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搭石》文献研读
小学生语文教材研讨:《搭石》探究教案
小学生语文教材研讨:《搭石》探究教案一、教学背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为一门极为重要的学科,语文教育的质量往往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未来的人生道路。
尤其是在小学阶段,作为语文教育的起点,需要我们更加注重课程的科学性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使得学生可以逐步地在语文学科中打下扎实的基础。
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材也是极其关键的一个环节。
因为选材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以及课程内涵的积累。
而本教案所涉及的《搭石》正是一篇非常优秀的小学语文教材,掌握它的阅读技巧、语言表达和写作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通过《搭石》的课文学习,让学生体会古人勤劳的精神,感受祖先的文明智慧。
2.通过学习素材的挖掘,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3.通过学生的语文表达与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领导能力、合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三、教学内容1.阅读理解通过阅读《搭石》这篇小说,让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文章主旨,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意图,同时也要通过阅读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2.课文语言分析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语言风格、结构特点等因素,让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并且通过对课文中一些生僻字和词汇的解释,让学生明确自己语文水平上的不足。
3.写作训练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语文水平,对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写作训练,让学生在不断的写作中提高自己的语文表达水平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1.师生互动在群体教学中,师生互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紧密配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不同的师生互动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同步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同步评价,从而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和知识理解程度,以便随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改进教学方式。
3.差异化教学在教学中,老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差异化处理,因材施教。
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的学习之路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搭石》教材解读
《搭石》教材解读
《搭石》是一篇四年级上册的课文,它以家乡环境为背景,通过对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等生活场景的细致描写,反映了“搭石”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赞美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和家乡的淳朴民风。
首先,课文通过对家乡环境的介绍,反映出“搭石”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在农村地区,搭石是人们过河的主要工具,特别是在汛期,河水猛涨,许多溪流都被淹没,搭石就成为了人们过河的唯一通道。
在这种情况下,“搭石”的存在不仅解决了人们的基本出行问题,还成为了人们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的象征。
其次,课文通过细致描写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等生活场景,表现了乡亲们的无私奉献精神。
在摆搭石的过程中,乡亲们会根据自己的体重和身高来挑选合适的石头,确保搭石的平稳和安全。
在走搭石时,大家会自觉地排队等候,有序地通过搭石。
这种行为体现了乡亲们的团结互助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最后,课文通过点明主旨,揭示了搭石承载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这种情感不仅表现在对搭石的敬畏和感恩,更表现在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彼此的关心。
乡亲们通过摆搭石、走搭石等行为传递着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的信息,这种信息又通过搭石这一媒介传递给了更多的人,使得整个家乡都弥漫着一种淳朴、美好的民风。
在学习本课时,学生应该注重品读作者对典型事例的细致描写,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同时,也应该结合本单元的主题——“人间真情”,来理解课文所表现的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的美好情感。
《搭石》文本解读和理解
《搭石》文本解读和理解刘堂的人与文刘章.当代诗人.一级作家.笔名东旭,别号雾灵LlJ人、燕LlJ痴子。
他的作品有诗文集《南国行趴《北LLl恋》、点枫林曲沢《长相思》等等。
他的诗瞰大多來源丁•生活.内容真实而感人.文风朴实不娇柔做作•淸丽中带若浓浓的泥土气息.读起来抑扬顿挫•起伏跌宕,朗朗上口.回味无穷。
这些都得益于他在农村生活的经历。
故乡的每一寸土.每1片LU.每一道溪•每一处最都成了他取Z不尽.用Z不竭的创作源泉,他的作品中.有一半以上都是在写乡悄:《北LLl恋.故乡》别你时・我日夜思念:建峨群LLl.百花烂漫:小溪流水.弯弯、闪闪:林中鸟儿.喧喧、朴实的乡亲.憨停的笑当时英雄淅鬢斑.还有虎羔似的青少年……故乡啊.你是我心中的好诗篇!在刘童的心中.故乡.水远是心中最美的篇章.原莎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星曾指出:“真正的散文是充涡诗惫的.就象苹果含祥果汁一样「作为诗人的刘童耳起散文来更是得心应手。
他的散文.无论是思家乡.忆故人.◎景记游、即毀抒怀.还是敘述平凡的往爭•吐需心曲和思绪都往往给人以绵长的诗WiMSZ感.令读者为作品创造的优美境界而流连忘返•为作者丰富高尚的情怀而怦然心动:二.《搭石》的最与人走进《搭石》这篇文章.細细读来.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高深的话语.铺面而来的是一阵淸新雅致的风,一排排狂不起眼的搭石.在溺潴溪水屮静静摆放。
一个个平凡而动人的故爭.正悄悄的发生若。
