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上学期的期末复习提纲
地理7年级上册提纲3篇
地理7年级上册提纲地理7年级上册提纲精选3篇〔一〕地理7年级上册提纲1. 第一章:地理的研究方法和技巧1.1 地理的定义和研究领域1.2 地理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地图阅读、实地考察、统计分析等2. 第二章:地球和地球的运动2.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2 地球的旋转和公转运动2.3 地球的倾斜和季节变化2.4 地球的时间和时区3. 第三章:地理信息与地图3.1 地图的定义和作用3.2 地图的种类和制图要素3.3 地图的使用和阅读方法3.4 地理信息的搜集和处理4. 第四章:地球的陆地4.1 七大洲的分布和特征4.2 五大洋的分布和特征4.3 地球上的主要高原、山脉、平原等地形特征4.4 世界上的主要岛屿和其特点5. 第五章:地球的水资5.1 淡水资的分布和利用5.2 地下水资的形成和分布5.3 江河湖泊和水库的分布和特点5.4 地球的重要海洋和海洋资的开发利用6. 第六章:地球的气候和天气6.1 气候的概念和要素6.2 世界主要气候带的分布和特征6.3 中国的气候区划和特点6.4 城市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7. 第七章:地球的生物资7.1 生物资的分类和特点7.2 世界生物区系和生物多样性的分布7.3 中国的主要生物资和保护措施7.4 人类活动对生物资的影响和保护8. 第八章:地球的居民和城市8.1 人口的分布和迁移8.2 人口开展的因素和特点8.3 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的特点8.4 世界主要城市和中国的主要城市9. 第九章:地球的环境问题9.1 环境污染和资短缺的现状9.2 地球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影响9.3 环境保护的目的和措施9.4 个人行为对环境保护的影响10. 第十章: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10.1 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界10.2 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10.3 中国的气候、地形和水文特征10.4 中国的生态环境和资分布以上是地理7年级上册的提纲,涵盖了地理的根底知识和概念,包括地球的运动、地理信息与地图、地球的陆地和水资、地球的气候和天气、地球的生物资、地球的居民和城市、地球的环境问题,以及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等内容。
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含答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3.地球是球体的证据:①麦哲伦环球航行②月食③轮船由远驶近,先见船杆后见船身④地球卫星照片。
4.经线和纬线的区别5.经度、纬度的区分6.经纬网的概念:由_经线_和__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叫做经纬网_。
经纬网的作用是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_具体位置__。
例题一读经纬网图回答下列问题:(1) A点的坐标是(40°N,70°W)B点的坐标是(20°S,50°E)。
(2)按东西半球划分A点位于_西_半球。
(3)按南北半球划分B点位于_南__半球。
(4)按高中低纬度划分,A点位于_中纬度_地区。
(5) B点位于A点的_东南_方。
例题二读经纬网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A、B、C、D的地理坐标:A:(80°N,140°E) B:(40°N,140°W)C:(20°N,140°E)D:(20°S,140°W)(2)A点位于C点的正北方向;B点位于C点的东北方向。
(3)四个点中位于南半球的是__D__。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1.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自转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自西向东绕转中心地轴太阳周期一天(约24小时)一年(365或366天)产生现象昼夜更替①时间差异(偏东地点时间比偏XX点要早)①昼夜长短变化②四季五带2.地球的公转北半球3月、4月、5月为春季;6月、7月、8月为夏季;9月、10月、11月为秋季;12月、1月、2月为冬季。
南半球的季节和北半球刚好相反。
以北半球的四季为例,如下图,完成下面的表格。
日期节气太阳直射点昼夜情况图中的C点3月20\21日春分日赤道全球昼夜平等图中的B点6月21\22日夏至日北回归线\23.5°N (北半球)昼长夜短图中的D点9月22\23日秋分日赤道全球昼夜平等图中的A点12月22\23日冬至日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3.五带的划分(见下图)五大温度带的名称自北向南分别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七年级上地理期末复习提纲
一、地理学的基本概念1.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地理学的主要分支学科3.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二、地球的组成和结构1.地球的形状与尺寸2.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3.地球的表面特征:陆地、海洋和大气三、地理坐标和地球的运动1.地理坐标系统:经度和纬度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3.季节变化和日照时间的变化四、地球的水资源1.地球的水循环2.淡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3.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五、世界地图与地理区域1.世界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形、水系、政治边界等2.世界地理区域的划分:大洲、国家和地域3.世界人口和城市分布的特点六、中国的地理环境1.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界2.中国的地形和地势3.中国的气候和植被4.中国的自然灾害和防治措施七、人口与人口迁移1.人口数量和分布2.人口增长和控制的因素3.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和影响八、城市与乡村1.城市的特点和功能2.城市化进程和城市规划3.乡村的特点和农业发展九、资源与环境1.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类型和分布2.资源的利用和保护3.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十、旅游与交通1.旅游资源的类型和分布2.旅游业对地方经济的影响3.交通运输的发展和现代交通工具以上是七年级上地理期末复习的提纲,建议根据提纲逐一复习每个知识点,理解概念并重点记忆关键信息。
另外,可以结合教材和课堂笔记进行复习,使用地图和图片等辅助材料帮助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
同时,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和模拟试卷也是很有帮助的,可以检验自己的掌握程度。
最重要的是培养对地理的兴趣和好奇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思考,加深对地理知识的了解和理解。
祝你取得好成绩!。
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复习提纲第一章地球和地图一、地球的知识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不规则球体的认识过程,最早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件是麦哲伦环球航行。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赤道半径大于极半径。
二、地球仪的知识1、地球仪上的点:北极点是地轴与地球仪最北端的交点,南极点是地轴与地球仪最南端的交点。
2、地轴是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象的轴。
3、比较纬线、纬度和经线、经度4、经纬网定位(重点内容)甲: 50°N 、 20°E , 北 半球、 东 半球, 中 (高、中、低)纬度,五带中属 北温 带乙: 20°S 、 170°W , 南 半球、 西半球, 低 (高、中、低)纬度,五带中属 热 带三、地球的运动1、比较地球的自转和公转:2、地球公转运动的特征: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总保持66.5度,且地轴总指向北极星附近。
