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见微知著——奉文堂吉金

合集下载

文言文朱云传翻译

文言文朱云传翻译

汉宣帝时,有朱云者,字游君,鲁郡莒人。

云少好学,博通经籍,尤善《春秋》学。

尝游学长安,结交名士,以气节自持,不苟同流俗。

云性刚直,不事权贵。

尝从京兆尹张敞游,敞甚器重之。

敞谓云:“子之学行,足以光耀乡里,何不仕乎?”云笑答曰:“吾闻之,‘不仕则不辱’,吾岂欲以浮名误身哉?”一日,云谒见大将军霍光。

光见云,大喜,曰:“吾闻子好直言,今日得见,幸甚!”云对曰:“臣闻大将军为国家社稷之臣,当以直言敢谏,不避斧钺。

今陛下以将军之尊,而臣敢直言,正以将军之德高望重也。

”光闻言,变色不悦。

云又曰:“臣闻‘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则天下治。

’今朝廷多言官,皆阿谀奉承,非贤非能,何以为治?”光默然不应。

云复曰:“臣闻‘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

’今陛下宜纳忠言,远谄佞,以安社稷。

”光虽怒,然素知云刚直,不敢加罪。

乃曰:“子且退,吾当思之。

”云遂辞去。

未几,云又上书言事,言辞激昂,指斥权贵。

时中书令石显权倾朝野,云亦及之。

显闻之大怒,欲陷云于罪。

会丞相丙吉免,显荐云代之,欲借机报复。

汉宣帝召云入见,问云曰:“子何以敢直言,不顾身家?”云对曰:“臣闻‘忠臣不避死,直臣不避罪。

’臣虽死,国家必得贤臣以自辅。

”帝闻言,动容曰:“善!”遂不用显荐,而以云为丞相。

云既为相,励精图治,以直言敢谏著称。

时有宦官赵飞燕得幸于帝,朝中权势熏天。

云乃上疏,请诛飞燕。

帝虽不悦,然念云忠直,遂从其请。

后石显再荐云为御史大夫,云辞不受。

显怒,欲加云罪。

会帝崩,成帝即位,显失势,云得免。

云在位五年,以疾告归。

及归,家贫不能自给,乃卖田宅以自赡。

云虽贫,而志气益壮,每与人谈论,必及国事,时人皆敬重之。

云年八十,卒于家。

其子朱贺嗣其业,亦以刚直闻于世。

汉史称云:“刚直不阿,忠言敢谏,为国为民,死而后已。

”可谓传世之英。

朱云者,一代名臣,其言行至今仍为后人称颂。

云虽居高位,而始终以天下为己任,其精神可嘉,其事迹可传。

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朱云之志,足以昭示后人矣。

见微知著文言文及翻译

见微知著文言文及翻译

古之圣贤,洞察秋毫,能见微知著。

夫微者,细微之事物也;著者,显著之成效也。

微事物虽小,却能显大义,故曰:“见微知著,以小见大。

”昔者孔子游于乡间,见一童子持草驱虫,童子曰:“此虫非我所能害,吾欲驱之,以示其不仁。

”孔子曰:“善哉!童子之心,虽小,亦能知仁义之道。

”孔子观其微,而见其大,知童子之仁。

又闻之,战国之时,燕昭王欲报齐国之仇,乃悬千金于柱,求天下奇士。

有士闻之,曰:“吾闻燕王悬千金求士,吾虽贫,亦当往试。

”士人持剑,负书,徒步千里,至燕国。

燕王见其貌不扬,心有不悦,欲拒之。

士人曰:“吾闻燕王求士,不惜千金,吾远道而来,愿一试。

”燕王乃设宴款待,问士人:“子何能?”士人答曰:“吾无他长,唯知见微知著。

”燕王笑曰:“子欲以何见微知著?”士人曰:“吾见燕王悬千金于柱,而群臣无人言其非,是以知燕王之贪。

”燕王闻言,愧赧无地,遂拜士人为师。

汉武帝时,有一隐士,名东方朔。

朔少时家贫,常以读书自娱。

一日,朔至长安,见市井之中,有一老者卖犬,犬毛色驳杂,朔问:“此犬何价?”老者曰:“千金。

”朔曰:“吾闻犬之贵,皆因其能猎也。

此犬何能?”老者曰:“此犬能辨人善恶,见善则欢,见恶则怒。

”朔曰:“吾试观之。

”老者引犬至市,朔见其果然。

朔曰:“吾闻君王求贤,此犬何不献于君?”老者曰:“吾知犬之能,然犬亦知吾之贫,故不忍献。

”朔曰:“吾闻见微知著,此犬能辨善恶,何不献之?”老者曰:“吾闻君王好利,若献犬,恐君王贪其能,而忘其善,故不忍献。

”汉武帝闻东方朔言,遂召见老者,问犬之能。

犬果能辨善恶,武帝大喜,遂拜东方朔为官。

夫见微知著,非独士人之事,亦为君子之行。

孟子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此言君子能见微知著,知善行善,使天下得其所也。

今日之世,纷繁复杂,欲求真知,必先见微。

见微者,能知时事之变迁,见人心之善恶,察事物之规律。

故曰:“见微知著,明察秋毫。

”翻译:《见微知著》古代的圣贤,能够洞察秋毫,能够从细微的事物中看出显著的成效。

上海市黄浦区2021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上海市黄浦区2021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2021年上海黄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完成试卷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积累应用 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青海长云暗雪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昌龄《___________》)(2)雁过也,正伤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声声慢》)(3)孔子在《卫灵公》中认为“志士仁人”面对“仁”时,要有献身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选择。

