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应对城市内涝的有效途径

合集下载

海绵城市的具体措施

海绵城市的具体措施

海绵城市的具体措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环境问题,如城市内涝、水质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海绵城市的核心理念是模仿自然系统,通过构建具有持水、渗透和净化能力的城市系统,实现自然水循环的恢复和城市水环境的改善。

下面将介绍海绵城市的具体措施。

1. 绿色屋顶和垂直绿化绿色屋顶是指在建筑物屋顶铺设植被,形成一个具有保水、保温、吸收雨水和净化空气的绿色生态系统。

垂直绿化则是在建筑物墙面上种植植被,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减少雨水径流量,改善城市的水环境。

2. 雨水收集和利用在海绵城市中,雨水被收集、储存和利用起来。

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收集池等设施,可以将雨水用于植物浇灌、冲洗马路和消防用水等方面,减轻城市的雨水排放压力。

3. 湿地建设湿地是自然界中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系统,对城市水环境具有重要的调节和净化作用。

在海绵城市中,可以建设人工湿地,通过湿地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净化污水和雨水,改善城市的水环境质量。

4. 透水铺装和透水砖透水铺装是一种可以让雨水渗透到地下的道路铺装方式,可以减少雨水径流和道路积水。

透水砖则是一种具有一定透水性的建筑材料,可以用于铺设人行道、广场和停车场等地方。

透水铺装和透水砖的使用可以有效减少城市的雨水径流,改善城市的水环境。

5. 河道治理和水体修复海绵城市的建设还包括对城市内的河道和水体进行治理和修复。

可以采取人工湿地、生态堤防和水生植物等手段,恢复河道的自然状态,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改善城市的水环境质量。

6. 水景和雨水花园水景和雨水花园是海绵城市中常见的景观设计元素。

通过合理布置水景和雨水花园,可以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人民的生活质量。

7. 防洪措施和水库建设为了应对城市洪涝灾害,海绵城市还需要采取防洪措施。

可以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收集池和蓄水池等设施,用于暂时储存雨水和防止洪水发生。

海绵城市方案系统

海绵城市方案系统

海绵城市方案系统摘要:海绵城市是一种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工程手段来解决城市面临的水环境问题的新兴概念。

为了有效地规划和设计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方案系统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海绵城市方案系统的定义、功能和应用,并探讨其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引言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城市面临的挑战包括城市内涝、水污染和地下水资源短缺等。

海绵城市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通过模仿自然系统的工程手段来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二、海绵城市方案系统的定义海绵城市方案系统是一种集成了城市规划、水资源管理和工程设计等多学科知识的智能信息系统。

它通过整合城市的水循环系统、绿色基础设施和低碳交通等要素,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和方案设计,帮助规划者和决策者制定和实施海绵城市规划。

三、海绵城市方案系统的功能1. 数据收集和分析:海绵城市方案系统通过采集和整理各种地理、水文、气象等数据,对城市特征和水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

这些数据包括地形、下水道系统、降雨量等。

2. 模型模拟和优化:基于收集的数据,海绵城市方案系统可以通过建立城市水循环模型、污水处理模型和降雨透水模型等,模拟不同情景下的水资源利用和排泄情况,并优化方案以达到最佳效果。

3. 方案设计和评估:海绵城市方案系统可以根据城市的特点和需求,提供各种方案设计和评估工具。

例如,可以评估不同的绿色基础设施布局对城市面积内涝的影响,或者评估不同污水处理方案的效果。

4. 可视化展示与决策支持:海绵城市方案系统具有可视化展示的功能,在地图上呈现城市的水循环系统、绿色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等要素,并提供决策支持工具,帮助决策者更好地理解和评估方案。

四、海绵城市方案系统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1. 提高城市的水环境质量:海绵城市方案系统可以通过有效地规划和设计城市的水循环系统,减少城市内涝和水污染的发生,并改善城市的水环境质量。

2. 增加城市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海绵城市方案系统可以通过优化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和水资源利用,实现城市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原理

海绵城市建设原理

海绵城市建设原理海绵城市建设原理是指在城市规划设计中,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提升城市面对极端天气事件的适应能力,减轻城市内部和周边地区的洪涝、内涝等灾害风险,并优化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一个新兴理念和方法。

1.预防优先原则:海绵城市建设侧重于预防和减轻极端天气事件带来的洪涝、内涝等灾害风险。

通过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合理布局城市设施和交通系统,减少城市表面的阻水面积,降低洪涝风险。

同时,通过建设雨水花园、蓄水池、水文修护等措施,提高城市的蓄水能力,减少内涝风险。

2.综合防控原则:海绵城市建设强调采取综合的措施和手段来进行城市防洪防涝。

通过改善城市排水系统和调蓄设施的能力,合理利用梯田、堤坝、河道等地形地貌,构建城市内涝和洪水排涝的综合防治系统。

同时,还可以利用植被覆盖和湿地建设等生态手段,提高城市环境的自净、自减能力,减少污染物对城市水资源的影响。

3.生态保护与恢复原则:海绵城市建设注重保护和恢复城市生态系统,以提升城市环境质量。

通过修复和建设湿地、河流、水库等水域生态系统,恢复自然的水循环过程,提高水资源的自净能力,提升城市的景观价值和生态效益。

同时,还可以采用植被绿化、绿屋顶等手段,增加城市的绿色空间,提高空气品质和生态功能。

4.城市创新发展原则:海绵城市建设倡导创新思维和科技手段的应用。

通过引入智能技术和工程建设手段,提升城市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

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模型模拟,实现城市水资源的智能管理和优化利用。

同时,通过创新城市建设理念和模式,推动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5.持续参与原则: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多方参与和共同努力。

