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辩证思维应对经济“新常态”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新常态”
快速发展取得 的成就 已经不复存在
“ 新常态”的显著特点是已经跨过 了粗放
经 营、快速发展的阶段 ,进入 了一个不创新 、 不深化改革就难以持续发展 的新的历史时期 。 我 国经济之所以3 0 年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发展 ,
是 因为存在着快速发展 的条件 。这些条件是 :
第一 ,l 0 年文化大革命 使中国经济面临着 崩 溃的边缘 ,即 “ 穷” , “ 穷 ”的另一方面就
蠢 ,
式 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 。我 国经济进入 了一个
新的历史时期 ,即人们所讲 的 “ 新常态”。
“ 新常态 ”的显著特点是经济增长速度 的
自然 放缓 。这是 基 于 以下 的分 析 :
第一,要从昔 E l 的G D P 崇拜和速度型情结中 挣脱出来 ,以平常心态对待一个并不算快速的、 自然而然但确 实有效 的增长速度 。要重塑经济
济规律 自发作用使然 。要正确处理宏观调控和 制度建设 的关系。从世界经济史 的角度看 ,相
当多的宏观调控是顾此失彼 、按了葫芦上来瓢 , 我们切不可过高估计 了宏 观调控 的作用 ,更不 能让宏观调控耽误了我们的改革 。 第三 ,通过合适 的制度安排 ,激发大众 的
创新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德蒙 ・ 费尔普
边 的世界 ,特别是不能清楚 地了解上世纪7 0 年
力量推动 ,特别是地方政府之间的G D P 竞赛 ;六 是G D P 崇拜 ,速度第一 ,而不是速度 、质量、效 益的统一。在这六个特征 中,核心是G D P 崇拜和
行政力量推动 。这样 的发展模式虽然使我 国经
代世界上其他 国家快速的经济发展 ,亚洲 四小
增长的心理底 线 ,认清经济发展 的规律 。要清 楚地把握 当前阶段 的主要任务是创新 ,是调结
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认识范文免费
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认识范文免费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是传统增长稳态向新的增长稳态的转换过程,是经济结构重构和发展动力重塑的过程。
在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将呈现诸多与以往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今天店铺要与大家分享的是: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认识相关范文2篇。
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认识范文范文一2015年1月1日,《求是》2015年第1期刊登了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署名的一篇题为《打造新常态下工业升级版》文章。
文章指出,工业发展必须认清的新形势,物联网、智能机器人等创新性技术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文章表示,影响目前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是: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环境待优化、国际竞争激烈等。
针对两化融合,文章列举了:优化产业结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智能制造、加快绿色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等六大举措。
全文如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我国已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工业是我国经济的根基所在,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的主战场。
我们必须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努力发挥工业在促进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中的主力军作用。
工业相关研究报告2015-2020年中国机动工业车辆行业市场深度调查及发展分析报告2015年1月2015-2020年中国机动工业车辆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2015-2020年钢铁工业噪声控制行业竞争格局与投资战略研究咨询报一、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工业的重要使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判断,准确刻画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这是新时期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打造中国工业升级版的大背景,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工业发展提质增效升级必须认清的新形势。
工业是支撑经济平稳运行的主要力量。
经济新常态应对措施
经济新常态应对措施引言随着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深化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经济正进入一个新的常态阶段。
在这种新常态下,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来应对挑战,保持经济稳定发展。
本文将介绍几种应对措施,旨在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经济新常态所带来的挑战。
1. 深化改革改革是应对经济新常态的根本途径。
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产业升级。
在政府职能转变方面,需要放宽市场准入、优化营商环境,减少政府干预,激发市场活力。
在产业升级方面,需要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提升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2. 加强创新驱动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我们需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同时,要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创新创业。
3. 拓展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应对新常态的重要策略。
我们需要深化对外开放,扩大进口,增加外资投资,促进国内企业走出去。
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互利合作,推动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
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4. 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是应对经济新常态的重要举措。
我们需要减少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同时,要重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全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优化产业结构的过程中,要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
5. 加强金融风险防控金融风险防控是应对新常态的重要任务。
我们需要加强金融监管,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同时,要加强风险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应对金融风险。
另外,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风险处置,防止金融风险蔓延。
6. 促进就业稳定就业稳定是保持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
我们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和就业质量的提高。
要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的就业能力。
同时,要鼓励创业和自主创新,激发创业者的创业热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政策支持。
辩证思维方法举例说明辩证的思维方式
辩证思维方法举例说明辩证的思维方式辩证思维方法是一种思维方式,其核心原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规律,即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规律的运用。
