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内涝排水分析与对策的简析

合集下载

城市内涝案例分析报告

城市内涝案例分析报告

城市内涝案例分析报告一、案例背景介绍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如降雨量大、下水道系统不完善等,城市内涝问题十分突出。

内涝现象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正常运行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需要进行深入的案例分析,以找出解决内涝问题的有效方法。

本文将以某城市内涝问题为案例,通过分析其原因、影响以及解决方案,探讨内涝问题的解决之道。

二、问题分析1. 原因分析:a. 下水道系统不完善:城市下水道系统可能设计不合理、管道老化、堵塞等问题,导致排水能力不足,无法及时排出大量降雨的雨水。

b. 道路排水设施不完备:道路设计不合理、疏通不畅,导致雨水在道路上无法正常排出。

c. 建筑物设计缺陷:一些建筑物在设计和施工中未考虑排水问题,导致雨水无法得到有效排出。

d. 人为因素:乱倒垃圾、违法建设等行为导致城市排水系统的堵塞和损坏,进一步影响城市的排水能力。

2. 影响分析:a. 交通堵塞:内涝导致道路积水严重,使车辆无法正常行驶,造成交通阻塞。

b. 水灾:内涝导致大量积水,可能引发洪水和地质灾害,给城市和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c. 环境污染:城市积水中可能含有污水、垃圾等污染物,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及公众健康。

三、解决方案1. 完善下水道系统:加大对城市下水道系统的改造与建设投入,提高排水能力,确保雨水能够及时排出。

2. 改善道路排水设施:对道路进行改造,增设雨水收集设施和排水管道,确保道路排水畅通。

3. 加强建筑物设计与施工监管:从规划、设计到施工过程中,加强对建筑物排水系统的监管,确保其合理与有效。

4. 加强市民教育宣传: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与教育,减少人为因素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影响。

四、总结通过对某城市内涝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内涝问题是由多种原因综合作用所引起的,解决内涝问题需要从根本上提升城市的排水系统能力,并加强与市民的教育宣传。

只有全面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管理与监管,并提高公众环境意识,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城市内涝问题,为居民提供一个干净、安全的生活环境。

城市内涝灾害原因分析及排水对策研究

城市内涝灾害原因分析及排水对策研究

城市内涝灾害原因分析及排水对策研究摘要:作家龙应台曾经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分辨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一场倾盆大雨足矣!在现在看来,这句话说的很有道理。

“如果发觉裤脚虽湿却不肮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一个先进国家”。

跟目前的雾霾天气、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比起来,城市内涝虽然挤不进世界环境研究的热点行列,但是近年的内涝频发却将内涝灾害从鲜为人关注变成时刻关注的话题,让公民对城市内涝治理从“零关注”转为“零容忍”的状态。

关键词:城市内涝;灾害;原因;对策一、城市内涝灾害的特点1、受灾面积大我国处于亚欧大陆东部,季风气候明显,具有暴雨天气集中、持续时间长,降雨量大等特点。

一旦强降雨席卷某个城市,短时间内降雨量就可高达上百毫米。

并且,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热岛效应”以及“雨岛效应”明显增强,致使城市降水量以及降雨频率进一步增加,同时,城市化也使得地表不透水面积迅速增加,城区下垫面发生显著变化,洼蓄量迅速减少,径流系数明显增加,进而导致洪峰流量明显增大。

再加上城市内部建筑物分布以及地势的差异,使得强降水极易向低洼地区迅速汇集。

种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城市内部在短时间内极易发生内涝,造成城市内部大面积受灾,损失较大。

其中2010年广州“5•7”特大暴雨,就在短时间内出现了许多新的内涝点,受灾面积较大,其原因也主要是由于降雨量大且迅速、地势低洼地以及不透水面积较大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造成。

2、救援难度大由于降雨强度大,城市内部容易出现多处局部洪涝,极易造成交通堵塞拥挤,甚至瘫痪,进而引发交通事故,给救援行动带来严峻挑战。

同时,救援现场环境复杂,随时可能再次遭遇暴雨袭击,导致灾情进一步复杂化、扩大化,延误救援最佳时机,增大救援难度,给消防部队的救援行动造成极大障碍,极不利于现场救援。

2015年北京“7•27”暴雨,就造成城区内8处路段积水,很多车辆被淹,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安全运行,增加了救援难度。

《2024年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范文

《2024年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范文

《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内涝问题日益凸显,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城市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城市内涝不仅影响城市交通、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还可能引发一系列次生灾害,如洪涝灾害、水污染等。

因此,分析城市内涝的成因并探讨相应的对策,对于保障城市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市内涝的成因1. 自然因素(1)气候异常: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暴雨、大暴雨等天气现象增多,导致城市内涝频发。

(2)地形地貌:部分城市地处低洼地带,地势平坦,排水不畅,容易形成积水。

2. 人为因素(1)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规划中缺乏对排水系统的统筹规划,导致排水设施建设滞后,无法满足暴雨等极端天气的排水需求。

(2)城市建设用地过度开发:城市建设用地过度开发,破坏了原有的水系,影响了自然地表的渗水能力,加剧了内涝风险。

(3)管理不善:部分地区缺乏有效的排水管理机制,导致排水设施维护不到位,堵塞、老化等问题严重。

三、对策与建议针对城市内涝的成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1. 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1)科学规划: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排水系统的建设,合理布局道路、广场、绿地等设施,提高城市的排水能力。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建设完善的排水设施,提高城市的排水能力。

同时,加强城市防洪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

(3)保护自然地貌: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尽量保护原有的水系和地貌,避免破坏自然地表的渗水能力。

2. 提升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能力(1)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加强气象监测和预报,及时发布暴雨等极端天气预警信息,提醒市民做好防范措施。