3、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图):A (_0°,_60°W )B (30°S , 75°W )C (_30°S _,_0°)(1)在图中画出公转方向(2)①是_秋分_日,时间是__9_月_23__日,此时太阳直射_赤道_线。
②是_冬至_日,时间是__12月__22日,此时太阳直射_南回归__线。
③是_春分__日,时间是_3_月_21_日,此时太阳直射_赤道_线。
④是_夏至_日,时间是_6_月_22_日,此时太阳直射_北回归_线。
4、五带的划分(完成下图):在图中标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略,请同在图中标出五带的名称(略,请同学们自行绘制) 热带的特点是:有太阳直射现象,终年炎热 南北温带的特点是:无太阳直射现象,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分明南北寒带的特点是: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寒冷 四、地图的知识1、地图的基本要素有比例尺、方向、图例。
七年级地理上册的期末复习知识提纲
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要点第一部分:基础知识1、地球的大小:表面面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2、经纬度的划分:赤道就是0°纬线,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
纬度向北向南各有90°,分别用N 和S 表示。
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有180°,分别用E 和W 表示。
3、纬度的变化规律:赤道的纬度为0, 从0° 向北增加为北纬,直到90°N (北极)向南增加为南纬,直到90°S (南极)4、经度的变化规律:经度划分:︒⎭⎬⎫⎩⎨⎧︒1800大到向西增加为西经度,增大到向东增加为东经度,增经线)从本初子午线( (0°经线以西为西经,以东则为东经;180°经线以东为西经,以东则为西经)5、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 自西向东,一天(24小时),昼夜交替、时间差异。
6、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 自西向东,一年,季节交替。
7、地球公转示意图:(见P13页)(1)A为北半球的冬至日,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南极圈以南出现极昼;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低,事物的影子最短,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高,事物的影子最短。
(2)C 为北半球的夏至日,这一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南极圈以南出现极夜;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高,事物的影子最短,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低,事物的影子最长。
(3)B为北半球的春分日,D为北半球的秋分日,这两日太阳都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8、五带的划分:①热带和温带的界线回归线,②温带和寒带的界线极圈;③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终年炎热,温带有季节变化现象,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寒冷。
9、在地图上确定方向: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向北方;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
七年级初一上册地理期末总复习提纲
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4万千米;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3、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自转
公转
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运动周期
一天(24小时)
一年(365天)
旋转中心
地轴
太阳
产生的地理现象
昼夜交替;时间差异
七年级初一上册地理期末总复习提纲
七年级初一上册地理期末总复习提纲
地球与地图
(一)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1、提出证据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明地球是个球体:
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且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站得高,看得远。
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月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四季变化;五带形成
(二)地球仪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学案P8例1)
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给出地点要能在地球仪或地图上读出经纬度;给出经纬度要能找相应的地点。
初一地理(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一、解开地理之迷:我国:最早出现“地理”一词的是公元前5世纪《易经·系辞》西方: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写出第一本地理专著《地理学》二、地理与日常生活:熟悉生活环境(滑雪、冲浪、登山等要选择合理的环境)、确认方向、识别天气、了解风土人情、提高生活适应能力三、地理与生产建设:1.地理与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2.地理与兴建工业企业(要考虑原料、能源、水源、市场和交通运输条件等因素)3.地理与交通线路、商业网点、区域规划、解决全球性的问题等四、地理与风土人情:西伯利亚的雪屋、巴西的狂欢节、西方的圣诞节、西班牙的斗牛、阿拉伯人的服饰(特征及成因)等。
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一、学会看地图:1.地图制作过程:鸟瞰图----平面图-----地图(能绘制学校的平面图)2.最早的地图:距今4700多年苏美尔人二、地图三要素:1.方向:(1)常规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2)有指向标地图:箭头指向北方(3)有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4)室外看地图:面朝北背朝南(5)确定地平面方向:指南针;北极星;太阳;年轮;树叶疏密等2.比例尺:(1)定义: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图上距离/实地距离)(2)表示方法: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3)大小比较:分子为1,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4)用比例尺量算:注意线段式比例尺的应用(5)相同图幅的两幅地图Array(6)学校平面图宜用约1/1000的比例尺3.图例与注记:(1)图例(各种颜色与符号)与注记(各种文字说明与数字)的区别(2)熟记常用图例符号4.看地图的顺序:图名——方向——图例——比例尺——图的内容5.学会收集地理信息(学习之本):图书馆查阅资料;上网查询;社会实践等6.学会思考地理问题(学习关健):地理事物的名称、分布、特征、成因、联系等7.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重要途径):准备好地图、指南针、笔记本、照相机等第二章地球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一、地球的形状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环球航行—卫星探测即“天圆地方”——张衡的“天之包地,犹地之裹黄”——球体——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2.麦哲伦航行的时间和路线:3.地球是球体的证据:①海边看船;②草原看马;③麦哲伦环球航行;④月食时月球表面的圆弧形阴影;⑤现代探测技术及照片;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⑦登高望远二、地球的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三、地球仪1.几个概念:地球仪;地轴;北极;南极;赤道;经线;纬线;经度;纬度(1)0°经线:又称本初子午线,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经度起点线(2)180°经线:只有一条(3)西经20°和东经160°: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4)0°纬线:又称赤道,经过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南北半球的分界线(5)北纬23.5°与南纬23.5°:北回归线与南回归线(6)北纬66.5°与南纬66.5°:北极圈与南极圈5.低中高纬度的划分:0°——30°——60°——90°低中高6.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7.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度(20°W)向到东经160度(160°E)为东半球,西经20°(20°W)向西到东经160°(160°E)为西半球8.相对应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度数之和为180°,符号相反。