辩证思维方法能够帮助人们抓住事物的本质矛盾,超越片面性和绝对性的思维,建立起一种综合、全面的思考方式。
下面将通过几个例子来说明辩证思维方法的应用:1.商品的辩证思考:在商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这两个矛盾面。
辩证思维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这一矛盾的存在,并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统一性中理解商品的本质。
2.科学研究的辩证思考:科学研究中存在着观察和实验的对立统一、辩证思维方法可以帮助科学家克服观察和实验之间的矛盾,从而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
3.经济发展的辩证思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
辩证思维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经济发展的边界和可持续性的问题,从而探索出一种经济发展的思路,既能增加经济的生产力,又能保护环境资源。
4.政治分析的辩证思考:在政治分析中,存在着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之间的矛盾。
辩证思维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政治分析的全局性和局部性,以及各种利益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更加全面深入的政治判断。
5.教育教学的辩证思考: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着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矛盾。
辩证思维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把握知识的系统性和实践的针对性,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同的领域中,辩证思维方法都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帮助我们全面把握事物的本质,超越片面性的思维,推动认识的不断发展。
辩证思维方法的运用,对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学习和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是我们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面对的挑战及对策分析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面对的挑战及对策分析作者:汪萍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第22期汪萍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摘要:如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逐渐进入新常态,经济速度发展逐渐放缓,也逐步迈上新的发展征程。
与此同时,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务必要明确当前时期经济所面对的重大挑战,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促进经济创新与改革,积极面对经济发展的矛盾与挑战,积极促进经济发展格局的调整与优化,对经济体系的转型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此,本文研究了当代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具体特点,并根据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展开了全方位分析,并提出了几点有效性应对措施。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挑战;对策;特征;趋势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 1001-828X(2018)033-0009-02引言目前,基于经济新常态迅猛发展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体系的转型与发展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因此,如果要想更为有效的推动新时代经济的健康持续性发展,就必须要抓住新常态的发展规律,秉承着可持续发展理念,优化配置社会资源,拓展开放性较强的发展格局,实现我国经济的平稳持续上升。
由此可见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务必要通过政策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改善产能过剩情况等方式,平衡城乡经济发展,保证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与和谐,让我国经济水平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名列前茅。
一、我国经济新常态的特点( 一 ) 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随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深入发展,社会各领域也得到了著作发展契机,不仅优化了社会资源配置,更优化调整了产业结构。
作为经济新常态发展最为突出的特点,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的情况将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主要是因为中国要素生产率的直线下降所致。
由此可见,在经济新常态发展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相对平缓,转变了经济速度快速发展的状态,更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 二 ) 经济发展动力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新常态经济发展背景下,不仅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慢,社会经济发展动力也产生了相当显著的转变。
如何认识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如何认识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作者:罗力来源:《人力资源管理》2015年第06期摘要: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国家领导人进一步分析了我国的经济形势,在认真总结政府工作的同时,对即将要展开的工作进行全面的部署,特别是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出详细的阐述。
因此,在以后经济发展中,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本文就经济新常态的认识和适应做出相关探讨。
关键词:经济发展新常态 ;转变发展方式 ;改革发展任务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收官、“十三五”规划制定之年,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对经济全面而清醒的认识,意义重大。
从去年开始,习近平总书记在分析总结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并系统阐述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身份向世界宣示了国家的决心。
一、新常态,新理念2014年5月习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提新常态,7月党外人士座谈会中再提新常态,鼓励我们要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1月9日,习近平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做主旨演讲,向全世界详细解释了中国的“新常态”:中高速、优结构、创新驱动。
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从我国在消费需求等9方面的趋势性变化,说明了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的基本定位,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的历史定位。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提出,体现了党对经济建设规律更成熟的把握,是立足时代的一项重大理论创新。
二、新常态,新认识1.新常态是面对困难时的信心鼓励何为新常态?“新”一般是个正面词汇,有积极向上、初生憧憬之意。
有人对新常态做出积极诠释,他们认为新常态下会有更持续平稳的经济增长,更充分的就业,更完善的社会保障,更公平均衡的收入分配等。
