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前中期江南地区化肥使用状况之考察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带答案
B. 内容
C. 影响
D. 启示
17.下图为某同学做的历史笔记,他记录的是
A. 官渡之战
B. 长平之战
C. 淝水之战
D. 巨鹿之战
18.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史称“文景之治”.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A. 注重农业生产
B. 重视以德化民
C. 关注民主与法治
点睛:“北京人”是解题的关键.这里需要掌握各种原始居民的显著特点.据所学,北京人手脚分工明显,会直立行走,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使用打制石器,进入旧石器时代;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开始有了原始农业.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在长江流域,已使用磨制石器,种植水稻,饲养家畜,居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耒耜等垦地,用石刀收割庄稼,主要粮食作物是粟,会制作彩陶,居住半地穴是房屋.
D. 提倡勤俭节约
19.“张骞说:我通;班超说:我也通.”这段诙谐有趣的话所反映的史实是
A. 通印度B. 通南洋C. 通西域D. 通非洲
20.有史学家认为:“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公元前2 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这一改变从哪一皇帝一开始
A. 汉高祖B. 汉文帝C. 汉景帝D. 汉武帝
A.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B.会使用火和打制石器
C.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
D.会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
2.《小雅•黄鸟》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诗中写道“黄鸟黄鸟,无集于谷,无啄我粟”.以粟作为主要粮食作物的原始居民是
A. 元谋人B. 北京人C. 半坡人D. 河姆渡人
粮食文化知识题库及答案
粮食文化知识题库及答案粮食文化知识题库目录一、粮食起源文化 (1)二、粮食农耕文化 (6)三、粮食加工文化 (11)四、粮食仓储文化 (16)五、粮食物流文化 (22)六、粮食购销文化 (27)七、粮食饮食文化 (33)八、粮食人文典故 (39)粮食起源文化一、综述1.人类最早从事生产活动的目的是什么?答:人类最早从事生产活动的目的就是谋取食物。
早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主要是以狩猎、捕捞和采集野生植物的块根、嫩茎叶、种子、果实等方式直接向自然界索取现成的食物而生活。
2.中华民族粮食文化萌发在哪个时代?距今约有多少年?答:中华民族粮食文化萌发在新石器时代,距今约有八九千年。
3.中国古代粮食的代称是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主要的两种说法分别是什么?答:一种是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是指麻、黍、稷、麦、菽。
4.战国时,贵族们食用的粮食主要是什么?黄河流域广大人民主要食用并在市场上流转的粮食是什么?答:前者是麦稻,后者是粟。
5.西汉张骞开拓了“丝绸之路”,将哪些西方作物传入中国?答:芝麻、苜蓿、石榴、葡萄等。
6.我国旱粮种类很多,主要有哪些?答:玉米、高粱、谷子、糜子、大麦、燕麦、荞麦、豌豆、蚕豆、绿豆等。
二、稻谷7.稻起源于哪里?答:中国和印度。
8.中国水稻有多少年的栽培历史?答:6900多年的栽培历史。
9.全球有哪三个水稻系统?三个系统分别包括哪些国家?答:中国系统,包括朝鲜半岛及日本;南亚系统,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东南亚系统,包括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及澳洲。
10.栽培稻是由野生稻培育而来的,我国栽培水稻的演变是怎样一个过程?答:我国栽培水稻的演变过程是由原始的野生稻经过人为的栽培、改良,逐步演变为中熟、早熟品种。
11.我国稻作文化的发源地是哪里?答:长江中下游地区。
以苏州为中心的太湖流域,也是稻作文化的源头之一。
12.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稻谷,这些稻谷有多少年的历史?答:这些稻谷已有6700~6900年的历史。
我国70年代引进13套大化肥装置的由来及现状
我国70年代引进13套大化肥装置的由来及现状我国20世纪70年代引进13套大化肥装置的由来及现状说起我国的化肥工业,就不能不提到我国20世纪70年代引进的13套大型化肥装置,正是这些装置引领了中国的化肥特别是氮肥行业逐渐与世界接轨,逐渐步入了大型化、低能耗的发展道路,下面笔者就其背景及现状为您进行解读。
1、背景20世纪70年代前半期,在毛泽东主席的支持下,由周恩来总理领导,国务院业务组直接筹划和组织,中国对外经济工作开拓出一个新的局面,掀起了自50年代从苏联、东欧国家大规模引进技术装备之后,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大规模成套技术设备引进高潮。
这次成套技术设备的引进,对解决中国“国民经济中几个关键问题”,促进相关产业加快发展,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对建立和发展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贸合作关系,以至对后来的对外开放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合作与竞争,都起到了承前启后、率先开拓的作用。
新中国第二次大规模成套技术设备的引进,对外实际签订的项目共26个,包括:化学纤维4套,即上海石油化工总厂、辽阳石油化纤总厂、四川维尼纶厂、天津石油化纤厂;石化3套,1套是北京石油化工总厂(现为燕山石油化工公司)的30万吨乙烯,l套是吉林石化公司的11.5万吨乙烯及配套项目,另1套是北京化工二厂的氯乙烯设备;大化肥13套,具有年产30万吨合成氨、48万吨或52万吨尿素的生产能力,分别建在河北的沧州(沧州化肥厂)、辽宁的辽河(辽河化肥厂)、黑龙江的大庆(大庆化肥厂)、江苏的南京(栖霞山化肥厂)、安徽的安庆(安庆化肥厂)、山东的淄博(齐鲁第二化肥厂)、湖北的宜昌(湖北化肥厂)、湖南的洞庭(洞庭化肥厂)、广东的广州(广州化肥厂)、四川的成都(四川化工厂)。
