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第5~6节)-第九版内科学血液系统

合集下载

内科学(第9版)第六篇 血液系统疾病 第六章 溶血性贫血(第1-4节)

内科学(第9版)第六篇 血液系统疾病 第六章  溶血性贫血(第1-4节)

第二节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重点难点 熟悉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诊断要点 了解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病机制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考试、正副高等题库。
内科学(第9版)
三、发病机制
生理情况下红细胞被破坏后的代谢
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发病机制
内科学(第9版)
四、临床表现
1.急性溶血性贫血 (1)头痛、呕吐、高热; (2)腰背四肢酸痛; (3)血红蛋白尿; (4)面色苍白与黄疸; (5)严重者有周围循环衰竭、急性肾衰竭。 2.慢性溶血性贫血 ①贫血;②黄疸;③肝脾肿大。
1.溶血(hemolysis) 红细胞遭到破坏,寿命缩短的过程。 2.溶血性贫血(hemolytic anemia,HA) 骨髓具有正常造血6~8倍的代偿能力,当溶血超过骨髓的代偿能力,引起的贫血。 3.溶血状态(hemolytic state) 溶血发生而骨髓能够代偿时,可无贫血,称为溶血状态。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考试、正副高等题库。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考试、正副高等题库。
内科学(第9版)
七、治疗
1.病因治疗 针对HA发病机制的治疗。 2.对症治疗 针对贫血及HA引起的并发症等的治疗。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考试、正副高等题库。
本章小结
1.溶血性贫血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红细胞寿命缩短,超过骨髓代偿能力所引 起的贫血。 2.按发病及病情分为急性溶血和慢性溶血;按溶血的部位分为血管内溶血和血管 外溶血;按病因分为红细胞自身异常和红细胞外部异常所致的溶血性贫血,除阵 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外红细胞自身异常都是先天性的。 3.贫血、黄疸和脾肿大是慢性血管外溶血的特征,出现血红蛋白尿提示血管内溶 血。 4.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步骤:确定是否为溶血性贫血,溶血的部位及病因。

重医大内科学教案06血液系统疾病-5溶血性贫血

重医大内科学教案06血液系统疾病-5溶血性贫血
确定溶血性贫血的原因,下列几点可供参考:
1).如有肯定的化学、物理因素的接触史或明确的感染史,一般病因诊断较易肯定。
2).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者,应考虑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并进一步确定原因。,
3)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血中发现大量球形红细胞、椭圆形细胞增多症、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及海洋性贫.并讲行有关的各项检查以肯定之。
一、诊断贫血患者如有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提示有红细胞破坏,
骨髓中幼红细胞代偿性增生及红细胞寿命缩短的证据,此时可以肯定溶血性贫血的诊断。二、鉴别诊断下列各情况易与溶血性疾病相混淆:①有贫血及网织红细胞增多者,如失血性、缺铁性或巨幼细胞贫血的恢复早期;②兼有贫血及非胆红素尿性黄疸者,如无效性红细胞生成;③患有≤即胆红素尿性黄疸而无贫血者,如家族性非溶血黄疸(Gilbert综合征);④有幼粒—幼红细胞性贫血、成熟红细胞畸形、轻度网织红细胞增多,如骨髓转移瘤等。
坏。
4.红细胞膜化学成分的改变。
(二)血红蛋白的异常
(三)机械性因素
二、异常红细胞破坏的场所‘
(一)血管内溶血见于血型不合输血、输注低渗溶液、阵发,睦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等。此时红细胞在循环血流中遭到破坏,血红蛋白释放而引起症状。血管内溶血起病
比较急,常有全身症状,如腰背酸痛、血红蛋白血症和血红蛋白尿。慢性血管内溶血可有含铁血黄素尿。
(一)血管外溶血时提示红细胞破坏的检查
1.高胆红素血症
2.粪胆原排出增多
3.尿胆原排出增多
(二)血管内溶血时提示红细胞破坏的检查’
1.血红蛋白血症
2.血清结合珠蛋白降低
3.血红蛋白尿
4.含铁血黄素尿
二、提示骨髓幼红细胞代偿性增生的实验室检查
(一)网织红细胞增多

