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概论论文(水环境)
论水环境治理与保护

论水环境治理与保护水,是生命之源,是地球上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水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水污染、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严重,不仅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也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加强水环境治理与保护,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水环境问题的现状令人担忧。
在许多地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有效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河流、湖泊和海洋中,导致水体污染严重。
一些河流变成了“黑臭河”,水质恶化,鱼虾绝迹;一些湖泊出现了富营养化,蓝藻爆发,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同时,水资源短缺也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由于过度开采和不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逐渐枯竭,一些地区出现了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问题。
此外,水生态破坏也不容忽视。
水利工程建设、围湖造田、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改变了河流、湖泊的自然形态和生态功能,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平衡失调。
造成水环境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人类的经济活动是主要因素。
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水含有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对水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肥、农药,也会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渗透进入水体,造成污染。
其次,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人口密集,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无法满足需求。
再者,人们的环保意识淡薄,缺乏对水资源的珍惜和保护意识,随意浪费水资源、乱扔垃圾等行为加剧了水环境的恶化。
水环境治理与保护需要采取综合措施。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是关键。
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水污染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从源头上遏制水污染。
同时,要加强监管执法,严格监督企业的排污行为,确保达标排放。
加大环保投入,建设和完善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和水平。
对于工业废水,要推行清洁生产,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减少废水的产生和排放。
对于生活污水,要加快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管网的配套,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
环境学概论 第三章水体环境解读

3.水资源的特性(与其它自然资源相比)
A B C D 资源的循环性 储量的有限性 分布的不均衡性 利用的多用性
E
利害的两重性(图)
5
4.地球上局部存在水荒的原因
A B C 淡水在地球上的分布极不平衡 城市、工业区高度集中,耗水量大。 水污染严重,“水质型缺水” 突出。(图A) (图B)
二.天然水的水质 1.天然水化学成份的形成 2.天然水的化学组成 3.各种类型的天然水质 4.天然水体的自净作用
*放射性类
来源:核武器试验;原子能工业排放或泄漏 。 危害:主要通过α、β、γ等射线损害人体组织,并可在人
体内蓄积,促成贫血、白血球增生、恶性肿瘤等病
症,严重的可导致生命危险。
19
第二节
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
一. 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运动特征
1.推流迁移:指污染物在水流作用下产生的迁移作用 此过程中污染物质总量不变,浓度也不变 2.分散作用:包含分子扩散、湍流扩散和弥散三个方面。 此过程中污染物质总量不变,但浓度减小 3.污染物的衰减和转化 进入水环境中的污染物可以分为两大类: 保守物质和非保守物质 此过程中污染物质总量与浓度均发生变化
1.有机物生物化学分解 ①水解反应:指复杂的有机物分子与水电离出的H+或OH-
结合生成较简单化合物的反应。
②氧化反应:包括脱氢作用和脱羧作用两类 2.耗氧有机物的生物降解
代表性有机物:碳水化合物;脂肪和油类;蛋白质 (1)碳水化合物
25
(2)脂肪和油类
(3)蛋白质
26
需氧有机物降解的共同规律是:首先在细胞体外发生水解, 然后在细胞内部继续水解和氧化。降解的后期产物都是生成各 种有机酸,在有氧条件下,可以继续分解,其最终产物是CO2、 H2O及NO3-等;在缺氧条件下则进行反硝化、酸性发酵等过程, 其最终产物除CO2、H2O外,还有NH3、有机酸、醇等。 2.耗氧有机物降解与溶解氧的平衡 在污染河流中耗氧作用和复氧作用影响着水中溶解氧的含量 耗氧作用:指有机物分解和有机体呼吸时耗氧,使水中溶解
环境工程论文-—水污染

