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微知著、集微速成

合集下载

见微知著的微正确解释

见微知著的微正确解释

见微知著的微正确解释
见微知著这句话原指从“小”的事物中看出“大”的影响力,以
及可以从“微小”的人或事中获得“重大”的收获。

“见微知著”源自中国先秦时期的韩非子,他提到了“君子小见,微言者重”,也就是说小小的事情可能会有更大的意义。

同样的,
“见微知著”也表明,即使一个人或一件事十分微弱,但它们也会有
重大的作用和意义,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微不足道的事物。

类比之,见微知著也可以被用来形容对人类社会的观察和思考。

在古代,人们用“见微知著”来比喻人们可以从掌握小事情开始,一
步步探索更大的事理。

而在现代社会,“见微知著”也被用来表达从“小”的事情中看出“大”的运动。

通过密切观察生活中的细小现象,我们可以发现隐蔽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洞察世界,更好地成长与进步。

总之,“见微知著”的深刻含义就是:即使是最微小的事物,也
可以引起重大的影响,因此当我们去观察、思考或分析一件事的时候,应该从最基础的细节开始,仔细探索每一个角落,慢慢揭示它背后的
真相。

见微知著——名著成语出处及解释

见微知著——名著成语出处及解释

见微知著——名著成语出处及解释
成语解释:
微:隐约;著:明显。

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成语出处:
《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汉·袁康《越绝书·越绝德序外传》:“故圣人见微知著,睹始知终。


成语例句:
上揆天道,下察民情,酌古准今,见微知著。

近义词:
原始见终:考察事物的开端而预见到它的结果。

汉王充《论衡·实知》:“凡圣人见祸福也,亦揆端推类,原始见终。


因小见大:
成语语法: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指事物的苗头推断发展趋势。

格物致知见微知著的意思

格物致知见微知著的意思

格物致知见微知著的意思
格物致知见微知著是出自《礼记·大学》中的一句话,意为通过观察微小的事物来获取知识和智慧。

这句话在古代中国儒家学派中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也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中。

格物致知强调通过观察、实践和实验来获取知识。

它倡导人们不仅要依靠书本知识,还要通过实际行动去观察、体验和思考,以获得真实而深刻的理解。

这种方法注重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思考,认为微小的细节中蕴含着大道理,通过细察微物可以推知宏观世界的原理。

见微知著则强调通过观察微小的事物和现象来推断和洞察更大的事物和规律。

它认为微观世界中的细节和规律常常可以反映和揭示宏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通过观察微观现象、分析微观规律,可以逐渐了解和认识到更广阔的世界和更深刻的道理。

这句格物致知见微知著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要注重观察和思考微小的事物,通过微观的观察来揭示宏观的规律,通过细致入微的思考来获得更深刻的认识。

它教导人们要学会从微小的细节中发现真理,从微观的观察中获得智慧,以此来指导人们的行为和思考方式。

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学术研究,也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让人们更加细致地观察和思考,从而提高认知能力和智慧水平。

格物致知见微知著的意思

格物致知见微知著的意思

格物致知见微知著的意思
格物致知见微知著是指通过观察微小的事物或细节,以求深入了解真理和智慧的含义。

这一概念源自于中国古代哲学家朱熹的思想,提倡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获得真知。

格物致知强调通过实践和观察来获取知识和智慧。

朱熹认为,人们应该通过亲身经验和实践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通过细致入微地观察和研究微小的事物,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

只有通过实践和观察,人们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真相,并从中获得智慧。

见微知著是指通过观察微小的细节,可以揭示出更大的真理和智慧。

微小的事物或细节往往包含着更深层次的意义和规律,通过观察和研究这些微小的事物,人们可以发现隐藏在背后的智慧和真理。

只有通过对微小事物的观察和理解,人们才能逐渐领悟到更广阔的知识和智慧。

格物致知见微知著的意思是通过实践和观察微小的事物,人们可以获得更深入的知识和智慧。

这一思想强调了实践和观察在知识获取和智慧积累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细致入微地观察和研究微小事物的价值。