内科学课件:溶血性贫血

内科学课件:溶血性贫血
中山大學 附属第一医院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中山大學 附属第一医院
溶血性贫血的诊断
1
RBC寿命缩短 RBC破坏的表现 RBC代偿性增生
2
血管内溶血 血管外溶血
3
血片 特殊实验室检查
溶血证据
溶血部位
溶血病因
中山大學 附属第一医院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manifestations
中山大學 附属第一医院
临床表现-急性溶血
以血管内溶血多见 起病急,病情重 全身症状明显:头痛、呕吐、寒战、随
后高热、严重的腰背及四肢酸痛
游离血红蛋白大量释放引起全身症状
中山大學 附属第一医院
临床表现-急性溶血
排酱油样尿、黄疸 进行性贫血 严重者出现周围循环衰竭和急性肾功能衰
通过糖化肌醇磷脂(GPI)连接蛋白锚链在细胞膜上 CD55 CD59
中山大學 附属第一医院
临床表现
• 发病隐袭,病程迁延,病情轻重不一 • 发病高峰年龄在20~40岁,男性多于女性 • 慢性血管内溶血 • 血红蛋白尿 • 含铁血黄素尿
中山大學 附属第一医院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检验
• 酸化血清溶血试验 • 蔗糖溶血试验 • 蛇毒因子溶血试验 • 血细胞表型CD55/CD59流式细胞术分析
竭(溶血产物引起肾小管细胞坏死和管腔 阻塞,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中山大學 附属第一医院
临床表现-慢性溶血
慢性溶血:血管外溶血多见 起病缓慢 贫血 黄疸 肝、脾肿大 长期高胆红素血症并发胆结石。
中山大學 附属第一医院
溶血类型 起病 全身症状

临床医师《内科学》溶血性贫血

临床医师《内科学》溶血性贫血

临床医师《内科学》溶血性贫血慢性肾衰竭(chronicrenalfailureCRF)是一个临床综合征。

它发生在各种慢性肾实质疾病的基础上,缓慢地出现肾功能减退而至衰竭。

(一)病因任何泌尿系统病变能破坏肾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者,均可引起慢肾衰,最常见的考试大网站收集病因依顺序是:原发性慢性肾炎、梗阻性肾病、糖尿病肾病、狼疮肾炎、高血压肾病、多囊肾等。

(二)发病机制1.慢性肾衰竭进行性恶化的机制(1)健存肾单位学说和矫枉失衡学说(2)肾小球高滤过学说(3)肾小管高代谢学说(4)其他①在肾小球内"三高"情况下,肾组织内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增高,转化生长因子p等生长因子表达增加,导致细胞外基质增多,而造成肾小球硬化;②过多蛋白从肾小球滤出,会引起肾小球高滤过,而且近曲小管细胞通过胞饮作用将蛋白吸收后,可引起肾小管和间质的损害,导致肾单位功能丧失;③脂质代谢紊乱。

2.尿毒症各种症状的发生机制尿毒症毒素是由于绝大部分肾实质破坏,因而不能排泄多种代谢废物和不能降解某些内分泌激素,致使其积蓄在体内起毒性作用,引起某些尿毒症症状。

3.分为三阶段:①肾功不全代偿期GFR>50mL/min,血肌酐<178μmol/L,血尿素氮<9mmol/L②肾功不全失代偿期:GFR>25mL/min,血肌酐>178μmol/L,血尿素氮>9mmol/L③肾功衰竭期:GFR<25mL/min,血肌酐>445μmol/L,血尿素氮>20mmol/L(三)临床表现1.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1)钠、水平衡失调常有钠、水潴留,而发生水肿、高血压和心力衰竭。

(2)钾的平衡失调大多数患者的血钾正常,一直到尿毒症时才会发生高钾血症。

(3)酸中毒慢肾衰时,代谢产物如磷酸、硫酸等酸性物质因肾的排泄障碍而潴留,肾小管分泌氢离子的功能缺陷和小管制造NH3的能力差,因而造成血阴离子间隙增加,而血HCO3-浓度下降,这就是尿毒症酸中毒的特征。