环境工程论文——《海河流域污染状况研究》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专业:应用化学学号:姓名:海河流域污染状况研究姓名***(***大学****学院2009级***)摘要:水体污染治理已成为国家环境保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海河水质变化状况,对于海河污染的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现从水中溶解氧与耗氧污染物污染、POPs 污染以及水体的营养状态等方面阐述海河污染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总结了海河污染研究主要成果并提出仍存在问题以推动海河水污染调查与治理。
关键词:海河;水污染;沉积物污染海河是中国华北地区的最大水系,中国七大河流之一。
起自天津金钢桥,到大沽口入渤海湾,故又称沽河。
海河和上游的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五大河流及300多条支流组成海河水系,以卫河为源,全长1090公里,其干流自金钢桥以下长73公里,河道狭窄多弯。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发展,海河污染日益严重,生物多样性下降。
本文水中溶解氧与耗氧污染物、POPs 污染以及水体的营养状态等研究方面对海河污染状况进行总结,希望有助于推动海河污染研究。
图1.海河干流示意图1 海河水污染研究现状1.1 溶解氧与耗氧污染物[1]海河水体中溶解氧浓度随着地点和季节不同而变化,在天津市区和塘沽区较低,河口处最低。
依据海河三岔口监测资料,在2001年、2002年和2003年的3年中,溶解氧平均质量浓度8月份最低,最小值为2001年的1.45mg/L。
冬季溶解氧月平均质量浓度高,最小值为11.29mg/L,最大值为11.83mg/L。
海河每年6至9月份为雨季,由于雨水冲刷和汛期污水排放使得大量污染物特别是耗氧污染物进入海河。
微生物分解作用消耗水体中大量氧气,使水体溶解氧含量降低。
8月份COD Cr平均质量浓度9.2mg/L,平均水温29.2℃,适合微生物大量繁殖,微生物氧化分解耗氧使得水中溶解氧质量浓度大大降低。
冬季1、2月份水中COD Cr质量浓度也很高,平均质量浓度11.9mg/L。
水污染论文——精选推荐

⽔污染论⽂⽔污染是由有害化学物质造成⽔的使⽤价值降低或丧失,污染环境的⽔。
污⽔中的酸、碱、氧化剂,以及铜、镉、汞、砷等化合物,苯、⼆氯⼄烷、⼄⼆醇等有机毒物,会毒死⽔⽣⽣物,影响饮⽤⽔源、风景区景观。
污⽔中的有机物被微⽣物分解时消耗⽔中的氧,影响⽔⽣⽣物的⽣命,⽔中溶解氧耗尽后,有机物进⾏厌氧分解,产⽣硫化氢、硫醇等难闻⽓体,使⽔质进⼀步恶化。
⽔污染论⽂1 事故型⽔污染事件近年不断涌现,如松花江⽔体污染事件、⼴东北江镉污染事件、贵州黔南砷污染事件等,已成为我国主要的突发性环境事件,对敏感⽬标的危害不断扩⼤,直接影响到⼈民群众的⽣命安全和社会的经济发展.事故型⽔污染敏感⽬标可以描述为在事故型⽔污染事件中已受到或可能受到风险源不利影响的组成部分,这些组成部分对污染物的反应⾮常敏感,主要有⼈类、动植物、⼯农业⽣产、社会系统及⽣态环境等.集中饮⽤⽔源地是最为重要的事故型⽔污染敏感⽬标,⼀旦被污染,影响相当严重.三峡⽔库是我国重要的淡⽔资源库,不仅供应库区周边居民的⽇常⽤⽔,也是南⽔北调⼯程中线的重要⽔源地.随着库区⼯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不仅⽔资源被⼤量开发,⽔源⽔质也会受到众多事故型⽔污染风险源的直接威胁.本⽂以三峡库区内集中饮⽤⽔源地这⼀重要类型敏感⽬标为研究对象,开展事故型⽔污染敏感⽬标辨识⽅法的研究与实践应⽤,为库区内敏感⽬标的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控提供⽅法指导. 1研究⽅法 1.1敏感⽬标类型 三峡库区事故型⽔污染敏感⽬标主要类型有集中饮⽤⽔源地、⼯业⽤⽔⽔源地、农业⽤⽔⽔源地、珍稀特有⽔⽣⽣物栖息地及保护区、鱼类产卵场、鱼类索饵场、⽔产品养殖场、风景名胜区以及⽔⽣⽣态系统等类型. 1.2敏感⽬标空间范围 当三峡库区发⽣⽔污染事故时,主要是位于库区内的敏感⽬标易受到污染影响,因此在三峡库区事故型⽔污染敏感⽬标辨识中,着重调查研究位于库区内的敏感⽬标.根据三峡库区的地理环境和敏感⽬标⾃⾝属性,被纳⼊三峡库区事故型⽔污染敏感⽬标考虑范围的有:位于三峡库区及库区周边,以库区内长江⼲流、长江⼀级⽀流、长江⼆级⽀流以及长江三级⽀流等河流⽔体为载体的敏感⽬标. 1.3敏感⽬标调查 采取资料统计、实地调查、问卷调查、专家咨询等⽅法,对三峡库区范围内的敏感⽬标进⾏调查和分析.前期研究表明,在整个三峡库区中,集中饮⽤⽔源地是数量最⼤、分布最⼴、最容易受事故型⽔污染影响的敏感⽬标,且⼀旦受到污染,将会产⽣严重的社会影响和巨⼤的经济损失.本⽂重点对三峡库区及库区周边集中饮⽤⽔取⽔单位进⾏调查和分析,调查内容包括:取⽔单位名称、取⽔单位地理位置、取⽔单位服务⼈⼝数量、取⽔类型(河流取⽔或库塘取⽔)等. 1.4敏感⽬标分级 三峡库区集中饮⽤⽔源地的风险值可以根据其受污染后的影响后果来确定,即研究集中饮⽤⽔源地服务⼈⼝数量及集中饮⽤⽔源地⼀旦受到污染可能影响的⼈⼝数量来确定其风险值.基于集中饮⽤⽔源地的服务⼈⼝数量确定敏感⽬标风险值,参考《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中的相关规定,并经专家建议,对敏感⽬标(集中饮⽤⽔源地)作如下分级研究: 特⼤敏感⽬标:R敏感⽬标≥50000; 重⼤敏感⽬标:10000≤R 敏感⽬标<50000; ⼀般敏感⽬标:R敏感⽬标<10000. 其中,R敏感⽬标为敏感⽬标的风险值,R敏感⽬标⽤集中饮⽤⽔源地服务⼈⼝的数量来衡量. 2结果与分析 2.1敏感⽬标调查 据调查统计,三峡库区及其周边共有集中饮⽤⽔源地627个,其取⽔点包括三峡库区、库区周边库塘或离库区较远的⽀流,直接从三峡⽔库中取⽔、易受事故型⽔污染影响的集中饮⽤⽔源地共有99个,其中三峡库区湖北段15个,三峡库区重庆段84个.秭归县、万州区、云阳县、北碚区、江北区、九龙坡区和渝北区等区县内的敏感⽬标数量较多(图1),其中秭归县有11个,数量最多.这99个集中饮⽤⽔源地是需要重点保护的易受事故型⽔污染影响的敏感⽬标。
试论水环境治理的论文

试论水环境治理的论文[论文关键词]水环境污染治理红枫湖[论文摘要]水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水环境治理已经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