(2)加强应急管理: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能力。

3. 强化排水设施维护与管理(1)定期检查与维护:定期对排水设施进行检查与维护,及时发现并解决堵塞、老化等问题。

(2)加强监管:建立健全排水设施的监管机制,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行。

关于“城市内涝”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关于“城市内涝”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关于“城市内涝”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城市内涝是指在大雨、暴雨或台风等极端天气条件下,城市排水系统无法及时有效地排除积水,导致道路、地下室、低洼地区等处出现大量积水的现象。

这一问题的发生原因复杂多样,包括城市化进程快速、排水设施老化、管理不善、地质条件差等。

首先,城市化进程快速是城市内涝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建设规模扩大,原本的自然地表不再能充分吸纳和排除雨水。

大量的水泥、沥青路面、建筑物等人工构筑物对雨水的渗透能力较差,积水问题愈发严重。

其次,排水设施老化和管理不善也导致城市内涝问题的加剧。

由于建设和管理的长期忽视,许多城市的排水设施陈旧、堵塞、损坏。

垃圾、泥沙等杂物堵塞了下水道,雨水无法流入排水管网,造成积水。

此外,由于排水设施分散管理、缺乏科学规划,缺少统一指挥系统,导致救援和抢险工作的效率低下。

最后,地质条件也是城市内涝问题的因素之一。

有些城市地势低洼、土质不良,雨水难以迅速排出,造成大量积水。

此外,部分城市由于地下水位过高,导致排水困难,也加剧了城市内涝问题。

对于城市内涝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解决。

首先,应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合理规划城市排水设施,并进行统一管理和维护,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行,及时清理下水道。

其次,加强城市防洪能力,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湖等生态雨水管理设施,增加雨水的自然蓄滞能力。

此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规划城市排水系统,提高排水效率和应急响应能力。

最后,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对城市内涝问题的认识,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减少城市水土流失。

城市内涝问题是一个涉及多个层面的综合性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综合的措施来解决。

以下是一些进一步的对策建议: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应该加大对城市排水系统的投资,更新老化设施和补充不足。

特别是在高风险地区,应增加抗洪排水设施的建设,如提高雨水收集管理能力、新建海绵城市示范区等,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抗洪能力和容量。

关于“城市内涝”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关于“城市内涝”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关于“城市内涝”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城市内涝指的是在城市中出现的短时间内降雨量过大、排水系统不完善或不堪重负而导致的水浸现象。

这一问题在许多城市中都存在,给居民的生活和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本文将从成因和对策两个方面来分析城市内涝问题。

城市内涝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城市土地覆盖面积的扩大,使大量的原本透水的土地变为不透水的硬化地面。

这样的变化导致雨水无法迅速渗入地下,增加了雨水积聚的风险。

其次,城市建设中的排水系统不完善,包括排水设施陈旧、设计不合理以及维护不及时等问题。

这些都会导致排水能力下降,使得降雨过后的雨水难以排除,从而造成内涝。

此外,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存在的不合理布局及土地利用方式也是城市内涝问题的成因之一。

一些城市存在大量的水泥森林和人工湖泊,这些地方无法有效吸收雨水,反而成为雨水聚集的场所,进一步加剧了城市内涝的风险。

针对城市内涝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建议:首先,应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

建设绿色空间和适度增加自然湿地,增加城市的透水面积,促进雨水的自然渗透。

其次,应改善城市的排水设施,加大投入力度。

对于老旧的排水系统,应进行维修和更新,提升其排水能力。

在新建城市或改造工程中,要充分考虑排水因素,合理设计和建设排水设施。

此外,应加强城市的防洪措施。

在一些容易发生内涝的区域,可采取加装抽水设备、建设雨水花园等方式,提高城市的洪涝抗灾能力。

最后,应加强社会教育和宣传,提高居民的防灾意识和能力。

居民应该了解内涝的成因及其危害,了解如何避免内涝和如何应对内涝发生时的紧急措施。

综上所述,城市内涝问题是由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等多个层面入手,注重提升城市的排水系统和防洪能力,并加强居民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只有通过综合措施的采取,我们才能够有效应对城市内涝问题,提升城市的抗洪能力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2024年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范文

《2024年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范文

《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内涝问题愈发凸显,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和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城市内涝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提供参考。

二、城市内涝的成因1. 自然因素(1)气候因素: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如暴雨、持续降雨等,导致短时间内大量降水,超出城市排水系统的承载能力。

(2)地形地貌:部分城市位于低洼地带,地势平坦,缺乏自然排水条件,容易形成积水。

2. 人文社会因素(1)城市规划不合理:部分城市在规划过程中未充分考虑排水系统的重要性,导致排水设施建设滞后,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2)建筑密度过高:城市建筑密度过高,阻碍了自然地表的渗水作用,增加了地表径流,加重了排水系统的负担。

(3)环境破坏:过度开发导致植被破坏,降低了地表的渗水能力,加剧了内涝风险。

三、对策与建议针对城市内涝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1. 完善城市规划与排水系统建设(1)科学规划:在制定城市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因素,合理布局排水系统,确保排水设施的承载能力与城市发展相适应。

(2)加强排水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排水设施建设,提高排水系统的承载能力和排涝能力。

(3)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措施,提高地表的渗水能力,减少地表径流。

2. 强化预警与应急响应机制(1)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通过气象监测、水文监测等手段,实时掌握降雨情况,提前发布预警信息。

(2)加强应急响应:建立健全的应急响应机制,确保在发生内涝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应急处理。

3. 倡导绿色出行与低碳生活(1)推广绿色出行:鼓励市民选择步行、骑行、公共交通等绿色出行方式,减少私家车出行,降低碳排放和空气污染。

(2)低碳生活:倡导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低碳生活方式,降低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对城市内涝的影响。

四、结论城市内涝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措施。

《2024年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范文

《2024年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范文

《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内涝问题日益凸显,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城市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城市内涝不仅会造成交通堵塞、财产损失,还会对城市生态环境和社会稳定造成威胁。

因此,深入分析城市内涝的成因,并探讨有效的对策,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市内涝的成因1. 气候因素: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暴雨、大暴雨等极端气候现象增多,导致短时间内降水量增大,容易引发城市内涝。