沪州(沪州天然气化工厂)、贵州的赤水河(赤水河大然气化肥厂)、云南的水富(云南天然气化工厂);烷基苯项目1套(南京烷基苯厂);大型电站3套,分别建在天津北大港、河北唐山陡河、内蒙古赤峰元宝山;钢铁项目2套,1套是武钢的一米七轧机,1套是南京钢铁公司的氯化球团。
初一历史江南地区的开发试题
初一历史江南地区的开发试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江南为之盛国矣。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请回答:(1)这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1分)(2)江南经济迅速得以发展的原因有哪些?(3分)(3)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3分)【答案】(1)江南经济发展繁荣(2)①南方相对安定,北方多战乱,大量人口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
②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③统治者重视。
(3)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1)此问考查的是我国江南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
材料分析题,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做到一边读材料一边读设问。
要理解题意,紧密结合材料。
从题干和材料中找出提示的关键词。
“江南为之国盛,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说明江南经济很繁荣,农业丰收、生产的丝绵发达,可以供天下使用。
(2)此问考查的是江南经济的发展的原因。
属于基础题,考查的是学生对相关史实的识记能力。
结合课本经济重心的南移,学生可以答出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①南方相对安定,北方多战乱,大量人口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
②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③统治者重视。
(3)此问是此问是总结性能力题,是在前面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总结,考察的是学生的分析理解及其表达能力。
这种类型的题,可提示学生按照前面问题答案来答。
通过对前面一、二问比较,学生可知南方经济发展繁荣,超过了北方。
可见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
2.(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______ 《史记》对江南地区的描述材料二:江南之国为盛矣。
中国化肥发展史
中国化肥发展史一、引言中国化肥产业的发展经历了多年的起步、发展和成熟阶段。
本文将从中国化肥的起源开始,梳理出中国化肥发展的历程,以及对中国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起源与初期发展中国化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当时,中国正处于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传统的有机肥料已经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农业需求。
因此,中国开始探索化学肥料的制造和应用。
最初,中国引进了一些化肥生产技术和设备,开始了化肥厂的建设。
随着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中国逐渐掌握了化肥生产的核心技术。
上世纪60年代,中国开始大规模生产化肥,并将其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三、迅速发展与技术进步上世纪70年代,中国化肥产业迅速发展,产量和品种不断增加。
中国化肥工业化的进程加速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肥料选择。
此时,中国化肥的生产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开始向国际市场输出。
在技术方面,中国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化肥生产技术,并进行了改进和创新。
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合作,中国化肥产业在生产工艺、设备改进和产品质量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些技术进步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化肥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
四、改革开放与市场竞争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化肥产业面临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国内市场逐渐开放,国外化肥企业开始进入中国市场竞争。
在这种竞争的压力下,中国化肥企业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加快了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的步伐。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中国化肥企业开始注重产品质量和环保要求。
他们积极引进和研发环保型化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为了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中国化肥企业还加大了研发投入,开发了一系列高效、特种化肥产品。
五、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化肥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中国化肥产业逐渐向绿色化肥转型。
通过技术创新和生产方式的改进,中国化肥企业致力于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提供更加安全、环保的肥料产品。