七年级地理上学期期末复习提纲
一、地理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1.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研究地理的方法:实地考察、实验研究、图表分析、资料调查等
二、地球与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2.地球的运动和影响
3.地球的地理区划
4.地图的类型和使用方法
三、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1.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概念和应用
2.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原理和应用
四、自然地理环境
1.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气候、地形、水文、植被等
2.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五、人口与城市
1.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
2.人口增长与调控
3.城市的发展和特点
4.城市化的问题与对策
六、农业与农村
1.农业的类型和特点
2.农业区划和耕作方式
3.农村的特点和变迁
七、工业与交通
1.工业的类型和布局
2.交通的分类和影响
3.交通网络的发展与地理因素的影响
八、商业与旅游
1.商业的发展和特点
2.旅游的类型和影响
九、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的产生和现状
2.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十、地理学科素养
1.地理学科知识的应用和实践
2.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和意义
以上是七年级地理上学期期末复习的提纲,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
整和扩充。
在复习过程中,可以结合教材、课堂笔记和习题集,通过回顾
重点内容、解答问题和做一些实际操作来提高地理学科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年级地理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初一地理上册期末复习提纲姓名:班级: 完成情况: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NO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的形状:不规则的球体(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NO2. 经纬线和经纬度经纬线(1)纬线:形状为圆圈,相互平行,由赤道向两极缩短;指示东西方向。
(2)经线:形状为半圆,长度都相等,都汇集于南北两极;指示南北方向。
经纬度(1)纬度的划分:赤道为0°,向南北两极增大到90°;赤道划分南北半球。
北半球的度数用N标注;南半球的度数用S标注。
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
(2)经度的划分:本初子午线为0°,向东增大为东经,用E标注;向西增大为西经,用W标注。
相对的两条经线,度数和为180,东西经相反。
NO3. 经纬网(1)作用:定位。
(2)书写方式—地点(纬度,经度)如:北京(400N,1160E)。
(3)确定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地球是球体的证据:①地球卫星照片;②月食;③海边看行船;④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
★区分东经和西经,北纬和南纬度数向北增大的就是北纬;度数后面要标上大写字母N度数向南增大的就是南纬;度数后面要标上大写字母S经度:东增东经(E),西增西经(W)度数向东增大的就是东经;度数后面要标上大写字母E度数向西增大的就是西经;度数后面要标上大写字母W★半球的划分Array南北半球分界线:赤道东西半球划分: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东半球:20°W—0°—160°E西半球:20°W—180°—160°E东半球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NO1. 地球的自转1.概况:(1)地球的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2)周期(一天);(3).绕转中心:地轴2.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1)昼夜交替;(2)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3)时差(时间东早西晚,同纬度东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NO2. 地球的公转1.概况:(1)地球的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2)周期(一年);(3)绕转中心:太阳2.公转产生的自然现象:(1)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回归运动;(2)昼夜长短的变化;(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正午物体影长的变化);(4)四季的更替;(5)五带的划分NO3. 地球公转产生的自然现象:①记住ABCD四个位置对应的北半球节气节气和日期如右上图A春分日:3月21日前后;B夏至日:6月22日前后;C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D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地理 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提纲
第四节海陆变迁一、地表形态变化1、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当中。
2、大多数地表形态的变化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在短期内不易被人们察觉。
如喜马拉雅山山体抬高等。
3、有些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在短期内甚至瞬间发生的,如地震导致的地表岩层的断裂或错位、火山喷发导致火山口周围形成高地等等。
二、大陆漂移假说1、20世纪初,德国人魏格纳在经过实地考察和深入研究后,系统地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2、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①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广袤海洋包围。
②大约两亿年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在水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飘越远。
③距今大约两三百万年前,这些漂移的大陆漂到今天的位置,形成现在海陆的基本轮廓。
3、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依据:①南美洲大陆东岸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西岸凹进的部分非常吻合;②非洲西侧和南美洲东侧的地层形态和化石相似;③有一些特别的动植物在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都有发现,如海牛、鸵鸟等;④现在经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密测量表明海陆位置确有细微的变化等。
三、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地质学家们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岩石圈共有六大板块和许多小板块构成,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接地带的地壳比较活跃,板块运动导致陆地和海洋的相对位置变化。
这就是板块构造学说。