政府、企事业单位、居民和专业机构等各个领域和层面都要积极参与到海绵城市建设中。

政府需要加强规划管理和政策引导,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政策和财政支持。

企事业单位需要积极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推动技术创新和实践经验的分享。

城市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方案

城市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方案

城市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城市的水资源管理和城市内涝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合理规划和建设,使城市具备更好的水资源管理和水循环能力的城市。

本文将探讨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方案的相关问题。

一、海绵城市的概念及意义海绵城市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是由美国学者阿尔伯特·波尔(Alberti Bol)提出的。

海绵城市的核心理念是模仿自然生态系统,通过合理规划和建设城市的水资源管理系统,实现城市的水资源高效利用和水循环能力的提升。

海绵城市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海绵城市可以有效缓解城市内涝问题。

传统城市的建设方式往往会导致大量的地表水无法被有效排除,从而引发城市内涝。

而海绵城市通过合理规划和建设,可以将雨水纳入城市水资源管理系统,减少地表径流,从而有效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

其次,海绵城市可以提升城市的水资源管理能力。

传统城市的水资源管理往往是单一的,无法充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而海绵城市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雨水花园等,可以实现雨水的收集和利用,有效提升城市的水资源管理能力。

再次,海绵城市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传统城市的建设方式往往会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导致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

而海绵城市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城市的生态环境,使城市更加宜居。

二、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原则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首先,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需要注重整体性。

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从整体上考虑城市的水资源管理和水循环能力,而不是单一地解决某个问题。

因此,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的地形、气候、水资源等因素,确保整体的可持续性。

其次,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需要注重适应性。

不同地区的城市面临的水资源管理和水循环能力问题有所不同,因此,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以确保其适应性。

海绵城市措施

海绵城市措施

海绵城市措施1. 简介海绵城市是指采用多种防洪措施和水环境调控手段,以最大限度减少城市内涝和水污染,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

为了应对日益加剧的城市排水难题和水资源短缺问题,各国纷纷借鉴海绵城市理念,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和政策。

2. 海绵城市措施2.1 雨水收集和利用雨水收集和利用是海绵城市的核心措施之一。

通过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灌溉、景观用水、洗车等非饮用水的需求。

这样可以减少对地下水的依赖,降低城市用水压力,并减少洪水发生的可能性。

一些国家和地区还鼓励居民安装雨水收集设备,以个体层面参与到雨水的收集和利用中。

2.2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是海绵城市的另一个重要措施。

通过增加城市的绿地和湿地面积,提高城市的自然水文循环能力,减少洪水的发生和城市内涝。

同时,绿色基础设施还能提供生态服务,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并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2.3 道路渗透和渗水砖铺设为了增加城市的透水能力,许多海绵城市采用了道路渗透和渗水砖铺设的措施。

传统的道路铺设方式会导致水流无法渗透到地下,增加城市的排水难度。

而采用渗透道路和渗水砖铺设,可以将雨水迅速渗透到地下,减少道路积水,改善城市的排水能力。

2.4 河湖水域修复和治理河湖水域修复和治理也是海绵城市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河湖水体的清淤、疏浚和水生态环境的修复,可以提高水体的容积和水质,增加水的储存和调蓄能力,减少洪水的发生和水污染的风险。

同时,河湖水域的修复还能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城市的生态景观。

2.5 建设蓄水池和雨水花园为了进一步增加城市的蓄水能力,一些海绵城市开始建设蓄水池和雨水花园。

蓄水池可以收集雨水,起到集水和调蓄的作用,为城市提供水资源。

雨水花园则是将城市中的绿地和雨水收集系统相结合,通过植被的吸水能力和土壤的渗水能力,减缓雨水的径流速度,降低洪水发生的风险。

2.6 制定政策和法规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海绵城市建设的具体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的具体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的具体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是指通过建立具有海绵性质的城市基础设施,使城市在面对极端降雨等自然灾害时能够吸收、滞留、过滤、净化雨水,减少城市内涝和水资源的浪费。

以下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雨水花园和湿地公园
通过在城市内建立雨水花园和湿地公园等基础设施,能够有效地减缓雨水流速,增加雨水渗透率,提高水质,同时还可以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二、建设雨水收集系统
在建筑物和道路的屋顶、花坛、空地等地方,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起来供后续利用。

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为城市提供一部分的水资源,同时也减轻了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

三、推广透水铺装
在建设城市道路、广场等公共场所时,采用透水铺装,增加地面透水性,避免大量的地表径流形成。

这不仅可以减轻城市内涝的风险,还可以提高道路的承载能力,延长使用寿命。

四、建设绿色屋顶
在城市建设中,推广建设绿色屋顶,将屋顶改造为花园、草坪等绿化场所,能够增加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减少雨水径流量。

五、加强雨水管理
通过完善城市雨水管理制度,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加强监管执法,
减少城市内涝等问题的发生。