以贵州红枫湖为例,在对水环境形式的分析研究后提出了运用政策法规,控制污染源等综合治理湖泊水环境的方法。
红枫湖地处贵州中部乌江主要支流猫跳河的上游,蓄水面积,库容亿m3,流域面积1551km2,为目前贵州高原最大的喀斯特人工湖泊。
红枫湖肩负着饮用水、发电、农灌、养殖、防洪、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等多种功能,是贵阳市和周边人民最重要的生活饮用水及工农业用水水源。
该湖水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库区周边工农业生产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
一、水环境形式及形成原因(一)目前水环境形式严峻。
从对红枫湖的考察分析可知,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水环境自净能力。
废水排放主要有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废水中cod排放量超标。
红枫湖周围有贵州有机化工总厂、贵州化肥厂等污染源,贵州有机化工总厂污水量为10万t/d,主要是有机污染物,cod为854mg/l,污水直接排入到红枫湖。
贵州化肥厂污水排入红枫湖北湖,主要污染物为nh4-n,污水量为10万t/d。
1996年至1997年年排nh4-n约为1400t。
第二,水污染严重。
氮、磷等营养类污染物未得到有效控制导致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第三,饮水安全受到威胁。
红枫湖周边地区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不高,很多农村人喝不上符合标准的饮用水;第四,水生态失衡。
湖泊退化是水环境恶化的重要表现,主要表现在湖泊面积的缩小;第五,水体污染、水资源短缺、严重缺乏生态用水和水生态失衡。
这些对环境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二)成因分析。
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湖泊水环境受到污染的原因之一。
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城镇工业的发展,城镇工业的超量排放污水使很多湖泊水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排入湖泊内的污染物不断增加,而导致湖泊环境受到来得污染;人口数量的增加是湖泊水环境受到污染的另一原因。
地理论文-水污染(共五篇)

地理论文-水污染(共五篇)第一篇:地理论文-水污染地理论文——水污染中国水污染概况中国正面临严重的水污染问题。
中国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而就在这样一个国家,水污染事件频发、水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越来越多的江河湖泊成了工厂倾倒有毒废水的下水道,导致中国水污染现状严峻。
太湖水污染事件、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中国有一半的城市地下水污染情况严重,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现象。
绿色和平希望与你一起对抗水污染,守望中国江河。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2,20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成,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尽管如此,中国的江河湖泊却是工厂倾倒有毒废水的下水道,造成水污染事件不断在中国发生。
水体污染的来源主要有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
λ工业废水。
工业水污染主要来自造纸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以及采矿业等等。
而在一些城市和农村水域周围的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工业,如酿酒、制革、印染等,也往往是水体中化学需氧量和生物需氧量的主要来源。
λ城市生活污水。
尽管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在过去的十年期间逐年下降,而生活污水的总量却在增加。
1997年与1990江苏省某工厂排污年相比,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整整翻了一番,达到189亿吨,而我国城市污水的集中处理率仅为13.6%λ农业废水。
由于大量使用低质化肥以及氮肥与磷肥、钾肥不成比例的施用,生产的氨肥极易溶解而被冲人水体中造成污染。
化肥和粪便中所含的大量营养物是对该水域自然生态平衡以及内陆地表水和地下水质量的最大威胁。
长江、黄河、珠江的水污染特点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三分之一的三条大江——长江、黄河、珠江——正在遭受严重的水污染问题。
长江、黄河和珠江是我国的三大重要河流,三条河流共流经了我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流域总面积约为304.51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λ长江长江流域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然而与此对应的是长江也是全国接纳废水量最多的一条河流。
环境保护概论_王淑莹_第三章水环境保护

四、水质指标
水质指标
物理性 水质指标
感官指标 总固体 悬浮固体
化学性 水质指标
一般化学性指标 各种离子 总含盐量 有毒化学性指标 化学需氧量(COD) 生化需氧量(BOD) 总需氧量(TOD)
精品课程建设
环境保护概论
第三章 水环境保护
第一节
概述
一、天然水体
(一)水体的含义
• 水体是河流、湖泊、沼泽、水库、地 下水、冰川和海洋等“贮水体”的总 称。
• 环境科学领域:水体不仅包括水,而 且也包括水中的悬浮物、底泥及水中 生物等。
