中等抢险救灾与恢复重建能力,其余县市为较低以下抢险救灾与恢复重建能力。

414灾害管理能力灾害管理能力贯穿在灾前、灾中和灾后的整个过程中,受防洪减灾组织体系、协调机制、政策法规制定、防洪规划与应急预案的制定实施、灾害科研投入等多因素的影响。

以灾害专业人员比例对灾害管理能力进行评估结果如图5所示。

可以看出,蚌埠市灾害管理能力最高,其次为阜阳市、砀山县、霍山县、淮南市;临泉县、界首市、涡阳县、寿县、3期黄大鹏等:安徽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估527图2 防洪除涝能力图3 监测预警能力图4 抢险救灾与恢复重建能力图5 灾害管理能力图6 安徽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估F ig 16 Capacity o f flo od disaster pr event ion and r eduction of H uaihe Riv er Basin in A nhui P ro vince528地理研究30卷长丰县、怀远县、固镇县、五河县、泗县、萧县和天长市灾害管理能力较低,太和县、利辛县、阜南县、颍上县、明光市和来安县灾害管理能力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