通过格物致知见微知著,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获得更广泛的知识和智慧。

见微知著-见微知著的故事-见微知著的寓意-见微知著的意思

见微知著-见微知著的故事-见微知著的寓意-见微知著的意思

见微知著-见微知著的故事-见微知著的寓意-见微知
著的意思
【成语】见微知著
【拼音】jiàn wēi zhī zhù
【简拼】jwzz
【近义词】原始见终、因小见大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连动式
【成语解释】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成语出处】韩非《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成语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指事物的苗头推断发展趋势【例子】明智的人善于见微知著,从而做出科学的论断,于是便成了所谓的未卜先知。

【英文翻译】a straw shows which way the wind blows.
【成语正音】著,不能读作“zhuó”。

【成语辩形】微,不能写作“徽”。

【产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请问有什么形容从小事看大事的成语或俗语么?

请问有什么形容从小事看大事的成语或俗语么?

请问有什么形容从小事看大事的成语或俗语么?请问有什么形容从小事看大事的成语或俗语么?形容从小事看大事的成语:1、以小见大【拼音】:yǐ xiǎo jiàn dà【释义】: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

【例句】:以小见大,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为人。

2、见微知著【拼音】:jiàn wēi zhī zhù【释义】:微:隐约;著:明显。

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出处】:《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汉·袁康《越绝书·越绝德序外传》:“故圣人见微知著,睹始知终。

”【例句】:上揆天道,下察民情,酌古准今,~。

清·郑观应《盛世危言·弭兵》3、因小见大【拼音】:yīn xiǎo jiàn dà【解释】:从小地方、小事情上可以看出大问题。

【例句】:他已经学会了~的处事方式。

形容“从小事看大事” 的成语有哪些?以小见大、因小见大、可见一斑、见微知著、一叶知秋。

1、可见一斑拼音:kě jiàn yī bān释义:比喻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也能推知事物的整体。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此郎亦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2、见微知著拼音:jiàn wēi zhī zhù释义:指看到微小的苗头,就知道可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出处:《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著,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3、一叶知秋拼音:yī yè zhī qiū释义: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出处:《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4、以小见大拼音:yǐ xiǎo jiàn dà释义: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

见微知著的微的意思解释

见微知著的微的意思解释

见微知著的微的意思解释
“见微知著”是一种通过细微之处来推断事情本质的方法。

其中,“微”指的是非常微小的、不易察觉的细节或迹象,而“知著”则是指通过这些微小的细节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分析和判断复杂问题,特别是那些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复杂或模糊不清的情况。

通过仔细观察、分析和推断,人们可以发现许多隐藏在表面之下的重要信息和线索,从而更好地理解事物。

例如,在研究一个人的性格时,我们可以从他们言谈举止、习惯和行为等方面入手,找出一些微小但具有代表性的特征。

这些特征可能包括他们说话时使用的词汇、语气和语速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细节进行分析,我们可以逐渐了解这个人的性格特点,并对其行为进行预测。

总之,“见微知著”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思考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各种复杂问题。

只要我们能够善于观察、思考并总结经验教训,就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机遇。

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意思

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意思

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意思
“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是一句成语,意思是从看似微小的事物中察觉原理、理论或总体情况,进而认识和把握更为广泛、深入的事物或现象。

这个成语表达了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需要从小的事物中获得启示和认识,继而通过总结、归纳和推理,逐渐把握更为宏观、深入的事物和规律。

在认识和研究一些复杂的问题时,如果只看表面现象,难以得到深刻的认识和洞见。

但是,通过对局部现象进行较为全面的观察和分析,可以逐步发掘出宏观规律,并深入思考相关的理论和原理。

举例来说,对于一个科学家而言,在研究某一种天然物质时,首先需要了解该物质的微观结构和性质。

通过对这些微小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进行研究,才能逐步推导出该物质更为宏观的性质和作用,从而得到更深刻的认识。