(二)天然水体的水质
溶解气体
主要气体:N2,O2,CO2
微量气体:H2,CH4,H2S
90%的自然灾害与水有关,许多自然灾 害都是土地使用不当造成的恶果。
(二)水资源的重要作用
1、调节气候 2、塑造地球表面的形态 3、水具有物质运输功能 4、水是一切生物必不可少的物质 5、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
三、水资源的利用现状
(一)世界水资源利用概况
世界耗水量, 单位10亿m3/a
860 78.2% 1500 4 1100 3 20 1900 5.6
(二)水危机产生的原因
1、自然条件影响 2、城市与工业区集中发展 3、水体污染 4、用水浪费 5、盲目开发地下水
1、自然条件的影响
地球上淡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 上分布极不均匀,并受到气候变化 的影响, 致使许多国家可用水量少.
2、城市与工业区集中发展
3.加剧了缺水状况 4.对农作物产生危害 5.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关于水环境污染的论文范文

关于水环境污染的论文范文第一篇:关于水环境污染的论文范文关于水环境污染的论文1.我国水环境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我国水环境面临着水体污染、水资源短缺和洪涝灾害等多方面压力。
水体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环境破坏促使洪涝灾害频发。
河流以有机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是氨氮、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挥发酚等;湖泊以富营养化为特征,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和高猛酸盐指数等;近岸海域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重金属。
这些因素构成了水环境问题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治理难度大等特征。
我国水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人类主观因素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企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
工业发展中,水消耗量大、利用率低。
不仅单位产值污水排放量大,而且万元产值用水量各省区间差距悬殊。
1998年全国平均万元GDP用水683m3以上。
同时,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企业生产经营缺乏节能降耗的动力。
企业技术改造往往以扩大再生产为目的,生产工艺落后,更新换代速度慢。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增长方式的日趋转变,以及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将逐步走上科学化管理轨道。
但是,这种转变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
水环境问题严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政策导向的偏差。
长期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注重经济增长速度、主要产品产量、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等指标,没有把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纳入经济核算体系。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些经济发展政策有悖于环境保护。
我国一度“遍地开花”的“十五”小企业,布局分散,规模不经济,生产工艺落后,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环境容量不相适应,也是造成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我国主要江河出现的严重流域性水污染,在很大程度上与流域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有直接关系。
淮河流域四省自80.年代初开始,利用当地资源,大力发展高耗水的化工、造纸、制革、火电、食品等小型工业,污染物排放量超过了淮河的承载能力,使淮河流域水质急剧恶化;由于缺乏科学认证和科学管理,一些缺水地区盲目发展高耗水型工业,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一些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单一的资源型产业,不发展与之相配套的加工业,产业结构雷同,形成严重的结构型污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下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XXX
(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2010级,北京100044)
摘要本文浅述地下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从形成与特点等方面浅析地下水资源被工农业及城市广泛利用的缘由,叙述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一些不良环境问题这一现状,最后从法律和技术等角度提出一些管理和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地下水资源特点利用保护
作为水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下水,由于其分布广泛,水质良好,便于利用等特点被人类广泛利用。
地下水可以说是工业、农业和城市用水的重要水源。