2. 城市规划与建设:城市规划不合理,缺乏科学的排水系统规划,导致排水设施建设滞后。

同时,城市建设中硬化地面过多,影响了雨水的自然渗透,降低了地表的排水能力。

3. 管道设施老旧:一些城市的排水管道设施老化、管径过小、设计不合理等问题,导致排水能力不足,无法及时将雨水排出。

4. 人为因素:乱倒垃圾、乱排污水等行为,堵塞了排水管道,降低了排水系统的运行效率。

三、城市内涝的对策1. 完善城市规划与建设:在城市规划中,应充分考虑排水系统的建设,合理规划排水设施的布局和规模。

同时,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尽量保留地表的自然渗透能力,采用透水性好的建材,降低地表径流的形成。

2. 加强排水设施建设与维护:加大投入,对老旧的排水设施进行改造和升级,提高排水能力。

同时,定期对排水设施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其正常运行。

3. 引入先进技术:采用先进的雨水收集和处理技术,将雨水进行资源化利用,减少雨水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同时,利用智能化的排水系统监控技术,实时监测排水系统的运行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4.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制定关于城市排水管理的法律法规,明确责任主体和处罚措施。

同时,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乱倒垃圾、乱排污水等行为,保障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

5.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城市内涝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引导公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乱倒垃圾、不乱排污水,共同维护城市的生态环境。

城市内涝成因与对策

城市内涝成因与对策

城市内涝成因与对策在我国,城市内涝问题已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和财产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作为一名生活在城市的居民,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城市内涝给我们带来的困扰。

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对城市内涝成因与对策的一些看法。

一、城市内涝成因1. 自然因素(1)地形地貌:城市地形地貌对排水系统的设计和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形坡度大、起伏大的地区,排水速度快,内涝风险相对较低;而地形坡度小、起伏小的地区,排水速度慢,容易发生内涝。

(2)气候条件: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如强降雨、台风等,导致城市排水系统难以承受短时间内的大量降水,从而引发内涝。

2. 人为因素(1)城市扩张: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面积不断拓展,原有的自然水系被破坏,湿地、湖泊等调蓄水体的面积减小,导致城市排水能力下降。

(2)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城市建设中,大量采用硬化铺装,如水泥、沥青等,使得地表水难以渗透进地下,增加了地表径流量,降低了城市排水系统的负荷。

(3)排水设施不足:部分城市排水设施建设滞后,排水管道设计标准低,难以满足现有城市的排水需求。

(4)城市规划与管理不到位:城市规划中缺乏对排水系统的综合考虑,导致排水设施布局不合理;城市管理中,对排水设施的维护保养不到位,导致设施老化、损坏。

二、城市内涝对策1. 完善城市排水系统(1)提高排水设施设计标准,确保排水系统满足城市发展需求。

(2)加强排水设施建设,改造老化、损坏的排水管道,提高城市排水能力。

2. 恢复和保护自然水系(1)合理规划城市用地,保护湿地、湖泊等调蓄水体,提高城市自然排水能力。

(2)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排水需求,确保排水设施与城市建设同步进行。

3. 提高城市抗灾能力(1)加强城市防洪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抵御极端气候事件的能力。

(2)建立健全城市内涝应急预案,提高城市内涝应急响应能力。

4. 加强城市排水管理(1)加大对排水设施的维护保养力度,确保排水设施正常运行。

(2)加强城市排水监管,严控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降低城市内涝风险。

关于“城市内涝”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关于“城市内涝”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关于“城市内涝”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目录关于“城市内涝”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1)一、成因分析 (1)二、下一步对策建议 (3)今年以来,陕西西安、江西贵林、湖南湘西等多地先后发声城市内涝,特别是近日重庆万州区"7.4"洪涝灾害致15死4失踪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极端天气频发多发,城市内涝问题日益凸显,常常引发道路被毁、人员被困、车辆浸水、交通瘫痪等一系列问题,对城市经济发展、群众生产生活和公共安全保障造成严重影响,已成为当前众多城市发展的一大顽疾,亟需加快解决。

一、成因分析一是诱发因素不断增多,极端暴雨天气频发多发。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超强暴雨等极端天气逐渐增多,据统计,仅2022年全国就出现38次区域暴雨天气。

尤其受城市“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凝结核增强、微地形阻障效应等因素影响,城市降雨普遍强度大,持续时间长,范围集中,甚至一些城市降雨强度和范围不断超过历史最高记录,据欧美许多大城市研究结果,城市降水量一般比郊区多5%〜10%。

高强度降水使许多城市每逢雨季便轮番上演“看海”景象,据调查我国平均每年有180多座城市受内涝影响。

二是管网规划建设滞后,城市排水能力严重不足。

一些地方政府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把大部分财力物力用在“地上”,而对于“地下”设施投入不足,地下管网建设跟不上城市发展步伐。

据统计,2020年我国城市建成区排水管道长度为80万公里,密度为11.11公里/平方公里,而本世纪初美国城市已达150万公里,密度平均在15公里/平方公里。

同时,根据住建部《室外排水设计规范》,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为一般地区1—3年,重要地区3—5年,特别重要地区10年,但我国省会以上城市排水标准只有1—2年一遇,其它城市排水设施设计建设标准更低。

特别是一些老城区开发建设年代较早,现有排水系统多超期服役,甚至部分区域仍存在排水管网空白区,受资金、环境等因素影响,更新维护难度较大。

城市内涝与城市排水系统的改进

城市内涝与城市排水系统的改进

城市内涝与城市排水系统的改进引言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其中之一就是城市内涝,即在强降雨或暴雨天气下,城市地面无法有效排水,导致街道积水甚至水灾的现象。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改善城市排水系统是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关键举措之一。

