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意义上的异化根源与处理

合集下载

异化的名词解释

异化的名词解释

异化的名词解释异化是一个常见的名词,常常使用在各种文化、社会、心理等领域。

但是,什么是异化?在不同的学科和背景下,异化的含义也有所不同。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析异化的含义及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一、社会学中的异化在社会学中,异化一词多用于描述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一种状态。

异化可以理解为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疏离或脱离。

当个体的需求和价值观与社会的规则和期望不完全匹配时,就会进入一种异化的状态。

这种状态可能来自于社会结构的不平等、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差异、社会规范的限制等方面。

进一步来说,异化还可以具体到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状态。

在马克思的经典理论中,异化被定义为劳动者失去对劳动成果的控制和归属感。

劳动者面对的是一种非人性的机械化劳动过程,无法从中获得自我实现和满足感。

这种异化进一步造成了劳动者与产品、与社会的脱离,使得劳动成为一种被迫的、无意义的活动。

二、心理学中的异化在心理学中,异化是指个体的主观体验与现实之间的脱节。

个体在异化状态下,会感到自我与外界的断裂或疏离感。

这种断裂可能来源于个体对价值观、人际关系、社会群体等方面的认同与期待不一致。

心理学中的异化还可以指个体对于自身内心世界的脱离。

当个体无法与自己的内心感受、需求和价值观产生连接时,就会进入一种异化的状态。

这种内在的异化可能表现为个体对自我认同的困惑或分裂,无法真实地去感受和表达自己。

三、艺术中的异化在艺术创作中,异化被视为一种技巧和手法。

艺术家可以通过改变形式、颠覆传统、夸张表达等方式,使作品与日常经验产生强烈冲突,从而达到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异化将原本熟悉的事物或概念置于陌生的环境中,使观者感到新奇和震撼。

艺术中的异化还可以是一种破坏与创造的过程。

通过对物体结构、色彩、形式等的改变,艺术家可以打破现有的观念和规则,创造出与日常生活不同的艺术世界。

艺术家的异化创作不仅给观者带来新的艺术感受,也对社会现状、个体感受等进行了一种批判和反思。

总结起来,异化是一个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的名词。

异化的名词解释

异化的名词解释

异化的名词解释人们常常使用"异化"这个词,用来描述某种现象或者情况与通常认知相违背的状态。

然而,对于这个名词的确切含义,有许多不同的解释和理解。

在本文中,我将尝试对异化这一概念进行解释,探索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并分析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一、异化的定义和内涵异化这个词最早起源于马克思主义,指的是工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被迫失去对自己劳动过程的控制权和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使其成为社会经济关系中的一部分,从而导致他们与自己的劳动产品和社会关系的疏离感。

这种异化使工人成为一个无法认同自己劳动所创造价值的人,并加深了阶级矛盾。

而在哲学和社会学领域,异化的定义更加广泛。

它被视为人类活动和存在的一种非自主状态,即个体与自身、他人、自然世界,以及社会制度之间的紧张和解体状态。

异化是一种主客对立的关系,涉及到个体、社会和自然之间的互动。

二、异化在不同领域的应用1.劳动与工业:异化与劳动的关系最早由马克思提出。

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劳动被剥夺了自主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对自己的劳动过程和产品失去控制感。

这种工业异化进一步导致了消费者对产品的异化,使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变得分离和脱节。

2.文化与价值观:异化还存在于文化和价值观念的领域。

人们常常被社会标准和规范所束缚,追求符合这些标准的行为和价值观。

在追逐这种符合社会预期的行为过程中,个体可能会失去与自己真实需求和价值观的联系,从而导致内心的异化。

3.技术与通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但也出现了一种社交媒体的异化现象。

人们过多地依赖虚拟社交网络来满足他们的社交需求,而忽略了真实的社交关系和情感交流。

这种社交媒体的异化对个体的心理和社会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异化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1.个体层面:异化可能导致个体的脱离感和迷失感。

失去对自己劳动和行为的控制权,个体会感到无助和困惑。

同时,异化还可能导致个人的心理问题,如焦虑和抑郁等。

2.社会层面:异化也对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

异化产生的历史根源和扬弃异化的现实途径

异化产生的历史根源和扬弃异化的现实途径

异化产生的历史根源和扬弃异化的现实途径异化一词,它一般的哲学含义是指主体(人)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客体),而这个对立面(客体)又成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转过来反对主体自身。

例如中国的经济,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这些差距成为异化力量反过来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异化所反映的实质内容,根据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解释。

异化现象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出现,但是把这种现象提到理论高度来认识,却是近代的事情。

P87.对异化的探索伴随着马克思一生的理论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批判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经过长时期艰辛的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才为我们找到了异化产生的历史根源这一问题的科学解答方案。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探讨和回答了异化的根源这一问题。

他认为,在历史上,产生异化的直接原因是社会固定化分工的出现,而异化得以实现则是私有制的确立。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我们读到的分工部分之前有关于共同利益和特殊利益矛盾的论述,在这里面,马克思认为,随着分工的发展也产生了单个人的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互相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而且这种共同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与观念之中的,而首先是作为彼此有了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的。

既然,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

当分工一出现之后,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并且这个范围也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

这是马克思的意思,如果自己分析,不难得出,自然形成的社会——>非自愿的分工——>特殊的活动范围——>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是异己的、压迫性的。

“异化”现象在当代中国的社会学反思

“异化”现象在当代中国的社会学反思

“异化”现象在当代中国的社会学反思作者:韩思齐来源:《知识窗·教师版》2010年第02期“异化”作为马克思哲学中的重要理论,其深刻性和预见性对于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现象有极大的助益。

