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内命妇封号问题研究

合集下载

宋朝嫔妃等级和封号

宋朝嫔妃等级和封号

宋朝嫔妃等级和封号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它的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宋朝时期,后宫嫔妃的等级和封号也是非常有特色的。

在宋朝,嫔妃的等级分为七级,封号也有不同的称呼,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宋朝嫔妃等级和封号的情况。

一、嫔妃的等级宋朝时期,嫔妃的等级分为七级,分别是皇后、贵妃、淑妃、妃、常在、御赐、嫔。

其中,皇后是最高的妃嫔等级,而嫔则是最低的等级。

具体各级妃嫔的等级和身份特点如下:1、皇后皇后是皇帝的妻子,地位最高,享有特权,如在丈夫去世后,可以称为太皇太后,掌握一定的权力。

宋朝共有12位皇后,其中最著名的是高太后、钦宗皇后。

2、贵妃贵妃是皇帝的妃子,地位次于皇后,但也享有很高的地位和特权。

宋朝共有39位贵妃,其中最著名的是王贵妃。

3、淑妃淑妃是皇帝的妃子,地位略低于贵妃,但也比妃高。

宋朝共有129位淑妃,其中最著名的是刘淑妃。

4、妃妃是皇帝的妃子,地位比淑妃低,但比常在高。

宋朝共有245位妃,其中最著名的是潘妃。

5、常在常在是皇帝的妃子,地位比妃低,但比御赐高。

宋朝共有449位常在,其中最著名的是李常在。

6、御赐御赐是皇帝赐予的妃子,地位比常在低,但比嫔高。

宋朝共有455位御赐,其中最著名的是李御赐。

7、嫔嫔是皇帝的妃子,地位最低,但也比一般的妃子高。

宋朝共有734位嫔,其中最著名的是李嫔。

二、嫔妃的封号宋朝嫔妃的封号也是非常有特色的。

一般来说,皇后和贵妃的封号比较简单,称号为“皇后”和“贵妃”,而其他嫔妃的封号则比较复杂,有时还需要根据嫔妃的身份和功绩来决定。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嫔妃封号:1、淑妃:淑德、淑容、淑贤、淑嫔、淑静、淑惠、淑华、淑懿、淑妙、淑慧、淑娴、淑寿、淑媛、淑清、淑娟、淑谦、淑珠、淑媚、淑娥、淑姬、淑婕、淑襄、淑华、淑嫔、淑德、淑容、淑贤、淑静等。

2、妃:恭妃、庄妃、贞妃、顺妃、景妃、元妃、宜妃、昭妃、定妃、敬妃、懿妃、贵妃、翊妃、恭妃、庆妃、茂妃、惠妃、贤妃、成妃、懋妃、康妃、穆妃、荣妃、文妃、显妃等。

宋代称呼——精选推荐

宋代称呼——精选推荐

这样。以下就此话题写点我所知的内容,如有错误请读者指正。 一、父亲 宋代皇子皇女对父亲的口语称呼不是“父皇”,而与寻常百姓一样,是“爹爹”。 例: 上(高宗赵构)至,奉卮,白太后(韦氏)以“烛颇惬圣意否”?太后谓上曰:“你爹爹 每夜常设数百枝,诸人阁分亦然。”上因太后起更衣,微谓宪圣(吴后)曰:“如何比得 爹爹富贵?” ——《四朝闻见录·宣政宫烛》 二、母亲 在平时口语中,宋代皇子皇女称嫡母(皇后)为“娘娘”或“娘娘”。 例: ……上(仁宗)由是怨章献(刘太后),而亲章惠(杨太后),谓章献为大娘,谓章惠为 小娘。 ——《涑水纪闻》 章献既没,或疑章懿之丧。仁宗遣李用和发其丧,视之容貌如生,使者驰入奏,仁皇于章 献御前焚香泣告曰:“自今大娘娘平生分明矣。”仁宗谓刘氏为大娘娘,杨氏为小娘娘。 ——《龙川别志》 治平时,英宗疾既愈,犹不得近嫔御。慈圣(曹太后)一日使亲近密以情谕之曰:‘官家 即位已久,今圣躬又痊平,岂得左右无一侍御者耶?’宣仁(高皇后)不乐曰:‘奏知娘 娘,新妇嫁十三团练耳,即不曾嫁他官家。’ ——《铁围山丛谈》 至谓母后亦同臣庶家,曰“娘娘”。 ——《铁围山丛谈》 皇子皇女称身份为妃嫔的生母为“姐姐”。 例: 太母(朱太妃)语哲宗:“只十二哥是姐姐肚皮里出来,你立取十二哥即稳便。”(当时 哲宗病危,朱太妃在他病榻前要求他传位于自己所生的十二哥简王似。结果引起向太后强 烈不满,不顾宰相章敦的反对坚持立了端王赵佶。) ——《曾公遗录》 上(高宗)尝语宪圣曰:“极知汝相同劳苦,反与后进者齿,朕甚有愧。俟姐姐归(原注 :谓太后),尔其选已。”宪圣再拜,对曰:“大姐姐远处北方,臣妾缺于定省。每遇天 日清美,侍上宴集,才一思之,肚里泪下。臣妾诚梦不到此。” ——《四朝闻见录·宪圣不妒忌之行》 三、祖父 曾祖父为“公公”,祖父为“翁翁”或“大爹爹”。 例: 宪圣叱王立侍,因责王以“我见你公公,又见你大爹爹,见你爷,今又却见你。”言讫, 泣数行下。 ——《四朝闻见录·宁皇即位》 光宗,孝宗第三子。初庄文既薨,孝庙白德寿(高宗)立光宗。宣琐之夕,德寿故召魏王 燕宿于禁内。次日归邸,则储册已行。魏邸复入见高庙曰:“翁翁留恺,欲使三哥越次做 太子。”帝漫抚之曰:“儿谓官家好做?做时烦恼去。”(魏王恺是孝宗次子,庄文太子 薨,恺次当立,但孝宗以三子恭王“英武类己”,竟立之。故魏王向高宗抱怨说爷爷留他 是“欲使三哥越次做太子”。)

宋朝妃子的等级和封号

宋朝妃子的等级和封号

宋朝妃子的等级和封号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也是一个礼仪完善的朝代。

作为封建社会的特点,宋朝对官僚制度和等级分工细分都做出了许多精细的规定。

其中,有一项与皇室相关的礼仪,就是关于宋朝妃子的等级和封号的介绍。

宋朝的皇室妃嫔被称为千金,皇帝的亲室妃女被称为太子妃,而皇室的其他妃女则分为皇贵妃、贵人、贵妃、迎嫔、常在、赐容、丽人等级,具体的封号分别是太皇太后、贵人、贵妃、妃、常在、迎嫔、赐容、丽人等。

太皇太后是宋朝最高等级的太子妃,太子妃的地位非常尊贵,一般称为“皇鸾太子昭佑太子妃”,这是宋朝皇室最重要和最尊贵的妃子。

贵人和贵妃是皇室妃子的第二高等级。

贵人是皇帝后母爱子的妃子,这种妃子一般是贵族的女儿,地位比较特殊,得到了皇帝的尊重,而贵妃则是皇帝的兄弟、皇太子的同等级的妃子,他们的地位和皇帝的兄弟、皇太子的妃子是一样的,都得到了皇帝的赏识。