溶血性贫血课件

溶血性贫血课件

红细胞对低渗的抵 抗能力与其表面积 与容积的比值有关, 比值小,说明红细 胞容积已胀大,对 低渗抵抗力小,渗 透脆性增加;反之 抵抗力增大,渗透 脆性降低。
第九章 溶血性贫血
(一)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参考区间】 简易半定量法: 开始溶血:3.8~4.6g/L 完全溶血:2.8~3.2g/L
增加
主要见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椭圆形红细胞 增多症和部分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应用评价】血管内溶血时,血浆中游离血 红蛋白大量增加,血浆中可检测出高铁血红 素白蛋白。只有在严重溶血时,Hp与Hx均 被耗尽,高铁血红素方与白蛋白结合成高铁 血红素白蛋白;故血清中出现高铁血红素白 蛋白是溶血严重的指标。
第九章 溶血性贫血
第二节 红细胞膜缺陷检查及其应用
红细胞直径为 6~9μm,呈双 层凹面的圆盘状
第九章 溶血性贫血
(二)红细胞孵育渗透脆性试验
【参考区间】 未孵育50%溶血:4.00~4.45g NaCL/L; 37℃孵育24h 50%溶血:4.65~5.90g NaCL/L
本试验用于轻型遗传性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 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增加
见于轻型遗传性红细胞增多症, 遗传性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
细胞增多症等Hp也明显减低,故注意鉴别。
常见于感染、创伤、SLE、恶性肿瘤、类固醇治疗、 增高 妊娠、胆道阻塞等(Hp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此时如Hp正常,不能排除合并溶血的可能。 第九章 溶血性贫血
(三)尿含铁血黄素试验
当游离血红蛋白在血液中增多时,血红蛋白通过肾脏滤过 形成血红蛋白尿;在此过程中,血红蛋白被肾小管上皮细 胞部分或全部吸收,部分铁离子以含铁血黄素的形式沉积 于上皮细胞,并随尿液排出。

溶血性贫血(第5~6节)-第九版内科学血液系统

溶血性贫血(第5~6节)-第九版内科学血液系统
临床表现为遇冷后出现血红蛋白尿,伴发热、腰背痛、恶心、呕吐等;发作多呈自限性,仅持 续1-2天;冷热溶血试验( D-L试验 )阳性可以诊断。
本章小结
1.AIHA是由于机体产生了抗自身红细胞的抗体和(或)补体所致。 2.WAIHA临床表现主要为慢性血管外溶血,常见临床表现贫血、黄疸和脾大。 3.Coombs试验阳性是WAIHA最具有诊断意义的实验室检查。 4.WAIHA一线治疗为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二线治疗包括脾切除,抗CD20单克 隆抗体及其他免疫抑制剂。
2.鉴别诊断
Coombs试验阴性需与其它溶血性贫血相鉴别——遗产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内科学(第9版)
一、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六)治疗 1.病因治疗 2.控制溶血发作 (1)糖皮质激素:首选治疗,有效率80%以上; (2)脾切除:二线治疗,有效率60%。指征:①糖皮质激素无效;②泼尼松维持量> 10mg/d; ③有激素应用禁忌证或不能耐受;
(二)控制溶血发作
1.糖皮质激素; 2.碳酸氢钠;
3.抗氧化药物;
4.抗补体单克隆抗体 Eculizumab。
内科学(第9版)
六、治疗
(三)血栓形成的防治 对于发生血栓者应给予抗凝治疗。 (四)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目前唯一可能治愈本病的方法,权衡利弊,慎重选择。
内科学(第9版)
七、预后
中位生存期10~15年,部分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自发缓解。
临床表现符合,实验室检查具备(1)项或(2)项者皆可诊断,(1)、(2)两项可以相互佐证
内科学(第9版)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 PNH分类(国际PNH工作组) 1.经典型PNH:该类病人有典型的溶血和血栓形成。 2.合并其他骨髓衰竭性疾病:如AA或MDS。 3.亚临床型PNH:病人有微量PNH克隆,但没有溶血和血栓的实验室和临床证据。