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化肥企业开始推行循环经济,利用废弃物资源生产有机肥料。
化学肥料产生史
五、化学肥料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化学肥料的生产量和消费量已位居世界之首, 肥料品种也不断更新。但存在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例如,化学肥料养分供应速度快,损失严重,导致肥料 利用率较低。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我国氮肥当季利用率仅 为30%~35%,磷肥利用率仅为15%~20%,钾肥利用率 也不超过65%;化学肥料品种结构不合理,氮肥多,磷肥、 钾肥较少,中量元素肥料及微量元素肥料则更少,从而影响 肥料的增产效果;肥料的施用方法不当,浪费现象严重;化 学肥料的生产、销售、供应不稳定,涉及部门多,协调性差 等,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 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F.Wöhler,18001882)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尿素。按当时化学 界流行的“活力论”观点,尿素等有机物中含有某种生命
力,是不可能人工合成的。维勒的研究打破了无机物与有
机物之间的绝对界限。但当时人们尚未认识到尿素的肥料
用途。直到50多年后,合成尿素才作为化肥投放市场。
❖ 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检测到的调查数据显示, 目前中国已有大半的地区氮肥平均施用量超过国际公认 的上限225千克/公顷。
与过量施肥伴生的就是盲目施肥、滥施肥,这无疑导 致了化肥利用率低,中国化肥利用率只有30%,远低于西 方发达国家40%以上的水平。河南省农业厅一项调查表明, 该省每年施用的300多万吨化肥中,只有1/3被农作物吸收。 在800多个调查点中,50%的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因过量用 氮而超标。该院预测,至2015年,中国除江西、山西之外 的中部和东南部省份,均将因为过量用氮而成为地下水硝 酸盐含量超标的潜在高风险区。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 和化肥施用量的逐渐增加,如何提高化肥利用率已引起人 们的高度重视。
李比希(J.von Liebig)
(3)宋元至明清时期——2024年九省联考+2023年四省联考+2021年八省联考历史专项精编
(3)宋元至明清时期1.[2024届·吉林·模拟考试]1125年,宋使许亢宗奉命赴金,途经“契丹东寨”,记录道:“当契丹强盛时,虏获异国人,则迁徙杂处于此……故此地杂诸国风俗。
凡聚会处,诸国人语言不能相通晓,则各为汉语以证,方能辨之。
”这表明( )A.通用语言具有重要作用B.民族交往促进语言融合C.儒家文化占据主导地位D.民族团结推动边疆稳定2.[2024届·河南·模拟考试]1240~1241年,杨惟中在燕京(今北京)建立太极书院,旨在“继学传道”,书院内设置周子(周敦颐)祠,墙壁上镌刻着《太极图》。
同一时期,宋理宗诏令张载、程顺、朱熹等从祀孔庙。
材料反映这一时期( )A.南北正统思想存在差异B.北宋政府力图挽救统治危机C.理学的影响力得到增强D.儒家的正统地位遭到了冲击3.[2024届·广西·模拟考试]宋太宗时规定,各路转运使不准随便上京奏事,遇“非常事,许乘驿入奏”。
神宗时,特准部分转运使“如有要切公事,须合面奏者,即取旨”。
徽宗后期,要求转运使“各条具所部无名之费、不急之务”奏报朝廷。
据此可推断( )A.地方向中央奏事流程规范化B.中央对地方控制力逐渐下降C.转运使的政治地位日益上升D.中央对地方管理方式集权化4.[2024届·贵州·模拟考试]宋真宗时期,王禹偁上疏提到:“臣本鲁人,古籍济上,未及第时,一州止有刺史一人、司户一人,当时未尝阙事。
自后有团练推官一人,太平兴国中,增置通判、副使、判官、推官,而监酒、椎税算又增四员。
曹官之外,更益司理。
”材料意在强调当时北宋( )A.行政机构不断完善B.地方事务日益繁杂C.官僚体系庞大臃肿D.行政官员相互制约5.[2024届·安徽·模拟考试]北宋初年,“交趾、海南诸国连岁人贡,通关市,商人岁乘舶贩易外国物,自三佛齐、勃混城,犀、象、香药珍异之物充盈府库,始议于京师置香药易院,增香药之直,听商人市之。
肥料简史
化肥发展简史1840年,德国科学家李比希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批判了腐质营养学说,提出了矿质营养学说。
李比希矿质营养学说的创立为化肥工业的兴起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1843年,第一种化学肥料——过磷酸钙在英国诞生.1861年,德国首次开采钾盐矿。
1907年,意大利生产了石灰氮。
在近一个半世纪中,全世界已生产和使用了数十种含有单一或两种以上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化肥,为世界农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国使用化肥的历史始于1901年,台湾省从日本引进了肥田粉(硫酸铵即氮肥)用在甘蔗田里,距今也有100多年的历史。
就世界范围讲,德国的“哈伯——博施”开发的合成氨工艺于1913年实现工业化后,氮肥工业进入了新的纪元。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合成氨绝大部分用来生产氮肥。
氮肥在化肥领域中所占比重最大,对农业产量的影响也最大。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1950年-1970年,世界粮食增产近一倍,其中因扩大播种面积面增产的粮食占22%,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产的粮食占78%。