类似地,对于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问题,也需要通过对具体案例和实证材料的观察和思考,从微知著中得到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总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强调了从局部现象中把握事物本质和普遍规律的重要性,寻求更为深入、全面的认知和理解。

见微知著的意思是什么

见微知著的意思是什么

见微知著的意思是什么【拼音】:jiàn wēi zhī zhù【解释】:见微知著,微:隐约;著:明显。

意指看到微小的苗头,就知道可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比喻小中见大、以小见大。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指事物的苗头推断发展趋势。

【成语接龙】:见微知著——著作等身——身家性命——命里注定——定倾扶危——危言逆耳——耳闻眼见——见弹求鸮——鸮啼鬼啸——啸聚山林——林下风气——气消胆夺【近义词】:原始见终、因小见大、窥一斑而知全豹、可见一斑、未雨绸缪、一叶知秋【反义词】:以偏赅全、以偏概全、管中窥豹【出处】:《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汉·袁康《越绝书·越绝德序外传》:“故圣人见微知著,睹始知终。

”宋·苏洵《辨奸论》:“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

”【成语典故】:箕子是朝歌古代名人,其洞察力之强气节之高为后人称道。

商代最后一位君主是帝辛,后人称他为殷纣王。

年少时,“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才力过人,手格猛兽”,是一个能文能武很有本领的人。

继位后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不杀奴隶,发展生产,更新观念,不事鬼神。

征服东夷后,疆土扩大,农业发展,财粮增多。

但到了统治后期,开始腐败。

有一次,纣王让人给自己做了一双象牙筷子,他的大臣太师箕子就感到非常可怕和担心。

箕子见微知著联想了很多,他认为:用象牙筷子吃饭就一定不肯用陶土粗制碗具,必将用犀牛角或玉作成杯盘;餐具改变了,食品也会随之改变,盛的不可能是豆菽青菜,肯定会进一步升级到山珍海味,珍禽异兽将成盘中之物;食物改变了,将不满足穿着,麻布为衣将不再流行,朝中之人进而会穿绫着缎;穿着改了,下一步将造豪华的车子,建高阔殿宇楼台,追求享乐。

如此下去将一发不可收拾,腐败之风会很快盛行起来。

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韩非子,把箕子这种联想,说成“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

见微知著的的意思

见微知著的的意思

见微知著的的意思
《见微知著的的意思》
哎呀呀,见微知著这个词啊,其实说的就是从一些小小的细节能看出大大的门道来。

就好比有一次我去朋友家玩。

那天我到了朋友家,一进门就感觉有点不一样,但又说不上来具体是哪里不一样。

我就开始四处打量,然后发现朋友家的沙发上多了一个很可爱的小抱枕,这抱枕的颜色和整个客厅的色调特别搭。

我就笑着对朋友说:“哟,你这新买的抱枕挺好看呀。

”朋友很惊讶地说:“你咋知道是新买的呀。

”我嘿嘿一笑说:“这不是很明显嘛,你家之前可没有这个抱枕呀,而且它这么新,肯定是刚买不久的啦。

”朋友听了直点头,说我这观察得也太仔细了。

其实这就是见微知著呀,从一个小小的抱枕就能推断出是新买的。

再比如,我看到朋友桌子上有一杯还冒着热气的水,杯子旁边有一小包打开的茶叶,那我就知道朋友刚刚泡了杯茶。

这些小小的细节,往往能透露出很多信息呢。

在生活中,我们要是都能学会见微知著,那可有意思啦。

我们可以通过别人的一个小表情,知道他此刻的心情;可以从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大概了解他的性格和喜好。

就像侦探一样,从一些蛛丝马迹中找到事情的真相。

所以啊,不要小瞧那些小小的细节,它们就像拼图的小块,把它们拼凑起来,就能看到一幅完整的画面。

见微知著,就是让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能从细微之处发现那些隐藏的美好或者问题。

