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第5~6节)-第九版内科学血液系统

合集下载

血液系统疾病 ppt课件

血液系统疾病  ppt课件
(2 )缺铁的特殊表现:指甲脆薄易裂,重者可变平或凹 陷(反甲),少数病例有异食癖 (3)原发病的表现
ppt课件
23
二、缺铁性贫血
4.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1)血象:呈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骨髓象:骨髓涂片表现增生活跃,幼红细跑增生明
显活跃 (3 )生化检查: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增高,血清铁 蛋白降低
ppt课件
41
四、其他贫血
(一)溶血性贫血
5.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根据急性或慢性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在确定溶 血性贫血的诊断后应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进一步 确定溶血的部位、原因和类型
(2)鉴别诊断
ppt课件
42
四、其他贫血
(一)溶血性贫血
6.治疗
(1)病因治疗:最合理 (2)对症治疗:针对溶血性贫血引起的并发症的治疗
ppt课件
36
四、其他贫血
(一)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HA)是指红细胞破坏过多,超过骨髓造
血功能的代偿能力而引发的贫血。其临床特点
为贫血、黄疸、脾大、网织红细胞计数升高, 骨髓红系显著增多
ppt课件
37
四、其他贫血
(一)溶血性贫血 1.临床分类
(1)红细胞自身异常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2)红细胞外部异常所致溶血性贫血
2.发病机制
(1)红细胞受到破坏寿命缩短 (2)血红蛋白的不同降解途径 (3)红系代偿性增生

内科学-血液系统疾病-总结-重点-笔记

内科学-血液系统疾病-总结-重点-笔记

第一章贫血概述

定义:贫血是指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

【分类】

(一)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

1.再生障碍性贫血。

2.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或利用障碍所致贫血。

3.缺铁和铁利用障碍性贫血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贫血。

(二)红细胞破坏过多性贫血。

(三)失血性贫血。

第二章缺铁性贫血

【铁代谢】人体内铁分两部分:其一为功能状态铁,包括血红蛋白铁(占体内铁67%)、肌红蛋白铁(占体内铁l5%)、转铁蛋白铁(3~4mg)、乳铁蛋白、酶和辅因子结合的铁;其二为贮存铁(男性l 000mg,女性300~400mg),包括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铁总量在正常成年男性约50~55mg/kg.女性35~40mg/kg。正常人每天造血约需20~25mg铁,主要来自衰老破坏的红细胞。

正常人维持体内铁平衡需每天从食物摄铁l~1.5mg,孕、乳妇2~4mg。动物食品铁吸收率高(可达20%),植物食品铁吸收率低(1%~7%)。铁吸收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食物铁的状态(三价、二价铁)、胃肠功能(酸碱度等)、体内铁贮量、骨髓造血状态及某些药物(如维生素C)均会影响铁吸收。

吸收入血的二价铁经铜蓝蛋白氧化成三价铁,与转铁蛋白结合后转运到组织或通过幼红细胞膜转铁蛋白受体胞饮人细胞内,再与转铁蛋白分离并还原成二价铁,参与形成血红蛋白。

Fe2+吸收→Fe3+转运→Fe2+利用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

(一)需铁量增加而铁摄入不足多见于婴幼儿、青少年、妊娠和哺乳期妇女。青少年偏食易缺铁。女性月经过多、妊娠或哺乳,需铁量增加,若不补充高铁食物,易造成IDA。

内科学(第9版)第六篇 血液系统疾病 第十三章 脾功能亢进

内科学(第9版)第六篇 血液系统疾病 第十三章  脾功能亢进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正副高等题库都已入库。
内科学(第9版)
五、诊断
1991年国内制定诊断标准(以前4条依据最重要) ① 脾大:绝大多数病人根据体检即可确定,少数体检未扪及或仅于肋下刚扪及脾大者,还需经过超
声和CT等确定。 ② 外周血细胞减少:可一系减少或多系同时减少。 ③ 骨髓造血细胞增生:呈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部分病人出现轻度成熟障碍。 ④ 脾切除后外周血象接近或恢复正常。 ⑤ 51Cr标记的红细胞或血小板注入人体内后行体表放射性测定,脾区体表放射性为肝区2~3倍。
根据病因明确与否,脾亢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正副高等题库都已入库。
内科学(第9版)
一、定义及病因
原发性脾亢病因未明,较为少见。继发性脾亢常见病因有如下几类: (一)感染性疾病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病毒性肝炎、粟粒性肺结核、布鲁菌病、血吸虫 病、黑热病及疟疾等。 (二)免疫性疾病 Felty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三)充血性疾病 充血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Budd-Chiari综合征、肝硬化、门静脉或脾静脉血栓形成等。
各种原因引起脾大时,经过红髓的血流比例增加,流动更为缓慢,脾的滤血功能亢 进,正常或异常的血细胞在脾中阻留或破坏增加,使循环血细胞减少,并可引起骨 髓造血代偿性加强。

