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两国体校比较与启示

合集下载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中德两国在职业教育领域有着深厚的历史和独特的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在两国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机会。

本文将对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其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实习模式等方面的差异和共同点。

一、教育理念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在教育理念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在德国,职业教育被视为一种与学术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形式,其目标是通过为学生提供实用的技能和知识,为他们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做准备。

与之不同的是,中国的职业教育长期以来被较为忽视,被认为是学术教育的替补品,导致了职业教育地位较低、社会认可度不高的现象。

二、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方面,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学生既会接受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也会参与企业实习,从而提升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而中国的职业教育则相对偏重理论教育,许多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导致了在毕业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问题。

三、实习模式在实习模式上,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学生参与企业实践,学生在校期间大部分时间都会在企业中进行实习,这种实习模式有助于学生早期接触实际工作环境,为他们未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而中国的职业教育实习模式相对薄弱,虽然很多学校也会组织学生进行实习,但实际操作中学生参与实习的机会相对较少,而且实习周期也不够长,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中德两国在职业教育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和共同点。

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和实习模式等方面,德国的职业教育更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学生接受的是一种全面的教育;而中国的职业教育仍然偏向于理论教育,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技术型人才需求的增加,职业教育的地位和社会认可度也在逐渐提升,相信通过对比研究,可以为两国的职业教育提供更多的借鉴和交流的机会。

开题报告-中德高校德育的异同及对我国德育的启示

开题报告-中德高校德育的异同及对我国德育的启示
(四)主要参考文献
(1)方展画.当代西方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评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9(1)
(2)邱福仁.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6)
(3)练建斌.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及启示[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4)
(4)张坤.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特点及启示出自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2.完成初稿时间2013年12月7日——2014年3月10日
3.修改并完成二稿2014年3月21日——2014年4月10日
4.修改并完成三稿2014年4月11日——2014年4月21日
5.修改并完成四稿2014年4月22日——2014年4月25日
6.论文定稿时间2014年4月26日——2014年4月30日
2.国内研究状况:
(1)关于德国高校德育的研究
首先在练建斌的《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及启示》一文中,他明确指出了德国高校德育的方法,类似的张坤的《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特点及启示》,黄安定的《德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等文中对德国高校德育的具体方法都有比较详细的描述。
张坤的《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特点及启示》一文则给我们更深刻地揭示了从德国的历史发展的特点映射出的德国高校德育的特点。
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论文(设计)题目
中德高校德育的异同及对我国德育的启示
系(院)
社会科学系
专业班级
学科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法学
学生
姓名
指导教师
姓名
学号
职称
副教授、助教
一、选题的根据(1、内容包括:选题的来源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状况,本选题的研究目标、内容创新点及主要参考文献等。2、撰写要求:宋体、小四号。)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也变得更加密切。

在这种趋势下,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与关注。

而中德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其职业教育体系的对比研究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体系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特点与差异,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一、中德职业教育体系概况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是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逐步建立起来的,其发展历史较短。

截至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主要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层次。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面向初中毕业生,培养各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则是为了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还包括了技工教育、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多种形式。

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源远流长,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

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主要由双轨制组成,即学院制和技工制。

学院制主要培养高级技术人才,注重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技工制则主要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注重实践操作和工匠精神。

德国的职业教育还注重与企业的紧密合作,鼓励学生在企业中进行实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1. 教育理念的差异中德两国的教育理念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教育更多地被视为提升社会地位和获取知识技能的手段,注重对学术知识的传授和培养学生的理论能力。

而在德国,教育被看作是培养技能人才和社会实用性能力的重要途径,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

2. 招生机制的差异在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招生机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学生可通过高考后,选择报考普通高校或职业院校,而职业院校的学生招生主要以考试分数为依据。

而在德国,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绩点、练习技能等方式来报考技工学校,学校会根据学生的成绩和技能水平来招收学生。

3. 企业合作的程度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与企业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程度非常高,学生很容易找到在企业进行实习和实践的机会,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相辅相成。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中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两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却有着不同的特点。

本文将对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进行对比研究,从制度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实习安排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双方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对话。

一、制度设置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制度设置上存在较大差异。

在中国,职业教育主要分为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两个层次,从学制上分为3年和2年,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专业课程学习以及实习锻炼。