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更好地和别人相处啦。

这不就是生活的乐趣和智慧所在嘛!我呀,以后还要继续锻炼自己见微知著的能力,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呢!嘿嘿!。

见微知著 相关成语

见微知著 相关成语

见微知著相关成语篇一:见微知著是一个汉语成语,意为看到微小的细节就能了解重大的情况或趋势。

它源于《论语》中的一句:“见微而知著,见不微而知不良。

”意思是说,能够看到微小的细节就能了解重大的情况或趋势,能够看到不微小的细节就能了解不良的趋势或情况。

在现代汉语中,“见微知著”常常被用来形容人敏锐洞察力和判断力,能够从微小的细节中发现重要的信息,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它也可以用来比喻事物的发展趋势或变化,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感受到明显的趋势,进而采取措施加以应对。

除了《论语》中的例子外,“见微知著”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著名的应用。

例如,曹操能够在看到荀彧眼神的变化中推断出荀彧心中的想法,从而采取相应的行动;唐太宗能够在看到大臣奏事中的微小瑕疵中了解大臣的忠诚和能力,从而信任和重用他们。

“见微知著”不仅是一个成语,也代表了一种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和职业素养。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都应该学会“见微知著”,从微小的细节中发现重要的信息,进而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动。

篇二:见微知著是一个成语,意为看到微小的细节就能预见到最终的发展趋势。

它源于《周易·系辞上》:“见微知著,天下莫然。

”意思是看到微小的变化就能预见到最终的发展趋势,这是明智的做法。

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人们在工作中的预见性和洞察力。

在工作中,见微知著的人能够看到问题的本质和发展趋势,提前做好准备,避免错误和损失。

例如,一个公司如果及时发现市场趋势并及时做出调整,就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除了形容在工作中的预见性和洞察力,见微知著也可以用于其他方面。

例如,在家庭生活中,见微知著可以指的是对他人行为的观察和分析。

通过观察微小的变化,能够预见到潜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除了成语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词语可以表达见微知著的意思。

例如,“察言观色”、“见风使舵”、“见微知著”等。

这些词语都可以用来形容人们在工作中的预见性和洞察力。

见微知著_见微知著的意思_成语词典

见微知著_见微知著的意思_成语词典

见微知著
见微知著
拼⾳jiàn wēi zhī zhù简拼jwzz
近义词原始见终、因⼩见⼤反义词
感情⾊彩褒义词成语结构连动式
成语解释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成语出处韩⾮《韩⾮⼦·说林上》:“圣⼈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怖,知天下不⾜也。

”成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指事物的苗头推断发展趋势
例⼦明智的⼈善于见微知著,从⽽做出科学的论断,于是便成了所谓的未⼘先知。

英⽂翻译a straw shows which way the wind blows.
成语正⾳著,不能读作“zhuó”。

成语辩形微,不能写作“徽”。

产⽣年代古代
常⽤程度常⽤。

见微知著的成语故事是什么

见微知著的成语故事是什么

见微知著的成语故事是什么
见微知著这个成语与商代的纣王与箕子有关,纣王刚即位时精图治,锐意改革,而到了统治后期却开始腐败,有一次他让人给做了一双象牙筷子,他的大臣太师箕子就感到非常可怕和担心,他见微知著进行联想,认为这样会一发不可收拾,腐败之风会很快盛行起来。

扩展资料
而纣王只顾饮酒,不理朝政,忘记了日期便问大臣,谁料到大臣也不知道,派人去问箕子,箕子认为:“君主忘日则天下忘日,不是好兆头,商之天下到了危险关头。

一国皆不知而我独知之,我也极其危险。


含义
见微知著的成语含义可以解释为“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这个成语还能表示“小中见大、以小见大”的意思。