(5分)(1)根据选文内容,判断下列诗句不能体现“天地为庐”宇宙观的一项是()。

(2分)谢灵运《山居赋》里有“抗北顶以葺馆,瞰南峰以启轩。

罗曾崖于户里,列镜澜于窗前”之句,写出网罗天地于门户,饮吸山川于胸怀的空间意识。

中国诗人多爱从窗户庭阶,词人尤爱丛帘,屏、栏干、镜以吐纳世界景物。

这种移远就近,由近知远的空间意识,“天地为庐”的宇宙观已经成为我们的特色了。

(节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有删减)A.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

B.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C.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D.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2)根据下文内容,选择最符合前后文逻辑关系的一项是()。

(3分)在某种程度上,电影及其内蕴的技术和视效,已经成为当代哲学思考存在、时间与空间以及真实虚构与信仰等关键概念的重要基点。

中国生产的不少系列电影暨视效大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在郭帆和《流浪地球》出现了,路阳和《刺杀小说家》也出现了,中国电影的技术和视效开始用中国人自己的方式,思考虚拟现实及其哲学命题。

(节选自北青艺评·李道新《当技术和视效想思考》,有删改)①不仅很难令人真心认同其虚构的“人物”和“现实”②虽然也在忙于创造系列和建构宇宙③特别是在叙事与情感等方面多年存在的痛疾④但世界观的幼稚或价值观的敷衍⑤而且完全无法将其跟中国电影的“技术”和“哲学”联系在一起⑥以及急功近利带来的技术破绽或视效缺陷A.①⑤⑥③②④B.③①②⑥④⑤C.④②①⑥③⑤D.②④⑥③①⑤【答案】1.(5分)(1)孤城遥望玉门关从军行(2)却是旧时相识(3)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成语解析见微知著的含义

成语解析见微知著的含义

成语解析见微知著的含义
见微知著
含义:见到事物刚露出的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其本质和发展的趋向。

宋苏洵《辨奸论》:“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为能见微而知著。

” 微:微小。

著:显著。

造句:1.明智的人善于见微知著,从而做出科学的论断,于是便成了所谓的未卜先知。

2.也可由小见大,见微知著。

箕子是朝歌古代名人,其洞察力之强气节之高为后人称道。

典故:商代最后一位君主是帝辛,后人称他为殷纣王。

年少时,“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才力过人,手格猛兽”,是一个能文能武很有本领的人。

继位后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不杀奴隶,发展生产,更新观念,不事鬼神。

征服东夷后,疆土扩大,农业发展,财粮增多。

但到了统治后期,开始腐败。

有一次,纣王让人给自己做了一双象牙筷子,他的大臣太师箕子就感到非常可怕和担心。

箕子见微知著联想了很多,他认为:用象牙筷子吃饭就一定不肯用陶土粗制碗具,必将用犀牛角或玉作成杯盘;餐具改变了,食品也会随之改变,盛的不可能是豆菽青菜,肯定会进一步升级到山珍海味,珍禽异兽将成盘中之物;食物改变了,将不满足穿着,麻布为衣将不再流行,朝中之人进而会穿绫着缎;穿着改了,下一步将造豪华的车子,建高阔殿宇楼台,追求享乐。

如此下去将一发不可收拾,腐败之风会很快盛行起来。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韩非子,把箕子这种联想,说成“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