细心地摆放搭石.快乐地走过搭石.那伏下腰來的年轻人是美的•那补搭石的老人是美的•那漾淡的淸波堆美的•那绰绰的人影堆美。
美的毀•美的人•奏出了一首芙的民风ZSft.画出了一幅美的风俗之图C(―)情真总切摆搭石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若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乡村人摆搭石是有讲究的,刚一入秋.人们就会早早地丈址好水的深浅.去寻找一吃平整方正的石头来.为的是让行走的人不会因为搭石的小或不稳而有…丝一宼的不方便:在摆放的时候.必须耍按二尺左右的间隔•因为人的步伐走二尺是掖方便的•哪怕是一个孩子走过也不会有什么困难。
小学语文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21课《搭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搭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
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美的。
2.理解“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句子的深刻含义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师:(出示情境图)大自然中有很多美丽的地方,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
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师板课题:搭石2、师板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初识搭石。
1、小组展示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2、范写生字“暴”“衡”3、师:刚才同学们的展示说明大家对生字的掌握很好,你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谁用课文的句子来说说。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以后,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师: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
师:“绾”是个生字,什么意思呢?(卷起来)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生1:脱鞋绾裤师:人们收工就必须——生2:脱鞋绾裤师:人们赶集就必须——生3:脱鞋绾裤师:人们访友就必须——生4:脱鞋绾裤。
师: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生齐:脱鞋绾裤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不方便、麻烦)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搭石》评课
《搭石》评课《搭石》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四年级第六组的一篇课文。
本组课文围绕“爱”编排,捧读文本,我们会感受到一种乡间的清新与一份乡民纯朴的情感,《搭石》这篇课文通过质朴感性的笔触把我们带入了乡间人们秋凉摆搭石,路人修搭石,人们协有序走搭石,相互谦让过搭石的一幕幕画面,体现了人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的情感。
教者从课文的整体入手,采用了“自主、探究”式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研读课文,体验文本的价值,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切入课题。
课伊始,殷老师便用一幅美丽的搭石图,一曲优美的钢琴曲,配以教师美美的诗意语文,把孩子带入了一个美丽的世界(“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又美丽的搭石。
”)几句简短的话,搭石已在听课老师和学生心中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文本的兴趣。
二、细读课文,找寻画面,体验文本。
这一环节,殷老师让学生通过细细读文,想象画面,让生归纳出了五个画面,(摆、固、走、让、背过)通过这五个画面,让学生进入文本,去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
在这里教师还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合作展开学习,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教师善于与孩子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选项择自己喜欢的的画面去学习、交流,体现了教学的选择度。
三、以点带面,加强对词语的理解。
在教学中,老师始终注重对生字、词语和重点句子的学习和指导,特别是指导理解“脱鞋绾裤”、“协调有序”、“人影绰绰”、“清波漾漾”和“相背而行”这五个词语,所采用的方法语文味儿十足。
比如老师问:“如果没有搭石人们怎么办?”学生马上说:“人们就要‘脱鞋绾裤’。
”老师顺势就进入学习词语的环节,先让学生解释一下“绾”是什么意思,再让学生想象了人们在小溪上走路的情景,还组成了几个句式整齐的,像诗歌一样的句子:“如果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脱鞋绾裤);人们收工就必须(脱鞋绾裤),人们赶集就必须(脱鞋绾裤);人们访友就必须(脱鞋绾裤)。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搭石》教材分析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搭石》教材分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搭石》教材分析一、教材解读1课文简说。
捧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
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这是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句子含义深刻。
一块块、一排排搭石,静静地躺在溪水中,任人踩踏,却无怨无悔、默默无语。
这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情感的纽带。
(2)对词语的理解。
汛期:指江河水位定时性的上涨时期。
绾裤:“绾”指把长条形的东西盘绕起来打成结。
“绾裤”就是把裤子挽起来的意思。
二、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三、教学建议1本文截取了农村生活中几个非常平凡的镜头,但平凡中透出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令人感到情致淳厚。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搭石》文本解读报告
将文本解读出画面——《搭石》文本解读走进著名乡土诗人刘章的散文《搭石》,迎面而来的是清新自然的乡土气息——没有铺陈,没有华丽;那样洗练,那么朴实。
犹如那铺于水中的一排排搭石,娓娓道着一个个平凡而又耐人寻味的画面。
合上书本,闭上眼睛,眼前清晰地浮现出那一幕一幕——不约而同摆搭石,忧人之忧调搭石,协调有序走搭石,同到溪边让搭石,背起老人过搭石——仿佛就在眼前。