妃是皇帝的正室,和之前提到的太子妃一样,妃的地位也是宋朝中最尊贵的,皇帝在和妃结婚之前,会派使臣先向宫里称颂妃,称其为“君宠秋毫”,而且在婚礼过程中,皇帝也会将一种叫“雨帘”的装饰物悬挂于妃宫,以此来表明妃子的尊贵地位。

其他的等级也有着自己的特点,比如常在皇帝经常奉养的妃子,迎嫔皇帝朋友及宫廷官吏的妃子,赐容由皇帝任命的妃子,丽人宫里宴会时的妃子,以及来自郡望的贵族的女儿们等。

从宋朝的历史记载来看,它对礼仪的制定和实施都十分固守,每个等级下的妃子都有自己的封号和地位,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专属礼仪,这种设定也增加了宋朝社会的尊贵与尊严。

宋朝宗室女眷等级划分

宋朝宗室女眷等级划分

宋朝宗室女眷等级划分
宋朝宗室女眷的等级划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述:
1.皇后:作为皇帝的正妻,皇后的地位最为显赫,是后宫中的最高统治者。

2.四妃:包括贵妃、淑妃、德妃和贤妃。

这些妃子的封号分别对应着正一品和正二
品的官秩。

3.九嫔:虽然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表明宋朝确实设有九嫔这一职位,但从其他
历史时期的宫廷体系来看,九嫔可能是指一种理想化的后宫制度,其成员通常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4.婕妤、美人、才人:这三位属于较低级别的妃子,分别对应着正三品、正四品和
正五品的官秩。

5.其他高级女眷:除了上述主要职位外,宋王朝内还有一些其他的女眷,如国夫人、
郡夫人、郡君、县君等,她们的爵位和地位相对较高。

6.低阶妃嫔:除了上述主要的女性角色之外,还有大量的低阶妃嫔,如承衣更衣等,
她们的具体身份和地位则取决于皇帝的个人喜好和当时的政治环境。

7.太子妃:作为太子的妻子,太子妃的地位仅次于皇后,且如果太子成为皇帝,她
将继承皇位。

8.公主:皇室的女儿被称为公主,根据父母的爵位不同,公主的称号也有所区分,
如郡主、县主等。

韩琦家族墓主人之谜

韩琦家族墓主人之谜

图1 韩琦家族墓地挖掘平面图图2 普安郡太君崔氏墓志铭具体时间,但是据普安郡太君墓志铭“夫人侍忠献公逾二十年”,从韩琦去世日期推算,普安郡太君最迟于1055年就已嫁入韩家,而安国夫人在1062年去世。

这样算来,两崔氏至少有8年时间同侍韩琦,所以两人不可能同为妻,且不具备“姊死妹嫁”的时间交替。

3.侍葬韩琦妻妾向来尊卑分明,生时如此,死时亦然。

按礼制,妾是没有资格葬入夫家祖茔的,即“妾归葬于妇氏之党”。

可韩琦家族却是个例外。

在郑丽萍博士的论文中,统计了宋代墓志所见妾墓志的情况,所收集的9篇妾墓志中,3篇为韩氏家族墓志,也只有这3个韩氏家族的妾得以“入夫家祖茔”。

相关资料显示,韩国华妾胡氏、韩琦妾崔氏、韩正彦妾艾氏、韩公(韩僖之父)妾时氏和刘氏皆侍葬祖茔。

韩琦家族的妾虽然很幸运地能够葬入韩家祖坟,但绝不能享受妻的待遇——“与夫同穴”,而只能侍葬。

即使韩琦生母胡氏(身份为韩国华妾),也只能侍葬:“……以所生大宁郡太夫人侍葬焉”,更不用说作为妾的普安郡太君了。

发掘报告亦证实了普安郡太君并没有同韩琦同葬一穴,而是单独葬在韩琦墓东100米处。

很明显,普安郡太君没有资格与韩琦同葬一穴,而只是侍葬,就如同众多韩氏家族的妾一般。

M4墓中有星奴陪葬M4墓被盗现象严重,部分文物散落民间,考古发掘的随后几年,墓志《韩星奴墓志》被发现(图3)。

“余为尚书吏部郞中,生第十子曰星奴,以星郎而名之也。

姿状秀美,赋性敏慧,余母普安郡太崔氏特加爱怜,朝夕抚视。

余方领祠宫,居乡里。

才三岁,日在左右嬉弄,尤喜笔砚,附口诵诗,动合人意。

族中谓俊异,必为令器。

明年,得疾不育,时崇宁乙酉十月三日也。

大观己丑十一月二十日,余兄丞相仪公之葬,乃以星奴置于普安之圹中,且慰平生之意,因刻之石以志图3 韩星奴墓志铭图4 山西汾阳东龙观出土商姓埋葬方位砖余悲云。

父粹彦记。

”墓志看出韩粹彦第十子星奴,伶俐可爱,乖巧俊异,颇为普安郡太君崔氏(孩子祖母)所怜爱,然天有不测风云,崇宁四年夭折,其父悲恸万分,亲写墓志。

宋朝对有功之女的封号

宋朝对有功之女的封号

宋朝对有功之女的封号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宋朝对有功之女的封号的历史背景
2.宋朝对有功之女的封号的具体形式
3.宋朝对有功之女的封号的意义和影响
正文
在宋朝,对有功之女的封号是一种表彰女性杰出贡献的方式。

这种方式源于封建社会对女性地位的认可,同时也体现了宋朝对女性的尊重和重视。

宋朝对有功之女的封号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赐封,即皇帝亲自封赠的封号,如“贞节夫人”、“忠节夫人”等。

这种封号通常是赐给那些为国家做出了杰出贡献,且品德高尚的女性。

另一种是追封,即在女性去世后,由皇帝追赠的封号,如“孝庄文皇后”、“孝圣仁皇后”等。

这种封号通常是赐给那些生前地位低下,但为国家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女性。

宋朝对有功之女的封号,不仅是对女性杰出贡献的表彰,也是对女性地位的提升。

它体现了宋朝对女性的尊重和重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这种封号制度鼓励了女性为国家做出贡献,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第1页共1页。

古代妃子的封号大全

古代妃子的封号大全

宋朝妃子的等级和封号
宋朝后宫嫔妃分为6个等级。

(一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

二等:太仪、贵仪、淑仪、淑容、顺仪、顺容、婉仪、婉容、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

三等:婕妤四等:美人。

五等:才人。

六等:贵人。


1、宋朝对后宫有严格的等级制度管理,这个制度比较体系化,又比较严谨。

在前朝时期,后宫的后妃们没有这么详细,一般都分妻妾,而没有细分一下等级,而宋朝对后宫的后妃们,就有这样的等级制度管理。

对后宫的宫女们也有很好的管理制度,也有相应的官品。

2、北宋的建立,源自夺得后周柴家的皇位,宋太祖在北宋年初通过一系列制度的制定有效地杜绝了政局的动荡。

北宋的后宫等级制度完善,后妃之礼服有五种,分别为袆衣、朱衣、礼衣、褕翟和鞠衣。

前四者为后、妃在受册、朝谒场合服用的礼服,鞠衣为后妃、皇太子妃从事蚕事时服用的礼服。

其服饰的基本配伍有中单、绶、大带、蔽膝、袜。

3、妃嫔,是一种用来代指所有皇帝之妾的总括之称,妃嫔等级是用来区分她们之间的地位和级别的。

不只在古代中国,历史上只要有过后宫制度的国家之君主,他们所有的妾都可以广泛的被称做娘御,这样的代称之词比较常使用在东方国家。

只有先朝的皇后可被尊为皇太
后。

如嗣皇帝是妃嫔所生或从皇族宗室中过继而来者,其生母皆不得称(皇)太后。

古代嫔妃的封号和寓意

古代嫔妃的封号和寓意

古代嫔妃的封号和寓意在古代的宫廷之中,嫔妃们的封号不仅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更蕴含着丰富的寓意和文化内涵。