这就是见微知著的来历。

《大书长语》明费瀛

《大书长语》明费瀛

《大书长语》明费瀛《大书长语》明·费瀛正心杨子云以书为心画,柳诚悬谓心正则笔正,皆书家名言也。

大书笔笔从心画出,必端人雅士,胸次光莹,胆壮气完,肆笔而书,自然庄重温雅,为世所珍。

故学书自作人始,作人自正心始,未有心不正而能工书者;即工,随纸墨渝灭耳。

正德中,江右李士实以大书名,然用偏锋法,予眼已知其脉理不正,后以宁庶人败,所书扁署刊落殆尽。

颜鲁公、朱文公遗笔,几经翻刻,亦皆潢治宝藏,莫敢亵视,断碑只字,世以永存。

苏文忠公论字,必稽其人之生平,有以也。

呜呼,宁独书也与哉!识字慨自保氏教废,六书不明,说文、切韵之学悉置不讲,手写别字,口诵讹言,汉、唐以来,读书而不识字者,亦已多矣。

昔贤谓欲作诗文略须识字,愚谓作大书尤须识字。

苍颉观三才之文,博采众美,合而成字,悉有精义存焉。

宪从害首,(害字从宀头,室家也;其中从丰,即古契字,刻记也;其下从口,因离间之言,记恨小过成大隙也。

)注以心目,悬法示民,使知远害也。

讹者不从(宀绵)而从(冖,幂)于义何居?寇从宽处攻之,故以攻宽省合成字,或并省宀头一点,而从冖,却与冠字建首相同。

夫冠之从冖,取覆盖元首之意,恶得比而同之?善谏之言入耳不烦,故谏字从柬。

或讹而从东,殊为无谓。

獬廌触邪,义兽也,立文象其独角直躬。

豸恶兽也,遇物辄食物,食之则柴毁,故音柴,小篆作,象张喙噬物形,今文别从才作豺。

而以豸为廌,固已谬矣,或书廌绣坊,讹而作豸,从从。

不惟不识廌字,并失豸之本文,而莫知其非也。

周官司刺次掌三刺,(一讯群吏,二讯群臣,三讯万民。

)讯有罪者刺杀之,故从刀定意,谐朿(木之有芒者,与束字不同。

)为声。

或书刺史坊,不从朿而从束,(从木从口,敛物而小之也。

)是为剌(辣)字,乃以刀破束物声。

(韩文所谓刺刺不能休是也。

)恶有扁署而可作别字乎!壬任中画长,取担当意;壬挺下画长,人立土上特出也。

廷字从壬,会意兼谐声,有书廷评坊,不从壬乃从手,声邪意邪。

王者统三才,立文一贯三,中画近上,法天也。

见微知著的理解

见微知著的理解

见微知著的理解
「见微知著」是一句非常经典的成语,大多数人都非常熟悉。

然而,我们对这句话的理解并不一定相同,在不同的领域和情境下有不同的解释。

本文将对「见微知著」的理解进行详细阐述。

一、词源和历史
「见微知著」是中文成语中的一句,它最早出现在《战国策》这部历史文献中。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各国经历的一部分的文化记载。

成语“见微知著”,在《韩献子》和《庄子》中分别出现过,意思是从一些细小的事物中发现根本的问题。

二、含义
「见微知著」的意思是可以从一些小细节中推断出很重要的事情。

也就是说,可以通过细心观察和分析一些不显眼的事情来发现隐藏的重要线索,并推断出一些重要的结论和结果。

因此,它不仅仅是一句成语,更是一种智慧和判断能力。

三、实践
在实践中,「见微知著」往往被运用在班组管理、品质控制、项目管理等方面。

例如,在班组管理中,领导可以通过员工的日常表现、细节中的小问题判断出员工是否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在品质控制方面,可以通过检测一些非常小的问题,判断出产品的整体质量;在项目管理中,可以通过细节中的问题,
推断出项目的易错点,为下一步的工作提供指导。

四、应用
在生活中,随着大数据的普及,、「见微知著」也被广泛应用。

例如,在社交网络中,通过用户的点赞、关注,软件可以推断出用户的喜好、兴趣,从而给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推荐;在日常消费中,通过用户的消费习惯,商家可以调整产品的价格、样式、颜色等,以更好地符合市场需求。

总之,「见微知著」是一种智慧和判断能力的体现。

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需要仔细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一切,从中发现那些看似不重要的事情,以便我们更好地把握现实。

简谈青铜器之二:吉金灿然其贵其富

简谈青铜器之二:吉金灿然其贵其富

简谈青铜器之二:吉金灿然其贵其富作者:牛道德来源:《经济》 2019年第2期大多数人记忆里的青铜器,仿佛都是绿锈斑驳、乌黑深沉的样子。

然而它最初的样子,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是金光灿灿金黄色或者玫瑰金色的,高古文献中的“赐金”“受金”“吉金”中的金,多指的是青铜。

后来所谓的绿锈、黑漆古、朱砂锈、石灰坑,是因为年代久远金属生锈所致。

但许多保存条件特殊或经特殊处理的青铜器依然可以看到青铜器最初的颜色,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内出土的青铜兵器。

《周礼·考工记》是我国先秦时期不可多得的手工艺专著,其中对青铜合金有这样的记载:“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要了解青铜器就不能绕过其最根本的原料——铜。

甘肃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单刃青铜刀是目前已知的我国最古老冶炼青铜器。

经碳14鉴定距今约5000年。

文献上许多次重复“大禹出西羌”的说法(西羌既为古时的甘肃和青海东部),并且多次提到大禹早期的活动地在甘肃一带。

将近4000年的漫长岁月过去,王朝的频繁更替以及人为战争的摧毁,斟洵(夏王朝的国都之一)故城早已堙灭不彰,成为难以寻觅的历史遗迹。

不过那个曾经消隐在历史中的古国注定在某个时候会重新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1978年,湖北随州出土了令世界震惊的曾侯乙编钟、冰鉴、尊盘??大批体量巨大而又精美绝伦的青铜器。

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器总重量达到10.5吨!人们在惊叹之余,不免要问:在那遥远的年代,数量如此巨大的铜原料来自哪里?1974年春天,黄石大冶铜绿山发掘出一个迄今为止我国采掘时间最早、冶炼技术最先进、生产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铜矿遗址。

出自铜绿山矿冶遗址里的360多条采矿井巷、10余座炼炉遗迹,向世人生动地诉说着中国辉煌的青铜文明是怎样被缔造的。

见微知著的成语解释

见微知著的成语解释

见微知著的成语解释
以下是 6 条关于“见微知著”的成语解释及例子:
1. “见微知著呀,就是说能够通过细微的小事情,看到大的趋势或本质。

就好比你发现朋友最近总是唉声叹气,就大概能猜到他是不是遇到烦心事啦。

比如说,你看到邻居天天早出晚归还一脸疲惫,那是不是就能猜到他工作很辛苦呀?”
2. “嘿,见微知著呢,就是从一个小小的苗头,能察觉到深远的东西哟!像你看到一支股票有一点小波动,就能判断出未来会不会大涨或大跌嘛。

好比你注意到有个小店突然人多起来了,是不是能想到它东西好吃生意要红火了呢?”
3. “听好了哈,见微知著就是从一点点的迹象,知道后面会发生大事哟!就像你看到蚂蚁开始大规模搬家,那可能就要下雨啦。

比如你发现公司领导最近总和某几个人开会,那不是意味着有大项目要来了嘛!”
4. “知道不,见微知著就是凭借小细节能推断大事情呢!就跟你看到天上乌云密布,就知道要下大雨了一个道理呀。

举例说,你看到大街上某品牌的广告突然增多,是不是可以猜到它要有新动作啦?”
5. “记住哈,见微知著啊,就是能从不起眼的小事里看出大乾坤呢!像你发现树上的叶子开始发黄,就能想到秋天要来了。