2、六大板块分别是: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如下图)3、在六大板块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4、板块运动主要有两种形式:板块张裂和板块挤压。
板块张裂会使地表发生断裂,张裂的地方常常出现裂谷和海洋。
板块挤压使地表隆起抬升,出现高山、岛弧或海沟。
5、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形成的;阿尔卑斯山脉是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碰撞挤压形成的;落基山脉是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形成的;安第斯山脉是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碰撞挤压形成的;日本群岛是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形成的;印度尼西亚附近的群岛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形成的;6.目前大洋及一些山脉的变化趋势:①大西洋在扩大;②红海由于板块张裂运动,目前还在不断扩大。
七年级上-地理期末总复习总结提纲
七年级上地理期末总复习提纲第一章辽阔的疆域1、从东西半球看,她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她位于北半球。
2、从大洲大洋位置看,她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3、从纬度位置看,大部分位于属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南部少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4、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5、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5个。
6、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分别是日本、韩国、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7、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8、渤海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9、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县、乡三级。
10、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11、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人口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快。
12、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政府把实行集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13、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特别是东南沿海更大;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
14、我国人口分界线是黑龙江省黑河市到云南省腾冲市。
15、我国人口最多的河南省,面积最大的新疆省。
16、在我国56个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
17、汉族的分布遍布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
18 各民放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20、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建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21、我国西部地形多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22、第一阶梯青藏高原雄居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
23、一、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二、三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七年级地理上册期末复习提纲.docx
初一地理上册复习提纲1、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积占71%,陆地占29%地球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坐地日行八万里一人在赤道上地球自转一周)2、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例子:①看远处驶来的轮船,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
②麦哲伦环球航行。
③地球卫星图片。
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站得高,望得远)3、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4、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日出日落、世界各地出现时间的差异等现象,地球公转产生四季变化、昼夜长短、五带等现象。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自转周期一天或24小时,公转周期一年或365 天。
5、地球的自莅使经度不同的世界各地出现时间差异,经度相差15度,时间相关1小时。
6、东西半球划分,西经20°(20° W)和东经160°(160° E)为界。
南北半球以赤道划分。
7、经线是一个半圆,所有经线的长度相等,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纬线是一个圆,所有纬线的长度不等,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8、从侧面看,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为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为顾时针方向9、0°经线称为本初子午线,0°纬线称为赤道10、太阳直射点总在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只有热带有太阳直射现象)11、南极圈以南、北极圈以北有极昼和极夜现象。
12、辨别地图上的方向:①有经纬线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线确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四方向②有指向标的地图要根据指向标确定方向,指向标的箭头一般指向北方③没有经纬网和指向标的地图,通常是采用“上北卜'南,左西右东”13、低、中、高纬度的划分低纬度:0。
一30°低、中、高纬度的划分j 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14、地图的三大要素是:比例尺、指向标、图例。
初一上册地理期末复习提纲
初一上册地理期末复习提纲一、地球仪1、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学案P8例1)2、用中央社确定中评社任意地点的位置:给出地点要能在地球仪或地图上读出经纬度;给出经纬度要能找相应的地点。
(三)地图1、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计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1)辨别方向:①一般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②指向标法:指向正股箭头指向北方。
③经纬线定向:经线请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量算距离:①比例尺的计算:图上距离/实际距离②比较比例尺的大小与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比例尺小→表示范围大→内容简单比例尺大→表示范围小→内容详细(3)估算海拔与母石氏①海拔:地面垂直距离某个地点略高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入射角。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
3、根据需要有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中所的习惯。
二、海洋与陆地1、海陆分布:(1)运用地图和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A、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占地球密度的29%。