溶血性贫血概述PPT课件

溶血性贫血概述PPT课件
核糖-5-P
图10-8 磷酸己糖旁路 ①核酮糖-5-P差向酶;②转酮糖酶;③转醛糖酶
是葡萄糖直接氧化的代谢过程。在正常情况下,
红细胞内葡萄糖只有5%~10%通过此途径而代谢。 葡糖六磷酸脱氢酶(G6PD)是这一过程中关键性的酶。 主要功效是使NADP+还原成NADPH。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
㈠ 红细胞内在缺陷
五、实验室检查
㈢各种溶血性贫血的特殊检查 1.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红细胞膜缺陷的检验。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原理:是测定红细胞对不同浓度低滲氯化钠溶血的抵抗能力。
参考值: 开始溶血:0.42%~0.46%(4.2~4.6g/L)NaCL 完全溶血:0.28%~0.34%(2.8~3.4g/L)NaCL
五、实验室检查
㈠ 红细胞破坏增多的检查 红细胞寿命测定(缩短) 51Cr同位素标记 胆红素代谢(间接胆红素↑) 尿分析(尿胆原↑) 乳酸脱氢酶( ↑)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 ↑) 血清结合珠蛋白(↓) 尿血红蛋白(阳性) 含铁血黄素尿 Rous试验 + 提示慢性血管内溶血! 外周血涂片(破碎和畸形红细胞↑)
五、实验室检查
2. 变性珠蛋白小体 (Heinz小体)
酶缺陷的检验。 如G6PD缺陷。
五、实验室检查
3. 珠蛋白合成异常的检验 如海洋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
⑴ 血红蛋白电泳分析 ⑵ HbA2定量测定 ⑶ HbF检测(碱变性试验) ⑷ HbH包涵体试验
五、实验室检查
4. 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 test) 免疫性溶血的检验。如自身免疫性溶贫。
血中结合珠蛋白
血中游离Hb
与结合珠蛋白结合 肝脏清除
肾 血红蛋白尿 + 肾小管 含铁血黄素尿 +

《内科学》教学大纲(第六篇血液系统疾病)

《内科学》教学大纲(第六篇血液系统疾病)

《内科学》教学大纲(第六篇血液系统疾病)第一章贫血概述【目的要求】1、掌握贫血的概念、临床表现、诊断。

2、熟悉贫血的病因和形态学分类。

3、了解贫血的治疗方法。

【重点】贫血的基本概念、分类、病因诊断的重要性、诊断的步骤和方法。

贫血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难点】贫血的分类【主要内容】一、概述:贫血的定义、影响正常值的因素。

二、分类:形态学分类和病因、发病机理分类。

三、临床表现:贫血时各系统的症状、体征;影响症状的各种因素。

四、诊断:1.病史;2.体检;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骨髓检查、贫血的发病机制检查。