见微知著的意思是什么

见微知著的意思是什么

见微知著的意思是什么?出处《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汉·袁康《越绝书·越绝德序外传》:“故圣人见微知著,睹始知终。

”宋·苏洵《辨奸论》:“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

”“见微知著”一天,箕子到帝辛(即后世所称纣王)那里汇报工作,偶然看到帝辛的生活出现了一点小变化,这个细节在表面上看起来完全没有什么大不了。

可是箕子的见识非同一般,他见此情景真可谓诚惶诚恐,大惊失色,那这是一个怎样的细节令箕子如此呢?箕子所看到的其实就是帝辛用了一双象牙的筷子,大家都知道象牙筷子无疑是很奢侈的,在中国,大象是极其罕见。

但是帝辛作为天下之主,用这样一双筷子不是太正常不过了吗,哪个帝王不是披金戴玉,才能章显不凡呢?箕子又何必如此大惊小怪呢?原因就在于帝辛早期是非常朴素的'。

正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后来果不其然如箕子所料,朝歌出现了“酒池肉林”、“炮烙之刑”。

如此的昏庸残暴,难怪最后会被西周所灭。

——对于帝辛这方面的事迹,另有不同看法认为,此事是春秋战国之时所杜撰,详见竹书纪年、尚书等古籍。

用法作谓语、宾语。

指事物的苗头推断发展趋势。

现代文造句: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学会见微知著,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近义词原始见终、因小见大、窥一斑而知全豹、可见一斑、未雨绸缪、一叶知秋。