你想想,你看到一个人总是偷偷看手机笑,那是不是说明有情况呀?”
6. “要明白哦,见微知著,那就是从微小的地方能察觉到明显的变化或趋势哟!好比看到鸟群突然飞走,就知道可能有什么惊动它们了。

就说你看到学校门口卖花的突然多了,那是不是马上要到什么节日了呀?”
我的观点结论:见微知著能让我们更敏锐地察觉和理解事物,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呢!要学会善于观察和思考哟。

《三代吉金文存》

《三代吉金文存》

读书志第一千九百一十一部·《三代吉金文存》《三代吉金文存》,著录商周青铜器铭文的专书。

二十卷。

近人罗振玉编。

成书于1936年。

罗振玉,字叔蕴,一字叔言,号雪堂。

生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卒于1940年。

浙江上虞人。

罗氏毕生搜集、整理、收藏、著录和研究甲骨、青铜器、简牍、石刻、货币、玺印、铝文、敦煌文书。

特别是于甲骨文和金文方面刊印了大量的原始材料。

先后出版了《殷虚书契》、《殷虚书契菁华》、《殷虚书契后编》、《殷虚书契续编》和《梦部草堂吉金图》、《殷文存》、《贞松堂吉金图》等等。

而一九三七年影印出版的《三代吉金文存》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金文资料巨著。

《三代吉金文存》将当时所能见到的古今出土铜器铭文几乎统收在内,据此研究商周金文,可一览无余。

此书共著录传世商周青铜器铭文拓本4835器。

不但搜罗宏富,且鉴别精严,印刷精美,是当时集殷周金文之大成的专书。

有此一书,前人所著之书可不必备。

在今天仍是研究商周金文的重要资料用书。

此书在编排上是按器物品种分类,依次是钟、鼎、甗(yan)、鬲(li)、彝、(白厶殳)、簠(fu)、簋(gui)、豆、尊、罍(lei)、壶、卣(you)、斝(jia)、盉、觚(gu)、觯(zhi)、爵、角、盘、匜(yi)、杂器、戈、戟、矛、杂兵共二十六类。

每类中以铭文字数的多少排列,从一字到四百九十七字。

书中全部铭文均是原大,这是本书的一大优点,但书中除有器物名称外,没有释文和考证。

也没有器形、出土和著录、收藏情况的介绍。

这种仅印行拓本的方法,给本书的使用带来一些不便。

特别是对初学金文者,形成一定的困难。

评:《三代吉金文存》出,殷周金文大成书。

商周金文览无余,鉴别精严搜罗富。

前人所著可不备,研究金文重要书。

全部铭文均原大,器形出土著录无。

《曾国藩家书》原文、注释、译文!【第一卷:修身篇】

《曾国藩家书》原文、注释、译文!【第一卷:修身篇】

《曾国藩家书》原文、注释、译文!【第一卷:修身篇】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其生前毁誉参半,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

阅笔曾国藩率湘军镇压了太平大国,被清廷称为“同治中兴”第一功臣;又于1861年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成为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辛亥革命以后,一些革命党人称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并在“天津教案”中杀人割地,是遗臭万年的汉奸。

阅笔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对曾国藩的评价最为客观,称曾国藩“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阅笔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对他这位赫赫有名的同乡评价甚高,他在1917年致友人的信中说:阅笔“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阅笔蒋介石更是把曾国藩奉为终生学习的楷模,并亲自从《曾国藩家书》中摘录出许多语录,然诵参悟。

阅笔当然,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是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的。

特别是对曾国藩这样的学识很高的人物,是绝不能妄下评语的。

阅笔曾国藩受地主阶级利益的局限,官至一品大员,代表着封建统治势力。

但是,作为一个影响深远的人物,必然有其深刻的自身原因。

单就这个意义,研究、了解曾国藩也是非常必要的。

阅笔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

湖南湘乡人,生于1811年,卒于1872年。

曾国藩六岁读书,二十八岁中进士。

初授翰林院检讨,一直到道光29年(1849年)升礼部右侍郎、署理兵部左侍郎。

咸丰帝即位后,他先后兼任过兵、工、刑、吏等侍郎等职。

阅笔曾国藩在仕途上官运亨通,十年之中连升十级,并在京师赢得了较好的声望。

他一生严于治军、治家、修身、养性,实践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

阅笔被后世视为道德修养的楷模。

阅笔曾国藩一生经过了中国哀朽的过程,就其本人而言,早年精专学问,学作圣贤,着实取得不少成绩,后从戎理政,也不失终有所成。

然而他率军镇压太平天国,杀人割地等所作所为,却是罪名昭著。

特别是“天津教案”使曾国藩遭到沉重的精神打击,于1872年3月12日,死于两江总督任上,终年61岁,正如古人所云:“千夫所指,无病自亡。

见微知著著的意思解释

见微知著著的意思解释

见微知著的意思解释
“见微知著”的意思是通过观察微小的细节或表现来推断、了解整体情况或事物的本质。

它强调通过观察到微小的线索或特征,能够揭示出更深层次的信息和真相。

“见微知著”造句如下:
1.他对于家人微小的举止和表情都敏锐地观察,能够从中见微知著,了解他们的情绪和需要。

2.作为一名警察,他的训练使他能够通过观察人们的微小反应见微知著,快速判断是否存在潜在的危险。

3.这位厨师是一个见微知著的大师,他能凭借对料理细节的观察和理解,调整烹饪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使菜肴独具特色。