本文将探讨城市内涝的原因,以及如何改进城市排水系统来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

城市内涝的原因城市内涝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引起的。

首先,城市化进程中土地的密封化导致了大量的地表渗透和蓄水能力的丧失,使得雨水无法迅速渗透入地,只好聚集在地面形成积水。

其次,城市的下水道系统存在不足,无法承载大量的雨水排放,造成排水的瓶颈。

此外,城市生活和工业活动排放的大量废水也会导致排水系统过载,从而使城市更容易发生内涝。

改进城市排水系统的措施1. 增加自然湿地和绿地自然湿地和绿地的建设能够增加城市的蓄水能力和雨水的渗透性。

通过保留现有湿地和创建新的湿地,可以在雨水来临时起到一定的缓冲和蓄水作用。

同时,增加城市中的绿地,如公园、花坛等,有利于提高土地的渗透性,减少雨水的径流和积水的形成。

2. 优化排水系统优化排水系统是改进城市排水能力的重要措施。

首先,需要加强城市下水道系统的建设,增加下水道的容量。

其次,通过合理规划和建设分散式排水系统,如雨水花园和雨水收集罐等,将雨水蓄集和利用起来,进一步减轻排水系统的负荷。

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化设备,实时监测和调控城市排水系统,提前预警并迅速响应强降雨事件,将排水系统的运行效率最大化。

3. 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城市规划和建设是预防城市内涝的关键。

在城市规划中,需要重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过度密封化城市土地,尽量保留和提升土地的渗透和蓄水能力。

在新建或重建城市基础设施时,应充分考虑排水系统的需求,合理布局雨水收集设施和排水管网,从源头上减少内涝的风险。

4. 提高居民和企业的水资源利用意识除了对城市排水系统进行改进外,提高居民和企业的水资源利用意识也是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重要环节。

《2024年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范文

《2024年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范文

《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内涝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城市安全与居民生活的重要问题。

内涝不仅导致交通堵塞、财产损失,更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命安全和城市的正常运转。

本文旨在探讨城市内涝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城市的防洪排涝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城市内涝的成因1. 气候因素: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是导致城市内涝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暴雨等极端天气现象呈增多趋势,短时间内大量降水超过城市排水系统的承载能力,导致积水成灾。

2. 城市规划与建设问题:部分城市在规划与建设过程中,过于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了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排放。

城市地面硬化严重,绿地、透水铺装等面积减少,自然地表的渗水能力降低。

同时,部分老旧小区及城市低洼地带排水设施不完善,雨水管道容量不足或老化堵塞,难以应对短时强降雨。

3. 管理机制不健全:部分地区政府对防洪排涝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效的预警与应急响应机制。

同时,部门间协调不够,导致防洪排涝工作难以形成合力。

三、对策与建议1. 强化气候监测与预警系统:建立完善的天气监测网络,及时预报极端天气事件,为城市防洪排涝工作提供准确的信息支持。

同时,加强预警信息的传播与普及,提高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

2. 优化城市规划与建设: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排放,增加绿地、透水铺装等面积,提高自然地表的渗水能力。

同时,加强老旧小区及低洼地带的排水设施建设与改造,提高雨水管道的容量与排水效率。

3. 完善管理机制:政府应加强对防洪排涝工作的重视程度,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与应急响应机制。

同时,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与合作,形成防洪排涝工作的合力。

4. 推广海绵城市理念:海绵城市理念强调城市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能力。

通过建设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措施,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吸收、储存、净化雨水,减少径流污染和内涝灾害的发生。

5. 加强公众教育与宣传:提高公众对内涝成因及防灾减灾的认识和参与度。

浅析城市内涝治理

浅析城市内涝治理

浅析城市内涝治理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集中于城市,城市的土地开发与利用逐步趋于极限。

与此同时,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城市内涝问题日益凸显。

内涝不仅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还对城市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稳定造成了巨大威胁。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剖析城市内涝的成因,探讨现有治理策略的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

1. 城市内涝的成因分析1.1 自然因素1.1.1 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导致极端降雨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增加,使得城市面临的降水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

这种情况下,城市排水系统往往无法迅速排除积水,导致内涝问题的发生。

例如,郑州的“720”特大暴雨事件中,短时间内降水量超过了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能力,导致大面积内涝。

1.1.2 城市地形和水文特征:城市的地形地势对内涝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

低洼地区、河流两岸及湖泊周边等地势较低的区域更易发生内涝。

此外,城市的水文特征,如河流分布、地下水位等,也会对内涝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城市化过程中对自然河道的改造和填埋,导致河道蓄水、排水能力下降,加剧了内涝风险。

1.2 人为因素1.2.1 城市化进程中的不合理规划:随着城市快速扩张,大量自然土地被硬化为不透水的混凝土、沥青地面,减少了地表的自然渗透能力,导致更多的雨水成为地表径流。

与此同时,城市规划过程中对排水系统的忽视,未能同步扩容或更新排水设施,导致新建区域内涝频发。

例如,北京市的一些新区由于开发速度快,排水系统建设滞后,每逢大雨即发生严重内涝。

1.2.2 排水系统的设计标准与现实需求脱节:许多城市的排水系统建设于数十年前,设计标准较低,无法满足现代城市的排水需求。

随着城市人口和建筑密度的增加,原有排水管网的设计能力逐渐无法满足暴雨等极端天气下的排水需求,导致排水不畅、管道堵塞等问题频繁出现。

此外,部分老旧管网由于维护不善,年久失修,进一步降低了其排水能力。

1.2.3 城市绿地和水体减少:城市开发过程中,绿地和水体的减少使得雨水的自然滞蓄功能大幅降低。

《2024年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范文

《2024年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范文

《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内涝问题愈发凸显,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城市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

内涝不仅会造成交通拥堵、财产损失,甚至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

因此,分析城市内涝的成因并寻找有效的解决对策,已成为当前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要课题。