血液系统检查

血液系统检查

二、WBC计数和WBC分类计数
(二)嗜酸性粒细胞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6)某些传染病:传染病感染期时,嗜酸性粒细胞减 少,唯有猩红热的急性期时,嗜 酸性粒细胞可增高。
(7)其他:风湿性疾病、脑垂体前叶功能减低症、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
(8)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其临床意义较小。
如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 5、贫血 血沉的加快并不与红细胞的减少成正比。 6、高胆固醇血症。
五、血细胞比容测定和有关参数的应用
(一)血细胞比容测定
【参考值】 微 量 法 : 男 0.467±0.039L/L ; 女
0.421±0.054L/L
五、血细胞比容测定和有关参数的应用
(一)血细胞比容测定
二、WBC计数和WB C分类计数
■ 循环血液中白细胞分类
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杆状核
分叶核
【概述】 【参考值】 成人 (4~10)×109/L
新生儿 (15~20)×109/L
【临床意义】
(一)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 占50~70%
关。 (2)原发性RBC增多症:真红。
一、 RBC计数和Hb的检验
( 二) RBC和Hb减少 即贫血
贫血分度:
HB g/L

内科学教学课件:第六篇 血液系统疾病

内科学教学课件:第六篇  血液系统疾病
二 皮肤黏膜 苍白 有效血容量重新分布
三 呼吸系统 轻度无症状 重者呼吸加快加深、气短、端坐呼 吸
四 循环系统 心率加快、心慌(尤其活动后)、长期重度贫血 可导致贫血性心脏病:心率失常、心脏增大、心 衰。
五 消化系统 腹胀、食欲不振、胃部不适等等。主要是因为缺 血胃肠黏膜水肿、消化腺分泌减少、消化不良。
分类 红细胞自身异常(内因) 红细胞周围环境异常(外因)
自身异常 红细胞膜的异常: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酶的缺乏:G6PD 缺乏(蚕豆病) 珠蛋白和血红素异常:海洋性贫血、血红蛋白病
环境异常 免疫性:自身免疫性溶贫 血管性:TTP、DIC 物理化学因素:各种中毒、烧伤
血红蛋白的降解途径 血管内溶血:PNH、血型不合输血 血管外溶血:红细胞膜的异常、自身免疫性溶贫 原位溶血:巨幼贫、MDS
SAA 重度全血细胞减少 正细胞正色素贫血 中性粒细胞<0、5×109/L;白细胞计数
<2×109 网织红细胞く0、005,绝对值‹15×109 血小板<20×109
NSAA 全血细胞减少 但达不到以上程度。
二 骨髓象 骨髓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各系细胞减少或明显减少 但形态大致正常,淋巴细胞及非造血细胞比例明显增 高,骨髓小粒空虚。
大细胞性贫血
MCV>100 MCHC 32-35%
正常细胞性贫血 MCV 80-100 MCHC 32-35%

内科学理论教学大纲血液系统疾病

内科学理论教学大纲血液系统疾病

《内科学》理论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专业使用)

Ⅰ前言

内科学是临床医学中的核心学科,它是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学科,所阐述的内容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有其普遍意义,是学习和掌握其他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

内科学课程,分为系统学习和毕业实习两个阶段。系统学习包括按照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课堂系统讲课和与其相结合的临床见习;毕业实习是在上级医师指导下,作临床诊疗实践,要将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用于临床实践,来解决临床上的实际问题,并从临床实践中检验书本知识的正确性。

内科学是二级学科,包括呼吸、循环、消化、泌尿、血液、内分泌、风湿专业学科,本大纲参照普通高校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内科学》课程基本要求及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内科学》第七版而制订的。按大纲要求掌握、熟悉或了解各系统常见疾病和重点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处理原则。结合诊断学时学习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的意义,加深对疾病重要特征的认识和理解,以及疾病间的鉴别诊断要点。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口腔医学、麻醉学、法医学、医学影像学、妇产科学、眼耳鼻喉科学、医学美容、临床心理学、急救医学专业(方向)学生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有的内容可留给学生自学。

最新内科学重难点知识整理-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

最新内科学重难点知识整理-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

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

重点病:缺铁性贫血、再障、溶贫总论、白血病

贫血

定义:

贫血是机体红细胞总量减少,不能对组织器官充分供氧的一种病理状态。是指外周血单位体积血液中的血红蛋白量、红细胞计数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可比人群正常值的下限

按贫血的程度将贫血分为轻度(Hb>90g/L),中度(Hb 60~90g/L),重度(Hb 30~60g/L)和极重度(Hb<30g/L)

临床表现:

(一)一般表现

1. 皮肤黏膜表现:皮肤黏膜苍白,皮肤干枯、弹性张力降低

2. 呼吸循环系统:代偿性呼吸心率加快

长期严重贫血引起高动力性心力衰竭

肺动脉瓣区吹风样收缩期杂音,中等强度

3. 神经肌肉系统:严重贫血可头晕头痛、耳鸣、注意力和记忆力减退

4. 消化系统:食欲减退、恶心、腹胀、便秘或腹泻

5. 泌尿生殖系统:多尿、低比重尿,严重可有轻度蛋白尿。月经周期紊乱、经量改变、闭经,严重可性

功能减退

6. 低热

(二)特异性表现

1. 缺铁性贫血:反甲或匙状甲、舌炎、异食癖

2. 恶性贫血:感觉异常、舌炎

3. 溶血性贫血:黄疸、脾大(血管外溶血)

严重腰背及四肢酸痛伴寒战高热、头痛、呕吐,继之血红蛋白尿、黄疸(血管内溶血)

4. 急性出血或严重溶血发作:与体位有关的心率增快、低血压

缺铁性贫血IDA

因体内铁储备耗竭,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引起的贫血称为缺铁性贫血。育龄和妊娠妇女发病率最高。

铁的吸收:Fe3+(肠腔)→Fe2+(肠细胞)→Fe2+(出细胞)→Fe3+(血浆)+运铁蛋白→Fe3+(幼红细胞)→Fe2+(血红素)/Fe3+(铁蛋白)

铁的分布: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储存铁(铁蛋白、含铁血黄素)、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运铁蛋白

溶血性贫血_(1)

溶血性贫血_(1)

发病机制
(一)红细胞破坏、血红蛋白降解 (二)红系代偿性增生 (三)红细胞具有缺陷或寿命缩短
发病机制
(一)红细胞破坏、血红蛋白降解 1、血管内溶血: RBC在循环血液中直接破坏如PNH 2、血管外溶血: RBC在脾脏破 坏如球形RBC增多症、脾亢 3、原位溶血: 幼RBC在骨髓中溶血如MDS(骨髓增生异常 综合征)、巨幼贫
二、红细胞外部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1、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1) 自身免疫性 HA 温抗体型或冷抗体型 ( 冷凝集素型、 D — L 抗体 型);原发性或继 发性(如SLE、病毒或药物等)。 (2)同种免疫性HA如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新生儿HA等。 2、血管性溶血性贫血: (1)微血管病性 HA 如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尿毒症综合征 (TTP/HUS)、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败血症等。 (2)瓣膜病如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及人工心瓣膜、血管炎等。 (3)血管壁受到反复挤压如行军性血红蛋白尿。 3、生物因素 : 蛇毒、疟疾、黑热病等 4、理化因素:大面积烧伤、血浆中渗透压改变和化学因素如苯肼、 亚硝酸盐类等中毒,可因引起获得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而溶血
原位溶血 巨幼细胞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因造血有缺陷,幼红细胞在 成熟前已在骨髓内破坏,称为无效性红细胞生成(ineffective eryt。 hropoiesis)或原位溶血,可伴有溶血性黄疸,是一种特殊的血管外溶血。

溶血性贫血课件

溶血性贫血课件

血型抗原 老化抗原
第九章 溶血性贫血
二、实验室检查
红细胞膜 蛋白电泳
分析
血细胞表 型分析
蔗糖溶 血试验
红细胞 渗透脆 性试验
常见实验 室检查
酸化血清 溶血试验
红细胞孵 育渗透脆
性试验
红细胞自 身溶血试 验及其纠 正试验
酸化甘油 溶血试验
第九章 溶血性贫血
(一)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低渗盐
低渗盐
红细胞在不同浓度的低渗盐溶液中,水分 通过红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当水渗透达一 定程度时,红细胞发生膨胀破裂。根据不 同浓度的低渗盐溶液中红细胞溶血的情况, 反映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能力。
无论有无血红蛋白尿,只要存在慢性血管内 溶血如PNH,本试验即呈阳性,并可持续数周。 但在溶血初期,虽然有血红蛋白尿,上皮细胞 内尚未形成可检出的含铁血黄素,此时本试验 可呈阴性反应。
第九章 溶血性贫血
(四)高铁血红素白蛋白试验
【参考区间】正常人呈阴性
第九章 溶血性贫血
(四)高铁血红素白蛋白试验
降低
主要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血红蛋白C、D、 E病,低色素性贫血、阻塞性黄胆、脾切除术后等。
第九章 溶血性贫血
(二)红细胞孵育渗透脆性试验
血液置于 37℃温箱孵 育24h
葡萄糖的消 耗,贮备的 ATP减少
膜对阳离子的 主动传递受阻, Na在红细胞 内聚集