而在德国,职业教育主要由双轨制和双元制组成,双轨制主要指的是学徒制度和学校教育两个轨道并行,双元制指的是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培训的责任。

在制度设置上,中德两国均重视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但其具体实施方式和教育理念有所不同。

二、课程内容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围绕着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学科知识的学习,内容较为专业化,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的训练。

而在德国,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相对更为灵活,学生在校期间既要学习一般教育课程,也要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内容更加全面和多元化。

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都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但其侧重点和设置方式有所不同。

三、教学方式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教学方式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主要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强调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接受,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相对较少。

而在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和项目实践,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外,还要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和实施,注重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由此可见,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四、实习安排实习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所在。

在中国,学生在校期间会有一定的实习安排,但相对来说相对较少,而且多数是由学校统一安排的实习岗位和实习期,学生的实际参与度较低。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德两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作为世界经济体量最大的国家,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一直备受国际关注。

而德国作为世界工业强国,其职业教育体系在全球范围内也备受瞩目。

中德两国各自的职业教育体系与模式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优势,本文将对这两国的职业教育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其异同之处,并分析其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

1. 教育体制与职业教育政策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德两国的教育体制和职业教育政策。

在中国,教育体制分为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

而职业教育则包括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两个阶段。

中等职业学校包括中职学校和技工学校,学制为3-4年。

高等职业院校则包括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学制为2-3年。

在德国,教育体系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阶段。

职业教育分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阶段。

中等职业教育包括双系统和学校系统,学制为2-3年。

高等职业教育包括工程学院和应用科学大专学校,学制为3-4年。

在职业教育政策上,中国政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如鼓励企业和学校合作开展双师型人才培养、推进技能人才评价认证改革、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等。

而德国则实行了双系统职业教育模式,即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学生,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进行实习培训。

德国还建立了完善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职业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支持和保障。

2.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也有所不同。

在教学内容方面,中国的职业教育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尤其是对技术知识和实用技能的培养。

而德国的职业教育则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方面,中国的职业教育侧重于教师授课和学生听讲的传统模式,而德国的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师徒制的传统手艺传承和各种实践技能的培养。

3. 师资队伍与学生素质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在师资队伍和学生素质上也存在一定差异。

中、德国体育教学体制比较研究

中、德国体育教学体制比较研究

中、德国体育教学体制比较研究前言学校体育是关于教学模式国际上较有影响教育学家美国的乔以斯和韦尔给予了以下界定:“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型和计划。

”我国有学者将教学模式定义为:在为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和活动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策略体系。

本研究认为,体育教学模式可以理解为,在一定体育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体育教学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或模型。

一般包括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的、操作程序、师生关系、教学条件等要素。

体育教学模式是连接体育教学理论与体育教学实践的纽带。

它既有一定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又有一定的具体性和操作性。

国民健康和民族身体素质的问题,历来受到社会及各国专家学者的关注。

1德国体育教学体制长期以来,我国沿用了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方面显得单一、枯燥,教学效果不佳。

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学生“喜欢体育运动而不喜欢上体育课”。

本文研究目的就在于剖析教育发达国家体育教学模式的特点,洋为中用,促进学校体育改革。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在重建和发展过程中得到了英国美国在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援助。

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后,德国国民经济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了欧洲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德国经济的发展也为学校体育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同样,德国的高等教育、学校体育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各种体育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应运而生,并进入了新的理论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结构化阶段。

体育教法向体育学法的变迁,运动(sports)教育一词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体育教育在实践中形成了3种流派:拓展运动项目流派,不断开发运动行为流派及突出运动体验和参与的流派。

这三种流派在德国的高等体育教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反映在不同阶段、不同时代的变化和发展。

它对德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德教育对比以及对中国教育改革的认识

中德教育对比以及对中国教育改革的认识

路漫修远,上下求索——中德教育对比以及对中国教育改革的认识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马丁-路德-金说:“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她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她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她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取决于她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

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

如今的中国,如何才能在日趋激烈的世界竞争形势下站稳脚跟呢?我认为,经济,科技,军事虽然必不可少,但教育即人才的培养才是维持一个国家长久发展繁荣的根基。

中国教育改革的大潮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奔涌不息,三十多年来,中国教育由恢复、发展、到探索、改革、反思,其中经历的起伏和波折也不可胜数,也带给整个国家以及全体国民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