在马克思这里,异化指的是“社会活动的这种固定化,我们本身的产物聚合的一种统治我们的、不受我们控制的、与我们愿望背道而驰的并抹杀我们的打算的物质力量,这是过去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从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理论到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学者中间,异化问题已从经济、政治领域扩展到道德、心理、文艺等整个文化思想领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学说,但它们归根结底都受马克思哲学观点的制约,较为典型的如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阿多诺等人通过韦伯理论的中介,将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文化批判精神同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批判主体结合起来,形成了针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技术理性批判。

异化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广泛使用,体现出马克思理论体系的深刻性和预见性。

异化已经被运用到当今中国的各个方面,然而并不是每种运用都恰如其分。

由于对概念理解的误差,如把异化简单化地理解为事物发生了违背初衷的变异,把异化批判为堕落和腐化等,使得其运用范围被夸大,内容琐屑。

虽然对异化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泛滥,但不可否认,当今中国的许多社会现象确实呈现出马克思哲学意义上的异化,值得我们运用理论进行反思。

一、经济领域全球化趋势将各国纳入了彼此紧密关联的网络之中,然而,它对各国经济格局造成的影响却大有不同。

西方社会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化,已经开始出现了所谓异化现象减弱的趋势。

但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由于处在劳动产业链的低端,不断涌现的血汗工厂成为异化大本营。

工人与外商签订不平等的工作合同,承受漫长的工作时间和加班,工资极低且没有医保覆盖,工作过程受到监视器监控,行动自由受限甚至被禁止……这些都无疑是工人与劳动活动、劳动产品的异化在当代的延续。

另一方面,在风险性极高的国际市场中,不仅廉价劳动力被国际资本榨取,经济的波动也造成工人和企业雇员财产和职业的不稳定性,极大地加剧了主观异化感。

社会哲学范畴的异化

社会哲学范畴的异化

所谓哲学和社会学范畴的异化,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就是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在《桃花源战纪》中,病毒就是社会范畴的异化,其产生的主要根源是私有制,最终根源是社会分工固定化。

在异化中,人丧失能动性,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甚至畸形发展。

也即是说,在物质和精神上受到双重奴役,既不能在物质上获得慰藉,也不能让精神健全发展,这样被异化的人或者族群自然会走上愤怒的道路,愤怒现象的普遍存在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人说其实丧尸电影就是把所谓人吃人的剥削社会进行了恐怖的具体化,这也是有道理的,因为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异化产生的主要根源就是私有制,而作为处于被奴役状态的被异化者,在电影里也就是可怜兮兮等待着被众多丧尸吞噬殆尽或者转化为他们中的一员,这跟剥削社会中不是被压榨致死就是发迹成为压迫者如出一辙。

而处于集体无意识状态的众丧尸们,只会被生啖人肉的欲望所驱使,到处寻找猎物,这跟资本主义者们为资本所奴役、成天追逐利润的本质也别无二致。

而在梅尔文•西曼(Melvin Seeman)看来,异化有如下几个特点:无力(Powerlessness)、无意义(Meaninglessness)、无规范(Normlessness)、社会孤立(Social isolation),以及自我疏离(Self-estrangement)。

而在丧尸片中,作为幸存者的个体是无力的,他们的抗争也往往是没有意义的,在世界毁灭整个社会已经崩溃的情况下,往往也无任何道德规范可言。

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幸存者既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其他人,在孤立别人的同时也在孤立自己,这又加剧了无力感和未来的无意义。

仍然以《惊变二十八天》为例,男女主角后来得知有一些军人能够提供庇护所,并且正在呼吁所有幸存者去那里躲避。

但是实际上是那些军人想利用女幸存者来满足自己的兽欲罢了。

这种“人性的阴暗比怪物的凶残更可怕”的论调不论是在文学作品还是银幕作品上早已经是数见不鲜了。

技术异化劳动异化根源

技术异化劳动异化根源

技术异化劳动异化根源技术异化和劳动异化是马克思主义中的概念,指生产过程中,人类的工作和劳动产品被技术和资本所掌控和管理的现象。

这种情况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日益重要的问题,它的根源是什么呢?本文将从以下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主义是造成技术异化和劳动异化根本原因之一。

资本家的目的是获得最大化的利润,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他们倾向于采用科技,以尽可能少的人力实现生产目标。

同时,现代技术的发展已经让生产领域越来越依赖于机械化,高度自动化和计算技术的应用,使得人类的存在和工作经历被进一步替代和剥夺。

二、劳动分工劳动分工也是技术异化和劳动异化的原因之一。

在现代工业制造中,所有制方式和劳动分工产生了显著的变化。

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采取严格的劳动分工,使工人只承担生产线中某个环节的生产工作,使得工人们变得非常单调和机械化,忽视对工艺的理解和品质的控制。

由此,一些工人对自己的工作缺乏热情,逐渐失去了实现价值的感觉,进一步加重了劳动异化的程度。

三、现代管理模式现代管理模式也是技术异化和劳动异化的原因之一。

尤其是现代大规模生产单位,要求采用标准化的流程优化分析和生产计划,采用最先进的信息和控制技术,使得生产工作和过程变得极为复杂。

所有的工人和技术实现的任务系统是根据公司的总体目标、战略方向和业务计划被严格制约的。

生产者和生产工具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决定了工人的实际行动和主观意愿,消除了工作原本的情感和灵动性,令工人们更难发挥创造性和积极性,加重了技术异化和劳动异化的现象。