4.招聘经理通过观察面试者在微小的细节上的表现见微知著,从而获得关于他们个性特点和工作能力的重要线索。

5.作为一名专业摄影师,他能够从微小的光线变化中见微知著,抓住瞬间的美丽,创造出令人惊艳的照片作品。

见微知著文言文翻译

见微知著文言文翻译

古之圣贤,察于微末,观于成败,故能洞悉天下之理,预知未来之变。

夫见微知著,盖谓察于一事之微,而能明于其大也。

是故,吾辈当从微末之处,以求见其著,方能洞察世事,把握人生。

昔者孔子游于匡,见民有疾,问医而不愈,遂曰:“医者医病,而不医心。

吾欲以医心,岂能治疾?”于是,孔子教民以礼,化民以德,民疾乃愈。

此乃见微知著之例也。

孔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夫视其所以,盖谓观其言行,察其所由,盖谓考其经历,察其所安,盖谓审其心志。

三者皆微,而能知其大,此见微知著之道也。

孟子曰:“以小事大,以小事小,皆见微知著之道也。

”夫小事,微也;大者,著也。

以小事大,则大者可知;以小事小,则小者可大。

是故,见微知著,在乎用心。

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夫大事,著也;细事,微也。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则知其微;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则知其著。

此见微知著之理也。

汉高祖刘邦,起于布衣,见微知著,终成一代帝王。

初,刘邦与项羽争天下,项羽势大,刘邦势微。

刘邦曰:“吾虽势微,然心壮;项羽虽势大,然心虚。

”遂与张良、萧何等谋士,见微知著,终成大业。

唐太宗李世民,察于微末,见微知著,开创贞观之治。

太宗曰:“吾闻之,察于微末,可以知其大。

”于是,太宗广纳贤才,察于微末,见微知著,使国家繁荣昌盛。

宋太祖赵匡胤,以微末起家,见微知著,建立大宋。

太祖曰:“吾虽势微,然志坚。

”遂与赵普等谋士,见微知著,终成一代英主。

夫见微知著,非独为帝王之事,亦为人生之道。

人若能见微知著,则能把握机遇,成就大事。

故曰:“见微知著,察于毫末,可以洞悉天下。

”今日之世,纷繁复杂,瞬息万变。

欲求成功,必先见微知著。

察于人事之微,观于时事之变,方能洞悉世事,把握人生。

是故,吾辈当以见微知著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总之,见微知著,乃是一种智慧,一种洞察力。

能见微知著者,必能成就大事,成为一代英豪。

愿吾辈皆能以此为座右铭,砥砺前行,共创美好未来。

见微知著_见微知著的意思_成语词典

见微知著_见微知著的意思_成语词典

见微知著
见微知著
拼⾳jiàn wēi zhī zhù简拼jwzz
近义词原始见终、因⼩见⼤反义词
感情⾊彩褒义词成语结构连动式
成语解释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成语出处韩⾮《韩⾮⼦·说林上》:“圣⼈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怖,知天下不⾜也。

”成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指事物的苗头推断发展趋势
例⼦明智的⼈善于见微知著,从⽽做出科学的论断,于是便成了所谓的未⼘先知。

英⽂翻译a straw shows which way the wind blows.
成语正⾳著,不能读作“zhuó”。

成语辩形微,不能写作“徽”。

产⽣年代古代
常⽤程度常⽤。

见微知著的意思是什么

见微知著的意思是什么

见微知著的意思是什么见微知著的意思:意指看到微小的苗头,就知道可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比喻小中见大、以小见大。

语本《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 汉`班固《白虎通·情性》:“智者,知也。

独见前闻,不惑於事,见微知著者也。

”英文解释from the first small beginnings one can see how things will develop;a straw shows which way the wind blows;from one small clue one can see what is coming;recognize the whole through observation of the part ;【解释】:微:隐约;著:明显。

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出自】:《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汉·袁康《越绝书·越绝德序外传》:“故圣人见微知著,睹始知终。

”【示例】:上揆天道,下察民情,酌古准今,~。

◎清·郑观应《盛世危言·弭兵》【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指事物的苗头推断发展趋势出处《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汉·袁康《越绝书·越绝德序外传》:“故圣人见微知著,睹始知终。

”宋·苏洵《辨奸论》:“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

”“见微知著”一天,箕子到帝辛(即后世所称纣王)那里汇报工作,偶然看到帝辛的生活出现了一点小变化,这个细节在表面上看起来完全没有什么大不了。

可是箕子的见识非同一般,他见此情景真可谓诚惶诚恐,大惊失色,那这是一个怎样的细节令箕子如此呢?箕子所看到的其实就是帝辛用了一双象牙的筷子,大家都知道象牙的筷子无疑是很奢侈的,但是帝辛作为天下之主,用这样一双筷子不是太正常不过了吗,哪个帝王不是披金戴玉的啊,箕子又何必如此大惊小怪呢?原因就在于帝辛早期是非常朴素的。