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B、世界海陆分布极不均匀,陆地主要分布在北温带;海洋主要主产在南半球。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①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②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③洲界: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拉马运河2、海陆变迁:(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①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海洋生物古生物学家②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了古河流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
③荷兰的填海造陆(人脑活动改变地表形态)(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山系及火山、灾害分布与板块运动运动的关系①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a)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瑕点带b)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②阿尔卑斯山(欧洲):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
七年级上地理期末复习提纲
七年级地理期末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地球第一课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的形状:球体2、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第二课在地球仪上认识经纬网2、在北极点,任何一个方向都指向南;在南极点,任何一个方向都指向北。
3、纬度和经度4、0。
经线是指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
5、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赤道。
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20 ° W 160° E; 东半球的范围是:20°W—0 ° - 160° E。
6、人们习惯上将0 °- 30°称为低纬度,纬度30°- 60 °称为中纬度,60°—90°称为高纬度。
第三课地球的自转1、地球绕地轴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2、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呈逆时针旋转,在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呈顺时针旋转。
3、地球自转周期是一天(24小时)。
4、地球每小时转过的角度是15°,因此,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
5、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第三课地球的公转1、地球绕太阳旋转角地球的公转。
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 呈逆时针旋转,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呈顺时针旋转。
2、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并且地轴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3、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4、二分二至日(北半球)D点为春分日,时间是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春季是3、4、鼻月。
A点为夏至日,时间是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夏季是6、7、8月。
B点为秋分日,时间是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秋季是9、10、11月。
C点是冬至,时间是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冬季是12、1、2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地理上学期的期末复习提纲一、地球和地图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①地球是一个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M,最大周长4万千M,赤道半径6378千M,极半径6357千M,平均半径6371千M。
2.纬线和经线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
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4.地球的运动①地球运动绕什么转方向周期产生的自然现象自转地轴自西向东约24小时昼夜交替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形成四季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5.地图①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②比例尺类型: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断: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详(如东台市地图)小比例尺,表示范围大,表示内容略(如江苏省地图)⑤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
将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用等高线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二、陆地和海洋1.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
3.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5.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6.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7.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8.六大板块示意图参看课本第37页。
9.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
三、天气与气候(P42)1.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同一时刻,不是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2.风向及风力参见课本第45页图3.4。
3.气温和气温的分布①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低,1月最高。
③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④据观测,大致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约下降0.6℃。
⑤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①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雾、露不是降水。
②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④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⑤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⑥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⑦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世界的气候①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②世界气候分布图参见课本第58页。
③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两极地区(寒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中纬度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热带雨林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特点: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