五、治疗原则:1.对症治疗;2.对因治疗。

第二章缺铁性贫血【目的要求】1、掌握缺铁性贫血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

2、熟悉正常体内铁的代谢、发病机理。

3、了解发病情况和预防。

【重点】缺铁原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法。

【难点】铁的代谢。

【主要内容】一、概述:缺铁性贫血的定义、发病情况。

二、流行病学三、铁的代谢:人体内铁的分布、需要量、来源、吸收、运输、贮存、再利用和排泄。

四、病因和发病机制:1、病因:①铁需求增加而摄人量不足。

②铁吸收障碍。

③铁丢失过多。

2、发病机制:对铁代谢的影响、对造血系统的影响、对组织细胞的影响。

五、临床表现:1、原发病表现。

2、贫血表现。

3、组织缺铁表现。

六、实验室检查:1、血象2、骨髓象3、铁代谢检查(血清铁和转铁蛋白的饱和度、铁蛋白、红细胞内卟淋代谢)。

七、诊断和鉴别诊断:(一)诊断1、缺铁:体内仅有贮存铁的消耗、Hb 及血清铁等指标正常。

2、缺铁性红细胞生成:体内贮存铁消耗、FEP 升高、Hb 正常。

3、缺铁性贫血:除上述各项指标外,Hb 减少。

4、缺铁病因诊断。

(二)鉴别诊断:铁粒幼细胞贫血、海洋性贫血、慢性病贫血、转铁蛋白缺乏症。

八、治疗:1、病因治疗:强调病因治疗的重要意义。

2、补充铁剂:口服铁剂:常用制剂、用量、用法,毒副反应,影响疗效因素,疗效,治疗时间。

【医学课件】溶血性贫血

【医学课件】溶血性贫血

免疫治疗策略包括抑制抗体产 生、调节补体系统以及使用免
疫调节剂。
最近的研究表明,免疫治疗可 以显著改善部分溶血性贫血患
者的病情。
溶血性贫血的细胞治疗研究
细胞治疗是一种能够提供长期 缓解的治疗策略。
主要的细胞治疗策略包括使用 造血干细胞移植和红细胞生成 素刺激剂。
最近的研究关注于优化细胞治 疗策略以降低副作用并提高疗 效。
相关检查
01
02
03
血象检查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量 下降,网织红细胞计数增 高;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 一般正常。
骨髓象检查
骨髓红系代偿性增生,以 幼红细胞为主。
特殊检查
骨髓活检、红细胞膜缺陷 分析、红细胞寿命测定等 。
04
溶血性贫血的治疗与预防
治疗原则
去除病因
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 病因治疗,是溶血性贫血 治疗的最根本原则。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由于血管内或血管外因素导致红细胞破坏过多而引发的溶血性贫血,包括弥散性血管内凝 血(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溶血尿毒症综合征(HUS)等。
蛇毒等生物或理化因素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如被蛇咬伤或接触某些化学物质等可导致红细胞破坏过多而引发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酶缺乏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蚕豆病)
这是一种常见的红细胞酶缺乏症,由于红细胞内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导致红细胞代谢障碍,易发生溶 血性贫血。蚕豆病患者禁食蚕豆及其制品等食物后可自行恢复。
其他红细胞酶缺乏症
如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等,由于红细胞内酶缺乏,导致红细胞代谢障碍,易发生溶血性贫血。
03
溶血性贫血的诊断与鉴别 诊断
诊断标准

【医学课件】溶血性贫血

【医学课件】溶血性贫血
面的知识。
自我管理
指导患者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和 监测,如记录病情变化、按时 服药等。
寻求帮助
鼓励患者及时寻求医疗帮助, 以便早期治疗和管理。
保持乐观心态
教育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积 极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05
溶血性贫血的案例分析
典型病例介绍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张某,男性,45岁,因长期贫血症状就诊。
珠蛋白异常
如地中海贫血,由于珠蛋 白合成障碍导致红细胞寿 命缩短。
红细胞外部异常
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由于机体产生针对红细胞 的自身抗体,导致红细胞 破坏加速。
血管外溶血
如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 病等,由于外来因素导致 红细胞破坏。
血管内溶血
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 尿,红细胞在血管内被破 坏。
【医学课件】溶血性贫血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溶血性贫血概述 • 溶血性贫血的病因 • 溶血性贫血的治疗 • 溶血性贫血的预防与护理 • 溶血性贫血的案例分析
01
溶血性贫血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破坏速 率增加,超过骨髓造血的代偿能 力而发生的贫血。
分类
根据病因可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 溶血性贫血。
症状描述
面色苍白、乏力、头晕、心悸、气短等。
诊断过程
经过血液检查,发现血红蛋白降低,红细胞脆性 增加。进一步检查确诊为溶血性贫血。
病例讨论与解析
病因探讨
溶血性贫血的原因有多种,如红细胞膜异常、红细胞酶缺乏、免疫 因素等。本例患者可能由于免疫异常导致红细胞破坏加速。
治疗措施
针对溶血性贫血的治疗主要包括病因治疗、对症治疗和造血干细胞 移植。本例患者接受了免疫抑制治疗和输血支持。

临床执业医师血液系统精讲复习:溶血性贫血

临床执业医师血液系统精讲复习:溶血性贫血

临床执业医师血液系统精讲复习:溶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是指多种原因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红细胞破坏程度大于骨髓代偿能力而出现的一组贫血。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一)红细胞内在缺陷1.红细胞膜缺陷: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

2.红细胞酶缺陷:丙酮酸激酶缺乏症,G-6-PD缺乏症(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3.血红蛋白异常:异常血红蛋白病,海洋性贫血。

(二)红细胞外部因素异常1.免疫性因素: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血型不合输血,新生儿溶血病。

2.非免疫因素①物理和创伤性因素:行军性血红蛋白尿,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②生物因素:多种感染。