溶血性贫血-精品医学课件

溶血性贫血-精品医学课件

治疗:
G-6PD缺乏 地贫 尚无根治疗法
自免溶贫
PNH
激素疗效
+

++
+
免疫抑制剂 –

+

输 血 浓缩红细胞 浓缩红细胞 洗涤红细胞 洗涤红细胞
脾切除 : 不主张
有用
有用
无用
雄激素


达那唑有效 部分有效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用法
强的松1-1.5mg/kg.d
有效(Hb达100g/L) 激素逐步减量
胆汁 肠
重吸收 血液 粪胆原↑
❖ 血管外溶血: 发生于脾、肝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见于 ● 自身免疫溶贫 ●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 ▲ 原位溶血:属于血管外溶血,骨髓内的幼 红细胞,在释入血循环之前已在骨髓内破坏。
血管外溶血的过程 ★RBC→Hb→血红素
↓ 肝脏←非结合胆红素 (间接胆红素 )
糖水试验、热溶血试验:PNH
治疗
❖ 1.去除病因:停用药物、控制感染
❖ 2.肾上腺皮质激素
❖ 适应症:主要免疫性溶贫、
❖ 其它如G6PD缺乏症急性溶血、不合输血后 溶血、PNH
❖ 3.脾切除术:
❖ 适应症: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难治性自身免疫性溶贫

某些血红蛋白病

(完整版)内科学血液系统习题选择题带答案

(完整版)内科学血液系统习题选择题带答案

血液及血液检验学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30分)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不见于(D)

A.寄生虫病

B.湿疹

C.猩红热

D.急性感染

E.过敏反应

2.下列疾病可使血小板减少,但哪项除外(E)

A.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B.脾功能亢进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DIC

E.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早期

3.关于DIC的检查结果哪项是错误的(A)

A.优球蛋白溶解时间延长

B.血小板减少

C.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D.纤维蛋白原降低

E.凝血酶时间延长

4.下列哪项不支持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诊断(D)

A.骨髓增生极度活跃

B.粒红两系均明显减少

C.白血病细胞以原幼为主

D.白血病细胞中有Auer小体

E.巨核细胞明显减少

5.下列组合中哪项是错误的(B)

A.急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以幼稚型巨核细胞为主

B.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成熟有血小板形成型巨核细胞为主C.巨核细胞白血病以原始型和幼稚型巨核细胞为主

D.慢粒早期以成熟产板型为主

E.急性失血以成熟产板型居多

6.红细胞计数女性成人为(A)

A.3.5~5.0×1012/L

B.4.0~5.5×1012/L

C.5.0~5.5×1012/L

D.4.0~6.0×1012/L

E.6.0~7.0×1012/L

7.血红蛋白减少大于红细胞减少见于(B)

A.急性失血性贫血

B.缺铁性贫血

C.恶性贫血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溶血性贫血

8.重度贫血的血红蛋白含量为(C)

A.Hb<90g/L

B.Hb<70g/L

C.Hb<60g/L

D.Hb<30g/L

E.Hb<20g/L

9.染色血涂片中,嗜多色性红细胞增多见于(A)

溶血性贫血(第5~6节)-第九版内科学血液系统

溶血性贫血(第5~6节)-第九版内科学血液系统

(五)平滑肌功能障碍
腹痛,食管痉挛,吞咽困难,勃起功能障碍为常见症状。
内科学(第9版)
四、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 大细胞或正细胞性贫血,也可呈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约半数病人全血细胞减少。 网织红细胞增多,但不如其他HA明显。 合并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 血涂片可见有核红细胞和红细胞碎片。 (二)骨髓象
内科学(第9版)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CD55 AChE C8bp GlyA
CD59:反应性溶血膜抑制因子