德国的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过这样的话:“教育本质上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入的变革,那就不能成其为教育”。

德国,这个仅有8200万人的国家,却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诺贝尔奖;而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超级大国,诺贝尔奖的获得人数却少的可怜······是什么样的教育让德国如此优秀?我们的教育问题出在哪里?从孩子的幼儿阶段,中国与德国的教育方式差别之大就已初见端倪。

对一个孩子的教育,其实不仅仅局限于在学校老师教授给孩子的知识,影响更深的是周围人一点一滴的行为方式。

德国人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和责任意识,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动手能力,中国的大多数父母恐怕在孩子很小的时候都是亲力亲为,“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碎了”是中国父母的常态;德国的教育理念是“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中国则是“赢在起跑线上”;德国宪法禁止学龄前教育,通过法律介入避免孩子的智力被过早开发,留给孩子充足的想象空间,即使孩子的智商高于其他人;中国则是让孩子懂得越多越好,比其他孩子越聪明越好······自我记事开始起,报兴趣班,补习班就一直是家长们口中经久不变的“热门话题”;之后,“学区房”开始见于各种形式的硕大的广告牌上。

中德两国职业教育的几点比较研究及启示

中德两国职业教育的几点比较研究及启示

中德两国职业教育的几点比较研究及启示摘要:德国职业教育,尤其是“双元制”模式的巨大成功,推动了德国经济的腾飞。

我国职业教育起步晚,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本文拟通过中德两国职业教育的分析比较得出启示,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性的经验。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中国职业教育比较启示2012年10月,笔者参加了由教育部职业教育司组织的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赴德国的培训,培训时间为两个月,既有理论学习,也有企业参观。

通过这次培训,我对德国的职业教育有了较深的认识和感受,开阔了眼界,观念和信息得到更新,并从中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

一、德国职业教育1.重视职业教育立法。

德国政府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立法。

《联邦职业教育法》是德国职业教育最基本、最权威性的法规,它规定了职业训练内容、方法、期限,以及培训企业与受培训者的关系和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培训机构和人员的资格、实施培训的监督和考试、职业教育的组织管理和职业教育的研究等等,对德国的职业教育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德国的职业教育在学校名称、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制长短、办学条件、经费来源、教师资格、教师进修、考试办法、管理制度等方面都是依照有关法律,有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同时还有一套包括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在内的职业教育实施监督系统,使职业教育真正构建了有法可依、依法治教、违法必究的法制体系。

2.学生学习目的性强。

学生先选定企业及岗位,然后再选择合适的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很强;同时企业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要培养本企业所需求的人才。

并且学生在就业前必须取得职业资格证才能成为正式员工。

3.企业积极参与。

德国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中心和培训人员。

没有能力的中小企业,如手工业,可通过手工业协会下属的培训中心对所需求的学生进行职业培训。

企业会根据学生学习的进度,安排学生在不同的岗位进行实践性操作。

学生在企业跟着师傅参与一线岗位的工作,接触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

中德学校体育比较

中德学校体育比较

中德学校体育比较摘要:本文旨在比较中德学校体育之间的不同之处。

针对中德学校体育课程,设施,活动,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以及对相关的文化差异进行讨论。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中德学校体育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关键词:中德学校体育,课程,设施,活动,教学方法,文化差异正文:体育是学校教育课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在中国和德国,体育教育也存在着很多差异。

从课程结构,设施,活动方法以及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来看,中德学校体育教育有著明显的差异。

首先,从课程结构上来看,中国学校重视体育技能的训练,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而德国学校强调活动的自由度,注重学生的发展和感官经验的培养。

其次,学校设施方面,中国学校设施较为简单,而德国学校设施较为复杂,重视室内外环境的协调。

再次,从活动方式来看,中国学校比较重视定向的训练和竞赛活动,而德国学校强调兴趣小组活动,自主发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最后,从教学方法上来看,中国学校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德国学校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此外,文化差异也是导致中德学校体育教育差异的原因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礼仪、纪律和自律来调节行为,而德国人强调自由和独立性。