技术异化和劳动异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包括情感缺失,失去价值,自然环境受损,以及职业危机等等。

面对这种状况,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重新思考劳动分工和生产方式,重视人的作用作为生产领域中的核心,致力于为工作有意义地做出贡献,同时还要促进技术进步与大众福利之间的平衡。

总之,在现代社会,技术异化和劳动异化很大程度上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密集的劳动分工和现代管理模式共同造成的。

异化的因素和根源

异化的因素和根源

异化的因素和根源
异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关系中失去自我、丧失人性和人格特征,变得陌生和异化的过程。

异化的因素和根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劳动和生产关系的异化:当劳动者无法掌握自己的劳动过程和劳动结果,只是成为资本家的工具和商品的生产者时,劳动者将会感到自己与劳动的结果产生了隔阂与疏离,这种劳动过程的异化导致了劳动者的自我丧失和人格特征的失去。

2. 社会关系的异化:社会关系的异化主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各自为政和互相疏离。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多地与社会交往和沟通,而不是与具体的人进行交流。

这种社会关系的异化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增加,相互间的信任减少。

3. 商品关系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交换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基础,人们不再追求对商品的实际使用价值,而是关注其交换价值和货币形态。

这种以商品为中介的关系导致了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和利益的获取成为了主导,使人的本质和自我被淡化和忽视。

4. 感性和理性的异化: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注重理性和科学的思维方式,而忽略了感性和个体的情感需求。

个体的情感被压抑和禁锢,人们更多地追求功利和权衡利弊的理性选择,这种感性和理性的冲突导致了人们对自我的陌生感和迷失感。

总的来说,异化的根源主要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和发展导致的,劳动和生产关系的异化、社会关系的异化、商品关系的异化以及感性和理性的异化相互作用,导致了人的自我丧失和陌生感的产生。

异化产生的历史根源和扬弃异化的现实途径

异化产生的历史根源和扬弃异化的现实途径

异化产生的历史根源和扬弃异化的现实途径摘要:异化问题是马克思一生都在思考的问题,马克思早期的作品和晚期的作品对这一问题的阐述又明显不一样,早期的马克思受费尔巴哈思想的影响比较大,以抽象的人的本质为基础来考虑问题,后来逐步的转为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考察问题。

《德意志意识形态》正是在马克思开始转变考察角度时期的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全面系统的阐述了唯物史观。

因此,本文重点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在此著作中关于异化产生的历史根源和扬弃异化的现实途径的有关论述。

关键词:异化;异化劳动;扬弃异化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之前的许多哲学家就已有异化的思想了,在哲学史上,卢梭第一个用异化的思想来解释人类历史的辨证运动过程。

尽管他和他之前的大多数近代哲学家一样都相信人类历史分为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但是他和他们不一样的是没有把这一过程称为历史的进步,相反却认为是历史的退步。

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只是进入社会状态之后才逐渐失去自由,社会的丑恶,社会的不平等也是人类进入社会状态才出现和发展的,人创造了文明,而文明又导致了人自由的丧失和人性的堕落,使人们反受文明之害,这就是很典型的异化思想。

黑格尔第一次把异化及其扬弃异化上升到哲学方法论的意义,认为这是否定性的辩证法,否定的原则是辩证法的核心,是推动世界的原则。

黑格尔曾如此评价否定的原则:“对于这一原则而言,没有东西是永恒不变的,没有东西使绝对神圣的,而且这否定原则能够冒一切事物的任何危险并承担一切事物的任何损失。

”①但是,在黑格尔的哲学中,异化是外化,对象化,为普鲁士王朝辩护,因而用他的异化思想来解释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就成了不可克服的永恒现象,黑格尔的异化理论具有非批判的性质,是为当时的统治者辩护。

费尔巴哈从人本主义立场出发批判了宗教的异化性质,批判基督教把人的本质和上帝分离开来,致使人把人间的一切都奉献给上帝,作为反映人性的宗教到头来成为压制和摧残人性的工具,进而得出宗教是人本质的异化,应该扬弃这种异化。

社会学对异化问题的探讨

社会学对异化问题的探讨

社会学对异化问题的探讨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人们的生活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异化。

异化,是社会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概念,指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甚至人与自身之间的疏离、分离、陌生化等现象。

本文将从社会学角度探讨异化问题,并介绍异化的原因、类型、特征以及对策等方面。

一、异化的原因1、社会结构与文化的变迁社会结构和文化是影响异化的主要因素。

当社会的结构和文化发生变革时,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也随之发生变化。

如今,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人们的思想观念迅速更新,社会关系、家庭关系、人际交往模式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带来的是表面上的多样性和富足,但同时也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文化理念、价值观念的冲突,导致了人们之间的矛盾和隔阂。

这种内在的分离与疏远就是一种形式的异化。

2、劳动方式和方式的变化人们长期的专业化劳动和重复劳动的生活方式,给人们带来了枯燥、乏味和失去动力感觉。

长年累月在单调的机械工作中,人们渐渐失去了热情和智慧,产生了一种令人疏远和分离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就是一种典型的劳动异化。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助自愿、自由创造、自我批判等理念,也在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对劳动方式的新化、变化、升级等,也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模式。

二、异化的类型异化可以分为多个维度和类型。

这些类型包括:1、社会异化也就是人与社会之间的疏离和陌生化。

这种异化常常是人们与社会结构、文化、道德和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协调而导致的。