CD59
CD55:衰变加速因子
AChE:乙酰胆碱酯酶 C8bp:C8结合蛋白
GlyA:血型糖蛋白A
…… 二十几种锚链蛋白 糖化磷脂酰肌醇锚(GPI)
正常红细胞
内科学(第9版)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2.鉴别诊断
Coombs试验阴性需与其它溶血性贫血相鉴别——遗产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内科学(第9版)
一、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六)治疗 1.病因治疗 2.控制溶血发作 (1)糖皮质激素:首选治疗,有效率80%以上; (2)脾切除:二线治疗,有效率60%。指征:①糖皮质激素无效;②泼尼松维持量> 10mg/d; ③有激素应用禁忌证或不能耐受;
临床表现为遇冷后出现血红蛋白尿,伴发热、腰背痛、恶心、呕吐等;发作多呈自限性,仅持 续1-2天;冷热溶血试验( D-L试验 )阳性可以诊断。

内科学-血液系统-习题集-附答案综述

内科学-血液系统-习题集-附答案综述

内科学-血液系统-习题集-附答案综述贫血概论一,选择题【A型题】

1,慢性贫血病人对缺氧的耐受性增加主要是由于A心输出量增加,血

液循环加速B呼吸频率加速,增加换气功能

C红细胞中2,3-二磷酸甘油酸浓度增高D缺氧敏感器官的血流量增加E骨髓幼红细胞增生

2,慢性全身性疾病导致贫血的机制重要的是:A,红细胞寿命缩短B,骨髓不能代偿增生C,网状内皮系统不能释放储存铁D,无效造血E,EPO水平

降低

4,贫血时病人皮肤及粘膜苍白,较为可靠的检查部位是A,面颊皮肤及上腭粘膜B,手背皮肤及口腔粘膜C,耳廓皮肤D,颈部皮肤及舌面E,睑结膜,指甲及口唇

5,下列哪一种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A,免疫性溶血性贫血B,再生障碍性贫血C,巨幼细胞性贫血D,血红蛋白病E,慢性失血性贫血6,贫血的临床表现不取决于:A,贫血的程度B,贫血的速度C,患者的体力活动程度D,性别

E,机体对缺氧的代偿能力和适应能力【B型题】问题7~10

A,大面积烧伤引起贫血B,肾功能不全引起贫血C,肝炎引起贫血

D,小肠切除或肠吻合术后贫血E,慢性失血性贫血7,巨幼红细胞性贫血:8,促红细胞生成素缺乏:9,骨髓干细胞损伤:10,溶血性贫血:问题11~12

A,慢性化脓性感染所致的贫血B,缺铁性贫血C,再生障碍性贫血D,叶酸缺乏所致的贫血E,慢性失血性贫血

11,小细胞正色素性贫血:12,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问题13~15A,缺

铁性贫血B,再生障碍性贫血C,机械性溶血性贫血

D,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引起的贫血E,失血性贫血13,造血功能障碍14,造血原料缺乏15,红细胞内在缺陷

教学大纲血液系统疾病

教学大纲血液系统疾病

教学大纲血液系统疾病

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

前言

血液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血液学近年来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成为对整个医学科学有重大影响的学科。通过血液及造血系统的教学,使学生建立对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认识,熟悉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由于人体机能学已经详细介绍了血液生化、血液病理、血液病理生理知识,因此本课程首先介绍人体机能学未涉及的血液药理学知识,为后期疾病药物治疗奠定相关基础知识;然后介绍骨髓穿刺及骨髓活检,为后期疾病诊断奠定相关临床技能知识;最后详细讲解血液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知识。

本课程采用理论课与实习课并进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使学生能掌握血液及造血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本课程共包括42学时,其中理论课22学时,实习课20学时。参考书目

1. 葛均波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2013年3月出版。

2. 邓家栋等主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7月1日出版。

3. 张之南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2011年9月1日出版。

4. 陈竺,陈赛筠主译。<< 威廉姆斯血液学>> 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

教学时数分配表(共12学时)