因此,在体育活动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

综上所述,中德学校体育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原因与文化背景也有很大的关系。

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应当充分考虑到文化因素,避免交叉文化的冲突,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体育教育中应用元素很多,但是总体而言,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两个主要方面——元素和原则。

在这里,我们将重点介绍两种元素,即体育活动和学校文化。

首先是体育活动,不论是中国还是德国,体育活动是学校的核心元素,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活动的内容不仅包括体育课程,如田径、游泳等,还包括各种社会聚会、兴趣小组活动等,旨在增强学生身心发展。

因此,体育活动是学校教育中重要的元素,学校要有条理地安排不同活动,并利用这些活动来激发学生活跃性,在舒缓考试压力的同时,也能增进学生文化素养。

中德两国职业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比较与借鉴

中德两国职业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比较与借鉴

交流E XPERIENCEOCCUPATION652013 06摘 要:德育教育是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德国作为世界上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德育教育的经验对于改进和加强我国职业学校德育教育有很大帮助。

因此,比较中德两国德育教育各方面的异同,并借鉴德国德育教育的成功之处,是促进中国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中国 德国 职业学校 思想道德教育 比较 借鉴中德两国职业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比较与借鉴符 博一、中德两国职业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比较1.教育目的方面中国的思想道德教育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自古以来,都把“圣人”品德立为思想道德教育的标杆。

所谓“圣人”,首先要有包容万物的胸襟,同时还要具有教化众生的气度。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变化,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也越来越具体,对于职业学校来说,总结起来就是: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文明的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的心理品质。

《联邦德国教育总法》中对思想道德教育是这样规定的:在这个自由、民主和福利的法律社会中,将学生培养成对自己的行为有责任感的人,培养成具有必要的思想品质和行为标准的人,使他们具有为发展社会生活、发展科学技术而献身的精神。

具体到德国职业学校,其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爱国主义、民主、自由、诚信意识、守法精神,做事严谨、崇尚人性,有自尊心、负责任,以及德意志民族精神的可依赖的自由公民、劳动者。

2.教育途径方面(1)教师队伍的差异。

我国职业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力量是学校共青团组织,思想道德理论课程教师和班主任,往往由专业或者非专业的思想政治学科毕业生组成,他们毕业之后就一直在学校工作,理论素质较高,社会实践较少,经验不足。

德国职业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主要力量是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心理咨询师、神职人员等。

这是一支由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学家、神学学者组成的服务性队伍,他们有各自的工作,同时服务于周边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其特点是专业素质较高,社会实践丰富,能够根据社会发展解决学生实际问题。

中德教育大比拼心得体会(3篇)

中德教育大比拼心得体会(3篇)

第1篇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德两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

近年来,我国与德国在教育领域进行了多次大比拼,旨在促进两国教育的发展与进步。

作为一名热衷于教育事业的人,我有幸参加了其中一次中德教育大比拼活动,通过这次活动,我对中德教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理念的差异中德教育大比拼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两国教育理念的差异。

我国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学生的考试成绩,追求分数至上;而德国教育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1. 教学方法不同在我国,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缺乏互动。

而在德国,教师与学生互动频繁,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 课程设置不同我国教育课程设置以学科知识为主,注重学生的学术成绩。

德国教育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设置丰富多样,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体育等,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教育评价不同我国教育评价以考试成绩为主,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德国教育评价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二、教育资源的差异中德教育大比拼让我看到了两国教育资源的巨大差异。

我国教育资源相对紧张,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而德国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公平性较高。

1. 学校数量与质量我国学校数量众多,但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

德国学校数量适中,但学校质量较高,教育资源分配较为均衡。

2. 教师队伍建设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待遇较低、职业发展空间有限等。

德国教师待遇较高,职业发展空间较大,教师队伍稳定。

3. 教育投入我国教育投入逐年增加,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德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教育投入位居世界前列。

三、教育体制的差异中德教育大比拼让我对两国教育体制的差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 教育体制不同我国实行的是“应试教育”体制,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及启示

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及启示

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及启示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及启示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和国际教育交流的频繁,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逐渐受到关注。

中德两国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教育理念存在一定差异,但亦可相互借鉴和启示。

本文通过对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旨在探讨两国之间的异同,并进而提供一些可能的启示。

在内容设置上,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显著差异。

中国强调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等的重要性,在课程中加强对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教育。