在提高的单产中,施用化肥的作用占40%-60%.(附) 中外施肥量比较人均耕地面积平均施肥量每千克化肥产谷物量(公顷) (千克/公顷) (千克)英国 0.104 275.5 23.4德国 0.144 197.2 29.0 法国 0.316 305.4 91.5中国 0.174 154.0 20.2化肥增产效果作物试验数增产率每kg有效元素增产kg数(公顷) (%) 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水稻 829 40.8 9.1—13.4 4.7—9.7 1.6-4.9小麦 1260 56.6 9.1—13.4 4.7—9.7 1.6-4.9玉米 629 46.1 9.1—13.4 4.7—9.7 1.6-4.9皮棉 62 48.6 1.2 0.56 0.9油菜 64 64.4 4.0 6.3 0.63我国化肥生产量与消耗量(万吨)年总量氮肥五氧化二磷氧化钾 N:P2o5:K2o化肥生产量(有效成分)1980 12321 9993 2308 20 1:0.23:0.0021990 18799 14637 4116 46 1:0.28:0.0032000 31857 23981 6630 1246 1:0.28:0.052化肥消耗量(有效成分)1980 12694 9425 2882 387 1:0.31:0.0411990 25903 17480 6452 1971 1:0.37:0.1132000 4140 25145 9729 6590 1:0.39:0.262 来源:氮肥工业协会回眸1998年以来中国化肥产业改革十年的风雨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化肥工业一路辉煌的背后,飘扬着一面自主创新的大旗。
世界及中国化肥工业发展史
世界及中国化肥⼯业发展史正⽂化肥⼯业已有140多年历史。
17世纪初期,科学家们开始研究植物⽣长与⼟壤之间的关系。
19世纪初,德国⼈J.李⽐希研究植物⽣长与某些化学元素间的关系。
他在1840年阐述了农作物⽣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是从⼟壤⾥获取的,他确定了氮、钙、镁、磷和钾等元素对农作物⽣长的意义,并预⾔农作物需要的营养物质将会在⼯⼚⾥⽣产出来。
不久,他的预⾔就被证实。
6化肥⼯业的萌芽期从19世纪40年代起到第⼀次世界⼤战是化肥⼯业的萌芽时期。
那时,⼈类企图⽤⼈⼯⽅法⽣产肥料,以补充或代替天然肥料。
磷肥和钾肥的⽣产开始得⽐氮肥早,原因是农业耕作长期施⾏绿肥作物和粮⾷作物轮作制以及⼤量使⽤有机肥料,所以对氮肥要求不很迫切。
1840年,李⽐希⽤稀硫酸处理⾻粉,得到浆状物,其肥效⽐⾻粉好。
不久,英国⼈J.B.劳斯⽤硫酸分解磷矿制得⼀种固体产品,称为过磷酸钙。
1842年他在英国建了⼯⼚,这是第⼀个化肥⼚。
1872年,在德国⾸先⽣产了湿法磷酸,⽤它分解磷矿⽣产重过磷酸钙,⽤于制糖⼯业中的净化剂。
1861年,在德国施塔斯富特地⽅⾸次开采光卤⽯钾矿。
在这之前不久,李⽐希宣布过它可作为钾肥使⽤,两年内有14个地⽅开采钾矿。
19世纪末期,开始从煤⽓中回收氨制成硫酸铵或氨⽔作为氮肥施⽤。
1903年,挪威建⼚⽤电弧法固定空⽓中的氮加⼯成硝酸,再⽤⽯灰中和制成硝酸钙氮肥,两年后进⾏了⼯业⽣产。
1905年,⽤⽯灰和焦炭为原料在电炉内制成碳化钙(电⽯),再与氮⽓反应制成氮肥──氰氨化钙(⽯灰氮)。
发展阶段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化肥⼯业处于发展阶段。
在这段时期⾥,化肥⽣产技术不断进步,品种增多,产量增⼤,并逐步成为⼀个⼯业部门。
但其规模与现代的化肥⼯业相⽐则⼩得多。
①磷肥主要还是⽣产过磷酸钙,此外,在欧洲的酸性⼟壤上⼴泛施⽤钢渣磷肥(见热法磷肥)。
在40~50年代,⾼浓度磷肥的⽣产技术有了突破,主要是湿法磷酸的⽣产⼯艺由原来的间歇操作改为连续操作,设备材料的腐蚀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
明清时期的江南经济与社会变迁
明清时期的江南经济与社会变迁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变迁时期。
在这个时期,江南地区的农业、商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推动了整个中国社会的变革。
本文将以明清时期江南经济与社会变迁为主题,从农业发展、商业兴盛和社会结构变迁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农业发展江南地区地势平坦,气候湿润,水资源丰富,适宜农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经历了从传统的耕种方式向精耕细作的转变。
江南农民通过灌溉、沼泽开垦、土地整理等措施,提高了耕地利用率,扩大了农作物种植面积。
同时,明朝时期,江南地区还出现了较早的烟草种植业,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特别是在清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农民开始广泛种植南烟,成为了当时中国最主要的烟草生产区之一。
烟草的种植不仅为农民带来了经济收益,也催生了烟叶加工和烟草贸易,为江南地区带来了丰厚的财富。
二、商业兴盛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商业兴盛也是一个显著特点。
江南地区交通便利,河网密集,水运发达,与外界贸易联系紧密。
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商业中心之一。
与此同时,江南地区的手工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手工业主要有丝织、绘画、瓷器制作、木雕等。
这些手工业品远销海内外,为江南地区带来了丰厚的财富。
特别是织锦工艺的发展,使得江南地区的织造业和丝织品贸易繁荣起来。
三、社会结构变迁在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兼并现象普遍出现,大地主和富商逐渐崛起,而农民和小商贩则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农民尤其是佃农的生活变得更加艰苦,地主剥削严重,社会矛盾不断加剧,这也为农民起义和社会动荡埋下了伏笔。
与此同时,女性地位的提升也是明清时期江南社会变迁的一个显著特点。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江南地区的妇女地位得到了提升,她们在家庭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取得了一定的自由和权利。
总结起来,明清时期的江南经济与社会变迁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过程。
古代肥料发展历程
古代肥料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农业文明的早期阶段。
以下是古代肥料发展的一般历程:
1. **有机肥料的使用(史前时期):** 最早的农业社会依赖于有机肥料,如动植物残体、粪便等。
这些有机物质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促进土壤的肥沃度。
2. **农业革命(约公元前10,000年):** 农业革命的发生标志着人类从狩猎采集生活方式转变为农耕生活方式。
人们开始培育农作物,同时也开始认识到添加有机物可以改善土壤质量。
3. **早期矿物肥料的应用(古代文明时期):** 一些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代中国,开始使用一些矿物质,如鸟粪、硝石和石灰等,作为肥料来改善土壤。