血液系统疾病

第一章总论

目的和要求:了解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病概况,治疗现状及展望

教学方法:自学

第二章贫血概述

[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贫血的概念,贫血的病因分类及临床表现。

血液系统(巨幼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

血液系统(巨幼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

2
溶血性贫血
定义
溶血性贫血(HA)指红细胞遭到破坏、寿命缩短,
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时发生的一组贫血。
(溶血性疾病:发生溶血,骨髓能代偿<6-8倍能力>,不
出现贫血。)
临床主要表现:贫血、黄疸、脾大、网织红细胞增高
及骨髓红系造血细胞代偿增生。
临床分类
1.按红细胞被破坏的原因:遗传性、获得性;
2.按溶血发生的场所分:血管内、血管外;
些影响核苷酸代谢药物的作用,导致 细胞核脱氧核糖核酸
(DNA)合成障碍所引起的贫血。
流行病学
我国以叶酸缺乏为主,以北方多见,如山西、陕西、河南、 山东等为高发区; 欧美以维生素B12缺乏以及体内产生内因子抗体所致的恶性贫 血多见。
流行病学
好发人群:婴幼儿、妊娠妇女中较为多见。
叶酸的代谢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及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1.急性溶血性贫血:
①头痛、呕吐、高热
②腰背四肢酸痛、腹痛
③酱油色小便
④面色苍白与黄疸
⑤严重者有周围循环衰竭、少尿、无尿
临床表现
(2)慢性: ①贫血; ②黄疸; ③肝脾肿大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确定是否为溶血性贫血:
食物(新鲜蔬菜、 水果、肉类等)

硕士研究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内科学考点归纳+真题详解(血液系统疾病)

硕士研究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内科学考点归纳+真题详解(血液系统疾病)

第5章血液系统疾病

5.1 考纲要求

1.贫血的分类、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2.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3.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4.溶血性贫血的分类。常见溶血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血红蛋白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的发病机制、实验室检、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5.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分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6.急性白血病和慢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7.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临床分期和治疗。

8.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及分型和分期、鉴别诊断和治疗。

9.出血性疾病概述:正常止血机制、凝血机制、抗凝与纤维蛋白溶解机制及出血的疾病分类、诊断和防治。

10.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5.2 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

一、贫血

1.贫血概述

(1)定义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不能运输足够的氧至组织而产生的综合征。在我国海平面地区,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就有贫血。