并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力求做到合理用地、节约用水、保护生态。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建设需要综合施策,各个方面都需要加强措施和管理,才能够有效地实现城市的海绵化建设,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海绵城市的意义和措施

海绵城市的意义和措施

海绵城市的意义和措施概述海绵城市是指采用可持续性和创新技术来解决城市极端天气事件和水资源管理问题的城市规划和设计理念。

在传统城市规划中,大量的非透水区域和不透水材料导致雨水无法迅速排出,造成城市内涝和水资源浪费。

而海绵城市则通过改变城市的水资源管理方式,将城市变成一个具有蓄水、渗透和净化功能的海绵,以解决雨水排放问题并提高城市的适应性和韧性。

意义海绵城市的建设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海绵城市的几个重要意义:1. 解决城市内涝问题传统城市规划中,大量的非透水区域和不透水材料导致雨水无法迅速排出,容易引发城市内涝。

而海绵城市通过增加透水面积,引导和储存雨水,可有效减少内涝发生的风险。

2.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海绵城市采用绿色基础设施、雨水收集系统和雨水利用系统等措施,实现雨水资源的收集、净化和重新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地下水和自来水的依赖,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3. 保护水生态环境传统城市规划中,大量的雨水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带走了大量的污染物,破坏了水生态环境。

而海绵城市通过雨水的自然净化和慢性渗漏,保护水生态环境,改善水质。

4. 增加城市的适应性和韧性海绵城市通过建设适应性和韧性较强的基础设施,提高城市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应对能力,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同时,海绵城市还能改善城市的微气候,减轻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措施海绵城市的建设涉及多个方面的措施和策略。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海绵城市建设措施:1. 绿色屋顶与墙面绿色屋顶和墙面植被能够吸收雨水、减少雨水径流,并对城市的热岛效应和空气质量有所改善。

在海绵城市中,推广绿色屋顶和墙面的应用,能够增加透水面积,减少雨水排放量,降低城市内涝的风险。

2. 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海绵城市中的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将雨水导入储存设施中,再利用于灌溉、冲洗等用途。

通过雨水的再利用,可以减少对地下水和自来水的依赖,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3. 慢性渗透设施慢性渗透设施,如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能够将雨水逐渐渗入地下,达到地下水补给和地面水资源补充的目的。

海绵城市建设的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的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的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调整城市结构:重点疏解拥挤区域,建设绿地和水体,增加城市的自然景观,并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布局。

2. 构建海绵空间:通过改造城市屋顶、道路和广场等,增加城市的雨水渗透面积,并设置雨水收集设施,将雨水纳入城市水系统,减少地表径流。

3. 发展雨水利用:利用收集到的雨水用于冲洗马路、灌溉绿化、供应生活用水等,减轻城市的用水压力。

4. 加强雨水管理: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增加排水能力,避免城市内涝。

同时,建设雨水调蓄设施,减缓洪水峰值流量,保护城市的水资源安全。

5. 增加绿色覆盖:在城市中增加绿地,尤其是湿地、森林等具有良好的雨水保持和调蓄能力的植被,提高城市的自然保水能力。

6. 推动节水措施:通过改善供水管网、提高供水效率、加强水资源管理等方式,减少城市的用水量,降低城市对外部水资源的依赖。

7. 加强污水处理:规范城市污水处理,确保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后再排放,减少
对水体的污染,保护城市的水环境。

8. 引导社会参与:加强公众教育宣传,提高居民和企业的环保意识,鼓励居民参与海绵城市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

通过上述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提升城市的抗洪排涝能力、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保护水资源,并使城市更加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途径及具体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途径及具体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途径及具体措施海绵城市的本质是改变传统城市建设理念,实现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习总书记在2013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必须顺应自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由此可见,海绵城市建设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一、海绵城市建设途径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1、保护原有水生态系统通过科学合理划定城市的“蓝线”、“绿线”等开发边界和保护区域,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树林、公园草地等生态体系,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

2、恢复被破坏水生态对传统粗放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城市绿地、水体、湿地等,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等的技术手段,使其水文循环特征和生态功能逐步得以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城市生态空间,促进城市生态多样性提升。

3、推行低影响开发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

留足生态用地,适当开挖河湖沟渠,增加水域面积。

此外,从建筑设计始,全面采用屋顶绿化、可渗透的路面、人工湿地等促进雨水积存净化。

据美国波特兰大学“无限绿色屋顶小组”(Green roofs unlimited)对占地723英亩的波特兰商业区进行分析,将219英亩的屋顶空间——即三分之一商业区修建成绿色屋顶,就可截留60%的降雨。

具体落实时有以下几个关键技术环节:1、现状调研分析通过当地自然气候条件(降雨情况)、水文及水资源条件、地形地貌、排水分区、河湖水系及湿地情况、用水供需情况、水环境污染情况调查,分析城市竖向、低洼地、市政管网、园林绿地等建设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制定控制目标和指标各地应根据当地的环境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地制宜地确定适用于本地的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控制目标及相关指标。

3、建设用地选择与优化本着节约用地、兼顾其他用地、综合协调设施布局的原则选择低影响开发技术和设施,保护雨水受纳体,优先考虑使用原有绿地、河湖水系、自然坑塘、废弃土地等用地,借助已有用地和设施,结合城市景观进行规划设计,以自然为主,人工设施为辅,必要时新增低影响开发设施用地和生态用地。