但随着现代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我国水资源短缺形势日益严峻,城市缺水现象尤为严重。
地下水作为人们生存不可缺少的战略性资源,其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应引起人类社会的高度重视。
1地下水资源的形成与特点
在太阳的辐射作用下,海洋和江河湖泊中的水通过蒸发作用进入大气圈中成为大气水,大气水在重力作用下以大气降水(降雨和降雪)的形式落回到地球表面。
大气降水落到地面后,下渗到地下,进入土壤中和岩体里,形成了地下水。
地下水存储和运移在地表下的土体孔隙、岩体空隙和裂隙之中,它们在重力作用下,从陆地向海洋运动。
在地形低洼处,地下水会喷出成泉水、聚流成江河、汇集成湖泊,进而形成地表水。
然而,绝大部分地下水,依然在地表下默默地向海洋进军,最终回归大海,完成自身的循环。
地下水资源的主要特点[1]:水质良好,不易遭受污染,是饮用和生活用水理想的水源;流量比较稳定,在干旱季节有一定的调蓄能力;水温变化小,并可调节蓄能,冬灌夏用或夏灌冬用;就地利用,修建取水工程投资少、周期短、速度快。
因而,在我国的国土开发、农林业、畜牧业及重要工业基地的兴建及城市发展中皆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
2地下水资源的开采与利用[2]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球地下水的年开采量约为5 500亿立方米,其中美国、中国、日本、澳大利亚分别约为l135亿立方米、760亿立方米、138亿立方米和27亿立方米;到了20世纪末,全球地下水年开采量已经超过7500亿立方米;近3O年中,全球地下水年开采量以印度和中国的增长量最大。
据有关资料记载,地下水的实际开采量约为767亿立方米每年,占全国水资源利用总量的16%。
在干旱、半干旱的北方地区,地下水已成为主要供水水源,北方l7省地下水实际开采量达660亿立方米每年,约占全国地下水实际开采量的87%,北方地区总用水量的3O%;其中华北平原的地下水开采量为236亿立方米每年,占全区水资源利用总量的5O%以上。
全国l81个大中城市中,33%的城市以地下水供水为主,22%的城市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兼用,其余城市则以地表水为主。
华北27个主要城市中,地下水供水量占城市总用水量的87%。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的压力促使人们不断加大对地下水的开发,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层在不断加深,开采范围持续扩展,甚至是超量开采。
这种开采方式,在水文地质学界被称为“掠夺式开采”。
近几十年来,超采地下水资源已经诱发了地面沉降、地表塌陷、地裂缝、生态退化、土壤沙漠化和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环境地质灾害。
在我国西部的许多地区,由于地下水超采严重,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导致大量已成活多年的树木枯死,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在新疆,由于超采地下水,天山北坡和吐哈盆地绿洲边缘植被严重退化,一些片状的沙漠呈现合拢之势。
因此,地下水的开采已经到达不得不节制的地步,国家和有关部门必须行动起来,加大管理和保护力度。
3地下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
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应上升到法制层面上:严格立法,控制开采,完善地下水管理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调节水体的使用,以保证居民和国民经济部门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保护水体免遭污染和枯竭;防治因取水引起的各种环境灾害;改善水体状况;保护企业与公民的用水权利,加强水利关系方面的法制[3]。
在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过程中,要严格划定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进一步增强全民环保意识,科学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大力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
提高用水效率是工业节水的核心,它体现了从提高用水系统的重复利用率、企业改革、发展生产经济规模、生产工艺技术进步,到实行清洁生产和科学管理等所产生的全部节水效果。
因此,提高工业用水效率是一项涉及面广、科学技术性强和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
总的说来,提高工业用水效率,应侧重于系统节水和管理节水,再逐步把节水工作的重点转向工艺节水。
4结束语
水是人类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地下水在水资源的利用中占有重要地位,甚至具有战略性的重要作用。
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加大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力度,有助于保持地球生态平衡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只要政府加大治理的力度,各级部门高度重视起来,人人都行动起来,以效率为主节约利用,以预防为主着重保护,就能更合理充分的利用我们宝贵的地下水资源,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张元禧,施鑫源.地下水水文学[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
[2]国家环保局.中国环境对策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杜,1990.
[3]宋凤蕊,李坤.全面加强节水意识保护地下水资源[J].理论广角.河北:2000.。