(2)分类

基于不同的临床特点,贫血有不同的分类。

①按贫血进展速度分

分为急性贫血和慢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是正常细胞性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是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2
内科学(第9版)
六、治疗
无特异治疗,应避免感染等因素诱发溶血发作 (一)对症支持治疗 1.输血:必要时输注红细胞,宜采用去白红细胞。 2.雄激素:刺激红细胞生成。 3.铁剂:如有缺铁,小剂量铁剂治疗,如有溶血应停用。 (二)控制溶血发作 1.糖皮质激素; 2.碳酸氢钠; 3.抗氧化药物; 4.抗补体单克隆抗体 Eculizumab。
管内溶血。红细胞在流经身体深部复温后,红细胞释放冷凝集素,只留有C3和C4调理素片段, 主要在肝脏中被巨噬细胞清除,发生慢性血管外溶血。 临床表现为末梢部位发绀,受暖后消失,伴贫血、血红蛋白尿等。冷凝集素实验阳性。DAT阳 性者多为C3型。
.
16
内科学(第9版)
二、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 多继发于梅毒或病毒感染。 抗体是IgG型双相溶血素,又称D-L抗体(即 Donath-Landsteiner antibody),20℃以下时
.
1
第六章
溶血性贫血
作者:高素君
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
2
目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第三节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第四节 血红蛋白病
第五节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第六节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
3
第五节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
4
重点难点
掌握
WAIHA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及治疗原则
④DAT的诊断价值更大,但2%~11.5%的WAIHA的DAT试验呈阴性。结果分析注意假阴性和假阳
性。
3.其他实验室检查
红细胞破坏增加的检查。
血清胆红素增加,以非结合胆红素为主,尿胆原增加。
必要时可行抗核抗体系列、病毒抗体等检查明确AIHA的原发病。
.
12
一、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四)实验室检查
(四)实验室检查 1.血象及骨髓象 (1)贫血轻重不一,多呈正细胞正色素性; (2)网织红细胞比例增高,溶血危象时可高达0.50; (3)白细胞及血小板多正常,急性溶血阶段白细胞可增多; (4)外周血涂片可见数量不等的球形红细胞及幼红细胞; (5)再障危象时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减低,甚至缺如; (6)骨髓红系代偿性增生,以幼红细胞增生为主,粒红比值下降或倒置; (7)再障危象时骨髓三系增生减低。
.
15
内科学(第9版)
二、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1.冷凝集素综合征 常继发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支原体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抗体多为冷凝集素性IgM,是完全抗体,在28~31℃即可与红细胞反应,0~5℃表现为最大
的反应活性。 以血管内溶血为主,遇冷时IgM可直接在血循环中使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并激活补体,发生血
其吸附于红细胞上并固定补体,当复温至37℃时补体被迅速激活导致血管内溶血。 临床表现为遇冷后出现血红蛋白尿,伴发热、腰背痛、恶心、呕吐等;发作多呈自限性,仅持
续1-2天;冷热溶血试验( D-L试验 )阳性可以诊断。
.
17
本章小结
1.AIHA是由于机体产生了抗自身红细胞的抗体和(或)补体所致。 2.WAIHA临床表现主要为慢性血管外溶血,常见临床表现贫血、黄疸和脾大。 3.Coombs试验阳性是WAIHA最具有诊断意义的实验室检查。 4.WAIHA一线治疗为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二线治疗包括脾切除,抗CD20单克 隆抗体及其他免疫抑制剂。
病人红细胞
Anti-IgG 或
Anti-C3
病人血清
RBC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
13
内科学(第9版)
一、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五)诊断 1.诊断 (1)有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证据; (2)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 (3)冷凝集素效价在正常范围; (4)近4个月内无输血及特殊用药史。 2.鉴别诊断 Coombs试验阴性需与其它溶血性贫血相鉴别——遗产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
30
内科学(第9版)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 PNH分类(国际PNH工作组) 1.经典型PNH:该类病人有典型的溶血和血栓形成。 2.合并其他骨髓衰竭性疾病:如AA或MDS。 3.亚临床型PNH:病人有微量PNH克隆,但没有溶血和血栓的实验室和临床证据。
.
31
内科学(第9版)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二)鉴别诊断 1.再生障碍性贫血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
27
内科学(第9版)
四、实验室检查
(四)诊断性实验 针对PNH红细胞的补体敏感性及血细胞膜上GPI锚链膜蛋白缺乏的相关检查。 1.流式细胞术检测CD59、CD55:表达下降 2.流式细胞术检测嗜水气单胞菌溶素变异体 ①嗜水气单胞菌产生的气单胞菌溶素前体可以特异性的结合GPI锚链蛋白; ②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经荧光标记的变异体(fluorescent aerolysin, FLAER),可以区分GPI蛋白阳性和阴性细胞; ③目前FLAER一般用于有核细胞的检测,不能评价红细胞PNH克隆; ④是PNH检测的新方法,更敏感、更特异,特别是对检测微小PNH克隆敏感性较高,且不受输血 和溶血的影响。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CD55 C3
C5 C9
红细胞破坏溶解
PNH红细胞(GPI锚缺乏)
.
24
内科学(第9版)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1.PNH病人的血液是正常和异常细胞的“嵌合体”,不同病人PIGA突变克隆的大小差别显著。 2.PIGA基因表型的嵌合决定了GPI锚链蛋白的缺失程度;PNH Ⅲ型细胞为完全缺失;Ⅱ型细胞部 分缺失;Ⅰ型细胞表达正常。 3.病人体内各型细胞数量与溶血程度有关。
熟悉
AIHA的分类及发病机制
了解
AIHA的鉴别诊断
.
5
内科学(第9版)
概述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hemolyticanemia,AIHA)系因免疫调节功能发生异常, 产生抗自身红细胞抗体致使红细胞破坏的一种HA。 分类
温抗体型AIHA(WAIHA) 临床分型
冷抗体型AIHA
.
6
内科学(第9版)
一、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一)概念及分类 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由于引起红细胞破坏的自身抗体在37℃温度下对红细胞膜抗原的亲和力最强而得名,这种自身抗 体主要是IgG型。 温抗体型是AIHA中最常见的类型,可见于任何年龄,以成年女性多见。
.
7
内科学(第9版)
一、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
14
内科学(第9版)
一、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六)治疗
1.病因治疗 2.控制溶血发作 (1)糖皮质激素:首选治疗,有效率80%以上; (2)脾切除:二线治疗,有效率60%。指征:①糖皮质激素无效;②泼尼松维持量> 10mg/d; ③有激素应用禁忌证或不能耐受; (3)利妥昔单抗(rituximab); (4)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或吗替麦考酚酯(MMF)等; (5)其他: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或血浆置换术等。 3.输血 贫血较重者应输洗涤红细胞。
临床主要表现为与睡眠有关、间歇发作的睡眠后血红蛋白尿。 发病高峰年龄20~40岁,男性多于女性。
.
21
内科学(第9版)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1.本病系一个或多个造血干细胞X染色体上磷脂酰肌醇聚糖A(phosphatidylinositol glycan class A,PIGA)基因突变所致。 2.PIGA的蛋白产物是糖基转移酶,是合成糖磷脂酰肌醇(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GPI) 锚所必需的,GPI锚合成障碍,使得需要通过GPI锚才能链接在细胞膜上的多种功能蛋白(称为GPI 锚链蛋白)缺失。 3.补体调节蛋白CD55(衰变加速因子)和CD59(反应性溶血膜抑制因子)属锚链蛋白,前者可抑 制补体C3转化酶的形成,后者能阻止液相的补体C9转变成膜攻击复合物。红细胞膜缺乏CD55和 CD59,是PNH发生血管内溶血的基础。
.
9
内科学(第9版)
一、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三)临床表现 1.多数病人起病缓慢,表现为头晕乏力。 2.特征:贫血、黄疸、脾大。 3.继发性HA可有原发病表现。 4.感染等诱因可使溶血加重,发生溶血危象或再障危象。 5.伴有免疫性血小板减少者称Evans综合征。
.
10
内科学(第9版)
一、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
28
内科学(第9版)
四、实验室检查
3.特异性血清学试验 酸溶血试验(Ham试验),蛇毒因子溶血试验,蔗糖溶血试验、微量补体敏感试验等。
.
29
内科学(第9版)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 (一)临床表现符合PNH (二)实验室检查 1.酸化血清溶血试验(Ham试验)、糖水试验、蛇毒因子溶血试验、尿潜血(或尿含铁血黄素)等 项实验中,凡符合下述任何一种情况即可诊断。 (1)两项以上阳性; (2)一项阳性但是具备下列条件:①两次以上阳性;②有溶血的其他直接或间接证据,或有肯定 的血红蛋白尿出现;③能除外其他溶血性疾病。 2.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外周血中CD55或CD59阴性的中性粒细胞或红细胞>10%(5%~10%为可 疑),或FLAER阴性细胞大于1% 。 临床表现符合,实验室检查具备(1)项或(2)项者皆可诊断,(1)、(2)两项可以相互佐证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1.病因 (1)原发性 病因不明。 (2)继发性 ①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如淋巴瘤等; ②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等; ③感染,特别是病毒感染; ④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
8
内科学(第9版)
一、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2.发病机制 (1)WAIHA约占AIHA的80%~90%,抗体主要为IgG,其次为C3,少数为IgA和IgM,37℃最 活跃,为不完全抗体,吸附于红细胞表面。 (2)致敏的红细胞主要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破坏,发生血管外溶血;IgG抗体和C3同时存在, 引起的溶血最重;C3单独存在,引起的溶血最轻。 (3)AIHA存在Th1/Th2细胞失衡,Th2细胞功能异常,如IL-4、IL-6、IL-10升高;以及Treg细 胞异常。
.
ຫໍສະໝຸດ Baidu18
第六节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
19
重点难点
掌握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熟悉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鉴别诊断及治疗
了解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发病机制
.
20
内科学(第9版)
一、概述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PNH)是一种后天 获得性造血干细胞基因突变所致的红细胞膜缺陷性溶血病。
.
22
内科学(第9版)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AChE
CD55
C8bp
CD59