4. **中世纪农业实践:** 中世纪时期,人们在农业方面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开始使用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料,以及石灰、硝石等矿物肥料。
5. **化学肥料的早期发展(17世纪- 18世纪):** 在17世纪和18世纪,一些科学家开始对土壤和植物生长进行研究。
研究结果促使人们尝试使用化学肥料,如硝酸钠、硝酸钾等。
6. **工业革命及化学肥料的广泛应用(19世纪):**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大规模生产化学肥料变得可能。
人们开始生产硝酸、磷酸、钾盐等肥料,并广泛应用于农业。
7. **20世纪的化学肥料发展:** 随着化学工业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中的肥料种类和配方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创新。
人们开始更精确地了解植物对各种养分的需求,从而研发出更专业化的化学肥料。
总的来说,古代肥料的发展历程是一个由简单的有机物应用逐渐演变为多样化的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应用的过程。
这一演变反映了人类对土壤养分管理的不断深入的认识和技术的进步。
20世纪苏中农业与农村变迁研究
20世纪苏中农业与农村变迁研究20世纪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因素发生着剧烈的变革,中国从一个纯粹的农业社会逐渐向一个工业社会转型,在这一转型中,苏中农业、农村、农民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研究这一个长时段的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历史变迁,探讨经济转型过程中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发展变化的原因,从历史变迁过程中探讨中国农业与农村现代化的运行轨迹及其运动规律,不仅有助于对苏中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也有助于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认识,对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起着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苏中地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鱼米之乡,有着鲜明的地域经济特色、文化特色、资源特色。
本文以20世纪一百年为研究时段,以经济发展变迁为主线,以江苏苏中地区的农业、农村、农民历史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20世纪苏中地区农业、农村、农民的历史发展进程,研究其发展变迁规律,运用SWOT战略分析工具,分析苏中地区农业、农村、农民所面临的机遇、威胁和优势、劣势,提出苏中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战略,并具体提出了农业市场化、农业企业化、农业特色化、农民工人化的发展思路。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绪论部分和第一章,绪论部分包括选题的依据和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研究基础和条件、研究材料和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之处等。
第一章介绍了苏中地区农业和农村发展所依托的农业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这些自然、社会经济条件是苏中地区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基本因素。
第二部分(第二章-第四章),从苏中地区的农地制度、农业生产、农村社会结构等方面探讨20世纪苏中地区农业与农村变迁的轨迹和变迁的因素。
农业土地所有制在20世纪苏中地区农村制度变迁中是最激烈的制度变革之一,这些变革对苏中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极为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晚清民国时期,苏中近代的土地制度特征有四个:土地的占有特征是集中,土地的使用特征是分散,土地的外观特征是零碎,土地的税赋特征是高税赋。
化学肥料的发明与应用
化学肥料的发明与应用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但是,在20世纪之前,农作物所需要的氮肥,来源却是十分有限的。
19世纪初,在智利的沙漠地区,人们发现了一个很大的硝酸纳矿,于是,很快得到了开采。
到19世纪中叶,世界上所使用的氮肥就主要来自智利的这一矿床。
但是,由于天然硝石的产量毕竟极其有限。
智利的这个矿也只够开采几十年,所以,当时在世界上十分珍稀。
除了稀少之外,从美洲到欧洲遥远的距离也是一个不利的重要原因。
到了19世纪后期,随着炼焦工业在欧洲各国的逐渐兴起,人们又发现,用练焦的副产产品氨为原料,可以制成硫酸铵,作为氮肥来使用,这样,廉价的炼焦副产品又逐步成为氮肥的另一个来源。
但是,还是远远满足不了需要。
当时农业上所使用的氮肥主要来自有机物的副产品,比如:人和畜的粪便、花生饼、豆饼、臭鱼烂虾及动物的下脚料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极少量的氮素来自雷雨放电而形成的氮氧化物。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地球人口的不断增加,天然氮化合物的数量已越来越无法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
世界各国越来越迫切要求建立规模巨大的生产氮化合物的工业。
1898年,英国物理学家克鲁克斯,最先意识到化肥对人类的重要性,他在布里斯特召开的大英科学协会上发表演说,在列举了大量事实之后警告人们说:“由于人口增加,土地变得狭窄了,长此下去,粮食不足的时代就会到来,解决的办法是必须找到新的氮肥。
”向空气要氮肥新的氮肥从哪里寻找?科学家们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空气。
科学家们已经知道,在地球周围的空气中,氮气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约为79%,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但是,虽然空气中有大量的游离氮,但氮的化学性质却很不活泼,要直接利用它还是很困难的。