海绵工程监理方案

海绵工程监理方案

海绵工程监理方案一、背景和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内部水文环境日益恶化,城市内涝、水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

而海绵城市建设是解决城市内涝、改善城市水环境的有效途径之一。

海绵城市建设以“海绵”理念为核心,通过构筑物与生态共建,模拟自然过程,将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实现雨水的集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恢复,从而实现城市水资源的综合管理与综合利用,达到节约水资源、改善水环境、减轻城市排水系统压力的目的。

海绵工程主要包括雨水花园、屋面绿化、透水铺装、雨水收集利用、植被系统、生态水体等,是通过调整土地利用方式和降雨径流特性,以缓解城市水环境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海绵工程建设与运行监理工作是保障工程顺利实施和后期运行的重要保障,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确保海绵工程建设质量:海绵工程建设的专业性强,涉及的技术面广,工程质量直接影响到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益和水环境改善效果。

2. 保障海绵工程建设安全:海绵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较多的环境影响和社会风险,监督工作对于确保施工安全至关重要。

3. 保障海绵工程长期运行效果:海绵工程建设完成后,其长期运行效果需要监理工作保障,确保其持续有效发挥作用。

因此,加强海绵工程监理工作对于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改善城市水资源利用状况和水环境改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海绵工程监理目标1. 确保海绵工程建设质量:监督工程施工全过程,确保工程材料选择、工艺施工等符合相关规范和标准要求,确保工程质量。

2. 保障海绵工程建设安全:监督工程施工现场环境,确保施工过程中不发生环境、事故等安全问题。

3. 保障海绵工程长期运行效果:监督工程建设竣工后的维护及管理工作,确保海绵工程长期有效发挥作用。

三、监理内容1. 建设前期监理工作(1)对工程建设规划、设计文件进行初步审查,确保其满足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和相关标准。

(2)对工程施工标准进行制定和审核。

2. 建设中期监理工作(1)对施工现场进行定期巡查,审核施工过程中的工艺流程和材料选用。

防治城市内涝的海绵城市设计理念

防治城市内涝的海绵城市设计理念

防治城市内涝的海绵城市设计理念防治城市内涝的海绵城市设计理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内涝问题日益突出。

大量的水泥路面和建筑物阻碍了雨水的渗透,形成了大量的积水,给城市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海绵城市的概念被提出,并逐渐得到广泛的应用。

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的核心是模仿自然的水文循环过程,通过合理利用地表和地下的自然水源,提供空间和时间,使城市能够更好地承接、存储和利用降水。

这一理念旨在降低城市内涝的风险,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首先,海绵城市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水的流动和渗透能力。

通过采用透水铺装、绿化屋顶和生态湿地等措施,可以增加地表的渗透面积,减少地表径流的数量。

此外,结合地面积水和地下蓄水设施,可以有效地储存和利用雨水资源。

其次,海绵城市的设计要注重绿色生态系统的建设。

通过植被的引入和保护,可以提高土壤的质量,增加土壤的含水量和渗透能力。

同时,植被还可以发挥防风、减温和净化空气的作用,改善城市生活环境。

此外,海绵城市的设计还要充分考虑城市规划和建筑结构的可持续性。

合理规划城市的排水系统,采用低影响开发技术,减少土地的覆盖度,提高城市的透水性。

在建筑设计中,应注重雨水的收集和利用,例如设置雨水收集装置和雨水花园,将雨水用于植物浇灌和冲厕等。

最后,海绵城市的设计还需要积极引导公众的参与和意识提升。

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和理解,鼓励居民主动参与城市防洪排涝工作。

同时,政府应加大投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推动海绵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总之,海绵城市设计理念为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模仿自然的水文循环过程,合理利用地表和地下的自然水源,提供空间和时间,城市能够更好地承接、存储和利用降水,减少城市内涝的风险,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然而,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政府、专家和公众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只有不断探索和创新,我们才能建设出更加宜居、可持续的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论文

海绵城市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海绵城市”理念对合肥内涝防治的应用研究*名:**学号: ***********专业班级:地质工程指导老师:**院系:土木工程学院岩土系提交日期:年月日安徽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摘要中国城市已经进入“城市病”集中爆发期,其中,内涝灾害是城市化带来的城市型洪水灾害,对经济建设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构成极大的危害。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规划手段协调城市建设、管理保障以及工程技术将在解决城市内涝问题中发挥最根本的作用。

海绵城市利用低影响开发雨水管理系统,使得场地开发前后的水文特性保持不变,达到有效削减雨水径流流量、暴雨洪峰流量,减少雨水径流污染的目的。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种类很多,从源头、中途和末端可分为绿色屋顶、初期雨水弃流装置、渗透井、植被浅沟、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湿塘、人工湿地等。

本文第1章绪论水是生命之源,是万物生存的根本。

然而,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也日益严峻。

同时,由于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速度的加快,水资源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

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66%的国家和地区处于缺水或极度缺水的境地,同时,有40%以上的河流和湖泊被污染。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地域辽阔,拥有着位居世界第六位的河川及径流量。