进入新常态将有利于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结构调整,有助于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似乎是件喜庆可欢呼之事。
显然,这些解释不符合国际上的“新常态”内涵,也偏离了习总书记提出新常态的本意。
准确理解经济发展新常态(国内经济组讲稿)
准确理解经济发展新常态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是中央全面总结发展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和未来走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给年轻人成长和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机遇。
一、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有新就有旧。
经济常态是一个经济体运行的“经常性状态”或“稳定性状态”。
我们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那旧常态什么样呢?或者说,我国上个发展阶段经济运行状态是怎样的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史无前例的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年均增长率接近10%,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中国奇迹”,这是我国经济过去的一种常态。
为什么会有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呢?主要在于我国具有稳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改革不断释放出制度红利,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带来技术溢出效应,劳动力快速增长释放出人口红利,高储蓄率使得资本积累快速增长。
概括起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充分发挥了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体现出投资拉动型和出口导向型特征。
30多年的高速增长使我国发生了巨变。
2014年,我国GDP总量达到63.6万亿元人民币,首次突破60万亿元,以美元计,亦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大关,稳居世界第二位;商品进出口总额4万多亿美元,不论进口还是出口均居世界前列;外汇储备高达3.84万亿美元,连续多年高居世界第一位。
人均GDP由1978年的190美元提高到2014年的约7485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已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
因此,我国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升,老百姓生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实现“中国梦”有了雄厚基础。
我们在看到高速增长的旧常态积极一面的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其另一面,看到我们付出的沉重代价。
比如粗放式发展对资源环境的新压力与人民群众对改善生存环境的新要求之间矛盾空前突出。
在中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空气、水、土地的承载能力及污染程度大都接近极限。
如何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
如何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首先是正确认识新常态。
新常态的最大特征,是经济发展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新常态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是一种新趋势和新特征,也是一次新机遇和新动力。
接着是迅速适应新常态。
行稳以致远,欲速则不达。
增速换挡,是为了获得更大发展动力。
作为领导者,要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谋划新思路,调整新布局,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质量提高点,更多的关注民生改善。
作为经营者,要重新审视和评判自己的市场定位,走数量与质量效益并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为消费者、就业者和创业者,要承认现实,面对现实,减少冲动和盲动,理智冷静的迎接新生活。
再就是积极引领新常态。
现在我们最需要的,是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培育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
从根本上说,就是向改革要动力,向市场要活力,向结构调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潜力,把该放的权放到位,把该做的事都做好。
这所有的一切,都需要有人去研究和探索,在实践中应对新变化、寻找新动力、建立新方式、创造新经验。
那些能够在新常态下走在最前边的人,是最有本事的人,也是最值得佩服的人。
梦想源于追求,从容源于准备。
认识和把握了新常态,我们就有了一份坦然和自信。
比起大风大浪来,平静的天空,可能会更利于我们的发展,更适于我们的生活。
工业4.0助力“工业4.0”“在机械板块所有细分子行业中,行业空间最大、能够跨越低迷经济周期的‘三驾马车’分别为机器人、航空装备与民生装备制造业。
”国海证券相关分析师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尤其在中国传统制造业面临智能化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机器人产业因为具有丰厚的制造业土壤而得以拥有最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机器人产业的迅猛发展,一方面与劳动力成本增加有必然联系,另一方面则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经济新常态下的“四个不等式”
经济新常态下的“四个不等式”杨泰波对经济新常态的理解和把握必须准确、全面、透彻,切忌表面化、简单化、片面性。
新常态下不再盲目追求经济高速增长,不等于不要增长。
有人把经济新常态简单解读为经济放缓,认为经济增长不重要了,对发展经济放松要求,甚至把做不好的事以及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不正常现象,都归结为新常态。
这种认识对实际工作十分有害。
毋庸讳言,新常态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一味追求GDP增速的思维定式,但绝不能把新常态简单地理解为经济下行。
新常态是一个包括经济增长速度、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发展动力结构等在内的深刻转变,其目标是要使经济既保持中高速增长,又迈向中高端水平,实现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整个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只有放缓没有提升,不是新常态;一味调低增速,跌出合理正向,也不是新常态。
新常态下,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要努力保持调结构与稳增长之间的平衡,在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前提下,力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新常态下强调动力转换,不等于投资不再重要。
新常态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调整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由过去的投资、出口为主,转向更多地依靠扩大消费和创新驱动。
由此,一些人便错误地认为今后投资不再重要了。
我们必须明确,投资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仍然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之一。
所以,新常态下,要采取有力措施,逐步让扩大消费和创新驱动成为拉动增长的主要动力。
同时,继续把稳投资、扩投资作为发展的重要举措。
只要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老百姓急需、能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项目,就要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投入。
当然,一定要按照适应新常态的要求,着力改善投资结构、优化投资主体、改进投资方式、提高投资效益。
新常态下面对的难题和挑战空前多,不等于缺少机遇。
进入新常态,我们将面对大量过去不曾遇到过的难题和挑战。
但同时必须看到,新常态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新机遇。