科学家发现,在自然界常温状态下,游离氮只能被一种在豆科植物上生长的细菌所直接利用,这种菌叫做根瘤菌。
根瘤菌有一种绝妙的本事,即它具有固氮的功能,它能够在常温下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成自身所需要的氮肥。
于是,向空气要氮肥成了科学家们追求的目标。
明清江南地区农家肥的商品化研究
明清江南地区农家肥的商品化研究过慈明【摘要】明清时期,江南商品性农业发展迅速,农业产出较高,在人多地少的矛盾中,集约化经营和种植面积的扩大导致了对肥料的需求逐渐增加。
在本地肥源短缺与经济需求的推动下,江南地区出现了农家肥的买卖活动,其中饼肥和粪肥是最为重要的商品肥料。
随着外地输入江南饼肥数量的增加与本地粪肥买卖活动日益频繁,江南农业缺肥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江南的农作物产量有了较大的提升。
尽管受制于自然经济和农民有限的购买力,江南农家肥的商品化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是有限的,但其仍是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的巨大进步。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ommodity agriculture and the high agricul tural output in Jiangnan regi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a large population and the relatively little land, the intensive man agement and the expansion of cul tivated area led to the gradual increasing demand for fertilizer. Under the drive of the local re - sources shortage and the economic demand, the trading activities of farmyard manure started up in Jiangnan region, including cake fertilizer and manure as the most important commercial fertilizer. Because of the increasing quantity of cake fertilizer en tering Jiangnan region and the increasingly frequent local manure business activities, the lack of fertilizer in Jiangnan agricul ture had been relieved to a certain degree and the crop yields had greatly improved. Although enslaved to the natural economy and the purchasing power of farmers is limited,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Jiangnanfarmyard manure was limited both in depth and in breadth. However, it was still a great progress in Chinese agriculture history.【期刊名称】《巢湖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18)005【总页数】6页(P88-93)【关键词】农家肥;商品化;江南地区;明清时期【作者】过慈明【作者单位】巢湖学院,安徽巢湖 23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9农家肥一般都是利用动植物残体、动物排泄物等,在当地生产条件下积制而成的肥料,也称有机肥。
中国化肥发展史
2015-4-28
死去的猫狗
砒霜、黑矾和硫磺
2015-4-28
我国解放以后,肥料的构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在不但有含单一营养元素的氮、磷、钾肥, 还有作物吸收量较少的微量元索肥料,含有多 种肥分的复合肥料,以及微生物肥料、农药肥 料等等。农家肥料的种类也在逐年增多。同时, 随着化肥种类、施用量的增加其负面的影响也 随之而来。
2015-4-28
到了魏晋南北朝,人们利用的肥料有畜粪、厩肥、蚕粪、缫蛹汁、骨汁、草 木灰、旧墙土、食盐等许多种。这时土地利用面积大量增加,畜牧业又不发达, 所以人们不但利用野生绿肥,而且有意识地栽培绿肥。这时的绿肥有心子、绿豆、 小豆、胡芝麻等。
2015-4-28
隋唐宋元的700年问,已用麻饼、豆饼作肥料,并开始施用石灰、 石膏、硫磺等无机肥料。这时施用的肥料还有鼠粪、蝙蝠粪、鸡 粪、驴粪、槽水、鸡鹅毛、鱼骨头汁、洗鱼水、米泔水等。据统 计,这时的肥料共有60多种。
3、新型肥料的发展趋势
1. 高效化:不仅有效地满足作物需要,而且还可省
时,省工,提高工作效率。 2. 复合化:无机复合,有机无机复合,生物有机复 合,农药、激素、除草剂复合; 3. 长效化:一季只用一次肥。
4、多元化:大、中、微量元素; 5、功能化:改土、促根、抗倒、壮秧、返青、缓控、
除草、杀虫、灭菌; 6、低碳化: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A、包膜缓/控释肥
美国研究成功 硫包衣 1967年 美国研究成功 树脂包膜 20世纪80年代 以色列、德国 研究用木质素、草炭、聚合物包裹尿 素 我国开发以肥包肥新技术,包裹剂有:钙镁磷肥、硅钾肥、腐植酸、 硼泥等 尿甲醛 养分释放速度受土壤水分、PH、微生物影响较大,且售价高, 需求量下降。 钙镁磷肥 活化磷肥、硅钾肥 尿酶抑制剂 硝化抑制剂 有机高分子聚合物、改性纤维素和木质素、改性草炭和风化煤与化 肥胶结、键合改变养分的释放速率。如腐植酸尿素,腐植酸磷肥;
1860年代至1940年代江南地主日常生活的比较研究
1860年代至1940年代江南地主日常生活的比较研究---------------------------------------------------------------------------------------------------------------------- 编辑整理: 编辑:王力时间:2012年10月12日来源:管理沟通培训从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延续到民国时代,地主由乡村向城镇的移居,可以说是一股不大不小、不急不慢的潮流。