反义词以偏赅全、以偏概全、管中窥豹。

相关词语开头相同见利思义见惠见影见赏见轻见知见官见义必为见风使帆见微知萌见遗见时知几见雀张罗见天日见贤见所未见见经识经见粮见贤思齐。

结尾相同先见贽见法我见核见眼不见岁见召见梦见通见叩见日见图穷匕见视而不见捉襟肘见可见陛见畛域之见穴见瞥见。

英文解释释义from the first small beginnings one can see how things will straw shows which way the wind one small clue one can see what is the whole through observation of the par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浙江理综25
25.(2010年.浙江理综)为研究安全气囊工作的化学 原理,取安全装置中的粉末进行实验。经组成分析,确定 该粉末仅Na、Fe、N、O四种元素。水溶性试验表明,固 体粉末部分溶解。经检测,可溶物为化合物甲;不溶物为 红棕色固体,可溶于盐酸。 取13.0g化合物甲,加热使其完全分解,生成氮气和单 质乙,生成的氮气折合成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6.72L。单质 乙在高温隔绝空气条件下与不溶物红棕色粉末反应生成化 合物丙和另一种单质。丙与空气接触可转化为可溶性盐。 (1)甲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aN3 Na+ Na+ 丙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丙在空气中转化为碳酸氢盐,则反应的化学方 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a2O+2CO2+H2O = NaHCO3
“五套试卷”中一些共同特征
7.明显体现出新课改的特色
近两年主要是从知识内容上来体现课改特色。各个模 块之间的基本覆盖,各个模块内容的基本平衡等。 如,《实验化学》是我省高中学生必选的三个选修模 块之一,今年高考试题有多道直接选取这一模块内容进行 考查,如第11题、第13题、第27题。 今后会不会从其他角度来体现新课改特色?
“五套试卷”中一些共同特征
6.选择题在保持经典的基础上有新的变化
例.(2010年.浙江理综)核黄 素又称为维生素B2,可促进发育和 细胞再生,有利于增进视力等。核 黄素分子的结构简式如图。
已知:— — —+H2O — —OH+— H 有关核黄素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 A.该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17H22N4O6 B.酸性条件下加热水解,有CO2生成 C.酸性条件下加热水解,所得溶液加碱后有NH3生成 D.能发生酯化反应
“五套试卷”中一些共同特征
3. 创新思维、探究性问题受到重视——强化化学逻辑
直接要求书写“新反应式”——创新思维的一种考查形 式 2009年理综26题第(4)小题: 3Cu2O+14HNO3=6Cu(NO3)2+2NO↑+7H2O 2010年《考试说明》样卷25题第(2)(4)小题: AgCl+2NH3=Ag(NH3)2++ClNaNO2+NH4Cl N2↑+NaCl+2H2O
III
350
124
①请在上表空格中填入剩余的实验条件数据。 分析:实验对比法——控制变量、单因素探究法……
“五套试卷”中一些共同特征
4.用多样化试题信息考查信息处理能力 曲线图像、数表、实验装置图、化工生产流程图、 结构式、化学方程式、
观察有机物结构简式
——化学学科必备的信息处理
“五套试卷”中一些共同特征“五套试卷Fra bibliotek中一些共同特征
2. 考查基本观念、学科素养已成为常态
例.(2009年.理综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蛋白质、纤维素、蔗糖、PVC、淀粉都是高分子 B.氢键在形成蛋白质二级结构和DNA双螺旋结构中 起关键作用 C.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沼气的利用、玉米制乙醇都涉 及到生物质能的利用 D.石油、煤、天然气、可燃冰、植物油都是化石燃料
2010年9月16日杭州市高三化学复习教学讲座
见微知著、集微速成
杭州学军中学:陈进前
一. 见微知著
1. 从2010年高考题的一些数据说起 六道试题平均分比较
题号 25 26 27 28 15 16
平均分 3.6~4.1 4.5~5.0 6.0~6.5 8.4~8.9 6.0~7.0 4.5~5.5 估计 除28题外,另外三大题的得分率都不高。跟2009年比, 试题难度变化明显 选考模块试题中,两道题的得分率相差比较大
新:新增知识点成为热点 新的能力要求成为重点 新题型陆续出现 广:更加重视知识覆盖面 双基、能力、方法、素养 细:设问比较细腻
第一:考查目的 第二:命题素材 第三:设问方式
“五套试卷”中一些共同特征
1. 新增知识几乎全部考到 2009年高考理综试题中: PVC、氢键、蛋白质二级结构、DNA双螺旋结构 生物质能、焓变、熵变、反应自发性 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化学平衡常数 有机物键线式、1H核磁共振谱、氢原子化学环境 2010年《考试说明》样卷中: 纤维二糖、氢能利用、太阳能利用 牙膏检验、CuSO4跟氨水反应、海带中提取碘 有机物键线式、1H核磁共振谱、氢原子化学环境 NaNO2、Ksp、K计算……
二. 集微速成
1.“题海”中找“航线” 目前状况:过度依赖“题海训练” 解题训练过早、过多 (1)会解答已做过的试题,不会解新题 (2)思维萎缩,只会“回忆”,习惯于搬用已有 结论,不敢作出新的判断 教师要多下题海,学生应走航线 基本方法在不同情景中应用