我们一定要有辩证的思维和全面的认识,既要看到挑战,克服盲目性,增强忧患意识;又要看到机遇,克服悲观情绪,坚定胜利信心,在积极应对挑战、赢得挑战的同时,敏锐地发现和捕捉机遇,主动地把握和用好机遇,在抢抓机遇中把我们的优势和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作者:暂无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5年第7期本刊评论员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科学分析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是对我国迈向更高级发展阶段的明确宣示。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对于我们进一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经济发展新常态之所以“新”,不仅在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呈现若干新的特征,而且包含新的战略方针、新的制度条件,包含新的思想方法、新的工作理念。
新的战略方针,突出体现为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为了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不应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国内生产总值。
必须明确,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是不要发展,不是不讲GDP,而是要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
必须准确把握这种发展条件和发展要求的变化,更加自觉地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这是我国迈上更高级发展阶段必须越过的坎。
因此,组织经济活动,既要看发展,又要看基础;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既要注重GDP 增长,更要注重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提高。
新的制度条件,突出体现为确定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新常态下,要实现新发展、新突破,制胜法宝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
唯物辩证法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唯物辩证法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唯物辩证法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影响了各个学科领域的研究与实践。
在经济学中,唯物辩证法具有独特而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经济发展的辩证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经济管理的辩证思维等方面,探讨唯物辩证法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一、经济发展的辩证性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经济也不例外。
在经济学中,唯物辩证法提醒我们要正确认识经济发展的辩证性。
经济发展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其中包含着各种矛盾和冲突。
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矛盾,才能推动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例如,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旧产业和新产业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只有通过合理引导和管理,才能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二、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唯物辩证法指出,市场经济是一种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发展能力的经济体制,其运行是在矛盾、冲突和竞争中实现的。
唯物辩证法倡导我们要把握市场经济的辩证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的优势,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
市场供求关系的形成和调节、价格机制的运行、市场竞争与合作等,都是市场经济中的辩证运行规律的体现。
在经济学中,我们需要基于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从宏观和微观的层面,分析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为经济政策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经济管理的辩证思维唯物辩证法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认为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源泉。
在经济管理领域,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要善于处理各种矛盾和冲突,运用辩证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企业管理中,存在着效益与发展、长期与短期、自由与约束等矛盾。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通过调整管理策略、平衡各种利益,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管理的辩证思维帮助我们从多角度、全面性地认识和处理问题,提高管理效果。
总之,唯物辩证法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经济发展的辩证性,把握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运用辩证思维解决经济管理中的问题。
通过应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经济学领域中的难题,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于经济新常态的认识和把握
关于经济新常态的认识和把握随着新的经济常态不断被提出和研究,人们对于这个话题的认识和掌握越来越深入。
经济新常态是指,由于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等因素,使得中国经济增长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经济运行呈现灰常勉强的新常态。
在这种新常态下,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形势呢?第一,要正确认识经济新常态。
经济新常态的核心是“新”,也就是经济增长基础的变化和转型。
因此,我们应该正视经济增长回落的事实,把握经济结构调整的机会,积极探寻经济发展新动能。
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忽视过去的成果和基础,要把握经济新常态下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善于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现代产业。
第二,要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加快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
随着国家支持制造业、互联网经济和绿色经济等行业的不断加强,以及推进‘产能过剩’的有效化解,我们可以看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成为新常态下的重要措施。
通过加强供给侧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我们可以推动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优化人口结构和城市规划,使得社会效益不断提升。
此外,要注重发扬‘小而美’的理念,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强技术创新,促进产品品质和技术含量的提高。
第三,要充分理解“新常态”的深刻意义。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我们面临着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
政府和企业需要更加注重市场需求和社会效益,加强国际合作和双方互惠双赢机制,搭建良好的国际经济交流平台,以促进全球经济的良性发展。
对于企业来说,要善于把握产业升级和发展新机遇,通过加强品牌建设、创新经营模式和提升产品质量,才能在新的经济常态下发挥更大的优势和潜能。