特别是在当今信息爆炸的年代,人们往往被很多信息所重压,有时候令人眼花缭乱,就有可能产生疏远和疏离的感觉。

2、自身异化也就是说,人们在处于一种相对孤立的状态时,会对自我的感知产生一个模糊的认知。

所以,这种异化更多是由主体自身处于多重角色和活动中而造成的。

当人们长年累月处于社交圈中,他们可能感到自己不是自己,没有自我表现空间和权利,进而感到失落、乏味和模糊。

有关“异化”概念的几点辨析

有关“异化”概念的几点辨析

有关“异化”概念的几点辨析一、本文概述“异化”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概念,它在哲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和深入的探讨。

这个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的论述,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渐演变成为一个跨学科的、具有丰富内涵的理论工具。

本文旨在对“异化”概念进行深入的辨析,理清其历史脉络,挖掘其理论内涵,并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和意义。

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对“异化”概念进行解读,包括其哲学基础、社会学应用、文学表现以及心理学解释等。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综合分析,我们希望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异化”的本质,以及它在不同领域中的表现形式和影响。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化对“异化”概念的认识,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代社会中的各种问题。

二、异化的定义与内涵异化是一个深刻且复杂的概念,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学等。

其基本含义是指事物从其本真状态或原始状态中脱离出来,转变为与其原始状态相对立的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事物可能失去其原有的本质、特性或价值,变得陌生和不可控。

在哲学领域,异化通常被用来描述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扭曲。

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异化被理解为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之间的对立关系,即劳动者生产的财富越多,他自己就越贫穷。

这种异化导致了人的不自由和不平等。

在社会学领域,异化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丧失了个体性和独特性,成为社会规范的奴隶。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可能会失去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和判断力,变得盲目服从和缺乏批判精神。

心理学上,异化则可能表现为个体的自我疏离感,即个体无法认同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感到自己与自己的内心世界相分离。

这种异化可能导致个体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文学作品中,异化常常被用来描绘人物与自我、社会、自然之间的疏离和冲突。

通过描绘人物的异化经历,作家可以揭示社会的弊端和人性的弱点,唤起读者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关注。

异化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广泛应用领域的概念。

价值理论视阈下“异化”现象的重新解读

价值理论视阈下“异化”现象的重新解读

价值理论视阈下“异化”现象的重新解读在社会学和哲学理论中,异化指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而产生的疏离感和不满感。

这种现象通常被视为一个消极的现象,是由于现代社会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压力而导致的。

在价值理论的视角下,我们可以对异化现象进行重新解读,发现其中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需要理解价值理论在社会学和哲学中的重要性。

价值理论指的是对价值及其产生、转化、传播与实现的规律性事实的理论分析,是一个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和价值关系的理论体系。

在价值理论的框架下,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价值的形成和实现过程,深入理解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及其内在规律。

在这种理论视角下重新解读异化现象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异化现象可以被理解为价值体系的瓦解和变异。

在现代社会中,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碎片化导致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异化。

传统的价值观念不再具有绝对的支配地位,个体自身的体验和感受开始成为重要的价值标准。

这种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理解为对传统价值体系的异化,但也可以被看作是新的价值体系的形成和实现过程。

异化现象并非完全消极,它也是社会变迁和发展的一种表现。

异化现象可以被理解为对现代化进程的反思和批判。

现代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结构的解构和重构,使得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产生了种种困惑和不安。

这种现象既是对传统社会秩序的颠覆,也是对现代社会秩序的挑战。

从这个角度看,异化现象是对现代社会进程的反思和批判,是社会自我调节和自我纠正的一种形式。

异化现象可以被理解为对个体人格的重建和发展。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受到传统价值观念的约束,个体的自由和创造力受到限制。

而在现代社会中,个体的自我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极大的强化,这使得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产生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异化现象也可以被理解为对个体人格的重建和发展,是对传统价值观念的一种解放和超越。

异化现象可以被理解为对社会整体结构的调整和再建。

人类学视角下的社会异化问题

人类学视角下的社会异化问题

人类学视角下的社会异化问题第一章:引言社会异化是一个具有历史性和全球性的问题,它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和研究。

作为社会科学的一门学科,人类学是一种特别重视文化和人类发展历程的学科。

人类学视角下的社会异化问题与其他学科的视角有所不同,更加注重人类文化和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

本文主要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人类学视角下的社会异化问题,包括异化的概念、成因和起因以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第二章:异化的概念异化原本是法国社会学家马克思的一个术语,指的是人与自己的劳动过程和产品之间的疏离,以及与其他人的疏离和社会关系的有机性降低。

不同的人类学家或学派对于异化的定义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它指的都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失衡和疏远。

在人类学中,异化的概念主要包括物化、过失和孤立化等。

其中,物化最为常见,指人们把其他人视为生产对象或消费对象,或者把自己变为一种生产工具,并将自己的身份和自我价值与他们的生产或消费联系在一起。

过失则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普遍无知、无能或精神退化,导致他们失去社会地位和权利。

孤立化则指社会生活中的社会关系越来越少,人们感到孤独和无助。

第三章:异化的成因和起因1. 经济结构的转变经济结构的改变是社会异化的主要成因之一。

特别是在工业化时期,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价值观和生活习惯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经济转型导致人与社会关系的变化、劳动过程和生产关系的异化。

2. 精神文化的变化精神文化的变化是社会异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在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快节奏和功利,面对的挑战和机遇也越来越多。

这些变化对人们的精神和文化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使得很多人感到迷失和失去方向。

3. 政治制度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政治制度和权力结构的变化也对社会异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政治制度和权力结构的变化导致了整个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的混乱和不稳定。