这些封号宛如一面镜子,反映出当时的宫廷文化、政治局势以及皇帝的喜好与心思。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贤妃”这个封号。

“贤”字意味着品德高尚、行为端正、有智慧且能辅佐皇帝。

被封为贤妃的女子,通常被认为具有良好的品德和操守,能够以贤德的形象为后宫树立榜样。

她们或许在处理宫廷事务时表现出公正和明智,或许在对待其他嫔妃和宫女时展现出宽容和善良。

比如唐太宗的徐贤妃,她自幼聪慧,能诗善文,且心地善良,常劝太宗息兵罢战,以百姓为重,故而获此封号。

“德妃”也是常见的封号之一。

“德”强调的是道德品行,被封为德妃的嫔妃,往往在道德方面有着出众的表现。

她们可能遵守宫廷礼仪,尊重长辈,关爱晚辈,以良好的德行赢得皇帝的赞赏和后宫众人的尊敬。

“惠妃”则突出了“惠”这一特质,即恩惠、慈爱。

拥有此封号的嫔妃,可能以其宽厚仁慈的心肠对待他人,对宫女和其他嫔妃多有照顾和关爱,给人以温暖和善的印象。

“淑妃”的“淑”,表示温柔、善良、美好。

淑妃通常被认为是性格温和、举止优雅、容貌秀丽的女子,她们的存在为宫廷增添了一份柔美与和谐。

“华妃”这个封号,“华”字蕴含着华丽、光彩照人的意思。

华妃一般容貌出众,气质高贵,在众多嫔妃中显得格外耀眼,能够吸引皇帝的目光。

“丽妃”中的“丽”,主要强调美丽的容貌。

被封为丽妃的女子,无疑是拥有令人惊艳的美貌,她们的美丽成为宫廷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庄妃”的“庄”体现了庄重、严肃。

庄妃可能在行为举止上显得端庄稳重,不苟言笑,给人以威严之感。

“敬妃”的重点在于“敬”,表示尊敬、敬畏。

敬妃往往对皇帝和长辈恭敬有加,严守宫廷规矩,不敢有丝毫逾越。

除了以上这些常见的封号,还有一些较为特殊的封号。

比如“宸妃”,“宸”字在古代有着深邃、高远之意,被封为宸妃的女子,在皇帝心中有着特殊而崇高的地位。

再者,“珍妃”的“珍”,意味着珍贵、珍稀。

从《泷冈阡表》看宋代妇女的“内闱”教化

从《泷冈阡表》看宋代妇女的“内闱”教化

从《泷冈阡表》看宋代妇女的“内闱”教化
宋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妇女地位和社会角色也受到
了广泛的关注。

《泷冈阡表》是一部宋代的文献资料,它对宋代妇女的“内闱”教化提供
了一定的参考。

本文将从《泷冈阡表》的内容出发,探讨宋代妇女的“内闱”教化情况,
以期更好地了解宋代妇女的社会地位。

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泷冈阡表》这部史料的背景和内容。

《泷冈阡表》是一部由宋代
文人泷岡鎮江刘家先祖所编的家谱,记载了泷岡家族的历代宗族成员的姓名、世系、行事
等重要资料。

其中包括不少关于家庭内部教化的内容,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宋代妇女的“内闱”教化情况。

宋代是一个封建儒家社会,儒家思想对社会和家庭的规范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这样的
社会背景下,妇女被规定在家庭“内闱”中,主要从事家务和生育等职责。

《泷冈阡表》
中记载了许多与妇女有关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反映出宋代妇女在“内闱”中的教化情况,以及她们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角色。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一窥宋代妇女的生活
和教化情况。

在《泷冈阡表》中可以看到,对妇女的教化强调了妇德和妇道。

妇德是指妇女应该遵
守的行为准则,包括勤俭持家、顺从丈夫、孝敬公婆等。

妇道则是指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
和角色,强调了妇女在“内闱”中的责任和义务。

由此可见,宋代妇女在“内闱”中的教
化主要是以妇德、妇道为主要内容,强调了妇女的家庭观念和行为规范。

这一点反映出了
宋代封建社会对妇女的价值观和角色定位,以及儒家思想对妇女的规范和教化。

宋朝的宫廷女性与后宫生活

宋朝的宫廷女性与后宫生活

宋朝的宫廷女性与后宫生活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宫廷女性与后宫生活备受关注。

在这个时代,宫廷女性处于特殊的地位,她们既受到尊崇,又面临着严格的约束和压力。

本文将从宫廷女性的角度来探讨宋朝的后宫生活。

一、宫廷女性的身份与地位在宋朝,宫廷女性的身份可分为贵妃、嫔妃、妃子、纯妃、贵人、常在等多个等级。

她们会被赐予正式的封号,并且享有一定的荣誉和特权。

不过,这些荣誉和特权往往是伴随着严格的规定和限制。

宫廷女性的地位固然高贵,但她们的自由却是受到严格控制的。

她们的一举一动都要受到严格监督,不能随意外出,也不能与外界接触。

她们的主要任务是侍奉皇帝和传宗接代。

她们的一生都围绕着这个目标展开,而其他的诸多权利和自由都是被剥夺的。

二、后宫生活的严格规定后宫生活虽然严格,但也有其规定和制度。

最高位的皇后通常是皇帝的主妻,她对其他嫔妃有一定的管辖权,可以干预后宫的管理和事务。

而其他嫔妃则要按照等级和规定来生活。

在后宫,除了执行日常的家务工作,如缝纫和织布等,宫廷女性还要学习礼仪、音乐和舞蹈等文化技艺。

她们的一举一动都要符合严格的规定和标准,以展示自己的优雅和风度。

后宫生活还包括了丰富的娱乐活动。

宫廷女性经常会参加各种宴会和娱乐活动,如歌舞表演、诗词比赛等。

这些活动不仅是为了娱乐皇帝和皇后,也是为了增进宫廷女性之间的交流和友谊。

三、后宫生活的艰辛与竞争尽管后宫生活有其瑰丽和风光,但宫廷女性的生活也充满了艰辛和竞争。

后宫中的女性们为了争夺皇帝的宠爱和注意力,常常展开明争暗斗。

她们争相表演才艺,争取被皇帝赐予更多的宠爱和荣誉。

此外,宫廷女性的身体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她们必须时刻保持良好的容貌和体态,以求得皇帝的宠幸。