总的来说,经济新常态是前进的动力,也是新发展格局的基础。
只有认真对待和把握经济新常态下的机遇和挑战,发挥政府、企业、市场等多方的合作力量,才能够推动中国经济更加健康稳定地发展。
同时,我们还应该把握国际经济发展的新趋势,通过加强全球化合作和知识共享,共同推动全球经济的良性发展,实现互惠共赢的目标。
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
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作者:来源:《党建》2015年第02期中共中央政治局1月23日下午就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
吉林大学孙正聿教授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并谈了意见和建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认真听取了他的讲解,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
他指出,今天,十八届中央政治局进行2015年第一次集体学习,学习内容是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2013年,我们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安排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安排这两次学习,目的是推动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更全面、更完整的了解。
习近平强调,要学习掌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
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不能脱离这个基点。
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我国基本国情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风险、面临的难题也发生了重要变化。
我们提出要准确把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就是适应国际国内环境变化、辩证分析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作出的判断。
准确把握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使主观世界更好符合客观实际,按照实际决定工作方针,这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的工作方法。
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心得体会
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心得体会只有把握好形,才能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状做到心中有数,更好地坚持从实际出发,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经济发展保持向上向好的态势。
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希望大家喜欢!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心得体会范文篇1同志强调,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状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内在必然性,我们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
这提示我们,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前提是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
那么,如何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呢?科学的路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系统思维、辩证思维,正确看待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辩证关系,科学把握新常态的特点、规律和趋势。
在发展方位上既看“时”又看“势”所谓时,是指时局、时机、时点;所谓势,是指态势、趋势、走势。
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既要注意看时,又要注重看势。
时是新常态静态属性的反映。
看时,就是观察经济发展新常态所处的时代坐标,全面把握我们面临的时机、背景、条件。
应看到,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经济发展新常态是此进程的一个阶段,这完全符合事物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规律。
同时应深刻认识到,新常态是我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经阶段,也是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深度调整、艰难复苏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的必然反映。
势是新常态动态属性的体现。
看势,就是观察经济发展新常态所处的历史坐标,准确把握其面临的变革、走向、趋势。
应把握好经济发展的来势,看到在经过长期高速增长后,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虽然有所回落,但综观全球,它仍是一列快速行进的火车,对世界经济发挥着有力带动作用;把握好经济发展的大势,看到全球产业分工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我国以低端制造为主的产业结构已难以为继,推动制造业迈向中高端已刻不容缓;把握好经济发展的走势,看到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的驱动力逐渐增强,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发生,市场在探索产业发展方向中的力量进一步显现。
应对经济新常态的措施
应对经济新常态的措施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环境也在不断变化。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经济增长放缓、贸易摩擦加剧、资源短缺等问题逐渐浮现,这使得我们不得不面对新的经济常态。
在新常态下,如何有效应对经济挑战,并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需要重视和探索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在经济新常态下,应对经济挑战的一些措施。
一、加强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随着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的变化,传统产业面临着市场缩小、竞争加剧等问题。
为了应对新常态下的经济挑战,我们需要加强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
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新兴产业代表着未来发展的方向,通过加大投入,培育新兴产业,可以推动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的转型升级。
2.加强传统产业创新能力。
传统产业如能够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提高产业附加值,就可以应对市场竞争压力,提高产业竞争力。
3.优化产业布局。
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实现各地区经济的协同发展。
二、加强创新驱动,提高经济竞争力在新常态下,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只有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经济竞争力,才能够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以下是加强创新驱动的措施:1.加大科研投入。
政府和企业要增加科研经费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提高科技产出。
2.推动产学研结合。
政府要加强对科研院所和高等教育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提高创新效率和质量。
3.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法治化的经济发展环境。
三、加强开放合作,拓展市场空间新常态下,国内市场逐渐饱和,拓展海外市场成为了扩大销售和提升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因此,加强开放合作,拓展市场空间成为了必然选择。
以下是加强开放合作的措施:1.扩大对外开放。