4.用多样化试题信息考查信息处理能力 曲线图像、数表、实验装置图、化工生产流程图、 结构式、化学方程式……
2010年理综试题26题——图像信息处理
“五套试卷”中一些共同特征
4.用多样化试题信息考查信息处理能力 曲线图像、数表、实验装置图、化工生产流程图、 结构式、化学方程式……
2010年理综试题26题— —图像信息处理
2010年浙江理综25题
25.(2010年.浙江理综)为研究安全气囊工作的化学 原理,取安全装置中的粉末进行实验。经组成分析,确定 该粉末仅Na、Fe、N、O四种元素。水溶性试验表明,固 体粉末部分溶解。经检测,可溶物为化合物甲;不溶物为 红棕色固体,可溶于盐酸。 取13.0g化合物甲,加热使其完全分解,生成氮气和单 质乙,生成的氮气折合成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6.72L。单质 乙在高温隔绝空气条件下与不溶物红棕色粉末反应生成化 合物丙和另一种单质。丙与空气接触可转化为可溶性盐。 (3)单质乙与红棕色粉末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e2O3+6Na 3Na2O+2Fe 安全气囊中红棕色粉末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除去金属钠,避免接触钠造成安全事故
2010年浙江理综25题
25.(2010年.浙江理综)为研究安全气囊工作的化学 原理,取安全装置中的粉末进行实验。经组成分析,确定 该粉末仅Na、Fe、N、O四种元素。水溶性试验表明,固 体粉末部分溶解。经检测,可溶物为化合物甲;不溶物为 红棕色固体,可溶于盐酸。 取13.0g化合物甲,加热使其完全分解,生成氮气和单 质乙,生成的氮气折合成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6.72L。单质 乙在高温隔绝空气条件下与不溶物红棕色粉末反应生成化 合物丙和另一种单质。丙与空气接触可转化为可溶性盐。 (5)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探究化合物丙与空气接触后生 成可溶性盐的成分(不考虑结晶水合物)。 方案1:准确称取一定量的样品,灼烧,如无失重则为 Na2CO3;如有失重,再据失重质量跟样品总质量,通过计 算确定产物是NaHCO3,或Na2CO3、NaHCO3的混合物。
2010年理综试题27题— —图像信息处理
“五套试卷”中一些共同特征
4.用多样化试题信息考查信息处理能力 曲线图像、数表、实验装置图、化工生产流程图、 结构式、化学方程式……
2009年理综 试题27题(5) 小题中画曲 线图像
“五套试卷”中一些共同特征
5.实际用途与化学原理之间的联系 (1)安全气囊中氧化铁的作用、氧化铁的替代品 (2)汽车排气管中化学反应(2009年理综27题) 2NO+2CO 2CO2+N2 (3)新型车载电池:2Li-Al/FeS (4)核黄素(维生素B2) (5)[Cu(NH3)4]SO4· H2O:染料及农药中间体 (6)稳定性好、抗氧化能力强的活性化合物 ……
2010年理综25题第(3)小题:
Fe2O3+6Na
3Na2O+2Fe
“五套试卷”中一些共同特征
3. 创新思维、探究性问题受到重视——强化化学逻辑
例.[2009年27题第5小题]研究表明:在使用等质量催化剂时, 增大催化剂比表面积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为了分别验证温度、 催化剂比表面积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某同学设计了三组 实验,部分实验条件已经填在下面实验设计表中。 编号 I II T/℃ 280 280 初始c(NO) mol/L 1.20×10-3 1.20×10-3 1.20×10-3 初始c(CO) mol/L 5.80×10-3 5.80×10-3 5.80×10-3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 m2/g-1 82 124
“五套试卷”中一些共同特征
1. 新增知识几乎全部考到 2010年高考理综试题中: 光导纤维、太阳能利用、 焓变红外光谱仪 核磁共振仪、质谱仪、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 有机物键线式、1H核磁共振谱、氢原子化学环境 肽键水解、牙膏检验、纸层析实验、抽滤实验 NO2-、(NH4)2Fe(SO4)2、Cu(NH3)42+ 物质组成探究实验 电离平衡常数计算、利用Ksp判断沉淀与否
注意: PLA、PET…… 两性离子、苹果酸、酒石酸、柠檬酸…… 有机玻璃、酚醛树脂……
“五套试卷”中一些共同特征
2. 考查基本观念、学科素养已成为常态
例.(2010年浙江理综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光导纤维、棉花、油脂、ABS树脂都是由高分子化合 物组成的物质 B.开发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推广基础甲醇汽油,使 用无磷洗涤剂都可直接降低碳排放 C.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仪、质谱仪都可用于有机化合 物结构的分析 D.阴极射线、α-粒子散射现象及布朗运动的发现都对原 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作出了贡献 注意: ABS等高分子代号又出现在试卷中 涉及到化学史、仪器分析方法、“低碳”
2010年浙江理综25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