③化学因素:某些化学物质(包括药物)或毒物。

④其他: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

二、分类1.按病因和发病机制2.按起病特征①急性溶血:起病急骤,可有寒战、高热、腹痛、严重腰背痛等症状,严重时可有呼吸急促,心率加快,明显衰竭、休克。

多为血管内溶血。

②慢性溶血:起病缓慢,病程较长,表现为贫血,轻-中度黄疸,血管外溶血常有脾大,血管内溶血脾大少见。

3.按溶血发生部位①血管外溶血:红细胞主要在脾破坏。

②血管内溶血:红细胞在循环血流中被破坏。

血管内、外溶血的鉴别血管内溶血血管外溶血起病多急多缓慢获得性多见遗传性多见血红蛋白血症+_血红蛋白尿+_高铁血红素白蛋白血症+_Rous试验+_脾大多无多有切脾效果多有效常见疾病PNH,血型不合输血HS,温抗体型AIHA三、实验室检查溶血性贫血实验室检查反映红细胞破坏过多的检查反映红细胞寿命缩短的检查反映骨髓代偿增生的检查高胆红素血症红细胞寿命测定缩短网织红细胞计数↑粪胆原排出量↑外周血涂片(破碎和畸形红细胞增多)骨髓增生活跃至明显活跃尿胆原排出量↑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粒红比例倒置游离血红蛋白水平↑海因小体形成外周血可见有核红细胞血清结合珠蛋白↓血红素结合蛋白↓高铁血红素白蛋白↑血红蛋白尿,含铁血黄素尿某些实验有助于判断溶血的类型1.红细胞形态:大量球形、椭圆形、口形、靶形红细胞提示为遗传性溶血性疾病。