万炼之晶 探求之果——读《见微知著集》

万炼之晶 探求之果——读《见微知著集》

当年 在 农 村 艰 苦 的采 访 写 作
篇 幅 大都 不 太 长 , 有 角度 新 却
可 以说 , 春 声 从事 新 闻 经 历 激 励 自己 ,不 忘 深 入 实 刘
鲜 、 言 精 炼 的特 点 。 从 报 工作的起点虽不高, 语 我 但勤奋使 际 、 深入 群 众 。94 , 春声 18年 刘
2 世 纪7 年 代 , 0 0 我在 北 京 书 刊拿 给 他 看 。 此 , 进 入 浸 透 着 他 的人 生 体 验 并 为 之 从 他
日报 、 京 晚 报 上 , 常 看 到 了一个 新 的天地 , 始 了 近4 长期奋斗的使命。 北 经 开 O 刘春声常用 刘 春 声 写 的新 闻 和特 写 , 然 年 的笔耕 生涯 。 虽
年 又 随 扶 贫 组 钻 进 贵 州 毕 节 鲜 明 、 角 新 颖 、 节 感 人 、 实 说 话 ,跳 出会 议 抓 新 闻 , 视 细 把 山区采 访 。 9 5 ,得 知 宁 夏 语 言 朴 实 ,而 且 在 体 例 的 编 从 工 作 角 度 报 道 变 为 从 读 者 19 年
通 讯 员 。 时 , 传 上 口号 连 社 会 实践 中历 炼人 生 , 当 宣 在新 闻
中 国 文 史 出 版 社 出 版 的 篇 ,假 大 空 ” 行 , 难 以学 实 践 中学 习提 高 , 成 了深 入 “ 盛 是 形
《 见微 知 著集 》就 是 刘春 声 在 到 真 正 的新 闻的 。 幸 “ 革 ” 实 际 的 作 风 和 言 之 有 物 的文 , 所 文 新 闻 宣 传 尤 其 是 在 人 民 政 协 查 抄 的 “ 资 修 ” 封 的东 西 都 放 风 , 完成 了从 “ 到“ ” 土” 专 的蜕
— —
访过荣 毅仁 、 包尔汉 、 钱伟长 、 发 ,也 能 帮 助 人 们 回首 和 认 仅 要 搞 新 闻报 道 , 要 多 写 杂 还 周 培 源 、 起孟 、 任 重 、 学 识 过 去 的 岁 月 ; 卷 《 进 政 文 、 文 、 论 , 注 社 会 , 孙 王 洪 下 走 散 评 关 勤 智 、 思 远 和 李 嘉 诚 、 宪 梓 协 新 闻宝 库 》 则 选 取 有 代 表 于思 考 , 感 而发 ; 程 曾 有 等很多领导和知名人士 , 也采 性 的作 品 ,介绍 政协 新 闻从 政 协 是 一 个 新 闻 宝

三代吉金文存

三代吉金文存

作者介绍
罗振玉(1866-1940)近代学者,上虞越东人。1896年在上海创办《农学报》,反对戊戌变法。后从事教育 工作。一度经理过清廷内阁大库档案,设法使8000麻袋的明清档案免于付之一炬。并奏请学部购运敦煌石窟故物。 辛亥革命后,积极参与制造伪满州国活动。曾任伪满州国监察院院长。平生好搜集、整理甲骨、铜器、简牍、明 器、佚书等考古文物资料,有独到研究。著述甚丰,流传较广者有《殷墟书契》、《三代吉金文存》等。Βιβλιοθήκη 谢谢观看三代吉金文存
近代罗振玉编著的考古书籍
目录
01 内容简介
02 作者介绍
《三代吉金文存》近代罗振玉编著的考古书籍。主要著录传世的商周青铜器铭文拓本4835器,是20世纪30年 代质量较高的集金文拓本之大成的金文合集。
内容简介
合并图册(2张)《三代吉金文存》,20卷。罗振玉编。在出版后的近半个世纪里,它以收罗宏富、印刷精良 而闻名于世,无有别书可替代。拓本多精品,鉴别亦较严,印刷精美。铭文均以原大拓本付印。从食器、礼器, 乐器到兵器,分类按铭文字数多少排列,字少的在前,字多的在后,搜罗颇富,但除拓本和目录外,有关器形、 出土、著录、收藏及考释等说明均付阙如,分类亦欠恰当。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书末附孙稚雏《三代吉金文存 辨正》,逐项讨论本书有关问题并订正讹误。

小书大作,见微知著

小书大作,见微知著

小书大作,见微知著
小书大作,见微知著
㊃史林㊃
小书大作,见微知著
黄仁瑄教授‘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校注“读后
张义
(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淮北,235000)
‘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校注“(下称‘校注“)是黄仁瑄教授唐五代佛典音义校注系列之第二部㊂该著约40万字,2020年1月中华书局列为音义文献丛刊之一种出版,同时该著也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㊁日㊁韩汉语音义文献集成与汉语音义学研究(19ZDA318)的阶段性成果㊂
唐五代五种佛典音义中,‘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规模最小,‘校注“某种意义上称得上是小书大作㊁见微知著之作㊂欣喜捧读之余,有以下几点认识跟大家分享:
一注意系统
注意系统就是考虑工作的系统性,体现在‘校注“对工作底本的选取上㊂
尉迟治平‘校注㊃序“指出从汉语音义学的视角看,现在能够毫无问题认定的早期佛典音义,就是玄应‘大唐众经音义“㊁慧苑‘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㊁慧琳‘一切经音义“㊁希麟‘续一切经音义“和可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五种㊂①五种音义中,‘大唐众经音义“(玄应音义)和‘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慧苑音义)版本情况最为复杂;慧琳‘一①尉迟治平:‘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校注㊃序“,中华书局,2020㊂。

古典小说有关易经的故事

古典小说有关易经的故事

古典小说有关易经的故事
《见微知著》
商朝纣王即位后不久,吃饭必用象牙筷子。

大臣箕子看到后,对人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土瓦器,而要配犀角雕的碗和白玉杯;有了玉杯,其中肯定不能盛菜汤豆羹,而要盛山珍海味才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愿再穿粗衣葛服,而要穿锦绣的衣服;也不愿再住茅屋陋室,而要乘华贵的车子,住高屋大厦。