为此,她们经常进行各种保养和美容,同时也要忍受身体的不适和痛苦。

在后宫中,宫廷女性的生活是相对封闭的。

她们不能与外界接触,除了与其他宫廷女性互动外,她们几乎没有机会与其他人交流。

这也导致了她们的生活相对孤独和单调。

从《泷冈阡表》看宋代妇女的“内闱”教化

从《泷冈阡表》看宋代妇女的“内闱”教化

从《泷冈阡表》看宋代妇女的“内闱”教化《泷冈阡表》是北宋时期思想家吕本中所著的一部家训书,其中包含了大量关于妇女“内闱”教化的内容。

在宋代,妇女的地位相对较低,她们通常在家庭中承担着照顾家务和教育子女的责任。

吕本中在《泷冈阡表》中强调了妇女的教化和品行修养,以及她们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

以下将从《泷冈阡表》中选取一些相关内容,来探讨宋代妇女的“内闱”教化。

吕本中在《泷冈阡表》中强调了妇女的品行修养。

他认为,妇女应该以德行和美德来塑造自己的形象,要懂得自爱和修养,以成为文明良好的家庭主妇。

他写道:“妇人宜持礼、义、廉、耻,使之澄清,品朴不露,端正不偏,狭己知我,不可教直,以教不逾矩。

”这说明了吕本中认为妇女应当具备的品行修养,要在家庭中起到榜样的作用,培养出端庄美德的女性形象。

吕本中也提到了妇女对家庭的责任和作用。

他强调妇女在内闱之中应当努力照顾家庭,教育子女,以及与丈夫和睦相处。

他写道:“妇人宜守志、守节,缅谨经营,委身子养家。

”他认为妇女的责任是要守护家庭的和谐和安宁,要以顺从和谦让的态度来与丈夫相处,与子女和睦相处。

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妇女的家庭责任和角色的普遍看法,以及家庭和睦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吕本中还提到了妇女在家庭中教化子女的作用。

他认为,妇女在内闱之中应当“抚饭丰蔬,盘籩交干”,积极参与家庭的教育工作,培养子女的品德和修养。

他写道:“散子适书必得一人知之希,令质不必相与说遗失也。

”这说明了吕本中认为妇女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负责人,她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以身作则,教导子女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培养出听话、孝敬和有修养的子女。

《泷冈阡表》中所涉及的有关妇女“内闱”教化的内容,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妇女的角色和责任的期望,以及家庭和睦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吕本中强调妇女应当具备良好的品行修养,以及履行家庭责任和教化子女的重要性。

这些内容也为我们提供了在宋代妇女“内闱”教化方面的一些参考和了解。

宋代内命妇封号

宋代内命妇封号

宋代内命妇封号综述宋代的内廷妇女,除皇后之外,按照群体来划分的话,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内命妇,二是公主,三是普通宫女。

在宋代资料中,有关内命妇的含义并不统一。

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如《宋史·职官志》记载的“内命妇之品”,其所指内命妇是除皇后之外拥有位号的妃嫔。

另一种是如《宋会要辑稿》后妃四之一一中,则是将担任尚书内省官职的宫官和拥有封号者包含在内。

再一种是如佚名《趋朝事类》的“内命妇品”中所指内命妇,不但将前二者涵盖其中,而且还有不少拥有其他称号者。

本文所指的内命妇即是第三种,或者说是广义上的内命妇。

而本文的讨论对象则是这类内命妇中的封号获得者,主要包括皇帝的乳母、宫官及后妃队列的后备宫人。

上述提及的位号、官职、封号及其他称号,构成了宋代内廷妇人的名号系统。

封号则是其中较为特殊的一类。

从名称、等级来看,一部分内命妇封号与外命妇封号相同,如县君、郡君、郡夫人、国夫人等。

从授予、进迁来看,封号与官职、位号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是又分别属于不同的类别。

如拥有官职的尚书内省女官会获得封号,而被授予封号者也会被继续授予位号。

如果对这两个方面不清楚的话,就易于将封号和内、外命妇的其他名号混淆在一起,不但造成名号上的混乱,也会阻碍对内廷妇人身份等级、除授进迁等制度的进一步了解。

宋代内廷皇帝乳母的封号从目前所见资料来看,内廷授封号的较早记载是东汉安帝封乳母王圣为野王君。

自此之后,便不乏皇帝乳母获得封赠的相关记载。

如北齐后主封乳母陆令萱为郡君;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封乳母于氏为平恩郡夫人;唐宪宗于元和五年(810年)十月赠乳母卢氏燕国夫人。

其中,从汉代的某君到北齐的郡君,再到唐代的郡夫人、国夫人,所授乳母封号的名称和等级在变化,这与外命妇封号的发展有关。

晋至隋的外命妇封号不断增加,逐渐出现了乡君、县君、郡君、郡夫人、国夫人等。

唐代又在继承隋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外命妇的封授制度,如规定“一品及国公母、妻为国夫人,三品以上母、妻为郡夫人”。

从《名公书判清明集》看宋代妇女婚姻问题

从《名公书判清明集》看宋代妇女婚姻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从《名公书判清明集》看宋代妇女婚姻问题姓名:江晶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专门史指导教师:雷家宏2010-12-02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婚姻问题作为中国古文化的一个重要领域,一直备受社会关注,而古代妇女的生活空间主要局限在婚姻中,婚姻问题便理所当然的成为其生活中一个重要方面。

人们以往对宋代女性的印象,总认为她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在家没有说话的地位,没有财产权,其实不然。

本文以《名公书判清明集》为依托,考察宋代妇女的婚姻问题,进而探求形成这一问题的深刻根源,希望从中得出某些启示,为研究宋代婚姻中妇女的实际生活状况和真实地位提供借鉴。

本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讨论两宋妇女的再嫁问题。

妇女再嫁是非常自然的、普遍的,考诸史料也是不争的事实,有关妇女再嫁的记载不胜枚举。

此部分从不同角度对其再嫁进行仔细剖析,首先我们必须肯定宋女再嫁普遍存在的事实,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宋女再嫁的背后藏在很多不为人知的因素,有待我们去仔细挖掘。

第二部分是两宋妇女的财产权。

无论是从父家获取财产,还是在夫家继管遗产,寡妇都有继产之实,说明妇女在家族和婚姻中都还享有一定的自由和权利。

第三部分两宋妇女的家庭地位。

宋代往往被看作是妇女地位下降的转折点。

本部分则从支配妆奁、主持家政两方面考察了宋代妇女的家庭地位,我们必须承认她们在财产、婚姻方面仍有一定的权利,又不可对此估计过高。

总之,虽然两宋是理学产生并逐渐确立的时代,但我们必须承认对理学的认识失之偏颇和断章取义,因为这些理论在当时社会上还没发挥太大的影响力,只是在理论和思想上显示着妇女地位的开始沦落。

因此宋代妇女地位并不像有些学者们所说的那样急剧恶化,宋代也并不是妇女地位变化的转折点,如果说一定要给这一时期的妇女地位下一个断言,我们只能说这是一个妇女地位变化的过渡时期,它为以后明清时期妇女地位的狂落做了理论上的构建和铺垫而已。