学术界关于这一现象对农村土地使用方式的影响作出了合乎逻辑和实际的解释;但是对离乡城居地主个人生活的变化则语亦不详,而追求生活享乐则是对他们最为概括的描述。
笔者认为这一程式化的看法失之研究的笼统,因此希望通过个案的分析,对乡居、镇居和城居地主日常生活的社会和空间范围的比较研究,探讨发生在离乡地主身上的真实变化,这对于我们全面理解地主离乡这一现象可能有一定的启示。
一、资料说明关于研究资料,《颐贞楼日记》手稿本一册,现存吴江图书馆古籍部,记录时间从中华民国三十三年一月一日(]943年阴历12月6日)至同年四月十六日(1944年阴历3月26日),记录地点为吴江同里镇。
《日记》未署名,笔者以日记中提到的人物为线索,走访了目前唯一健在的退居同里镇的王稼冬(日记中记作王家栋)老先生,在当地热心人士王师夷先生的帮助下,我们从王家栋老先生那里获得了有关的信息。
日记作者,姓金,名明远(1899—1957),字仲禹,号东柳醉侯,同里人,是一个拥有田地千亩上下的地主。
40年代初,他由同里镇北边的章家浜金氏老宅,举家迁居镇区东柳圩,并在此建造了镇上第一座二层西式小楼一一颐贞楼。
本册日记是他移居颐贞楼期间,在同里镇上三个多月的生活日记,反映了镇居地主的日常生活。
《柳兆薰日记》,见于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太平天国史料专辑》。
记录时间从咸丰十年(1860)三月到同治四年(1865)闰五月,记录地点有吴江黎里大胜港村和上海县两处。
我国肥料的四个阶段
我国肥料的四个阶段一、起步阶段我国肥料产业的起步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国内开始生产化肥。
起初,我国肥料产业规模较小,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主要依靠进口肥料满足需求。
在这个阶段,我国肥料生产主要以化学肥料为主,主要包括尿素、磷肥、钾肥等。
二、发展阶段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肥料需求量也不断增加。
为了满足国内需求,我国开始加大对肥料产业的投入和支持,不断提高生产技术水平。
在这个阶段,我国肥料产业出现了一批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大型肥料企业,开始形成了一定的肥料产能。
我国开始推动肥料生产技术的创新,逐渐实现了从传统的化学肥料向生物有机肥料、生物菌肥等新型肥料的转变。
这一转变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三、转型升级阶段随着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肥料需求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适应这一需求,我国肥料产业开始进行转型升级。
在这个阶段,我国肥料产业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
我国肥料产业还加强了与农业生产的紧密结合,注重研发符合不同农作物和土壤需求的特种肥料。
此外,我国还大力推广了肥料精准施用技术,通过科学合理的施肥方式,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减少了浪费和环境污染。
四、创新发展阶段当前,我国肥料产业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为了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我国肥料产业加大了对绿色、有机肥料的研发和推广力度。
同时,我国还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肥料技术和设备,加快了肥料产业的创新发展。
在这个阶段,我国肥料产业注重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农产品质量,推动肥料与农作物之间的精细匹配。
同时,我国还加强了肥料质量监管,加强了对假冒伪劣肥料的打击力度,保障了农民的利益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总结起来,我国肥料产业经历了起步阶段、发展阶段、转型升级阶段和创新发展阶段四个阶段。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肥料产业将继续加大创新力度,推动肥料产业向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为我国农业生产做出更大贡献。
选择50题练之五)岳西县店前中学2020届高一(3)(6)班历史必修二选择题50题练之五(第9、10课)
岳西县店前中学2020届高一(3)(6)班历史必修二选择题50题练之五(第9、10课)(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每题2分共计100分选编:王焰明)测试时间:2020年4月5日下午3:00-3;451.下图为近代中国茶叶新式销售渠道示意图。
该流程图反映出( )A.外销型农产品形成规模B.外国商人在华合法设厂C.茶叶出口数额远超内销D.自然经济体系完全解体2.阅读英国输华货物统计表,造成该表所反映趋势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农民穷困,购买力低B.鸦片走私泛滥,白银外流C.中国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低D.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3.下表是这一现象造成A.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B.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C.列强控制了中国绵纺织业的命脉D.中国民族棉纺织企业大量破产4.漫画反映历史,下图是反映中国近代重大历史事件的一幅漫画,从中可以提取的正确信息是( )A.封建小农经济完全解体B.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科技C.封建制度开始走向衰落D.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5.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侵入,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这种“解体”是指( )A.大批洋货涌入中国B.外国资本主义控制了中国市场C.自然经济被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取代D.封建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6.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实行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进入近代以后,“耕”与“织”开始分离。