这样下去,商国境内的物品将不能满足他的欲望,还要去征掠远方各国的珍奇异宝。

长此以往,国家就危险了。


果然,纣王的贪欲越来越大,最后亡国自焚。

《易经》里说,“知几,其神乎”,“几”的意思是事物的细微变化,能够知“几”的是神人。

从事物的细节可以推测出未来的发展变化,见微知著,这就是“知几”,而知“几”的背后,是哲人对天地人心的精确把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见微知著——奉文堂吉金-美术论文
见微知著——奉文堂吉金
解仪
人们心目中总是向往宽大的房子,宏大的概念,庞大的意象。

但其实,这世上大多数的美好,看上去都不太宏大,物件或许也一样。

本次秋拍,中国嘉德(香港)推出《见微知著——奉文堂吉金》专场,呈现含青铜器、金银器在内的共80余件奉文堂旧藏。

其中部分拍品来自1990年香港市政局与香港东方陶瓷学会联合举办的《青铜聚英——中国古代与鄂尔多斯青铜器》展览。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拍品多为小件,但大都是小件中的极品,于细微处见真章。

本专场象是一个闪着微光的洞口,若你有耐心驻足一看,会发现,上自二里岗、商周,下至汉唐的时光,在登峰造极的工艺中连缀起来,青铜铸造、错金银、镶嵌、鎏金、铬银、錾刻等多种金属加工工艺,一一铺展在你眼前。

当指尖抚摸带钩上严丝合缝的绿松石,王者方方正正的威严,工匠细细密密的心念,藏者缱缱绻绻的品读,连贯在一起,直击人心。

你看到的将比你已知的更加丰富。

是以谓之,见微知著。

从带钩开始
奉文堂藏带钩蔚然可观,年代大致跨越春秋至东汉近千年,材质从玉石、青铜、金银各不相同,造型更是变化多端。

带钩是束腰皮带的挂钩。

古代衣服没有钮扣,需要在腰间加以绑系。

除用丝
带外,也可用革带。

革带常用兽皮,因为较硬,需用带钩来连接,所以,带钩类似于今天的皮带扣。

今天,一些人喜欢用皮带扣上的Logo来凸现价值,而古代的贵族们是不太可能这样做的。

是次,我们呈现的一件“银质镶玉夔龙纹带钩”,不消多说,看图片就能感受物主等级地位之显赫,这是材质和工艺带给人的直观感受。

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5世纪银质鎏金镶玉夔龙纹带钩,长:22cm。

银质带钩,局部鎏金,钩身较长,截面扁方,体大、胎厚、量重。

钩短作圆吻龙首形,隆鼻、蹙眉、凸目、龙首回钩;三枚方形玉石嵌于中央等分钩体,玉石温润呈淡绿色;钩身两侧满饰高浮雕几何夔龙纹环抱玉石,左右对称,钩身中部第二、三块玉石间饰兽面饕餮纹,卷鼻扇耳、琉璃为睛;钩尾复琢几何夔龙纹交缠相绕。

钩背平素可见银胎,圆钮柱置于钩腹中央。

整器造型独特、纹饰厚重古拙、突显春秋器物特征,用料考究,显示了钩主等级地位之显赫。

造型艺术与铸造技术结合
接下来展示的这一件并非带钩,但亦充分展示了生动的造型艺术,与高超的铸造技术如何结合在一起。

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5世纪青铜大型螭虎纹编钟挂钩,高:40cm,宽:35.5cm,厚:20cm。

这是一件螭虎造型的编钟挂钩,整体造型呈S形,伏身贴挂于侧壁上。

螭虎两前足伏于颈两侧,后足蹬于壁上;后背部自脑后至尾间有一突脊,高挺蜿曲,灵动有力;突脊两侧皆阴刻紧密的鳞片纹,虎尾粗状卷曲若钩,用于悬挂编钟。

整件作品雄健灵动,蓄势待发,细节处凸显肌肉的力量感且充满张力,极为精彩。

其模具设计,范铸技术、合金配制,均体现了当时先进的铸造技术。

不过,不要驻足于此;在本次专场的拍品中,更值得称道的,是超乎你想象的精美装饰工艺。

从粗犷到细密的镶嵌工艺
古人不满足于青铜器单一的色相,试图将青铜与玉石材料组合于一器,形成相互烘托的色彩效果。

早在夏代已出现镶嵌绿松石的牌饰,绿松石嫩绿而又闪亮的点缀,使青铜器显得美丽华贵。

在是次呈献的珍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早期镶嵌工艺的粗犷,又可以看到战汉时期镶嵌技术的“无缝衔接”。

前者朴拙有力,后者丝丝入扣,令人惊叹。

公元前17世纪—公元11世纪嵌松石饕餮纹青铜柄玉戈,长:26.3cm。

今次呈献的这件“商青铜柄嵌饕餮纹玉戈”。

援宽而长,玉质细腻呈象牙色,平脊斜刃,锋呈三角形,有中脊和边棱,一侧开刃。

直内前端和阑上各有一圆穿,直内两面分别由松石镶嵌出饕餮纹,饕餮双目圆睁,呈臣字形,长鼻贯通,纹饰朴拙有力。

或许,不是所有人都会喜欢这种古老朴拙的镶嵌工艺,那么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一件。

战国西汉,公元前5世纪-公元1世纪,青铜错金镶松石带钩,长21.4cm。

钩身细长,钩首作龙首状,通体镶嵌细碎的绿松石,又以错金银勾勒出龙纹。

其镶嵌工艺之细致,让人惊讶于是天工还是人造,或许是带钩自己生出了细细密密的鳞片。

绿松石丝丝入扣,无一松动脱落,即使以今天的工艺技术标准来衡量,也堪称高超绝伦。

画笔般的错金银工艺
错金银是中国古代在青铜器上做金银图案纹饰的方法,增加器物的丰富与华
美。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竞尚豪华,错金银的装饰风气大为流行。