这一幅幅真切的画面在心中飞转着、重叠着、混合着,终至模糊了,沉淀下来的是这样两句话——“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和“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以及“早早”、“一定会”、“总会”、“总要”、“协调有序”和“理所当然”这几个看似普通又分明不一般的词语——一如搭石外表平凡而内在丰富,又如文章朴实而意蕴深长。
直觉告诉我,这就是本文的研读点,我在上课时要做的就是引领学生涵咏、品析词句,走近搭石,走进画面,感受平凡画面之中的诗情画意,品悟乡亲们默默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生活传统和相亲相爱、友好互助的美好情感。
带着这样的设想,我再次走进那几个画面之中,走进“搭石,是家乡的一道风景”中的那一道道风景……风景三:协调有序过搭石这是一幅美轮美奂的画面──“协调有序过搭石”。
作者用一句俗语开头,“俗语”的意思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
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
在本文中指的是家乡的人们创造的在搭石上行走的经验──“紧走搭石慢过桥”。
作者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把山民的美德和自然美融为一体,不但有着文字的意境美,还有着音乐的节奏美。
“协调”的意思是配合的适当,有序的意思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起来的意思就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配合。
那么他们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配合的呢?“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一向谦逊的作者使用了本文中唯一的感叹号,表达自己对这一美景的赞叹之情。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撘石教材教法分析
《撘石》教材教法分析
一、说教材
《搭石》是人教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组课文的第21课,是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以“搭石”为题,通过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等场景的描写,表现了乡亲们纯朴、善良、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为他人着想的美德,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人、家乡事的怀念和赞美之情。
本文作者刘章以诗歌著称文坛。
全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课文有五个自然段。
第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是搭石。
第二段描写了乡亲们摆搭石的情景。
第三段描写家乡人们走搭石的情景。
第四段描写了面对面走搭石的情景。
第五段总结升华搭石起着联结故乡小路,乡亲们美好情感的重要作用。
二、说教法的选择和学法的指导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四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讨论、探究等教学方式,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善于学、勤于思考。
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内容体会中掌握方法。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搭石》教材分析
《搭石》教材分析《搭石》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散文。
人教版语文教材编排特点之一,就是以主题组织单元。
本组教材的主题是——人与人之间纯真的爱。
《搭石》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乡亲们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涓涓溪流感染着学生的心。
依据课程标准以及文本的特点,依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第一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课文,感受文中表现的人间真情,初步学习用鱼骨图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整理汇报阅读收获的方法;第二带文阅读《语文帮》中《买上帝》一文,试用“鱼骨图”整理、汇报阅读收获。
一、确定本体性教学内容课程标准第二学段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是为第三学段要了解事件梗概做准备。
所以,我们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制定了《搭石》的教学目标,第一个目标就是读懂课文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互学,体会课文中看得见的风景美、看不见的人物的心灵美,感悟用鱼骨图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整理汇报阅读收获的方法。
我们根据语文学科特点,正确处理语文本体现内容与非本体性内容的关系,以语文本体性内容为主线组织教学,强化语文学习方法策略的迁移运用,着力培养语文能力习惯,把内容繁琐讲析挤出课堂,努力扩大课堂读写训练量,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二、让课堂更加扎实高效在一定的课堂时间内尽量多读书、多习作、多安排听说训练,在努力扩大听说读写训练的量同时,力求训练扎扎实实,实现训练的质与量的统一。
这就要处理好课堂“绝对容量”(如阅读量、习作量)与“相对容量”(如同一篇课文中读写训练的深度、广度)的关系,即注重量的积累,又注重质的提高,努力提高听说读写的训练实效;这就要处理好重点与一般的关系,既注意考虑训练的全面性,又要抓住重点强力突破,力求一课一得,避免处处刨坑、面面俱到、水过地皮湿。
给予以上考虑,我们在本课的教学中学习课文《搭石》的同时,安排拓展阅读《买上帝》短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搭石》教案(精选12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搭石》教案(精选12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搭石》篇1[设计理念]《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
”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阅读讨论、以读代讲等方式,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理解想象中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做到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迁移,真正走进文本,感受体会乡亲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的精神。