异化理论的社会学视角研究

异化理论的社会学视角研究

异化理论的社会学视角研究异化这一概念自诞生以来,对它的内涵就有不同的理论解释。

社会学对异化理论的研究由来已久,社会学异化概念和哲学异化概念的内涵趋向于完全背离。

经验实证主义把异化视为社会心理学方面的问题。

社会现象学里异化指的是社会结构的畸形。

在社会政治学中,异化理论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批判资本主义的主要武器。

异化一词出自拉丁文alienation ,有让渡、转让、疏远、差异、分离、精神错乱等义。

该词最早出现于《圣经》,是指亚当偷吃了禁果,堕落成凡人,从上帝的纯真神性中“异化出去”。

在中世纪,异化被定义为人类与上帝相通所达到的狂喜境界;在新教时期,以加尔文为首,把异化定义为精神死亡,即人因为原罪而使自己的精神与上帝产生疏离;17 世纪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在权利的转化意义上使用“异化”;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把异化理解为个人自然权利的让渡。

十九世纪德国的黑格尔首次明确地把“异化”作为哲学范畴使用。

费尔巴哈则把异化运用于解释宗教的起源,把神看成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马克思则把异化视为私有制的衍生物和社会劳动分工的结果。

一般认为,异化主要是指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而这个客体又成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转过来反对自身。

异化这一概念内涵可以有不同角度的分析,下面就社会学的视角来对异化理论做一个梳理和研究。

社会学异化概念与哲学异化概念的内涵趋向完全背离,经验实证主义把异化视为社会心理学方面的问题,其中学者们主要对一个问题感兴趣,即具体的、确定的社会条件是如何影响价值取向、个体态度和社会群体所具有的社会功能的。

他们主要关注的是异化概念所具有的确定的、经验主义的特点,从而把异化作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题。

比如,席曼把异化视为是个人情感的总和,并把它分为五个不同的表现形式:(1)权利丧失。

即当个人认为他的行为将不可能产生他所追求的结果时所产生的感受;(2)意义丧失。

即当个人必须对他所参与的事件有清楚的了解,但他却并不知道他的行为目的是什么,以及他的行为为什么是某种形式而不是另一种形式时所产生的感受;(3)标准丧失。

社会学意义上的异化根源与处理

社会学意义上的异化根源与处理

社会学意义上的异化根源与处理异化,在社会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指的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自己的本性、他人和环境之间失去联系的过程。

追寻异化的根源,可以发现当代社会中市场经济建构和劳动分工的高度发展是导致异化出现的重要因素。

为了遏制异化的产生和发展,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拓宽工作范围、完善个人发展计划等。

异化的根源在当代社会中,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而劳动分工的高度发展,则成为了异化产生的重要因素。

人们在市场经济建构中只顾自己的利益,不在乎与他人沟通、协作和互助,因此无法真正融入社会。

在工作中,人们不到最後一刻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麼,他們要完成下一个任务、节省时间和精力,而丧失了做任何事情的乐趣与动力,最终引起了工作疲劳和不满意。

除此之外,社会大众的物质追求也是造成异化出现的重要原因。

人们不断追求物质享受,却忽略了自己的情感和人际关系,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少,社会越来越冷漠。

然而,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个人的生活中,也深深影响到了人们的思考方式,过分追求利益和价值标准等。

这让人们失去了对自身情况以及周围环境的真实感知和体认,从而导致了对工作的疏离和对人际关系的疏远。

处理异化的关键为了遏制异化的产生和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拓宽工作范围由于现代社会的劳动分工过于细化,人们的工作变得单一而机械化。

如果我们可以在适当的时候为员工提供更广泛的工作机会和多样化的工作任务,那么员工就可以发现并体验到自己的工作的重要性和价值,进而产生对工作的真正热爱和激情。

这也能增强员工的自尊和认可感,最终抑制异化的发生。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优秀的人际关系是预防和处理异化的有效方法。

我们需要尊重他人的价值和权利,平等对待他人。

当我们与他人交流、分享和相互合作时,会有许多有趣和愉快的经历,这有助于加强人际关系,让人们从孤独和孤立中走出来,从而减轻异化的负面影响。

3.完善个人计划没有明确的生涯规划和生活目标,人们很容易迷失自我,从而感到无力和失望。

表达了对异化现象的深刻思考(一)

表达了对异化现象的深刻思考(一)

表达了对异化现象的深刻思考(一)
异化现象的深刻思考
概述
•异化现象是当下社会广泛存在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探讨异化现象的根源、影响以及应对之策。

异化现象的根源
1.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疏离。

2.市场经济推动了竞争加剧,人们更容易追求个人利益。

3.技术发展使人与机械化的工作方式接触增多。

异化现象的影响
1.个人失去了社会的归属感和联系感。

2.人际关系变得冷漠,缺乏温暖和真诚。

3.工作失去了人的尊严和乐趣,变得单调枯燥。

应对异化现象的策略
1.加强社会教育,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情感表达能力。

2.倡导互助合作,建立更紧密的社会联系。

3.推崇工作的目的和意义,提高工作的人文关怀。

4.鼓励人们参与志愿者服务,增强乐于助人的精神。

结论
•异化现象的存在已经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通过加强教育、建立社会联系以及关注人文关怀,可以逐步减少和避免异化现象的发生。