而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人文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想理念的传授,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为重点。

从这一差异可以看出,中国强调政治意识形态的建设,而德国更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

在教育方法上,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有所不同。

中国的教育方法偏向传授式,注重灌输知识,强调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

这种方法可以快速传递理论知识,但也容易导致学生被动接受。

相比之下,德国更加倡导参与式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

教师在这种教育中更多扮演着引导者和辅助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

此外,在师资队伍上,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差异。

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政治理论教师兼任完成,这些教师通常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

但在实践教学中,目前并没有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教师队伍。

相反,德国的高校通常有专门负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和机构,这些教师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和研究,拥有更加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

从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启示。

首先,应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设,在中国的思想政治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强调引导学生思考和思辨的能力。

其次,加强教育方法改革,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

此外,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提高他们的教学和研究水平。

中德两国道德和法律教育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中德两国道德和法律教育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他山之石REFERENCE编辑 子 童文 / 符 博中德两国道德和法律教育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自古以来,中国都十分重视道德和法律教育。

德国是社会发展程度比较高的国家,其道德和法律教育也具有较高的水平,同时代表着先进国家的道德和法律教育的方向。

中德两国有着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社会发展程度,不同的人文背景和文化积淀,但道德和法律教育作为人文学科中最为普及的一门课程,具有很高的可对比性。

与此同时,研究中国和德国道德和法律教育的异同点,学习借鉴德国道德和法律教育中的精华,可以完善我国的道德和法律教育体系,推动我国道德和法律教育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德国的道德和法律教育方法每个国家的道德和法律教育或多或少都会受到社会变革的影响,德国发展到今天,也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但其道德和法律教育却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统一。

这也是德国能够取得今天道德和法律教育成就的关键。

1.道德与法律课程改革在信息大爆发的今天,道德和法律教育方法已经从显性转为隐性,所以德国的道德与法律课程也越来越注意隐性化和生活化。

课堂上,教师往往会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视频、图片、电影等生活化的场景,引发学生对某一话题进行探讨研究,学生通过探讨形成自身的道德和法律认知,此过程中教师不做过多的干预。

同时,德国的道德与法律课程教材多浅显易懂,以让学生可以自由思考。

 2.社会机构和团体发挥重大作用在德国,从事道德法律教育的社会机构和团体不计其数,对德国在校生的道德与法律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会经常组织在校生参加大型讲座和公益性的社会活动,在这些讲座和公益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理念和基本法律常识。

同时,德国的各类法律机构也会利用讲座和各种活动进行普法宣传,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这些社会团体和组织对德国的道德和法律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注重理论和实际的相互结合德国的道德与法律教育往往是从实际生活出发,教材设计具有启发性,语言轻松,配图易懂。

文秘知识-国内外体校对比与启迪 精品

文秘知识-国内外体校对比与启迪 精品

国内外体校对比与启迪中德体校发展历史比较与启示从中德体校制度创建历史来看具有同源性,两国均借鉴了前苏联经验。

从功能上来看,中德两国都成功复制了前苏联体校制度所发挥的功效,中德两国竞技体育都在体校制度的支撑下在短时间内创造辉煌的成绩。

从发展历程上看,前东德体校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发展状况基本相同,在国家“体育促进计划”支撑下,前东德体校学生能获得国家高额的奖金福利、生活物质与工作安置特权,有国家全方位的保障作为后盾,体校学生以训练为主,导致运动员文化教育缺失。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两德合并后,德国体校办学转型速度很快,在短时间内改变了前东德体校“竞技本位”的办学模式,全面实施了“平衡教育”办学模式。

而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已经走过了30年,比柏林墙倒塌早了整整10年,但是我国体校办学并没有像德国一样,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而迅速完成转型。

截至目前,我国体校发展整体上还延续着传统意义上的体制机制与方式方法,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高度不相适应,运动员文化教育缺失、招生困难与出路狭窄等问题层出不穷,体校发展道路尚不明朗。

某些观点认为,我国体校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任务,应该使其自然消亡;又有业内人士指出,在目前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进一步应该扶植体校独立发展,保住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阵地。

中德两国体校的产生与历史作用极为相似,但是目前中国体校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恐怕与两国社会背景有着较大的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年,经济发展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就,但是体育管理体制改革落后于经济发展,如项目协会实体化、体育发展社会化、竞技人才培养市场化等方面进程缓慢。