二、城市内涝的成因1. 自然因素- 气候异常:极端天气频发,如强降雨、连续阴雨等,导致短时间内降水量过大,超出城市排水系统的处理能力。

- 地形地貌:部分地区地势低洼,容易积水,一旦遭遇强降雨,低洼地区更容易出现内涝。

2. 人文社会因素- 规划不足:部分城市在规划时未充分考虑排水系统的建设,导致排水设施滞后于城市发展。

- 设施老化:一些老旧小区和城市的排水设施陈旧、管网老化,排水效率低下。

- 城市硬化:城市硬化地面过多,自然地面的透水性降低,雨水无法迅速渗入地下,增加了排水压力。

- 人类活动: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过度开发等也加剧了内涝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针对城市内涝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1. 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 城市规划应充分考虑自然因素和人文社会因素,合理布局排水系统和其他基础设施。

- 注重保护自然水系,如河流、湖泊等,利用自然力量进行排水。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 加大投入,对老旧排水设施进行改造升级,提高排水能力。

- 完善管网维护制度,定期对管网进行检查与维修,防止管道堵塞和泄漏。

- 增加透水性地面比例,如采用透水砖、下沉式绿地等措施,提高地面的透水性。

3. 强化预警与应急管理- 建立完善的雨水监测系统,及时掌握降雨情况,为防涝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 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在发生内涝时能够及时进行救援。

- 制定内涝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职责和应对措施,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响应。

4. 倡导绿色低碳理念- 推广绿色建筑和低碳出行方式,减少城市硬化面积,增加绿地和透水地面。

-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共同参与城市内涝防治工作。

城市内涝治理工作总结汇报

城市内涝治理工作总结汇报

城市内涝治理工作总结汇报城市内涝是指在强降雨或汛期过程中,由于城市排水系统不足以及地表透水性差等原因,导致城市大面积积涝现象的发生。

内涝对城市的交通、生产、居民生活等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城市内涝治理工作尤为重要。

本文对某城市内涝治理工作进行总结汇报,主要包括问题分析、措施实施、效果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一、问题分析本城市内涝问题主要表现为雨水排放不畅、积水不易排除、排水系统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规划设计不合理:城市的道路、建筑物布局存在问题,导致雨水流动受阻。

2.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城市排水设施老化、疏漏,无法有效排水。

3.地表透水性差:城市地表铺装过于密集,无法让雨水迅速渗透。

二、措施实施为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我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内涝治理工作,主要包括:1.城市排水设施维修:对老化、疏漏的排水设施进行维修和改造,保证排水系统的畅通。

2.加强地下排水系统建设:增设地下排水管网,增强城市排水能力。

3.改善地表透水性:在城市建设中采用透水性较好的材料,提高地表透水能力。

4.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优化城市规划设计,合理安排道路、建筑物布局,减少雨水流动阻碍。

三、效果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工作,我市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排水设施维修工作的实施,保证了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雨水排放能力得到提升。

2.地下排水系统的建设,大大增强了城市的排水能力,减少了雨水积压的情况发生。

3.在城市建设中加强地表透水性措施的实施,有效提高了雨水的渗透能力。

4.城市规划设计的优化,减少了雨水流动阻碍,改善了城市的排水状况。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1.城市排水设施维修仍然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设施维护和改造。

2.地表透水性的改善工作还需要持续推进,特别是在新建项目中的应用。

3.城市规划设计的优化需要更加具体和细致,充分考虑雨水排放的情况。

在今后的内涝治理工作中,我市将进一步加强设施维修、地下排水系统建设以及地表透水性改善的工作,同时优化城市规划设计,切实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试析城市道路积水成因及防治措施

试析城市道路积水成因及防治措施

试析城市道路积水成因及防治措施城市内涝是城市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它不仅会影响城市的交通、生产和生活,还会对城市的环境和生态造成破坏。

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

造成内涝的客观原因是降雨强度大,范围集中。

降雨特别急的地方可能形成积水,降雨强度比较大、时间比较长也有可能形成积水。

城市内涝1、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面积扩大,原有的自然水文系统被破坏,导致雨水无法自然渗透和排放,从而引发城市内涝。

2、地面覆盖率增加:城市地面覆盖率增加,如道路、建筑等,导致雨水无法渗透,只能流入排水系统,从而增加了排水系统的负担,引发城市内涝。

3、排水系统老化:城市排水系统老化,管道堵塞、泵站故障等问题频繁发生,导致雨水无法及时排放,从而引发城市内涝。

4、暴雨频发:气候变化导致暴雨频发,城市排水系统无法承受大量的雨水,导致城市内涝。

智慧水务平台1、加强排水管网调度运行管理:掌握排水管网的真实运行情况,对重点区域进行实时监控。

重要排水管网运行发生状况时,进行事故分析,高效协调排水运行单位和排水养护单位的协同工作。

2、加强城市暴雨内涝应急指挥:及时准确的获取暴雨内涝时管网运行预警信息,为应急防汛工作提供决策依据,依据区域全局的管网运行数据,合理指挥局部内涝漫水区域的排水应急工作。

3、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维护和管理:定期清理排水系统,确保其畅通无阻,以便及时排放雨水。

MTW46-12-4A漫途多参数屏显遥测终端具备多参数实时数显、多参数采集、离线缓存等功能,为远距离设备的智能监测、智能分析等应用提供数据传输通道。

多参数屏显遥测终端机 MTW46-12-4A监测雨水流量和水位:实时监测雨水流量和水位,及时掌握城市内涝的情况。

监测道路积水情况:实时监测道路积水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疏通和排水。

实现远程监测和控制:实现远程监测和控制,及时处理城市内涝问题。

依托物联网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实时监测城市内涝积水的深度、水流速度、降雨量等数据,以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保障城市的安全。

关于“城市内涝”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关于“城市内涝”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关于“城市内涝”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城市内涝是指城市在降雨或洪水过程中,由于城市排水系统不健全或排水设施无法满足需求,导致雨水无法迅速排除,从而造成道路积水、低洼区域淹没等现象的问题。