•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改善异化现象的行动中。

异化 哲学和社会学名词

异化 哲学和社会学名词

异化哲学和社会学名词
异化在哲学和社会学中是一个重要的名词。

异化指的是人类与自身劳动或产品之间的关系被扭曲、破坏或迷失的状态。

在哲学中,异化主要指的是马克思主义中的"客体化"或"物化"概念,即人类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产品被独立出来,成为一种与人类失去联系的陌生力量,支配和压迫人类的存在。

异化使人类的劳动变得苦闷、无意义,并导致人类与自身的本质之间的疏离。

对于马克思主义而言,解决异化问题是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任务。

在社会学中,异化是指社会关系和结构的不平等、不公正或不平衡的状态。

异化在社会学中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个体与社会的疏离,即个体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被削弱,导致个体社会性的缺失和孤立感的增加;二是劳动过程的异化,即人类的劳动被分割、碎片化和失去主动性,劳动成为一种无意义的劳动;三是社会关系的异化,即社会关系变得冷漠、无感、无情和非人道,个体之间的互动被形式化,缺乏真正的关怀和关爱。

异化在哲学和社会学中被广泛应用于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和研究,旨在揭示和批判社会中的不公正和压迫,并提出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社会异化与文化传承

社会异化与文化传承

社会异化与文化传承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复杂,社会的异化也变得越来越明显。

社会异化的本质是“人的现实群体生活与社会关系的疏离”,即人们的互动关系越来越少,社会联系逐渐疏离。

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中越来越常见,不仅在大城市中明显,小城镇的人们也逐渐体验到了异化的痛苦。

而在这种异化的情况下,文化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我们发现文化传承在现代社会中面临诸多挑战和困境。

本文将探讨社会异化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探讨如何在社会异化的情况下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化。

一、社会异化的原因社会异化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由于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快节奏,导致大家的互动关系越来越少。

此外,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了丰富的满足的同时,精神生活却很少得到关注。

这种生活方式不仅让人们的心理疏离,也让人们的生与死显得越来越无关紧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小小领域里焦虑着、迷茫着。

二、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文化可以在各个方面影响整个社会,是整个社会生态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社会的中流砥柱。

文化的价值在于保持一种优良的价值观和准则,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反映了社会的历史、传统、风俗等方面。

文化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它提供了文明秩序和生活方式的指导方案,给人带来所有方面的满足。

三、文化传承面临的难题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不重视文化传承,很多年轻人不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

一些传统文化因为种种原因,已经逐渐消失或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而且,社会异化还会阻碍文化传承。

由于人们的互动关系的疏离,很难让一些具有传统文化的人与现代年轻人接触,年轻人也很难理解和接受传统文化。

四、如何传承优秀文化文化传承不是简单地从过去发生,也不是缅怀旧时的文化,更是让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生机和活力。

以下是部分实用的方法:1. 切实加强文化学习和教育,提高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度和认同感。

社会异化与犯罪行为

社会异化与犯罪行为

社会异化与犯罪行为社会异化是指社会成员内在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与外在的社会结构和制度发生冲突或矛盾的状态。

这种异化常常导致个体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认同感的混乱,进而引发犯罪行为的发生。

本文将围绕社会异化与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

一、社会异化的成因与效应社会异化的成因多种多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失衡。

在当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也导致了社会价值观念的混乱和异化。

人们追逐物质享受的同时,逐渐迷失了道德底线和价值追求,这种价值观的异化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分裂和个体的孤立感。

社会异化的效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心理上的异化和行为上的异化。

心理上的异化体现为个体内心的空虚和孤独感,他们渴望与社会建立联系,但却在现实中感到无法融入其中。

这种心理上的异化进一步导致了个体对社会规则和价值观的怀疑和质疑,失去了对法律和道德的敬畏之心,为犯罪行为提供了温床。

二、社会异化与犯罪行为的关系探讨社会异化与犯罪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首先,社会异化降低了个体对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约束力。

在一个价值观念混乱和道德底线模糊的社会中,个体面临更大的选择压力和自由度。

当个体的内心无法寻找到正确的道义底线时,犯罪行为就成为了满足自身利益和欲望的一种途径。

其次,社会异化加剧了个体的心理压力和痛苦感,从而促使他们采取极端的行为。

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个体可能将犯罪作为一种逃避现实和解脱压力的手段。

无论是财务困窘、家庭问题还是职场竞争,社会异化使得个体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困境,而犯罪行为提供了一种通过违法手段获得解脱的选择。

最后,社会异化也导致了社会网络的破裂和个体的孤立感。

在一个高度竞争和物质至上的社会中,人们的人际关系变得虚假和脆弱,缺乏真实的情感交流和社会支持。

个体的孤独感和寂寞感进一步加剧了犯罪行为的发生,他们试图通过犯罪行为来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认同感和存在感。

三、缓解社会异化与预防犯罪的对策为了缓解社会异化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我们应该从多个层面入手。

异化过程的名词解释

异化过程的名词解释

异化过程的名词解释异化是一个涵盖众多领域的概念,从哲学到社会学,从心理学到文化研究,都有关于异化的理论和解释。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异化的含义、起源和发展,并分析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与影响。

一、异化的概念异化一词最早出现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他将其定义为人与产品、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己的关系失去了本质上的联系和控制,从而导致人的自觉丧失和“人类融为物的动力”的产生。

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异化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被剥夺了对自己劳动的控制权和利益的一种状态。

二、异化的起源和发展异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在早期的原始社会中,人们与自然环境、自己的劳动以及他人的关系是直接、自发的。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出现以及阶级分化的加剧,异化的现象开始显现出来。

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现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人们逐渐失去了对自己劳动的控制权,变成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工具。