[教材分析]《搭石》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制第7册第六组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以爱为主题,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纯真感情,学会关心、帮助他人,体会相互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本篇课文写的是乡亲们摆搭石,修搭石,走搭石等一幕幕情景,文章语言朴质,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为我们展现了乡亲们无私奉献以及一心为他人的人性美。
编选本课的意图一是使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二是使学生学习作者从周边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学情分析]我所教授的四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学习方法。
学生们可以比较准确的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但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它们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上还是会有一定的困难。
此外,搭石在农村是司空见惯的,可我们班学生大部分都是在城市里长大,她们缺失农村生活的体验,要他们体会搭石的美以及联结着故乡的小路,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具有一定的困难。
所以教师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想象人们走搭石、修搭石的情景,体会乡亲们的朴实、善良也就成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1.通过联系上下文,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学会“洪、暴、猛”等11个生字,认识“谴、惰、俗”等7生字,正确读写“间隔、懒惰、联结、清波漾漾、理所当然、协调有序”等词语。
2.通过“三读(读准、读通、读懂)”,自主学习,乐于朗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搭石》说课稿及反思
《搭石》说课稿及反思11 说教材《搭石》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
文章通过描绘家乡人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赞颂了搭石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同时也赞美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
11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 7 个生字,会写 11 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品味重点词句,体会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112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12 说教法在教学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引导法和朗读感悟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2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搭石的美和乡亲们的美好品质。
122 问题引导法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23 朗读感悟法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13 说学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采用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和探究学习法。
131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解决生字词等问题。
132 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133 探究学习法深入探究课文中的重点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14 说教学过程1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乡村美景的图片,引出课题《搭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42 初读课文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43 精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搭石的美和乡亲们的美好品质。
144 拓展延伸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身边的美。
搭石分析
一、教材分析《搭石》是人教课标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通过对摆搭石、走搭石等画面的描写,表现了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人、家乡事的怀念赞美之情。
本文作者刘章是以诗歌著称于文坛的,他的诗质朴纯真而又简约大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课文选的是他的一篇散文,具有同他的诗歌相同的特点。
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本文描写了农村生活中非常不起眼的事物搭石及农村生活中的平凡镜头,通过细节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平凡中透出的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的美好思想。
本课内容的编者设计精心,文中配有插图,安排了泡泡语,文后安排了要求认识和要求书写的汉字及思考练习的四个题目。
这些内容,提示了学习的重点、学习的方式,为教师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提示。
作为学习该教学内容的四年级学生来讲,已经有三年的小学语文学习经历,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能联系上下文对有关词句谈出自己的感受,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
本课教学将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所描写的平凡事物中所蕴含的美,这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既有学习的基础,也有一定的难度。
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积极引导,创设学生熟知的情境进行体验,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反复品读,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1. 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联系上下文理解“风景、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等词语。