关键词:婚姻问题;再嫁;财产权;家庭地位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Marital problems have been always an important part of social problems,which is also a significant aspect of ancient Chinese culture.But at ancient China,females’life space was limited primarily to the family,there are no doubts that marital problems became a main part of their lives.People have the view that females at Song Dynasty always stayed at home without speech rights and property rights,actually it is not true. This paper based on“Compilation of Just Verdicts by Famous Judges”,attempts to analyze the Song Dynasty female’s marital problems from law history angle,then explores this deep roots of the issue,and draw a lesson from it,so as to maintains and improves feminine legal status by provide historical law culture support.This paper has three parts.The first part mainly discusses females’remarries of Song dynasty.Females’remarries were very natural and universal at that time.There are many history records about females’remarries.This part analyzes females’remarries from different angles.First we must affirm the fact that Song Dynasty females’remarries universally existed.Meanwhile,we must realize there are several unknown factors behind this phenomenon,waiting for us to deepen.The second part is about Song Dynasty female’s property rights.Whether widows obtained property from their father,or inherited the inheritances from their husband,widows at Song Dynasty had inherited property rights. They still had status and rights at family and marriage.Society and laws give them many freedoms.We should say that females at Song Dynasty also enjoyed some rights and status at family and marriage.The third part is about Song Dynasty female’s status at home. Since the patrilineal clan society,ancient China females'status has gradually dropped. People always regard Song Dynasty as the turning point of females'status dropping.This part analyzes Song Dynasty females’marriage status from controlling trousseau and managing household affairs.We must acknowledge that they had some rights at property and marital aspect,but can not overestimate about it.In a word,although Neo-Confucianism was produced and gradually established at Song Dynasty,we must admit there are some bias and misunderstanding to Neo-Confucianism.These theories had not played important roles at that time,but symbolized females’status has dropped from theory and idea aspect.Therefore,females’status of Song Dynasty was not suddenly worsened as some scholars said.Song Dynasty is also not the milestone of females’status changing.If we must draw a conclusion about females’status of this period.we can only say that this is a transition period of females’status changing,which has made theory preparation for females’status declining at Ming and Qing Dynasty.Key words:marital problems;remarry;property rights;household status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说说古代命妇称呼等级的那些事儿

说说古代命妇称呼等级的那些事儿

说说古代命妇称呼等级的那些事儿在古装影视剧中,我们常看到“夫人”、“小姐”、“太太”等称呼。

似乎只要是有钱人家的主妇都可以被称为“夫人”。

实际上,这是非常错误的一种认识。

在古代,“夫人”是只有受了诰命的妇女才能有此称呼,而且还必须的一、二品大员的妻子才有这个资格。

下面我们来说说古代命妇的称呼、等级等的那些事儿。

命妇的由来《国语·鲁语下》:“命妇,成祭服。

”韦昭注:“命妇,大夫之妻也。

”唐陈鸿《长恨歌传》:“每岁十月,驾幸华清宫,内外命妇,熠耀景从。

”《新唐书·礼乐志五》:“皇后初采桑,典制等各以钧授内外命妇。

皇后采桑讫,内外命妇以次采,女史执筐者受之。

”命妇分为内命妇和外命妇。

内命妇指的是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及未婚的公主、长公主、大长公主;还有宗室之母及其正妻、经过君主正式册封的嫔妃等等。

外命妇,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诰命夫人,指的是已婚的公主、长公主、大长公主等,及所有经过君主敕封爵位的官员之母或正室(部分朝代时,侧室也能成为外命妇,但有人数上的限制),有时后妃除生母以外的女性直系尊长(如养母、祖母、从祖母等)也能获得君主敕封爵位。

而除公主以外,一般得到外命妇身份的女性,封爵等级皆从夫之官衔高低而定,例如一品夫人、二品夫人、三品淑人、四品恭人、五品宜人、六品安人、七品以下皆为孺人的外命妇等级。

命妇的封号和等级清制凡命妇封号,一品二品称夫人,三品称淑人,四品称恭人,五品称宜人,六品称安人,七品以下称孺人。

要是因为子孙的功绩而封夫人的,要前面加太字。

古代中国的官宦贵妇而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夫人——在周代“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

到汉代,列侯的妻子称“夫人”,列侯死,子复为列侯,称“太夫人”。

汉代皇帝的妾也称“夫人”。

唐代诸王的母或妻及妃,文武官一品和国公的母或妻及妃为“国夫人”;三品以上官员的母或妻为“郡夫人”。

宋一品、二品官员之妻皆封“夫人”。

清代则封宗室贝勒至辅国将军之妻为“夫人”。

仁宗朝后妃与北宋政治研究

仁宗朝后妃与北宋政治研究

仁宗朝后妃与北宋政治研究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是北宋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

赵宋祖宗之法自太祖朝开始酝酿行用,至仁宗朝前期正式提出。

而祖宗之法中有关后妃的规章制度,一些是在仁宗朝确立的,而仁宗朝后妃的先例是宋代其他各朝后妃无可比拟的。

仁宗朝后妃,有首位垂帘听政的刘太后,有第一位被废黜的郭皇后,有首次封赠三代和以皇后礼丧葬的张贵妃,此皆北宋先例。

宋真宗立43岁的刘氏为皇后,实缘于刘氏的才能与理政能力,其次,皇后的身份可让刘氏伴真宗左右,协助真宗处理政务。

刘皇后在真宗晚年走向政治前台,得以辅政,是真宗为确保自己去世后幼帝和刘皇后的政治地位而作出的考量与安排。

真宗去世后,取得摄政地位与权力的刘太后,为巩固政治地位,建立宰执班底,通过“借力打力”的方式,以正当理由,将难以驾驭的二府重臣丁谓、曹利用及其同党官员,先后罢黜出朝,这样不仅摆脱了权臣钳制,还树立了自己的权威。

因刘太后垂帘听政而确立的垂帘听政体制,首次成为正式的国家典制。

垂帘体制的确立,削弱了皇权,加强了刘太后与宰执对政务的影响与控制,与北宋前期相比,宰执的决策权明显增强,这为北宋士大夫在政治上的成熟提供了机会,也为后期垂帘听政提供借鉴,具有重要意义。

北宋垂帘听政太后的地位高于一般后妃,垂帘听政太后的四字谥制确立于刘太后,此后垂帘听政太后皆加四字谥,旧制皇后皆二字谥,可见北宋垂帘听政太后享有特殊礼遇。

刘太后去世后,仁宗亲政,刚亲政的仁宗就废黜了刘太后为其选立的皇后郭氏,郭皇后被废有着复杂的政治背景。

其中“去太后化”和加强仁宗权威是废后的主要动因,仁宗本人在废后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主导作用,仁宗通过废后连带的一系列事件彻底消除了章献太后的余威和影响,笼络了朝廷重臣,打压了台谏势力,巩固了皇权,树立了自己亲政后的权威。

仁宗郭皇后被废后,曹皇后立,在平定宫廷卫士叛乱过程中,曹皇后临危不乱,保全帝王功不可没。

仁宗去世后,英宗即位,曹皇后被尊为皇太后。

因刘太后长期恋权不还政的行为,曹太后垂帘听政之始,朝臣们便加强了对曹太后的防范。

宋代外命妇制度研究的开题报告

宋代外命妇制度研究的开题报告

宋代外命妇制度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其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处
于一个高峰期,人们对待女性、婚姻等问题的观念逐渐转变,女性的社
会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