城市内涝的主要成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 城市规划设计不科学:城市规划和设计中未充分考虑雨水排放系统的建设,忽视了低洼区域的存在,未设立足够的排水沟和排水泵站,导致雨水无法迅速排除。

2. 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城市高密度建设、大量硬化土地造成了地表径流增加,地表无法渗透,使得雨水无法迅速渗入地下,增加了城市积水的几率。

3. 城市排水设施老化和破损:城市排水管网老化、堵塞、破损等问题,使得雨水无法迅速排除,增加了城市积水的风险。

针对城市内涝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1. 加强城市规划与设计: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应充分考虑雨水排放系统的建设,合理布置排水沟和排水泵站,确保雨水能够及时排除。

2. 推行可持续土地利用方式:在城市土地利用方面,应减少地表的硬化,增加绿地和透水性铺装的比例,让雨水能够自然渗透,减少地表径流的产生。

3. 加强排水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加大对城市排水管网的投资力度,及时清理、维修和更新管网设施,确保排水畅通。

4. 强化灾害防治意识:加强城市居民的防灾意识,做好防洪排涝的准备工作,以减少内涝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

总之,城市内涝问题的解决需要综合考虑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排水设施建设和居民防灾意识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和有效的对策措施,才能有效应对城市内涝问题,保障城市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内涝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而且普遍存在的问题,影响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为了解决城市内涝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手段,从源头治理到应急措施,逐步确保城市的排水系统健全、科学、高效。

首先,要加强城市规划与管理。

城市规划是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应当合理规划城市区域的土地利用,避免在容易发生内涝的区域集中建设,采用低洼区域设立绿地和蓄洪区的方式减少雨水积聚,倡导“海绵城市”理念,通过建设湿地、雨水花园等绿色基础设施,增加雨水渗透和蓄留量。

城市内涝问题分析及建议

城市内涝问题分析及建议

在六月份连续出现的几轮强降雨过程中,北京、武汉、杭州等城市出现了严重的内涝。

近年来城市内涝问题屡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居民日常生活和工作。

本文重点分析了当前城市排水系统的现状、弊端以及通过借鉴国内外优秀的城市排水系统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城市内涝发生的原因城市排水系统脆弱是内涝发生的直接原因,而排水系统问题又主要包括排水管网建设和排水管网管护两方面的“历史欠账”:一方面是管网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和系统布局,城市排水系统不能与城市各方面发展规划配套,导致排水能力滞后于城市化进程。

目前国内许多城市排水管道不成系统,部分管线管径不合理,雨水管径普遍偏小,过水能力不足。

市政问题专家徐宗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国内,排水管沟直径超过3米的几乎没有。

而在一些国家,排水管沟可以跑汽车。

”另一方面是排水管网的管护不到位,很多城市对污水排放管理不严,居民生活和餐馆污水任意排放,导致管渠淤积严重,过水能力得不到充分利用。

此外管网老化、排水管道被占压问题也比较普遍。

地面雨水渗透能力差也是发生城市内涝的原因之一。

硬化地面是指用水泥、花岗岩、大理石、釉面砖、柏油等不透水的材质,铺设城市广场、商业街、人行道、停车场、社区活动场地。

当前各个城市的地面都被大面积硬化,导致城市地面的渗水能力越来越差。

正常情况下,当雨水降落到地面时,土壤会像海绵一样不断地吸收雨水并储存,专家把这一过程称为“海绵效应”。

但硬化的地面就像铺在土壤这块海绵上的有机薄膜,降水只能流淌其上,而无法内部吸收,因此一旦雨量较大就容易形成城市内涝。

有数据显示,北京超过80%的路面被混凝土、沥青等不透水城市内涝问题分析及建议文 / 鲍庆 刘剑锋(东海证券研究所)图1 北京城市排水管道建设(2002年-2009年)图2 北京人均占有排水管道长度(2002年-2009年)资料来源:统计局东海证券研究所21水工业市场 2011年第7期22SPECIAL TOPIC 专题水工业市场 2011年第7期材料覆盖,雨水根本无法渗透,从而导致北京近年来内涝问题严重。

城市内涝原因分析及对策

城市内涝原因分析及对策


Page 13
5.天然水面的锐减


随着城市化发展和人口增加 ,许多城市纷纷填湖造地,围湖 造田。造成许多天然水面面积锐 减。如建国以来鄱阳湖,洞庭湖 的面积均出现大幅度萎缩,湖泊 调蓄地表径流的能力也随之下降 ,湖底淤泥的增加导致蓄水容量 减少,进一步降低了其调蓄能力 。其他小面积池塘的减少更是不 计其数,量变必然引发质变,后 果不堪设想!
Page 12
4.地面硬化率高,径流系数升高
城市建设的另外一个重要影 响就是导致城市可渗水地面逐渐 减少,地表径流增加,汇集速度 加快,从而导致城市低洼地带容 易积水,根据GB50014—200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雨水流量 的计算公式为Q =φ q A 。 公式中:Q为雨水设计流量 ; φ 为径流系数;q为暴雨强 度;A为汇水面积。在汇水面积 和暴雨强度相同的情况下,地面 的径流系数越大,雨水流量就越 大。 根据相关试验,在1h内新、 旧沥青路面的降水损失分别仅为 草地的6%和12%,分别为裸露地 面的14%和26%;而屋面的降水损 失量更小,一般仅为1mm左右。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做如下估计: 如果流域内城市不透水面积达到 城市面积的20%,只要在3年一遇 以上降水强度时,其产生的流量 就可能相当于该地区原有流量的 1.5~2倍,内涝危险系数迅速提 升!
Page 4
相关概念
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 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

近几年来,城市排水系统面临着暴雨内涝的严 峻形势。去某地“看海”,成了今年夏天的网络流 行语。“表现疲软”的城市排水系统应付不了一场 暴雨,让表面光鲜的城市脆弱得不堪一击。
Page 5
二、城市内涝成因分析
城市内涝原因分析及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西区城市排水现状分析及对策的报告一、西区概况:西区(一期)由衢江沿江平原和丘陵组成,平原海拔一般在60~65米之间,最低海拔为59米,丘陵海拔在70~85米之间,最高处海拔89.36米。