三、异化与劳动异化在劳动领域中的影响尤为显著。

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被雇佣为雇主的工具,他们失去了对自己劳动成果和劳动过程的控制权。

劳动变成了一种疏离和陌生化的体验,工人们只是为了获取生活所必需的报酬而不得不进行工作,而非从事自己感兴趣和有价值的工作。

这种劳动的异化不仅剥夺了劳动者的自由和尊严,还导致了工作疲劳、压力和心理问题的增加。

四、异化与文化异化不仅存在于劳动领域,也在文化领域中有所体现。

在当代社会,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和大众消费文化的流行使得人们变得相似和平庸。

文化产品的商业化和制造性的生产过程使得原始创造力和个体特点不再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尊重。

人们追求着大众化的审美和消遣,失去了对个体独特性和多样性的重视与欣赏。

这种文化上的异化使得人们日益感到失落和迷茫。

五、异化与社会异化的现象也在社会关系中有所反映。

在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冷漠和疏离。

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大规模的信息流通使得人们只关注他人的表面和形象,而忽略了真正的沟通与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学意义上的异化根源与处理什么是异化?该词源自拉丁文,有转让、疏远、脱离等意。

在哲学上,是指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了外在的异己的力量。

从词源看,异化的德文词entfremdung是英文词alienation的翻译,而alienation又源于拉丁文alienatio.在神学和经院哲学中,拉丁文alienatio主要揭示两层意思:一是指人在默祷中使精神脱离肉体,而与上帝合一;二是指圣灵在肉体化时,由于顾全人性而使神性丧失以及罪人与上帝疏远。

在生物学上,异化作用就是生物的分解代谢,是生物体将体内的大分子转化为小分子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异化作用的实质是生物体内的大分子,包括蛋白质、脂类和糖类被氧化并在氧化过程中放出能量。

同化作用就是把非己变成自己;异化正好相反把自己变成非己。

本文所研究的异化,是指社会学意义上的异化,而非生物学意义上的异化。

一、异化的根源异化的根源是什么?不同学者有不同观点。

黑格尔认为,异化的根源在于精神实现自己的需要。

黑格尔说:自然界是自我异化的精神。

黑格尔认为自然界、人类和社会意识形态都是观念的客观化即外在的表现。

观念的外在的表现过程是从不充分表现向充分表现发展。

发展到人类产生之后,就由人类的精神活动成果表现出来,即由伦理、道德规范、法律等表现出来。

再发展到哲学阶段,观念通过哲学完成了自我认识,完成了向观念的回归统一的过程。

所谓异化,就是客观化的过程。

黑格尔的异化论有两个要点。

一个是客观事物是观念的外在表现的观点,一个是从观念到客观化再到回归观念的三段论观点。

费尔巴哈认为,异化的根源是人自身,是人对自然产生依赖和敬畏的结果,是人对自我既肯定又否定的一种现象。

马克思认为,产生异化的原因是社会固定化分工的出现,而异化得以实现则是私有制的确立。

马克思将资本主义下劳动的异化划为四类:工人与他的“类本质”的异化;工人之间的异化,这是因为资本主义将劳动化约为市场上待价而沽的商品,而非社会关系;工人与其劳动产品的异化,因为产品脱离工人自身的控制,反而成为异己的、敌对的关系;工人与其劳动行为本身的异化,劳动成为无意义的活动,无法带来真正的满足。

前苏联学者一般认为异化劳动的根源在于劳动的“分裂”.就其具体的“分裂”表现形式而言,И·С·纳尔斯基解释为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的分化;Ю·Н·达维多夫理解为生产过程中物的生产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产的背离,而И·И·科瓦尔认为异化劳动的根源在于人与自身本质的分化,Т·И·奥伊则尔曼和科索拉波夫等从异化劳动与私有制、分工的关系的视角探讨了异化劳动的经济根源。

卢卡奇认为异化的根源是普遍的商品化。

马尔库塞认为,导致技术理性异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现阶段的社会劳动组织方式出了问题,其关键问题是否定理性被肯定理性所替代。

哈贝马斯认为,导致科学技术异化的根本原因是科学技术发展本身,是劳动过程与交往过程不和谐造成的。

萨特认为,匮乏是引起异化的原因。

笔者认为,异化本质是一种囚徒困境,其深层根源是人性贪婪自私的欲望,其次是社会制度的不公平,二者共同作用导致人类陷入囚徒困境,最终导致人类发展陷入自身对自身的背叛中。

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异化,其实质应是资本家的贪婪和不公平的制度共同对劳动作用的结果。

另外,所谓的技术理性异化,其深层原因也与人性和制度有关,也是人性与不合理制度共同作用的一种结果。

另外,萨特所谓匮乏是异化的原因,其实匮乏也可以看成是人的无限欲望的另一种表述。

所谓匮乏,最终与欲望密切关联。

再比如所谓消费异化,其实质也是人在实现自我欲望中的一种消费迷失。

本来人们在消费中本应从自身的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出发,但异化的消费却表现为主体从占有的欲望、炫耀夸示出发,为了消费而消费。

在消费中,人们无视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人的真正需要,只专注于去满足占有物的无限的欲望。

比如,有些人购买商品或服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商品或服务的使用价值,而只是为了显示自身的身份地位、炫耀财富,专注于去满足无限占有。

甚至认为对物的占有就等于对幸福和美好生活的拥有。

贪婪的欲望,随着物质产品的不断获得而愈发膨胀,导致消费目的永远不会被满足。

二、如何克服异化如何克服异化,从人性角度看,似乎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我们可以通过改造提升文化品格来升华人性,以此逐步解决异化问题。