通过降低贸易壁垒、减少投资限制等措施,吸引外来投资,扩大对外贸易。
2.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如何看待和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
党课参考第36期中共南通市通州区委宣传部2014年10月23日如何看待和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中国尽管经济增速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位居前列,但劳动力成本上升、生态环境污染、要素市场扭曲等结构性问题凸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改革作了总体部署,然而,改革是系统性工程,短期内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待观察。
结合近期的指标来看,中国主要宏观经济指标较金融危机之前均呈现较大回落,经济增长面临减速压力,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成为各方密切关注的重要话题。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考察时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习近平总书记“新常态”的提法寓意深远,也是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作出的理性判断。
然而,究竟什么是“新常态”,其主要特征是什么?应该怎样正确看待“新常态”?应该如何适应“新常态”?随着今年上半年及近期经济数据的陆续披露,让我们对“新常态”的准确认识和深入理解有了依据。
对此,本课将针对上述问题进行详细的解释与阐述,以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提高认识。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及特征相比之前的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呈现新的转变,那就是进入了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
经济增长速度处在换档期特指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转换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意指短期内化解过剩产能、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将面临阵痛,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主要是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而曾经实施的宏观政策刺激的效果需要消化。
同时,当前世界经济还处于深度调整之中,使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更趋复杂。
习近平总书记就是在此背景下提出“新常态”的理念,“新常态”的内涵也逐步清晰化,即经济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5%左右的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增长将从依赖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如何认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由于产业空间很大,跟着人家后面去做,就可以有两位数的经济增长速度。这样一个速度,相对的特征是粗放的、是速度型的,现在进入了一个中高速的经济增长阶段,说明中国经济更成熟了,进入了一个稳健的发展期。实际上发达国家或者说一些现在的发达国家,那些曾经是后发展中国家,通过追赶成为现代的发达国家的这样一些国家,比如说日本、韩国、德国,包括中国的台湾省,都曾经经历过这样一个快速地发展阶段。法国也是。上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日本也是。经历了这样一个追赶型的快速发展之后,经济就进入一个稳健的增长期。这应该说明中国经济发展的层次更高了,而且现在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对应的GDP的总量比原来要大得多了。实际上,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基本上趋同的,而且都不快,因为它的盘子大了,因为它的质量高了,因为它的效益高了。所以,辩证地看这个速度,我们的经济是进步了。如果把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快速发展的追赶期,第二个阶段是稳健的增长期,第三个阶段是一个成熟的、底子更大的、盘子更大的、效益更高的、速度相对更慢的一个状态的话,我们现在进入了第二个状态。所以,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新常态问题,看待速度问题。
新常态的第三个特点,是我们的比较优势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原来加入国际经济一体化,你必须加入国际经济一体化,因为世界上是无疆界的市场。要加入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话,就自觉地、自然而然地和国际上的国家,经济就展开了竞争。以往我们的竞争主要靠便宜这一方面的比较优势,便宜体现在劳动力便宜,体现在环境便宜。其实我们的经济发展是经济环境的质量这个成本没有充分地估计够。发展到现在,劳动力不便宜了。各个国家都走过这么一个特征,当年日本的劳动力便宜,当年韩国的劳动力便宜,发展到后来,劳动力都不便宜。劳动力相对显得稀缺,稀缺的东西就相对显得昂贵,资本现在充裕了,我们有很多外汇储备。什么东西相对的充裕,什么东西就相对的便宜。而且,现在人民群众对经济增长发展的要求更高了,要求有很好的环境,要求有干净的水、碧蓝的天、安全的食品。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应当有新的比较优势,不应当逃避于劳动力便宜,不应当逃避于资源环境的压力不大。
准确认识和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
准确认识和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作者:张启元来源:《共产党员·上》2016年第06期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谋划和推动“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就要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
我们要把握大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推动我国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新常态下,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认识和把握新常态,须要从时间和空间大角度审视我国发展。
“十三五”及今后一个时期,尽管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我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没有改变。
从国际看,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总体上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局,我国发展具有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
从国内看,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增长速度不可避免换挡的同时,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动力持续转换,改革开放释放出新的发展活力,良好发展态势可以保持。
这些大趋势,决定了我国发展战略机遇期的现实性和必然性。
战略机遇期内涵已发生深刻变化。
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正在由原来加快发展速度的机遇转变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正在由原来规模快速扩张的机遇转变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机遇。
落实“六保”任务 彰显“四大思维”
落实“六保”任务彰显“四大思维”作者:李英东来源:《求知》 2020年第7期李英东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
2020年4月17日,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微观经济主体遭受严重冲击以及国际疫情蔓延带来诸多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的“六保”任务。
这是党中央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抗疫实践的丰硕成果之一,集中体现了党中央的民本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和战略思维。
