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策略
我县水稻种植面积历年较大,而水稻上的病害较多,其中水稻纹枯病是本县稻区的主要病害之一。并对水稻生长造成严重影响,一般要减产10%~30%,重的田块可达50%。导致水稻纹枯病发病较重的原因主要有品种的抗性、气候条件、栽培管理水平及不同生育期感病程度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本站每年都进行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工作,及时作出防治预报指导农民搞好防治。
1 症状识别
水稻纹枯病一般在分蘖盛期开始发生,主要危害水稻叶鞘,叶片次之,先在靠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灰绿色,水渍状,边缘不清楚的小斑,逐渐扩大,长达数厘米。病斑可相互连接成不规则的云纹状大斑,似开水烫伤状,可导致叶鞘干枯,上部叶片也随之发黄枯死;病斑向上部叶鞘、叶片发展,拔节期病情发展加快,叶片渐渐腐败霉烂。穗颈受害后变成湿润状青黑色,严重时全穗枯死干瘪。病菌也能侵害籽粒,变成黑褐色,与未受害的建粒有1条明显界线,病粒往往不充实或变成瘪粒。潮湿时病斑易脱落。天气特别潮湿时,病部可见1层白色粉状霉层,即孢子和担孢子。最后形成暗褐色的菌核。
2 发病规律
病原物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colanikuhn),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核和菌丝在病稻草,田边杂草及其他寄主上越冬,水稻收割前及收获过程中落入田中的大量菌核,成为次年或下季的主要初侵染源。田间越冬菌核数量与初期发病有关,后来病情主要决定于气象因素,在适温范围内湿度越高发病越重,水稻孕穗抽穗期较幼苗及分蘖期感病。据本站系统调查孕穗至抽穗期平均病丛率达32%,病株率平均14.6%;分蘖期平均病丛率7.7%,病指0.24,大田普查孕穗至抽穗期平均病丛率42.7%,病株率16.9%,病指4.4;如在分蘖盛期、孕穗和抽穗期降雨次数多、雨量大,田间郁闭,病害发展迅速。偏施、迟施氮肥密植程度高,长期深灌有利于发病;田间稗草多往往形成很多发病中心,为病害流行提供更多的菌源。
3 防治策略
3.1 农业防治
3.1.1 减少菌原。在第1次灌水耙田前,用密细的粪箕或布网等工具打捞被风吹到田角、田边的“浪渣”,并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结合积肥铲除田边杂草,消灭病菌的杂草寄主及其他寄主,同时要防止病稻草中残存的菌核污染稻田。
3.1.2 合理密植。推广宽窄行栽插,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
3.1.3肥水管理。浅水勤灌,做到浅水移栽,寸水活棵,浅水分蘖达80%目标茎蘖时开始晒田,控制群体抽穗,灌浆期干干湿湿到黄熟。施肥要基肥足,追肥早,多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3.2 药剂防治
3.2.1 防治适期与目标。我县一季中稻分蘖到拔节期病丛率达20%和拔节期到孕穗期病丛率达10%~15%时进行防治;在抽穗期病丛率达40%时,要及时施药防治,发病严重时5~9d后再用药1次。
3.2.2 防治药剂与方法。用5咒井冈霉素水剂2250~3000ml/hm2,或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450~750g/hm2,或2.5%井冈霉素+蜡质芽孢杆菌(纹霉星)水剂3000ml/hm2,或20%纹枯净可湿性粉剂375~750g/hm2。以上药剂任选1种,加水900kg/hm2均匀喷雾于稻株中下部。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