历史上有代表性的衢江水位标高:1955年6月20日65.76米;1967年6月20日65.28米;1998年7月24日65.09米;2011年6月16日64.11米。

衢江警戒水位为61.19米,危急水位为63.69米。

报告中将提到“九华山路地块”。

九华山路地块指:九华山路(花园岗路以北)以东地块及紧邻九华山路(花园岗路以北)西侧的地块。

二、综述为更好的解决西区排水问题,尽量减少降低暴雨天气下内涝带来的影响,结合6月份暴雨天气造成的影响,现就西区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分雨水系统、污水系统两部分进行简要现状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然后根据现状各点存在的问题,提出全面系统的对策,包括建设时序、雨水排涝泵站建设的可行性、日常管理、应急措施等。

三、雨水系统(一)具体已建和规划待建雨水管网(含雨水排水口)见图。

黑色管网为已建,蓝色为规划管网;雨水排水口除A、C、J(暗红色的标注)其余已建成。

(二)6月16日,暴雨时西区范围内积水处(照片)、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案。

1、“积水点A”:仙霞路江源路路口仙霞路特种设备门口江源路冠发君悦北门口九华山路职业技术学院公交站亭川老小区b、问题及原因:简要如图,具体如下在“五十年一遇洪水位”下西区存在的排水问题:目前西区规划(含已实施)的雨水管网以“石梁溪、衢江的五十年一遇洪水位为城市耐淹水位”为标准,西区绝大部分地区(除九华山路地块)自然地势标高高于“五十年一遇洪水位”,因此在遇到五十年一遇洪水时九华山路地块将排水不畅(主要为排水口N不畅),产生内涝,需设置强排泵站排除积水。

6月16日上午,因为排水口N处洪水位到达64.11米(五十年一遇洪水65.52米),已高于排水口N处管子标高,并高于部分九华山路道路标高(九华山路道路标高约63.965~66.366米),所以造成职业技术学院公交站和联通门口处道路积水(两处道路标高都低于64.11米)。

因此当衢江排水口N处洪水位达63.965米时,九华山路低处就将开始积水(还未考虑由于排水速度低造成的因素)。

如果到达五十年一遇洪水65.52米,从花园岗路(仙霞路以东)、九华山路(园花岗路~衢州一中门口)及仙霞路部分路段(仙霞路标高约65.0~65.5米),道路及周边地区(如亭川小区)到将被淹没。

c、解决方案:简要如图,具体如下建议尽快按《衢州市西区(一期)排水专项规划》(修编)中的雨水管优化方案实施。

尽快建设2号雨水强排泵站,以排除当“衢江排水口N处洪水位达63.965米时,九华山路低处就将开始积水,产生内涝的问题”。

远期适时断开在盈川东路与九华北大道交叉口南侧向九华北大道方向的雨水管;建设优化方案图中所示红色的雨水压力管道(C点处直接经过在建五星级酒店与规划国土局之间,后沿市政公园排入石梁溪的可能性;B点尽量向上游延伸,靠近月亮湾公园);该两项措施为减少上游地块来水对九华山路地块的影响,进而减少强排雨水泵站需强排的量,直接将上游地块雨水排入衢江;1号雨水强排泵站视情况确定是否建设。

2、“积水点B” :九华山路上游b、问题及原因:简要如图,具体如下下雨上游万田乡来水量大,现状将上游来水接入九华山路雨水收集井(雨水口)中,经连接管D200,接入主干雨水管。

连接管的管径过小,使上游来水从收集井(雨水口)处冒出路面,沿路往盈川东路方向流造成路面水多。

c、解决方案:简要如图,具体如下建议从上游来水排渠末端至九华山路西侧机非隔离带中的雨水主干管,埋设一根雨水管,直接将上游来水引入主干管。

根据上游来水量计算应敷设的雨水管管径及接入主干管的位置。

初步估计新敷设雨水管管径需D600及以上,管道先沿九华山路西侧路边绿化带(将来路建成为人行道)敷设,然后开挖横穿非机动车道,接入主干管位置应也应在D600,甚至D800处。

盈川路紫薇北路路口东侧b、问题及原因:简要如图,具体如下盈川2号路上游来水量大,在月亮湾公园、亭川路等处形成瓶颈,来不及泄洪。

c、解决方案:简要如图,具体如下①近期在仙霞北路建设予以考虑该问题,尽可能扩大该路的汇水面积。

②根本的要结合“积水点A”,远期按修编的排水专项规划建设压力雨水管,B点尽可能往上游延伸并结合2010年的亭川东路排水管线改造工程调整方案。

③或者沿高速新铺设大口径排水管,截流上游来水排至庙源溪,该方案可顺带一起解决“积水点B”的问题。

④清理雨水收集井杂物,周边地块建设时汇水面积及方向尽可能向下游排。

海关北面 海关西侧地块海关处,加油站东上游来水b、问题及原因:简要如图,具体如下该地块周边,规划排水管网未形成,只建有花园岗路排水管,规划经由古田路、双岭路雨水管网均未建成,无法经此将雨水排入石梁溪;海关处路面又较低,雨水在此漫过路面,经海关西、南侧现场农地、排沟排入石梁溪,这样道路标高,及沟排水速度都影响积水;另该处北侧地块,上游汇水面积未按规划疏导,现状汇水面大,上游来水量大,在加油站东侧汇入。

c、解决方案:简要如图,具体如下近期:经工地,由图示绿粗线所示将雨水排入石梁溪。

需要尽量增大路面向工地的流量,如果这样还不能达到消除路面积水,则需将工地内的小水塘与小排沟相连,并疏浚小排沟;及打开花园岗大道向工地地块的雨水留头,并接至地块内低处,利用路下雨水管泄流,而非待积水漫过路面从围墙处流入工地。