一、“六保”贯穿民本思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须臾离不开人民。
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党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方略进行了系统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党中央统筹经济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大力推进精准扶贫,解决了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一系列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集中致力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生命重于泰山,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坚持民本思维要求我们始终以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幸福生活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六保”从根本上说都是围绕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展开。
“六保”将就业摆在首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民本思维。
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
只有稳就业、保就业才能稳民心、稳经济。
保基本民生就是要切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兜住民生底线。
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经济新常态
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经济新常态作者:于菲菲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6年第1期于菲菲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6)01-0001-03一、经济增速换挡期: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速的常态是高速增长,1978年-2011年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87%左右的高速增长,可以说,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中国奇迹”。
但经济增速是波浪式前进的过程,不会持续高速增长。
2012年和2013年我国经济增速都下降为7.7%,2014年为7.4%,2015年上半年是7%。
所以,目前经济增速正在“换挡”到7%至8%的中高速增长区间。
经济增速换挡的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决定。
高增长经济体经历一段时期的高速增长之后显著减速,这是世界性普遍规律。
第二,中央主动换挡调速。
第三,发展红利明显衰退。
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超常增长,突出的表现为两大红利驱动。
从供给看,内部的人口红利带来了丰富的廉价劳动力,推升了潜在经济增速。
从需求看,外部的全球化红利带来了出口爆炸式增长,奠定了外向型增长模式的基础。
但现在这两大红利正在加速衰退,甚至变成拖累,这必然导致中国经济从高速向中高速换挡。
当然,在经济换挡的过程中,GDP不再是惟一的考核指标,但不唯GDP并不是不要GDP,而是在保持合理增速的同时来实现经济质的增长,质的提高则需要下大力气进行结构调整。
二、结构调整阵痛期:结构调整从结构失衡到优化再平衡结构调整,本质上是资源要素的重新整合利用,资产重组调整再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是旧平衡被打破和新平衡重建的过程。
(一)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导向以服务业为主导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要求,是结构调整的主要着力点。
过去我国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发展很快。
从1990年以来,工业占GDP的比重一直维持在40%以上。
但金融危机之后,工业占比加速下滑,去年只有35.82%,而服务业占比在半被动、半主动之间被提升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辩证思维应对经济“新常态”作者:唐任伍来源:《企业文明》2015年第11期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波诡云谲,风云变幻,中国经济在经历了30多年高速发展后,进入了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面对巨大的下行压力,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势,何去何从,如何持续发展、永葆基业长青,是消极等待、静观其变,还是积极反思、深刻调整,这是每一个企业家需要面对的涉及企业生死攸关的大问题。
柏拉图曾用“哲学王”理念强调哲学智慧对治国理政的重要价值。
同样,企业用哲学思维观和方法论,剖析成功的共性,提出长久发展理念,牵住发展的“牛鼻子”,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探讨“思维”和“存在”“意识”与“物质”的关系的哲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常新的学科,一直指引着企业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也为今天的企业应对经济“新常态”提供了发展的工具、应对经济“新常态”的钥匙。
实践已经证明,高明的企业,巧妙地将生存、发展、经营、管理、创新、文化这些平时人们耳熟能详的哲学理念,转化为企业经营方式,运用到企业的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之中,揭示企业成功共性特征和普遍规律,不但带领企业走出了困境,而且将挑战转变成机遇,将困难化为资源,使企业迈上一个新台阶。
“新”与“旧”。
认清大势,企业才能有的放矢。
毛主席曾经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这一论断,深刻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
企业要发展,首先要把握好经济社会发展大势,要从实际出发,了解实际,掌握实情,清醒地认识到旧模式难以为继,经济发展进入“三期叠加”即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进入消化期。
因此,中国经济要摆脱增长速度偏高、经济偏热、经济增长不可持续、环境污染加剧、社会矛盾增加、国际压力变大的严峻挑战的“旧常态”,要适应“新常态”,这样企业才能化解产能过剩日益突出、生产要素成本加快上升、企业创新能力严重不足、财政金融风险可能增大的矛盾。
遵循“实事求是”的精神,运用“新”与“旧”的矛盾转化规律,以积极的经营策略去消解企业发展进程中的消极因素和弊端,“去泡沫”“去杠杆”,挤产能过剩“水分”,调整和化解企业累积的失衡因素和矛盾,增添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进”与“退”。
企业作为一个生命体,蕴含着进与退、上与下的矛盾,它们既互相矛盾、彼此对立,又互相联系、彼此制约,在一定条件下又互相转化,追求良性、积极向度的平衡和发展。
企业适应“新常态”,就要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辩证原则,掌控企业各项主要指标处于合理区间,适时平衡企业发展的条块关系,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新常态”要求企业有“进”有“退”。
这种辩证的“退”,就是放弃一些只适应于模仿型、排浪式消费的落后产能、落后发展方式,减少依靠要素投入和驱动的产业,降低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的份额;“进”就要以市场为导向,适应环境承载能力要求,追求低碳、绿色、循环、高效增长的新发展方式,提升人力资本质量与技术创新的引擎作用,增加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多生产适应于个性化、多样化消费的产品和服务,加大高水平引进与大规模走出,发展以质量为主的差异化竞争。
辩证处理好“进”与“退”的关系,通过积极的转型升级,营造更高层次发展的新台阶。
“质”与“量”。
“质”与“量”是辩证统一的。
“量”是对企业发展规模与速度的强调,“质”是对企业发展质量的要求。
“质”与“量”互为条件,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量”以“质”为前提,坚持“质”字当头,质中求量,把握企业发展的合理节奏和步伐,使较快的增长速度和规模扩张长期持续下去。
如果单纯追求“量”的扩张,忽视社会效益、环境指标、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企业结构属性的合理性,就有可能出现盲目追求高指标,攀比高速度,导致企业大起大落,结果欲速则不达。
因此,只有在“质”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企业的长期持续快速增长。