2.培养学生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的能力。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学习通过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探究体验方法,体会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
4.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细节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三、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工具书(字典)、文具(钢笔、铅笔)、生字本、练习簿等。
四年级语文《搭石》的说课稿
四年级语文《搭石》的说课稿一、说教材《搭石》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山村风情。
课文描写的是一幅幅乡土气息浓厚的乡村画卷,作者刘章借景喻人,歌颂了人们勤劳善良,互相谦让的美好品质。
课文语言平实,描写生动,作者通过对摆搭石、走搭石等画面的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课文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 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敬精神,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抓住特点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的习惯。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精神面貌。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抓住平凡事物中发现美的方法。
四、说教法与学法1. 情境导入法:通过谈话导入,让学生初步了解乡村风情及搭石的平凡与美。
2. 以读代讲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观察法:通过观察画面和倾听老师的讲解,了解乡村风情和搭石的平凡与美。
4. 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全班交流,深入探究搭石的平凡与美。
5. 练习法:通过课堂和课外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练习。
五、说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 通过播放乡村风景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乡村的美景和风情。
2. 谈话导入:在美丽的乡村,有一群朴实善良的人们,他们用自己平凡的双手创造出了美好的生活。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搭石》就是一篇描写乡村生活的文章。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将会了解到搭石的平凡与美以及人们勤劳善良的精神风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借助拼音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小组合作探究: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 全班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以及老人调整搭石等场景,表达了作者对乡亲们的敬佩之情。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1. 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搭石的句子并朗读。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搭石》文献研读
2.关注写作背景——写作搭石的前前后后
我出生在河北省兴隆县上庄村。
那是一条十里狭长的山村,人们逐水而居。一条无名溪水的两岸,是大山、村庄、梯田和果园。
我们村有六个自然村,其中五个村的人家散落在小溪旁,我出生的那个小村是溪水的源头之一,人家散落在两条山谷里,泉水汩汩,下自成“溪”。
噢,搭石上有新意.搭石上有美,搭石上有情。由于搭石的特殊渡水方式,长期造就和展示了山里人勤劳、热心公益、互助礼让的美德。这样,我便在1980年2月写了短文《搭石》。
我写《搭石》,没有任何前人文字可以借鉴,可以说是半生体验、一日写成,是生活的赐予。古代的文人们,写小桥流水,写古道、渡口,没人写搭石。我的文章发表后,在湖北诗人管用和的诗里读到一首同一题材的《踏石》,我想,也许叫“踏石”更准确。后来查《汉语大辞典》,果然有“踏石”这一词条:“踏脚的石头,安置于浅水难行之处,便于行走。”举例用的是孙犁《自洋淀纪事·吴召儿》:“不用说雁北那趟不完的冷水小河,蹬不住的冰滑踏石,转不尽的阴山背后……”大师的命名,当是无可置疑的。
《搭石》文献研读
文献观点梳理
启发
带着《搭石》文本素读的懵懂,我开始阅读文献。我首先关注的是作者刘章。
1.关注作者——刘章。
刘章是河北省兴隆县人,以诗歌著称于文坛的,他的诗质朴纯真而又简约大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所以人们也誉之为“农民诗人”。他对于发展我国的乡土诗有很精辟的见解。他说:中国是田园诗国。前些年,诗坛上引起了一股强风——朦胧诗,有人把它捧得至高无上,取代一切而否定一切,懂的报刊发,不懂的报刊也发。久而久之,读者和作者都产生了一种厌倦情绪。刘章认为:当今,随着大工业社会的兴起,生活节奏空前紧张,人们的感情比较“浮躁”,需要回归乡土,需要一种心理上的平静。振兴乡土诗,无疑给诗坛吹进一股清新的风。刘章对于乡土诗的含义进行了探讨,他以为乡土诗不是农村诗的同义词,另外也不是国人写的诗都是乡土诗,乡土诗的语言应该做到:朴实、口语化、中国诗的音韵化。他主张,写农村题材的诗,语言不能过于欧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达的思想感情。
1977年末,我来到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工作。
当我见到人们抢着挤公共汽车的时候,见人们无序地匆匆横穿马路的时候,心里便幽幽地想到家乡的潺潺小溪,想到山里人走搭石的情景:一个人跟着一个人,动作协调有序,足音踏踏,水声淙淙,人影绰绰;两个人对面来到溪边,微笑止步,示意让对方先行。还有,年轻人背老人,大人抱娃娃,在记忆里,如他们留在水中的倒影。当我见马路上有砖头或树枝,人们宁可绕着走,也不肯弯腰拾起的时候。我又想到山里人在雨水过后,自觉摆搭石的情景,想到有人发现搭石不稳,退回岸上,找块好石头搭上的情景……
从我的祖宗开垦小村,到我这儿才六代,算来也就是一百几十年的光阴。一代又一代人,出山串亲、赶集,唯有反复跨溪而行,除此,别无选择。
小溪最窄处仅五六米,最宽处也不过30米。平时水最深处也不过一米。年年雨季过后.秋风将至之时,人们为了不涉凉水,在每一个跨溪水里摆上一排方石,这就叫“搭石”。小溪冬天结冰,人们来回走冰,只有窄处才搭小桥。夏天山洪暴发.唯有来回趟水,或背水而叹。一年365天,有近200多天走搭石。我是在抗日烽火年代出生的。七八岁前钻深山老林躲鬼子,没走过搭石。解放后才跟大人出山走搭石的。人们祖祖辈辈走搭石,习以为常,司空见惯,十里路要走多少搭石,没人数过。直到1964年我岳父从山外到我家串门,出于好奇,一道道计数,十里路竞走了32道搭石。我是从1962年起当上村干部的,直到1975年到县城工作,13年间,不超过3天就要到乡镇办事一次,都是当天往返.一天要走64回搭石,总共走了千万回,对搭石的印象怎能不深刻呢?