GlyA
CD59:反应性溶血膜抑制因子 CD55:衰变加速因子 AChE:乙酰胆碱酯酶 C8bp:C8结合蛋白 GlyA:血型糖蛋白A …… 二十几种锚链蛋白 糖化磷脂酰肌醇锚(GPI)
正常红细胞
.
23
内科学(第9版)

CD59
.
11
内科学(第9版)
一、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四)实验室检查 2.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
①用于确定病人是否存在红细胞自身抗体及抗体亚型,是AIHA的确诊试验;
②分为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
③DAT用于检测吸附于红细胞膜表面的不完全抗体/补体;IAT用于检测血清中游离温抗体;
.
26
内科学(第9版)
四、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 大细胞或正细胞性贫血,也可呈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约半数病人全血细胞减少。 网织红细胞增多,但不如其他HA明显。 合并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 血涂片可见有核红细胞和红细胞碎片。 (二)骨髓象 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尤以红系明显。 有时可呈增生低下骨髓象。 长期尿铁丢失过多,铁染色示骨髓内、外铁减少。 (三)血管内溶血检查
.
25
内科学(第9版)
三、临床表现
(一)贫血 可有不同程度贫血。 (二)血红蛋白尿 (1)典型表现是晨起出现血红蛋白尿(葡萄酒样或酱油色尿)。 (2)感染、月经、输血、手术、情绪波动、饮酒、疲劳或服用铁剂、维生素C、阿司匹林等都可 诱发血红蛋白尿。 (三)血细胞减少的表现 感染和出血。 (四)血栓形成 病人有血栓形成倾向,常发生于肝静脉,其次为肠系膜、脑静脉及下肢深静脉等。 (五)平滑肌功能障碍 腹痛,食管痉挛,吞咽困难,勃起功能障碍为常见症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