其中,宋代外命妇制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

外命妇为官宦家庭所特有的制度,对于研究宋代官僚制度、家庭制度、
女性地位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包括宋代外命妇的定义、来源、地位和影响等方面。

其中,定义方面,要探究外命妇是如何产生的、有着什么样的定义。

来源方面,要了解外命妇来自哪些家庭、如何被选入官宦家庭中。

地位方面,要从
官宦家庭中的地位等级、社会地位以及生活、教育等方面来说明外命妇
的地位。

影响方面,要了解外命妇对宋代官宦家庭以及女性地位的影响。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 1、文献资料法,主要是对宋代的相关史料、文
学作品、礼仪等资料进行了解和分析;2、实地考察法,实地走访、调查研究,进一步了解外命妇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地位;3、理论分析法,运用相关的理论分析宋代外命妇制度的因素、特点以及对该制度的评价等问题。

三、预期目标
通过对宋代外命妇制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宋代官僚制度、家
庭制度以及女性地位等问题,还可以为现代社会对女性地位的思考提供
有益的启示。

预计完成一篇约5000字的论文。

两宋时期妈祖封号中的词语分析

两宋时期妈祖封号中的词语分析

两宋时期妈祖封号中的词语分析一、引言妈祖生于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是福建莆田湄洲岛上的一位林姓巫女,能预知人间祸福,助人消灾避祸。

妈祖逝于北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当地百姓主动立祠祀之。

由于妈祖为民间自发组织崇奉的地方神灵,妈祖信仰初期还仅在福建莆田地区流行。

但到了南宋中后期,妈祖信仰已传播至江淮、东南沿海诸地,妈祖的社会地位更是与日俱增。

宋人丁伯桂曾针对南宋境内妈祖信仰的盛况写道:“妈祖,神之祠不独盛于莆,闽、广、江浙、淮甸皆祠也”。

可见,南宋时代是妈祖信仰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阶段:妈祖信仰完成了从地区性祠祀到区域性祠祀的嬗变。

有关妈祖生平事迹的文字记录,在古人的书籍和碑刻中就已出现,其中宋人廖鹏飞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宋人丁伯桂的《艮山顺济圣妃庙记》、元人程端学的《灵慈庙记》等都对宋代妈祖封号有着较为详实的记录。

自北宋宣和五年(1123)至南宋景定三年(1262)的139年中,赵宋王朝对妈祖五封夫人,九封妃爵,其具体敕封情况如下:【表1】二、封号中词语的分析在宋朝统治者的扶持政策下,妈祖顺利地从一位巫神迅速发展成为全民尊崇的海神。

两宋皇帝频繁地敕封妈祖,一是与宋代皇帝崇道尊神的行为有关,更重要是宋代统治阶层对福建乃至整个东南沿海地区予以高度关注。

下面就两宋时期妈祖封号中的词语进行分析:【顺济】:宋廖鹏飞《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载:“越明年癸卯,给事中路允迪使高丽,道东海,值风浪震荡,舳舻相冲者八,而覆溺者七,独公所乘舟,有女神登樯竿,为旋舞状,俄获安济。

因诘于众,时同事者保义郎李振,素奉圣墩之神,具道其详。

还奏诸朝,诏以‘顺济’为庙额。

”“顺济”指顺利地渡过。

诸葛亮《黄陵庙记》云:“神有功助禹开江,不事凿斧,顺济舟航,当庙食兹土”。

妈祖凭借安济海船的功劳获封“顺济”,其海神身份也获得了官方认可,这对妈祖在更广范围的传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灵惠】:宋丁伯桂《艮山顺济圣妃庙记》载:“绍兴丙子,以郊典封灵惠夫人……淳熙甲辰,民灾,葛侯郛祷之;丁未旱,朱侯端学祷之;庚戌夏旱,赵侯彦励祷之,随祷即应,累其状闻于两朝,易爵以妃,号灵惠。

命妇是怎么回事啊?-结缘阁的回答

命妇是怎么回事啊?-结缘阁的回答

命妇是怎么回事啊?-结缘阁的回答所谓品官命妇封赠制,是指朝廷授予一定品级官员的母亲和妻子特定封号。

在读唐代墓志时,常会看到妇女称谓中某国夫人、某郡夫人等,这便涉及到唐朝的命妇制度。

在一些碑志分析的文章中,对这一制度有些简单的介绍,但其立制及演变之深意还有待发掘。

一、确立和性质命妇是古代朝庭赐予女性的官封名号。

在隋以前,皇族和大臣的母妻有被封为夫人、郡君、县君、乡君等号,但只是随意封赠,并未形成固定的品级制度。

《唐六典》卷2 司封郎中条记其沿革,并言“至隋氏始定品格,皇朝因之。

”唐代所划分内外命妇的范围是:“皇帝妃嫔及太子良娣以下为内命妇,公主及王妃以下为外命妇”[1](卷2)。

从中可看出,内外命妇制主要是规定皇亲国戚中女性的等级,但除此外,还包括了对高品官员母妻的封赠。

关于命妇封赠的制度,在仁井田陞先生复原的唐令(封爵令)中,可见其大致规定。

现据其中所引《唐六典》、《通典》中内容,将品官命妇的封号和赐赠标准略列表于下:封号赐赠标准国夫人文武官一品及国公母、妻郡夫人三品已上母、妻郡君四品,若勲官二品有封母、妻县君五品,若勲官三品有封母、妻乡君勲官四品有封母、妻从表中可以看出,母妻能够得封的品官资格有三种:一是对官阶而言,为五品以上文武官,“散官并同职事”。

二是对勋而言,为勋官四品以上而且有封爵。

三是对爵而言,为一般官员的最高爵———国公。

在唐代的职官制度中,五品官为一条重要的分界线,五品以上为高层的官员,开始享有门荫,免罪等种种特权,故能使自己的母妻获得封号也是官员进入高层的“恩惠”之一。

勋是授予在战争中立功武人的官级,唐代的勋有十二转,对应相应的官品。

但达到获赠命妇的资格,还需有封爵。

平民武人可能凭军功积累就能获得较高的勋品,但并不意味其能有尊贵的身份,因而要加以封爵的限制。

爵位对应的品级均在五品之上,从而保证了与前面品官封赠资格的一致。

至于爵中的国公则分两种,一种是有王爵的子孙承袭者,二是特封给官员的称号,《通典》中“国公”后加注“其非始封者,带三品以上,亦同”,是指两者均有最高的获封资格。

北宋后宫养女制度

北宋后宫养女制度

北宋后宫养女制度一、选宫女北宋后宫养女制度始于后周,至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始立为定制,每年选送民间良家女入内,选时,需严格核对年龄,亲族名籍及良家身份。