“耕”与“织”分离的直接原因是( ) A.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B.民族工业的兴起C.洋布的大量输入D.洋务运动的影响7.有论者认为,鸦片战争不但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而且打开了中国妇女走出中世纪的大门。
你认为“打开了中国妇女走出中世纪的大门”的武器是( ) A.坚船利炮B.洋纱洋布C.自由平等的观念D.欧洲风俗习惯8.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茶叶和生丝出口的数量猛增。
这一现象说明了(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取得优势B.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中国掌握了茶、丝市场D.茶、丝出口给中国带来了丰厚的利润9.如图是我国近代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早期厂房,近代最早的新式工厂之一,为江南造船厂的前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肥 。1 9 0 4年化肥首 次进入 中国, 逐渐成为 中国农业 用肥 的重要 成员。江南地 区作为 中国重要 的农产 区, 化 肥施 用从 无到 有 , 从 少到 多, 然不 同地 区、 不 同购买力的农 家使 用量差异较 大 , 且 单质肥料硫 酸娅 占有 绝对 优 势, 这些成为 2 0世 纪前 中期 江南地 区化 肥使 用状况的最大特点 。
GUO C i —mi n g ’ HUI F u—p i n g 2
( 1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H i s t o r y a n d T o u i r s m C u h u r e , C h a o h u C o l l e g e , C h a o h u 2 3 8 0 0 0, C h i n a ;
a n i mp o r t a n t p a t r o f t h e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f e r t i l i z e r i n C h i n a .T h e c h e mi c a l f e t r i l i z e r u s e i n J i a n g n a n r e g i o n,a n i mp o t r a n t C h i n e s e
Ag i r c u l t u r a l r e g i o n, g r a d u a l l y d e v e l o p e d f r o m s c r a t c h .Bu t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i n t h e a mo u n t o f a p p l i e d f e ti r l i z e r e n l a r g e d a mo n g d i f - f e r e n t a r e a s a n d p u r c h a s e s r o f d i f f e r e n t b u y i n g p o we r , a n d t h e s i n g l e f e r t i l i z e r a mmo n i u m s u l f a t e t o o k t h e a b s o l u t e a d v a n t a g e ,
Ab s t r a c t : B e f o r e 1 9 4 , 0 C h i n e s e f a r me r s h a d b e e n u s i n g t h e a n c i e n t f e r t i l i z a t i o n me t h o d t o c u h i v a t e s o i l a n d i mp r o v e p r o — d u c t i o n .Ne a r l y a l l t h e f e ti r l i z e r wa s o r g a n i c .C h e mi c l a f e r t i l i z e r wa s i f st r i n t r o d u c e d i n t o Ch i n a i n 1 9 4 0 a n d g r a d u a l l y b e c a me
wh i c h h a d b e c a me t h e g r e a t e s t f e a t u r e f o t h e c h e mi c a l f e ti r l i z e r u s e i n J i a n g n a n r e g i o n i n t h e e a l r y a n d mi d 2 0 t h c e n t u r y . Ke y wo r d s : J i a n g n a n r e g i o n; c h e mi c l a f e r t i l i z e r ; o r g a n i c f e te o f H u m a n i t i e s , N a n j i n g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N a n j i n g 2 1 0 0 9 5 , C h i n a )
2 0世 纪 前 巾 期 江 南 地 区 l E g l g 使 用 状 况 之 考 察
过慈 明 惠富平
( 1 . 巢湖学院 历史旅游文化系, 安徽 巢湖 2 3 8 0 0 0 ; 2 . 南京农业大学 人文学院, 江苏 南京 2 1 0 0 9 5 )
摘
要: 1 9 0 4年之前 , 中国农 民一直沿用古老的施 肥方式培肥土壤 , 增产作物 , 所用肥料 几乎都是 有机
关键词 : 江 南地 区; 化肥 ; 有机肥
中图分类号 : K 2 5 7 . 9 ; K2 5 8 .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5 - 6 0 5 X( 2 0 1 4 ) 0 1 — 0 0 4 7 -0 7
A S u r v e y o f t h e Ch e mi c a l Fe r t i l i z e r Us e i n J i a n g n a n Re g i o n i n t h e Ea r l y a n d Mi d 2 0 t h Ce n t u r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