【内科学】溶血性贫血考点总结

【内科学】溶血性贫血考点总结

【内科学】溶血性贫血考点总结●概述●定义●溶血( hemolysis)是红细胞遭到破坏,寿命缩短的过程,当溶血超过骨髓的代偿能力,引起的贫血即为溶血性贫血;当溶血发生而骨髓能够代偿时,可无贫血,称为溶血状态●HA的临床分类●红细胞自身异常所致的HA★★★★★●红细胞外部异常●按溶血部位分●发病机制●红细胞破坏增加●血管内溶血●红细胞在血液循环中被破坏,释放游离血红蛋白形成血红蛋白血症,大量血红蛋白超过了结合珠蛋白的处理能力,游离血红蛋白可从肾小球滤过,若血红蛋白量超过近曲小管重吸收能力,则出现血红蛋白尿,说明有快速血管内溶血●被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的血红蛋白分解为卟啉、珠蛋白及铁,铁以铁蛋白或含铁血黄素的形式沉积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随上皮细胞脱落由尿液排出,形成含铁血黄素尿,是慢性血管内溶血的特征●血管外溶血●红细胞被脾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消化,释出的血红蛋白分解为珠蛋白和血红素,后者被进一步分解为胆红素●红系代偿性增生●此时外周血网织红细胞比例增加,可达 0. 05 ~ 0.20●临床表现●急性 HA 多为血管内溶血,起病急骤,临床表现为严重的腰背及四肢酸痛,伴头痛、呕吐、寒战,随后出现高热、面色苍白和血红蛋白尿、黄疸●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急性肾衰●慢性 HA 多为血管外溶血,临床表现有贫血、黄疸、脾大●实验室检查●红细胞破坏增加的检查●红系代偿性增生的检查●外周血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及其百分率均能反映骨髓幼红细胞的增生,但其绝对值更准确可靠●针对红细胞自身缺陷和外部异常的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病因治疗●药物诱发的溶血性贫血,应立即停药并避免再次用药;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采用糖皮质激素或脾切除术治疗●对症治疗●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病因和发病机制●约 75%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15% 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临床表现●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反复发生的溶血性贫血,间歇性黄疸和不同程度的脾大为常见临床表现●常见的并发症有胆囊结石(50% ),少见的并发症有下肢复发性溃疡、慢性红斑性皮炎、痛风、髓外造血性肿块●诊断●有 HS 的临床表现和血管外溶血为主的实验室依据,外周血小球形红细胞增多( >10% ),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结合阳性家族史,本病诊断成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7
内科学(第9版)
四、实验室检查
(四)诊断性实验 针对PNH红细胞的补体敏感性及血细胞膜上GPI锚链膜蛋白缺乏的相关检查。 1.流式细胞术检测CD59、CD55:表达下降 2.流式细胞术检测嗜水气单胞菌溶素变异体 ①嗜水气单胞菌产生的气单胞菌溶素前体可以特异性的结合GPI锚链蛋白; ②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经荧光标记的变异体(fluorescent aerolysin, FLAER),可以区分GPI蛋白阳性和阴性细胞; ③目前FLAER一般用于有核细胞的检测,不能评价红细胞PNH克隆; ④是PNH检测的新方法,更敏感、更特异,特别是对检测微小PNH克隆敏感性较高,且不受输血 和溶血的影响。
.
11
内科学(第9版)
一、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四)实验室检查 2.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
①用于确定病人是否存在红细胞自身抗体及抗体亚型,是AIHA的确诊试验;
②分为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
③DAT用于检测吸附于红细胞膜表面的不完全抗体/补体;IAT用于检测血清中游离温抗体;
病人红细胞
Anti-IgG 或
Anti-C3
病人血清
RBC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
13
内科学(第9版)
一、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五)诊断 1.诊断 (1)有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证据; (2)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 (3)冷凝集素效价在正常范围; (4)近4个月内无输血及特殊用药史。 2.鉴别诊断 Coombs试验阴性需与其它溶血性贫血相鉴别——遗产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其吸附于红细胞上并固定补体,当复温至37℃时补体被迅速激活导致血管内溶血。 临床表现为遇冷后出现血红蛋白尿,伴发热、腰背痛、恶心、呕吐等;发作多呈自限性,仅持
续1-2天;冷热溶血试验( D-L试验 )阳性可以诊断。
.
17
本章小结
1.AIHA是由于机体产生了抗自身红细胞的抗体和(或)补体所致。 2.WAIHA临床表现主要为慢性血管外溶血,常见临床表现贫血、黄疸和脾大。 3.Coombs试验阳性是WAIHA最具有诊断意义的实验室检查。 4.WAIHA一线治疗为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二线治疗包括脾切除,抗CD20单克 隆抗体及其他免疫抑制剂。
内科学(第9版)
一、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一)概念及分类 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由于引起红细胞破坏的自身抗体在37℃温度下对红细胞膜抗原的亲和力最强而得名,这种自身抗 体主要是IgG型。 温抗体型是AIHA中最常见的类型,可见于任何年龄,以成年女性多见。
.
7
内科学(第9版)
一、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
26
内科学(第9版)
四、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 大细胞或正细胞性贫血,也可呈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约半数病人全血细胞减少。 网织红细胞增多,但不如其他HA明显。 合并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 血涂片可见有核红细胞和红细胞碎片。 (二)骨髓象 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尤以红系明显。 有时可呈增生低下骨髓象。 长期尿铁丢失过多,铁染色示骨髓内、外铁减少。 (三)血管内溶血检查
.
25
内科学(第9版)
三、临床表现
(一)贫血 可有不同程度贫血。 (二)血红蛋白尿 (1)典型表现是晨起出现血红蛋白尿(葡萄酒样或酱油色尿)。 (2)感染、月经、输血、手术、情绪波动、饮酒、疲劳或服用铁剂、维生素C、阿司匹林等都可 诱发血红蛋白尿。 (三)血细胞减少的表现 感染和出血。 (四)血栓形成 病人有血栓形成倾向,常发生于肝静脉,其次为肠系膜、脑静脉及下肢深静脉等。 (五)平滑肌功能障碍 腹痛,食管痉挛,吞咽困难,勃起功能障碍为常见症状。
.
28
内科学(第9版)
四、实验室检查
3.特异性血清学试验 酸溶血试验(Ham试验),蛇毒因子溶血试验,蔗糖溶血试验、微量补体敏感试验等。
.
29
内科学(第9版)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 (一)临床表现符合PNH (二)实验室检查 1.酸化血清溶血试验(Ham试验)、糖水试验、蛇毒因子溶血试验、尿潜血(或尿含铁血黄素)等 项实验中,凡符合下述任何一种情况即可诊断。 (1)两项以上阳性; (2)一项阳性但是具备下列条件:①两次以上阳性;②有溶血的其他直接或间接证据,或有肯定 的血红蛋白尿出现;③能除外其他溶血性疾病。 2.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外周血中CD55或CD59阴性的中性粒细胞或红细胞>10%(5%~10%为可 疑),或FLAER阴性细胞大于1% 。 临床表现符合,实验室检查具备(1)项或(2)项者皆可诊断,(1)、(2)两项可以相互佐证
.
9
内科学(第9版)
一、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三)临床表现 1.多数病人起病缓慢,表现为头晕乏力。 2.特征:贫血、黄疸、脾大。 3.继发性HA可有原发病表现。 4.感染等诱因可使溶血加重,发生溶血危象或再障危象。 5.伴有免疫性血小板减少者称Evans综合征。
.
10
内科学(第9版)
一、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
18
第六节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
19
重点难点
掌握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熟悉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鉴别诊断及治疗
了解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发病机制
.
20
内科学(第9版)
一、概述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PNH)是一种后天 获得性造血干细胞基因突变所致的红细胞膜缺陷性溶血病。
.
15
内科学(第9版)
二、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1.冷凝集素综合征 常继发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支原体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抗体多为冷凝集素性IgM,是完全抗体,在28~31℃即可与红细胞反应,0~5℃表现为最大
的反应活性。 以血管内溶血为主,遇冷时IgM可直接在血循环中使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并激活补体,发生血
.
22
内科学(第9版)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AChE
CD55
C8bp
CD59