同时,“量”是“质”的必要条件。
企业只有保持较快的增长,才能抓住机遇,不断增强实力,更好地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新常态”理念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认识,有利于中国企业对新阶段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从而更深层次地把握和理解企业发展大势,保持企业平稳快速发展,防止出现大起大落。
“新常态”下企业追求“质”的发展,集中体现在企业注重转型升级的目标实现,做到企业产品质量更好,企业结构更优。
当然,企业注重“质”的权衡,并不意味着“弃量保质”,在唯物辩证法看来,质与量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
没有质的量和没有量的质,都是不存在的。
但如果企业没有“质”的保障,不但不能实现“量”的快速发展,还有可能造成整个企业的无序和混乱,影响现代化建设大局。
“新常态”理念就是强调企业的和谐、协调、可持续发展,解决企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保障企业长期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传统与创新。
长期以来,中国的企业大多依靠增加要素投入驱动企业发展,这种模式是一种守成模式,资源消耗大,产品缺少创新,结果造成产能过剩,市场得不到开拓。
中国经济发展离不开传统企业,没有夕阳的传统企业,只有夕阳的企业传统。
因此,必须对传统的生产方式进行技术改造、深度调整。
不进行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不实现转型升级,传统产业的企业就会丧失竞争力,就难逃被市场淘汰的命运。
传统企业不仅需要高水平引进来,还需要大规模走出去。
应实行绿地投资,用当地资源创造新的效益。
随着企业并购重组和生产方式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人力资本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
企业传统的生产方式已经不可持续,未来企业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
李克强总理曾经说过:“没有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就无从依附。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必将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技术与制度创新的主体。
中国的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如何在经济发展大潮中主动求变、努力创新,在适应互联网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持续进行技术与制度创新,这既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问题,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应该说,在创新方面,华为公司是有口皆碑的。
华为公司堪称中国创新型企业的标杆之一,曾入选汤森路透集团发布的2014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榜单,是唯一上榜的中国大陆企业。
2014年华为的销售收入达到了惊人的2 870亿元,其中约65%的收入来自海外,毫无悬念地超越了爱立信,成为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商。
从哲学角度,梳理华为的成长历程,剖析华为生存哲学、发展哲学、经营哲学、管理哲学和文化哲学,为我们全面深刻了解华为怎样适应“新常态”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让我们能够真正洞察华为成功之道,学习华为传奇背后的商业逻辑。
作为一家民营高科技企业,成立不足30年的华为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超越众多百年老字号的跨国企业,创造了中国企业前所未有的传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文化,而这一切都源自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企业哲学思想。
相比华为在物质上创造的巨大财富,华为的企业哲学思想对中国企业的影响和启示更加弥足珍贵。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长青。
机遇往往钟情于勇于改革创新的企业。
美国的“再工业化”,德国的“工业4.0”,中国的“互联网+N”,代表新的创新技术,创新时代的到来,政府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垄断行业的放宽准入和混合所有制等,进一步厘清了政府权力的边界,释放了市场活力,为各类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企业本身的创新,为自身发展带来了非常巨大的发展空间。
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消费互联网可以说登峰造极,而工业物联网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转型当中很痛苦,企业不转换角度和观念,在“旧常态”可行,在“新常态”的转型中就会很痛苦,所以要紧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创新。
对于长期在市场经济浪潮中摸爬滚打的企业来说,“新常态”是机遇大于挑战。
企业家们只有以良好的心态,以“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闯劲,摆脱换挡焦虑、创新惰性、速度情结,积极拥抱变革,引领变革,告别旧路,勇于探索,敢于试错,闯出一条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发展的新路。
引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努力走在时代前列。
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的家电制造业普遍遭遇瓶颈,企业增速放缓,利润稀薄。
海尔作为最早跻身千亿俱乐部的家电企业,盈利能力与市值不如同属千亿阵营的格力和美的。
海尔原来的优势产业如空调业务也进一步被格力、美的超越,冰箱、洗衣机业务虽然仍具优势,却正受到来自国内外大家电企业的不断蚕食。
随着近些年互联网企业如乐视、小米等跨界对手的杀入,以及电商大有进军上游之势,传统家电企业越来越有沦为“代工厂”的可能。
作为传统家电制造业的标杆企业,海尔一直是工业时代管理哲学的忠实践行者,张瑞敏亦以其管理思想在中国工商业界享有领袖地位。
现在,这家高峰时期拥有8万名员工、3.5万家专卖店和6 000多个服务网点(不包括农村)的企业,决心彻底地向互联网转型。
变革的推进非常艰难,直至现在,也只推进了很小的一部分。
海尔没有先例可循,也没给自己留下后路,前景亦很难预料。
即使在公司内部,现在仍有很多人感到茫然。
他们面临的选择是,要么离开,要么进入转型后的“小微”。
这是一场巨大的变革,海尔变革被媒体形容为自革命,露出水面的一部分,被理解为“万人大裁员”。
藏在水底的另一部分,则是整个管理体系的推倒重来。
作为中国家电行业的巨无霸,海尔都居安思危,自我革命。
广大企业该如何应对经济“新常态”带来的增长速度放缓,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局面呢?唯有将自主创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作为适应“新常态”的主要方向,把科技创新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加快新技术尤其是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应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积极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经济;认识互联网产业化、产业互联网化的辩证关系,探讨解决传统企业适应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挑战的办法;通过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加快企业转型升级。
新常态下,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这些都将为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推进创新、弯道超车提供机遇。
“国内”与“海外”。
在欧美日低增长高失业和结构性改革进入囚徒困境,中国经济仍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全球经济背景之下,全球经济“新常态”给中国企业海外扩张带来了大好时机。
一方面中国企业可以进行海外并购取得新技术,这是传统的高端制造业、科技小企业进入到新产业的很好机会。
企业到海外并购,把技术用并购方式购买回来,这是很好的方式。
另一方面是海外投资。
中国劳动密集型竞争优势不断丧失,一部分大企业可以经营品牌,搞市场渠道管理和研发,但这部分企业数量非常少,大部分加工企业的唯一出路是转移到海外,到工资水平比中国低的国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