然而,我国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足2300m³,远远低于美国、俄罗斯、巴西等国,是世界上较为缺水的国家之一。

我国水污染的问题也十分严峻。

在2014年,国土资源部面向社会发布的数据表明,我国大约有近20%的城市集中式地下水的水源水质劣于III类,水资源合理利用的状况也不容乐观。

世界各国在面对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上,展开了多方面的探讨。

雨水的收集、利用和应对洪涝灾害也逐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

我国要求在2014年编制完成雨水排水防涝规划和暴雨强度公式。

人们逐渐意识到雨水在提高用水安全性和减少环境影响中,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雨水的利用和收集,是让曾经单一排放的雨水“变废为宝”的重要措施。

海绵城市四大核心系统:雨水渗透、滞留、收集、回用系统

海绵城市四大核心系统:雨水渗透、滞留、收集、回用系统

海绵城市四大核心系统:雨水渗透、滞留、收集、回用系统国家大力倡导建设海绵城市,雨水作为一种最直接、最根本、最经济的水资源,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海绵城市的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最大程度的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自然积存、渗透和净化,从而实现城市排水防涝能力的综合提升、径流污染的有效消减、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一、雨水渗透系统:当城市内涝时,雨水的排放量太大,此时当然是雨水快速渗透地下自然排除最好。

所以该系统就是用于补充地下的“含水层”,防止暴雨排泄而导致的下游洪水。

这种系统由坚固的渗透矩阵模块组成,能快速“捕获”雨水短暂滞留后回渗地下,比较适合一些建筑的停车场、外部道路铺设等。

二、雨水滞留系统:既然回收,不能让雨水完全快速流失,所以“雨水滞留系统”是一个“存储箱”,也可以叫做“缓冲空间”。

因为如果遇到暴雨时,雨水留到这里等雨洪过后再排放出指定出口,也可以防止城市内涝的。

那么,这种系统比较适合建筑园林绿化区、行车道等区域。

三、雨水收集系统在许多的小型住宅、园区中,应用“雨水收集系统”能够更好的节约水量。

据说如果将储存矩阵的水通过水泵连接到地面,节水量高达40%。

应该说,留出适合的土地空间,建设“雨水收集系统”,那么可以用于住宅民众的洗车、卫生用水以及植被绿化等。

四、雨水回用系统需要注意的是,“雨水回用系统”是绿色建筑中联系更紧密的技术,与人们的生活用水相关,所以需要经过水处理工艺来实现。

当然,该系统下的雨水用途广泛,可以草地灌溉、景观喷泉、冲厕、洗衣、空调冷却水补充等,甚至饮用水。

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沃而润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是项目规划、工程设计、生产、施工的集成服务企业,主要产品是蜂巢约束系统和雨水收集系统。

海绵城市系统实施方案

海绵城市系统实施方案

海绵城市系统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水资源、水环境和城市内涝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系统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系统是指通过合理规划和建设,利用自然系统的功能,实现城市内涝控制、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改善的一种城市发展理念和模式。

二、海绵城市系统实施目标。

1. 实现城市内涝控制,减少城市水logging现象。

2. 促进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

3. 改善城市水环境,减少水污染,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4. 提高城市抗灾能力,减少自然灾害对城市的影响。

三、海绵城市系统实施方案。

1. 绿色建筑。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推广绿色建筑理念,采用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等措施,增加城市地表的透水性,减少雨水径流,降低城市内涝风险。

2. 雨水收集利用。

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灌溉、景观水体补充等,减少城市雨水径流量,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3. 湿地建设。

在城市规划中合理设置湿地,利用湿地的自净能力,净化城市污水,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

4. 河道治理。

对城市内的河道进行治理,保护河道生态,增加河道水容量,减少河道泛滥的风险。

5. 森林防护。

加强城市周边森林防护区的建设,保护水源地和水土流失,减少城市洪涝灾害。

6. 智能排水系统。

建设智能排水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和控制,实现城市排水管网的智能化管理,提高排水效率,减少城市内涝风险。

四、海绵城市系统实施效果评估。

1. 内涝控制效果。

通过实施海绵城市系统,城市内涝现象得到有效控制,降低城市内涝风险。

2. 水资源保护和利用效率提高。

雨水收集利用和湿地建设等措施,提高了城市的雨水资源利用效率,保护了城市的地下水资源。

3. 水环境改善。

湿地建设和河道治理等措施,改善了城市的水环境质量,减少了水污染。

4. 城市抗灾能力提高。

海绵城市系统的实施,提高了城市的抗洪能力,减少了自然灾害对城市的影响。

五、结语。

海绵城市系统的实施,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城市发展模式。

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助力城市防涝治理

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助力城市防涝治理

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助力城市防涝治理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城市防涝治理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应对频发的暴雨洪灾和城市内涝现象,海绵城市建设成为了越来越多城市采取的有效措施。

本文将探讨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如何助力城市防涝治理。

一、海绵城市建设的概念和内涵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建设具备海绵效应的城市。

所谓海绵效应,是指城市通过多样性的绿色空间,将雨水充分吸收、滞留和利用,降低洪灾风险,减轻城市内涝压力,提高城市的自然适应性。

海绵城市建设主要包括地面透水铺装、生态廊道、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措施。

二、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防涝治理的关系1. 实现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将大量降雨所带来的雨水储存和净化起来,供城市用水、农田灌溉等方面使用。