GlyA
CD59:反应性溶血膜抑制因子 CD55:衰变加速因子 AChE:乙酰胆碱酯酶 C8bp:C8结合蛋白 GlyA:血型糖蛋白A …… 二十几种锚链蛋白 糖化磷脂酰肌醇锚(GPI)
正常红细胞
.
23
内科学(第9版)

CD59
.
14
内科学(第9版)
一、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六)治疗
1.病因治疗 2.控制溶血发作 (1)糖皮质激素:首选治疗,有效率80%以上; (2)脾切除:二线治疗,有效率60%。指征:①糖皮质激素无效;②泼尼松维持量> 10mg/d; ③有激素应用禁忌证或不能耐受; (3)利妥昔单抗(rituximab); (4)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或吗替麦考酚酯(MMF)等; (5)其他: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或血浆置换术等。 3.输血 贫血较重者应输洗涤红细胞。
熟悉
AIHA的分类及发病机制
了解
AIHA的鉴别诊断
.
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内科学(第9版)
概述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hemolyticanemia,AIHA)系因免疫调节功能发生异常, 产生抗自身红细胞抗体致使红细胞破坏的一种HA。 分类
温抗体型AIHA(WAIHA) 临床分型
冷抗体型AIHA
.
6
.
30
内科学(第9版)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 PNH分类(国际PNH工作组) 1.经典型PNH:该类病人有典型的溶血和血栓形成。 2.合并其他骨髓衰竭性疾病:如AA或MDS。 3.亚临床型PNH:病人有微量PNH克隆,但没有溶血和血栓的实验室和临床证据。
.
31
内科学(第9版)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二)鉴别诊断 1.再生障碍性贫血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④DAT的诊断价值更大,但2%~11.5%的WAIHA的DAT试验呈阴性。结果分析注意假阴性和假阳
性。
3.其他实验室检查
红细胞破坏增加的检查。
血清胆红素增加,以非结合胆红素为主,尿胆原增加。
必要时可行抗核抗体系列、病毒抗体等检查明确AIHA的原发病。
.
12
一、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四)实验室检查
.
32
内科学(第9版)
六、治疗
无特异治疗,应避免感染等因素诱发溶血发作 (一)对症支持治疗 1.输血:必要时输注红细胞,宜采用去白红细胞。 2.雄激素:刺激红细胞生成。 3.铁剂:如有缺铁,小剂量铁剂治疗,如有溶血应停用。 (二)控制溶血发作 1.糖皮质激素; 2.碳酸氢钠; 3.抗氧化药物; 4.抗补体单克隆抗体 Eculizumab。
管内溶血。红细胞在流经身体深部复温后,红细胞释放冷凝集素,只留有C3和C4调理素片段, 主要在肝脏中被巨噬细胞清除,发生慢性血管外溶血。 临床表现为末梢部位发绀,受暖后消失,伴贫血、血红蛋白尿等。冷凝集素实验阳性。DAT阳 性者多为C3型。
.
16
内科学(第9版)
二、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 多继发于梅毒或病毒感染。 抗体是IgG型双相溶血素,又称D-L抗体(即 Donath-Landsteiner antibody),20℃以下时
临床主要表现为与睡眠有关、间歇发作的睡眠后血红蛋白尿。 发病高峰年龄20~40岁,男性多于女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