选入之女,自入内之日起,即须束发素衣,由内给事安排住处,设专人管理,并责令其习礼诵经。

二、教导与培训入内之女,除习礼诵经外,还须接受各种才艺训练和宫中事务的训练。

其中才艺训练包括琴、棋、书、画、女红等。

在教导与培训期间,内给事负责监督,严格要求。

三、地位与待遇入内之女在宫中的地位较低,她们不能与皇帝直接接触,只能为宫中妇女服务。

在待遇上,她们只能获得基本的膳食和住宿条件。

四、晋升途径与机会入内之女的晋升途径有限,一般只有通过表现出色或得到皇帝的赏识才能获得晋升。

如果她们能够得到皇帝的宠幸,就有可能成为后宫的妃嫔或宫女。

五、礼仪规范和言行举止要求入内之女必须遵守宫中的礼仪规范,言行举止要得体。

她们必须尊重皇帝和后宫的妃嫔,遵守宫中的规矩和制度。

如果违反礼仪规范或言行举止不得体,就会受到惩罚。

六、娱乐活动与节庆赏赐入内之女的娱乐活动有限,她们不能随意出宫游玩或参加各种娱乐活动。

在节庆时,她们可能会得到一些赏赐,但这些赏赐通常只是象征性的。

七、后宫争斗及权力斗争在后宫中,妃嫔们之间的争斗和权力斗争是不可避免的。

入内之女可能会被卷入这些争斗中,但她们的地位较低,通常只是被利用的工具。

八、释放出宫或留住原籍入内之女在宫中的生活并不是一直持续下去的,她们有一定的服役期限。

服役期满后,她们可以被释放出宫回到原籍地。

如果她们在宫中有一定的地位或得到皇帝的赏识,也可以被留住原籍并给予一定的职位或封号。

九、婚姻与家庭入内之女在宫中的生活虽然严格,但她们也有自己的婚姻和家庭。

在服役期满后,她们可以选择回到原籍地结婚生子,也可以选择留在宫中继续为皇家服务。

如果她们选择留在宫中,她们的婚姻和家庭通常会被安排在宫中,以便于她们为皇家服务。

十、养老与退休入内之女在宫中的生活可能会持续数十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们也会面临养老和退休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内命妇封号问题研究作者:邵育欣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09年第07期[摘要]封号是宋代内廷制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宋代内命妇封号在继承前代基础之上,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变化。

一方面封号授予的等级和意义因受封者身份的不同而有别;另一方面封号授予和进迁已经趋向制度化。

封号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对内廷妇人身份等级、除授进迁等制度的进一步了解。

[关键词]内廷制度,内廷妇人,内命妇,名号,封号,宋代妇女史[中图分类号]K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09)14—0022—05宋代的内廷妇女,除皇后之外,按照群体来划分的话,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内命妇,二是公主,三是普通宫女。

在宋代资料中,有关内命妇的含义并不统一。

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如《宋史·职官志》记载的“内命妇之品”,其所指内命妇是除皇后之外拥有位号的妃嫔。

另一种是如《宋会要辑稿》后妃四之一一中,则是将担任尚书内省官职的宫官和拥有封号者包含在内。

再一种是如佚名《趋朝事类》的“内命妇品”中所指内命妇,不但将前二者涵盖其中,而且还有不少拥有其他称号者。

本文所指的内命妇即是第三种,或者说是广义上的内命妇。

而本文的讨论对象则是这类内命妇中的封号获得者,主要包括皇帝的乳母、宫官及后妃队列的后备宫人。

上述提及的位号、官职、封号及其他称号,构成了宋代内廷妇人的名号系统。

封号则是其中较为特殊的一类。

从名称、等级来看,一部分内命妇封号与外命妇封号相同,如县君、郡君、郡夫人、国夫人等。

从授予、进迁来看,封号与官职、位号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是又分别属于不同的类别。

如拥有官职的尚书内省女官会获得封号,而被授予封号者也会被继续授予位号。

如果对这两个方面不清楚的话,就易于将封号和内、外命妇的其他名号混淆在一起,不但造成名号上的混乱,也会阻碍对内廷妇人身份等级、除授进迁等制度的进一步了解。

虽然有关授予内廷妇人封号的较早记载见于东汉,但是自东汉至宋代,与之相关的制度性规定和说明却始终未见有载。

而历史上关于授予妇人封号的讨论也多是集中于外命妇封号的问题,内命妇封号很少引起注意。

从今人研究来看,正面讨论宋代内命妇封号问题的文章,目前尚未见到。

不过,当前与宫廷制度相关的研究值得注意,这些成果也构成了本文讨论和对话的基础。

一、宋代内廷皇帝乳母的新封号从目前所见资料来看,内廷授封号的较早记载是东汉安帝封乳母王圣为野王君。

自此之后,便不乏皇帝乳母获得封赠的相关记载。

如北齐后主封乳母陆令萱为郡君;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封乳母于氏为平恩郡夫人;唐宪宗于元和五年(810年)十月赠乳母卢氏燕国夫人。

其中,从汉代的某君到北齐的郡君,再到唐代的郡夫人、国夫人,所授乳母封号的名称和等级在变化,这与外命妇封号的发展有关。

晋至隋的外命妇封号不断增加,逐渐出现了乡君、县君、郡君、郡夫人、国夫人等。

唐代又在继承隋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外命妇的封授制度,如规定“一品及国公母、妻为国夫人,三品以上母、妻为郡夫人”。

这说明当时封赠给乳母的封号是借用了外命妇封号,并且唐代所封赠的郡、国夫人号,在外命妇封号中属于很高的级别。

不过,虽然自东汉始,授予乳母封号被沿用下来,但是宋代之前的这些封赠只能说是个别皇帝的行为,尚未成为某一朝代的惯例或制度。

到了宋代,皇帝乳母的封号发生了新的变化。

据《宋会要辑稿》记载,真宗在即位之初,便“以汉唐乳母为夫人、邑君故事付中书省,问宰臣吕端等曰:‘斯礼可行否?’端等曰:‘前代旧规,斯可行也。

或加以大国,或益之美名,事出宸衷,礼无定制。

’”于是,真宗便进封乳母刘氏为“秦国延寿保圣夫人”。

值得注意的是,“秦国延寿保圣夫人”这种封号形式,不见于前代内廷乳母封号及外命妇封号中。

其中的“延寿保圣”当是借鉴自阿苏故事,东晋元帝曾因“乳母阿苏有乳保之功,赐号保圣君”。

这里之所以称为赐号,而不称封号,正是因为“保圣”非爵邑,和“延寿保圣”一样是吕端所提到的“美名”,用来旌扬乳母的美德。

可见,“秦国延寿保圣夫人”是封国加美名的结合体。

然而,在此之前,国夫人封号的构成中只有封国,并由国别的等级来决定国夫人这一封号中的不同级别。

刘氏在真宗即位之前已获得“齐国夫人”的封号,这应该是她在真宗潜邸时获得的,是外命妇封号。

真宗曾对宰相说过“朕有乳母,奉之如母”,可见他对刘氏感情之深厚。

真宗登基之后,刘氏也随之进入宫廷。

虽然这时她已是内廷妇人,但真宗对其封号的升迁仍然是在她原来外命妇封号的基础上。

然而,国夫人在宋代命妇封号中已是最高等级。

因此,为显示对刘氏的褒崇和身份的提高,真宗除了将其封号中国别的等级从齐国进迁至秦国外,还增加了“延寿保圣”的美名。

这就是真宗添创这一新封号的直接原因。

从授予乳母封号记载较为集中的《宋会要辑稿》“后妃三”中可以看到,真宗对乳母的尊崇不但为其后诸帝所效仿,他所创设的新封号,也开了宋代内廷皇帝乳母封号变化的先例。

真宗之后,在“秦国延寿保圣夫人”这一四字国夫人的基础上,又不断出现新的封号。

仁宗时开始添设两国四字夫人,如进封“韩国贤和祐圣夫人”林氏为“秦晋国永寿祜圣夫人”。

一直到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之前,进封和追赠基本上形成了国夫人→四字国夫人→两国四字夫人的迁转顺序。