是次的藏品中,我们将看到错金银的大量使用,甚至如画笔一般,挥洒自如。

接下来看看,错金银如何让一对小兽“容光焕发”。

战国西汉,公元前5世纪-公元1世纪青铜错金银瑞兽一对1/2:2.5×4×3cm;2/2:2.7×4×3cm。

瑞兽圆目错银为睛,宽鼻浓眉,两耳一角,身侧两只小翼收束,四腿蜷卧,腹部微鼓,体态浑圆,憨态可掬。

错金银交错出现,错银以线条表现须毛方向,错金为色块以突出重点部位。

罕见的烙银工艺
在今次呈现的大量藏品中,错金银工艺皆运用得炉火纯青,此处不作一一赘述,还是来看预展吧!而同时,有一种工艺比较罕见:烙银工艺。

此工艺现在已经失传,烙银的步骤应是:先将纹饰绘就,随后将银附着在杯身上,再将描绘纹饰的部分留出,形成有层次的纹饰图案。

是次呈献的这件青铜烙银瑞兽纹杯,彰显了工匠精湛的工艺水平,可以让人一窥这种古老技艺的风采。

汉,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青铜烙银瑞兽纹杯高13.7cm。

杯身烙银,错红铜瑞兽为纹。

器表平整细腻,虽历经千年风雨,金光灿然依旧。

口沿饰顾首夔龙纹,夔龙形象抽象,与菱形几何纹饰组合,交叠出现。

杯身装饰瑞兽,兽似人,四肢、腰身明显,但首部有长卷角,或俯首而啸,或扬手而舞,造型夸张,其尾部以几何形,巧妙地将不同形象瑞兽一一串联。

美轮美奂的錾刻
錾刻工艺的操作,是在设计好器形和图案后,按照一定的工艺流程,在金属
板上加工出千变万化的浮雕状图案。

錾刻我们并不陌生,但第一眼看到这面银壳孔雀海兽葡萄镜的时候,还是不免被“惊艳”了一下。

唐,公元七世纪-公元十世纪银壳孔雀海兽葡萄镜,直径:15.5cm。

这面铜镜,镜背银壳,鱼子纹地,螭钮伏于镜中央,满身覆麟,脊背鬃毛,尾部垂地。

孔雀、海兽成对,相间而嬉。

孔雀昂首顾盼。

飞鸟、粉蝶飞舞于其间,葡萄果实藤蔓交错穿插。

镜缘扭绳纹突出,外环饰小花卉纹。

纹饰布局合理,层次清晰,雀腿及藤蔓处镂空,工艺精细,瑰丽富贵。

唐代是中国古代铜镜制造的鼎盛时期。

到唐玄宗时期尤甚,八月五日(唐玄宗生日)被定名为“千秋金鉴节”(金鉴指铜镜),形成了大臣向皇帝进献铜镜和皇帝向大臣赏赐铜镜的惯例。

许多工艺绝伦的铜镜,也就成了“盛世千秋”的见证。

奇特的纯金“盖子”
将这件藏品作为压轴,是因为她太奇特:许多人第一眼见到她,都以为是某个容器的“盖子”。

其实她是一件阳燧。

阳燧是古代的一种点火用具。

我国古文献中关于镜、鉴的记载颇多。

“阳燧以铜为之,向日则生火”。

由于阳燧具有的特殊功能,古人视之为能与天地相通的神器,具有趋吉辟邪的作用。

纯金制作本身就非常罕见,从其纯金质地和繁复精细的工艺来看,应为级别极高的祭祀礼器,使用者身份极为尊贵。

战国西汉,公元前5世纪-公元1世纪金质螭龙纹嵌琉璃阳燧,直径:6.5cm。

此件圆形金质阳燧,玉质的环形钮镶嵌在凸起对称的两个兽面纹钮座上。

兽纹的眼睛均镶嵌琉璃为饰。

阳燧纹饰分为主纹和地纹。

主纹为缠绕的蟠虺纹,虺龙蛇形躯体上装饰绳纹,躯干上凸起的涡形凹槽中镶嵌涡形的绿色琉璃,其中部
分琉璃已脱落。

地纹为细密的点状纹。

镜缘饰一周绳纹。

素缘,凹形镜面打磨光洁。

铸造及镶嵌工艺极为精致。

追忆奉文堂
阳燧聚集的强烈光亮晃眼,让人一时恍惚,似乎她真有沟通天地,连缀时空的能力。

而真正让我们有机会随着古物回溯时光的,应该是奉文堂主人陈淑贞先生(Susan Chen)。

先生一生与古物结缘,倾其所有,孜孜以求。

古物与她两相观照,终成就了奉文堂的一池心火。

她取父亲名中“奉文”二字为斋名,可见在她眼中,珍藏绝非器物商品,而如故人,如至亲挚爱。

先生深谙收藏之道,曾加入东方陶瓷学会,并以第一位女性收藏家的身份成为第一届求知雅集的会员。

她的收藏极为丰富,从近现代书画,到青铜器,高古陶瓷、文房杂项等,既广且深,品位不凡。

如今,斯人已去。

然而,我们从藏品丰富的造型里,可见她赤子之心;从藏品精湛的工艺中,又可见她卓尔不群的收藏品味与风采光华。

物与人的因缘际会,或许又是另一种,见微知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