相反,柏林墙倒塌后,前东德政府体育管理体制一夜之间融入西德以社会为主的管理体制当中,体校失去了“体育促进计划”的支撑,体校要想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必须要有脱胎换骨的转型。

纵观前东德体校转型发展脉络给我国体校指明了一条值得借鉴的路径,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与体育体制深化改革,体校应该尽快回归教育轨道,纳入教育部门统一管理,由学校负责体校文化教育,体育部门或项目协会负责训练竞赛相关工作,这样体校才能进一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中德教育制度比较

中德教育制度比较

中德教育制度比较中德两国教育制度是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两个教育体系,其发展历史悠久,各具特色。

中德两国在教育体系、教育理念以及教育制度方面存在一些共同点和差异。

本文将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三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

首先,学前教育方面,中德两国均高度重视学前教育,认为学前教育对儿童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在德国,学前教育主要通过幼儿园和托儿所来实施,这些机构提供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和游戏,关注儿童的身体、智力和社交发展。

德国政府为家庭提供了一定的补贴,并且保证了低收入家庭的免费学前教育。

在中国,学前教育主要通过幼儿园实施,幼儿园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社交技能,同时也注重学习基础知识。

但是,由于中国的人口基数过大,学前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导致了一些地区的学前教育普及率不高。

其次,基础教育方面,中德两国也存在一些共同点和差异。

在德国,基础教育从6岁开始,为期四年,然后进入继续教育学校的选修阶段。

继续教育学校会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提供不同的教育课程。

而中国的基础教育从小学开始,为期六年,然后进入初中阶段,为期三年,最后是高中阶段,为期三年。

中国的基础教育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考试成绩的评价,强调学生的基础能力和学科素养。

德国的基础教育则更加注重兴趣、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高等教育方面,中德两国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德国,高等教育分为大学和应用技术学院两个层次,大学主要以研究为主,而应用技术学院主要以实践为主。

德国的高等教育非常注重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倡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

而中国的高等教育主要以大学为主,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另外,德国的高等教育普及率相对较高,政府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支持和奖学金制度,使得大多数有能力的学生都能够接受高等教育。

中国的高等教育普及率相对较低,竞争激烈,很多有能力的学生无法进入理想的大学。

总结起来,中德两国教育制度存在一些共同点和差异。

中德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及思考

中德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及思考

中德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及思考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德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及思考引言中德两国作为世界上重要的大国,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着各自独特的传统和特点。

中德作为东西文化的代表,其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历史和政治体制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德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两国在思想政治领域的发展现状,并能够对我们的教育体系进行借鉴和改进。

中德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也有助于促进两国在文化交流和合作方面的发展,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理解。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的今天,中德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通过比较两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同点、历史沿革、现状和发展趋势,可以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对中德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及思考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重要的价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比中德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与共同点,探讨其在历史发展和现状下的影响,并分析未来发展的趋势。

通过深入研究中德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可以揭示其在塑造公民意识、价值观念和社会道德方面的作用,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通过比较研究中德两国的教育模式和政治理念,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增进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把握中德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为我国在这个领域的发展提供思路和借鉴,推动中德两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加深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与合作。

2. 正文2.1 中德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中德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

中德两国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上存在一些差异。

在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强调集体主义和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而在德国,思想政治教育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人权意识和多元文化意识,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

中德两国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也有所不同。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从对 比分析的角 度 出发 , 以其借 鉴德 国体 校办学 经验 , 为
我 国体校 改革 与发 展提 供参 考。
l 中德体 校历 史 比较与启 示
1 . 1 德 国 体 校 发 展 历 史
组织 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训 练管理专 项赴德 国研修 班 , 培 训期间考察访问 了德 国内政部 体育 司 、 德 国奥委 会 、 德 国奥委 会青少年体育管理 部、 法兰克 福青少 年 体育 中心 、 黑 森洲 青少 年体育 中心 、 汉堡 青少 年体 校 、 汉堡 中学 、 柏 林青 少年 体校 、 勃 兰登堡州体育部等近 2 O 个 体育 机构 。
H UANG Li n 。W U Xi l i n
摘要 : 运 用调 查访 问、 实地考察与 文献 资料 等方 法 , 以 中德 两国体校 办学 比较 为研 究对 象, 从体
校历 史发展 、 管理 制度 、 进 口出口、 文化教育 、 运 动训 练五个维度 出发 , 对 中德 两国体校 办学发展 进行 比较 , 分析我 国体 校办学存在的主要 问题 , 在借鉴德 国体校 办学经验 的基础 上 , 提 出相 应对 策 。 旨在为我 国体校改革发展提供参 考。