⑤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⑥《地理图册》中的有关本节内容。
四、居民与聚落1.人口与人种①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
②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
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M内居住的人口数。
某区域的人口数(人)人口密度(人/平方千M)=该区域的面积(平方千M)④人口稠密地区: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人口稀疏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⑤白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北部、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东岸、亚洲西部黄种人主要分布地区:亚洲东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黑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⑥从16世纪中期开始,欧洲殖民者开始掳夺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奴隶,以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
2.世界的语言和宗教①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语言主要分布地区汉语中国英语欧洲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俄语俄罗斯法语法国、非洲的中部和南部西班牙语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阿拉伯语亚洲西部、非洲北部②③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
④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⑤伊斯兰教徒称为穆斯林。
伊斯兰教在中国又称为回教或清真教。
⑥基督教——教堂;伊斯兰教——清真寺;佛教——寺庙。
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①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②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③乡村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
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④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⑤在全年炎热多雨的热带,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高脚屋或高架屋)在热带沙漠地区,当地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五、发展与合作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
2.从陆地面积看,最大的是俄罗斯,中国位居世界第三位。
从人口来看,最多的是中国,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
4.一些还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叫做“地区”。
目前世界上有30多个地区。
5.国界主要依据山脉、河湖、海洋、经纬线来划分。
6.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
亚洲的日本也是发达国家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个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二战后新独立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在国际上,习惯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把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南”——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数分布在南半球。
10.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正式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其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第六章亚洲1、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处东、北半球,东北方向以白令海峡与南美洲为界,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西南与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南面隔海与大洋洲相望。
2、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
3、人们按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东亚、南亚、西亚、北亚、中亚、东南亚;中国位于东亚,东亚的国家有: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蒙古。
4、分层设色地形图:(中部(深棕色——粉红色)海拔较高,四周颜色逐渐由浅黄色到浅绿的颜色——海拔逐渐变低)——亚洲地形的特点:中间高,四周低。
5、能在地图中找出下列地名,说出这些地理事物的表现形式: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黑色小三角)、青藏高原(深褐色区域)、西西伯利亚平原(绿色区域)、里海、贝回尔湖、死海(封闭的浅蓝色)、阿拉伯半岛、马来群岛、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帕M尔高原、伊朗高原。
6、河流分布特点: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
主要河流有:长江、黄河、湄公河、恒河、印度河、鄂毕河、叶尼塞河。
7、亚洲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著,大陆性气候分布较广。
分析其它大洲气候特点的方法: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那种气候类型分布最广。
季风气候的特点:夏季高温,冬季低温,降水季节变化大,集中于夏秋季节,雨热同期。
8、按人口排序: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按人口自然增长率排序:非洲、南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欧洲。
10、国家的产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的国家,经济越发达,第三产业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起低的国家,经济越落后,第一产业比重越大。
亚洲经济差异:东部沿海经注发达,西部内陆经济较落后,不同的海陆位置经济发展不同,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不同。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1、地理位置:海陆位置(太平洋西北部)、大洲位置(亚洲东部)、纬度位置(经纬度跨度较广)23°N——46°N、122°E——148°E,日本南北国土狭长,并与经线斜交,使得日本的地理环境更为复杂多样,跨纬度最广,南北温差就大,跨经度广,东西地方时差就大。
2、地形特点:典型的岛国,以四大岛(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国土面积37.7万平方千M;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口(如神户、横滨),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多火山、地震(日本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不稳定)3、发达的加工贸易型经济:日本是世界经济强国,属加工型贸易型经济,对外依赖严重,要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出口制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