这不仅能够解决城市用水紧张的问题,还可以有效降低城市排水系统的负荷,避免排水系统超负荷运行引发的内涝问题。

2. 提供城市绿色生态空间海绵城市的核心理念是增加城市的绿色空间,通过绿色植被的覆盖和湿地的建设,提高城市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植被和湿地能够吸收雨水、释放蒸发、降低地表温度,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的气候环境。

3. 减缓城市洪水峰值传统的城市排水系统面临着洪水峰值过高、排水能力不足的问题,容易引发内涝。

而海绵城市的建设能够通过降低城市的建设密度,增加雨水的渗透和延缓排放速度,减缓洪水峰值的生成,有效防止内涝的发生。

4. 降低城市地质灾害风险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仅关注城市的洪涝问题,也能够有效降低城市的地质灾害风险。

通过合理规划建设,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减少土壤液化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风险,保障城市的安全。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策略1. 统筹规划与建设海绵城市建设需要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将其融入到城市总体规划中。

在城市发展规划阶段,要考虑城市的地下空间利用、道路排水系统改造以及公共空间的绿化等问题,确保海绵城市建设能够得到有效实施。

2. 加大投入力度实施海绵城市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篇一一、引言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理念,旨在通过模拟自然的水文循环过程,实现城市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雨水的自然排放。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内涝、水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的建设逐渐成为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就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及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讨论。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1. 政策支持与推动近年来,我国政府对海绵城市建设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

多个城市已经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

2. 实践案例在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中,许多城市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例如,某市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透水铺装、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等措施,有效减少了城市内涝和雨水污染,提高了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三、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1. 规划与实施脱节尽管政策对海绵城市建设给予了支持,但在实际规划与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脱节现象。

一些城市在规划阶段对海绵城市的理念和目标缺乏深入的理解,导致实际建设过程中难以有效实施。

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2. 技术与资金瓶颈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先进的技术和资金支持。

然而,目前一些城市在技术和资金方面存在瓶颈。

一方面,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和成熟的技术体系;另一方面,资金投入不足也制约了海绵城市建设的进展。

3. 公众参与度不高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然而,目前一些城市的公众参与度并不高。

一方面,公众对海绵城市的理念和意义缺乏了解;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参与渠道和机制。

四、解决措施与建议1. 加强规划与实施的衔接在规划阶段,应深入理解海绵城市的理念和目标,制定科学的规划方案。

在实施过程中,应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同时,还应建立有效的监督与评估机制,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进展进行定期评估和监督。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明确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明确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明确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日期】2022.04.18•【文号】建办城〔2022〕17号•【施行日期】2022.04.1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明确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建办城〔2022〕17号各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直辖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委、水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近年来,各地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采取多种措施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对缓解城市内涝发挥重要作用。

但一些城市存在对海绵城市建设认识不到位、理解有偏差、实施不系统等问题,影响海绵城市建设成效。

为落实“十四五”规划《纲要》有关要求,扎实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一、深刻理解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一)准确把握海绵城市建设内涵。

海绵城市建设应通过综合措施,保护和利用城市自然山体、河湖湿地、耕地、林地、草地等生态空间,发挥建筑、道路、绿地、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和缓释作用,提升城市蓄水、渗水和涵养水的能力,实现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促进形成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

(二)明确海绵城市建设主要目标。

海绵城市建设是缓解城市内涝的重要举措之一,能够有效应对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以内的强降雨,使城市在适应气候变化、抵御暴雨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弹性”和“韧性”。

二、明确实施路径(三)突出全域谋划。

海绵城市建设要在全面掌握城市水系演变基础上,着眼于流域区域,全域分析城市生态本底,立足构建良好的山水城关系,为水留空间、留出路,实现城市水的自然循环。

要理清城市竖向关系,不盲目改变自然水系脉络,避免开山造地、填埋河汊、占用河湖水系空间等行为。

(四)坚持系统施策。

海绵城市建设应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转变,从以工程措施为主向生态措施与工程措施相融合转变,避免将海绵城市建设简单作为工程项目推进。

上海海绵城市防护虹吸排水系统原理

上海海绵城市防护虹吸排水系统原理

上海海绵城市防护虹吸排水系统原理上海海绵城市防护虹吸排水系统是一种集中排水系统,可以有效地调控城市地表水,在降雨过程中通过虹吸力将雨水集中排放,从而减少城市内涝的风险。

该系统的原理是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布置,使雨水能够顺利地流入排水系统,进行集中排放和处理。

该系统的主要原理包括水流收集和排放两个方面。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两个方面的原理。