《搭石》文献研读
文献观点梳理
启发
带着《搭石》文本素读的懵懂,我开始阅读文献。我首先关注的是作者刘章。
1.关注作者——刘章。
刘章是河北省兴隆县人,以诗歌著称于文坛的,他的诗质朴纯真而又简约大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所以人们也誉之为“农民诗人”。他对于发展我国的乡土诗有很精辟的见解。他说:中国是田园诗国。前些年,诗坛上引起了一股强风——朦胧诗,有人把它捧得至高无上,取代一切而否定一切,懂的报刊发,不懂的报刊也发。久而久之,读者和作者都产生了一种厌倦情绪。刘章认为:当今,随着大工业社会的兴起,生活节奏空前紧张,人们的感情比较“浮躁”,需要回归乡土,需要一种心理上的平静。振兴乡土诗,无疑给诗坛吹进一股清新的风。刘章对于乡土诗的含义进行了探讨,他以为乡土诗不是农村诗的同义词,另外也不是国人写的诗都是乡土诗,乡土诗的语言应该做到:朴实、口语化、中国诗的音韵化。他主张,写农村题材的诗,语言不能过于欧化。
真情,出自自我,通向人心,有益社会。”
搭石在文章中实际上是一个“象征”,它代表了山民们的美德:为他人着想、谦让礼貌、和谐共处。而这些又和文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就让全篇文气贯通、气韵流动。我想,老师在教学时,重点就是让学生体会到这种景美与人美的统一。
课文的最后一段话,“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是全文的中心句。但是,老师不能把这些中心句当成课文的结论讲授给学生,而应当让学生体会几个场景的动人之处。散文不等同于论点加上论据的议论文,文章的美妙有时藏在细节中。如果省略了体会细节的魅力,学生学起来定会索然无味。
通过对作者有关资料的阅读,让我读出了作者刘章与搭石一样的淳朴,怪不得人们称他为“农民诗人”。
2.关注写作背景——写作搭石的前前后后
我出生在河北省兴隆县上庄村。
那是一条十里狭长的山村,人们逐水而居。一条无名溪水的两岸,是大山、村庄、梯田和果园。
我们村有六个自然村,其中五个村的人家散落在小溪旁,我出生的那个小村是溪水的源头之一,人家散落在两条山谷里,泉水汩汩,下自成“溪”。
噢,搭石上有新意.搭石上有美,搭石上有情。由于搭石的特殊渡水方式,长期造就和展示了山里人勤劳、热心公益、互助礼让的美德。这样,我便在1980年2月写了短文《搭石》。
我写《搭石》,没有任何前人文字可以借鉴,可以说是半生体验、一日写成,是生活的赐予。古代的文人们,写小桥流水,写古道、渡口,没人写搭石。我的文章发表后,在湖北诗人管用和的诗里读到一首同一题材的《踏石》,我想,也许叫“踏石”更准确。后来查《汉语大辞典》,果然有“踏石”这一词条: “踏脚的石头,安置于浅水难行之处,便于行走。”举例用的是孙犁《自洋淀纪事·吴召儿》:“不用说雁北那趟不完的冷水小河,蹬不住的冰滑踏石,转不尽的阴山背后……”大师的命名,当是无可置疑的。
我小时候也走过搭石,不过我的家乡叫“跳礅”。这个名称很传神地表达出走搭石的姿态。儿童诗人张继楼曾写过一首《跳礅演奏曲》,是从孩子的眼光去看搭石,非常有趣。目前这篇文章放在二年级上册的《同步阅读》教材中,老师们也可以用来作为教学的补充。
阅读教材编辑的教学建议,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让人在深入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豁然开朗。“让学生体会到景美与人美的统一”使我更准确地把握住了教学的重点;全文的中心句的合理处理,应该体现文体特点,那就是应该抓住重点词句引领学生在读中细细品味,而不是当成结论讲授给学生;拓展阅读《跳墩演奏曲》更是为我们提供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资源。
读完《写作搭石的前前后后》,让我更加深入读懂作者刘章对搭石的情感,对家乡的情感,加深了我对文本的理解。
3.参考教材编辑的教学建议
课文选的是刘章的一篇散文,具有同他的诗歌相同的特点。从本文可以看出,作者写作《搭石》具有很深厚的生活基础。同时又是对一些社会现象有感而发的。正如作者曾经阐述自己的诗歌观一样:“朴素、
搭石是特定自然环境里的产物。只有在三四尺深以内的小溪、小河里摆搭石,在大江大河里则无能为力。
现在,我的家乡十里山村已经贴着山根儿修了公路,人们进进出出。骑自行车、摩托车,坐汽车,再也不用走搭石了。中国正在搞公路村村通工程,许多山村都不用走搭石了。可是,搭石是不会消失的,永远会摆在村庄通向田地或山野的溪流里,由于它是一种特殊的道路,人们自觉地摆搭石,人们只能单向行走,要互相礼让,那种美就会永远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