远期:尽快建设古田路、与双岭路,由此两条路排除该处积水;并调整该处花园岗路北侧地块排水规划,增加石溪路雨水排入石梁溪排水口,以减少上游来水量,减少汇水面积。

5、其它积水点对于西区的影响为暂时或影响较小,请参照图纸及其中的说明。

四、污水系统(一)存在问题地段:白云南大道(芹江路路口至白云大桥)1、原因:①污水管网系统未建成,断头,只有临时排沟;并且管道有堵塞严重。

②芹江路沿线,雨水进入污水管较严重。

2、解决方案:①疏通堵塞。

②建成污水管网系统,关键为E地块。

③根据初步排查,沫霞人家污水量较大,需进一步核查雨污是否接错及化粪池的雨水密封性;新湖污水管在芹江路边的井盖问题及密封。

(二)存在问题地段:白云中大道(九龙路~三江路)1、原因:九龙南路污水管未建2、造成问题:白云中大道(九龙路~三江路)排污倒流,前末端高差0.841米,只能在九龙路口处污水井满上来超0.841米后,靠压差才能将污水排入三江路。

3、建议:在该管段尽量少的接入污水。

(三)其它问题请参照图纸及其中的说明。

五、总体建议、对策与管理根据前面对排水系统的分析,结合西区(一期)实际情况,建议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根据现状完善《排水专项规划(修编)》并会议讨论确定、执行,合理确定建设时序。

1、疏通海关门口现状排水通道,而后抓紧建设古田路道路排水系统,双岭路涉及拆迁随后跟进。

2、着手开展2#雨水泵站建设,以解决九华山路地块内涝问题。

①建设2#雨水泵站的必要性:如遇“五十年一遇洪水”将造成整个九华山路地块内涝(含亭川小区);即使未遇“五十年一遇洪水”根据现有资料每年梅雨暴雨季节也将造成九华山路局部地段积水。

②建设2#雨水泵站的可行性:排水口N已建成,需要在排水口N(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东南角,学院路与学仕路交叉口)处进行改造,工程技术上都可行。

建设场地选址在排水口N处的绿化公园内。

③建设2#雨水泵站存在的问题:主要为前期审批上存在问题,主要为建设用地问题,该选址位置用地已批。

3、根据《排水专项规划(修编)》建设压力雨水管,或建设经论证通过的环城北路大口径雨水管至庙源溪。

4、其它建设按照通过的《排水专项规划(修编)》有序推进。

(二)关于设计规划采用的数据问题:《排水专项规划(修编)》及具体工程项目设计中采用的暴雨强度公式与2008年省里发布的暴雨强度公式之间的关系,是否提高规划设计标准。

(三)远期的对策思路与管理1、提高排水标准,完善排水系统。

市政基础设施的标准宜适度超前,但也不能过度超前。

有人认为城市排水系统应该一步到位,这种做法也存在一些问题,因为一方面城市建设资金不够,另一方面排污管径过大,长期达不到流量,流速较慢,容易造成沉淀,运行维护的问题也很多。

另应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尽快完成运行有效的排水系统。

2、加强建设质量管理,做好基础管理工作。

重视规划的指导重要性,按规划实施。

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中,应严把质量关,确保按图施工,保证隐蔽工程的质量与数量。

做好相关工程资料的归档工作,做到有据可查。

适时考虑利用信息化手段,建设管网等基础设施GIS系统。

3、加强、合理安排日常的养护管理。

重点做好下水管网、雨水井、盖板沟等清淤疏浚养护工作。

在雨季前,做到仔细筛查,特别是低洼等重点地段,做到防患未然,才能保证雨季管道畅通。

4、更新观念,借鉴学习。

传统的排水模式强调以排为主,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往往是在整个城市内修建排水管网系统,设置排水泵站,把雨水尽快排出城外或排入下游水系,即主要依靠市政工程措施来解决城市的防洪排涝问题。

我们借鉴上海世博园城市最佳实践区的荷兰鹿特丹案例,转变观念,拓宽了我们城市水循环系统思路。

做到既美化城市又能蓄水防涝、循环利用,实现中水回用、生态水循环。

荷兰鹿特丹市位于海平面以下,经常面临海水倒灌的威胁,同时城区洼地众多,排涝压力很大。

鹿特丹开创了“水广场”防涝及雨水利用系统。

水广场顺地势而建,由形状、大小和高度各不相同的水池组成,水池间有渠相连。

平时是市民娱乐休闲的广场;暴雨来临,就变成一个防涝系统。

由于雨水流向地势更低洼的水广场,街道上就不会有积水。

所有水池布成一张循环网络,雨量大时,从大水池中分流到沟渠,雨量小时,水又回流入大水池。

雨水不仅可在水池间循环流动,还能被抽取储存为淡水资源。

我们不用照搬荷兰鹿特丹市模式,但应结合衢州实际,吸取蓄水防涝理念,可以学校操场、公园广场、停车场、绿地等建的低于周边道路和工作生活场所,暴雨时把水暂时存在这里,既不会影响正常的交通和工作生活,又可以实现防灾减灾的作用。

5、应用新材料、新工艺等,增加透水面积。

在城市建设中,并非所有地面都需硬化,除了按规划留有相应的绿化空间,在工程建设中应尽量增加透水面积,选用生态透水硬化方案,如:人行道采用有孔面砖或透水砖,混合土基层、道路沥青采用透水粗沥青、新型利于排水的路面结构等新工艺措施。

当城市地面各小环境改善后,将会有效吸纳雨水,减轻局部内涝和城市排水压力。

6、未雨绸缪,做好内涝应急准备。

根据区域内实际情况,制定各部门联动的相关应急措施(并结合其它情况如:暴雪等的城市应急),以确保主干道交通、居民出行等工作生活少受影响。

建立城市应急储备(人、财、物),特别是物,如机械设备、物资的落实,调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