1.水流收集原理:在海绵城市防护虹吸排水系统中,通过排水设施和设备,将雨水集中收集并进行处理。

其主要原理如下:(1)雨水收集:首先,通过设置雨水收集设施,如排水沟、储水池等,将地表雨水收集起来。

这些设施可以设置在道路、广场、屋顶等不同的场所,以最大化地收集雨水。

(2)导流和分配:根据不同的场所和需求,对收集到的雨水进行导流和分配。

导流主要通过排水管道和渠道实现,确保雨水能够顺利地传输到下游的处理设施。

分配则根据不同场所的需求,将雨水分配到相应的处理设施中。

(3)滞留和调蓄:在满足滞洪条件的前提下,通过设置调蓄设施,如储水池、雨水花园等,将部分雨水暂时滞留并储存起来。

这样可以减缓雨水的流速,进而减轻排水系统的负担。

2.水流排放原理:在海绵城市防护虹吸排水系统中,通过排放设施和设备,将雨水进行处理并排放。

其主要原理如下:(1)虹吸力排水:通过设置具有虹吸功能的排放设施,在排水管道内形成虹吸力,从而加速雨水的排放速度。

虹吸力可以通过合理的管道设计和布置来实现,使雨水能够顺利地流入排放系统。

虹吸力的形成原理是利用管道内液体流动的动能将周围的空气抽入管道,形成负压,进而加速水流的排放。

(2)水质处理:排放设施不仅可以加速排放雨水,还可以进行水质处理。

通过设置过滤装置、沉淀池等处理设施,去除雨水中的悬浮物、沉淀物和污染物,从而提高排放水质。

(3)节能减排:虹吸力排放系统可以降低雨水排放的能耗,提高排放效率,减少运行成本。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管理,最大程度地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总之,上海海绵城市防护虹吸排水系统通过合理的收集、导流、分配和排放等工作,实现了雨水的集中处理和排放。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内涝治理实践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内涝治理实践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内涝治理实践一、海绵城市理念概述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雨洪管理理念,其核心思想是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水循环过程,通过一系列生态工程措施,实现城市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可持续利用。

这种理念强调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旨在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水环境问题,特别是城市内涝问题。

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不仅能够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还能增强城市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1.1 海绵城市理念的核心要素海绵城市理念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渗透性:通过透水性铺装、植被覆盖等措施,增强城市地面的渗透能力,减少地表径流。

- 蓄水性:利用雨水花园、蓄水池等设施,暂时储存雨水,降低雨水峰值流量。

- 净化性:通过人工湿地、生态沟渠等设施,对雨水进行自然净化,提高水质。

- 利用性:将收集和处理后的雨水用于城市绿化、道路冲洗等,实现雨水资源的再利用。

1.2 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领域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阶段就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合理布局城市空间,形成生态友好的城市结构。

- 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采用绿色屋顶、雨水回收系统等措施,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 道路与交通:在道路设计中采用透水性铺装材料,设置雨水收集和排放系统,减少道路积水。

- 公共绿地:在公园、广场等公共绿地中设置雨水花园、生态沟渠等,增强绿地的雨水管理能力。

二、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内涝治理实践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内涝治理实践,是指在海绵城市理念指导下,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工程措施和管理策略,有效控制和减少城市内涝现象。

这些实践不仅涉及到硬件设施的建设,还包括软件管理的创新。

2.1 内涝治理的基本原则内涝治理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源头控制:在雨水产生的源头进行控制,减少雨水径流量。

- 过程管理:在雨水流动过程中进行管理和调节,减缓雨水流速,延长峰值时间。

- 末端处理:在雨水最终排放前进行处理,减少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基本概念与综合目标》范文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基本概念与综合目标》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基本概念与综合目标》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内涝、水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即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水循环机制,建设具有“弹性”的城市水系统,有效缓解城市内涝、雨水径流等问题。

本文将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和综合目标进行解读,为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海绵城市的基本概念海绵城市,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建设理念,它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为核心,借鉴自然地形的储水功能,模拟自然的生态环境。

在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强调以“低影响开发”模式为基础,采取渗、滞、蓄、净、用等多种技术手段,达到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目的。

这种建设模式不仅可以减少城市内涝、改善水环境,还能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综合目标海绵城市建设的综合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雨水资源化利用: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雨水花园等设施,将雨水资源化利用,减少对传统水源的依赖,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 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建设湿地公园、雨水公园等生态空间,增加城市绿量,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3. 提升防洪排涝能力:通过采取低影响开发模式,建设雨水调蓄设施等措施,有效缓解城市内涝问题,提升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

4. 促进可持续发展:海绵城市建设不仅关注当前的城市发展问题,更着眼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合理的规划与建设,促进城市的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四、实践指导为了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的综合目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指导:1. 科学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明确建设目标、任务和措施,确保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

2. 技术创新: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高海绵城市建设的科技含量和水平。

3. 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海绵城市建设,形成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的良性发展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 区域经济教研部主任、 教授 , 研究方向: 区域经济、 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 赵芮
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区域经济。 ( 四川 成都
6 1 0 1 1 0 )
畿 雒懿 激学 院l
JOURNAL OF CHENGDU I NS TI TUT E I
OF PUBLI C ADM I NI ST RATI ON I