新 探 索

中德两国体校比较与启示
Re v e l a t i o n f r o m Co mp a r i n g S po r t S c h o o l b e t we e n Ch i n a a n d Ge r ma n
黄 琳 , 吴 希林 。
关键词 : 中德 体校 ; 教 学; 训练 ; 管理
中图分类号 : G8 0 8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4 -4 5 9 0 ( 2 0 1 3 ) 0 2 -0 0 5 1 -0 6
A b s t r a c t :U s i n g s u r v e y a n d l i t e r a t u r e me t h o d s , t a k i n g s p o r t s c h o o l a s s u b j e c t , Th e p a p e r ma d e a
2 0 1 3年 3月
体育 与科学
J o u r n a 1 o f S p o r t s a n d S c i e n c e
Ma r .2 01 3
第3 4 卷
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期( 总第 2 0 2 期)
Vo 1 . 3 4 No . 2 ( T0 t a l No . 2 02 )
me n t s y s t e mI i mp o r t e x p o r t ,e d u c a t i o n,a n d s p o r t s t r a i n i n g i n o r d e r t o g i v e s o me a d v i c e s f o r t h e r e f o F I T I a n d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Ch i n e s e s p o r t s c h o o 1 . Ke y wo r d s :s p o r t s s c h o o l s ;t e a c h i n g ;t r a i n i n g;a d mi n i s t r a t i o n
体制下创建 的体 校 的转 型经 验对 我 国现 阶段体 校 的改革 发展
应该有着 重要 启示 , 二者 之 间也存 在一 定 的 比较 基础 。为此 ,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 形成 的各级 各类体 校越 来越 受到 来 自各方
面的挑战 , 运 动员 文化教 育 缺失 、 出 口狭 窄、 生源 锐减 、 资 源 匮 乏等诸多问题 困扰新形势下体校 的办学发 展 , 为 了拓展 我 国体 校校长 国际视野 培养战略 粤维 , 国家体 育总 局于 2 0 1 1年 6月
二战以后 , 德 国的梅前州 、 勃兰登 堡州 、 萨克森州 、 萨安州 、
图林根州及东柏林 被苏联军队 占领 , 1 9 4 9年 1 O月 7日, 苏军 占 领区的德 意志 民主共和国宣布独 立。此后 , 作为社会 主义阵 容 的东 德推行“ 体育促进计划” , 借鉴前 苏联体 校制度培 养竞技体
考察发现 , 虽然 目前德 国经济社会 背景与 我 国存在 较大差 异, 德 国采取 社会 与政 府相 结合 的体育 管理 体制 , 而我 国体 育 主要 以政府管理 为主, 但是, 作 为社会 主义 阵容 的前 东德 “ 体育 促进计划” 管 理制 度与 我 国现 行的 “ 举 国体制 ” 极 为 相似 , 在此
育后 备人 才 , 苏联从 1 9 3 4年 以来就 建立 了青 少年 体育 学校 专
门培养奥运会后备竞技人才 , 体校 体制为苏 联竞技体 育 的快 速 崛起起 到 了有 力 的支 撑作 用 。同样 , 德 国借 鉴苏 联体 校 体 制
c o mp a r i s o n b e t we e n s p o r t s c h o o l o f Ch i n a a n d Ge r ma n f o r 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 d e v e l o p me n t ,ma n a g e —
自1 9 8 4 年首次参 加 奥运会 以来 , 我 国绝 大 部分 奥运 会冠
似而 又区别 的地方 。虽 然两 国社 会背 景差异较大 , 但 是前东德
军运动员均来 自各级各类体校 的培养[ 1 ] , 体校 为我 国竞技 体育
后备人才培养做 出了 巨大贡献 , 但 是 随着我 国经 济社 会发 展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