自徽宗大观二年开始,两国四字夫人便很少出现。

虽然两国某字夫人仍存在,但主要见于追赠中,如政和三年(1113年)五月赠“鲁国康靖顺和懿穆夫人”王氏为“分院国康靖恭懿惠穆夫人”。

而在四字国夫人之上,徽宗又增加了六字国夫人和八字国夫人。

如大观二年进“秦国安和顺懿夫人”乳母刘氏为“燕国安和顺懿恭恪夫人”,政和六年(1116年)十二月又进封“越国安和顺懿静和恭恪夫人”。

其中不仅有美名字数的增加,也有国的变化。

而随着美名字数的增加,封国的级别却在降低。

不过,秦、燕、越在封国级别中都还属于大国。

到南宋时期,虽然继续授予徽宗时创设的这些封号,但也有所不同,即等级的高低体现在美名字数上,封国已无变化。

如高宗绍兴九年(1139年)八月进封“庆国柔懿淑美保慈夫人”吴氏为“庆国柔懿淑美靖肃保慈夫人”。

此外,高宗还增加了十字国夫人,如绍兴九年九月进封“寿国柔惠淑婉育圣夫人”王氏为“寿国柔惠淑婉和懿慈穆育圣夫人”。

而且,南宋时期封国的级别明显降低。

与北宋均封大国不同,南宋授封国基本都是次国和小国。

即使自大观二年到南宋前期乳母封号授予情况有所变化,但是此时也已形成一套与之前有别的迁转次序,即国夫人一四字国夫人→六字国夫人→八字国夫人→十字国夫人。

不过,在实际的授封中,并非都是按照此顺序逐级进迁,如孝宗在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进封乳母“崇国夫人”周氏为“崇国慈良保祜贤寿夫人”。

这种某国某字形式的封号,不仅是封号名称的增多,也扩展了封号的等级,如封国数、国别、美名字数的不同都能构成不同的封授等级。

这一点在北宋时期较为突出。

南宋时在徽宗朝的基础上出现了简化的趋向。

虽然自真宗朝直到南宋,内廷皇帝乳母封号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但是所添设的封号基本都没有脱离真宗时期的国和字相结合的基本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封号在外命妇的授封资料中未曾见到,说明宋代皇帝乳母封号已经脱离了外命妇封号的影响,形成了一套特有的体系。

此外,除个别乳母未有记载,大部分乳母都是生前有封、死后有赠。

这也说明宋代皇帝乳母封号的授予已经成为惯例,并且趋向制度化。

二、宋代尚书内省女官封号与官职的关系尚书内省即是内廷六尚机构,隋代已有严整的设置,并为唐宋两代所沿用。

而尚书内省的名称则是自宋代才出现。

尚书内省的女官也被称为宫官,如《唐六典》中记载,隋代“宫中复有六尚,以备众职,谓之宫官。

皇朝因之”。

授予宫官封号的较早记载见于唐代。

如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封尚食高氏为蓚国夫人”。

其后又有宋若莘,生前曾掌“宫中记注簿籍”。

宪宗元和末年卒后,“赠河内郡君”。

其妹若昭亦曾拜尚宫,“宝历初卒,赠梁国夫人”。

《五代会要》中有关五代时期授予宫官封号的记载比唐代明显增多叫,所授封号主要有“县君、郡夫人、国夫人”。

将封号与授封者的官职联系起来,会发现宫官所授封号的等级与官职的品阶不是对应的。

如后唐明宗朝的司宝郭氏封魏国夫人,尚服王氏封卫国夫人,根据《唐六典》中六尚官职品阶的记载,其中尚字官为正五品,司字官为正六品。

由此可知,郭氏官职低于王氏。

但是郭氏不仅与王氏封号相同,而且在封国级别上,郭氏的“魏国”还高于王氏的“卫国”。

宋代在继承五代的基础上,继续授予宫官封号。

目前所见有关宋代授予宫官封号的具体记载,主要是始自仁宗朝,并集中于《宋会要辑稿》的“后妃四”部分及一些文集所收录的制书中。

从这些记载中会发现,仁宗朝及其后宫官的封号,以郡夫人、国夫人为主,而县君、郡君未见到。

受封者的官职品阶也是自掌字至尚字都有。

这说明此时封号授予同五代一样,依旧不受官职品阶的限制。

即使品阶较低的掌字官或典字官,也可获得与尚字官同等级的封号。

那么封授尚书内省女官封号的依据又是什么呢?从目前所见资料来看,资历是授封的主要条件。

构成这一资历的因素大致有两点:第一是给侍对象。

从有明确记载的资料中可以看出,受封者多是皇帝或皇后身边较为亲近的宫人。

第二是给侍或入宫的时间。

从受封的时间和授封者的给侍对象来看,有不少是封、赠给先朝皇帝和皇后身边的宫人。

如《宋会要辑稿》载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六月一日,诏典言李氏追封华原郡夫人。

以李氏入宫七十余年,给事章懿太后洎仁宗诞生,而供奉之勤著闻宫掖故也”。

另有慕容彦逢所作《宫人掌记张氏可封大宁郡夫人制》中提到:“具位某氏,朕念兹恭懿,保佑两朝,奄及沦亡,夙夜伤侧,褒崇贲饰,既极情文,录其旧人,益彰异数。

惟尔列于宫寀,勤毖可称,昔事神考,获兴潜邸,疏封之典,在尔为宜,相攸大宁,启兹汤沐,往承恩命,务保宠荣。

”可知,张氏曾是神宗潜邸旧人,并历神、哲、徽三朝。

此外,本朝皇帝的随龙宫人也是授封的主要对象。

如《掌设王氏、典言吴氏并转国夫人制》中说到“朕自潜藩入承大统,汝祗妇职,常侍宫闱”。

可见,封号是多用于资历深、官品高的女官,或者是官品低但资历较深者。

宋代尚书内省官职已经逐渐向品秩系统过渡,虽然内廷宫官不像外廷的官僚品位与职位系统有细致的分化,但也有了官与差遣的分别。

由于内廷宫女数量庞大,受官者不在少数。

但获得高品阶官职的人数及官职的晋升空间毕竟是有限的,这就使得封号对于那些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升迁官职的资深女官来说,无疑是提升身份、彰显皇帝荣宠的另一种方式。

而且,在同品阶女官中,封号的有无和等级差别也是资历深浅、身份高低的表征。

所以,宋代内廷女官还是十分看重封号的。

如高宗吴皇后閤中的宫正张氏,在“年老多病”时亦不忘向高宗请求—个“称呼”。

这个称呼即是指封号。

张氏因而被授予了永嘉郡夫人。

到了南宋,内省机构的一些官职发生了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