如何建设文化,核心是要建设一种合作文化,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

为此,需要培育人的诚信精神、理性精神、敬畏精神等。

有诚信,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是可预期的。

有理性,就有科学精神,则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和谐的。

另外,敬畏表现了人与不确定世界的一种平衡,既不是过度迷信,也不是过度自信,其本质也体现了一种理性精神。

从制度建设角度看,核心是要坚持公平原则。

公平是制度最大的善。

社会有公平,社会就容易和谐,而非异化。

古人对公平的重要性早就有论述。

《论语·季氏》中孔子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对其中的“均”字,朱熹解释是:“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

”如果照这样解释,“均”也就是公平的含义,因为公平也就意味着各得其分,而不是互相侵占。

具体而言,公平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第一,从人性看,人类对公平的偏好是天然的。

一系列的研究证明,人类具有公平偏好是一种普遍现象。

比如最后通牒博弈就是一个例证。

不仅人类具有公平偏好,动物也具有公平偏好。

动物学家的实验也证实了动物的公平观念。

第二,从人文精神层面看,公平是道德之基。

社会发展不能缺乏道德,道德是社会健康发展的灵魂,而公平是产生良好道德的优质土壤。

一个社会有公平,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就能得到合理报酬,这样就会鼓励更多的人对社会做出贡献。

反之,则反之。

公平是土壤,道德是花朵,土壤肥厚,花朵自然鲜艳,土壤贫瘠,花朵自然枯萎稀疏。

第三,从经济层面看,公平是效率之基。

公平与效率本质是统一的,不是对立的。

有公平,劳动付出就能得到合理回报,自然就会有更多的劳动投入生产过程中去,生产效率自然增加。

另外,公平也有助于增强人们的契约意识,因为平等的人格之间更容易建立契约,也更容易互相遵守契约。

而契约意识强,对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有好处。

另外,若没有公平,人们的精力会更多化在非生产方面,这对社会也是一个巨大损失。

所以,社会若没有公平,不排除可能会产生一些效率,但这种效率是不长久的,最多也是局部的,从社会整体而言,最终可能是无效率的,甚至是负效率的。

第四,从政治层面看,公平也是产生好的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础。

民主政治的本质是公平。

没有公平,自然就很难建立完善的民主政治。

在等级体制下,民主只会是一部分人的民主,或者只会表现为一种伪民主。

民主与公平,是一对互相催生的范畴。

民主离不开公平,公平也离不开民主。

另外,不公平的政治,也容易导致寻租和腐败。

第五,从社会层面看,公平是提高社会幸福度的有效途径。

不管是精神收益,还是物质收益,总会对人产生两种效应:绝对效应和相对效应。

绝对效应是不与人比较而产生的效应;相对效应是与人比较而生产的效应。

由于人是天然的社会动物,人总是活在人群中,所以,人对相对效应会更看重。

而公平是产生相对效应的重要基础,所以,公平的社会,人们会更幸福。

一些研究也表面,不平等的社会,人们的痛苦度会更高。

第六,从生物演化角度看,公平有利于产生种族竞争优势。

不公平不利于团体成员之间合作,而公平则有利于团体成员之间进行合作。

团体成员之间善于合作,就容易产生规模效应和分工效应,就有利于对抗自然和社会的风险,这对团体的生存和壮大十分有利。

从生物群落看,凡是注重合作的群体,其生存的几率就高,其自然竞争力就强;从人类社会看,凡是善于合作的民族,就会经常处于发展的强势,而凡是不善于合作的民族,就是一盘散沙的民族,就容易受外族侵略和欺负,同时,抵抗力也弱。

如何建设公平制度?第一,在政治领域,要积极推进政治权利的公平分享。

第二,在经济层面,要实现经济收益的公平分配。

收益主要有两类经济收益:来自先天资源的收益和来自后天劳动的收益。

对于来自先天资源的收益,公平的分配原则应是收益平均分享。

为什么应是平均分享原则?这里我们可以做一个“无主的黄金”的假设,假设地球及宇宙中的先天资源就是一块丢在路上的没有主人认领的黄金,人类就是过路人。

在现实中,若一群过路人遇到了这块无主黄金,这时,过路人如何分配这块黄金才更为公平?显然就是人人平均分配。

对于地球和宇宙中的先天资源而言,人类不仅是假设,实质就是过路人,所以,对于这些地球上和宇宙中没有借助人类的力量而生成的资源的收益,对于每一个来到世间的人而言,公平的分配原则就是大家平均分享收益,这也是为大家所共同接受的一种分配方式。

对于后天因人类劳动而产生的收益,公平的分配原则应是按劳分配。

这里我们假设人类捡到了地球及宇宙这块黄金,这时这群人利用这块黄金开始了劳动,生产了各种产品,但每个人的劳动付出是不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公平合理的分配原则就是按照每个人的劳动付出支付报酬,也就是按劳分配。

但问题是,有些人由于遗传等原因,在劳动能力等方面具有先天的不足,但这种不足不能归结为个人的原因。

所以,按劳分配也是有缺陷的。

为了弥补先天资源收益平均分配和后天按劳分配的不足,就需要有人道原则做补充,其中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就是对这种不足的一种必要补充。

第三,在建设公平方面,权力阶层要积极发挥好的作用。

第四,知识分子要发挥好公平建设的启蒙作用。

参考文献:[1]郭丽双。

马克思及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异化问题的根源探究[D].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5)。

[2]宋圭武。

碰撞中国社会经济问题:面子、血缘、权力[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