海绵体的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 目前 , 大部分城市 主要基于“ 快速排除” 和“ 末端处理” 的指导思想 , 通过地 下管渠、 泵站等“ 灰色” 设施来排水 , 忽视 了植草沟、 下沉 式绿地、 雨水花园等人工海绵体和河岸、 浅滩、 湖泊等天 然海绵体的蓄水、 排水作用 , 造成大部分城市虽然年年投
海绵城市的路径 , 不仅 需要秉承先进的规划理念 , 而且需要保护海绵体的质量、 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 协
调 三 大主 . 体 的力量 。
关键词 : 海绵城 市; 城 市内涝; 绿 色发展
作者及单位 : 林德萍, 中共成都市委 党校科研处副处长、 经济学副教授 ; 荆 啖 英, 中共四川省委党
昌地 区为 1 2 . 8 平方千米 。 生内涝。
中汉 口地 区 6 5 . 5 平 方千米 , 汉 阳地 区 8 . 2 平 方千米 , 武
绵体” , 如植草沟、 下沉式绿地、 雨水花园等来蓄水、 排水、
净水 , 而不是单纯依靠管渠、 泵站等“ 灰色设施” 来排水。
城市排水 系统灵活性低。根据国家防总的数据显 城 经 水 的 洁 雨 力 增 之 随 也 压 抹 镕 合 州 翰 积 面 刚 一
雨水是灌溉植物和补充地球水资源的一个有价值的 资源。但是 , 近年来我国北京、 上海、 深圳、 武汉、 杭州和 南 昌等多个城市频受暴雨等 自然灾害影响出现城市 内 涝, 且受灾城市数量、 规模和经济损失程度均呈显著上升
的态势。据 民政部数据显示, 2 O 1 3 年全 国3 1 省( 自治 区、 直辖市) 中县级以上城市受淹 2 3 4 个, 直接经济损失
资大量资金进行地下排水系统的维修、 改造和升级, 但是 却收效甚微 , 致使“ 逢雨必涝, 城 市看海” 的问题依然存 在。 雨污合流造成了管道淤塞析
综合来看 , 造成城市内涝、 水资源失衡等问题的主要 原 因, 从宏观方面来说是城市开发破坏了原有的 自然生 态系统, 使得水资源的自然循环受阻; 从微观方面来说是 粗放 型城市建设模式和落后的雨水管理系统 , 破坏了城 市的水文环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 城市开发阻断 了自然水循环。在原始自然的条件下 , 大部分的雨水 由
透、 净化和利用 , 防止城市出现内涝和水失衡。 海绵城市一改传统城市建设方式和雨水管理系统 ,
用“ 慢排缓释” 和“ 源头分散” 的新型发展理念取代“ 快速 排除” 和“ 末端处理 ” 的传统发展理念 , 通过采用 “ 绿色海
一 原 更 一 管 槽 排 一 暴 重 塞 一 市 有 捕
成径流 , 仅有 2 O N 3 0 % 的雨水渗入地下 , 增加了城市内涝 的威胁。
3 1 0 0 多亿元。截至 2 0 1 6 年7 月6日9 时统计 , 6 月3 O 日以来 , 长江中下游等地遭受的洪涝、 风雹等灾害已造成
江苏、 安徽、 江西、 河南、 湖北、 湖南 、 广西、 重庆、 四川、 贵 州、 云南 1 1 省( 自治区、 直辖市 ) 8 l 市( 自治州) 3 7 3 个县 ( 市、 区) 受灾, 直接经济损失4 8 1 . 8 1 ' L 元。
虽然海绵城市注重生态系统 的自然调节作用, 但是建设
海绵城市并不是要推倒重来 , 完全取代传统的雨水管理 系统 , 而是通过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最大程度地发
示, 当前我国省会城市的排水柿 隹 一般只有1 ~ 2 年一遇,
其他城市 的排水标准 更低 , 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 大。纽约是 1 0 ~ 1 5 年一遇 , 巴黎是 5 年一遇。同时, 因为 城市排水管道为硬质设施、 综合管廊不健全、 小型水利工
地面吸收并渗入地下, 然后由地表和植物表面被蒸发, 回 到大气中, 多余的雨水从地表缓慢地汇集于溪流江河 , 排 入湖泊海洋。但是城市开发却改变了这种 自然的水循 环, 不仅 占用 了大量能够涵养水源的草地、 绿地、 湿地等
自然元素, 切断了自 然水循环的路径 , 而且使得城市下垫
面硬化、 缓冲土壤少、 不透水面积增加, 7 0  ̄ 8 0 % 的降雨形
海绵城市是绿色发展的新载体。它强调用 自然调节 为主、 人工设施为辅的方式, 来促进城市水资源的 自由流
地面汇集形成径流排入市政排水系统 , 但地表径流的增
中图分类号 : F 2 9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 0 0 8 — 5 9 4 7 ( 2 0 1 6 ) 0 6 — 0 0 3 3 — 0 3 摘要 : 雨水资源是生态系统运转必不可少的条件, 但 是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 城市水涝、 水流污染、 水失衡等问题 目益显现 . 。究其原因, 从宏观方面来看是生态系统i 盏 到破坏, 导致水资源 自 然循环受阻; A k 微观. 方面来看是相放型城市建设模式, 破坏了城市水文环境。为从根 源 E 缓解城市内涝, 削减城市雨洪 风险, 形成水资源 自 然流动的系 统, 海绵城 市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模 式应运而生。积极探索建设
程 少, 使得城市排水能力难以配合多变的降雨变化量。
挥 自然循环和人工干预的协同作用 , 解决洪峰流量增加、
面源污染负荷重、 径流系数大等问题 , 实现城市水资源的
自然流动 。
尤其在我国前期建设不够规范的情况下, 城市所依赖的 惦褪 污是据
管道排水系统其实 已不堪重负 , 所以导致排水不足而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